副刊文學
-
閩南語與金門話初識
清末開放五口通商後,許多歐美的傳教士東來中國傳教,廈門既為閩南腹地的中心,又是對外通商口岸之一,自然也是一個主要教區。這些教友中大部分是只會說閩南語而不懂官話不識字的百姓,這些傳教士為了向教友傳播福音,就自己制訂了一套音標,再把聖經直接用音標寫出來,使這些不識字的教友教徒,能透過這套併音來讀經唱詩。這套音標就是西元1913年,由甘為霖(W.Campell(編寫完成出版的︽廈門音新字典︾,這本字典乃是以羅馬音標來標示的廈門話發音,因係由教會編寫,所以稱為「教會羅馬音標」,簡稱「教羅」,後來的許多閩南話教本,幾乎都使用這套音標為主。 台灣在日本統治期間,由於漢學教育和母語受到禁止,所以台灣光復後,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負責當時已經制訂完成的國語推行工作,同時該會為了幫助民眾學習閩南語,就以國語注音符號為基礎,在民國三十七年編訂完成一套注音符號,稱為「閩南語方音符號」。 民國八十九年,為了母語教學課程實施需要,教育部以︽廈門音新字典︾所用的教會羅馬音標為藍本,配合電腦化的時代需要,再制訂了「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簡稱TLPA)。目前編訂閩南語教材的出版社,有些版本各有一套大同小異的音標,而本縣鄉土語言教材所用的音標,係採用教育部先後所制訂的「閩南語方音符號」和「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兩種音標。 肆、閩南語聲調: 閩南語和國語(普通話)在讀音上有許多相通之處,而兩者最大的差異,應該是聲調上的不同,眾所周知,國語有四個聲調和輕聲,而閩南語原有八個聲調再加上輕聲,從這個地方就可看出閩南語比國語複雜多了。 國語的四個聲調分別是陰、陽、上、去,而閩南語則是以平、上、去、入為底,再配上陰陽組合,形成了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共八個聲調,分別以第一聲到第八聲來稱呼,後來逐漸演變的結果,到了現在,閩南語的八個聲調,陰上和陽上兩聲已經分不出來,所以現在使用的閩南語只剩下七個聲調,我們可以用君、滾、棍、骨、裙、滾、近、滑八個作例字,來了解這八個聲調,而其中的第二和第六聲是同調的「滾」字。 七個聲調中,陰平與國語的第一聲同調,陽平與國語的第二聲同調,陰上與國語的第四聲同調,而陰去約低於國語的第三聲,陽去約高於國語的第三聲,至於入聲調,那是國語中所沒有的,也是閩南語中最特別、最難學,也是最好聽的聲調。就以前述所舉的「骨」和「滑」兩字來說吧,「骨」的聲調較低沈,「滑」的聲調較高亢,最特別的是讀這個音時,其他五個聲調都發「ㄍㄨㄣ」,而骨和滑兩個音還必須在「ㄍㄨㄣ」的音尾加上「ㄉ」的嘴型,只是這個ㄉ的氣不往外送,而將由腔內發出的氣止住內收,入聲的「入」,就是氣不外送而內收的意思。 入聲的收尾包括「ㄅ、ㄉ、ㄍ、ㄏ」四個聲,如「急」和「及」的收尾聲是「ㄅ」,「發」和「罰」的收尾聲是「ㄉ」,「角」和「局」是「ㄍ」,「甲」和「踏」的收尾則是「ㄏ」。這個「ㄏ」和其它三個有所不同,前三個聲符是不送氣,這個ㄏ則有送氣,所以發音時嘴型略張,氣不內收。 閩南語中的入聲字音,學習時難度高,目前一般會說閩南話年級較高的人,因為自幼學習母語時,在自然學習中,並不覺其難,但在一些非閩南母語的人學起來,卻很吃力。閩南語中除入聲音外,還有一項較難學的,那就是「變調」,因為閩南話的一個詞或一句話,幾乎是每個音都變,只有那個詞或那句話的最末一個字音保持原調不變,這部分留待後面再作介紹。 伍、金門方音概述: 金門自古為泉州府同安縣轄地,據史料記載,唐代開浯恩主陳淵也是在「泉州設牧馬區五處」時帶領十二姓入浯牧馬墾殖,宋代在浯洲築埭設堰的,也是泉州的曾、梁、傅幾個家族。在行政、血緣上,金門與泉州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早期進入金門的移民,多來自泉州,金門的方言當然是操泉州口音的閩南話了。 泉州口音和漳州、廈門口音最大的區別,在於泉州音有「ㄜ」和「 」兩個音,漳州音和廈門音裡面則沒有,「ㄜ」音在漳州和廈門口音中多發「ㄨㄝ」或「ㄝ」,如金門話的飛、火、皮、吹、過、稅、被、賠幾個音,廈門音和漳州讀的都和我們不同,「 」這個音在國語注音符號中,以空韻附著於「ㄓㄔㄕㄖㄗㄘㄙ」七個聲符中,泉州音裡面的「余、譽、與、煮、藷、豬、除、箸、鋤、儲、語、虛、魚、許、車、舉、矩、」廈門音多發「ㄧ」,而漳州音多發「ㄨ」。因為漳州音裡沒有「 」,所以操漳州口音者學習國語時,對於「ㄓㄔㄕㄖㄗㄘㄙ」這幾個音,剛開始時就會覺得比較吃力。 前舉的ㄜ和 之外,如「字、人、日、忍、任、然、熱、尿、裕」幾個字,泉州音以ㄌ發音,而漳州音則以Z發音;「嬰、青、星、腥、醒、生、盲、明、冥、爭、井、更、庚、經、坑、硬、平、坪、棚、柄、病、彭、澎、生、姓、鄭」幾個,泉州音發「ㄧ」的鼻音,漳州音發「ㄝ」的鼻音;再如「鴦、羊、洋、楊、章、樟、漿、癢、槍、搶、唱、張、丈、薑、腔」等字,泉州音發「ㄧㄨ」鼻音,漳州音發的是「ㄧㄛ」鼻音;而「恩、允、銀、恨、巾、根、斤、跟、筋、近、芹、勤」等字,泉州音發「ㄨㄣ」,漳州音發「ㄧㄣ」;還有「鞋、矮、挨、買、賣、齊、地、雞、溪、批、洗、細、替、初」等字,泉音發「ㄨㄝ」,漳音發「ㄝ」。前面所舉這幾個是最明顯而較易辨別的幾個音,其餘還有許多。 地緣關係上,金門位於漳、泉、廈的交界處,照理說金門話該和廈門一樣是半漳半泉、亦漳亦泉的口音才是,只因金門的先天條件不如廈門,廈門具備「有良港、近腹地、迎風面有山屏障」的良好條件,而金門不但土地貧瘠,而且海岸容易淤沙,沒有好港口,比廈門更突出九龍江口外,秋冬季節風砂強勁,是一個處在外圍為廈門擋風的島嶼,自然環境與外界較疏離,居民謀生不易,人口結構較單純。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雖然偶而也會受到外來的影響,但外來的人口畢竟少數,不容易對既有的語音產生多少影響,反倒會被既有語音同化。而廈門及其鄰近地區因為彼此往來較密切,互相充流影響的機會多,就容易產生變化,相對之下,島內和島外的語言就會產生某些特有詞彙和獨特口音。 倒是因為清朝廈門開埠之後,大批僑民從廈門進出,商業活動在廈門島內外繁榮起來之後,多少金門僑民在往返時都途經廈門,是歷代以來金門與外界往來最密切的一段時期,近代的金門話,是一種「以泉州音為主,又夾雜了廈門腔的閩南語。」 金門話雖屬泉州口音,但與現在的泉州音已有許多差別了,在廈門人聽起來,金門話與同安區的口音最接近,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在民國四年單獨設縣之前,金門一直都是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的一部分吶。再說即使在金門本地,金門和烈嶼,東、西半島之間,語音詞彙上也都還有極少部分的差異,這種現象是任何一種地方音都普遍存在的。 金門話裡有幾個獨特音是其它地方沒有的,如我家的「家」、「這兒」、「那兒」和「哪兒」,是在任何一個閩南語地區都聽不到的。 陸、金門話的變調: 在語言裡面,為了使一句話說出來能夠順暢而優美,所以會有變調的情形,譬如在國語裡面,當兩個上聲相連時,前字只讀前半上,而一個詞或一句話中間的上聲字,只讀後半上,最末一個上字則讀全上。 相對於國語而言,閩南話中變調的地方太多了,不過並不複雜。 前面提到,閩南話的一個詞或一句話,幾乎是每個音都變,只有那個詞或那句話的最末一個字音保持本調不變。例如讀「中、華、民、國」四個字單獨唸起來,四個字都唸本調,但是把它合成一詞唸,則前三個字都得變調,只有最末的「國」字讀本調。再如「我是金門人」這句話,當我們把它拆開單獨唸時,五個字的讀音都唸本調,合成一句話唸的時候,前四個字都變調,只有末字不變調,這就是閩南話另一個特殊的地方。 閩南話的變調也有其一定的規則,就是說每一個本調相同的音,唸起來該變為第幾調,都是一樣的,只有極少數特殊音,因為唸的時候有斷句,或夾有輕聲,這時才會不按規則變調或不變調。例如「中」「金」「堅」「知」四字的本調都是第一聲,當它和後接的字如「中國」「金門」「堅強」「知影」結為一詞時,四個字都變為第七聲,這是固定的規則。 不過,同樣是閩南話,各個不同口音的地區,各有一套變調的規則,不只是泉州音和漳州音有某些不同,即使同樣是泉州音,同安音和金門音也會有不同之處,以下把金門音的變調規則作簡單介紹。 第一聲變第七聲:如金、君、中、江、居、交、光,試以金門、君子、中央、居民、交通、光明來檢驗其變調。 第二聲變第五聲:如古、假、改、港、敢、檢、景,可以用古早、假仙、改進、港口、敢死、檢查、景緻為例來檢驗。 第三聲變第一聲或第二聲:如記分、教書、敬酒、貴州、禁止是變為第一聲,而告訴、計較、降級、介紹、見識、監督等詞則變為第二聲。 第四聲是入聲,其音尾是ㄏ者,則變為第二聲,如甲等、闊衫、割草等;音尾是ㄅ、ㄉ、ㄍ者,則變為第八聲,如吸收、骨頭、剝皮等。 第五聲變第三聲:如人、橋、權、其、蘭、求等音,如果用在人口、橋頭、權利、其他、蘭花、求婚時,都變為第三聲。 第七聲變第三聲:如咬、慢、共、下、厚、舊等音,有後接音如咬柴、慢行、共同、下午、厚薄、舊書等,都變為第三聲。 第八聲和第四聲同樣是入聲,音尾是ㄏ者就變為第三聲,如白色、落雨等,音尾是ㄅ、ㄉ、ㄍ者變為第四聲,如及格、直線、服裝等。 總之,各地方音有各地的變調規則,金門音裡的第一聲變為第七聲,而其他聲調變為第一聲的很少,所以金門人說話聲調比較低沈,台灣許多地方音變為第一聲的較多,說話時聲調較高揚,這是因為變調不同所致。 除這些以外,還有輕聲變調,至於其他地區的變調,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柒、結語: 有句俗話說「離得了鄉,離不了腔」,意思說一個人從小在家鄉長大,從牙牙學語開始,就在父母長輩的養育下從事學習活動,尤其是語言,一旦從小習慣了鄉音,則一輩子就很難改變。而且很多人都會有「我的母語是最好聽的方言」這種先入的主觀。福建省內因為高低起伏的複雜地形,造成其地方語言的多樣變化,尤其閩南地區山地多平地少,早期是中原漢族移民的入居地,近代又是向外移民的原鄉、僑鄉,不同時期的移入帶來了不同時期的語音,僑民再從僑居地帶回一些外來語,更加豐富了這地區的語言內容,也加深了閩南語的多樣性。 隨著時代的改變,國家共同語言和世界性共通語言逐漸受到重視且加速推行,共同語言推行的結果,難免帶來了方言受排擠甚至被淘汰的效應,這是無可避免的現象。以往我們政府為了在台灣及金馬地區推行國家統一語言,同時也在學校教育中禁止使用方言,造成許多方言瀕臨中斷的嚴重後果,這是當時語文教育上的一項缺失,但也造就了今日許多台商在大陸各地從事商業活動時,比同是華人的港商和僑商減少了許多語言隔閡的優勢條件。 一個國家或任何一個社會,必須具有某種共同語言是必要的,但每個不同族群間的個別語言卻是不可用非自然力量介入禁止。閩南語既是一種地方語言,且具有「古漢語」的身分,或者可以說閩南語是一項活化石,是中華文化中一項珍貴的遺產,不唯不能讓它消失,且必須作更好的「保育」才對。 閩南語還具有各種不同口音的多樣性,當然我們更不能有「那一種口音才是純正閩南語」這樣的問題或觀念。近年來鄉土語言教學工作漸受大家重視後,卻有少部分人,還對「把某種口音的方言訂為標準閩南語」存有某種程度的衝動,這些人當初曾大肆要求政府教育部門要「尊重地方鄉土語言」,卻在其目的達到後,反過來想進一步以自己的母語作為某種語言的標準話,大大違背了當年爭取「尊重個別差異」的初衷,這樣的行為實在很不可取。 個人從教育崗位退下後,即很少再接觸鄉土語言的教材和鑽研工作,我總覺得該有新進的年輕教師群,投入這項工作而得到更好的成效,最近兩年來,本縣鄉土語言的推廣工作也從國小延繼到國中,這是一項可喜的現象,不過在推行鄉土語言教學工作時,個人認為既然是「鄉土語言」,就必須保有其本土的特點,否則就失掉了這項課程設計時的美意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抱著野人獻曝的心理,將自己的些微所知,提出供有心學習者參考,並就教於學者行家。
-
牽手給來自牛罵頭的姑娘
妳來自牛罵頭,那兒清水彎彎 涵養妳的溫柔婉約 聽說妳瓊仔腳的阿公是地主 (我見識過妳家的果園和曬穀場) 田地從這個山頭到那個山頭 聽說妳高美的外公當過三屆縣議員 卻賠上半條街的店面,只剩一座碾米廠 (我見識過他依舊談笑風生詩文書法) 只有妳外婆忙進忙出 咳,聽說你來自金門 我的家鄉是戰地,曾經落彈如雨下 咳,聽說你的爸爸已經過世 我上有老母,下有弟妹 咳,你可知道你帶走的是我唯一的女兒 我只能低頭無語 唉,妳真要隨他去 聽說妳的點頭讓高美的外婆終日以淚洗面 婚後,妳的生活是首變調的歌 妳目睹十三號碼頭逃難的倉皇 妳領受黑水溝的風浪折騰 妳體會小島戰地的肅殺,以及來自 妳大家的規矩與嚴苛 貧乏可以節衣可以縮食 人情世故成了妳眉頭上永遠纏繞的結 因之,結婚八年我們沒有小孩 往後的四年我們卻一連生了三個 生命總算給了我們一張笑臉 但多少的寒冬,多少的點滴在心頭啊 走過旅途的坑坑洞洞 牛罵頭的姑娘,可有膽再許來生 (算了,我們不要答案) 趁著太陽還沒下山 讓我牽著妳的手,我們去散步吧
-
老奶奶的愛
老奶奶蹲坐在「護龍」的一隅,用針線編織著毛線衣,閩南建築的鄉間小巷,孩童們的嬉戲奔跑,少了一分都市的繁華喧囂,卻多了一分純真的歡笑,高掛在木桿上的衣服,因風擺動,每個人的嘴角也薰然上揚。 暖暖和旭,老奶奶拖著家裡的「大鼎」,放到屋旁的空地上,用鋤頭刮落累積在「大鼎」上的灰燼,厚厚的黑灰粉末刮落成了圓圈,「大鼎」又是新新的成為灶上的炊器。老奶奶緩緩的步行著,或許是因為背起的歲月太沉重,她已挺不直腰,光陰不留餘地的佇立在她肩膀,讓她裹腳的雙腿有些顫抖,她的皮膚猶如老木年輪,其歲越長,越是在臉上留下一道一道的皺痕,在她皺眉時,夾雜著多少喜怒哀樂,她裹著的髮髻,已由青絲轉皓髮,她的眼睛載著多少故事,下陷的眼皮已經快模糊她的過去,我靜靜地看著她,心底深深感慨,「大鼎」因年久依附的灰燼可以刮除,老奶奶的歲月如何重來。 我有些沮喪,漫無目的的踏著這塊土地,想起先前母親對我說過的故事,這位奶奶在六十年前嫁到這裡,卻在新婚沒幾天,丈夫去了南洋做生意,妻子每天待在家裡,為他奉養雙親,洗衣煮飯,做好一個為人媳婦的職責,然而她的丈夫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鄉,她依舊耐心等待,渡過無數個孤單的日子,卻從遠洋的那頭傳來她的丈夫再娶的事實,情何以堪,她卻守節不思改嫁,收了個養子,就這樣過了一甲子,我該敬佩她的守節情操,還是該笑她受了舊有的中國禮教束縛,埋葬了自己的青春。 反觀現今,離婚似乎成了嘗試式婚姻失敗後的解決之道,往往一個簡單的理由就可以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在從前,婚姻是一輩子的事,一個離過婚的女性,是不被長輩所接受的,後來又有人說「結婚是走入墳墓」,因為結了婚都將和對方一起,彼此約束,然而現在的新新人類,豈會把婚姻當墳墓,結婚只是形式,離婚也沒什麼大不了,造成的社會問題,甚至亂象層出不窮,為什麼不能先好好了解彼此,珍惜彼此,包容彼此,愛是無價的,愛絕對不是廉價。 老奶奶細心的整理著穿在小孫子身上的毛衣,她一針一線所縫織的愛,老奶奶笑了,雖然她失去了幸福,但卻在她的親人中看到了愛,我知道,我是敬仰她的,雖然很傻,但是她撐起了一個完整的家。
-
二度返鄉書展記
此聯語先師磊翁亦甚愛用之,師曾自況聯云: 「作書無特色; 飲酒有豪情。」 篆書七言聯: 「好酒名茶以待客; 奇畫異石不讓人。」 筆者自認把篆書的圓轉勾連特質表露無遺,線條介乎石鼓與秦篆之間,師古而不泥古,結構嚴密,布白勻稱,婷婷玉立,清秀可觀。 臨謝宗安臨︽石鼓文︾(全文)十屏: 文字四百九十餘字從略。 筆者跋尾:岐陽十碣為我國石刻之祖,於今已二千餘年,唐前多主為西周宣王時物,宋後則證為秦物所勒,誠屬金石刻辭之瑰寶也。書體高古雅潔,氣勢雄渾,倍受歷代文人書家所讚賞,韓昌黎作︽石鼓歌︾稱為:「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余雖愛其字,撫臨不輟,惟功力不足,故拙劣如斯,慚愧,慚愧。 碑體︽王之煥、左宗棠詩二首︾四屏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大將西征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兩詩作者不同、朝代不同,而將之湊在同一作品上,曩昔少見,故筆者題跋:古代西域塞外荒涼,故王之煥詩中云云,及至左宗棠移督陝甘,所率鄂湘子弟遍植楊柳,因之兩詩有不同境界。 草書︽高適除夜詩︾中堂: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此作品在一九九九年首屆兩岸書畫攝影聯展中入選獲漳州市文化局暨漳州畫院頒發榮譽證書。 大篆七言聯: 「百家文字先金石; 萬里河山在戶庭。」 鐘鼎文字以下之文字,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之上雕刻的文字,通常稱作「金石」。而「吉金」為祭祀之禮,古稱吉禮,故祭祀所用鼎彝之屬故稱吉金。 韓城鼎銘:「堅文吉金,用作寶尊鼎。」古文苑秦始皇嶧山刻石銘;「刻此樂石,以著經紀。」章樵注:「石之精堅,堪為樂器有,如四濱浮磬之類。」故金石文字為我國文字之起源。
-
自我設限
在傳統詩詞中,要去挑一個「贅」字,很難。但在現代詩中,要去挑幾個「贅」字,那就很容易了。例如下面這句詩: 「已踏出了一行行艱辛的履痕」 這句十二言詩,在現代詩中不算太長,讀起來也還順口。但仔細審視,句中的「已」、「了」、「一」三字,便應列為「減肥」的對象。因為,「出」字己兼具上述三個字的功能,且勝任有餘。 不過,一般讀者之所以對這三個小「贅瘤」不覺得「多餘」,是因原句接近習慣的口語,而又未發覺口語有精粗之別的事實。另一原因,是大家誤認「詩是散文的分行」,所以也就不苛求了。然而,儘管讀者如此,詩作者卻不能不知「詩是精煉的語言」這一鐵律。因此,自我要求提高詩語言的標準,就是分內事了。 其實,要做到「詩句精煉」,也不是很困難的事。第一:句子寫成後,先檢驗它有沒有完成任務?若已完成任務,再來檢討它完成任務的總成本,察看其中有沒有「牛當馬用」,或「馬當牛用」的不經濟現象?有沒有一人能完成的工作卻派了四個人去的浪費情事?這步工作,要絕對斤斤計較,不得保留一點情面。第二:在創作之前,先給自己立個較嚴格的規矩,如「這首詩不得超過X行,每行詩不超過X字」等。有了這個自我設限,手裡的筆,才不會如野馬亂跑。 傳統詩詞之所以精煉,原因與雕字琢句和限字限句有密切關連。而前幾年有些徵詩規則裡,也有限句限字的大概約定。結果,徵出來的詩就較平常的任意揮灑要精煉許多。此外,詩意不可說白說盡,也是精煉詩語言的方法之一。如唐初李義府︿詠烏﹀詩最後兩句:「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栖」,便是言己盡而意末盡,話已講但不明講的成例。唐高宗一聽,立即回答說:「與聊全樹,何止一枝栖?」十個字,不辱使命地完成了任務,這就夠了,何必多費一字?
-
二度返鄉書展記
從體例來看,台灣通史原本是續修台灣府志,但其體例,格局及其所反映的其實是國史體例,這表現了連雅堂個人對台灣的認知。他堅持理想都也體認現實,只要不影響到大的氣節,他也願意妥協。像為了發行台灣通史,他請日本高官題字作序,但實際無傷大節。 連雅堂在︽台灣通史︾自序中說:「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 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姓,此不佞之幟也。」回首百年雅堂不僅是台灣史上的奇葩,更是能在亂世體認現實,堅持理想的英雄。雖然他的小毛病也不少,到底是瑕不掩瑜,能堅定的站在民族史家的立場出版︽台灣通史︾厥功偉哉。 隸書五言聯(自撰): 「戰地笳聲壯; 金門民氣淳。」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台澎金馬,金門曾經是柳營處處的戰場,金門早期受南宋理學大師朱子之教化,民風淳厚。 隸書七言聯: 「得志當為天下雨; 論交尚有古人風。」 下聯前賢原句:論交「要」有古人風,信筆書成「尚」字,未能及時重寫。 大篆十言橫幅: 「人生不留白 瀟灑走一回。」 人不要平白的過一生,「塗鴉抹黑」也算是一種人生不留白吧!一笑。 大篆九言橫幅: 「凡寫過的,必留下墨跡。」 時下流行的一句話:「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更改「寫」、「墨」兩個字後有感書成此作品。 隸書蘇軾︽前赤壁賦︾頁冊: ︽前赤壁賦︾文詞從略,詩人書法家、蔡鼎新賜有序文: 浯洲洪啟義先生書壇重望以篆隸名於時,積年寫經結緣、傳承書學不厭不倦,以隸法恭書︽藥師經︾等四部經典,都八千言,願深切閎煥佛光而法喜,心誠念定成鉅鑄,以流傳獲福無量,皆大歡喜,頃承視八十四年乙寅所書前赤壁賦朱絲界格字可三寸,都五百餘字,以分書出之,莊嚴凝重,筆酣神暢,洵為珍品,間有雷同之字,率以別體書之,誠然書此賦者類皆行草作之,君特以分書為之,真可謂別具一格也,余與君締文字交頻年甚相得而於君分書傾心久,每欲請益而時弗許引以為憾,今得拜觀斯輯,歆羨無似,爰綴此數語以贊。 民國九十一年元月辛已歲抄晚學齋主蔡鼎新時年八十三。 篆書十言聯: 「千載名那及即時一杯酒; 六國印何如負郭二頃田。」
-
浯江詩選奶奶,願您安息!
———痛悼已逝的奶奶 千山萬水 阻不斷凝重的悲傷 我艱難的吞落 滿眼不捨的淚 奶奶 我最敬愛的奶奶 我最慈祥的奶奶 您的身影已漸行遠去 他日 當我回到故里 再沒有您等待我的神情 再沒有您盤坐窗前的身影 在您前赴極樂國土的日子 滿堂子孫送您上路 而您生前最疼愛的小孫女兒 卻只能身在萬里之外 儘管一身素服 儘管滿面淚痕 卻又怎能報答您的疼寵恩情? 卻又怎能減輕我的悲悽之情? 我能做的 除了頻頻拭淚 只有不斷的誦經 迴向給您 唯願您煩惱全消、罪障盡除 早登無苦極樂淨土 安息吧,祖母 您的身影雖已走遠 您慈祥的笑容 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淚題於二○○六年元月二日下午二時三十六分
-
低低的呼喊頻頻逼進妻的噩夢裡
像一群無枝可棲的小鳥 發出啾啾不祥的聲音 凝神傾聽:彷彿耳管塞進了 一台砂石攪拌器,隆隆虺虺 那不是舂搗地糧的初生之雷 也不是先人的鹿皮草鞋 輕快踏過斜版岩的迴響 而是截谿斷谷一場山崩石裂 將溯洄的鮭魚圍困在我胸前 一條節奏喪亂的樂舞裡,慆慆不歸 這沈重的迫擊召喚我怵然醒立 上昇的血液迅速啟行,頃刻間 龍葵和天門冬都已在腳下 崎嶇的山路護送兒時的瞻仰 矯矯如抖翼斜飛的雄鷹,摩蕩雲天 那巉岩峭壁,巍峨、原始、聳動:::: 我不免,四顧茫然的我不免奢望 啊芬芳的命運之神在上 撫慰一個破落的獵戶,依依 用她的柔情一寸寸將我接納 長路漫漫,裹腿羼入了塵砂 八面風聲吹破了一襲老袖套 沒有山貓或野豬的消息 而氣壓比預期中來得更低 瀰天的黑雪陌生地撲下山來 像一群失明的流星倉惶墜落 我感到冷暗的芒角正在刻琢我 體內兩百零六根黃昏後的顫抖 糧食和野火始終還能維持 心臟的跳動,不停的是雪 雪一直在落在落落成了肺的葬禮 當迤邐奔行的山稜線,儼然 古生代的巨獸黯黯隱褪,啊 滅絕是這樣簡單的一回事:瞳孔放大 殘留的光影自簷桁間一片片剝離 思緒的冰雹擊沈載寶的獨木舟 一切都死寂的隆冬夜裡,到底有誰 觸及白鹿牠倉皇細弱的足跡? 鼻笛無聲,餘煙也已經化成灰燼 只有喃喃的祖靈,心肌 還梗塞著焦味:那是深植記憶之巔 一棵大傳說中的千年紅檜 卻在坎坎的伐木聲中,震駭 摧折,高伏特的電鋸們 丁丁越過了雲杉的肩膀,我聞到 行凶者留下的基本教義 從冬眠的百步蛇中抽出鈍拙的佩刀 我急急刨開一千堆雪,看啊 這樹這樹這偃僵倒懸的根鬚 像亂雲飄絮的糾結散髮,遮覆著 蟲蟊鑿穴而居,憂鬱黥面的巨臉 而曾經手足般互恃的高貴磐石 也傾圮如負傷的族長,瀕臨 萬丈深淵,心事渺渺的谷底 撫觸它,用一千個月亮的哀憐 正視鋸痕猶新的橫斷面:那 精確的巧藝強悍地展示他們 所理解的世界,而我獨不覺珍貴 時常,讓我深陷的狂喜 是游向年輪掀天揭地的漩渦中 凝聽造化最深刻的圓融教諭 我不一定全瞭解可是我明白 當千花萬葉擎出和太陽擊掌的小手 這偉美爭鳴的盟約無人可以逾越 絢爛的折射舖疊山尖的七道彩虹 樹下沒有誰是陰影灼傷的棄嬰 如是我不能不沈痛,沈痛指控: 唯有傲慢者,能拆解妳綿綿的身首 詆斥妳的根基現在不過是鬆軟的冰土 且將禿鷹逐出眼窟,好跌碎視野 便看不見遭劫的軀體被壓削磋磨 循那整齊的切割遁身為優雅的藏書架 去承載勝利者殘酷的履歷;或者 橫臥鐵軌下,聽火車蕭蕭從遠方駛來 會誤以為細雨正灑向部落的茅頂 為什麼滿月豪飲的海上,對酌的魷魚 總驚怖於嗜血的群鯊惡意的出席? 是誰的懲罰,讓愛撫群雄的蕃茄 源源來自黑暗加工廠已賣斷的眾姐妹? 是誰的律法,讓帝雉俯衝的毛羽 墜燬在妳胸前的坑坑洞洞無聲無息? 雪啊,不停的雪繼續在落在落 像花豹的斑紋在熟睡中剝落 落到下面確定什麼也沒有,除了 焦躁的金翼白眉,惡靈糾纏不休的 高山甘籃緊緊包裹的身世 旃檀和山栗花已經持續了四百年的違約 瑟縮的小米,宛如先人的骨肉 翻覆在敵首架上化成一灘灘受難的血 我在晶瑩冷肅的淚光裡,搜索 找尋,星星還小時就刻下的甜美印記 決心讓淚水長大,不許憔悴更不肯 枯萎,野百合渴望的是灌溉啊吾愛 讓我們用新陽去計量豐收的年月 用全心的戰鬥去抵抗 抵抗蝗蟲那鍍金的詛咒 *本詩獲1995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詩佳作。
-
獨居老人
黃昏裡,你的背影顯得蕭條,深深的天色嵌進你漆黑的眼,你佝僂的背勾著蒼老的歲月,夕陽的餘暉也被你拖得漫長、無力。 灰牆已斑駁,牆角的植物一株株垂著氣,如午後多病的老黃狗;蜘蛛在窗櫺邊結著網,等待著收割獵物。而你在門檻上長成一株枯木,只是,那歸巢的燕並不停歇,自顧自的在你面前不遠處略過,你,似乎未注意,或者,你也想將這些事模糊掉。其實,是你的眼,早就乾澀,容易酸痛,你,不再想去看,去想。 一個碗、一根湯匙、一個鍋子,在水槽裡躺著,東西不多,明日洗也是一樣,可是你還是挪動了身子,慢慢將它們洗滌乾淨了,或許,這些,才算是你真正的孩子吧,至少,它們陪在你身邊,餵飽你,已經很久了。 你又坐在門檻上,衣角滴著水,是剛才弄濕的嗎?你並未注意。聽不見你說話或嘆息的聲音,你使盡力氣的關上吱啞的門,天還未暗,你卻一下子把世界摒棄在門外了。 我在屋外等屋亮,好久好久。 好久,忙了好久,我一陣子未曾晚飯後散步到你家附近,也就好久未曾見過你。那一天,妹妹隨口而出,你去世了。我竟描繪不出你詳細的面貌,其實,我們幾乎未曾正眼交視過。妹妹繼續看著她的連續劇,不再談你,而對於你,我也想不出有什麼好聊的,只是再問了一下,你為什麼去世了?妹妹淡淡的說,好像是生病。到底還有什麼好聊好問的,我們不再談你,之前,之後。 只是,還有些疑問,你曾經年輕過嗎?閉眼的剎那,你想著什麼事?
-
閩南語與金門話初識
前言:國小鄉土語言實施概況 近年來,在台閩地區教育界最受大家矚目,也是引起討論最熱烈的議題,莫過於「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所引發的諸多問題,也是當前教育界同仁最投入、也是最頭疼的癥結所在。這次教育改革的課程設計,有一門以往不但沒有,而且還嚴令禁止的語言,也在這次課程改革時被列入,就是早期被稱為「方言」,後來稱為「母語」,也在這次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同時,以「鄉土語言」課程列入並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實施。 民國八十八年,我參加在台北縣秀朗國小舉辦的一次「九年一貫課程」北區公聽會上,得知「鄉土語言」確定將被列入正式課程實施。從小在金門這塊土地上成長,一生中無論上學就業,離開金門的次數雖多,卻沒有一次超過兩個月,深諳金門與周遭的閩南沿海各地雖然是舉目可及,也和周遭地方同樣操持閩南地方語言,但由於是一處島嶼,早年交通不便,經過幾百年的演變,金門話已經逐漸呈現出與其他地方有某些不同的特殊口音了。 從各項資訊中,深感一旦新課程實施後,如果我們不能自己編寫一份金門口音的語言教材,那麼在教科書市場開放的情況下,在金門目前每年級學生數不滿千人的小市場中,絕對沒有任何一家出版商願意為我們開發一套只有少數學生使用的金門口音鄉土語言教材的。基於這點認知,於是我於八十九年六月,赴教師研習會參加「河洛語種子教師」研習培訓。 當時教育局的盧局長、王督學和楊課長也本於這項共識,於是決定自己編印一套以金門鄉土題材、用金門腔調口音來標音的鄉土語言教材,於是由中正國小楊校長、張主任、楊蓮花老師以及後來續任的張校長和黃主任所組成的編輯小組籌畫之下,由鄭藩派老師和我擔任教材的草擬工作。 我們先是在民國九十年五月,先行完成了供國小一、二年級小朋友使用的一本「閩南語鄉土語言參考教材」,權當實驗教材的性質來使用。為因應即將全面實施的鄉土語言課程需要,接著又在九十一年十二月,以先前完成的參考教材為藍本,分為第一、二、三冊,作為一至三年級的教材,接著再完成供四至六年級教學用的第四、五、六冊,使全套教材包括了供學生使用的六冊教材,以及供教師參考用的兩本教師手冊,在加緊工作的進度下,於民國九十一年年底完成全部教材的編印出版。 我們深知一套教材之完成,必須有許多人力的參與,還得有多少專家學者的諮詢、指導,再經多次修訂才能完成,而本縣這套急就章完成的教材,當然不指望(也不可能)它能編得好,只能說為了因應這項沒有充分準備卻將即刻實施的新課程而採取的因應措施。 近來參與多次的觀光解說人員培訓班授課工作,也曾了解到方言在地方性觀光解說工作上的需要,許多人對於所謂「台語」、「閩南語」、「金門話」還不甚了解,更不用說「河洛話」是什麼東西了。基於這點感觸,所以將以往個人所學到對於「閩南語」的些微認識,提供有心學習者作參考。 壹、台語、閩南語、河洛語: 在台灣地區,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是什麼?當然非「台語」莫屬了。但很多人卻把大多數金門人、廈門人、泉州當地人說的地方話也叫「台語」,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台灣島內的漢族移民,以說「閩南語」的人數最多,這些早期移民,大都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廈門這個區塊的漢人,也就是使用閩南方言交談的人,這些人剛到台灣時,使用的是原鄉的方言,有漳州口音、有泉州口音、有半漳半泉亦漳亦泉的廈門口音,經過了兩三百年的融合演變,也經過五十年日本統治期間從日本融入的外來語,再經過近六十年來從歐美日等國融入的外來語,就形成今日台灣島內「以閩南語為主幹,融入部分外來語(日語居多)的地方語言」,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台語」或「台灣話」。 基本上來說,台灣話只是「閩南語」的一支。至於所謂的「閩南語」這個詞,因為它是閩南地區最普遍的通用方言而得名,實際上這個名稱並不十分恰當,因為如果稱這種方言為「閩南語」,會讓人誤以為這種方言僅使用於閩南地區而已,其實不然。 根據專家調查結果得知,包括福建省東南沿海、臺灣省大部份地區、廣東省東部潮汕地區、雷州半島、浙江省東南沿海及東南亞等海外僑區,都是這種方言的通行區域。而且這種語言更不是這些地區的地方語言,而是漢代之前通行於中原河洛地區的語言,也就是今日黃河流域河南省附近一帶。換句話說,它就是早期漢族普遍使用的語言,由於後來經過了東晉五胡亂華之後,北方外族一次又一次進入中原,造成中原漢族屢次向南遷徙,從河南進入湖北、湖南、江西以及福建、廣東地區,還有部分從福建遷往浙江南部溫州一帶,明末清初渡海到台灣,清朝中葉以後,閩、粵僑民再遷往南洋一帶,而其中以閩南地區人口最多,居住範圍最集中,且移入者多數是中原土族,在當時稱為南蠻之地的閩南,佔有較大的文化優勢,所以不但不被當地土著所同化,且同化了當地人,使中原文化及河洛語得以較完整地保留在這個地區,形成這一區域的地方通用語言,也就是後來被冠上地方色彩的「閩南語」。 今日閩南地區使用的這種方言,當然也並非就是早期河洛地區的語言,而是一種「以河洛語為主幹,融入部分原本閩南土著使用的地方語言而成」,但基本上,閩南語也是「河洛語」的一個主要分支。到了今日,這種語言在河洛地區是否還有部分保留下來尚不清楚,反而是當時的河洛語,被大部分在閩南地區保留下來了。 所以有些人主張稱這個語系為「河洛語(話)」而不稱為閩南語。如此一來,這種源自河洛地區的語言,其分支就包括了福建省東南沿海、臺灣省大部份地區、廣東省東部潮汕地區、雷州半島、浙江省東南沿海及東南亞等海外僑區了。最重要的是:河南省黃河、洛水地區,亦即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從這個角度來看,那麼河洛語就是古漢語。 宋代之後,國土縮小,中國的經濟重心由內陸移向沿海。明代初期,鄭和下西洋開始,中國文化已經開始由內陸走向海洋,「南船北馬」已不再只是交通工具的分別,而是宣示著中國文化由大陸走向海洋時期,這時的閩南居民,擔任著重要的橋樑角色,東南沿海這個原本的南蠻之區已逐漸受到重視。清末之後,東南沿海較早與來自海上的西方文化接觸而開發,近年來由於東南沿海的崛起,使「閩南文化即古中原文化的移植」之說也逐漸受到認同,經過許多漢學家、語言學家的研究,「閩南語即古漢語」、「要研究中國的音韻學,先搞懂閩南語是最佳的途徑」,這種觀念也逐漸得到公認了。 貳、閩南語的不同口音: 實際上在「閩南語」這個大分支上,還有幾個中分支,各中分支也同樣包括幾個小分支,這本是每一個語系所共有的現象。閩南語所包括的中分支,就有以下三種明顯不同的口音。 一、泉州音: 中國經過秦漢的大一統之後,歷三國、魏晉,到了四世紀五胡亂華之後,漢民族大舉南遷,部分移居閩南晉江流域的漢人,將中原音帶到移居地,與當地百越族的越語融合,形成所謂泉州腔的「閩南話」。 二、漳州音: 五胡亂華之後,再歷隋、唐大一統,中原漢語吸收了北方胡語而有了變化。到了七世紀唐高宗時,閩南畬族(今福建寧德地區及漳州還有畬族鄉)作亂,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南下平亂,亂平後設漳州郡,這段時期的中原移民,再把中原漢語帶到南方,一方面這時的中原音已有些變化,到漳州後再融入當地語言,逐漸形成了漳州口音的「閩南話」,從此閩南語就有漳州音和泉州音之別。 三、廈門音: 與金門一水之隔的廈門,位於漳、泉交界處,原本與金門同屬泉州府同安縣所轄,自明鄭時期以後,港市規模逐漸形成,商業漸盛,來自附近泉州府和漳州府所轄各縣居民移入後,人口漸多,這些夾雜泉、漳兩種口音的移民進入廈門後,兩種口音在鄰里間朝夕相聞,形成自然的淘汰與融會,廈門音於焉形成。到了清代開闢五口通商之後,得其交通之便,廈門遂成閩南各地居民移居南洋的跳板,廈門音的範圍也有擴大的趨勢。 四、台灣的海口音與內埔音: 漢族大量移民台灣始於明鄭時期,再盛於清初海禁開放之後,明鄭時期隨著東征的軍民以鄭成功反清復國主要根據地的廈門附近為主,鄭軍到了大員(台灣)後,在當地實行屯田政策,與當地平埔族融合,以優勢的文化力量同化了平埔族。清初海禁開放之後,漢人大量移居台灣者,也不外是泉州、漳州的閩南人和廣東的客家人。 泉州在元代就是東方第一大港,泉州人也擅於經商,當其移居台灣後,主要仍以經商為主,所以選擇靠泉州較近的台灣中、北部沿海口岸定居,以便和內地經商。而漳州是閩南的農業大鎮,和南台灣較近,所以漳州人移民台灣後,選擇台灣中、南部離海岸不遠適於農耕的地區定居,從事農業耕作。如此一來,操泉州口音的移民大都住在沿海口岸,便於和內地通商;操漳州口音者則住在內陸,從事農業生產。所以泉州音到台灣後,便逐漸被稱為「海口音」,而漳州音也被以「內埔音」所取代,經過二百年時間後,今日在台灣已很少聽到原本的漳州和泉州音,而是融合漳、泉二者,隨著不同區域而形成互有所偏的口音了。 參、閩南語拼音: 早期我們常有一種觀念,以為閩南語中有許多是有音無字的,實則不然,在閩南語中,部分源自當地土著的音是有音而無字,如果它是源自古漢語者,則大部分是有音就有字,只是部分音經過長期變化,已經和當初不同音,有些當初使用的漢字,在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後,不但原音有所改變,原字被借用後逐漸被新意所取代,反而使原音或原意被遺棄而喪失,實際上有許多閩南語的用字都可以在中國古籍上找得到,只是這些古字字意被後期新創的字詞所取代而遺棄而已,近代許多漢語音韻學者在研究時,往往必須從閩南語中去探討,就是欲藉著閩南語中的漢學音韻,才能明悉漢語音韻之精髓,原因在此。 即使在閩南地區,二百年前也有幾本閩南方言拼音的工具書,其一是西元1800年,黃謙編寫的︽新鐫彙音妙悟全集︾,主要以當時的泉州音系為研究對象。其二是西元1869年,謝秀嵐編寫的︽匯集雅俗通十五音︾,主要以當時的漳州音系為研究對象。這兩本書也是今日研究閩南語音者所研究使用的依據。金門早期在鄉村私塾中讀書的人,就是用閩南語讀古書,他們在讀書發音時所採用的「呼音」法,就是用所謂的「漢語十五音」來呼音,其呼音的方法,猶如康熙辭典中採用的「切音」,以「柳邊求去地,波他曾入時,英文語出喜」這十五個聲母,配合將近五十個韻母,再細分閩南語中的八個聲調,組合成閩南語中所包含的所有音韻,形成整套的閩南話音系。 如果用現代的拼音來解釋,呼音或切音就是取前字的聲母,加上後字的韻母,而完成併音的過程。因為這套漢語十五音是以︽匯集雅俗通十五音︾為基礎發展而成,所以主要還是以漳州口音為主的拼音。
-
噢!聶魯達
沉浸在智利每條大街的 砰訇政變中,詩人還來不及 掏出槍聲堆疊的耳垢 就帶著厚重的雙下巴,咽下 人間最後一口氣,告別了 細砂與夜雪構成的狹長祖國 失重的真空塌陷於狂奔的靜止中 而聶魯達,你歌詠過的蕃茄說 你死的不是時候,尤其 當你的禿頭還是那麼光溜 有些孩子可能會忘記 但我記得這窗前的幽靈 那是蒼鷹君臨盛夏的草原 精神和極光高速碰撞後,魂與夢 對焦的顯影:鳳凰鍛造的鑰匙 漸次醒轉天穹黑魆魆的枷鎖 發射南十字星炯炯的光波 穿透我靈肉漂泊的遠洋 引爆一個無邊界的良心國度 在充滿商品惡臭的北半球 啊你已經觸動了多少個大地 最隱密的角落,筆直地堅持 用你回歸野性的豪雨的修辭學 歌頌那必需歌頌的,洗刷 那不得不刷洗的謊言和詛咒 從孤寡殘疾到驢蹄基督般的傷口 從噙淚的針黹到石英石冗長的沉默 哪裡是他們永恆的位址呢?啊 請調整節奏,容納無名者的尊嚴 重譜遺落了百次千次的豎琴呀詩人 且探照塊壘層層積貯的潛藏地質 那矛盾底部最艱深的冰炭水火 在超現實的靈視下,解放 一位女仕牽扯不斷的華麗裙裾 從鰥夫的葬禮禱文中,找回 殖民官員丟棄海中的血汁和乳液 讓最親切的招呼從礦坑 直抵華爾滋的總督府,提鍊 金銀銅鐵鋼強的人性科學 但是不需要暴力的統治 最醜的醉漢啊也能找到 滔滔奔流於山澗的愛情 因為你,已用點燃新星的熱度 成就鎔文鑄字的大業:化解 疏離冷漠的對峙於四方吟遊後 栽出隆冬裡一株發光的奇樹 庇護那嫵媚的漿果處處多汁 讓凝神的聽眾藉你抒情的聖手 掏掘心內一顆顆坦蕩和光潔 奉獻彼此,如永恆的雙星 隨你高亢的腳韻攀登來到了 馬丘庇丘這古文明的高地 在石頭的肺葉中搜索呼吸 在斷柱的羽翼裡練習飛翔 超越廢墟與殿堂刻板的沙漏 嚼碎所有平面幾何的貴賤高低 你驕傲的繆思才吐出輝煌的燈塔 呼喚智利狹長破敗的船帆 歸來吧,一切的律則終將停泊於 人民,雖然他們曾經是奴隸 所以安心地死去吧,聶魯達 安眠你,是國土最有榮耀的事 反覆的子彈無法扭轉你詩的航路 美洲最深沉的每個島嶼 都將挺出它海洋的肚臍眼 在聶魯達你磐石永固的胎盤 汲取穩定的羊水和酸鹼度 正如困守於負傷岩層間的我 聽見幽靈捶打我的詩,發覺你 你原是為地球換心的大醫師 *本詩獲1994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詩第二名。
-
心情記事孩子參加「閩南語演說」有感
九月下旬的某天早晨,載小兒子上學的路上,車行半途的時候,孩子忽然開口對我說:爸爸,你知不知道,我已經不再害怕和討厭演講了,以前,每次老師叫我參加演講比賽的時候,心中總是千百個不願意,今年,我卻覺得自己非常的輕鬆和自在,但是還是會有一點點的擔心,怕自己的成績不夠理想;乍聽到孩子的這一番話語,我心中的高興,真的只能用「非筆墨所能形容」來說明了,心中想了一下,我接著開口說道:孩子,你真的長大了,我真的非常為你高興,現在,你的首要之務,就是把演講稿背熟,然後再依著老師所教導你的--詞句的段落、聲調的抑揚頓挫、神態和手部動作的相互配合等去加以揣摩練習,我相信一定會有好成績的;孩子接著說道:可是我想拿最好的成績呢!我則接著答道:追求最好的成績,那是每一個人在做每一件事時,應該有的態度與想法,設定目標,才能盡己所能,全力以赴,努力去完成它,因為有目標,我們才能有方向和依據,也才知道為什麼要去做這一件事呀!凡事盡其在我,得失心勿須太重,不要給自己心理壓力,努力加油吧!這是在車上我和孩子的對話。 活了近五十個年頭,心中一直埋藏著兩件不敢告人的秘密,並期望孩子們不要步我的後塵,不要有我這瞻前顧後,羞於表現自我的自怯心態,所以自小,孩子們不管參加任何活動,我都大力的鼓勵他們踴躍參加,例如演講、寫作、歌唱比賽、童子軍活動、或者運動會等等,希望藉由小時候的積極參與,讓他們在無形中習慣,並適應群體的生活,沒有顧慮、沒有害怕、活得自由、過得自在,如今,一個個倒也大致符合我的期望,令我寬慰不已;爾今,看到最小孩子的表現,我想,當是我一吐為快的時候了,雖然那一些事都已是如煙的往事,而且歷經這三、四十年的生活與社會歷練,已不再有這一些情形出現,但是,就讓我把它從心中說出來,叫出來,釘在字裡行間,勿使再梗之於懷吧! 國小的時候,個人就讀的是位於水頭村的金水國小(已廢校),六個年級有六個班,每班都大概只有二十來人左右,而我們這一班,總共就只有二十位同學,二位女同學、十八位男同學,大家都知道,在這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學校裡,只要你的表現較為突出,較為出色,則不管是文還是武,是運動還是讀書,不二人選絕對是你,也絕對跑不掉;不幸的是,當時年紀小的我,既活潑又好動,又有小聰明,所以小學四年級以後,學校各項運動比賽,例如跳高、跳遠、跑步等,總是由我們名列前茅的幾位同學去參加,至於說到演講比賽,那可就一言難盡了,還記得小學上國語課的時候,老師總會規定要背誦課文,個人沒有什麼長處,課本拿起來,分段背誦個三、五次以後,大概就滾瓜爛熟了,因此,每次的國語文背誦,總是個人第一個完成,所以行之有年的演講比賽,自然而然也就落在我的頭上矣!猶記得,當年演說的題目是:「吳鳳傳」,個人也是事先準備,用心背誦,到比賽前,可以說已經是倒背如流了,到了比賽當日,各校參賽選手齊聚一堂,老師、學生充滿校園,萬頭鑽動、人山人海,見到這一情形,自己心中的壓力,竟不自覺的愈來愈沉重,口乾舌燥,膽怯了起來,原本熟記於心的演說詞,竟丟三落四,常有忘詞的情形發生,成績也就不如理想,我-怯場了。 時間就這樣晃了過去,國中、高中(職)畢業以後,自願入伍陸戰隊學校專修軍官班,受完一年的學生訓練後,個人分發到九十九師四零五營海空連擔任艦砲觀測官,而觀測官是一位任務型的軍官,只有演習、訓練的時候,依據其專業素養,執行空援及艦砲支援申請任務而已,是一位不用帶兵的軍官,如此,悠閒的渡過一年多近兩年的時間以後,畢竟最後還是要面對官兵,個人晉任為第二排排長了,除了日常要管理一排官兵的生活與訓練外,每月更要擔任連值星官一星期(四位排長輪值),當個人第一次輪值值星時,記得是夜間晚點名,當個人站上集合場,發號施令,集合全連弟兄的時候,有語言、有動作,雖然心中仍然覺得緊張,倒還能克制壓抑,但是當全連弟兄集合完畢,鴉雀無聲,一、二百雙的眼睛都看向個人時,個人的雙腿,竟不由自主的漸漸抖動了起來,愈來愈強、愈來愈烈,呼吸跟著急促起來,一顆心跳得好快好快,似乎就要從胸腔之中跳脫出來一般,緊張情緒瀰漫全身,這時候,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真想逃離這一情境,找一個無人的地方,來放鬆自己緊繃的心情;然而身為軍官,且係職責所在,所以,為了壓抑這一股不安的情緒,個人悄悄的用力夾緊雙腿,提高臀部的肌肉,繃緊身上的每一條神經,並深深的吸入一口氣,以舒緩緊張的情緒::,經過一天二天三天,一次二次三次以後,緊張的情緒愈來愈淡了,最後終至於無,讓我能隨心所欲、神態自若而為,連值星、營值星、乃至於師值星,均不足為懼,而指揮若定矣! 其實說真的,經過這幾十年的生活與社會歷練,各項事務倒也都能處之泰然,以從容不迫的心情面對了,但是,由於個人並不是一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或者說喋喋不休、口沬橫飛、辯才無礙的人,個人一向沉默、內省(向),有著一顆敏感又情緒波動的心,所以迄今,如果是處在一個陌生、人多又沉默大眾的環境裡的時候,個人仍然感覺得非常的不自在,如坐針氈,而處於不知如何是好的境地裡,也所以聽聞孩子說,不再懼怕上台面對廣大的群眾,而能從容以對時,我真的是欣喜莫名,而又百感交集啊!孩子,你真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呀!不管演說是否得到名次,或好的成績,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已是一位握有致勝之鑰的人了,好好的努力加油吧! 本文係孩子參加金門地區九十四年國語文競賽閩南語演說前所撰,寫到這裡以後,我暫時把筆擱了下來,也沒有告訴孩子,因為我在等,等待國語文競賽結束以後,想要看看孩子的表現,是否如其所言,從容以對,期間,孩子說為了加強訓練,指導老師除了不斷給予心理建設、技術指導外,更要求全體參賽同學,於全校師生面前進行練習,終於,十月一日二日接連兩天,一年一度的國語文競賽,假金湖鎮金湖國中舉行了,個人因為正好處於鄉鎮公所,承辦是項業務,所以也率隊參加,孩子參賽期間,個人並未前往聆聽、鑑賞,讓他順其自然吧!我相信他,因為他已是一位成熟、穩重、有自信心的少年了呀!賽後,果不其然,成績公佈的結果,比去年進步了三名,去年是第四名,今年則順利的拿下第一,不負師長的辛勤教導與期望,吾衷心為其賀、為其喜,並把心頭對指導老師的那一份感謝之情,偷偷的在心中說了一遍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