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中越邊境德天遊
以為人家都到停車處等我們,因為一路上都看不到我們的伙伴,心急的問別人,是往這裡走嗎?總算看到一個小村頭,原來這兒有更多攤販,很多遊客都在比價買土產如八角、龍眼干等,當然我們這一團的人也都在買特產,還好沒讓人久等。 沿邊境公路,是軍隊防衛邊境修建的公路,公路是繞山沿著歸春河,以河的中界為中越的國界,而山的走向很有規律,在越南的山其山勢就偏向越南,在中國的山其山勢就往中國傾斜,由河中央很明顯的看出山頭走向,天地造物也真絕,怎知這會是兩國的分界,想必是人看山形而分你我。 山路不寬,會車都讓人心驚膽跳,又是要去明仕田園和德天瀑布主要通道,來往車輛不少,雖然已過午餐時間,還是請陸師傅不用急,晚一點才用餐無所謂,到了碩龍的農家樂飯店,吃中越混血魚及越南跑步雞,山野農菜吃飽就好,沒什麼好挑剔。 下午的行程就是到最想看到的德天瀑布,小甘說它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跨國瀑布,真的沒讓人失望,這長在深閨人未識的中越邊境邊上,因早年交通不便及長年的戰爭,沒引起世人對它認識,在和平的鐘聲裡,有心的旅行家在驚鴻一瞥,揭開了它神祕的面紗,終於讓它在一九九九年後成了中越旅遊重要的觀光景點。 一下車,就看到一座比較像壯族式的三層五樓的牌坊寫著「德天跨國大瀑布」,沿路走上去,有棵長得特別的迎賓木棉樹,主幹斜著長,樹幹上又伸長出直立挺拔的支幹,沿路上少不了攤販商店,但我們一意的想去看被稱讚是如畫的瀑布,小甘說「黃山歸來不看嶽,九寨歸來不看水,德天歸來不看畫」。 聽到流水聲響了,哇!好美好美,真的是一幅天然山水畫,大家都好興奮的搶拍,更有不少的生意人拿著數位相機,跟著拍攝搶生意,阿瑞說有攝影機真棒,可以把美景一系列的拍下,可惜我們這一團都沒人帶攝影機。 跨國瀑布一大一小,水勢寬度比較大有層次的是中國的德天瀑布,另一水流量較小也比較狹窄的是越南的板約瀑布,流下的河是歸春河,瀑布源頭在廣西靖西的鵝泉,也是明天要去參觀的行程之一,全長約一百五十公里,匯聚成河,流經越南,迂回三十五公里後複返回中國境內,因「歸國遇春」當地稱為歸春河,又稱愛國河,重回祖國土地上,當地就以河為中界,而河中沙洲先種先贏,我看都是人多的中國人搶得先機,連兩個瀑布共同流經河中的一塊不大的狹長的小灘地都是中國的,還說像台灣地圖,獨派聽了,又得了反統症,明明就是賞景旅遊不必想太多。
-
你管別人怎麼想
假日都會帶孩子到家裡附近的圖書館看書,常跟孩子開玩笑說:「這間圖書館就是我們家的書房,等妳讀小學以後,如果學校有功課,就到圖書館來寫吧!」 在孩子看童書繪本時,媽媽就翻閱書架上最新的雜誌,在頗富盛名的理財雜誌裡,看到一篇真人實事的報導,一對知名媒體夫妻放下工作,帶孩子到澳洲遊學一年,他們這一年的年收入預估至少損失約五百多萬,可是,他們在不工作的這一年期間,生活的花費也將近兩百多萬,換作一般尋常上班族,哪敢放下工作遠走他鄉,一沒閒錢,二怕工作不保,可是,在年輕時就做好理財規劃的他們,基本上這一年的花費不用擔心,再一點,具專業且人脈廣的他們,也毋庸擔憂在一年假期結束後的工作問題。 理財專家分析他們的理財觀念:發現迥異於一般人,因為他們夫妻都是很平實家庭出身的孩子,對名牌完全沒概念。不開名車或坐計程車、不提名牌包或穿名貴大衣,甚至兩個寶貝孩子都可以穿鄰居送的二手衣服,可是,他們卻捨得帶孩子出國旅行,更將平日所得以定存方式理財。這樣的理財方式跌破專家眼鏡,更打破三二一理財守則(薪水分成六份,三份現在生活所需、兩份退休規劃、一份投資自己)。只是,他們有自己的堅持,也相信自己的理財能力,專家走不進他們家、也改變不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他們共同的生活理念:【生活是自己在過,你管別人怎麼想。】 此句話深得我心,工作上有沒有卡到位,衣服是不是市場流行品味,住家是否位於黃金地段,那都是別人的評量標準,重要是自己行得正、問心無愧即可,因為,當我們管不了別人怎麼想的時候,為什麼不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呢?
-
我不是瑪麗亞
送小孩到幼稚園班級門口,老師跟同學看到穿著圍裙、不施胭脂、紮著馬尾、身形嬌小苗條的阮氏,一起大聲說:「張媽媽早!」她淺淺微笑相應,「老師早、小朋友早。」便轉身離開準備工作去。她心裡甜甜的,喜歡那一聲真真切切的「張媽媽」,那是阮氏玉玲在台灣最重要的身分。 剛到台北三重,還是「張太太」時,每天早上六點多,便幫著開家庭模具工廠的先生一家人張羅早餐,之後勤快地料理大小家事,盡量讓手上有事情做。阮氏在越南曾於台商公司上班兩年,至少她聽得出那些鄰近的三姑六婆,細聲地用台語跟婆婆說「喔,你這媳婦不錯,金骨力喲!不像市場賣豬肉取轉來,說ㄟ驚殺豬割肉………」而先生經營的模具是須要一些機械技能的,不曾讓她碰。但家事總有完成之時,她實在不知要做什麼,又不太敢跟婆婆在樓上客廳看連續劇、聊天。 婆婆其實人不錯,辛苦扶持這個家六十幾年,跟老公把孩子教成一個老實的黑手,繼承了家業,卻無緣談戀愛交女朋友,三十五歲才透過人介紹,從越南「相親」相到了阮氏。兩個月內就只見了兩次面,第二次還是迎娶時見的,阮氏就成了張太太,來到三重富福街。 「富」、「福」兩字她認得。在家鄉新蓋的工業區,台商辦公室裡常見;一天從郵差手上接過掛號信,知道自己住在有福有錢的地址,心中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先生的家庭工廠受到景氣影響,生意大不如前,而這家傳行業並不具有開發商品的研發「腦袋」。所以她到了這個家以後,越了解情況就越想幫上忙。她跟婆婆、先生討論,在附近找小工廠上班,賺點生活費,就近還可以照顧家裡。於是阮氏跟婆婆在社區繞呀繞,找到一個社區的清潔工作。早上一棟棟一樓樓一家家,收齊住戶放置在電梯口的垃圾,之後分類做回收跟整理,期間打掃公共區域,中午休息一小時、下午等四點多垃圾車來載,五點左右就可回家。月薪一萬2千元。婆婆不領薪,但也抽空來幫忙做資源回收,每天約有三、四百塊的額外收入,婆媳兩人做得不亦樂乎。 但這工作沒有保障、不掛勞健保、更沒有年終跟三節禮金。管委會的人總欺她是外籍新娘,又說資源回收的盈餘已給她們作為額外收入了。阮氏沒有爭一句話,默默地概括承擔許多額外的雜事,用一種打雜幫傭的姿態,在這社區工作。她知道,這社區的人家比住在富福街的人更「富福」一些,她跟婆婆常在資源回收時,撿到還很新的衣物、包包、鞋子、修一修就可以用的小家具跟雜貨等等。直到懷了孕,她不得不暫時離開。 現在孩子可以上幼稚園了,阮氏玉玲也找到工作--她在這家幼稚園當清潔保母。如果有不知情的人喊她「瑪莉亞」,她會笑著回說:「我是張媽媽喲。」
-
邑庠生邱再生與鄉飲賓邱京山
邱再生,諱輿,邱景長子(前清鄉飲賓),妣后湖許氏,生卒年不詳。 邱再生卒於新加坡,有子六人,長為壽鶴、次為壽椿、三為壽祺、四為屏風、五為壽堂、六為壽圖。清光緒二十九年邱再生考取同安縣邑庠生,後在金門城內設帳授徒,城內四境子弟從遊者眾,遠從金水來學的李卓敬(即李式衿),跟邱再生習書一年,第二年即赴同安縣城考取生員,當時李式衿年方十六,名師出高徒,轟動全島,一時聲名大噪。 邱再生為人謙樸,個性沈默堅忍,精通本草脈理諸書,民國初年曾於後浦「存德藥行」擔任駐店藥師一年,懸壺濟世,助困扶厄;求醫者,服其藥方多能見效,邱再生著有金門城邱氏家譜,另有手抄藥書一本,由其後裔邱榮宙珍藏。 據金門城耆老表示,邑庠生邱再生教學嚴厲、督課嚴謹,通常是上午上課、讀書,下午複習功課、練字、背誦、作對、賦詩、為文。此由隱濱山人﹤蒙識文﹥中可管窺出當時的督課情景: 「牢記牢記牢牢記,莫把蒙師看容易。教讀書,莫慌張。聲聲字眼讀真清;教完書,看寫字,一筆一劃要端詳;字寫完,做對句,平仄調,虛實隨,祗要說得有意趣,見景生情不必奇。做好對句有餘力,寫個破承教他記,催念書,口不住,常兩眼,相顧看,非吃飯,莫放去,防他路上相罵氣,清晨來,日落去,深兩揖。走出門,彬有禮,備規矩。若能如此教學生,主人心裡方歡喜。」由於邱再生教學嚴謹,其學生李卓敬、陳聰賢、陳肅恭、陳清博等人,均顯名於當世及僑界。 民國初年金門時局紛亂,邱再生為營生計攜家眷遠赴新加坡謀生,後終老於實叻。二子壽椿承襲衣缽於新加坡開設中醫店,行醫濟世,後裔多旅居新加坡及金門。 清誥封奉政大夫鄉飲賓邱京山 邱景,字清時,官章京山,金門城人,前清「鄉飲大賓」(即「鄉飲賓」,鄉飲酒禮的賓介。周制,鄉飲酒禮舉鄉里處士之賢者為「賓」),清誥封奉政大夫,特授泉州府儒學正堂吳穆賜「望重鄉閭」匾。 邱京山生於清道光廿三年癸卯(1843年)九月初四日丑時,卒於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八月十二日未時,享壽六十五歲,葬於煙墩有文圖記載。 邱京山妣楊氏閨名梭娘,生於清咸豐二年壬子(1852年)十月二十二日丑時,卒於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八月二十日,享年五十五歲。生子五,長子輿,字再生(邑庠生);次子助生(出嗣);三子人丁(出嗣);四子朝盤,字斯銘,棄儒從商;五子雨嵐。 經查考金門城邱氏家譜載,金門城邱氏系出小嶝二房,明末清初來金,因往台灣經商斯時金門城尚設市鎮而生理通焉,遂定居於金門城城隍廟前。 邱京山為金門城邱氏第六世,其父為邱志明,諱月,生五子名忠、景、細、答、科。邱京山排名行第二,幼入私塾,及長有義氣,棄儒從商,對諸子教育尤為重視,延師教導,長子邱輿為邑庠生。 斯時特授泉州府儒學正堂吳穆為「鄉飲賓」邱京山立「望重鄉閭」匾,現匾額仍高掛邱家正廳門楣。匾額長為一百四十公分、寬為四十九公分,考清制「州府學正」為正八品文官,主管州學教官。 邱京山為人嚴謹廉直,熱心公益、處事公正,是當時金門城內的鄉紳大老,專責調解排難,折衝地方大小事務,聲名鵲起,故由金門糧捕海防分縣提為鄉飲賓。 按《大清會典》載:清初,每歲由各州縣遴選紳士之年高德邵者;舉一人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經詳報督撫,舉行鄉飲酒禮,將所舉賓姓名、籍貫造冊報部,稱為「鄉飲大賓」,倘經鄉飲後,容有過犯,須經報核後始准遞革、除名及議處原舉之銜。 邱京山得獲此匾額據說有典故。當時瓊林社有里人互告控訴,鬧得不可開交,鄉飲賓邱京山銜命調停。邱京山先聽取兩造說法,明白事情緣由後,再探訪里中大老驗證,再召集兩造曉以大義,剖析箇中利害得失,終使雙方各退一步,終紛爭圓滿收場。事後,地方舉為仕紳楷模,後由瓊林里能人薦報官府,遂使邱京山得獲「望重鄉閭」匾額。即使事過數十年,其後裔子孫邱榮宙某日還受到瓊林當時紛爭雙方的親口道謝。 據金門城《邱氏家譜》及陳炳容老師所著《金門的古墓與牌坊》一書中所載: 邱京山於宣統三年(1911)葬於金門城南門外垵仔尾,碑身與二翼組呈圓弧狀的三合碑,碑文為清誥封奉政大夫諱京三邱公配楊宜人墓,男輿、盤、南、助立,右附五弟婦女氏。據其後裔邱榮宙說,奉政大夫為捐官而獲得的封階。該墓背山面海,形號蜈蚣照珠、或謂龍蝦出港,墓左後之田園中有一石塊,上刻「福山」、「珍韞」,底下直刻「宣統辛亥、東翁邱輿書」,墓右前一石篆刻「臥虎」二字,以上諸字均為邱京山長子邱輿所書,其楷法字體圓融而飽滿。另外其故居及陳啟良雙落大厝均有親筆所寫楷書,其故宅對聯二副刻於牆上,內文為「肯堂宏開畫棟雕樑來燕賀,奐輪齊美竹苞松茂壯鴻圖。」,「燕翼詒謀水繞山環新第宅;鴻規創立父慈子孝舊家聲。」由其所書對聯也看出當時營建宅第時屋主的心情寫照。
-
清明感懷
雖然唐人杜牧把清明時節寫得哀怨淒涼,但小時在金門掃墓的記憶大都是晴朗的好天氣,春日的風輕輕拂面,清朗的陽光薄薄灑在在鄉間小土路上,路邊野花正熱熱鬧鬧盛開著呢,這麼好的氛圍,又能和全家人一起出門,讓我的心快樂得輕飄飄的,差點就要忘了掃墓還要走很遠哪。爸爸總是走在最前面,有時他的一隻胳臂彎裡挽著一只竹編的籃子,有時肩上擔著扁擔,兩頭各吊著一只竹籃,裡頭安放發糕、橘子、餅乾、掛紙、香燭銀紙等掃墓的祭品,媽媽也挽個小竹籃,我們兄妹六人有的拿鋤頭,有的拿鐮刀,一家八口浩浩蕩蕩出發。 隨著墓地越來越近,陽光黯淡了,我的心開始陰鬱起來。排列整齊寬敞的公墓還好,但有些先祖葬在較偏僻的地方,遠處掃墓人群的聲音都快聽不見了,冷冷的風一陣陣吹來,墓旁傍著幾棵瘦弱的小樹被吹得歪向一邊,秋天的蕭瑟悄然降臨。跪著燒香的媽媽忽然哭了,額頭抵在墓碑上哭得全身無力,沒人告訴我墓裡葬的是誰?媽媽為什麼哭得這麼悽苦?從沒見媽媽這樣哭過,我心裡有些害怕,只覺得風更冷了。爸爸和大哥靜靜的除草,我只好跟著姐姐們默默的找小石子壓掛紙、燒紙錢,幸好,終於掃好墓可以離開了。 回程是我們小孩最高興的事,祭拜完的貢品一樣樣進到我們的肚子裡。春天正是小麥田收成的季節,田裡一個個青綠的小麥穗長得飽滿挺拔,我們跑去一人摘下一個,採了拔腿就跑,不是怕主人來抓,是怕姐姐拿麥穗塞進自己的衣領或褲管裡,因為長著硬毛的麥穗會隨著人走路而往上爬,你跑得快它也爬的快,很快就會爬上大腿,活像爬進一隻大毛毛蟲,又癢又痛,這時才停住腳想拿出來就沒那麼容易了,總不能當眾表演脫褲秀吧,只能小心翼翼捲起褲管伸手進去把它抓出來,怕真被它咬著了,一顆心還撲通撲通的跳。 隨著我們越大,全家一起出門掃墓的情景也就越少了。爸爸往生轉眼已過三個清明;媽媽歷經中風,日前又不慎跌倒,身體也已大不如前;姐妹中有的遠離家鄉落腳台灣,一年難得全員聚首。如今,儘管金門的小麥田依舊在春日下生氣蓬勃,而我儘管心裡殷殷想望,卻也只能在夢中重回兒時舖滿歡笑的鄉間小路了。
-
來自吳哥窟的明信片
一如往常,下午一點多,我又到學校文書組拿公文,單位信箱裡滿滿的公文卷宗,讓我嘆息,總是有做不完的無趣工作,突然間,一張夾雜在公文卷宗中的風景明信片掉到地上,我順手撿了起來,眼睛為之一亮,沒想到收信人居然是寫著「楊文芷老師收」,哪來的?禁不住疑惑,我趕緊翻面查閱,原來是四技畢業班的同學到吳哥窟畢業旅行,在當地旅遊期間寄來的明信片。 同學內容寫著:「文芷老師:謝謝這二學期教我們有關勞基法的相關知識,我們在吳哥窟這兒很讚喔!」,內容不過短短幾個字,卻帶來滿滿的感動,不過是兼任教師,教導的也是一般選修課程,沒料到學生給這麼棒的回饋,外出旅遊還捎來祝福,真令人驚喜不已。 說真的,會從事教職,是非常意外的事,還記得第一次任教是在民國九十二年的時候,當時已經是大學老師的二姊夫,詢問我有沒有興趣教書,想著不過是兼任,當作豐富自己人生經驗也好,就硬著頭皮接下來做,生平第一次上台,對著台下同學講課,嘴角頻頻發抖,腦筋一片空白,現在回想起來,真對不起那一班同學,因為表現真的很不好,漸漸的,教學經驗變豐富了,也慢慢知道同學上課反應,及該如何應對,現在教書反倒是一種樂趣。 人家說教學相長,我想我應該是獲益最多的那位老師,我所教授的課程是勞動基準法,教授學生對象大部分是進修部,白天上班,晚上唸書的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經常在課堂上分享我,讓我更進步,也讓我學到更多案例,在往後教學經驗中,分享其他同學,讓同學知道在遭遇相同狀況時,該如何解決問題。 我想我終於能體會一生從事教職父親的感受,因為能跟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這種緣份,非常難得,我一定要繼續加油,當一個在學生口中的好老師,也希望藉由上課分享經驗,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同學。
-
中越邊境德天遊
是一幅山水田園圖畫,是活活生生的田野風光,比較可惜是金黃的稻田已被收割得差不多,要不一定更是金黃秋色滿田野,稻黃秋收農家樂的豐收圖,本以為在停車處下車即可坐船遊河,原來碼頭還在另一處,招治眼尖看到便宜的芭蕉,一大串才五塊錢,阿洲和小甘去買了當地的紅甘蔗請大家嚐個鮮。 下了車走一段田間小路,還有不少遊客在碼頭等著坐竹筏,十二個人一艘,竹筏加個篷蓋,想看整個大景比較不方便,不知此地是否陽光較強,或雨季較多,為什麼不像武夷山九曲的竹筏,可以仰天俯地、東張西望,想拍個景得走到船頭或船尾。 真的是山明水秀,橫橋獨木、沿河兩岸鳳尾竹隨風飄曳,美麗的山峰盡收眼底,來了一座佛背山,真如大佛坐背在你眼前,三兩漁夫用著原始的打魚方式,讓魚兒落網,好一幅田園山水圖,不讓自己成了畫中人,豈不辜負上天的傑作,當然是鴛鴦成對的佳偶,更能讓此景天下無雙,煙斗和雅容金童玉女相敬如賓,還是招治和阿瑞,讓人只羡鴛鴦不羡仙,一前一後坐著溫柔的相貼,讓海哥和小華這對歡喜夫妻也要來張照樣比比看,那一對夫妻比較辣,我另一半沒來真是錯失良機,要不擺的POSE,更有看頭,一定把他們嚇到栽到河裡,才怪呢! 詩情畫意的遊河,剛陶醉在畫中情境裡,竟得上岸,又是個簡陋的靠岸碼頭,也不失鄉村野趣,還要走一段長長的田間小路,我和瓊芳卻跟阿瑞、招治、小華在小路旁的小攤上買龍眼乾,一路上也有老太婆兜著一元一小包的花生,小甘說的買了當愛心,和瓊芳笑說人家招治是買來給媳婦坐月子,我倆窮湊攪和,買了泡茶喝。
-
期許
-----給中正國樂團的孩子們 等不及十年磨劍, 所幸霜刃依然耀眼; 花朵綻放令人驚豔, 但初綻時花瓣舒展的艱辛, 有誰知道? (一)我們的心聲 那天,3月7日在桃園縣平鎮市社教文化中心演藝廳…… 「中正中正我愛你 金門金門我愛你 石子尹石子尹我愛你……」 聽!這是一群來自小島金門國樂家族的吶喊聲音,我們就怕人家不知道我們是金門人,怕別人不知道我們是金門的中正國小。雖然沒拿下第一名,只是得了第三名,但對我們而言卻是那麼珍貴,涵妗媽媽緊繃的臉終於舒緩下來,眼眶泛紅;奎元媽媽抱著我發出顫抖的聲音說:「王老師!我們第三…」,看她激動的流著淚與我分享,我倆不禁互相擁抱。 是啊!個中滋味只有我們知道,因為五年來我們就是這樣默默的陪著孩子們長大,我們是心甘情願,但是我們也有不捨…,因為孩子們還盼不到該有的掌聲與認同,這是孩子們學習與成長中最重要的支持,不是嗎? 是啊!我們這群來自金門國樂家族的家長、孩子們渾然忘我的喝彩也好、吶喊也好,是那樣的忘情,是那樣的激動,是那樣的感動,因為一路走來,我們的艱辛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只有一路陪著孩子、看著孩子成長的家長們知道,個中冷暖只有家族的成員知道…,我們心中還是只有中正,只有金門…(激情過後,孩子們問我:「老師!我們怎麼忘了喊『黃老師我愛您』?對喔……」)。 中正國小國樂團成立於92年的夏天,成員分別來自三~六年級;每週三、五放學後各自到城中國樂團作分組練習;每週六、日黃光佑老師由台北飛抵金門作分組、合奏練習;每月固定由台北聘請分組老師作個別指導。 自94年一路走來,每年出島參與全國音樂比賽,大團成績由第九名、第七名、第五名,今年再向前邁向第三名。等待了四年,磨了四年的劍,今日總算舒緩了心中的壓力,家長們流下了激動的眼淚,大夥擁抱在一起,喊出了我們的心聲:金門來的孩子們不是來參觀的,也不是來陪襯的,更不是來度假的,我們是來肯定自己的不是嗎?猶記得…… (二)在宜蘭高中的第一場比賽 94年的春天,是我們第一次出島,尚未見識群英們的高超琴藝,孩子們是抱著阿三哥與大嬸婆遊台灣的心理,一副信誓旦旦、胸有成竹、不知天高地厚的、快快樂樂的出島去比賽! 賽前承蒙台北深坑國小提供場地練習,每天早上6:30起床,7:30由世新會館出發走30分鐘路程到深小練習。在那兒除了中午吃飯外,不是分組就是合奏,每天練習到夜裡八、九點,孩子們的工作就是練習再練習,陪伴的家長除了待命外就是配合,有名的深坑老街、深坑夜市全不在我們的眼中,沒有探訪的慾望,也沒有欣賞的心情。 由深小移師到礁溪國中訓練,相信是所有參與師生家長們,也是樂團孩子們永生難忘的回憶吧!(最早4:00起床,練到晚上9:00才吃晚餐,不順、不對、不滿意,一而再、再而三的練習、反省、模擬)在這裡,我們見識到什麼叫把磨練當訓練,什麼是紀律重於紀錄。隨隊家長們看得都會心疼、會不捨,但在返金的檢討會上,每位參與的家長心中都有無限的感慨,因為該學習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這群成年人! 94年3月22日一大早5:30起床,6:30孩子們個個精神抖擻,備好自己的樂器往宜中出發。記得一到比賽會場,我們這一群小綠綠就引起台下的觀眾探問:「哪裡的?」「金門的!」「什麼?金門的!」沒錯,來自小島金門。賽後成績公佈大團88.3,優等第九,小團88.7,優等第八,霎時孩子們有些沮喪,(雖明知的結果,但還是會有所期待奇蹟!)因為豐年祭才練了二個多月,我們的劍磨的日子尚不足,只得安慰傷心的孩子們來日方長,告訴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在觀摩中學習別人的長處,補足自己的缺點,不做只會天天井中觀天的井底之蛙,我們要學習邁出去的雄心!我們要學習養成開闊的音樂視野!這樣我們眉梢流下的汗水才有代價……,孩子們說:「好!明年我們要再來!」,初生之犢終於開竅了!走!回家練習去……… (三)在新竹文化中心的第二場比賽 一年後閉門練習的日子,在北風冷颼颼的冬日,孩子們不畏嚴寒在城中國樂團前的小廣場:嗩吶組的同學是逆著風練習(風太大了,順風吹會吹走樂譜);彈撥、擦弦組的同學分散在廣場前的每個避風口,或牆邊、或樓梯間,全神貫注地彈著、拉著;揚琴組的同學在走廊下排排坐,各組由學長姐帶著學弟妹學習,在弦與弦之間,孩子們敲出他們的旋律。在炎炎的夏日,或樹蔭下、或迎風口,各自尋找一個適合的場所;雖然汗如雨下,但他們個個甘之如飴,陶醉在屬於他們的樂章中。 不需要叮嚀,不需要強迫,他們就這樣默默重複練習,準備他們的功課(國樂);因為他們知道,老師一週才能來為他們指導一天半,時間就是這一天半,多一分一秒也求不來;唯有把握平日的自我練習,好讓老師一來除了驗收成果,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缺點與盲點加以改進,琴藝才能精益求精,達到更高超的境界。日子就是這樣過,黃老師不畏旅途勞頓,不畏刮風下雨,不畏梅雨多霧的季節,每週準時前來指導;王金國老師每個練習的日子從早陪到晚的帶領孩子們,大小事一手操辦;後援會石媽媽、素蘭阿姨的隨傳隨到;這四位國樂團的支柱,無悔的全力支持與灌溉,再加上家長們在背後的鼓勵與安慰,是推動孩子們不畏辛苦向前行最大的原動力。 95年度的全國音樂比賽,我們大團得了了第七名,小團得了第八。成績公佈當下,孩子們有些失望,但當他們知道高中學長的絲竹室內樂得第一名、大團合奏得了第三名時,在與學長們分享喜悅中暫時忘了傷痛,擦乾眼淚告訴了自己:「明年我們還會再來!」 (四)在三重福和國中的第三場比賽 96年度的全國音樂比賽是個令人永難忘懷的日子。記得比賽當天會場是一片泥濘,因為三月是個陰晴不定的季節,從一大早起雨勢就忽大忽小,每一個能避雨的場地,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我們在會場進場門口前的等候區帳棚下練習(因為我們是下午第一隊出場的隊伍),只見來來往往匆忙的人們、時進時出的隊伍,以及過路的人腳步從沒有停下來的時候。人聲吵雜,氣氛詭異緊張,有刺探軍情的,有路過稍作欣賞的,就在這一片混亂的場景裡,只見黃老師ㄧ聲令下:「1號坐姿,閉上眼睛,第45小節……,第79小節…,第94小節、第142小節…」,突然間,只見一個、二個、三個的人…,接著是一群、二群、三群的人…,接著是跟我一樣穿著綠衣的大綠綠(北一女中的姐姐)被我們吸引了…她們輕聲問我:「你們來自哪裡?」我說:「金門」 「你們是幾年級的學生?」 我說:「小三至小六的孩子」「你們好厲害……」 哈!孩子們的1號坐姿,孩子們的閉上眼依循黃老師的指示,渾然忘我的融入樂曲中,熟悉的或吹或拉或彈或敲或打,完全不受外在因素干擾….,那年我們大團得了第五名,小團得了第六名。在風雨中的遮雨棚下,雨聲滴滴答答,我們開心的吃著冬瓜爸爸(廖尚夫先生---洪師傅牛肉麵開封店店長)帶來熱騰騰、香噴噴,一口咬下湯汁就會跟著入口的可口的洪師傅蔥燒包…..,心中滿滿的感謝,一路相挺的家長,謝謝您們! (五)在平鎮市社教文化中心的第四場比賽 今年的比賽規則與往年不一樣,全場從出場開始調整位置、樂器就定位、演奏完兩首曲目後到撤樂器、學生退場總共只能有20分鐘,只要超過限定時間1分鐘內就扣總成績0.5分,超過1分鐘以上就扣總成績1分,這是一場空前未有的比賽遊戲規則。支援人員如何分配?樂器如何上場、下場?位置該如何安排才能演出最好的音樂效果?時間如何掌控?在在考驗著黃老師的智慧,在在考驗著我們所有支援的工作人員和後援會的家長們。 為了因應這個變數,2月26日黃老師特別在金門再待一天,白天商請學校准予參賽的61位同學公假,並借用活動中心作賽前練習(打擊分組指導洪寬倫老師和久違的大阮分組指導涂老師當天也特別撥空到金門來幫忙指導)。當天下午5:30又特別商請25位將陪同前往支援這次比賽的後援會家長們集合演練:樂器如何就定位?參賽人員如何就定位?如何撤多餘的椅子、譜架?演奏完後如何撤樂器?比賽學生如何退場?國中學長、姐負責撤椅子,高中學長、姐負責撤譜架、賽後恢復會場原狀,接著如何在場外擺成人牆,擋住第二隊將進場卡位的隊伍….,林林總總、枝枝節節的環扣安排調度,我們整個國樂家族就在黃老師指揮下、石媽媽分配下,由下午5:30分演練到晚上9:00。每一次演練就像是在演習一樣的緊張,每一位參與者都深怕因為自己一時的疏忽而影響大局,我們的情緒是激昂的,我們的態度是戰戰兢兢的。因為我們知道,黃老師是認真的,黃老師是用心的,黃老師的用心就是要將鐵鍊成鋼,黃老師是要向家長、孩子負責的。所以,我們一遍再一遍的操演,由19分45秒鐘進步到最後的19分35秒鐘,直到晚上9點鐘,我們才收工互道晚安,雖然當時校園是一片漆黑,再加上冷風颼颼,但是大夥心中是滿滿的溫暖,我心中更是滿滿道不出的感謝,感謝這些可愛又可敬的家長們。 沒有那一夜的操練,再加上3月5日到3月7日的陪伴,我們怎知黃老師的苦心(是出了名的嚴厲,為了求好的壓力,責備有時是重了些)?我們怎能體會黃老師的用心(不是只一味責備,而是在要求後那份發自內心對孩子的關懷)?我們又怎知孩子們的潛能(沒有一定的水準,怎能記住那麼長的曲目而且能隨老師指令奏出不同的樂章),我們也因此更肯定國樂孩子們是成長的! 所以我們的感動,是因為我們真正一路陪孩子們走過來時的路!孩子們的喜悅,我們分享;孩子們的辛苦,我們陪伴;孩子們的挫折,我們安慰;孩子們的需求,我們幫助。孩子們!國樂家族的所有人給你們拍拍手!給你們放煙火!咻!碰!碰!碰!……,但是,高興一天就好,我們要有志氣,我們還要再加油喔!這條路還很長的。 (六)感謝與期許 金門國樂團這八年來,黃老師一路陪我們成長,我們國樂家族的成員十分的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緣分,有緣我們才會相逢,我們才會譜上這份師生情誼。但是,這朵已綻放的花兒能永續展露它的丰姿嗎?海上明珠的金門能變成樂音飄香的小島嗎? 每年的三月是國樂家族的大事,小學團、國中團、高中團總計約140人,每次出島比賽經費就是頭一個要解決問題。雖然縣政府補助每位參與學生2000元經費,但以小學團來說每一次花費約需60萬元左右,這是一筆不算小的數目,除了有賴縣政府補助、透過學校發文向各機關募款外,不足經費總是有勞歷任家長後援會會長四處奔走募款,才能完成每一次的任務。 在此不禁要聯想到我們金門主政者的願景是:「走向兩岸,與世界接軌」,為此金酒公司大力或認養或贊助不少團體(如跆拳道……)以求向全世界發聲。而今,在地的金門子弟也有不少優秀的團體,這些才是我們的根,若能透過正常手續使金酒公司也能認養這些團體,讓有意願學習的金門孩子們能更自在無憂的的學習,讓學校、樂團能更輕鬆的面對經費不足的問題,如此一來,金門要走向兩岸,走向世界不是有更多的機會嗎?(我曾天真的想學那位為了流浪狗向郭台銘下跪募款的老師呢…) 但願我們這朵朵全心投入國樂的孩子們,能持之以恆,能吃苦耐勞、能堅守紀律。雖然而今關懷的眼神仍是我們的渴望(學校成立一個社團是多麼的不容易,社團能開花結果更是多麼的不簡單,而能維持社團的延續,則有賴學校行政的支援與認同啊!),金門國樂團是一個不一樣的社團,黃老師不是只會要求孩子們學好琴藝而已,他還要求每一位孩子的紀律與學業。因此,為國中團的孩子們安排每週一、四晚自習且每一次段考後向他報告成績;國小團的五、六年級生每週六上午安排課業輔導,幫孩子們作補強工夫,讓孩子們能專心學國樂又能兼顧課業,讓家長能更放心。所以,孩子們!我們要能惜福有這樣的老師,有這樣的樂團,有這樣支持我們的家長;我們要更不畏艱辛向前邁進,更要求來日能摘下后冠以不負大家的期望!國樂的孩子們,加油! 後記:謝謝亦友亦敵的深坑國小,沒有他們全力的支援人力、場地、大型樂器,金門國樂團(高中團、國中團、小學團)每年赴台比賽就沒有這麼順利。更謝謝一路走來無怨無悔最辛苦的石媽媽、素蘭阿姨、婉玲媽媽;每次比賽隨團的後援會家長們:水東爸爸、雪玉媽媽、志鋼爸爸、秀蘭媽媽、秀藍媽媽、玉美媽媽、月嬌媽媽、淑姿媽媽、筠閑媽媽、基鴻爸爸、瓊華媽媽、滄海爸爸、碧羨媽媽、慧馨媽媽、能金媽媽、玉秀媽媽、黛倩媽媽、曉蘭媽媽、愛梅媽媽、芷萁姊姊…………,有您們的參與,有您們的付出,有您們的支持,才能有今日的中正國小國樂團!有您們真好,謝謝!
-
中越邊境德天遊
有人在經過村莊時,見到竹林好多一個一個似鳥巢垂了下來,問小甘那是什麼巢,原來是繡球竹,還是第一次聽到看到,是鳳尾竹的一種,桂西南有很多,這一路都是這種繡球竹,我們一路仔細觀察真的都是繡球竹,很特別也很可愛。 也見著村裡高腳屋建築,是人住二樓,養的家禽住樓下,村裡都有池塘,家家都掛著收成的玉米,小甘又說上都市的阿妹愛上來自鄉下的阿哥,阿哥發誓永遠愛阿妹,讓她「住高樓,喝糖水,吃雞蛋粥」,阿妹到了鄉下,原來住的是高腳屋(杆欄),喝的是池塘水,吃的是玉米粥;小甘又說山美水美負離子高(芬多精),所以這地方人都長壽,尤其是巴馬長壽村,曾有一上海人被醫生斷定病入膏肓沒多少日子,就來到巴馬靜養,沒想到癌細胞控制,身體更好,就招來一批上海人到巴馬蓋了養生村,據說巴馬最長壽曾活到一百三十歲,真的是人生七十才開始的好地方,但人活太久還是會煩的,這兒有位百歲老翁接受訪問,記者問他:最大的心願是什麼?老人家竟說死,為什麼?讓你一百年天天喝玉米粥,你不膩嗎,說得也是,百年一成不變,人生還真乏味,所以活得久,也要活得健康,更要活得快樂,活膩了真的是生不如死。 終於來到大新明仕田園,小甘說明仕田園和德天瀑布景區都是在一九九九年由同一家私人企業承租五十年經營,也在一九九九年才正式對外開放,香港無線曾在此拍過不少電視連續劇有「酒是故鄉醇」等,怪不得早期的中國旅遊書籍沒有德天瀑布,原來是近幾年才開發。
-
●浯江詩選歸來吧──遊子
故鄉是一只清遠的笛, 總是在有月亮的夜晚響起, 穿行於風塵的世俗裡。 在紛亂思緒,百思難解時。 在夜半夢醒,碰觸到塵封的傷痛時。 在利益衝突,心緒浮躁喧囂時。 總會想起故鄉, 想起故鄉那往事絲絲。 於是, 重新從容面對心靈的羈絆。 微笑傾聽著, 清風拂過靈魂深處的振顫。 平靜接受著, 歲月過往斑駁記憶和殘缺的遺憾! 啊! 我歌頌著: 故鄉妳像一壺陳年老酒, 使漂泊的遊子陶醉在, 遠方吹來的風信裡。 故鄉妳像一輪明月, 含羞的月光, 灑落在我初戀的河堤。 故鄉妳像一把古舊的胡琴 提醒了離人的思鄉夢憶。 故鄉妳像一只淒迷的洞簫, 傳來了佇立在村口的母親, 那聲聲的呼喚和盼望依依! 為了尋找故鄉的記憶, 印烙在我深處的心底。 放下那都會的喧囂, 而記起, 故鄉父母恩情和遊子。 她說── 回來吧! 拿起鋤頭, 提著竹籃往田野走去。 她說── 回來吧! 踏遍孩時記憶的那片海, 尋找每一處往日的足跡。 啊! 回來吧! 那怕只換回一絲的悸動, 但與我父母、兄弟和孩子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