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辛勞且堅強的雙親
民國四十五年(下半年起改為戰地政務) 元月一日金門縣政府人事室正式成立,余暨楊志文、林天贊等同仁照常上班,起用印信但未舉行任何儀式,余即辦理任用送審手續,層報銓敘部核定為委任二階六級(原級)權理人事室主任。自今而後人事室主任乃與各科室主管同等地位,所以一字一言一舉一動都要慎重,藉以建立自信獲人重視,不惟關係個人之聲譽且關係業務之推行。為便利工作早晚往來,乃自己租住東門民房。不久人事室辦公室亦搬進新建木造房舍,比原來房舍略為寬大,與余自租宿舍甚近。 六月廿三日行政院台四十五內字第七二一七號令頒布:「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依上項辦法規定金門、馬祖為戰地政務實驗區,金防部及馬指部各設政務委員會,由司令官兼主任委員,金門、連江兩縣政府分受各該區政務委員會指揮監督,軍政一元化後統一指揮。福建省政府暫移住台灣,負責研究有關收復該省各地區之計劃事宜,不處理戰地政務。國防部戰地政務工作大隊派駐金門、馬祖地區,協助當地縣政府辦理戰地政務工作,必要時得兼任當地地方行政工作,受縣政府之指揮。 七月十六日金門地區實施戰地政務,成立金防部政務委員會,劉司令官兼主任委員在太武山營區辦公,(後來搬城區縣府舊址)人事業務屬秘書組掌理,由於戰地政務與平時姿態略異,此項新制度在國內尚屬首創,人事工作又要依據新頒布有關法令重行研儀,曾建議國防部調訓金門地區有關人員,參加戰地政務訓練班受訓,但後來所有分配名額甚少。余未獲參加受訓。 八月一日縣長田學信及副縣長陳文照均辭職照准,政委會派孫通接兼縣長(金防部政治部副主任),國防部戰地政務工作大隊駐金門協助政務工作,縣長兼大隊長大隊部在庵前。縣政府自主任秘書及民政、文教、建設等科長,均派政務大隊人員兼副主任秘書或科長,各鄉鎮村里均派戰地政務工作隊人員兼副鄉鎮長及副村里長,成立警察所兼所長,此項人事命令係由縣府人事室承辦,以縣長兼大隊長名義發布,蓋縣政府及大隊部印信,全縣行政人員增加將近百人,且雙軌治管理頗為費心力,因此人事室乃簽奉縣長核准分為任審、考核兩股辦事,任審股股長由戰地政務大隊調兼,考核股長派佐理員楊志文兼。全縣公務人員含調兼人數,為本縣有史以來最多。亦是人事業務最繁忙之時代。 九月十九日即農曆八月十五日三女彩婷在家鄉出生,適因地區改為戰地政務,且縣長易人又兼政務大隊長,並調派政務大隊人員兼任地方各級副主管,所以工作特忙無法分身回家,至次日聞悉順產母女平安,乃於下班時間趕回家中一視,內人面露笑容並未指責,看見小寶寶清秀可愛,非常欣慰。但內心無限感激與抱歉。 十二月下旬參加地區在中正堂舉行辦基層幹部訓練班受訓乙週,劉司令官親蒞主持,結業典禮余等六人成績優良與兼秘書長尹殿甲合影留念。 按本年度上下半之人事法令截然兩樣,上半年成立人事室正式積極依照銓敘部一般規定逐步趕辦,一切在正常進行中,抱著滿懷希望冀能健全全縣人事制度。至六月間行政院頒布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時,突然由平時又進入暫時狀態,一切施政方針應配合戰地政務實驗辦法之規定,因此人事管理自不例外,吾人當面對現實接受戰地政務實驗之來臨,因應措施以謀求整體成功。 看了上述引文,可知家父永仁先生當年擔任公職是何等辛勞,家母李能寬女士又是何等獨立與堅強。這不單是我們一家的故事,相信很多金門人也有類似情形。 家母個性堅強,刻苦節儉,持家有方,愛護子女兒孫,民國九十年初家姊彩霞因病去世,家母從此不復笑容,對於中和舊居亦戀戀不忍離去,常謂:在臺子孫較多,她想多與子孫聚聚,假日裡內外的子孫偶到舊居探視,她就欣喜萬分,大哥與我每逢寒暑假,必定赴臺伴她數週。家人多次要出資僱請傭人相伴,她總是再三婉辭,說不習慣與外傭相處,說她性喜自由自在,我們身為子女總是不安,只好安裝兩支電話,隨時探詢她的近況,不意月前,老人起來如廁,凌晨不幸摔倒,自行掙扎爬起盥洗之後,打電話給我,我迅即請二哥及婷妹趕返家中,經過一番整理後,當日(三月十一日)由二哥陪返金門,隔日赴縣立醫院,李大夫以超音波檢查,發現她身上的肝臟竟有九顆腫瘤,而且大腸可能早有問題,她見我們臉色凝重,知道病況嚴重,反而勸我們要勇敢面對,說人遲早會走,醫生說她已是癌症末期,存活最多兩個月,要我們有心理準備,我們不敢以實情相告,仍是勸她進餐,但她食慾不振,排便困難,病體愈來愈衰弱,甚至全身痠痛,日夜都要有人在旁按摩照顧。四月十二日的下午,二哥與我正在幫她按摩,她忽然呼吸急促,最後竟然停止呼吸,讓我們心痛不已,回想家母一生,可謂: 哀哀慈母,生我劬勞。忽爾辭世,使我心傷。 追思昔日,倍感淒涼。喬遷北台,家無餘糧。 能屈能伸,能寬能容。創立家業,漸次繁昌。 扶老撫幼,母恩浩蕩。庇佑子孫,期待壽長。 因勞久積,病入膏肓。遽遭顛躓,而受災殃。 斯人斯疾,竟遇無常。身歸淨土,魂回天堂。
-
《老照片.說故事》蹲在傷痕裡見證歷史
古寧頭幾經戰火浩劫,尢其是「八二三砲戰」,中共似乎蓄意要向古寧頭報一箭之仇,連民房也不放過。 你看,就這麼一間小屋,一發砲彈攔腰「穿腸破肚」而過,再擊傷隔鄰;另一發砲彈從屋頂摜下,替小屋開了個特大的天窗。別說砲彈的威力殺傷了,光是那牆崩瓦傾,也足以震得人死去活來了。屋主人是否躲過了這一劫? 這張照片是民國五十九年六月十四日拍的。那天是週末,午后,曾在南山駐防過的沈習書,提議去古寧頭,一說即定,說走就走。一輛四分之三,載著半個指揮組直奔南山。 下了車,他像是回到了老家,帶著我們穿堂入室。有位阿嫂在稻埕看見了他,親切得如同見到遠遊歸來的兄弟,立即以剛採回來的西瓜饗客。 吃完西瓜,我們來到這個「古厝傷兵」的面前,大家不禁搖頭,隨即「拍照存證」。我靈機一動,蹲在歷史的傷痕裡,用鏡頭來見證並向世人控訴這一頁悲愴的歷史。
-
《鄉居隨筆》觀明華園演戲
「剛者必折驕必敗,俊美已成老醜怪,竹拐葫蘆是無奈,跛呀跛呀上蓬萊。」戲臺上李玄反覆懊悔吟唱,英俊挺拔的身體,已被越女摧折,元神受勾魂使者逼迫,不得不投身於路旁已死的跛足乞丐,成了我們所熟知的八仙之一李鐵拐的模樣。最後李鐵拐登上蓬萊島,仰首愁苦的樣子,台下的我們深受感動,直覺得這樣的下場太過可憐,幾欲一掬同情之淚。謝幕時,大家起立鼓掌,心思還徘徊在劇情中,回頭看媽媽,只見他讚嘆不已,直說:「沒想到這麼精彩,真好,明天還要再來看。」直到閉幕,才肯散去。一路上談著劇情,想起一個小動作,就彼此講述,一句台詞,就試著咿哦吟唱,回到家後,興奮之情仍未稍歇。 一連三天,享譽國內外的明華園歌仔劇團,抵達金門公演,慶祝金城鎮北鎮廟北極玄天上帝萬壽聖誕。自海報貼出,內心就期待不已。媽媽說:「小時候村裏來過一個歌仔戲班,也是在廟前搭棚演野台戲,那時候的服裝、道具、背景都沒現在好,服裝還舊舊的,不過一向平靜的鄉下,來了這麼個唱作俱佳、鑼鼓齊鳴的劇團,大家也都熱絡地去捧場。」笑咪咪地回憶著,又說:「那個戲團想要招一個新團員,希望找一個眼睛大大的,樣兒聰明的女孩,許多人都說我可以,那團長也來看過,要不是你外公不肯,我也許現在也在唱歌仔戲了哩!」羨慕之情,溢於言表,今日的明華園,保留了歌仔戲唱腔、身段等傳統,還加上各種創新的舞台佈置、聲光效果,更為精緻好看了。 縱使提前一小時到,前面的位置也已坐滿了人,我們坐在中間的位置,大家熱鬧地談話,同感慶幸。這天演的是︽濟公活佛︾,劇中狐狸精胡偉冠與桃樹精桃九妹,變化成凡人,下山遊賞人間美景,卻誤打誤撞贏得了比武招親,與美麗溫柔的小姐葛彩霞相戀。胡偉冠為愛犧牲千年道行,寧願成為凡人,桃九妹因兄妹情深,不忍拆散戀人,濟公被他們的情義感動,認為「禽獸若有情,比人更可愛」,決定幫助他們,然而道教大仙呂洞賓不滿人狐戀,於是展開仙佛大戰,自天庭打到地府、凡間,而正當一場混戰之時,胡偉冠與葛彩霞已成婚,胡偉冠並考取狀元,終究獲得親家的承認,以圓滿結局收場。背景唱著:「誰說神仙無煩惱,打來打去一場勞。」不覺令人莞爾。 在觀賞明華園演出之餘,我會和一些戲迷朋友談談明華園的消息,在表演家期刊、報紙,及網路上,對演員多有介紹。劇中的桃九妹是由鄭雅升飾演,在與道士對打,以及於靈隱寺想用計謀騙取袈裟,不成,又與濟公相爭等戲段,不管是表情動作,還是雙刀對打的武藝,都十分出色,所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工」,這都是平時修練技藝的結果,每天練功、練歌,拉筋、劈腿:::才能有好表現。鄭雅升如今是明華園的當家小旦,最初也是經明華園招考加入的,開始時,從搭戲棚、拉牌樓、收拾佈景、整理戲服等做起,非常辛苦。且每一個技藝的學成,都是從作筆記、勤練而得,所以戲台上動作精湛,令人叫絕。 第三天演出的是︽周公法鬥桃花女︾,周公由當家小生孫翠鳳飾演,扮相依然英俊瀟灑,風度翩翩,卜卦推算,鐵口直斷,先是預言賣油郎將死,後又判定徒弟彭謙活不過三更,但是因為桃花女見危相救,所以屢次不靈。結果惱羞成怒,設計以符咒陷害,招引來七煞八敗,攔截於婚禮迎娶途中,企圖害死桃花女,桃花女運用巧智法術,逐一破解,後雖以桃木劍勝過周公,奈何仍逃不過床母一關,兩方亡故後,才曉得本是玄天上帝座下弟子:靈龜與青蛇,玄天上帝此時顯神威,將靈龜收服,才了結一場風波。戲中桃花女在婚禮中破解周公法術的方法,多為婚禮習俗,實可經由此戲,了解到這些民俗的來由及作用。 「飾演彭謙的陳勝在,表演的最為自然,看他在戲台上走來走去,擠眉弄眼的丑角樣,真是好玩。」媽媽讚不絕口地說。「孫翠鳳的周公也演的很好,你看他卜完卦,胸有成竹,對自己能力自信滿滿的樣子,口說:『閻王叫人三更死,無人能留到五更。』彷彿造化機妙,皆運於掌的樣子。而見命運被改,忌妒憤恨桃花女使自己預言不準,先是假意為弟求親,後用明刀明槍爭鬥,心理與表情變化微妙,卻能鮮活呈現,確實演技修養深厚。」我也回味著:「場景變化節奏快,一個舞台讓人有穿天入地,四處遨遊的感覺,燈光閃爍與乾冰產生的霧氣,更營造出神靈仙境。」掌聲響起,每個人都捨不得走,期待著再次相見。 精采的演出,讓我們回味了歌仔戲曲之美,過去農業社會,野台戲是最令人興奮的娛樂,個人以為,許多傳統文化,有美好的素質,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值得我們更多一些關心,更加一點參與,最好將它承繼下來,更加發揚光大。明華園歌仔戲團,以歌仔戲為基礎,吸收現代劇場的養分,使情節安排緊湊明快,排場醒目可觀,語言典雅又機趣橫生,音樂曲調多元豐富,成為具現代感的劇場,是良好的模範。在歌仔戲公演前後兩天,皆有扮仙謝神,彰明向玄天上帝祝壽的意義,祈求金門風調雨順、闔家平安,更顯示了虔誠的信仰。演出劇目對做人處世的啟示,和風土民情的展演,講求深刻不俗的主題思想,亦顯現了文化傳承的脈絡,我們可真是經歷了一場豐富的文化饗宴了。
-
《金門憶往》白線的省思
記得不久前本刊有一篇「白線的故事」,道盡金門過往交通問題,但金門白線可還有下文呢!且聽我細說分明,看倌,您可還記得以前馬路上綠色隧道,是金門最值得驕傲的森林資產,近年因樹齡老化更新,綠色隧道已消失於無存。然而,今天不是討論木麻黃樹被砍伐,而是將鏡頭拉回軍管時期,戰地司令官每每有所建樹,譬如:高粱田的反空降水泥柱、燈火管制││車輛燈光漆黑一半、住家燈光禁止外洩、家戶規定每盞燈要加裝燈罩、禁止機車超過50cc等等,想起來也沒什麼不好,太平天下,與世無爭。可是這些邏輯,現代人可就是想不通,尤其是白線的故事,如果沒看過此文,就是一頭霧水,而筆者要說的白線,不是劃在馬路十字路口,是劃在馬路兩旁木麻黃樹上,這象徵什麼呢? 從前,金門擁有「整潔金門」的美譽,戰地政務時期,除了各村落自衛隊員劃分有整潔責任區域外,道路的清潔全由駐軍包辦,為了統一整潔的標準,防區司令下達道路兩旁的樹木,每棵樹約在高二公尺處,劃上一條白線,繞樹木一圈,規定白線以下不能有雜草叢生,不能有枝枝節節,樹木二公尺以下一定要乾乾淨淨,水溝、路旁絕不能有其他東西存在,每天夕陽西下時,馬路兩旁便有官兵打掃,即依規定在白線以下,打掃、除草、將新生的雜草樹幹砍掉,每天一塵不染,後冷戰時期(美匪建交後)戰地的軍事建設就有些停頓,阿兵哥除了出操上課,每天就是掃馬路過日子。因此在當時外國使節來訪,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金門是一個美麗的島嶼。 對於類似有智慧的做法,在戰地行之數十年,確實收到良好的效果,雖然,砲火下的道路沒有花花朵朵,但走在綠色隧道著實讓人心曠神怡。在全島馬路旁的木麻樹劃上白線標誌,也成為戰地的特色。戰地政務解除後,軍人不再義務打掃馬路,而是由清潔公司承攬業務,每天看著一台貨車,後面載兩個人,每個人手持一把強力吹風機,以10公里的時速沿路將垃圾、樹葉吹進樹叢裡,車過水無痕,看起來是乾乾淨淨,然而木麻黃樹葉越積越多,雜草很快蔓延,白線以下的新枝幹,沒人再整理而四處亂竄,甚至經多年風雨洗刷,已經看不到樹上白線了,尤其在較窄的馬路,幾乎雜草叢生淹沒快半條馬路,如高坑至太武山、陽宅太武社區蔡厝至太武山路段、下莊幹訓班至建華新村路段及軍事營區旁等等。 金門縣政府這幾年花了不少金錢及人力,積極打造以往美麗、整潔金門形象,伯玉路經過多年的努力,也曾水水粉粉花枝招展,但如果不維護又是雜草叢生,拜永續就業之賜,大量鄉親投入維護馬路的工作,這兩年才真正有一點水平,不讓廈門專美於前,然而廈門號稱是美麗花園城市,也不是浪得虛名,連續二屆夏新廈門國際馬拉松賽,就是在最美麗的賽道快樂奔跑,他們號稱運動員奔跑在「世界上最美麗的賽道」上,尤其電視全程轉播,透過直昇機高空拍攝,將整個廈門儘收眼裡,美麗的賽道寫下美麗的篇章,賽道兩旁的166495盆似錦繁花,運動選手沿環島路奔馳,可看到「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八個大字牌坊,那的對面正是我們金門,報載金門縣政府也要舉辦國際級馬拉松賽,期能提高國際知名度,並積極植栽道路兩旁花草,來迎接世界國際島嶼會議。 國軍不再有義務打掃馬路。我始終感到疑惑,難道軍人對島上一點義務都沒有了,尤其太武山仍是軍事重地,至少有責任將太武山營區或各軍營區外50公尺的範圍,按以往的模式,白線漆在木麻黃樹上,每天派人維護整潔,再造軍愛民及軍人對金門一點責任。太武山,其實是金門植物的寶山,與廈門的萬石山風景區,這座號稱有三千餘種植物,有松杉林、竹林園、棕櫚園、薔薇園、仙人掌、百花廳是一座自然景觀之植物公園,我們差的只是造景而已,值得縣政林務單位加把勁,也希望軍方共同來整裝,為金門成為美麗花園的島嶼。
-
辛勞且堅強的雙親
民國三十七年 依照兵役法之規定辦理有關徵兵措施,按戶籍等登記為依據將適役男子列冊,首先辦理身家調查及體格檢查以至抽籤,均屬保辦公處之工作,余保隊附兼保幹事一人兩職,作業過程之繁忙可想而之,但職責所在義不容辭,所以幾乎不分星期日等假日,甚至夜間都在辦公,數日未回家一次,衣服囑保丁送回家中洗,妻在家中養育兒女治家,且要上山幫忙農事,回憶此時基層工作人員之待遇,上無以奉雙親,下不足養妻子,可謂為地方半盡義務,還好保長翁滄江家境甚佳且熱心公務,所以長年累月供給保幹事伙食,言之至此令人肅然起敬。續述辦理兵役之事,竟為宗姪王天福中籤,當時王天福兄弟二人其兄南渡謀生,王天福在家與其母耕田維生無法遠離,乃援例由事主物色,洋山社一位同宗僑生代替,於四月廿五日入伍。在保辦公處已夠忙碌,但珠浦鎮公所又派余兼代鎮隊附,因鎮隊附沈天牧辭職,余兩邊兼顧兩地奔跑,日以繼夜何能休息,九月間又奉派往廈門轉鼓浪嶼新兵接待營慰問上述入伍新兵,順便遠送前盤沙保保長蘇英章南渡新加坡,同鄉又同事臨別依依,送至芝查連加輪船上揮別。計前後三天往返匆匆無暇參觀名勝。正在忙於公務無暇顧及家庭,十月廿一日(舊曆九月十九日)次女彩慧出生,趕回家時母女平安至為欣慰,並向妻致歉意。二弟於本年南渡新加坡,臨行之日送至後浦同安渡頭(即往廈門之碼頭)。 民國四十年 元月十五日行政公署行政長沈敏因事離職,未舉行任何歡送儀式,臨別洒淚至為可憐。司令官兼福建省主席派金防部政治部主任李德廉兼行政長,政治部科長傅亢兼行政公署辦公室主任。本區指導員廖國雄調職,遺缺調古福淦接充。 二月一日區公所召開全區伍長以上幹部第一次會議,檢討工作缺失研議工作方法,提高幹部士氣團結集中意志。余在會議中坦白自責痛下決心,將準備調訓全體伍長集中講習,以喚起精神共體時艱。同月初旬即行召集鄰伍長訓練為期一週,結訓之日李行政長於百忙之中蒞臨訓話。同月廿二日行政公署金政民自第0224號通令嘉獎。自此以後區公所工作情緒為之一振。當局為節省地區行政經費,亦有編併行政區域之議,但不管如何編併仍然應就本區工作做好。 六月間對於金盤區與古寧區合編併為金寧區(其他數區同時編併)之案件已近成熟階段,在心理上及工作上即積極準備,妻在此期間為分娩期,但因公務繁忙余未克回家一視(軍管區星期日及國定假日均無休息),至知悉先斌於農曆五 月初八日出生,翌日乃回家省視抱歉萬分,由於準備辦理移交工作太忙,立即又回區公所處理公事。 七月一日為併區生效日期,移交手續以此日創分權責,由於行政公署公文至五日送達區公所,所以至五日正式移交給金寧區區長李智中接管,余指定原主任幹事張英代理會對蓋章,余同日到行政公署報到(在金城南門魁星樓對面二層樓上班,後搬遷數處),奉調行政公署政務科衛生股股長(新增設),科長陳士心乃卅八年縣政府民政科長老長官(余當時任科員),臨時在科長大辦公桌邊處理公文,余自顧對衛生行政毫無經驗,且當時在案卷及法令中,並未創分有關衛生行政案件或法規,一切工作從頭做起,還好暫住在公醫事務所樓頂(模範街衛生院舊址),利用時間多與所長吳鳳章博士面談求教,一方面查詢本地區防疫保健之重點,及重要疾病之防治,一方面以福建省政府名義辦理公文,向台灣省政府洽取有關衛生現行法規,一方面函請農村復興委員會,洽商支援季節性防疫及治療藥品,得以免費切實使用。 余每日三餐係在樓上與正副行政長等長官同席進餐,每餐都有談及地區衛生情形,因當時衛生設備至為落伍,例如街道店邊沒糞池供人方便,及露天污水溝積而不通,民眾設糞桶於床頭邊,或人畜同住於一屋等等,尤其金城南門燒灰窯雜處於住宅之間,南風吹至街上空氣污染莫此為甚,乃針對上述重大問題提出解決之計劃與辦法,按先後緩急逐步實施,余在此短短半年時間得以認識衛生行政工作對國民健康至為重要。 民國四十三年 公務人員任用法修正於元月九日公佈實施,公務人員任用資格必須考試及格或銓敘合格(凡辦理公務人員儲備登記合格者亦視同銓敘合格),且邊遠省公務員任用暫行條例亦同時廢止。金門縣於四十二年恢復縣治,於短短數個月期間趕辦縣政府及所屬單位之組織規程,員額編制及任用送審等工作,乃在關鍵期間非常迫促,還好加緊準備均能積極進行,且部份已辦理儲備登記,所以大部分都能趕上。當時銓敘部審查任用送審案件,凡在公務人員任用法修正公佈以前,已送達銓敘機關者,得免受新法之限制,因此金門縣政府暨所屬單位公務人員之任用送審,差一點點就趕不上適用邊遠省份公務人員任用資格暫行條例,然就得不到資格及年資之優待,可謂金門縣各級公務人員之幸也。 公務人員任用法公佈後,公務人員俸給法及公務人員考績法亦同時修正公佈,俸給法簡荐委各分三階,並增設同委任一級,考績法配合簡荐委各階,三年一次總考使得升階,諸多限制甚感不便。 三男先正於農曆正月十八日出生於家鄉後盤山村中,余公務極忙,幾乎每夜都在自動加班,所以抽不出時間回家照料,至次日有來說才利用晚間回家一視,面對內人及嬰兒萬分抱歉,亦萬分歡喜。 二弟永堯自三十七年旅新加坡謀業,不久古寧頭戰役發生交通不便,尚未回國省視,茲以局勢略為安定家人彼此非常盼念,但因二弟事業甚忙無法抽身回國,經徵求雙親同意設法給二弟婦前往新加坡相聚,必須有當時結婚照片寄新加坡申請入境手續,因日治時代結婚並無結婚照片,余乃設計一張貼有夫婦相片之證明書格式,提供縣府民政科參考同意,簽請縣長核可後發給,核證明書寄給二弟永堯向新加坡政府申請入境,很快獲准將手續寄來,即託前縣長陳玉堂先生在台辦二弟婦出國手續,金門出入境證很快核發,二弟婦與同鄉婦女數人為伴同時出國,臨行再三表示謝意。從此以後很多僑眷出國與夫相聚,都是向縣政府請發同樣有貼相片之證明書,而很順利辦理出國手續。 九月三日中午余在縣府午餐後,忽聞大陸向金門砲擊,砲彈落地爆炸聲音很近,我和很多同事很快跑到後面山溝防炮洞逃避,至晚上砲擊稍停才回縣府晚餐。按此次砲擊以靠大陸三面沿海附近民房損壞最大,且城區連日陸續有砲擊,尤其前水頭碼頭多被摧毀,乃遷移新頭料羅碼頭。縣政府及各單位辦公處都加強防炮防空設備。對防空防炮警覺亦普遍提高。余原住南門許允樁先生房屋(與許允楩先生同一座),因十一月十八日下午砲擊很劇烈,而搬遷附近係許炳忠先生房屋(與稅捐處同一座有防空洞)。 兼縣長張超往台未返,在台發生車禍受重傷,上級派金防部政治部副主任田學信接兼縣長,到任後鑒及地方財源因炮戰影響,恐有收支不敷之虞,乃暫將全縣公教人員薪額減成發給,後來財源恢復常態時才如數補足。 四十三年下半年依照公務人員考績法之規定,辦理平時成績考核,各級人員均依規定評定等次分別獎勵,余奉核評為甲等記功貳次。
-
《老照片.說故事》集團結婚盛況
浯邑由於早期民風閉塞,自國軍進駐之後,在五十年代,民生經濟在轉變中萌芽茁壯,因此社會亦隨文明進步風華,趨向虛華奢靡與浪費;再因台籍來金服役者人眾,戀愛之風熾起,相約黃昏時,雙雙在花前月下,起山盟立海誓而互託終身,或因得近水樓台之便,博得芳心而成眷屬;甚有不顧家長之反對,堅心要嫁台灣郎。因而形成地區男多於女,而衍生婚姻重聘陋習,曾經刮起一陣「三八」風。亦即流行著納聘之時必須備有八兩金、八擔肉、八千元。以金錢論婚姻,造成無數曠男怨女的悲情!是以,斯當時曾流行著一首「順口溜」:一錢、二緣、三生帥、四少年、五好工、六好膽、七皮、八靡爛、九強、十敢死。自然成為朗朗上口,家喻戶曉的時諺,鄉土調。 政府為化民成俗,以及推行節約,改造社會風氣,曾先後舉辦「集團結婚」,鼓勵適婚男女,攜手同心步入莊重華麗的禮堂;首由公教員工率先以身示範。圖為地區於民國五十八年在金門育樂中心舉辦第七屆集團結婚的盛況;集四十七對新人共聚一堂,由司令官尹 俊將軍主持福證、政委會秘書長蕭政之先生為男方主婚人,縣長屠森冠先生為女方主婚人,男方介紹人是政務委員陳卓凡先生,女方介紹人由許靜觀女士撮成。四十七對佳偶,在長官蒞臨觀禮祝福下完成嘉禮,創造幸福美滿人生。
-
初春的油菜花田
今年的油菜花似乎來得較晚,入冬時,心中不斷期待能見到那一片金黃的花海,它像是黃金般充滿吉祥的色彩,也像是身著黃色衣裳的小天使飛舞在大地,一切是這麼的和諧與寧靜。 背起相機,騎著那輛快報廢的老爺車到處去尋找那一瞬間的感動,乘著風,眼前是一片綠意,原來小麥也選在這時候與眾人相見,忍不住佇足了一會兒,只想欣賞這片刻的詩意,樹梢上的鳥叫聲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瞇起雙眼正想好好的認識牠,無奈,我的到訪似乎嚇壞了牠,拍拍翅膀,飛離了我的視線,在我還來不及拿起相機時。 繼續朝前邁進,終也看到了睽違已久的油菜花田,驚呼了一聲,多麼壯觀啊,眼睛像是是相機的快門般不斷的把眼前美景一張張傳輸到腦中,手也沒閒著快速的掏出相機,只想把這一片花海盡藏在歲月的記事簿(我的相簿名稱)中,「邂逅在2004年的初春」,坐了下來靜靜的欣賞,忽然,一輛紅色的轎車出現了,載來了大朋友和小朋友,小朋友興奮的跑向花海中,嚷吵著要父母多拍幾張相片,好帶去學校與同學分享,沒錯,大自然的一切,是共享的。 油菜花田洗滌了我一身疲憊,我想躺在其中,嗅著其中的青草味,悠閒的下午就這麼渡過吧!
-
辛勞且堅強的雙親
寫在前面 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的金門日報副刊,許丕華先生寫︽咱的俗語話︾「『近廟欺神』的省思」一文中曾說到:『四、五十年代在一片「綠」制服的軍管與戰地政務的環境中,人才正待大力培植,前賢們如王秉垣、李智中、石炳炎、董群鐵、許宜琦在鄉鎮打頭陣,政委會、縣政府像前立法委員、福建省主席吳金贊正在股長與所長的階段,王永仁職位較高,李增宗、林朝文、陳榮泰、黃聰山、呂江水,也是在股長與所長之間,他們所受的壓力之大,工作之艱,實非現在的我們所能想像的,但為金門鄉梓福祉,「千斤萬斤,我嘛敢擔」』。許丕華先生說家父永仁先生職位較高,並推許前賢們造福鄉祉。身為人子,在此表示感謝。 家父永仁先生擔任公職多年,民國四十五年元月一日金門縣政府人事室成立,家父即擔任人事室主任,先是權理,後真除,直至民國五十八年四月調內政部藥品供應處人事室主任,始終擔任此一職務,家父做事一向兢兢業業、全力以赴,甚獲長官肯定。六十七年退休以後,又積極從事家族及宗族族譜之編纂,書成刊行以來甚獲眾人推崇,老人年高體弱已於去年辭世,但生前著有回憶錄,敘述一生經歷與見聞,是珍貴史料,頗值得一看,筆者將藉報紙陸續披露一二,分享讀者。近日整理老人手稿獲閱兄姊妹家人出生種種,可知當年家父之辛勞及公而忘私,然家父能在公職有所建樹,有賴家母操持家務,讓他無後顧之憂,能專心公務,尤其吾等兄姊妹出生之際,家父經常無法返家照顧即將分娩的家母。筆者特謄錄這些年之紀錄,以紀念不久前亦因病去世之母親,父親在回憶錄中寫道: 民國三十一年 日寇佔領菲律賓、馬來亞、新加坡及印尼、緬甸,在報紙大事宣傳,我們很多宗親及朋友及親戚僑居南洋群島,所以大家非常關切僑居新加坡親友之安危,經過一段時間無法通信,後來有少數僑胞回來,互為探聽有幸有不幸,襟兄張紅記亦是此役冒險生還者,據告當時係擠在死人中佯死倖免,回來時大家為之慶幸,南洋群島被日寇佔領後,政治及經濟均惡化失敗,僑民生活極端困難,僑匯停止接濟,對金門僑眷生活影響甚鉅,很多靠僑匯生活者幾乎無法生存,所以金門很多小偷竊取農產品。每逢農作物收成季節,余與二弟永堯必須於夜間協力巡視園中之五榖,甚至搭草寮冒風雨在園中守望,但有一次深夜大雨視線不明,竟仍有小偷冒風雨偷竊地瓜。 由於淪陷期間生活困難,盜竊之風到處聽聞,日寇為加強控制捕風捉影到處抓人,凡吾工作同仁(先正按:家父當時從事地下情報工作)無不隨時提高警覺,不幸烈嶼事發有兩位許先烈先後犧牲(其一為許順煌,母吳氏松,妻黃氏麗),每於夜深人靜之際無不緬懷追思。然則敵愾之心益增奮發,但一切言語及行動更為謹慎,余因此時心情轉為複雜,且日夜都隨時準備有所行動,妻又懷孕漸漸靠近娩期,因第一胎有血暈之危(先正按:家母於民國三十年曾育一女嬰,不幸夭折),所以本胎臨盆特別注意,乃相請岳母來舍候產,十月卅一日夜我倆與小內弟清炮同睡一床,深夜發覺陣痛將另房岳母驚醒,余亦在場協助相倚,經數小時陣痛後順產一女嬰名曰彩霞,內外祖母及全家十餘人,都非常歡賀母女平安,當時並無重男輕女之觀念,余更認為女兒居長,大姊可以帶弟妹,事實亦是如此,彩霞日後對弟妹之照顧,善盡責任,我們為父母者當然也應注意其教育,使其具備充分學識,才能帶動弟妹,互相仿效爭取美好前途。 民國三十四年 日寇自攻珍珠港向英美宣戰後,且侵占南洋群島,兵力分散又引起聯軍公敵,所以到處失利,元月十四日盟機轟炸後浦附近之日寇軍事設施,日寇大為震動,駐金陸軍準備行動流竄,乃假借檢查騾馬疾病竟將扣留作為運輸工具,余及所牽騾子亦被扣留在瓊林社集中一天,後因騾子體瘦無力被放回,日寇臨調動部隊時到處抓民伕,人民驚慌萬狀日夜逃避,余及二弟永堯有一次躲在草中分秒之差,險被抓去,大家都敢怒不敢言,日寇又將後盤山之大榕樹砍取作築工事之用,家父曾出面要求不可砍伐,日軍並不停止,後來要求分開將數株修枝保留重要樹身。 八月間喜聞日本無條件之投降,全民歡騰盼望國軍早日歸來。十月三日聽說今日我政府及國軍要回金門,余及很多民眾都到公路兩邊歡迎,本縣光復重見天日,後盤山屬古湖鄉公所,設在古寧頭北山社,鄉長王觀漁原籍西山人,前此在馬巷金門難民收容所共處甚熟,次日假北山社李氏宗祠開會,余被指派為盤沙保義務幹事,保長王維田西山人,本保轄後盤山、後沙、西山、嚨口四社,即日依照開會規定事項積極進行,陪保長到各社暸解一切情形,同月八日(舊曆九月初三日)余在鄉公所開會,此日午前妻在家分娩順產長男先振,並自行縛好臍帶洗淨嬰兒,余於開會後並在鄉公所洽辦公務,至下班後經南山社岳父母家探視,至天晚才聞悉已趕不及回家,該夜人在外面心在家裡,睡不成眠,天初亮即趕回家,一面向妻抱歉意,因公事而未能在家協助分娩,一面看見兒子非常高興。不意有人在山上辱罵家父對日寇砍大榕樹未盡阻止責任,竟向縣政府誣告家父陪同日寇砍樹,當此之時有口難辯,家父被縣政府拘留五十天,最後查明係日寇砍樹作防禦工事之用,地方義務幹部無法阻擋,水落石出,幸獲無罪釋放。金門光復初期類似案件甚多,有事實者亦有藉故誣告者,回憶以往感嘆萬千。(上)
-
《金門憶往》餵養動物經
聽老一輩們講,他們以前的年代,人們是和豬、牛、馬、雞、鴨同住一間屋內,有的大厝住人,旁邊的護龍就是動物的家了,更誇張的是他們睡覺的床底下就是雞、鴨們的活動場所,是因為這樣的安排在吃食、餵養動物時可以節省人力、時間,且在空間利用上也做了最有效的應用,而豬、牛、羊等大型動物,有的就直接餵養在住家旁如:護龍、行頭。 也曾聽住在鄉下的親戚說,他們餵養的母雞,偶而母雞會消失一段日子,等再出現時,母雞會帶領一群小雞出來覓食的溫馨畫面。概因鄉下空間大,母雞循正常管道與本能的繁殖下一代也。到了我輩年代,雞、鴨偶而在自家庭院外放啄食,到了夜間趕回固定的眷養處,或是關入雞籠、鴨籠中。隨時你得清點隻數有否遭偷竊,亦或被狗兒叼走,亦或被鼠輩咬傷否?若有狗兒欺侮雞、鴨的下場,必定遭主人的痛打一頓,被認為成了只會吃,不會顧家、看家的不良狗,惹人厭下,很容易成了冬天進補的香肉去了 雞鴨生下的蛋,幾乎皆捨不得自家食用,大多拿到小雜貨店去換取油、鹽、醬等日常用品,只有在特殊的拜拜節日、紀念日等才有可能將雞鴨蛋留下來應景後食用。碰到一年一度的「補冬日」時,雞籠、鴨籠中屬於平日較會吃以至於長得肥壯的雞鴨可就倒大楣了,很不幸的會成為我們的腹中物。自家媽媽自己不敢殺宰,會請鄰居幫忙動手殺來進補。記憶中,母親會差遣我們到中藥房,買男女不同食用的補藥加入雞鴨中燉煮,大男孩們吃鴨公,女生、小孩吃鴨母,這種吃法聽說不可以亂吃,否則媽常舉例說明「委啊旺」,個子矮小的一位長輩為例,他就是因為年紀太小時跟著大人吃鴨公,才會導致身高的矮小、長不大,到成年時身高還不到一百公分的高度,現在也不知當時的「委阿旺」是真的吃了鴨公,還是遺傳基因使他長不高? 待多年的打拚,家境較改善後,平常的日子裡,三不五時,媽會用電鍋燉上幾片高麗參加冰糖,或是燕窩燉冰糖,強迫我們喝下這補液,說是進補才能維護身體的強壯,以增加免疫力,現在回憶當時的進補時刻,還真是有夠溫馨,也很享受。和現在隨時皆有肉可吃的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少了一味「知福、惜福、感恩」的味道吧。 對於不同於雞鴨餵養方式的兔子,這可是真的需要靠我們雙手來餵養,印象中剛出生的小兔子,白毛稀疏疏、紅冬冬、軟趴趴、未張眼的小兔子,在母兔一胎可以生出四至七隻的小兔子下,為了提高其存活率,我們採用人工方法幫母兔餵乳,餵乳時,須靠我們一手抓住母兔耳朵,將兔身擺放於我們倆大腿內側間,將母兔肚子朝上,再把小兔子抓放在母兔乳頭處餵養,約二十日左右,小兔子較為長大後,可以自個吃奶、吃草了,我們就不必那麼辛苦花時間的照料牠們了,只是記憶中,照顧牠們的同時,好似每月的初一,皆可以因拜拜而吃到薑絲炒兔肉,那可是當時的美味佳餚。現在回想起,似乎殘忍些,但是在那時難得有肉可以吃的年代裡,大家可是搶著吃呢!管他是可愛的,也是自己辛苦照顧的寵物宰殺來的,換到現在的環境,則寧可不養不食,想吃時隨便取用各種食品,就有食物可以替代口慾,而在那苦哈哈的年代裡,有肉可以吃可算是人間一大享受,哪會思考靈性與殺生、殘忍、輪迴:::。 牛,也是每戶農家必備的大型牲畜,有草時,帶到草地裡放養,只需每日在補充一兩桶的水分讓牠喝,這種的工作,普通由男孩子來做,偶而我們會幫些忙,如拿地瓜給食,或是地瓜的莖、葉、梗的食物,或是在冬季缺糧時候,餵養一些夏天收藏的花生梗、葉。牛生小牛時大家皆歡喜,小牛出生後即可以站立,牠的那對大眼睛,頑皮、可愛、填塞在幼小的心靈深處,沒接觸過的小孩子,體會不出那股「牛寶寶」的心境。 小時候餵養過的動物就屬兔、牛最受大家的喜愛,食草性的牠們,排泄物不會臭到令人受不了,也不用花時間特別處理,而最討人厭的算是雞鴨的排泄物,又濕又髒又臭,每回必須掩鼻清掃,而餵食時,雞兒還會啄人,鴨兒吃食時嘴巴的亂甩,弄得你整身的臭味在,實在很不討人喜歡。現在的環境,除非住在鄉下,想要重溫餵養動物的日子,可說是零機會,無怪乎,有餵養寵物的人會越來越多了。
-
《校園札記》撒下「性別平等」的種子
吳政庭、呂木蘭在「『教育現場‧性別觀察』─檢視校園性別問題」中提及老師對待學生常有不同標準,排隊、服裝、座位安排、頭髮要求上,不知大家對一個剛出生的小Baby第一印象是什麼?輔導老師是男的,奇怪嗎?男老師一定要接行政工作以後才不會被笑是「爺爺帶孫子」嗎?娘娘腔與男人婆如果只是「溫柔特質」與「剛強特質」多少之分,會不會就沒啥大問題?「舞動人生」、「玫瑰少年」是口碑不錯的影片,有空該欣賞欣賞。但不知「校園空間」和「性別空間」的比例該為何,值得大夥兒深思、 楊佳羚、張明慧、林綠紅的「讀書會實務運作─技巧與經驗分享」,談及讀書會的初期,人數的決定、公約的制定、找主題書等,「文字是有階級的東西」,所以看書人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可以先定主題,每一主題挑一本書,分清楚責任與義務,要求討論與回饋,「發言」是一種自我肯定的歷程,討論可以引發內在歷程的改變,影片觀賞時不要太長,三十至四十分鐘即可。「穿梭N度空間的女人」聽說極不錯,值得一看。楊佳羚目前在國外攻讀博士,她眼見瑞典男人可以請半年的「育嬰假」,實際上他們的改變也不是一夕之間,我們該看的是改變到底有沒有好處。 達努巴克、陳俊志在「電影賞析與討論『夜‧永誌』─防治性別暴力與男性成長」中帶給大家另一個省思面向。「聽,海哭的聲音,這世界未免也太多情,哭泣到天明。」,這是「聽海」,在一個國三男孩的畢業典禮上,同學唱給葉永誌聽的,雖然當時他已不在人世。葉永誌,一個屏東鄉下的男孩,一個喜歡做家事、父母眼中貼心的小孩,一個在同學眼中娘娘腔的國中男生,帶著極多的恐懼在學校過每一天,他的離開應該帶給我們這個社會多點反省吧!很多人因為受限社會環境而忘了關懷我們周遭的人,紀錄片紀錄的是一段我們需要「不斷自我反省的過程」。 四月二日早上的課可多元了,針對讀書會對象是老師、學生、家長而有不同的上課內容,在分身乏術的情況下,我堅持A組(教師組)、原教室。鄭智偉、張明敏在「揚起彩虹旗│同志教育的概念與實踐」中,導讀「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一書,這是七個媽媽、一個爸爸的口述,這是五個男同志、四個女同志的故事,的確,很多的誤解是來自不了解,透過「觀念大考驗」、演戲等來看「另一種裝扮的代表」,那又為何他們要受歧視?李中琪、胡敏華在「性要怎麼教─漫談性教育」中提及認識自己,從自己的身體開始,然後學會珍視、尊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很多元,大家都需要不斷反省,彼此修正,性教育無所不在。廣播節目中一個活動「讓家動起來」,五個媽媽讓大家票選,得第一的媽媽竟是「懷念過世的媽媽,每天回到家就打開抽油煙機,聽那聲音來平復自己的心情」,「媽媽」和「抽油煙機」若畫上等號,可不可悲啊! 「讀書會實務演練」中,蘇芊玲要我們反省「我們到底是怎麼長大的?」我們如果有的時候不加解讀(毒),那麼會讀得越多,中毒越深。我們要在正式體制以外撒播一些種子,「技在其中」,人是可以穿梭的,分組演練時,我們成員裡有校長、國中老師、國小老師,大家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啊!何常委再度出現,各組上台報告後,他說「有能力的愛很重要」,不管是專書、時事、議題融入等的讀書會,最好都要結構考量,帶領人歸納、整合很重要,智慧要有知識、經驗、反省。從「兩性平等」到今天的「性別平等」是一群人的力量在催生,我們有幸成為一顆種子,感謝各方的成全,也許這些種子中不必然會發芽,但它們確實已撒在社會各層。(下)
-
《老照片.說故事》縱橫田野上俯仰天地間
照片中這個「玩意兒」,民國三十九年駐金門時,好像不曾見過。十九年後,再到金門時,島上的農業正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個既像天平,又像蹺蹺板、高射炮的「玩意兒」,便到處可見了,但不知叫啥名堂。直至見人操作它來打水,才知是農人的好幫手。︽金門︾畫冊上稱之為「吊烏」。近年某天,在三民︽大辭典︾上,偶然看到「桔槔」一詞,並附有引自︽農政全書︾的繪圖,及︽淮南子‧汜論則︾:「斧柯而樵,桔槔而汲。」和︽莊子‧天運︾:「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等來歷,始知學名叫桔槔。 桔槔,對我而言,陌生而新奇,因為,我們家鄉是以埧圳引河水來灌溉,台灣也是那樣。再因桔槔的造型及操作時的形象變化很豐富,且有幾何圖形的美,並能引發美的想像,便用鏡頭捕捉下來了,及至讀到莊子的哲言,更覺得它有一種「縱橫田野上,俯仰天地間」的文化之美,願金門的朋友把它看作「金門一寶」,保存若干在緊靠觀光景點的田野,讓遊客在親自操作中,兼得古趣與知性的饗宴,應是可行的構想。
-
屬於番薯的歲月
番薯,是一種金門特有風味的農產品 。戰時,有人因它而存;有人因它而得,它帶給了金門無數的生氣,雖然普遍,但卻具有相當價值,更代表了金門深刻的歲月。 民國四十七年發生八二三砲戰,在中共強力圍堵下,金門赫然成為一座空城,沒有多餘外力給予它充裕的食物,中共的目的似乎達成,其實不然,金門土地雖貧瘠,還有番薯救急,在它生命力特強與生長不需特別照顧的條件下,繼續蔓延。 曾聽母親講過八十五年三月中共「搗彈」期間,當時她正好在師大進修,打電話回來問及金門的情形;父親信心滿滿的告訴她放心,因為父親問過住在鄉下的大伯母,田裡有沒有種地瓜?伯母說種了好幾畝,父親認為當年八二三砲戰,中共封鎖了金門好久,也打不下金門;因為中共總認為金門沒有自給的糧食作物,就只是一個虛殼,能維持多久?在砲火猛烈的攻擊下,臺灣也無法進行補給、極力救援金門,但番薯卻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補給糧食。 甘薯是最適合金門的土壤種植的一種農作,既然如此天造,也就理所當然研發出各式各樣的工具,來變化地瓜的本質,使它豐富多采,並方便製作過程。研發的工具很多:如裁切甘薯片的刀──ㄢ脯刀,一片近乎長方形單面有刃的刀,當大量收成時,再將ㄢ脯刀和一張專為切地瓜片而特製的ㄢ脯椅合併在一起,就成一付「ㄊㄨㄟ仔椅」了。而讓甘薯能保存它豐富的澱粉不流失──那就是銼仔,用「銼仔」把地瓜銼成地瓜粉,是蚵仔煎的好材料。 不過,在種種阻撓下,如單打雙停的日子,多麼艱難!金門仍一步一步地發展,經過漫長改變,到現在開放觀光後,物資充斥,金門的特產──番薯,也跟進加工成易儲存的乾產品,販售給外來的觀光客,讓他們也分享我們的成果,感受一些不同於烽火下的情景。 從另一面來看,番薯具有金門的特質,堅毅、勇敢;番薯,其根粗,方便鑽延,生命力強,一些地質不肥沃的區域,依舊能耕種起來,靠著它堅忍不息,不斷蔓延,持續生長;若把這氣節比喻在人的身上,更顯得貼切,人有著堅強的意志力,不屈服於敗壞的風俗,會成為一個浩然正氣的君子。倘若,不好好利用,延生出不好的習慣,也不改進,讓它沒有計畫的展現下去,便是壞品了。然而,好的精神就要去學習它,雖然只是一般植物如地瓜,也有值得學的地方,將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牢牢記住,時時提醒自己,銘記在心;進而,推廣給下一輩,使他們也能了解其中奧妙之處;繼而,延伸下去。 冬季來臨,冷風越過樹梢,蔌蔌的吹著,多少遠離金門家鄉的遊子,一身成就之後,在飽食豐盛的魚肉飯菜之餘,誰不思念故鄉的ㄢ籤湯呢?雖身處在外地,仍不忘以前老家戰火中的乾糧─地瓜或其他副產品,便常購外地的甘薯,但總會覺得怎麼吃也不比家鄉好;一種思家情切的心不由得從心底溢出,感懷家鄉的一切,臉上露出了不捨及更多的感慨。 番薯,是金門人生命中的最愛;番薯的歲月,是金門一串深情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