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故鄉‧在夢的邊緣
昏暗的黑滲著白茫 陰沉幽冥悽悽晚暮 十二月的冷在心海凍霜凝結 封了陳年記憶裂開傷口 對著窗口流雲寄語離離 庭院荒蕪潛入歷史 久違的嘆息在惺忪夕潮迴盪 遠方沙濱漁歌揚漩 古廢荒田種植大片殘留桑滄 那些燕尾孤伶伶綻開的方向 指著遊子眼腫亮起濛濛笑靨 多年失足鄉音瀰漭漾開 熟悉的咳嗽聲和浮光掠影剩下的皺紋 人生故事點燃不多時間殘骸 年輕叔叔都已披身風燭殘月 老了巷子一路搜索過往張望的天涯 沉默三合院瀕臨廉價史實 漂泊的日影翻滾在身後山頭 飛來候鳥正梳理這晦澀季節 十二月的冷如歌低吟啣著我的痛 風風雨雨攀爬在夢見故鄉的邊緣
-
《浯心漫談》同學會─少年十五二十時
應該是地緣關係吧!所以,小學的同班同學,不是同一村莊,就是隔壁村莊,因此,即便是國中畢業,大部分的人都到台灣求學,但是,還是能在農曆春節把大部分的人找齊,美其名為開同學會,實際上是找玩伴出門遊玩。 那一年,大約二十多人吧!一群人由沙美搭公車來到后浦,一早出門,什麼都沒吃,有人提議去吃有名的水餃(忘了店名了),鬧烘烘的上了二樓就定位之後,就開始點菜,等了大半天,菜終於上桌了,一看到菜色,突然都靜默了,怎麼那麼差呢?欺負我們這些半大不小的年輕人喔!水餃煮得糊糊爛爛的,菜也是又鹹又冷,湯呢?則更不敢恭維,用洗碗水形容真的不為過,我邊吃邊後悔,早知道在家裡吃稀飯配年夜飯剩下的菜,都要比這一餐來得豐盛。男同學有人要到一樓櫃台抗議,可是,怕事的女同學拉著他們的袖子,要大家息事寧人,不要大過年的鬧得不開心,一整年都運氣不好。這會兒,有位平時鬼靈精怪的男同學,看見樓上沒有服務人員,但是,一整箱打開的金門高粱酒就擺著,這位男同學二話不說,拿起一瓶就塞在大外套,還邊告訴大家,今晚要請大家喝雞尾酒(那年頭,其實也搞不清楚雞尾酒應該怎麼調)。 我不知道其他同學的心情,但是,我心驚膽跳的走出店家後,還頻頻回首望,害怕店家這時候發現店內少了東西。那個下午,大家都被那一餐難吃的水餃大餐弄得心情不太好,不過,晚上還是準時出現在我家,媽媽幫我準備了糖果、餅乾,我那位寶貝男同學,則從他家端了一個大鍋子到我家,很得意洋洋的告訴大家,這鍋雞尾酒不僅把整瓶的高粱酒倒下去,他還買了蘋果西打攪和了一下,在同學們的歡呼聲中,大家打開把酒話兒時,說起學校老師種種趣事、談起同學間的糗事,說到開心處,有同學還乾脆模仿當時的情境,讓大家笑得眼淚都掉下來。 夜深人靜,同學漸漸散去,我看著客廳裡杯盤狼藉,有點力不從心,媽媽這時候出現,要我別收拾了,早點睡覺去,我想了想已經在外頭跑了一天,去洗個熱水澡也不錯,衣服一抱,就走到浴室去,只是,不知道是累垮還是醉倒,我就坐在浴盆旁睡著了,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媽媽起床上廁所,看見浴室燈亮著,敲了敲門,才發現她女兒竟然就睡在浴室裡,如果沒被媽媽發現,還真有可能睡到天亮呢。 多年來,我每次回金門時,都要想起還有一瓶高粱酒的錢沒還,只是,時日久遠,加上我這個住沙美這一頭的人,對於后浦其實是很陌生的,所以,店家在哪裡和店名是什麼,其實都忘了。那次的同學會,說來真的是人數到得最多的一次,之後,同學們陸續踏入職場,也有人走入婚姻,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長長的年假可以回金門過年,所以,同學會參加的人數不再像以往那樣陣容龐大,時至今日,要舉辦同學會,看來更是難上加難,只是,在那個青澀歲月裡,這個同學會的另類回憶,我想忘都忘不了,不知道當時也參與的同學,他們在每年春節時,可曾有人也記起這段往事:::::。
-
迢迢歸鄉路
「:::在我腦內縈繞不去的,是想回金門島去拜訪。:::而台灣當局,對於故鄉金門的參訪,已經漸漸開放。照這樣的情勢看來,期待金門會有一點一點慢慢的改進。我的希望是今後有朝一日,能帶著祖母陳善娘的骨灰回到金門島,與祖父王敬祥合葬在一起。而且能去拜訪一下山后鄉中堡的海珠堂,聽說日出聞名的景點極為有名,並且也能順便祭拜一下,說明我是王家第四代,以滿足我小小的心願。」這段話是僑居日本、創建山后中堡的王明玉(國珍)之曾孫、支持孫中山二次革命的愛國實業家王敬祥之長孫│王柏林先生,在1990年三月於神戶大學︽社會學雜誌︾發表的︿金門山后鄉王家三代記:一個移民神戶華僑家族的傳記﹀文中,最後所提到的感言。 我在二年多前讀到這篇文章,除了暸解山后王家在日本發跡過程、孫中山先生與王敬祥先生的交誼等史料外,也思索著可以做些什麼,讓海外鄉僑可以一圓故鄉夢,讓本地人進一步認識神戶極有名氣的華僑家族。 首先,我決定先將這篇文章譯出。在工作之餘,我重拾閒置已久的日語,一字一句勉力翻譯,歷半年多才完成初稿。因為擔心還有誤謬的部份,特別商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碩士的簡吟芳老師詳加核對。她是我昔日在淡江任教時的學生,雙修歷史與日語,有她的協助,譯文應可臻於「信雅達」。等到文稿差不多確定了,我著手進行譯註工作,並安排一些適當的圖說,以便讓讀者完整掌握文章的脈絡。幸運地,我在台灣大學的圖書館中,找到一些極為重要的參考書,如神戶市立博物館出版的︽日中歷史海道2000年︾(1997)、中華會館編的︽落地生根:神戶華僑 阪神中華會館 百年︾(2000),與原文交叉比對、校正,並援引相關圖面資料後,我先把它當成一堂課的教材,逐字唸給同學聽,又因為這樣順了一遍,做了最後的潤飾,譯文終於有了完整的形貌。這篇文章於去年秋曾分期載於︽金門日報︾,相信很多人已經讀過。只可惜受限於版面,報上並未將豐富的圖說完整登出,有些美中不足。 再來,如何找到經費,並規劃適當的場合,邀請王柏林先生返鄉,又是一個艱鉅的任務了。為什麼說「艱鉅」?關鍵原因是柏林先生拿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二次大戰後,日本對華僑申請入籍趨嚴,所以即使柏林先生曾任日本孫中山記念館副館長、現神戶華僑博物館館長,他的胞弟柏群先生為日本知名建築師,貴為日本華僑領袖,他們都僅有「外國人居留證」,而無日本國籍。中國大陸籍申請來台灣或金門的手續,相對繁瑣,得有正式邀請才行。若能舉辦一個學術研討會,名正言順地邀請,應該是可行的方向,當時我試著向一些單位提出這項構想,並沒有獲得共鳴。 說來幸運,2000-01年間,監察院黃煌雄委員長時間考察了全國的社區總體營造後,發現了金門的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擁有保存完整與稀少獨特的價值,因此要求行政院文建會重視金門的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利用,並可朝世界遺產方向規劃之。2003年春,文建會提撥了二百五十五萬給金門縣立文化中心,籌備舉辦「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經費到位後,文化中心上網對外徵求計畫書。金門技術學院的李金振校長囑咐我提案爭取,我思考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將金門推上世界的舞台,讓金門逐步成為閩南文化的研究重鎮,同時亦可邀請包括王柏林先生等海峽兩岸、國際學者來金交流,提升閩南文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經過激烈的評選,銘傳大學與佛光大學讓賢,我們以極為些微的差距獲得這次會議的承辦權。當然,我一點都沒有喜悅之情,這個時刻我明白,要把握住創造歷史的機會,這是無上的榮譽,更是沉重的責任,需要戰戰兢兢地籌備。所幸得到校內董燊教授、一群熱心學生及文化義工們的大力協助,才能順利推展。 一般的學術研討會,多半需要一年以上的籌備時間,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從簽約到舉辦,僅有六個月的時間,時間壓力非常之大。從設定議題、邀請主題演講、徵求學術論文、海報網站製作到場地籌備等一系列的前置作業,必須如火如荼地展開。而我念茲在茲,就是神戶王柏林先生的返鄉。 當我去電神戶邀請時,七十五歲的柏林先生意外萬分。他承諾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必定踏上家鄉的土地。經過多次的聯繫,我們敲定了返鄉的日程,同時他也希望由夫人及神戶孫中山記念館的蔣海波研究員隨行,我表示了誠摯的歡迎。在經費的許可下,我另外安排了王家的表親│台北板橋林家的林楠先生、林若瑜女士一起來金,他們與柏林先生的共同祖父就是王敬祥。這一安排我並沒有事先告知,是想給柏林先生一個意外的驚喜。果然,在研討會首日,三位年過七旬的老者,從小一起在鼓浪嶼菽莊花園長大的手足,多年未見,意外在金門相逢。他們緊密抱在一起的畫面,很多人都目睹了,真是令人感動。 讓我回過頭來說說柏林先生入境的過程。由於同時邀請了廈門大學、北京大學的教授們,在小三通的申請上,柏林先生一行被視為同一團,因此他們需要從日本關西空港飛往廈門,會合以後一起坐船過來。但是當我們把入金許可證件寄給他們的時候,他們進一步申請入台證時,才驚訝地發現小三通來金者須具有在地的戶籍,旅日的僑民因沒有戶籍,不符合入境的條件。這時,發生這麼嚴重的問題,距離大會開幕僅剩五天,身為籌辦單位執行負責人的我之窘迫可以想像。我連忙求見李炷烽縣長,請他協助詢問北京國台辦。隔天早上國台辦立即開會,但決議仍維持原規定,不願破例,這代表從日本入境廈門到金門這條路確定不通。我不願放棄,轉向入境台灣的可能性,向黃煌雄監察委員與吳成典立委辦公室求援,希望入出境管理局可以同意,兩位委員非常幫忙,請我備妥相關文件後,由他們向境管局爭取。又經過了一天的會議與協商,也就是在大會開始的前36小時,我們才確定柏林先生一行被批准由桃園機場入境了,但這時他的入金證件的正本還在廈門,即使以國際快遞寄往日本都來不及收到了。我們詢問了境管局有如變通的方法:12月5日星期五一早,廈門返金的第一班船上載著柏林先生的證件,遠航站長蕭偉權先生協助將之送往中正機場,立即傳真到日本關西空港,在他們搭上飛機前能夠收到影本,正本等到下飛機時由地勤人員交付他們手中。我也商請民俗文化村董事長王宗孝先生到桃園接機,當天晚上八點半鐘,我接到王宗孝先生的電話,確定已經接到人了,我心裡的石頭才放下。 12月6日早上八點,也就是研討會開幕還有一個小時的早上,我來到金門機場等候。當我看到柏林先生一行人緩緩從飛機上走下來,我知道一切的辛苦都值得。我們安排了簡單而隆重的迎接儀式,期待給未曾返鄉的金門人一個溫馨的相遇。之後四天,柏林先生一行人參與了學術研討會,發表了神戶王家三代史實的演說,也回到他「魂縈夢牽」的山后中堡,看到當時先祖們所興建的十八間大厝,也與未曾謀面的親族聚會,同時也入王氏宗祠參拜,到祖父王敬祥墓前上香。李縣長百忙中接見外,還設午宴熱情款待,林若瑜女士工於書畫,特送縣長一幅,縣長也展現了精湛的書法造詣,回贈墨寶,可說賓主盡歡。那幾天,大家都看到了一位年邁長者因為夢想實踐而笑容盛開,分享了這份單純的喜悅。 我之所以寫下這段紀錄,一方面在於說明一個大規模的學術研討會得之不易,一方面也想告訴大家,我曾經因為閱讀一段令人感動的話後,進而付諸行動、力求實踐的過程。其實我相信,被感動的不只是我,而是屬於所有參與過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的人。我很幸運,參與在其中,也希望未來可以召喚更多海外金僑歸鄉,落葉歸根。
-
《浯江中篇小說大展》擺渡人生
※※ ※※ ※※ 時局緊張,日本為取道廈門進攻中國大陸,企圖登陸金門,由金門轉進,金門島上人心惶惶,有錢一點的人家,早已準備避難至大陸內地。 阿木來信,指稱時局紊亂,水路交通中斷,等情勢較穩定後,再返金團聚,信中還要阿珠多保重,好好照顧家裡。 那天,阿珠照常到麗月家收取餿水,麗月見到她後,向她招招手:「阿珠姐,聽講日本仔要打金門,過兩天我們就要渡海到內地去避避難,可能要一段時間才會回來,你就不要來收餿水,省得白跑。」 「喔!啥米時陣會回來?」阿珠有些不捨。 「我不知道,阮阿爸講要等日本撤退才會回來。」麗月擔心的說:「聽講日本仔真狠,搶錢、殺人,無惡不做,我看妳們尚好也是到內地避難卡妥當。」 阿珠苦笑:「我們一家老的老、病的病、小的小,要如何逃難?唉,管太依ㄚ,反正我們家又沒錢,不驚伊搶,沒代沒誌的,日本仔應該也不會亂殺人才對。」 「那你多保重ㄚ,卡小心,回來後我們再連絡。」麗月撫著她的手,久久未語。 ※※ ※※ ※※ 民國二十六年底,日本強行登陸金門,太陽旗從西半島揚起,政府軍不敵,一路撤退,終至橫山越水、退守廈門。 原本靠著僑匯貼補家用,因為交通受阻而中斷,這時家中的經濟,更顯拮据。大頭已經四歲,小女兒阿萍也有二歲了,而阿木他爸爸一向體弱多病,無法做粗重工作,因此,整個家裡的重擔,就靠她上山下海、兼做裁縫勉強撐持。 日本兵登陸後,后浦城風雨飄搖、局勢紛亂,時有傳出騷擾婦女的事情,因為怕被日本兵欺負,婦女們都特意穿得邋遢,以免引起注意。直到從廈門來了一些娼妓進住南門街後,騷擾事件才逐漸減少。 后浦模範街的拱門建築、雕花窗欞,頗有日本「大正風格」,因此,吸引不少日人遷住,連帶著,也帶動模範街及緊臨吧剎一帶的商機,醫生館、布莊、金仔店、餐館紛紛進駐。 「安滋、安滋,賣安滋!」由於附近住的都是經濟力較好的人家,因此,阿珠和其他人一樣,喜歡拿地瓜到這裡叫賣,順便到附近取桶水肥回去。 遠遠的,就看到兩位日本兵朝自己走來,阿珠舉起手,招呼對方來買。 日本兵帶著賊眼,上下打量阿珠,二人百般無聊地東挑西揀,看到一旁跟著的大頭,順手摸了他無邪的面龐。「小朋友,日本大還是中國大ㄚ?」較瘦的那位日本兵嘻皮笑臉的。 「中國大。」大頭傻傻的應和著。 「八格野鹿!」瘦日本兵隨即一陣臭罵,舉起手想打大頭。 「你幹甚麼!」阿珠不知那來的勇氣,伸手擋住對方落下的手。 瘦日本兵惱羞成怒,舉拳想揍阿珠。 「好了,別鬧了。」另一位較斯文的日本兵把他架開,咒罵一陣後,方才離去。 ※※ ※※ ※※ 民國三十三年,那天下午,阿珠照常將菜簍子收好,準備結束生意回家。 吧剎一帶,仍可見往來購物的民眾。 突然,倏地一聲巨響,接著便是一陣濃煙,稍後,又接連二次爆炸,「美軍來轟炸了!」有人跌跌撞撞狂吼著。吧剎附近,驚叫、哭喊聲不斷,眾人紛紛走避,阿珠趕緊趴到旁邊的豬肉攤下。市場內,瞬即一片死寂。她渾身發抖,額頭上冒出冷汗,半晌,只覺得小腿陣陣刺痛,阿珠定眼一瞧,小腿上已滲出鮮血。 許久,吧剎內才又傳出人聲,接著,呼救、哭喊聲夾雜著濃濃的煙硝味,瀰漫整個市集。 阿珠探了下頭,確定飛機已飛走後,才由攤子下面狼狽地爬出。「ㄚ!」猛一抬頭,阿珠差點嚇得昏倒。一條被炸斷的殘肢,血淋淋的掛在旁邊的攤子上,鮮血染紅了桌面,順著桌角往下滴。 ※※ ※※ ※※ 內地戰事吃緊,日軍做最後的困獸之鬥。在島上大規模強徵騾馬與民伕,人心惶惶的金門島,再掀逃亡潮。民伕與騾馬,在日軍的鐵蹄下,被迫步上死亡路。騾馬長嘶,馬伕悲泣,家親哀嚎,染了血的殘月,不忍卒睹,悄悄別頭拭淚。 同安碼頭,風大浪急,日軍飭聲急急如雨,馬伕們急切的睜眼凝望故土的最後一面。然後,吞沒在金廈間的海上墳場。 馬伕與騾馬,登廈門、進福建,沒有武器的他們,以肉身成為日軍逃篡的盾牌,肉體,在一次次的砲火中,化為殘土,棄置在不知名的遙遠異鄉。 民國三十四年,戰敗的日本軍隊自金門撤回,逃往大陸內地的金門鄉親,紛紛返回金門,麗月一家也在當年返金。家園已成焦土,相思的藤爬滿頹圮的舊洋樓。儘管如此,國民政府軍隊登島接管,金門鄉親因為能重回祖國懷抱,仍然興奮不已,滿懷希望地迎接新時代的來臨。 ※※ ※※ ※※ 民國三十四年,鼠疫像風一般,漫過整個金門山。剛開始,只是零星個案,後來,一個傳一個,連幫忙抬棺木的鄉親都不能倖免,住瓊林的阿木他舅舅也不幸感染過世,由於疫情嚴重,沒人敢幫忙處理後事,阿木舅媽求救無門,只好央求阿木他媽前往協助。 對於舅舅的去世,阿木他媽除了傷心外,也無可奈何,畢竟,生在這個紛亂的時代,生命原本就相當脆弱,生或死,卑微的人類,只能聽命於上天的安排。沒想到,過沒幾天,阿木他媽便發起高燒,腋窩還出現腫瘤,阿木他爸也出現相同情形,一個禮拜後,夫妻二人相繼去世。 不幸的是,大頭也跟著發燒,因家中有人死於鼠疫,任由她如何哀求,城裡的醫生,就是沒人敢看診,阿珠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血肉,在兵荒馬亂的紛擾之城,流乾、發臭。 大頭並未感染鼠疫,不過,卻因為發燒過頭,從此成了智障兒。 這一年,這場金門地區的鼠疫,奪去百條人命,瓊林尤其嚴重;隔年,后浦、古寧、金山一帶,也引發流行,共死二百多人。
-
《難忘的年》童「年」記趣
今年農曆年前,因舍妹結婚,我湊巧可去了趟台北,感受了春節前那股濃郁的年味及氣氛;家家戶戶忙上忙下地迎接新年的來到,令置身台北街頭的我,心情跟著飛揚起來,因為我好愛過年的熱鬧感覺喔! 這天陪老妹添購她結婚須用的行頭,來到某賣場中,頓覺一片眼花撩亂,可能是我久居金門,太久沒在此刻進入台灣的賣場,原來進步成這樣啊!連過年的一切物品都一應俱全,讓我既驚喜又陌生,這年節所須的東西樣樣新穎,項項又令我感到好奇,我倒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似的,給老妹直笑我「好俗」! 逛著就來到年貨區,一堆又一堆幼時過年會出現的物品很吸引我,勾起我對幼時年節的渴望;此時老妹像發現新大陸般,直喊著我「快點來看」!那一盒盒方方正正的紙盒,裝著各式各樣的零食,掀開盒蓋後,隨即看見一張排列整齊的紙牌,有著像稿紙格子大小的籤紙可撕開對獎,我們叫它「抽仔」,這種玩意兒大家一定都知道~可好玩ㄛ!內容五花八門:有甜食、餅乾,具代表性的豆干塊、綠豆糕、巧克力球、安薯糖、牙膏糖、涼煙糖、紅魷魚條、果汁棒、小泡麵:::等等數都數不完,真想馬上挑個放入嘴裡呵!兩人選了幾盒,放入車籃中結帳去,我像挖到寶似的,覺得今天簡直值回票價,不虛此行了!我緊捧著這些戰利品,催促老妹快上車,我想讓兒子也看看老媽得意的收穫啊!沿路上,我想起咱幼時,常逢過年前一兩天,我和弟妹們會徒步約二十分鐘左右的路程,到三和路頭有間叫「順美」的批發商店去,拿著一點平日的零用錢,買幾盒自己喜歡的「抽仔」,回到家中先收藏好,等到大年初一開始,便在自家樓下騎樓外邊,擺上一張小桌子,放上幾盒「抽仔」,就可吸引一些來往的大小朋友惠顧,有一年運氣還不賴,很快就賣光光,又可再去補新貨來兜售。在當時可賺個數百上千元,對一個國一生而言已很滿足啦!那得意洋洋之情完全顯現臉上,這笑臉迎人,自然是生意更旺了! 可好景不是天天有的;有一年寒風冷颼颼,人家都說打狗都不出門的日子,颳得雞皮疙瘩直站起來,但為了不「了錢」,我硬是和老妹兩人輪流顧了幾天,根本不見什麼人影出現,生意自然慘淡得可憐呀!只能找幾個同學.鄰居來半強迫半贈送了。有了這次教訓之後,母親勸我們「麥擱憨啊!」還是留點現金卡有路用,我們也比較聽母親的勸,不再那麼一意孤行的堅持要賣「抽仔」了 。哈!又讓我記起剛上國一時,那年過年玩了一種有趣但有點「怪怪的遊戲」,咱老妹當時興玩「紙娃娃」,把一張張紙人裁下,替他們穿上紙衣裳、鞋子、皮包、帽子:::,紙娃娃一個個爭奇鬥艷、千姿百態且風情萬種的樣子,咱兩人還替娃娃畫了好多間「豪宅」,佈置得美輪美奐呢!我們就躲到棉被中玩起娃娃演戲的絕活,母親好幾次弄好晚餐都要千呼萬喚,才找得到我們來吃飯。這可把她氣壞了,因為她很不喜歡我們玩「紙娃娃」,她總說玩紙人會變真人,還有許多真真假假、難以分辨的傳說;所以怪恐怖地。而我們簡直是愛玩又愛刺激,老妹更把壓歲錢大半都花在買紙娃娃上頭呢!無怪乎母親會那麼生氣了!可特別在新年期間,大人會盡量忍住不責罵小孩子。嘻!嘻!我們好像很奸詐呵! 還記得有次剛吃飽飯,馬上就躲入棉被中繼續,玩著玩著給周公召喚去開會了。朦朦朧朧中,聽見母親在耳邊呱呱喳喳地喊叫~「快起來拜拜喔!」「哎!這麼冷的天氣,不顧好眠床到底起來做什麼ㄋㄟ?」「你們不知道現在已經是初九了嗎?」屋外霹哩啪啦吵得我想發火罵人了!起身一看,果然是大年初九凌晨一點啦!揉揉惺忪的雙眼,窗外還烏漆抹黑的一大片呀! 真沒辦法,我老爸每年都要趕在這一刻「拜天公」,表示他的誠意十足,趁早把桌椅擺好,老爸用「長椅寮」架起神桌,上頭放了三牲五果,還有我超愛的荖、米荖(這甜食不知天公是否也會愛吃呢?)加上過年應景的糖果、糕餅等等貢品來祭拜,之後把小孩全叫齊,一個個排排站著,爸媽點了一大把香,分送到我們手裡,他們則嘴中喃喃的唸著一大串,說今天是「天公生」,要更真心誠意的膜拜,不可嘻皮笑臉地搖晃香柱.要把香拿超過額頭啦!還不能讓香灰掉地板:::,事前交代這麼一大堆須注意的話語,對於父母這麼慎重地叮嚀,我們確實記得很牢唷!執行完這神聖的任務,大概有二個鐘頭了。孩子們個個已經東倒西歪撐不住啦!此時一結束累人的儀式,馬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逃入愛窩中,呼呼大睡再去夢周公了。 回想孩提時,母親總是忙進忙出的,我常不解所以然?而如今長大卻也像她一樣,必須承襲傳統的禮教習俗,過年過節大拜特拜,一樣不得輕鬆點;而從兒子們身上,也看到了我幼時的影子,看見他們期待紅包的眼神.看到他們歡欣地在門前燃放鞭炮,更看到他們也跑到巷口,批來一盒盒的「抽仔」,讓同學鄰居們爭相抽著;明明嘴裡含著一大塊糖,手上卻還一把把地抓著糖果捨不得放開,真的好貪心呢!此情此景,不禁令人莞爾了!哎!再想想這年是過了,但日子更要過,希望每個大人小孩都能有好日子過,每日都開開心心的過::! PS‧鄭桂枝恭賀新禧
-
《浯江中篇小說大展》擺渡人生
大林伯在印尼做橡膠生意大發,不但匯錢回家蓋大厝,也特別趁著大厝完工時,返金祭祖、探望家人。 大林伯新蓋的大厝真是漂亮,為了建這幢洋樓,還特地從廈門請師父來金門設計,材料也是由廈門進口,鐵製的大門相當氣派,雕工精細,有牡丹、有春燕,還有成串的水果圖騰;進了大門後,左邊是養著金魚的水塘,右邊則是小花園,屋子牆面,鑲嵌著各色的精美磁磚,構築成一幅幅美麗圖案,有傳統山水,也有南洋風情,挑高的大廳,顯得寬敞,牆上掛著大林伯寄回來的繪畫作品,黑白人種相參,服裝表情各異,十分新奇有趣,登上二樓,站在陽台,視野變得遼闊,可以綜攬大半個村子,「下午日頭落山,坐在這邊,喝茶呷點心,或是吹吹風、小睡片刻,很舒服呢!」麗月笑著說。 「明天可要早一點來幫忙,順便給我們請入厝喔!」麗月好意邀請,要她到時一起來看「番客」。 ※※ ※※ ※※ 料理完家事後,將小女兒託給婆婆,揹起大頭,便往麗月家去。麗月家熱鬧滾滾,男人擠往同安渡頭接客人,女人們則忙著張羅祭祖拜拜及晚上宴客的菜色。 「阿珠,呷早飯沒?這裡有湯圓,快來吃。」麗月在洗菜,看到她後,向她招下手。 「呷飽了。」她捲起袖子:「我來幫忙洗」。 廚房裡擠滿來幫忙的村人,有的洗菜,有的殺雞、殺魚,有的幫著弄「菜碗」,準備待會兒祭祖用。還好新厝廚房大,否則還真擠不下這麼多人。 「我大伯、伯母,還有小孩都要回來ㄟ,我伯母聽講是番仔,不知道會不會說阮的話?」麗月嘴角泛起笑意。 「阿木兄有講那時要回來?」 她搖搖頭,嘆了口氣。 遠遠的,就傳來陣陣鞭炮聲,「番客回來了!番客回來了!」前廳有人興奮的喊著。「我去看一下。」麗月擦下手,跟著跑出去。 大夥兒全擠往前廳,她低下頭,繼續洗菜。 吃飯時,端菜的阿嫂特別將上菜的魚尾對準大林柏,「雞頭魚尾,乾一杯啦!」飯桌上有男人起鬨。 「甚麼是雞頭魚尾啊?」少年的頭梳得粉亮粉亮,納悶的問,聽麗月說,是她堂弟,大林伯的兒子。 麗月她阿爸笑著解釋「雞頭魚尾」的典故,他說,早年金門因受風沙之苦,農業不振、謀生不易,有位新婚不久的李姓青年,和大部分金門鄉親一樣,離鄉背井,「落番」(下南洋)尋生路。很幸運的,他在南洋某酋長家中覓得一份苦力差事,由於生性勤奮,深獲酋長賞識,並且決定將女兒下嫁給他,為怕拒絕導致被解雇的命運,他隱瞞已婚事實,再娶酋長女兒為妻。 經過數十年,已漸老邁的他,有了落葉歸根的念頭。他將自己已婚的種種事實和盤托出。酋長女兒為防李姓鄉僑一去不回,在餞行的晚餐暗中下蠱。李姓鄉僑的女兒,不忍父親被下蠱,暗示父親吃魚,務必先從魚尾吃起,如果肚子痛,一定要記得多喝水,方能逢兇化吉。 李姓鄉僑按照女兒提醒,從魚尾先吃。返金途中,遇到肚子痛時,則猛灌開水,當下,從喉嚨吐出一尾活蹦亂跳的魚,轉危為安。 從此,金門鄉親都相信,在酒宴中,先動手剪斷魚尾的人,一如帶頭吃食雞頭的人,都能為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而「雞頭魚尾」的典故、風俗,也成了金門人請客時,對客人的最敬禮。 少年似懂非懂的點了下頭,繼續吃他的雞腿。 「來、來,大林兄,你要先乾一杯。」同桌的男人忙著勸酒。大林伯笑瞇瞇的連喝好多杯。 「雞頭魚尾」的典故,背後竟有著這樣無奈的事啊,她心裡想,不論最後故事如何結局,吃虧的,終究還是女人,不是金門的原配,就是南洋的酋長女兒。 還好她家阿木是個古意人,沒本事賺大錢,也就沒有這種煩惱,這一點,倒讓她安慰不少。(三)
-
《校園札記》開放的心
前幾天,妹妹說見著了我的文章在報紙上刊登,題名是:「以後怎麼教孩子」。她原以為我會寫一些要有愛心、有耐心等屬於良好教師應具有的品德之類的話。可裡面似乎處處是批判,寫得很諷刺,不太像我寫作的風格,並憂心忡忡的問我是否因為目前社會的亂象,對於教育不再有以往的熱忱? 我笑笑的回答她,強人豈是容易被打倒的。言歸正傳,那篇文章是一時的痛心,更是長久的憂慮所寫下的。寫了,心情較舒坦了,至少發出一點不平之鳴或正義之聲;可寫了,也要負責任的,正因為社會如此紛擾,所以教育的責任更顯重大,更要用心的教導學生。雖然我不能陪伴他們一生,不能知悉他們以後會遇到什麼樣的人?碰到怎樣的挫折?或者將一帆風順!或者能平步青雲!或者被命運開了個大玩笑,頓時手足無措:::::我不能預料與控制他們的人生,但我可以做我所能做的,付出我可以付出的。只要彼此在以後回憶裡有著充實且愉悅的記憶,那就夠了。 其實從走入教育這條路之前,我就一直思索我能給予學生什麼東西。小時候,老師在我心目中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老師說的話威嚴不輸聖旨,我也總是那言聽計從的小孩。一直覺得老師對人一生中的影響是很大的。童稚懵懂的心靈裡,只希望有一天也能快快攀上老師所站的巔峰。可是當我真正念了師範學院,參訪了一些學校,念了一點書,看了一點事,增長了一點見聞之後,卻越來越覺得老師不像以前「尊師重道」的觀念下,那麼有威嚴,也不如想像中的悠閒。在自己當了老師之後,更親身感受到老師的地位已「直直落」,不再是無上的權威的代表,更多時候是和小朋友平起平坐的。學生對你的話可以反駁,可以質疑,甚至還有打老師的事件發生。老師不是像外界或以往自己的錯誤印象,能夠有寒暑假的悠閒。當大部分的上班族還在溫暖的被窩中,一大早七點多,老師就已到校和小朋友道早安了;當大部分的上班族輕鬆的享受午餐或飯後可以飽睡一頓時,老師們卻必須要注意小孩子吃飯的禮儀,陪伴二、三十個噪動的小毛頭午休,更別說日常中連續不斷的「心臟病大考驗」,總會有小朋友接力受傷,接棒吵鬧:::::是你若問我對這樣的選擇後悔嗎?我卻可以燦爛的對你微笑。 他們雖有煩躁擾人的一面,卻也有溫馨可人的一環。只看你用怎樣的心去看待這一切。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曾遇到挫折,也會有一些狀況外的事情發生,可是我總學著保持一顆開放的心來對待學生。我知道抱怨現在的學生不如以前的學生乖巧是沒有用的;我知道責怪現在社會價值觀的錯亂是無濟於事的。與其把時間用在責罵與搖首嘆息中,不如積極樂觀的來面對這一切。所以,對於社會環境的惡劣不再覺得無力,對於學生素質的參差不再皺眉嘆氣。我告訴自己就是因為現在的學生難教才讓我的人生更有挑戰性。而我更覺得,學生再怎麼壞都不會惡劣到哪裡去。所以,更學著用一顆開放的心、一種美的角度來欣賞學生。所以,在教室中,我總不經意的一次次見到一幅幅的美景! 而你,曾見過二三十朵燦爛笑靨在你面前綻放的美嗎?曾看過二三十個小臉蛋在你面前安詳睡著的可愛嗎?有空時,我總愛觀賞小孩子遊戲時的喜悅與天真;上課時,對著一顆顆清澈的眼瞳,常有一股和他們分享全世界愛與美的感動。當大部分人所做的大部分工作總由青澀到熟練到自動再到無感覺的時候。當老師,是真正有變動性、有挑戰性的一種工作。你必須不斷的動腦,不斷的自我砥礪,不斷的學習進修。每幾年,你總會遇到一個個完全不同的學生,你不能用同樣的教法教導他們。你總是需要去吸收大量日新月異的知識,和學生分享。你絕不願成為「用昨日的知識教導今日的小朋友去適應明日的生活」這句話所詬病的人。所以,你總是戰戰兢兢,你總是充滿活力。你知道,你面對的是一個個活活潑潑的人,而不是一堆死板板、硬梆梆的事。所以,你必須保持一顆躍動的心,你才能引導這些學生往正確的方向走,也正因為如此,你越來越有精神。 當老師確實辛苦,可在付出中,我常覺得自己是收穫最豐富的人。在不斷的教導與分享中,總在孩子的言行中,見著了人性中最美善的一面。而這一切,是一般的工作難以見著的,就像那一次,身體不適的我在那個沒課的下午請了半天假,平時頑皮、常讓我擔心的小朋友,竟在第二天早晨的桌子上,溫熱了我的眼眶,那是展現在桌上滿滿十幾張的祝福卡片,縱使裡面錯字閃耀,縱使還有類似「祝老師長命百歲」之類有點奇怪的祝福語!可是,在當下,我又再一次見著了他們的美與真。 只因為我對一切保持著一顆開放的心,所以,也請你對我的文章抱持著一種欣賞的態度。在不美處見其美,如同,在真美處讚美人生。
-
快樂過新年
今年是猴年,也是甲申年,今年過的還是氣溫極低、天氣極寒的年。除夕,除了空中不停的加班機外,還有村中不時加入的生面孔、熟面孔,以及忙進忙出為「過年」而做最後努力的人們,不過,今年,說真的,還真是過了一個特別的年。當我猶豫是否用「機車」載甘蔗回家時,在街上見到熟悉的身影,他的「沒問題」讓我排除萬難載一對回家,他是賣我甘蔗的人,他看我慢慢的卸下裝備,然後以極為熟稔的口氣說著:「以前我在你們那裡剔頭時,你還是小小的一個,沒想到今天那麼大了!」好久沒有人對我說出如此讓我驚訝的口吻,我高興的跟人談及我遇見的這位「老闆」。靠海人家喜吃海鮮的人不少,然而家中二個在台念大學的大朋友卻是選擇性的吃,反倒是自台回來的二個小朋友一刻也不放過吃海鮮的機會,難怪我們會笑說該住金門的反而住在台灣了。除夕,我們這幾家有「拜老大公」的,總會看好時間齊動作,我們的、叔叔們的,各式菜肴一字排開,真是熱鬧啊!而廳堂供桌上有辭年飯、長壽菜等,媽還在大門掛上「好彩頭」呢! 冷氣團報到,冷冷的天氣,陰陰暗暗的天色,大概會持續吧!又濕又冷的天氣斷斷續續的出現,大年初一,我在六點鬧鐘響前起床,因為要幫著張羅拜拜之事,聽從指揮行事總是比較輕鬆。金門日報這三天暫停發送而在車站自由取閱,於是待拜拜差不多時,我便前往金城車站,時間太早,根本不可能出現報紙,於是興起一大早在金城街道上晃晃的念頭,氣溫極低(四至六度),行人極少,開店的更少,除了少數早餐店,還有早起的人,那些是大年初一到各寺廟拜拜的人們,在路上,迎面而來一對戴著口罩的夫妻,他們是老師,和我打「賀年」的招呼,他們和我的談話讓我想起自己是「鄉下姑娘進城來」,他們和我一樣懷著好奇的心想看看大年初一一大早街上有什麼,我看奇怪的不只是我。四處瞧一瞧,看不出個所以然,對聯大部分是買現成的,少數幾戶人家用寫的,而內容我找不到特別有意思的,也許逛得不夠吧!第二次進城來如願的拿到了報紙,而且又繞到水試所留連「蟹鱟千萬年」,不錯呢!頂著寒風有人在釣魚、撈魚、吃海鮮粥,我也拿了蓋紀念戳的卡準備收集戳章了。下午,又有人回來了,稍晚我載了姐的小兒子四處繞一繞,他自己說八年未回金門,怕「路」都不認識了,不過,還好,路總變化不大,我忘記是不是他在國中小階段畫的那幅圖「我的家鄉─金門」,讓我頗為感動,其實他老爸是客家人呢! 大年初二,早訂好要去農試所烤蕃薯了,但有卡在身,所以林務所、畜試所也要一道去。早上,下過一陣雨後,冷得直叫人哆嗦,感覺真的會讓人打退堂鼓,可是,大家還是捨不得錯過這機會。十點多到達農試所,領好東西,找好位置,開始收集木柴、枯葉,然後起火,家中二位男士留守,我們則前去飽餐一頓,吃芋仔粥、「山藥」粥,後者可是供不應求,我也跟著大排長籠,只有湯,同學笑說「有湯就不錯了」,真的,我們是該惜福的!三個小朋友看別人手上的「棉花糖」早垂涎三尺,接著我們也排入長隊中,聽說拿棉花糖之前得先說句吉祥話,趁機考考小朋友臨場反應。在走廊上一位小姐在喚我過去,她有禮貌的要請我吃東西。我想了半天,原來她是全民上網研習的學生,好熱情哦!她要我自己挑「果凍」,有「嬰仔草」的哦!後來姐她們加入了「丟骰子」的行列,同花樣的可換盆栽,大家玩得可起勁呢!再回到烤蕃薯現場,火候已差不多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集眾人的力量,總算到了可以有點成果的時候了,放入蕃薯,算算時間,我們可以先去畜試所再回來,且讓這爐子好好的去「悶燒」吧!到了畜試所,不遠處有人在吃「枝仔冰」,好可怕,在這種天氣!同學邊走邊說「好吃」,經不起誘惑的我也拿了一枝「鮮奶」冰,想到自己在大冷天吃冰棒,還好似頭一遭呢!有人則在一旁喝熱的鮮奶。然後開始逛,看到了迷彩豬、小鴕鳥等小巧可愛的動物,有人直說牠們真是「懶豬」,可是我想這麼冷,牠們躲在稻草堆中不是在「取暖」嗎?「懶」不該是牠們的代名詞吧!好多各形各樣的動物,當然包括被鋸掉角的梅花鹿,牠們排排坐在牆角,而鹿茸則作了他種用途。走回大門口時,看到有人在吃冰淇淋,於是我們也趕去嘗鮮,味道還真不錯! 回來大快朵頤囉!今天啊真是奇,又吃冷,又吃熱的,腸胃竟然不抗議!一個一個像木炭的蕃薯出爐了,大家讚不絕口,真是不賴!剩下一個戳章了,那就是林務所,我們停好車子,開始大開眼界,花花草草映入眼簾,小朋友喜歡拿著氣球玩,大人們喜歡看各種花卉,我們在花叢中照相,小朋友則心繫遊戲區,一陣逗留之後,我們到大門口蓋上第四個章,完成所有的行程,雖然只換得一個紙外盒,但整個過程已相當豐富了,這樣的活動還真的頗有意義的,只是若天氣好一點會更棒才對!不過也無妨,這樣的氣候,這樣的經驗才更令人難忘!晚上收到「簡訊」│「新年快樂哦」、「願在這新的一年裡,祝福你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財來、九九同心、十全十美。」有一些好友,真好! 因堂弟隔天要返台工作,因而我們選在初三「拜天公」,家中有人參加同學會,左等右等,於是乎大夥兒先行燒香、跪下拜拜,午飯過後,媽開始著手另一件過年必做之事─「送粿」,送粿給去年家中不能貼春聯、無法見紅的人家,我也送過,可是我怕人家拒絕,硬塞給人家也頗難為情,這可是件苦差事!隔壁一位嬸母這一、二年乾脆到台灣過年,省得難為,今年我們得送到古寧頭舅舅家,因為舅媽走的緣故。初四,我們一行人登太武山,連日來的低溫以及時而晴時而陰雨的天氣,實在讓怕冷的人躲得骨頭難受了吧!可是我們這群人倒在太武山上悠哉的過了一個上午,走過「石兔」、「毋忘在莒」「海印寺」、「頑石點頭」,直到「人定勝天」折返,摸摸「安心石」,走走別有洞天的階梯,看看遭火神光顧的林木,下山時,大家已飢腸轆轆。到沙美「談笑風聲」聽大夥兒的談笑風生,買了沒等多久的燒餅(聽說有人等了數次、數小時),我們騎著機車到了山外、榕園、太湖四周、乳山遊客中心、金城,非完全走馬看花,我們可是在寒冬裡來一趟不太一樣的金門行呢! 準備回各自的工作崗位了,氣溫也慢慢在回升了吧!且不管冷氣團何時又來報到,今年相信大家都過了一個不太一樣的年吧!有人說「猴年│好年」,願大家都能平安健康,因為平安就是福,健康勝過一切,您說是嗎?
-
一錢打二四結
一個銅錢,竟然費盡功夫,要打上二十四個結,來展現保護、愛護、珍惜、痛惜錢財的決心,真是「超大型」的誇張動作,也是先民「超頂級」幽默感的具體表現。要一口氣打個二十四個結,實在是「超艱辛」的工程,我們可以自己試試,不管是用繩索,或是巾布,一連打三五個結就已經夠看的了,要打十個八個結,足夠成為笑話的題材,何況是二十四結。 穿過銅錢的方孔打結,或用巾布包起打結,到了二十四結,算是巔峰了,牢靠有餘,保強不足,無論多少結數,仍是難免丟失、散失,有人強索硬搶,照樣保護不了,以「結」護「錢」,是表視對錢的重視,也是藉以表示先民「勤儉」的理念,彰顯「勤儉」的美德,對生長在二十一世紀的後生後進,是一種不可想像的行為。 「勤儉」自古以來就是四海皆準的「治家格言」,就到現在,教導子女養成「勤儉」的習慣,依舊是大多數父母根深柢固的道德理念。說真的,該用則用,該省則省,量入為出,量力而為,應是用錢的準則。「勤」是生財的要件,「儉」是律己的行為,只要不近乎「吝嗇」,都是值得讚許與鼓勵,如果走火入魔到了「孤酸」加「刻薄」的地步,那就不足取了。 金門雖美稱為「仙洲」,三十年代以前,「地瘠民貧」是平實的寫照,除了海耕農殖,無以為生,盞盞收入,養家不易,有「蕃薯」枵腹,已是大幸,想要存幾個錢,實在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無怪乎先民對「儉」的執著與對「錢」的重視,或許,有人無法以現在的認知去還原當年艱困的境況,先民是惜錢、愛錢,但可不是貪錢、重錢、惜錢,但不是「守財奴」,因為社會行為的典範是「急公好義」、「慷慨解囊」,春風送暖,和祥人間。 錢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象徵,貧富的界定常常是以擁有金錢的多寡作標準。現在我們常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萬萬不能,證諸「有錢使鬼會推磨」,我們這一代固然重視金錢,上代對金錢的重視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就金門而言,五十年代以後,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受薪族群,一份薪水雖不一定豐厚,可是確確實實是一家生活的基本財源。而先民們可沒有這麼幸運,「收入」要靠「收成」,有「收成」卻不一定有「收入」,因為我們的收成可無法保證能夠銷售出去。早年「僑匯」也是一部份鄉親的主要財源,在抗戰「日據」金門的那八年,南洋「通往」斷絕,一切只有靠自己的辛勞與老天的眷顧,萬一雨水不足,島上這些小溪與淺塘的有限水源是無助於耕作的,靠天吃飯的窘境,結果是省吃儉用,一個錢當二個錢用,過著克儉度日的歲月。重視金錢,甚至「視錢如命」都不過份,只是太多的人已經「食飽 記得飫時代」了。老一輩的常常傳述「七粒豆豉配三碗荌籤糜」過一頓的故事,至今印象仍然深刻。 其實,有錢絕不是原罪,濫用金錢,製造邪惡才是罪孽。無錢時,想錢、賺錢、積錢、存錢;有了錢,要會用錢、肯用錢、甘用錢,高度發揮錢的「好處」與「用處」,該用不用,能用不用,可用不用,讓錢「困」在「錢孔」內,有朝一日會變成「吝嗇鬼」與「守財奴」。錢如能適時幫人解困,就是造福,就是功德,就是積德。所以,當與不當,該與不該,功能相差不可以道里計。 捨得捨得,捨了才有得,能捨才能得,肯捨必能得,捨與得之間的因果,不是什麼禪機,只是一般的常理而已,也就是鄉人常說的「有量才有福」的道理。一個無「肚量」的人,就算能裝會變,「刻薄」的天性是改變不了,你可以對人「無量」,別人不可能以「大量」相對,於是人生的路是越走越窄,人際的互動也會越來越疏落,這是必然的「慣性」效應,到頭來,乎人當做「生柴」看待,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 金錢的累積就是我們認知中的財富,要看得重,保得牢,珍惜一生,尤其隨年歲的增進,越顯得金錢的重要,多少人七早八早就把財產分給子女,冀望下半輩子「享受」兒孫的「孝順」,可是結果得到的是親情的酷冷,不得不以孤苦老人終生,這種悲苦的結局,只有用「天無照甲子,人無照道理」才能勉強得以化解。 老本老本,到老才領悟到「保本」的重要與必要,而且真的是非常需要,也確是嚴重到要以「打二十四結」來「護錢」不可,不然「老本」一旦不保,一切就已落空,只是到了人生的後半段,光是「老本」仍然不夠,必需再加上「老伴」、「老屋」、「老友」,才不會伶仃孤苦,如果健康許可,三不五時可以淺酌兩杯,於是加上富有「家鄉味」的「老酒」,豈不是「五老」拱立,福壽無疆。
-
風中的歲月
指縫 流失的是一串串 如兒時 綁在樹林裡的風鈴 迎風啼唱著 風中歲月 飛沙如夢 三十年蒼桑 白雲 老狗 走不完兒時路 唱不盡少年情 只是向晚 在風中 突然聆聽幾許呼喚 在指縫 像 流沙在風中的歲月中 如遠去的風鈴聲 流失 流失
-
古厝
那時 賓客雲集 道賀聲此起彼落 朱紅的鞭炮大聲叫囂 炸開的也是一片片的笑容 後來 風把滿地的炮竹吹散 一個個的笑容也和歲月玩捉迷藏 那熟悉的面容一張張消逝 逝去的是一份份的熟悉 最近 突然又熱鬧起來 駢肩雜踏的腳步聲 讓我以為又回到了從前 可 放眼望去 卻是一張比一張更 陌生的面孔 仍耐心等待炮竹宏亮的叫聲 而入耳的卻是 一輛輛叫做「遊覽車」的呻吟 或許 這些稱作「遊客」的人 是我的新主子 而 事實上 他們撫摸我的方式比舊主人更溫柔 他們凝視我的眼神比舊主子更專注 只是 在他們讚嘆的言詞中 似乎藏有一絲絲的 惋惜 或許 是我多心了
-
《浯江中篇小說大展》擺渡人生
※※ ※※ ※※ 阿木他爹身體不好,常年臥病。母親是個鄉下婦道人家,因此,整個家還是得靠她撐持著。 白天,到田裡種些蕃薯雜糧,晚上,就縫縫補補做些女紅,放在熟識的城裡布行寄賣。蕃薯收成了,存起來煮蕃薯粥度三餐,多餘的,則刨細曬成蕃薯片、蕃薯簽,提到城裡叫賣。 每隔一陣子,阿木也會由新加坡匯來一些錢,她捨不得花這些血汗錢,總是一張一張將它裝入餅乾盒,存放床底下,上面再用破舊的被子層層蓋住。這些錢,是她和阿木將來準備開店做生意的老本。偶而,也會收到阿木託人寫來的信,她看不懂,都拿到村子口的麗月家,央求唸給她聽。 麗月小她六歲,是黃家的掌上明珠,黃家是望族,加上有個在新加坡做大生意的叔叔大林,不定時匯來大筆的錢,供一家人生活,因此,有能力供他們上學堂讀書識字,還有餘力蓋「番仔樓」。由於黃家人口多,總有多餘的餿水,阿珠會前往收取,提回家養豬用,麗月總是客氣招呼,待她如姐妹。 「信中寫些甚麼啊!」她又害臊又急著想知道。「又是阿木哥寫的情書ㄚ!」麗月總愛取笑她,不過,心裡頭卻覺得甜蜜。麗月攤開信紙,看了一下說:「阿木哥說他在碼頭作工,住在『咕里間』:::」,麗月抬起頭,不解的問:「甚麼是『咕里間』啊?」 「一個所在的名字吧!」她懶的管阿木住的地方,只想了解他現在過的好不好,想不想她們一家,:::還有她。 「伊講伊一切平安,金門鄉親們彼此都會互相照顧,請妳放心。」 「還有說甚麼嗎?」 「喔,伊講妳託人寄去的平安符,已經收到了,等存夠錢,他就會找時間回來看看。希望妳好好顧家,保重身體。」 回來看看?要等到哪一年啊!她不禁嘆了口氣。這二年來,她就是用這個願望,以及斷斷續續張薄紙,來麻痺自己。真要等到返金團圓那天,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她真怕自己撐不到那個時候。 每次收到阿木寄來的信,總會讓她興奮不已,彷彿在平靜無趣的生活中,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浪濤,只是,這樣的心情,總是無法持續太久,麗月唸完信,也就是回歸尋常的時候。然後,再期待下一次的浪濤。而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過。 「大厝蓋好後,我阿叔就要回來金門耶!」麗月笑得開心,順手遞給她一盒小巧的糖果:「那,這盒糖果給妳家大頭吃,很甜ㄟ。」她感激的收下,從小袋子裡掏出幾個紅龜糕,推給麗月:「剛做好的,很Q很好吃。」 她仔細打量這個寫滿外國字的糖果盒,花花綠綠的,相當漂亮。平常,她是捨不得買這些有的沒的,麗月知道她家不好過,總會三不五時,送她一些點心糖果給孩子吃,這一點,讓她很窩心。 ※※ ※※ ※※ 大頭已到了會叫阿爸的年紀,由於長得圓胖可愛,村子的人看到他,總會抱起來逗弄一番,或是塞塊甜食給他,大頭不怕生,都會喊人:「阿爸、阿爸」,如果被阿木他娘聽到,一定馬上鑽出來,忌諱似的直嚷著:「不通亂叫。」 她倒是不太在意,只是,聽到兒子到處認爹,總覺得心酸。 有時候,想抱著孩子出外散散心,阿木他娘都會嘮叨:「囝仔還小,不通抱著四處亂串」,偶而有人來找她,阿木他娘也總是上下打量,像防賊一般。其實,阿木他娘在怕甚麼,她怎會不知道,真要變,任誰也攔不住,不過,她阿珠可不是這種人。 ※※ ※※ ※※ 這些年,村子陸陸續續有人翻建大厝,不少人家,還特別由廈門聘請師父、運來石材,打造一幢幢中西合併的「番仔樓」。弧拱形的外廊、精雕細琢的門面及牆身,加上花色艷麗的各式鐵窗,讓這些新建的大厝令人眼睛一亮。 老一輩的村人都認為,大屋住人、祠堂崇祭、書齋設教、墳墓敬祖,都是光前裕後的意思,因此,建地厝、祠堂、書齋、墳墓,是人生的四大事。倘此四樣不全,即不得稱為『全福』。因此,出外再怎麼辛苦,也要省吃儉用,返金蓋一幢「番仔樓」,好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