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金門囝仔懷想曲》炊甜粿
「妳會?我不信!」老公不知那根筋不對勁,竟突發奇想地想吃「甜粿」(年糕),還故意用激將法來激我。哼!這有什麼難!市場上買現成的糯米粉,按說明書調好比例放入電鍋,不用三十分鐘就有甜粿吃,哪像小時候:::。 「囝仔番過年,大人煩過年」這是咱們家鄉的俗話,這其中的「番」說的是小孩子期盼、吵著要過年的嚮往心情;這「煩」卻是在那物質普遍都不充裕的年代裡,大人們面對「年關」要張羅著過年,孩子要新衣要新鞋,家裡要炊粿要拜拜,這錢從哪裡來?心裡頭那份煩憂和苦惱是家家都一樣啊! 說起這「炊粿」,指的就是炊甜粿(蒸年糕),這可是每家每戶過年前的「大戲」之一。 小時候,老是弄不懂阿嬤說的「年快到了」,那到底有多快啊?但只要看到阿母開始浸糯米時,我就知道「年」進入倒數日了! 炊甜粿前一天晚上,阿母把糯米浸泡在水裡;隔天阿爸早早就拿到城裡請人用機器碾碎成米漿,米漿用麵粉袋裝了再束口綁起帶回來。阿爸把袋子放在長凳子中間,上頭再放一根扁擔,雙頭用繩子綑綁,中間再壓大石塊榨乾袋中的水分,就成了糯米糰,這就是做甜粿的原料了。 吃過午飯後,阿母在大廳的地板上舖了大麻袋防滑,拿了「大腳桶 」(一種鋁製的大盆)把糯米糰倒出再和早已煮化的糖水和勻。嬌小的阿母跪坐在大腳桶前費力的翻拌,外面好冷可是阿母的額上卻大粒汗細粒汗。阿爸自田裡回來見了便自告奮勇的接手來揉拌,阿爸的力氣較大,三兩下就把糯米糰和成泥狀了。 阿爸刮淨手上的糯米泥,哇!原本手上黑紋的地方一下子就變不見了,阿爸故意揮著變乾淨的手掌說:「我剛才擔完豬屎尿澆菜回來沒洗手耶!」,嚇得三哥說他不敢吃甜粿了。其實是阿爸粗糙的大手因天冷又做農事早已崩裂,污垢沈澱在裂紋裡怎麼洗都洗不掉,沒想到揉完糯米粿泥竟「順便」清乾淨了! 阿母把糯米泥搯進小盆子裡再放進蒸籠裡炊(蒸),高高的三層蒸籠就放在平日煮豬食的大鼎裡用大火炊。阿母吩咐我負責在灶裡添加柴火;灶前插了一支香:「惦惦燒火,嘸通亂講話」阿母特別交代著。 愛哭弟在灶腳(廚房)走進走出的等著吃甜粿,他大聲地問「熟了沒?」啪!他被阿母搧(摑)了一下嘴配(臉頰)。 「怎麼還沒好?」啪!又被搧了一下嘴配。嗚│││ 「阿擱要等多久才會炊熟?」啪!又被搧了一下嘴配。嗚│││ 「香都燒完了甜粿怎麼還沒炊好?」啪!又被搧了一下嘴配。嗚│││ 「是不是攏炊袂熟?」啪!又被搧了一下嘴配。嗚│││ 啪!啪!愛哭弟每問一次就被搧了一下嘴配。嗚│││愛哭弟搞不懂自己哪裡說錯,怎一直被搧嘴配咧? 阿母拿了筷子戳了一下甜粿,若是黏筷子就代表還沒熟;不知怎麼地,今天的甜粿炊了好久仍是炊袂熟,阿母有些惱,偏偏愛哭弟來『逗鬧熱』就倒大楣被搧了好多下嘴配。「死囝仔,出去!出去!麥擱么飽吵黑白講話」阿母氣得把摀著嘴配、準備還要再來問一次的愛哭弟趕出廚房。 後來我才知道習俗上炊粿時最忌諱的就是:有人在旁邊催問著「熟了沒」之類的話;因為問了,粿就真的會炊不熟了。這到底是真的這麼玄?還是巧合呢?就不得而知了! 天快黑了,甜粿終於炊好了,阿母趁熱灑了炒過的白芝麻在上頭,甜粿看起來更漂亮了! 愛哭弟掛著兩管鼻涕,鼓著被搧得紅吱吱的嘴配,吵著要吃甜粿。阿母拿了一個甜粿給我們解饞,我和愛哭弟拿著鐵湯匙你一口我一口地挖來吃,熱呼軟Q的甜粿真的好好吃喔,我和愛哭弟吃完還想再吃,阿母說不行了,還沒等拜拜咧! 拜拜過後的甜粿通常都已變硬,阿母切片用麵糊裹了油炸;噢!喔!外酥內軟真是可口美味極了。 甜粿除了是過年拜拜要用,「甜粿炸」也是新春有客人來時招待客人的點心之一。過完年,細漢叔和哥哥們要回到台灣工作和唸書了,阿嬤在他們的箱底各塞了兩個甜粿。後來我長大來台灣,過完年坐「登陸艇」返台,阿母炸了「甜粿炸」讓我在船上吃;我的箱底一樣也塞了兩個甜粿。 家鄉的甜粿隨著遊子一路遠行,乘著時光機從童年航向現在。 現在炊甜粿方便多了,但我還是想念阿母炊的甜粿,懷念那空氣裡代表著「年」的腳步近了的氣息;熱呼呼的灶腳,冒著水氣的大蒸籠,Q軟香的甜粿,噢!我決定今年提早回金門過年,我要領著我的孩子一起回到我的童年裡:看阿母炊甜粿。
-
快哉北宜行──校園環境觀摩側記
除此之外,它們都是「遠離市區」的典型學校,它們寧可讓學生家長和學生多走些路、多搭些車程,也要遠離市區、遠離塵囂,為的就是要讓下一代多一些純淨的空間、多一點思考的園地、多一些寧遠與淡泊,少一些爭奪與紛擾,我想,基本上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對的。 本縣有一兩所學校的班級數確實是多了些,儘管學校的發展空間,已經十分有限,但是,很多家長還是要想方設法的擠進這所學校,使學生的活動空間被嚴重壓縮,老師備感壓力、學生也備感壓力;家長備感壓力,大家都備感壓力。 我們是否可以學習與吸收宜蘭經驗,在這一兩所學校的附近找一塊空地,興建一所人人稱羨的優質新學府,我相信事在人為,只要我們肯去做,「騎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一定會做得比宜蘭還要更好的。 我想,決定蓋這所學校的長官,是註定要在歷史上留名的,因為歷史學家將會記載:「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曾經排除萬難,為金門的教育,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因為,他使金門的教育變得更具競爭力、更有前瞻性、更符合人性的期待。」 三、鶯歌昌福之旅: 鶯歌鎮的昌福國小,是一所成立才兩年多的學校,它是一所極為現代化的學府,據該校李校長表示,這所學校創建至今,已經用掉兩億六千多萬經費了,後續的工程,還在持續的進行中。 這是一所打破傳統建築格局的新穎學府,學校的最高處,是採用預鑄鋼的圓屋頂,當年要上樑時,由於建物實在太高了,所以動用了多部的大型吊車,好不容易才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我們在五樓的視聽教室聽取簡報,置身其中,大有天蒼蒼、野茫茫的感覺,因為這是一間天幕型的圓體建築,人在當中坐,頗有置身時光隧道的時空倒置感,又好像是置身在一個天文館內,正在欣賞某一顆耀眼燦爛的新星,幾乎每一個人都是懷抱著如入寶山的心情,和正值青春年華的昌福國小來一次初次的邂逅。 我們最欣賞的是她們的校徽設計,「昌」字用英文的「C字開頭來代表,她們把C字,用運動跑道六道一圈一圈的「眾C」來表示;「福」字則以英文的「F」字開頭來表示,但是,她們把F書寫成一個女孩子正在婆娑起舞的樣子,如此的靈感觸發,充分展現了這一所初生學校的生機與願景,真是神來之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校地現址的所在,有一大半的土地,都是現任家長會會長無償捐出來的,地方上有這種出錢出力的大善人,何患教育辦不好?試想,如果這接近兩公頃的土地真的要賣的話,想必是一個讓人要計算個大半天的天文數字吧? 昌福國小的營養午餐,也辦得有聲有色,學生一餐只要繳交四十元,但是,她們的菜色卻是色、香、味俱全,難怪所有的師生,都吃得津津有味的,老師也和同學們一起在教室裡面用餐,師生共同進餐,除了可以增進彼此互動的機會外,教師更可藉機教導學生用餐的禮儀,真是一舉兩得啊! 昌福國小教室外的走廊特別寬大,學生在課餘時間,活動於期間,沒有壓迫感,師生都可以從容不迫的在此休憩,遠眺附近的名山勝水;同時,每一間教室的規劃,都保留了老師備課和盥洗的空間,學生的清掃用具,也有儲存的專屬空間,整間教室,就像是一處起居室一樣,是那麼的溫馨自然,那麼的平易近人。 我們相信:這一個個充滿人性化的空間設計,必然是每一位學子日夜嚮往的樂園與夢土。假如給我們一塊從未開發、從未利用的處女地,相信我們也一定做得到的。 有這麼好的師資、學生、家長,我相信昌福國小的明天,一定會像她的校名一樣,既「昌」盛又有「福」氣的。 四、餘響: 回得金門來,已經快一個月了,但是,這一趟充實而有意義的快樂之旅,卻依然在我的腦海中餘波蕩漾,久久無法忘懷,因為,它已經在我的人生逆旅中,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 旅遊是甜蜜的、是愉悅的,特別是當承辦單位、司機、導遊、所有的成員都能上下一心,為了整體的形象與利益,而能犧牲個人的意見與方便時;如果,用這個標準來檢視、來衡量我們此行的成果,我相信大多數團員都會同意我的觀點-這是一趟充滿甜蜜回憶與饒富意義的豐盛之旅。 (下)
-
快哉北宜行──校園環境觀摩側記
一、宜蘭礁溪之旅: 宜蘭,是一個環保工作做得很徹底的優質縣市,我們下榻的地方在礁溪,它是當地首屈一指的-中信山多力大飯店,就它的設備和規模來說,我想已經具有四星級的水準了,唯一的缺點是距離市區較遠,步行來回一趟要半個多小時,加上這一帶的計程車又少,想出門尋幽探勝,只有自求多福了。 礁溪素以溫泉著名,國中的時候,我讀過一篇「礁溪行」的文章,從此對礁溪一「讀」鍾情、念念不忘,沒想到三十多年後能親自壯遊,這應該要拜高度文明之所賜。 我們歇腳的飯店裡,就有溫泉可以泡湯,但是,當天,我並沒有在飯店裡享用,而是跟我去年校長班的輔導校長陳明德先生到「川湯」泡湯,川湯是當地有名的溫泉聖地,各種現代化的設施一應俱全,我和明德先生、先勝兄、水綠兄四人,在此享用了豐富多采的溫泉浴後,頓覺全身舒泰,精神飽滿,一天旅遊的疲態及舟車的勞頓,霎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礁溪人真有福氣,能夠一輩子享有如此天賜的恩典,這可是幾輩子修來的福分喔。 礁溪的地方不小,但是人口數並不多,可以說是地廣人稀,這兒,還很完整的保有鄉下人獨有的特質,這裡的居民,待人非常親切,和藹可親,日常生活的步調跟金門差不多,我們在此停留了兩天,深覺此處確實是一處世外桃源。 六日一大早,我六點不到就起身,巧遇啟騰兄,我們聯袂快步走向市區,那時天色已漸漸亮了起來,只見道路的兩旁,都是稻田和菜園,早起的學生趕著上學,田裡的農夫忙著收割,外出做生意的和作土水的工人,正準備開車上班、上工,遠處忽隱忽現的山景,在灰濛濛的烏雲籠罩下,更顯出幾分神秘,我們快步走了半個多小時,待回得飯店,已經是滿頭大汗了,洗過熱水澡,頓覺渾身無比舒暢,嗯,早起運動的感覺真好! 二、凱旋、冬山之旅: 此行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參觀幾所新建的學校,透過宜蘭縣政府教育局的安排,我們參觀了兩所當地知名的學府,一所是以宜蘭市重點學校自許的凱旋國小,另一所是以風箏製作、教學著名的冬山國小;冬山國小是現今行政院游院長錫的母校,有此傑出校友,確使該校倍感無上的光彩與榮耀。 這兩所學校的共同特色如下: (一)她們都擁有一塊令人稱羨的綠地,那碧綠的草皮,少說也有一公頃大,學生在此無憂無慮的生活著、學習著、成長著,要培養具有現代觀和世界觀的國民,在此已經邁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二)兩所學校和附近的社區、住家都沒有明顯的界線,也就是看不到圍牆,我們相信:這樣的話,學校和附近的社區、住家的關係,一定會更加密切,因為她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與適應彼此的相處之道。 (三)兩所學校的建築風格,都打破原有傳統的方正格局,採取更具人性化的設計模式,那就是充分尊重社區和學生家長的意見;另有一可取之處是,如果設計師和學校的意見相左時。他們往往是傾向於尊重學校的意見,而不是遷就於設計師或專家的見解,理由是:「因為使用者是學校的同仁和學生,學校知道自己更需要的是甚麼?」這樣的見解和魄力,給我們每個團員很大的震撼和啟示。 (四)兩所學校的規模都不大,但是師生的向心力都很強,校長的企圖心也很強,我親眼目睹學校的氣氛很和諧,師生的互動關係特別好,學生也非常有禮貌。 (五)宜蘭地區因為多雨,所以,學校的建築風格,自然傾向於斜屋頂的建築模式,聽說在此建屋,如採用此模式,可以申請政府的補助款;學校是教育、教學機關,自然也樂於採用斜屋頂的外觀,這無疑是一種展現地方特色與獨特風格的最佳施為與典範。 (六)學校的組織已經過一番調整,宜蘭縣普遍採取學校員額總量管制,一俟兼職同仁員額確定後,可由學校就本身特性,決定根據舊有編組或重新組合;印象中有一所學校,原先該屬於輔導室的輔導組,卻是劃歸為訓導處的一個組,這可以作為本縣部分學校將來調整編制時的參據。 (上)
-
我的祖父是出洋客
殖民國與原住民因角色地位的不同提出的論點亦大相逕庭,人皆趨利且自利,出洋客亦然,但是誰又最夠資格評價出洋客的人生價值呢?想想出洋客來時路的坎坷吧! 祖父在南洋持續的累積經商所得,以為可以很平順的壯大僑匯家族,但是日本侵略中國一切進入黑暗期,金門也在民國二十六年十月淪為日本手,祖父早獲知訊息並匯款給在廈門的三祖母,請三祖母攜父親即刻搭船到南洋依親,想不到在這節骨眼三祖母竟然感染俗稱砂眼的眼疾一再延後船期,連最後的船班也耽誤了。從家鄉長輩口述得知,日本侵華期間,水頭鄉有百人以上的僑眷逃難到南洋,村落人口遽減,才落成不久的洋樓空盪盪,約有兩百多人的日軍駐守在水頭,分別住在黃氏小宗(宗祠)及空洋樓內,經由水頭鄉出洋客集資興建、民國二十一年完工的『金水學校』亦遭停辦並改為日軍野戰醫院。往南洋的交通斷絕了,僑匯亦無法送到僑眷的手上,三祖母只好帶著八歲的父親從廈門回到祖父起造的水頭「大厝」居住,當時只有伯公一家人居住,二祖母已在民國二十四年過世,僑匯中斷使三祖母陷入生計困頓,只好向佃農收回農地自己種植蕃薯、花生,婦道人家不諳農事再加上「歹年冬」的「風不調、雨不順」及「壞光景」的日本統治搜刮糧草,能溫飽甚是困難,祖母只好典當首飾、布料、家具,勉強能糊口度日,哪知這場戰爭長達八年,連廂房上的樓板都拆下來與人交換麥糊(大麥穀曬乾後,在石臼內搗去除榖殼,再用石磨磨成粉)、安脯糊(蕃薯切片曬乾軋成粉),鄉諺:「吃麥糊配菜脯、去後面換安脯糊」(註:菜脯指蘿蔔乾,後面指金門東半部,沙美一帶為主,當時此區務農人家較多)反映的就是這段悲苦的生活,時整個金門皆然;逢亂世三祖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弱母幼兒生活清貧,三祖母常到鄉里內關帝廟後殿向觀世音菩薩禮佛誦經,並為村民們化解災難,一場戰亂三祖母以最低的生活需求過日子,寄託於宗教以達心靈的慰藉,這場戰爭民不聊生,僑匯家族的命運更是多舛。 水頭鄉的長輩應都耳聞這段描述得很傳神的順口溜:「大厝康康號,油缸趴吝倒,洋船十八支,不值後陳竹排鴨」,所講的就是水頭出洋客家眷因僑匯斷絕,生活苦不堪言,住在一無所有的空盪「大厝」,連油缸都見底翻覆,想當年擁有十八艘「火船」運輸貨運成鉅富,今都比不上住在水頭後界陳姓鄉親以竹筏在水頭內灣撈捕魚蝦足夠飽餐。時局不靖,這段生活寫照衝擊鄉親們重新定位富與貧的真正意義。 場景換到南洋這一邊,南洋已成為全金門島出洋客家眷的避風港,因無法取得與金門聯繫祖父雖心急如焚卻一籌莫展,好景不常,四年後,一九四一年日本又發動太平洋戰爭,殖民印尼的荷蘭政府採取堅壁清野政策,燒毀、破壞所有建設如商業區、煉油廠等。當時住在印尼巴東的姑媽回憶道:「日本人到南洋後,唐人所受的戰爭苦難,有些比留在金門家鄉的還要淒慘!我們都逃到山裡避難,挖樹藷充飢,個個面黃肌瘦;有些人還被日軍殘殺:::唉!甘願作太平狗,不願作亂世人。」戰爭使百業蕭條,祖父經營的事業面臨通貨膨脹,貨款無法收回,日日困坐愁城,再加上無法接濟到家鄉的三祖母、父親,耿耿於懷,思念更深,健康狀況每下愈況,於一九四一年二月十七日逝世,葬於印尼光務公墓,得年五十七歲。消息傳到金門來已是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投降後,依金門家鄉習俗,客死於異地者祖龕中以相片代替神主牌位,於是在祖龕中擺設祖父穿西裝打領結一幅出洋客裝扮的照片;忌日時得在門口焚香燒紙錢引領親人靈魂回家,所以祖父忌日祭拜時,父親總得先在門口埕焚香燒紙錢迎接祖父享用祭品,這個儀式伴我成長數十年,總覺得祖父回家與祖先、子孫會面不應再生波折,更不該折騰,歷史事件讓出洋客回家的路好遙遠啊!祖父是屬於這塊鄉土的,回老家是理所當然,直到民國八十三年父親過世時,依家鄉習俗在葬禮裡一併經過法師(道士)的「引魂」儀式,祖父終於魂魄歸故鄉,祖龕中擺上神主牌位,出洋客『落葉歸根』這也算是一種吧!我想祖父心願算是完成了。 祖父的一生就是一部移民史,串連移民、開墾、生根、衝突、同化、轉變的過程,亦是金門無數出洋客的縮影,今南洋估計至少有七十萬的金門僑民,尋覓移民過程中所留下的任何蛛絲馬跡,並且累積成立『移民史博物館』,進而打造僑民的原鄉,我輩責無旁貸。今『前水頭蔡厝蔡開盛、蔡開國昆仲古厝』將交給國家公園,並作為永續的展示及古厝活化利用,洋樓的空間規劃就是朝此目標。祖父是出洋客,這棟古厝是僑匯的產物,祖父畢生心血在此凝聚,以此回顧『我的祖父是出洋客』我百感交集。 保存老房子,更要豐富古厝的內涵,古厝是有故事的。
-
老榕樹
默默守候這片土地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看著一群群孩童變成了少年,做了爸爸,成了爺爺,熙來攘往的經過我的身旁,誰會佇足細細看我?但我卻喜歡看著大家那不受拘束的笑容,及那被太陽曬的黝黑的臉龐,我想晃動我的枝葉,幫他們加油打氣,但笨重如我,只能讓出一片小小的樹蔭,讓他們躺在我的身旁,小憩一下,輕輕的告訴他「孩子啊,睡吧!有我擋著你,不怕太陽傷了你,給你一片綠色的天地,讓你舒服的享受午後的寧靜」,看著他嘴角揚起了笑容,似乎是在回應我的呢喃。 黃昏時刻,一群孩童跑向了我,圍著我又叫又跳的,我皺起了眉頭,抖落了一身的綠葉,深怕一個不小心,跑太猛跌倒了、擦傷了。別怕,有榕樹爺爺的綠葉墊著,你們可以盡情的跑,歡樂的笑聲也感染了我。突然有一個頑皮的小朋友,正試著攀爬在我身上,哎呀,這可使不得啊,我的樹身太壯,我的枝椏太高,別爬啊,我努力的呼喚著,只想阻止他的勇猛,無奈,他聽不到我的勸阻,仍執意要往上攀,正當我努力抖著更多的葉子時:::「你這么壽死囡仔,你給我下來,不然就給我試試」,孩子的母親正焦急的站在樹下大喊,看著那一哄而散的小小身影,消失在落日的餘暉中,我安心的喘了一口氣,夜,又悄然的降臨了。 夜晚的星空格外耀眼,風,輕拂過枝葉,突然間覺得通體舒暢,小盹一下,「這棵樹一直擋在這邊,我們的馬路變窄了,明天找人來把它砍了吧」,矇矓之間,似乎好像聽到要把誰砍了的消息,驚醒,是我嗎?颱風來了,吹不倒我,戰爭發生了,炸不倒我,現在,我即將死在無情的斧頭及鋸子下,想到此,我的眼淚不自覺的滴了下來,百年大業就要結束了,想到我的鄰居木麻黃,不是早就遭遇到不測了嗎,如今終於輪到我了,人類真無情啊,我伴著你們成長,陪著你們共同經歷無數蛻變,是因為禁不起時間的考驗,還是人類的感情太薄弱?一滴露珠緩緩沿著葉片滴落,彷彿是淚珠般的迎著朝陽而更顯得動人,可惜我再也無法神采奕奕的迎接每個今日,只能等待死神的名喚。 馬路果然變寬敞了,水泥舖滿了原來老榕樹的立身處,夏天,再也找不到涼爽的遮蔭處,我們只能用回憶去感念老榕樹的付出,默默的哀悼它的不幸,看著一個小女孩指著大樹的位置,天真的問「大樹呢?怎麼不見了?」,我們何忍告訴她,大樹將永遠的離開這片土地,就連它的後代都不可能再見了,畢竟,人類無權去剝奪一條生命,我們此刻破壞了環境,最終的受害者,還是後代的子孫。
-
《浯江煙雨》想要與需要
人的一生中「想要的比較多;真正需要的比較少」這一句話,是我們研究所的黃教授,每次來到金門講課時,最常說的一句口頭禪。該怎麼解釋這句話呢?您可以想想看,在人活著的這一生中,我們都想要有用不完的生命、福報、金錢、鑽石、美食和華服。然而,終其一生,人的壽命有限、福報有限、需用的金錢有限、能夠飽足的美食、華服也是有限的,那是不是我們想要的比較多,然而實際上的需要又是那麼有限呢? 人只有一個嘴巴和胃,當我們想要和古時候的皇帝一樣,享用滿漢大餐之時,我們是否真能永無止盡的吞食桌上滿滿的佳餚菜色呢?答案是不可能的,我們沒有超大的胃腸,我們的需求是有限的。我們只能吃食我們能力範圍之內的食物,過多的佳餚是浪費。那你是否真正想過,想要與需要之間,該如何抉擇?對人生才真正有意義的呢? 人生在世,對萬物的需求都是有限的。因之,我們不需要去羨慕別人的富有,也無須傷悲自己的貧乏。富有的人生是短暫的;貧乏的人生也可能造就富有的將來。人一生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你想過富足或貧乏的生命,是有可能「操之在自己手中的」。 因此,甘於平淡生活是一種想要或需要呢?我想,兩者都有吧!想要是一種心理需求,能夠滿足於我們慾望的達到。然而,真正的需要,離想要還是有一段距離。平淡的生活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的歷練。當生活趨於平淡之後,才能體現「自在」二字,何嘗不是一種成功的人生修為呢? 想要的人生慾望,是永無止盡的。適當的追求所需要的,才合乎人生。年輕時的自己,最喜歡買漂亮的衣裳。滿滿的衣櫃,早已裝不下過多的衣裳。然而,想要擁有新衣的慾望依然強烈,硬塞之下,得到的是更擁擠的衣櫃及一些派不上用場的舊衣物。 近來,體會了「捨、得」二字,也了解了「想要與需要」之間的差距。不再強求人生過多的想要慾望的滿足,追求適當的需要,才是圓滿的人生。對於「捨」字,也較懂得放開,不在執著於舊衣物曾經也是用錢買回來的。捨不得的結果,是製造更亂的生活空間。一念之間的改變,也增加了舊衣物的環保再利用的價值。今日的捨去,其實是更多人的得到,何樂不為之呢? 有了新的體會,對事物便不會太過執著。最近,在搬家的時候,一個超大型的魚缸,搬過去嫌太擠,棄之又過於可惜。兩相權衡之下,捐出給社區的老人活動中心,最是理想。魚缸有了去處,魚也有了照顧者和更多的欣賞者,何嘗不是美事一件呢? 最近在研究所上課的時候,兩位不同課程的教授各別都敘述了一個自身和「想要與需要」有關的故事。且在此分享給各位,提供給各位參考,一位非常喜愛欣賞鑽石的江教授(女教授),每次逛街的時候,都會抽空去逛逛百貨公司的珠寶專櫃,欣賞耀眼奪目的美麗鑽石。對於璀璨鑽石想要的慾望強烈,真正有需要的用途卻不多。因此,江教授認為喜歡不一定要佔有,不定期的前往欣賞鑽石的美感,一樣可以得到快樂。不拘形式的收藏方式,就算是放在百貨公司中,又有何差別呢?還有專櫃小姐細心的養護與擦拭,比起自身擁有時的照護,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定期的前往探看,像是拜訪老朋友一般。如果,有某一天發現它被買走了,也可替它高興,找著了新主人,應是喜事一件。 另一位最喜歡講:「想要的比較多;真正需要的比較少」這一句話的黃教授(男教授),年輕時最喜歡買藝術品,每次在完成一本著作之後,所得的版稅就拿去投資買價值不菲、動輒數十萬元的古董藝術品。家中藏量之豐富,已達千萬,幾乎可以開一座展覽館。搬新家的時候,過多的藝術品,成了亟欲解決的嚴重問題之一。適時,學校成立藝術中心,擔任藝術中心主任一職的他,將過多的藝術品捐給了學校辦展覽,那展期到底有多長呢?教授說:「無限期:::」。教授在搬家的時候,只選取了他最喜歡的幾件藝術品,充作紀念。他又說:「喜歡不一定要佔有,曾經擁有也不代表永遠擁有。」人一生「命數」有限,又有何不捨與放不下的呢?該捨之時,就要捨得。 因此,有「捨才有得、不捨不得」。不同的時代,想法與作法之間,也須懂得變通。過去的惜物年代,在物資缺乏的時候,保存是唯一的作法。在今日的年代,新的惜物觀念,是創造物品的再利用價值,一謂的收藏和保存,只是減損物品的價值,作法是否正確,實在值得商榷。 讀了這篇文章,聰明的你,也該知道應如何變通了吧?在這年末的尾端,除舊佈新的時刻,許多蒙塵的物品,給它換個最合宜的新家,是不是最正確的作法呢?
-
《難忘的年》難忘和樂的除夕夜
離家在台北唸書的第一個新年,因為受軍訓而不能返鄉,短短的兩三天假期留在台北親戚家,感覺上整個台北街頭空蕩蕩的,毫無過年的氣氛。第二年寒假,雖然也只有短短兩星期的假,扣除到高雄排隊候船,像難民似的蹲擠在顛簸、灰暗的登陸艇上,隨著風浪起伏搖晃,暈船嘔吐,但是想到能回家過年,看到久別的家人,一切的難受、不舒服,登上故鄉金門海岸的那一剎那,都忘光了,難怪那個年代,一波波遠出的遊子,儘管每次坐上登陸艇,常要吐到膽汁都嘔出來,發誓再也不搭船了,然而到了過年,還是會鼓起勇氣,克服一切困難返鄉,因為只有家與故鄉,以及團圓、圍爐才是最溫馨的。頂著大風浪,腸胃不停的翻攪,思緒卻回到了童年。祖父母一共育有三子,兄弟三個如果一直住在鄉下,光靠種田、養豬,如何能培育下一代,因此二叔首先離家搬到料羅村居住,自此每年全家在一起吃年夜飯的機會漸不多。剛開始,二叔從開機器三輪車到換四輪貨車跑碼頭載貨,由於他的輕快、有信用、不計較的個性,料羅村、碼頭內的船員、鄰居、朋友,一提到他,無不豎起大拇指。二叔大我十來歲,雖然書唸的不多,但是孝順、慷慨、講義氣,工作也最「打拚」,曾經在金城的南門「印」過水泥磚和屋瓦,也在老家的理髮店內做過剃頭師父,記得幼時有次過年前,到二叔工作的地方去,才發覺他剃頭及燙頭髮的手藝的確不錯,許多顧客在那兒排隊等候,而看到在煤油爐上烤得紅紅的鐵髮捲,在顧客頭頂上冒煙的情況,當時就決定長大後絕對不學大人燙頭髮,免得剃頭師父一不小心把頭髮燒焦。而家裡的第一台電唱機,就是二叔在一次過新年時買的,他除了買祖父母喜歡的歌仔戲唱片之外,還買了大家都喜歡的流行歌曲,那一年過年,好多個同學、朋友、鄰居到我們家聽歌。 父親則幸運的唸了幾年小學,寫得一手好字,精通篆彫,又熱心鄉里事務,因此連當了好幾年村長,苦的是奉獻服務的工作,車馬費根本不足以糊口;在農作上,因比別人多投入些心思,收成算不錯,然而食指浩繁,不得不在六十年初先帶著軒妹搬到新市里租屋刻印維生,而母親仍與弟妹和祖父母及小叔叔們留在老家耕田、種菜;小叔叔雖然在公家機關上班,但是假日及下班,捲起褲管,照樣的與我們一起澆菜、施肥,日子雖然過的清苦,但是全家不分彼此,相處和樂,六十三年我高中畢業赴台唸書,小叔叔結婚,母親與弟妹才搬去與父親同住,一家分處三地,過年更無法三代同堂吃年夜飯了。 兒時,一進入農曆十二月,大家都準備要過年了,以農維生的社會,由於種田人家佔多數,季節菜蔬往往便宜的難以置信,記得有一年幫著父親推了一「手推車」的高麗菜到金城賣,一市斤兩毛錢,賣了將近台幣一百元左右,父親帶著我在莒光路的一家服裝店買了一套「樂山」牌卡其服,一雙「中國強」球鞋,過年及上學都能用,而且還特地買了大兩號的尺寸,以便隔年長高了能多穿一段時間;買回的新衣、新鞋,我每天都要拿出來檢視、撫摸一番,除夕夜就擺在床前,以便隔天一張開眼就能拿著穿。廿三日送神後,祖母及母親、嬸嬸就開始張羅要蒸年糕了,蒸好的年糕除了祭拜祖先外,不管是煎、炸、煮,炒,經常是我們當佐菜、早餐、點心不可或缺的東西;辛苦了一整年的農家,再怎麼不好過,也要以煮些自家種的菜蔬、宰隻豢養的雞鴨,燒燒紙錢,放串鞭炮,祭拜天地、祖先,吃頓團圓飯,而有紅包拿則是小朋友們最興奮的時刻!早期的金門,駐守著十萬大軍,每個師、營、連隊,春節期間都要出些節目表演,因此年前,舞龍舞獅、踩高蹺、划旱船,敲鑼打鼓,通通出爐了,大年初一金城看他們在中正台前的較勁比賽,「瞪」著他們四處拜年,然後一天趕金聲、金城、育樂中心和老家戲院四場電影,買盒「再抽」,放放沖天砲、水鴛鴦等等,都是童年趣事,記憶深刻。 晃了廿餘小時的登陸艇,終於到了新頭碼頭,遠遠的就看到二叔開著他那部機器三輪車來接我,車上聊著他這一年的打拚與收穫,並相約今年要帶著一家大小回老家吃年夜飯,一臉的風霜中泛出不少的喜悅,使我相信:人只要肯認真工作,決不會沒飯吃。除夕傍晚,父母親從新市里,二叔從料羅陸續的回到家,年夜飯的桌上,一家十六口,三代同堂的擠在一張「八仙桌」上,祖父母臉上一直掛著微笑,別人家有些兄弟會有不合,吵著要分家產的事,我們家則一直是和樂融融,人生如此,夫復何求?由於那時的交通還不是很方便,加上逢到過年,二叔每每都加班送貨,記憶中,我大學畢業那年過年,全家又聚了一次,並相約我娶妻生子那年,大夥再熱鬧一下!但是就在那年過年前,二叔因為到商船艙底取貨,不慎被吊杆上掉下的一包衣物砸中頸部,造成半身不遂後,往後的過年,都是我們去看望他,幾次去到料羅,偶見到他身體不適,仍強打著精神與我們「開講」,這麼一個好人,竟有如此的遭遇,上天真是不公平!而隨著年華漸長,老成逐年的凋落,社會的轉型,過年的熱鬧氣氛,已一年不如一年,當今的新年,有出國旅遊,有年長者拜拜完後搭機赴台與兒女團聚的,往日的歡樂節慶,也只能到記憶中去搜尋,想著:大約再幾年後,咱亦復如此吧!
-
我的祖父是出洋客
祖父在一九三二年回到僑居地,事業依然蓬勃發展,卻也察覺到「大環境」的變化。當南洋開闢之初,因為殖民政府急需勞力,所以對華僑採取寬容政策,歡迎移民,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終了(西元一九一八年),全球瀰漫經濟不景氣氣氛,南洋也不例外,經濟的崩潰引起了原住民的覺醒,於是南洋各國逐漸限制華僑移入,或徵重稅,或運用政治力量,阻止華僑經濟勢力的進展。於是原住民們結合並激盪獨立浪潮,一則反對歐洲人殖民統治,掠奪他們的經濟資源,再則痛恨殖民政府,准許大批華人進入開發當地資源,而華人獲致財富後,對當地仍缺乏認同感及回饋之情,原住民總認為:每一個唐人移民的目的是盡量斂財,然後離開,賺錢的目的,是為了返回唐山,以提高他們宗族的地位。實際上,大多數南洋華人經常是原住民農民之殘忍的債主,而且一直匯寄大量的財富回到中國的家鄉。同時當原住民與殖民的歐洲人抗爭時,大部分的華人亦採置身事外、隔岸觀火的態度,依然全力投入於掙錢或單純的生計上,結果「經濟力」強大、「政治力」弱勢了。就這樣子埋下華人與當地居民之間摩擦的種子,導致未來『排華』的遠因。另種說法是,負責開發麻六甲海峽上檳榔嶼的英國來特爵士曾說:「華僑之努力及企業心,實為造成馬來諸邦今日之基礎。彼等跨越叢莽,開拓林地,經冒各種危險,謀取大利;彼等又能忍受酷暑炎熱,耐心工作。此一掩藏於熱帶叢林下的神秘國土,為欲發展其中珍貴的財物,必需巨大之勞動力,而供給此種需要者,則捨華僑別無他途。」這段話具體指出華僑的地位及華工的血淚奮鬥。其實殖民政府的政策影響更深遠,荷蘭人在印尼殖民是採行大農場制,透過世襲貴族集中大片土地,以部落居民為佃農或僱農,栽培熱帶經濟作物,這些作物多由華僑仲介,經簡單加工後轉批給歐籍資本家,華僑也從歐籍資本家處批購工業產品及民生用品,轉售給印尼人。這種生產方式,導致一般平民、華僑、與世襲貴族,以及歐籍資本家之間,出現由赤貧到巨富的社會差距。尤其是一八七○年起,荷蘭殖民政府頒行「新土地法」,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因而吸引大量歐籍資本家之間和部份華僑大肆併購土地,建立大型的熱帶栽培業農場,使土地分配不均的情況更嚴重,華人在此背景之下,缺少政治的庇護,又埋下禍端。
-
遲到的悼唁─兼談金水伯的人生哲學
百齡人瑞成功村金水伯已然安息,告別了他那平凡到極不平凡的人生歲月。送殯當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悼唁─從層峰到地方各角落,輓帳蔽天,車水人龍,備極哀榮的盛況,自不在話下,我個人身在大陸,不及向他老人家獻上最後敬禮,疚悶之情,常耿心間。 本人曾有幸親聆這位長者─金水伯的教誨,深感獲益匪淺,不敢私藏,特藉斯悼文,公諸讀者。 我的公務生涯,是由金水伯哲嗣─炳仁君荐引。曾有一年,歲末感恩,送了壹台雙缸的洗衣機到陳府。當下,金水伯認為公務員生活清苦,應該廉清自守。於是,就給我上了一課,他老人家說:「居家用手洗衣服,是最基本的勞動。如果這點小事都怕麻煩,嫌辛苦,那麼,無論再輕易的事,都變成了困難的苦差事。相反的,如果平日將勞動視為當然,則天下再苦的事也不是苦差事了,換句話說,肯吃苦的人,絕對沒有什麼苦差事可以難得了他。年輕人剛入社會,更應如此。」心想,如果說,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個肯奉獻的了不起女人。那麼,一個位居要津,仍能始終廉潔簡樸自勵的能人,必定出自一個不平凡的父親。其來有自,信哉! 卅年前後的金水伯,似乎沒變,高瘦的個子,簡樸的家居,凡事不輕易假手他人,不給子孫添麻煩。這樣的長者,似乎不曾老過,步履一直如是穩健,行動依然利索。 與炳仁君談及洗衣機的往事,順便獲知金水伯的另一項堅持。長孫要娶媳婦,朋友送來了一套高級沙發,原打算放在大廳,但金水伯卻堅持照舊,維持原來古樸的擺設。子孝孫賢,結果一家人都依了他。我想,這就是金水伯對「原味」的堅持吧! 承續著這份堅持的原味,金水伯的哲嗣炳仁君,服務公職近五十年,主管風憲工作,潔身自愛,公私分明。善必荐獎,惡乃議罰,照顧所屬,一如革命同袍,不遺餘力,更由於他人情練達,雖偶遇險惡,乃能逢凶化吉,歷屆主政者,倚重不衰。如今已從燦爛回歸平淡,全身而退,過著半歸隱日子,堪稱難能可貴之「稀有動物」,竊為之喜。 然則,這「稀有動物」之美譽,豈非來自金水伯的血統承傳乎?末了,秀才人情紙壹張,就此充當對金水伯的悼念吧!
-
《難忘的年》幸福的年
新的月曆上市了,牆上的日曆悄悄的把年的氣氛推了出來,上菜市場人潮川流不息,因為大家忙著採購年貨,小孩子快樂的數著日子,高興新年終於來了!睡覺時嘴角都帶著笑意。 以前過年前,總要忙著準備年菜、忙著大掃除、忙著安排到親朋好友家拜年,總覺得日子像長著翅膀一般,是用飛的,我常常趕不上,但是那些過年特別的場景和快樂,卻也是讓人充滿回憶的。 金門早期是戰地,兩岸情勢緊張無比,因此到處駐滿了軍隊,不過中國人講究年節的習俗,所以那種「軍民一家」一起過年的往事,特別讓四○、五○年代的金門孩子難忘,因為部隊人多,各類各型的人才也多,而且來自大陸各省的軍人,有不同的年節習俗,因此讓我們這個島嶼的孩子,有了開闊視野的好機會;所以大家如今印象最深的是過年阿兵哥的舞龍舞獅隊伍,還有踩高蹺、旱地划龍船,那時活動很熱鬧,因為部隊人多,所以表演的隊伍也多,記憶中都在金門金城「金門高中」的運動場,大家都是早早就四面八方的湧進運動場,擠在階梯式的看台上等著看精彩的表演,他們精心製作的龍和獅,生動、活潑,把年節的氣氛帶到最高潮,我那時常覺得這些阿兵哥真厲害!不但上戰場會打仗,上遊藝場功夫更是「一把罩」!可見軍中真是人才濟濟。 這樣過年「舞龍舞獅」的活動,如果我沒有記錯,大約從年初一到年初三,每天早上都有,金門高中的運動場場地寬闊,那樣有如「龍騰虎躍」的精彩演出,常常引來滿場熱烈的掌聲,金門冬天的風呼呼的吹著,但是我們依然熱情的、快樂的、高聲的叫著、鬧著,讓年把大家的心凝結在一起,彼此分享著新年的喜悅。 這些隊伍表演好了,也常常會分成不同的小隊,到城區的機關單位或家戶拜年,記得我家住金城,以前有警總特檢組住在我家,所以那樣的表演隊伍也會來我家拜年,我看單位的人員就會準備「紅包」給表演人員表示謝意,並且一起慶祝新年。 後來,戰地的色彩淡了,軍方由於國軍精實案的關係,部隊的人才少了,而且「軍民一家」的關係也淡了,部隊在過年參與表演的隊伍也少了,但卻也開始加入一些在地的機關或學校的表演,記得有一年,我那時在金門農工當教官,學校有鼓號樂隊,過年時他們也來表演,那時教練是部隊來支援的教官,他帶著學生參加在「金門高中」運動場的表演,隨後並跟著隊伍繞著城區遊行,學生精彩的表演引來鄉親熱烈的掌聲,後來帶隊的教官在隊伍遊行結束,途經我位在金城車站附近的家,我在屋裡忙著年節的拜拜,忽聞震天價響的鑼鼓喧天聲,我從大廳往大門走,卻迎來鼓號樂隊龐大的「迎新年」隊伍,他們打著喜洋洋的鼓號聲,把年的熱鬧帶進我家,我和孩子們高興、快樂的分享他們咚咚的鼓聲,忽然想及給他們一個大紅包,讓大家一起分享年節的喜氣!這群活力充沛的孩子,他們的鼓聲,壯闊的響遍這個古老的小鎮,多年來我的回憶裡,一直響著這群青春活潑學生的鼓號樂聲,那裡面好像滿含快樂的音符,讓我的新年滋味特別的豐厚! 民國六十幾年,我那時在金門高中當教官,記得那時除夕夜擎天廳都有軍民聯歡晚會,學生常常有機會參與表演,而我帶著學生一起參加節目的表演,我負責學生的生活及安全,那時常常要協助學生化妝,陪著在一旁打點、打氣,表演結束再沿線一個個把學生送回到家裡,最後再讓自己回家吃年夜飯;所以那幾年的年夜飯常常要讓家人等待,等到節目表演完畢回來再共享,不過如今回憶起來,那些擎天廳的除夕之夜,卻成了另一種甜美的記憶,不知道那一群青春的孩子,是否仍記得特別的「除夕夜」? 結婚後,家裡的春聯都是先生的精彩傑作,常常不僅寫自己家裡的,有些同事對他的家也頗為欣賞,所以常常會先預約,那時常和同事文雅聯手寫春聯,這幾年讓人高興的是孩子也可以加入「寫春聯」的行列,因為以前老家是閩南式的古厝,廳堂寬敞,正是寫春聯的好地方,記得有一年女兒錞寫了兩個「虎」字,那一年是虎年,倒著貼在屋裡,那年她的表哥果然添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如今這兩隻老虎一天到晚追著我喊:「姑婆!姑婆!」我常常有機會分享他們的成長,年因為他們更為豐富!
-
知識經濟時代提升學校優勢的省思
二、教學方面: 需要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具備學習去學習的能力 前已述及,學習如何學習以及發展後設認知技能或後設能力,已成為是教育機構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對於學校而言更是如此。在當前的社會,所有成員需要在不同環境中具備自動學習的能力,而且能對本身的工作職場產生積極的貢獻。然而,學校想要透過傳統的專業教師對話模式,來教導這些技術與能力並不容易,這顯示著學校需要新的教學模式,亦即學生必須在師徒關係網絡中取得新技能----學習如何學習,思考如何思考,而不是只繼承過去的知識傳遞。 學校教育人員必須積極參與資訊與通訊科技,因為它已變成是一種知識媒介 正在興起中的全球資訊社會,已創建了新的「知識媒介(knowledge mediators)」,包括資訊與通訊科技提供了正式教育體系的輔助功能。但是有許多教師依然對科技漠然,殊不知在很多資訊與通訊科技領域之中,教師可能有很多可向學生學習之處,勝過於去教他們。因此未來必須強化學校教育人員的資訊與通訊科技之應用能力,透過教育的訓練,來培養教師本身和學生的資訊與通訊科技能力相當重要。 應致力轉變學校教育,使其變成較少是關於傳遞資訊,而是更聚焦於教學生如何學習,並成為具有創意的問題解決者 由於與大腦和學習本質有關的知識之快速增加,再加上不斷成長之科技力量,已激化教師和學習者的互動潛能。有一些學生可能需要比其他人更多的時間,才能達成高的成就水準;還有一些學生則需要密集的個別指導,而且在他們成年之後,在職場中的學習可會比在學校還好,故不見得在學校短時間學習就能有所成果,更不得成績不好就前途不明,為了滿足此類學生的需求,教師需要轉變本身的教學方法與教材內容更有耐心與愛心去輔導與補救教學,以因才施教理念教導學生認知自己的能力,該如何學習,如何解決問題。 順應當前社會實際需要,建構新型態的教與學 現代科技使先前無法達成的個別化教學得以實現。學校為了迎合前述的學生個別需求和教學需求,教師需要有全新的教育態度,學生需要有全新的學習態度。教師要詢問自己的不是「這學生究竟哪裡不對?」而是「我需要有何種不同的教學作為,才能確保這位學生下次能夠學習成功呢?」同學要檢討「我自己是否認真且有心想學?」而不是只會怨天尤人批評老師與學校。 教師必需不斷尋求最佳教學實務,並發展本身的行動能力和表現,因為教師是工作於專業的學習團隊之中,不僅是在學校之內,亦包括在學校之外,教師因而會樂於接受別人的檢視,而且歡迎同事有模仿和觀摩其最佳教學實務的機會。學生則是在專業學習團隊中,借由教師及同儕幫助互動學習,而此種學習是透過深層的自我體悟與認知後主動的學習,經由心智上的感悟,學生才真正知道自己該如何理性與批判性思考,主動尋求自己解決問題之道。 重視新世紀的課程:品格 西方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五百年前的一席話:「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於公民的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聽來仍然令人震撼,當前知識經濟快速變動,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會是倫理、道德、價值觀的挑戰,因此1992年美國品格聯盟(Character Counts)主席海瑟班指出:「如果我們想要有個真正的民主社會,讓個人健全成長,家庭力量堅強,就需要建立倫理的基礎。」該聯盟結合各界資源與力量推動品格教育,因為沒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一半,更無法培育出世界的好公民。倫理道德該怎麼教?品格該如何培養?儘管意見分歧,但所有的學者專家都認同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大人以身作則,因為以身作則是最具說服力的道德教材。據調查顯示品格教育最具不良示範影響的前三害:政治人物、新聞媒體、電視節目,可見在環境日趨複雜的今日,教師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漸漸式微,如何找回社會的核心價值:尊重(respect)、責任(responsibility)、公平(fairness)、誠實(honesty)、仁慈(kindness),將是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教育課題。 三、行政與管理方面: 落實學校自主管理 成功的學校自主管理端賴於賦予學校的各項權力和責任之平衡,以及觀察學校領導者和其他成員對學校相關資訊之掌握與具體表現。是故學校領導人所面對的挑戰,就是其是否真正瞭解學校內外環境面臨的變化以及要如何處理且成效如何?因此賦予學校更多的決策權力,包括給予校長、教師、家長及社區成員取得在預算、人事及課程的更多權力,將有助於學校組織的本位管理與創新並有高效能的教育產值。 加強行政視導 建立學校視導機制是評鑑學校績效的有效作法,透過系統化的考核校務工作,瞭解學校行政計畫執行的優缺點,對缺點需要求列出改進計畫並確實追蹤考核,對優點則嘉勉並獎勵優秀行政人員以提升團隊士氣。建立良好的視導評量機制可督促學校行政人員本身擁有更大的責任績效,以提升行政效率並確實獲悉學校的實際表現。 倡導服務的行政觀 學校教學品質的提升,有賴教師的努力外,行政的後勤支援服務亦是重要關鍵。領導人以身作則激勵行政同仁秉持服務、助人理念服務師生,行政效能不但提升也可令人覺得行政工作是感性具人情味且愉悅的,行政人員為人服務的使命感,強化了自己存在的重要意義,更讓教師教學無後顧之憂,學生學習無障礙,也落實教育政策,何嘗不是做公德的修行。 肆、結語 二十一世紀的經營理念,有許多係源自於企業組織,雖然企業組織與教育組織的目標,存在基本上的差異,特別是企業組織乃屬於高度競爭的組織,而教育組織的基本特性則屬於養護性的組織,但企業組織的經營理念,對於教育組織仍有相關程度的適用性(張明輝,民90:11-12)。換言之,學校(尤其是公立學校) 是屬於養護性的組織,所以對於外界的變化感受並不強烈,但身處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應可吸取企業組織的新觀念,以活化學校組織的運作,當然在應用企業組織相關理論時,一定要加以轉化,以符合學校教育目標。 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首先應建立學校發展的願景,以作為師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其次,行政運作時應淡化科層體制的色彩,要多發揮專家權、典範權與資訊權等作法引領學校。此外,學校本身的自省和努力才是根本所在,面對未來社會的衝擊是一種危機,也是一種轉機,是一種阻力,也是一種助力,學校能夠結合眾人智慧思考對策,發揮團隊合作力量,充分運用知識管理與科技力量,從行政、教學、研究和服務方面,展現高品質的學校本位經營理念,將是提升學校優勢的最有力量保證。 (下)
-
《鄉音》窗之細語
北風窗 小時候,家中二樓有一扇朝北的小窗。鄰家的瓦頂緊接我家的牆,近窗正好有一小片平平的屋頂,窗外是屬於我自由的空間,也是我的專利,因為北風冷冽,窗框開得小小的,只有我才能爬得出去。 母親在上面擺了兩個罈子,裡面醃滿滿黑色的豆豉。當煎魚的香味飄浮滿室時,她必定遞給我一個小碗說:「去北風窗打一碗豆豉來,快!我要燒魚。」接住碗飛奔上樓,打開木窗爬出去,掀起罈蓋子,用罈內長杓一滿杓就正好一碗,罈蓋合上,爬進屋內,關緊窗又飛奔下樓,每次都達成使命,母親會特別滿意地說:「好棒!我家小三子也能作事了!」北風窗帶給我最難忘的記憶就是這句話,直到今天,只要看見一方小窗,已過了五十個年頭的笑顏,就會浮現在潤溼的眼中:::: 望海窗 那年為了照顧中風的父親,寫報告請調返鄉。祖宅住了大哥一家人,不得已,只好去當家鄉的無殼蝸牛!浯江溪堤岸邊,新建整排四樓公寓,租妥二樓,因父親不想遠離祖宅,未能搬來同住,帶妻及兩個小孩子進住。 主臥室南邊兩扇面海的窗,遠眺可細數海浪白色鑲邊,近觀浯江堤岸沿窗緣走過,橫臥睡榻不時聽聞海鳥鼓翼掠過。一家人常倚窗織夢,溫馨的笑聲伴隨風聲、海浪聲、鳥語聲::: 父親復健情況良好,漸可慢慢走步。有天清晨窗外傳來熟悉的咳嗽聲,堤岸石墩瘦削的身影,一看正是我年邁的父親!披了衣服衝下樓問:「爸發生什麼事?」他急忙說:「沒事沒事,我來看看你們!」父子倆靜靜地順著堤岸漫步,感覺得到老人家心中的歡喜!往後的日子,只要天氣好,老人家必定準時在窗前出現,咳嗽聲從窗外傳來,我們就趕緊下樓會合,全家老少堤上走一段路,那框窗,為我們所編織的幸福歲月令人難以忘懷! 暖陽窗 只看了一眼,毫不考慮就下決心,付出十年的全部儲蓄,買下感覺滿舊的貳層樓透天厝。幾乎是用怕別人搶走的心情去擁抱她!不為別的││最讓人心動到難以自持的,正是圍牆外一排蒼翠老樟樹,還有那大大一片落地窗。 不知道坐北朝南的房子,是不是日照都這樣子移動,逢炎夏斜對東升旭日,一抹金黃彩光輕輕拂過,心情頓覺清新。遇寒冬午後暖暖一片陽光,緩緩從窗右上方滲入,像母親慈祥的手,撫著熟睡嬰兒的臉龐,疼惜憐愛不願挪移!窗內擺設兩張高靠背旋轉籐椅,中間圓茶几上小盆栽更顯綠意,午後與妻對飲,凝望咖啡杯絲絲輕煙直升,常有微風帶動,院中落葉捎起香氣飄逸,花台玫瑰伸展到面前,用色彩豔給你看,時彩蝶花上吸汁,偶小雀枝幹暫棲! 常常醉倒在午後窗前的暖陽,無法言語! 綠蔭窗 暑假中調整職務,辦公室從四樓搬到一樓。以前樓高只能遠遠望著藍天,現在辦公桌前一面大窗,整框填滿滿綠蔭,細細分辨擠在眼前的,有樟樹、松樹、榕樹、鐵樹、黃槐、還有一片綠草,嗨!真熱鬧!但綠蔭飽滿的涼意,叫人老興起隔窗深呼吸的衝動。 刻意在窗台上排列幾盆翠綠的植栽,來呼應窗外的深情。穿梭OA隔間的同仁,每每會停住腳步張望一會兒,拋下一句:「好美!」才甘心走人。 我很慶幸!原本以為溶入新單位需要費點時間與心力,萬萬沒想到,大家為了多看那扇迷人的綠蔭窗一眼,讓我很快就變成工作伙伴們樂於接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