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漣漪
認識阿銘以後,她開始覺得生活有點不同了。 依然每天早起,準時上班。下班後獨自驅車回家,享用母親煮好的晚餐,睡前看書聽音樂,等到有點睏意了,便鑽進被窩裡蒙頭大睡。 妹妹常取笑她過的是行屍走肉的生活。 這一回,她真的發覺生活不再自得其樂了。是因為阿銘闖了進來嗎?她的生活忽然亂了節拍,開始嚐到失眠的滋味。 阿銘是公司裡新來的市場調查員,很年輕,大概比她小了五、六歲。這樣的年輕人是當市場調查員的最佳人選,何況阿銘個性開朗,能言善道,形象親切得像鄰家大男孩,所以他才進來幾個月,就已贏得公司上下的歡心。 本來,她是唯一的例外。對於這種言行活潑的男人,她總覺得太輕浮了,心裡也由衷的憎厭起來。她盡可能不把這種厭惡表現出來,怕別人知道了會提起她的過去。女人啊吃過浪蕩子的虧,況且年過三十而未嫁,會被說成心理變態吧? 當年的遭遇確實刻骨銘心,畢竟是初戀啊!自從那一次以後,她慢慢變得內向自閉,將自己從人群中隔離出來。 這些年裡,身邊不是沒有男人來來去去,只是她那冷漠嚴肅的神情,以及因過於認真而顯得單調的言詞,都讓那些男人招架不住,紛紛打退堂鼓。 母親每每看不過眼,總是有意無意地調侃一番。妹妹對她的婚事倒是比母親表現得更緊張,明裡暗裡不曉得策劃過幾次相親了,雖然一再失敗卻還是樂此不疲,似乎非要把這唯一的姐姐嫁出去不可。 「想到妳以後孤苦零仃的,就覺得心酸。」妹妹一臉誠懇堅定的神情。她當然明白那是一番好意,然而心裡又莫名地抽搐著,是一種自尊受傷的痛楚。 那一天,她從辦公室下來,發覺自己的汽車發生故障,開不動了。她正趕著將一份重要的文件交給客戶啊!偏又等不著計程車。正驚惶得一張臉變了顏色,忽然有一個騎士把機車停在她的面前:看清了,竟是阿銘。陽光猛烈的下午,阿銘向她展示一個親切溫柔的笑容。 後來,她坐上電單車後座,雙手輕輕扶著阿銘的腰部。阿銘駕得極快,風馳電掣,所有風景都變得模糊了。她只好看著阿銘寬大的背脊,洗得極白極亮眼的襯衫,隱隱透著微微的汗酸。那一刻,她突然衝動地想要伏在這背上,好不容易才抑制了,竟發覺雙手顫索不停。 「我愛上了一個男子,比我年輕了好幾歲。」愛上一個人,對她來說是慌張多於喜悅的;她害怕,忍不住向妹妹透露了心裡的秘密。 妹妹顯然驚訝,卻很快平靜下來。「那有什麼大不了呢?這已經是一個沒有年齡和性別的年代了。好不容易才看上一個人,怎能不盡力一試?」 妹妹是個透徹的樂觀主義,尤其是交上男朋友後,對這世界更是多了一份憧憬。 她感激地抓緊妹妹的手。 這時候,門鈴響起來。妹妹馬上展示了一個美麗的笑容,掙脫她的掌握。「我去看電影,大概很晚才回來。」說完,像蝴蝶般飛舞著出門;又回過頭來,豎起拇指向她做了一個勝利的手勢。「加油喔!」 她順著妹妹的背影向門外望去,看見一個熟悉的、穿著白襯衫的背影;那麼寬大的背脊,還有那一輛拭得發亮的機車。 又是一個陽光猛烈的下午,她目送妹妹坐上機車後座,絕塵而去。忽然覺得生活始終是一池死水。
-
挽土豆
遷居後,假日返回老家成為主要的行程,除了讓父母親一解思鄉情愁外,似乎忘了歷經數十年來的莊稼生活。 祖先留下來的田園因無法繼續耕種,只好勞煩隔壁的叔叔伯伯加以照顧,免得任其荒蕪,只空出閒置豬舍旁一小畝的田地,乏人整理,時日一久,雜草叢生,怪可惜的,於是就想好好的加以利用,種些什麼好呢?考慮到無法天天至田地間工作,葉菜類恐較不適合,乃決定種植落花生。 先從清除雜草、翻鬆土壤開始,而後播下花生種子,澆水施肥,還得噴灑農藥,諸多田園農事,使得假日返鄉更為頻繁,宛如成為假日農夫,汗滴禾下土的身影追尋,是那般的熟悉,也難怪唐朝詩人王維是多麼嚮往田園閒適生活。 「種下一顆種子,等於種下一個希望」,果真是如此,鋤禾日當午的揮汗播種,期盼的是豐收的未來。 好不容易看到綻放出淡黃色的花朵,頓時綴飾出一片翩翩起舞絢爛的花海,待繁華落盡,枝葉微枯之際,已是收成時分,舉起有點陌生的鋤頭,挖掘珍藏地底下的寶貝─花生的果實;曾有這麼一件趣聞,有位老師問學生知道花生怎麼來的嗎?有個學生立即自告奮勇說:「我知道,花生當然是像木瓜或是芒果一樣,從花生樹上採下來的。」老師聽了真不知如何是好,殊不知這樣的認知是文化不利抑是教育的落差? 另外還有這麼一個關於落花生的傳說,落花生又叫花生,俗稱土豆,為什麼它要叫做「落」花生?據說明代建基皇帝朱元璋還是一介平民的時候,有一回,他在一塊田地裡睡覺,那塊田裡種的是花生,傳說那時的花生所結的豆莢在成熟的時候是懸掛在空中的,和其他豆類一樣。而這真命天子就因為這大顆大顆的豆莢,被擾得睡不著,氣憤地說:「為什麼花生長大了,不埋到地底下呢?」奇怪的事真的就發生了,花生一個個埋到地下去,從此以後,就改叫「落花生」。聽來叫人覺得落花生真的是很聽話。 一叢叢的花生整個掘起,拍打附著在根部的土壤,露出長橢圓型、谷黃色澤的莢果,蹲坐在木瓜樹蔭下,雙手齊力,一次三五個,「挽土豆」的效率才高,雖說不上是什麼高超技術,但仍潛藏某些的訣竅,緊握手掌中硬厚的土豆,方覺是如此的真實,有一種說不出的踏實感,卻也實實在在親近故鄉泥土的芬芳。泥土孕育萬物,也滋養了大地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生命力。 果實稀落不豐,有時整株花生才三二個果實,發育也不完全,枝葉雖已枯萎,根部果實獲得的養料似乎無法滿足其強烈需求,上頭的枝葉實在太不爭氣了!瘦小、軟嫩的莢果,根本是未成熟,只好棄置一旁,有的是莢果單面完美無缺,翻過身來卻發現有個黑褐色的小洞,用力擠壓,「啵!」的一聲,破了!碎了!花生肚子內的果實不翼而飛,只留下如同咖啡豆研磨過的粉末,納悶之餘,猜想必是有不速之客先行採收,只怪我們動作慢了些。 原是打算計數有多少的果實,但細數指尖時有滑落,口中的數字早已亂了分寸,只好作罷!不過積少成多,聚豆可成塔,說的有些誇張,但看到臉盆內的土豆逐漸累積,土豆們上演著疊羅漢的舞碼,堆疊之間變成一座小山丘,又似一方斗笠,得以體會粒粒皆辛苦的耕耘心境,想像著口中咀嚼鬆軟、可口的土豆,挽土豆的速度更加起勁,意識浮現腦海,恰似一江春水的一股助力,捧起尖尖一臉盆的土豆,傾倒入準備好的麻布袋,「嘩!嘩!嘩!」跌落袋中,揮灑出泥土碎灰,撲面而來的塵煙,親吻著、沾染著,縱然變成灰頭土臉,卻沒有皺眉頭的懊惱與不悅,倒也是樂在其中。 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現已研發出高性能馬力、柴油引擎的「落花生收穫機」,可提高收成的速度與時效性,增加農人們種植效益,適合廣闊面積的花生雜糧耕作,不過小面積的栽種較不適宜,還是喜歡享受舞動雙手來「挽土豆」。 是晚,全家齊聚一堂,品嚐著香味四溢的土豆,連那牙牙學語表達含糊的二歲女兒,都吵著要,示意要吃土豆;四歲的兒子自個兒抓了一大把,奮力剝著花生殼,將圓滾滾的土豆一顆顆送入嘴中,卻來不及咀嚼,鼓著臉頰,雙手還忙個不停。見到大夥兒這麼捧場,挽土豆的汗滴揮發在絡繹不絕的笑聲中。
-
《異鄉隨筆》座談會
十月十四日中午,我去參加一年一度離島生座談會。 恰巧高中時期所認識的他班同學同我選修同一通識課,於是和她約好一塊去第一會議室。 抵達二樓,一進入會議室便見有人在發一張紙,起初我也不知那是什麼而有些好奇,待到有人給了我,我才知道那是通訊錄。 後來,發現了高中同班好友就和她坐在一塊了。 通訊錄上不過十多人罷了,我好奇問她:「怎麼只有這些人?太少了吧!」因為會議室裡面的人數絕對不只這些。她說:「這是我們金門自己做的。」 一群人在那邊起鬨,說連會長都有了呢! 金門人真的很團結! 學校把這座談會辦得很好,就像餐會一樣,十分輕鬆。也替我們準備了午餐──便當、紅茶,外加一盒水果──真的很豐盛,很用心。 有人開始發言了。 有的在問工讀與獎助學金,也有人問掃具該如何申請、向誰申請;更有人問為什麼住宿費沒有包含伙食費呢?她以為有的。但簡章上已將一切寫明,住宿費並未包含伙食費,某位主任問她是否有什麼困難,她說:「我沒有錢吃飯!」所有的人全都笑出來了。該怎麼形容那種感覺呢?不是譏笑就是了。因為在場的每個學生皆家境清寒,很能感受體會那種為錢煩惱的心情──倘若不是那一筆獎助學金,我也可能不會來讀書了。那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負擔很大。 有位男同學提出是否能夠立即轉系。他說:「我有一個同學,他本來考中藥學系,但是聽其他人講藥學系很難念,因此退縮了,註冊當天並沒有來報到,形同放棄資格:::。 他所說的話觸動我每一根心弦。 當初我也是因為別人對我這科系非常、非常難念,有一大堆的東西要學,再加上我並無任何基礎,於是我退縮了,我休學了。 都怪自己的心不夠堅定,容易動搖。 座談會中,有些人仍是無法適應學校的新生活──其實這是很正常的。 離鄉背井到台灣求學,離島的學生自是比其他人辛苦。其他同學一個禮拜回去一次,自己也是一次,但,是一學期一次──礙於經濟因素。兩相比較之下,心理怎麼可能會平衡? 痛苦絕對是有的,人生地不熟的,令人沮喪、惶恐、空虛、難過,這些感受一定都會有! 但是,必須習慣。習慣只有一個人,只能靠自己,同學縱然能給予幫助,但最終每個人都得自己過生活,沒有人能夠一直在身邊陪伴著你的。 有位女孩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她。 她以前並未接觸過微積分,而她就讀的科系偏偏得修這門科系。傷腦筋的,她沒有任何基礎,上課時也聽不太懂老師所教的。她和導師談過了,但問題沒有得到圓滿的解決。 怎麼辦呢?該為她想個辦法吧! 有人向她推薦一位教學很厲害的二年級女生,只是那女生說了:「我自己也有要學的東西呀,她的問題要自己想辦法。」言下之意她沒辦法教她數學。 場面冷了下來,每個人的心都冷了,那一位一年級女生心一定結成冰了。也許她快哭了吧! 不能說那二年級女生自私,因為若是她為別人而讓自己功課落後,這樣不好,也許這就是「獨善其身,兼善天下」的道理吧!若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了,又怎能去照顧他人呢? 這時,主任便要一位二年級男生說說他求學心得。他說:「剛開始時,我課一直都聽不懂,我就一直問老師,可能有同學覺得這麼簡單的問題也要問,很好笑!但是我還是要問,要笑就讓他們去笑呀!反正不懂就要問,這就對了!」 如今我也遇到這種問題,只要有不會的我都會問。上某一課程,那授課老師給我頗大的壓力,令我不敢發問、沒有自信回答,明明答案已寫在書上,老師說要加分,但仍然沒有勇氣舉手。經過這一次的刺激,我決定要勇敢、要有自信,即使老師覺得我的問題很白痴我也要問!因為就是不懂嘛!要勇於發問──我一定要這麼去做! 不知那一年級女生現在過得如何? 若要就讀和自己以前所學完全不相關的科系,我個人認為,要不就不要開玩笑,別因為想逃避某事,剛好又有學校錄取你,所以就去讀了和自己興趣無關的科系;若是讀了和自己所學不相關的科系,那必須有所覺悟,難聽一點就是認命吧!這是你做的選擇(還是你造的孽比較貼切?),你必須接受之後的一切考驗!大學真的沒你想像中那麼美,真的!不騙人!多少人一入大學首先得到的就是一連串的失望。 於是心中開始有了更多的問號── 怎麼跟老師說的不一樣? 怎麼會這樣? 之後你開始會想── 不應該這樣! 過了更久以後你的想法會是── 好吧!就這樣! 其實也不必想太多,順其自然吧!任憑擺佈(有點悲觀),無須想太多,既來之,則安之,是不是被騙來的──不重要,別計較太多啦!隨遇而安嘛! 因為只有短短一個鐘頭,能談的其實也不多,但大致上座談會辦得真不錯! 不過害我上課遲到了! 一點二十分的課,我三十五分才到!誰教座談會開到二十分才放人,而各離島的學生又各自留下來討論何時再聚會。等決定好,已上課十分鐘了!天啊!太糟糕了!我可是鮮少遲到的,甚至未曾有過遲到的記錄。 我心裡不斷哀嚎著── 天!任何一位老師都不會喜歡學生遲到的!絕對! 匆匆忙忙跑上二樓的教室,我打開教室門和老師說對不起,真的不是有意遲到的!之後第二堂課結束後我向老師解釋,不然心不安。所幸,老師並不介意。 若不是時間拖得太晚,否則座談會辦得可說是盡善盡美了! 真的能感受到學校對離島學生的用心。 座談會圓滿落幕。
-
作家筆下的貓
︻小野的鋼琴貓︼ 小野︽鋼琴貓的偉大事業︾中的貓有個特別的名字,叫做「皮亞諾‧尤達」,其中「皮亞諾」就是英文「鋼琴」(piano)的意思。難道這是一隻會彈鋼琴、或是會隨著鋼琴音樂高歌一曲、音樂素養極高的貓咪嗎?看到封面上那隻拉著提琴、渾然忘我地沉醉在美妙音符中的貓咪,大概許多人都會做此聯想::::: 但是打開扉頁,讀了第一篇︿漫步在雲端的皮亞諾‧尤達﹀,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這並不是什麼傳奇性的貓咪童話或神話,而是敘述一隻灰白相間的小波斯貓的故事,牠在兩個月大的時候來到小野家,因為怕生,就躲在鋼琴後的縫隙中,那兒儼然成了牠的窩;又因為牠的臉又扁又皺,像極了星際大戰中的老先知「尤達」,所以就被喚做「皮亞諾‧尤達」了。 換句話說,︽鋼琴貓的偉大事業︾中的貓並不是什麼「超能力」貓咪,而是隻普通的膽小貓──但是這麼說,也有點不對,因為在每個飼主的心中,他們的寵物都是最特別、不凡的,否則怎麼會有「偉大事業」,又怎麼值得為牠著書立傳呢? 皮亞諾的可愛,搭配上小野式的幽默,使這本書成為一本風格獨具的愛貓小品──灰白的毛色,被說成是喜歡穿大地色系的衣服、展現有錢有閒調調的「科技網路新貴」;抓壞、弄濕了作者的文稿,被當成是嚴格的「品管」;貓咪佔地盤的習性,被想像成想當「虎豹小霸王」,貓咪不斷把電扇的電源關掉,被美名為「核能終結者」。:::::: 一本專為某隻動物寫的書,如果能寫得活靈活現,讓讀者覺得牠好像就在眼前、在四周吃喝跑跳,並讓人由衷地覺得:「好可愛呀!」甚至有股想摸摸牠的衝動:::::這本書就算是成功了;這一點,︽鋼琴貓的偉大事業︾顯然已做到了。不多說了,還是讓我們「回歸原點」吧! ︻艾莫利的禮物貓︼ 瘦巴巴、髒兮兮,嘴巴有一道割傷,由於臀部受傷,無論蹲著、還是站著,看起來都歪歪扭扭,而且還有皮膚病、過敏症││在聖誕夜遇到這樣一隻貓咪,對某些人來說可是個燙手山芋;但是對作者來說,卻是一個珍貴的聖誕禮物。 曾有一個年輕人問著名的英國作家赫胥黎:如何才能成為一位成功的小說家?赫胥黎的回答是:「養一對貓。」對克里夫蘭‧艾莫利來說,這句話應該相當貼切;他在收養了「北極熊」這隻流浪貓後,一連出版了三本以貓咪為主題的系列作品,︽聖誕節的禮物貓︾是其中的第一部。雖然這未必是他生平最傑出的著作──事實上,他還寫過許多電視評論,及社會歷史學方面的著作──但的確是最為轟動且廣受喜愛的作品。 和大多數的貓咪──尤其是流浪多年的貓咪一樣,北極熊對陌生的人事物充滿了不信任感,正如作者所說:北極熊不喜歡任何新的東西;在牠住進他家的第一晚,就把他家搞得天翻地覆,讓客人誤以為遭了小偷;第一次出門,作者千方百計,仍無法誘使牠進入提籃;第一次長途旅行,住在陌生的旅館,牠以堅決的絕食抗議,甚至連水也不喝;而當作者發覺牠過於肥胖,為牠買了貓咪減肥專用的貓食時,牠卻絕口不吃、整天哀號,甚至在作者睡覺的床上跳來跳去,使作者不得不放棄這個減重計畫::::: 沒養過貓咪的人可能會想:養貓既然這麼麻煩,為什麼要養呢?其實養過寵物的人都知道,這些當時可能令人氣急敗壞的事,事後回想起來,點點滴滴都是有趣的回憶呢!這就像人倒楣或出糗的時候,從另一個角度看,倒也不失為平淡生活憑添樂趣的一種笑料,這就是所謂的「又好氣又好笑」吧! 作者的文筆非常幽默,常有令人噴飯的「笑果」,書中所述大多是養貓人共同的經驗,但由作者的生花妙筆寫來,似乎特別能搔到「癢處」,的確是讓愛貓族不讀則已、一讀便欲罷不能的一本好書。 ︻萊辛的大帥貓︼ 英國女作家多麗斯‧萊辛的寫貓小品︽貓語錄︾,原名為︽大帥貓的晚年︾,寫的是她飼養的一隻優雅帥氣、威風凜凜的貓咪。牠有著一身黑亮的皮毛,臉部、胸前及腳掌是雪白的,就像一位穿著黑西裝、白襯衫的紳士,每個人看到牠都不禁讚嘆:「好漂亮的貓啊!」 然而歲月不饒人,在大帥貓十四歲(約等於人類八十五歲)的時候,肩膀上長了一個癌,必須切除包括肩膀的整條前肢,否則將活不過兩個月。切除前肢,這對愛牠的家人來說是一個不得已且痛苦的決定,對大帥貓來說,更是一場可怕的夢魘。牠這輩子都信任的家人竟然把牠關進籠裡,把牠丟在陌生的醫院中,在一連串的恐懼、掙扎、痲痺之後,當牠醒轉,竟然少了一條前腿。家人來接牠了,一路上不停地安撫牠,牠卻不再相信他們。牠覺得被背叛了,被侮辱了。一連幾天,他千方百計地想逃走:::::雖然,後來牠漸漸恢復了對作者的信任,也恢復了體力,但一切似乎和原本不一樣了。牠不再每晚依偎在主人的枕畔,有時會被惡夢驚醒;牠也不再和附近的貓咪往來,顯得寂寞而消沉;偶爾因判斷失誤、鼻子撞到地面摔倒時,任誰都看得出:牠的尊嚴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貓咪是很有自尊心的動物,尤其是一隻曾經倍受寵愛、派頭十足的公貓,蕭條的晚年令人欷歔。也許有人會說:動物只知苟全性命於世間,真的會像人類一樣,懂得什麼是尊嚴、什麼是屈辱嗎?這一點,萊辛書中的一段話可作解答:「任何肯細心去觀察的貓主人,都會比那些用權威方式研究牠們的人更懂得貓。」 萊辛充滿同情心的關照,深入貓咪最幽微的內心世界,使我們看到:天生萬物都是有感覺、有尊嚴的;對任何人、物輕忽怠慢,都是非常殘忍的事。
-
塵緣的不歸鴻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抓,鴻飛那復計東西::: 歲月的歷程把她的心靈磨得蒼老,執著和沉默把她的心窗永遠閉鎖,她的情感歷路相當荒涼,都化為失落的夢魘,失意的種籽,更深植她的內心。 不歸鴻是她的寫照,在她週遭的人群,似乎永遠只為利、權在追逐,為情、為愛在爭奪,她百般厭倦,參與其中,也許會帶給她對人生目標的萎縮,掩埋她的純真,和對人生奮鬥的熱情。 剛結束蛻變的情海,卻又遇上奇遇,說不出是幸運抑或苦難,她始終料不及,命運之神的捉弄,說起來,這循環的問題多無奈,他曾留下澀澀的往事,傷殘的一頁,心嘗過刻骨之痛後,她悵惘人生路程,深知身在情波裡,卻擺不了揮不去桎梏,我常問她: 「你為什麼揭不掉情感的蓋子,願自守著它?」 她默語,只見雙眼溢滿停不止的淚水,獨自啃著蒼穹的塵緣,在錯愕中,仍堅守夢湖的意境── 「醉過方知酒濃, 愛過方知情重, 問世間情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恨!」不管是日新月異,這俗世的白雲蒼狗,滄海桑田,對她說來,總是未語淚先流,我常對她說,製造小家庭的幸福容易,維持幸福卻極難,要能煽動愛情的熱力,更須付出所有慧心、細心、耐心,她卻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唉!無限的摯愛油然而生,心想:難道她向命運屈服,甘願沈溺於毫無實際的恍惚裡?將自己的離緒,永隱蔽。「真情使得人際充滿和諧,真愛則帶給人心靈無比的溫暖。」然熾烈的心,滾燙的淚,填塞心坎,似乎是不斷地回轉,充斥心靈,該如何持續,編織心中的美夢呢?我頹然地望著她,心中有一股悲傷和無能為力的感覺,有誰能告訴我?如何解開她心中之結,悠悠歲月,從指縫中溜走,我竟讓一切停留在疏懶中,一陣痛楚總是不自覺地湧上來,心頭數落著孤獨,寂寞在心弦上低低吟唱,心底泛濫著過去驚愕和震懾。 啊!我好悔恨,為何讓周遭的人傷害她?「沒有愛心,栽培不了茂盛的花木。」讓我做她心田的主人,悉心呵護,讓她從塵緣中醒來,不再是個到處浪跡的不歸鴻。將我滿懷的熱血,拌和她內心的淒涼,灌輸她活潑的意念,勿再為情悲傷,奔離闇寂的思絮,蒼白的記憶,讓我引導她走近現在,走向未來,傾刻間,快意的摯愛,無言的溫慰,咀嚼於心,我又看到她展現笑容,愉快點綴她的生機,我祈禱這情景,直到永遠,朋友,讓我們祝福她吧! 忘了那段渾噩的歲月吧!蔚藍的蒼穹,及有飄渺的雲彩,也沒有雁群的蹤跡,請別讓你的回憶復燃,正如不讓命運之神吞噬你精神,捕捉你的形體,你的骸骨,你的一切生命踐跡,我曾經得意過,然失意之打擊更甚於得意的愉悅,我也曾享受過愛的潤澤,也曾嘗受過愛的失落底茫然、沈痛,也曾怨懟、也曾落寞悲憤之淚於夜闌,然我提醒自己,把生命擺脫現實,脫離生命之軌道,惶恐悚慄於人生的短暫,追尋吧!即使是悲傷,亦須強忍著,又何必在乎那不幸之事呢?人生幾何?淡淡地來,就讓它悄悄地去,心中有不悅之事,忍著點吧!即使忍不住時就掉它幾滴眼淚吧!哭泣完就算了,繼續你該走的路,安慰現在以激勵將來,把握住那新鮮的奮鬥的、果敢的,用它來點燃你生命之源,用它來創造你的前程,生命是一連串的挑戰,在挑戰中,人乃得以壯大、成熟,搖首出塵緣,讓孤鴻明滅,別承認失望鞭笞的痛苦,拉開窗幔,讓陽光進來,縱情的笑吧!唱吧!豪邁的邁開腳步,跑步在你年輕日子,乘著歌聲翅膀,遨遊去! 天際間,鳥兒笑了,群雁去了又再來,雲端裡,天使也笑了!讓我們藉友誼的溫馨,連袂追逐歡愉和希望,歌頌生命的樂章。一曲永恆的樂譜,得勾畫出人生不朽的詩章。
-
︽浯洲文學志︾原鄉與異鄉││南洋的金門籍作家
黃美芬(一九五三│):祖籍金門、出生於新加坡,任職新加坡山野美髮學院院長。一九九六年間,新加坡︽聯合早報︾副刊的︽四面八方︾欄位上,開始出現黃美芬的小品,閩南家鄉風土、南洋生活抒情,在其文字中娓娓細述,至一九九八年結集出版散文作品︽一生心事只求閒︾,二○○二年再推出︽怪粉蝶兒成雙︾文集。在她的書中︽能飲一杯無?︾、︽鄉宴︾等篇章,「鄉情就像儲存多年的老酒,甘醇馥郁,不管何時何地,喝它一口,嗝噎留香,陶而不醉」、「一瞻祖父的家鄉風貌,似陌生又似舊時相識」、「上一代南來落戶,開枝散葉;下一代回鄉尋﹃根﹄。﹃根﹄就是這麼一回事,你我不曾相識,彼此談起老祖宗,談起上一代,他們又似曾相識,似乎又靠的那麼近。」、「斟一杯家鄉高粱,月下共把盞」,文思中,寫下了父執輩的「原鄉」事,也填入了她的「返鄉」情。 芊華(一九五七│)本名黃明貞,祖籍金門後浦城,出生新加坡,與同屬金門籍的詩人夫婿方然共同經營︽赤道風︾文學雜誌,著有︽綠的希望︾散文集。芊華的筆下,「原鄉」質感細膩、真摯,︽大海情︾裡「話說二十年前吧。我們一家人坐船隨爸爸回金門的鄉下探親,偏遇風濤漫捲,墨藍墨藍的海浪,連綿不絕的咆哮,天昏地暗把人折騰,暈的暈,吐的吐,船顛簸的有如晃蕩的鞦韆,全船的命運都交給了掌舵人:::」、︽蕃薯情結︾裡「番薯、番薯干、番薯簽都是父親的最愛。番薯彷彿連接故鄉的臍帶,父親可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覆述著番薯的故事。」父親說不完的家鄉事。僅有一次台灣海峽搖擺的返鄉記、皮囊中一張老祖母老屋前留影的照片,它們孕育了芊華的番薯情結,在樸實無華的筆觸中包藏著。 网雷(生年不詳):本名蔡世居,祖籍金門,生於馬來西亞柔佛笨珍,自幼年起定居新加坡,畢業於廈門大學。网雷於一九九一年與四位文友合集︽故鄉的懷念︾,一九九六年出版散文集︽湖畔晨曲︾,一九九八年推出詩集︽我們隔得那麼遠︾。同時是作曲家的他,曾在詩句中自述「我來到人間/在四十年代中期/那戰亂的歲月/法西斯滅亡前夕」,隱約透顯了詩人、歌者失去國界的流離書寫。 上述南洋地帶十七位當代金門籍作家外,已故者,在印尼有著作︽井瀾痕詩鈔︾的王碧雲、古典詩創作者黃啟堂;在菲律賓有著作長篇小說︽落日故人情︾的翁華璧。此外,在新加坡非文學的領域,亦頗多金門籍作者,包括著作︽范仲淹研究︾、︽詩經史料價值研究︾、︽南洋與中國︾的新詩社社長陳榮照博士、著作︽新加坡古跡︾的許永順、著作︽音樂、舞蹈、戲劇︾的陳漢榮;以及曾獲兒童讀物徵文比賽優勝獎的陳世俊、業餘從事文藝創作的小學華文教材編寫者陶怡等人。在香港,來自金門珠山社的薛景章,一九九四年曾自印︽讀石濤畫語錄札記︾。 「原鄉」與「異鄉」的遇合 科第廢除,進入民國以後,金門因盜匪、兵災之禍頻仍,加之於一九四九年國共和談失利,國軍撤守金門,實驗戰地政務,實施戒嚴、軍管,幾次戰役,凸顯了金門的戰地、軍事角色,淹沒了金門「海濱鄒魯」的人文特質。 當代留在原鄉金門的文人,受制於軍管牧民教化及島民大量離鄉背井使然,強調文宣、心戰功能的「戰鬥文藝」成了文人與作品的「主流」,翻渡台灣海峽、謀食於紅塵煙囂的旅台文人,「懷鄉文學」又成了創作「主流」。 文學博士龔鵬程於一九八七年論金門的文藝作者與作品,強調「還沒有發展出一個類」: ││鄉土文學興起的懷鄉散文,基本上常是對都市生活厭煩的逃避和悔懺。描述原本歆羡都市,北上求發展的嘉南高屏地區青年,追戀故鄉之純樸與貧困,又不能且不願真正歸去。這些散文裡,往往會交揉著一些社會寫實的精神和浪漫的農村緬懷,人物與語彙亦大體自成一型。相較之下,台東花蓮的青年作家、金門澎湖的作者們,便還沒發展出一個類。在這幾十年的大變動中,在與台灣本島,特別是西部北區都會的生活接觸中,我們感覺金門的聲音太微弱了。雖然它們在歷史和現實上都那麼重要。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金門解嚴、終止戰地政務實驗,逐漸脫離戰地體質,人民的政治禁忌也逐步消失,島嶼活力、社會生機乍現,文史工作者與文史著作大量出爐,又因著︽金門學︾叢刊的全面性整合出版,把金門的鄉土文獻寫作推向高原期。但觀察解嚴後十年來的金門文學發展,以書寫金門土地特質、擁有文學著作出版者,黃克全與陳長慶的小說,吳鈞堯與石曉楓的散文,張國治、洪騂與歐陽柏燕的詩,楊樹清的報導文學,是少數勉強能晉入台灣文學「主流」邊緣的金門籍作家。出生於金門、旅居美國的作家吳玲瑤、張讓,已自成一家,但非以金門為書寫主軸。這意味著,金門在文史外仍未發展出一個文學的「類」,仍充滿變動性、可塑性。 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爆發前,金門人以南洋為移民地,八二三砲戰後,轉以台灣為遷徙地。民初至一九五八年前,移民南洋地帶的金門人,頗多經商有成,如新加坡大華銀行集團主席黃祖耀、東風集團主席林蔭華、太平洋機構主席張允中,印尼咖啡王國締造者黃啟堂、丁香大王黃木榮,汶萊丕顯甲必丹林德甫、拿督王金紀、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楊忠禮等,都是出生於金門、知名於南洋的大企業家。企業以外的文藝領域,創作者與創作量俱可觀,單新加坡一地,一九九四年新加坡國家圖書館與新加坡文藝協會聯合出版︽新華作家傳略︾,收錄二○六位新華作家,其中原籍金門的作家佔了十二位,他們是:馬田、王里、芊華、許乃炎、邱少華、歐冰冰、鄭安侖、莎士碧雅(許永順)、郭史翼、黃念予、黃美芬、寒川。 楊松年教授為︽新華作家傳略︾作序,題為︿新馬文學作者與新馬華文文學﹀文中,以「戰前的新馬華文文學」、「戰後至新加坡獨立時期的新馬文學」、「新加坡獨立後的新馬華文文學」為立論,點出: ──新馬華文現代文學,與中國新文學幾乎同時起步。七十多年來,在許許多多文學作者的努力之下,新馬文學可以說取得了碩果豐富的收穫,成為在中國大陸與台灣以外的東南亞的華文文學中心。 依此觀察,戰前、戰後至新加坡獨立後的新馬華文文學發展,來自閩南金門的移民,第一代或第二代的文人中,也參與推動這段歷史,且未失落對「原鄉」金門的記憶與書寫,儘管「原鄉」的色彩稱不上濃艷、「金門」的聲音也頗微弱,但站在「金門」場域觀看金門籍作家與作品,創作內容多少有著金門鄉情、南洋鄉事的交揉、「原鄉」與「異鄉」的遇合,文人們尋求唱和之心也不難洞見,補足了東南亞華文文學多元發展空白的一小角,獨樹一幟。 新加坡是金門移民者的大本營,也是金門籍作家的大基地,走出這裡,大馬、印尼、菲律賓、香港等域的金門籍作家與作品,能見度並不高,僅見黃東平、李金昌、東瑞、翁華璧等有較突顯的成績。因此,觀察金門作家在東南亞華文文學的表現,現階段,新加坡仍是中心位置。 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在論述金門文學外,亦參與推動︽金門學︾研究、出版,他指出:「金門長期與南洋互動的關聯,在這個新海洋時代,也是應予特別注意的。::通過金門,我們更可以看見南太平洋複雜的政經文化族群國際關係。」依此立論看待南洋地帶的金門籍作家,以及他們筆下的金門與南洋,也具有一定的互動與關聯基礎,是島嶼的,也是文學的。 旅居美國的作家王鼎鈞在︽左心房漩渦︾書中,寫道:「啊!故鄉是什麼,所有的故鄉都是從異鄉演變而來,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長期生活在南洋的金門籍作家,金門曾經是他或他祖輩的土地與記憶的「故鄉」,但也可能化作了文化與心靈的「異鄉」。這種蘊含在生命流脈裡土地與文學血液的糾葛,卻也有可能生發「原鄉」與「異鄉」交織、碰撞出的火花,為東南亞的華文文學,提供一種新的探索方向。 (本文是佛光大學駐校作家、︽金門學︾總編輯楊樹清,於二○○二年六月應新加坡國立大學、新社、馬來亞大學、華社等團體邀請,在星馬舉行「新世紀文學文化研究的新動向:二十一世紀台灣、東南亞的華文文學」研討會上所發表的論文,也係首度在華人世界發出、放送「南洋金門文學」的聲音。 (下)
-
緹縈救父
緹縈者,奇女子也,生於漢文帝前十三年。其因贖父刑罪而名傳,略載於二十四孝,又見資治通鑑漢紀──齊太倉令淳于意有罪,詔獄逮繫長安,其少女緹縈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繇(同由)也。妾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自新」:::::天子憐其意,竟赦免之。 夫「孝」之定義廣也,緹縈所為「孝」之意義大矣。蓋古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不言而喻,上位者以好惡斷案,輕者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倘幸身免,非殘即廢(今而言屬極重度肢障者)。甚者有不可罹之憂患,夷全家、滅三族,至困阨流離以死者,不可勝數。例有司馬遷上諫漢武帝誤判李陵降匈奴(應為李緒之誤),因觸怒武帝而遭肉刑(閹割生殖器)之罰,(李陵知全家被夷後,終降於匈奴),嗣後漢武帝悔聽訛言,即回復其太史令官職,惜刑先至體已不全矣。 今緹縈為贖父刑罪而上書請願,不顧身世死生之危急,僅存救父之善念,方其用心與力之勞,無異眾志成城之膽量。噫!古之孝者其不可憑也蓋如此,今為人子女者,坐而言孝,孝未躬親,又豈知緹縈者必有所恃,而冀其能幸免於難,誠皆可悲也。 方今社會何病哉!孝始不立,事終不成。惟其不立,尊親敬長漸隳,倫理道德敗壞;惟其不成,頹廢慵懶成風,名利爭奪未休。直言之,不患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莫患孝之不及,而應慮悖孝之根如風吹草長,相沿成習。吾人以為「孝」好發於貧窮潦倒、相依為命、凝親聚情之家,君不見二十四孝者皆粗工勞碌、布衣散髮、純樸憨厚之人;而「悖孝」常犯於詭譎奸詐、忘恩負義、名利爭奪之族,例有隋煬帝弒父殺兄以奪帝位,頃亦有新聞報導,眾子女為遺產之爭而有控母告官之舉云。 夫「孝」之流最清淺,若水濺濺鳴石澗,不擇時皆可出,蓋求孝得孝,吾欲孝,斯孝至矣,惟「久病無孝子」為例外也;夫「悖孝」之潮最污濁,若水汾汾冒沙灘,不擇地皆可現,雖日有孝心,月有孝意,年有孝念,或因婆媳不合、工作繁忙,兼有千山萬水之隔,歉無法躬身事親。噫!曷斯人也而有斯疾,「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矣。 孝經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又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足為現今為人子女者警惕之至理名言,諸君其勉焉。
-
團長的血,司令官的淚──留金歲月瑣憶
打開報紙,看到「金門守護神李光前將軍廟落成」的新聞標題,不禁思潮起伏,禁不住的又重讀了一遍胡璉將軍的(悼李光前團長),讀到「回首前塵,都成煙霧,人非木石,殊難免嗚咽悲梗臨風飲泣也。」頓覺眼前一片血淚。 李光前將軍,湖南人,是前十九軍十四師四十二團的團長。十九軍恢復成立於三十八年秋天的廣東潮州。基榦是十二兵團的老幹部,部隊則是江西省的保安團隊。其中兩位師長即吳垂昆和沈莊宇,都由保安團長升任。整編後,撥出沈部,加入由東北戰場打散了的十四師。十四師的部隊,以兵團在江西接的新兵為主,其次為廣東客家子弟。師的代號是「衡山」,所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三個團的代號,分別是「湘陰」、「湘鄉」、「湘潭」。 十四師係由陳誠兼師長的教導第三師改稱,向來裝備最精。但在遼寧失利後,到廣東倉卒成軍,部分武器取之於土共,很多士兵沒軍服可換就登船開赴金門。十月二十四日深夜抵達水頭登岸時,湯恩伯將軍偕同兵團參謀長楊維翰將軍到碼頭迎接。湯一見先下船的都是些「老百姓」,誤為民伕先下,大加責難。楊將軍立即告訴他:這是沒有軍服可穿的十四師。湯還說:「形同乞丐,怎麼可以臨陣作戰?」雄師淪落如此,胡將軍後來也喻為「落魄王孫」,令人欷歔。 然而,該師下船後,略事整頓,即投入戰場。先由四○團協同一一八師向古寧頭進逼。隨後,四一團指向南山,四二團夥同三五二團向林厝進攻。激戰至下午四時左右,李團長不幸在西浦頭中彈身亡。其後,胡將軍於台北公畢,隨同羅卓英將軍遄返防區,官兵聞「胡璉到了」,士氣大振。高魁元、李樹蘭的軍、師指揮所向前推進,加上「東北風,用火攻」,躲在村裡的共軍乃不支而倒,我軍勝券在握。湯氏不禁高聲對胡璉說:「佩服,佩服!年初尚屬殘兵敗將(按:當時胡曾向湯獻策,與共軍決戰長江,湯以不屑的口吻,要胡去後方休息六個月),不滿萬人之破軍,才數月便能強大而又猛勇,變成一支大軍。佩服!佩服!」 平心而論,那時的十四師,全靠老幹部。李團長見攻擊緩慢(敵火抵制),新兵都不敢動時,他奪了輕機鎗,帶著號兵往前衝。待中彈倒下,全團因此而奮起,密集衝鋒,共軍才驚惶地逃入林厝,以房屋為碉堡,繼續纏鬥。 李團長成仁後,當時大概就葬在西浦頭,後來有沒有遷葬太武山公墓?筆者後來在金防部第一處工作時,也沒想到要去查證。甚至前年到金門參加詩酒盛會時,也只同歐陽柏燕到「李光前將軍廟」,向將軍的塑像行禮,拍了幾張照,沒想到別的。現在想起來,卻滿是懊悔。 筆者於四十一年端節前離開金門,輾轉台灣各地及外島南麂(屬浙江平陽),一晃二十年。五十八年,再次戍守金門。有一天,在辦公室的一堆書籍中,發現一本︽廿年︾,金防部編的。翻開一看,有古寧頭大戰的簡介、胡璉將軍的(悼李光前團長)、及中外記者如劉毅夫等、學者如錢穆等、作家如華嚴、張秀亞、鍾梅音等的大塊文章,便收來藏著。原因是跟金門和十二兵團的舊情難忘。還有個原因是︿悼﹀文中提到了一位「怒潮學校」的老師──段昌義(現居美國)。 胡將軍的︿悼﹀文,有沒有刻成碑文豎立廟中?此刻不得而知。該文敘述了李團長於民國三十一年九月,胡將軍任十一師師長,戍守湖北宜昌三斗坪時,原在空軍警衛團任連長的李光前和另一位軍官金少石(兩人為軍校十六期同學,金後來在山東土山集戡亂戰役中建有殊功),持介紹信謁胡將軍。金派三十三團連長,李則留在師部任參謀。三十六年七月,李早已升營長。當時,國共在山東南麻的一次火拚剛結束,胡將軍到醫院慰問傷患,李也正好在醫院慰問部屬,而且「溫慰備至」。胡將軍認為「異日必為名將」。徐蚌戰敗,李光前和劉次傑、段昌義等,均於被俘後脫險歸來。時間正是胡將軍率剛成立的第二編練司令部,由浙江江山移師江西南城接兵的二、三月之間。當時,編練部的「種子隊」十一師,及第十、十八兩軍的骨架,就是靠這些「殘兵敗將」編成的。接兵後,到了廣東,又順利接收了江西省保安團隊,增編了十九軍(打散了第十軍),李光前被擢為團長。不意金門一役,竟遭不幸。所以,胡將軍在︿悼﹀文裡說:「匪燄方張,良將遽喪,予身為主帥,哀情尤甚。」 李光前在胡將軍的心目中,是「血性男兒,坦直丈夫」,被俘歸來後,有「知恥圖雪之情」,所以,才「順使其勢」,卻「不料其勇難勒」,言下的自疚之情,是不難想見的。惟也只有「仁將」如此。 筆者重視這篇︿悼﹀文的另一原因,是文中的「徐蚌之敗,我將校陷匪者眾。四月之後,李光前脫險歸來,沉默寡言,不怨不尤,其知恥圖雪之情,與劉次傑、段昌義等相同,予固知其內心之痛苦與積恚。」 這段文字,明眼人一看,就知另有弦外之音。其中的段將軍,是段祺瑞的孫子。他的母親是德國人,所以,他的眼睛帶藍色。段氏於「怒潮學校「擴增為三個大隊時,任第二大隊大隊長。剃光頭、揹背包、扛三八步鎗,走在隊伍中間,有時還替體弱的學生揹背包,集合時,他很少訓話。當時,我們只覺得他能和我們同甘共苦。及至筆者讀了胡將軍的︿悼﹀文後,才知他當時的背上,還有一只更大更重的「被俘將領永不錄用」的「大包袱」。雖然,他的夫人據說是陳誠的表妹(?)但只當了一任師長,便「凍」起來了。 推理起來,胡將軍的命意恐怕還不止此。因為,他手邊還有一位「被俘將領」柯遠芬副司令官。據說,胡將軍曾多次向層峰保舉過柯將軍,結果都沒有用。雖然,︿悼﹀文是在「被俘將領永不錄用」的宣示之前,即「李光前團長死國二週月之後」寫的,但柯氏已追隨胡將軍近一年之久,對兵團貢獻很多。在此期間,胡將軍已晉謁層峰多次,並常與陳誠、羅卓英、方天、林蔚、俞濟時等長官有所接觸,多少總已得到了一點不利於柯將軍的訊息。在國家正需要良將的時候,硬把蘭花作野草,這恐怕就是胡將軍要借題發揮的原因了。到如今,他們都先後走了,是非功過,就留給太武山去細說「夢痕」吧。倒是李光前死而為「神」,這座「將軍廟」是可以報答知遇之恩的「伯玉亭」了。 順便一提,八十四年十一月三日,聯合報記者李木隆發的報導,謂「三十一日(農曆九月初八)李光前殉國日,應為二十五日(農曆九月初四)」。又引蔣仲苓部長的話說:「李光前原任軍本部的作戰組長,後來到金門南雄師擔任副團長,再晉升團長等職。」與事實不符,萬勿以訛傳訛。(本文另參考︽第十八軍軍史︾、胡璉︽金門憶舊︾、及王禹廷︽胡璉評傳︾、楊樹清︽海山仙洲─金門︾等。) 二○○二、十、十二於台北
-
賣口香糖的老伯
中和市南勢角捷運站口,因車道狹小,使得行人行走的空間一再被壓縮,對於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來說,過馬路已經有一些困難了,常常要東躲西閃的避開急速行駛的車輛,更何況是那位肢體殘障賣口香糖的老伯。 老伯白髮蒼蒼,年約六十餘歲,身高大約九十公分,手上托著要賣的口香糖,腰間繫著一條尼龍繩子,尼龍繩子尾端綁著一個塑膠小板凳,站立在人潮洶湧,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或許是矮小的身軀,讓急駛中車輛忽略他的存在,沒有任何車輛放慢速度讓他通過,快步行進中的人群,個個神色匆忙,沒有人注意到他,他孤零零的站在那十字路口。 那天,是個週末,我決定回頭份老家,照往常返鄉路線,我同老王走到捷運站搭車,老伯的神情在人群空隙間吸引了我,無助、無奈,需要幫忙嗎?我猜著,趕緊要求老王陪我一道過馬路,老伯伯在我們的詢問下說:我想過馬路,但是沒法過,聽到這般無奈的陳述,我趕緊說:不用擔心,我們幫你過馬路,先請問你要去哪裡?老伯說他要去南勢角夜市,原來是與他現在站立方位同一方向,向老伯說明後,老伯高興的說:「原來我錯了,根本不用過馬路,這樣我可以自己走,先生、小姐你們真好心,一定可以長命百歲。說完旋即朝向他的目的地前行,一開始,我有一點難為情,因為都沒幫到什麼忙,卻讓人以這樣感謝的話語言謝,繼而想到能讓需要幫助的人領略到想幫助他的人心意,因感激而由衷的祝福別人,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收穫,真的很高興,舉手之勞的快樂滿足感油然而生。 原來幫助人可以這麼快樂,真的,希望走路匆忙的人們,有時候放慢腳步,也許路邊有一位需要幫助的人正等待您伸出援手。
-
穿梭流言的小吃店
這家小吃店是這村落共同的圖像記憶。沒有這家小吃店的建造,這村莊的人便會遺留一段生命空白。它有氣味、有情緒、有事件、有對話。它賣簡單的口欲,也出售一幀很溫馨的人世風景。它是這村落唯一的「劇場」。除了可以在這裡買一碗好吃的麵之外,什麼人都可以在這裡撒野放腔或玩戲取悅。尤其這家老闆更是一絕,他來自很遠的北方中國,住慣了這地方,生活已融入道地的鄉土味,只是他的口腔音質和個性基因仍然藏有母體特有的豪邁和一些小小的自傲。 不到十三坪大的黑洞小屋,裡面陰暗沈重。遠遠的後門吹送著冷風,看不見什麼可親的陳設,有些寒灰寂寥。後房有兩片長木棺材板合併的床,老闆就睡在那裡。床下置放十幾本發霉的書。整間小屋有斷層的明暗色系,外面比較明亮,供廚子擺設。一大鍋的黃牛湯肉,加上親自手工調製的佐料,大約有十幾種不同吐盡芬芳的味兒,這可能是一種心事的攤開。每道佐料都用大小不一的鐵罐裝起來、零零落落丟放在廚灶上,形同有趣的裝置圖樣。小店的前院有棵遮陽木麻黃,風一吹如髮飄零。門口兩側有幾張小椅子,每天黃昏,村子裡的閒人就會在這裡鬥嘴交鋒,您一句我一句,黑壓壓的人影看不清彼此尖酸氣惱表情,偶爾夾雜的笑混合了人世該有的詳和寧靜。有時候,老闆溜下手上的工作也來湊一腳。天南地北、大言闊論,嘴裡盡是辛辣味的怪理論,談的都是村子裡聽不懂的人生大道理。記得有一次放學途經這家小吃店,前言後句都沒聽到,只聽著他吐出我二十年後才知道的人名,什麼張恨水、胡蘭成、馬庫色及霍克海默等,一串串的人名就像拉麵纏住在記不得的那個時代。這村子的粗漢常常會在這裡用疑問和消遣的心態接受這個老闆和諧的洗腦。因此,每每深夜,這裡常會有激昂的爭論吼聲和帶著倦意的笑聲飛揚而息。 由於村落貧簡,村民能吃到牛肉麵是一種奢想,所以這家小吃店生意就清閒許多。只是老闆發了慈悲心,一碗可口的麵只要當時一元五角就可以品嚐得到,甚至多加一塊肉,給客人補補身子。然而能吃這老闆的麵還是不容易,原因是這家小吃店的牛肉麵是用視覺和味覺相互調配而成,加上獨特的秘方比例、慢工細活,每道煮法手續都是學理採集。牛肉放入碗內,麵用清煮、七分略熟,調味料在熱滾中安撫滲透的油脂,再加蔥花和香油,逐一添放完成可口美食;如此一碗麵整整要花掉一小時又二十分鐘才告結束。似乎每碗抄手,用心的湯麵都隱藏過重的故事。也因為口碑好,連外村有錢人也聞香下馬,想嚐嚐這家傳奇口味。其實在那枯窮的年頭談不上「口味」,有得粗飽就很滿足。但這家小吃店來自北大荒的手藝絕活,不在乎賺錢與否,看當天的心情和客人的態度做生意。有一回來了一個村漢,吼了幾聲嚷著:「老闆!快點,我快餓死了!」老闆不徐不疾的放下廚具,說道:「今天不做生意了,這裡不賣﹃快﹄的麵,請您滾回去!」原來這家老闆有一種怪脾氣,他的麵是伴著他的感覺慢慢「熬」出來的,所以一年裡賣不到幾碗麵,但他卻歡喜自若,無怨無悔。 日子久了。村子裡的人都喜歡他的粗獷直樸,尤其講得一口好聽的外省閩南話,在極度自我獨特的個性下,長者慈祥風範贏得全村的尊重。六十多歲,身體健朗,每天清晨大早,他便挑著籃子到街坊小市找貨,快到中午才把菜色理出頭緒,該煮的煮好了,該調味的也調好了,整整齊齊擺設在客人面前。只是對自己千絲萬縷的亂無法清理。據說這老闆書讀得多,專研哲學;家世富康,三代都是清官讀書人。由於國共戰爭,一路從東北流竄到台灣,後又轉回這邊陲小島。最後安頓在這塊「淨土」,苟且偷生,人生際遇總是有些天意。在多次村子裡傳言,說他總在夜裡喜歡用沙啞哭腔哼唱他一生的美好和落寞。似乎他的憤世嫉俗都在晚上對著自己慢慢點燃,慢慢加大和縮小。白天幾乎在他的油汗大臉找不到一絲絲的怨,有的是爽朗的笑聲留給村子裡的人。「學問」無可致用,賣麵賣出自己的潛隱。他甘願在這起起落落驚心動魄的時代中,看見自己的渺小蒼白和堅持。 這家不起眼的小吃店,髒和亂和哀怨中,發現那個烽火年代許多的破洞。麵是好吃的,笑聲是甜美的,但這小小的店面匿藏某些我們不懂的人生課題。最欣慰的是有了這家小吃店,整村子顯得活絡有生氣,大夥兒可以使盡九轉回腸力道,說呀、唱呀、吼呀,沒有人會干涉您,這是人間另一種永生。
-
《浯洲文學志》原鄉與異鄉──南洋的金門籍作家
金門人的出鄉關、下南洋之路 金門,一座難以描繪定格的海隅。 地理位置是「中國大陸福建南部廈門島之東」,土地面積一五○平方公里,島居人數五萬人之譜。 這樣一塊孤懸海峽兩岸的邊陲小島,是明鄭與清廷的政治、軍事對抗中心;也是當代國、共冷戰的砲戰交鋒地帶,因著一九四九年的「古寧頭戰役」、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知名國際,與柏林圍牆、板門店被視為世界三大冷戰遺區。 舊稱「浯洲」的金門在晉代即已湧現了因五胡亂華、避秦而來的中原難民;唐代闢地牧馬;宋朝以後,同安主簿朱熹來此講學,文教日昌,歷代出了四十三位進士,享「貴島」、「海濱鄒魯」、「海上仙洲」等美譽。明萬曆以後,因土地荒瘠、政治鬥爭、盜匪出沒等因素,掀起金門人的再潮移民潮,有「家貧、走食澎湖」者,有前進南中國海者。清道光(一八二一│一八五○年)的卅年間,鴉片戰爭造成五口通商,海禁大開,且毗鄰的廈門闢為商埠,金門人繼明鄭時期出走澎湖、台灣後,再有「落番」下南洋者。清道光︽金門志︾載「地不足耕,其無業者多散之外洋,歲以數百計,得歸者百無一二焉。」 出鄉關、下南洋,「去三兩年仔,就著倒來」,這句金門話,道盡辭鄉的心情寫照;洪乾祐在︽金門話考釋︾一書中,有番生動的注解: ││金門的情形和福建內地相似。從古以來,除讀書人留鄉寄望功名,許多年輕的男人在家種田,雖勉強養活家口,一生都在貧窮的邊緣,所以非到南洋去不可。賺錢所得,寄回安家,或在故鄉蓋起高樓大厝,光耀門楣。當要下南洋時,為減輕負擔,已婚的不敢攜帶家眷。古時相距數千里的水路旅程依賴帆船,後來纔有西洋人的機器船,太平洋上風大浪高,危險大航期長,父母妻拏送金門著名的古渡「同安渡頭」,面對茫茫的大海,常常是一家人要哭腫眼睛的。不知道今日一別,能否再相見?故行前拜神乞符求保祐是難免的。一去幾年幾十年,極少回來,父母時時盼望家書寄到,以慰老心。年輕的妻子從此空閨獨守,丈夫已有成就也不便搬眷,因古禮教作人媳婦就是要奉侍公婆、照顧田宅祖墓、養育子女長成的。所以送別時,旁觀的人眾多,風俗保守含蓄,妻子總是掩面哭泣,不好意思和丈夫話別。此情此景,何等悲淒。父母便向兒子講:「去三兩年仔,就著倒來!」 放洋後的金門人,經商有成者,或搬遷家眷前往團聚,或奉父母之命返鄉成親,或就近與華族、土著女子成家,也都不忘僑匯回故里建築洋樓、資助族人、興學。民初至一九九四九年,僑匯成了金門經濟主要命脈,「金僑」、「僑鄉」是金門最尊貴的名詞。 金門的洋樓遍佈、僑鄉學校林立,烙印了金僑濃厚的原鄉之情;南洋的金門會館、同鄉會、公所、公會、互助會,處處可見,金門人重視血緣村落宗族聚居、民俗信仰,也反映在各式鄉社型態中,道盡異鄉人的原鄉情。 南洋地帶原籍金門的作家 金門人移民南洋的年代,自明、清、民初,不曾中斷;一九四七年,國、共戰爭,金廈水域斷航,兩岸兩個政權形成,阻絕了金門人的南洋路。當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北婆羅洲、印尼、菲律賓諸域的金門族群,絕大多數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的遷居者,新加坡係金門僑民主要會聚區,約十萬人之多,其次馬來西亞、北婆羅洲、印尼,都各有五萬人以上的金門族裔人口。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以一八一九至一九九○年為時間點,蒐集一一七五位對新加坡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藝術、宗教等領域卓有貢獻的︽新華歷史人物列傳︾,福建省金門籍已故人士計二十四人入列,他們是:王丙丁、王維桓、馮振漢、許允之、楊本盛、楊喜娘、吳秉璋、陳國礎、陳泰、陳清吉、陳清華、鄭古悅、林則揚、林衡南、施祖賢、翁贊商、唐逢祥、洪絲絲、胡少炎、黃肖岩、黃慶昌、黃英偉、董光純、薛永黍。人物中,有企業家、政治人,亦不乏文化、文學、藝術創作者,著有︽本草歌訣︾的吳秉璋(一八九四年│一九六八年)、合著有︽橄欖︾的陳清華(一九一○年│一九八二年)、著有︽閩南方語考證︾、︽告海外金門人︾的林則揚(一八八八年│一九四八年)、著有︽異鄉奇遇︾的洪絲絲(一九○七年│一九八七年)。其中出生於金門、畢業於廈門集美中學的陳清華,一九三○年代即有作品散見中國各報刊;原名洪永安,在金門讀過五年私塾的洪絲絲,南來後,以十年時間投入長篇小說︽海外春秋│異鄉奇遇︾寫作,描述百年來百萬契約華工血淚史。 新華歷史人物中的文學創作者,用行動、用文字,記錄別於在原鄉金門的另一種土地與文學經驗,牽動、鼓舞、延續了南洋金門籍創作者。 當代南洋的金門籍作家,有出生於金門者,有第二代移民者;即使出生於金門,多係童年時期與父母移民南洋,嚴格來說,缺乏具體的金門生活經驗,卻因在南洋,受之於父母的影響、鄉社活動經驗,或透過來往族親的傳述,返鄉祭祖探親的印象,他們的筆下不乏「原鄉」畫面與「異鄉」情境,形成別具風格的作品。 依出生年代排列,南洋的金門籍作家與作品,計有: 薛殘白(一九一一─二○○二):原名薛前璧,生於金門珠山社,一九二七年定居星洲,一九三三年逃難至蘇門達臘散失所有文稿,郁達夫在南洋時兩人過往甚密。曾在吉隆坡任︽馬華日報︾副刊編輯、主編新加坡︽星期六週刊︾,薛氏缺乏個人著作出版,但不失他在南洋文藝界與鄉社的影響力,新加坡金門會館的︽會館大廈落成暨成立─一一六週年紀念特刊︾、︽亞洲金門同鄉通訊錄︾出版大工程,他都擔主編重任。度過十七載的金門土地,薛氏止於一九三五年回去過一趟(當年金門的油印刊物︽顯影月刊︾曾有報導),回來後,因在︽星期六週刊︾為文強烈抨擊國民黨政府與金門政策,而被列為「黑名單」,此後不曾再踏回金門。薛氏八十歲時有︿重逢曾聖提﹀詩一首,詩句中的「親愛的孩子呀!╱為什麼這樣遲到?╱為師的墓志銘,╱正待你的動筆。」透顯出原鄉老人的異鄉流離、等待之情。 李金昌(一九二五─):生於金門古寧頭,亦名李曼陀,一九四五年日軍強徵五百金門馬夫,一路流竄至廣東汕頭,李氏亦是其中一員,自此別鄉,輾轉落腳印尼泗水,老來將這段經驗書寫出︽金門憶昔:日軍強徵馬夫︾,一九九九年由印尼祖國文藝協會出版,二○○一年底返鄉發起、建造「日軍強徵金門馬夫紀念碑」及「馬夫淚碑」。現為印華作家協會副主席的李氏,雖係傳統讀書人的文字表達,仍然有力地向世人展現他與原鄉一段悲劇年代。 關新藝(一九二七─卒年不詳):本名王裕煌,生於金門后浦城,一九三七年,日軍占據金門,九歲的他同祖母、母親及妹妹,自后浦同安渡頭航向廈門,再搭安順號來新加坡投靠父親,一段小小渡旅,一生的轉折點。在新加坡,關氏從事過演藝工作、方言廣播節目主持人,也嘗試劇本、遊記、小說創作,作品有︽廈門滑稽︾、︽關叔話舊︾、︽中國行︾等二十種。關氏五十九歲時出版︽中國行︾一書,記載他到廈門望金門,想起這裡就是他離開金門取道赴南洋的門戶,他寫下「我曾踏過這兒的泥土,正好半個世紀,我又重踏上這塊土地。」淡淡的原鄉記憶,長長的歷史重量,在關氏的筆下散開。 黃東平(一九三五─):祖籍金門,出生於印尼加里曼丹哥打峇魯市,十歲時隨父母回到原鄉,在金門中學讀到初一時,因日據再逃至香港,之後折返印尼。特殊的「原鄉」與「異鄉」經歷,滋長了黃東平的創作能量,自一九六五年起,他陸續寫出百餘萬字的「僑歌三部曲」小說:︽七洲洋外︾、︽赤道線上︾、︽烈日底下︾,一九八四年起再完成︽短稿一集︾、︽短稿二集︾,內容有華僑社會生活背景、有閩南家鄉瑣記,其中︽赤道線上︾於一九八六年在中國重印,暢銷各省。黃氏的土地與文學質感俱豐厚,晉入東南亞的華文文學主流,亦為南洋金門籍作家代表人物。 王里(一九三五─):本名許智榮,祖籍金門,出生於新加坡,畢業於南洋大學物理系,以獨幕劇與多幕劇創作為主,作品有︽生日︾、︽虎子︾、︽把國旗掛起來︾、︽歸來︾、︽懸崖︾、︽過去的年代︾、︽雨過天晴︾等,作品中有著濃厚的家、國意識,一九九三年為紀念抗日英雄林謀盛,編出︽林謀盛烈士︾多幕劇,由創藝劇團演出。 謝進保(一九三八─):生於新加坡,曾主編︽文學︾和︽蜜蜂︾月刊,擁有︽撕票︾和︽後庭花︾兩部長篇小說。謝進保欠缺金門原鄉印象,致作品中較難捕捉到「原鄉」與「異鄉」的文字元素。 馬田(一九四○─)本名陳來華,祖籍金門下坑,生於新加坡,十九歲時開始寫新詩、寓言、散文,曾獲「星馬文藝創作比賽」詩歌組及散文組優秀獎,出版︽多情的小伙子︾及︽南飛的箭︾詩集。馬田也是一位業餘的文物收藏家,做為新加坡的第二代金門人,仍有著鄉情的觸動,收藏品中頗多金門先民來星洲的老照片、店家招牌文物等,像一塊書有「匯價公平、回文快捷」專收漳泉金廈信的信通分局招牌,也成為他的鄉情典藏。一九八○年,馬田遊廈門鼓浪嶼,一時詩心與鄉心浮現,寫下︿遙望金門﹀,有著「不要讓─相思漂白了鬢╱淚─浸痛了鄉親的眼」的鄉情詩句流淌。 方然(一九四三─):本名林國平,祖籍金門后壟,出生於新加坡,祖父與父親都自金門來,詩人妻子芊華也是金門人,這些因素,深化了方然的「原鄉」情。擔任過磚窯廠工人、碼頭工人等基層工作的經歷,豐富了他的文學素材,湖南作家周瑟瑟形容他有著「深深的歷史使命感和民眾意識」。創辦、主編︽赤道風︾文學季刊的方然,詩與小說創作俱擅長,著有詩集︽岩下草︾、︽方然詩文集︾、︽那箬葉包裹著的︾,小說︽黑馬︾、︽大都會小插曲︾,以及散文︽天不再藍︾等,方然的詩文中,頗有「原鄉與異鄉」的心情對比,例︿悼牛車水﹀出現了「南渡之帆╱載一船船╱離鄉辭里的飢腸╱渺茫中╱存斬棘墾荒之微望╱橫街陋巷╱像一張張╱沾滿塵煙的蛛網╱交織著╱無盡歲月之滄桑」。 東瑞(一九四五─):本名黃東濤,祖籍金門,生於印尼,現居香港。童年時期在印尼度過,少年時期在廈門求學,青年時期移居香港,做過送貨員、裝配工、印花工、打蠟工等粗活行業,之後從事文化出版事業,文藝理論家劉再復形容他「生命中淘湧著的是一個活人的熱血之淚」。東瑞的創作多元、產量亦多,文學質感強的著作有︽瑪依荷莎畔的少女︾、︽天堂與夢︾、︽少女的一吻︾、︽出洋前後︾、︽旅情︾等。在︽旅情︾書中的一篇︿表妹自海峽那邊來﹀,東瑞刻繪出模糊的原鄉身影,卻是深刻的原鄉衝擊,他寫道:「突然接到一封信。信封貼著香港郵票,發信地址卻是金門。::儘管三十多年我不大提起家鄉,遇到同事或朋友問籍貫,我總會含含糊糊地說福建,再問下去,就說廈門─反正都是﹃門﹄。在可怕的歲月裡,籍貫有時也會闖禍的。」 莊念予(一九四五─):本名黃尚文,出生於新加坡,祖籍金門。一九六○年代,就讀中學時的黃念予,已開始接近文藝創作,常有詩作在︽南方晚報︾晚園副刊發表。一九八三年,黃氏將過去累計的百餘首新詩,結集︽微塵集︾出版。 黃淑昭(一九四六─):筆名莊歆,祖籍金門,出生於新加坡,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及愛荷華大學藝術雙碩士,身跨藝術與文學創作,一九七○年代初期,即有文藝作品在港、台發表,結集出版的著作有︽山水溫暖︾、︽老樹昏鴉︾、︽吹皺春水︾、︽早茶時候︾、︽也是懷舊︾等。莊淑昭以散文、小品見長,作品中透露出「原鄉」金門的線索不多。 邱少華(一九四六─):生於金門城,一九五五年金門九三砲戰爆發後,在父親帶領下赴新加坡定居。畢業於南洋大學生物系的邱氏,早年涉及木材、火鋸、咖啡製造業等企業,之後鍾情於文學與書法藝術,亦鑽研佛理與老子學,著作頗豐,有書法作品︽行書元曲︾、書論︽年犢耕字︾、︽行雲流水集︾、︽邱少華談書法︾、︽道德經新講︾、散文︽墨海寄餘生︾、︽寂寞之道︾等,一九九九年,他在︿仙洲夢士﹀文中,寫下「在那個憂患重重的砲火年代,九歲的我,隨著家人,從金門城啟椗,南渡新加坡。如今旅居新加坡四十多年了,思鄉之情絲毫未減。兒時的記趣,桑梓的親情,常常在夢裡出現。過了知命之年,更有一股濃烈的鄉愁,很想攜硯歸里,釣水耕山。」 寒川(一九五○─):本名呂紀葆,又名呂基炮,出生於金門榜林村。一九五五年,五歲的寒川隨家人遠渡新加坡,畢業於南洋大學中文系,曾與友人創立「島嶼文化社」、主編︽源︾雜誌,現任職新加坡人民協會。寒川是南洋的金門籍作家作品中,「原鄉」情愫表達最濃烈的一位,二○○○年出版的詩集︽金門系列︾,「原鄉」與「異鄉」氛圍全面凝結。一九八○年,寒川寫下題為︿童年‧金門﹀的短詩:「北望,在南中國海頂端/隔著長長三十年的記憶/去國之後,就不再是短暫的投宿/成長、生根,甚至於/結豐厚的果實/從未懂得金門的月光/過往,是如何地照耀在/自家的庭院上,屋後許是山/屋前許是一脈河水緩緩流過/他都記不起了/幾年後,當他故居重遊/一街衖的熱鬧/究竟非他夢寐嚮往的地方/他的童年/埋入了歷史::」之後,他開始有計畫地書寫,包括︽回鄉系列︾在內的金門風、土、人、情。活躍於新加坡文壇與金門鄉社的寒川,以詩見長,主要詩集有︽火中的詩︾、︽紅睡蓮︾、︽山崗的腳步︾、︽島嶼五人詩集︾、︽在矮樹下︾、︽樹的氣候︾及︽金門系列︾等。五歲離鄉,迄今未曾踏過金門的寒川,卻能在詩裡「回鄉」,營造出醇厚的原鄉詩韻。一九九六年,寒川偕馬田方然、芊華等詩人與來自金門家鄉的文友在新加坡進行鄉情與文學的對話、交流,隨後於二○○二年中秋節首度返鄉,參加金門詩酒文化節歷史盛會,並發表︽文學回原鄉︾一書,希望能結合「原鄉」金門與「異鄉」南洋的金門籍作家,整理、出版一套︽浯洲文學︾,向世人述說、展現一座島嶼獨特的土地氣候與文學聲音。 黃梅影(一九五一─):祖籍金門,出生於新加坡,以忒筆、亦昀等筆名發表作品,畢業於南洋大學,曾留學加拿大。在創作領域,黃梅影寫過評論、散文、小說,一九八一年在︽南洋商報︾舉辦的金獅獎文藝創作比賽中,以︿生命的關卡﹀、︿書城夢魘﹀分獲散文及小說獎,也曾以書評文字評論過台灣出身的作家蓉子、柏楊、丹扉、白先勇、三毛、陳若曦等人的作品,建立起她與台灣等海外的文化連繫。「原鄉」金門的色調,則較少在她的筆下游移。 (上)
-
願愛長留你我心中
在花蓮家庭扶助中心展愛社,擔任義工的時間將近約有九、十個年頭,直至二年多前,認識了教會並受洗之後,才逐漸淡出展愛的行列。打開記憶之窗,巡迴那曾經擁流竄在縈懷深處最美好、難忘的片段馨香;交織在不同的時空、場景和已流逝、參差著悲苦哀愁的歲月中:::。 在我童年時曾有過甜蜜的夢,換言之,應該說是度過了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生活。也曾親身體驗過,不少今日兒童極不易去嘗試、接觸到一些,田野鄉村間的嘻戲樂趣。在母親極度呵護和父親的龐愛下,我和哥哥,更像是在一所,遍滿綻放與關懷花朵的溫室中,成長、茁壯。高一那年,經老哥的鼓舞與慫恿下。加入了展愛,一個充滿歡樂,洋溢著青春氣息和熱情活力的團隊。在那逐漸模糊,卻又不可磨滅的記憶裡,初入社團的我,也和我許多人一樣,是個羞澀靦腆,骨子裡卻愛耍寶的大男孩。 第一次參加的兒童暑期夏令營,身為家中老么的我,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作為一位輔導員,如同帶領弟妹般;與他們一同生活、學習、遊戲,並盡可能的給予他們適切管理、教導等,難能寶貴的經驗。在展愛各式大小不同的活動中,更展開了我多彩多姿的義工生涯;也因此結識了不少的知心好友,更包括了,自忖為生命中,最要好的兄弟們。就這樣,懵懂年少的我們,在展愛的天空,共同編織了無數的輕狂彩衣,更寫下一頁頁動人的驕癡日記。 偶而,總會遇到有心人語帶讚美的說:「哇!不錯喔!你們年紀輕輕的就跑來當義工,很有愛心喔!」 回溯過往,充斥著歡笑和打鬧聲,晴空烈日下,意氣風發,為了愛心園遊會的籌備與善後;大夥撩起衣袖,揮汗搬排桌椅、到花蓮縣市境內各國小,所舉辦的週日營、溫欣之旅等活動,活動組的大哥姊們,在一張張稚嫩的小臉前,十八班武藝盡展的賣力演出。又或是接街頭愛心義賣,硬著頭皮,鼓起三寸如簧之舌,大街小巷,穿梭在來往人群車陣中,辛勤的叫賣等等:::。用心思議,在這些汲汲皇皇的活動中,卻不知,收穫最大的,竟是我們義工伙伴們本身,那種為善最樂和深厚情感的交流中,散播愛與歡樂的種子,真實濃烈的回饋。 今年七月十一日的夏夜,也許是姻緣際會或上帝的刻意安排下,有幸再次參加,與玉里展愛社合辦的「飛吧!科學小飛俠夏令營」最後一夜的晚會活動,並被邀為,擔任此次晚會的主持人。傍晚,臨行前不久,仍然驟雨狂飆,轟然的雷聲貫耳不絕;大自然好似如臨大敵般,將蓄勢已久的能量,猛烈爆發。抵達會場時,他們正準備用餐,原本既定的營火晚會也因下雨原故,改在室內舉行,看著值星官在場內發號施令。趁著美味佳餚上桌完畢的空檔之餘,活動組的寶哥寶弟們與小朋友間,良好的默契呼應,使我寬心不少,也增添了幾許期待。臨時被通知,和一位同樣算是半路插花的伙伴共同主持,晚會開始,在熱情有勁的開場舞後,緊接著就由另一位伙伴和我輪流上陣,串場主持。多位大哥姊犧牲形象,奮力演出,身為主持人的我們,也不甘落於人後,帶來熱鬧的團康和表演,在百餘位小朋友和全體義工伙伴們,毫不吝嗇的哄堂掌聲中,也顯的氣勢盛大。就在如此場內熱滾滾,場外溼濘濘的氣氛下,我確實,能感受到那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眸、純真可愛的笑靨中,存在的那股興奮與悸動。 晚會接近尾聲,最後一個節目,是由另一半伙伴,主導的感性惜別分享時間。大哥姊殷殷切切的告白,及一旁伴隨著吉他、低聲唱和的歌聲;讓這些難得緣份的大朋友、小朋友們,幾乎都已紅了眼眶,甚或流下感動不捨的眼淚。結束前的大合唱,或許是歌詞不夠熟記,再加上哽咽的關係,看似整齊卻也顯的零落,但在全體工作人員,與小朋友握手珍重的倩影中,終能畫下了美麗的句點。 工作人員檢討會時,小朋友們已紛紛就寢,徒留這些疲憊不堪卻又值回票價的大哥姊們。當然,有的也早已體力不支或掛上病號,未能出席。霎時,我彷彿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五味雜陳,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歸途中,和開夜車載我回家,他則還需趕回營地,繼續明天最後一天行程的伙伴,聊了許多。在彼此略帶感性的分享中,我相信我們已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今社會,的確需要像這樣,一個曾經充滿,也極待加強,愛與關懷的團隊力量,能生生不息,不斷延續。我也衷心期盼,你我都能在發揮一己之力,在生活周遭用心營造「愛」的溫暖與影響力,讓這個日益沉淪的世界,充滿人間至善盡美,來遏制種種駭人的病態及亂象。願愛長留你我心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