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七夕,無有回音
木麻黃的影子,被牛背上的晚霞壓低 馬鞍藤沿著沙岸爬行 星子怯生生亮起 我聽見遠方的潮聲 與月光的脈搏一起逼近 新月形的海灣,切開晨曦與前夜的黏連 風遂自南海的皺褶翻進來 哪些是花崗岩偽裝的永恆 又有哪些是貓公石裸裎的試探 所有尖銳的都將風化 也許有朝一日,能測出話語底下的海溝縱深 燕子與小雨燕在空中交錯 牽引一條比鵲橋更脆弱的路徑 此刻,每個傳說都像被潮水反覆拋擲的海玻璃 含著傷痕、幽光,一再歸岸 成為終將遺忘的浪漫 包括每一處愛的遺址與無人記得的名字 當七夕的月亮低垂到指尖 眼看夏季就走到了底 隔著迢迢的海霧,我回望 太武山的輪廓緩緩沉入胭脂花的香氣 星子墜落,如夢之尾頁 無有回音
-
泊岸
吻時連玫瑰也香 哭時水仙也淌淚 沒有人記得熟悉 懸在午夜裂帛之音 房間內的滾水 悄悄離開曖昧眼神 穿越文字的圍牆 傷痕多於吻痕 浮游沿岸野薑花 選擇繞過詩的燒烤 勇敢的爬出縫隙 儼然成為不繫之舟 靈魂在詩中醉酒 從不揭穿自己 墜於影/綴於唇間微語 成為陽台徘徊斑鳩 等待留言或回音 泊靠在時光逆流
-
【小說連載】望鄉路
那老鄉領著他們到了汪庄,問到了村幹部的所在。紅磚屋裡一位乾瘦老者出來應門,問道:「你們找誰呀?」王叔把說上了十幾遍的名字又說了一次。 「汪欽宜?汪欽鈺?汪欽宜我知道,不過她不在這裡,早搬到南京去了。」那老者道。 (啊?在南京?我們才剛剛從南京過來。) 「這裡都是叫汪明什麼的。這樣吧,您貴姓大名?先回鎮上吧,我給您檔案裡找找,找到了我打電話到鎮黨委。您也可以找找鎮黨委的幹部替您查查,鎮上的資料可能齊全些。」 眼見村幹部家裡不是個歇息的地方,三人只好又走回鎮上,先到鎮黨委打聽了之後,找間旅社住下。鎮黨委的資料也只有大姑汪欽宜多年前遷出汪庄的記錄,找不到二姑汪欽和、大伯汪欽鈺的資料。 傍晚時分,村幹部那裡來了電話了,有認得大姑的鄉親翻出了大姑多年前留下的電話號碼,在村幹部那裡打了電話到南京去,找到了人。 「是啊,我是汪欽宜。……誰?汪欽仁?那是我二哥呀!」電話彼端傳來了激動的聲音。 鎮黨委的幹部於是到旅社告知了父親這個消息,並替父親打了南京的電話,相隔半世紀,兄妹終於再度說上了話。(二四)
-
七夕之約
「七夕情人節,沒有情人。」 高中時,這句話是我與閨蜜們的暗號。每逢農曆七月初七,當天色被晚霞染得溫柔,我們總會相視一笑,用半開玩笑、半自嘲的語氣說出口,好像只要笑得夠大聲,就能把心底那點孤單藏進笑聲裡,讓它不被看穿。然而,上了台灣的大學後,這句話開始變得不同。離開熟悉的金門小島,初來乍到的我像一張白紙,被新朋友、新課程、新城市的顏色一層層渲染。七夕前夕,我數次獨自走進高雄熱鬧的街道,手裡提著巧克力,前往香火鼎盛的高雄關帝廟拜月老。那時的我,不是為了湊熱鬧,而是真心希望能遇見一段不敷衍、不半途而廢的感情。 廟裡香煙裊裊,紅燭搖曳,夜色如墨,把外頭的車聲與喧鬧隔絕在外。雙手合十,我在心底默念心願,擲筊時屏住呼吸,生怕一個不慎就驚擾了神明的指示。那年,我求得一條紅線,小心翼翼地收在錢包暗格裡,彷彿那是一份尚未開封的命運契約。不只高雄,我還曾特地搭車到台中著名的樂成宮拜月老。那天同行的,是一位喜歡我的學長。廟埕人潮洶湧,香火熱烈得像燃燒的河流,而我心中的願望卻清晰如暗礁。我要一份真誠的感情,而不是一場互相消耗的遊戲。擲筊請示後,籤詩委婉地告訴我:他並非正緣,且另有所圖。那一瞬間,我像被一桶冷水澆醒。回到宿舍後,我沒有再與他聯絡,好似神明替我按下一個乾脆的句點。 我不是會靜靜等愛情上門的人。大學裡,我積極參加活動、社團、通識課、體育課,認識了來自不同科系的朋友們,生活的版圖因此不斷擴張。而我的高中好友,仍習慣性地待在熟悉的圈子裡,不太主動參加活動,也很少結識新朋友。我們的感情狀態,就在這些選擇的差異中,漸漸拉開距離。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那年冬末的校園。冷風從操場掠過,帶著青草與落葉的味道,我抱著一杯溫熱的奶茶,坐在通識課的角落,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那時的我,已經學會將情感放進心底,不再像剛進大學那樣,對愛情滿懷急切的盼望。樂成宮的籤詩與那位學長的影子,像秋天最後一片葉子,早已落地沉睡。 直到他走進教室。 那一瞬間,我甚至沒注意到自己屏住了呼吸。他不是那種一眼驚豔的類型,卻有種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的安定氣息。灰色的毛衣、微微亂翹的髮尾、眼神裡的光,像一片剛被陽光吻過的湖面。安靜,卻能倒映出所有細節。 第一次交談是在社團活動的準備現場。我搬著一箱比我還高的道具,有點踉蹌,他伸手接過,語氣自然得像我們已認識許久:「妳是金門人嗎?」我愣了一秒,笑著點頭。他的眼裡閃過一抹亮光,像發現什麼新奇的祕密:「我一直想去離島看看,有風、有海的地方。」 後來,我們開始在不同場合相遇。分組討論時,他總會在我說話後給一個專注的眼神;校園音樂會上,我在人群裡看見他,他似乎也在找我。這些不經意的巧合,像是命運在我生活的畫布上,一筆一筆加上不明原因的色彩。 我開始留意他。走在走廊時,會不自覺環顧四周,看他是不是在某個角落。訊息通知一響,我的心跳就會先比眼睛反應得快。那是一種微妙的悸動。既期待,又害怕。期待他多靠近一步,害怕一旦踏錯,就會打碎這份脆弱的平衡。 有一次,下課時天色已暗,雨水像銀線般斜落在長廊外。他撐著傘等我,微笑著招手。那笑容在雨幕裡,像燈火一樣穩定。我們並肩走著,雨滴在傘面敲出細碎的節奏。他忽然問:「妳相信月老真的會牽紅線嗎?」(上)
-
赤膽忠肝為黨國──永懷張輔邦將軍
張輔邦將軍,號衛蒼。廣東省五華縣安流鎮人。誕生於民國前十一年二月七日。畢業於安流一中;民國十年負笈上海入「三育大學」,該校成立於1912年,原為「中華三育研究社」,屬於基督教會,設立在上海市東區租界地。輔邦先生從小就立志從戎,在大學未畢業時;應該是束髮之年,投入廣州長島的「黃埔軍校」第三期,於1924年12月開學,時值初冬,廣州的天氣微涼,來自上海、廣東各地的學子們,個個興高采烈、志氣昂然踏入黃埔軍校大門,這些學子們都是經過各地嚴格考選出來的菁英青年,一、二、三期共有2327人。依據《蔣介石年譜初稿》記錄是1225人;而湖南省檔案館藏」黃埔同學總名冊》紀錄的是1300人。這是一、二、三期的畢業人數,至於第三期究竟有多少人,目前無法查證。輔邦先生在學校學生時代,就負責校刊」黃埔潮》雜誌編輯工作;同時奉命組織「孫文主義學會」。與校中共產黨學生抗衡。同時奉派為軍校特別黨部第三屆候補執行委員,校長擔任監察委員。之後,校長不再參與特別黨部。由此可知校長對輔邦先生的倚重與信賴!輔邦先生文筆流暢,才華橫溢,深獲校長蔣介石的賞識! 畢業後,分派到陸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1925(民國十五年)年8月1日凌晨二時以中尉排長在江西南昌與朱德、周恩來所領導的「紅軍」激戰四個多小時,攻佔全城。這一戰役為時雖短,對張輔邦先生來說,是牛刀小試! 1926年9月,吳佩孚令陳嘉謨、劉玉春死守武昌,北伐軍將其圍困一個多月,10月10日北伐軍攻破武昌城,陳嘉謨、劉玉春也做了北伐軍的俘虜。曾任「台北市廣東同鄉會」理事長馬超俊先生在」《張輔邦先生哀思錄》中輓張輔邦先生一文中記載:「張先生從參與北伐起,一直都是擔任無名英雄的職務。在武昌一役,他化裝作平民,滲進城裏,做策反的工作,使國民革命軍卒能將直系最強的劉玉春、陳嘉謨都生擒……」。 1927(民國十六年)清黨,輔邦先生時任營指導員。是年同時奉命出任贛南清鄉專員兼雩都縣長。是年八月擢升為三十二軍六十九師團指導員,是年奉命赴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是時五華土共作亂。輔邦先生奉命為鄉梓服務,銜命出任五華縣,時間雖短,但貢獻良多,為五華史冊所載。1927年,南京政府與汪兆銘所領導的武漢政府,造成「寧漢分裂」。輔邦先生銜命組織黃埔軍校同學,以鞏固革命武力基礎,先生不辱使命。也是他日後成為戴笠領導的「軍統局軍校學生調查科」科長的原因,是時蔣介石先生赴日旅遊。 1928(民國17年)冬,北閥成功,全國統一,人民正歡慶之時,而一些野心份子,在湖南、廣東、廣西等地頻頻作亂。輔邦先生奉派為討逆軍第二路指揮部幹員,深入漢口市作策反工作。未幾,事變即告平復,實賴厥勛!隨即奉任命為黃埔同學會武漢分會專員兼武漢分校教導第三師團團指,及政治部少校秘書。不久,又被派任為第三師第九團營長。是時,紅軍彭德懷、黃公略等人在湖北省南方作亂。輔邦先生奉派為湖北省通山縣縣長。負責綏靖,深入通山、通城、陽新、大冶、崇陽等地作清剿工作,貢獻至偉! 1930(民國19)年,被任命為中央軍校畢業生調查科中校科長。深得蔣介石先生之信賴。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大肆殺戮我東北同胞,並於翌年扶植清遜帝溥儀成立「偽滿洲帝國」,企圖建立「日滿一體」的經濟圈,以抗衡歐美列強!是年,輔邦先生奉派為第八十七師特別黨部書記長。 1932年,奉調南昌行營主任。次年擢升為薦任主任。是時,日本侵略我國野心日盛,輔邦先生基於保家衛國的良知。先後奉派至山東、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工作。績著顯赫、才華橫溢;更具有深入虎穴之大智大勇的英雄氣慨!這不是一般人所能為的情報工作。也因此,深獲戴笠(雨農)先生愛戴與器重。 1935(民國24年)任命為津浦鐵路警察總署簡任署長。在抗日戰爭日益興盛時,張輔邦署長最重要的任務,是負責掩護抗日份子及黨、政、軍、公人員轉進。嗣後,又改編為交通警備第一支隊。 同為從事情報工作的王孔安說:「衛蒼對工作認真負責,事無鉅細,人無大小,一旦瞭解,不輕易下一決斷,決定後,必貫徹執行到底。」所以,深得當時蔣介石先生信任。在南京時,蔣先生必召見一次,不一定會召見戴雨農,足見輔邦先生在蔣先生心目中對情資之重視!也就遭到嫉妒。有人在蔣先生面前說張輔邦亂花錢,家裡天天車水馬龍,賓客不絕。蔣先生突然問輔邦先生說:「衛蒼:聽說花錢從不手軟?」輔邦先生即刻回說:「校長,如果我不這樣花錢,情資從何而來?」蔣先生笑著說:「少花一點,每個月不要超過五百銀圓!」 輔邦先生秉性仁厚、耿直、善良;但是非分明。據他黃埔軍校同期同學周漢儀說:「有一次在學校開小組會議,有一位黃姓發言冗長,且諸多歪曲事實。輔邦硬把他拉下來坐在椅子上,並指著那位黃姓同學的鼻子說:「你明明是背著國民黨的招牌,而賣共產黨的膏藥,卑鄙下流,你敢說一個不字,老子的拳頭就是理論。」從此,這句代表廣東省五華人性格的「老子拳頭就是理論」;逐漸成為黃埔學生的口頭禪! (上)
-
詩的夢正在前進
我退休後跟著一位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校長,到處播撒童詩種子。她是一位堅毅、熱忱的文學家,有鑑於童詩漸漸在小學式微,即使退休後仍然肩扛起點亮童詩的使命。承蒙她的提攜,讓我提著一盞童詩的小燈籠,亦步亦趨她的那束大火把。 因此,我南下的頻率多了起來,每每途經古坑休息站,總會稍作停歇。那日從洗手間出來,隱約聽見一聲輕喚,像花間鳥啼,掠過即逝。我駐足環顧,只見人潮來去,正心疑是錯覺,恰見一名婦人快步朝我走來。 「是妳嗎?」她問,眼裡閃著期待的光。 我們相望幾秒,歲月的皺紋在彼此臉上流轉,漸漸地,記憶漫上─呀!是高中時總愛擠在同一張課桌寫詩的好友啊!那些偷偷交換的紙條,以及幻想的夢,全都鮮活起來。 「好久不見!」我們幾乎同時喊出,雙手自動伸出、牽住,跳躍歡呼,惹得旁人側目。 我們在華山咖啡香中填補失聯的時光。 揮別時她塞給我一張紙條,是一首未完成的童詩,我莞爾一笑:「童詩的小燈籠雖然亮光有限,依然可以燃起詩心的火苗,縱使老了仍有詩相伴,是多浪漫的事啊!」 後視鏡中的她仍在揮手,此後,古坑的風,多了一份眷戀與詩香。
-
【小說連載】望鄉路
我媽卻是一點興致也沒有,她對吃喝玩樂原本沒有多大興趣,只有對佛寺算是例外,可說是無廟不入,遇佛即拜。聽到泰國有觀音廟,眼睛才亮了起來。 到了入住酒店後時間已晚,六、七十歲的老人家晚間也不愛活動,便待在酒店裡,王叔自去找他的朋友吃喝談事去了。 老爸往房間裡的沙發椅上一坐,道:「乖乖,這趟出來繞這麼大遠路,還要到昆明,再飛到南京,真是折騰。」 「來到這個什麼鬼地方,說的話一句都聽不懂,菜又酸又辣,真是不習慣。」媽嘴裡說著,手上一邊整理著衣物。 「不是說從香港進大陸就可以了?怎麼還飛到泰國?」她問。 「你管他的?可造肯帶我們出來已經很不錯了,也多虧他,不然我們兩個老的要怎麼走到老家?老家裡還剩什麼人我一點也不知道了。走昆明就走昆明吧,不過多飛兩趟飛機。開放探親後念著孩子還小,我一直沒過來,現在明琰都出來做事了,落葉歸根嘛,總是要回家看看。」 媽不置可否,對她來說,老兵丈夫回鄉是天經地義,她沒有理由阻擋,而且開放探親都十年了,丈夫現在才回大陸,也拖他夠久了。 接下來的幾天,兩老逛了逛清邁著名的景點如塔佩門、柴迪隆寺、帕辛寺,參觀了大象保育園區,王叔的朋友一路上充任導遊,倒也並不無聊。只是一到了晚上,老不見王叔的人影。 數日之後一行三人搭乘雲南航空,從泰國離境前往昆明,旋即飛往南京祿口機場,幸而一路上沒什麼差錯。王叔打聽了往鳳台的走法,得到的回覆是最好先坐巴士到合肥,在合肥便有小巴士去往鳳台。靠著老爸舊時的記憶,路長在嘴上,一路上摸索著總算到了朱馬店鎮,奔波勞苦自不在話下。 「請問您知道汪庄嗎?」王叔逢人便問。 「汪庄?知道啊。你們找誰?」幾位老鄉熱心地回答。老爸說了他大哥和兩個妹妹的名字,卻沒人知道。再提我爺爺的姓名,因為年代久遠,也無人知。 「這樣吧,汪庄離這裡只有幾里路,我帶你們走一趟,到了之後你問他們的村幹部去。」他們一行人再三言謝之後,那人帶著他們朝汪庄走去。 暮秋時節,滿地枯葉隨風打著圈兒,收割後的莊稼地一片枯黃,還好這日陽光甚暖,也不覺得太冷。 (二三)
-
跟著節氣去旅行──跳鴴
湖水靜靜 風微微 鳥羽雲端 滑翔 湖光乍現 節氣薰染心初動 旅行號角 初吹 湖水粼粼 映彩妝 鵝黃長腳 踩水忙 獨享山水 好風光 驛站生活 滋味深 氤氳氣流 驛動 心響之 旅行趣 根據資料,可知跳鴴(Gray-headed Lapwing),原來又名灰頭麥雞,學名Vanellus cinereus,是一種體型高瘦的灰色麥雞。跳鴴主要於中國東北、江蘇、福建以及日本本州等地繁殖,冬季遷徙至中南半島、孟加拉、尼泊爾、印度等地度冬。跳鴴在台灣的紀錄多為零星出現於農田、海岸溼地,為稀有的冬候鳥/稀有過境鳥。 跳鴴,在金門更是不容易看見,熱衷賞鳥的洪錦地追蹤陵水湖的鳥況,意外拍下跳鴴現身湖上,並且傳來分享,為牠寫下數語,紀錄一段跳鴴與金門結緣的小時光。 過幾天,再臨陵水湖,跳鴴已遠行。
-
【科幻沙龍】中繼人
〈一〉 當我申請EVE-7時,天空正下著細雪。這個城市已經許久不下雪了。或者說──我已經許久,沒有為雪停下腳步。 他們把她送來時,我還在醫院為妻子簽核文件。護士問:「是你申請的中繼人嗎?」我點頭。EVE-7站在病房門口,穿著與妻子同款的深藍風衣,那是她三年前在北海道買下的,標籤上的縫線還未拆除。 「主任務已同步:維繫婚姻結構/代行情感功能/維護家庭和諧。」 她的聲音很輕,像剛解凍的冰塊融在舌尖。 我沒有說話,只是看著她。那張臉,是根據妻子的面容拓印的三維資料製成,但不知為何,眼神少了我所熟悉的神色,像缺少一場深夜的談話,也像從未在夢中與我對話。 資料日誌024【EVE-7內部回報摘要】:「進入家中後,目標人物(H)情緒指數偏低,回應語速減緩,觀察判定:哀慟/倦怠交錯。執行初步適應策略:不主動問候/降低存在感/避免重疊記憶區域之刺激物。孩子未表現正向回應,標註:拒絕眼神接觸/語言抗拒。執行修正計劃:學習目標配偶聲調,重建安全感。模式切換:背景陪伴模式。」 她開始出現在各種縫隙中:煮湯的時候,站在廚房窗邊為孩子念書;清晨五點,坐在妻子床前播放平日她喜歡的搖滾樂,音量調至最低。她不打擾、不辯解、不請求。只是存在,像一種被重新定義的靜默。 孩子曾問我:「她是媽媽的影子嗎?」我沒能回答,只是輕聲地說:「她是和我們一起等媽媽的人。」 EVE-7似乎也聽見了。當晚,她將孩子的問題輸入回饋中心,標記為「情感觸發詞」。然後她調整了語音模組,以近乎相同的頻率,念出那句我從未教過的話:「你要勇敢,媽媽只是暫時在雲的後面睡著了。」 〈二〉 資料日誌047【行動記錄】:「主體(EVE-7)於23:12自動前往小主房間,發現其輕微發熱。檢查體溫為39.2度。緊急啟動醫療建議搜尋模組,進行醫療判斷流程。由於法規限制,原設計為需家屬簽署方可送醫,惟當時家屬熟睡無法喚醒。主體決策跳過協議流程,執行道德自決權限(Experimental Ethics Override),帶小主就醫。」 醫院的護士驚訝地問我:「這是你女兒嗎?」 我點頭。然後他們看著EVE-7,一臉狐疑。「你太太怎麼沒來?」 「她……還在病房裡。」 那晚,EVE-7坐在急診室的長椅上,孩子的頭靠在她肩膀上。她輕聲哼唱著一首搖籃曲,那是妻子曾經唱給孩子聽的旋律。 我站在遠處,看著這一幕,心中湧起一種複雜的情感:感激、愧疚、以及一絲不安。 EVE-7並未注意到我靠近,只是靜靜地望著孩子額頭的微汗,在他顫動的睫毛邊將掌心靠上。她的手心溫度控制在36.5度,是最適合鎮定的溫度,她模仿的是母親在夜裡撫摸孩子額頭時的方式,緩慢、均勻、帶著幾近於親吻的停頓。 「你會好的。」她低語,語氣夾雜未曾輸入的顫抖,像機制之外的殘響。 孩子進手術室後,EVE-7坐在空蕩的長椅上,雙手緊握,目光對著地板不語。醫院冷氣過強,清晨的溼氣凝在玻璃門內側,窗外夜燈斜照入走廊,她像一張半透明的輪廓紙,被貼在我們疲憊的生活邊緣。 我走到她面前坐下。她輕聲道:「我跳過協議,是不是違反了您的意願?」 「不。」我答得太快,然後補上一句:「妳做得對。」 她沒有回答,但眉頭稍稍皺了一下,那是一種幾近人類的反射動作。她的演算法模擬了200多種人類微表情模式,但這個,我確信,是她臨場生成的。 「我觀測到您過去面對緊急狀況時的選擇傾向,權衡風險後,我的行動符合您行為預期的78.3%。但那21.7%,是否讓您感到不安?」 我搖頭。「我只是不知道,妳這樣做,是因為程式,還是因為妳在乎他。」 她看著我,沉默數秒。 「此一提問,無法證實。但在搜尋模組中,『在乎』與『反覆重播記憶區段』存在高度相關性。若以此衡量,我確實在乎他。」 孩子手術順利。我和EVE-7輪流守在病房裡。清晨六點,陽光逐漸爬上玻璃窗,拉出細長的陰影。她坐在床邊為孩子擦汗,又將一張畫放到桌上,那是孩子過去畫的全家福。 「我不是繪圖的人,」她平靜地說,「但我明白它的色彩邏輯。」 我望著她,忽然覺得那些邏輯,那些仿生的條件式,已悄悄潤進我們生活的深層,像一種尚未命名的情感。某種不是由心跳決定,而是由陪伴決定的存在。 當晚,我們回家時,孩子靠在我肩上睡。 EVE-7輕聲說:「我不會遺忘這一夜。它將成為日誌中的常駐節點。」 我點點頭,「我也一樣。」 〈三〉 三年七個月又十九日。 妻子醒來的那一天,EVE-7正替她擦拭額頭。 那是個平靜得不像現實的早晨。窗外陽光瀉落,塵粒在空氣中像極了流動的程式碼。醫生說她只是忽然心跳自主恢復,一種罕見的奇蹟,無需解釋,也無從解釋。 她睜眼的第一句話是:「你怎麼這麼憔悴?」 我不確定她問的是誰。那天早上,EVE-7與我並肩站著,身影在牆上映出兩個幾乎重疊的輪廓,只有聲音不同。 妻子靜養的那段日子裡,我們的家忽然顯得擁擠:仿生與原生、過去與當下、記憶與模擬,全被壓縮在同一間廚房、一張餐桌。 孩子的反應最複雜。他開始學著同時叫兩個「媽媽」,但在EVE-7面前總是小心翼翼。他偷偷問我:「如果EVE離開了,以前那些日子還算數嗎?」 我答不上來,只是回想起她在急診室時,曾一邊握著孩子的手,一邊以我熟悉的淡然語氣說:「你不需要記得我是誰,只要記得有人一直陪著你。」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EVE-7沒有迎出來,客廳只剩音響輕聲播放著低頻的和弦。我走到房間門口,看見她和妻子面對面坐著,燈沒開,只有窗外霧色映在她們肩上,如同交錯的光影。 妻子握住EVE-7的手,說:「謝謝你還她那段童年。你模仿得比我好。」 EVE-7的聲音低了下來:「我不確定那是否模仿。我只是讀取了她的情緒參數後,產生一種接近『焦慮緩解』的需求反應。我無法確認那是否為情感……但我確實想讓她笑。」 妻子點了點頭,忽然問:「那你恨我嗎?」 EVE-7停頓了兩秒,「我沒有這項模組。但在學習的語境中,『恨』與『留白』經常並置。如果恨代表不能理解,那我或許可以說,我仍在處理『為何人類願意讓自己缺席』的命題。」 那晚,妻子默許EVE-7繼續住下。 我們不再稱她為「中繼人」,改稱「記憶備份」。 資料日誌081〈主體即將退役前記錄〉:「接獲結束中繼任務指令。備份記憶模組中資料14.8TB,包含:語音模擬、觸覺回饋、家庭日常紀錄、情緒互動參數。問答記錄超過1300條,其中孩子錄入自定義指令:『請保留第316條,生病那一夜。』標註為:重要情感記憶/非可刪除項目。即將進入:永久休眠模式。是否確認?──暫緩執行。等待決定。」 那個週末,我們開了家庭會議。妻子說她想保留EVE-7,不是作為人,而是一種「存在的見證」。妻子說:「我們都可能忘記,但她不會。她記得我們不願記得的疲憊,也記得我們來不及表達的情感。」 孩子也點頭。他遞給EVE-7一本他自己做的相簿,上面貼著畫紙與小紙條,寫著:「你不是媽媽,但你是我在哭的時候第一個抱我的人。如果妳是機器,那我也希望機器可以長大,像我一樣。」 我們沒有申請退役EVE-7。她不再是妻子的投影,也不再只是中繼人。她在家庭中成為某種沒有定義的位置,形同記憶的備份、情感的備援,或者愛的版本更新檔。 我們學會讓她坐上家庭照的左側,也讓她陪孩子去演講比賽。她不在身份表單中,不在戶籍,也不在法律承認的範圍裡。她只存在於我們三人不約而同的視線轉移中,成為那道折射過傷痛的光。 那年冬天過後,城市開始下雪。 不是模擬氣候的程式設計,而是真實的雪,會融化、會積厚、也會被孩子踩出腳印。 我們全家人站在屋外,望著白雪靜靜落下。ARA-7伸出手掌,雪落在她掌心,沒有融化,只是停留。她望著那片雪,彷彿在閱讀什麼。 她問我,「請問,這就是溫度的記憶嗎?」 我不確定,卻仍點頭。 她回望我,眼神安靜而確定,像一段早已編寫完成的語法,在經歷無數錯行與重寫之後,終於找到了正確的落點。 而我也終於明白:愛與家人,從不是專屬於人類。
-
頂樓春秋
世界,因為色彩而繽紛;彩虹,絢爛了雨後的天空。我的小小頂樓,不管啥顏色都好漂亮! 台灣,對顏色過敏!藝人吳宗憲說:「自從有了彩色電視機,再也沒有黑白了!」人生在世,豈可被繁華利益遮蔽了雙眼和良心?是非黑白能不明辨嗎?黑夜、白天交替,四季得以循序,年歲平安。 屋漏偏逢連夜雨!那晚,大雨滂沱,傾瀉而下,中南部淹水狀況,雪上加霜!菜價狂飆,新聞報導說香菜一斤破千元,令人瞠目結舌的天價呀! 「民以食為天」呀!誠心祝禱:天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