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日常的呢喃
睡眠,是上天賜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當夜晚無法沉入夢鄉,那才是真正的折磨。父親近年總是輾轉難眠,飽受其苦,讓我更加珍惜每一個能夠安然入睡的夜晚。 讀書會裡,一位夥伴分享她來台定居的經歷。多年來,似乎從未有人真正關心過她,沒有人問她過得如何,適應得好不好。直到有一天,讀書會的老師釋放出一絲微小的善意,那溫柔的問候讓她不由自主地落下淚來。有時,一句輕輕的關心,就足以撫慰人心。 隨著年歲增長,我愈發理解健康的可貴,卻不見得能夠時刻實踐。追劇、讀書這類靜態活動,總讓人久坐不動。幸好,最近添購了一張可以站立工作的簡易書桌,讓我可以一邊閱讀、一邊寫字,不再拘泥於久坐的困擾。 曾經,我笑稱自己是「坐家」,孩子們卻誤以為我是「作家」。如今,他們終於信了,畢竟,我確實花了大把時光坐著,讀書、思考、書寫,日復一日,在靜謐的時光裡與自己對話。 科技讓生活便利,卻也帶來一些無奈。買下的網課,一旦換了電腦便憑空消失,那一刻,才真正體會到虛擬世界的無常。 別人家院子裡的花總是特別美麗。我總覺得它們是為了我而綻放,這樣的欣賞,既不必費心照料,也不必擔心我的黑手指將其摧殘,多好!含笑花真的帶著一絲熟透香蕉的甜香,柚子花胖嘟嘟的模樣惹人憐愛,而柑橘類的花,卻總讓我難以分辨。 有些旋律,經過歲月沉澱後,依舊令人動容。《八月桂花香》的主題曲和片尾曲,羅文的〈塵緣〉與陳亮吟的〈餘恨〉,每一首都扣人心弦,像一縷微風,輕輕拂過記憶深處。 人生裡,創傷不僅帶來痛楚,也會造成某種形式的退化。想起某任前男友,每次看電影,他總是選擇動作片,無論我的喜好如何,那些震耳欲聾的場面讓每一次觀影都成了折磨。 我公公很懂得節制飲食,卻更擅長選擇藥物。醫生開給他的藥,他不全然照單全收,而是挑選自己認為重要的來吃,這樣的自我醫療,令人哭笑不得。 有時候,明明受了傷,卻不能喊疼。習慣了壓抑,也習慣了裝作無事。 但或許,我們應該允許別人來愛我們,直到有一天,我們學會真正愛自己。
-
【小說連載】大箍呆
喜宴結束後,只見虎嬸仔拿著好幾個大小不一的鍋子和盆子,逐桌收集賓客吃剩的菜餚,也是俗稱的「雜菜」。固然這些都是能吃的食物,倘若倒進廚餘桶去餵豬,未免太可惜了,也由此可見她的節儉。但若依村人的做法,這些雜菜理應分給來幫忙的左鄰右舍,自己只留下少許即可,何況他們家只有兩個人,又能吃多少呢?可是虎嬸仔卻捨不得送人,自行留下好幾鍋,一一把它放進廚子裡,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吃完,勢必會「臭酸」,一旦臭酸實在是可惜,假如因此而吃壞肚子,更糟糕。 大箍呆見狀,趕緊勸導她說:「娘,我們家只有兩個人,妳留那麼多雜菜,我們要吃幾天才能吃完啊!我看還是再送一些給『厝邊、頭尾』,請他們幫忙吃。」 虎嬸仔不屑地說:「這些雜菜裡面還有很多料啊,我們不留下來慢慢吃,竟然還要請人家幫忙吃,真是大箍呆!」 大箍呆辯解著說:「那麼多吃不完會臭酸啊!到時不也是要拿去餵豬,這樣不是很可惜嗎?」 虎嬸仔反問他說:「豆豉生蟲都可以吃,難道雜菜臭酸把它煮開就不能吃?以前的雜菜都是些湯水,那有像我們那麼好料啊!你們這些年輕人太好命了,沒有吃過苦,不懂得珍惜,以前那有那麼好料的雜菜可吃。」 大箍呆擔心地說:「食臭酸的雜菜,會腹肚痛也會落屎。」 虎嬸仔反駁他說:「無食照常會腹肚痛、會落屎。俗語話講:『垃圾食垃圾肥,清氣食凸目癗』,難道你沒聽過?我給你保證,食臭酸菜,袂死啦!」 大箍呆不認同地說:「袂死會無命!」 虎嬸仔不悅地說:「夭壽死囡仔咧,汝應喙應舌、應啥物死人,毋捌看這個囡仔彼敢死矣!將來若想欲食你一喙,我看毋免想啦,可能會枵枵死。」(一○六)
-
墨緣十八載──墨香的傳承
近日臨帖,總會想起丁亥年當時初學書法的自己──那個握筆尚顯生疏的國小學生,如今竟已站在講台上,將洪老師當年傳授的「逆鋒起筆」、「藏鋒蓄勢」──傳遞給下一代。時光匆匆,轉眼已是乙巳年,十八年光陰如宣紙吸墨,無聲滲透,而墨香始終未散。書法最深的韻味,或許便是這份「傳承的重量」。 書法於我,是生命裡一條潤物無聲的細流。童年時,母親總在歲末年終時鋪開紅紙,任我將課堂習得的「春」、「福」寫滿門楣;後來雖因課業暫別硯台,但每逢提筆寫春聯,老師的教誨被凝聚成一筆一畫的靜心與專注。 之前帶領學生前往書法展參觀,洪老師的作品赫然入目,使我駐足良久,恍然間傅錫琪紀念館的周末書法課程閃現眼前。如今輪到我站在教室中,陪伴孩子們進行書法學習的時光。 晨光映照在教室的毛邊紙上,看著學生專注臨摹的身影,仔細練習握筆、掌握基本筆法,有位學生曾問:「老師,為什麼『豎筆』要像柱子一樣直?」我聯想到之前班級到水頭聚落參訪傳統建築的經驗。「就像百年古厝的門柱,要站得直,才能禁得起風雨。」孩子們似懂非懂的神情,讓我明白書法不只是技藝,更是蘊含了能夠連結金門在地特色的文化根基。 有幸重返洪老師門下學習,內心既忐忑又感到榮幸。忐忑的是荒疏多年,筆力未進,有愧於老師當年贈我的「好學不倦」四字;榮幸的是,於週一的書法課程,老師如記憶中那般,執筆示範「橫撇」的力道與收筆如昔,毛邊紙上的一橫一豎勾摹了這十八年──我的成長、他的白髮、以兼豪運行的緣分,皆在提按之間圓滿。 教學如習字,戰戰兢兢,師恩如山,唯恐有負老師的教導。如今執教時用的教案,藏著老師當年的口訣;批改的朱墨痕跡,循著他示範的圈點章法。所謂傳承,或許就是讓教室裡每一位提筆的孩子,都能在筆意中感受書法家的風骨,在筆畫間體會堅持的可貴。致力於書法傳承與推廣的洪明燦老師將書道化作春風,吹拂過每個孩子心裡的硯田--執筆如執心,那是一種將生命融入筆墨的虔誠,洪老師將一生的熱忱化為墨韻裡的呼吸。他的堅持,如同毛筆下波磔,剛勁而綿長,讓書法的香火在這座島嶼上生生不息,流傳無數個十八年。
-
小V與嬤嬤的二十年期約
「世」就是三十年的意思,父子相承的輩分稱為「一世」,亦即一代。 九月一日剛開學,學校為歌仔戲系科創設三十週年慶,舉辦一場別有新意的演唱會︰「春泥護花,歌仔30正青春」,寓含有世代傳承,再創輝煌之意;系裡特別邀請創科以來的師長、校長、老師、畢業校友與在校同學不同世代師生同台演唱三十年來演出過的精彩片段,其中有許多美好回憶的溫馨感人,更有惕勵未來鼎故革新的藝術追求,讓在座的大家胸臆間澎湃悸動不已;尤其是看到三十年前的小孩兒而今都已各頂一片天,成了歌仔戲舞台的鐵肺唱將、名角天后、導演舞監或藝術行政等等,在傳統戲曲界的幕前幕後、台上台下發光發熱,引領風潮,令人格外欣慰。 回想當年,我也參與其中,籌備設科、開辦招生、規劃課程、一年後就看見他們師生聯演,登上國家劇院……。往事歷歷,三十年後能與眾人一同歡聚並見證歷史,人人都分外珍惜,備感歡欣與慶幸,衷心期待戲曲藝術能「世代傳承」永續傳揚,代有才人出。人生可以有幾個三十年?我不敢奢望能與戲曲有下一個三十年之約,但在暑假我卻與小V寶貝有個二十年的生命之約,我認真思考,決心要努力實踐「嬤孫的二十年期約」。 小V是我的小外孫女,2014年10月在美國維吉尼亞(Virginia)出生,所以乳名叫小V。暑假她和姊姊T寶(Texas德州出生)跟著爸爸由美返台探親,我們全家人特別一起從台北飛到印尼雅加達,去探望TV高齡97與88的外曾祖父母。平日骨肉至親遠隔重洋,相聚不易,但血濃於水的親情鏈結,卻是始終牢牢固著、未曾鬆移過,每逢年節吉慶總會視訊互寄關懷;尤其是在三年前,小V七歲稚齡失恃之後,我們每次見面相擁,總是抱得更緊更緊,似乎想要在深深相擁當中,將這一份「愛的鏈結」牢牢嵌入彼此的心坎裡。 暑假他們返美前某日,小V和我看著家裡照片牆的照片,對她媽咪與爹地結婚時,家族近百人的大合照,特別感興趣,一一指認家族長輩們,於是我倆有了下面的對話︰ 小V︰「嬤嬤,等我長大結婚了,我的小孩要叫你什麼?」 我︰「我是你的嬤嬤,你的孩子要叫我阿祖啊。」 小V︰「嬤嬤,你要像雅加達阿祖參加我媽咪的婚禮一樣,我結婚的時候,你也參加我的婚禮;然後我的小孩也像我一樣,有阿祖可以抱抱,那要等多久啊?」 嬤嬤︰「喔,等妳長大、畢業、結婚、生小孩,這大約要二十年吧?到時候嬤嬤就快九十歲了,我一定要好好保重,才能見到小V的孩子叫阿祖啊。」 小V︰「好!二十年,我們約定好囉!嬤嬤要當我小孩的阿祖喲。」 小V與嬤嬤祖孫相差六十歲,打從出生至今都和嬤嬤十分親暱。2014年10月小V出生,嬤嬤赴美四個月,給大寶女兒坐月子兼顧娃兒至1月下旬。2015年4月因大寶甲狀腺手術,嬤嬤再赴美馳援,為了術後療養之需,6月底便讓八個月大的小娃兒隨嬤返台,投靠阿公嬤嬤與姨舅半年多,小V就在台北度過「周晬」,一歲生日依古禮「抓週」。我們祖孫相依相守,形影不離,阿公與嬤嬤日日熬粥餵奶、主副食加蔬果,把屎把尿、洗澡更衣換尿布,外加早晚散步,真的是做到褓抱提攜,呵護備至,就連小V學走路,一歲一個月大時在大湖公園,跨出人生的第一步,都還有圖為證呢。 一轉眼小V就要滿10歲,當下面對嬤孫的「二十年期約」我該如何履約?養育、照顧、栽培幼雛成長,便是首要目標。自小V出生以來,我們一直以「健康平安成長、快樂學習做自己」作為對小V的祝福與期待。打出娘胎小V就皮膚過敏、身材較纖細、但肢體柔軟度特佳,學過體操、游泳與足球,現在學跆拳道和網球。她平日愛撒嬌,不時會伸臂抱抱嬤嬤與阿公,喜歡跳自創的芭蕾和體操瑜珈,也愛閱讀、畫畫兒、做手工藝和彈琴,學校課業表現也頗優異,媽咪把她教得很好,嬤嬤很心疼她的貼心與善解人意。不意2021年9月大寶女兒竟傳來罹患惡疾,我們急奔美國陪伴照料,但天不從人願,大寶還是在12月中遽然離世。嬤嬤喪女已是痛徹心扉,哀痛逾恆,可是與稚齡小V相較,同樣母女連心,嬤嬤就必須補位大寶,更堅強的來翼護幼雛了。 原本每晚有媽咪陪伴入睡的小V,在嬤嬤剛到美國時說︰「嬤嬤還沒來的時候,媽咪生病,晚上睡覺我好害怕,可是沒人安慰我,後來就慢慢的自己好了。」我只有緊緊抱著她,說不怕,嬤嬤在,可以隨時用ipad打電話、傳訊息,或是和嬤嬤視訊都可以。小V剛失去媽咪時,我送她上學等校車,她總愛抱著嬤嬤臂膀嗅嗅聞聞,還說我和她媽咪味道一樣!聽得我心頭一緊,泫然欲泣,只有回應她︰「因為嬤嬤的衣服和你們的用同樣的洗衣精一起洗,所以和媽咪味道一樣啊。」嬤嬤看著她小小年紀自己洗頭洗澡,自己洗衣烘衣,自己摺衣換季,自己寫功課整書包,這些都是媽咪教她學會的;我雖心疼,卻也欣慰,娃兒正在長大,她堅強勇敢,將會像屹立的大樹一般,頂天立地,蒼翠長青,讓嬤嬤和媽咪同感驕傲。 小V說,長大後她要像她的小兒科醫師Dr.Baugh包醫師一樣,當個醫生,幫小朋友看病、檢查醫治,照顧小朋友的健康。嬤嬤也見過Dr.Baugh,十分親切的包醫師,總是笑容可掬的面對小朋友,既專業又和藹可親,小V很幸運有此典範,加油,認真學習,目標就在前方,嬤嬤也很期待。至於嬤嬤要如何實踐這二十年的生命之約呢?和小V一樣,也是加油,但加的油是「維持健康」,嬤嬤在近二十年前,就立下退休三大目標︰「健康美麗、學習成長、回饋奉獻」,我一定要注意營養、運動、睡眠與作息正常,保重身體健康,保持心情平和,努力讓自己在二十年之後,成為「阿祖」!這是嬤嬤與小V和她媽咪的「世代」之約。
-
右腦思考的益處
忙碌的現代人總是慣用左腦思考,左腦以語言處理訊息,控制了知識、判斷力、思考力,被稱為「知性腦」。因此日夜穿梭在工作、家庭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多數時間不是活在「過去」的懊悔、遺憾之中,就是受困於「未來」的焦慮、恐懼陰影底下。不管當下正在做什麼,腦袋卻總想著另一件事,想法有如車水馬龍從未停止運轉過,耗盡腦力的人生幸福快樂嗎? 我是一個說話語速極快、做事追求效率、把每天當成最後一天在活、待辦事項寫滿便利貼,隨身攜帶深怕忘記如期執行的人,我習慣規劃未來、未雨綢繆的提早完成許多未來該做的工作,總是說服自己唯有提早完成這些任務,才能減輕內心的不安焦慮感,然而這樣緊湊的生活步調,讓我陷入焦慮失眠、腸胃消化不良的惡性循環。於是乎我開始思考人活著的意義何在?盲目追悔過去、擔憂未來而忽略現在,回顧這樣的人生值得嗎? 上網觀看影片、翻閱書籍尋找答案……。為何不試著改用右腦思考,右腦以圖像思考和記憶,將我們感官看到、聽到和想到的事物全部圖形化,右腦控制著自律神經,也被稱為「藝術腦」。右腦幫助我們去覺察感受周遭的人事物,專注在當下做的事,用好奇的視角去探索這個世界,你會注意到淡淡的花香撲鼻而來、蟲鳴鳥叫有如舒壓交響樂,放慢腳步坐下來細細品味一杯茶,真真實實的活在此時此刻,體驗生活的樂趣,內心將獲得平靜與喜悅。請記住當下的每一個瞬間都將成為過去,一點一滴會變成此生的回憶,唯有好好擁抱當下,抱持知足和感恩的心,將能感受到滿滿的幸福和快樂! 慣用左腦思考、目標導向的我試必要做些改變了!我開始嘗試睡前練習15分鐘的靜坐冥想,將注意力放在呼吸,覺察腦袋中的想法來來去去而不去批判。散步時用五感去關注身旁的一草一木、享受美食在口腔翻滾的滋味、靜靜翻閱一本書……。努力提醒自己將注意力拉回生活的當下,運用重視過程的存在模式開啟一天全新的生活,學習慢活而不是快活。我漸漸喜歡這樣的自己,沒有面對過去的負擔,也沒有遙想未來的壓力,心變得更安定,白天思緒很少在過去和未來穿梭打轉,沒想到這樣的小小改變,能讓我晚上安心入眠一覺到天亮,消化系統也步入正軌,終於有肚子餓的感覺了! 如果你也曾經和過去的我一樣,請勇敢試著跨出改變的第一步吧!希望透過分享我的人生體悟,讓我們一起探索活在當下的美好。
-
【小說連載】 大箍呆
虎嬸仔由春嬌嫂陪同,兩人穿梭在村莊,見到嬸仔、姆仔或嫂仔就說:「中晝著來予阮請,大家攏是透直人,毋通袂記矣。」大箍呆獨自一人到各家戶,碰到叔仔、伯仔或同輩就說:「中晝著來阮兜坐坐矣,一定著準時,毋通予逐家等。」當然,不管是男是女,大家都知道他們家在辦喜事,幾乎都會說句:「恭喜喔!」或是對著虎嬸仔說:「虎嬸仔,福氣喔,新年就欲做俺嬤啦!」但畢竟,秀香是養女,跟她一點血緣關係也沒有,雖然嫁給有錢人,卻跟她不相干,所以並沒有太大的喜悅,只說聲「謝謝啦!」就逕自移動腳步,走向另一家。 席間,大箍呆在堂弟的陪同下逐桌向賓客敬酒,但卻也讓許多人感到好奇。他不僅身材魁梧,長相也不錯,又勤於農耕,平日也沒有什麼不良的嗜好,可說是一個務實的好青年。可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明明虎嬸仔收養新婦仔,就是要跟他做大人的,而且秀香無論各方面的條件,幾乎都受到村人的稱讚和肯定,兩人一旦成親,絕對是一對好夫妻。 但不知怎麼的,他竟同意讓秀香去嫁給他的好朋友西安,而且向來強勢的虎嬸仔,竟然也默許,難道貪圖西安家有錢,將來可助他們家一臂之力。但似乎沒有想過,凡事必須靠自己才更踏實。儘管日後成為親戚,幫忙總是有限的,大箍呆討老婆的事,不知道要等何年何日,虎嬸仔若想抱孫,必須再等等。在座的賓客和村人,一旦談起這件事,無不說他真是一個道道地地、如假包換的大箍呆。但今晚畢竟是來參加喜宴,能吃就盡量吃,能喝就乾杯,過了今晚,明天就沒有佳餚和美酒了,其他的終究是他們家的事,誰也管不著。 (一○五)
-
穿白紗裙的仙子
與竹笙相遇,是在颱風過後的早晨,在竹林的某個角落,意外發現了一株野生的竹笙。 這株竹笙長得非常標緻,直挺挺的白色蕈柄,頭頂上有滑滑黏黏的菌帽,菌帽下方伸展開雪白的網狀菌裙,彷彿是穿上白紗裙的仙子,欲與清風晨露共舞,優雅的氣質,迷炫了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攝影愛好者。 這是莫大的驚喜,我可是第一次看見野生的竹笙呢!竹笙讓我想起了一段甜蜜的往事。 多年前,班上的一個學生,神秘兮兮地把一盒包裝精美的禮物放到我的桌上,然後開心的說著:「老師,這是爸爸昨天帶回來的禮物,是老闆的朋友從大陸帶回的,他說這是野生的竹笙,品質非常好,要和土雞一起料裡,才能品嚐到它的鮮甜美味。」 「哇!這麼稀奇的山珍,要請媽媽好好料裡一下,全家一起享用,怎麼送給老師呢?」 孩子眼裡閃著燦爛的光芒,開心的說著:「媽媽不太會做料理,怕浪費了這食材,而且,老師你常把鉛筆、橡皮擦、簿本、蠟筆……送給我,媽媽說,難得有好東西,就想把它送給你。」 這孩子擁有原住民的身分,父親在一家上市公司幫老闆開車,母親在山上照顧果樹,有六個孩子,清一色是男孩子,家裡人口多,生活開銷有點大,學雜費及午餐費總會延遲些時日。瞭解他家的庭經濟有些拮据,所以常將孩子撿到的文具用品,加以整理之後轉送給他,簿本、美勞材料、參考書籍,就將備份用品留給他使用,讓他減輕一些瑣碎的學用品開支。沒想到這樣微不足道的事,他與母親竟然惦記在心上。 他們將如此珍貴的禮物轉贈給我,在收與不收之間,考慮了許久。最後,我還是滿心歡喜地收下這份竹笙。 當日,特地帶著竹笙前往朋友家,請教熬煮竹笙雞湯的秘訣。大主廚鑑賞了竹笙之後,發出讚嘆:「這是產自於貴州的野生竹笙,帶著微黃色澤,散發陣陣自然香氣,菌體厚且完整,是極品,價格不菲喔!如果沒有好好的烹煮,實在辜負了它的嬌貴啊!」 聽他這麼一說,平日以廚藝自豪的我,倒緊張了起來,雖然曾品嚐過喜宴上的竹笙料理,但至今沒有料理竹笙的經驗,頓時腦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做起。 幸好這位赫赫有名的飯店主廚,毫不藏私的傳授料理秘技給我,還給了一個中肯的建議,要我去挑選一份普通等級的竹笙,先練習做做看,等上手之後,再派這份極品竹笙上場。 這倒是個好法子,只是,為了一份珍奇的竹笙,得先去買另一份竹笙做練習,倒也滿有趣的。但有心做好這道菜,是應該先試作,才能掌握住訣竅的。 挑選竹笙真是一門大學問。雪白的賣相佳,但存有被藥水處理過的疑慮;偏黃的賣相較差,但相對的安全。用手捏一捏,菌體較Q彈的是上選之材,而傘狀組織碎裂的,則品質較差。 在乾貨區仔細的挑挑揀揀,總算買到品質不錯的竹笙,但回家後將手中的乾貨與學生送的野竹笙相較,哇!果真有差別,那份野竹笙菌體形狀完整,傘裙沒有破損,乾燥且蓬鬆、結實帶彈性,還有淡淡的清香呢!反觀我買的竹笙,就沒那麼飽滿,也缺少清香的味道。 打鐵要趁熱,就來個現學現做。大廚叮嚀做竹笙料理首重清洗的工夫,由於竹笙外型為網狀,接縫處容易有髒污,需使用冷水逐一沖洗,洗淨內外雜質後,將頂部與尾部切除,再浸泡個半小時,最後把竹笙放入滾水鍋中汆燙,才能去除異味。 依照大廚交代的步驟處理完竹笙,接著將竹笙與蛤蠣、干貝、土雞一起慢燉,當濃郁的香氣飄散出來之際,再加入些許米酒及鹽巴調味,就大功告成了。 燉煮容易,但事前清理竹笙的工夫最費勁,必須小心翼翼的洗淨,不然裙體破損,可就失去美感,再者,汆燙必須掌握好時間,才能去除不好的氣味,燉煮要注意火候,才能有好的口感。任何一個步驟都得用心,可真是細節藏在魔鬼裡,一點也馬虎不得,慢工細活是掌握成功的關鍵。 竹笙雞湯初體驗,還滿新鮮有趣的,至於味道如何呢?起初,孩子們因為不曾吃過,還有些存疑,但是,吃了就停不下來,還爭相翻找湯裡頭竹笙的蹤影。不得不說,竹笙讓雞湯更鮮美順口,而竹笙本身吸足湯汁精華,脆嫩甘甜,難怪會被列為貢品,用作宮廷御膳,與象鼻、駝峰、猴頭、燕窩、鹿墊、熊掌、猩唇並列為八大山珍,而且,它的營養價值高,可以起補腎壯陽、益胃清腸、潤肺化痰、養陰補虛之功效,足以媲美人參。 有了成功的經驗,就大膽的啟用極品野笙,只是,這次加入更豐盛的食材去燉煮。完成後,將香氣四溢的竹笙雞湯分裝成兩鍋,準備帶孩子到山上遛遛時,順道將它帶給學生一家八口品嚐,應該會帶給他們驚喜吧!心裡是這樣期待著。 竹笙之緣,轉眼,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而小兒子也因此愛上竹笙雞湯,他說,每當在外用餐,館子菜單裡有竹笙煲湯,他必點這道菜,只是,湯裡的竹笙少得可憐,總吃不過癮。於是,每當他放假回家時,我總會特別準備他最愛的竹笙料理,而他,一見到餐桌上的竹笙,就會露出驚喜的笑容,真是標準的竹笙迷。 今日,竹林下遇見了野竹笙,再度憶起那個天真的原民學生,那天,他送給了我一份珍貴的禮物,讓我留下了溫暖的回憶。而昔日的原民學生也已經長大,踏入社會工作了,不知,他是否還記得,那竹笙雞湯的滋味呢?
-
謹憶愛我.我愛的三哥||一個勇敢堅強的退役榮民
六○年代,我三哥就讀陸軍第一士校(今陸軍專校),因家父家母生養眾多,哥姊們放棄了可以更上層樓的就學機會,尤以三哥讀了第一士校。 三哥最疼我(我是家中的么女),每週日他自士校返家,總會帶顆水煮蛋給我補充營養,偶爾去士校參觀時會抱著我坐上撞球桌,教我打撞球。記得有一年母親節,他帶了幾個同學回家,適逢我發燒感冒,躺在床上無精打采,三哥帶了幾個同學到房間,逗著我……。 三哥畢業後隨著部隊分發至馬祖,每回休假到家已是深夜,次日他會騎著單車載我出遊,我坐前槓,或到龍崗六軍團的圓環帶我去看電影,他常捏著我的小手然後塞給我零用錢.....。 大學聯考時他已成家,租屋土城(他也退伍了),在駕訓班擔任教練,聯考前夕要我住他家幾天送我考試,高中時期準備聯考昏天黑地,焦點皆在讀書,但三哥對我的愛和關心依然未減……。 畢業後八月份在南海學園教資館通勤上班,三哥也轉任至中科院為某計畫主持人的專駕,他常常凌晨0600左右至台北接長官,順便載我至教資館附近的公車站,我們在車上吃著媽媽為我們準備的早餐,幸福的滋味充塞車內,三哥開車很穩,似輕晃的睡籃框中的我總睡著了,到站後他才把我叫醒。週六中午下班,他會撥電話予我,說來接我再帶我去西門町看電影;我本是沉靜不多話,三哥對我亦是如此。 初戀男友驟逝時,其父來探視我,三哥邀請其至他家小住,並帶其一家露營,傾聽父親對兒子的思念傷心……,三哥用不同的方式伴隨我,照顧我。 當時仍有不少男子追求,有日讀台大博士班的朋友來看我,我們在餐廳吃飯,巧遇三哥,他未多說言語,飯畢要離開時方知三哥已買單,他亦為我物色中科院的男子,但我的心扉未開,他也對我未置喙一問。 認識外子時,家人極為反對,我也對他無意,但外子天天出現在我的面前,接送我桃園龍潭上下班,他的誠懇實在忠厚開朗,慢慢讓我打開心房。三哥知悉後,特請他吃飯:找了「那卡西」和「公關小姐」並藉此「觀察」外子的表現,酒酣耳熱之際,或些男子會有逾矩行為,三哥和我看在眼裏,陸官畢業的外子謹守男女分際,通過三哥的初試。 十七年前外子因意外腦部開刀,昏迷指數6。我日以繼夜的在ICU守護,三哥在外處理我的家務。昏迷九天,外子甦醒,三哥對外子說:「等你好點帶你出遊」。那年除夕我們哪皆無法去(包含回台中婆家),就近回娘家後,尚未吃團圓飯,我即要開車回家(習俗出嫁的女兒避諱除夕在娘家吃飯);三哥追到我停車的地方,要我們在娘家吃團圓飯;我的眼眶泛淚,我知道從小到大三哥始終疼我,即使我已為人妻為人母。 三哥要帶我們出遊的約定始終未行,一年多後,他驟失愛子,再一年多後(端節前後)他身體不適,總以為是感冒,檢查結果口腔癌四期,住進基隆長庚醫院。我和教會弟兄常往返探視,教會弟兄為口腔外科整型專家,鼓勵三哥癒後為他做口腔重建。三哥知悉有精進的標靶治療,用筆表達他的求生意志。 隔年元月(半年不到),有天一早上班,家姊撥電予我,三哥於昨晚故去--我至廁所痛哭不已。我最親愛的哥哥,最愛我的哥哥,最最照顧我的哥哥,我們皆未見他最後一面.....,至今他常至夢中來看我,我知道他關心我,他對我的愛、他的堅強勇敢,永駐我心。 PS:醫師總會告知家屬臨終病患現存的時日,珍惜相聚的時間陪伴他,並請配偶務必要告知病患的弟兄姊妹家屬們,他們要不要見最後一面,由他們自行決定,不要造成彼此的遺憾!我永遠的三哥我愛您!願您和天上的爸媽相聚,願我們亦有相聚之日,親情的愛永恆!再續兄妹之情!
-
大味至簡,真味動人
《大味至簡:尋找金門的古早味》不僅是一部烹飪筆記,更是一部文化誌,一本道出金門風土與人情的心靈之書。 許維民校長,身為教育家、文學家,更是一位以鍋鏟傳情、以文字留味的生活藝術家。他用一顆赤子之心,在炊煙裊裊間尋訪金門古早味,在文字行間傳承地方記憶。本書以「化繁為簡」為烹飪精神,充分體現「大味至簡、真味只是淡」的哲學--這不僅是袁枚《隨園食單》的經典思想,也呼應了梁實秋所說的:「吃,是人生的藝術;飲食,是心靈的慰藉。」 全書分為六大類,從海魚、貝類、山禽、菜蔬、糕點到金門高粱,涵蓋豐富的在地食材與風味料理。 無論是「一午二鯧三馬鮫」的漁村智慧、蚵乾金瓜飯的庶民滋味、臘肉與高粱酒糟雞的醇厚香氣,或是紅龜粿、燒餅、油條等帶著人情味的點心,每一道菜餚,都是記憶的載體,家的象徵。 金門的烹飪,有三大特質:就地取材的自然樸實、節氣呼應的飲食智慧、以及濃濃人情味的生活溫度。維民校長深入每一道料理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讓這本書不只可口,更可讀、可想、可感動。 身為金門大學博士班的一員,維民校長不僅於課堂上展現深厚的知識底蘊與思辨能力,在筆下更能將地方文化轉化為動人的故事與滋味,更有機會邀請同學到他府上品嚐他美味可口的佳餚,這樣的表現,無疑是學術與生活融合的最佳典範。 《大味至簡》,簡中見深、味裡有情。這是一本值得珍藏、也值得一再回味的金門味道之書。 敬獻給所有想找回「古早味」、也在找回「初心」的讀者。
-
【小說連載】大箍呆
而且藤條拿在手上,夭壽死囡仔掛在嘴上,儘管被批評是一個沒有人性的養母,但她依然我行我素,不把人家的話當成一回事。倘若有人敢惹她,馬上以她慣用的咒語,還以夭壽、袂好、摳頭、絕種,絕對會被罵得狗血淋頭。 當然,被罵得最慘的要數她口中的夭壽死囡仔秀香,幸好她沒有夭壽,而且還峰迴路轉,成為有錢人家的媳婦,這無非就是老天爺給予她的恩賜和補償。反觀虎嬸仔,在秀香出嫁大箍呆尚未娶妻前,一切家事必須由她來承擔,絕對會讓她做得焦頭爛額,向來強勢的虎嬸仔,即使不接受也得承受命運的安排。 在鄉下,無論是「嫁查某囝」或是「娶新婦」,一般參加喜宴,除了「姑姨舅妗」或是「親堂」等至親外,通常是每戶一男一女,倘若家庭較貧困的人家,只請戶長一人,甚而有時還分角落,並非全村子的人都請。但虎嬸仔家雖然不是十分富有,嫁的又是她收養的新婦仔,理應馬馬虎虎應付過去就好,等她的兒子大箍呆結婚時再請各家戶。可是她卻拿男方那麼多聘禮,為了怕讓人家說閒話,只好席開十餘桌,宴請每家戶男女各一人,而且為了展現誠意,還要挨家挨戶去邀請。 (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