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正能量
抗疫期間,我們把昌哥這幀氣壯山河的照片置於此處,您若問它有避邪的作用嗎?多少還是有的,起碼在直覺上,我有這種感應(曾經在對岸實地訪查,他們的毛主席曾經是殺人如麻的「瘟神」,曾幾何時,在其過世經年,竟成了家家戶戶必貼的避邪「門神」;俺們這張充滿正氣能量「石破天驚」的氣貫長虹經典之照,比之不但毫無遜色,有過之而無不及也)。當然也應乎鄉老們長久以來的信念--認為金門是「福地」,邪氣總是難以入侵的,不就是無形中有一股「正能量」抵擋在前嗎?另外,君不見浯島舉目所及,可謂十、百步即可見一宮廟,其密度當屬舉世無雙焉!外顯上,足見居民奉神信仰之虔誠,所以此番在抗疫、防疫上的績效、作為,比起所謂的「寶島」台灣更勝一籌,咸認除了自助人助,冥冥之中的一股無形神力的護佑加持,不是沒有原因的。 照片裡的主角洪篤昌上校,正是虔誠敬神的金門後豐港人氏。這個臨海的地方,在我印象裡好像「地靈」孕育了「人傑」,出了諸多名人,委實不勝枚舉。像我的小學校長謝金文選擇落籍此處終老,以及克紹箕裘的其子華東,也是在這裡培育茁壯成長,嗣為金門杏壇作出了貢獻。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兵仔」在金服役期間,此村出一美女記者,時司令官收為義女,當年並一度有以其名為該村聯外道路之路名的傳奇佳話。 在我大內特勤圈,向被尊稱為「昌哥」的篤昌兄,是金門子弟服務於元首衛隊集訓的第二梯次前輩,後來接受保送至憲校專修班、高級班、以及充分能發揮其所長的「戰技班」結訓,並成為前清及國府時代禁軍總教頭劉雲樵老師傅的軍系首代嫡傳拳術弟子,可謂登峰造極的武術精英,為我故鄉爭光,固無待言。這張照片特別要說明的是:雖然是主角後來翻拍的舊照,但是我們似乎可以窺出其手刀擊破三塊磚的威力,一時天崩地解、氣勢磅礡!笑稱不但照片被震出了裂痕、歷久不衰,迄今都可以感受其氣充斗牛、餘震猶存的神威!這是當年洪教官在劉老師所開授的國家安全局所屬特勤精英的「拳術種子師資班」首期的期末驗收成果寶貴歷史照片。經我局國際認證標準「材料實(試)驗室」檢驗,磚塊屬一級紅磚,尺寸工整,密度較一般粉紅磚為高,孔隙相對較少,其抗壓強度,在國家CNS規範處於150kg/cm2以上之高標,故這個手刀擊破三塊磚的功力,實不容小覷!是以識者以為可以媲美少林寺武僧絕技「鐵沙掌」自不待言。目擊者見證當年「聯合特別警衛安全指揮部」所屬特勤單位如:警安組、警官隊、憲兵201指揮部及其所轄四個特勤營、以及總統府侍衛室、精忠衛隊等單位所派出觀摩骨幹,當時不約而同、無不起立鼓掌讚譽有加!都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欣見金門產出的特別鐵衛有此優異之表現,來自戰地「番薯仔」平素的自我嚴格要求有以致之,洵為功不唐捐。我們有幸看到這歷史的光榮時刻,抓住「剎那即永恆」的經典之照,「一擊恆久遠,氣勢永留傳」!這也是長久以來,「小兵仔」視為可以為俺們提供正能量的「標竿學習」(Benchmarking)之典範;這不就是孔老夫子很早以前就在論語裡面所推出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教育理念,東西方理論在此不謀而合的另一印證嗎? 醫學理論上,認為抵抗病毒,其中列為首要,在身體上必須具有免疫力;預防病毒的基本概念是--不要等到病毒侵入身體,才臨時抱佛腳,一時慌了手腳、張皇失措。平時應該就要提升自我的免疫力。如何才能增加抵抗力呢?總歸納不外乎可以從以下幾個重點著手:營養均衡、睡眠充足、多洗手、接種疫苗、還要加上自發性的適度運動(也就是透過維持適量的體能活動,以助於強化體力,維持身體正常機能及免疫功能。建議每週至少3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藉以維持鞏固。為什麼在此要特別強調「自發性」?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具有先天劣根性的惰性,而運動嚴格講起來必須達到讓身體有一定的負荷度,方能彰顯其功效,大部分先天的惰性「好逸惡勞」讓人產生「一動不如一靜」的自我原諒藉口苟且蹉跎,才會有人振臂疾呼提出「要活就要動」的警訊。我記得四十五年前,在士林官邸集訓時,當時有位姜豫東區隊長就充分體認此人性之弱點,特別指出其洞見之明,他說:「讀書靠自己,鍛練身體靠別人」,適為當時集訓時幹部的嚴格要求作出合理注解的同時,也隨時提醒我們,日後「練身」是為了自己的生命要維持下去的基本,每個人要建立正確的觀念就是「不但要儲蓄錢財,也要儲蓄健康」,而儲蓄健康首先要破除「靠別人、被動」的強身,遠不如自動自發體認到所謂「形勢是客觀的成之於人,而唯有力量是主觀的,可以操之在我」的強烈認知抱定決心,自我惕勵永不間斷的進行鍛鍊方克有成,由於惰性使然,不易達到目標已如前述,所以可貴。 基於上述,茲此疫情肆虐期間,晨間持之以恆的「重訓」,為維持於不輟,委實不易,蓋規定出門即戴口罩,先前即因心肌缺氧而自行進行重訓,此時戴上口罩勢必喘不過氣來,而迫使運動中止;初,於中庭奮舉啞鈴時,見繞行庭園健走者皆人口一罩遮掩,惟吾與眾不同,似有鶴立雞群、恐被視為異類的自我感覺困窘之狀生焉。惟余常信「困而知之」,有天清晨躺在床上正愁無練身之所,將如何度日安身之虞,突然靈光一閃──何不「移地訓練」於八樓之頂?堅信此行動可行之考量有二:其一、城市人率皆晏起,此時段判斷無人登頂,既無互染之虞,可以不用戴口罩。其二、既稱「啞」鈴,就不致驚擾他人、尤其頂樓居者之睡眠。研判果然正確,感恩上蒼冥冥之中指引明路,否則為防疫,日困愁城、坐以待斃,沒有死在人人聞之色變的「新冠」天災,卻自絕於他症,豈不冤哉? 初萌「移地訓練」之舉訴諸家人,小女首先置疑:「自然科學教我們說,隨著高度增加不是越發缺氧?爸爸不是『缺氧症候群』嗎?」余意以為:有違醫學理論的重訓在先,經驗告訴俺們,當我們一扇門被關閉的同時,上帝可能也為我們另開了一扇窗,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逆向思考或有活路可尋?一俟下定決心、起而身體力行,首揭相片的啟示激勵作用,是當前非常時刻支持我奮勇向前的驅策動力,有如此的正能量加持,堅信可以戰勝一切,迎向光明。是願分享故鄉人共渡難關。
-
在金門大膽島遠望廈門
某次經過申請,到屬於軍事重地的金門大膽島參觀,上島後在生明廳外的司令台,隔著一小片海峽,遠望中國大陸廈門市區的高樓,發現原來兩岸這麼近。 既然金門及廈門是兩岸第一排,以前兩岸關係緊張時,包括大膽島在內的整個金門,及整個廈門市區曾因此變成戰場,讓民眾感到不安,所以真心祈求兩岸關係和平共榮,讓兩岸民眾一起享受平安繁榮的生活。
-
饑腸轆轆
人已老 孩子小 每到飯時 妻兒全家繞 冰箱打開知多少 沒有東西下鍋炒 門裡飯廳門外道 「吳柏毅」來 門裡全家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物價飛漲難吃飽
-
中興新村長巷寂寂
夢 竹篙一直懸掛屋簷 退休搬走機關解散 白頭翁偷紅心石榴 等主人敲門招呼 鏽蝕衣架掛斑駁牆腳 時光緩緩進入彼岸 窗 由於過度期待 那一扇爬滿蛛網窗 等待主人溫柔擦拭 如今只能靠稀薄微光 或一夕風月孤單相照 定格不再歸來身影 長巷 凍省後十室九空 開始進駐月桃花與芒果樹。 小城多風雨 玻璃窗滿是皺紋 留不住貓的腳印 懸空傾聽瘖瘂蛙鳴 荒城 遙遠的台灣省政府 圓環招牌已拆卸 即使如銅雕不朽仍 丟棄歷史廢墟 我聽到遙遠模糊底呼喚 時光列車迴光返照 注:1997年凍省,故總統李登輝主導。隔年921大地震,省府辦公廳舍幾乎全倒。
-
梨之翼--二十世紀梨
春天,家裡的二十世紀梨,開滿樹的梨花,美得我手機拿起拍不停,放到FB分享好朋友,每天一早起來,梨花都有新容顏讓人醉心,樹下幾徘徊,左看右看繞著樹觀賞不能停止我的腳步,我的心都被一片雪白的花容留住。 滿樹的枝椏,冒出雪白的花姿,喚來蜂蝶覓食忙,我擠在眾蜂蝶之間,淡淡的花香薰著我的鼻,清冷的空氣中,香氣在蜂蝶之間流淌,躍動的生命與梨花的靜謐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而我是那個活力的生命,把自己幻化成一隻蝶,紀錄梨的生命時光。 枝頭的花如雪一般,在陽光裡閃亮,為不下雪的金門,在料峭的春寒中,增添了幾許的雪地風情,只為我家那滿樹梨花的枝頭清唱。 唐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 說的是春日楊柳的嫩芽,色澤像黃金,雪白正是梨花的顏色,散發著芳香。 唐白居易《杭州春望》詩中有: 紅袖織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意思是紅袖少女誇耀杭綾楴蒂織工好,青旗門前爭買美酒飲「梨花」。 宋蘇東坡《東欄梨花》有詩歌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條透露出濃郁的春色,飄飄灑灑的柳絮夾帶著如雪的梨花,布滿了全城。 唐杜牧《初冬夜飲》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杆? 台階下的積雪像是堆簇著的潔白梨花,明年又有誰在此憑依欄杆? 自古詩人愛吟唱,梨花帶淚最醉人!雨中賞梨花,盡在我心間! 家裡這兩棵二十世紀梨,是先生特別從台灣的假日花市,精選回來,他勤於修剪和澆水,並且努力施肥,於是小小的樹苗一年一年快樂成長,今年是第三年結果了。 春雨霏霏的日子裡,驚見梨花的枝條上點點綠意上枝頭,原來抽新葉了,彷彿換了新裝一般,又像楊貴妃啖了美味的荔枝,水蛇腰突的長了二、三吋,我的心花,像一池春水被扔了一顆小石子一般,漾起一圈圈的漣漪,心雀躍著,每天更是圍著二十世紀梨,瞧個不停,大家都不明白,有啥可瞧的? 可有得瞧的,我像發現新大陸一般,那新長的綠葉,居然有些文章在其中,葉面有的不是那麼的平整,像是被什麼東西欺負了,緊張得縮成一團,而且彷彿長了一排刺,我還以為是金門原生種植物「雙面刺」,我再仰頭在葉子底下仔細的檢查,原來是被「蟲廮」寄生了。什麼是「蟲癭」呢?對此有研究的學者這樣說,蟲癭是昆蟲刺激植物,讓植物長出不正常的組織,造癭昆蟲的幼期就可以利用它當做避難所,在裡面長大,直到發育成熟才會離開蟲癭。而蟲癭在什麼時候形成?昆蟲並不能在任何時候刺激植物造癭,而是要把握植物開始分裂最旺盛的時機,也就是植物形成蟲癭的組織還在發育的階段,通常是在春天發芽的時期,研究的學者告訴我們,蟲癭長在哪裡呢?像葉片、葉柄、枝條、芽、根或花上都有可能,但是每一類的昆蟲通常也只在一種特定的部位造癭,其次,造癭昆蟲也只在某一種特定的植物造癭,或親緣相近的植物造癭。 哇哇!大自然的奧妙,再次讓我見識到,真是太神奇了,我把這種「蟲癭」拍了下來,再去請教專業的老師指導,從廿世紀梨的觀察紀錄中,我再次如醍醐灌頂。 到了初夏,每天的觀察更讓人期待,因為花謝了,但在蜂蝶的努力訪花中,有了滿滿的成果,只見枝頭掛了一個個小小的褐色圓形果,有如一串串的風中鈴噹,在清風中自在的搖曳,梅雨來臨的季節,為它提供了充份的水資源,很像小嬰兒在搖籃曲中:「嬰仔嚶嚶睏,一夜大一寸,嬰仔嚶嚶惜,一夜大一尺。」天天長大,興奮了我一顆容易滿足的心,從小拇指那樣大小,長到快要有一個拳頭那麼大,多麼有成就感。 先生買回來的是二十世紀梨,原來這品種的梨,不僅有身價,而且有故事,據說二十世紀梨是在1888年在日本的千葉縣松戶市,那裡有一位當時僅13歲的男孩,名字叫松戶覺之助的,在他的父親用來當作垃圾堆肥場的農地發現的苗,取名叫做「新太白青梨」,過了幾年,1898年,有一位日本的農業專家渡瀨寅次郎發現這不可多得的良種,他斷定會是下個世紀的「梨之王者」,也就是20世紀的重要品種,於是把他的觀察和願望放入這個品種的命名中,稱之為「二十世紀梨」,隨著環境的變遷,二十世紀梨的主要生產地區轉移到日本西部的鳥取縣,二十世紀梨並且成為日本主要生產的青梨品種,產量佔日本梨子品種中的第三名。 目前,滿樹盡是結實纍纍的二十世紀梨的果,據說採收期是秋天的八、九月,值得期待的美好季節。
-
南下
細雨綿綿,沒有風的打擾已經無聲精準落了整夜。車站內螢幕上寫著溫度十二度,鐵軌上,最後一列南下火車在等候發車時間。 明亮的車廂內,兩位小孩的哭鬧聲此起彼落,誰也不肯示弱;年輕的母親專注滑著手機,口中溫柔安撫:「安靜坐好,不然警察伯伯要來抓壞小孩了。」母親的語調可能過於輕柔,兄妹倆仍為了座位吵鬧不休。 車窗上雨點一滴滴攀附,匯集成比淚水更寬更多更急的小川流,帶走窗外明亮視線,留下模糊焦點。空蕩蕩月台跟今晚氣溫一樣凜冽,只剩老站長縮瑟身軀站月台;猶如站在海岸手提油燈,等待船隻歸航的老者,非得等到大家平安歸航才甘休。 時刻一到,老站長看著手錶,吹響尖長哨音,為這長夜劃下最後一筆,再一次確認左右,手勢再起,警示聲之後,車門全數關閉。車廂內短暫沉寂,小兄妹被一連串怪異尖銳聲威嚇住,母親雖滑著手機,嘴角竟勾起一抹笑意,彷彿發現了什麼。 再一道手勢,火車開始晃動,緩慢行駛開來,老者完成任務。 窗戶上的水流被拖拉放縱,無拘束成了各式形狀,打在車窗上的雨滴,隨著車速糊了又糊聚不了形,夜景則是各顏色線條拉長斷續再拉長,沒有其他形狀。車廂內聽不見雨聲,只有火車行駛軌道上「扣克──扣克──」聲有節奏的響著,以及跟我同排的小兄妹又開始的爭吵。 「再不快點坐好還再哭哭,虎姑婆就要出來囉。」母親提高音量,語氣仍舊溫柔。不只小兄妹的音量間歇,我也側頭傾聽。母親像在說床邊故事般溫柔輕慢:「很久──很久──以前,虎姑婆在床上吃小朋友手指頭的聲音,就是現在這個聲音扣克──扣克──」小兄妹睜大眼半張開嘴,停止所有動作看著母親。 車廂內真的只剩下啃食手指頭的聲音。 母親的方法奏效,藏不住得意的表情提醒著說:「快點坐好把眼淚擦乾,不要讓她發現這裡有愛哭哭的小朋友。」哥哥馬上讓出空位扶起妹妹著急著說:「妹妹快上來,中間給你坐,我跟媽媽保護你。」兩兄妹躲進母親的外套,不敢再發出聲。 前門忽然開啟,嘴巴緩慢攪動的女孩不懼低溫,龐克裝扮長髮繽紛多彩,妝容誇張皮衣、短褲、網襪、高跟鞋,看不出臉上表情。她似乎看出他們的害怕,直盯著小兄妹的方向走過來。小兄妹看到女孩猙獰的表情,有默契的躲進外套,女孩的坐位在小兄妹後面。 「扣克──扣克──」好像變大聲了。小兄妹像是說好了要確認什麼,起身一起躲在椅背,探頭,縮回。不知道他們看見什麼,只見他們迅速蓋上外套,緊密依偎著母親,不再有聲音。 雨已經停,雨珠被四處拋棄,剩下的還在掙扎,該離開的誰也留不下,窗外只剩下線條續續斷斷後不再出現,車外只剩下一片黑。
-
慟
百年來的預言 一一浮現 傻女孩驚悚 想坐在冥王星上 遙問媽咪 眼淚何時會乾涸 不要做盲人 金黃色女神 乘著銀馬車招搖 夢魘詭譎 不我沒有哭 只是黃河決堤 缺了一角 無月夜的巫女 狂歡慶祝 撒旦不羈的飆至雲霄
-
空中博物館之異想世界
近期疫情肆虐,嚴重程度居高不下,民眾個個人心惶惶,蘭陽博物館為了配合中央政府的防疫措施,園區營運暫時停止運作,然而蘭陽博物館提倡停遊不停學,社會大眾可以藉由線上展覽、網路課程、演出影片展示、文物查詢及官網購物等方式,暢遊博物館展覽非凡的文藝人事物,翱翔蘭陽地理人文產業的成熟歷史與光彩。 進入蘭陽博物館官網,點選想要的服務項目,深刻認識博物館裡裡外外的歷史環境、活動快訊及典藏,尤其透過數位典藏系統,以其數位性與網路開放性的機制,提供研究者與民眾瀏覽使用,強化博物館的典藏利用,促進全民共享博物館的資源。 蘭陽博物館Facebook網站不定時更新展示活動成果與抽獎資訊,與社會大眾多方面互動,一篇篇的PO文,字裡行間流露出真誠與宜蘭人外冷內熱的情懷,夾雜「四季音樂節」的歷年演出影片,音符自樂譜孕育成形,倚靠傳播媒介飛揚四處,餘音裊裊,薰陶自我性情,進而渲染蘭陽在地風采。 縱使現今新冠肺炎的阻撓,導致人們須宅在家保護群己,期盼已久的旅遊規劃也跟著功虧一簣,但在宜蘭教育文化熱情陪伴下,不會讓眾人半刻無聊,運用網際網絡,盡情享受蘭陽博物館精心打造的服務,引領眾人沉浸蘭陽文化之旅,秉持開闊心胸積極邁向未來的每一時分。
-
古寧頭「國賓繩仔鼓店」的故事
前年九月,打著金門大學新生的名號,我來到了中外馳名的離島金門。 初來乍到,我看到金門有許多與台灣不同的人事物,像是古色古香的閩南建築;像是富思古幽情的眾多古蹟;像是慎終追遠的大小宗祠;像是令人口頰留香的傳統美食……等。深感萬般稀奇之餘,也興起來自台灣最南端縣市屏東的我的好奇探索。 對於麻花捲,我毫不陌生,因從小吃著赫赫有名的小琉球麻花捲,細細長長,甜甜脆脆,非常好吃。來到金門,因為同學是古寧頭北山人,推薦我品嚐她們家附近的麻花捲甜點,也就是「國賓繩仔鼓店」的美味產品。 初嚐古寧頭「國賓繩仔鼓店」的麻花捲,發現與小琉球的麻花捲差異很大,光是外型就迥然不同,口味也非以往小琉球那般甜甜的口味,而是滿滿蒜香味,口感酥脆,有許多層次,令我印象特別深刻。巧逢國文課有報導文學報告,我毫不猶豫選擇「國賓繩仔鼓店」作為探索金門傳統美食的第一站。 古寧頭北山小吃店起家 「國賓繩仔鼓店」位於金寧鄉古寧頭北山,李氏宗祠旁,小小店舖藏在古寧頭北山巷弄裡,不易發現,需要稍微尋找,或是循著陣陣香味尋找到此店。 早些年,國賓小吃店是以賣小吃為主,賣零食為輔,後因「戰地政務」解除,阿兵哥大量撤離,金門改以觀光導向,當時老闆人手也不足,而轉型改賣零嘴給觀光客。 老闆娘許秀珍製作麻花捲已經三十幾年,在更早以前,是由老闆娘的老公開創,老公過世後,原想退休跟著兒女一起去台灣,後來想想,需要有人留在金門顧祖先、拜拜相關事宜,且在金門有許多老朋友可以聊天,於是便隻身一人留在金門。 老闆娘說,做這行業須早上三、四點就起床備料,先用機器攪一個小時,攪完後的麵糰與配料用手工搓揉,然後切塊,搓成長條形,再塑型,再拿去油鍋裡炸,炸完放涼,續裹黃砂蒜糖。 問老闆娘「早上會不會賴床?」老闆娘說「不可能,時間會來不及。」而且老闆娘總是晚上十點才打烊休息,每每過著忙碌又充實的每一天。 老闆娘說:「其實,麻花捲的外觀也會隨天氣的不同而有所差別,譬如天氣好,陽光普照,炸起來的外觀會較為膨脹好看,吃起來也較酥脆。」 凌晨起早手工製作麻花捲 凌晨三點起床,除麵糰運用機器攪拌外,其他製作工法都以最傳統的手工方式進行。 天氣太冷依舊得早起,以前金門更冷,還得將熱水放在一旁暖手,現今氣候暖化,冬天已沒當時那麼寒冷了。 做工複雜,需要兩隻手不停地忙活,老闆娘說:「做麻花捲,做到整身都是病。」 口味不斷創新迎客群 「蒜味麻花捲賣最好,是古早味。」老闆娘一邊忙活,一邊說述著:「從一開始就只單賣蒜味,後來女兒協助研發,才有了青蔥、芝麻、花生等口味。新包裝的想法也是女兒想的,雖然比傳統包裝貴五塊,但因夾鏈袋包裝較新穎好看又衛生實用,觀光客的接受率持續居高不下。」 每天賣的量不一定,時好時壞,有可能一天只有幾十包,或一天能賣出好幾百包。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村落媳婦多會回來「食頭」,訂單就會大增。有時會遇到客人挑三挑四的,是老闆娘最大的難處,老闆娘口中雖說不要理他,但聽到難聽的話仍然很難過,我想這些言語都會狠狠地傷了老闆娘吧! 女兒遠嫁台灣,兒子也在台灣上班,老闆娘說開店純粹為了打發時間,但女兒有時也會回金門幫忙,做一些麻花捲以外的小零食供老闆娘一起賣。 女兒還將商品上傳至FB與蝦皮,擴展商業渠道,增加收益,其FB名為「麻花捲捲與蝴蝶飛飛」,內容有一些產品介紹與影片,大家有興趣可去搜尋。 訪談之後,我覺得老闆娘是一位熱誠開放且認真上進的人,在我訪談期間,一直親切的招待我,並坦誠述說自己一生的經歷,對人也總是笑顏以待,令我覺得很暖心。 老闆娘許秀珍從早忙到晚的職人精神,讓我欽佩,也值得你我學習。
-
一匙鹽的省思
中午蒸了一個粽子當午餐,粽子包得非常飽滿,米的熟度剛好,餡料有鹹蛋黃、兩塊很大的滷肉、干貝、栗子、香茹……,全部的材料吃起來都很不錯,原本這樣的粽子,在我心中應該可以算是一顆完美的粽子了,可惜卻在一個地方出現了問題,就是佔一顆粽子最大部份的糯米炒太鹹了。吃完喝了一大杯水。 這讓我想到了「鹽」這種明明就很普通、很微小的東西,卻是料理的靈魂,增一分則太鹹,少一分則太淡,沒有它再好的火候也失味。還記得小時候二姐生病,不能吃鹽巴,媽媽煮東西都得先裝一份起來留給姐姐,之後再加鹽,我偷嚐過那些沒有鹽的食物,真的不好吃啊!也不知二姐是如何熬過那些食而無味的日子的。幸好二姐後來恢復健康,什麼都能吃,甚至比我們更懂得吃。 所以不要小看那一匙鹽,他可是左右食物是否美味的關鍵啊!也不要小看那我們連肉眼都看不到的細菌,它是能把我們的世界都打到靜了下來的巨無霸。更不要小看自己,這世界沒有你就不美麗。記住,我們都是最棒的!所以,不能出門也沒關係,不能探索外面的世界,就去找找內心的世界吧!這個世界才真正的無邊無際,路更長更遠,但我們總是沒空走向它,離它很遠,就用這段必須關在家的時間,邁開步步伐去找它吧!去發現我們的美麗「心」世界。
-
阿矮阿嬤
阿矮阿嬤一點都不矮,也不知為何名叫阿矮的。碎花樣的帽子加上掩去雙臂的袖套,包得整臉密不透風,像是路邊的清潔阿桑!然而,卸下帽子的面容下,卻是慈祥、逗趣的模樣。阿嬤常說:「我是個天生勞碌命,到處都有人要找我去幫忙呀……。」旁人都說她不要命了,腰痛還要拚命去賺;但她似乎樂此不疲。或許,她有顆古道熱腸的心;也許,萬能阿嬤出馬,事情一切解決!不過,深深的痛楚卻一直圍繞著阿嬤,一直到我們相遇……。 阿嬤的頭髮混雜著灰、白與咖啡三色,靦腆的笑容醬著從海邊帶來的濕氣與鹹味!「挑青蚵仔」是她最擅長的拿手絕活,搬一把凳子,彎著腰、埋著頭,面對著眼前的臉盆,拚命地挖呀挖的。一小時、兩小時、半天、一天,就這樣持續著……。然而,這種方式,縱使是鐵打的身子也要喊救命啦!腰越彎,脊椎的受力越大,長期下來,變成隱形的危機,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觸電般的疼痛,蔓延……。阿嬤常常痛到不敢來做復健,因為脆弱的腰像快撕裂了一般,失去控制。 我們勸著阿嬤,休息吧!休息吧!這時阿嬤就會說起她的小孫兒,她說:「當我痛到站不起來時,我的一對小孫兒就會扶著我,一步一步地走。走樓梯時,更是一上一下地保護著我!」每天,這對小孫兒都會去三樓給祖先上個香,祈求老天保佑阿矮阿嬤能夠身體健康、平安順心。說著、說著,我瞥見她的眼角泛出淚光,有喜悅、有驕傲、有心疼、有不捨!複雜交錯的情緒底,串起阿嬤生命中獨特的火苗。她,是為了別人不顧自己的,無盡的愛,忘卻了自身……。此刻,我想說:「阿矮阿嬤,現在妳要多愛自己一點,為了更多更多愛妳的人而加油著!」。 在復健科常常會遇到許多有趣的人、事、物。回想起來,往往都是混雜著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難忘記憶!在高齡化社會加劇的今日,由於醫療衛生的進步,大部分的長者都可以健康終老。而在我們的社區中,甚至有許多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仍以務農、養漁為生,執著地耕耘那分他們心頭永放不下的「責任」,實讓人欽佩與感動。有幸以物理治療師的角度,近距離記錄這些老人家的故事,用手中的筆將之破土而出,重現光彩。
-
【拾穗集】路上的櫻花樹
這個時候已經有兩三年人沒在溫哥華了,也就是說,已兩三年沒在這邊觀賞櫻花了。因此,走在路上,看著長出嫩葉的櫻花樹,還是滿心期待櫻花的綻放。 一路走著,經過幾個櫻花樹密集處,樹上已長出密密麻麻紅褐色的細葉,心裏估量著,再過一星期,花應該就開了。當又再走了幾條街,驚訝發現路旁已有不少櫻花爭先恐後地開了,並且將馬路點綴得繽紛多彩,引來路人迫不及待取出手機駐足拍照。無疑的,由於疫情無情的肆虐,此刻,這些美麗花朵的出現將撫慰無數人心。 又一日,經過一處有原野氛圍的步道,夾道兩旁是乾枯的芒草及帶刺的野莓藤蔓於風中顫抖著。而路旁的樹木依然是孤零零的枝枒,尚未長出葉子來。幾株櫻花樹也還沒開花。令人驚豔的,轉角的一處草坪空地上,卻有兩株開滿白色花朵的樹,於陽光下閃閃發亮,格外美麗,猜想應是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