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愛十二生肖說
宋朝有〈愛蓮說〉,我則想寫〈愛十二生肖說〉。我是十二生肖忠實粉絲,持續數十年,熱愛之情,絕不亞於學生追求偶像,每見十二生肖圖文,我便睜大眼睛,細讀詳看一番;當學生要我寫「畢業留言」,「偶像欄」我只填寫十二生肖,學生為之捧腹大笑,我說有何不可? 有此嗜好應從郵票說起,民國57年底,中華郵政發行首套生肖雞年郵票,那時尚未引我興趣,直到後來,每年按時發行的生肖郵票、生肖戳章、生肖封卡,千變萬化、多采多姿,令我著迷、把玩不厭,也大概是「愛屋及烏」,慢慢愛上十二生肖的圖文、造型,乃開始從事收藏與追求。 為了收藏及了解十二生肖,我便開始買書,見一本買一本,目前書架上已收藏套書(一本一生肖)兩套,其中一套是大陸出版;單本書(生肖集中一冊)十幾種,涵蓋十二生肖傳奇、縱橫譚、故事、圖案百科、非常圖典、漫畫、卡通畫法、剪紙、童書等,買不到的就向圖書館借閱,由於本文不談理論,暫且從略。 最為轟動的應是每年元宵節的花燈展,臺北市從32年前的燈會以至今時的燈節,我年年到場,未曾缺席,每年的生肖主燈,藉著燈光、音效、煙霧的變化,五光十色、光耀奪目,都是我捕捉的鏡頭,以及配合生肖造型設計的服務臺、猜謎架,還有周邊各形各色的生肖燈,也是我追逐的目標,拍照之後,集結成冊,無事翻閱,樂在其中。 中央銀行每年春節前夕發行的生肖套幣已至第三輪,起初未加留意,後來跟著狂熱,臺銀板橋分行離我最近,在人山人海、大排長龍的行列裡便可找到我的身影,寒流來襲、大雨傾盆、感冒發燒,我仍風雨無阻。看完學生早自習後立即跑來排隊,將要買到時又匆匆趕回上課,待下課再來,已然銷售一空,有幾次拿到慰問獎(紅包袋):「辛苦了!明年請早。」帶著滿懷惆悵回校!這是我的「狂熱期」,這等鍥而不捨的精神,只有沉迷者有之,當然買到的多於向隅的,直到近年,已經少人排隊,昔日繞好幾圈的長龍已不復見,我也進入「冷卻期」了! 數十年來各家銀行每年發行的生肖金銀幣,有些成套,有些單枚,有的是外銀委賣,我無錢購買,只能收藏廣告簡介,簡介印刷精美、金光閃閃,有如真幣一般,目前已收藏好幾本,依序排列,也是一得。 生肖價值高低,差之天壤。民國九十年,總統府舉辦「十二生肖特展」,展出許多古代器物上的十二生肖,難得一見的展品,令我大開眼界,也拍下許多珍貴的鏡頭。國立歷史博物館曾展出古代十二生肖陶俑、銅器,這些真品,價值不菲。 十二生肖,無所不在,在我去過的地方中:苗栗西湖度假村有十二生肖雕塑花園,十二尊生肖雕像錯落一列;帶學生至杉林溪畢旅,途經十二生肖彎,每一彎道豎立一生肖牌;花蓮光隆礦石科技博物館大門前一列十二生肖石雕像,巧奪天工、維妙維肖;鶯歌陶博館廣場,以陶瓷鑄造一列十二生肖、一列十二星座,中西並列、左右對稱;臺北植物園有「十二生肖植物區」,將含有十二生肖名稱的植物種植一區;臺北市聯合醫院昆明中醫院區懸掛「有趣的十二生肖藥用植物」圖表;連我住家附近的兩處運動步道,也在地面以彩色水泥鑲上十二生肖圖形,只要有心,必有所獲。 展場上的十二生肖更是多如牛毛:臺北國父紀念館曾在民國102年舉辦「圓明園特展」,見識到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的樣貌;郵政博物館除每年固定生肖郵展外,有時還搭配其他生肖器物及外國生肖郵票,內容豐富多元,令愛好者流連忘返、不捨離去;臺北工藝分館的文創商品頗多生肖品,在造型上均是同款成套,都是設計家的嘔心之作;書法展中以甲骨文、籀文、小篆書寫的十二生肖字幅,皆可拍照收藏。 在其他展場中還見一些比較特殊的十二生肖:如十二生肖毛筆,各以十二種動物的體毛製作;銅鑄十二生肖燭臺,臺身各是一隻生肖圖樣;十二生肖紫砂壺,利用壺口、蓋、把三部分來表現動物之特徵;另有以竹、木、葉為材質或廢棄物組合、鋼鐵焊接製成的十二生肖,充分發揮創作者的巧思創意。 新北市展館不少,每年春節期間,都有走春集章活動,且都是生肖章,各館生肖造型不同,拼湊起來有如一張生肖闔家歡,頗有趣味,也掀起了一堆人追章趣,帶動了參觀人潮,一舉數得,只可惜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已告中止! 鶯歌陶博館每年春節前夕的生肖陶藝展,原本在文化中心,後來移至三鶯藝術村,一辦數十年,除了生肖陶藝作品可以拍攝,尚可在簡介上加蓋生肖圖章,我也從未缺席,可惜也已中斷! 玲瓏精緻的十二生肖書籤,一套十二張,約在60元上下,內含生肖屬性解說,當年找遍各地文具店,目前擁有十二套,各式各樣的圖案令人賞心悅目,惜已絕跡多年,未再有人出版。 生肖賀年卡千式百款,燙金的、鏤空的、立體的,令我愛不釋手,狂熱時每年買上十多張收藏,數十年下來,為數可觀!若將同款式的十二生肖排成一列,頗有可看性與一致性。 剪紙與紙雕藝術,手工精巧,國父紀念館每年春節所舉辦的「李煥章大師剪紙藝術展」,其中最吸引我的當然是十二生肖,生肖與吉祥字樣交互鑲嵌,字中有圖、圖中有字,變化萬千、嘆為觀止! 早年的紅包袋純紅素面,近幾年盛行生肖紅包袋,燙金彩色,有臺灣製也有大陸製,真是投我所好,讓我又多了一項收藏。 許多地方都有老街,我的目光只注意童玩店,就像尋寶一般,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曾經買到生肖圖片,古樸的造型,別有古風!有些人仔標背面也有生肖,價格都在三、五元間,物超所值。 每到春節前夕,便可感受到生肖滿人間,機關團體、百貨公司為了增添年味喜氣,大門口或牆面上總會設計恭賀新禧字樣並搭配生肖圖樣,引人注目,令追尋者卡嚓不完。 收藏十二生肖不一定要花錢,過年前各宮廟、金紙店所印製的農民曆、春牛圖,供人免費索取,其中形形色色的生肖圖形,我已剪貼成冊;還有報章雜誌的生肖運勢預測及相關圖文,我也加以收藏。 生肖樣貌不斷推陳出新,讓我永無止境地收藏,我很佩服這些美工人才,他們的設計具有成套性與相關性。然而金幣與立體生肖,昂貴又占空間,我無能力收藏,只收藏廉價或免費的生肖圖片、戳章與書籍,就已琳瑯滿目,足可辦個小型展覽。 「送人者人恆送之」,我經常送人蓋滿生肖戳章的首日封,並以生肖賀年卡向人拜年,無形中得到不少回饋:同仁知我有此癖好,一有生肖紅包袋便拿來送我,林玉瀅老師曾送我生肖郵摺,童玉娟老師送我十二生肖彎集章卡,幾位我帶過的實習老師刻意回我生肖賀年卡,一位地理老師的丈夫丁志達先生送我大陸郵票及十二生肖銅章,令我感動不已! 發行生肖郵票已是一項全球性的風潮,換言之,十二生肖已成「國際巨星」,據統計:68年來全世界已有127個國家及地區發行3500多種生肖郵票,普及的程度,著實令人驚訝!豈料發揚中華文化竟是生肖打前鋒。 臺北世貿中心辦過幾次國際性的郵展,我常跑外國攤位,常有意外收穫;外國生肖郵票別有異國風味,令我著迷!每年固定向郵幣社購買幾套,直到退休之後,收入大減,才戒掉這項心愛的收藏。 只愛有價生肖者,「宜乎眾矣!」而兼愛無值生肖者,則「同予者何人?」如此無不收藏,實不敢再往下寫,深怕有人笑我瘋了!
-
金牛來臨
走過台灣博物館園區,看見門口有金牛雕座。據說金牛頗有來頭,是日據時期,滿洲國送給台灣博覽會的,後來移到博物館園區。 小市民可不會去記這些歷史啦!只是看到牛,想到牛年快到了。這次迎新年,可沒有以前感傷懷悲的,是真的希望2020充滿新冠疫情,讓大家惴惴不安的鼠年趕快過去,大家能快樂迎接一個平安的金牛年吧!
-
辦公室的春節
從古至今,警察給人的印象是全年無休、服務到家,戮力於治安交通工作,毫無疑問盡全力奉獻,尤其是一遇春節假期,觀光地區人潮壅擠、交通要道水洩不通,員警忙得不可開交,案件頓時也繁雜無序,慶幸多以「為民服務」案類為主。 回想當時第一年從警的我,也不例外,特別在「新手運」加持之下,抽到了籤王,打頭陣於除夕夜裡留守,擔任分局的執勤官,扛下調度指揮線上警力的重責大任。 首次除夕夜未能與家人團聚、同吃年夜飯,內心著實疙瘩不習慣,然而好險警察分局就像是個大家庭,充滿著溫馨與歡樂,上下張燈結綵好生熱鬧,佈置成繽紛的嘉年華,處處洋溢著年節氣氛,有別於以往「冷衙門」的刻板印象,也化解了自己的不安,補上心中的缺憾。 除夕夜晚在分局吃團圓飯算是難得的生活體驗,圍爐夥伴全是當日執勤的第一線同仁,分局長親送留守人員新年的慰勤紅包,當年收到的喜氣燙金字紅包至今仍完整保存。吃完年夜飯,因上班地點離家裡不遠,堂兄弟姊妹特地前來警察分局探班加油,格外驚喜也振奮人心。 隔日大年初一,外頭鑼鼓喧天、載歌載舞,鄉公所舉辦新年踩街活動,除歌舞表演外,還有舞龍、舞獅、踩高蹻,節目十分精彩,歌聲、笑聲、掌聲融合滾滾濤音,揮灑出歡欣鼓舞的畫面,也為春節開啟了序幕。 過年期間,民眾登門報案或路上巧遇員警,對於值勤同仁一句親切的拜年問候,猶如春花帶來芬芳,雖然家家戶戶圍爐團圓,但轄區內仍有無法與家人團圓過年的孤老耄耋,派遣勤區員警關懷無依無靠的底層人們是我們的職責,為社會注入一份溫暖的力量,縱然年節期間失去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可是能為治安交通工作盡一份心力,實感萬幸。
-
倒數前的火鍋派對
有朋友問我,如果一年的最後一天,我會想要跟誰過?我說,在沒有任何困難的情況下,我會選擇跟我親愛的家人一起度過,因為我知道,唯有這樣,才會讓我的心情覺得輕鬆,也會讓我感到沒有拘束,畢竟每個人都是相處很久了,都知道彼此的個性,以及喜歡在那樣的氛圍,而且是家人,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從寬辦理,例如開始或結束的時間,例如準備些什麼,或是撐不到倒數那個時刻,就可以回到溫暖的被窩好好睡去,所以,在一年最後的倒數階段,我習慣跟自己的家人一起,而他們也習慣跟我一起,大家圍爐吃火鍋然後跨年。 像這樣的聚會相當難得,尤其是大家平常都忙,也有人要上晚班的情況下,所以提前邀約,讓大家都可以排除萬難,然後在固定時間出席。而大家就會分工合作,將所有的東西弄好,例如我與妻子就會到大賣場採買,雙親則是會到傳統市場採買,弟弟與妹妹則是整理好要吃火鍋的空間,然後將大家的碗筷都準備好,所以準時就能夠集合。這次由於疫情的關係,所以不少跨年活動都變成限制人數,或是直接用線上的方式上課,畢竟疫情升溫,總是會感到人心惶惶,不過,只要做好防護的工作,也不用特別害怕什麼。現在大家也正在等著疫苗研發,希望能夠盡早防範,盡早能進入狀況,也不會因為有什麼事情耽誤而遲遲無法恢復正常生活。但在這特別的階段,只能少出門參加大型聚會,然後好好待在家裡跨年度過。 還記得我到大賣場採買有關火鍋的食材,正好不少網紅都在拍相關的火鍋湯頭影片,他們有些是業配,有些是真的好吃,都可以列入選擇的對象。而我雖然不是網紅,但也覺得透過吃火鍋這件事,可以讓自己吃得安心,也能了解自己所吃的成分與產地。而由於妻子有事先講想要吃酸菜白肉鍋,所以我就買了,恰好先前也買了個鴛鴦鍋的火鍋鍋子,因此可以使用,另一個我打算使用清湯,有些人不喜歡火鍋有太濃的湯頭會覺得膩或鹹,所以就改用單純的清湯,比較不會太鹹或太膩,讓大家都可以有所選擇。除此之外,我也買了不少火鍋料及點心等,準備跨年當天要長期抗戰,大家可以吃到跨年為止。買好東西回來後,就看大家進進出出廚房,關於跨年夜,以前就是我們的火鍋派對,無論是與家人,或是與朋友,其實都曾經有過,但是最常的還是跟家人,大家在這個特別的時刻可以團聚一起。 接下來,大家就會整理好客廳的桌子,然後一一把今天所買的食材端上來,在中間的一定是卡式爐與鴛鴦鍋,接著旁邊會擺放肉片、火鍋料與生鮮食材,還有沙茶醬,要添白飯的則是要自己進去裡面電鍋盛。另外,也有我買的蜜汁排骨,還有妻子到美式大賣場買的烤雞腿,接著打開電視,大家就可以在跨年節目中邊吃火鍋,邊享受音樂饗宴。倒數前的火鍋派對,就這樣吃了又吃,然後吃飽了就起來走走動一動,接著坐著繼續吃。直到倒數的那一刻,大家再度坐在電視前,一起從電視螢幕前跟著主持人數著描述,接著又度過舊的一年,迎接嶄新的一年。
-
紅包糖
過年的前夕, 我忙著指導孩子作業, 孩子忙著寫寒假作業, 我像園丁一步一步的灌溉, 他們像樹苗一點一滴的成長, 有時會說說年獸的故事, 讓孩子知道過年的由來, 冬天是大家愛吃火鍋的季節, 在享受完圍爐的氣氛後, 叮嚀孩子過年期間該注意的事, 孩子的心思早已飛向九霄雲外, 於是我拿起一包包的小禮物, 孩子們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 那紅色的紙袋裡, 裝著一顆顆令人垂涎三尺的糖果, 孩子的表情往往最真實, 開不開心往往都寫在臉上, 虛幻的年獸早已消失不見, 而那充滿喜氣的紅包糖, 已慢慢取代牠的地位, 糖果能讓孩子深深體會, 吃個甜甜過好年, 看著他們欣喜的背影, 彷彿進入過年前的倒數計時, 隱藏在內心的燦爛煙火, 也慢慢綻放開來。
-
親父餃情
餃子乃舊時年味,特別對像我這樣的外省第二代而言,一顆餃子一份情。餃形似金元寶,是家中除夕討喜消夜,亦是日常接連山東吃食的鄉情捷徑。 自己動手包餃子工事龐雜,後來爹多至軍人福利中心購進利便的冷凍餃,包裝上若標有山東字樣的,必是他首選;儘管,我從來攪不清山東餃與非山東餃差在哪,餃子沾醬吃起來不都差不多嗎? 真的有差,直到我吃過南機場的來來餃子。豬肉大白菜口味是招牌,手工現擀Q彈有勁的餃皮,頗有嚼勁,包覆蔥花豬肉和大白菜交織內餡,入口彷彿咬下滿嘴綿綿暗香:豬肉鹹香多汁、大白菜軟嫩芬芳,層次分明、氣味相輔。再來碗滿滿大白菜的酸辣湯,就是一套味味俱全的餃子盛宴。曾外帶冷凍餃回家,爹一吃愛上,一顆不剩,卻定格了父子情。 某夜現場食畢,齒頰存香之際,又興起外帶來來的冷凍餃。想想沒了爹,內用夠數,默默起身結帳,讓位告辭。 餃子仍是舊時年味,啟蒙我吃餃子的爹惜已人間無影,遺留親父餃情似遠還近,馥郁不散。
-
小時候的時光
豐子愷曾述:「唯有孩子能讓人忘卻世間煩惱。」人最懷念的,永遠是小時候,那時候的自己無憂無慮,沒有紛至沓來的煩惱,心靈也很知足,一件小事就能令自己開心愉快許久。 宋朝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曾述:「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小時候猖狂的歲月,所記不多,生活在鄉下,喜歡放學過後騎腳踏車「巡田水」,甚至還幫涓涓小溪築水壩,偶爾替紊亂河岸撿垃圾綠化,徜徉在山水之間,心頭總有說不出的喜悅,但出社會後,很少能夠直接感受大自然中簡單的快樂。 小時候好動,很少可以安安靜靜地做一件事情,但只要碰上感興趣的事情,就能立即專心致志,認真的模樣,讓旁觀者都覺得有趣。像是製作橡皮筋槍就是一項讓人專心致志的好玩事,當時橡皮筋可謂是衡量財富多寡的象徵,堂兄弟們四處蒐集用不著的竹筷子,後製切割進而形塑出擬真駭人的玩具槍枝,時而築紙箱進行生存對戰,不分出勝負絕不善罷干休。然而,長大後,對於興趣,卻少有這樣認真的時候。 小時候最愛湊熱鬧,也愛看熱鬧,碰到有趣的事情,一旁圍觀不說,還會牽著家人前往,頓時感覺自己像個大人一樣,村裡廟會更是小時候爭先恐後參與的盛宴,眾神轎與八家將民俗展演的組合總是深植人心,讓人為之驚艷。長大後,早已無小時純粹的心性,逐漸厭煩人多的場合,熱鬧也看得少了。 小時候家裡最為開心莫屬逢年過節,祭拜祖先有豐盛佳餚,親朋好友熙來人往,好生熱鬧,最幸福的是一家人在一起,那時候的快樂很簡單,父母恩愛、手足和睦,尤其是除夕夜,宋代蘇軾(守歲)曾述:「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堂兄弟姊妺一同守歲不睡覺,相守在客廳笑語喧嘩,直到今日都覺得迎接新年的歲月,如此美好。 生命需要滋養成長,註定邁向成熟的人生,長大後,希冀保存著赤子之心,面對日益繁複的人生,終於還是明白,小時候最好。
-
歲末
歲末,年狂奔 思緒追不回凍結的年輪 嘆望庭院落花癡情 曾經芳華苦等 無奈寂寞庭院深深 細雨紛紛朔風冷 曾經,曾經 月光溫柔詢問 所有星子傾耳探聽 溫暖雙手滿盈 蜜意濃情雙眸凝 無聲勝有聲 流光點燃雙鬢 追不回年少青春 驀然回首,燈火闌珊處 蠟炬未成灰 忽明忽暗一盞枯燈 誰,老淚縱橫?
-
迎「牛」心情
農曆「鼠」年快了過。 今年是人人怨「鼠」的一年,因為鼠年有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大家驚慌、恐懼、不便的一年。怪不得國內今年的漢字代表字是「疫」。 縱使如此,小女兒2019年生了一個豬寶寶後,2020年十二月底,還是奮力,再添了一個年尾的「鼠」來寶。這實在是因為少子化已是國安危機,2020年起,我國已邁入「生不如死」的一年,---到2020年十月,台灣出生的嬰兒只有16.8萬人,而死亡人口已有20萬了呢! 所以鼠年即使是困擾的一年,小女兒還是鼓起勇氣為國家貢獻一位生力軍。 到牛年,家族聚餐,咱家族除原本大女兒一家四口、小女兒也一家四口了,加上我們倆老,恰好一家十全十美。新年新希望,就希望「牛」年,疫情消失,全國、全家都能平平安安過好年。---平平安安,就是我們歲末迎牛年的心情了。
-
凌寒花綻豔
ㄧ、山櫻早春發 隆冬時分,朔風獵獵呼號,寒氣侵襲肌膚,彷彿成了寒冬裡所見到的典型天候;給人的刻板印象總是「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幾乎已成了浮現在人們腦海裡刻板的冬日景色;然而,我卻發現有些花朵,不受「寒天催日短」,「地白風色寒」的影響,照樣凌寒綻豔,呈現鮮紅奪目的花顏! 那個冬日的早上,我向窗外遠眺,看到可愛的陽光穿過灰白色的雲層照向大地,便興沖沖地騎車出門,在住家附近防汛道路上看花賞景! 時序才來到二月初,回程便在圳頭的道路旁,望見幾棵早開的山櫻花,點點紅蕊綴滿枝頭,一眼望去滿樹殷紅,橫逸斜出映入眼簾,真是美麗極了。正如唐‧呂溫詩所稱:「山櫻先春發,紅蕊滿霜枝。」 山櫻花大約在新年過後,到二月底這段早春期間,也就幾度春雨中,山櫻花就開花了,翩然帶來春天已到的訊息!唐方岳《入村》詩云:「山深未必得春遲,處處山櫻花壓枝。」當作者在暮春時節來到一個小山村,就看到滿山櫻花,即使在山中其他花種都沒有開花的時候,就看到山櫻花壓枝低了;儼然突顯櫻花不畏霜寒的特性!宋范成大也於《初見山花》詩曰:「三日晴泥尚沒幾,幾將風雨過年華。湘東二月春才到,恰有山櫻一樹花」! 據記載:櫻花屬於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有百餘種,大體分為觀賞櫻花和食用櫻桃。觀賞櫻花在古代稱為「山櫻」,山櫻花色艷麗,古人曾作詩詠頌,如:南北朝文學家江總的《春日詩》:「水苔宜溜色,山櫻助落暉。浴鳥沈還戲,飄花度不歸。」;又,南朝(梁)文壇領袖沈約《早發定山詩》也有「野棠開未落,山櫻發欲然」詩句。 每年到了賞櫻季節,各地景點紛紛開放參觀。武陵農場、大同鄉、淡水天元宮都是著名的賞櫻景點,就可以見到人潮熙來攘往,絡繹不絕。遊客觀賞眼前花團錦簇,美不勝收,不禁心醉神馳,儼然已達渾然忘我之境! 最後,爰以古文詩一首描述實境: 又見山櫻早春發 繁花紅蕊滿枝椏 耐霜凌雪皆其性 博得遊人眾口誇 二、嬌豔野牡丹 由於入冬後,綿綿細雨接連下了一段時日,我也好久沒有前往望龍埤了,那天午後雨過天青,便把握機會前往一遊! 雨後的郊野,顯得格外清新翠綠,我也就一邊緩緩騎車前進,一邊悠閒地左顧右盼;猛不防,忽然眼前一亮,我的視線被一棵開滿紫色花朵的樹木攫住了目光,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便下車端詳,原來是比較罕見的野牡丹--大花榮耀木! 野牡丹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灌木,其中70%以上分布於南美,野牡丹科觀賞植物在綠化中使用非常普遍,主要是蒂牡花屬的巴西野牡丹、角莖野牡丹、大花榮耀木等。 定睛一看,野牡丹花朵由五片花瓣組成,花色為紫色,在陽光下搖曳生姿,令人驚艷。據悉它的花苞陸續開放,花期可達全年。 野牡丹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的植物,原產於巴西,因野牡丹在眾多野花之中,最為艷麗頗有牡丹的雍容華貴,故而得名。野牡丹,不是野生的牡丹。關於她的名字,雖有牡丹名,卻與牡丹無關,不若花中之王牡丹那般雍容華貴,卻有一番脫俗的鄉野靈氣,也稱得上是野地的花中之后了。 關於野牡丹有一個傳說,據說相傳在南投山區有個民間故事,清朝嘉慶年間,住在水社山區喜歡穿紫色衣服的高山女子美佳和漢人王留互相愛慕。嘉慶時漢人與水社山區原住民之間雖然有貿易但是很少接觸,兩人想結連理不被族人同意。於是在一個夏日午後決定私奔,相約在一株老樟樹下等候,不料午後一場雷雨,一個驚天動地的大劈雷把樟樹劈成兩半,先藏在樹下的美佳也慘遭雷擊,全身燒成木炭。王留趕到時只看到剩下灰燼中的幾片紫衣碎屑,混雜在野草當中。不久,草木重新萌芽,開出美麗的紫花,就是野牡丹,族人皆認為是美佳的化身。 宋.陳與義曾有詠牡丹詩云:「山野吐芳又何妨,人間世事本無常,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可見野牡丹自古以來,便是文人雅士非常喜愛的花朵! 三、亮麗豔紫荊 冬日早上我前往寒溪漫遊,遠遠就望見道路旁整排的豔紫荊又開花了,鮮豔奪目的紫紅色花朵,深深吸引住我的目光,讓我不由得加快腳步走了過去。 此刻正是紫荊花開時節,碩大的花朵正在枝頭上怒放,樹樹繁花似錦,眼前繽紛的鮮艷花瓣,簡直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焰。 紫荊花的花期介於冬春之間,盛開時奼紫嫣紅,美麗極了。杜甫詠紫荊的佳句:「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道出了紫荊的花美和著花的時令,意即當暮春時節,芳菲漸凋零,紫荊仍然花開滿枝椏。紫荊花先於葉片發出,花朵大如手掌,在微風中飄散著沁人心脾的幽香。五片花瓣呈鮮紫紅色,瓣面上有白色脈狀彩紋,中間花瓣較大,其餘四瓣兩側對成排列,花冠形態優美,綠葉紅花交相輝映。花兒三朵一簇,五朵一堆,沿著紫紅的花莖爭妍鬥艷,歡天喜地綻放笑臉,似乎在為自己可以提供人們賞心悅目的視覺饗宴感到歡欣! 紫荊花的葉片脈絡分明蒼翠欲滴。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綠得耀眼,綠得透亮,映照五瓣嬌豔的花兒,一簇簇開滿了枝頭,紫紅的花顏色彩鮮明,乍看之下就像繡在綠絨上一般。 紫荊花葉子有一種韌性,無論風吹雨打,那葉子從不輕易飄落,在寒風中昂然挺立,有著傲霜耐寒的特性,雖然置身於嚴寒中也不退縮,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學習;而紫荊花之所以能綻芳吐豔,全仗綠葉扶持,因此,綠葉默默的奉獻精神,也是功不可沒。 據相關文獻記載,紫荊之名首見於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紫荊樹》中的一個典故:「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貲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合財寶,遂為孝門。」京兆田真,與弟弟田慶、田廣兄弟三人,在父母過世後共同商議分配財產,老家所有的錢財珍寶都平均分光了。最後只剩下屋前庭院裡的一株紫荊樹還沒分妥,兄弟三人商議結果,決定在第二天砍成三段,每人分一段。不料到了隔天要砍樹的時候,還未動手,卻發現紫荊樹在一夜之間已經枯死,就好像是被火燒焦了一樣。大哥田真看到後,大感驚訝,對著弟弟們說:「紫荊樹本是同根而生,聽說將要被砍下分開,感到難過傷心,變得憔悴枯萎,自己先枯死,難道我們人類生為萬物之靈,反而不如樹嗎?田真說著說著,忍不住悲從中來,便哭了起來,於是,兄弟三人決定不再分割紫荊樹了。屋前的紫荊樹一聽到不砍樹了,便又奇蹟似地重生過來,而且比以前長得更繁榮茂盛。三兄弟因此大受感動,彼此和好,財產共有,再也不提分家的事。從此,田真兄弟一家也成為孝悌的好榜樣。這段故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上留田行》曾有詩云:「田氏倉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交柯之木本同形,東枝憔悴西枝榮。」詩人用紫荊台田氏兄弟分家的故事,激勵後人兄弟團結,共享美好,可謂語重心長,耐人尋味。 在寒冬季節又見紫荊花開,紫紅色的花蕊點綴了原本單調沉寂的視野,而傳說的故事更有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真是生活中的賞心樂事啊!
-
紅絲絨繡花鞋
這雙紅絲絨繡花鞋,我保存了整40年了,是爸爸離世前,央求他買給我的。一開始,沒有這麼順利要到這雙紅絲絨繡花鞋子,心理覺得非常不開心,最後我靈機一動把目標轉向媽咪,我跑到媽咪那裏撒嬌、拜託媽咪跟爸爸提,求爺爺、告奶奶的想方設法要得到這雙紅絲絨繡花鞋。 沒多久,透過媽咪,我跟小妹終於每人擁有了一雙大紅色的絲絨繡花鞋。當媽咪帶我跟小妹上街買回這雙繡花鞋的時候,內心真的好開心。回到家,我跟爸爸謝謝!謝謝他願意讓我擁有這麼漂亮的一雙紅絲絨繡花鞋,過年時候穿上這雙紅鞋,總覺得特別亮眼、美麗,我跟小妹穿上這紅絲絨繡花鞋,媽咪還特地幫我們拍照,留下那個時候的美麗。 40年前的那個過年,真的很開心,因為我透過媽咪跟爸爸央求得到了爸爸送給我的過年禮物。無奈!這雙美麗的紅絲絨繡花鞋,卻是爸爸送的最後的禮物,因為幾個月後,爸爸突然生病離世,於是我撫著那雙鞋,內心五味雜陳,那年我國二,往後的過年直到高中,只要是過年,我都繼續穿著這美麗的繡花鞋。直到我長大出社會,有天,當我翻出這雙繡花鞋,我馬上套上穿著,踩下去的那一刻,「我想爸爸了!」 爸爸離世前的過年,記得,我俏皮地問了些關於未曾謀面東北的爺爺、奶奶。問:過年期間爺、奶都穿些甚麼?像電視、電影演出的穿著嗎?爸爸一臉嚴肅的回答我:當然是長袍馬褂、旗袍之類的衣裳。我追著問:那爸爸也是都這麼穿的,是嗎?爸爸回答:是呀!那個年代都是穿著這些的。我接著問著:在北平(北京)吃些甚麼?這是我好奇第一次問爸爸的家鄉事情,也是最後一次從爸爸口中知道的些許家鄉事。之後,留下我對爸爸的家鄉充滿很多的問號?直到36年後找出答案,雖然爸爸活著悶悶的隱藏著很多的家族事情,在那個動盪不確定的年代,只能守口如瓶,最後才知道是出於保護我們。但是,在台灣出生的我,我的心裡面,身邊這雙40年的紅絲絨繡花鞋,藏著不苟言笑的爸爸曾經對我們的愛,那份深深地埋藏在心中的愛,那份血溶於水的愛藉著「紅絲絨繡花鞋」繼續蔓延著。
-
懷念的茼蒿火鍋
過年快到了,又是該想想年菜要吃甚麼的時刻了。但最近十年來,兩個女兒外嫁,家中僅剩我和老妻倆老,年夜菜也就從簡,頂多加幾道魚、肉吧了。 這倒使我懷念起小時候,代表大家庭的炭燒火鍋;火鍋裡有甚麼料,大概年年不同,但裡面一定會一直加茼蒿菜,故茼蒿火鍋其實就是我對這道除夕必有的年菜之記憶。 茼蒿是以前家庭圍爐,吃火鍋一定會用到的青菜之一。年前跟著母親上傳統市場,買起茼蒿來,都是一大把一大把地買,因為家裡人口多,食指浩繁,吃飯常是十人以上,茼蒿算是便宜的蔬菜,可說是我們庶民家庭比較能吃得起的食物之一。 它最能象徵家庭的團圓,尤其一家人圍在圓桌,用燒著煤炭的那種老式火鍋爐,除了少數肉片、魚鮮或花枝丸、燕丸……等墊底食物外,最常見的蔬菜,就是丟著茼蒿入鍋,以讓鍋子有滿滿的感覺,象徵家庭圓滿的記憶,更是難忘。現在家庭或許愛吃鍋物的也有,早已不時興用傳統煤炭的那種煙囪式火鍋爐了,電子爐方便多了嘛!而且大家流行壽喜燒等的鍋物,比較著重日本人愛吃的海鮮或肉片清湯,深綠色的茼蒿,未必為壽喜燒鍋所使用。 所以,已好幾年沒看過小時候那種茼蒿滿鍋的炭燒火鍋了。孤單地和老妻吃起年夜飯來,常不禁想念起小時候,一家十幾人共吃茼蒿鍋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