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於是明如找了一個時間,親自到春蘭家走一趟,當她把詳情婉轉地告訴她時,春蘭則憂慮地說:「謝謝妳的好意,我看妳不必費神了,要是被萬枝仔那個夭壽填海知道,一定會神經病發作。甚至大吵大鬧,把好好的場面搞砸,讓兒子和媳婦沒面子,這又何苦呢?」 「酒席全安排在祠堂,家裡這一桌只有麗姍和少數幾位至親,屆時妳就來看看媳婦和孫子。而且我已交代勝國仔,要他看好萬枝仔,不要讓他離開祠堂,所以妳儘管放心,他不會知道的。」明如解釋著說。 「我看還是算了,紙包不住火,要是讓那個夭壽老鬼知道,絕對會沒完沒了,說不定連妳也要倒楣。」春蘭有所顧慮地說。 「妳不要顧慮那麼多啦,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明如勸導她說。 「明如,妳今天替我評評理,兒子不僅是我懷胎十月所生,也是我『捏屎捏尿』一手撫養長大的,竟連他結婚老鬼也不讓我去參加,這樣還有天理嗎?」春蘭氣憤地說。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才和勝國仔商量,安排妳去看看媳婦、見見孫子,喝喝孫子的彌月酒,以彌補妳不能參加兒子結婚的憾事。」明如解釋著說。 「這個夭壽填海,出賣國家的老匪諜,政府為什麼不把他槍斃,還放他回來折磨人!妳不知道這個老鬼,如果不幸跟他照面,他就故意『呸』地在我面前吐一口『臭瀾』,然後就是臭查某。明如仔,妳說氣人不氣人!」春蘭激動地說。 (一七二)
-
雨水拍打我的窗
你我交換日記,隔著一座高高低低的木瓜園。心情抒發,寫春天走進夏天,又看著夏天換成秋天。 平淡無奇過著每一天,你寫下幾個字給我: 「歲月,有些倉促,而人生,則有點寂寞。」 於是,我懂了,你的獨立取代了友誼。獨來獨往的生活,我其實並不陌生,甚至,三十歲、四十歲……遲暮之年時刻,驀然驚覺「一個人的日子」,居然霸佔大部分人生,在那些分秒必爭的、期待有人愛的時候,也從不曾失望,興味盎然地享受一個人的心靈世界。 獨立象徵著勇敢。不依賴任何人的自己,趴臥在書房的地毯上,一片接著一片組合,完成一幅拼圖,即使自己一個人,也覺得莫大快樂。 你應該也是這樣想的吧?那麼,究竟是什麼加深了歲月裡,你我獨立生活的寂寞?使我們覺得徬徨?必須接納一切? 是不是因為那些在朦朧霧色中看見的翅膀? 「昨晚城市的雨,下了一夜,我吹著涼風沉沉睡去,恍惚間,我聽見精靈飛過。」你愛的人做了一個美麗飄渺的夢。 是不是因為那些在萬籟俱寂裡墜落的繽紛流星雨? 「天空璀璨無比,這座睡著了的城市有沒有清醒的人?慶幸你我還沒入睡,才能在藍色蘋果林間,遇見滿天的流星。」 你愛的人眼中有欲罷不能的感動。 於是,你我明白了。在一廂情願的急流漩渦中,甘願浮沉。 「只要,還能相見,就有漂亮的明天。」 上一次,當你參加完一場失戀的婚禮後,寫下了這樣的心情給我 你當然也知道,這是一種表面。因為想要繼續關心,同時又得保持距離。 我仍想念。 「想念有它進行的方向,誰都不能干擾。」 這是你寫給自己的,五十歲的情書。 我的挪威居所附近有一間面向海洋的郵局,每一本放在信封裡的日記,都得吹著海風到漁船靠岸的港灣去投寄,我走過一艘艘船隻停泊的前方去掛號寄出日記給一直保持聯繫的你。 今天出門時,寒冷的風吹落我的毛帽,瓣瓣雪花撲面而來,恍惚之中,我竟以為是雨。 那一年,在來勢洶洶的大雨中,我把生活重心放在等日記這件事情上,因為你愛的人從不曾大方地分享心情,你和我便全力以赴地等待彼此交換的心情日記。 郵差每天早上十點鐘會經過,若須簽收掛號信件,便會按響門鈴吆喝著。門鈴無聲的時候,我仍疑心郵差延遲了時間,於是,披上外套,撐起傘,踩過雨水淹沒的前院去等信。當然,只是白忙一場。我回到房間窗邊,發現每一滴雨水都用力墜落,我抬頭看著雨水粗魯拍打我的窗,一滴一滴,一陣一陣。 從遠方空氣裡傳來一道道鐘聲敲響的冷,開啟暖氣玩拼圖,我像一尾被剪去翅膀的蝶,嗅覺特別靈敏,聞到雨水斜飛的香氣;聞到鵲橋搭成的拱形,牛郎織女各在左右一方,無法相見;聞到精靈在種滿月光的花園,焚燒人們掉落的夢想取暖。裡面有我,居然,也有你的。 你和我一樣被焚毀夢想了嗎? 我的日子於是過得有點空虛。空虛的生活裡,總在雨中漫步,水延遲了腳步,四面八方盡是潮濕的世界,找不到出口。 只是,這些都是遙遠的往事了。閱讀你的日記,像抒發自己的心情。你和我真的很相似,依然擁有想念的力量。 我想告訴你,縱使那一年,雨水拍打我的窗,我仍保持清醒的精神。 想念,是你我活力的能量。
-
浦邊何肅闕洋樓
不久之前,曾寫「浦邊蔡永耀洋樓」的故事,由於居住長達二十年之久,人屋之情,非比尋常,這是一棟對吾家「恩重如山」的洋樓,也是最熟悉的洋樓,因而列為首篇。 其次要來談談同樣列入「歷史建築」的「何肅闕、何肅坡兩兄弟洋樓」,由於曾經做為何浦國校校舍,且與吾家近在咫尺,朝夕相望,加上父親任職何浦校長,也是我與大妹上學的地方,如此多重關係,因而列為故事的第二篇。 浦邊的洋樓,多數興建於何氏族譜字行「肅」字輩的這一代,而且大都是落番打拚「賺來」的,令我「肅」然起敬。屋主何肅闕、何肅坡兩兄弟與我外公是同輩同柱的堂親,母親年少時見過他們。既是自己人,興建伊始,外公自然義不容辭親赴大陸批杉買石、慎選建材,鼎力相助。 根據《金門洋樓的外廊樣式》(聶志高著)及《金門歷史建築影像》(李錫隆總編輯):本幢洋樓創建於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堂號盧江衍派,座向北西北,歸類為「六柱五腳基番仔樓」,外廊上方有磚坪,樓上樓下各有大廳一間,左右兩側計有八個房間,樓下庭院有圍牆,圍牆邊設有廁所,這在當年是極為先進的設施。 筆者淺見認為:一棟樓厝如果自始至終都是自家人居住,在人事部分極為單純,外人便無「可寫性」;但若超脫這個窠臼而造福鄉梓或廣大人群,便是可敬之處而值得大書特書,這棟洋樓即具備這個特性,現在就依我所知所見,從洋樓落成之初的「春秋鼎盛」到今日的「風燭殘年」,約略分為五個階段: 一、屋主自住託管階段 據母親所述,屋主為新加坡華僑,洋樓落成之初,屋主曾住一些時日,返回僑地後,便交由堂兄弟何肅份、何肅訓先生代為管理。 二、成功隊駐紮階段 成功隊進駐時期,我尚年幼,記憶最深的是他們的操練與電影,每天一早,他們鍛鍊體魄、強身健國。即使寒風刺骨,僅穿紅色短褲,在他們身上見到國軍的強大。勞軍電影經常上演,一塊大銀幕懸掛洋樓外牆,一台放映機,行列整齊的隊伍就定位後,民眾環繞四周,或站或坐,就在洋樓後門的門口埕展開一場「軍民同樂電影饗宴」,其中「火山爆發」與「人猿泰山」的影片令我難忘! 記得大妹年幼時,把玩著恩師的腳踏車,小小指頭跟著絞進車鏈,母親驚慌失措,疾呼軍人幫忙,一名成功隊軍人拿著老虎鉗急忙跑來,三兩下就把車鏈剪斷,保住了大妹的指頭,真是感激!當年軍民互助事例,時有所聞,也常傳為美談。 三、何浦國校校舍階段 成功隊撤離之後,何浦國校就擴充為「何氏家廟」與「本棟洋樓」兩處校區,兩地相距不過百米,往來頗為方便,低年級仍在何氏家廟,中高年級改在洋樓上課,學習空間寬敞,學生最為受惠;教師辦公室分開兩處,校長室設在洋樓二樓。記得民國四十九年升上小三時,教室設在進大門樓下左側前房,小六時的教室則在進大門二樓右側後房,這間光線充足,空氣流通,面向操場的這扇窗戶正是同學對外偷買零食的「窗口」,我們趁著老師不在時,吆喝有默契的小販,小販將冰棒、包子往樓上拋,我們在窗口接,而後把錢丟下來給小販,如此「一拋一接、銀貨兩訖」的買賣方式是兒時的一段趣事,也解決了我們的嘴饞。 記得校長(父親)在洋樓外牆彩繪各種幾何圖形,後來好像又畫上交通標誌;鄭藩山恩師也在洋樓圍牆內側面彩繪生活教育圖像,充分利用空間達成境教功能。 洋樓內的庭院是我們整隊放學的地方,後門外的門口埕則是我們升旗的地方,讀高年級時,每週星期三、四是我輪當「司儀」與「值星官」的兩天;後門右側是學校專屬的防空洞,防空洞上面經過美化後,一邊設計成「萬里長城」型式的階梯,一邊是溜滑梯,可說是一座地下堡壘、地上樂園的防空洞。下課期間,學生蜂擁而出,周邊的門口埕立即成學生活動玩樂的場所。泰山叔的「炸炸粿」香酥可口、物美價廉,小販算準下課時間,只要來到,大家便一擁而上,立即被一掃而空。洋樓內書聲琅琅,洋樓外笑聲連連,多少何浦學子,在此度過歡樂的童年。 我在這棟洋樓讀完中高年級,大妹讀了三年,在六年級時遷到新校舍,而成進入新校舍的「第一屆」畢業生。由於年紀幼小且事隔久遠,這棟洋樓何時進駐成功隊?何時撤離?何浦國校何時遷入?確切日期,仍未可知。但從父親遺留的「何浦國小歷屆畢業團體照」推估:第八屆)四十九級)的背後景物是何氏家廟,顯然尚未遷入洋樓,而下一屆的畢業照在趙維文學長住家的門口埕,正是洋樓校舍後門的方位,因此從這兩張畢業照斷定,洋樓設校至少五年以上,時間不長,而我何其有幸,在此洋樓上學足足有四年。 四、後代子孫居住階段 民國五十四年,何浦國校籌建新校落成,全校師生搬離家廟與洋樓,洋樓回歸屋主後代子孫,首先是何肅份叔公的孫子何素欽先生曾經住過我小六的教室那個房間,我曾上樓找過他,何素欽住沒多久就來台工作;後來何肅訓叔公的長子何文質先生全家曾經居住一段漫長的時日。 五、無人居住荒廢階段 一幢樓厝走到「古稀之齡」,若是無人理睬、無人維護,而是任其荒廢,其結果必然廢墟一處,最後命運都甚悽慘!這大概也是樓厝的「宿命」。如今這棟洋樓,從外觀之,不忍卒睹─屋瓦落盡、頹圮欲墜,樹木穿牆、庭院荒蕪,「氣息奄奄」,卻無人救援!想起昔日的「風華」,再看今日的「哀愁」,怎不令人唏噓! 在了解這棟洋樓的故事之後,深受感動!這是一棟值得「尊敬」與「表揚」的洋樓,除提供後代子孫居住外,還造福無數國軍、嘉惠莘莘學子,雖然下場堪憐,然其「一生」「福國利民」的「豐功偉績」卻長留人們心中,其「偉大輝煌」的一面,何氏兄弟大概始料未及,若是有知,定感無比光彩與欣慰!
-
晚 霞
都說夕陽無限好 無奈出現時 總是近黃昏 每當想到 瞬間日薄西山 心頭便會湧上 幾分惆悵 對照薄暮時分 燃燒的滿天晚霞 絢麗奪目的繽紛色彩 卻會鼓舞奮鬥莫停 引發憧憬彩色人生 夕陽與晚霞 兩者其實密不可分 都是稍縱即逝 關鍵在如何解讀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悲觀或樂觀 就繫於一念之間詮釋
-
【小說連載】 老枝伯
「我倒有一個想法,宴席全設在祠堂,萬枝仔勢必會在哪裡招呼客人,你也會陪同他逐桌向客人敬酒,儘量把時間拉長,甚至陪他一起喝酒猜拳,不要讓他離開祠堂。我會安排春蘭到他們家來看她的孫子,然後留她陪同媳婦一起吃飯,讓她嘗嘗當阿嬤的滋味。你看怎麼樣?」明如認真地說。 「妳的點子雖然不錯,但是我們有必要去冒這個險嗎?萬一讓萬枝仔知道,他一定會怪罪我們,甚至跟我們大吵一架。要是這樣的話,幾十年的友情也會付之一炬,這又何苦呢。」勝國仔說。 「春蘭說來可憐啊!」明如不捨地說。 「既然妳那麼同情她,就照妳的意思來試試看。這樣好了,我一定設法讓萬枝仔不要離開祠堂,至於春蘭這方面就由妳來安排,海山和麗姍妳也得先打聲招呼,別到時讓他們束手無策。」勝國仔說。 「好,我們就這樣說定。」明如興奮地說。 (一七一)
-
衫短褲闊 人矮鼻直 閩南語真趣味
最近因為再次回到學校讀書,覺得很幸福,但也有很多的壓力,因為有些新功課完全沒有根底,幸好總是遇到貴人,比如有一科是閩南語,自己從小跟著爸媽說,但是要像學國語一樣從注音符號學起,真的完全沒有辦法開始,同學中有一位之前有學過,於是我約了先生帶我一起去拜師學藝,他則傾囊相授,我帶著手機忙錄音,並且跟著讀,好像開始有點韻味出來,他說當初因為學書法、音樂的需要,於是他買了一些書,如廣韻、台灣實用俗語千外句--正港台灣話古早十五音,先生說那我也趕快去買一本「台灣實用俗語千外句--正港台灣話古早十五音」,結果撥了電話才知道已經絕版了,因此我們就借了書去影印。 等我有機會好好讀這本書時,讓我非常佩服的是寫書的張進金老師,自己是機械工程科畢業,擔任高工機工科的老師多年,退休後覺得自己可以為文化多盡點心力,於是潛心編寫了本書,當我在閱讀本書時,讀到有一段這樣寫著:「記得是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廿五日晚上七點在文學家楊逵先生的奔走之下,全團在台中市光復國小操場以野台戲方式台語發音演出《牛犁分家》宣揚台灣文化。……記者有楊樹清先生……。」 我當時非常的興奮,就和同學及先生討論「楊樹清先生」會不會是我們的鄉親呢?他們都認為不太可能,那個時候楊樹清的年紀才上高中的年齡,我也有些疑惑,便把資料拍了下來,並且在和楊樹清聯絡時,把資料傳給他。 他收到之後,和我一樣非常的興奮,因為那是他早期在台灣擔任報社記者的經歷,他還回傳了和楊逵文學家一起拍的照片,並且給我寫了這樣的一段文字:「秀竹老師,19歲少作重現,太意外也太開心了。寫老作家楊逵(1906~1985)的日治時期舊作《牛犁分家》劇本改編野台戲,1980年光復節,由張進金老師領團的大榮高工同學在台中公園演出,當晚,我陪楊逵在台下看戲,他老人家多次拭淚;(「牛犁分家」所給我的感動:遙寄大榮高工的同學們),發表於1981年2月13日,小說家楚卿先生(胡楚卿,1923~1994)主編民眾日報副刊。我的剪報已散失,幸而透過您,才知收錄在張進金《台灣實用俗語千外句》書中,又浮現許多往日記憶,可以的話,為我留存一本,並代向40載未遇的張老師致謝。 謝謝。當年課堂上如沒有陳老師的好故事,可能就不會有握筆的我。 我們師生結緣很早,是我高中畢業在賢庵國小代課,那時樹清小學三年級,當時的我年輕但喜歡自然、喜歡寫作,有機會得英才而教之,是我的幸運,後來在語言課分組作報告時,我把這個年輕的記者介紹給老師和同學,也把為文化傳承付出的可敬前輩張進金老師的精神,向一起上課的大家推薦。 在學習閩南語的道路上,這只是個開始,我要繼續努力,多讀多向學者專家學習,真是學海無涯,學問越鑽越覺浩瀚無邊,課業雖有壓力,卻有甜美的滋味可和大家分享,歡迎大家一起來尋寶。
-
生命的火花
當一個人生命的火花將要熄滅,不知曉斯時他內心裡,會呈現怎麼樣的反應?雖然,這只是一道假議題,然,這卻是一個人生命奮力向上的契機! 每一個人,在漫漫人生路上,無論如何,一定都會遇見阻滯,但,卻非每個人都能有正向反射,通常,人在遇著困境之時,總會意志消沉,心靈受到打擊,挫折難免,輕者憂鬱沉悶;重則想要輕生;企圖一了百了。幸運者,被及時營救;不幸者就此失去寶貴性命,何苦來哉! 生命的火花一經點燃勢不可擋!但看自己如何掌握?很多人因為一時疏忽,便失去成功先機;再等下次機會,可能會等很久。有人因此而失去信心,有人就此改弦更張,成功之路也因此而各異其趣,但是,與此同時,生命之中或多或少,每個生命個體,總會遇見挫折,這時候,每個人的處置方式,因人而異,有人處理得異常順暢;另外就有人處理得零零落落。 處理得當者,其人生必是彩色;反之,生命必是黑白無疑,人生如果踏入灰色地帶?則人必定萬念俱灰,若人沒有了生之意志?其生也無趣!那是多麼令人懼怕的事! 憂鬱的患者是自己想太多,俗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正是如此,有時候,我會清晰冷靜的勸解人家,但,我也曾經陷入幾乎要憂鬱的狀態,那是洗腎之後,有一天,獨居的我起床,突然,看見東方投射而來的朝陽,竟然,內心昇上來一陣厭惡之感! 於是:那一整天,我什麼事都不想做,連電視也不想開機;平常最喜歡的在書房閱讀,也興趣缺缺,這是平常所不曾有過的經驗。 這樣的感覺到了第二天,並沒有改善,甚至,固定要去血液透析的我,竟有一種:想要臨陣脫逃的企圖。頓時覺得生命了無生趣,怎麼樣也無法獲得生之趣味!那應該是我個人生命當中,最缺乏鬥志之時,那樣的日子過了約莫兩個禮拜。 我的一位護理專校畢業的乾女兒,在知曉我的狀況後,有天早上突然打電話問我:「乾爹您下午有沒有空?」原來,她聽了我的訴說後,想要找我聊聊;了解詳情。她也知道:我這屬水瓶星座的乾爹,不容易得到憂鬱,因為我這乾爹在她眼中一向是開朗豁達的。甚至,在她成長過程,我還給過她許多人生道路的指引,乃至成為她的心靈支柱。 父女倆喝下午茶那天,我倆聊得非常愉悅!畢竟是護理專校畢業,她從頭到尾未曾提起我的病情,只東南西北的閒聊家常。 喝完下午茶,她又問:「乾爹,有空嗎?」我應:「有啊!」原來,她邀我去看「我的少女時代」那部她們年輕人看的電影。影片放映期間,隨著劇情發展,我的腦海,不斷回想到40幾年前我還未婚;還在雨港--基隆的青澀少年期。那時候,有很多少年的旖想;還有很多青春少年夢,正與影片所述劇情相仿。我沉湎於過往的少年迷夢中,似乎也在影片中找回了自己。自從那一部電影看完之後,至今,我所謂的憂鬱症一直都未曾再發生。 經過了一次疑似憂鬱症的發作,從此,我便格外注意自己的生活作息,我現在養成了:不定時的找好友們聊天,天南地北閒聊的結果,我竟在不知不覺中,發現:這樣與外界接觸的結果:讓我微弱老殘的生命,發出無限燦爛的火花!
-
富足人生起步要早
在學校開了一門「理財規劃」的課,課程剛開始一定先跟學生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打破學生想一夜致富的幻想。課程中教學生使用銀行提供的理財試算軟體,試算定額本金在已知利率及期限下,利息有多少?讓學生對理財更有概念。有些學生在使用理財試算軟體後,常出現這樣的反應:「蛤!10萬元在年利1.04%下(固定利率),一年的利息才一千零四十五元啊!利息那麼少,我才懶得存呢! 年輕人因尚未承擔家庭財務重擔,未識柴米油鹽等開門七件事的煩惱,也不知經濟環境險惡至利率降到接近谷底的窘狀,仍看輕小錢小利,懶得理財。有句話說:「小富由儉,大富由天。」由小富再進展到中富,是需要方法的。因此,建議初進職場及心想晉身資產階級的朋友們,可採以下方法理財、聚財,逐步完成富足人生。 第一,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收入- 儲蓄=支出」及「收入-支出=儲蓄」這兩個公式看起來似乎差異不大,意涵卻大不相同。前者是積極的理財觀,後者則是可有可無的理財態度。三十年前我學校畢業進入職場,姐姐邀我跟了一個會,每月領薪時先從薪水中抽了一萬元跟會,兩年時間一到,領回一筆錢,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這一桶金成了我以後投資理財的母金,也養成每月領薪時,先儲蓄在支出花用的良好習慣。 第二,養成記帳習慣、控管支出:買一本簡易帳簿記帳或下載app軟體使用都好,先簡單的記錄,慢慢熟悉就能掌握錢財的流出去向,到了月底還可以檢討開銷是否有超過預算。家財萬貫的人因為有足夠的收入來支應生活支出,控制支出是生活的一種選項;沒有富爸爸的人,節流、控制支出絕對是生活的必要項。仔細想想,生活中有那些支出是可有可無的,只要你願意改變一下生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支出,積少成多,日積月累,也是一筆不小的金額。此舉,可避免自己成為一位有收入,卻苦無資產的「月光人」。 第三,找一個適合自己屬性的蓄金池:任何投資工具都附帶一定程度的風險,所以,沒有「唯一,最好」的投資工具。只要能符合個人偏好、年齡、理財目標及資金運用的彈性,就是個人最佳的投資工具。 俗諺說:「時間就是金錢。」而金錢的時間價值是「利息」,要善用「複利」,即上期利息滾入本金再計息的效果,來加大賺錢的陣容,理財績效才會顯著。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建議年輕人及早加入理財行列,秉持「收入-儲蓄=支出」的觀念,養成支出有規劃的生活好習慣,並找對適合自己的蓄金池,持之以恆管理錢財。涓涓滴水,盈滿池。自然能走向有「收入」,又有「資產」的富足人生。
-
西子灣登高
古人登高為了遠眺 我們啊 只是 貪戀清風 以及 即將落海的夕日雲霞 談不上壯遊 也不想無事悲秋 就一點點的小確幸陪伴我們月昇星沉 盡夜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老枝伯仔孫子彌月的那天,除了挨家挨戶送油飯,晚上並席開數十桌,宴請親朋好友及村裡各家戶代表,因剛滿月的嬰兒不方便到大庭廣眾的地方,所以在自家擺了一桌酒席,好讓剛坐滿月子的麗姍有豐盛的佳餚可吃。但為此次張羅一切的明如和勝國仔夫婦,竟然想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點子。 「勝國仔,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春蘭畢竟是海山的母親,雖然年輕時做錯了事,但還不致於罪該萬死。可是碰到萬枝仔這個老頑固,竟連海山結婚都不讓她參加,而且只要提起春蘭的名字,就氣憤地罵她是袂見笑的臭查某,這輩子想要他們和好,我看沒有那麼簡單。今天萬枝仔歡喜做阿公,可是春蘭卻是一個落寞的阿嬤,說來真有點不捨和心酸。我們是否能利用今天這個機會,請春蘭到他們家來看看小孫子,也順便用餐。」明如說。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我知道萬枝仔那種草包個性,要是讓他知道,絕對當場掀桌把她趕出去。」勝國仔憂慮地說。(一七○)
-
五十年代的小學回憶錄(高年級篇)
說到這裡,老頭子俺以當年戰地獨特的軍事背景為依托的《小學回憶錄》似乎也應告一段落了,特別要感謝故鄉日報賜予這樣的機會,由於同學翁局長說已經軼失小學畢業照遍尋不著了,囑予若有機會宜披露給同學們分享,回憶當年同甘共苦歲月唄(爰檢附如照片3:首排右7福成師、左1福順師、左6為已逝克樹師、左8為已逝楊校長、二排右2為已逝蔡婉蓮、三排左6作者、左9現為金門縣消防局長翁宗堯、左12為前金門縣議員陳滄江、末排右4為原金門日報社長後調縣選舉委員會組長吳世榮),照片背景是我四年級的美術老師陳敬興當年在各年級教室走廊簷下所懸畫的大型二十四孝圖之一的「鹿乳奉親」圖,故事大意是說「周朝郯子,天性至孝,父母年老,雙目均患眼疾,想食鹿乳,郯子就穿上鹿皮,往深山鹿群之中,取鹿乳供奉雙親,不料為獵人發現,欲箭射殺,郯子急忙告以:『為取得鹿乳供奉患有眼疾之雙親,始穿上鹿皮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獵人獲悉非鹿,始未予射殺,並感讚其孝行」云云。陳師的巨型畫作還有當年學校司令台兩側教室邊牆上之「勾踐嘗膽」及「岳母刺字」漆畫皆出自其大手筆,思憶及此,不禁使思緒再回到那個「教孝、教忠、雪恥復國」的年代。 同學蔡婉蓮就是在那樣的年代演講了「中興復國的越王勾踐故事」參加比賽,神情豐富而為我們留下美好的印象,蔡同學原就讀安美國校是蔡師之高足,五年級時轉來與俺們同班,麗質天生又口齒流利 、吐字清晰復表情多端,是天生的講演好手,倘能培養成演員亦非難事,當時同學們咸認其為「校花」一點也不為過,可惜小學甫畢業即嫁給烈嶼籍在城裡營商者,俺還在國中就讀時,其已陸續「生產報國」繁殖數娃,但終難逃「水人無水命」之宿命,不久前以罹Cancer香消玉殞,緬懷同窗短暫時光,筆硯相親,晨昏歡笑,奈何離別今朝,聽唱驪歌,難捨舊雨,音容宛在焉。 進入畢業班的六年級換了導師翁X俊,同時為了打通我們混沌未開的「數學」任督二脈,校方調來了專業高手翁福成老師施教兼總複習該課程,其兄福順教地理,皆為盤山人氏。雖然斯時國民中學義務教育將在我們這屆全面性的推展開來,但金門卻還保留著「升學主義」時期的畢業會考(此事若為當年蔣總統所知悉,不知有多少人將因而丟官、伊於胡底),以致我校為拚校譽,規定「挑燭夜戰」晚自習,除附近盤山村同學外,學生自行攜帶主副食品在校廚房煮食,並備棉被蚊帳草蓆在校打地鋪,完全蹈襲往年的「填鴉式」惡性補習頹風未改甚有過之,視最高領袖指示之新教育政策為無物,為臻答解題滾瓜爛熟最高境界,我們成了純為應付考試的機器,也就在大考小考模擬考,翁師勉力死撐昏昏欲睡雙眼展閱《杜月笙傳》,期打發陪考監考的無聊晨昏嚴冬酷夏裡,「填鴉」遂成了「烤」鴉,大決戰的「會考」一役裡「至今猶記得半世紀前的作文測驗題目是《推行國民生活須知》,我都能得心應手,即使向來記憶力不差,仍難逃似晴天霹靂般襲來之噩運降臨」結果我校僅2人同列全縣第9名,一向穩紮穩打信心滿滿的小朋友我竟遭滑鐵盧,消息傳來痛心疾首,畢業典禮時,好像就順勢抹掉我平素大小考累積成果,排除我學業成績向來穩坐前茅的寶座,忒也殘忍對待幼小心靈,那一年緊接著炎炎暑假漫漫,在大姊的不明就裡責備歎息聲中,黯然神傷魂不守舍,頓感前景黯然、前途茫茫,復鑒於家貧乃萌另闢蹊徑之念,也就逐漸蘊釀了後來的從軍之舉,洵非偶然。小學七年生涯竟在此等頹喪場面劃下莫名其妙如此不堪的句點,回首前塵,焚膏繼晷夙夜匪懈卻落得一場空,萬般不甘,抱憾終身成為難以彌補之缺口。(下) 「註」當年所謂「三角換防」之程序是:先是駐金期已屆兩年之某防區部隊與南雄防區換防,然後在台已完成整訓之部隊再與南雄駐區部隊換防,如此,戰時充當「指揮官手中的最後一張王牌」角色的南雄駐區「預備打擊武力」乃能名實相符具備一定之戰鬥水平。
-
陪等船的阿嬤
世界上的趣事不少,有關李老先生分享的這樁,不識字的阿嬤,卻「讀」完聖經很多次,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她是怎麼做到的。當李先生還是軍校生時,被分配在金門學習,每當假日時,就會在等船的地方,準備回家度假。而這時總會有一位阿嬤走過來,要求正在等船的李先生,讀聖經給不識字的她聽。 有時天候不佳顧慮到安全,船不能開,一等就是七天。而利用這七天,阿嬤每天拿聖經來,請李先生讀給她聽。其實,李先生只是幫她讀經的善心人士之一。阿嬤自從聽過人講聖經,為了更多明白整本聖經的道理,只要有人在等船,她得空就拿著聖經,去找等船的善心人士,讀聖經給她聽。用這個方法,她已經「聽」完聖經很多遍,而且聽過再多遍也不厭倦。 幫阿嬤讀聖經的人有許多,不會都去當牧師;但李先生讀著讀著就產生興趣,且由於某些人生經歷,甚至使得他退役之後成為牧師。走上傳道之路,他在講道時常常講述這位阿嬤用「聽」的方法讀經的奇事,以此真實事件鼓勵人。筆者近日在聚會時,聽聞此退役軍人轉任之牧師所說的小故事,喜歡這位黠慧的金門阿嬤,其趣事令人印象深刻,感動之餘,是為記。 讀經阿嬤的適時存在,造就一位年輕軍官,退役之後轉職為牧師,這是她不容忽略的貢獻,也是如今已七十多歲的李老牧師始料所未及的。應驗了那句許多人愛說的老話:「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