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金門設計教學筆記》 一位建築系教師的十年自述
建築設計作為在臺灣的建築學系(趨於五年制)的核心課程,一共會經歷二十多個課題:從小居室的認識,到對中小型建築群的觀察,進而理解大環境的佈局,並且希望在畢業設計時提出自我主張和看法。此間蘊含一套由簡而繁、由居家尺度到都市涵構的類比模擬,其建立起的空間知識,可視為一門對整體時空下的認知與再現藝術。 第二章「體驗與感知」中,為蒐羅一年級基礎設計課中緊湊而多樣的題型,教學通則是從自我身體的經驗出發,自奇想的奔放操作到空間創作的收斂,企圖對建築是什麼而發問;其中的「身體感知力」是建築初學者要成為好的設計者所需之能力。亦即空間的專業能力奠基於身體的經驗出發、由體驗、認識、理解而成為一種看法(察覺空間的元素、結構、形式、內容與意義),或可稱為初步的「環境意識」。但是對於指導者而言,命題(projects)得要如何敘寫?我們歸納得到一個從「人與自然、人與材質、人與社會、身體尺度、空間序列練習」,一組循序漸進的五個學習關係。希望透過引導和對話,在初學者的階段,試著體悟出關於視覺特性、感官性、物質性及創造氛圍的抽象轉化能力。 首先得培養如何看。如何開始觀察,進入一種具環視感的體會是學習設計的起手式。人類有親近大自然的天性,東西方文化也都談論著師法自然,永恆與亙古的自然總是讓人感到偉大,但更令人神往的,往往是人造物與自然之間一種產生交織的瞬間。其次是人與材質,某一次題目以工業夾板和薄鐵板為材料約制,另一次以紙板的切割與折疊法練習之。使用材料特性的出發,作為一種限制,加上手工具的輔助,促使初學者有了深刻地感受,可破除建築只有外觀設計的刻板印象,建築之於重量與量體感的概念,得以開始成形。第三是人與社會的探討,我們呼應地方後浦農曆四月的迎城隍慶典遶境活動,運用市街上的日常與藝陣之觀察,提出需求且差異關係並轉化之。第四和第五為探討身體尺度和空間序列,以個人與家庭浴廁空間,甚或小型公共廁所,之後也曾以海濱小型救難設施為題的不同基地操作。 第三章「類型與地景」是屬於三年級操作課題,導入從集居住宅的現代生活起始,至建築類型的各種研究,連結到金門島上生活與公共議題的探討。出題上,我始終認為善用金門島嶼與周邊的特徵,是非常有必要的環境視野。因而總先圍繞在從金門島的城鄉空間為主,教學上有近距離、善用星羅棋佈的島嶼環境的優勢。必須認知到:金門島嶼並不是孤立的,地理分佈上如閩南到浙北、深港一帶,星羅棋布有各式大小島嶼,比如歷史上早有兄弟島之稱的廈門與金門,對渡已久,以及同安縣轄下翔安里(馬巷、新店、大嶝三鎮和金門縣)的地方治理特性,在兩岸來往頻繁後,均可並論之。換句話說,若我們能順應切換於陸和島之間的差異,善用合與離關係交錯之中,將能獲得一個更大的地理縱深和視野。 第四章「城鄉遊蹤」所載是四年級的小組專題設計,參與者在學期前半部,必須遍讀臺灣某地理區域內的新建築案例和議題,試著找到一個探討方向,並設計一套專屬的建築旅行為起點,返校後隨即發展自我主張的公共建築規劃與再生設計。旅行將是令人期待的現場體悟,旅行亦是生涯美感的最佳養成。旅行的珍貴之處,在於直接可以作為一種建築專業的哺育,無疑也是時間和空間中一種比較歸納的探索,更是從專業窄門返入真實人間的不二法則。我稱之為「孤獨的建築師之旅」。 第五章「都市再生」中,挑選歷來指導畢業設計的幾例學生成果,選組定位上朝向於公共建築的探討。畢業設計是建築系課程之中,如成年禮般的重頭戲,它代表著一個求學階段的收成,是一種驗收。而作為即將邁入社會的年輕建築人而言,它將是一種宣示及自證,更是自我宣傳。「建築設計應是以人本關懷為出發點的環境設計。本工作室以金門島為基地,強調學習者需從環境認知開始,包括個體和群體心理、行為、場所到不同尺度的社會性空間意涵的探尋,提出議題之後能進一步將建築計畫與空間形式間的支持作為一種省思的嘗試,來試圖與現階段的社會產生對話。」 第六章「傳統建築測繪」作為系上的特色課程之一,在學習測繪的觀念和方法中,運用身體尺度之認識為起始,累加經驗、由小而大逐步繪製完整的建築測繪圖,並對該建築的歷史背景進行初步調查。 第七章「島嶼札記」,則摘錄個人從學生時期以來的心得札記,包括:新北市菁桐坑台陽俱樂部測繪經驗、金門傳統聚落的長駐觀察、少年成長的臺北整建住宅群、南亞地域性現代建築的走訪和省思。 最後說點心底話,現代建築師的責任十分巨大,我並不知道該怎麼培育出魔術師般的建築師們,生涯過程甚至是在自我摸索與試誤之下展開的。但翻開幾年來苦心刻畫的課程大綱,沉心靜氣地想想,應該有一些好方法、一些路徑可供未來入場的教育者們參考。這十年經驗不應該被關起門來敝帚自珍,僅成為喃喃囈語,至少在提升整個社會的美感和建築價值的作為上,一個本土的高教工作者必須責無旁貸。 安藤忠雄在1998年東京大學的訪談錄中,曾鼓勵著他的學生們「年輕雖然具有脆弱的一面,但是也有勇往直前的堅強力量。」如今,短暫人生的折返點來臨之時,自問是否有機會另一條蹊徑,可以有觸及古今的反身探索,加諸於有效的論述和實踐手段?只因我們對建築文化的斷裂和忽視已久。簡要地闡明之,有了傳統也可以兼容現代的效率,或者說是有了現代痛楚之後,我們仍會有勇氣重新拾起古文化的精髓,透過更新與安排,使之混然共生呢?或許我可以自稱其為現代的傳統探索之路吧!五十年後的臺灣建築各界,如今已孕育了幾代人才,在美麗與醜惡並存的太平之世當前,以及國際化的衝擊漩渦裡,但願這本書能給建築教育者們作材料,給實踐家們開生路,可幫助未來的你,在建築之道上有一些呼應。(下)
-
品德教育由父母身教言教做起
品德是立國的基石,也是做人的根本,一個國家是否偉大並不在它疆域的大小,而在於他國民的品質,所以教育要教學生唯一的東西就是品格,有了品格,其他德行自然會出現。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非但不能跟生活脫節,反而要將品德教育在生活中做實,故此「生活教育」就是「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體,生活教育是用,兩者相輔相成。 自古以來,人們都是從「應對」上去評定一個人的教養,所以古人教育,孩子都是先教應對進退,學好了才開始學習認字、讀書。反觀現今教育沒先教應對進退,就硬塞一些連出社會都用不上的知識給孩子,而把重要的做人禮貌與待人接物給漠視了,而待人接物的禮貌與應對進退的分寸就是品德。 古人云:童蒙養正,孩子啟蒙時就要先教正知正見,啟蒙的重要性在於孩子那時已學會「模仿」,由於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苟父母能以身作則,帶頭有品德,孩子耳濡目染並潛移默化成自己的價值觀,再從生活中體悟內化成行為的準則,自然也有教養,故此品德教育要從家庭中做起,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的道理,孩子自然有成,但大人假如處處給孩子不好的榜樣,孩子有樣學樣,卻要孩子有品德,有教養那無異是緣木求魚。週遭有某位朋友,生活習性雜亂無章,道德價值觀念模糊混淆,酗酒、打牌、玩女人、姘小三、生養私生子,家庭生活紛紛擾擾,在此種上樑不正下樑必歪的情況下,兒子酗酒、熬夜、打牌,死於肺癌,而女兒原本有一個幸福家庭,也劈腿……離婚收場。苟本身己正,兒女何能仿效,落此遺憾下場。 另外有些父母的生活習性,說好聽是隨性,其實就是邋遢,出門上街,背心短褲,隨便一穿,夾腳拖一套,衣衫不整就出去了,絲毫不在意旁人異樣的眼光,孩子也跟著仿效,習慣成自然了。其實穿得乾淨整齊是對自己的尊重,自重才會帶來別人的尊重,而別人的尊重又會強化自重與自愛,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殊不知自重自愛就是品德教育最基本的養成課題,還是要父母身教去影響孩子。 現今整個大環境改變了,網路世界,無遠弗屆,孩子的頭腦靈光,知識博覽,不用我們操心,二十一世紀父母親要教育孩子的「自制」和「自律」,因為Y世代孩子所缺的是規範與規矩,而規範與規矩必須要從小從家庭生活做起,就因為生活教育就是品德教育,所以一個家庭教育良好的孩子,他的言行是有禮貌的,舉止是有修養的,談吐是有品德的,做事是有品質的,而人格則是剛毅正直的,而這些修為的養成與塑造,都是要父母親在家庭生活中身教言教,蘊育而成方能培育出優秀的孩子,貢獻國家服務社會。
-
你過了好冇?
刷下弦音,熱唱起〈山頂的黑狗兄〉,我,彈唱裡眼瞳飄覽著輪椅上一個個的老人家,病苦的身軀也正桎梏著長者們積抑鬱結的靈魂,那一張張霜凍雪沁般的老邁蒼容裡,在在有著一個個傷懷晚景不堪的人生故事。 夥伴們在演出的空檔裡,我,走進輪椅群堆裡,為老人家戴上聖誕帽,「謝謝!」顫羼微音,在一位眼眶裡有著珠淚的老婆婆底喉音裡沙啞著發聲。 我,順手把老人家的衣襟給理裝好時,那老婆婆竟,突憶起何等要事般的,緊緊的握住我的手:「你僅瑪過了好冇(你現在過得好嗎)?你僅瑪過了好冇?……」我,慌然裡,有著狐疑底不解。 「在她年輕時曾拋下幼兒稚女同人私奔,好長一段時間後再回歸家庭,但,已神思恍惚著,看到兒女輩者,逢人就這麼句話的問個不停。想必是活在愧疚萬分的心境裡吧。她的家人除了按時繳費外,一整年很少來探望她……。」安養院的看護,娓娓道來著。 「阮大家攏足好,您勿倘掛心,置這歡喜過日子,過一站啊,阮大家才擱來看您,唱歌彈琴或聆聽,阿嬤您講按妮好冇?」我,拉引著我那被老人家緊緊抓握住的手,一起碰觸著我胸前背掛著的琴弦彈了個琶音,邊話說安撫著活在慘悲傷懷心神裡的老人家。 「千槌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詠石灰〉明朝于謙。人生,夢一場,倏忽即過;紅塵烈燄底淬礪,恰似被千鎚萬擊粉碎,烈火鍛燒後的石灰,但求,長留清白本色在人間。 老人家的人生故事,我,深喟感懷。
-
寵 物
現代人心靈的空虛與寂寞, 有如自己飼養的一隻狗, 有如自己飼養的一隻貓, 有如自己飼養的一條蛇…… 最後被心靈的空虛與寂寞, 吞噬了自己豐富的潛力─ 想像力、創作力、審美力…… 而整日過著無聊的日子── 現代人以飼養寵物, 來取代空虛與寂寞的心靈。
-
曬
大白天有太陽 照耀時,蔭寒的心 獲得了補償 愛的感覺頻生 那是宇宙和我的秘密 時間給予昇華 或者,福至心靈的體驗 不屬於世俗。 沒有利益關係 純然的一種交流 因為熱情 想法也暖烘烘、懶洋洋 貓咪貼在耳邊 一直對我吹氣 身體裡有香被誰充滿 如肉桂行走 傳遞媚惑 像詩,填補字形 安慰生活裡的空缺 知道妳一直畏寒成癮 愛吃冰又無法抑制流鼻水 別人不懂的那些虛字 妳熟諳。我們 習慣活在光圈裡 白晝交談 夢裡作畫 十指相約 慢慢變老
-
《金門設計教學筆記》 一位建築系教師的十年自述
「建築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適應未來的建築專業人才。在環境省思、設計目標和工具等因素已然鉅變之下,大學建築學系五年的課程,希望帶領給後繼者什麼樣的新面貌?作者將十餘年的建築設計教學累積成冊,透過各式題目和體驗,分享對於環境、歷史和生活觀察,試著為來者鋪陳出一條另類的建築之路,打開一扇屬於島嶼教室的大門。」 四十而問 我們正經歷在一個快速且膨脹的時空,縮小的世界,可即時拋棄的社群之間,建築的樣貌不免已模糊了。究竟,我們身處在甚麼樣的時代?時間沒有停下它的腳步,一個世代終會過去,又迎來另一個世代的省思與探究,但是否有個時代能夠掙脫線性的單向觀看,雜揉過去與未來之後,發展出適切新時代的建築想像?曾經聽聞某位前輩形容臺灣目前的好時代:當今是房地產蓬勃發展的下坡,泡沫開始破滅之後,已進入開發的衰退期,建築案在國內產量小而少,建築師很難找到理想性的案子,來大展身手。然而,是否你也跟我一樣有相同感受,從初出社會、赤手空拳要出場去拚搏,反身卻猛然發現其實限制重重。 現代建築的定義早已脫離古典主張的三要素,逐漸轉化成象徵、隱喻等的多重指涉。正因為建築發展紀錄了社會文明的變革,從建築本體上多樣演進的意象看來,建築已然是為了供人閱讀而建造。另外從科技與網路的支撐面向上,建築的移動性、瞬時性、微小性和可替代性等當代特徵,也逐漸能被社會所理解與接受,也可以說這些多元發展,無疑解構了建築自身巨型而統一的論調。 建築的教育始終在傳遞一種夢,如何造夢,解釋夢的起源,對於夢的態度是什麼?我們的教學科目,但凡從建築設計與歷史、敷地計畫、結構系統、永續節能建築和城市共生等議題上,一如既往在傳遞一種想像的追求。歷史上偉大的建築作品,不乏被以一種永恆的視角來對待,有如建築師之夢(The Architcet's Dream)的畫作中,所有時期和種種風格竟然可以井井有條地同場呈現。夢中的建築師在夢醒前的那個瞬間,卻意識到了比畫中更荒謬的現實。 我們的社會各界仍然以模仿西方為榮,但卻忽視現代化早已帶來的警訊,臺灣選擇跳過陣痛期後,直接生吞活剝般落地將美歐日的文化植入,沒有機會在時間中去醞釀和思考。反觀歷史之中,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在以復興古羅馬為名的宣言下開展,但並非將古羅馬的環境重現原樣,實際上是朝向一種徹底的新型態的文化變革,重塑一個時代的巨大創新。另一方面,亞洲的日本明治維新則在十九世紀中起步,倡行脫亞入歐的目標,百年來的變革確實加速城市集中化和階段性的繁榮,但明顯地在巨大的資本引力下,也造成城鎮和鄉村環境的凋敝;更具體的反思,發生在如日本311地震與海嘯之後,眾多建築師們開始評估和質疑自己,選擇拋棄自我而重新審視災後重建以及建築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四十自述》裡的胡適,在太平洋的航程中寫道「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胡先生鼓勵寫傳,親力親為,為我們留下一筆相關於他和當時的寶貴史料。臺灣四十歲的建築家和教育家們,恐怕是正在揪心經歷著必需每日奔跑的時間點吧!面對不斷縮小的世界,剛從磕碰的三十來歲之間,我們一不小心似乎邁向了相對穩定的職業生涯,開始發展設計、從事教學和年度研究案等事件,每年每月砥礪和鼓舞自己,追求著相關領域的參與和能見度。然而,對著而立之年的從業跑道上的一些辛苦歷程,事務所、學校和家庭一同成長的狀態間,其箇中滋味如人飲水,但其成長的道路卻鮮少有人知道。 金門規劃研究與創系 金門在近代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國際情勢的對峙趨緩下,悄然地蛻下戰地前線角色,卻相對因凍結而保存了豐富的歷史與動人的文化景觀。二十七歲的我剛離開設計事務所,隻身從台北來到前線金門就業,這選項在同輩之間極為少見。當時的金門剛過開放觀光近十年,連縣長都還未舉行民選,古厝民宿的修繕與運營也才剛起步,廢墟成片,聚落保存和營造風潮方興。因而順理成章地,在環境景觀與歷史古蹟的案件導引下,這一份有雙重性的專業工作,機緣巧合地落到了我的身上。七月中隻身帶上一只皮箱赴職,想到將要重回到學生時期曾經的調查田野,其實是帶有點愉悅的,好比是探訪故人的心情。 起初投入「金門縣環境景觀總顧問」和「文化資產研究」兩類工作項目,成為個人在金門規劃與研究工作的起點。事實上,研究助理的職務的確豐富有趣,在原有的建築與景觀背景養成後,更深化了對時空和文化的理解;我也不負使命,努力地面對它們的特殊價值,以及研究過程帶來的成就感,接連與同事們完成了幾個年度的重要報告。 奇蹟似地,在花崗石滿佈的前線島嶼上面有了一個驚喜,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於2004年改制成立!接連又在2006年創設了一個建築學系。在我到職的第二年,立即隨著拓荒般的創系任務,成為核心小組的一員,參與了此段建築系教學與設計共構的另類之旅,義務地將系上各個空間逐一改造,儼然擔綱了營繕組長的角色;三十一歲之時,有機會回到學校擔任專案教職,在備課與研究領域的案牘間,在講堂與小組教學的環境,這一晃眼竟來到了第十年。期間,我與內人因長年租賃於傳統聚落中,除了「里院」自宅的改造故事─幾年後獲得2014年臺灣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2015年老屋欣力典範賞的殊榮,以及出版了《閩南傳統建築測繪圖鑑:合院》,更幸運有相關媒體的報導肯定之外,也主動參與了社區組織的運作,擔任珠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一職。 關於這書的體例,簡單地說除了記敘個人教學經歷、設計課題,與學生的互動情形,更重要地寫作理由是:希望提供建築教育者、有興趣者作為參考,分享一些在地化的教學經驗,作為在大學建築學系的執教生涯,以及四十歲人生的一個記錄。這本書收集了2009年以來,我與教學群所發展出的教學心得,以及個人研究興趣。筆者近期有意識地透過講學和交流的多次場合,逐漸整理出一套屬於金門島的課程筆記。 由於長時間生活在金門島上,陸續擔任過大學部幾個年級的設計課召集人,以及數屆畢業設計指導者,也開始對於建築設計課的內容,有了特別關注和情感濃度。數年來,我主力教授「敷地計畫」和「傳統建築測繪」兩項課程;敷地計畫和傳統建築測繪兩個課程在基礎知識的傳遞與辨明之外,如何把金門島和周邊城市發展,當成一套活教材,是我歷來操作課程所關心的重點。傳統建築測繪則是系上特色課程之一,近年不斷培育了一些生力軍投入閩南、僑鄉和軍事遺產的保存研究工作上。這兩組教學循環,必然呈現在設計課之命題、講座教材編纂與評估回饋的反覆修正。也因此,對於學子們在空間設計的理解訓練、創意薰陶之外,更希望落實到地理的特殊性,並與本地周邊的閩南社會與人文發展來交互討論著。 建築七章:設計題目也是一項設計 開始踏入了正式教職人生的第一年,是2009年的九月初,兩年以後我接下大學部一年級的導師兼設計課召集人。由於當時是開系的第五年,相對於設計課程的進展,一定程度會保持著與時共進的性質,老師群們持續有著檢視與更新的討論。新組合的老師們,有計畫地將一年級的基本設計全數換新,特別減弱過多詮釋的囈語,簡單從造型與色彩、環境體驗入手,進一步擴及身體尺度、鄉土材料到小型設施,作為有著一定連貫性的教學主題。一方面也寓意,著從包豪斯(Bauhaus)現代建築設計教育至今,我們又該如何面對當前西方文化移植下,回頭凝視自我養成的土壤,重新發現自身的資源,促進設計者與社會關係的真實連結。 此書在內容編排上,首章以「改造系空間」為出發點,敘述金門大學建築學系空間改造的過程。其中詳述幾處拓增空間的改建,是作為學系草創時期的一份書寫。建築是一場經由認識自我與世界法則後,並與物體打交道的創造性工作。建築設計則是一門技術也是藝術,是建築學科的總合體現。如今,我們為了學習的系統故而分門別類之,可理解到建築設計即是一門統合的學問。王明蘅教授曾在<續維楚維斯《建築十卷》首章:建築師之教育>一文中提到「設計是一種心智能力,它需要知識做基礎,但是設計知識本身不是設計。設計的心智能力也許是天生的,如同語言能力或邏輯能力一樣,但是需要加以鍛鍊的。設計教學是在鍛鍊這種能力。鍛鍊需要一定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方法與程序。」(上)
-
只因為在乎
因為在乎,就會撞擊出愛的火花,進而產生偉大的力量;也因為在乎,加上頻率相同,產生共鳴,就會釋放出無盡的善意,感動的漣漪就這樣被高調激起。 有了愛的力量,不管是親情、友情或愛情,皆能展現無堅不摧的神力;有了愛當前導,「微笑」便成為最具親和力的標籤,「貼心」也成為彼此感受關懷最具吸引力的強大震波。 對人而言,因為在乎,便想要瞭解對方,以便於打通相互關懷的管道;對事而言,因為在乎,便極力想要尋求與志趣相結合的工作,讓夢想相隨,也讓理想飛翔。 當我們瞧見「雞母帶子蹲壁邊」的諧美畫面,知道了一個事實,就是只要通過愛的電流,就能不辭勞累,將翅膀張開保護幼雛;身為感性理性兼具的人們,都應該有所體悟,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帶來某種程度的積極行動力才對啊! 其實,我們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當然懂得愛與關懷是天性,所以只要適得其所,便能展露無遺,同時也詮釋了,不管愛人與被愛都需要正能量的護持;然而在愛的行旅當中,不管是兒女情長,或是父母天恩,只要敞開胸襟,便能散發出無限的魅力,最後不但感動自己與親友,有時連不認識的人,也都能感同身受呢! 所以說,只要在乎,愛的力量就會在不自覺當中加深加廣,不單願意無償付出,更能將慈愛傳播出去;當關懷的力量有效發揮之後,快樂漣漪便產生綿密的網絡,迫使所有人都能享有滿格的幸福喔!
-
故夢
回首青春 一聲曲空人散的嘆息 驀然驚覺 原來不過是故夢一場 這才明白 造夢者可以貴之,亦能賤之的道理 生活中不過是過於喧囂的孤獨 驪歌早就唱過 在微寒的冬季我在被窩中醒來 默默的展開新的一天 在孤獨中學會合群的矛盾 只願能創造新的生活
-
小詩四首
〈夢〉 一天的疲勞禁錮於方床上 我總是微笑面對 不屬於現實所有的 夢境 〈幻〉 幻影的美好關於我和你拉手 孤獨身影的背後 總出現咱倆曾經寫道的 佳話 〈想你〉 抱在懷中的那個 你已經不是你 「新年快樂!最近還好嗎?」 魚往雁不返 〈愛你〉 我會撈起湖中的明月 因為愛你 我會摘下天空的星斗 因為愛你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金豬喜迎漁豐年│水試所走春
粉紅色的精美緞布御守,中央繡著一尊穿著華貴喜氣、笑容滿面的Q版媽祖,上方橫批金色的「天上聖母」,左右直書「保佑平安」,背面則是應和豬年的「諸事大吉」字樣,搭配仙氣飄飄的雲朵刺繡,上方繫著紅色帶五彩鑲邊的中國結,這御守真是雅緻典麗又可愛,令人愛不釋手,更何況還經過天后宮媽祖平安鹽祭的祈福加持,真可說是無價之寶,也是今年正月初一水試所走春的美好紀念……。 對水頭村的孩子來說,水試所走春、天后宮祈福可說是開春的儀式之一,今年我和外子、弟弟和弟媳也穿著一身紅,帶著三個全身粉紅的女孩兒,前往水試所加入萬頭攢動的「走春行列」,感受年節歡愉熱鬧的氣氛。以藍海白浪綠鱟為元素、別具特色又巍然壯觀的大門上,張著一道「金豬喜迎漁豐年」的門聯,門前擺設著一艘紅藍條紋、威風凜凜的大帆船,深棕色的兩塊帆布上,一塊貼著「福」字、一塊貼著「一帆風順」,像是在媽祖娘娘的護持下,正要朝著夢想揚帆遠航。兩側蓊蔚的綠叢中,裝置了一對笑容可掬的小豬,恭祝著大家豬年行大運。 走進大門,右邊是清明如鏡的魚池,許多鄉親正持竿垂釣,平心靜氣地體驗一日漁夫;左邊如茵的草坪上,許多民眾正在燒烤水試所提供的新鮮海味,香氣四溢。我們則前往服務台領取闖關卡,藉由關卡的設計好好參觀水試所一番。 紅白相間的尼莫(小丑魚)和藍身黃鰭的多莉(擬刺尾鯛)穿梭於婆娑的海葵間,彷彿重現《海底總動員》場景;成群的日光燈魚和三角燈魚悠遊在沉木水草間,藍彩紅光互相輝映;白色的墨西哥鈍口螈頭上長著六支角,體下生著四隻腳,前肢有四根腳趾,後肢有五根腳趾,那兩隻伸著細細五趾的後腳,好似兩隻纖小的白手,模樣非常奇特。此外還有黃底黑斑、臉上化著藍妝的愛神雨麗魚,渾身黝黑、腹鰭飄逸著一對絲帶的大絲足魚,躲在瓦罐中伸出頭來、感覺有點「暗黑」的大斑裸胸鯙,條紋華麗、鰭刺繁多的獅子魚,寶藍色的澳洲淡水龍蝦、斑斕多姿的孔雀魚、各色各樣的茶壺魚……在「繽紛水族新春特展」中,有如化身「水行俠」,漫遊於神秘夢幻的海底世界,不覺流連忘返! 有著優美環紋的文蛤、塗著翡翠綠的孔雀蛤、鑲著顆粒纍纍的蠑螺、修長螺旋狀的颱風螺……形形色色的貝殼在藝術家的巧手下,成為英姿煥發的白馬將軍、蓄勢待發的一對鬥雞、目光炯炯的麒麟、形態生動的飛龍、造型酷異的惡龍堡、可供照明的美麗繡球燈……「金豬寶貝裝置藝術特展」中的貝殼藝術真是琳瑯滿目,令人讚嘆! 健壯的雌鱟背負著靈活的雄鱟,在水池中游動,真是如膠似漆,恩愛逾恆;許多圓形嬌小、白色半透明、像小水母般的稚鱟,安靜地在缸底休息,像育嬰室中稚嫩的嬰兒;稍大些的鱟則長出了尾巴、體呈黑色,已具體而微地有著成鱟的外貌,活力充沛地在缸中游來游去,像幼稚園裡活潑的小朋友。……在「守鱟幸福生態文化展」中觀賞大大小小的「鋼盔」──不同年齡的鱟,牠們那千年如一、樸拙帥氣的外型令人百看不厭! 參觀了三項豐富精采的特展後,我們便帶著女孩們參加「小小魚兒要回家益智遊戲」,主辦單位以不同顏色的塑膠球,代表遠洋、沿近海、潮間帶、淡水域的魚類,寓教於樂地教導小朋友們分辨不同水域的魚類;接著參加「天才小釣手遊戲」,用磁鐵釣竿和滿池的塑膠玩具魚讓小朋友簡單地體驗釣魚樂趣。如此過五關蓋五章,換得一人三十元的園遊券後,便往水試所對面的天后宮走去。 雕樑畫棟、堂皇莊嚴的天后宮前,端坐著慈眉善目的媽祖娘娘,新春的大紅祭壇上,擺放著許多平安鹽袋,我們各領一袋,雙手合十,虔心默禱新的一年順利平安。廟前的園遊會熱鬧滾滾,各種美食令人食指大動,我們喝蒟蒻奶茶、吃烤魷魚,還品嚐了曾獲雜誌報導的金門特色甜品─蜂巢冰淇淋,吃在嘴裡、甜在心裡,這趟走春令人身心靈都收穫滿滿、幸福洋溢,相信今年必是諸事圓滿,豬年行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