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穿白紗裙的仙子
與竹笙相遇,是在颱風過後的早晨,在竹林的某個角落,意外發現了一株野生的竹笙。 這株竹笙長得非常標緻,直挺挺的白色蕈柄,頭頂上有滑滑黏黏的菌帽,菌帽下方伸展開雪白的網狀菌裙,彷彿是穿上白紗裙的仙子,欲與清風晨露共舞,優雅的氣質,迷炫了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攝影愛好者。 這是莫大的驚喜,我可是第一次看見野生的竹笙呢!竹笙讓我想起了一段甜蜜的往事。 多年前,班上的一個學生,神秘兮兮地把一盒包裝精美的禮物放到我的桌上,然後開心的說著:「老師,這是爸爸昨天帶回來的禮物,是老闆的朋友從大陸帶回的,他說這是野生的竹笙,品質非常好,要和土雞一起料裡,才能品嚐到它的鮮甜美味。」 「哇!這麼稀奇的山珍,要請媽媽好好料裡一下,全家一起享用,怎麼送給老師呢?」 孩子眼裡閃著燦爛的光芒,開心的說著:「媽媽不太會做料理,怕浪費了這食材,而且,老師你常把鉛筆、橡皮擦、簿本、蠟筆……送給我,媽媽說,難得有好東西,就想把它送給你。」 這孩子擁有原住民的身分,父親在一家上市公司幫老闆開車,母親在山上照顧果樹,有六個孩子,清一色是男孩子,家裡人口多,生活開銷有點大,學雜費及午餐費總會延遲些時日。瞭解他家的庭經濟有些拮据,所以常將孩子撿到的文具用品,加以整理之後轉送給他,簿本、美勞材料、參考書籍,就將備份用品留給他使用,讓他減輕一些瑣碎的學用品開支。沒想到這樣微不足道的事,他與母親竟然惦記在心上。 他們將如此珍貴的禮物轉贈給我,在收與不收之間,考慮了許久。最後,我還是滿心歡喜地收下這份竹笙。 當日,特地帶著竹笙前往朋友家,請教熬煮竹笙雞湯的秘訣。大主廚鑑賞了竹笙之後,發出讚嘆:「這是產自於貴州的野生竹笙,帶著微黃色澤,散發陣陣自然香氣,菌體厚且完整,是極品,價格不菲喔!如果沒有好好的烹煮,實在辜負了它的嬌貴啊!」 聽他這麼一說,平日以廚藝自豪的我,倒緊張了起來,雖然曾品嚐過喜宴上的竹笙料理,但至今沒有料理竹笙的經驗,頓時腦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做起。 幸好這位赫赫有名的飯店主廚,毫不藏私的傳授料理秘技給我,還給了一個中肯的建議,要我去挑選一份普通等級的竹笙,先練習做做看,等上手之後,再派這份極品竹笙上場。 這倒是個好法子,只是,為了一份珍奇的竹笙,得先去買另一份竹笙做練習,倒也滿有趣的。但有心做好這道菜,是應該先試作,才能掌握住訣竅的。 挑選竹笙真是一門大學問。雪白的賣相佳,但存有被藥水處理過的疑慮;偏黃的賣相較差,但相對的安全。用手捏一捏,菌體較Q彈的是上選之材,而傘狀組織碎裂的,則品質較差。 在乾貨區仔細的挑挑揀揀,總算買到品質不錯的竹笙,但回家後將手中的乾貨與學生送的野竹笙相較,哇!果真有差別,那份野竹笙菌體形狀完整,傘裙沒有破損,乾燥且蓬鬆、結實帶彈性,還有淡淡的清香呢!反觀我買的竹笙,就沒那麼飽滿,也缺少清香的味道。 打鐵要趁熱,就來個現學現做。大廚叮嚀做竹笙料理首重清洗的工夫,由於竹笙外型為網狀,接縫處容易有髒污,需使用冷水逐一沖洗,洗淨內外雜質後,將頂部與尾部切除,再浸泡個半小時,最後把竹笙放入滾水鍋中汆燙,才能去除異味。 依照大廚交代的步驟處理完竹笙,接著將竹笙與蛤蠣、干貝、土雞一起慢燉,當濃郁的香氣飄散出來之際,再加入些許米酒及鹽巴調味,就大功告成了。 燉煮容易,但事前清理竹笙的工夫最費勁,必須小心翼翼的洗淨,不然裙體破損,可就失去美感,再者,汆燙必須掌握好時間,才能去除不好的氣味,燉煮要注意火候,才能有好的口感。任何一個步驟都得用心,可真是細節藏在魔鬼裡,一點也馬虎不得,慢工細活是掌握成功的關鍵。 竹笙雞湯初體驗,還滿新鮮有趣的,至於味道如何呢?起初,孩子們因為不曾吃過,還有些存疑,但是,吃了就停不下來,還爭相翻找湯裡頭竹笙的蹤影。不得不說,竹笙讓雞湯更鮮美順口,而竹笙本身吸足湯汁精華,脆嫩甘甜,難怪會被列為貢品,用作宮廷御膳,與象鼻、駝峰、猴頭、燕窩、鹿墊、熊掌、猩唇並列為八大山珍,而且,它的營養價值高,可以起補腎壯陽、益胃清腸、潤肺化痰、養陰補虛之功效,足以媲美人參。 有了成功的經驗,就大膽的啟用極品野笙,只是,這次加入更豐盛的食材去燉煮。完成後,將香氣四溢的竹笙雞湯分裝成兩鍋,準備帶孩子到山上遛遛時,順道將它帶給學生一家八口品嚐,應該會帶給他們驚喜吧!心裡是這樣期待著。 竹笙之緣,轉眼,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而小兒子也因此愛上竹笙雞湯,他說,每當在外用餐,館子菜單裡有竹笙煲湯,他必點這道菜,只是,湯裡的竹笙少得可憐,總吃不過癮。於是,每當他放假回家時,我總會特別準備他最愛的竹笙料理,而他,一見到餐桌上的竹笙,就會露出驚喜的笑容,真是標準的竹笙迷。 今日,竹林下遇見了野竹笙,再度憶起那個天真的原民學生,那天,他送給了我一份珍貴的禮物,讓我留下了溫暖的回憶。而昔日的原民學生也已經長大,踏入社會工作了,不知,他是否還記得,那竹笙雞湯的滋味呢?
-
謹憶愛我.我愛的三哥||一個勇敢堅強的退役榮民
六○年代,我三哥就讀陸軍第一士校(今陸軍專校),因家父家母生養眾多,哥姊們放棄了可以更上層樓的就學機會,尤以三哥讀了第一士校。 三哥最疼我(我是家中的么女),每週日他自士校返家,總會帶顆水煮蛋給我補充營養,偶爾去士校參觀時會抱著我坐上撞球桌,教我打撞球。記得有一年母親節,他帶了幾個同學回家,適逢我發燒感冒,躺在床上無精打采,三哥帶了幾個同學到房間,逗著我……。 三哥畢業後隨著部隊分發至馬祖,每回休假到家已是深夜,次日他會騎著單車載我出遊,我坐前槓,或到龍崗六軍團的圓環帶我去看電影,他常捏著我的小手然後塞給我零用錢.....。 大學聯考時他已成家,租屋土城(他也退伍了),在駕訓班擔任教練,聯考前夕要我住他家幾天送我考試,高中時期準備聯考昏天黑地,焦點皆在讀書,但三哥對我的愛和關心依然未減……。 畢業後八月份在南海學園教資館通勤上班,三哥也轉任至中科院為某計畫主持人的專駕,他常常凌晨0600左右至台北接長官,順便載我至教資館附近的公車站,我們在車上吃著媽媽為我們準備的早餐,幸福的滋味充塞車內,三哥開車很穩,似輕晃的睡籃框中的我總睡著了,到站後他才把我叫醒。週六中午下班,他會撥電話予我,說來接我再帶我去西門町看電影;我本是沉靜不多話,三哥對我亦是如此。 初戀男友驟逝時,其父來探視我,三哥邀請其至他家小住,並帶其一家露營,傾聽父親對兒子的思念傷心……,三哥用不同的方式伴隨我,照顧我。 當時仍有不少男子追求,有日讀台大博士班的朋友來看我,我們在餐廳吃飯,巧遇三哥,他未多說言語,飯畢要離開時方知三哥已買單,他亦為我物色中科院的男子,但我的心扉未開,他也對我未置喙一問。 認識外子時,家人極為反對,我也對他無意,但外子天天出現在我的面前,接送我桃園龍潭上下班,他的誠懇實在忠厚開朗,慢慢讓我打開心房。三哥知悉後,特請他吃飯:找了「那卡西」和「公關小姐」並藉此「觀察」外子的表現,酒酣耳熱之際,或些男子會有逾矩行為,三哥和我看在眼裏,陸官畢業的外子謹守男女分際,通過三哥的初試。 十七年前外子因意外腦部開刀,昏迷指數6。我日以繼夜的在ICU守護,三哥在外處理我的家務。昏迷九天,外子甦醒,三哥對外子說:「等你好點帶你出遊」。那年除夕我們哪皆無法去(包含回台中婆家),就近回娘家後,尚未吃團圓飯,我即要開車回家(習俗出嫁的女兒避諱除夕在娘家吃飯);三哥追到我停車的地方,要我們在娘家吃團圓飯;我的眼眶泛淚,我知道從小到大三哥始終疼我,即使我已為人妻為人母。 三哥要帶我們出遊的約定始終未行,一年多後,他驟失愛子,再一年多後(端節前後)他身體不適,總以為是感冒,檢查結果口腔癌四期,住進基隆長庚醫院。我和教會弟兄常往返探視,教會弟兄為口腔外科整型專家,鼓勵三哥癒後為他做口腔重建。三哥知悉有精進的標靶治療,用筆表達他的求生意志。 隔年元月(半年不到),有天一早上班,家姊撥電予我,三哥於昨晚故去--我至廁所痛哭不已。我最親愛的哥哥,最愛我的哥哥,最最照顧我的哥哥,我們皆未見他最後一面.....,至今他常至夢中來看我,我知道他關心我,他對我的愛、他的堅強勇敢,永駐我心。 PS:醫師總會告知家屬臨終病患現存的時日,珍惜相聚的時間陪伴他,並請配偶務必要告知病患的弟兄姊妹家屬們,他們要不要見最後一面,由他們自行決定,不要造成彼此的遺憾!我永遠的三哥我愛您!願您和天上的爸媽相聚,願我們亦有相聚之日,親情的愛永恆!再續兄妹之情!
-
大味至簡,真味動人
《大味至簡:尋找金門的古早味》不僅是一部烹飪筆記,更是一部文化誌,一本道出金門風土與人情的心靈之書。 許維民校長,身為教育家、文學家,更是一位以鍋鏟傳情、以文字留味的生活藝術家。他用一顆赤子之心,在炊煙裊裊間尋訪金門古早味,在文字行間傳承地方記憶。本書以「化繁為簡」為烹飪精神,充分體現「大味至簡、真味只是淡」的哲學--這不僅是袁枚《隨園食單》的經典思想,也呼應了梁實秋所說的:「吃,是人生的藝術;飲食,是心靈的慰藉。」 全書分為六大類,從海魚、貝類、山禽、菜蔬、糕點到金門高粱,涵蓋豐富的在地食材與風味料理。 無論是「一午二鯧三馬鮫」的漁村智慧、蚵乾金瓜飯的庶民滋味、臘肉與高粱酒糟雞的醇厚香氣,或是紅龜粿、燒餅、油條等帶著人情味的點心,每一道菜餚,都是記憶的載體,家的象徵。 金門的烹飪,有三大特質:就地取材的自然樸實、節氣呼應的飲食智慧、以及濃濃人情味的生活溫度。維民校長深入每一道料理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讓這本書不只可口,更可讀、可想、可感動。 身為金門大學博士班的一員,維民校長不僅於課堂上展現深厚的知識底蘊與思辨能力,在筆下更能將地方文化轉化為動人的故事與滋味,更有機會邀請同學到他府上品嚐他美味可口的佳餚,這樣的表現,無疑是學術與生活融合的最佳典範。 《大味至簡》,簡中見深、味裡有情。這是一本值得珍藏、也值得一再回味的金門味道之書。 敬獻給所有想找回「古早味」、也在找回「初心」的讀者。
-
【小說連載】大箍呆
而且藤條拿在手上,夭壽死囡仔掛在嘴上,儘管被批評是一個沒有人性的養母,但她依然我行我素,不把人家的話當成一回事。倘若有人敢惹她,馬上以她慣用的咒語,還以夭壽、袂好、摳頭、絕種,絕對會被罵得狗血淋頭。 當然,被罵得最慘的要數她口中的夭壽死囡仔秀香,幸好她沒有夭壽,而且還峰迴路轉,成為有錢人家的媳婦,這無非就是老天爺給予她的恩賜和補償。反觀虎嬸仔,在秀香出嫁大箍呆尚未娶妻前,一切家事必須由她來承擔,絕對會讓她做得焦頭爛額,向來強勢的虎嬸仔,即使不接受也得承受命運的安排。 在鄉下,無論是「嫁查某囝」或是「娶新婦」,一般參加喜宴,除了「姑姨舅妗」或是「親堂」等至親外,通常是每戶一男一女,倘若家庭較貧困的人家,只請戶長一人,甚而有時還分角落,並非全村子的人都請。但虎嬸仔家雖然不是十分富有,嫁的又是她收養的新婦仔,理應馬馬虎虎應付過去就好,等她的兒子大箍呆結婚時再請各家戶。可是她卻拿男方那麼多聘禮,為了怕讓人家說閒話,只好席開十餘桌,宴請每家戶男女各一人,而且為了展現誠意,還要挨家挨戶去邀請。 (一○四)
-
【科幻沙龍】增星?
衛子沖語氣微變,開始強硬了起來:「你說它不夠嚴謹,難道就代表所有研究都只能依賴那些學界既定的權威著作嗎?有些新見解雖非主流,卻能提供不同角度,難道不值得探討?」 「當然可以探討,但前提是基於嚴謹的學術方法,而不是引用有爭議的書籍或註解作為主要依據。如果學術研究連基本的考證標準都不顧,只挑選符合自己觀點的材料,那和道聽塗說有何區別?」 爭辯至此,周圍粉絲紛紛開始留言鼓譟,使得場面十分混亂。衛子沖鋒利地回應:「這就是典型的學術霸權!只允許特定圈子內的觀點流通,其他學者的開創性研究就該被無視?你們這些人自以為掌握真理,其實不過是故步自封!」 衛子沖語帶譏諷,粉絲當然群起附和,甚至開始出現不理性的言詞攻擊。處在這種社會動盪的氛圍裡,質疑者為了明哲保身,就只能隱匿消失,不再多言。 隨著反對的言論擴散,越來越多陰謀論者開始抵制政府的防災行動。在衛子沖的鼓吹下,數個國家出現抗議行動,群眾高舉標語,在各大城市集結罷工,甚至有暴民趁火打劫。部分企業也因此拒絕防範,例如衛星通訊公司基於市場壓力,決定不關閉軌道上的衛星;部分國家亦未採取保護電網措施,因為民間壓力讓他們無法切換到低功率模式。也有部分民眾無視太空機構的警告:不要在當天進行高空長途飛行。 就在超新星爆發的光學訊號即將抵達地球時,核彈群已準確地在離地球數十萬公里的引爆處連成火網,企圖抵消一部份超新星的高能粒子動能,而各地的望遠鏡也捕捉到了前所未見的「宇宙烽火」。連綿的烽火在超新星方向準時燃起,就像宇宙煙火一般,組成一個蛛網,越接近中心則編織越密。 在超新星爆發的前沿震波與核彈網接觸的瞬間,全人類同步見證了一場星命最終章,並確認魁星的警報完全正確。超新星的光與高能輻射線在深太空望遠鏡的視野內看似被網住了,其實它是硬生生地與高溫高壓的核彈能量相撞。然而網孔間依然有部份空隙,讓少許殘存的高傷害性射線長驅直入。 而在地球上,原本深邃寂靜的夜空,彷彿千百年來一成不變。突然間,在紫煤袋星雲的方向,一顆微弱的光點悄然開始變化。它只比尋常的星辰稍微亮一點,幾乎不被察覺。但接下來數小時內,光輝便逐漸增強,像是一顆沉睡許久的神祕燈塔突然開始點燃。短短幾個夜晚,它的亮度翻倍再翻倍,從原本不起眼的星光,變成顯而易見的耀眼存在。 天文學家可以透過逐漸散開的核彈網縫隙觀察到,這即將進入終點的超新星光芒,它的內部正在發生劇烈的坍縮與爆炸,釋放出極為龐大的能量。雖然遠距離觀測下,它僅僅類似被放大鏡聚焦後的極細密集光束,但如果以肉眼觀看這個光點一秒,就會造成視力永久損傷。 數週之後,這顆超新星已成為天空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它的光不再只是屈居於夜幕,在太陽閃耀的白天裡,依舊清晰可見。白晝下的人們驚訝地用減光設備,觀看那顆遙遠卻與太陽爭輝的恆星極度震撼人心的畫面。 它的光芒穿透大氣,漫射在雲霧間,彷彿縮小版的第二顆太陽。人們在街道上仰望,驚異於這場宇宙級的奇景,讓神話、宗教與科學推論不斷交織於腦海與網路上。這場用恆星生命點燃的煙火,是一場跨越億萬年的壯闊告別,人類竟能在這恐懼的時光中親眼見證。 奇景在幾個月之後才黯淡下來,全球逐漸恢復了原有秩序。事前採取防範措施的國家與企業,已成功降低損害:關閉高敏感度衛星,確保大部分通訊系統存活;提前轉換電網模式的國家,雖然有電力波動,但避免了全國性的大停電。然而,衛子沖的信徒們並沒有這麼幸運。 那些拒絕穿戴防輻射衣物的民眾,逐漸出現輻射污染的相關症狀;沒有關閉衛星的企業,以及受陰謀論影響而未採取防範措施的通訊公司,其衛星被高能粒子轟擊,導致整個網絡癱瘓,損失慘重甚而倒閉;更嚴重的是某些迫於民意的國家,政府未對電網採取降載保護措施,導致主電力系統遭受宇宙風暴攻擊,整個國家進入黑暗,數千萬人斷電。 數家航空公司也因為沒有停止危險航線,導致數百名乘客輻射超標,已嚴重影響健康。衛子沖本人在當時則刻意搭乘私人飛機至高緯度地區受訪,拒絕更改航線。由於高空大氣層太過稀薄,無法阻擋那些穿透密集核彈網的宇宙射線,飛機受到強烈輻射影響,機內電子設備曾幾度失效。機師們在短時間內曝露在超高能量輻射之下,部份人竟然罹患了急性輻射症候群。 衛子沖的部份支持者崩潰承認自己被誤導,但災難已經發生,無法挽回。有人開始連署請求衛子沖賠償,然而他的網紅帳號已停止更新,了無蹤影,讓大家求償無門。各國雖然開始立法加強防範陰謀論對公共安全的影響,然而,信者恆信,歷史總是會不斷重演。 當人們以無知對抗宇宙,就如同初生之犢一樣,無知與頑固不僅不會改變宇宙的法則,還會加速自取滅亡的腳步。隨意引用與自行解釋,竟然付出了人類史上最慘痛的代價。(下)
-
古寧頭的風沙
寒風冷冽 金門的鱟 穿行於北山斷崖軌條砦金色沙灘 如水鬼仆伏潛進於漆黑地雷甕池 想起流浪淡水的斷掌盲星金門王 想起金門菜刀的無比鋒利 如今這殺人的鬼域 鐵桿林立的雷區 竟成了瀕危物種最後的庇護 苦楝樹下的碉堡 帶走了世界冠軍的童年 突出於兩岸形勢的好望角 是台灣之光李洋的家鄉 古寧頭 昔稱古龍頭 在兵荒馬亂的時代 總扮演刺入敵人心臟的角色 那金馬飛躍的年代 好友抽到金馬獎 灘頭戍邊逝去的生命 歷歷在目 昔日的硝煙戰火 今竟成了我遊戲人間的 國家公園
-
追夢旅途
破繭成蝶,是蟲的夢想;棲於南冥,是鵬的夢想;飛向南方,是雁的夢想,生命因夢想而綻放,它是夢的彼岸,是不惜追逐的遠方,奮力著、堅信著、勇敢著,一步一腳印,前往光的另一方,你的夢想是什麼呢? 在懵懂童年之際,我對一切都是平淡且陌生,世界只有一個小天地,那便是公園與家門,玩樂嬉戲打鬧間,天亮至天黑,直到7歲那一年,正式進入小學就讀,灰色高聳的建築物,內部分隔成許多的大房間,透明的玻璃,可以看見裡面木頭色的桌椅,每個小朋友依序入座,我也是其中一員,從此,我多了一個「學生」的身分。 老師的授課,知識的汲取,充斥在課堂間,時間就像是踩了油門,飛快向前進,風景一閃而過,直到第一次接觸地理,才驚覺世界之大,9,147,593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擁有197個國家,每一個地區的語言和文化都各異,造就了萬千世界,一頁接著一頁翻閱,美國的自由女神、法國的艾菲爾鐵塔、荷蘭的風車、印度的泰姬陵、南極的企鵝,這些震撼人心的圖片,如同一顆石頭,落入心中的汪洋,泛起了陣陣的漣漪。 有朝一日,我希望自己也能夠背上行囊,用自己的雙腳,探索世間的美好!談論夢想是什麼?我想是讓人不斷努力,便覺得幸福的東西,有夢才有遠方,不要讓時光匆匆蹉跎了夢想,邁出步伐,勇敢追逐夢想的光芒,而這個光芒,正是屬於自己的傳奇!
-
【小說連載】大箍呆
食過「雞卵湯」和宴席,充當便媒人的桂英堂嫂,攙扶著新娘拜別虎嬸仔。即使秀香含笑地說了幾句感謝娘的話,但她則面無表情,連一句祝福的話也不願說,彷彿不干她的事,只因為她是「顧伊怨」的新婦仔。反而當她面對大箍呆,兄妹倆則有依依不捨之感,她紅著眼眶,再三感謝昆山哥,為她找了一個好婆家。而大箍呆則一時說不出話來,或許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均在不言中。 當鼓吹再次響起,新娘上了花轎,隊伍並沒有直接往新郎家裡走,而是準備繞行鄰近的村落,讓他們也沾染美卿姨家的喜氣。於是一群人在鼓吹陣的引導下,浩浩蕩蕩走在鄉村小路。八音和鼓吹悠揚的樂聲,加上劈里啪啦的爆竹聲,方圓數十里的人幾乎都聽得到,明眼人都曉得,是有錢人家在娶新婦,才有本事環繞那麼多村莊。因為八音要錢,鼓吹要錢,轎夫也要錢,而且還得增加桌次,讓他們參加喜宴,既有錢可拿,又可飽食一頓,真正賺到的是他們,難怪一個個瞇瞇仔笑。 果然,新娘是一朵嬌艷的鮮花,新郎則是帥哥一個,真是郎才女貌、天賜良緣啊!看過的人無不羨慕是一對絕配的好夫妻。但知道內情的人則說,秀香這個新婦仔能嫁給西安,是烏鴉變鳳凰,而西安能討到秀香這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則是拜大箍呆之賜。但不管外面的批評如何,當今晚兩人進入洞房,吹熄桌上的紅燭,享受那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浪漫時分時,他們終將成為一對幸福甜蜜又恩愛的夫妻,欣羨的人不知會有多少。 虎嬸仔口中的夭壽死囡仔新婦仔終於嫁人了,嫁入的是一個有僑匯做依靠的有錢人家,正式啟開她的富人家生活。而從此之後,已沒有夭壽新婦仔可做為她的幫手,煮飯、掃地、洗衣、餵養家畜家禽得樣樣來,一天到晚忙得團團轉。卻也不禁想,原來新婦仔竟是那麼好差遣,她只要出一張嘴,她就必須把事情做好,沒有說不的權利。(一○三)
-
小啟
為響應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金門日報將與讀者攜手推動環保、共同愛護地球!本報週六、週日第六、七版將改採黑白印刷,透過實際行動落實減廢與節能。 也誠摯呼籲大家,從日常生活中培養關懷環境的良好習慣,一同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
【科幻沙龍】增星?
「宇宙是危險的,你並不會因為躲在黑暗中,就能逃過一劫。超新星是一位公平的死神。」 一位科學家詩人曾經如此寫著。科學發展至今,人類已躲過核戰與瘟疫的威脅,然而這只是站在滄海一粟上面的短暫喘息而已。在宇宙微塵般的地球之外,更多的恐懼來自四面八方的無盡黑暗。 宇宙級的毀滅,其實在地球上已經發生過了好幾次,生物大滅絕與地層的證據都擺在眼前。優勢物種──人類已在數百年前,建立了宇宙防禦機制「小行星撞擊防衛系統」;不過科學家逐漸意識到另一種更大的威脅,那就是超新星爆發──天空中突然新增了一顆星,亮到即使白天也看得見,那將是與太陽壽命終止同等級的末日。 因此在數十年前,科學家開始運用量子糾纏技術,完成了量子糾纏超新星偵測器(QEST,Quantum Entanglement Supernova Tracker,簡稱魁星),克服傳統電磁波或微中子探測的時間延遲,得以即時偵測太陽附近的超新星爆發。否則,當望遠鏡看到超新星的光線時,高能傷害也已經同時抵達了。 魁星系統的核心原理為一組預先糾纏的量子粒子對,其中一顆放置在地球上的接收站,另一顆則以超高速發射到距離太陽0.3光年遠的位置進行深太空觀測。每個象限各放置十組,經過二十年再以不同角度發射十組,以確保地球被一圈又一圈的魁星偵測器包圍著。這些糾纏粒子經過高度穩定的量子態維持技術,確保它們不會受到外太空環境干擾。 當太陽附近若有任何超新星爆發,都會釋放出極端高能的伽馬射線、引力波及微中子流,這些能量會影響周圍的時空結構,讓遠端魁星可以偵測到,並且立即反映在地球上的糾纏粒子,使得人們不需要等待光子傳輸時間,即可偵測到爆發。當地球接收站發現異常變化時,還需進一步比對是否與模擬的超新星爆發模型吻合、同時段是否有不同方向的魁星可進行多點驗證、彼此之間是否匹配等。 這些數據通過AI驅動的分析系統處理,幾乎可以立即確認太陽附近的各種型態爆發,比傳統天文觀測更有效率。因此,魁星可以提前警告高能輻射,保護地球表面、近地太空站與太陽系殖民地。 它就像大地震預警系統一樣,大家都希望只是「備而不用」,然而,讓地球接收站震撼的時刻還是到來了。魁星最新探得一顆超高速自行恆星突然出現於離地球最近的紫煤袋星雲後方,穿破濃厚塵埃後,朝向太陽而來,且即將進入生命最終章。最令人擔憂的是,魁星已察覺異常,地球端的量子糾纏接收陣列發出劇烈波動,表現出明顯的「非局域態崩塌現象」。 這是歷史上第一個透過量子糾纏機制捕捉到的超新星爆發警報,應變中心收到警報後,隨即將信號發給各國太空機構。最初許多科學家抱持懷疑態度,並開始緊急分析,這次爆發產生的輻射線有多強?太陽系是否必定受到高能輻射威脅?對於電力網、電離層與人造衛星將產生多大影響?而爆發源的光學訊號還需要三個多月才能到達,各國政府將面臨何時公佈訊息以及如何應對的難題,因為全球社會必然因此動盪不安。 在輻射風暴抵達地球前,人類就必須提前做出反應,包括分配緊急物資的計劃、防輻射衣物的分發、民眾的心理建設與調適、所有太空人撤退到遮蔽艙、通信衛星調為低軌道運行或關機、電信設備及電力網機動降載以避免磁暴引發大規模停電。這樣全面且廣泛的應變資訊不可能將消息封鎖。不過各國政府從未建立宇宙級災難的全球應對機制,當「超新星爆發──地球末日?」這樣的新聞標題出現在全球各大媒體時,恐慌馬上開始擴散。 大家突然意識到自己如此脆弱,提前窺見命運的軌跡急轉彎,卻無力改變。全球股市隨即劇烈震盪,每日跌停,黃金價格不斷暴漲。世界各地開始不理性地搶購食物、燃料及藥品。即使科學家已經提出應對這場滅絕級衝擊的解決方案:以核武時代將近半數儲量的舊核彈在超新星方向的太空中密集引爆,形成輻射阻絕層抵消部份能量。然而,各種囤積已然開始。 在這場關乎全人類安全的緊急狀況中,科學界與跨國應變行動已經密切地同時展開,但是,一場來自古書記載的謬誤論戰卻在網絡與媒體上迅速發酵,帶來一種另類的思潮。 一位名為衛子沖的考古學家,在網路上擁有數百萬粉絲,擅長引用古書與宗教典籍解讀宇宙現象,經常反對主流科學。他發表聲明強調魁星的警報是「人類自以為無所不知的科技驕傲,卻忽略了祖先的智慧」,並引用了一本中世紀占星學家著作《七曜星神天象錄》的記載: 「增星之變幻,終將歸於無,其光不驚地,其風不擾塵。」 衛子沖斷言,這句話清楚地說明,新增的星星不會影響地球,所有關於輻射風暴與宇宙射線的預警都是「科學騙局」,目的是讓政府控制社會、操控市場,以迅速從中謀利。他在社群媒體上發起抵制超新星騙局,短短數小時內便獲得上億次轉發,許多人開始質疑官方那些麻煩的應變措施。 雖然有人想從科學史角度來確認這項記載的可信度,卻找不到重量級學者可以檢驗,因為科技發展偏愛速食、不重視歷史,大部份優秀人才都擠向半導體、人工智慧或虛擬立體領域。大學部已經沒有歷史系,縮減到只剩研究所,出現明顯的學術斷層,而冷門的科學史更是如此。衛子沖的職業雖然是考古,但對於天文史研究卻只有業餘程度,這可以從他的論文裡連最基本的星座名稱都會寫錯就可看出。 有一位語文學者努力找出《七曜星神天象錄》所寫的「增星」原意,發現它並不是指新出現的星星,而是指原本已有但未曾被舊星圖記載、直到十七世紀才被新增到星圖上的恆星。天空中若真的冒出一顆從未見過的星星,古人則以「客星」來稱呼,它有可能是彗星、新星或超新星等。但是此時幾乎沒有人在乎這個反駁,他的聲量與影響力太小了,網紅的一滴口水就足以使他滅頂。 在滅頂前,他努力地在各種網路管道發言,直指衛子沖並未專精於天文史,其說法只是望文生義,並詢問他是否參考過研究書籍?對「增星」的解釋是否有任何權威出處?這些卻換來眾多粉絲的質疑。衛子沖本人也親自出面回應,剛開始語氣十分自信與鎮定: 「研究者當然會廣泛參考各種資料,即使不是傳統權威著作,但其中仍有獨到見解,不應一概否定。」衛子沖的說明看似他能夠廣納百川,但是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 語文學者反問衛子沖,難道可以完全忽略歷代研究者公認的解釋?且其引用的那本占星著作僅為轉錄與集成,四處抄寫古籍,常有誤引情況。若論據根基不穩,結論恐怕也站不住腳,而且會貽誤未來的學者。(上)
-
【小說連載】大箍呆
春嬌嫂對她的為人也摸得一清二楚,不僅不能跟她談太多,也必須處處順著她。尤其今天是秀香出嫁的日子,更不能讓她情緒激動,要不然,一定會讓場面尷尬。當她進入秀香的房間時,她的女伴早已幫她妝扮一番,穿上租來的婚紗禮服,更顯得她的端莊和高雅,也同時展現出新娘子美麗的容顏和氣質。於此,倘若這是她前世修來福份,毋寧說是她善良的本性獲得的福報。 放眼村子裡嫁出去的女兒年年都有,就是沒有一個能跟她這個新婦仔相媲美的,西安真是有福氣,才能獲得這個人人稱讚的美嬌娘。而美卿姨能娶到這個媳婦,儘管花了八兩黃金、四百斤豬肉,加上一萬二千塊聘金,可是又算得了什麼呢?雖然虎嬸仔不通情理,連一塊壓籃錢也沒留下,讓她有點不高興。但每看到媳婦那張標緻的臉,以及聰慧靈敏又善解人意的天性,即使花再多的金錢她也樂意。可不是,有錢人並不一定都能娶到像秀香這種姑娘,除了歸功於祖先的庇蔭,也得感謝大箍呆的成全。 悠揚的八音由遠而近,它也是古樂中最高雅的聲音,聽到「鼓吹」和燃放鞭炮的聲音,村人都紛紛走出來觀看。雖然新郎和新娘都是同一個村子的人,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但今天卻不一樣,因為這是他們的大喜之日,大家想看的是漂亮的新娘子,以及帥氣十足的新郎,還要傾聽悠揚的八音之聲,也因為有大家的圍觀,才能顯現出莊跤所在娶新娘的歡樂氣氛。(一○二)
-
二水鄉的春日奇景:花旗木與火車的浪漫邂逅
當春風吹拂大地,陽光灑落在台灣中部的二水鄉,一場令人興奮的視覺盛宴悄然登場。這裡不僅是鐵道迷的天堂,更是花旗木愛好者的夢幻之地。每年春天,花旗木的粉紅花瓣如雲朵般盛開,與蜿蜒的鐵道交織出一幅詩意的畫面。當火車穿越這片花海,彷彿一場浪漫的邂逅,讓人不禁屏息驚嘆。 花旗木的粉紅奇蹟 花旗木,又稱為「櫻花雨樹」,每到春季便以其滿樹的粉紅花朵吸引無數遊客前來朝聖。在二水鄉,花旗木沿著鐵道兩側綿延而生,彷彿為火車鋪上了一條夢幻的花毯。當微風輕拂,花瓣如雪般飄落,彷彿置身於浪漫的童話世界。無論是漫步在花樹下,還是遠眺整片花海,都讓人感受到春天的生命力與美好。 火車與花海的完美交響 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火車行駛在彎曲鐵道上的那一刻。當火車的鳴笛聲響起,穿越花旗木的粉紅隧道,這一刻彷彿時間靜止,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鋼鐵巨獸與柔美花海的碰撞上。火車緩緩駛過,車窗內的乘客探出頭來揮手,鐵道旁的遊客則興奮地舉起相機捕捉這美妙的瞬間。那份熱鬧與歡樂,讓人不禁感嘆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 二水鄉的鐵道魅力 二水鄉不僅以花旗木聞名,更因其蜿蜒的鐵道線路而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最愛。這裡的鐵道彎曲有致,隨著地形起伏,展現出獨特的美感。尤其是當火車行駛在彎道上,車身與鐵道形成的弧線,猶如一幅流動的畫作。無論是清晨的薄霧籠罩,還是黃昏的金色夕陽,這裡的每一刻都充滿詩意。 賞花與賞火車的完美旅程 來到二水鄉,除了欣賞花旗木與火車的美景,還可以品味當地的特色美食,像是香甜的花生糖與清爽的仙草茶,為旅程增添更多樂趣。此外,附近還有多條步道與自行車道,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享受自然的洗禮。無論是帶著相機記錄美景,還是單純感受春天的氣息,這裡都能滿足你的期待。 結語 二水鄉的春天,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饗宴。當花旗木的粉紅花海與蜿蜒鐵道上的火車邂逅,這幅動靜皆宜的畫面,足以讓人心醉不已。如果你也渴望一場浪漫又興奮的旅程,那麼今年春天,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夢幻的地方!帶上你的相機與好心情,來二水鄉捕捉這份春日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