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大箍呆
來福嬸建議說:「既然雙方都選擇低調,我看也不必先訂婚了。如果你相信我,就去選一個黃道吉日,然後把聘金和豬肉折價的錢交給我,我就負責把新娘帶到你家來。但可不能忘了我的媒人錢和媒人肉;媒人肉你就折算一下,給我現金就好,免得你又要上街去買豬肉來答謝我這個媒人。尤其像你這種年紀,想討老婆實在不容易,要不是我費盡心思、三番兩次去遊說,那有那麼快就有好消息。所以媒人錢和媒人肉我也不跟你計較,就隨你送啦,我是做功德、做善事啦!」 「來福嬸,謝謝妳的幫忙,我知道妳花費不少心思。雖然妳是做功德、做善事,但我絕對不會虧待妳。聽說一般的行情是,媒人禮六百塊,媒人肉二斤。為了感謝妳的辛勞,就這樣好了,媒人錢給妳六百六,豬肉折價就給妳一百八,總共八百四十,這樣應該可以了吧!」 「總共給我八百四是嗎?」 「這樣應該不會太小氣吧?」 「『四』是『死』的諧音,不好聽,也不吉利,因為我是做功德的,所以很在意這些數字。並不是我貪財,而是求一個吉利,就這樣吧,媒人錢和媒人肉,兩項加起來你就給我八百八,只不過多了四十塊而已,這樣不但好聽也是一個吉利的數字,你應該可以接受吧。」 大箍呆猶豫了一下,終於發覺媒人喙真的糊纍纍,但惟恐這門親事告吹,趕緊說:「沒問題、沒問題,絕對沒問題。來福嬸,真不好意思,我沒有注意到四是死的諧音,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請妳多多包涵。我知道妳是在做善事、做功德,所以一定會按照妳的說法,包一個八百八塊的大紅包給妳,讓妳吉祥如意。」 「好,我能感受到你的誠意,我們就這樣說定了。但是日子是你自己選,還是由女方來選,必須先說好。」(一八○)
-
端木愷一片丹心照東吳
「端木愷(一九○三年五月十四日-一九八七年五月三十日),安徽當塗人,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政治系,並於東吳大學修習法科獲雙學士。留學美國紐約大學獲法學博士。歷任司法院、行政院秘書長,安徽大學法學院院長。執業律師多年,致力東吳大學在台復校並擔任校長十四年,被譽為具有宏觀有教無類的教育家。」 一九八一年夏天,因在流氓管訓隊考上東吳大學英文系,被警備總部提前釋放出來的林建隆,收到一紙裝在東吳大學專用信封的便箋,信箋開頭先恭喜他考上東吳,也知悉他在何種處境下考上的,深信他的資質必定十分秀異。最後鼓勵他:「一定要排除萬難,堅定地念下去!」信末署名端木愷。 林建隆不知端木愷是誰,進了東吳念了一年仍不知校內人事,只心無旁鶩埋首在圖書館用功,還因此獲得「圖書館管理員」的稱號。苦讀一年,由於出獄不久,有著太多的煩惱牽絆,加上兩個弟弟也先後入獄、父親又罹患重病、摯友臥軌自殺身亡等種種打擊,他無奈地遞出休學申請書,沒想到校長因此單獨召見他,問他是否還記得一年前那紙條上寫了些什麼字? 林建隆這才恍然大悟端木愷的「身份」。經懇談後,端木愷了解他的困境,不但退回林建隆前一年所繳的學雜費,還減免他未來三年的學雜費,並且勉勵林建隆:「其實我不只希望你堅定的念下去,我更希望有朝一日,你能回東吳來教書,如果我沒有看錯人,像你這樣的異端,相信定能發揮另類的長才……」 林建隆果真沒有讓端木愷失望,東吳畢業後到美國留學,學成回到東吳教書,並且成了書市列名暢銷書排行榜前幾名的「流氓教授」作家及詩人。 端木愷治校理念除了重視普遍原則外,也留意特殊人才,在林建隆生命的轉折處扮演重要的生命導師。林建隆很遺憾沒有好好保存端木校長那紙紆尊降貴給他寫的信箋,好讓後人同感一個教育家「有教無類」的襟懷。 宦海浮沈不為己 端木愷,字鑄秋,一九○三年出生於安徽當塗縣,父親端木璜生曾參與國父孫中山的革命大業,民國成立後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參謀長,戍衛京畿淵口。許是血液中流有革命軍人血液,五四運動興起,在上海讀英人所辦麥倫中學的端木愷,亦起而成為學生代表到處奔走呼應,卻因此被英人校長勒令退學,轉入澄衷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政治系,夜間同時在東吳大學修習法科,獲得文學及法學雙學位。其後留學美國,一九二七年獲得紐約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旋即束裝歸國服務家國社會。 由於端木愷具有深厚的政治及法律學養,很快被四方延攬,歷任國民革命軍軍官團政治教官、安徽省政府教育廳秘書兼科長,後轉任安徽大學法學院院長,先後擔任過國立中央大學、東吳大學行政法教授。一九三四年端木愷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參事,抗日戰爭爆發後,端木愷任安徽省政府民政廳廳長。後隨政府遷往重慶擔任行政院參事,繼而出任行政院會計長、國家總動員會議副秘書長、代理秘書長、行政院糧食部政務次長。一九四六年代表出席制憲國民大會。不久,因派系鬥爭以及政見不同,辭職遷居上海,開辦「端木愷律師事務所」。一九四七年復出,先後曾擔任立法委員、司法院秘書長、行政院秘書長等要職。 林林總總,看起來端木愷歷任政府要職,權高望重,實皆為臨危受命,扮救火員角色,火滅人離絕不戀棧。端木愷自謂「一生只辭職而不求職」,對於當代中國的建設貢獻卓著,總在國家需要他時擔負重責,使命達成後即辭官,有任怨而不避怨的愛國情操,不計毀譽貢獻其才學智慧,在同儕間因有「儒俠」之稱謂。 人權律師,不畏譏讒 一九四九年大陸淪陷,端木愷攜全家隨政府播遷到台灣,高層屢徵端木愷任公職皆不就,重執律師業,於台北開設「端正法律事務所」。 端木愷執業律師,以端正社會風氣及法治精神為信念,受理案件取捨嚴明,紓解冤屈無敢肆意,凡有涉外案情,悉以國家利益尊嚴為前提。手訂受託辦案「三不」原則:(一)無理由的案件不辦。(二)向法院關說請託的案件不辦。(三)離婚案件不辦。民事以和解為原則,儘量做到解紛止訟。刑事以不做告訴人或自訴人方面的律師為原則。接辦案件無論大小都要有敬業精神,不可有一點疏忽,嘗言:「法律如刀之兩刃,能助人,亦能害人。」必須善盡其責。收費標準以律師公會章程為準,對於貧苦需要盡義務的案件不能拒絕,也要盡心盡力的去辦。 執業期間,曾辦了幾件國際矚目的官司傳頌一時。其中以一九四七年汪精衛妻子陳璧君的叛國罪最為轟動。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政府後病逝日本,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起訴汪妻陳璧君,並收押了汪精衛一家大小。端木律師受汪妻之託擔任辯護律師,雖認為汪精衛叛逆對不起國家人民,死有應得,其妻在旁助勢也罪無可逭,但是他的家人是無辜的,應該要跳脫中國傳統「誅連九族」的觀念。基於尊重人權理念,明知當局甚為不悅,端木愷仍慨然受理此案。經過冗長的興訟過招,最後勝訴,汪精衛的兒女、女婿及外孫都無罪開釋。陳璧君為感念端木律師行誼,特將在獄中手抄汪精衛生前著作《雙照樓詩詞藁》贈予端木律師,並親書信函頌揚端木律師「中公道而重人權,明是非而雪冤」,可謂字字血淚。 另外還有一九五○年涉及台灣中華民國及大陸「偽政府」權益的「兩航飛機案」,和一九六八年「青果社金碗案」均為備受矚目的大案,最後均能為國家及被告爭取到最大利益及有利判決。不過也因「兩航飛機案」擠身為國際名律師遭謗,讓當年蔣總統有所誤解,被迫退黨。法界對此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惟端木律師「毀譽褒貶一任世情」,從未為自己辯護。摯友私下詢及此事,端木律師僅以「若不如此,如何保住那七十架飛機?」一語帶過,足見其一切以國家為重,個人毀譽事小。此事最終亦獲得蔣總統的諒解,並親自將黨證歸還給端木愷。 致力東吳復校,從補習學校開始 端木愷隨國民政府遷台後,除了受聘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的「閒差」外,不再接受任何握有實權的公職,有一時期司法院長故世出缺,最高當局曾有意徵召端木愷擔任此職,為他婉拒,因此時端木愷除了律師業務外,正致力「東吳大學」在台復校,百務待舉,不忍為了個人享高位而放棄他對「東吳」的責任。 一九五一年東吳校友倡議在台復校,一九五二年籌組董事會,首推曾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司法院院長的王寵惠擔任董事長,積極籌劃復校事宜。恪於法令只能先籌設補習學校,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立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三科,另設比較法律一科,限大學肆業二年者報考。一九五四年教育部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院校。 一九五七年東吳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石超庸擔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兩年內完成第一棟教學大樓及學生活動中心。一九六一年全校由台北市漢口街遷到外雙溪,設備雖然仍嫌簡陋,東吳師生至少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校園。石超庸擔任院長十年,擘劃經營,嚴謹務實,為東吳奠定了穩定的根基。 一九六九年端木愷被董事會推舉擔任校長,扛起擴展校務的重責大任。端木校長深感在台灣辦教育就是一個窮字,曾謂「私立學校校長就是職業乞丐」,尤其是東吳,既無強硬的教會背景,又不願以學店方式解決財政困難,但他相信自有辦法。他一向佩服武訓先生乞食辦學的精神,相信只要「盡其在我」,並自詡一向「做什麼,像什麼」,校長亦若是,天下沒有克服不了的事情。(上)
-
有趣的標語牆
那天,我騎車穿梭在金門的大街小巷,欣賞古色古香的老屋,品味各個別具特色的不同牆面,在熱情的金門人招呼之中感受金門。 騎車旅行方便又自由,我都隨心所欲到處騎旅,騎到一個滿滿都是老式四合院翻新的村落裡停車走踏,在小巷道的轉彎處,有一間未經改造的低矮老屋吸引我的目光,讓我忍不住停下車來拍照。 這個有點斑駁又有趣的標語牆,後牆面寫著「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側牆面則書寫「軍民團結」,雖然牆面經過修修補補,但也不影響那訴說著戰地時期,軍民團結抗敵的意義。 我在牆面佇足多時不忍離去,好像自己靈光一閃回到舊時代的感覺,心裡愛國的熱血又突然沸騰起來。
-
【小說連載大箍呆
來福嬸直截了當地說:「聘金三千六,還要二擔豬肉,因為他們不想鋪張,所以不請客,豬肉全部折現。若依現在豬肉的行情,每擔是一千二,二擔是二千四,加上聘金總共是六千塊。以你們家的經濟條件來說,應該不會有問題吧。」 大箍呆聽見這些數字,比起當年秀香出嫁時,母親向美卿姨索取的聘禮少很多,因此興奮地說:「來福嬸,沒問題、沒問題,這些條件我都做得到。他們不願意鋪張、不請客,這樣很好,到時我也準備低調處理,因為我母親癱瘓在床,實在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尤其我的的歲數已不小了,新娘的年紀也大我一點,所以不能像其他年輕人一樣,敲鑼打鼓到女方家迎娶,讓人看笑話。而且秀香出嫁時我們已請村人和親朋好友喝過喜酒了,一旦我結婚不請客,他們也不會說我小氣。」 「你的想法我很認同,說一句不好聽的話,要是坐在花轎的是一對年紀稍大的新郎和新娘,我這個媒婆也沒有面子。就這樣好了,要是條件講好,就選一個黃道吉日,你準備一桌較豐盛的菜餚,找幾個至親來見證,然後我把新娘帶到你家來,晚上你們就可以入洞房了。你說這樣好嗎?」 大箍呆難掩內心的興奮,急促地說:「好,我們就這樣決定。」(一七九)
-
布與線的交響曲||母親的縫紉機
在金門老家二樓房間的角落裡,有一台深咖啡色調,蓋著小碎花布、沉默不語的縫紉機。它是母親的好朋友,也是我童年記憶中最深刻保留的一部分。那不只是一件工具,更是一段段歲月的痕跡,也是一首首屬於母愛的節奏樂。 母親的縫紉機是她出嫁時外婆送的陪嫁禮物,那是她當年最大的驕傲。母親因家庭因素,沒受過幾年初等教育,但她的縫紉手藝卻是一流的,鄰居若需要修改衣服,母親總是熱心,義不容辭的幫忙。記憶中,她常坐在那台腳踩的縫紉機前,穿針引線,拿著剪刀、畫餅在布料上設計圖案,設計圖完成之後,推著布料,腳踩著縫紉機,接著就聽到「嗒嗒嗒」的節奏聲,縫紉機的聲響彷彿散播著無窮盡的愛,讓整個家庭充滿愛的音符。 小時候,我最喜歡母親幫我親手縫製的公主裝,美麗的蝴蝶袖,讓我感覺自己彷彿是一隻美麗的蝴蝶,穿著非常時尚的衣裝翩翩飛舞著,同學們看著都很羨慕我有一位巧手的母親。弟弟的背心、父親的西裝褲,甚至鄰居家小孩的七分燈籠褲,都是母親的創作。她會把表姊送我們的舊衣拆開,然後,絞盡腦汁設計成我們的「新衣」。有時,幾塊五顏六色的布料,在母親的巧手中竟能煥然一新,設計成美觀又合身的上衣。母親總是很專注的縫著手上的衣物,一針一線都蘊藏著母親暖暖的愛啊! 記得有一次,學校舉辦才藝表演活動,需要穿小洋裝,母親從衣櫃翻出幾塊布料,量好我的三圍,用畫餅畫設計圖。隔日清晨,一件俏麗可愛的小洋裝已擺在床邊,真是太棒了!雖然不華麗,但非常可愛貼身,對我而言,這是全班最特別的一件小洋裝,因為這是母親的愛縫製而成的,那天站在舞台上,感覺自己彷彿是一顆閃亮的星星,綻放著耀眼的光芒。 縫紉機「嗒嗒嗒」的聲音,曾經是我童年裡感到最安穩的背景音樂。不論是午後雷陣雨或是狂風暴雨,母親總是踩著機器的踏板,窗外轟隆隆的打雷聲,屋內踢踏踏的縫紉機聲,共同譜成一首美妙動人的樂章。 時光飛逝,轉眼間母親的視力已漸漸退化,雙手也不像年輕時那麼靈巧,那台縫紉機,依然被蓋上一塊小碎花布,靜靜的在角落旁。每當我回老家時,總會不自覺地停下腳步,輕輕撫摸著我們的老朋友,對著它說:「謝謝您讓我有美麗的衣服可以穿。」母親曾經在縫紉機前熬夜的背影、為家操勞的汗水,都一一記錄在這台縫紉機裡。 現在母親縫衣的次數變少了,但總還是喜歡踩著縫紉機設計不同的物品,例如:環保購物袋、環保杯袋……等。母親常把自己設計的手工藝品贈送給親朋好友,那精湛巧思的手藝設計,常讓大家讚不絕口呢!曾經在大學修過藝術賞析這門課程,教授也曾提到藉由藝術治療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難怪喜歡踩著縫紉機創作手工藝品的母親,已屆八十高齡仍頭腦靈活,語言表達能力強。 這台縫紉機陪伴母親走過了大半生,在母親的潛移默化下我們學習了藝術與人文的涵養、情緒教育、品格教育……等多方面的學習。當縫紉機「嗒嗒嗒」的節奏聲響起,彷彿敲醒我,要好好珍惜生命中美好的每一天,學習母親勤勞不懈的精神。
-
【生活隨筆】老人別登梯爬高
鄰居的阿婆在自家的空地上種一棚的絲瓜,細心的照顧,生命力旺盛,綠葉成蔭,夏日的午後,阿婆和她的朋友們,坐在瓜棚下聊天,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瓜棚下垂下來十幾條絲瓜,有就已經成熟,如果不割下來,太老了就不能食用。 颱風來的前夕,阿婆看成熟的絲瓜,在颱風來之前,沒有割下來,瓜棚一定被颱風吹得七零八落,遭受嚴重的破壞。 年輕的家人都去上班,沒有人在家,等到天黑,家人回來,要收割絲瓜就很不方便,他決定自己搬梯子來收割,把絲瓜割下來。 搬出來放在倉庫裡鋁梯,放在瓜棚下墊高,爬上梯子,很容易把絲瓜割下來。 人爬上梯子的第五階,梯子因為重心不穩倒下去,鋁梯壓在阿婆身上,因為疼痛大聲呼叫:「救命啊!救命!」 聲嘶力竭的呼叫,卻沒有人反應,午餐後阿婆的朋友們都在午休,沒有人會到瓜棚下,也沒人聽見求救的呼叫。 求助無門,疼痛越來越厲害,想起身上的口袋裡的手機,就是唯一救命的工具。 打電話給最好的朋友,朋友很快就趕過來,立刻打電話叫救護車,把人送到最近的大醫院急診。 經過檢查小腿骨折斷,肋骨斷掉兩根,傷勢嚴重,才疼痛的很厲害。 送開刀房做緊急的手術,過了幾天,阿婆的病情恢復得快。好朋友去病房探望,她勸大家說: 「人老了千萬別逞強,為了幾條絲瓜,差一點賠掉老命,老人家千萬別登梯爬高,太危險。 傳統祭品的凋零 因為祭拜的需求,到老街上唯一的一家傳統祭品店購買紅龜粿,發粿。 因社會的變遷,許多傳統的美食隨時間的消逝凋零。如紅龜粿,發粿傳統祭品,因為銷售量減少,能夠繼續經營的店家越來越少。 他們的生意也只有在逢年過節或者客戶特別需求時,才會上門來訂購各種傳統食品。 年糕是過年以糯米為材料,和適量蔗糖,放蒸籠蒸熟,就是祭祀神明或祖先重要的一道祭品。祭拜後,炸年糕就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點心。還有步步高升,吉祥的象徵。 發粿以米浸泡後磨成漿,發酵後蒸熟必定裂開,形成開花的樣子。發糕還含有發財及蒸蒸日上,事業發達的意涵,也是各種祭典不可或缺的一種祭品。 紅龜粿另外的含義就是象徵長壽吉祥好命的涵意。可以使用的紅色素混合在粿粹當中,作為表皮,內餡甜鹹等口味。 因為祭典的需求我訂購了六個發糕六個紅龜粿、祭典圓滿結束以後把十二個傳統食物分送給三個小家庭。各自帶回家享用、由於製作的手法不是非常的精細、兒女們對這些食物沒有什麼興趣。 我自己各留一個紅龜粿,發糕,放電鍋裡面蒸熱,紅龜粿呈現糊狀,包的內餡是紅豆,卻沒有紅豆鮮美的香味,非常失望。 建議這些製作傳統祭品的朋友們,除了祭拜神明的功能之外,讓消費者樂意食用。 尤其是全世界糧荒時刻的來臨的珍惜,不要浪費,全世界人類面臨飢餓的時刻,喚醒每一個人都要節省食物,防範發生飢餓的窘境。 沒有休假的行業 每天清晨七點多,我在社區的巷道散步,經常看到一位騎電動三輪車的老人,身體瘦小,帶近視眼鏡,停在樹下.從塑膠袋裡拿出水煎包,吃他的早餐。吃飽了,發動電動三輪車上路,去哪裡?做什麼?不知道。 三輪車的前後架上放著雨衣還有幾分報紙,我猜想: 他是送報的老人嗎?看起來年紀不小,還要出來送報紙。 讓人感覺有點神秘感,也從不跟人打點頭打招呼。今天早上,我先開口: 「早安!」 他也禮貌性的回「早安!」 我問他:「你在送報紙嗎?我們社區有人訂閱報紙嗎?」 「有,二十幾戶,送到這裡是最後的訂戶,送完我就可以回家休息。」 「清晨幾點開始送報?」 「每天清晨三點多到派報中心分報紙,四點鐘開始送,八點鐘以前結束,整天就沒事情了,做我想做的事情。」 「送報紙天氣好的話工作很輕鬆,碰到下雨天,寒流來的時候,大清早出來送報就很辛苦。」 「現在年輕人就不願意送報,待遇又不好,現在只有我們這些老頭沒有別的事情幹,只有送報紙,賺一點零用錢,脊椎骨受傷,沒辦法做粗重工作。」 他又說:「現在報紙越來越少人看,報紙的訂戶也越來越少,大家都從手機或者電腦看新聞,以前有十幾家報紙,現在派報中心只送三大報,其他報紙都不經銷了。」 「萬一身體不舒服不能送報,能夠找人代替嗎?你有沒有建立客戶的名冊?」 「沒有,我也從來沒有找別人送過,因為客戶的住址,全憑個人的記憶,不需要名冊,別人的方法代工。」 「幾十年下來都沒有缺席嗎?」 「是的,除春節休息五天外,送報的行業是全年無休的,沒有雇主,向誰請假?這是一種非常辛苦的行業。」 聊天聊得很愉快,他說: 「我們明天再聊吧!還有最後幾戶報紙要送,有的老闆等著要看早報,不能太晚送,明天見。」 他今年六十八歲,己經超過退休年齡,送報賺取一點生活費,自己養活自己,令人感佩。 使用語音輸入的心得 運用語音輸入功能寫作文章有一段時間,最近經常故障沒有辦法使用。 經常使用桌機電腦語音輸入的功能,在Google搜尋資料幾乎每天都會使用,可是語音輸入的功能時好時壞,造成很大的困擾。 按照提供的條件操作幾個動作,就恢復了功能,過了一段時間又發生故障,不能使用,非常懊惱。 麥克風使用一段很長的時間,孫子建議購買的比較高階的麥克風,就可以改善是語音輸入的功效。 賣場買一隻中價位的麥克風回來,與原來線路輸入不一樣,改用USB插頭。 買回新的麥克風,安裝妥當開始使用,非常順暢。很高興。 使用一天,又故障。他發覺我使用的那個開關按錯鈕,按到靜音鈕,麥克風沒辦法收音,就失掉語音輸入的功能。 恢復到正確的按鈕,沒有恢復語音輸入的功能。 那就是電腦內部操作的問題,孫子幫我檢查代表內部設定的問題。終於找到答案,選擇要說說話或錄音裝置,停留在線路輸入的部分,沒有更改,麥克風沒辦法運作。 從設定進入在轉入系統音效再找輸入,在找選擇要說說話或錄音裝置,點選麥克風調整為2-usb-MIC。操作完成就可以恢復語音輸入的正常操作。 其實只要操作幾個步驟,一切的困擾就可以迎刃而解,就能可以順利完成。 許多電腦操作的問題,層出不窮,一個沒有受過使用電腦正式訓練的老人,使用電腦時經常發生問題,幸虧家裡有一個大學畢業的理工男,我提出來的疑難雜症,幾乎都能幫我解決問題。不恥下問態度,是我學習電腦進步的原動力。 看到困難,不知解決要領,摸索半天,還是無法解決問題,浪費更多的時間。
-
舊器物
靜默案頭 身世已模糊 只留 時光沉澱的輪廓 你說: 「年齡,是別人賦予的 經歷,是自己掙的」 是啊 老態龍鍾 是歲月的鏽 或時間的釉? 青春,難道不曾猝然熄滅? 生死的謎題 豈容 我這凡夫俗子輕易拆解 何苦做那杞人 整日懸著一顆心 憂慮著天墜的荒唐? 不如--凝視它,抽身遠望。 決然,將它釋放 若能在老去中拾得歡愉 老成一件無用器皿 老得自在安詳 無用,何嘗不是一種 透徹的 光?
-
【小說連載】大箍呆
大箍呆見來福嬸摀住鼻子進門,卻也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但從她含笑的表情看來,似乎有好消息相告。於是他趕緊端茶遞水,而且沒等來福嬸先開口,就情不自禁地問:「有好消息嗎?」 「唉!」來福嬸嘆了一口氣說:「想賺幾個媒人錢,那有那麼容易。連續走了好幾趟,走得兩腿發痠,雙腳都快破皮了,而且還說得『有喙無瀾』,媒人錢不好賺、不好賺啊!」 大箍呆趕緊說:「這點我知道、這點我知道,所以我才會說要多給妳一點媒人錢和媒人肉。」 「我能感受到你的誠意,先謝謝你啦!實際上我是在做功德、做好事,你送多少,我收多少,不會跟你計較啦!但我也相信,你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種田人,而且每年賣牛、賣羊、賣豬、賣雞鴨,還有芋頭、地瓜和高粱,賣了不少錢啊,所以絕對不會少給的。」 「不會、不會,絕對不會;而且只會多給,不會少給!」大箍呆說後又急促地問:「有消息了嗎?」 「唉,說來話長啊!起初人家一聽你們家的狀況,無不一直搖頭,尤其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婆婆,更是無法接受。經過我多方面的開導,甚至說老人家在世的日子已不長,再辛苦也只是一年半載,一旦老人家到蘇州賣鴨卵,往後夫妻倆一定有好日子過,要她們放心。他們雖然不再堅持,但要一點聘金……。」來福嬸尚未說完,大箍呆急著問:「要多少?」 (一七八)
-
跑在時光裡的金門:一場馬拉松的文化慢旅
每年初春,當東北季風吹拂過臺灣海峽,遠方那座低調而不凡的小島──金門,總會響起熟悉而激昂的號角聲。這不僅標誌著一場比賽的開始,更是一場跨越歷史、文化與情感的盛大相遇。十八年來,金門馬拉松早已超越了一項體育活動的範疇,成為無數家庭、跑者與這座島嶼之間深厚聯結的旅程。 在金門馬拉松的賽道上奔跑,仿佛置身於一部不斷翻頁的歷史長卷。跑者的每一步,踩踏的不是冰冷的柏油,而是千百年來戰地烽火與歲月靜好的交錯痕跡。從南山頭到北山村,從沙美老街到翟山坑道,腳下踏過的是曾經硝煙四起而今寧靜祥和的土地。沿途的閩南古厝低語著祖先的智慧與勤勞。紅磚砌築、燕尾飛簷的建築風格,配上斑駁卻不失精神的對聯門神,仿佛在向跑者講述金門居民的堅毅生活。更令人驚豔的是偶爾掠過視野的洋樓建築群,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老建築,是金門僑民與世界連結的印記,也彰顯著金門獨有的歷史層次感。 金門,這座曾被軍事風雲牽動的小島,如今以和平與文化的姿態向世界招手。金門馬拉松的一大特色在於讓跑者親身感受到「跑在戰地」的獨特氛圍。翟山坑道、古寧頭戰史館、太武山忠烈祠,這些曾經的軍事要地,如今成為跑者心中的文化地標。尤其是在翟山坑道,那段短短數百米的跑道,穿越岩壁開鑿出的坑道,潮濕的空氣與幽暗的光影,讓人仿佛走入時光隧道。每當跑者從坑道奔出,迎面而來的陽光與海風,帶來一種從歷史走入未來的儀式感,也象徵著這座島嶼從戰爭走向和平的精神蛻變。 除了歷史與文化的厚重感,金門馬拉松還為跑者提供了與大自然最親密的接觸。清晨五點半的海邊起跑線,跑者們在海風中整裝待發。晨曦漸起,陽光從海平面躍出,光芒灑在臉上。金門的海景不如臺灣本島那般喧囂,但卻有著一股靜謐的壯闊。從建功嶼到金門大橋,再到風獅爺環繞的小村莊,沿途的田野、海灣、沙灘與飛翔的鳥群,仿佛是一場自然交響樂,在奔跑的節奏中奏響動人的旋律。偶爾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鳥和候鳥掠過海面,而遠處那些守護村落的風獅爺,似乎也在默默地為跑者加油助威。 金門馬拉松與其他馬拉松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它已經演變為「家庭式運動旅遊」的象徵。無論是年輕情侶、親子家庭,還是銀髮長者,報名開放的瞬間總是被秒殺一空。金門,既是跑者的聖地,也是許多家庭每年團聚的起點。 這種文化源於金門馬拉松的全民參與感。從「健康休閒組」、「競賽組」,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賽事。很多家庭三代同堂,弟弟參加競賽組、眾多長輩親友則參加健康休閒組,活動結束後再一同前往沙美市場享受廣東粥、牛肉乾和貢糖。運動與陪伴相結合的溫暖,遠遠超越了競賽本身的意義。 金門同胞的熱情好客在馬拉松期間得以充分展現。當地志工無論年齡大小,總是面帶笑容,在補給站遞水、送香蕉、加油打氣。路邊的村民搬出小板凳,準備炒花生、麵線羹和酸梅湯,以最地道的方式款待每一個遠道而來的跑者。 手繪的加油橫幅上寫著「堅持就是勝利」、「阿嬤等你吃早餐」,或者畫著卡通圖案的鼓勵標語,總能在疲憊時帶來一絲溫暖。許多跑者表示,他們並不是為了獎牌或時間,而是為了這種情感和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互動。 當汗水與歡笑交織,跑者們陸續抵達終點線,那份征服感逐漸化為對金門的深厚眷戀。有的人選擇延長旅程,去金門酒廠品嘗高粱酒,有的人騎車穿梭於後浦老街與瓊林聚落,還有的人則靜靜在風獅爺前許下明年再來的心願。 金門馬拉松並非一次性的活動,它更像是一次生命的充電與洗禮。通過奔跑,人們重新認識了土地、家人以及自己。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馬拉松,但金門的馬拉松,跑的不只是距離,而是一段段生命的故事與文化的軌跡。這是一場與戰地歷史對話的奔跑,是與海洋自然共舞的旅程,是與家人心靈相依的片刻。而這樣的金門馬拉松,早已成為無數人心中最獨一無二的賽道。所以,當下一次報名開啟,請你一定要再次搶下那個名額,因為你不只是在參加一場比賽,你是在奔跑進一段時光的詩篇。
-
沙中兆豐老師留金歲月
回憶童年,家境貧困,周遭的大人都講日語,童年的友伴都講閩南語,所以我直到小學五年級,才開始聽得懂國語,這對艱難的升學是很大的障礙。 我一直心存感激,因為有師範教育,享受政府公費的照顧,給貧苦家境的孩子最溫暖的照顧。當時,我幾位師範的同學,放棄在台灣任教,直接申請到金門服務,他們的心裡都有回報國家的願望。 民國六十四年師大畢業後,我跟幾位同學搭五台輪前往金門,十幾小時的航程,酷熱的天氣,我上到甲板上,看到一望無際的藍天碧海,心情無比舒暢。 這是我第一次踏上戰地,也是跟金門結緣的開始,一開始學校(金沙國中)派我擔任(第十屆)二愛的導師,年輕又沒經驗,感謝同學的包容,可惜只擔任一學期,下學期被調派到訓導處擔任管理組長。 一年後回台服二年的預官役,當時我又面臨人生的選擇,部隊的長官對我照顧有加,希望我留營;另一方面,沙中王添富校長寫了數封書信,希望我退伍回校。幾經考量,我決定回金門任教。不過,沙中第十屆同學已經畢業了。 回到金門,又重操舊業,繼續擔任管理組長,跟學生接觸較廣,但沒有擔任導師深入。行政工作之外,我又擔任二班國文課,我每次批閱作文,覺得不錯的,我就拿稿紙給他,請他繕寫後,幫他投稿到金門日報的學生園地,那時候幾乎都是沙中的學生作品,對學生的激勵很大,其中有位官澳楊同學,表現突飛猛進,一路考上台大圖書館系,後來又考上高考第一名。她在求學期間,常在假日來我家聊天。我記得當時的國文課,有一篇胡適的文章,其中有一句:發表是學習的利器。我在讀完同學的文章後,心裡無比欣喜,樂於分享自己的心得,就是一種福報。 另外:當時的沙中老師也不錯,有一年文教科辦理中小學教師論文比賽,前三名是呂老師、我、張老師。佳作許老師。幾乎包辦全部的得獎。當時,一定讓縣府的長官,對沙中刮目相看, 我在沙中前後六年,含二年兵役,我喜歡金門純樸的人情味。後來,被寒假回台九級浪的登陸艇,嚇怕了! 我曾寫信給縣長建議,可以用買票搭較好的船,不要像難民一般的逃難。在得不到回應後,我才決定離金回台。 假如像現在的飛機航運,我就不會動心起念,離金回台。 後來,小三通開放後,申辦證件需設籍,我把戶籍又遷回金門,意外的享受全台最好的社會福利。看到金門建設突飛猛進,心中無限喜悅。
-
米奇日誌
成雙成對,兆頭好。聽聞表哥養了一對寵物鼠,本意應是讓彼此作伴,免得形單影隻,孤單寂寞。可四下環顧,不見鼠籠模樣的物件,倒是兩口碩大的塑膠工具箱,突兀的擺在屋裡,走近一看,赫然是鼠窩!一隻各霸一方,斷絕往來,不相互動,如此……豈不和初衷背道而馳? 聽表哥解釋:惡鼠猛於虎,小老鼠牙尖嘴利,偏又生性兇猛,逞兇好鬥,張口就咬。二鼠鬥得不可開交,誰勝誰負,尚未分曉,倒連累他這和事佬遭殃,公親變事主,先就診挨了一針破傷風。 寵物鼠畢竟不比陰溝裏的灰毛老鼠,也這般野性難馴?半信半疑間,恰巧小老鼠慵懶地打了個哈欠,仰天張嘴,亮出森森獠牙。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可愛的外表下,竟長了張如毒蛇的血盆大口,擇人欲噬!難怪得隔離管束,一朝不慎唯恐血濺當場。 事後,偶然見電視節目教導如何飼養老鼠,破解觀眾常有的迷思,比如代表鼠飼料──葵花籽,多食會造成健康負擔。再比如,老鼠雖小,基本活動量卻大,須如養狗一般天天遛……至於,表哥用兩口大箱養鼠的闊綽行徑,誤打誤撞,居然歪打正著! 老鼠嗅覺靈敏,一籠不見得能容二鼠。同住前,可拿刷洗乾淨無沾染氣味的空箱,讓雙方試探,能合最好,反之也莫強求,好聚好散。另外,市面上常見的童話屋造型鼠籠,外觀雖精美,看著與萌寵相得益彰,然則對老鼠身心,樸實無華的塑膠箱才是首選。終日生活在狹小的方寸空間,舉目皆欄杆,小老鼠容易焦慮,焦慮便會啃鐵欄發洩,啃多了鼠牙便易變形,進而影響飲食,生疾病。 林林總總,茅塞頓開之餘,聯想起一樁老鼠看病的舊事。 尋常只知貓狗醫藥費不菲,莫小瞧寵物鼠不過巴掌大,花費也不容小覷!阿姨家中原先有隻天竺鼠,某日前往,鼠去籠空,只見小表弟對籠哀嘆。當下頗意外,幾年間姨家的寵物鼠來來去去,已是第N次送別,為何此番愁緒格外強烈? 小弟聽了疑惑,邊說邊嘆,愛鼠年事已高,日前不好,抱著姑且一試的希望送醫搶救。獸醫給出選擇,如果投藥或許尚有生機,只是藥劑價格差不多等同一隻新鼠,還請斟酌。為了愛鼠,心一橫,到底咬牙同意。結果老鼠自己不爭氣,仍舊歸天,讓他白白捨了銀兩,每每回想心如刀割!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原來小小老鼠,亦有諸多門道。虧得自己也曾養過黃金鼠,想當初倒是稀里糊塗!好比老鼠同窩前,最好先讓雙方試探、熟悉,主人飼養寵物前,也得先行瞭解,養對方法,少病少災,彼此才能相處愉快。
-
【小說連載】大箍呆
每一進到母親的房間,儘管他已習慣床上飄來的尿屎味,可是她拉在褲子裡的大便必須清理,然後再用濕毛巾擦拭她的臀部,再把髒褲子拿到井邊洗滌。有時,當他從山上耕種回來,肚子正餓得發慌,一聞到那股濃濃的臭屎味,就有反胃的感覺,但還是要先處理母親的排洩物,以免她的身體沾滿糞便而難受。 除此之外,還要經常幫她翻身、拍背,以免她長久臥床,讓尿液或糞便的濕氣無法流通,導致皮膚變得潮濕而生褥瘡。或許,沒有侍候過病人者,是無法體會箇中之苦楚的。這也是他急於想討老婆,好幫他照顧母親的最大理由。希望來福嬸能體會他的苦心,盡快捎給他好消息,好讓他鬆下這口氣。 某天,來福嬸風塵僕僕來到大箍呆家,一進門就用一條小方巾摀住鼻子,絲毫沒有顧及大箍呆的自尊。但這也難怪,當大箍呆種田回來肚子餓得發慌時,有時聞到那股濃濃的臭屎味或尿騷味,竟也會感到噁心,遑論是鮮少來到他家的來福嬸。如果不是為了掙幾個媒人錢,想必她也不會來到這個臭氣薰天的地方。(一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