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貢寮卯澳小漁村之旅
假日午後,大妹電話邀約出遊,整裝待發後,妹夫開車往北東北角出發,約莫一個小時候,我們在三貂角,要前往三貂角燈塔,確是塞車無法動彈,於是,臨時開到卯澳小漁村。這是開車會錯過的小小小漁村,最近卻熱門起來。停好車走入,放眼望去,的確非常迷你,是個可愛漁村,藍天大海,很舒服自在,讓人有美麗心情。 小小漁村保留著一些石頭屋,聽說是百年前的建築特色。早期平埔族人在此,就地取材,用當地石材為材料,以石頭堆砌搭蓋房子,遮風檔雨,冬暖夏涼,當初頂盛期,達上百戶,非常據有特色。漁村走來輕鬆自在,是個有一百年的古漁村,很幸運的還留下跟保有傳統風貌,成了東北角難得的文化資產。此處位於三貂角西側面,右邊是萊萊山,左邊在荖蘭山,三面環繞著碧綠山峰環抱,擁有著與世隔絕的環境,重點是冬暖夏涼。 望著遠方海面,搭上海浪聲音,藍天上突然盤旋的老鷹,信步走來,越往裡面前行,可以看見涼亭觀景台,在觀景台往前方海面看下去,風景又是個開闊景致,海風襲來,讓煩惱頓消,旁邊有條小徑是福連小學,座落在此,是全台最鄰海的學校,也是熱門打卡區。不禁羨慕起這邊孩童們的學習環境,得天獨厚的美景環繞。如果家中有小孩的,可前往欣賞,要玩水,必須要準備游泳裝備較適合,周邊還連結了自行車步道,剛好有團體在此踏青騎單車,頗為壯觀。 往回程走,看見兩三家標榜新鮮小卷米粉湯,看著都飢餓起來了,於是選定一家,屋內吹冷氣的全滿,選擇在戶外大圓桌,除了小卷米粉湯,我們還點了白帶魚、貢寮的九孔(小鮑魚)等……幾道特色海鮮,讓人十指大動,滿滿海鮮味在嘴巴裡舞動,看著每個遊客吃得津津有味,味蕾滿足,CP值很高,新鮮的海鮮就是如此鮮美滋味。 此地還有個特別的(提籃觀音)利洋宮;當初是漁民在海邊撿到觀音神像,於是供奉在此,此宮廟配祀水仙尊王神像,每年鬍鬚都增長,早期當地居民出海捕魚前會來此祈求人、船平安,漁獲滿載,有時間可以進廟一探究竟。在這裡駐足停留時間,難得感受北台灣的純粹,地方不大,但看山看海一次飽覽,濃縮在這,四周有天然屏障,時間靜靜在此暫緩,有閒暇空檔,把東北角的此地安排起,幾個小時,美景美食享受好心情。
-
三千歲
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而當一群老寶貝聚在一起,加起來超過三千歲,那是多大的寶藏啊!而這群三千歲的寶藏,在這次的端午節讓我看到寶藏身上的珍貴與價值。 今年的端午節,社區發展協會召開理監事會議,商討有關端午佳節如何促進社區的祥和溫馨,之前因為疫情關係已停辦幾年社區包粽活動。隨著疫情緩解,大家歡天喜地迎接佳節到來,等待粽葉飄香的時刻-包粽子活動,可說全村總動員。回想以前戰地政務時老百姓是那麼無奈而和諸多限制,可以說生活在飢餓、恐慌、與不安歲月,哪有什麼社區同歡活動!節慶也是無聲無息中度過,尤其戰地政務時期,一切以軍令優先,害怕行為失當或得罪長官而遭到不平等對待及無妄之災。有時百姓受到不公平對待只能默默承受,生活十分壓抑。 時至今日,戰爭煙硝已成往事,人民安居樂業,富足有餘,金門各個社區也積極營造社區特色,成立發展協會活絡居民感情並推動各項活動進行。而端午節的包粽子就是社區總動員的最佳活動,社區端午包粽活動為了張羅粽葉飄香活動,有幾年是購買現成的分贈社區會員比較單純,但少了過節氣氛。除了疫情停止三年未舉辦,十五年來幾乎全村老中青熱情參加,無論男女婆婆媽媽一起加入包粽做粿行列,婆婆媽媽的年紀加起來總共有三千歲;當中不乏有百歲人瑞也持續加入包粽行列,今年才剛接受縣府與榮服處聯合為老菩薩慶生活動。百歲人瑞的熱情參與包粽活動,增添不少光輝,其熟稔有力的技法,所包粽子真是有獨到功力,偶爾還會指導後輩新手如何使粽子包起來更結實,而繫繩不會滑落。沒有豐富的經驗累積很難包好啊! 以前只有廟宇慶祝神明聖誕、做醮時,才有機會包一大串素粽、鹼粽贈送親朋好友,如何練就包粽的完美火候,也是多年來的經驗累積加上用心付出才能有完美的成果。三千歲的婆婆媽媽們分工合作,新住民也用心投入活動,男士更協助炒糯米,蒸煮粽子。在悶熱五月天,低氣壓的梅雨季要守在爐灶旁真是揮汗如雨,要注意時間,火候也要拿捏準確,當第一鍋粽子煮好時,大家引頸期盼等待粽香四溢的粽子誕生,看著艷陽下一串串飽滿油亮又香氣迷人的粽子閃閃發光,那是社區裡加起來三千歲的婆婆媽媽這一群寶藏同心協力完成的作品。等待冷卻裝袋分送所有社區會員享用,飄散的粽香令人食指大動。敦親睦鄰、和樂融融構成最幸福又溫暖的畫面,笑容洋溢在每個辛苦付出的臉龐上。 這次包粽的三千歲婆婆媽媽之中,被視為村寶的百歲人瑞更是令人讚嘆,雖然年紀大還是神彩飛揚,停不下手中的活,大家深為佩服,坐了那麼久在包粽也未曾聽到老人家說有哪裡不舒服或痠痛,只是默默不停的工作,偶爾會有女兒晚輩要她休息一下上廁所,才會停下。看到小媳婦帶小孫子來探班,臉上更散發出無比親切笑容,真是世間最美祖孫情。 社區志工總是真心付出,所謂「歡喜做,甘願受」,有多位老寶貝是全心付出,從前一天備料浸泡糯米,雞蛋剝殼,一直忙到翌日下午分送完粽子,善後清洗及用具的歸還,可說盡心盡力,沒有埋怨或比較,比別人付出更多而不求回報,社區要能圓融和諧發展唯有大家真心付出,保持施比受有福的觀念與理想,才能營造出最美好的社區正能量,這一切可是經過千錘百鍊,走過多少窮苦不安歲月才擁有的祥和。在金門這個人口漸漸高齡化,村莊裡的老寶貝越來越多時,讓「老有所用」,「老得其樂」是值得重視的一件事,挖掘與珍視老寶貝身上的寶藏,學習長者的智慧與技能,當三千歲....四千歲....一群老寶貝聚在一起時,是多麼無窮的寶藏等著挖掘啊!
-
一個人的武林 ──金庸百年誕辰香江「尋俠」記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凡讀過金庸小說的人,對這兩句取自金庸小說名稱第一個字所串連起的對聯,絕不會陌生。這俠骨文心的14個字,代表著金庸先生一部部膾炙人口的文學佳作。 七月流火,懷揣著青春不滅的「武俠夢」,專程奔赴亞洲萬象之都的香港,只為赴一場不容錯過的「武林饗宴」。 「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這是《神雕俠侶》裡讓人琅琅上口的金句,書裡書外,談笑風生中一股豪氣滿胸,彷彿自己也化身武俠中人。 2024年,是寫出無數動人金句的武俠文學泰斗金庸(查良鏞)先生的百歲冥誕。而「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暨任哲雕塑大展」,便選在此時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盛大開展。 「論武功,俗世中不知邊個高。」 一腳踏進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1樓的「金庸館」,彷彿來到金庸先生的書房,只見一位慈心睿智、敦厚博學的長者正端坐在書房內迎候四方讀者,久仰之情驀然而生。此時,耳畔響起金庸先生鏗鏘有力的粵語口音……。 敬過金庸先生,轉入書卷之門,時空挪移,以為步入《笑傲江湖》中令狐沖封劍隱居的梅莊,詩書畫棋武功祕笈一一呈現,這裡是一個看書看畫聊金庸更是聊武俠的天地,分享的是金庸先生創生世界的跨域特展。 展覽主題「俠之大者」一詞,出自《神雕俠侶》中郭靖對楊過的一番寄語,當中提及:「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隱喻「俠之大者」並不是一個固定的身分,而是一種以天下萬民為念的終極追求,並透過生活上的行動實踐才能得以實現。郭靖雖天資魯鈍,但忠義善良;楊過桀驁不馴,然嫉惡如仇。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與人生軌跡,最後「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只要心懷家國情懷,為國為民,人人終究都能成為「俠之大者」。 「南來白手少年行,立業香江樂太平。」 1948年,金庸先生來到了香港。這片獅子山下的繁華之地成了金庸先生的家園,亦成就他卓越不凡的事業,「此心安處是吾鄉」。金庸先生曾說過:「我的一切都是香港給予的,我感激香港,慢慢地也就把香港,視為我的第二故鄉。」金庸先生不僅鍾愛這片土地,更以文字鑄劍,一生共創作了15部小說,塑造了超過1400位人物,所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所以「俠之大者」亦是金庸先生畢生的寫照。「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金庸先生的青春,是香港人的回憶,更是全球華人的驕傲。 金庸先生在1955年創作了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最後一部《越女劍》則寫於1969年,14年間寫出15部風靡全球的作品。這些創作最早是在香港報刊上以每天連載的方式呈現,多數刊載在金庸先生自己創辦的《明報》上,小說一經登載,旋即震驚「武」林! 金庸先生的小說,以大歷史為背景,融中華文化於其中,並博採江湖傳奇,塑造出無數形象鮮明的人物,成為各創作領域取之不竭的題材。 金庸館內,展出金庸先生很多重要的手稿與墨寶,還有「射鵰三部曲」與《天龍八部》等小說的各種版本,同時精選書中的回目圖放大展出。除此之外,由金庸作品衍生創作的飲食、漫畫、戲劇、交響樂、相聲曲藝、有聲書、遊戲電玩等,並透過多位頂尖創意人才的跨界合作,融合了雕塑、繪畫、書法、設計藝術、沉浸式影音等形式,將金庸先生筆下的武俠角色以不同形式逐一呈現。整場展覽透過藝術文化的演繹,超越雅俗,共同回味金庸先生留給世間的至寶。 「縱橫自在無拘束,心不貪榮身不辱。『看破放下自在』此笑傲江湖之題旨也。」每有人問金庸先生關於《笑傲江湖》,他常以這句話回應,「看破放下自在」這六字最終印在了金庸先生的紀念冊封面。 書評咸認,金庸小說的能量與魅力,凡一出場就氣勢凌人,可謂將傳統章回小說的高潮迭起發揮到了極致,是「隱隱青山看不盡」,直教人愛不釋卷。 「創群俠」:金庸先生在創作了一千多個角色之後,卻並未就此擱筆,1970年,《鹿鼎記》尚未連載完畢,金庸先生即全面修訂他的作品,歷時十年,以《金庸作品集》為名正式出版,1985年又微幅修訂。數十年間,金庸先生不曾停止檢視作品,1999年至2006年,金庸先生對其小說進行了第三次全面修訂,一是對學術研討會上學者評論的回應,更多的是呼應來自「金迷」的意見,融入一代代讀者閱讀體驗的修訂成果,這是華文出版史上空前的創舉。 「展俠顏」:出身明報的兩位插畫家王司馬與姜雲行(雲君)所繪的金庸小說回目插圖,原刊印於金庸作品每一回之前,用以點出本回的要點。王司馬的畫著重寫意,畫風富於人情味,很能表現人物情感;雲君的插畫構圖簡潔,與小說情節相互呼應。兩位插畫家畫龍點睛功力高強,一直深獲金庸先生肯定。 「繪俠夢」:金庸小說的圖像起源於每天在報紙上伴隨連載故事的插圖,每天一幅,是讀者了解故事情景的最佳幫助。50年代末,漫畫家陸續畫金庸武俠小說,有些漫畫作者是誰,已不可考。那時的漫畫以小學生為對象,有俗稱「小人書」的連環畫,畫工雖簡單,但由於忠於原著,成功開拓了以小學生為主的讀者群,台灣早期曾將金庸小說列為禁書,所以很多金庸小說故事只能取其梗概畫成漫畫。 「弄俠影」:在華人圈裡,金庸影視無疑是編劇、導演、電視台及片商們的最愛。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共被改編成近百部電影電視劇、一部卡通(《神雕俠侶》,由香港翡翠動畫製作),及一部布袋戲(《射鵰英雄傳》,由台灣無線衛星電視台與黃俊雄大師合作)。再來,香港最支持金庸劇,是金庸劇製作大戶,而台灣是繼香港之後第二個開拍金庸劇,至於大陸,從1990年代加入戰場,直到2000年後,兩岸三地合拍金庸劇,將金庸劇的製作推向高潮。然對於「金迷」來說,則各有其不同影視版本的擁戴者。 「聆俠音」:音樂、舞台劇及有聲書形式,則是提供給大眾以不同於眼睛的感官來聆聽金庸,感受武俠故事中的奧妙與趣味。 「歷俠境」:在電玩螢幕上,俠客衝破角色限制,戰力無限;俠女乍現,胸懷大局。甚至每一個玩家都可以扮演大俠的角色,當然也可以自選小龍女要角。不過,電玩遊戲版本推陳出新,最受歡迎的,究竟是《笑傲江湖》、《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還是《金庸群俠傳》?就由玩家來定義了。只是這些遊戲的設計,從樸素到精湛,甚至打破作品架構的限制,充滿創意,已超乎原創者的想像。 金庸先生的作品雖以武俠小說為載體,但融合文化、歷史、宗教、道德等元素,道盡人世間的人情世故、恩怨情仇,是文學瑰寶,是不朽的經典,而金庸筆下這些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更是香港乃至全球華人的集體回憶。 此次紀念大展的另一大亮點,就是當代著名雕塑家任哲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將金庸先生筆下的人物以雕塑的方式「真實」地呈現於觀眾面前。無論是搭弓扣弦的郭靖、金戈鐵馬的成吉思汗,還是獨臂抱劍的楊過、輕臥繩上的小龍女……這些金庸筆下的人物,從家喻戶曉的英雄到略帶神秘的配角,都以立體雕塑展現各自的氣質和個性,引領參觀者深入金庸武俠的奇幻殿堂。在這裡,雕塑家以刻刀與金庸先生的筆墨共舞,讓那些紙上的英雄們一一從平面世界中「走出來」,站在我們面前,這是藝術家以藝術語彙向金庸先生致敬,把對俠義精神的熱愛與追求,做了最完美的詮釋。 不過,這36尊金庸經典角色人物的雕塑,並沒有在同一地展出,主場香港文化博物館共展出22尊,包括《神鵰俠侶》的楊過與小龍女,《射鵰英雄傳》的郭靖、黃蓉、歐陽鋒等,《笑傲江湖》的東方不敗、任我行、令狐沖等,《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四大法王,以及《天龍八部》的蕭峯、虛竹、段譽。其中《射鵰英雄傳》裡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和中神通都齊聚於此,重現金庸小說中「華山論劍」的經典場景。至於另一場「江湖盛匯」則選在香港中環的愛丁堡廣場展出,包括小龍女、楊過、滅絕師太、周伯通、胡斐、范遙、完顏洪烈、金輪法王、成吉思汗、郭靖等雕塑。場內設有靈感來自《射鵰英雄傳》的蒙古包,透過多種語言聲音導覽及擴增實境科技為遊客帶來跨媒體體驗。另有多個還原小說情景布置互動打卡位,像是黃藥師遠離塵世的「桃花島」、小龍女修練內功的「寒玉床」、神鵰俠侶的「雕兄」等,都在香港國際金融的心臟地帶大放異彩。 (上)
-
我在澎湖當兵
老家的屋後有一大片草原,那是一個連近看都覺得遙遠的地方。 小時候我們爬上屋頂,危顫顫踩踏屋脊磚瓦上,只為看傘兵跳傘。夏日天晴無風的十點多,下午四點多,只要聽到直升機飛近的轟隆吼吼聲,就知道阿兵哥要跳吼喇傘(澎湖台語降落傘)演習了。通常是五六個人依次跳下來,低飛鼓鼓的機腹,風動鳴的草原,波浪匍匐,風行草偃,飛機空中暫停又慢飛,像老母雞奔忙要下蛋。我們總在傘兵由草叢中冒出時,才能細數核對出有否全數看盡,又今天總共幾個人演習。原野上錯落的身影,間距著,拖曳著,像收線的風箏,歸來的船帆,那是日後我反覆讀《小王子》時,滋生出嶼人特有的一畝戰地夢田:草長雀飛,小綠人奮力拖著長長的繩傘,沒有纏繞,像穿著一件長長鼓鼓的大帽T,邁開大步走向村莊路旁窄窄戰壕,走向北方田埂,一輛軍卡已等在嶺頂。 不知,你們怕嗎?機門開起的剎那可有亂了內心的節奏? 我相信村裡的土地公一定會保佑你們。 在高雄苓雅路魚湯麵線的攤子上,我總能得到一大碗,那是第三次的熟悉後,老闆見我有別於其他要上工的人,也好奇誰能一大早不怕腥的吃魚。我說我剛從澎湖來。他告訴我,他在澎湖成功村當了兩年兵。每天慢跑成功水庫上橋下橋。我說我在湖西國中教過書,潭邊騎車上班時,到成功廟前轉個大彎才能上橋,我們點頭意會的都笑了。他說:風真是大啊!日後,我滿臉笑容晨曦時;夢醒猶有淚痕時,都走向轉角,點麵線魚,點澎湖近年已消逝的溫溫的板豆腐,配上鹹鹹醬油蒜蓉,鐵椅圓凳上的這餐,這樣吃才能強健體魄,療癒思念。 裝窗簾的夫妻,在炎炎八月底到來。先收起半個月前幫我臨時替代掛上的厚緹花布,再裝上三窗垂墜的一簾幽夢。過程中,老闆問我來處,告訴我他在澎湖觀音亭營區當兵。我說那是馬公市最大的營區,有兩個極大的衛兵哨於馬路左右兩側。紅字白底刻寫著「親愛精誠」。路底就是篤行十村和順承門。青春時,中正堂電影院,學生票五元,軍人票三元。他笑著,我們像老朋友的說著我的故鄉、他的遙想。他說女友去會面,隔天,那充滿諷刺與惡意,嫉妒無情的出操對待,讓他活脫了一層皮。一旁老闆娘說那是她第一次搭飛機,第一次離開台灣,又遇颱風,耽擱了好幾天。兩人約會,國軍英雄館前最熱鬧,有三家超市。我說:那是文康市場。是我們到馬公的主要活動地帶。黎明書局建國日報社看看書,買好狗蝦炸粿,車輪餅,就要再去坐公車了。馬公玩,就是這樣一番滿足。老闆娘說:後來,得知那次面會後,他受了這樣的折磨與委屈,我心疼不已,就想……要對他負責。老闆幽默的裝作要由梯子跌落的樣子,兩人說笑如初,是愛情歷經了磨練,無悔曾經。 國高中時,每天清晨向晚鼎灣營區傳來號角聲「日西沉月東昇…」,如電影西點軍校的場景,島嶼天光,四面八方的奔赴,綠色汗衫,紅色短褲,高矮胖瘦壯弱大家都要跑起來……,都要答數,我的村聲:是雄赳赳,氣宇軒昂;是鐵漢柔情,猛虎細嗅薔薇揉柔成的男人真情至性。 配眼鏡,度數一眼增加,一眼減少,似前塵與往事在每一個眼神流轉交換,一點自覺像個怪物……。想配墨鏡,豔陽下好好保護靈魂之窗。商議挑選鏡片時,我們討論茶色或漸層,我說不要漸層,澎湖陽光強。一直幫我調整度數,服務的先生才說這樣巧:我在澎湖當兵耶。成功村營區。當時,我最好的朋友,後來也在七美國小教書。○○○,你認識嗎?我說:他在縣網中心時,我見過他。:哇!哈哈。這樣巧,澎湖真小。幸好有文化中心。休假時,我看電影,讀書,一天都在文化中心度過。再坐公車回營區。兩年都是這樣。讀了好多書。 他說著澎湖的樣子:天真。坦白。稚氣的男孩情懷。 我似他相遇故知。海湧的故鄉,季候嚴酷,冬日灰色的天是如鉛低壓,厚黑鹽煙隨風開散浸漬著島嶼,朦朦朧朧,潤物無聲,悄悄的屏蔽那似玄武岩生出的耐;受住的忍;嶙峋立命。近日午後極端瓢潑大雨,眼前總浮現一排排披風雨衣,一頂頂爬滿雨水的鋼盔下,一雙雙注視前方的溫熱眼神:天亮了,雨沒有停……是,第四天,的演習了。 耳畔響起:我在澎湖當兵……。
-
活在恐懼中
民國四十三年,金門爆發第一次臺海危機「九三砲戰」,那時年幼無知,沒有記憶,也無驚恐。父親任職浦山國校,為了妻小安全,將我們母子二人自浦邊二度遷居「大後方」陳坑村,大妹因緣際會也在陳坑誕生。 民國四十七年,金門發生震驚寰宇的「八二三砲戰」,正是我入學浦山國校的前夕,記得父親正在住家(蔡永耀洋樓)門口跟一位陳坑挑夫魚販買魚,突然砲聲隆隆,起初以為軍方演習,不予理會,孰料砲聲愈打愈近,也愈猛愈烈,不得不躲進屋內,此時母親也從周含猜姑婆家跑了回來,隨即魚販背著我,父親抱大妹,母親背小妹直奔何氏家廟旁防空洞躲藏,左鄰右舍早已在此聚集,大人驚恐失色、小孩哭鬧不休,個個屏氣凝神,諦聽砲聲之遠近,如此一連44天,47萬多發砲彈襲擊金門這塊蕞爾小島,無時無刻,不分晝夜,每天跟著大人進進出出不知多少回?砲彈不長眼,到處濫射,生命如螻蟻,生死一瞬間,人人自危、惶惶終日。「時時備戰,日日備糧」是戰地的日常,當年生活貧乏困苦,缺水沒電,仰賴井水與大灶,煮飯時不可炊煙,大家只能準備乾糧渡過難關。 「八二三砲戰」停歇,中共撂下一句「十年後再見」,即民國五十七年,我讀高一暑假,那日前夕,據說中共沿岸所有砲彈全部掀開亮出,金門軍民亦全面戒備迎戰,以一決生死,「風雨前的寧靜」,雙方按兵不動,以待上命,誰知出乎意料?那日反而特別平靜,平靜得出奇? 自民國四十七年至六十七年,二十年間「單打雙不打」的宣傳彈威脅著島民的身家性命與生活作息。宣傳彈顧名思義以散發宣傳品為目的,雖無砲彈之殺傷力,但以火砲方式發射至金門上空,其威力不容小覷,足以穿牆鑽地、屋毀人亡,人人戒慎恐懼,每到單日凌晨過後,砲聲劃破寧靜的夜空,「咻……砰」,讓人夜半驚醒,不得安眠;人人練就一身「聽音辨位」的功夫,若是落在遠方,可不理會;若是近處,冬夜常是裹著棉被跑去避難;若是晚餐,常是飯碗一放,急奔洞內,以免成為砲下冤魂,搞得生活失序、寢食難安。就讀何浦國校時,雙日到校晚自習,單日在家自習,這也是「戰地守則」,後方人士感受不到。 居住浦邊期間,洋樓中過兩次宣傳彈的圓柱栓座,首次直穿樓頂,旋轉撞損二樓牆壁;二次直穿樓瓦後擊中妹弟床鋪,所幸老天保佑,尚未就寢,也未穿透一樓;另次是吾家豬舍慘遭擊垮,足見中彈機率不低,只是圓柱後座便有如此威力,遑論前端圓椎彈頭! 記得年紀小,沒電視可看、沒收音機可聽,但聽大人說:某星球今晚要撞擊地球,猶如世界末日,每個人都在倒數計時,有人通宵達旦、徹夜不眠;有人盡量花錢、大吃大喝;有人喝起高粱,與鄰居同享最後晚餐,或與親友道別,來生再見!我們小孩淡定地睡入夢鄉,直到見到明天的太陽,方知虛驚一場,大家才鬆一口氣。 還有一次,不知哪個國家核武試爆,輻射塵飄散鄰近國家,父親特別叮嚀:政府要求居民近日勿打赤膊,不要露天飲食,水井要加蓋,以免罹患癌症。一度讓民眾生活緊張,不知何時才能解除這種無處不在的威脅? 高中畢業後,為了升學聯考,往返搭乘30趟的登陸艇或太武輪,當年兩岸對峙嚴峻、情勢緊張,搭乘登陸艇不僅飽受暈船之苦,也冒多重風險,來臺時護航艦相隨保護,越過海峽中線後撤離,返金時亦然。搭過滿船彈藥箱,衛兵把守,「嚴禁煙火」就在眼前,一旦爆炸,粉身碎骨;另有幾次,海軍全副武裝、各就各位,斥令乘客進入船艙,似乎瀕臨開戰,氛圍令人窒息、神經緊繃,直到上岸,久久無法平復。 為了免受乘船之苦,曾經試著透過權貴安排軍機,僥倖搭上九次的C119(俗稱老母雞),飛行時間大約一個半小時左右,但等候時日卻遙遙無期,它是二戰之後美國汰舊的運輸機,構造簡陋、機件老舊,飛行時噪音震天價響,有人誇張形容邊飛邊掉螺絲,似乎要解體般。經此一說,搭機前總先祈禱一番,飛行時耳塞棉花,心驚肉跳,猶如賭命一般,驚恐之情尤甚於乘船之苦,感受到另類的恐懼! 25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生平首度遭逢如此巨大的搖晃,臺北四級,許多大樓攔腰折斷或傾斜倒塌,見到家中酒櫥前傾後仰,一時亂了方寸,竟以身體穩住櫥櫃,不知掩護躲藏。今年的「四○三大地震」,臺北五級弱,逾40年的老公寓恐怕撐不住了!眼見房屋上下左右搖盪,東西掉落一地,盆水盪得滿地,我已認定這次必然屋毀人亡、在劫難逃,過後的幾次餘震,震得夜半驚醒、無法再眠,餘震沒完沒了,無止無休。 樓下芳鄰為精神病患,被害妄想幻聽幻覺,吾家生命財產備受威脅攻擊,報警無濟於事,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一連持續數年,令我如坐針氈、寢食難安! 恐懼有長短之分,有內外之別,以上皆由外因造成,除此之外,尚有許多自身內在的恐懼,起起伏伏、複雜多變。記得高三國文科姜林洙恩師在我作文下了評語:「大凡人活世上,實非易事」,人生必須面對許多橫逆,接受無數挑戰,但願「關關難過關關過,前路漫漫亦燦燦」,更盼「痛苦會過去,美好會留下」!
-
時差
闊別多年,如一首 盛夏落滿秋日楓紅的詩 無比哀愁且無比動人 掩身在霞光滿天,遙遠的 字的山頭 打了一個盹,落日的餘溫 與塵世的萬般美好相遇 一顆又一顆的星辰 半明半昧,或近或遠 高高懸掛在夜幕,萬里外 風的心口,化成海上,點點 螢火 照耀夏秋之間,整夜無眠的 黎明,在微光中寫詩 像門被一陣風,悄悄,推開 窗前的鳥鳴雨音,開始歡悅 歌唱或熱烈交談 流金歲月在耳邊說話,艷夏 匆匆落款成遲暮的秋色 夢彷彿,無緣無故的活著 故事依然來回走動 微笑聆聽,新的明日 風說 除了詩,門外,什麼都沒有 只有一片海,靜寂無聲 只有黃昏的美麗,輕輕 掠過
-
那年追三毛的青春夢
那是正當愛追夢的青春年代,三毛筆下撒哈拉沙漠叫人難以想像的冒險故事,恰恰稍可弭補流浪遠方的遐思,因此在文學院公佈欄上看到三毛來高雄演講的訊息,我就招兵買馬。最後招了五個兵,一行人就開始從三餐開銷中擠出車馬費,預備去一睹咱夢幻中女神的光采。 擠在南下國光號的沙丁魚堆裡,不時搓冒過來的汗臭味,絲毫沒降低我們嚮往文學的高雅,一路搖搖晃晃到人生地不熟的高雄,幸好同好中有位高雄人帶路。等我們連跑帶跳抵達演講廳,被烏鴉鴉的人海嚇了一大跳,只能勉強擠在入口處的階梯,遙望講台上一襲白長洋裝、一頭黑溜溜髮瀑的偶像。她恍若回憶旅程的淺吟,一種迷幻的呢喃,漸漸讓鼎沸的人聲靜成一片黝黑的蒼芎。凝視一個時代的才情女子,替我無法遠飛的青春裝上勇氣的翅膀,隨著她娓娓道來的故事神往異國異域。站了兩個鐘頭的腿,在滿堂的傳奇,戀戀流浪中忘卻了冰僵麻痛。 年少時總認為來日方長,如今驚嘆世事無常。幸好那時有股追星的傻勁,不然愛流浪的三毛說不定正在宇宙哪個星球冒險呢,我們要追也追不上了!
-
煮酒
煮酒的夜裡 風是唯一的訪客 當然偶爾也有遠天的星子 只一探身就又走了 這時就只剩寂寞 陪我下酒 相思在胃裡反芻 一個踉蹌 就是 一片記憶 一片海以及山的往事 於是就憶起了風 以及 那飄在風中的歌謠 在我宿醉的喉頭 喑啞地呻吟著 醒來已近黎明 漆黑中曉風陣陣 酒已冷 爐已熄 不再翻攪的胃 一如打在沙灘的浪花 默默地退去 淡遠 如同我深藏的思念
-
下午茶
午後 我最愛的木棉花 厚實的花瓣擠滿枝椏 襯著遠天 靜美如詩畫 慢慢端起茶杯 茶葉在杯中慢慢升起 我將淡金色的茶湯和著往事 一起吞進肚裏去 茶香四溢 隨著四方求偶的蟬聲 全都撲向我的臉
-
環抱幸福之旅
夏季天空是一抹抹的清新藍 導遊安排了微型航行旅遊 於一條美麗的湛藍色水公路 洶湧挺進海裡打出白水晶氣泡 與之使用著浪漫的同色調 宛若蝶豆花加藍橙甜酒之漸層特調 咖啡吧檯位在海岸山丘一區水澤 映照著潭邊遺世獨立的野生水草 飄飄乎過去的無根白雲正與它道別 我點了簡餐和一杯冰薄荷蛋蜜汁 向停駐窗景的無名小草打招呼 涼薄酸檸檬片取而代之 缺少了的一把艷黃色遮陽傘 原木架上不移的早期兒時童話 百無聊賴般地翻閱著一本 頁縫卻被石榴洛神茶液浸濕了 那麼 寢具中的花草色澤還鮮豔嗎 庭院內熱鬧生物早已經不見蹤跡吧 夏季似乎即將要翻頁過去了 潭邊水草開出淡綠略帶紫的小花 那麼 正入夢一起共浴洗滌的 是我在腦海留下的真摯眼淚 以及他成功地將冰箱清除後 倒掉之一灘抹地 已變調的冷寒苦澀的 淡淡藍的流水啤酒海 黑夜幽深裡水面淺透著些許光華
-
台灣英雄大遊行
總統府於8月16日上午舉行「Our Heroes!Team Taiwan台灣英雄 榮耀同行」台灣英雄大遊行宣傳記者會。巴黎奧運代表團在下午1時抵達總統府,下午1時到1時45分在總統府敞廳舉行互動派對。 文化總會統籌本次活動經表示,英雄派對開場由國防部三軍儀隊將以「劍門」、示範樂隊現場演奏表達感謝,總統府內英雄派對的活動亮點,特別打造高4米、寬7米的巨幅插畫牆,再現奧運英雄們的帥氣英姿,要以最高規格接待奧運英雄們。 總統府敞廳則規劃有台灣家鄉味餐點的「慶祝吧」、繪製專屬插畫的「畫畫區」、讓選手創作獨特 燙印環保袋的「手作區」,並邀請時尚攝影師孫邦維為選手拍攝個人時尚封面照。現場洋溢著輕鬆互動溫馨的畫面,空氣中充滿著歡樂的氣息。 賴清德總統在下午1時50分到2時30分在大禮堂接見選手握手合影,慰問全體辛勞話家常,下午3時英雄大遊行準時隆重登場。 巴黎奧運落幕,中華代表團獲得2金5銅佳績。總統府擘畫舉行「台灣英雄 榮耀同行」英雄派對及台灣英雄大遊行,總計有67位選手、教練共襄盛舉,包括獲得羽球金牌的王齊麟、拳擊金牌林郁婷、拳擊銅牌吳詩儀與陳念琴、單槓銅牌唐嘉鴻、定向飛靶射擊銅牌李孟遠,而羽球金牌李洋則因在日本旅行無法出席,由其父親李峻淯代表與會。 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表示,在最後一梯次國手返台時,賴總統特別指示F-16戰機伴航,並發射焰火彈致意。而「台灣英雄榮耀同行」活動當天,不只邀請競賽選手,還包括後勤單位護理人員以及選手親友家人也參與。據了解,這也是府方首度邀請奧運國手親友參與慶祝活動。 全國注視的英雄大遊行路線經用心規劃,16日下午3時,從總統府前的重慶南路一段出發,右轉襄陽路、左轉館前路、右轉忠孝西路。選手們經安排分別站上國防部輕型、中型戰術輪車,車隊前方由憲兵快速反應連、台北樂府樂旗藝術團領隊前行,兩側則有交通警察摩托車隊全程護衛。 吾等幾位坐六望七的老爺爺們,已屆「從心所欲,不踰矩」年歲,對於世事近乎心如止水。但是,在巴黎奧運會場上,透過國際新聞報導,親眼看到我們台灣子弟登上奧運頒獎台榮獲金牌,「中華台北奧運旗」冉冉升空,國旗歌隆重登場,內心頓然無比澎湃,臉上禁不住都泛淚,起立面對電視機行徒手禮致敬,流的是榮耀之淚。 面對如此榮耀時刻,在看過電視新聞報導後,大家很有默契立刻互通信息並表示,「台灣英雄榮耀同行」活動,見證歷史不能缺席。經確定中華文化總會所公布遊行路線圖,我們最後決定將在館前路、忠孝西路交接處,所謂「英雄谷」位置會合,經大排長龍後向遊行服務台領取國旗、活動會旗,眾家滿懷欣喜加入雙手搖旗高聲歡呼行列,誠然普天同慶。 遊行路線「英雄谷」規劃堪稱創意,恰似美國紐約市第五大道,每逢大遊行均在此地段舉辦,因為,兩邊整排辦公大樓充分配合,紛紛開窗歡呼,並不斷投下彩色紙片,讓天空中頓時五彩繽紛極視聽之娛。 遊行車隊由襄陽路轉入館前路,進入「英雄谷」大道,我們的館前路兩側辦公大樓,路面擠滿揮舞國旗、活動會期的國人同胞 ,向台灣英雄奧運選手歡呼致意聲音震天,高樓窗戶探出人頭邊歡呼,邊投下五彩紙片,天空中頓然充滿歡樂氣息,展現全民的最高致敬心意! 台灣之光車隊由拳擊金牌林郁婷領軍出場向國人揮手致意,並比出俏皮正拳攻擊姿勢,其後為羽球男雙金牌王齊麟高舉雙手揮舞致意,其他選手們站在各自遊行車隊上,臉上充滿燦爛笑容,雙手不斷揮舞與國人互動,也有選手比出愛心手語,更有站上車頭雙手揮舞鞠躬致謝的畫面。 選手們在接受電視新聞訪問時個個表情從容,皆一致表示:「走下頒獎台,一切歸於平靜,我們將回歸每日訓練,面對新的各項比賽做準備,希望能夠再次為國爭光」。 中華健兒好樣子,請繼續努力,我們國家政府與全體國人同胞將是你們最大的支持者。並且,所有的老爺爺們將做好養生保健,期待下次再會在「英雄谷」大道上繼續搖旗歡呼,預祝下次「美國洛杉磯奧運」,諸位選手榮耀登場旗開得勝,讓中華奧會會旗飄揚國際為國爭光!
-
一隻雞腿
今年中元節,是母親過世後第一個大節日。 平時拜拜都是準備敬果,就連過年也不例外,唯獨中元普渡和地基主的祭祀,仍維持傳統農村祭祀的樣貌。所謂傳統農村祭祀的樣貌,無非就是我記憶中長輩逢年過節為拜拜而煎煮炒炸的張羅出一桌的飯菜。 今天早上,不善做飯的我,為這一桌飯菜上市場採買現成的食物。我採買的第一道菜是「水煮雞」,老闆在幫我把雞肉剁塊拼盤的時候跟我說:「這隻雞腿我不幫你剁開,這樣你就可以拿來拜地基主。」 我看著那隻雞腿,突然想到母親。 母親有四個孩子,每當逢年過節,我們總是跟著她在廚房打轉。模糊的記憶中想必是幫忙在竈裡加些柴火,也或許是廚房裡的香氣讓我們駐足不去……。在祭祀後,開飯前,圍著母親看她剁雞肉,而大哥、二哥、姊姊和我總能得到一隻雞腿,我小時候吃得很開心,但就是想不透,老是問:「為什麼一隻雞有四隻雞腿呢?」但母親都笑而不答……。 長大後,第一次聽聞三節翅中的「棒棒腿」,台語叫做「騙腿」時,不禁啞然失笑。 謝謝母親!今天我在一隻雞腿中,與您在鄉下的廚房重逢,重溫您「雞腿+騙腿」一打四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