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都市屋檐下的傳奇── 有巢乃大
在擁擠的城市裡,夾縫求生是燕子的生存之道。快速變遷的城市正被現代鋼筋混凝土和玻璃帷幕取代,能築巢的地點變少了,沒有角落和縫隙,那就發揮一點創意吧。 店家的投射燈上「闖入」了一窩燕巢,三隻雛燕毫無畏懼的在上面交頭接耳。燕爸燕媽真是天才的建築師,誰說圓柱體的表面不適合居住,巧工和技藝才是關鍵。而且,投射燈亮起,巢中的溫度會隨之升高,這可是孵化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LED燈的連接裝置也是築巢不錯的選項,大小和位置都剛剛好,別擔心,燕巢的建材有絕緣性,不會有觸電和過熱的危險。 不過,監視器上的燕巢才剛剛開始搭建,還不具雛形,但假以時日,或許明年吧,等到新巢落成,監視器的功能又提升了。 人鳥之間也可以有最合諧的交集,有一天,當雛鳥飛上青天,牠們會在空中停留三年。牠們能否再回來繁衍下一代,端視我們能給牠們多少的空間。 如此,牠們與人類的關係才可以永遠共存。 後記:這些鳥鄰居真是超級建築師……。
-
小玉米參觀國慶日升旗典禮
小翔是個小男孩,他養了一隻可愛的玉米蛇,牠有著淡黃的身軀和深黃的斑紋,一對紅色的小眼睛,體型嬌小修長,被取名叫「小玉米」。 小翔為小玉米布置了一個舒適的窩,底下鋪著柔軟的樹皮屑,中間放著小樹樁讓牠攀爬。小翔很愛護小玉米,常常對牠說話,久而久之,他們之間已能心意相通了。 在國慶日的清晨,小翔和他的爸爸媽媽四點就起床了,因為他們準備要去凱蘭格達大道,參觀總統府前的升旗典禮。出門前,小翔替小玉米添加飲用水,小玉米立刻爬上小翔的手臂,用意念向小翔說:「我也好想看國慶日升旗典禮喔!請帶我去吧!」 小翔把小玉米的心願告訴爸爸媽媽,媽媽為難地說:「雖然小玉米很可愛,但很多人不喜歡蛇、害怕蛇,如果帶牠出門,不知道會不會造成困擾?」不過爸爸呵呵笑地說:「沒關係啦!現在大多數人都知道寵物蛇是無毒又溫馴的,而且,難得小玉米想見見世面,我們帶著牠去,不要太引人矚目就好了!」 小翔高興地跳了起來,將小玉米放在一個透明的小飼育箱裡,給他一支小國旗盤繞著,箱子上鋪著一塊花布,一家人就高高興興地出門了。 一路上,小玉米發現許多商店的廣告和商品上有蛇的圖案,牠好奇地用意念問小翔,小翔解說道:「這是因為今年是農曆『蛇年』啊!」小玉米很高興,覺得人類並沒有那麼討厭蛇。 進入會場後,小玉米聽到熱鬧滾滾的節奏,在花布下看到觀眾們都舉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看著三軍儀隊精彩絕倫的表演,小玉米覺得很興奮,小翔悄悄將花布拉開一點,想讓小玉米看得更清楚,這時一個小女孩看到了,立刻驚喜地走過來說:「哇!好可愛的小蛇啊!」另外兩個小男孩圍過來說:「牠也拿著國旗耶!」好幾位大人也紛紛轉過頭來,看著這特別的小觀眾,小玉米有點緊張,忍不住嘶嘶地吐了一下舌頭,其中有的小孩看到牠吐舌頭,有點害怕地倒退一步,不過每個大人都很親切地對小玉米微微一笑,並且提醒小朋友們說:「小蛇還不認識你們,你們不要嚇到牠了喔!」 小玉米感受到人們的友善和接納,覺得很高興。不久,國歌的音樂響起,大家齊聲歌唱,看著國旗冉冉上升、飄揚在天空,小玉米感染著國慶日歡喜的氣氛,開心地昂起頭,誠摯地祝禱著:國慶日快樂!Taiwan number 1!
-
【小說連載】望鄉路
<04> 因為出差的方便到了南京,但也只能有一天的停留。回到台灣之後隔了幾天,我和老婆舒芸便到台中去看了父母。 母親手上握著一串佛珠靜靜聽著我說起四月份到南京找大姑的情景。她幽幽地嘆了口氣說:「你有這份心替恁阿爸到大陸上去看看那邊的親人嘛是好啦。恁爸今嘛這款情形是沒法度擱去呀,當初時為著恁啊擱細漢,我一直沒袜乎恁爸去大陸,唉,誰知今嘛變作按呢。」 「媽,當初時你甲爸爸找王叔逗陣去大陸哪沒找我去?我彼當時已經二十六,嘛也行帶恁來去。」 「你卡早只有知道讀冊,剛剛出社會,嘛不曾去過大陸,你懂什麼?」「不去不知道,你南京大姑那些囡仔,一個一個都很有成就,孫子、孫女的口才一個比一個好,你們三個小時候哪裡比得上?」 「後來爸怎麼又不去了?你不讓他去?」 「我沒講不讓他去。只是擱來嘛無人帶伊過去,伊後來年歲那麼大,自己去嘛不方便。欲叫我去我是不欲去了。」 「後來大陸的大姊來到台北,你是按怎那麼生氣?我不曾看過你甲爸爸冤家冤甲按呢。」 她握著佛珠數數的手停了下來,說道:「我嫁乎恁爸的時陣,伊沒講在大陸有某,這嘛不要緊,但是伊那個大女兒,我去到伊老厝時,竟然擺個臉色給我看,親像是恁爸拋棄她媽媽來跟我鬥陣,是欲乎我這個做細姨的歹看。恁爸幾十年沒甲她母女照顧,是恁爸的不對,不是我害的。我辛辛苦苦在金門為著這個家把你們飼大,甘有過什麼享受?我什麼都不要緊,要的就是這張面皮。伊大某往生去,留下這個女兒,連叫我一聲媽媽攏嘛不要。」母親的眼眶濕潤了起來。(六)
-
米的味道
童年,應說民國五六十年代,「米」對很多人來說,是夢想的美食,能吃上白米飯,非富即貴,能吃上加了米的番薯糜,就特感幸福了! 那時的米好大一布袋,偶同母親推著手推車到古崗村買米,矮小身軀推著沈重的車,尤其遇到上坡,古崗村那斜坡可不一般,總是大汗淋漓,但內心卻滿是期待,期待晚餐桌上會出現一鍋白白大米飯,再配上阿媽醃漬的豆豉煮魚,想著想著忍不住嚥了口水。晚餐,母親端出一鍋糜,不是期待的大白米飯,亦如往常加了番薯,有點失望,但見鍋中米比番薯多,不再是穿梭滑溜鍋中的米粒,便開心極了,配著阿媽醃漬的鹹菜,及黃赤魚煮豆豉鼓,鹹菜沾著魚汁配糜其味更香甜,許是多了魚的鮮味吧!糜也變得更可口了。 中午鄰居嬸婆送了來一盤油飯及一顆紅蛋,說是其孫滿月,油飯上撒了少許紅花米、蔥花及油蔥,見了就眼饞,母親隨即從缸中取一把花生和麥置其空盤中,念著:「壓豆,給嬰仔吃到老老,壓麥,給嬰仔吃到頭毛嘴鬚白」,此乃長命百歲之意。 見此油飯,極開心了,午餐時母親特煮了一鍋麵線湯配油飯,這麵線湯與油飯真絕配,油飯既Q又香,反正就覺太好吃了,後來發現,原來鄰居都是煮麵線湯配油飯。至於這顆紅蛋,只見阿媽拿根線,分成四塊,當然是給哥和弟吃,後話不說了,記得有些家境較辛苦者,紅蛋也只贈半顆呢! 猶記幼時,凡家有嬰囡滿月者,左鄰右舍皆會過來幫忙煮油飯,並用番丫紅染紅花米與紅蛋,各司其職,家主忙著祭祖,鄉親忙著盛油飯分贈各家,忙進忙出熱鬧非凡,此景已不復見。 滿月油飯是祝福新生兒未來生活美滿和希望,蘊含著對生命的祝福,紅蛋象徵多子多孫,近來油飯都會配上一隻雞腿和糖果,亦繁衍之意。 小時總期待拜拜,母親會煮上一鍋米飯(裡面乃不忘加番薯),或蚵乾飯,說起這蚵乾飯,是兒時最美味的餐食,也是金門特有的料理,雖是簡單食材,高麗菜、蚵乾,拌上豬油爆香的油蔥,那味道簡直無法形容,兩三碗下肚照樣沒在客氣。小學三年級,第一次遠足,母親特別準備了蚵乾飯便當,開心的不得了,一早帶著期待的心情來到學校,沒有遊覽車,一路由歐厝愛華國小徒步到後浦,走在莒光湖畔兒童橋上,內心滿滿的快樂與幸福,湖水清澈見底,還有鴨子戲水,白鷺鷥捕魚,這湖水看了直叫人心歡。莒光公園有兩隻好高的長頸鹿,我們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直指那長頸鹿,脖子好長好高喔!個個開心的又叫又跳,即使走好遠的路,也不覺累。走進莒光樓,同學安靜了下來,聽老師介紹,只覺建築莊嚴雄偉,老師:此屬北方「宮殿式」建築,不同金門傳統閩南式建築,建於1952年…。其視野遼闊,眺望遠方的大海,景色美極了,三樓展示著好多傳單,原來交給老師的傳單放在這裡,老師說看看就好,喔!其實我們懂的,雖是簡體字,但半猜大概也知曉一二,同學也聽老師的話,靜看著,此時,肚子已開始咕嚕叫著,老師:「中午在莒光樓樹蔭下用餐」,急著找位子,迫不及待從書包取出母親準備的豐富便當,飯已不熱,但香氣依舊,同學們各自取出,有帶粿、饅頭、番薯飯加荷包蛋,也有和我一樣是蚵乾飯,雖是簡單飯盒,換了心情,換了地點,這頓飯吃得特別香,母親常說:「豬仔過槽香」,就是如此吧!人生第一次遠足,相信是我們成長中永遠幸福的註記,幾十年過去了,記憶依然鮮明,宛如昨日般。 第一次吃到黏黏的粥,是高(職)二時,到台南農業改良場實習,一早和同學到餐廳用餐,一掀鍋蓋,好香喔!好白好黏好漂亮一鍋粥,太驚訝了,這是我第一次聞到「糜」的香味,原來「米」是可以粒粒分明又黏著,入口香醇,咀嚼滑順,不像家裡的糜,米是米,汁是汁,這餐也不知吃了幾碗,反正就是很撐,如此驚喜的第一餐,是實習課最好的開始,上課精神也顯特別好,中午的白米飯更驚訝,滿滿一碗,吃得既幸福又滿足。 在農場這段日子,簡直把自己當飯桶,餐餐有白米飯,連饅頭也是白白胖胖的,實習期滿同學都變胖了,家人笑說:「台灣米卡大粒喔!」,但我知道,是「台灣米卡好食」,後來才知,原來我們長期吃的是「戰備糧」,米粒不完整,微黃有蟲,俗稱米蟲(米象),或是一整串白色蟲子,淘洗之前得先將蟲挑給雞食,煮熟沒米香,粒粒分散,若無此趟實習,真不知我們吃的竟是如此不堪的米,唉! 現米的品牌多,口感也有差異,無須再吃有米象的差米,但買米時還是會留意是否有米蟲。
-
午候潮聲
第三層午夢的抽屜 下探 再下探 燈影斑駁 灰黃如被遺棄的地圖 裂縫之光 緩緩滲入 迷宮的塔樓不再錯位迴旋 一層又一層的十年被剝開 發酵的夏日 氣味甜得近乎腐敗 風與雨 在門後低語 夜的巡迴已落幕 巷弄呼嘯著日常 那些聲音逐漸貼近皮膚 濕冷的潮 層層退去 醒來 緩緩地 如潮退後 裸露的礫石排列成舊日的樣子
-
女帝降臨
還記得那天的感動。 當我和爸爸在看WTT年終賽陳雨菲跟馬琳的四強賽直播,欣賞兩位前奧運冠軍的比賽時,哥哥興沖沖跑到電視機前:「你們知道上一場四強是誰贏嗎?」雖然不甘心,但我們確實沒抱太多期望在我們的前球后身上,但下一秒,「是小戴!」我頓時從沙發上彈起,不敢置信地打開手機回放稍早的賽事畫面,觀看那史詩級的逆轉秀。 只見螢幕裡的小戴徹底放開自我,像進到zone一樣,整套動作行雲流水,心物交融,一分一分慢慢追回來。中途對手一度擁有賽末點,當觀眾認為到此為止時,小戴披荊斬棘,向大家證明:不到最終,勝負未定。迅速連拿六分,絲毫不給對手喘息的餘地,直接搶下決賽門票。 繼二○二○奧運後,戴資穎的表現不如過去那般耀眼,我們都覺得她到了該退休的年紀,每次得知其輸球就開始安慰說對手年紀輕,動作自然敏捷;小戴一身傷年紀又偏大,輸的機率高很正常。但實際上,運動場上無關乎年齡,甚至有快八十歲的健將參加奧運,他們不覺得年齡對自己是束縛,我們又有何資格幫選手貼上標籤呢?競技場上比的是實力、技巧與狀態,年紀不過是眾多因素的其中之一,並非決定的關鍵,所以不必時常把這數字掛在嘴邊,澆滅運動員的鬥志和粉絲的期待。 網上流傳過一句話,「當小戴不再失誤,羽球女單就不用玩了」即使這句話誇張了點,但能肯定的是,每人都是自己的心魔,進到對戰模式便是挑戰自我,只要克服並跨越這道難關,無論輸贏,那一刻我們無疑是最強的,會激發出平常看不出的潛能。這不僅是在描繪小戴,同時也適用於每個人身上,唯有戰勝自己,就算沒特意降低失誤率,身體也會自然而然帶領我們。 我想,打今年年終賽的小戴估計便是進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即便幾場比賽的前半段都屈於下風,她仍穩住沒自爆,下半場如覺醒的獅緊咬對手不放,眼中充滿野心和拚勁,轉換戰術並堅守打球風格,靠著壓倒人的氣勢及愈發自然的身段,小戴逆風翻盤,勇奪今年年終賽冠軍。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她第四度抱回年終賽冠軍獎牌,首次是在其二十歲,而今年,她二十九歲。因此不必用年紀自我設限,只要好好保養身體,還是有可能突破那隱形的網。最令我佩服的,是小戴比賽時雖然腳不舒服,仍舊絲毫不分心的投入對戰,讓我親眼見識到運動員強大的專注度和抗壓能力。 媒體都用「球后」形容小戴,但我私心稱她為「羽球女帝」,因為她稱霸了國際賽場,儼然帝王之姿。她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年,我想試著全力相信她,期待她帶給人們精彩和感動。 加油,戴資穎;加油,我心目中永遠的女帝!
-
只緣身在此村落
或許是童年時候,在窮鄉僻壤的小村莊成長的影響,無憂無慮的年代,天天到處趴趴走,村子裏的一草一木野花野菜野果,沒有陌生的,從老人到小孩,哪戶人家的成員?幾乎都認識,瘋狂的野丫頭跟著一群童伴追趕跑跳奔走,七○年代的鄉下地方太有趣、太好玩了。 長大後,從電視電影書籍上,發現更多的農村生活,比小時候更閒適更誘人,就這樣到了婚嫁年齡,真的就選了一個和童年時候一樣的農村,全村只有五十幾戶、人口數不到兩百個,只有一家雜貨店,每隔三五天會有小貨車廣播賣蔬果魚肉點心,上市場開車十分鐘,公車上下午各一班,交通就是自家的機踏車轎車。 清晨五點多各種鳥類的吵嚷吱吱喳喳是起床鬧鐘,下田的農夫農婦準時出門,真的是日出而做;傍晚回到家,村民都飽食準備就寢休息了,好一個日落而息。雨後的村落,晚上蛙聲蟲鳴伴眠,萬籟俱寂的夜晚,典型的鄉下農村,偶有貓叫狗吠,真的像影片中的寂靜閒適村落。 隨著季節變化,村子裡的農作交替更換,水稻田最迷人,休閒假日沒出遠門,就踩著腳踏車或走路,漫步在田園巷陌,所到之處皆驚驗欣喜,彷彿回到七○年代的農村,野花野草蔬菜瓜果豆類,碰到鄰居會熱情的招呼,空手出門走一遭,返程雙手是滿滿的農村情,腳踏車籃子也是滿的,全是婆婆媽媽叔叔伯伯的愛心農作,絕對要收下,而且要誇獎他們種的農作肥美鮮嫩,最常見的冬瓜、絲瓜、長豆、地瓜葉,冬天的青菜更是多樣化,熱情的鄉下人,溫馨的饋贈,禮尚往來的收受,只有鄉下農村才能深刻感受,長期蟄居習以為常,真的要讚嘆只緣身在此村落。
-
【小說連載】望鄉路
不一會兒菜上齊了,有砂鍋魚頭、香菇雞湯、紅燒鯉魚、炒豇豆、龍井蝦仁、狀元豆腐和幾碟涼拌小菜。老人家們不喝酒,改以果汁代替,其餘人面前都倒了啤酒。我雖然年紀最小,遠來是客,還是敬陪末座為宜。 大表哥指著我,率先發話了:「我表弟。他,年紀不大,但輩份大了。九六年他父親,也就是我二舅來過一次南京,後來身體狀況不好,沒能再來,這回是作為我母親娘家的台灣代表來看望姑父姑母了。我們表示由衷的歡迎。」話畢大家共同舉杯。 「謝謝大家,我作為汪家在台灣的後人,十分高興今天能在南京見到從未謀面的親人。我敬大家。」 酒杯剛剛放下,何老先生側著頭瞅了我一會兒,道:「你父親是國民黨軍,我可是解放軍。當年我們的仗可沒少打呀。可惜沒見上你父親,否則我們有得好聊。」許老太太白了他一眼,道:「又要講你當年渡江勝利的英雄事蹟了?行了,誰不知道你當年幹的少尉排長,連奪了幾個蔣軍的陣地,立了幾次大功?」 「呵呵,歲月不饒人哪,想當年戰場上衝鋒陷陣,從江北打到江南,視死如歸,何等威風,現在老啦。」何老先生笑著搖了搖頭。 姑媽笑咪咪地道:「說起來也虧得有這場仗打,你們倆才能結的婚,不是嗎?」轉過頭對著我說:「明琰這你不知道,當年老爺子戰場上有次受了傷,給國民黨軍追著到了高淳縣城,都靠許姨一家收留才救了性命,後來許姨和何老爺子互相喜歡上了,何老爺子開口求了親,便成了這門親事。這不是和戲台上英雄美人的戲碼一般嗎?」我訥訥地說不出話來,心想:「我該讚美解放軍的英勇嗎?我父親可是國軍哪。」 大表哥幾杯啤酒下肚,開始發表起議論來:「從前都說共產黨抗日,其實後來才知道主要都是國民黨抗的日,共產黨雖然也抗日,相比之下極其有限。」 可能是受到共產黨長期的思想教育,姑媽不服了:「誰說共產黨沒抗日,那百團大戰和八路軍游擊隊不是抗日?」 「我沒說沒抗日,是相較起國民黨來,主要還是國民黨……。」 何老爺子道:「國民黨也好,共產黨也好,……。兩岸都是炎黃子孫,制度不同,但祖宗是一個祖宗,只要台灣領導人……」許老太太忙打斷他的話:「行了行了,吃頓飯談這個幹啥?」 幸好許老太太出聲打斷了這個話題,不然我還真怕會被要求談談台海局勢。(五)
-
父親百歲紀念文
「生老病死」乃人生歷程,但仍有許多人直接跳脫中間階段,父親便是其中一例,未及老年便先行離世,壯年期44歲生病住院,50歲離開人世。 「生離死別」亦是許多人曾經有過的苦楚,父親年輕時即因一水之隔,與祖母生離,那時的生離與死別無異,這是時代的悲劇;在祖母健在時與年幼子女死別,未及年老已嘗盡人世間「生離死別」之苦痛。 今年是民國114年,正逢父百歲冥誕之年,前人很愛虛報、早報年歲,三舅早報十歲,母親早報二歲,父親早報三歲,不知為啥?出生證明自己編,年月日隨便寫。依據生肖屬牛推算,父親實際出生於民國14年,64年往生,得年五十。在這百年間,父親前五十年在人間,後五十年在天上。 根據多方資料推估,父親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鎮延陵村」,生前應是自覺來日不多、回鄉無望,曾寫一址「福建泉州新門外正延陵鄉」及祖母姓名。留下堂號「延陵」及記不完整的吳氏家譜昭穆序,其中「記序世家,端為之首」八代完整無誤。民國91年暑假,一趟尋根之旅,一償父親遺願,來到父親兒時舊居,房屋頹圮、家具凌亂、蛛網塵封,不忍卒睹。門牌是「頂堡延陵村71」。 父親自傳:「余姓吳名世泰,出生於半農半僑之家,先祖父(吳記喊)曾經商外埠,年老即回梓務農,在余兒時即棄世而逝;祖母眼睛暮年失明,終日除勤宣佛事外,不問他事;父親(吳序九)在余未出生之前即旅印尼經商,後因患疾,不幸在印去逝;吾母(蔡■娘)在家治理家務」。 母親轉述:父親9歲失怙,胞兄(吳世全)年少時跟隨祖父、叔公(吳序吼、吳序覽)先後遠赴印尼,留下祖母與年幼父親,兩人相依為命,耕田而食,自幼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三餐甕菜、未嚐肉魚,清苦度日。 父親求學歷程,據其自傳:「六歲時,吾母即送余入本村之『荔村小學』就讀,歷經六年而畢業。其時適抗日期間,日寇時用飛機轟炸……」。初高中年代,父親就讀「福建私立泉中中學」校長顏漢卿,有證書為證。每天凌晨二時許,與祖母挑菜趕集,遠赴市場販售,卸下重擔後,尚須步行兩小時路程趕往上學,經常邊走邊睡,在艱困耕讀中完成學業,長期的睡眠不足、營養不良,導致瘦骨嶙峋,種下日後病根。 學成之後,於民國35年2月先在南安縣鷺玉、延陵、鷺江三所國校任教,並兼任研究、教務、總務等行政工作。38年2月蒙私立尚卿小學(正義國小前身)校董主席陳天賜之聘書擔任該校校長。39年金門私立小學全面改為公辦,「尚卿小學」易名「陳坑國校」,父親順理成章成為校長。40年8月調任溪湖國校(多年國小)校長。42年2月奉派浦山國校校長,在校名上歷經浦山國校、何浦國校、何浦國小之易名,在校舍上歷經何氏家廟、擴及何肅闕洋樓、籌建新校舍,至63年7月止,一連21年半任職何浦校長,這都拜當年尚未實施「校長任期制」所賜,才能與何浦結下不解之緣,一生的青春、心血全都奉獻何浦。後因病調派「金寧國小后盤分班」任教,來到教育生涯最後一站,也在任職中走下人生舞台。 父親隻身來金執教,舉目無親,由於任職校長,與村民逐漸熟識,後拜陳坑村婦「陳■」為義母,始有家庭之感。自述「民國39年,得友人之介紹與浦邊何氏糖結婚……」,才有真正的家庭歸屬,暫居陳坑義母家。42年2月,一家三口隨父遷徙浦邊何肅份大厝,匝月移居周永火洋樓二樓,約住一年,經蔡永耀夫人盛情邀請,移居「蔡永耀洋樓」,一住19年,六甲一帶鄉親早已認定此即吾家所在。此時父親已有三男二女,在其自傳:「每月除薪俸以外,上無片瓦可遮身,下無寸土可耕作,且子女幼小,均在求學,無閒可兼其他職業,故生活只能餬口而已!」沉重壓力,不言而喻,及至貸款自購金城新莊一宅,才擁有真正住家,然父親只住二年,吾家便失去敬愛的屋主。 父親對內要養七口之家,對外要承一校之責,經年累月,戰戰兢兢,以致長期過勞、積勞成疾,58年10月28日,在赴沙美開會後,身體極度不適、面無血色,金藩表哥以機車載回浦邊住家,隨即大口吐血、痛苦呻吟,驚動隔壁村公所員工,呼喚母親歸回,急送山外衛生院,此去一住八月有餘,「左手葡萄糖,右手輸血,外加氧氣罩,不省人事」,這幕慘景始終縈迴腦際,之後五年餘成為醫院常客,進出數回,長短不一,其間幾度吐血昏迷,也曾遠赴臺北榮總剖腹靜脈改道大手術,留下大L型的折磨印記,年幼子女乏人照料,父母痛在心裡,淚往肚吞!父親出院後每天拖著疲乏的腳步、倦怠的身軀、浮腫的臉龐,咬緊牙根,堅持工作,直到64年9月12日在任職中撒手人寰、溘然長逝,長眠「金城公墓」,嗚呼哀哉!可悲可嘆啊! 父親一生蒙恩受惠者難以估計,住院期間,探慰者絡繹不絕、施恩者慷慨資助、縣長院長數度關懷垂詢、醫護人員全力救治,金門教育界熱心捐款……。濟助吾家度此劫難,父親逐一記載,念茲在茲。此恩此德,恩同再造,愧無以報! 父親往生之日,家人悲慟不捨、不知所從,幸蒙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齊聚吾家,協助料理身後事宜。公祭家祭當日,渥蒙治喪會主委李金塔暨委員,譚紹彬縣長暨各處室主管,何浦、金寧國小校長師生,城中金中同屆同學、浦邊鄉親代表,至親好友親臨弔唁致祭,還有各級學校、機關團體、師大各系同期及本班同學、至親好友寵賜輓幛厚儀,吳氏宗親鼎力相助,隆情厚誼,感激涕零!吾家後代應感恩戴德、永矢弗諼! 回顧父親一生,前半生貧苦度日,後半世病魔纏身;一生勞碌,未曾享福,帶著滿懷的遺憾與牽掛--未及子女成長、未見子女成婚、未能與妻白首、未盡反哺之心、未竟教育理想地離開人世。日月如梭,半世紀倏忽而過,在這些年來,吾家從寡母孤子、喪夫失怙,至今成家立業、各有子女,且七位男女均有正當職業,皆以昭穆序「端」字輩命名,兒跪請父親在天之靈安息!
-
【小說連載】 望鄉路
<03> 「欽宜呀,在嗎?欽宜?」樓梯間傳來話語聲,可聽出有些年紀了。 「喲,你看這湊巧的。」姑媽抬起頭向門外望去。三哥忙著走上前去打開了門。 「媽,許姨來了。」 姑媽和姑父忙起身上前招呼,進門是一對與姑父姑母年紀相仿的老夫妻,老婦人戴著一副紫框老花眼鏡,紫呢外套,深藍背心裡翻出襯衫的碎花領子,老先生剪了個俐落的平頭,深灰色毛線衫外頭套上一件淺灰色背心,裡頭一樣的一件白領襯衫,身材都不甚高,都在一米六左右。 「哎喲,今天怎麼有空過來?」姑媽向前熱情地拉著老婦人的手問道。 「難得天氣不錯,出來蹓躂蹓躂,路過你這兒順道過來看看你。」 「你看這多巧,我這兒今天人正多,孩子們都在,還有我侄子也來了。今天可真是熱鬧。寧成再拉兩把椅子過來!」姑媽叫喚著大表哥。 大表哥道:「地方小,這麼多人擠在一塊說話也不方便,現在十一點了,不如我們到外頭順道用個中飯,好好聊聊。」 老婦人道:「那怎麼好意思?我們老倆口就過來看看聊聊,坐一會兒就走,還到飯館裡?太叨擾了。」 「不叨擾,今天我侄子過來,我們中午正要到外頭吃飯,你們來得正好。建成!你開車載著我和你爸爸,還有許姨、何伯伯。寧成你載著明琰,再去接了明興還有春成,咱們一塊兒吃飯。」 姑媽回頭給我和兩位老夫婦作了介紹:「這是我從台灣來的侄子,今天第一次見。」接著跟我說:「這是我從前單位裡的老領導,姓許,一直很照顧我的。」我趕忙向二老彎腰鞠躬:「大娘,老爺子,您們二位好。」 「喲,台灣來的?侄子這麼年輕,好,好。」 「那麼這就走吧,到餐廳再聊。」 圓桌上四位老人家坐在一塊,姑媽絮絮叨叨地和老領導許老太太並肩聊著天,兩側坐著姑父和何老先生。左手邊依次坐著大表哥、二表哥、大堂哥、我和三表哥。除了大堂哥的口音我實在難懂之外,其餘各人我還能對得上話。(四)
-
老照片的故事
二姊在群組傳了一幅寫著「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的書法作品,讓大家猜猜在三合院老家的哪裡看過這對聯。我瞇眼想了一下,即刻回覆「在大廳堂的左右兩扇門上」。 弟弟退休後把老爸遺留下來的老照片,一張張翻拍再分類存檔,所以我們如果想要懷舊相關的情景,弟弟就像一部百科圖鑑,迅速就能得到資料,感佩弟弟的用心。 為了印證那對聯的存在,遂請教弟弟,他很快傳來一張老照片,照片的背景正巧是廳堂兩片闔上的門板,「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八個字,清楚映在眼前。此對聯是宋朝名將岳飛在蘇州寒山寺內的題聯碑刻,「文章」指禮儀制度、文學論著,「華」指顯耀。對聯意思是以禮儀制度、文學論著來顯耀國家,以讀詩書、習禮儀來世代相傳。 聽大姊說這張照片是父親堂弟入伍時的大家族合照,如果不是大姊說明,其實我認識的人屈指可數。照片中父親沒有入鏡,因為1942年父親被徵為台籍日本兵,隔年即出海到南洋。彼時丈夫不在身旁的母親獨自帶著大姊和二姊,生活在公婆都已不在的大家庭,上有父親年邁的祖母要照顧,也得容忍叔父、嬸嬸的長輩威嚴,還要跟妯娌一起承擔家務,所以照片中母親一臉愁容抱著二姊,看得出她內心的困頓愁城與惶然不安。 仔細看照片發現二伯母也沒入鏡,大姊轉述母親生前敘說,當天二伯母和嬸嬸(我的嬸婆)因事齟齬,心情不快,拒絕參與。足見早年農業社會大家庭要維繫家園和諧,每個成員胸襟要寬,不我執,不徇私,彼此情感才能水火相容。照片中的長輩大部分都已仙逝,目前只剩我的二姑(父親的妹妹),她已百餘高壽了;前排坐在蓆子上的小朋友及被抱的娃兒也都耄耋之年,望影興嘆,時光荏苒,歲月催人老,誰也逃不掉這自然法則。 生活在動盪的時局,庶民深沉的無奈,度日如年,已是折騰、壓抑、桎梏難以喘息。此時,家中男丁有的被徵召,有的即將入伍,都要面臨螻蟻般的性命,福禍難料,再再都是親情椎心的割離,風狂雨驟般的摧毀人性心底裡最軟弱的一塊,不禁唏噓。 時值二次大戰期間,大姊常憶及往事,嘆造化弄人。聽她說:每次空襲警報一響,母親就揹著二姊,牽著她,還要抱著一箱細軟,撐著瘦弱的身子急忙躲進屋後的防空洞,不多時轟炸聲此起彼落,那些驚恐的畫面深深烙印心頭是永遠的夢魘。還說:母親孤伶伶帶著姊妹倆,身心靈的折磨難以言喻,當夜幕低垂,忙完一天的工作,進屋來即癱軟的扶著書桌啜泣,她就摟著母親的腿跟著掉淚,母女兩人心碎悲戚,日復一日。 母親的際遇,得天眷顧,戰爭結束,父親有幸安然返家與妻女團圓。時至今日,我每次回娘家看到那張書桌,想到大姊描述當年母親撕心裂肺的苦楚,父親拋棄妻女離鄉的無奈,彷彿見到母親身影就在眼前,心中泛起陣陣漣漪,思念與不捨交織出的憤恨向誰討公道,天理何在? 戰爭是最殘酷、最無情的人禍,烽火硝煙、生靈塗炭不僅軍民傷亡、經濟蕭條、建設損毀,更大大破壞生態環境,而人民心理受到的驚恐、創傷影響甚鉅。這張照片成了歷史見證。
-
白髮
父親生性喜愛打麻將,朋友口中稱老虎,他常參加大大小小的麻將比賽,也獲得不錯的佳績,但他從未陷入膠著狀態,始終把它當成工作之後的小娛樂。 噹噹噹!噹噹噹!看著爸爸迅速的將早已分類好的垃圾,一袋袋的往垃圾車上丟,井然有序的,爸爸在家裡,擅長資源回收,他把一些鐵罐、或者是塑膠瓶、玻璃瓶、他都能夠有條不紊分類。 爸爸也喜歡洗滌廚房,無論是瓦斯爐、流理臺、冰箱的乾淨度,濾水器、熱水瓶的乾淨、他都擦拭清洗很乾淨,因為他認為飲食很重要,絕不馬虎,爸爸做這些清潔工作,從不喊累,反倒讓我們這些晚輩當學習榜樣。快樂在旁按讚喔! 爆香紅蔥頭、豬肉絲、蝦米、炒了一鍋香噴噴的米粉,總讓我們垂涎三尺,把整鍋吃光光,我也在旁邊幫忙,父女倆邊哼歌,邊做菜,開心極了!總讓我們在放學的時候,得著很好的飽足感,在學校遇到不會的功課,或者是被老師罵的時候,總想快下課,父親就會預備著豐富的點心,我們一邊吃著,一邊聊心事,父親也會給我們建設性的建議,讓我們在學校免除功課的壓力。 當我學開車的時候,父親不顧炎熱的夏天,陪我練習到考上駕照,他也常陪伴我上路,在旁鼓勵我,讓我有勇氣,不怕開車,也帶我進入大大小小的考場,讓我安心的考試,也牽著我的手交給我的先生。 當我抬頭仰望清澈的天空時,一波波的白雲就像棉花糖慢慢飛逝,父親的白髮隨風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