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故事
六十幾年前常依偎在老奶奶身旁,聽她說「虎姑婆」的故事,雖然老奶奶這唯一的故事講了不止數十遍,但幼小心靈,總是百聽不厭,簡直把整個人融入「虎姑婆」的恐怖與鬥智情節中。 雖然害怕,但只要投入她老人家的懷抱,就嚷著要她再重覆一次,聽了聽,我幾乎能倒背如流,後來輪到妹妹吵著要老奶奶講故事時,我便學著老奶奶的語調,模彷老奶奶要說不說的模樣,一句一句的的Copy給妹妹聽: 「很久很久以前,深山裡住了一家人,有一天媽媽要出門辦事,只留下姊弟兩人看家,出門前,媽媽特別交代,千萬不能讓不認識的人進門。到了晚上,忽然間有人來敲門。姊姊問:「是誰啊?」有個聲音回答:「我是虎姑婆,知道爸媽都不在,怕你們肚子餓,特地帶點心來給你們吃………,後來,聰明的姊姊把一鍋滾燙的油對準虎姑婆的大嘴倒下去,就這樣把虎姑婆給燙死了。」 所謂故事,就是將過去的史跡重現,雖然故事描述並非原聲原貌,一定會加油添醋,但偏離主題總不會太遠。就以金門來講,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譬如朱熹來金講學、鄭成功砍木造船,日本鬼子進駐島上、金門落番曲折情節、38年古寧頭大捷、823金門炮戰、619炮戰、金門實施戰地政務、金門開放觀光以及金廈小三通等等,每一個故事都令人迴腸萬斷,令人午夜夢迴。 故事,能讓人心碎,讓人流淚;故事,能讓人興奮、讓人鼓舞;故事,更能讓人記取前車之鑑,讓人警剔,激發鬥志、發揮潛能。就如同「虎姑婆」故事,描述一個人遇到危險時千萬不要驚慌不要害怕,應該學習姊姊運用智慧解決困難,才能化解危險!智者,故事是一面鏡子;愚者,故事僅是一幅圖畫。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海邊一位漁村少女名叫翠華,經媒妁之言,嫁給一個農村青年楷智,那時男方才20歲,女方18歲,在當時一般都比較早婚。楷智的父母親早期隨親戚遠渡新加坡,卻不像其他番客發洋財,衣錦返鄉;而是靠姑婆贊助盤纏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 家境清寒在民國二十餘年的金門是普遍的現象,「窮」應該是當時的代表字。還好,女方父母不忍心收下兩千肆百元聘金,全數退回;楷智的父母親把它一一歸還給姑姨舅嬸。結婚後,翠華以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心態,任勞任怨的為這家庭操勞,付出,從無怨言。 楷智的祖先留給他兩三塊農地,每年只能種種花生和地瓜,因為在番邊出世長大,有點憨厚,又沒本錢買些大豆渣或是花生渣當肥料,收成總是不好,每年賣不到幾分錢。18歲的翠華,雖然在漁村長大,種田經驗卻不多,幫不上什麼忙,僅能做做一些家庭瑣事。 結婚一年半,翠華生了第一胎,是個女的;婆婆拿出已準備的一點點麻油和一個雞蛋,放在鍋裡煎了起來,因為在半夜,煤油燈微弱,而且灶坑燒的是官芒草,又是用三號半的大鼎,聽說煎得有點焦,但是對翠華來講,已經非常感恩和滿足了,因為這畢竟是婆婆親手為自己下廚。 早期女子因為沒避孕觀念和方法,自然生產下,兒女都不在少數;但是由於醫療欠缺,加上居住環境不佳,夭折也為數不少。翠華在生第二胎時,是個男嬰,真是欣喜若狂,但是天卻不從人願,那個男嬰出生還不到滿月,還來不及成長,就離開了父母,離開了這個世界;所有的哀傷、悲痛、當然不是用一個故事情節就能描述。 公公婆婆在楷智結婚八、九年後就先後去世,由於家中積蓄不多,只好簡單的請鄰居協助安葬在自家田地;公公婆婆在世時相當疼惜這個媳婦,說真的,這個媳婦也非常乖巧、非常孝順,往生後媳婦哭了好長的一段時間。 後來,經過了二十幾年左右歲月,翠華又生了兩男四女,一家九口,生活當然相當困苦,有一餐沒一餐的。翠華雖然還未滿五十歲,但因歲月摧殘、工作勞累,加上營養不良,整個人看起來幾乎像七十幾歲那樣蒼老、瘦弱,臉上明顯刻畫出歷盡滄桑留下的條條皺紋;那時,他的小兒子老是摸摸翠華的臉頰,問到:「啊娘!妳臉上怎麼會那麼粗糙?」,翠華總是那句:「戇囝啊!人吃老攏嘛是會安妮」。 大女兒在最小的女兒出生周歲隔日,經親戚介紹,嫁給隔壁村一位村幹事,結婚那天,是用一輛破舊的煤炭車來迎娶,加上人又長得高高壯壯,臉龐黑嚕嚕的,不是那樣好看,氣得小舅子連開車門請姊夫下車都不願意,好言相勸下,才免強同意,真的折騰了好長一段時間。大女兒出嫁當然是一莊喜事,但是母親的不捨全由兩行熱淚流露。 二女兒也出嫁了,嫁給一位阿兵哥,後來定居於台灣,當時是戒嚴時代,金門實施戰地政務,交通非常不便,只靠軍機和軍艦運輸,赴台要申請三聯單,不是那麼容易,思念與牽腸掛肚,更徒增臉上的皺紋,看起來更形蒼老。 「窮」是鄰居看衰的對象,翠華家沒有龐大的祖產,沒有富裕的南洋客贊助,又加上丈夫在番邊出世,跟鄰居缺少交陪,人又長得憨厚,厝邊的查某總是舉舉突突,說長道短,聽在翠華耳裡,當然不好受,但總是咬緊牙根,不於理會,並常因此勸導子女:「人不會窮一輩子的,只要肯拖磨,是會出頭天的」。 就如同翠華所講,拖拖磨磨的日子,再難熬也會度日,大兒子終於結婚了,第三第四女兒也相繼出嫁,家中就剩下讀國一的小兒子和讀國小的小女兒還在求學階段。 有一次,小兒子偷栽了鄰居幾顆番石榴,被翠華念了好幾天:「我們雖窮,但一定要有骨氣,別人的東西千萬不能拿,何況當小偷是不對的,不但會被人家瞧不起,甚至會被抓去關。」又說:「人講,細漢偷蔓葡,大漢偷牽牛,壞習慣是不容易改掉的,做人一定要叫步來,沒賽污白來。」翠華沒上過學堂,沒唸過書,但是卻常常教導子女為人處事的道理。 女兒沒讀書還不放在心上,但是沒讓家中大兒子讀書卻是翠華心中永遠的痛;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讓小兒子能上學,最少也要讀個高中回來,就是這個念頭,翠華把大兒子做土水的工錢一點一滴存起來,再加上自己幫阿兵哥洗衣的工錢,勉強湊足可供小兒子讀書的費用,但是小女兒因為是女生,加上家中已無多餘的錢可分配,到如今,小女兒還在怨嘆,說媽媽重男輕女,讓她失去求學的機會。 真是甘苦囝ㄚ卡認真、卡打拚,雖然家中找不出一個有認識字的人來教導,但是小兒子上學聽先生教書,放學讀自己的冊,很少在外處遊蕩,每科成績都名列前矛;小兒子始終銘記母親的叮嚀、教誨,不時的警剔自己。心想,父母親窮,常被人歧視、遭塌,如果再不上進,不出頭天,那枉愧雙親辛辛苦苦的栽培,何況,又如何讓父母親能享享清福,在村里中能抬起頭來。 在小兒子讀大二那年,父親因腦沖血過世,在大學畢業那年,母親也死於肺積水,兩位老人家都沒瞧見小兒子的成家立業和小女兒的歸宿,更談不上豐衣足食,安享晚年。 這是一個非常平凡的故事,沒有高潮迭起,沒有任何激情,但是在小兒子心中,總是排除不了那份虧欠與不捨。父親的高血壓、母親的肺積水都是可以根治的,但是就為了供自己讀書,才無法赴台就醫,才任由病魔折騰往生……。 父親走了27個年頭,母親也過世25年,小兒子也已變成老頭子,而且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家庭生活從窮轉變成過得舒適、小康,在安逸生活中,小兒子常在夜深人靜時,望望漆黑的窗外,無語問蒼天:「爸媽!對不起,我好想您們。」熱淚從眼角流出。拿起筆,敘述這個很平凡的故事。
-
有生命價值的樂高玩具
樂高不只是塑膠玩具而已,它也有生命,也有一顆樂於給人歡樂的心! 一早,班上的男生們攜帶著平日組裝玩樂的樂高玩具組,出現在幼稚園「月亮班」裡,正對著台下好奇摸東摸西的小學弟妹們。。 「大哥哥,上課玩樂高玩具不會被老師罵嗎?」台下幼稚園的小弟弟搶著舉高手發問,好奇的眼神緊盯著台前由冰冷的樂高玩具「神盾局超級無敵戰艦」不放,旁邊還有戰鬥機、護航艦、塔台及戰鬥人員,在台上講桌一字排開,有如在太平洋上巡弋的護航艦隊。 「絕對不會,老師還鼓勵我們將所有樂高玩具,組合起來編出一場『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柏宏親切的回答,讓小學弟妹們格外羨慕,竟然可以在教室裡組裝玩樂高「合法」組裝玩樂高。隨即率領所有的戰艦、飛機、恐龍、鋼鐵人走下台和觀眾互動,小弟弟妹妹們一擁而上,東摸摸西瞧瞧,忽然傳來一生慘叫:「哇!糟糕,飛機的翅膀斷掉了!」 「別怕,大哥哥現場維修服務。」大家動手重新組裝,手指頭靈活拼回原貌,原本碎成一地的積木,又迅速恢復英挺的戰機模樣,現場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這是新北市後埔國小六年一班「樂高玩具俱樂部」成員所做的校園回饋活動,藉由樂高玩具「寓樂於教」,將平日下課間躲在角落邊的嬉玩遊戲,轉換成正面戲劇演出的教育意涵。成員們發揮巧思,將七、八人的樂高積木編出一齣有生命的故事,告訴學弟妹們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邪不勝正」,要走出課本教條,從生活中體會真實的人生道理。 第一站回饋的是學習弱勢的「特殊生」,為讓肢體發展遲緩的學弟妹們靈活動起四肢來,特地貼近距離演出,讓他們伸出手來觸摸把玩,小蕓睜大眼好奇的拿起戰機在空中翱翔,直呼:「好玩!好玩!」,原本遲滯的眼神瞬間靈活起來。 「這是什麼?」主持人宣廷詢問著? 「鷹眼」台下的小宇快如閃電的回話,另一旁觀看的義工媽媽讚美的摸摸頭鼓勵。發放玩獎品犒賞後,表演隊伍在不捨聲中告別,來到下一站「一年十四班」,一進門受到熱烈掌聲「大哥哥大姐姐們好」響徹雲霄的歡迎聲浪,讓隊員們更加起勁拿起積木盡情的表演。 「在一個晴朗無雲的日子裡,人們正常的在街道上走著,忽然……」念字集創作故事旁白的廷霖賣了一個關子,清清喉嚨停頓一下,等待好奇的眼神。底下睜眼張耳的學弟妹忍不住說:「怎麼了?快說啦!」各個身子往前傾,想深入故事的精采萬分的情境中。 事前,隊員們就和老師長談過,瞭解這年齡的小朋友最喜歡聽故事,於是,改變策略,以故事情節取勝,配合誇張的陸海空3D立體交戰,順勢導入劇情,讓他們聽進耳裡的能在眼前見識出真實情境,心中自然深印出故事印象。比看圖書館裡的故事繪本更有趣,鼓勵走出冰冷故事書堆,會發現戲劇的真人實境演出表現更容易吸收。 「大哥哥們能將樂高編出生動活潑的劇情,引發小弟妹們對小說戲劇的興趣,並能不露痕跡的教導善惡的正確觀念,真是有意義!」一年十四班伊杏老師由衷讚美著,感謝高年級大哥哥大姐姐為學弟妹們精心策畫的演出。 回到教室,導演彥均說:「能在畢業前將所學回饋學弟妹們,看著他們熱情的眼神,幾個月的辛苦籌辦就有值回票價了。」 學生將原本蹲踞教室牆角,躲躲藏藏玩的樂高堆疊,轉換成正面的戲劇演出,回饋給學弟妹們,不僅自己習得改編故事的能力及戲劇演出經驗,重要的是,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回饋學校,這段「學習感恩」的過程將是人生旅程重要的學習課題。
-
桌球仍會有運動傷害
最近診療一名熱愛桌球運動的中年男性病患,他在一週前下午,參與了一場熱血的業餘積分比賽後,右手腕開始出現劇烈的疼痛,尤其是將手掌往上抬高時疼痛更為加劇,雖然經過一週充分的手腕休息卻仍不見好轉。 筆者初步檢視看來,手腕的正中神經與尺神經部分沒有大礙,應該僅是擊球時手腕過度彎曲而致韌帶的拉傷,在正手拍殺球時為求球速上揚,桌球運動中在前台的擰球及切球也常會高度的使用與扭動右手腕,往往過度施力而反覆拉傷手腕肌腱,所幸,經過服用了筆者所開立的肌肉鬆弛劑與消炎鎮痛的簡單藥物後,與不斷囑咐其購買護腕保護之後便無大礙。 「醫師,這次換腰痛了……」,不料,過了數週後,他的左側膝蓋竟發生明顯的紅腫與壓痛,桌球運動中,左腳的膝蓋在拉球與殺球時必須要承受身體轉身時重力的轉換壓迫。 日本的學者Shida在1992年就曾經針對日本的300多位選手做一個運動傷害的調查,發現除了上述右手腕與左側膝蓋容易有運動傷害外還包括腰部扭傷,不過比起其他運動。桌球的運動傷害其實很輕微也容易治療,許多市面上的護腕以及護膝等裝備都有幫助,但是就筆者所見,很可惜在台灣桌球護具並不被普遍使用,桌球是台灣許多中高齡退休族群喜愛的一種運動,這些族群若已經有了退化性肌肉關節骨骼病變,更需要重視桌球可能的運動傷害. 前陣子陪小孩去參加國小學童之桌球賽,參賽者竟然有千人之多,賽程須達一週才分出勝負,看到許多小選手因輸球而躲在樓梯間哭泣,心中除了不忍外,但是,桌球的可貴也在於,勝負往往與求勝的意志密切相關。 日本的研究也顯現出另一個有趣問題,賽程中因勝敗而導致的情緒刺激或者是勝負的緊張情緒,如此劇烈心理轉變在百分之二十的兒童選手上,產生胃酸分泌過多的腹痛,甚至還有人因壓力產生胃潰瘍等症狀,有一些桌球的選手長期不明原因的胃痛,其實是來自於求勝的壓力,原來,運動傷害的種類不僅是肌肉骨骼,還可能有身心情緒的隱形壓力. 隨著台灣的桌球運動日益興盛,但是其所產生的運動傷害卻是為大眾所忽視的,球場上的起伏往往就如同人生,在每局11分的比賽局中,當自己面臨6比9落後的劣勢時,要自我放棄以致6比11輸球,或者是拚了命勇往直前拚11比9逆轉勝,我們在運動中淬鍊自己的心智與身體,仍莫忘保護自己的身心靈。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在這個村子裡,只有妳和他較親近,他不找妳要找誰?」李婆婆語氣堅定地說,「不過萬富終究是一個種田的大老粗,凡事沒有妳那麼細心。並不是我斤斤計較,而是現在的年輕人,流行的是自由戀愛,根本就不需要媒人。 像我這麼一大把年紀、經驗又豐富的老媒婆,一年也撮合不了兩對,如果再碰到小氣一點的人家,一千二捨不得給、只給六百;六斤媒人肉捨不得送、只送兩斤。假如照這樣下去,我這個媒婆不去喝西北風才怪!」 「李婆婆,妳儘管放心,三萬六千元的聘金萬富都付得起,一千二媒人錢又算什麼呢?如果黃小紅真像妳說的那麼好,包一個二千六的大紅包也不為過啊!萬富不會那麼小氣啦!」 「其實人有時候很難講,尤其是在城裡工作的小姐,往往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改變,不像之前那麼單純。坦白說我只見過黃小紅一面,從外表看來長得豐滿又漂亮,但對她並不十分瞭解。但是她的父母親都是老實的種田人,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女孩想必也是很懂事的。 (一二○)
-
【金門現代詩人選】歐陽柏燕論
第二階段,我遇見情人了:指尖撩撥漩渦、穿刺脊髓、解剖刀切開、吸吮火燄巫山聖火宮殿、搧開、激情賁張、花朵的舌尖泌出乳汁……。是肉體接觸的性愛交歡了。我這才領略「此刻我才是真正的天使」。 第三階段,不知什麼原因失去情人了:飛落、碎為、寒顫發抖、抽痛、看不見、碰觸不到、失去、死結、蒼白哽咽、傾斜再傾斜逃亡、孤雁……。這時「我不再是天使」。 第四階段,就頗堪玩味了,情人猶未歸返,但憑著回憶、夢,我在心靈裡把你納入成自己永遠的天使。 所以在這裡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看出,歐陽柏燕的女性書寫,既不是企圖在取得國家、社會的認同,也不在以男女對立為前提的女性獨立自主,卻是在個人的特異性出發,顯示著女性個體的性別特異。所以她的女性性別毋寧是較傳統的,較偏向本質論的。但話說回來,難道她就屈服於傳統的命定嗎?女人只能扮演等待角色嗎?未必,何嘗不可這樣說:假如一種打破傳統思維定勢之後,建立起一種新的思想範式:不是封閉、凝固的,而是強調差別、變異與流動。那麼,歐陽柏燕為什麼不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就是我的差別、變異、流動,的自主性的表現呢?」她選擇了精神心靈的超脫,她顯然認為這也可以成為一種女性的勝利。她顯然避開了某些女性面對傳統這面鏡子,認為沒照出本來的自己時的困境,因為接下來追問的那句:「那麼我又是誰呢?」不又陷入性別本質論的窠臼嗎? 當然,歐陽柏燕在這裡也必須接受另一種檢視:或認為她非但沒脫逸於女性本質論,甚至還安於傳統命定的男人欲望的客體化角色。所以她自怨自憐地「打成死結」、「蒼白的枕褥哽咽」、「天空,只剩一隻孤燕」,而甘願「游回你的臂彎」、「潛入你眼眸」……。 當然,又一個反過來的辯護觀點是:人擁有生命,正是人的生命要出現、包容的一種形式。男女的結合正足以打破二元對立,形成一體……。如果說真正的女權主義是要改寫人類歷史中女性無法擔負起自己責任的狀況,那麼,歐陽柏燕何嘗不能說:我有我自己的選擇,選擇什麼並不重要,真正的自由是我自己能作了選擇,我有我對待世界的方式,我有我擔負責任的方式,即使放棄也是其中一種負責……。 德希達曾經用解構主義觀點來評論女性主義下的「女人」,他勸告女性主義者不要強調女性主體,不要尋找另一個真理,否則就墮入自己原先要反抗的男性陽物理體中心的二元化邏輯,女人宜是語言內的隱喻而非文字外的指涉物。女人宜創造「另外的銘刻」(another inscription),她必須明白「對立」和「差異」,前者區別男女二元,後者則開放指向「無可計數的性別」(an indefinite number ot sexes)。張小虹在<解構女人──德里達與女性主義理論>(見<<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84年,台北,聯合文學版)對此有精簡的解析。 在二○年代初期,英國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芙認為把當代流行的句式加以變化和改編,直到她寫出一種能夠以自然的形式容納她思想的,而不至於壓碎或扭曲的句子。伍爾芙這裡所謂的「自然的形式」意何所指呢?應該就是指那些被傳統社會文化制約的詞彙、思想及語境。我們該敦勸歐陽柏燕要改寫語言所給予女性的束縛及限制嗎?作為讀者的我們遇到了兩難──讀者既有,但同時又沒有,這種權力。歐陽柏燕的女性書寫,看不出有這種企圖改寫語言的視境。這是她的力有未逮,或根本無此顛覆意圖?或是她完全否定、拒絕一切解構及建構?她就在任何女性主義主張的間隙裡悠游自在?包括她自己對情愛的泅泳? 或者,且讓我們在她的詩海中,再尋求其密碼一次? 盤旋天空的喉舌 餘音乾為枯枝 冰涼的語字滴答子夜 唯一的名字投遞信箱 壓得薄薄的夢 帶著密碼起飛 (<飛翔密碼>) (下)
-
FaceBook致歡迎詞
李建國是我寧中第四屆同學,古寧頭北山人,60年5月他報考憲兵學校,我卻選擇了第一士校。緣於士校前輩帶兵在寧中後面土堤野戰訓練,趨前攀談,得知進校仍可讀書完成高中教育,所以就懵懵懂懂草草決定了去向,那時我未滿16歲,建國比我大,皮膚黝黑,綽號「黑饅頭」,是籃球校隊。 我們在救國團集合準備候船赴台,發現寧小校長謝金文公子華暉也屬憲校,他是我小學4年級(也就是我校「金門王」撿拾雷管爆炸成殘那年)同學,由於其父當校長,他常拿饅頭夾奶粉給我吃,所以下課他會拉著我趕去宿舍為我補充營養,他說:「你營養不良,瘦得像根竹竿」。 受訓期間放假返鄉─曾經在往返台金的破舊貨輪兼交通船的「萬信」輪上,很會掰笑話的他說:「現在咱們金門有兩支『蒼蠅拍』─縣長及司令官都是。」起初不解其意,後來發覺郝成璞及侯程達的閩南語發音近似「蒼蠅拍」,我笑得四仰八叉;他說:「你這樣反應太慢,不能當憲兵!」 二年後,那支最高階的「蒼蠅拍」一通電話將步科的我分派到金西師裝甲騎兵連,因為他是第三士校分科教育伍召叔校長的同學。再越兩年,我轉到總統官邸去幹另一種憲兵,上帝作出了這樣的安排,冥冥之中往往證明充滿著驚喜。 到了台灣先住高雄救國團吃了平生最好吃難忘的蓬萊米便當,傍晚坐在街頭仰望七彩霓虹燈閃爍興奮不已,這叫「鄉巴佬」。據說解放軍1949進入上海到了空蕩蕩的電影院,一不留神觸到電源開關,天花板上十幾具電風扇同時旋轉起來,班長下令「臥倒!手抱頭!國民黨血滴子暗器!」那時的他們叫「土八路」─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也躬逢台灣第一座有電扶梯的大統百貨公司新開張,打烊時成群結隊的迷你裙服務小姐向我們說「謝謝光臨」,雖然小蘿蔔頭我們都阮囊羞澀兩手空空。 等到我們都一起分發到第一士校養成教育為常士15期時,才發現憲科不也在一起讀書上課嗎?那時建國與華暉在6大隊23中隊,我在7大隊26中隊,我隊樓上28中隊是空防砲混雜憲科同期,畢業後憲兵同學分到我27師者藍秀良,負責執行逃兵蕭00槍決,詳見拙作〈打開塵封的黑盒子〉(去年4月20日、21日金副連載)。同期莊來勝去專修班,68年成了士林官邸中衛區特勤營小排長,常率隊在官邸內花園與我精忠衛隊打籃球,內衛區隊分隊長綽號「神經仔」的金籍中尉陳新麟最喜歡同他尬球,個頭相當又是同學唄。 我講太多了,話匣子一開一發不可收拾,耽誤您們美好光陰深致歉意。就說照片:那年養成教育快結訓了,2日1夜的武裝行軍,23隊憲兵小朋友們在其剽悍班長率領下,一鼓作氣拿下桃園台北交界的鶯歌高地時,腳已起泡多處,看到他們笑得出來,感覺國軍承繼有人! 再半年,建國憲校畢業,選優派憲訓中心任教育班長多年(我們都放棄陸官正期深造機會),在其手下調教憲兵忠貞000梯次一輪接一輪,連條子也曾來受入伍訓。早年後憲中和聚會,很多退伍弟兄都會趨前向他招呼敬禮:「報告那個班長,謝謝你當年的關照與嚴格精訓,讓我們擁有一段難得的美好的回憶,我們記得您!」國家也會記得您,即使他們把您遺忘了,俺會記得您,幫你們寫下,以此做為歡迎建國同學加入朋友文,心中澎湃,似回到40幾年前的青澀歲月……祝福您,也祝福朋友們!
-
關於舉辦「紀念林希元文化節」的建議
林希元(1481-1565),明代理學名宦,林希元官至南京大理寺丞,世稱一代宗師;係翔安區新店鎮垵山下山頭村人、大嶝街道田墘村的外甥。他一生精研理學,設疑析解,敢持異議,勇於創新。他是繼朱熹之後的又一位理學大家,是廈門市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提倡「文無古今,適用為貴」,反對盲目迷信。「發機於知,履真於身」,要求「精學致用,言行一致」。 他秉性耿直、光明磊落、學識淵博,有治國安邦的才幹。他著書立說,著作風行全國、流傳海外;他情繫教育、興辦社學,興盛一方尊師重教之風;他主張海洋貿易與鞏固海防,擁有領先于時代的海洋意識;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侵擾同安,林希元已78歲,仍上書提出抗倭保境的良策。 林希元長期生活在大嶝,對田墘村貢獻很大。田墘村人感恩林希元,尊其為聖賢祖,奉祀于鄭氏家廟,世代紀念。每逢九月三十日,田墘村隆重舉行拜祖,數百年來香火不斷,林氏宗親遍佈海峽兩岸。 今年九月三十日,廈門市民盟、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在大嶝街道田墘社區隆重舉行「紀念林希元」文化活動。金門縣長專門派機要秘書率團前來參加,並舉行了「兩岸書畫家藝術筆會」和「兩岸學者紀念林希元研討會」。廈門市金蓮升高甲劇團、臺灣歌星阿吉仔也前來獻藝。最後,翔安區委宣傳部還專門派來文藝隊伍做專場演出,使整個紀念活動推向了高潮。 今天,我們大家紀念林希元,最大的感悟:白駒過隙,逝者如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太多的人和事被人遺忘。卻有太多的人難忘林希元。林希元值得我們大家反復讀,反復品,因為他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光輝思想,影響著兩岸同胞對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和閩南文化的共同熱愛。 建議:市區兩級共同舉辦一年一度的「林希元文化節」。打造閩南文化品牌,響應政府號召,做好挖掘歷史文化名人的工作。邀請兩岸同胞各界文化人士、文藝團體等參加,凝聚兩岸親和力,加深文化交流。結合各項文化活動,舉辦專題研討,譬如兩岸民俗、民間戲曲、翔安農民畫,兩岸專題書畫作品展覽,結合旅遊、餐飲等……主會場設在大嶝小鎮,分會場設在田墘社區。把「林希元文化節」做出特色,做成大嶝島的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對臺地緣優勢和文化優勢,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縱深發展。 (作者為金門縣榮譽縣民)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秀菊,妳說的不無道理,但是依我的看法,黃小紅她家裡也是種田的,對於一般家事或農事想必不會太陌生,將來做起來絕對會駕輕就熟。雖然受到現今社會的影響,愛妝扮、愛時髦、愛交友,沒有以前金門姑娘那種純樸模樣,給人不好的印象。可是我始終相信,日後一旦進入王家門,很快就會改變的,絕不會是一個好吃懶做的千金小姐。」李婆婆信心十足地說。 「李婆婆,對於現在的社會形態及生活環境,妳瞭解的程度一定比我深刻,相信黃小紅會如妳所說的那樣,將來必是一個賢妻良母。萬富他們家田地多,一旦多了一個好幫手,收成是可預期的。」 「秀菊,婆婆有件事必須麻煩妳,如果擇好日,日後不管是訂婚或是結婚,萬富一定會請妳去幫忙張羅一切,妳可得提醒他,該給我的媒人錢及媒人肉,可不能太小氣啊!」李婆婆正經地說。 「李婆婆,妳替萬富介紹一個既年輕又漂亮的姑娘,他感激妳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捨不得包一個大紅包給妳呢?而且到了結婚那天,一定會殺豬宰羊來敬天謝地、祭拜祖先、宴請親友,不會少掉妳那幾斤媒人肉啦!不過這次準備娶親的事,他始終沒有跟我談起,到時不知會不會找我去幫忙。」添丁嫂據實地說。(一一九)
-
【尤莉小札】雙胞胎
金城城區的進麗小吃店,除了早上熱賣的小籠包還有水煎包,還有另一項排隊美食「雙胞胎」。不起眼的舊式店面,雙胞胎在吱吱作響的油鍋中翻滾,二位達人太太淡定的面對排隊人龍氣定神閒的工作著。在隊伍中等待的我不知怎麼地,覺得這二位忙碌工作的大姐很像雙胞胎啊!還是說只有我有這種錯覺呢! 小時候我曾經跟媽媽抱怨,為什麼小弟弟這胎不生成雙胞胎,因為當時我覺得跟我相差十一歲的小弟弟實在是太可愛了,要是多一個多好啊!雖然媽媽沒生到雙胞胎,但是她的二媳婦是個雙胞胎,我還曾經因為這樣默默的想著要是二嫂能生雙胞胎該有多好啊!雖然目前沒有雙胞胎成員誕生,但家裏成員卻有很多被誤認成雙的例子。 大姐的二個兒子年齡相近,僅相差一歲二個月,因為天生弱視的關係三歲出頭都戴了眼鏡,小時候出門大家都會問說是雙胞胎嗎?我曾問我這二個外甥「現在都念高中了,還有人這樣說你們嗎?」沒想到他們說這種說詞從來沒有間斷過,可是明明一個像爸爸一個像媽媽,一個是172公分體重只有48公斤的瘦皮猴,一個是180公分體重76公斤的標準身材,搭在一起我怎麼看都不像! 大哥的兒子阿宇跟三哥的兒子阿暄,年齡差的更近只有11個月,很巧生肖都屬馬所以爺爺都慣稱是我們家的二個小馬哥。阿宇跟阿暄小時候交付給奶奶照顧一段時間,奶奶喜歡用手推車帶著二個小朋友出門,村里的婆婆媽媽遠遠看到就對著媽媽大喊,「又推雙胞胎出來玩了嗎?」一開始媽媽還會解釋一番,但回答得疲乏之後索性就乾脆被誤認,該不會是我們家標準特徵「頭大」讓大家有是雙胞胎的錯覺嗎? 大哥的小女兒意涵上幼兒園前的保母是二嫂,二哥二嫂有一個大意涵四個月的兒子阿甫,這兩個人被誤認成是雙胞胎的機率是百分百。有次二哥二嫂帶著這兩個小朋友上菜市場,店家老闆問二哥「雙胞胎齁!」二哥回了「差四個月」,老闆聽到兩個回答嚇到回了一句「差四個月怎麼生?」,二哥淡定的回了「不同爸爸媽媽就可以啊!」。看樣子老闆已經先入為主了,所以才會這麼驚嚇。這個笑話重彈了少說八年,現在我們聽到還是會禁不住哈哈大笑。 這些小朋友被誤認成是雙胞胎,其實與其說是血緣帶來相似度,倒不如說是因為年齡相仿常玩在一起所培養的神似氣質。侄子阿甫說以後他會生雙胞胎(這麼有自信是因為他媽媽是雙胞胎的緣故嗎?),要我要信守承諾幫忙照顧他的小孩,那有甚麼問題呢!我育嬰經驗豐富,從小弟弟到兄姐目前的七個小孩,阿甫你就儘管生雙胞胎,姑姑我就等你長大之後來兌現這張支票!
-
【金門現代詩人選】歐陽柏燕論
金門文壇寫現代詩的女詩人寥寥可數,主業詩人的歐陽柏燕便尤其顯得珍稀可貴。她的詩,以素材看,約莫分兩類,一是其故鄉金門,一是自身情愛及欲望。 近拜閱葉舒憲主編的《性別詩學》(199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收錄一篇孫康宜教授大作〈走向「男女雙性」的理想──女詩人在明清文人中的地位〉;其中特別提到中國傳統對「才」的尊重,從六朝以來,文人就發展了一套才女觀,以為理想佳人除美貌,還必須具備詩的才調。這種才女觀到了明清時代終於演變成文人文化的主流,使其婦女文學達到空前的繁榮。 這種突破的演變與明清文人文化的特殊性息息相關,明清時代的文人文化表現出一種對八股文和經學的厭倦及反動,表現出一種對「非實用價值」的偏好。重情、尚趣愛才──特別是崇尚婦才,迷醉女性文本,把對理想佳人的惜才、愛慕、嚮往投射在編選、品評和出版女性詩詞上面。孫康宜教授獨抒燭見,說反過來明清女詩人紛紛表現出一種文人化的傾向──生活藝術化及對俗世的超越,譬如吟詩填詞、琴棋書畫、談禪論道、蒔花品茶、遊山玩水等生活情趣的培養。和男性文人相同,這些女詩人強調寫作的「自發性」,重自然、忌雕琢;寫作的「自發性」,非功利的選擇、怡情悅性;及寫作的「分享性」,與同好相酬唱。這種寫作的價值觀原是十足男性化的,現在把它跟女性連接在一起,等於創造了一種風格上的「男女雙性」。 檢視歐陽柏燕的詩文本,是否也有「男女雙性」的書寫意涵呢?她寫故鄉金門的那一部份,的確是有那麼一點男性文本的意味,請看下面這兩首詩,〈金門高粱〉和〈迷彩八爪詩〉: 入喉 是利過鋼刀的火 箭矢一般急速直飛 在體內燃燒 獨享 千年 不容遲疑飲盡滿杯 反覆溫習真醇甘冽 對著輝煌與寂寞 (〈金門高粱〉) 浯江溪口,一隻感性的螃蟹,在沙灘上寫了一首詩,等待浪花的眉批,浪花看也不看,一手就把詩抹掉。 螃蟹不死心,爬到海岩、碉堡上繼續寫牠的詩,久久,把自己曝曬成一首絕句。 螃蟹之詩,包藏迷彩心事,無人理解的哀愁,是一首死不透的歌,得用鎚子、榔頭敲擊,才能釋出糾結的詩味。 一個迷彩人形,提著一首絕句,走向浯江溪口,一個高浪襲來,海岩來不及驚呼,八爪詩剎時被撞成一灘血紅蟹殼!(〈迷彩八爪詩〉) 鋼刀、火、箭矢、燃燒;抹掉、曝曬、死不透、鎚子、榔頭敲擊撞成一灘血紅……諸如此類的語彙、意象,都是陽剛男性的,女詩人少用。所塑造的是輝煌與寂寞,是死亡,一般也是男性世界常見的語境。 但篇幅所限,我們下面論述她的重點偏重於審諦其女性書寫這部分文本,其色彩,其自覺性如何?具有什麼樣的丰采等等。 一般說來,在討論女性主義書寫時,性別有本質論與構成論兩種區分(或稱生物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最著名的是西蒙‧波娃年寫於1949年的那本《第二性》,書中說的「我們並非生來為女人,我們是成為了女人。」意思是女人是被後天的社會、文化等因素型塑成的。這句話是反本質論的,一般認為她是附麗在沙特哲學之下的存在主義者,是主張存在先於本質的。她這本書內容有不少自我扞格處,那些反對本質論者或都有著不可排解的內在矛盾,即如我們中國儘管說陰陽互根,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根據和條件,但不就隱含著單獨一方有某種類的本質存在?但這點本文也不及深論,我們論述歐陽柏燕的重點是,她在女性書寫的這一部分究竟偏向哪一方:是偏向本質論或偏向構成論?或另有隱衷?而這份趨向具有什麼寓意否?下面試看這首總標題〈給X情人〉,下含子標題四首: 邂逅你之前,我踩踏松針跳舞 冥思穿透露珠,浮游一汪汪耀眼的鱗片 我陪海浪剪貼窗花,輕輕閤上蚌殼眼睛 我替含羞草拉上窗簾,哄睡淡粉的野莓 我飛翔紙鳶之上,星星懸掛耳鬢盪鞦韆 永恆在我的額頭閃閃發光 (〈我原來是天使〉) 指尖撩撥愛的漩渦,眼眸穿刺戀的脊髓 解剖刀切開寂寞,顯微鏡吸吮細胞火燄 我在巫山背脊砌造聖火宮殿, 你搧開裙襬,春光激情賁張 花朵的舌尖泌出乳汁 春天在你的眉心 閃閃發亮(〈此刻我才是真正的天使〉) 鷹架懸高沖天愛情,飛落花間的精魂 碎為遠方的細雪,我寒顫發抖的神經 抽痛昨夜的燈,看不見明日的掌紋 碰觸不到昨天的祝福,失去顏色的 彩虹打成死結,蒼白的枕褥哽咽 月光傾斜再傾斜逃亡 天空,只剩一隻孤雁(〈我不再是天使〉) 美麗的眼眸結晶太陽胚芽 唇香在梨果的回憶裡成熟 吻著晚安的薰衣草飄散微笑 天籟來自海上,我要游回你的臂彎 以夢為枕熟睡你髮際,潛入你眼眸 細細咀嚼人魚戀歌 以髮編織我們的愛號(〈你是永遠的天使〉) 這首四合一的詩,是以女性身體為本的,名副其實的情慾詩,甚至是性愛詩。 詩題當中「X」字母符號,是個代碼?函數?或未知數?都可引導至不同方向的解讀。這裡試著解讀:還沒邂逅情人以前,自己宛如伊甸園中人,還不具智慧,不辨善惡,不知羞恥,悠遊自在,時間對我而言是永恆的,所以詩中充滿自然語彙及語境:松針、跳舞、露珠、浮游、一汪汪耀眼的鱗片(指波光)海浪剪貼窗花、蚌殼眼睛、含羞草、野莓、飛翔、紙鳶、星星……。這暗喻著混沌未開,或初開的境界,這或必須用神話觀念到文學原型去作貫通。這時候我是個天使。(上)
-
母親的端午粽
清晨一場大雨,洗刷了多日天氣的高溫鬱悶,人也跟著清醒了,窗框窗簾擋不住透亮,陽光亮恍恍的令人不敢逼視,這是端午前的一個週日,整個上午,一陣大雨一陣陽光,季節雨與夏嬌陽,此起彼落,雨一停歇,蟬鳴就嘶聲力竭,大勢聲張旗鼓宣示著夏日正式展開。 這些日子因為婆家長輩住院,每天奔波,冰箱早已空了,除了昨日金門快遞來的一串端午粽,我踏著雨進入市場補貨備糧。端午前的週日市場人潮擁擠,一陣陣大雨分批不斷來,打的人人急奔或停留,我撐著傘擋住了上身依然濕透了下半身。中午就簡單吃吧,昨晚吃了一餐肉粽,留一些端午節孩子們回來品嘗金門阿嬤準備的滋味。 黑貓快遞在家旁邊有站點,昨天早上8點半過三分鐘,黑貓快遞就在門外喊了,每次都這樣,只是這一次不是金門的家戶配酒而是家鄉來的幸福快遞,我知道是金門寄來的現包肉粽,用冷凍車送來,我特地等黑貓來,收了進冰箱才急忙出門往醫院換班。 我的媽媽她十項全能,年節喜慶糕餅該有的她都會做,我們從不用垂涎鄰居家的味道,唯一不會包肉粽,但是從小到大,每年端午節,我們也從不曾缺肉粽吃,一直是外婆來幫忙包,外婆走了,媽媽就備料請鄰居幫忙包,我們一直以為端午節吃肉粽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我們不曾花心思去知道,母親為了端午節的粽子是多麼的費心思多麼的折騰。 今年因為醫院事,我沒心思想準備,想到時就買一些應景,沒想到母親讓小妹寄來給我。一直以來我都不想讓金門的老母親寄東西來,她也很放心我會過日子,用家鄉傳統方式過年節,我會自己包肉粽,包金門年節用封肉、三絲捲、蘿蔔糕。這次她想到了我,我吃著家鄉的口味肉粽,一顆心思飄浮不定,也許是多日來醫院家裡二頭奔波,身體跟著緊張後鬆懈,或許是長時間不曾吃油膩糯米類食物,昨天晚上一直腸胃不適,肚子也在抗議。 前陣子我們在網路聊天室,請台北的兄弟們提前跟母親說,或騙說已經訂購了,……無論用甚麼方式請她今年別準備粽子了,因為母親今年 83歲高齡了。然後前幾天小妹說,她端午節前工作較清閒可以包粽子了,媽媽很高興,她不用為了要讓台金二地的孩子孫子們吃金門粽而憂心。所以今年我們都有,由母親備料,由小妹幫忙處理,包的大粽子吃,大粽子照片上傳同窗個個十分羨慕。前幾年我有空端午節前回金門就由我來包,有一年我前後回去金門五天就包了四天的粽子,前些日子小妹還說,媽媽想叫我今年回去幫忙包…。 端午節吃粽子習俗,家家戶戶都在包粽子,街上到處賣粽子,但是別人可能不知道,金門家母親給我們吃的粽子從來不是用買的,可能沒有人知道我家母親準備的粽子是多麼的折騰。她在一週多前就要安排算好時間,何時備料、備多少食材、何時包、分批包、放涼再冷凍二十四小時、清早趕郵局快遞第一班次寄走、誰先寄、收到後剛好端午節前,來得及又不能太早讓小弟公司下班前分送員工過節、給兄嫂。 為了這端午粽,為了她一大家子分散四處的孩子孫兒,她每天四點多起來,五、六點踮著腳,推市場用小菜籃車,一趟一趟的來來回回,粽葉、棉線、糯米、豬腿肉、香菇、栗子、蒜頭、小蝦米、香料、滷蛋……,提前洗、燙、切、浸、泡、魯,有的先進冰箱,有的當天處理。有時食材物料少了、缺了、短了、忘了,又一趟一趟的奔走,常常一忙就忘了進食。 行走有時是老人的健康運動,但是我的母親長年吃高血壓藥,長年茹素三餐不準胃不行,膽多次結石,早年中風過,腳不能進鞋,無論多舒服多寬鬆鞋子一腳走幾步就痛,長年用拖鞋、寬頭鞋套著進市場街上,在家門內外,夏天大部分時間都赤腳,冬天穿襪子在家裡行走,無論雨天泥濘或石子路,腳總是濕冷冰凍,也因此腳板總是破皮、踢傷、出血而不自知。 這樣的備料包粽子,她甘之如飴,最為難是,家嫂沒信心包,我們沒空幫忙包,她只好請鄰居包,麻煩鄰居大嬸必須願意也有空閒,是無償也是有償,這樣母親就欠了鄰居一個大大的人情債,時時牽掛在心,送粽子、送禮、年節物品,感念不斷。有時鄰居沒空,母親就推著粽子物料去市場邊請人幫忙包,有償的,給工時費,包好再推幾趟的粽子回來蒸煮放涼,她的小冰箱凍不下,借家嫂冰箱冰。這樣的過程,彷彿是她一生對家人的牽掛,無怨無悔。 我們常說:錢能解決的事,都不是問題。但是很多事,是除了錢,還必須有無私的愛。那就是我的母親,她的粽子是用大把金錢、時間、心力、母愛,綁在一起給我們最好的幸福滋味,也分享給周圍鄰居嘗鮮。昨天孩子吃了阿嬤的粽子,他說,我不太喜歡有包栗子的粽子,我說,這是金門阿嬤的愛心,阿姨的辛苦傑作,飄洋過海來的滋味,一切你都必須感恩在心。 收到母親忙了好久的粽子,我們一個個打電話告訴她,她很高興。電話中,有點吵雜,是金門家客廳忙鬧聲,她說粽子還不足,補包一些,母親要給近在金門的兄嫂孫兒吃最新鮮的端午粽。卻也辛苦了家中的妹子,她說,只要母親高興,心就寬了。隔著電話線,對重聽的母親,不用說很多,只要一二句,收到了,好好吃,就夠了。這個端午節因為家有母親在,家人心意相通。母親,端午節平安!親愛的家人,端午節快樂!
-
你是詩人
豢養千百道雷鳴的 烏雲,整合了文章 於是,你帶來了雨季 日夜尋覓深山霧裡 潮濕的靈感 你是詩人,知道 詞彙是一輪未成形的心事 飛翔著薄醉的影子 逗號是寬廣深海中,躍起英姿的 虎鯨 不必來世,今生你是人間一則又一則的 段落,梳理著歡喜與憂傷 驚嘆號是一池季節,輪迴 起起落落的鄉愁 而問號,已滴垂千杯月色,只 等你飲盡後,這清明的杜鵑花香 便能用偷渡的風景,在紙上 開出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