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心中一畝田開心在眼前──金樂活開心農場啟動記
金門農試所委託民間經營的「開心農場」,落腳在盤山村環島北路二段東堡溝附近的「半山綠活園區」內,我們將她命名為「金樂活開心農場」。此處耕地總面積約2分地,分為60個認養單位,各20平方公尺,提供給西半島民眾免費(收保證金)報名體驗躬耕之樂。(意者請洽農試所登記備取) 心與地連結,種菜也種心 「開心農場」(Happy Farm,又稱快樂農場)這個名稱應該是從網路開始流行,維基百科定義「開心農場」為一款架構在SNS(社交網路服務)應用程式上的虛擬農場遊戲…。雖然我也使用臉書,卻從未玩過任何線上遊戲,故無法體會那種樂趣。因此,此文想談的是人生版的「開心農場」,藉此機會留下一些心得,興許能讓過去及此刻的夥伴,還有參與認養的新朋友們重新思索一下,「開心農場」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我始終把這個農場視為是一處「道場」。「開心農場」是官方版名稱,這個要配合農試所的機制;私底下我稱她是「開心道場」。我真的希望在金門這片土地上,處處是道場,是讓所有鄉親體驗身心靈合一與平衡的修道場。真正的道場無所不在,特別是在你我的自性心田中,何需花大錢蓋起道堂或寺廟呢? 就像我們在推廣「有機」的理念一般,它並非侷限於農業;真正的有機是一種全方位的新生活型態(Lifestyle),是要從根本、從道德、從內心去友善大地,進而拯救自己、家人及更多人們的生命。種菜其實也是在種心,讓心深入與土地連結,逐步涵養我們的靈性。我們的目的不全在種菜,種菜只是方法之一;我們的目的在修身養性。修什麼身、養什麼性呢?修--與健康土地(作物)連結之身;養--秉持初心、慈悲奉獻之性。最終目的是要讓大家體悟身心靈平衡之道,反歸善護自己內在的一畝心田。我們付出心力播種,慢慢地萌芽、長葉和結果,我們總是遇見希望,偶爾也會無所收穫,這一切都要心存感恩這塊土地。 快樂或喜悅,純然一念間 無論用什麼名稱做代表,除了「有機」不能濫用外(要驗證通過才能稱作有機農場或有機商品),「鄉村」、「自然」、「生態」、「樂活」及「綠活」…等等,這些名詞的意義都是大同小異。對外在而言,看起來都是以回歸自然生態為目標;而內在的意義,都是一種朝向心靈自在和喜悅的境地。 自在,就是無拘無束,不受牽絆;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與能量。喜悅看起來好像也是快樂,都是屬於「開心」的層面,但嚴格說還是有差異性。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快樂」,大部分都是需要透過外在事件或媒介才能得到,一旦這些條件喪失了,快樂可能就不見了,甚至會轉變得更痛苦。舉例來說,我們生日需要買個蛋糕、辦個party,這樣熱熱鬧鬧才表示快樂或歡喜。我們需要有很多錢,才能滿足無止境的欲望享受,這樣才是快樂。我們對快樂的認知,似乎都是建立在享受之下;也就是說,我們幾乎把「享樂」當成快樂了。當某一天我們享受不到這些物質條件時,大多人就自以為生活變得不快樂、不幸福了;接著就開始緊張、憂鬱、抱怨,甚至對社會心生不滿了。 而「喜悅」呢?喜悅是一種內在的寧靜和知足,喜悅無需透過外在事件或媒介,它隨時儲存在你我的心靈中,不會因為任何條件消失而喪失。喜悅是一種活在當下的自信,喜悅是一種知足常樂的能量;它不會抱怨過去,也不會將希望寄託在遙遠未來。它只臨在當下,只要你願意,就能充滿你的生活。只要你接納,你身邊的一切人、事、物,無論它們是好或不好,都是能讓你快樂和開心的媒介。 秉持初始心,自在又樂活 喜悅與快樂雖然都是為了開心,但差別在於你的一念之間。你這一念,足以影響你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永恆喜悅,抑或只是利用外在媒介的短暫享樂。倘能不違反道德及他人自由,利用外在事件或媒介讓自己短暫享受到快樂,倒也無可厚非,倒也是一種自得其樂。但是,如果想要利用外在讓自己享樂,卻在過程中造成自己(或與他人)更多的煩惱與嫌隙,那豈不本末倒置,何苦哀哉?你說怎麼可能呢?我就是要快樂、要開心,我到「開心農場」就是要享受綠色田園、健康勞動與廣結善緣;我就是要當個樂活族,假日帶家人一起來Happy一下,怎麼會增加煩惱與負擔呢?我了解,這是每個人的動機與初衷,這個「初衷」一定要牢牢記住,不管未來發生任何事,不管自己「感覺」受到什麼委屈,或者「想像」得到不合理的對待,一定都要好好回想一下這個初衷。如果你能秉持初衷,你就能喜悅自在,真正的開心;相反的,萬一你開始與人或事產生衝突,那就是拋離了初衷,那就是你只享受到片刻的快樂。初衷不見了,動機變質了,快樂逐漸消失了,然後黯然退出…。想一想,難道這是你「當初」來開心農場的目的嗎? 你不妨再仔細確認一下。你來開心農場的目的是為了「開心」,可能會因人而異再加上勞動或耕作體驗…,就是這麼單純。你就是想透過開心農場(這個事件或媒介)得到你所預約的快樂,然後,如果能透過育苗、播種、灌溉、成長及收成,進一步體驗到自然的無窮奧妙,享受到生命的無限驚喜,那種快樂才真正是來自內心的喜悅、自在與感恩。如果你就是純然地、專注地,聚焦在你的菜栽培育及生長過程的欣喜分享,你把旁邊的人事物干擾都拋在腦後,你必然能獲得真正且更持久的開心。 半山聚濃緣,金門好修行 你不妨也靜下心獨自觀想一下。你來地球這一趟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不也是為了從艱苦中淬鍊出喜悅與豐足的生命嗎?也許你忘了,也許你已經偏離航道了。希望這個世界,也就是你這趟人生的開心農場,可以讓你專注當下,敞開心胸,找回生命的自在本然。 我相信,會讓你快樂的絕不單純是這個有形的世界及農場,這些都只是媒介;真正能讓你開心的,是你一開始秉持的那顆「初心」,也就是你心中的那一畝田。假使你擁有,或找到了心中的那一畝田,開心即能無所不在,隨時隨地都在眼前囉! 只要你認同這樣的觀念,不論會不會耕作,也無須在意每天都須到場;我們會採取分組方式,除了播種、除草……自己動手外,大家可以輪流來澆水。我們會利用週末假日,以及配合樂齡學習中心等單位,陸續規劃推動樂活微市集、有機生態講座及相關體驗活動……等。藉此,我們也歡迎各級學校、幼兒園及機關社團來此交流體驗(請電洽浯洲有機樂活協會082-371886),還有退休躬耕的老師、農業先進們鬥陣來指導,一起來共襄盛舉,為金門這處道場播下希望的種子!
-
溫哥華的街景
有人說城市是有個性的,這樣說來,構成城市元素的街道也是有個性的。我就是喜歡溫哥華西端 (West End)街道巷弄的性情,每到市中心,時間允許,我總會順道往這裡走走。我愛這裡的清,這裡的靜,這裡的無邊綠意。 西端的街坊,初初讓我想起台北民生社區的夾道林木、社區活動中心,還有林立的餐館、書店、咖啡店來,或許是兩處社區的街巷均有為數眾多綠樹的緣故。這裡樹木蔥蘢氣氛靜謐,尤其是這時節的溫潤,爽朗的天候,微風的吹拂,一路的綠樹紅花。那寧靜的氛圍,有鬧區之便利而無都會的車馬喧。而附近繁忙的商業街,法式、義式、墨西哥餐廳,韓國烤肉、日本料理,還有道地的中式餐廳、超市、商場,提供西端社區充足的生活機能。 西端社區大部分是公寓大樓,間雜著少數獨棟透天厝。櫻花盛開時,粉紅、粉白花團錦簇,與綠色林木相襯,構成一幅美麗的街景。行走其間,鳥鳴啁啾,處處天籟,而觸目所及,或翠綠迷人,或繽紛濃豔,讓人心曠神怡。社區盡頭有一瀉湖,湖邊巨大柳樹數棵,柔和的柳絲隨著風飄蕩,成群野鴨於湖中戲水。環湖有步道可走,可連接廣袤的史丹利公園,那又是另一大片怡然深邃的綠色天地。 其實,街坊氛圍是居民營造出來的,台北天母多年前便有了欒樹節,烘托出街坊地區的特色。近些年來,台灣遍地開花,木棉、櫻花、風鈴木、杜鵑……等,在一條條街道馬路,一個個城鎮,盛開怒放,形成各自的風韻。家鄉斗門的黃連木、民俗村的莿桐、榕園的榕樹群、山外黃海路的木棉行道樹……,處處也是美麗角落。 無疑的,花草樹木除了帶來居住環境空氣的清新,也是裝飾街坊最有效最神奇的魔術師。
-
漫談天龍八部
而如果上述鬆散與離奇要統一,就必然要以另一個分離的觀點為前提,那麼不但鬆散與離奇是可以分別觀察的,「統一」顯然也不能「重演」鬆散或離奇,以免變成自己的反面。所以陳世壤的評論雖然是以「陳腐」的古典密合體來陳述,其實卻是在最富洞見的地方「重演」了小說本身的分斷結構。 在後來的評論者當中,承接這個古典解釋路線,特別是「恐怖與憐憫」背後的希臘悲劇理論,而小說中的分斷結構,似乎也頗能體現無緣慈悲的寬大,並不排斥這類來自特殊價值的文學觀,對冤孽與超脫的差別也沒有明確的堅持。一方面,各類「統派」解釋的確有許多發揮的餘地,並不含在細節的閱讀上遭遇結構性的困難;另一方面,細節解釋背後的層次分斷,被排除於認知之外而成為無意識,也因為個人閱讀經驗過度密合,只能不斷「重演」自己而不能對外溝通,以致反而造成各種意義的歧出與不確定,也因此使多線敘事的《天龍八部》有其頂層的意象存在。 小說終究是紅塵的愛恨情仇,牽動我心才是讀者心中的最愛。由於《天龍八部》中含有我佛無緣大悲的觀照,雖說因此超出了俗緣的層次,但在解讀上卻也造成某種雲霧。是以在充滿悲憫的難捨中,雖說捨離了的我慢,但在解釋方面卻產生了某種意象的妨礙。也就是說,書中所指是無所攀緣不能成為解釋者的藉口,而是必須保留一個跨越身像、開放溝通的層次,為各類解釋者的癖性留下轉變的空間。因此就佈局剪裁來說,陳世驤的解釋,在某種意義上言,表示他對意義重疊的重要性是有相當深入的認知。陳世驤之後的評論者卻往往走向純粹形式的考量。 有人認為《天龍八部》的多線敘事不是問題,因為其中的無數人物各有所屬,「也不難理出一個頭緒來」,甚至有人說「在整部鉅構千絲萬縷的情節中,每項情節的接榫及呼應仍脈絡分明」。的確通俗小說是以系統化的意義來托寓,但此書就敘事形式的層次來說,它吸引人的地方並不在起承轉合的進退合度,或人物情節的對稱平衡;也不在整體架構的綱舉目張,或敘事條理的分明清朗。所以就如同前面所言及的,如果以西方的小說文類來說,《天龍八部》的多線敘事法,是較接近於中世紀歐洲文學裡的騎士傳奇,及後來的傳奇史詩,特別是在歐洲文學史上曾引起長期爭議,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史詩。
-
小蜜蜂﹐嗡嗡嗡
一蜂:快別這樣客氣!大家都是好朋友,今天你們怎麼這麼客氣起來了? △蒼蠅甲和蒼蠅乙互推了一下。 蒼蠅甲:你說嘛! 蒼蠅乙:你說嘛! 一蜂:不用推。有什麼事,儘管說就是。 △蒼蠅甲鼓起勇氣,清清喉嚨。 蒼蠅甲:不瞞你說,我們有事請教。不知大哥能不能幫忙? 一蜂:別說請教的話。有什麼事,儘管說,只要做得到,我一定盡力。 蒼蠅甲:當然你一定做得到的。 一蜂:請說吧! 蒼蠅乙:是這樣啦!說起來很慚愧,我們剛才在人家的廚房吃糖。哇!那糖真甜真好吃呀!我們吃得津津有味,沒注意到那糖已經融化了,會黏。當我們要飛走的時候,竟然被黏住了。我們被嚇壞了,用力想掙脫,費了好大的力才掙脫開來,也幸好掙脫開來了,不然麻煩就大了。你看,我們的翅膀都掉了一小塊呢!是被黏住了,我們用力掙脫,斷了的。 △蒼蠅乙展示了一下他的翅膀,蒼蠅甲也展示了一下他的翅膀。 蒼蠅甲:我也是。 蒼蠅乙:沒想到糖融化了會那麼黏。 蒼蠅甲:也幸好這一小塊翅膀斷掉了;不然我們被黏在那裡,動彈不得,恐怕現在都沒辦法來和你們見面呢! 一蜂:咦?怎麼會這樣?不會吧? 蒼蠅乙:怎麼不會?事實擺在眼前,我們就被黏住了呀!我們用力掙脫的結果,雖然掙脫了,卻斷掉了一小塊翅膀呢!不相信,你看! △蒼蠅乙再次展示了一下他的翅膀,也拉蒼蠅甲展示了一下。 一蜂:不必再給我看了。我已經知道了。你們剛才不是給我看過了嗎?只是,我很感奇怪,我們蜜蜂每天採蜜、釀蜜、吃蜜,幾乎沒有一分一秒離開過蜜,就沒被黏過,照理說,糖即使融化了,也沒有蜜那麼黏,你們會被黏住,哪有這麼奇怪的事?
-
布衣皇帝─劉邦
項羽被劉邦打敗,這怎麼可能!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在當時這消息絕對是頭條新聞。項羽不是力拔山兮氣蓋世,力能扛鼎嗎?又是將門之後,係屬難得的將才,一生衝鋒陷陣,所向無敵。簡直是「人中項羽,馬中烏睢」但歷史事實,無庸置疑,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最後取得勝利者是劉邦而不是項羽,這是奇蹟,更是充滿戲劇性,這是何道理呢? 這答案就是;「知人善任」,西元前二○二年二月,劉邦在定陶登基即皇帝位,建立西漢王朝,於慶功宴上問群臣曰:「吾之所以能得天下,而項羽失天下,何也?」諸將群臣均稱頌一番,劉邦曰:「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指揮大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得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發掘人才,用人不疑,是劉邦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最終取得天下最大原因。 從一介平民百姓到雄霸天下,進而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當然絕不光是「知人善任」就能成事,更須諸多的領導特質,史書紀載:劉邦為人仁厚,氣度寬宏,好施與,意志豁達,胸襟開闊,有大量。」更兼具胸懷大志,當他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陣仗時,不禁發出感嘆,雄心勃勃的說:「大丈夫當如是也。」。這是何等的雄心萬丈啊! 儘管歷史上對於這個布衣皇帝評價不一,市井多有言語說他好逸惡勞,好酒好色,具無賴性格,但又如何?這些缺點並不影響其稱帝之路。我們都知道「水至清則無魚」,每個人皆有其長處及缺點,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劉邦性格豁達,待人寬厚是不爭的事實。 對於劉邦之所以能夠逐鹿中原稱雄、稱霸、稱帝其原因略經歸納如下: 一、豁達大度: 劉邦在秦朝末年擔任亭長一職,秦制亭長相當於現在地方保安警所所長,他奉命押解民工數百人,趕赴咸陽修築長城,途中遇大雨,道路泥濘不堪,行走困難,又飢寒交迫,逃跑者不計其數,在已誤交割日期之下,劉邦對著剩餘群眾說:「今已誤期,與其死路一條,不如大家逃命去吧。」眾人心念劉邦寬宏救命之恩,多半願意跟隨。劉邦的勇敢果斷、大度能容,已讓他尚未起義,即打出知名度。豁達大度絕對是所有成功人物最基本的氣度與修養。在現代的企業管理中,講求分工與授權,每個人所負責的部門各不相同,身為領導的主管們,應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知人善任 所謂「泰山不拒土壤,所以成其大,海洋不擇細流,所以成其深。」劉邦的知人識人,廣納賢良,是其成功的重要關鍵。尤其是前述的開國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只是其用人一部份。身為領導者,就是要把各種人才,分派到不同的領域的崗位,使其人能盡其才,各自發揮才能。劉邦在臨終之前,呂后問曰:「繼蕭國後,誰可為相?」劉邦曰:「曹參」再問曰:「之後呢?」劉邦曰:「王陵可,然須陳平助之,陳平智謀有餘,卻難獨當一面,周勃敦厚,安我劉氏者必周勃也。」歷史證明以上所提之人選皆是良相也!足見劉邦識人之深,無人能及。現代的公司企業管理者,若自認才高八斗,恃才傲物,在管理上將是一大障礙與敗筆,國際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說過一句話,他說:「公司唯一真正的資產是人,而管理者就是要開發人力資源,完成其分內工作。」 三、充分授權: 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能力,做出無限大的成就呢?當然就是人。用人之道也是管理的藝術,這代表管理者的度量,讓人才有發揮能力的空間,並給予肯定與支持。讓其有充分發揮的機會,例如內政,外交,軍事,後勤等皆須不同的人才,被重視者有感於知遇之恩,定能以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全力以赴,當然其前提是要有識人之智,充分授權是劉邦最後能夠贏的原因之一。 四、贏得民心: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民意如流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楚霸王項羽,每攻下一座城池,就下令屠城,相對的劉邦則是出榜安民,廢除秦法,並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嚴令手下不得擾民,贏得民心所向。放眼今日民主時代,大家更清楚人民的力量是無限大的。 五、身段要軟: 劉邦先行入關,理應為封為關中王,但項羽卻封劉邦為漢王,發配巴蜀偏僻之地,劉邦當然憤憤不平,但當下與項羽的兵力相比,力量相差懸殊,劉邦為保留實力,忍氣吞聲,只能夠前往南鄭,累積能量再說。為管理者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放下身段,該低頭的時候就要低頭,韓信的「■下之辱」即如是也。低頭並不會降低自己的人品,反而會彰顯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最終的勝利,韓信被拜為大將軍,伐魏、取趟、降燕、破楚、被封為齊王,為劉邦的漢朝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就是最佳例證,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男兒漢,只礙於膝下有黃金,而不肯屈膝低頭,其最後是以失敗收場的不計其數。 六、貴人相助: 每個人都希望人生的道路上,能夠有貴人相助,但端看自己的特質,是否能夠吸引貴人相助,當今能有幾人能夠稱心如意呢?劉邦有那麼多的貴人相助,除了是天命以外,當然是基於劉邦的領導魅力,這些貴人一定看準跟著劉邦大有可為,覺得這個人值得投資,所以慨然相助,希貴人相助者亦若是也。 七、從善如流: 劉邦胸襟寬闊,廣納百川,從諫如流,能夠接受部屬不同的意見。天下底定後,群臣對於封賞議論紛紛,忐忑不安,深怕自己的功勞未能得到公平的賞賜,劉邦亦知問題的嚴重性,問謀於陳平,陳平曰:「請問皇上最恨最氣的是誰?劉邦曰:「雍齒,要不是他勞有功績,朕恨不得殺了他。陳平說:「那就請皇上先封賞於他吧!」劉邦悟而從之,從善如流,一埸討賞風波因此平息。 八、沉著冷靜: 劉邦與項羽對峙於廣武山,形勢漸對項羽不利,因此項羽跟劉邦說:「眼看天下因你我之爭奪,以致生靈塗炭,願與君單打獨鬥一決生死。」劉邦笑著說:「吾寧鬥智不鬥力也。」這是何等的智商與超高的情緒管理。古今聖賢成大事者,一定要有沉著冷靜的特質,要有驟然臨之而不驚,隨意加之而不怒,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有此特質者當他在面對危險時,能綜合考量各種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如此方能安定人心,邁向成功。劉邦有次受了箭傷,雖是疼痛難忍,但身為三軍統帥,深諳領導的藝術,他忍住疼痛,裝著沒事仍巡視戰場,對士兵虛寒問暖,士兵一看,軍心穩定下來,士氣更為高昂。 英雄氣概的項羽,才高志大,看到秦始皇陣仗時說:「吾將取而代之」,帶著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雄師勁旅,從未嘗敗績,但卻在最後敗給中國戰神韓信,就此一蹶不振,當他被圍困垓下,四面楚歌,隨從勸他勿氣餒,可望東山再起,但他無法承受如此大的挫敗,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可見於古於今,挫折容忍力是多麼的重要,成功者一定要禁得起失敗、挫折與打擊。曾有人說過:「一個人如果沒有受過失敗挫折的磨鍊,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反觀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提三尺劍取得天下,憑藉著他的帝王領導特質,戎馬一生,征戰無數,但也失敗無數,但屢敗屢戰,從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從失敗中站起來,多麼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您不得不佩服吧!項羽與劉邦,在這兩位千古奇才,蓋世英雄,是不是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鏡參考之處呢?
-
幸福的村
靜靜的樹 不忙著說話 安定的屋 想著久遠的事 沒有說話 風輕輕的在巷子裡 溜答著 輕輕的風 連樹葉都沒有驚動 飛鳥 也被這裡的安靜 吸引 從天空的一角 飛來 屋的磚 屋的石 走過數百年 春風秋雨 聽著看著 村子裡 雜沓的身影 生活翻騰的尋常歲月 守著 一個寧靜的清晨 是一種幸福
-
漫談天龍八部
例如陳世驤在1966年4月24日致金庸的信函中提到,《天龍八部》一書因為結構「稍鬆散」,「人物個性及情節太離奇」,在讀者當中難免受到批評。然而陳氏對此則另有一番辯護。書中的人物情節,可謂無人不冤,凡情皆孽,但要寫到淋漓盡致,則非有極至的離奇不可。是以書中的世界,明明是朗朗的世界,卻到處是藏著魍魎的鬼蜮,隨時予人驚奇的揭發與諷刺,要舖敘出這樣一個芸芸眾生的世界,結構怎能不鬆散?這樣的人物情節和世界,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時而透露出來的,每在動人處,不禁令人感受到希臘悲劇理論中所謂的「恐怖與憐憫」。再說句更陳腐的話,所謂「離奇與鬆散」,大概可叫做「形式與內容的統一」罷。 這段評論引用亞里斯多德的文學觀念,當然說得過於簡單,未必真有意思要建立一種解釋的原則。另一方面,這樣的比附卻也不見得只有「陳腐」,反而可能含有深刻的洞見,並且潛藏著一些文類區分的問題,隱約顯露出古老的西方批評觀念,與《天龍八部》之間可以形成相當複雜的緊張關係。比如說,這裡的形式與內容似乎分別指的是鬆散的結構與離奇的情節,那麼統一指的應該是鬆散與離奇的整合。但是這裡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如果鬆散與離奇具有同質性,因離奇之事無所不在,以致無法求得有條理,使敘事不得不鬆散,那麼兩者的整合應該是加倍鬆散、離奇;而形式與內容之間也應該更為鬆散才是,也就是離奇的關係,根本不應該是合理統一的。 反過來說,如果鬆散與離奇是對立的,既然「常人常情都寫成離奇」,那麼離奇是不變的規律,是鬆散的反面,所以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指的也只能是離奇壓倒鬆散,而這樣的統一本身也要克服鬆散,所以也必須要以令人「驚奇」為先決條件。也就是說,要先成立不統一的鬆散關係,再用統一來壓倒不統一,但是這樣的結果片面揚升離奇的面向,顯然只能重複及加深小說內容所描寫的冤孽,卻沒有超脫可言。 這些矛盾的產生,都是因為「統一」的原則,不但要用於內容與形式兩種對象,也必須「以己之道,還施己身」,用於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係,所以陳世驤的解釋如果還能成立,顯然就必須要以「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這一層次,獨立於對象之外,不受對象的拘束,從而封死「自作自受」的可能為前提。這樣一來,解釋也就回歸到兩截式的層次結構,雖然論的仍舊是整合、統一,卻已經不是那種一氣呵成的古典式單截密合體,而是把鬆散離奇看成魍魎鬼蜮的悲苦壓抑,把藝術的統一看成是朗朗世界的得救狀態之雙重解釋。 按照現代批評理論對古典觀念的引申,形式與內容不可分離,評論者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拆解、分析這個密合體,但是就終極價值來說,任何評論都只能以「重演」這個密合體,所產生出來的整盤經驗,使它「更豐富,更真實,更深刻」。
-
小蜜蜂﹐嗡嗡嗡
△眾蜜蜂默然。 一蜂:別理他們。我們繼續工作吧! △眾蜜蜂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繼續採蜜。 旁白:小蜜蜂, 嗡嗡嗡, 大家一起勤做工。 來匆匆, 去匆匆, 做工興味濃。 天暖花好不做工, 將來怎麼好過冬? 嗡嗡嗡, 嗡嗡嗡, 別學懶惰蟲。 △燈漸暗。 △幕徐徐落下。 第四場 景:同第一場 時:次日上午 人:一蜂、二蜂、眾蜜蜂、蒼蠅甲、蒼蠅乙、大理菊甲、太陽花甲、蘭花甲、眾花 △幕啟時,燈已亮,眾蜜蜂在花圃裡採蜜,忙得不可開交,嗡嗡聲不絕,一隻隻蜜蜂顯得精神抖擻,拼勁十足。 旁白:小蜜蜂, 嗡嗡嗡, 大家一起勤做工。 來匆匆, 去匆匆, 做工興味濃。 天暖花好不做工, 將來怎麼好過冬? 嗡嗡嗡, 嗡嗡嗡, 別學懶惰蟲。 眾蜜蜂:辛勤工作可以致富。 眾蜜蜂:工作是一種最好的運動。運動,身體就會健康、美麗。 眾蜜蜂:為了身體的健康、美麗,我們要多多運動,多多工作。 眾蜜蜂:有工作的人不會變壞,只有沒工作的人才會變壞。 △蒼蠅甲和蒼蠅乙飛向花園,翅膀鼓得有些吃力,臉上顯得有些驚懼有些疲乏。 蒼蠅甲:不要不甘心去求他們。這就到了。記住!我們的態度要謙虛一點,他們才會把秘訣告訴我們。 蒼蠅乙:何必呢?反正他們一個個都是傻瓜。我們問什麼,他們都會照實回答的。我們的態度謙不謙虛不都一樣? 蒼蠅甲:不要這樣!我們心裡怎麼想是另一回事,現在我們有求於人,非裝謙虛一點不行。裝謙虛一點又不會怎樣。 蒼蠅乙:好!好!就照大哥說的做。反正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我們的目的是得到秘訣,其他的都可以不必計較。 △蒼蠅甲和蒼蠅乙飛到一蜂的面前,向他深深地一鞠躬。 蒼蠅甲、蒼蠅乙:蜜蜂大哥,你好!
-
漫談天龍八部
本是佛家語的《天龍八部》,讓世人印象深刻者,當係受金庸小說,及改編之電視劇,有2003版的《天龍八部》,由著名導演張紀中導演,胡軍、林志穎、高虎、劉亦菲、劉濤等人主演;及2012年由香港導演賴水清執導,華策影視和東陽大千影視聯合出品製作的同名電視劇。 本書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天龍八部」原是佛經用語,作者以此為書名,旨在象徵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獨特明顯且各有奇遇,但這些高人一等的另類人,卻承受著與平凡人一樣的歡喜與悲苦,逃也逃不了。對北宋、大理、遼、西夏、西藏及亡國大燕等國王公臣僧等人物,及其生活都有極生動的敘述。 如段譽本是大理王子,第一順位繼承人,卻流浪江湖,甘心為王語嫣的一顰一笑來去生死,雖然不愛武功,卻也以凌波微步及六脈神劍等絕藝聞名,大理以佛立國,使段譽對佛經十分喜愛,領悟力也很高,但也終究為了參不透情字而吃盡苦頭。 虛竹原是少林寺和尚,這個普通的小和尚是命運之神惡作劇的對象,厚道傻氣的他只想當個無情無慾小和尚了此殘生,卻誤打誤撞學了什麼逍遙派的神功,又當了縹緲峰一群女生的頭頭,還無抵抗力的被招為西夏國的駙馬。 最大起大落的是丐幫幫主的喬峰,本是大家尊敬的武林高手,一夕之間成了人人喊打的契丹狗,好不容易有了阿朱這樣一個體貼的小姑娘為知己,又為仇恨親手誤殺了她,一路潦倒,再豪氣干雲的英雄也受不了如此打擊,雖然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成了遼國大王,但又為民族的歧見為難而以自殺為終。這三個命運不同、身世同樣撲朔迷離的人卻在很巧妙的時刻結為異姓兄弟,並與其他人發生或恩、或仇、或怨、或情等各式各樣的關係,頗值以學理來探討之。 在十八世紀末,義大利的劇作家(Carlo Gozzi)曾經宣佈,世界上只能有三十六種劇情,德國的(Schiller)不相信,自己費了多年想要去突破這說法,結果還是服輸了;直到二十世紀初,法國的(Georges Polti)引證了一千部戲劇,兩百部詩歌小說,重申此說,意謂世上劇情最多只有這三十六種。 我們不能深知金庸是否探究過此理論,但就金學來說,意以為就一「情」字感人,不管是國家之愛、家園之情;那怕是師徒之愛、或兒女之情,就在這一情字上打轉,卻也特別感人。是以就一部規模龐大,人物眾多,在敘事上轉換焦點的幅度特別大;在事件意象上又深含佛理的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來說,要探討它,且又要引人入勝的話,另闢途徑恐怕是不二法門吧,也就是說不可再重演一般金學的方法才是。況且傳統上,國人對小說的印象向有爭議,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認為小說是「稗說。」注本上說:「細米為稗;街談巷說其細碎之言也」。可見傳統上都不認為小說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今日拜舉世華人金迷之風,掀起一片小說論壇風,使這個久不受重視的文類能起死回生,未嘗不是文壇之幸。 《天龍八部》規模龐大,人物眾多,就傳統水平敘事之佈局剪裁言,有許多地方的確欠嚴謹。但如果我們捨棄寫實文類所服膺的亞理斯多德式的密合結構理論,而按照傳奇文類的特性來觀照的話,則《天龍八部》的多線敘事方式,其實是很接近中世紀歐洲騎士傳奇,與後來傳奇史詩之架構的,也因此自然不必遵守水平方向的敘事方式。歐洲傳奇的典型是「垂直透視」,也就是以意義的掩映重疊為中心,不重邏輯次序與水平連接。也只有按此推移,才能透視本書的禪理。 佛經裡面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雖說眾生平等,齊聚在佛前聽法,但是在有情世界裡,他們依舊各為不同的物類,成就佛法的途徑也就各不相同。八種獨立或孤立的神道可以各顯神通,但法門自然各異其趣。《天龍八部》的文化理想不在普遍化的道德自覺或同理心,而在於自覺承受不同物類,面對物類不合常理的特殊性,真誠認知及理解這特殊性,接受物類可以有擁有絕對自主,非他人、甚至也非自己所能臆測的選擇,並基於「異理心」,對其中不合情理的貪嗔癡愛寄予同情。佛經所說的「無緣慈悲」雖有願,卻無所攀緣,正是透過這異理心的發揚來渡世的。 要談《天龍八部》的結構,認知不同物類本就難以溝通,甚至無法溝通的先天性原則是非常重要的,更是讀者解構這部小說的重要原則。就宏觀的面向言,《天龍八部》代表金庸從傳統狹隘的民族主義,轉向「國際主義」及「和平主義」的超然觀點。其實在八種特立獨行的神道意象中,正彰顯了民族間的和平非但不是建立在所謂融合、同化的「熔爐」觀念上;也不是簡化成中國儒家所謂「淨除私累」、「化成世界」的道德自覺上,而是以接受個別性,承認民族本身本就有其不可跨越的先天性。 這就是為什麼在小說中,蕭峰雖已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卻仍然處處顯露出其民族的特殊性:「只有契丹人才有蕭峰這樣的英雄」。即使就善惡的界限來說,阿紫的故事也的確帶有無限的同情:「凡是不了解同情阿紫的人…不會自覺他自己生命黑暗的痛苦」,但是如果只用「如果你是阿紫,你也會如何如何」這樣「設身處地」的同理心來為阿紫辯護。所以也只有真正進入阿紫本身,真正承受阿紫之身,以阿紫就是阿紫,才能接受她有絕對自主,非他人甚至也非自己所能臆測的選擇,而在這樣的選擇中,脫離道德常規,造成他人與自己的痛苦時,也才能基於「異理心」,對此中的貪嗔癡愛寄予同情。此種基於異理心的解釋,直接承認異類之間本就殊異的觀點,不但不會溶入閃避黑洞的盲點,也比較符合《天龍八部》與佛法思想的因緣。 在《天龍八部》裡,這兩個層次的斷裂是敘事結構的基礎,也使敘事本身因為不避特殊性,反而超越了「化成世界」的層次。例如段譽的北冥神功與丁春秋的化功大法,在形式上本就沒有什麼差別,小說中把兩者定位為一正一邪,原本就極為勉強,直到鳩摩智因錯學少林絕技,在即將走火入魔之際卻誤打誤撞,被吸去功力而留下性命時,才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下,顯示出正邪觀念的本身就是一種簡化:化功大法在能化與所化兩方面都只有功力得失、消長的單一考量,而北冥神功卻因為段譽的不求甚解而時靈時不靈,也就是「化」不去特殊情境的因素,反而因能各緣其類,開枝散葉。這不正是佛法無邊,只度有緣人的另層意義嗎? 這種兩截式的層次分斷法,正是歐洲文學裡寓言意義的基礎觀念,當然也並不是說這個要素是寓言的必要條件。但另一方面,這裡的層次區分既然無所攀緣,自然也不會與單一層次的解釋形成衝突,而是以至柔的巧勁,容受各種對立的解釋,為種種特殊性的呈現求得安置,「為其成就」。
-
我與我的夢想
從小到大我都是父母眼中的乖女兒、親戚眼中聽話懂事的好孩子,從幼稚園到國小的我無憂無慮,能夠好好享受生活一切的快樂與美好,而且懷抱一個自認為很棒的夢想;升上國中後我用功讀書為求好成績,只為聽見父母一句「妳好棒!」,以及考上父母覺得不錯的高中;升上高中後我依然認真讀書,也為得到父母的誇獎以及考上國立大學。 在這過程中,我迷失了方向,讀書後還是讀書,我的第一個夢也就隨之被扼殺了,父母認為未來要成為一名幼稚園老師是多麼的難,教師證、少子化、本身所具備的能力…就這麼把我困住了;我難過…但沒有父母的支持對我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所以我依舊當他們心中的乖女兒,繼續用功讀書…。 高中升大學這段時間,我的新夢想悄悄的萌芽了,這次我很確定這就是我這一生非達到不可的夢想;雖然大學也是父母替我安排的,但這次他們把我的夢想與興趣做了結合,選擇了能夠間接達成我理想的科系,我很開心父母為我做的一切。從當初的不諒解到後來的感動真的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小時候的快樂與美好再次來到我身邊,除了讀書,我也開始能做我喜歡的事;原以為這份支持將持續下去,我也能更靠近我的夢想-環遊世界,但…我似乎太理想化了。好不容易有個能夠到加拿大打工度假的好機會,但父親堅決反對,他說:「哪有一下子跑那麼遠的,而且我不是不讓妳去,只是慢慢來嘛!先從近的地方開始阿,等長大一點有機會再去遠一點也不遲阿!妳說是不是?」 他的最後一個問句把我累積已久的無奈轉化為淚水,我就這麼流了好幾天的無奈與無助;當我平靜下來,我開始仔細思考我真正要的是什麼,我也了解爸爸是為了我好,更多是他的擔憂;但這次我不想再扼殺另一個夢了,我拿起電話撥給在台灣的爸媽,我含著淚說:「謝謝你們阻擋我去加拿大,因為這件事讓我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會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它的,謝謝!」 我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就被滿滿的愛所包圍,長大後或許該獨自面對人生的挑戰了,但也都有父母的陪伴,所以我沒有資格對愛我的人生氣,一切只能怪自己不爭氣。對我來說,這次將會是一個困難的挑戰,但我已蓄勢待發的準備迎接接下來的關卡了,這次除了有具備戰鬥力的夢想者,還有父母全力的支持。
-
說話要得人心
◎ 說話要得人心,並不是要人刻意的去諂媚逢迎/奉承阿諛;而是,一種真誠由衷的賞識與讚譽,或者是,一種先以能夠「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讓對方能認同與接納你對其所言所行的「理解度」後,再出以可使對造「聽得入耳」的「不同見解與觀點」的論述。若此,方可使「對談」不至於變成「對罵」的難堪局面。 有這麼個人,說話總帶有不淨的語義字眼,積習成性難以遷悛。 某日,因工作單位來了位新進女同事。此人又總話匣子一開便「三句不離那邪穢字眼」,在在讓周遭的工作夥伴們「羞紅了臉」。 有位生性耿直且粗線條的同事實在「聽得難受極了」,便開口直言的對此人說有新進女同事在場,那些難聽的字眼不要「開口閉口總離不了口」的掛在嘴上,很沒營養的嬉鬧叫嚷。 此人係習性「沉痾深久」,著實無法能有「奮改舊習」的自制力,便隨即高聲哈嚷的回叫著:「開口張嘴如果沒講這些字眼,我實在不知道講話還能夠講些什麼啊。」 至此,那對談氣氛都還處在「無傷大雅」/「不傷感情」的對話氛圍裡。 豈料,那有所建言的同事卻在那當下裡揚聲的衝蹦出一句︰「你不知道還可以講些什麼話/你不會說話/那你就嘴巴閉上/『惦惦』/不要講話!」 當下,那人,鐵青著一臉的戟怒肅寒而箭射般的神色…;肅殺的氛圍,凍凝著辦公室裡的空氣…。 叫對方嘴巴閉上/不要開口說話,這,該然是種極其的「不尊重」;而,若此的對話態度,更是無法達到「初衷本意」時的良美善意,更且是「招惹釁傷」了兩人間多年的同事情誼罷了。 又,有這麼位先生,某日在一生意鼎盛的麵攤前找不到空桌位好飽食一頓時,便開口狐疑的問著攤前的服務生︰「你們每天生意都這麼好啊?你們什麼時候『才會沒生意』啊?」 當下但見那正收拾著碗塊的服務生板著一張「萬般漠寒」的臉,連理都不理此人的便逕自忙碌著她的碗筷收拾餐桌抹拭的工作去了。 這人,並無惡意的,本想問說什麼時候可避開用餐的人潮卻將之說成店家什麼時候會沒生意?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得罪於人啦。 「壞話好說,狠話柔說/大話小說,笑話冷說/重話輕說,急話緩說/長話短說,虛話實說/廢話少說。」賢哲所言,甚寓至理哲思啊。 經典所言︰「一句話說得得宜,就似金蘋果放在銀盤中。」/「美妙的語言就似香水/旁人聞香/自己吃香。」 「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話是門藝術,把話說得「入人心」,竅門就在得「慎言守心」啊!
-
小蜜蜂﹐嗡嗡嗡
四蜂:才沒有頭殼壞掉呢!我們蜜蜂自成一個社會,是有組織的。在這個組織裡的所有成員,各有所司,各自在自己的職位上,盡自己的責任,擔負自己的義務,分工合作,互相幫助,非常合理呀!我大哥已經跟你說過,任何社會都是這樣的。 蒼蠅乙:他們來享受,你們來工作、吃苦,再怎麼說都不合理。尤其是蜂王,她就是你們的統治者了,你們除了供養她,讓她長得比你們大,肥肥胖胖,呆呆傻傻,還聽命於她,由她頤指氣使,騎在你們頭上,我們旁觀者都覺得不平。 五蜂:有道理。 △一蜂聽出是五蜂說的,回頭怒視著他。 一蜂:什麼有道理?五弟,你少廢話! △一蜂又轉向四蜂。 一蜂:四弟,你繼續說吧! 四蜂:你誤會了。蜂王其實不是就比我們好,比我們享受。你不知道,我們整個家,就只有她是女的,也只有她能產卵生子,所以你會這麼說。你知道通常我們一個家有多少成員嗎? 蒼蠅乙:有多少? 四蜂:最少五萬,最多八萬。 蒼蠅乙:這又怎樣? 四蜂:我們一個家,蜂王只有一個,成員那麼多,都要她來生,這不辛苦嗎?一般把生日稱為母難日,這道理你知道吧? 蒼蠅乙:知道。 四蜂:那蜂王的辛苦你應該知道了。 △蒼蠅乙默然無語。 四蜂:幼蜂沒工作能力,不能工作。這是沒話說的了。但是等到他們長大,有工作能力了,就成為工蜂,加入我們的工作行列了。至於雄蜂,他們專門和蜂王交配,使蜂王受孕生子,他們就不辛苦嗎?你不知道,我們裡頭,生命最短的常常就是他們呢! 蒼蠅乙:哎!算了!算了!秀才遇到兵,我和妳們講不清啦!真是不識抬舉。你們明明是自討苦吃嘛!說你們頭殼壞掉了,你們還不承認,我又有什麼辦法?我們要走了。老大,我們走吧! △蒼蠅乙說罷,和蒼蠅甲振翅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