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228連假包棟民宿之旅
期待已久的228連假終於來臨了!自從2024年12月底小弟和弟媳的新居落成後,手足之間就不斷透過Line聯繫,計畫著連假三天的行程,食衣住行育樂都要考慮進去,絲毫不容馬虎。 住在金門很少一起出遠門的爸媽,這次為了參觀小弟的新居,由二姊帶著爸媽、小六的獨生女,四人搭機前往台北和二姊夫會合,隔日小弟親自開車接送至桃園新家。台中大姊夫開車載著大姊和就讀大三的女兒一家三口前往。台南三姊當天牽著小六的女兒搭高鐵,因妹夫臨時工作需要加班執行任務,恰巧小五的兒子身體不適,兩人不便北上,原本說好的一家四口當日高鐵來回,變成母女兩人可以體驗民宿一晚,可說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呀!在228這一天,居住在台灣北、中、南和外島金門的一家人,大人小孩共計十二人,千里迢迢、排除萬難在桃園新居團聚了,難得的家族聚會,大家齊聚一堂談天說笑,用餐吃大溪豆干,分享生活點滴與趣味童年,可說是人生一大樂事! 這次的重頭戲當然是「慶賀小弟和弟媳桃園的新居落成」,氣派的大廳感覺像是進入高級飯店,還附設游泳池、健身房等休閒設備。電梯來到三樓走到底左轉那間就是小弟家,一開門二姊的女兒就看到小舅媽喜歡的超大隻「拉拉熊」在沙發上迎接著我們,大家四處參觀忍不住讚嘆著格局方正、採光佳、設備齊全,在小弟和弟媳兩人巧手精心布置下,空間規劃與裝潢運用得當,尤其是擺設整齊的更衣室,簡直就是樣品屋!二姊半開玩笑的說,我們一定要三不五時過來突擊檢查,看看房子是否依然保持整齊美觀。 貼心的小弟特別和台北的朋友借開一台黑色轎車,弟媳開自己的紅色轎車,大姊夫開銀色休旅車,三位辛苦的司機載家人們前往228中午聚餐地點「果然匯蔬食料理」,這是一間視覺、嗅覺與味覺的美食饗宴,前菜蔬果沙拉、中西特色料理、現打營養果汁、鹹甜湯品、蛋糕甜點冰淇淋等,讓人看了食指大動、口水直流,絕對忍不住再夾一盤。回想學生時代年輕時胃口大,卻沒錢吃高級料理,等事業有成年紀漸長,人間美食想多吃卻胃裝不下,多樣美食只能淺嚐一小口,積少成多很快就飽了,好似小鳥胃。 爸媽第一次來「果然匯」用餐,自助式的夾取方式,取餐人潮眾多需要排隊,每道美食都有自己專屬的湯勺鐵夾需放回原位,子女輪流陪年長的爸爸取餐,同時不忘叮嚀夾少一點,避免食物吃不完造成浪費,然而爸爸把我們的話當參考而已,完全沉浸在夾取食物的樂趣之中。相較之下,媽媽就太客氣了,口味獨特、飲食喜好限制多的媽媽,居然不知道要夾什麼?當我們還在享受美食時,媽媽已經在泡茶吃花生做午餐結尾了!未料我們刻意訂位安排的高級素食料理,卻不及菜色多樣的平價自助餐吸引媽媽目光,晚上讓媽媽餓到沒力氣逛街,真是罪過呀!「吃飯皇帝大」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飲食習慣和喜好,學習相互尊重,我們認為的美食,別人不一定認同,就像爸爸覺得吃什麼其實都一樣,樓下有吃的為何還要坐車去用餐?而年輕一輩就是喜歡四處嚐鮮,享受不一樣的異國美食和用餐氛圍,畢竟平日工作這麼辛苦,假日用美食犒賞一下自己,況且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陪家人一起用餐感覺幸福更加倍! 為了讓爸媽有舒服的休憩空間、北上的家人有溫暖的落腳處,小弟在過年前早已付費租下一整棟「雙魚83民宿」,執行效率之高,連弟媳也是事後才知道。這棟民宿有三層樓,走進一樓大廳映入眼簾的是現代化的高腳桌椅,一看就是年輕人設計的風格,牆面掛滿各種手機充電線,還提供多種顏色選擇的防水拖鞋。直走到底是一間烹飪用具被廚藝絕佳的大姊夫誇說超好用的現代廚房,裝設一台多功能洗碗機。沿著木質樓梯轉角處左邊進去,是一間擺放矮桌、柔軟坐墊,大型電視和各類桌遊的聚會休閒場所,閣樓打開窗還可以跟一樓大廳的家人說哈囉,這樣的空間設計還真是有趣!難怪晚上大家捨不得上樓睡,三五成群聚在這裡玩桌遊和組團打電動遊戲,歡笑聲不斷。 走上二樓右手邊是一間超寬大的雙人房,牆面有吸睛的櫥窗擺飾,搭配乾溼分離的衛浴設備和溫暖的厚棉被,最適合一早出遊的爸爸可躺著呼呼大睡,整片落地窗一眼望去就是藍天白雲,美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呀!左手邊是稱作「青旅房」的上下舖六人房,木製的床架和樓梯讓人忍不住想進去探險,為顧及個人隱私,民宿老闆很貼心設計拉簾,讓媽媽、二姊夫、二姊的睡相不至於曝光,躺在裡面很有安全感喔!然而每張單人床上,僅放一條單薄的夏天用涼被,讓我們這群外地來的房客看傻了眼~好冷!還好抬頭一看發現冷氣機有暖氣功能,晚上放暖氣入眠,不然真怕出遊花大錢住民宿感冒,那可就得不償失囉! 三樓的格局和二樓大致相同,二姊和三姊的女兒,兩姊妹早已悄悄約定好要睡三樓六人房的「上舖」,在走漏風聲後,基於安全考量,還是勸她們年紀小睡「下舖」比較適合。於是大姊一家三口、三姊和她女兒、二姊的女兒共六人剛好住滿三樓的青旅房。隔壁的雙人房保留給帥氣的小弟,弟媳不僅人美還孝順懂事,主動拿雙人房的厚棉被給怕冷的婆婆使用,讓媽媽非常感動,有妳真好! 首先恭喜小弟和弟媳新居落成,成就這次的家族聚會。感謝爸媽願意陪我們一起去桃園大溪老街附近住包棟民宿。感謝大姊帶領我們四處品嚐素食料理,大姊夫下廚煎鬆餅、分享水煮蛋。感謝二姊請吃大餐果然匯,二姊夫提供台北住宿、逛西門町欣賞街頭藝人表演。感謝三姊不辭辛苦北上,歡聚一堂爸媽開心。大姊的女兒感謝小舅媽陪她逛街採購。二姊的女兒說下次還要再去舅舅家外加住民宿。三姊的女兒把拉簾拉上「裝睡」不想一早回台南。這輩子我們有緣成為一家人,難忘的體驗和回憶,連作夢也會偷笑。已各自成家立業的我們,分散各地一年見不到幾次面,很珍惜每次家人相聚的時光,不管回金門過年、暑假或連假聚會,都要擺POSE多拍幾張大合照放手機相簿留存,誠心祈願親愛的爸媽、家人們平安健康,繼續創造精彩回憶吧!期待下次再相會。
-
盲朋友喜孜孜遊金門
在餐會中發現身邊一起用餐的鄭香蘭牧師,飯後悠閒地翻閱著,只有在金門才拍得到的歷史照片,她跟飯友分享陪盲友們遊金門的往事。原來鄭牧師與另一半連牧師,在四十年前就創立華影福音協會和華影教會,到全國各處放映基督教福音電影,這間教會的會友都是盲人,有時也會跟著去「聽電影」和旅遊。 早在金門開放一般民眾旅遊以先,兩位牧師應金門基督教會之邀請去金門放映電影。鄭、連兩位牧師在約定的日期之前,先向國防部提出入金門的申請。被批准後,如期搭船到金門教會與當地牧師和信徒會合。到各鄉鎮放映電影。有了這次經驗,下次就安排帶盲友同行。主的恩典如願以償,果然成行了。 下船後一位明眼人領著五位盲友,後人搭著前人的肩依序前進,以確保其行動安全。為了這次陪盲友們遊金門,兩位牧師特別發動幾位親友團義工,來幫忙協助盲友。包括安全行進、沿路介紹景點、古寧頭戰史館合影、與金門教會接待的會友拍照、甚至去品嘗海鮮、當地特產貢糖……等。全員都眉開眼笑非常興奮,喜孜孜地沉浸在終於到金門一遊的喜悅中。 鄭牧師說,盲友對金門的認知比我們想像的更多,不要以為他們眼睛看不到,其實已經早早從電視、廣播中做好攻略,對金門的歷史和景點都能說出個一、二。而且盲友中有一位姊妹,丈夫本來就駐住在金門。飯友直言帶盲朋友旅遊,寸步不離極為辛苦吧!鄭牧師強調,多年來她都把盲友視為正常人來相處,不是處處服事他們,養成他們等著被服事的惰性,而是無論做什麼事,自然地帶著他們一起做,使他們的生活盡量能自理,自己更有尊嚴,這也是我們明眼人尊重他們的最佳展現。 鄭牧師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沙美老街附近放映外文電影,盲友與未值勤的官兵弟兄們一起,「聆賞」電影,鄭牧師幫他們看中文字幕,講解劇情給他們知曉,在劇情精彩感人處盲友們融入劇情,也紛紛擦著眼淚。走過金門的街道,撫摸過風獅爺雕像與此地一草一木;盲友透過內心、更深刻地緬懷戰地地下通道,歷史遺跡的文化底蘊。最後,提著採購的老酒、貢糖、菜刀、一條根筋絡藥膏和各自喜歡的紀念品和手辦,盲友們滿足地完成此生難得的金門采風之旅。
-
飯香仍怕巷子深
深進騎樓內的通道,通道後方是彎路,接在彎路之後的是一條漫長的通道。光線稀疏,我目光上移,許多燈管沒亮,有水珠從角落的遮雨棚滴落。通道盡頭的倒數第二間店亮著光,我和外國友人入內,選了一桌坐下。店員打開飯鍋,鍋中冒湧幽微白煙。那輕煙散播濃濃的香氣,經過我的允許,進入記憶。環視四周,牆邊的顧客往涼麵淋上一圈粗實的沙拉醬;端著餐點的店員朝我走了過來。 顧客的數量只比店員多一點。 眼前的那碗雞肉飯,中央立著一株豔麗的黃蘿蔔。雞肉薄片遼闊地覆蓋米飯;油蔥酥如躺上遼闊的花瓣,不修邊幅地睡著。我平時上班,窩在辦公室吃的便當大多都是三格副菜配一主菜,水平的結構要求我持餐具的手平移遊走。一口飯,一口菜。餐盒內的飯菜各自獨立,到嘴裡才交錯、交融,然後交戰,結果往往是味道濃重者勝。 餐點擺放的位置有些不恰當,於是我稍稍調整位置。友人點的東西,我輕放到他面前。他道了句:「Terima kasih(印尼語的「謝謝」)。」 隨後我回:「Sama-sama(印尼語的「不客氣」)。」 飢餓面前,對話不敢繼續展開。 日光燈下,湯匙沉降,挖掘美食。軟黑的醬色現於凹陷處,醬香噴湧,此刻一疊美味全數到齊。醬、飯、料相互協作,沒有勝負,沒有誰遭排擠,每個味道都有一席之地,搭乘上升的熱氣升騰。氣味自然和諧,我沉浸於氣味的時刻,短暫喪失對時間的感知。 對時間的感知回歸,店家白底黑字的時鐘已走過兩分鐘。碗已空,僅殘留淡淡餘香。美好化為曾經,但沒有消失。不知源自何處的聲音沉吟,模模糊糊,好像在讚美,好像在形容,又好像在敘述某些事物。結完帳,我看向收銀檯旁的顧客,他左手邊的下水湯,湯體混濁,上面飄了星星點點的蔥花。 我緩緩離開,尚未走遠前,回頭一望。顧客的數量還是只比店員多一點。 騎樓之外的馬路,車來車往,車輛排出的煙雲密布,混進灰濛濛的烏雲。我不久前體會的美好清晰過分,沒有一同汙濁。前往文創園區的福義軒,買了些餅乾送友人,再獨自北上到臺北。
-
【小說連載】大箍呆
但不管如何,秀香嫁給他們家西安,八千塊聘金,四百斤豬肉,八兩黃金她是要定了,甚而言出必行;少一塊錢也不行,少一斤豬肉也不可,少一分黃金也得補足,才能把新娘娶走,跟這種有錢人結成親家沒有什麼好客氣的。更何況她花費不少心血才把秀香養大,如果她的兒子大箍呆願意跟她做大人,又怎麼會輪到他們家西安呢?今天她開出這些聘禮條件,認真說來一點也不過分,要不然,難道要白白送給她兒子做老婆、送給她做媳婦? 既然有誠意要結成親家,他們來下聘時應該不會忘記準備禮香和炮燭,好讓她把喜訊焚香稟告祖先;還有必須準備冬瓜、冰糖、桔餅、龍眼、米香、喜糖等六喜,象徵兩位新人甜甜又蜜蜜;更重要的是聘金和首飾,那是富貴吉祥的象徵;豬肉則等結婚時再送來,到時她一定要準備一支能秤百斤的「大量」,當豬肉用馬馱來時,非得叫人把它秤清楚,以防他們偷斤減兩不講信用。 實際上宴請村人和親友,以及答謝添妝的親友,約需二百餘斤豬肉就已足夠,但剩餘的她不想折現,非要他們以溫體豬肉如數送達,好讓村人及親朋好友來看看排場。雖然他們家是有錢人,但最少也得餵養三頭大豬才能宰殺四百斤豬肉,就讓美卿這個貴婦去傷傷腦筋,到時如果硬說她故意刁難,她也沒辦法。 可不是,親家歸親家,聘禮歸聘禮,是兩碼子事,而且嘴生在她身上,她愛怎麼講就怎麼講,就任由她說一個痛快,只要她高興就好。倘若意見相左想吵架,美卿絕不是她的對手,無論是音量或是口舌,一旦吵起架來,便可見真章。(七一)
-
驚蟄──許雨仁、趙茂東畫展策展論述
「驚蟄」為傳統二十四節氣名之一,具有美好意象。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始稱為「蟄」,大地春雷初響,驚醒冬眠動物四出活動,天氣轉暖,春天到了,大地萬物萌芽生長,進入春耕季節。因此「驚蟄」即是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問空間」擇定國曆三月六日驚蟄之時開展,有其深刻意涵和期許。驚蟄的「蟄」既是藏的意思,藝術空間乃有收藏、典藏之意,期許藝術市場如天氣回暖,籠罩臺灣藝壇冷空氣能有旺盛對流,展品如春雷始鳴一響,競相舒展,藝術創新萌生。唐代元稹〈詠二四氣詩‧驚蟄二月節〉:「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正好說明藝術家勤耕藝事,藝術作人間存在見證。 許雨仁先生甫在2024年由北美館策劃《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其創作面貌風格早有多重論述,針對「驚蟄」策展主題意象,此次擇其與土地及植物關懷畫作31件,展出《粗筆系列》(Rough-brush Ink Plants Series,2007-2014,水墨、紙)、《沒形系列》(ShapelessSeries,複合媒材、壓克力片、炭、墨、膠、塑膠布,2015-2021)、《豆腐板書畫系列》(Color Ink Painting on Tofu Pallet Series,壓克力、墨,2015-2018)、《彩筆系列》(Color Painting Series,2016,複合媒材、畫布)等四個系列作品。見諸他熱衷倘佯自然之間,對植物成長生機追尋亦多有著墨、終其一生對生長土地周遭環境的關懷反映。藝術家從作品反映問題,透過多重媒材包含水墨、紙、複合媒材、畫布及筆墨表現的新創,具有當代創新觀點,其中「細筆斷續線」為其獨特風格表徵,畫面大量留白更顯示其對傳統水墨中留白布局的體悟體現,對比張力下,風格令人過目難忘。 他經常口頭禪似說:「我只是個畫畫的人」。繪畫和藝術是許雨仁先生「本我」意志最佳見證,從早期脫離藝專唯美和傳統的學院系統,持續創新不同系列至今,我特別感動他從入學藝專即不曾停歇的速寫和自動性素描,極大顯示了畫家追求創新唯一的實驗企圖,在他心中洪通和余承堯是臺灣最喜歡的畫家,可見其心中所樹立的繪畫標竿在於見所未見的風格性,其繪畫人生皆服膺其個人意識和意志,這樣的執著已然豎起藝術追求原生性之鮮明旗幟,從其不同時期繪畫表現也鮮明驗證出其個人獨有特色,從關注臺灣環境污染或社會邊緣現場及人類文明議題,轉換到藝術能量的創作上。 趙茂東其個人水墨畫創作具直觀與純粹性,傾向純抽象造形意識活動,不執著於寫實、寫意,而能另闢蹊徑表現的技法。「剖墨畫」是他欣喜於抽象水墨的表現形式,創新之路徑。他沒有援用傳統水墨之筆法,卻保留紙墨的傳統,以傳統紙張的韌性、綿延性作為創作介面,此次展覽新作中更加上徒手皴法疊加於自東性渲染基底上,更在「剖墨畫」上用嵌入式裝裱方式,將三張小畫依照其不同需要,自由卸下裝上組合,創新形式,亦跟平面卷軸結合,加強深度空間有其觀賞的多維度。 趙茂東去傳統謝赫之六法,更具構成主義概念中的去地域性、故事性、寫實性內容之表現,當然所使用之色彩業已只剩下黑白,與隨類賦彩之承襲無關,但其創作媒材仍保有東方古代所持素樸物質觀,不改初衷堅持,如珍珠般的雨滴露水都是其表現的靈感意念,應許著對水墨藝術積極創造的未來,因而視水為創作基本組成元素,水更是中國傳統五行觀之一,故以水及墨色相應而生創造流動的形象。從事水墨時放下心中固著己見,以全然開放心靈,關照事物不同層面。他更保持了傳統所採用的煤煙、松煙、明膠等墨,加上一方無規則交叉排列的纖維紙作為書寫載體,歡愉水及墨跡的一片美好,以一生的付出,隨著濃淡渲染變化進行組構及造境。 趙茂東於剖墨剖出看似洶湧波濤流動、一路流過卻是生命中的滄桑,最動人之處在於剖墨瞬間,如寒風冷冽一刀劃開季節之清明與混濁。剖墨創作技法頓悟,因著生命歷程而開啟「此曾有」之悟,便非只是技法了,創作中對於「撕」這個過程,更象徵了不只是撕裂,而是剖墨畫的動態歷程。 許雨仁先生曾應聘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擔任客座副教授,趙茂東受教於門下,成其良好師生關係,因此締結此次雙個展美事,個人十分榮幸受邀擔任策展人。 在驚蟄這麼美好詩詞、畫境、寓意甚深的節氣一詞之中,給予了藝術創作最好的鼓舞。聽春雷,看花開,最適合走向永康商圈,走進金華巷陌問空間品賞許雨仁、趙茂東水墨創新畫境。
-
市場現形記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隨著時間推移,物價上漲,勢不可擋,如何讓冰冷的現實不寒了客官購買的熱情,有賴店家功夫,改包裝也好,食材升級也罷,絞盡腦汁,務求一層溫情面紗,欲語還休,猶抱琵琶半遮面,為赤裸裸現實營造朦朧美。 再度光顧麵包店,原先架上「一個二十,三個五十」的字牌,悄然換作「一個二十,五個一百」。乍看是一句優惠,振奮人心,平心靜氣、靈台清明再看,好似成了一句陷阱! 不過橫豎各增減幾筆,文字遊戲爾爾,然而在店員一如往日的熱情宣揚裡,精打細算的顧客雙眼放光,再度提起麵包夾,躍躍欲試,只是目標從三上升為五!看著上賊船的結帳隊伍,由衷佩服,高明的話術無關乎簡單,在於見效。
-
初春早晨
初春時節,萬物復甦,春季迎來第一個月,早上洋溢著和暖鬆軟的氣息。暖陽倚著窗簾探入屋內,捎來熟悉明亮的日光,喚醒連夜的惺忪,身體跟著朝日緩緩甦醒起身。 乍暖還寒的空氣,拂過清冷的微風,身著淡褐色毛呢格紋大衣,厚重衣物還來不及收進衣櫥櫃,心情反倒舒爽清朗。到街邊的小店用早餐,手邊的咖啡奶泡澎鬆,剛烤好的鹽可頌麵包香味瀰漫,供給整個早晨的養份。 在前往工作場所的街道上,抬頭望,櫻花樹梢上冒出了花芽,妝點街邊的初春粉嫩色彩。一旁的菩提樹,綠色幼葉靜靜地展開,如沐活力盎然的生氣。鳥群在枝頭上呢噥互通,熙來攘往的行人輕快而不匆促,演奏出屬於春天和諧的行板。 初春經過了冬日的蟄伏沉潛,蓄累的能量厚積薄發,幻化成明亮愉悅的氛圍。曾有的灰暗、沉寂、或徬徨,灑落在季節更迭的土壤作為成長的養分。如同綻放前的鬱金香,球莖總經過冷冽,越是酷寒,開得越美。 拎著裝有筆電和書本的工作包前行,步伐卻不感到沉重,內心有輕快與愉悅的迴響。或許是與天地萬物一同復甦的喜悅,油然而生的安心與自在,讓自己也融入為初春場景裏的一部分了。
-
【小說連載】 大箍呆
而受到批評的絕對是拿人家聘金的虎嬸仔,因為她不僅貪財,也落得一個「賣新婦仔」的罵名;值得欣慰的可能是美卿姨,儘管付出高額聘禮,卻獲得一個人人稱讚的好媳婦,成了最大的贏家。況且,在南洋經商有成的夫婿,之前已匯回一筆準備替兒子娶親的款項,只要再把兒子的喜訊寫信告訴他,勢必很快又有僑匯進入她的荷包,她能成為村中的富婆不是沒有理由的。 儘管有人謠傳說,美卿姨的丈夫在南洋又娶了番婆,然他並沒有遺忘遠在家鄉的妻兒,每月均按時匯款供他們母子生活。而且匯回的金額幾乎都超過他們生活費數倍,但美卿姨依然節衣縮食,並沒有穿金戴銀或揮霍無度,也因此而累積不少財富。 卻也因為她既不必上山,也毋須下海,日子過得相當悠閒;加上氣質高雅,穿著體面,與一般家庭主婦迥然不同,讓人有一種高不可攀之感。可是她待人誠懇又樂於助人,私生活也相當嚴謹,一點也沒有貴夫人的架勢和高傲,或是有錢人家的勢利眼,抑或是因丈夫遠在南洋內心空虛而鬧緋聞,故而她的為人和操守,獲得許多村人的讚揚。 唯獨獨虎嬸仔見不得人好,酸溜溜地稱她為貴婦人或有錢人,甚至還說她是騷貨,簡直有點過份。而一旦兩人結成親家,不知是否還會如此?或許,總不致於再說她是騷貨吧!倘若跟有錢人結成親家,不也感到光彩麼?要是跟一個騷貨結成姻親,臉上勢必無光,虎嬸仔應該會想到這一點才對。(七○)
-
獨立思考:在資訊洪流中淬煉真知的終極能力
自媒體時代的「大師」狂歡與思維困境 深夜的書房裡,螢幕冷光映照著無數跳動的K線,手機推送不斷彈出「每日漲停板預測」的訊息。在這個全民理財的時代,各平台湧現出自稱「少年股神」、「期海老船長」等諸多導師,他們以精心設計的話術拆解著盤勢,在一番慷慨激昂的演出後,最後總不忘附上「以上言論僅供參考,投資有賺有賠,請投資人需獨立思考」諸如此類的免責聲明。這種弔詭現象恰似現代社會的縮影,人們一面狂熱追逐現成答案,一面將「獨立思考」當作廉價的護身符掛在嘴邊。 當某位「大師」信誓旦旦預言半導體類股將迎來黃金十年時,數萬觀眾同步按下收藏鍵;當另一位網紅用玄學理論解讀比特幣走勢,直播間禮物特效瞬間淹沒螢幕。這種集體狂熱背後,暴露出更深層的認知危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既渴望權威指引,又慣性逃避真正的思維勞動。就像希臘神話中的伊卡洛斯,當代人在追逐知識的太陽時,用蠟黏合的思維翅膀正在悄然融化。 解構獨立思考的認知迷思 獨立思考常被誤解為兩種極端:一者為淪為拒絕外部資訊的閉門造車,又或是異化成刻意唱反調的表演式叛逆。在眾多已發展成熟的領域中,我們能經常見到某些新手為彰顯其「獨立性」,刻意反向操作所有專家建議,最終造成自身利益的減損。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偽獨立思考,本質上是對思維惰性的另一種包裝。 真正的獨立思考絕非真空中的臆想,而是建構在嚴密邏輯鍊金術上的認知工程。當巴菲特說「在別人恐懼時我們應該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們該感到恐懼」,這段話的價值不在於反主流姿態,而在於其背後五十年價值投資體系的支撐。就像量子物理學家波耳曾言:「每個深奧的真理,都有個對立面同樣成立。」獨立思考的珍貴之處,在於能同時容納矛盾觀點並進行辯證分析,而非簡單地非黑即白。 建構思維金字塔的四重基石 1.理論地基:知識體系的系統化梳理 當聽到「K線破底翻是買入訊號」:應追溯至道氏理論的「趨勢原理」、「股價波動的相關原理以及經量化統計後價格行為所遺留的蛛絲馬跡」,碎片化資訊需經學理框架過濾才有意義,而非盲信口訣。就像建築師不會用單塊磚瓦評判房屋結構,投資者亦需理解所用之技術分析工具背後的基礎立論。 2.邏輯鋼骨:批判性思維的精密鍛造 培根的「四偶像說」在數位時代顯得更具警示意義。當「大師」宣稱「外資連買三日必有大行情」,需用歸納謬誤的方式來檢視其樣本偏差,邏輯思維如同心智的顯微鏡,能透視話術包裝下的邏輯裂痕。 3.經驗黏合劑:實證精神的淬煉昇華 索羅斯的反射性理論揭示:市場永遠處在認知與現實的動態失衡中。2017年台指期閃崩事件證明,再完美的模型都需經極端情境壓力測試。真正獨立思考者會像科學家般建立「假設-驗證-修正」的循環機制,將每次決策轉化為認知升級的契機。 4.跨界橫樑:多元思維模型的交織應用 查理·蒙格推崇的「格柵理論」在金融及商業領域尤為耀眼。例如分析消費者行為時,心理學的認知偏見理論往往比經濟學模型更具解釋力。這種跨界思維如同在認知迷宮中點亮多盞明燈,讓決策視野豁然開朗。 在噪聲時代修煉思維定力 站在資訊瀑布的懸崖邊,真正的獨立思考者懂得為認知系統安裝「精神防火牆」。他們會像頂尖棋士般建立多層決策過濾器:第一層篩除明顯違反科學原理的論述;第二層用邏輯三段論檢驗推論合理性;第三層以歷史數據進行回溯測試,最終在沙盤推演中預判各種可能情境。 這種思維修煉絕非易事,它需要持續的知識更新與自我顛覆,是一個極為痛苦的過程。就像尼采所說:「哲學家必須不斷超越自己昨天的智慧。」當我們看見某分析師坦承「我三個月前的判斷有根本性錯誤」時,那才是真正獨立思考者的勇氣徽章。 在AI人工智慧開始取代基礎分析工作的時代,人類最後的認知堡壘正是這種融合理性與直覺、邏輯與創意的思維能力。或許正如《莊子》庖丁解牛之喻,最高明的獨立思考者,已將知識內化為直覺,在市場的經絡骨隙間游刃有餘,眼中再無「大師」與「韭菜」的分野,唯有對真理永不止息的探求。 螢幕上的K線依然跳動著,但真正的投資者早已明白:與其追逐千萬個「必勝公式」,不如打造屬於自己的思維作業系統。在這個真偽資訊如量子疊加的時代,獨立思考不再是選擇,而是生存必需的心智抗體,它讓我們在集體狂熱中保持清醒,在認知迷霧中看見曙光,最終在持續的自我超越中,抵達自由思考的應許之地。
-
慷慨的界限
某個單位主管,手裡握著的是信用卡,而不是責任。他總是在飯局上笑臉迎人,大方說著「這頓我請」,但在會議室裡,他習慣將每一次失敗化作一張沉重的影子,毫不猶豫地投射到下屬的身上。他的請客,像是一層薄薄的糖衣,表面甜美,卻在深入骨髓時帶來苦澀,沒有人因此更愛戴他。人們看著他的慷慨,只覺得像雨後無根的霧氣,短暫、虛浮,無法真正滋養任何關係的根基。 請客這件事,表面上是分享,實則是一種隱性的權力展示。如果這份權力被用來掩蓋缺失,或是換取他人無聲的承受,那麼大方便成了一種壓迫。在職場中,真正可貴的從來不是餐桌上的片刻滿足,而是責任的公平分擔與信任的長久建立。 曾經有一位朋友,總以滿桌的佳餚與全額支付作為友誼的邀請函。她熱切地安排每一次聚會,決定地點,選擇菜單,掌控所有細節,卻唯獨沒有留給朋友說「不」的空間。那些被請的飯局,起初是幸福的重逢,最後卻演變成一次次壓抑的應酬。朋友們的笑容漸漸減少,她的大方,最終變成一座無形的山,壓得所有人只想逃離。 原來,大方不是一件多出的禮物,而是一場拿捏得宜的平衡。過度,成了負擔;不足,又顯得冷漠。人與人之間的美好,從來不在於誰付出的多,誰得到的少,而是那份平等的互動。有人提議,有人傾聽;有人請客,有人回應。一場真正的聚會,不在於誰支付帳單,而在於那份自在與愉快,能讓每個人帶著笑容離去。 人際關係像一場精妙的舞蹈,每一步都需要精準的節奏感。過於熱情,會讓人感到壓力;過於冷淡,則容易疏遠彼此。請客或付出時,懂得觀察對方的反應,揣摩彼此的需求,才能讓關係走得更遠。朋友之間,不是看誰付出得多,而是彼此是否在需要時,心甘情願地給予,而不讓對方感到負擔。 請客的背後,藏著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是一份微妙的情感權衡。那是一種需要細細拿捏的分寸,既不能讓人感到窒息,也不能讓人覺得疏離。大方固然是好的,但若成了一種優越感的展現,那它就像流沙,付出得越多,反而越讓人難以站穩。 人際之間,最難的從來不是給予,而是如何給予得恰到好處;也不是拉近距離,而是如何在不觸碰對方自尊的情況下,讓每段關係都能找到屬於它的呼吸空間。
-
霧夜穿行後浦的經緯
天空垂下皺紋時 鋁翼懸停成一座未拆封的晚宴 我們沿著總兵署的掌紋出走 石獅瞳孔裡游出另一座島嶼 胭脂磚縫滲出赭色的光陰 黑金石在暗處反芻聖旨 族譜在瓦當上分岔 高陽與紫雲正在屋脊交換胎記 浯江書院把月光摺進線裝書 卦爻在梁木間龜裂 雷聲押著新科進士的韻腳 雨絲開始告解敬字亭 當歷史在傘骨收攏成露水 用光緒年間的銀針。我將 提前折返的腳印 種成高牆旁未開的木棉
-
清明時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從前山頭有國軍部隊來除草,轟隆的割草機除去墳頭草,為民眾祭祖清淨一番,不知哪一年開始沒有這種服務了,許是人力不足來做這些為民服務的工作了。 我的家鄉位於大肚山下,每年清明總像趕集一般熱鬧,塞車難免,道路又狹窄,聰明的民眾改成健行或騎機車上山。這是家族成員的大集合,也有去國還鄉的人,鄉音未改,鬢毛已經花白,喚起人們的回憶。 黃紙是蓋墳的屋頂,在雨後化為春泥,當青草再度長成,山坡又恢復往常景觀。那些公墓很多已是空墳,只因改葬他方,墳墓有各種方位,有人卻找不到自己的祖墳,慌忙之際懊惱不已。 有人種了羊蹄甲樹,開滿粉紅色的鮮花。也有人種上一排七里香,容易辨別尋找,我們的祖墳仍在眾多墳間交錯的龍門陣裡,荒煙蔓草之中。尋尋覓覓終於找到。 清明之後,人群散去,各分西東。 跨過小橋到區界,就是開朗的林厝公墓花園,政府的公有地蓋成的九重塔、思親亭等設施,兩旁黃金榕油亮迎人,春風吹來一掃晦氣。 住在舊縣區,很多設施都落後市裡那麼多,連祖先安居之所都差別甚大,在祭祖掃墳塋時感觸特別多,市的高塔聳立雲端,我也曾登上高塔眺望八方,想到自己家鄉的建設落人於後,不禁羞慚萬分,就下塔回去了。但我每回經過那裡,總會在思親亭小坐一番,遙想古人對於祖先的崇敬。 就在清明後的某個周末下午,我在思親亭裡看書,有位退役的老榮民從遠處走來,他即將走回清泉崗,手裡捎一灌酒,我們很快對談起來。 他提到自己不能回鄉在爹娘的墳上叩頭而慚愧,至今仍孤家寡人,曾娶過妻室,卻是被騙婚,相親也被騙去金飾,後來再也不看親了。那清明如何過?他就在祖先牌位前上香聊表孝思。 清明後,趕羊的牧羊人又重臨山頭這些墳堆,春天草長得快,羊群四散墳頭,又像極北國風光,牧羊人常常得細竹輕輕揮在羊身上,在夕陽餘暉裡趕著他們歸去,我認識那位牧者阿鐵伯,趕羊時總是靜默少言,像極那群靜寂的羊,黃昏的天地在他們的行伍行進中依舊無言。 阿鐵伯家後方五十公尺隔著圳溝外就是公墓區,他常有機會聽到葬禮的樂音,他並不忌諱,說:「只要心地光明,有甚麼好驚,只有那些做壞事的人心中有鬼,我在這裡住了幾十年,甚麼都不怕!」他也說,曾有人因為好幾年沒來掃墓,祖墳已在荒煙蔓草之間,某年來掃墓都找不到,只好敗興懊惱而回! 也許我該收拾思緒,面對山坡那些無言者,似乎毋庸贅言,人該把握當前,無論未來如何,證悟當下眼前的切要真理,不必感嘆時運不濟,只求無愧於天地,不論走到何處,都會有清風明月相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