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說年
談到年,可能多人不解,因此能把次要意義──團圓祭祖做到的,已算不錯,至於真諦──慶收祭天,恐怕少人知道。趁此新春期間,把「年」之真諦,溫故知「舊」地提示出來,或可糾正一些對「年」的看法。 說文云:「年,穀孰(熟)也;從禾、千聲。」其解字意甚明,但解構造卻全依小篆成想當然而之說,並不可從,許慎作說文時,甲骨文全未發鑿出來,金文(鐘鼎文)也不多見,所以其解有誤,是可原諒的。我們現代人,幾乎每字均能考訂清楚,比古人幸運多了,如若還是太多亂寫、亂講,就太不知「言不輕出」、「時然後言」和「三思而行」的道理了。 「年」據金、甲文,全皆可解成「人持禾。」表示穀熟成收,原來祖先收穫穀物,並非在田中打穀,而是將稻、麥等之穗扛回家中曬場曝曬,然後取穀的。 段玉裁注說文,或已知「全文」寫法,把「小篆」加「一」於人中,之意,解成「取禾一熟」(全皆收穫)也。」 說文中,尚有一句云:春秋傳(穀梁傳)曰大有年。原傳之辭本是:五穀皆孰為有年;五穀皆大孰為大有年。 由這些說法自可了解年和收穫之關係,定然密不可分,所以過年的本意,即要祭天、法祖,主在慶收,更要「一飯一粥,當思來處不易」地尊敬農夫,這都是現在人最宜警惕的。 談到「春節」(舊、農曆新年)日期的訂定,係出自古代君王訂「正(讀第一聲)朔」而來,「正」是首月,「朔」是首日,是月亮缺得最厲害的那一天,正朔訂好,整年的日子,全都可以推算出來,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曆法,最適合大陸黃河、長江一帶農民使用。因其多本月亮(太陰)之運行週期而推算,並別於西洋曆法(本地球獲太陽照射方位易變週期所訂者)便定名「陰曆」,(西洋曆法稱「陽曆」)。 民國初年,為求國際化,曾廢陰曆,全用陽曆,並以之為「國曆」,但不久即發覺陽曆甚不合農民使用,二十四氣很難推算,農作難能適時配合,於是從此兩種曆法並用,陰曆改稱「農曆」,一直行用至今,大概不會再變了。 書、堯典、正月上日疏云:鄭玄以為帝王易代,莫不改正,堯正建丑、舜正建子,……自夏已上,皆以建寅為正。 由此可知,訂「正朔」應是改朝換代之大事,現在通用之農曆,即是建寅之夏曆,亦稱「人統正曆」,是以「孟春」為正月的。 其後殷商倡「地統正曆」,建丑,以「季冬」(夏曆十二月)為正月;周用「天統正曆」,建子,以夏曆十一月(仲冬)為正月,所以孟子梁惠王天下定於一章「七八月之閒(間)旱」之七八月,實即夏曆五六月,朱熹以此直注,因宋之曆法早已復歸夏曆了。 原來秦及漢初,另有建亥的曆法(以初冬──夏曆十月為正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其即位三五年),創「太初曆」,其實全本夏曆,從此以後,逾二千年,全無一改,這些歷史,必須了解,才能在復興文化的生活中過個正常年。 至於過年談生肖、屬象,只能當笑話看,不宜太堅信,因這種緯學家所倡,傳統而非正統之文化,確實不宜使之生根。人為萬物之靈,為何偏要拿些不如人的動物來比擬而自貶身價呢?所以凡有人問你屬什麼時,不妨答以「屬人!」或者比較高明些吧? 年到形成楷書後,歸部即成問題,也是值得商榷的,不過這種常用字,因少人去查字典,便不會去注意它的部首,也是自然而非常態。 此字自康熙字典編入「干」部後,辭源、辭海等,均盲從之,其實甚是牽強,今查三民書局之「大辭典」,卻訂在「千」部,大概本於說文,亦非適切,因說文之解,本亦有誤(見前說),且難查小篆之變;只有形音義大辭典改入「/」部,或較妥貼。 過年談年,這些小節,雖屬「吹毛求疵」,但也是細密為學之道;舉一反三的求知精神哩! 一般過年,均要過到元宵(正月十五)為止,這半個月,才是真正的「農閒」時期,可以盡情玩樂。 至於元宵節要吃湯圓(應稱糯米湯圓)的習俗,大家皆知其有「圓滿」、「團圓」之意,許多人硬是強調袁世凱改元宵為湯圓,也並非事實。因湯圓之辭,定然早已形成,後因元宵必食,才以元宵代之,袁世凱怕其諧於「袁消」,或則禁用此辭有之,絕非新造「湯圓」(亦稱湯元)代之,此種出入,世人多不細察。 至於過元宵之應有態度和應對方式,也是現代人並不太了解的,茲以家鄉的俗諺來說明,或可通曉,其云:「火燒前紙(祭天焚紙錢於門外,元宵之祀禮),各人收拾起,大的挑煤炭,小的撿狗屎。」言其從此以後,都要收下放心,無論任何低賤的工作,都得努力去作,才是正當,所以一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失業份子,在此元宵節後,就應更加警覺了。
-
壞習慣
她有一個讓人聞之色變的壞習慣。儘管如此,美艷婀娜的她一出現,立刻吸引異性貪婪的眼神,忍不住想要一親芳澤。 年少英挺的他,初次見到傳說中的美麗容顏,心花朵朵開,熱情大膽地邀約交歡,她沒有猶豫,欣然答應,相約下次月圓的夜晚。 為了安全起見,他提出一個極不合理的要求:「我們各自吃完晚餐,再來這場浪漫的約會吧!」她點頭微笑,不以為意。 終於,渴望已久的激情夜晚,翩然來到。 沒有多餘的交談,濃烈的曖昧與高漲的情慾,在兩對貪婪的眼神間流轉,赤裸裸地呈現,毫不保留。 月光下,他粗壯有力的臂膀緊緊環抱著她,挺起腹部,卯足全勁在她體內衝刺,她興奮異常,緩緩閉上雙眼,享受這曼妙美好的時光。 突然,陶醉於歡愉氣氛的他感到昏眩,眼前一片黑暗。 他大驚失色地吶喊:「不是說好了先吃完晚餐………?」哀淒的怨氣,隨著未完結的話語,一起墬入漆黑無底的深淵。他堅挺的腹部,依舊在她體內,以一種獨特的韻律,詭異地繼續衝刺著。 「Sorry!這是我的壞習慣。」母寬腹螳螂滿足地舔了舔嘴,喘息的臉龐上,輕輕掠過一絲慣有的歉意。
-
●換個島嶼住住金門早該這樣做──榮湖人工溼地
──「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必須正視與努力的重要課題。 好的種子應該小心呵護,讓它發芽成長;正如同正確的觀念,應該鼓勵發揚,讓世界更美好。 今天從山西前往青嶼,我們選擇一條平常不會走的產業道路,是從自來水廠一個小水庫旁邊,前往青嶼的道路(地圖上沒有標示路名)。我們赫然發現路邊有一座「榮湖人工溼地」(為何取名「榮湖」?我也不清楚。榮湖位於後浦頭,距離此間幾公里遠),建造單位是金門自來水廠。 金門的公園不少,溼地也不少。但這處溼地的特別之處是人工刻意闢建,溼地四周水域的取材,多選用自然材質,例如,由天然椰柱以及木樁所圍成的水域、水域內摘種水生植物、水面放置讓鳥類可以歇腳的小竹筏之類的材質、解說牌以燒製的紅磚上釉製成、步道多由廢棄的木料以及小碎石組成……,看得出來儘量師法自然、取材自然,希望能藉此營造生物多樣性。「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必須正視與努力的重要課題。 這座溼地公園隱身在島嶼的一角(距路人表示,距其完工約八個月),連住在一公里外山后的我們,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其水域的底部以黑色塑膠布舖成,而不是以水泥闢建,看了十分眼熟--這工法讓我想起五年多前,我為台北市政府新聞處出版的「台北畫刊」撰稿,有一次安排採訪台北市立動物園,報導的主題是園方為了保護台北樹蛙等溼地動物,特別營造了一處人工的生態池,其工法正是如此。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生態池成效良好,動物們陸陸續續回到這片溼地棲息。當時的台灣,許多縣市以及國中、小學,紛紛採用這種師法自然的生態工法,營造(仿造)出原始的溼地環境。 那次採訪後,沒多久,我選擇金門定居。這五年來,看到了金門不斷的「建設」--鋪路、築河堤、糊水塘、修房子……,處處可見嚴重的水泥化。聚落裏常見的溪流、水塘,原為最自然的溼地環境,水泥化了以後,繁殖時期需要挖土堤的鳥類(例如翠鳥)無法棲息;環境生態指標動物如螢火蟲也日益稀少;陽明湖設了水閥後,令水獺沒辦法循著水路進出……。現今的金門,跟十幾年前我初來乍到的金門,實在差太多了,它的自然與原始,大面積的消失中! 眼見這些水泥化的建設,我心中納悶這是許多縣市已進行檢討的生態課題,為什麼金門還要怎麼做呢?金門極欲擺脫的舊時土堤土岸,卻是其他縣市競相仿效的自然工法!為什麼金門反倒極欲掙脫這一切,努力朝向水泥化呢? 在眼前這片榮湖人工溼地及其週邊,我觀察到多種鳥類前來停棲,證明其營造用意是受到肯定的。雖然比起旁邊圍著鐵絲、載明「雷區」的茂密樹林,人工溼地相形之下樹林少多了,只要再補強植栽的部分,相信這片溼地會更有可為;另外,這片土地作為溼地前身是何面貌?溼地水源的來源為何?這兩點若能再解說牌上加以補強,相信更能豐富遊客的知性之旅以及教育目的。 師法自然的溼地,金門早該這麼做了。我常開玩笑說︰「我是可以離開的,如果這個島嶼已不再是我喜愛的島嶼。」玩笑背後的嚴肅自省是︰我們希望金門呈現何種面貌?我們要留給後代子孫是好山好水好居所;還是酒色財氣、賭場?抑只是廈門生活圈的拓展罷了? 「格局決定地位、態度決定高度」,這好像是一句廣告詞;現實生活中,我想大家都該捫心自問︰我們希望金門是何種面貌?金門該往何處去?
-
粵遊贛南閩西行
不是一家商店,是一大片的批發商場,大家看了忘了要回餐廳用餐,阿洲說用完餐再來參觀。 導遊吳曉梅終於出現了,看我們對隔壁批發市場如此有興趣,就讓我們多待個一小時,真的是太多貨品,各式各樣,穿的、吃的、用的應有盡有,就怕錢帶不夠,還有東西帶不走,地方大得會找不到伴,因為還有樓上,一下招治找姊姊,一下美秀找妹妹,一下又找哥哥,東西是否便宜不知道,要會殺價,因為我問了一件冬天厚褲襪,說三十八元,有人出價三十元,加旺的女朋友于小姐在旁小聲告訴我,剛才有人問開價才二十八元,真是惡質。 導遊曉梅看大家大包小包拎著,說回酒店安頓後,帶我們去逛韶關當地的步行街,而小潘也跟我們說再見,準備坐十小時的火車回南昌,到了香榭麗宮酒店,號稱四星級,可能是早期開張時的風光,雖重新整修,但很多設備是老式,下午四點準時出門去逛街,曉梅再三叮嚀,要細心不要貪心,更不要做好心,錢包要看好,不要貪小便宜,不要好心同情那些乞討人,要不然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自討苦吃。 逛的步行街是當地的鬧區,百貨公司精品店等,服飾大都是少男少女型,有人不想逛就在步行街口等大家,有人去品茶買茶,阿洲他們買了橘包普洱的茶,我是最後變成自己一個人獨行,走到一條賣蛇、賣貓、賣狗好似還有猴子的市場,看了有點心悸不舒服,一想廣東人天上飛的除了飛機不吃,地上爬的桌椅不吃,看了那些圈籠裡的貓、狗等,竟有點反胃,心一急,整個方向好似弄錯了,好在回到集合點,還不是最後一個,時間也未到五點二十分,只是天色漸暗,燈火已亮。
-
●長篇歷史小說連載 赤崁行
(他的腦海中閃出四嫂的身影,記得有次到四哥家喝酒,四哥和四嫂都醉了,四嫂醉眼眼迷離地望著她,說:「九弟啊!你這款人才,以後不知便宜了哪家姑娘?」他趕緊挪開四嫂的目光,心頭不由地微微震盪……接著腦海中閃出的四嫂逐漸和安娜的身影重疊,隨即四嫂淡出、安娜開始擴大,一些既有的信念,開始從中心位置趨向邊緣……) 萬雲龍繼續說:「我質問鐵燕子為什麼殺人?他反問我:『我們不是反清復明嗎?韃子的人怎麼不能殺?』這時上來了十幾名鐵燕子的徒眾,我只好假意地說:『沈爺說得對。』我又對鐵燕子說,九弟和老四感情深厚,今晚他上船時,遽然知道他四哥被殺,可能鬧僵,我得先疏通一下,鐵燕子答應了,我才能趕來報信。」 鐵燕子殺人、奪船的事,郭懷一和病尉遲已聽萬雲龍述說過,萬大明初次聽聞,遇害的又是他最親的兄長,自然格外悲痛,經過一段短暫的沉寂,萬大明忽地揚起頭來,對萬雲龍說: 「五哥,鐵燕子殺人奪船,我們應該為四哥討回公道!」 萬雲龍眉頭皺得很緊,眼睛直直地望著萬大明,過了半晌,才嘆口氣,以顫抖的語氣說:「我趕來通知,就是怕你上了鐵燕子的船,得知老四遇害,會做出火拚的事。我們就要投靠國姓爺,今後大家都是抗清義軍,要為大局著想!老四變節,被殺也是咎由自取。國姓爺要是知道我們火拚沈太僕的護衛,怎麼投效義軍!」 萬大明默然不語,國姓爺治軍嚴厲,有過從不輕赦,要是火拚沈守義,投靠國姓爺只有死路一條。
-
●長篇歷史小說連載赤崁行
「什麼!?」萬大明如遭重擊,差點沒法坐穩,他張大眼睛,怒容滿面地問:「鐵燕子為什麼要殺四哥?為什麼?」 「賊性難改啊!」萬雲龍如泣如訴地說出萬四和王師爺被殺的經過: 橫在台江口上的萬雲龍和鐵燕子沈守義,接到郭懷一的通知,叫他們不要阻攔萬四那艘船回航。鐵燕子說他久仰萬四大名,萬雲龍不願和萬四晤面,就上了船尾拖著的救生船,解開纜繩,暫時避開一會兒。沒想到鐵燕子上了那艘大船,竟然起了貪念,用燕子鏢出其不意把萬四打傷,又一不做二不休地殺了受傷的王師爺,那二十幾名水手都被剪了辮子,被迫收編…… 萬大明靜靜地聽,不由自主地落下幾顆清淚,他的思緒已經麻木,勉強用手撐著,才不致仆倒在地。萬雲龍繼續說: 「救生船離老四那艘船不遠,我遠望過去,覺得事有蹊蹺,等我上了那艘船,老四只剩下一口游氣,他只說了一句話就嚥氣了。」 「四─哥─說─什─麼─?」萬大明的話已無法成句。 「他說──」萬雲龍也哽咽了:「他─說─,他想─他想回家。」 萬大明如遭電殛,淚水奪眶而出,想到一心顧念妻子的四哥,為了保護自己竟然葬身異域,埋藏心底最深處的一顆種子,已遽然開始萌芽。
-
粵遊贛南閩西行
十一月八日起個早,和瓊芳去酒店附近繞一下,發覺晨霧甚濃,霧茫茫,空氣不佳,交房卡八點準備出發,招治大哥和加旺大哥的房間,服務員說沙發有菸燒痕跡,非賠不可,碰這等事,是最氣人,因為那痕跡不知什麼時候被弄髒,碰巧有抽菸房客入住,就被賴上了,有次我在紹興碰上下雨,那晚入住酒店甚晚,加上自己老花又近視,沒戴眼鏡,只覺盥洗的小方巾黃黃,因為一向用自己的盥洗用具,沒去理它,隔天退房上了車,全陪說我是不是用小方巾擦鞋,太離譜那有這回事,只是全陪已付了人民幣十元了事,真是坑人,所以一住房一看有不對勁,就得告知領隊,碰上這種事也只有自認倒霉,賠錢才能出門,因此延了十幾分鐘才出發。 小潘一來上車都很少跟大家互動,有人開始抱怨,說人家導遊一路介紹,要不也有音樂卡啦OK,招治也為了小潘好,主動跟小潘反映,小潘說贛南地區不熟,怕說錯,招治說至少也可以說說笑話,其實把你知道的說一說,別讓一路上悶著不響,小潘被這一點開了竅,開始說起婺源徽州一些習俗,生女兒種樟樹,不只是女兒長大結婚做嫁妝箱,也是在樟樹長成時,引媒婆來說媒,男方在下聘時送豬頭,表示女兒嫁到婆家有得吃,還有女兒的嫁妝有田有棺,一生吃娘家,而棺也代表升官發財,還有狗咬呂洞賓的事,滔滔不絕的說一些軼事典故。 要經大庾嶺梅關時,大家才發覺整條公路上,只有我們這輛車在行駛,車子好少,原來都往深玔方向跑,過了大庾嶺,進入廣東韶關地區,沒有高速公路,開始走國道,路況較差,但經過不少村莊。 為了車上氣氛,陳泰明說謎語讓大家猜,有眼不識泰明還跟清汪老師的父親李怡來老先生學過漢文,古文底子還不錯,有人猜中,泰明晚上加菜,猜謎語是不簡單,聯想力得夠,謎面是衣物,謎語是「夫婦皆移情別戀」猜謎底,我想到內衣外套,直想夫婦是內人外子,忘了移情別戀,加旺說背心,招治也說是背心,但只對了一半多,原來是男背心、女背心,真的有學問,猜中不簡單。 以為泰明跟陳根雄的爸爸,真的是兄弟,因為一路上,他們坐在後座,黃國明老跟他們開玩笑,說什麼醫生爸,還有什麼做兄弟來的,原來是陳氏宗親,是感情很好的宗親兄弟,一路上有他們也真的是熱鬧,氣氛不錯,因為他們特愛買當地水果如紅棗、柑橘等,請大家共享。 比預定時間早到韶關,所以廣州來的導遊還沒到韶關,手機聯絡,因為已是十一點多了,要我們先去餐廳用午餐,小潘和李師傅在市區大馬路上找,過了火車站,還是找不到,說沿著北江,就在北江橋邊躊躇,問馬路清潔工,也說不知道,這太扯了吧,只好請當地騎摩托車的帶路,沿著北江不下幾分鐘就到了餐廳,黃金瓊眼尖地發現,隔壁有商店,我們一群女人家,一窩蜂跑過去了。
-
恭喜發財
舊曆過了除夕,第二天便是新正春節,隨處看到逢人作揖,和「恭喜發財」之聲,此起彼落,一團和氣。街頭巷尾,滿地爆竹紙屑,家家戶戶,門楣貼著大紅春聯,或者「抬頭見喜」、「對我生財」、「新正大吉」、「春風得意」種種吉祥字眼。 「恭喜發財」這句話的意思,包含兩層涵義:一是祝賀人家正當事業的發展賺錢;二是祝賀人家在新年小賭遊戲裏,能撈進幾文,發一點偏財。命裏所謂「帶偏財運」的人,賭博大半贏多輸少。因此新春亦常常聽到:「閣下發了新年財嗎?」意思是說:「你在新春賭過嗎?贏了幾文?」 記得幼時,對於賭博,平常是懸為禁例的,但是從除夕這天起,一直到來年上八(正月初八),是特准開禁的,並且全家大小,不分長輩、晚輩、傭人,大家同樂,擠作一團,好不熱鬧。祭年祭祖以後,吃過年夜飯,大家得到長輩賞給的壓歲錢,足可作為賭資。可是關起門來,只限自己一家人玩玩,不准外人參加。 (一) 常見的賭博遊戲有三種:就是「搖寶」、「投骰」、「抓烏」。 搖寶 搖寶又叫「搖攤」,賭具是一副「寶缸」,那是一個磁質、半徑兩寸的小圓碟子,上面罩住一個圓筒形的蓋子,內置三隻骰子,可以搖出各種不同的點數。另外有一張「寶攤」,用一張吃飯桌子大小的紙張對角劃線,莊家本位畫「○」圈,左手方位畫「。。」圈,對面方位畫「。。。」圈,右手方位畫「。。。。」圈。即順時鐘的方向,代表一、二、三、四四門,這一、二、三、四四門,依序又叫作「魁星、老虎、出門、龍王」。三個骰子的點子組合,最小的是三點,最大的是十八點,而搖出各種組合不同的點數來。五、九、十三、十七,都屬「魁星」這一門;六、十、十四、十八,都屬「老虎」這一門;三、七、十一、十五,都屬「出門」這一門;四、八、十二、十六,都屬「龍王」這一門。 搖寶的稱為「莊家」,可以一人獨作,或邀股子數人合作。下注(壓錢的)的稱為閒家,人數越多,越顯熱鬧。下注有種種下法:獨壓一門,叫作「孤丁」,壓中了是一賠三。壓一門,走一門,這種壓法,要將銅元擺成龍形,頭朝贏門而尾向走門,頭上橫擺兩個銅元,算是開了眼睛,表示頭部,尾巴疊著排成一錢。譬如說,壓一注贏龍走虎,就要頭朝龍王而尾巴向老虎。開寶是龍的話,就要一賠二,是虎的話,就叫「走注」,(將壓注收回)。開其餘兩門,莊家就要「吃注」了。還有就是一賠一,壓一、三兩門叫「么三川」,壓二、四兩門叫「二四川」。「壓注」對準所壓兩門,疊排成一線,不開眼睛。還有的壓四個角,也是一賠一,一、四兩門叫「么四角」,一、二兩門叫「么二角」,二、三兩門叫「二三角」,三、四兩門叫「三四角」,壓注要壓在角線上,如此的壓注形形色色,真是五花八門,多彩多姿。莊家賠錢給閒家,計十扣一,叫作「扣水」,畸零之數,過六亦要扣水,譬如說,要賠十六個銅元,扣水二元,實際上只付出十四個銅元。所以平均率計算下來,莊家總是贏多輸少。 搖寶每搖四十攤(次)為一局,莊家便要結帳,計算輸贏,或股東分帳,贏錢並要分紅,給些傭人。或繼續一局,或休歇,都由莊家決定。 桌子旁邊有幾個人作紀錄,以免搖寶次數有誤,記錄紙叫作「寶單」。開「魁星」記作「○」,「老虎」記作「∥」,「出門」記作「≡」,「龍王」記作「X」。有了「寶單」,便編出許多歌訣來,像「么么一條龍」,出了兩寶「魁星」,下一寶將是「龍王」。「龍龍一個蛋」,出了兩寶「龍王」下一寶將是「魁星」。「三虎下山」,出了三寶「老虎」,下一寶將是「出門」等等,作為「下注」的參考,雖不一定如歌訣之所言,但倒霉的莊家,也有時而被言中。 還有看骰花點子,也有些歌訣,像:「麻斑虎,(三個六)懶動身」,就是說下寶仍將是「老虎」。「紅面虎,(兩個五,一個四)跳過河。」就是說下寶將是「龍王」。等等,雖不一定靈驗,但也有時而說對,以上這些壓寶歌訣唱起來像兒歌似地,足堪玩味。 壓寶的現場,多在堂屋或廳屋,有些不能出房門的,像坐月子的嬸娘、臥病的伯父、年老不願動的姑婆等,他(她)們用一隻朱漆托盤,上面黏一張小小寶攤,具體而微,照樣可以壓注,派傭人或孩子們在開寶前送到現場,我們叫作「走莊」,他(她)們雖遠離現場,照樣可以得到博戲的樂趣。 投骰 投骰用骰子四枚,中型瓷碗一隻,四隻骰子,可以組合出各式花色點子來。兩個骰子同點,計算另外兩個骰子的點數多寡為勝負,最小的是三點,叫作「丁拐」,最大的是十一點,但是兩對點子當中,只要有一對是六,和另外的不同一對,便叫作「天牌」,比十一點還大,但不叫十二點。四個骰子同點,叫作「包子」,「三、四、五、六」叫作「順」,都是和「天牌」同級的。「一、二、三、四」叫作「船」,和「丁拐」同級。 閒家先下注(壓錢),還有的一注下成二道,(如莊家點子比閒家大,八點以上才能吃兩道,七點以下只能吃一道。反之閒家要賠也一樣。)開莊的先投骰子,看點子大小,然後依次由閒家投骰子比大小,大於莊家的就要賠,小於莊家的就被吃,大小相同,叫作「走注」,取回壓錢。但是莊家如投出「天牌」「包子」「順」來,則一概統吃。如投出「船」「丁拐」,則一概統賠,不必閒家回手。春節聽到一陣投骰子的叮叮噹噹聲,心旌動搖,便不禁想要去湊一腳熱鬧。 抓烏 抓烏是一種頗為雅緻的博戲,賭具是六隻骰子和一個碗。人數不拘,通常十人上下為度,不分莊家和閒家,每人出一份錢(一個或幾個銅元),作為基金,依次輪流投骰,六隻骰子裏有一個「么」(一點)出現,就由投骰人加一份基金,有兩個「么」出現,就要加兩份基金,餘類推;反之,如有一個「四」出現,就要抽取一份基金,兩個「四」出現,就要抽取兩份基金,餘類推。要是六隻骰子全部為「二、三、五、六」點子,都是黑色,就可以獨得全部基金。黑色俗叫「烏」,因此這種遊戲叫作「抓烏」。 (二) 春節期間,常見大人玩的有以上三種博戲。小孩子們則另有一套,亦有「滾錢」、「甩錢」、「打鼎」三種。這三種遊戲,可說寓運動於博戲,直玩得渾身發熱,津津有味。 這三種博戲,都是在戶外空地上玩的。 滾錢 滾錢是用一塊磚,擱成斜度,用銅元筆直滾下,誰的銅元滾到最遠,誰就是「頭家」,依次是「二家」、「三家」等,頭家站在自己銅元滾到的位置,用自己的銅元,對準「二家」的銅元擲去,如打個正著,叫作「打到」,取同一個銅元,沒有打著,但距離不到一個銅元,可以用另一個銅元搭在自己和「二家」兩個銅元上面,叫作「比到」,亦取回一個銅元。如果將「二家」的銅元打翻過來,叫作「打反」,要由「二家」付出兩個銅元,如果將「二家」的銅元打翻了而距離又不到一個銅元,叫作「打反比到」,則要由「二家」付出三個銅元。並可繼續照樣擲向「三家」的銅元。如果打不著,距離又超過一個銅元,權利就讓給「二家」照樣擲向「三家」的銅元了。 甩錢 甩錢是三個銅元(三人玩)或四個銅元(四人玩),每人出一個銅元,將銅元正面(有字的一面)向上,背面(有圖的一面)向下,平平的從高處甩到石板上,要統統翻過來就算勝利,將錢收歸已有,大家出錢再甩,否則輪由下家甩錢,週而復始,玩個不歇。 打鼎 「打鼎」要用一塊方方正正的厚石塊當作「鼎」,玩的人數不拘,通常為六、七個小孩,每人出一枚銅元放在「鼎」上,「鼎」的前方五、六步開外劃一界線,用錢對準界線擲去,以距離界線最近的為「頭家」,依次為「二家」、「三家」……出界的則為「末家」,越遠越末。 頭家站在界線後,將銅元擲向「鼎」上的銅元,落下來幾個銅元就得幾個銅元,如擲的銅元落到「鼎」上而不下來,就要另出一個銅元再擲。「二家」、「三家」……只要對準「頭家」擲出之銅元擲去,只要打中了,就可將「鼎」上的錢全部拿去,重新出錢再來。如果大家都擲不中「頭家」擲出去的錢,就由「頭家」站在自己擲出的錢落地位置,使出全身力氣,用銅元對「鼎」上的錢就近打去,打下幾個就得幾個,再依次輪由下家繼續打「鼎」,一直打到「鼎」上銅元全部落下為止。才重新出錢作另一回的決戰。 這三種小孩博戲都要跑跑跳跳,包含了全身運動,可說是一種武博,(大人玩的三種是一種文博)大人們是不屑一顧的,我倒認為是又暖身子又富趣味的一種遊戲,比大人玩的「文博」來得有意義。 (三) 過了上七,家長(祖父)便要重申禁令,嚴格禁止賭博這種勾當了。讀書的讀書,工作的工作,都要為自己的事業和前程打算了。
-
●長篇歷史小說連載赤崁行
「出了什麼狀況嗎?」萬大明自忖:「是不是荷蘭人已得到消息,派兵到郭宅搜查自己?」郭懷一一諾千金,他沒按約前來,一定是發生了不可抗拒的事。左思右想,最大的可能仍是韃子的細作已將他來台的目的密報荷蘭人了。他將寶劍抽出來,置於身邊,預備隨時應變。 □□□ 就在這時,約五十步遠的右方,幾隻扯著嗓門叫個不停的草蟬突然寂靜無聲。「郭大哥來了!」他仍不放心,立即俯身在地,撥開地上的乾草,以耳貼地,朝向來人的方向傾聽。他這一聽,頃刻臉色大變,來人至少有三個!他告訴自己:「大概是荷蘭兵搜索來了。」他把寶劍抄在手裡,預備先發制人,荷蘭人的火銃厲害,必須在開槍之前把他們制服。 隨著甘蔗葉的窸窸窣窣,萬大明的神經愈繃愈緊,當甘蔗的縫隙中透出一個高大的身影,適才的疑慮才一掃而空。來人正是郭懷一,他後面還跟著兩個人──竟是病尉遲和萬雲龍! 「五哥不是在鐵燕子的船上嗎?怎麼也來了?」萬大明感到不解,他走出蔗寮,正要迎上去,郭懷一沒說什麼,卻率先走進蔗寮,病尉遲和萬雲龍也都臉色凝重地跟著走進去,萬大明最後一個進入,郭懷一示意大家坐下,萬大明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正感到詫異,郭懷一說話了: 「大明,安娜仍在赤崁,玉鳳已聯絡好了,傍晚約在她家附近的芒果園見面。」萬大明正感欣慰,郭懷一的話一頓:「不過還有一件事──」他還沒說出來,萬大明從三個人的凝重的表情,感覺到那還沒說出的「一件事」絕不尋常。郭懷一嘆口氣,臉朝向萬雲龍: 「五爺,您告訴大明吧!」 萬雲龍整整情緒,才悽然地說:「你四哥和王師爺都被鐵燕子殺了!」
-
粵遊贛南閩西行
走下八境台的石級,往另一頭城牆邊,看見牆壁上有說明「贛州古城牆,現存贛州古城牆,從西津門起,沿章江經北門至八境,然後溯貢江經湧金門和建春門至東河大橋頭(原東門),全長3600餘米,贛州古城牆是我國唯一的宋代磚城,年代最早的為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1996年國務院將贛州古城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境台重建說明,八境台建于北宋嘉祐年間(即公元一○五六年至一○六三年),係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歷經興廢,一九七六年失火再度被毀,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六年底,由國家撥款重新修復」。 沿江從鬱孤台至八境台整個區域很大,雖是整修不錯的公園,廁所還是有待改善,因為少了參觀鬱孤台,才下午四點多,到那裡逛,繞了舊城一圈,沒找個好停車又可逛的市集,有人建議先到酒店或晚餐的餐廳,酒店在新城區比較遠,餐廳在古城附近,我們就在古城門附近如同金龜轉,竟然路過餐廳還在找,而餐廳隔街的正對面就是古城門「建春門」,小潘說:五點半在餐廳集合,大伙兒往建春門一走,才知別有洞天,原來出城門是江邊,是個小市集,真是熱鬧,有賣古玩、舊書、衣物等,水果、柿子、甘蔗還有草編的童玩,更有竹編蒸籠,還有現撈的江邊漁貨,大家逛得目不暇給,各取所需,愛買的去殺價,愛瀏覽的去到處逛,愛拍照的去到處取景,真是誤打誤撞,來個大家都愛的場所,又不用花門票,省錢又近餐廳,不怕找不到人。 餐廳原來是一九三九年蔣經國駐足之地,掛有張小蔣年輕時在贛州時期的照片,英挺帥氣,餐廳名稱「太子樓」,櫥窗內擺設著很久以前,裝有兩支喇叭的留聲機,可知此店建築年代的久遠。 今天是立冬,阿洲特加了一道羊肉,而阿瑞特從金門帶來阿婆麵線,為大家補冬,大伙好高興難得一起出來玩,會喝酒的喝乾了,不會喝的也來水一杯,水酒水酒一起樂。 要回酒店,李師傅沒來過,小潘路不熟,來到新城區,一路燈火輝煌,不少百貨公司、商店林立,好幾家酒店賓館,卻看不見我們要住宿的山水大酒店,原來寬大的馬路,路樹如蔭,又是夜晚,招牌被擋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太棒了,隔壁是家超商,還在辦活動,有辣妹跳舞助興,真是異想不到的鬧區,所以大家相招逛街去,百貨公司的服飾都出乎想像中的時麾,還有麥當勞,肯得基等,可想而知生活水準大大提昇了,真不能小看「四二六」死阿陸。
-
春節話年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吹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宋代王安石所作膾炙人口的一首「元日」七絕,短短四句就把「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太平歡樂的景象全部描繪出來了。 說實在的,無論什麼節氣,都沒有春節來得熱門,從商店大賣年貨到元宵節,處處都充滿了年的氣氛,年前大家步調一致的忙,同心協力的趕,就為的是把舊年虔虔誠誠的送走,把新年恭恭敬敬的迎進來。 雖然民國以來,大家都遵用陽曆,然而陽曆新年,卻始終不如舊曆新年受人重視,因為幾千年來,農業社會過年的傳統習慣,早已深植在人們心中,不可移異。舊日農家生活,不論耕田播種,都以農曆為準,農曆四季劃分清楚,月色分明,由月亮的圓缺,就可測知今天是幾號,所以農曆是世界上古老的計日方式之一,而春節更是農業社會所過的年了。 據民間傳說,「年」是一種專門在臘月三十晚上出來吃人的怪物,這種怪物雖然青面獠牙,猙獰無比,牠卻非常怕紅的顏色或大的聲響,所以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在門口張貼紅紙對聯,並連放爆竹,敲鑼打鼓的直鬧到天亮,為的是要嚇走這可怕的「年」。 此外風土記記載了下面一段話:「除夕夜,圍爐團坐,達旦不寢,謂之守歲。」各家生怕舊年過了,新年不來,所以從三十晚上坐到元旦天亮,眼見新年到了,便燃放「爆竹」以誌慶賀。 「爆竹」又稱「爆杖」或「燎竹」,古代人們思想單純,相信有惡鬼妖怪常在人的身邊作祟,所以用熱火焚燒青竹,使它爆裂發出響聲,驅走鬼怪。現代科學昌明,以往的爆竹已由大大小小的鞭炮所取代,鞭炮是用紙張包裹火藥,結以紙繩,燃放方便,爆聲強大,一般的喜慶婚壽固然少不了它,元旦更得使用它來「消災接福」。 流光易逝,又一個舊曆新年,儘管老一輩的人嘆息舊曆年的味道已越來越淡,可是家鄉那些多彩多姿的年俗與情調,卻是他們永遠無法忘懷的。 鑑於這一代的青少年對於年俗所知不詳,特搜集了一些過年時節的資料,一方面應應景,另一方面也使大家對自己國家的風俗習慣有較多的瞭解。 ‧臘月:「臘月」的「臘」是合祭諸神的意思,這種祭典,是在陰曆十二月舉行,所以十二月便稱為臘月。 ‧臘八粥:臘月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臘月初八的臘八粥。據說這天是釋迦牟尼得道的日子,寺廟內用香穀及果實等煮粥供佛,後來這個風俗被民間仿傚,家家戶戶在那天清晨用臘八粥供佛、祭祖並餽送親友。臘八粥的內容有栗子、百果、紅棗、荸薺、花生、青菜、黃豆、油豆腐八樣。 ‧辦年貨:臘月下旬,家家戶戶都忙著採辦年貨,鄉民多進城購買,街頭巷尾但見行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手裡提的全是大包小包的東西,桂圓、蓮子、瓜子、花生、棗子以及錫箔香燭之類,個個滿載而歸。此外主婦們在家裡也開始醃漬魚、肉、菜蔬,作各種年糕,準備新年食用。 ‧大掃除:臘月還是驅邪、潔屋的時期,把所有的房屋打掃粉刷,清潔一新,疫病、災害便蕩然無存了。 ‧春聯:古時用桃木板懸於旁門,上畫「神荼」、「鬱壘」(應讀為「伸舒」、「玉律」)二神像,以壓邪氣。歲時記說:「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後來由於桃板不易刻劃,畫像需有技術,就用紙張書寫吉祥文字以代替,這就是春聯的由來。每年進入臘月,處處都可以看到賣春聯的景象,使歲暮的街頭,更增添了過年的氣氛。常見的春聯有: 「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 「炮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 「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物華天寶日,人傑地靈時。」 「國恩家慶,人壽年豐。」 ‧尾牙:商人拜土地公(福德正神),除了正月以外的每月初二和十六,都照例作牙,作買賣的人準備菜餚祭拜,祈求生意興隆,同時慰勞夥計。二月初二的拜拜是「作頭牙」,而臘月十六便是「吃尾牙」,這是一年裡最大的打牙祭,不僅是商人,普通人家也拜拜,祈求明年五穀豐收,合家平安。 頭牙和尾牙的特別食品是「潤餅」,用薄餅皮捲肉絲和花生粉吃,捲潤餅象徵捲銅鐵,取發財的意思。 商家在尾牙那天款宴夥計時,雞頭的方向代表一個特殊的意義,如果要解雇某個人,便把雞頭朝向他,現在已不作興這樣了,老闆為了避免誤會,都是把雞頭朝著自己。 ‧冬至: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是冬至,冬至是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最受重視的,大陸上許多地方都有「冬至大似年」這句話。 冬至前夕,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作冬至圓,在早晨祭祖後享用,這叫作「添歲」,表示元旦雖然還沒到,實際上已增了一歲。 ‧送灶、迎灶: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送灶王爺上天的日子,灶王爺是東廚司命,一年四季都待在人家廚房裡,每家的善惡都由他觀察並記錄在他的考績簿上,他是親民之神,年終得去天上向玉皇大帝提出工作報告,訂定獎懲辦法,因此在他臨行之前,每家都舉行一次送灶典禮,午夜時分,闔家跪在灶前,虔誠的向他禱告,請他說好不說壞,為了怕他話說得太多,便請他吃麥芽糖或糯米糖,黏糊糊的使他有口難開,這樣老天爺無案可稽,對這一家的事也就不聞不問了。有的人家還把酒糟塗在灶門上,希望醉倒灶神,稱為醉司命;然後劈劈拍拍放一陣爆竹,以壯行色,火化了紙馬紙轎,便送他上天了。(祭品中有一碟短稻草稈及炒黃豆,據說是餵馬的。) 灶公公述職的日期是一個星期,所以除夕夜晚便又設供為他洗塵,把他迎回來,稱為「接灶」,在灶府大門上貼付對聯:「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寧波人還要在灶前燃燒竹製的紙虎及柏枝、歡喜團(用煤炭做的球),孩子們大聲呼叫:「富!富!三十年夜燒紙虎!」聲音喊得越響越好,直到紙虎燒完,這象徵一家的富有。 ‧除夕:農曆的月份,有大有小,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通常除夕的前一天叫「小年夜」,除夕叫「大年夜」。 ‧祭祖:中國人歷代相傳,講究的是「慎終追遠」,過年過節先得祭祀祖先,這才不忘本。過去在大陸上,差不多的人家,都藏有上代祖宗的神主軸子,上面畫的是祖宗肖像。到了除夕,把這些神主一軸一軸請了出來,小心拂拭一遍,按序分別掛起,點上香燭,擺上供品,全家大小按著輩份年齡,恭敬肅穆的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作長輩的將祖先的事蹟告訴子孫,以示不忘。新年之中,每日三餐,先得向神主上供,到正月十八才卸下來,是為「落神主」。 ‧團年飯:「每逢佳節倍思親」,每一位旅居他鄉的人,都要在春節之前趕回家門,藉與家人團聚,大家湊齊了吃團年飯,談笑間互相祝福,氣氛熱鬧融洽。 吃團年飯是除夕重要節目之一,用大圓桌面,在大廳上擺開,每上一道菜,便得唸些吉祥話,如芋頭--百事遇頭,青菜--清吉如意,魚--富足有餘,黃豆芽--四季如意,百頁--百年長壽,肉圓--團團圓圓。 吃完團年飯,大人開始聚賭,麻將、牌九、骰子,分別成定局,孩子們則玩升官圖或放爆竹,家家戶戶大門緊閉,店鋪上板,街上空無一人,屋內卻很熱鬧。 翌晨一時,賭局一律暫停,開始辭年,等於再祭一次祖,接著小孩分別向長輩磕頭辭歲,領壓歲錢。 ‧謝年:謝年多半在元旦凌晨一、兩點舉行,桌子中央供財神像,旁插大紅燭及壽字粗香,祭品堆高如「山」形,表示豐富,有熟全雞、活青魚、雙鯉魚、五花肉及各種乾果、鮮果,每盤頂上放紙剪的圖案花飾。 謝年時,燃放高昇爆竹(一種聲震屋宇三聲大爆杖,一響在地下爆,其他兩響則在高空分爆),膽大的人,都能握在手中燃放,接著再放長串鞭炮,孩子們都掩緊兩耳,興奮新奇的在一旁看熱鬧。 ‧守歲:中國北方守歲時,一定包餃子,餃子那時叫作「元寶」,表示年年進寶。家庭主婦包餃子時,便把一個制錢放在餃子裡,誰吃到便能福星高照,招財進寶,不過這通常都留給一家之主,這樣妻憑夫貴,全家都蒙福氣。 ‧討債:農曆過年,照例應將本年所欠債務完全償清,債權人於除夕,一定得親自或派人四出討債,但有一規矩:手中的燈籠不能熄滅,如果蠟燭已熄,則表示年三十已過,大年初一已到,那麼見了面,即使是債戶,也只能說聲恭喜發財,不能再討債了。 ‧出行:元旦黎明,由黃曆中查出財神的方位,然後對著財神的方向去迎接財神,等接財神的人回來,一進院便放整掛的鞭炮,院子裡放一盆木炭火,煽得紅亮,叫「聚寶盆」,老年人則嘴裡唸唸有詞:「財爺到家,越過越發。」這種風氣,上海一帶最流行,謂之「兜喜神方」。 ‧大年初一:陰曆的元旦,最早會在陽曆一月二十一日就來了,最遲也不會超過二月二十一。這天俗稱「開正」,大家起身盥洗,端正衣履,舉行新年的祭祖,然後小輩向尊長拜年,拜完年才能吃早點,北方人吃餃子,寧波人則吃豬油湯糰、糖年糕及桂圓湯。 ‧拜年:拜年是舊曆年的一件大事,小輩要向長輩拜年,平輩亦需互拜。前清時多行跪拜禮,入民國以後改用鞠躬,普通朋友則作一個揖,或拱一拱手,連說幾聲恭喜。 ‧禁忌:過年總免不了有些禁忌:臘,正月不搬家,不借火,不出柴(財)。年夜飯不得缺魚(餘),筷匙不得少擺,菜飯不能碗碗吃光,除夕不能向外潑水,給壓歲錢不能給單數,必須以四(事事如意),六(六六大順),八(兒要發,不離八),十(十全十美),或整數。 還有,長輩睡在床上,千萬不能給他拜年,向床底拜年,會一年不如一年。 元旦不吃生,否則一年事業難有成熟;避免拿剪刀、針線,或毀損碗盤;初三以前不准掃地,因為迎新年,財神會帶來滿地黃金。文人元旦試筆,要在紅紙上書寫「新正開筆,萬事如意」或「開筆大吉」。 ‧元寶茶與九子果盒:新年客人來拜年,都要奉上「元寶茶」(以兩顆橄欖象徵元寶),及朝湯(蓮子桂圓百合羹)與九子果盒(九個格子),盒中置桔子、桂圓、花生、黑芝麻糖、寸金糖等,一邊取以餉客,一邊頻作吉祥語,如「吃顆長生果(花生),長生不老」,「吃個桔子,百事大吉。」如果到的是一位新婚少婦,便給她一把紅棗,一面說「早生貴子」,如果是位官員,便給他「糖蓮子」,祝他連升三級。 ‧為老鼠添嫁妝:俗傳年初三之夜,老鼠嫁女,所以人們必須早早熄燈,使老鼠之女可以在黑暗中從容出閣,家庭主婦往往還把一朵紅色絹花,插在一塊方糕上,放在牆角或櫥頂上,算是給老鼠之女「添妝」。 ‧初四夜搶路頭:五路財神,俗稱「路頭」,初五是他的誕辰,要以牲醴祭祀,商家都以爭先為利市,唯恐時間晚了,財神會被別家迎走,所以多在五日的拂曉,其至於在初四的夜半舉行祭祀,這叫作「搶路頭」。到了年初五,所有的商店都開張營業,爆竹聲響徹雲霄,歷久不斷。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也是上元節,這天早上,人們都煮食糯米圓子,小而無餡的是「糖圓」,大而有棗泥、豆沙、芝麻餡的叫「元宵」。此外,炸春捲也是上元的點心之一(象徵金條)。 上元夜為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良辰,各地舉行燈會、猜謎,火樹銀花,城開不夜,好事者更提鑼敲鼓,在衢巷間穿流不息的「鬧元宵」。 年俗林林總總,雖然各地習慣不太相同,大致上仍是差不多的。 過年一向最受孩子們歡迎,他們可以啥事不管,一心一意等著吃喝玩樂,何況還有一大筆壓歲錢進賬,所以每逢臘月中旬,北平街頭就流行著一首歌謠,孩子們唱個不停,藉以沖激對年的盼望: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寫大字(對聯),二十五掃房土,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大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糊香斗,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出去拜年)。
-
●長篇歷史小說連載赤崁行
萬大明的思緒,從郭懷一躍到臉色枯黃、鬚髮微微捲曲的病尉遲周道存,此人願為光復大業效力,但不願參加義軍,更不願跟隨施琅。「能遊說他嗎?」萬大明在心中琢磨著,以他們的交情,並非完全不可能,不過這位兄長不受拘束的個性,或許留在台灣更適合他吧?郭懷一的大計劃需要人手,病尉遲將是一大助力。想到和病尉遲也將分手,不能不為之黯然。 思緒如潮起潮落,時間卻像日晷上的影子,緩慢而有序地向前移動,不會因為人們的思緒而加快或變慢。眼看太陽已接近頭頂,萬大明的心情開始緊繃,能不能見到朝思暮想的安娜,很快就見分曉。他個性內斂,喜怒不形於色,但這時也不免顯得焦躁不安。如果郭玉鳳得到的消息是安娜已去了麻豆,他將立即走出甘蔗園,陳石頭的漁船就停在數百步之外。 郭懷一和他說好,日影西移之前,不論郭玉鳳是否探聽出安娜的消息,他都會過來通報消息。中午太熱,墾丁們會找個樹蔭歇息,郭宅距此不遠,從甘蔗園的小徑躡手躡腳地過來,被人看到的機會不大。唯恐荷蘭人已得到消息,郭懷一將一個人前來,即使被人看到,他是大結首,巡視一下自己的甘蔗園,也不致讓人起疑。 日影已經偏西,四周仍無動靜,如果郭懷一走進甘蔗園,他經過處蟬兒會暫停鳴唱,鳥兒也會受驚飛起。他觀望著、傾聽著,習武之人聽力特別好,饒是蟬聲吵得喧天價響,只要有個風吹草動,都逃不過他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