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圍桌共餐享天倫之樂
為減輕母親準備年菜的重擔,今年與家人商議,外帶數道餐點。為省錢,往年母親都拒絕外帶,並叨唸以前不愉快的外帶經驗;她寧願一個人從採買食材到料理,花上一個多禮拜籌備。上桌的每一道菜都耗時費力,看了很心疼,偏偏我們不擅廚藝。 母親來到力有未逮的時刻,不再堅持全部自煮,我就近選擇口碑不錯的餐館訂餐。饗用廚師烹調的佳餚美饌,紹興醉蝦、乾煎白鯧、糖醋排骨、蠔油海參、干貝白菜魚翅羹,搭配幾道自己簡單的料理,再佐酒香,五個人的圍桌共餐,大家都好歡喜。 父母家人還能同桌饗食談笑,多麼幸福美好,至於餐桌上的料理,就請廚師們代勞吧。
-
金門女兒的麥田心事
「柯老,您說這麥穗該怎麼摘?」我望著太武山腳下金黃的浪湧,將研究生時期未解的困惑拋向海風。彼時金門大學的鳳凰木還開得熾烈,母親那句「趁讀書找個在地郎」的叮嚀,隨季風捲入台灣海峽,成了扎進掌心的麥芒。 這些年相親局裡遇過台北科技新貴、高雄船運二代,卻總在聽見「婚後定居本島」時悄然退場。金沙鎮老宅門前的風獅爺沉默見證著:當同齡姊妹牽著孩子逛模範街,我仍在烈嶼燈塔下數著潮汐,等一艘載著在地情緣的渡輪。 ※※※ 柯老拾起沙灘上的瓦片打水漂,漣漪漫過我們倒映在莒光樓金黃琉璃瓦上的影子。「知道嗎?柏拉圖的麥田實驗最殘酷之處,在於禁止回頭--但金門方寸之地,恰似環形麥田。」老人眼底閃過狡黠:「我們這代人相親要騎腳踏車繞島三圈,現在妳有電動機車,為何不敢掉頭?」 這話如醍醐灌頂。去年高粱酒節邂逅的縣府文創科員,因「不會甜言蜜語」被我劃入友誼區,卻在寒流夜送來伯玉路老舖的麵線糊;前月聯誼認識的水頭聚落修復師,雖無碩士光環,卻能對著十八支樑古厝說三天三夜故事。這些曾被「非金門籍」「不夠浪漫」標籤掩蓋的微光,何嘗不是飽滿的麥穗? ※※※ 給困在麥田裡的姊妹們: 一、將「篩選」轉為「澆灌」 與其帶著評分表相親,不如學后湖海濱的木麻黃--接納鹽分方能長出韌性。試著在翟山坑道咖啡館約會時,問他「小時候怎麼躲砲彈」,而非「年薪多少」;邀他去建功嶼看潮間帶,比燭光晚餐更能照見真心。 二、讓風獅爺當紅娘 參加古寧頭田野調查、瓊林窯燒紅磚體驗等在地活動,比制式聯誼更易遇見靈魂共振者。去年「戰地遺跡導覽團」便促成七對姻緣,其中三對在陳景蘭洋房拍婚紗。 三、把焦慮碾成高粱穗 每日清晨沿慈堤慢跑,讓朝陽修復血清素;睡前寫下三件暖心小事:或許是邱良功母節孝坊旁阿婆送的蚵嗲,抑或相親對象悄悄修好老機車的體貼。這些微光會織成安全網,接住墜落的惶惑。 ※※※ 昨夜夢見雙乳山下的麥田,我摘下沉甸甸的穗粒,竟是父親釀了三十年的陳高。醒來驚覺:所謂「純粹愛情」,或許就藏在金門人骨血裡--像黃厝三層樓芋頭綿密紮實,如金城蚵仔煎外脆內軟。 母親又來電催婚,我指著窗外笑:「看見建功嶼那對白鷺鷥嗎?潮水退時各自覓食,漲潮便比翼歸巢--這才是金門兒女的婚戀哲學。」話筒那端沉默半晌,傳來剝高粱穗的沙沙聲:「週末帶妳去西山農場,李伯兒子剛從福州回來……」。
-
我的「砂崙腳」奶奶
我記憶中「砂崙腳」奶奶始終和藹可親,每次返鄉北返總是依依不捨,多年以來依舊常常想起,父親老家那條泥土路上,從車子後照鏡中看見奶奶揮手道別的身影。 「砂崙腳」位於雲林縣四湖鄉,父親自小不愛務農便北上打拚,八○年代正值一股「臺北夢」,也讓庄腳囝仔掀起「北上潮」,父親自此成為離鄉背井一員,碰巧搭上工業經濟起飛而落地生根;我印象中第一次南下雲林是在爺爺病危之際,也終於見到了我的「砂崙腳」奶奶。 「砂崙腳」奶奶是典型的傳統婦女,據說當初也是務農起家,對於父親想必充滿農村回憶,尤其四合院的一戶一宅格局,「砂崙腳」奶奶總是穿梭三進到五進的格局房間,關心每個她的晚輩還有子孫,但她總是對我格外關愛。我印象中「砂崙腳」奶奶的床邊總有手帕、扇子還有枴杖,床底下還有一箱箱的飲料跟八寶粥,藤椅上放著各式各樣生活用品器物,每次返鄉總拉著我坐在她的床邊,緊握我的雙手叮嚀囑咐;一邊整理裝袋零食飲料,還將父母紅包塞到車窗,提醒我要用心讀書並孝敬父母。「砂崙腳」奶奶年邁之後卻罹患了「阿茲海默症」,記憶就像困在迷霧走不出去,每天被迫遺忘熟悉的人事物,即便如此她總會說我長得很像爸爸,也成為她混沌記憶中的一塊清晰。 我的「砂崙腳」奶奶早已跟我揮手道別,默默自己一人長途遠行,四合院前一老一小兩人身影,也成為我生命中的永恆回憶。
-
多重角色的林投樹
過年年假,我和好友兩家人最常共組「過年團」去踏查墾丁半島,從最初的德文、達來、阿禮的部落探訪,到墾丁社頂、滿州、港口、里德和水蛙窟的社區深度旅行後,相隔一年,同樣的農曆春節,我們依舊來到墾丁,躲開北台灣冬日的濕冷,在南台灣溫暖的冬陽中開展我們的過年旅行。 這次的腳蹤,我們來到佳鵝公路。在龍坑與龍磐之間,有一段兩岸夾道的行道樹,它不需特意栽種就巍巍成林,那是海濱或海濱山丘間最常見的「林投樹」,我對孩子宣稱:「它是台灣最酷的行道樹。」 林投,在我成長過程,分別飾演著不同的角色,從「北部鳳梨」、「定沙植物」到「法國金針」,又從「林投吹笛」演變到敬佩它強韌堅毅的本質……。 北部鳳梨 在阿里山脈山腳下出生的我,對林投樹是陌生的。 第一次看到林投,是在台北貢寮的海邊。那是北上求學時期,班上的露營活動,地點就在同學老家旁的海邊。我記得很清楚,在通往沙灘的小徑上,我的班導師眼神閃爍著慧黠的光彩、喜孜孜地告訴我:「這是北部的鳳梨!」多奇特啊!跟我們嘉義的鳳梨園一點也不像!不只樹叢高大,連鳳梨都掛在樹上呢。正當我努力的辨識兩者的差異性時,班導師終於忍不住笑著告訴我:「騙你的啦!它是林投的果實。」所以,這信以為真的把林投果當成鳳梨的糗事,就成了日後班上同學揶揄的趣談。 法國金針與吹笛 婚後住在淡水這濱海的小鎮,對海濱防風、定沙植物功臣之一的林投,就不再陌生了,因為中法戰爭滬尾之役,就是縱橫海邊的林投刺林和盤根錯節的黃槿密林,讓法軍在淡水沙崙登陸搶灘後,就直接陷入他們口中的「金針木耳林」施展不開而吃了敗仗。 所謂「金針」,是指葉子尖長帶刺的「林投」;「木耳」是指葉形長得大大圓橢的「黃槿」。在孩子就讀的天生國小,因地處於百年前中法戰爭古戰場,學校為此還特別在校園的一隅,復育「金針木耳林」,種植林投樹和黃槿,為的就是紀念「金針木耳林」對此一役的貢獻。 有時到海邊,看到當地的朋友,信手拈來一片林投葉,撕掉兩邊葉緣的尖刺,就捲起一只「林投葉吹笛」,迎著海風悠悠地吹奏起來,那臨風聽曲的午後定格成記憶中的永恆。 台灣俗諺裡的林投 而林投真正打動我的,是有一回,劉還月老師在恆春半島田調中,看見被焚燬的林投樹,於是錄了一段由他旁白的影音檔「火燒林投心袂死」! 大意是說,他在一叢被燒燬得焦黑的林投樹上,竟然看見它仍堅韌的從樹心冒出新芽的生機……。於是老師很感慨地說,難怪台灣有句俗諺說「火燒林投袂死心」……。 那段影音檔一直深深印烙在我腦海裡,並為林投堅毅的生命力撼動不已……。
-
宰予當官
孔子覺得這次沒有餓死,能拖著一條老命回來,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他一邊刪詩書定禮樂,一邊回想整個遇險的過程,讓他有一點不堪。他站立不穩,手一直不停的顫抖。這是孔子的夢魘。 想起那一天率了眾弟子到了陳蔡之間,絕糧,大家餓得頭昏眼花,唉聲嘆氣。夫子聽到這樣的聲音,好似心如刀割一般。弟子不說話,可是弟子不說話卻比說話還讓他難過,想到自己一無用處,不僅謀不到差事,讓弟子沒有光榮感,還帶領著他們一起挨餓,這個老臉怎麼抬得起來呢? 自己平日是怎麼教導學生的呢?不過是仁恕之道,學生也都聽進去了,可是自己是怎麼的遭際,說起來汗顏,自己都沒有前途沒有出路,還教導學生跟他一道學,豈不是要教他們跟他一樣挨餓,一起沒出路沒出息嗎?想到了這兒,孔子不禁手發抖,一個刀筆削歪了,誤傷到了左手食指,血汨汨的流。孔子趕緊用嘴把它舔食下肚。 孔子痛定思痛,事後看看左手的傷口雖已癒合,可是心裡的傷口卻仍然沒有好,想到當時的情境,就像噩夢一樣長夜緊追不捨,他仰頭向天說道:「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今天率領弟子何以落得在曠野走投無路?何以面臨到這樣的絕境? 」 孔子無力絃歌。他有道窮之嘆,覺得生不逢時,一輩子不遇,生活窮困潦倒,他想老天爺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他呢?他心有不平,但是他的仁恕之道又不許他發出不平之鳴。因為他教導弟子凡事要反躬自省,反求諸己,不可愛發牢騷。 宰予販牛之際聽說孔子絕糧,匆匆自陳國趕來,運了一牛車的米糧與蔬菜,告訴夫子說:「子貢聽說夫子有陳蔡之厄,特地託我運了一牛車的米糧與菜蔬來,請夫子笑納。」 孔子想到了這兒,停下了手中的刀筆,悵望著課堂的那一角落,好像靈魂出了竅一般,怔怔的出神。 孔子憮然,喟然長嘆。 六 孔子晚年並不快樂。他小時窮苦,一路努力讀冊追求知識,長大後想用知識在社會上立足,服務廣大蒼生,可是時君根本不予理會,還嫌棄他。他的知識落得一無用處,除了教書之外,一輩子栖栖惶惶只是窮忙。他常教導學生不怨天,不尤人,要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別人。可是整個社會並不認同他,也不願接納他,他有很強的挫折感,頓感知識沒有用,修養不足貴。 孔子回頭一看,那個最為好學、修養最好的學生顏回竟死得最早,死得可憐兮兮的一文不名。他常怨上天不仁,奪了他的得意弟子顏回。可是顏回若不早死,他那弱不禁風的三寶身體又有甚麼作為呢?在一個尚武與尚力而不尊賢的時代,他能靠知識謀生、修養吃飯嗎?怪不得會困乏而死。 孔子想到苦命的顏回,不禁悲從中來。他悼學生也自悼。他因此想到自己勞碌的一生,受到社會的摒棄,生活的折磨,難道我們作人作得不好嗎?難道我們學識不如人家嗎?為何不是早夭,就是終身窮困而不通達。他想問問老天爺,請他評評理,可是天道晦明,人世晦暗,他對天無言,對人世無語,只能述而不作。 孔子想到他的學生,閔子騫、冉伯牛與仲弓,這些人都是以德行優異而著稱,可是在現實的社會之中,他們的溫良恭儉讓,恂恂如也似不能言,在政治上登不上舞台、找不到出路;不僅不是優點,反而成為他們的致命傷,不是常常受人坑拐欺騙,就是不時遭人霸凌。啞口無言。 孔子何止是傷心呢?想到乾坤朗朗,大道蕩蕩,所以他才寫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可是人心的自私、自利、貪婪與貪權,導致詐偽與詐力橫行。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以致大道不道,上焉者騙權,下焉者騙錢。整個社會逞其私智,廉恥道喪,詐偽並出,價值錯亂。上下交征騙,而國危矣!這跟他的主張與理想不惟大相逕庭,甚且是背道而馳。他不禁發出浩然長嘆。這一聲嘆息貫穿了宇宙,也貫穿了古今。(八之七)
-
【小說連載】大箍呆
「美卿姨,時間過得很快啊,如今秀香已是一個標緻的姑娘,前些日子我娘竟異想天開,透過媒婆玉姆仔,要來個姑換嫂,幸好經過打聽及時阻止,才免予讓她嫁給一個頭大、身長、腿短的矮古仔財。」 「這件事我聽西安講過,所謂媒人喙糊纍纍一點也不假,這種事情關係於男女雙方終身的幸福,一定要慎重。尤其是秀香,小時候遭受父母雙亡的悲痛,被人收養後又遭受養母的虐待,長大嫁人後如果婚姻再不幸福,那上天對她也著實太不公平了!」 「所以我一定要幫她找一個好婆家。」 「我能理解你們兄妹間的好感情,秀香有你這個哥哥更是她的福氣。但你所謂的好婆家,不知定義是什麼?你能說給我聽聽看嗎?」 大箍呆意有所指地說:「美卿姨,我說的好婆家,簡單的說就是跟你們家一樣啦!有一個單純的家庭,有一位慈祥的母親,還有一個肯上進的兒子。當然,女方要挑選好婆家,相對地,男方也會打聽女方是否漂亮、是否勤勞、是否規矩,將來會不會是個賢妻良母……等等。美卿姨,比方說,如果西安娶一個養女,妳會不會接受?」 美卿姨斬釘截鐵地分析著說:「如果這個養女像秀香那麼乖巧、勤奮又善解人意,我一定會接受。但我們接受,女方的家長卻不一定會接受,因為你要挑人家,人家也要挑你,而且人沒有十全十美者,只要讓人家挑出一點小毛病,就會把它渲染成大問題,所以雙方必須要有充份的瞭解,才能讓事情圓滿,不能光憑糊纍纍的媒人喙,有時不但會誤人,也會誤事。」 「美卿姨,妳的分析太有道理了,真是讓人佩服。但還有一件事想請問妳,哥哥是不是可以幫妹妹做媒人?」(五七)
-
克羅埃西亞發起全國性拒買運動
2021年抵達克羅埃西亞生活時,還常常以當地物價低來鼓吹朋友來克羅埃西亞旅遊,但是將近四年後,克國的低物價恐怕只能成為歷史和回憶了。 2022年2月4日,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以來,歐洲國家的能源以及糧食價格節節上升,那年冬天,社區裡慣用瓦斯電暖器的家庭,因為國產天然氣價格跟著戰爭水漲船高,紛紛改買木材,重新開始燒柴取暖渡冬,那時起,克羅埃西亞寒冬的天空就再也不澄澈,空氣中也總瀰漫著木材的刺鼻燒焦味。超市以往相當便宜的牛番茄,一口氣漲了兩倍,其他包括雞蛋、麵粉、糖、葵花油等民生必需品價格也因為戰爭一口氣攀升。婆婆和其手足早早在開打前就買了數十罐的油以及十多包的糖囤貨好面對戰爭,他們經歷過1991年至1995年的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知道戰爭一開打,許多物資必定上漲。台灣雖然有來自中國有形以及無形武力威脅,但我從未體驗過戰爭的流離困頓,當然傻呼呼的沒有囤積任何物資。再說,小小的居住空間也沒有多餘的地方堆放「戰備存糧」。 十個月後的2023年元旦,克羅埃西亞告別舊貨幣庫納,成為歐元區的第20個會員國,在此之前歐元與庫納的匯率比為1比7.5345。新年新氣象,過了一個年假,走進商店,所有的物資包括克羅埃西亞人每天都要啃的麵包,以及天天泡在裏頭的咖啡廳飲料價格,竟然也彷彿慶祝加入歐元區似的順勢調漲。12月底和一月初所購買的同一種麵包,價差最大高達兩倍。漲聲不斷,唯獨不調漲的就是上班族的薪水還有退休族群的退休金,往後的日子總不時地聽到周圍的人抱怨克羅埃西亞的物價越來越高。政府的消保官雖然一開始稽查上漲的價格,並且對這些企業開出罰單,一些物資是暫時降價了,但是風波過後,店家又悄悄的將標價抽換成更高的數字。 來到2025年,克羅埃西亞早已走過因為新冠疫情導致的蕭條景氣,也因為2023年成為歐元區,越來越多的亞洲移工流入,為勞力短缺的服務業、建築業補充基層勞動力,克國的經濟表現也因此越來越亮眼。而物價,從此沒有再退回到3年前的水準,依然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像走樓梯一般拾級而上。部分的勞工薪資微幅調漲,但與漲了百分之15以上的物價相比,似乎不成比例。身旁有些朋友開始跨越國境到鄰近國家波士尼亞、斯洛維尼亞採購民生必需品。 政府的不作為,商人的貪婪以及新聞媒體所載的總人口萎縮,在在導致了物價的攀升。人民怨聲載道,但似乎也別無他法。——直到一天早上,外子告知他收到了家人轉傳來的訊息,呼籲全國克羅埃西亞同胞,在1月24日星期五這天拒絕購買所有物品,以抗議不合理的高物價。我對假消息一向很敏感,在不清楚訊息來源時,不會輕易採取行動,但時間一久,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論這件事,經過查證,才知道是克羅埃西亞的消費者服務協會在社群媒體上發起了這項抗爭,我也興匆匆的要以消費者的力量抵制高物價,一同見證歷史。 當日一早,我在外出的路上特別留意住家附近的超市、藥妝店、麵包店、藥房是否有任何消費者;似乎受到網路串連的影響,以往七點營業就門庭若市的超市,停車場冷清、空蕩,緊鄰的連鎖德資藥妝店只有收銀員盡忠職守的在收銀機旁待命。每到上午九點左右就有許多學生大排長龍的街邊麵包店,也是門可羅雀,如果當時有一隻蒼蠅不小心飛過的話,店員絕對有大把的時間將蒼蠅趕盡殺絕。寒冬的早晨,市集商店靜悄悄,無聲的抗爭開打了,我彷彿也聽見店家無聲的悲鳴。 那一天,似乎有些煎熬,想要買個香甜酥脆的可頌麵包解饞,卻要提醒自己正在抗爭;衛生紙的庫存快要沒了,週五晚上有空採買,可是必須忍耐到週六。——漫長的一天就在種種的忍耐中度過,也剛好可以練習克制購物慾望。那麼消費者的抗爭運動是否成功?國稅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該日零售單據總額比前一週同日下降了44個百分比,而所有的付款單據則是下降55個百分比,首次的抗爭運動可是收到了果效。6天後,政府釋出一份研擬已久的民生物資凍漲清單,規定幾十種品項民生物資最高價格,也算是呼應了這個活動。
-
金門太武山「海山第一」石刻究竟是誰所題
最近無意中從二手書市場上淘到一本《明監國魯王壙志之研究》,出版者為臺灣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中華民國57年11月印行。儘管之前我已經對金門魯王墓的前前後後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但是因為愛屋及烏,我還是把該書買下來。到手之後發現品相完好,唯紙質已發黃,訂書釘全部生銹,鏽跡滲透嚴重。 該書收入包遵彭、劉占炎、陳漢光、廖漢臣、胡適、蔣經國的文章,其中《魯王史跡考察記》一文是陳漢光和廖漢臣兩人合著。該文講述了他們受臺灣文獻委員會的特派,於1959年11月5日至11日,赴金門調查魯王墓發現的過程,同時考察若干與明鄭有關之史跡的經過。 金門縣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特別是在結束戰地政務後,在縣政府和民間的努力下,文化建設成績斐然。特別是在文史和文學方面,各類專著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可以說當今金門文風興盛,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但是筆者手頭所擁有的這個時期所出版的這類專著中,在談到金門太武山海印寺石門關門額「海山第一」石刻時,大多數作者都記為該石刻為明盧若騰所題。 大陸方面亦然。在談到金門太武山海印寺石門關門額「海山第一」石刻時,幾乎所有的作者都記為該石刻為明盧若騰所書。學術專著方面,最早的可見上世紀80年代末,海峽之聲廈門廣播站編著的《金門情況》(送審稿),最遲可見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海峽文藝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的《金門傳統建築與文化》(編者閩臺文緣編委會)。 此觀點顯然受到1959年3月出版的許如中所著《新金門志》的影響。 許如中《新金門志》是最早認定該觀點的權威專著。他在《新金門志》中有如下記載: 「海山第一」石刻,在太武岩石門關,永曆十五年辛丑盧若騰書,若騰署名,後為忌者磨去,留庵詩集,有《刊名詩》記其事,故今永曆辛丑以下數字模糊莫辨。 《魯王史跡考察記》一文在當年已對許如中的觀點提出質疑。現將原文摘錄如下: 「海山第一」石鐫在太武山海市(「市」應為「印」。筆者注。)寺前,有石門關,上顏(「顏」應為「鐫」。筆者注。)刻「海山第一」四字,字大約四十公分;又旁題款有「永曆辛丑十五年秋題」,字大約四公分。 按:「海山第一」,相傳係為鄭成功所書;惟據我們觀察,字體很類似朱術桂;許如中先生卻作「海山第一」石刻,在太武岩石門關,永曆十五年辛丑盧若騰書。若騰署名,後為忌者磨去,留庵詩集有「刊名」詩記其事,故今永曆辛丑以下數字模糊莫辨。但據我們拓本看來,永曆辛丑以下數字分明是「十五年秋題」;如果說是模糊的話,也只有末字的「題」字而已。另考盧氏「刊名」詩,並未見其題「海山第一」字樣;審其內容,亦應與「海山第一」無關。茲錄其詩如下以備考訂: 我生大亂際,不幸兼兩累。人識我姓名,我複識文字。雖無金石詞,亦或動痂嗜。而皮裏陽秋,未免觸猜忌。耿耿王烈婦,從容就死義。 立碑表貞姱,敘述頗詳備。巍巍太武山,孕毓多瓌異。警句頌山靈,標之山頭寺。我名署其後,今皆遭刖劓。若笑文字劣,何不以名示。 姓名果不祥,何不並人棄。陰陽避就間,畢竟同兒戲。木伐跡且削,大聖有斯事。似我今所遭,未須生忿恚。 筆者仔細研讀此詩發現,盧若騰在詩中雖然提到他題刻在太武山上的署名被人剷除,但是確實與石門關門額上的「海山第一」四字無關。 陳漢光和廖漢臣兩人認為「海山第一」字體很類似朱術桂,在書法理論上有存在的可能性。朱術桂是明太祖九世孫遼王植後裔,始授輔國將軍,清兵陷北京,受唐王封之為寧靖王,從事抗清志業,兵敗後避居金門。魯王墓壙志係朱術桂所撰。陳漢光和廖漢臣專程赴金門考察,時間雖然只有一星期,但製作拓本和判讀壙志花了較長時間,對朱術桂書體特點應有較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海山第一」題刻時間是永曆辛丑十五年(1661)秋,朱術桂撰寫魯王壙志時間在永曆十六年(1662)十二月。隔年鄭氏金廈兵敗東渡臺灣後,朱術桂亦赴臺,鄭經曾為他築宮鎮北坊(今臺南大天后宮附近)。永曆三十七年(1683)克塽降清,朱術桂以身殉國。所以,如果認為「海山第一」係朱術桂隨南明遺臣避居金門時所書,筆者認為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成立的可能性。 金門文史學者陳炳容先生顯然早已注意到此事。他在2011年1月金門縣文化局為他出版的《金門碑碣玩跡》一書中,提到太武山「海山第一」石刻時如下指出: 《新金門志》載:「海山第一」石刻,在太武岩石門關,永曆十五年辛丑盧若騰書,若騰署名,後為忌者磨去,留庵詩集有《刊名詩》記事,故永曆辛丑以下數字模糊莫辨。之後的《金門縣誌》亦沿用此則記載,此石門關之門額今尚存,所題刻為「永曆辛丑十五年秋題」,原本就無「盧若騰書」諸字,其《刊名詩》亦未談及「海山第一」石刻,陳漢光認為「海山第一」之字體很類似朱術桂。 陳炳容在研讀《刊名》和盧若騰另撰的《浯洲節烈祠碑記》一文後進一步指出: 明永曆15年(1661年)秋太武寺重建落成,之後於寺旁建節烈祠,盧若騰另撰《浯洲節烈祠碑記》。詩中所言之王烈婦,可能就是《浯洲節烈傳》所記載的王英娘,從《刊名》詩可知,盧若騰為王烈婦所立的碑記,及「警句頌山靈,標之山頭寺」,他的署名,在當時已皆被人刮除了。 1991年金門縣政府出版的增修《金門縣誌》,在談及太武山十二奇之一的石門關時做如下補注: 上鐫「海山第一」四字,為明永曆十五年立,似係辛丑盧若騰書,留庵詩集有刊名詩記其事,故旁有永曆辛丑等字。現列國家三級古跡。 「似」字說明這個時候撰史者對「海山第一」系盧若騰所書已存懷疑態度,但又記「留庵詩集有刊名詩記其事」,顯然又不妥。 1996年10月金門縣政府為張榮強出版《金門人文探索》一書。作者在《抗清不屈的盧先賢若騰》一文中,對盧若騰有關事蹟記載甚詳。在盧若騰留下的遺跡中,作者僅記載「盧氏故宅」、「若騰之墓」、「家譜記載」、「靈印辟邪」、「龍井聖泉」,對石門關「海山第一」則隻字不提。 綜上所述,陳漢光和廖漢臣兩人即已在1959年11月,對許如中的觀點提出質疑,但在當時以及以後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除了少數有心者外,並未引起金門文化界的普遍重視。那麼,「海山第一」石刻究竟是何人所題,誠懇期待方家學者不吝賜教。
-
宰予當官
五 孔子數窮,也術窮。他在匡地脫困之後,就率領著眾弟子繼續往前行。孔子本就長期無業,沒有收入,他周遊列國,所到之處人生地不熟,想找一個人引薦都有困難。君王只要富國強兵,只想擴張領土,孔子既不能領兵作戰,也不會謀猷畫策,只憑著一張嘴,人而不仁,想圖口飯吃,很難。 孔子,自己去投名刺,往往沒有下文,去進獻他的著述,也被認為是河漢斯言,束諸高閣。他不僅未受禮遇,還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國君一聽到他的名頭就搖頭,一看到他的尊容就心煩。覺得他空懷理想,不知今世是何世?不識時務,實在是不食人間煙火。 孔子不死心,他很固執,擇善固執。他越固執就越痛苦,因為事與願違,只能書空咄咄,徒呼負負。子貢早就看出夫子的性格----不達。意即不接地氣。覺得不能一味跟著夫子學,早在顏回夭折之前,他就看出孔門的通病,不能有所權變,因時因地而制宜。顏回的病逝,給他很大的刺激。以顏回的才品標格,今天竟然落得如此下場,其他等而下之的人,更不必說了。 他有見及此,心中不豫者久之。當此時際,剛好同學又要湊份子給顏回安葬,他一時手頭不方便,竟然拿不出錢來,這一件事讓他一直耿耿於懷,非常底難過,無法言說。眼看那個不喜歡讀書的宰予,出手竟然那麼的闊綽,一捐就捐了二十金,這給他頗大的啟示,覺得人生天地間,不能空有理想,光說不練。因此,他從宰予貸了二十金,也開始到各地去貨殖。 因此,孔門有兩個生意人,一個是宰予,一個是子貢。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能言善道,口才便給之輩,所以兩個人惺惺相惜,在孔門之中都以會說話著稱。如今相率去作生意,孔子對子貢另眼相看,孔子稱讚他「億則屢中」,買賤賣貴,有生意頭腦,也有生意眼光。而對於宰予還認為他不喜歡讀書,不學無術。 子貢做生意賺了不少錢,不時去接濟夫子。他本姓端木,名賜,因為常餽贈夫子銀錢的關係,所以孔子感激之餘,就為他取名子貢。有一次當子貢再去送錢的時候,孔子已經米缸快沒米了,而兒子孔鯉外出去借米又還沒回來,子貢此刻適時送錢來,無異是天降甘霖的及時雨,因此夫子一高興,不禁脫口而出:「賜也,使爾多財,我為爾宰。」 子貢的輸將,贏得夫子的感激。然而宰予是子貢的引路人,又貸錢給他去作生意,所以子貢很感激宰予。但是孔子一有困難的時候,宰予從來沒有幸災樂禍,袖手旁觀,他都會暗地裡適時的伸出援手。但是宰予的善行,孔子不是不知道。他沒想到那個他認為最不起眼的學生,竟然對他幫助這麼大,是其他的得意門生所難以企及的。孔子因此悶悶不樂 :「不患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最後一次周遊列國,仍然不得要領,認為世道人心陷溺,已到不可救藥的地步,他獨力難挽,但是他仍然不死心,就趁機寫了一篇「禮運大同篇」,主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寄託了他的政治理想,即使自身無法實踐,希望後世的人可以取法乎上,那麼他就可以死而無憾了。 孔子這時已經超過七十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他能活到這樣的年紀,已經是叨天之幸了。他覺得自己已來日無多,這一生走來坎坎坷坷,什麼遭遇沒經過呢?什麼苦頭沒吃過呢?他想到自己三歲時就死了父親,常受人欺侮,他依著年輕的寡母艱辛度日,為了生活所迫,只得幫人家去放牛。因此他常自我解嘲:「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他從小好學,手不釋簡策,希望能從讀書之中取得功名,無奈生錯了時代,時不我予,空有一度子的學問,謀職卻到處碰壁,好像老天爺跟他有仇一樣,有意跟他過不去。孔子一輩子不得志,希望在窮途潦倒的一生中,能夠為先賢繼志述事,留下一點精神文化遺產,讓自己這一輩子不要白活。所以趕緊回到魯國去刪詩書定禮樂。(八之六)
-
魚躍于淵
第一次養殖加州鱸魚,魚飼料的價錢是先前養吳郭魚時的翻倍再翻倍,每日戰戰兢兢,心中忐忑,不敢掉以輕心。 直到一年後下網收魚,鱸魚健康得活蹦竄跳,代表辛苦一整年的悉心照料沒有白費,心中懸宕的大石,才得以放下。 每日見魚兒在水中騰躍,直到收成當日,依舊魚躍于淵,是養魚者最放心、寬心、開心之事。
-
【小說連載】大箍呆
「你說的沒錯,我也認同大家的看法,真是女大十八變啊!遙想那年一個寒冷的下雨天的夜晚,她被你娘趕出家門,可憐的小女孩,一把眼淚、一把鼻涕來敲我家的大門,我不得不暫時把她收留,也讓我感到心酸,因為你娘把她趕出家門後,竟不管她的死活,存心要讓她凍死在外,真是不應該啊。那晚,我們同睡一張床,同蓋一條棉被,當半夜聽到她驚恐的夢囈時,我不得緊緊地把她摟在懷裡,就如同母女般,卻也讓我不禁想,這個小女孩如果是我的女兒不知有多好,我一定會把她『惜甘甘、疼命命』。」 大箍呆回想說:「那晚她被我娘趕出去後,我娘就把我關在房裡,不准我出去把她找回來,幸好妳把她收留,才免予凍死在外。我不是批評我娘,她這樣對待一個養女是不對的,既然要收養,就得好好善待人家。但是,她好像比其他養母更惡毒,秀香的身體處處都是瘀青,都是藤條鞭打的痕跡,要不是我聽西安的話把她當成妹妹來保護,不知還會遭受多少苦難。美卿姨,不僅僅妳心酸,現在想起來,我簡直快流淚。雖然長大後較少受到我娘暴力的對待,但她一開口不是夭壽死囡仔,就是袂好死囡仔,偶而地還會加上許多不堪入耳的咒罵語,不知道她怎麼會這樣,真教人想不透啊!」 美卿姨安慰他說:「可能是習慣的關係,但天下父母心啊,或許不會有惡意,你們兄妹就不要跟她計較,免得惹她生氣又要挨罵。」(五六)
-
笑容是Dogubeyazit最美的風景
土耳其旅人大都嚮往赫赫有名的西、中部景點--一伊斯坦堡、棉花堡、卡巴多奇亞……往往忽略了東部才是土耳其古文明的精華,方能一窺其古典風華之堂奧。 曾在土耳其東部一路品嘗古雅文采的饗宴,到了與伊朗交界亞拉拉山腳下的邊境古鎮多古貝雅奇(Dogubeyazit)就是終點了,倍感珍惜。 傳說中諾亞方舟在漂流四十晝夜後,將方舟遺留於亞拉拉山的南方冰河中,高達5,165公尺的亞拉拉山,隨著方位的改換展現不同的面貌,氣勢磅礡,氣象萬千。我們先去觀看亞拉拉山腳下緊鄰伊朗的邊境景點--世界第二大隕石洞,這是1920年因巨大隕石從空中墜落而造成的大窟窿,直徑35公尺,深達60公尺,嘆為觀止! 再到座落山丘的伊沙克帕夏宮(Ishak Pasha Palace),這座集奧斯曼、波斯、塞爾柱建築風格之大成的宮殿,建造九十九年(1685-1784)才大功告成,華麗宏偉,美輪美奐。前宮後宮366個房間、土耳其浴室、清真寺、禮堂……重門疊拱,浮雕隨形,細緻縟麗,美不勝收。如果說伊斯坦堡托普卡帕宮是土耳其第一宮殿,那伊沙克帕夏宮(Ishak Pasha Place)也應列第二,想當然耳,二十多年前即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世界共同保護的遺產。 走出伊沙克帕夏宮,即有好幾個當地小孩圍過來,笑容滿面要和我們合照,當我們樂意答應時,他們更樂不可支,呼朋引類,一大群小孩全跑過來,紛紛爭著合影,好歡樂的景象,我們簡直像大明星了!充分滿足我們的虛榮感。這時來土耳其七十多次的領隊才告訴我們:「不要自以為是明星,濃眉大眼的他們,是好奇居然有眼睛這麼小的人……」潑了好涼的冷水!接著領隊哈哈大笑說:「這只是原因之一啦!土耳其鄉下人很好客,他們真的很喜歡我們台灣人才是主因。」 和他們拍完照,我們步入一家傳統的土耳其鄉下咖啡館,品嘗道地的土耳其咖啡。坐定後,門口豁然出現一個頭上頂著一大盤土耳其烤餅、麵包的小男孩,踏著輕快的腳步笑瞇瞇地進來,看到我們對他友善微笑,立即擺出好幾個瀟灑的姿勢讓我們拍照。接著他就跟當地客人寒暄,也沒忽略我們,僅憑開朗的笑容和諧趣的指手畫腳,居然也可以和我們聊個小天,我們也跟他買了香噴噴的烤餅、麵包。喝完咖啡走出咖啡館,傳來盈溢愉悅的嘻笑聲,喔!原來路邊空地有好幾個小男生爭著踢一個陳舊的足球。 我們漫步到入住的旅館,雖稱古鎮最好的,其實也只是很一般的中小型旅館而已,門口竟坐著一個服裝整齊的擦鞋童,現在旅館前居然還有擦鞋童!教人驚喜!他面露純真微笑和我們打招呼,穿皮鞋的朋友都立刻過去讓他擦鞋。土耳其導遊才跟我們說,多古貝雅奇人民平均所得較低,小孩子都很懂事,課餘之暇,懂得儘量賺點小錢幫助父母,又由於東部民風知足、熱情,所以大家經常笑口常開,尤其是小孩子。 是的,快樂不應該穿制服,而是有多面向的,古樸的多古貝雅奇彷彿包裹一層多彩的泡沫,有許多快樂光線的折射,這折射之源來自他們的知足與熱情,他們慷慨地將快樂放大,以笑容對待他人是禮物;對自己則是財富。真的,一個人心中的天氣是晴是雨,全由自己決定,快樂原來是一種心態,領悟了就幸福。 多古貝雅奇雖有世界級的景觀,但無疑的,笑容才真正是她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