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那孤獨的身姿始終屹立 ----序黃慧敏《燈塔四記:島影中的守望》
2015年和2025年,對黃慧敏記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紀年。前者,她選擇入籍金門,後者,她更「大膽」的設籍在鳥不生蛋,雞不拉屎的烏坵鄉,而戶長就是自稱「烏坵大嬸」的好友高丹華。 我是她們兩位多年的好友,我結識丹華在前,認識慧敏在後;但晚近這幾年,由於寫作、文史、旅遊的嗜好,和慧敏的討論、交流、互動較多,對她的文字風格、敬業精神、為人處事,都有些許認識,也許這就是她力邀我寫推薦序的原因吧!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part 1是「我在烏坵的日子」,part2則是「跟著燈塔跑」,這兩部份內容,都是她多年來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的「親履實錄」。 她熱愛金門,由於丹華的關係,她更愛上了烏坵。 慧敏書中提到的這四座燈塔,有三座沒百姓住,唯一有人住的烏坵島,她竟然一聲不響,就一股腦兒的入了丹華的戶籍,成為道道地地的烏坵人,這豈只是勇氣可嘉,簡直是她冒險進取的個性使然吧! 烏坵,因為「烏坵大嬸」丹華數十年來鍥而不捨的努力與奮鬥,其能見度已大幅提升了;今者,又有慧敏用她特有的敏銳觸鬚,加上其記者出身的生花妙筆,我心暗自雀躍,此後,丹華在為烏坵發聲的孤寂道路上,肯定會更有衝勁、更具動力! 書中描寫的人物,都是有溫度,充滿人世間溫暖的,其中有好幾位都是我熟識的。他們把日常工作的「北椗」、「東椗」暱稱為「椗裡」,每個月固定在椗裡工作半個月,在家裡休息半個月,習以為常,甘之如飴。 這看似稀鬆平常的工作,他們卻甘願做,歡喜受,而且一做就是三代。默默的守護著來往人貨和船隻的安全,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日常;而他們的日常,卻成為我們安全的最大保障。 我當然知道慧敏意欲出版此書的用心與真意,有些事情,是不需明說的。嚴格說來,慧敏最多只能算是「新金門人」,但她熱愛金門的方式,是不折不扣地「去做,就對了」;不像有些人,永遠只會出一張嘴。 以前,我對烏坵島、大膽島、北椗島、東椗島的認知,都是片片段段的,今天,透過慧敏抽絲剝繭的努力和訪談,我對它們的認知,竟能慢慢轉趨清晰了。 擁有了這本書,我國書寫離島的書籍,只差澎湖這塊拼圖了,因為之前,我和慧敏的共同好友張麗霜(糖霜),已然出版了金門和馬祖各兩本著作了。我多麼盼望慧敏能夠攜手麗霜,共同寫出澎湖來,如果此私議能成真,那麼將來中華民國的離島(或跳島)間的油輪旅遊,她們的這幾部作品,肯定是最為搶手的。畢竟,而今前線都可以變成後方了,那麼,冷門的事物,沒有理由不能變成熱門啊! 歷年的中央通訊社駐金特派員或記者,我認識多位,她是除了郭堯齡先生以外,最讓我折服的一位。拜讀她描述的市井小民,我會聯想到潘希真(琦君)筆下的小人物,他們看似不起眼,卻都是大時代的小角落裡最溫婉的存在,他們要的不多,只希望自己的選擇,能為世人留下一點點「生而為人」的基本尊嚴與傲骨,如此而已。 我也真心希望像慧敏一樣這種大咖級、高瞻遠矚的人物,能多入籍幾個到金門來。不要忘了,烏坵也是金門的一個鄉啊! 慧敏的個子不高,但志氣卻很高遠,拜讀了她嘔心瀝血的作品以後,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因天候不佳,被迫「關島」,每日三餐,是除了罐頭食品還是罐頭食品,那一顆永不向惡劣環境認輸屈服的高尚靈魂! 而她,就是我所認識的黃慧敏記者啊!
-
花園的減法運算
四月開始刪除 紫藤的紫色指令 錫葉藤的存檔損毀 杜鵑的辭呈 飄滿石階 玫瑰花執行的 是另一個進程 用刺的編程語言 持續輸出艷麗 當六月雪開始覆寫 所有記憶體 桂花與七里香 正以香氣為單位 進行全系統備份 我們在下午茶時分 啜飲著時光的殘餘值 看貓咪們把春天 壓縮成 一道紗門的縫隙
-
願作講述浯島辛酸故事的人 ─話說《大箍呆》
2023年,當我寫完長篇小說《秋月西沉》後,腦裡隨即浮現出一個身材魁梧的農家子弟,他就是大箍呆。在彼時被歸類為窮鄉僻壤的農村,以致生活落後,知識水準也相對地低,鄉親多數是沒有讀過書的「青盲牛」。一旦新生兒報戶口,有時必須請辦理戶口登記的村幹事或指導員幫忙命名,它也是日後身分證的正式名字。 但往往,父母也會替孩子命一個小名,以方便叫喊。男性例如:牛犅、牛哥、牛屎、牛尿,羊犅、羊哥,矮豬、烏豬、膨豬、膨獅,狗屎,安茨、芋頭,烏番、烏貓、乞食、和尚、大戇,阿呆……等。 女性也不遑多讓,有:罔飼、罔育、罔抾、罔好,查某仔、新婦仔、新婦仔螺,大目也、細目也、圓目也、圓面也,豬母也、雞母也、羊母仔,番婆、塗婆,阿嬰、紅嬰、戇嬰、嬰仔、圓仔、阿肥……等。 倘若長大,朋友們聚在一起相互戲謔,有時也會幫對方取一個外號,從此之後便以諢名相稱。例如:倥也、戇也、憨也、貓也,憨台也、虎膦也、倥憨也、矮古也、大箍也、大肥也、大頭也……等。 如果是經商的,也會私下以它的行業,再加上原名的最後一字來相稱,諸如:賣金仔忠、賣魚孝仔、賣菜仁仔、賣肉愛仔、殺牛信仔、殺豬義仔、殺雞和仔、賣衫褲平仔,或是直接稱:做衫褲也、賣鞋也、賣金紙也、賣藥也、補喙齒也、刻印也、拍鐵也、賣五金也、賣時鐘也、賣目鏡也、賣麵包也、賣油炸粿也、賣燒餅也、賣水煎包也、賣便當也、拍麵也、賣水果也、賣貢糖也、賣燒酒也、賣粥糜也、開菜館也、補跤踏車也、開包車也、修理車也……等等。 甚至駐守在村裡的北貢兵,也會給那些未出嫁的姑娘們,取一個讚美或揶揄的外號,如:小辣椒、小白菜、小美人、小甜心、小乖乖、小珍珠、小寶貝、小可愛、大洋馬、小洋馬……等。竟然還有一位經營雜貨店的阿嫂被叫「邋遢婆」,有一位村婦被叫「十三點」,甚至每當換防,還會把她們的綽號列入移交。但倘若不被接受,也會狠狠地瞪他們一眼,然後回一句「夭壽兵仔,叫欲死!」才甘心。 總而言之,不管是男性或女性,有小名或綽號者,簡直不勝枚舉,而且取名可謂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加起來整整一籮筐。縱使有些別名不被本人接受,但往往習慣成自然,當事人不得不逆來順受,讓諢名取代原來的名字,任由人家大呼小叫,而且一叫就是一輩子。 文中的大箍呆,他原名叫昆山,因個子長得高大,動作難免有些遲鈍,於是同伴就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大箍呆」。有時還會當著他的面調侃他說:「大箍呆炒韭菜,燒燒一碗來,凊凊阮無愛!」可是他人雖大箍,頭腦則清晰,思考也縝密,認真說來一點也不呆。對於同伴的嘲謔,儘管不是滋味,卻也假裝無所謂,任由他們耍笑。但總會趁著他們不注意時,隨便抓一個來彈耳朵,本地話叫著「擉耳仔」,被擉耳仔的同伴無不痛得哇哇大叫。於是他不禁暗笑,到底誰是大箍呆?雖然俗話說:「十個大箍九個呆,一個無呆狀元才」,或許他就是那個無呆的狀元才。 大箍呆的母親人稱虎嬸仔,她的個性怪異、剛強又獨斷獨行,就如同是一隻會亂咬人的「虎豹母」,村人見到她就彷彿見到鬼,所以在村裡不得人緣,也因此而「三口灶點無一葩火」,譬喻她做人失敗,不讓她引火苗。而且罵起人來非但惡毒,其速度也沒人比她快,大凡女人能咒罵的那些什麼「夭壽死人骨頭」都難不倒她。例如:「夭壽袂好,夭壽無命,夭壽填海,摳頭絕種,膨肚短命,死袂出世,去予鬼掠去,去予王爺掠去牽馬……」等等。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粗話也罵出口……。 大箍呆家有一個養女名叫秀香,村人幾乎都知道,虎嬸仔收養她的目的,毋寧是長大後要跟他「做大人」。但大箍呆卻相當排斥,甚而當母親打她時,還在一旁高喊:「打死她、打死她!」因為如果把她打死,就不會有做大人這件事。然而當事情被好友西安知道後,不斷地加以開導,既然不想跟她做大人,就要他把她當成妹妹來看待,不能任由母親「苦毒」。大箍呆終於接受他的建議,開始處處關懷她、事事袒護她,久而久之,兩人竟衍生出一份深厚的兄妹之情。 儘管養母虐待養女到處可見,但像虎嬸仔這種開口就是夭壽死囡仔、摳頭死囡仔、袂好死囡仔……,而且動不動就拿藤條打她,讓她的臀部滿佈傷痕;有時則用手擰她,讓她的臉頰紅腫、大腿淤青;時而還讓她吃隔夜的「臭酸糜」,導致她肚子痛而腹瀉。有次竟為了不小心打破碗,在天寒地凍的下雨天夜晚,把她趕出家門,要讓她凍死在外面,這無非就是可憐的新婦仔命。但虎嬸仔這種泯滅人性的行徑,天地不容啊! 隨著秋去冬來春天到,歲月不僅讓大箍呆和秀香成長,也讓虎嬸仔蒼老。被她咒罵夭壽、袂好、摳頭、填海的秀香,不但沒有夭壽也沒有袂好,更沒有摳頭或是被她抓去填海。反而是女大十八變,應了「三年無死成大人」的俗語,除了長得亭亭玉立,也是一個標緻又勤奮、備受村人稱讚的村姑。但大家都知道她長大後會和大箍呆做大人,所以沒有媒人敢來說親。 可是虎嬸仔惟恐秀香會被別的男人拐走,或是跟駐軍的兵仔跑到台灣吃大米飯,所以趕緊央請美卿姨側面詢問大箍呆的意見,期望他們兩人能早日做大人,好替他們這個單傳的家族開枝散葉、蕃衍下一代。但大箍呆意志堅決地說,他和秀香已培養出深厚的兄妹之情,兩人不可能成親。當美卿姨轉達這個訊息時,虎嬸仔在不能如願時,竟搥著自己的「心肝頭」放聲痛哭,口中則不斷地喊著:「天哪,我哪會遐歹命,遐歹命咧!」 彼時的島鄉,因部份待字閨中的少女,有些以各種理由申請出境,遠赴台灣謀生,有些則被駐軍娶走,故而受到男多女少的影響,三、四十歲還討不到老婆的男人不少。因此,竟有媒婆專找男女雙方各有兄妹的家庭加以配對,也就是所謂的「姑換嫂」。 例如:王家和李家各有兄妹一人,哥哥因受到某種因素使然,到了適婚年齡尚未娶妻,經過媒婆的撮合,王家把妹妹許配給李家哥哥,李家則把妹妹許配給王家哥哥,如此就自然地形成親上加親的姑換嫂。但有些因哥哥年紀較大,妹妹年紀較輕,因此會有年紀較輕者成大嫂,年紀較大者變小姑。(上)
-
一張久別的照片─回憶
故事偶而會重現 讀一點春花秋月爛漫 仲夏溪聲響亮 整座村子都被蟬鳴包圍 走過曬花生赤土地 吶喊七歲光頭上學去 那蒸烤回憶仍灼灼熾熱 蟬蛻藝術羅列在苦楝樹上 孵化生命簡歷清楚了然 水,溫存整個夏季 如夢一場演出 永不翻頁的難捨 牛舍裏的牛乾糧(花生枝梗) 西瓜棚煤油燈和漫畫 三角潭田土芭樂澀味口水 挑不完的澆菜水桶 應該牢記 在壩底悠游閉息紀錄 或是 南風悠閑吹落的喝欠 時間征服容顏 劇情刻不容緩加碼 苔薄日舊 拾起荒老塵味 青春上鎖 愛恨入土 沒誰俘虜了誰 白花花陽光 一樣白花花(稿費贈大同之家)
-
不熟的孫子
你媽說你很忙 上補習、學鋼琴、寫英文作文 我點頭,說:孩子有前途 然後切了一盤你不吃的水果 放回冰箱第二層 你爸說你長高了 我說,是喔 那件紅色背心應該穿不下了 可我還是洗了、曬了、摺好了 疊在你沒回來過的枕頭上 我們視訊 你從螢幕那端露出一顆頭 「哈囉阿公!」 「阿公你聽我說……」 然後你媽接過電話: 「他要去寫功課了喔,改天聊。」 我點頭 跟你說「掰掰」的時候 你人早就不見了 我關掉螢幕 窗外風大 曬在陽台的背心被吹得發抖 就像我這顆被遺忘的老番薯 烤得暖暖的 卻沒人記得拿來吃
-
葬花……
花落本無因 當時枝頭好豔麗 人間正無雨 竟落一處乾涸地 葬花本淒美 只嘆烈陽無淚滴
-
老友重逢
冬日近午, 陽光微微, 輕灑如夢。 我帶著厚重棉被, 披掛在銀灰衣竿上, 讓他洗個溫暖冬陽浴。 微風輕輕跑來, 帶著棉被一起盪鞦韆, 來來往往, 上上下下。 微風輕語: 「老友,你又變重了!」 陽光豪爽: 「沒關係,讓我把你烘得輕盈又暖和!」 棉被笑了, 笑容在杆上流轉如鑽石; 又像一串串晶亮小秘密。 這是老友們的久別重逢, 一朝一會, 誰都沒缺席。 夜晚, 我擁著棉被, 像擁著冬陽的溫暖, 也擁著醇厚的友情, 深深入眠。
-
運動場的回憶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時間的周末假日,一支士氣昂揚,動作靈敏的軍方橄欖球隊,經常來運動場練習,看他們在球場中奔跑衝鋒,爭先陷陣,穿越得分的奮勇精神,真是讓我們這群小伙子個個欽羨不已。每年春節期間,軍中派出舞龍舞獅隊軍民同歡,運動場就是主要會師地點。有一次運動會,出現了令人驚喜的賽馬活動,同學們在看台上看傻了眼,不斷拍手,加油叫好,興奮極了。另一次運動會場上,我們這一年級全體男生上陣,表演操槍「劈刺」大會操,學校特地請來軍中資深師傅級教官,使用真槍練習了好幾個週末,才能「出師」上陣,竟也有板有眼,贏得不少掌聲。 曾被譽為戰地最高學府,金中一直當仁不讓且十分稱職的扮演這樣互動的角色。後浦小鎮就像關愛示範中心國民學校一樣,也一直默默支持照顧這所有如家中書房的「學堂」。在金中求學的同學,幾乎都是來自金門各鄉鎮的子弟,大家親如家人一般,這是何等難得修來的深厚機緣。示範中心創校較早,是歷史見證,一直也是後浦小鎮居民心中最疼惜的寶貝。 當年,金中的學生幾乎有將近半數是示小的畢業生,有如兄弟般的兩校,隔著民權路對角相望,位居其間的就是運動場。兩校深厚連接的機緣,好比學生們求學的成長地圖,同學們攜手接力,年復一年,在兩校求學進步,不斷逐級發展而上。兩校學生都是後浦小鎮居民,也是金門人對未來的深深期盼與希望所在。個人同時身為兩校校友,想來,常常滿溢幸福心情。 金門冬季嚴寒,回憶中,當年求學時,若逢寒流來襲,每年總會有一、二次,早晨升旗後,教官們帶隊,全體列隊慢跑,從運動場南面排門出發,前往靠近南門海邊的莒光樓。稍作休息,再原路慢跑回校早課。前後一個多小時的活動,讓人全身暖和有勁。難忘那樣的年少歲月,旺盛的體能與活力,真值得回味。歲月易得,卻嘆其遠,直讓人低迴不已。 奔馳的光陰 運動場是我們中學時代主要團體活動與運動健身的地方,每天早晚升降旗典禮,體育課,運動會與大型團體操練活動……,都在這兒度過。難忘每次體育課後,從球場回教室,依然話題不斷,或是婉惜許多未進的球,或是興奮討論剛才如何巧妙的頭槌頂進一個角球。 運動場更是我們每天上下學必經之地。難忘沿運動場圍牆邊放學回家途中,路過母校示範中心國小,很想回久違的校園走走,只為好好看看當年手植的小樹,不知現在長得如何?重新問候那一直寄掛心中的老合歡樹與老榕樹,回味當時,樹下夜讀,溫書,遊戲,沉思,或與老同學們開懷談心的情景。心裡卻老惦記著明天的考試,只能說以後再來,匆匆回家,準備晚上溫習數學。 有如在家鄉學生時代回憶的索引,沿著記憶的甬道,彷彿昨天一樣,小學時初次造訪運動場的機遇,竟連接了與母校金門中學最早的緣分。每天上下學走過運動場,春去秋來,歲月如流,六載寒暑,令人難忘。 四季的回憶 春來料峭,清晨走過細雨的運動場,微風中,快步前行,偶見一雙燕子飛逐東風而過,心中亦感喜悅。 夏日炎炎,頂著大太陽回校午課,運動場上時有軟風薰過,蟬鳴偶能捎來一些涼意。若是夜來星斗滿天,晚風拂過,倒也讓人心曠神怡。 秋高氣爽,走過運動場最舒服了。涼風習習,高掛的藍天,清雅得有如一塊畫布,讓人開心得想順著跑道奔跑,就像小時候第一次來到這兒一樣。 冬季嚴寒,走過運動場最是難受。北風揚起小沙礫,直撲臉上很痛,總是把衣領豎得高高擋著,同時小心書本與帽子別被吹跑了。頂著風前進,竟有些悲壯的氣氛。 隨時光流轉,運動場與金中校園合成了每一位金中人共同的中學生活回憶場景。無論何時何地,總能憶起,當時年少求學的歲月,常常走過這裡。 後記 有緣在母校金中求學,前後六年時光。本文記述當年母校金中運動場情景,皆為1969年以前的記憶。回憶中,常常滿是懷舊的心情,也能稍稍撫平遊子的鄉愁。 一般而言,有關環境、設施或建築,常常因整體計畫或實際需求,進行必要的因應與調整,或做不同程度的改變,都是很正常的作為。其成敗關鍵,在於原有設計思維,主要功能,與人文條件是否已被適當考量或保存,並能與時俱進? 深富紀念意義的建築,值得好好保存。這個運動埸有太多金中人與後浦小鎮居民共同的記憶,實在太珍貴了。 從母校畢業多年後,運動場景觀已有許多改變。就其大者觀之,試舉其一,運動場東面圍牆中段,直通莒光路的出入口與台階已被封閉,改築更高的圍牆,有形與無形地阻隔了金中校園與後浦小鎮相互親近的甬道;南面排門下,加了一道冰冷的伸縮式鐵柵門,時間似乎遺忘了曾經彼此一起守望多年的那一分珍貴緣分與情誼? 原本美麗宜人的綠蔭大道,不意有了狹隘閉塞的印象,自我封閉的運動場,失去了開放空間的本意,運動場的整體樣貌竟有些蕭條,最是令人婉惜。 走筆至此,母校求學的中學時光,彷彿又在眼前。校園情景,與課堂書聲不停閃過腦際,我們的運動場也常在回憶中出現。更難忘的是,與母校有緣相互守望多年的後浦小鎮,是我優雅靜謐的家鄉。(下)
-
金門偶遇--金斑鴴
潮汐變化的「摩西分海」 夕陽餘暉的浪漫情懷 佇立在島嶼的石板上 遠眺金門大橋 悠悠的你 在沙灘不遠處漫步走來 我緩緩蹲下與你平視 半晌 你走進我的鏡頭裡 生命的交融 有了驚鴻的悸動 天地之外 請載上我的思念和祝福
-
「佳偶天成」之蘇州耦園
「涉園」即是蘇州「耦園」的前身,耦園這座古典園林陸錦於清雍正年間,辭官退休之後回到蘇州所興建。 「涉園」這個名稱的由來,則是取自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園日涉以成趣」,意思就是:園林的此處主人每天在此處悠閒散步著,進而獲得了甚為舒暢的體驗。 在清同治年間,涉園被沈秉成給買了下來,沈秉成同時邀請精於山水的畫家顧沄,為的便是要在涉園的舊址上進行一番重修及擴建,而這重修及擴建之後的園林,便是今時今日遊客所爭相造訪「耦園」了。 耦園的位置在蘇州的東部,這座園林有三面均被河水所環繞,其建築有三個部分:分別是中廳、西花廳、東花園等;除此之外,「耦」通「偶」字,也有一說指的是「佳偶天成」,這對「佳偶」就是買下耦園的沈秉成與其妻子嚴永華二人。 其實這沈秉成曾經有過三段婚姻,因為直言進諫,因此被罷去了湖南按察使之官職,沈秉成在輾轉回到江南之後,他的第二任妻兒亦陸續身故,實在可說是禍不單行啊! 嚴永華可說是江浙一帶極為出名的才女,琴棋書畫無不通曉,經歷過兩次失敗婚姻的沈秉成,在第一眼見到了嚴永華的時候,就對她頗有好感,嚴永華對沈秉成也是頗為欣賞,因此彼時四十五歲的沈秉成,便與三十一歲的嚴永華結為連理了。 耦園的東花園是景致最為優美之處,古式的亭台樓閣圍繞著中央的受月池,將池水襯托的更加典雅,嚴永華平日最喜歡待的「無俗韻軒」就在這兒;西花園則多是以珍藏書籍的建築為主,這些藏書樓陳列沈秉成的藏書以及收藏品。 蘇州的園林各有其不同的風貌,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園林之一即是耦園,在耦園的兩岸還有著碼頭,方便讓來往船隻的停泊,這也是耦園在蘇州園林中的罕見之處。
-
無名英雄
前一陣子颱風接連撲向了台灣,路上的招牌墜落,更多路樹斷裂,新聞的報導,與驚悚的畫面呈現,讓人看得膽顫心驚。 但也沒多久,許是一兩天吧!街道又回歸了原貌,大家彷彿都忘記了前幾日的破敗畫面,大家生活回歸了平靜,也沒有人特別在意,是誰將這一切歸於原位,似是一頁日曆被輕輕揭下,過去的了無痕跡。 有一回颱風天,我恰好生病了,實在沒有辦法只好頂著狂風驟雨出門,站在第一現場的我,第一次看到倒塌的樹枝,攔住了我的去路,險些就倒在我的車子上,我還看到路邊有工人,抱著掉落的招牌,打算拖回家,那原本只有不到十步的距離,他走得異常艱難,狂風還幾次把他吹得連連倒退數十步。如今想起來那天場景,都感覺有點害怕,我急忙繞過去,往醫院就醫。 約莫兩個小時,我輸完點滴後,終於感覺到有所緩解,踏上歸途的我,在車子裡緩緩看向那讓我心有餘悸的街道,心裡還在想要不要改道行駛,卻眼眸一震,那原本無人的街道上,出現了許多英勇的身影,仔細一瞧,那是國軍弟兄,正努力的清理著路上那一根根比腰桿子還粗的樹幹,雖然臉上已經明顯被雨水侵襲,但是他們仍不畏風雨的,努力搬運著,還街道的一路通順。 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新聞也只會報導樹倒下的消息,而並不會報導誰扶起來樹幹,想起以前,看到網路上有人捐個一百元收據,都能獲得幾百個讚聲,但又有誰想到這些默默付出的人們呢? 「善欲人見,並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歲月使人增長的,並不是單單只有皺紋,用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更能叫人了解真實的世界,網路發達,資訊能看到的一面,僅是別人想給你看到的一面,而發自內心的善,時常充斥在我們彼此身邊,默默無名的英雄,正用他那沒有超能力的雙手,拯救著生活。
-
運動場的回憶
初次造訪 記憶中,應該是小學三、四年級時,隨長輩們第一次到這兒,在那無拘無束的廣場中高興奔跑,惹得大家擔心可別跌跤。當時,那是一片到處碎石、泥土與雜草的空地。不知天高地厚的脫掉鞋襪,只想學人光腳丫跑跳。跑了一小段,被碎石子扎疼了腳底,這才放棄,趕緊穿上鞋,小心走著,也算是與運動場最初的邂逅,一場小小運動的經驗。 運動場在後浦小鎮西端,順莒光路西行到頂,前面是南北向的民權路,一段有安全島的漂亮公路。安全島上茂密的老榕樹,綠蔭如蓋,枝椏懸空橫跨兩旁道路,宛如雙向天然甬道。路西邊是一片不太高的台地,由沿路築起的花崗石牆將北、東、南三面圍起。東牆中段,正對莒光路,有一寬寬開口,尋平整台階而上,有如攀登城堡石級,走上台地,豁然開朗,一大片廣場,就是運動場了。 遙想當年情景 運動場再西,又一更高的台地,整齊建築,就是母校金門中學校園。 觀察整個地勢,當年,從金中校園的台地,直到民權路與莒光路口一帶或更遠,應是一片順勢的斜坡。運動場這片被整平為半高的台地,留下左右兩邊坡道,分別是現有兩邊通向校園正門與側門的道路。運動場也劃入金中校園。校園西北臨埔邊,西南可眺同安渡頭。每天放學之前,學校在運動場舉行降旗典禮,正是夕陽西下時分,當晚霞滿天,真是美極了。 運動場東面,臨民權路的牆邊,連著南、北兩邊圍牆,分別隔著通向校園正門與側門的道路,再加築半人多高的女兒牆,安全厚實。運動場西邊,緊鄰金中校園台地,全面築有整排的階梯式看台,中段設一司令台,台之左右半開處各有一口狹長直上的台階,拾級而登,可通往金中校園,又各有鐵門把關。看台與金中校園接臨處,以空心磚側向砌成鏤空的圍牆,運動場與校園可直接隔牆相望,視覺穿透,讓整體空間更輕靈,連貫開闊,也消除了不必要的阻隔感。 運動場開闊大器,寬敞周正,依當時的條件,不僅是金門當地頂尖的運動場地,就是與台省各級學校相比,想必也毫不遜色。運動場中央是一座標準足球場,球門分據南北,球場周圍劃有標準跑道環繞。跑道外,南邊是兩座對排的標準籃球場,北邊也是兩座對排的標準球場,西面是籃球場,東面是網球場。球場、跑道之外,與圍牆距離仍寬,舖有草皮,沿著牆邊遍植木麻黃樹,多座水泥椅,散置其間。東北邊球場與圍牆間,又有沙坑、單槓、雙槓與吊環等運動場地,……整座運動場平坦敞亮,景觀宜人。 運動場除了學校活動之外,也是後浦小鎮居民日常活動散步的好所在,大家來去自如,輕鬆自在,有如自家後院。每天清晨學校升旗典禮之前,或傍晚放學後,球場上常會看到小鎮居民的身影。夏日晚間或秋天傍晚,涼風徐徐,開闊的運動場正是小鎮居民常來納涼散步,或是三五好友小聚聊天的好地方。暑假期間,正值「土豆」(花生)盛產期,運動場上平坦乾爽的籃球場,就是曬花生、高粱米或「番薯籤」(地瓜乾)的好場地。 南面圍牆中段,有一三孔拱型牌門,數級台階,讓運動場與通向校園正門的道路連接。據本屆「金中1518同學會」老同學考證,此矗立在金中運動場南面的牌門,是當年十二兵團所構建,並由兵團司令彭戰存將軍親題「運動場」匾文。此牌門應為運動場之正門,有傳統講究座北朝南之意。更有意義的是,此牌門與金門中學大禮堂「中正堂」前的學校正門牌門之形制完全相同,後者相對較高大,在同一路上,一字排開,一致座北朝南,巍巍面向後浦南門海岸,像極了攜手努力向前的兩兄弟。 與後浦小鎮的機緣 金中校園與運動場真像是兩孿生兄弟,共築這戰地最高學府寬敞溫厚的校地,親近美麗靜謐的後浦小鎮。運動場也是金中師生與小鎮居民相互分享一片難得的開放空間,共同守住一分純樸與人文氣息,在大部分時光中,超越了可能相距不遠的戰火威脅。相信,稍年長的後浦小鎮居民,對這份醇厚的情誼,一定也會有一份因身逢其時,且身在其中的回憶,帶來由衷的認同。 民國50年代初期以前,著名的金中「白宮」大禮堂「中正堂」,曾經外借當作金城電影院。當年,看電影是戰地金門軍民平常最喜歡的娛樂。金城電影院也曾經是當地最大,設備最好的電影院,好片上映時,常常人滿為患,還得注意單日砲擊的情況。晚場散場,時間將近晚上九點,走出金中大門,經過運動場,順著莒光路回家途中,常是快步前行,不敢稍有耽擱。金城電影院在1963年左右遷到民生路新址,將「中正堂」歸建金門中學。正式成為學校大禮堂至今,中正堂已然成為金門一個美麗的景點地標,也是所有金中人共同回憶的建築。 就像許多著名大學城的例子,好比劍橋、牛津或海德堡,學校與所在城市常常很自然的相互融合。無須多言,相互珍惜,共同守望,水乳交融,彼此一起守住難得的純樸風貌,與無可取代的人文氣質,是彌足珍貴的緣分。金中與後浦小鎮彼此相依守望多年,雖然規模或歷史與大學城的例子不能相當,情境何其相似,卻多了一份在內戰中相互扶持的濃厚情感,重要的連接點就是位居其中的運動場。 記得當年,金門地區許多大型戶外活動都是在金中運動場舉行,包括金門縣運動會,金門中學運動會,鄉鎮籃球賽,地方團體籃球友誼賽,還有屬於軍方的一些體能競賽活動。每當活動舉辦期間,運動場內外與周邊道路,總是熱鬧非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