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待風起的那一刻
出發吧! 海島的子民豈可忘記 浪潮在呼喚 去找吧! 我把所有的寶藏都放在那裡 一如你所想望 呦呴!呦呴! 水手們興奮的呼叫聲聲 勇敢的小船員各個身手矯健 我不是擱淺 只是靜定的 沈潛以待 待風起的那一刻 升帆遠颺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而且他經濟能力許可,經常穿上西裝、打領帶,頭髮又抹油,打扮得如同紳士般,和朋友結伴到班達亞齊。那裡是亞齊省的首府,儘管需要好幾個小時的車程,但聲色場所林立,是尋歡者的天堂,只要有錢沒有辦不了的事。 尤其他是老闆,誰也管不著他,經常一去就是兩三天,回來則是一臉的倦容,要睡上一整天精神才能恢復。他如此的行徑又有誰能奈何得了他呢?儘管天嘯老闆曾交代他,他外出的事宜千萬不要對別人講,以免被他老婆知道而橫生枝節。不管是天嘯老闆對老婆的尊重還是怕老婆,他心知肚明,身為他的屬下,只會替他保守秘密,豈能背叛老闆。 可是卻也有一件事讓烏番叔感到相當的困惑,隨著國際情勢的驟變,負責僑匯的信局已拒收寄往金門的郵件和匯款,因此他已兩個月沒有寄錢回去給春枝。這種情形不知是暫時的,還是以後都是如此,他詢問了很多人,竟沒有一個人能給他明確的答案。他請天嘯老闆代為打聽的結果則是:印尼政府與台灣斷交,而金門是屬於台灣政府所管轄,所以受到許多的限制。甚至說:蘇卡諾總統對中華民國政府有很大的成見,許多親台灣政府的華僑都受其迫害,並禁止華僑返國及通訊。除非兩國復交,要不,再多的錢也寄不回去。倘若真是如此,往後春枝的日子該怎麼過,莫不讓烏番叔感到憂心。 但是繼而一想,這幾年來他寄回去的錢也不少,再加上她平日的節儉,以及務農與餵養家畜家禽所得,生活應該不會有問題才對。(五十九)
-
金門的碉堡與金門的城堡
翻開記憶的日記,過去的種種隨著記憶的日記,漸漸的浮現出來,記得三十幾年前,軍中的政策大幅度的改變,外島已不再移防,只有志願役的軍士官互相的對調,因此我又被調回金門,隨著連隊在山外、尚義機場附近的碉堡,轉移陣地。 那時候,金門的防空碉堡,大部分設置在十字路口,碉堡畫上迷彩的顏色,具有偽裝的效果;碉堡的上面有防空砲,可對準對岸的大陸敵機發射砲彈。 我第一次來到金門,我在金城附近的基地連待了幾個月,就隨著連隊移防到前線。我在金門前線站安全士官的時候,我天天望著大海,在此捍衛臺灣海峽的安全;我軍中的生活變成了「看海的日子」,就這樣,我在此觀賞優美長長的沙灘,和金門海邊的風景。 就在那個時候,我隨著志願役的軍士官對調,我又重踏金門這塊土地;在金門尚義機場附近的前線有一座城堡,城堡是由一塊一塊花崗岩所堆砌而成的;城堡底下有一個隱密式的碉堡,碉堡裡面是砲陣地,砲陣地上,有一座重型的砲。 早晨,我從坑洞走出來,這時陽光射進我的眼睛,感覺有些刺眼;我走上了城牆,一眼望去,東邊剛升起的朝陽,它那白刃般的光芒一束束穿過雲層投射在海面上,此時此景,波光粼粼的海水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在一片蔚藍中海天交融,周遭的風景染上了一片金黃色。 這時海風吹過海面激起了浪花,也吹得海浪在徐徐翻動,緊接著一波一波的海浪沖刷著優美的海灘,發出低沉沙啞的聲音,此刻我漫步在金門的海灘上,享受涼爽宜人的景色,於是,我拿起了望遠鏡注視著,福建、廈門沿海的陸地,勾起了我的鄉愁和愛國的情操。 金門的馬山有一個觀測站。我在金門前線的據點,有時會聽到,由馬山觀測站的女軍官播放著「對大陸的心戰喊話,同時播放鄧麗君的愛國歌曲。」即使金門大大小小的坑洞都是在防備對岸大陸打過來的砲彈,不過,金門的坑洞也是當地的老百姓保護生命的防空洞。據說,就在那個時候,對岸的大陸發射好幾十萬發砲彈,落在金門的這塊土地上,金門的老百姓就躲進了坑洞,來保護自身生命的安全;軍士官兵躲在碉堡、坑道、砲陣地的洞口,以砲彈反擊。 然而,連長的命令,有時候會派我帶領士兵去支援工兵連,任務是前往花崗岩的爆破點,將炸開的花崗岩搬上軍用的卡車,然而,如何炸開堅硬的花崗岩?工兵先在花崗岩上鑽洞,鑽好後,裝上炸藥,再緊接著牽信管(引爆炸藥的管線),到一個控制開閥,等這些動作完成後,再按下開關就引爆了。 當花崗岩炸開時,強勁碎裂刺耳的聲音震響了耳膜,就這樣,花崗岩在瞬間向四面八方散開,看起來頗為壯觀。據說,就在那個時候,有幾位工兵在引爆花崗岩的過程中,不小心在接信管時,碰觸到火花緊接著就爆炸了,而這幾位來不及逃的工兵,被炸得身體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就在這時由金防部指揮官下達命令,將嚴重受傷的工兵,以軍機後送臺灣的軍醫院,立即搶救命在垂危的工兵。 在金門前線的據點,架設了各種重型的武器,記得有一種無座力砲,屬於筒後噴火,試射時,其威力可讓整個據點,感覺在震動。據說,就在那個時候,某個連隊的士兵,不清楚這種砲是屬於筒後噴火,卻在射擊時,將手臂放在砲的後面,結果砲彈擊發出去後,手臂就不見了,就這樣,為了預防如此悲慘的事件,再度發生,金防部指揮官下達命令,加強訓練這種無座力砲,並要求軍官說明操作,這種無座力砲的安全性。 在我的心中令我難忘的金門碉堡,就這樣,隨著金門碉堡回憶的結束,我暫時把記憶的日記闔起來,等以後有時間,再翻開記憶的日記。
-
冬至祭祖吃頭感恩話宗誼
浯島中秋寒露後時序轉涼,古早傳統習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豐收農閒之際,是敬謝神明及慎終追遠的日子。 才吃了半年圓,臘鼓頻催之際冬至的腳步也近了,金門禮俗「吃了冬至圓老一歲」也增長了一歲」。 「懷良顯高坑堀起,拓東浯後裔騰飛」!為弘揚祖德宗功,緬懷先祖遺訓,增進宗親情誼,促進互助合作精神,藉表慎終追遠,共襄盛舉之旨意。位處於仙人倒臥太武山騎馬嶺下人稱「好山好所在,人傑地靈」之地的高坑村陳氏宗親會,遵循傳統古禮擴大辦理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祖吃頭活動。 經云:敬其所尊,愛其所親,冬至日,開祖厝門,迎宗親,吉時至,開祖龕門,備饌,奉菜碗,舉鮮花,敬素果,獻金箔,一縷清香,三叩首,合十敬祖先,禮畢,鳴砲,祖德流芳。今年宗親會仍依循傳統古禮,典禮隆重圓滿,並祈求先祖庇佑我族人平安順遂,子孫滿堂,地方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縣長福海宗親輕車簡從,在宗親簇擁之下蒞臨會場,祭禮行儀後並與宗親話家常,同時對於宗親生活及地方建設甚表關懷,也希望宗親繼續給予鞭策及鼓勵,一定不會給宗親「漏氣」的。 「凝聚宗親,聯絡鄉誼」,於晚間並舉辦宗親會員大會,讓宗親「暢所欲言」及吃頭聯誼活動,為了「飲水思源」今年特頒傑出宗親榮華叔、金土叔、水南叔、文全叔等宗長,以感謝其凝聚宗親團結和諧,奉獻心力。另感謝年輕族輩宏瑞、資強、偉功、福氣、凱鈞、尚維等贊助吃頭大圓桌,讓圍爐活動圓圓滿滿;同時恭賀志瓶宗長當選城中家長會會長及宗長用國夫人李愛玉護理長榮獲傑出白衣天使獎,宗親與有榮焉,兩位宗長也回饋每位來參加吃頭宗親每人一份平安伴手禮,為活動增加光彩.傳為佳話;同時也恭賀尚智宗長蟬連金酒工會理事長、毅然宗長當選金酒工會監事,實乃「宗親之光」。 冬至大如年「依金門傳統習俗吃新丁頭,新婚頭,老大頭,皆由男丁參與,為了因應社會變遷,地區已慢慢改變,當晚祖厝金碧輝煌席開九桌,破了宗親歷年來參與人數的紀錄,為將式微傳統活動注入活水,宗親用國兄舉杯高呼,族人響應,一時祖厝人聲鼎沸,杯斛交錯,兄弟姐妹,叔伯媳嬸,寒喧問暖,小村莊猶如小過年似,似一場團圓盛會,亦彷彿是一場「村民發表會」。 誠如國寶藝術大師為仕叔席間說了一句感動的話:「我等這天也等很久了」,觸動了多少宗親的心,而今耳邊迴響不已,也讓宗親會更有信心辦好每一場宗親盛會;更有宗親網上寫道:「異鄉遊子,每當佳節倍思親」的感慨!本村旅台宗親祥叔專程回金祭祖共襄盛舉,並寫下:「慎終追遠敬祖先,民德歸厚才能兼,冬至佳節共嘉勉,繼而春來過好年」的佳句,與宗親共勉,更有耆老富貴叔公侃侃而談:「宗親團結再團結」的重要性。大頭宗長:一場盛會的成功圓滿,因所有執事幹部的用心付出。更有宗親網路如瀑而瀉的加油打氣聲,再次展現宗親的凝聚力,同時也在宗親「讚」聲中拍下幸福的回憶。 冬至吃湯圓,圓圓滿滿;敬祖先「慎終追遠」;吃頭「尊昭穆,論輩不論歲」;話家常「搏感情」,回饋鄉里,造福鄉梓,活動的成功圓滿。宗親會理事長陳容為、總幹事陳德鵬感謝所有義工及宗親善行義舉;也感謝後浦、何厝、新前墩宗親不遠千里熱情參與;再感謝全縣大家長、大宗陳理事長,宗親及各位長官貴賓蒞臨指導,同享喜樂,廟宇爭輝,宗族之光。(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碉 堡
碉堡 我站在這裡 妳來自那裡? 我聽到風聲 想知道妳的消息 妳卻要我聽海 聽海的浪濤聲。 如果說 妳是傳說 為何我在船頭 妳卻在 遙遠的那頭。 佇立 在海邊 寒風颯颯地吹 像海砂柔細的心 我依然在這裡 伊人在何方
-
歡樂時光
北風凜冽,臘月將近,遊子整裝待歸,不管窮也好,富也罷,家家戶戶,慶團圓,團圓歌謠,唱不停,但願歲歲年年有今朝,歲歲年年慶豐收。 時序進入嚴冬,冷氣團一波波侵襲,釘掛牆壁之年曆,已換新,距離新春不遠,此時,人間之公司行號正準備年終聚餐及有情人結婚宴請親友之時刻,吃遍大江南北菜色,依然懷念家鄉的廷傑飯店、斗門怡伯、沙中砍阿等傳統宴席菜色,例如閩式雞捲、鹹水雞、雜菜湯、芋頭扣排骨酥、干貝燴白菜、紅燒大明蝦、紅燒海蔘(海篸肚包絞肉)、紅燒糖醋魚、清蒸鯧魚、閩式封肉、羊肉麵線、油剪餅(蔥肉內餡,外皮香酥)、魷魚湯、豬腳湯、蟹黃羹、禮餅(豆沙及五仁內餡,外皮香酥)、甜八寶飯(飯中包豆沙)、甜湯(鳳梨罐頭)等,菜色簡單,金門味道地,著實令人回味無窮。 回首過往,每當小浦頭老家鄰居嫁女兒、娶媳婦、嬰兒(滿月)周歲或做頭,我們村裡的人都會前往幫忙,至於我們這群小朋友放學時,就似鳥兒般雀躍,因為我們也會去幫忙搓湯圓、包裝文定之喜糖果或分送湯圓及油飯,有時還更會跟著去叫村民前來喝喜酒或吃頭,亦會幫忙擺設與添加宴席的筷子、湯匙、汽水及醬油或辣椒醬,最後我們還可大快朵頤及喝喝口樂汽水,真是快樂,大人則幫忙搓湯圓、煮油飯及忙碌前往他人家裡或大浦頭(沙美)宗祠,借照明燈具、防水帆布、鐵管、桌子、長條椅子等,準備搭設宴客所需之菜棚及桌椅,至於宴席廚師,大多是請廷傑飯店、斗門怡伯、沙中砍阿或群英樓等師傅,前來管菜舖,而那廚師開列宴席之菜單及材料,亦是村民幫忙前往菜市場採買,雖然當時物資貧乏,惟村民們各個充滿著喜氣洋洋氣氛及笑容滿面,這是人世間的歡樂時光!
-
【小說連載】烏番叔
尤其是翻修古厝屋頂,那是何等重要的大事,要她來擔負這個辛苦的工作教他如何能安心?而且他們還背負著傳宗接代的責任,而這個責任必須年輕時才能夠執行。因為男人在四十歲以前仍然是一條精力充足的活龍,可是女人一旦到了三十幾歲除了不容易懷孕,生產也會有困難,這些問題也是他必須深思的。因此,是返鄉翻修古厝和傳宗接代?還是留在異鄉繼續工作賺錢?無不讓烏番叔陷入矛盾的深淵裡。 不可否認地,他現在正值壯年,亦有著人性中的七情六慾,生理上的需要更是強烈,但只好一忍再忍,未曾想去尋花問柳,亦未曾自慰,唯一的,或許是夢遺時的自然發洩。有時夢見和春枝在交媾,有時則莫名其妙地出現別的女人,就例如經常關心他的沙瑪,亦會出現在他的夢中,簡直讓他匪夷所思。而這畢竟是夢,與事實相差甚遠,過後也就不了了之。 即使天嘯老闆的太太遠在新加坡,可是他三不五時就會藉故回家一趟,其目的莫非就是為了解決夫妻倆共同壓抑的性慾。(五十八)
-
我訪問過的劉錦國老先生
2018年1月7日我收到劉溪丁主任傳給我的訊息,金門烈嶼鄉上林村傑出旅居汶萊國皇室廷大臣丕顯甲必丹拿督巴杜卡劉錦國僑領於2018年1月7日於汶萊辭世。 2015年2月應劉溪丁主任之邀約一同前往汶萊拜訪其親叔叔劉錦國家人,為協助許維民校長寫傳記之需,在現場有做一些訪問與紀錄,聽到這個噩耗當下立即找出已存放三年的筆記資料,回憶在現場訪問一位經歷無數的磨難,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完成龐大事業,並受人尊敬的僑領,雖然老先生95歲(民國10年生)尚在喉痛復健中,帶著沙啞的金門鄉土口音,娓娓道出他傳奇的一生,言談當中展現出堅韌的毅力與鬥志,字裡行間充滿了高智慧的人生哲理,對故鄉事物充滿了無限的關心與期待,對子女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有堅定不移的信仰,這一代成功僑領的感人事蹟,絕對有其與眾不同的道理在。 以下謹就劉老先生在三年前接受訪談中,筆者觀察出劉老先生獨特的價值觀,以此悼念劉錦國老先生之情以萬一。 1.堅定的宗教信仰與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價值的堅持 在長時間的訪談中,劉老先生數次表示,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生活,「子孫很重要,要好好教他們,對祖先要尊敬,不要忘本」「不要隨便找別人的宗教」「耶穌文化有2000多年的歷史,中華文化5000多年」「華人有5000年的智慧在外國人區域開發,讓在地進步很多,我們要聯絡外國人,與外國人合作、和平、共同開創美好的未來」「華人對汶萊政府要尊敬,不干涉」。由以上的每個詞句可以感受到劉錦國對家鄉的宗教信仰與傳統文化的堅持,也是其龐大事業能在異地生根發展的重要因素。 2.對台灣與中國未來的期許 劉錦國老先生念念不忘的是「台灣與中國是兄弟之邦、同文、同種,要合作」「所有的政治人物對政治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要看得遠」。他強調:「對大陸要尊敬,大陸有缺點、會改變」「台灣也有缺點,要改變、心胸要開闊,不要吵吵鬧鬧」。他說他未卜先知「台灣有錢,但吵吵鬧鬧,會失去好的機會」。劉老先生更重視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國哲理,「做人的道理要心胸開闊,眼光要放遠,對親人要和諧、原諒」「國家、家庭對每個人都很重要,要心不偏,走正路」「人在做,天在看」「做大官,不能貪污」。年逾95的老先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汶萊國打拚,對祖國的未來發展還是耿耿於懷,其對台灣與中國的未來之見解,對照目前的政治人物的作為,確實令人不勝唏噓。 3.落實「儒家根本,淨化人心」 劉錦國老先生把在汶萊畢生努力的龐大基業,由三個兒子接手並發揚光大,「在2000年12月成立華和文化基金會,結合企業心和文化心,為國家社會盡心盡力。推廣優良文化,讓人回頭認識『天下為公』和『修、齊、治、平』的崇高理想,並重溫華族五千年的文化根本。」以上是劉錦國老先生2001年邀請儒學思想權威傅佩榮教授前往汶萊講學,並印贈《傅佩榮教授與汶萊朋友談孔子》和《傅佩榮教授與汶萊朋友談孟子》二書,在序文中所言。這位真的是不老戰將,以實際行動,落實理念,坐言起行、己立立人和己達達人,這就是劉老先生讓華人尊敬與獨特之處。為這基金會兒子的公司每個月捐5000元汶萊幣給基金會作公益,從不間斷,在汶萊華人社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4.談教育與成功之道 劉老先生與其三位兒子經營企業成功之道在很多書籍與報導均有詳述,筆者在訪談中問及企業經營成功之道,他回憶到小時候在金門的情境:「在金門從早上做到晚上,沒進步」「投資生意要看機會」「公司經營要長遠發展」,在過程中「別人的打擊,創傷最大」,如何重新開始?「我如果沒讀古書,沒有今天」「要重視教育,從根本做起」「我從小種田,汶萊也以農立國,我選擇農業,做小生意」,做小生意沒錢,向別人借錢常被別人看不起。劉老先生對弱勢的當地人,能將心比心,他每天開車到街上沿街叫賣,有馬來人會採賒欠的方式,上次沒還清這次依然給賒欠,也有人欠錢一直沒還。我問他這種方式銷售會「了錢」,他說「心不了就好」老先生的回答讓我很感動,也就是有這仁慈之心,才會獲得老天爺的眷顧,就像他的二兒子講的一句話:「是老天爺厲害、不是我們厲害」,這真是以仁愛傳家獲得成功的最佳明證。 三年前這一趟汶萊之行,認識了劉錦國的家人,劉老先生目光炯炯有神,講話時中氣十足,雖然不良於行,喉嚨有疾,但思路敏捷,條理分明,很喜歡談及唐山事,對於眼前看不順眼的事立即糾正,不論是家人或客人,劍及履及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大兒子孝德、二兒子孝偉及三兒子孝君及其家人,其行事低調謙和,為人誠信有禮,隱約感受到所有優良德行傳承自劉老先生的教誨,這也就是今天汶萊劉家成功的重要因素。筆者與內人及小女,有機會認識劉家大小,也親自訪問過劉老先生的一些問題,雖然只是短暫的幾天行程,但這是我這輩子感動最多的行程,我們將永遠記得劉錦國老先生留給其子孫及汶萊華人最珍貴的文化價值,相信也有很多是值得我們效法與深思的。
-
男孩之路
那是一個萬物將化的季節,任何攤在陽光底下的屋宇、馬路、車輛、行道樹,甚至從水溝蓋縫隙裡冒冒失失探出頭來的一株嫩草,都不約而同地冒著氤氳熱氣,好似隨時就要昇華一般。 在那樣一個令全身上下每一粒毛孔都焦躁難耐的日子,我如從前提槍出征的兵士,踏上大多數男孩都得踏上的路。 那似乎是一個不允許展現自我獨特的地方,除了頂上一毛不留,無論是穿衣戴帽的順序,捧碗持筷的規矩,甚至與人問候答禮的方式,無一不被無形的壓力控制著。總之,若能隱身於眾人之中,便能免遭突如其來的橫禍。 至於是甚麼橫禍,不過是一陣如今想來根本微不足道的辱罵罷了,但是當上百雙甚至上千雙眼直瞪著你出糗的時候,任何芝麻綠豆都能釀成地裂山崩。 在那裡,你甚至被要求抑制理應被鼓勵的創意。你不需要對任何事情懷抱個人看法;當然,並非說不攜腦袋而來,而是你的腦袋應用於思考某事該如何做以順利交差,而非探究為何要做某事。 不過,彼地卻充斥著各形各色的聲響,大約只有聲音是多樣的吧!光人聲便有數種,除了習以為常的厲聲咆哮,還有眾男孩的竊竊私語以及被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的笑鬧,也有長官們渾厚穩重的訓示,與此起彼落震天價響的精神答數。不同的人聲,代表了不同的角色與階級,也顯示在那樣一個壓抑的環境裡,個人所被賦予的權力或者被允許的最大限度的自由;而日日在固定時刻可聞的劃一的行進步調,鍋碗瓢盆的尖銳碰撞,也使這個焦躁的時節益發綿長而無窮盡。 那片陽光,怎還攤在相同的位置? 十六天,我究竟學了甚麼?或許,只是集體創造了一個,可以同他人,與兒孫笑談的記憶,如此而已。 我卻忘不了,撥交前夕,男孩們在黯淡的燈光下相互話別的溫馨。或許此行之目的,便是提醒我們,人心溫暖,是由百般的無奈襯托的。
-
輕舟細語
舟子航行湛藍臂彎 十里江外有過客的跫音 與逆風擊掌而行 岸湄的蘆葦花 漱飲一季蒼茫 盡是低頭無語 我的小舟輕輕 輕輕地搖櫓夢境 風浪一波波推湧 它是誰的相思? 惜情的話,說來靦腆 水上人家幽微的光 飄搖裡,蕭聲冷峻低迴 被吹冷的江心 連青春都留不住 渡口僅鷗鳥盤旋 辭別的話,道盡鄉愁 蘆葦花還在那裡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