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解讀前水頭昔仔寺
今年上半年,雨下個不停,晴天則是艷陽當空,熱漲冷縮特別強烈,50公分見方的磁磚都裂開了。七月一日,是金水寺公益慈善基金會新舊董事長交接的日子,但整修昔仔寺的方案延續執行,將光滑的磁磚換成粗面的紅磚,以避免香客跌倒。首先是打掉水泥製的長案桌、八仙桌,換成木製的。「半廳紅」改成顏只磚,讓整體看起來略顯古意盎然。奉祀的神明,也遵照乩示「調整」:因昔仔寺屬陰廟,所以將「不知何人」請來的三尊菩薩移動,觀音大士及三太子改在護龍供奉,福德正神仍舊坐鎮昔仔寺,負責陰間「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護龍的甫因大師則移駕到昔仔寺,為英靈們講授經書,讓他們親沐教化,早登極樂!鑑於以往大家都不了解設立昔仔寺的真諦,百餘年來,「私下」送了不少的神主牌及佛像到寺中,基金會特別為此鑴刻了一尊巨大的「萬善公媽總神位」,供所有即將化吉神主中的魂魄依附,經過這次「處理」,以後若有增加任何神像及神主,很明顯就是不速之客了,屆時寺廟管理單位要做任何處置,都師出有名,也不會再有任何顧慮。 在逕自送到昔仔寺的神主及佛像中,已經知道的,只有一個住金門城人,把佛像送到寺中又領回去,那是一尊地藏王菩薩,原來奉祀的主人湊巧碰到黃靜柯(時任基金會董事長),說他要遷居臺灣,只好將菩薩暫時請來這裡供奉,後來就安放在神龕門前。大約過了兩三年,他從臺灣回來,特地專程到昔仔寺來「看看」他的佛像,結果發現金身有些斑剝,就說要請去佛具社粧飾一下,結果一去不回頭,寺方也樂見「物」歸原主。至於眾多的神主牌,我非常好奇也很有興趣,想要事先選擇吉日查看一下,昔仔寺到底供奉那些神明?但好幾次請示都沒得到允許,連拉基金會的總幹事下水也沒獲得應允。今年7月1日我已經擔任「常駐監察人」,還是吃閉門羹,最後才死了這條心。幸而本次的佛像「調整」,我也是工作成員,趁著已經「辭神」(變成一塊木頭,若雕塑精緻的那就是藝術品),尚未「化吉」(焚燒)的空檔,用數位像機拍下。事後我仔細的思來想去,如果我是被親人、信徒偷偷摸摸送到昔仔寺的「當事人」,長期生活在寺中,不但是名不正言不順,也是件很沒面子的事,誰都不喜歡被公諸於世,也不應該被公諸於世,因為錯不在「我」啊! 昔仔寺存在的年代至少已經一百五十多年了,也是前水頭居民「存仁」、「守義」的具體表現,金水寺每年正月十三、六月十九的兩天醮慶,二個角頭的善男信女都會烹煮豐盛的菜餚來祭拜,撫慰為改善家庭生計而病逝在本村的他鄉亡魂,村民們不僅希望他們得到安息,也祈求他們保佑社區老少,更期待在金水寺眾神的教化普渡之下,早日榮登西方極樂世界,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而獲得自在!(下)
-
小可愛上學了
哇!我們小可愛於一○七年八月三十日上學了! 八月二十九日小可愛的媽媽帶她到金寧國小附設幼兒園報名,準備要上小班囉!我特別叮嚀小可愛的媽媽,報名時,順道帶小可愛到學校走走,讓她能認識學校的環境……。 開學之前,我問小可愛,到學校上學時,如果沒看到媽媽會哭嗎?她理直氣壯的告訴我說:「不會!哭哭同學會(說)羞羞臉。」哈!哈!(其實小可愛在家裡是生龍活虎,但還是有點怕生。)小可愛說:「等大點,我當班長,也會幫忙老師事情哦!」 小可愛是個聰慧、有主見的小女孩,學習能力強,說話很有邏輯,談吐反應佳。遇不懂時,會打破沙鍋問到底,很難想像她現只是個三歲多的娃! 時間過得真快,小可愛來奶奶家已三年五個多月了!我們很有緣份,那時的她才滿月,因媽媽要上班,就讓我來照顧。那時的小可愛像麥芽糖似的黏人,精力旺盛。白天睡眠時間短(淺眠);晚上回到家則呼呼大睡。真會體諒媽媽上班之辛苦,呵!或許是剛換新環境,過一段時間就好了。 六個月後,我開始鍡小可愛副食品——水果泥、蛋黃泥……等。每日水果鍡兩次,直到上學前,水果從不間斷,也正因小可愛喜歡吃。 到大約快週歲時,因媽媽母奶不足,奶奶自此開始煮粥或麵線……等。先用骨湯燉紅棗,再煮成粥,加了高麗菜、紅蘿蔔、木耳、小魚乾、蛋、絞肉。或用魚湯,挑魚肉起來煮麵線,搭配蝦仁、蛤……等,小可愛常吃得津津有味。 小可愛很獨立,不到二歲的階段,可以自己吃飯。洗完澡後,可以自己穿衣,把放在床上的衣物攤開,仔細分辨正反面,穿好衣褲,不用假手於人。 小可愛快兩歲時,教她如何上廁所。只教她三天就學會了!連睡覺時都不用包尿布了,真棒!小可愛學習能力很強,記性也好,教她唱兒歌或背唐詩,幾遍後,就可背起來,唐詩裡詞句如有不懂時,小可愛會問:「這是什麼意思?」經解釋後,她就了解了! 有時小可愛興致一來,就把我們當觀眾,表演給我們看。 大家好!My name is 彤彤,今年三歲,我今天要唱兒歌-哥哥爸爸真偉大,名譽照我家……。之前最夯的小蘋果,雖然歌詞很多,記不了。但小可愛能抓住曲調又哼又唱,跟著音樂手舞足蹈。念起唐詩,架勢十足,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每句字尾總會嘟起嘴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可愛是我們家的開心果,也是我們家的寶貝。 若爺爺沒上班,就會帶小可愛坐搖搖。投入十元銅板,傳來兒歌聲響,隨著搖椅擺動,小可愛開心極了!有時帶她到社福館玩,現在社福館兒童區設備很完善,是小朋友的快樂天堂。小可愛在遊戲區換上小廚師的服飾,手拿著廚師工具,切著紅椒、玉米……等模型,煮起東西真是有模有樣,十分逗趣!再換上消防衣,手拿著滅火器,哇!架勢十足!再換上醫師服,拿著聽筒看診,奶奶充當病人,幫忙打針。還貼心的跟奶奶說:「不能哭哭哦!」哈!讓奶奶想起小可愛小時候打針也很勇敢! 玩拼圖積木時,小可愛很有思考力及創造力,玩具玩好懂得歸位放好。也是個守規矩的禮貌寶寶。教小可愛數數1-10時,小可愛會背誦跟認得:鉛筆1、鴨子2、蝴蝶3、帆船4……10一根棍子打棒球。 在小可愛開學前,告訴她奶奶家的電話,讓小可愛親自撥電話號碼,記起號碼。在她第一天放學回家,突然打電話來,讓我又驚又喜!是小可愛親自撥打的,真棒!她告訴我今天在學校沒哭。第二天再打來說:「奶奶我有哭!」我問:「為什麼?」她說:「我也不知道,哈!哈!」 小可愛媽媽說:「午休時,她不想睡,或許還不適應新環境。還問說,為什麼在奶奶家洗完澡睡覺,為什麼在學校沒洗澡?」我們聽了覺得很有趣,也見小可愛是多麼地愛乾淨呀! 初到幼兒園的小朋友,到學校有蜜月期。剛開始對環境及生活習慣還不適應,或許是怕生想媽媽,整間教室有些小朋友哭成一團,真是辛苦老師了!讓老師多費心了-感恩! 時間過得真快啊!小可愛上學至今已兩個月了。每日放學回家都會打電話來,讓我們感到很窩心。在學校老師教她們唱歌,小可愛也樂於在電話中與我分享,電話另一頭傳來一陣陣歌聲: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裡?在這裡!在這裡!我的朋友就是你……。 剛到學校那段日子,小可愛雖有點不太適應,現已經可以融入學校生活了!小可愛告訴我說:「奶奶我現在在學校都沒有哭哭,我們班有同學哭哭哦!」我告訴小可愛,那妳要安撫妳的同學,叫她不要哭哭。小可愛說:「我叫同學不要哭,但是她還是一直哭……。」哈!小朋友就是這樣的天真浪漫,真可愛! 小可愛來我們家時,我們一家人把她視如己孫,是大家的寶貝!小可愛聰慧又貼心,常常帶給我們歡樂。雖然小可愛去上學,我們有點不捨。本是鄰居,天天可以見面。在開學前,小可愛全家搬到新家住,那離學校近又方便。 小可愛,奶奶偷偷告訴妳,幾天不見妳奶奶也會想妳,會流眼淚(台語叫心悶),好笑嗎?妳會給奶奶羞羞臉嗎? 蜜月期後,希望小可愛在老師們教導下,一切都能適應,能更成長、更有智慧。 祝福小可愛 健康 平安!一切順利! (稿酬轉贈金門家扶中心)
-
又一次新的出發 ——第十四屆浯島文學獎長篇小說獲獎感言
今天回到故鄉金門再度領獎,心情比去年得獎更加激動。在自己的家鄉兩度獲獎,自己也感到意外的驚喜。記得有一次看電視,瑞芬告訴我,這位女歌手以前拿過金獎,但沒有負擔,馬上放下,這一次不怕失敗,又一次參加比賽,結果又再次奪得金獎。她那種「未經嘗試不輕易言敗」的精神大大鼓舞了我。 我從小學就喜歡寫作,雖然到今天我的正職依然是編輯,業餘寫作寫了45年,出版了138種單行本,但對寫作還是保持著一股熱情,「不寫最累」成為我的精神標誌。上一部參賽長篇《風雨甲政第》評審們有所好評,也提了不少意見,這些意見令我受益匪淺,我真希望再寫一部,改正上一部長篇的不足;我也為自己不斷加油,寫一部反映上世紀兩岸因為貧窮、因為戰爭而親人長期隔閡造成的中國人的悲劇長篇,梳理金門島所受的半個多世紀的苦難以及我對金門的理解。這就是我這一次參賽作品《落番長歌》的寫作內容和動機。當然,《風雨甲政第》和《落番長歌》各只有十一萬字,對長篇來說,不算太長。香港的朋友說,小小說你寫得夠多了,希望你寫長一點的長篇。長篇需要充足的時間,需要素材和體驗,更需要毅力,正好兩部參賽長篇給了我練筆的機會。我希望手中的筆不要生鏽,能繼續寫更長的長篇,為拚搏一個多世紀的幾代海外華人的歷史作見證。 感恩故鄉金門對海外子孫的召喚,感謝美麗島嶼對我創作心靈的滋潤和綠化。雖然我的祖屋已經成為紙面上的故事、鄉親們口中的美麗傳說以及黃氏後人心中永遠的痛,然如今整座金門島就是我的家園。從2004年到今年十三年來我已經和瑞芬攜手回鄉十七次了,金門老家總是回不厭,整座金門島就是一個巨大的百寶箱,寶藏越掏越有;整座金門島的歷史遺跡和戰爭留痕都保護得很好,一草一木對我仍然有著無比的吸引力;整座金門島更是一所不可多得的天然展示館,無論多少次都看不完。我們的故園如此沉重而美麗,到世界很多地方,沒有一個地方如此充滿了魅力,讓我如此喜愛和眷戀,我為能書寫金門而獲得接受而高興。 感謝呂坤和局長的堅持舉辦,感謝縣政府文化局頒發浯島文學獎給我,感謝評審們的辛苦閱讀和評審,感謝文化局黃雅芬副局長、著名作家、燕南書院院長楊樹清、文化局吳玉雲鄉親和一群文友、鄉親對我參賽的鼓勵支持,感謝另一半瑞芬一如既往,承擔了大部分家庭內外的大小事務,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地專心寫作。朋友及家人的鼓勵的確非常重要,增加了我的信心。 最後,我想說的是,浯島文學獎是金門島一張重要而自豪的文化名片,對於提高金門在海內外的聲譽影響巨大。我為不到十萬人口的故鄉有著這樣高水準的文學獎驕傲自豪,為自己能參與其過程而開心光榮,感恩陳福海縣長和文化局呂坤和局長薪火傳承,重視文學,我希望浯島文學獎永遠舉辦下去。對於熱愛寫作的我來說,得獎不是終結,而是又一次新的出發。謝謝大家。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烏番叔也因為年輕胃口好,幹的又是粗活,又有鮮魚、青菜可當佐餐,每頓幾乎都要吃上三碗飯,加上一碗湯,才有飽足感。甚至當馬天嘯和沙瑪知道他的食量後,一旦剩點飯菜,都會鼓勵他把它吃完以免浪費,故而經過一段時間的飽食,他的體重已明顯地增加許多。但也因為當地居民信仰的是回教,而回教徒是不吃豬肉的,所以來到這個小島後就從未見到豬肉的影子。 縱使家鄉再貧窮,逢年過節總會買點豬肉祭拜祖先,拜過後也就祭了子孫的五臟廟。而且讓他感到奇怪的是,他們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湯匙和叉子,或是直接用右手抓著食物吃。起初看到這種猶如原始人的吃法有些不習慣,但久而久之習慣也就成自然,見怪也就不怪了。畢竟,他們有著自己的文化,誰也無權去干涉;說不定他們看到馬天嘯和他用筷子,也會感到奇怪。 印尼是一個由一萬七千多個大小島嶼所組成的海洋國家,沿海漁業之豐盛可想而知。頭家購買的是一艘新型的電動流刺網漁船,以「長春漁業公司」為名稱,雇用當地的船長和漁工負責捕撈,並賦予馬天嘯一個總經理的頭銜。公司內外事務由他一手包辦、全權負責;但大家都不稱呼他總經理而是叫他天嘯老闆。(十四)
-
解讀前水頭昔仔寺
在「北雁南飛─金門部落」的網頁中看到介紹本村金水寺旁的昔仔寺,文中盛讚這是一個「有情場景」,也引述作家蔣勳的兩段話:其一:「有戰爭,許多外來的年輕人死在這個島上,鄉親好心,就為他們收了屍骨,供奉在寺廟中」。其二:「昔仔寺的對聯,將那個時代不可思議的荒謬和個人內心的荒涼,寫得淋漓盡致」。作家畢竟不同凡響,雖非在地人士,信手拈來,令人無限感動,也讓身為前水頭一份子的我深感與有榮焉,但這一個說法,個人認為是含有許多的揣測與想像成份,偏向於詮釋「國共內戰」時期以來的背景,有點以偏概全,所以我覺得必需加以補充說明,這也是撰寫本文的動機。 昔仔寺的建築年代已不可考,一般人大致從大門對聯的編輯者生平來揣摩它的創建時間,作者黃啟政(已歿)生於1925年,以此推論建造後適逢戰亂,供奉他鄉陣亡之靈自屬合理。但訪談比黃啟政大三歲的陳老太太,她是水頭的女兒,也是水頭的媳婦,從小就住在金水寺附近,常常當廟祝的「派遣工」,她說昔仔寺從她小時候就有了。此外,後面講到的一個和昔仔寺有關的故事,更可以證明昔仔寺在清朝早就存在了。 再從昔仔寺的「寺」字探討,中國人的習慣,一般的講法是:祭祀一切聖賢、神靈的場所統稱為「廟」,佛教的廟宇,則稱為「寺院」。昔仔寺是金水寺的附屬建築,金水寺原名「漢壽亭侯廟」,1689年(康熙28年)陳才將軍主持重修,增建後落供奉觀音大士,才改為金水寺。可見也稱為「寺」的昔仔寺,應當在主要建築金水寺之後才蓋的。金水寺是整個村莊的,也是以前全村聚會場所,更是調解糾紛、議決公共事務的所在,每一項議案,都是在神明的面前,由鄉老(俗稱老大)主持集會,所以即使要蓋一間小廟,也必需經過大家同意才行。他鄉人士在水頭逝世,身後事如何處理?安葬經費怎麼籌措?神主放置那個地方?許多問題產生了,才會去尋求解決的方法,由於鄉親們內心「存仁」,行為「守義」,所以會建築昔仔寺安奉非本村民眾靈位。 金水寺重建於康熙28年,距離康熙22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收復澎湖、臺灣,已經六年多了,陣亡的軍魂想必已經有了妥善的安排,將士們復臺立大功,身後事絕不可能拖延這麼多年才處理,況且安置在低矮又簡陋(本處指五十年代以前的建築物)的昔仔寺中,絕對不可能。就以民國38年發生的古寧頭戰役為例,戰爭期間,先後抬了百多個傷患到黃氏大宗廟(權充臨時野戰醫院),死了幾十個,民眾用門板抬到矛山山麓沙堆中挖坑掩埋,也沒聽說有軍人靈位供奉在昔仔寺的,這必定是從前沿襲下來的慣例,昔仔寺僅安奉他鄉住本地,而逝世後沒有親人前來參與葬禮的人,就算當時軍方有所要求,村里的人也會用這個理由拒絕。 水頭濱臨海岸,早年是四大渡頭之一,商旅兩岸往返頻仍,且船隻溯金水溪而上,距離金門所城很近。明末清初,吸引許多的移民潮,陳姓自陽翟,吳姓自石馬,蔡姓自瓊林,鄭姓自永春,江姓自港尾,王氏自東沙,稍晚的蕭氏、林氏,有一家一族的,也有隻身前來的,有家人的倒沒啥問題,孤家寡人的有個三長二短那就傷腦筋了!其後南京條約的簽訂,五口通商後,鄰近廈門,來往的人潮更多了。前水頭素有「文里鄉」之譽,基於對人的關心愛護,並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所以才有「昔仔寺」的建築。舉例來說,故老相傳有位姓「伍」的內地人,是行駛船舶兼做生意的,急病過世,鄉民把他埋葬在「塔仔埔」(矛山塔前山腳下的通稱),神主供奉在昔仔寺中,後來侄兒輾轉獲知訊息,跑來前水頭把他的神主牌迎回故里。 昔仔寺建在金水寺旁,有幾個考量:一、地點、經費由金水寺廟裏的鄉老主持議定、籌措,配合寺廟慶典的日子祭拜,村民便利。二、位於村落邊緣,孤魂野鬼在神明眼皮底下不敢莽撞造次,村里的善男信女「平安」較有保障。三、寺院經年累月暮鼓晨鐘,有心志於道的亡者,可受到菩薩的教化和普渡。四、建在村莊外圍,和聚落中的類似建築,如「公嬤宮仔」、「公婆宮仔」,有所區隔。現在的昔仔寺是八十六年完成的,當時基金會剛成立不久,經費並不充裕,長案桌及八仙桌也是用鋼筋混凝土灌製,「桌裙」等彩繪又不太細緻,加上最近地磚破裂,才僱工稍微整修,把平滑的地板磁磚更換掉。 以前金水寺護龍是一廳二房,往南是一塊小菜園,四周則擺放花盆,住持種植花卉,初一、十五摘花擺放在佛桌上供奉。再向南地勢低窪,就蓋著一間比現在還小的昔仔寺。86年重建時,菜園地就建了餐廳、廚房、盥洗室各乙間,護龍及昔仔寺都增加高度,昔仔寺外牆長4.83M,寬4.27M,面積20.62M2;寺內長3.72M,寬3.67M,面積13.65M2,「寸白」(長度的數字)都很吉利。昔仔寺以往只有二種顏色,一種是屋頂板瓦的磚紅色,一種是從裏到外、從上到下、由左至右的白灰原色,素雅是好聽的講法,說實話叫做粗糙。重修時增加「半廳紅」,外面的大門及二個子午窗(又名「牴牾窗」,「螭虎窗」)增加燒瓷的對聯,窗上左右是「存仁」、「守義」,大門則是「昔仔寺」匾額,兩旁是「昔違故里辛酸客,寺奉他鄉漂泊魂。」的對聯,至此裏裏外外,煥然一新。 對聯作者黃啟政為飽學之士,擁有也主宰前水頭一甲子以上的文資,他所編寫的大門對聯則將昔仔寺的功能闡釋得很清楚:以前的前水頭經濟繁榮,吸引外地人士來此謀求生計,他們千里迢迢從故鄉到這裡,離鄉背井的的無奈與痛苦,只能用萬分辛酸來形容。在工作之餘,想起遠方家鄉的親人,自己有時候遭受到委曲,也沒有人可以傾訴和獲得安慰。偶而有人不幸在前水頭(他鄉)往生,卻不知道他的原鄉住在何處,無法將消息通知故鄉親屬。素來行為公正合宜,心地長存仁愛的村民,不但料理他的喪葬事宜,也將他的神主牌供奉在小寺中,讓日後聞訊趕來的家人,雖然陰陽永隔,也能找得到「他」。以上是我畫蛇添足,將對聯作一個解釋。事實上,昔仔寺早在黃啟政出生之前就有了,他所編輯的「昔」、「寺」兩字的嵌字聯,雖然對仗工整,感人肺腑,但是否和最先替昔仔寺「命名」的人本意相同,就不得而知了! 以下講述二個和昔仔寺有關的故事,第一件事是:民國三十六年五月,黃天生接任金門縣自衛常備中隊長(見金門縣志/職官志/第三節中華民國武職),有一位貼身衛士名叫徐斌,對他忠心耿耿,黃天生不知是何方人士(縣志說是金門人),後來因緣際會,「繼枝」在金水黃氏三房御公派下,故老相傳他任職中隊長時要出門,四個持「駁壳」槍(閩南語手槍)的衛士隨侍左右,前呼後擁,威風凜凜。可惜好景不長,到當年的十一月份就被換掉了,主人據說到後浦受雇馬家賣米維生,徐斌則留在前水頭討生活,住在現在里公所圍牆(以前是個大土坡)處的一個土窯洞中,養了一隻老狗作伴,在即將離開人世的後期,長時間臥病在床,鄉民憫其身世,嘉其忠實,幫忙辦理後事並將他供奉在昔仔寺,這是村莊老一輩的人經常提起的往事。 第二個和昔仔寺有關的故事則發生在清朝末葉,從漳州港尾來了陳姓一家人,父母和三子三女來到前水頭,寄居在黃氏小宗派下六祧所有的一間護龍,男主人在後浦的賭場當荷官,賭具閩南語叫「十二面仔」,雖然這不是一種好職業,但他技術高明,賺多賠少,太太則幫人做些針線活兒,生活還不成問題。三個女兒之中,一個嫁給黃姓,一個嫁給某姓(姑隱其姓氏),日本佔據金門,年輕人大逃亡,大兒子和二兒子也從矛山南麓搭船到廈門,輾轉抵達馬來西亞,後來從事進出口貿易,經過數十年的打拚,生活才逐漸富裕起來。赴南洋的經費則是某姓親家向別姓長老洽借的,長老把祭祖前經手保管的「吃頭」經費先讓他「挪用」,之所以有恃無恐,因為親家是「大作穡」(農業大戶),隔幾日就賣花生,一定能把借款補足,保證絕不會讓冬至的祭典開天窗。三子性格憨厚,在捉騾馬兵時代替別人出門,九死一生回到前水頭,此時父母雙亡,房子也還給人家了,三個姊姊上有翁姑,如果想要長期養護他,畢竟有所不便,所以寄居在昔仔寺,有一次食用捉來的鱟(前水頭海邊最盛產),可能是衛生問題,就一命嗚呼。村民們將他草草掩埋,本來埋在海岸的沙崙,後來和父母遷葬到某姓親家的田埂上,幸虧二位兄長和親家都有聯絡,民國七十年代,回唐山迎請三「人」到南洋供奉。 (上)
-
小小金華府大大蘭溪縣
古代封建社會,特別尊重「忠孝節義」,尤其是政府官員,更要以身作則,如有冒犯,輕者坐牢,重者殺頭。 浙江有一則真實的故事,歷代都在民間被流傳成佳話。 蘭溪縣是屬於金華府管的,明朝有一對父子,都在朝廷為官,父親做蘭溪縣的知縣,兒子卻做金華府的知府,因此,兒子卻是父親的頂頭上司。 金華府的地方仕紳很想整他兒子,於是眾多仕紳商量,大擺筵席敦請他父子倆赴宴,酒席有上、下位之分,這個上位當然是最大的官員知府坐的,如果這個上位他兒子坐上去,父親坐在下位,他們準備上告他不孝,也是一條大罪,如果他不遵守法定的上位,而坐在父親的下位,亦可上告他不忠,也是一條大罪,因此,變成坐也有罪,不坐也有罪。 這個知府明知地方仕紳在整他,不去吃也不行,那是失禮,最後他想了一想,就把知府官帽和官袍掛在上位,人卻坐在父親的下位,這樣保住忠孝兩全,地方仕紳想整他都無法得逞,反被民間流傳「小小金華府,大大蘭溪縣」的佳話。 現在時代不斷進步,「忠孝節義」的觀念早已淡薄,坐位問題已成笑話。 (稿費轉贈金門縣大同之家)
-
最後一片落葉
那片葉子 掉落了 公園那棵白楊樹 這幾天僅剩的一片葉子 今早不在了 本指望它能撐過冬 不要給秋天多增添一絲絲的蕭索 可它終歸還是掉落了 無話找話講與三叔公聽 他舉手輕觸頭上殘存的幾根白髮 沒說什麼 我離開時也沒聽到他習慣性的叮嚀─ 「你要加穿衫!」 三叔公喊住我 連提兩件事: 「快過年了吧?」 「娟娟結婚的日子快到了吧?」 三叔公也是無話找話講 他可是每天都在數著日子呢! 「你要加穿一領衫啦!」 屋內傳來急切的叮囑聲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況且,長年在新加坡居住、過著優渥生活的頭家女婿馬天嘯都能接受,一個來自金門的臭小子還有什麼不能承受和忍受的。縱使這裡居住的環境較差,可是吃的則是大米飯,配的是賣剩的魚蝦,以及從另一個市場買來的時令蔬菜,由一位名叫沙瑪的當地姑娘負責烹飪兼打雜,主僕三人一起吃飯,就彷彿是一家人。 雖然沙瑪是當地人,可是懂得不少華語,即使說得不太標準,但一般日常用語幾乎都難不倒她。無論她所煎的魚、煮的魚湯或炒的青菜,儘管談不上色香味俱全,但除了頭家女婿馬天嘯外,對於來自貧窮家庭的烏番叔而言,非僅無可挑剔甚至吃得津津有味。反觀在家鄉吃的不是地瓜就是安脯糊,配的不是花生、蘿蔔乾就是海螺,在他的感覺裡,飲食方面是勝過自己家鄉好幾倍的。(十三)
-
從侏儸紀公園冒險到小書創作
教室裡投影機將一頂帽子的圖像,投射在螢幕上時,我問:「《小王子》這本書的作者,明明畫出一隻蟒蛇吞進一隻大象,結果,每個看過的大人都說是一頂帽子,為什麼?」 這是新北市後埔國小教育實驗課程,所上的閱讀寫作上課場景,學生們讀完《小王子》這本書後,對於「問題討論」時,老師提出問題:「小王子離開星球後,都會說重複一句什麼話?為什麼?」 「我知道……我知道……」台下的手爭相舉著,有的用力搖晃,深怕我沒看見。 「他都說,因為大人們都很奇怪,」宣廷搶先一步舉手發言:「因為,大人們都很固執!」 「你覺得呢?生活中有這種經驗嗎?」這觀點一提出來,台下同學舉高的手就沒放下。 坐在角落裡的立承,搖得手痠了,乾脆在座位上自言自語的說起來:「爸爸、媽媽都是這樣,他們講他們的,我們說我們的,從來不聽我們的解釋。」 「有這麼嚴重呀?」我不可置信的詢問其他人,又引起更大的騷動。 「有呀!只是我不敢說出來而已!」士維以極小的音量咕噥著。 「好吧!」我將《小王子》的書在空中晃了晃說:「不如,我們來寫出你的心聲,就由小書呈現出你想說的話,像作者一樣,透過小王子說出你想講的話……」話沒說完就被底下的抱怨聲打斷:「又要叫我們寫篇作文?」 「不是!我們來完成一本小書,你自己化做書中的主角,像小王子一樣,去經歷一些奇異有趣的地方,藉此故事中人物的嘴,說出你的想法,如何?」 大家歡呼的聲音,吵得飛在後走廊的白頭翁振翅飛走,彥君直看到靈巧的身影遁入楓樹群後,急得揮手說:「老師,不如我們化身小動物或其他人物,去『侏儸紀公園』探險,再把它寫成故事。」 「也可以是自己創造的人物呀!我想再加上畫圖,編出他冒險所經過的事情。」喜歡畫畫的芝羽興奮的說。 「那一定很精采……」我鼓勵著,話沒說完,一群人起身往樓梯衝去,臉上都是興奮的笑容。 有幾個飛快的身影,已跑到侏儸紀公園的主角──恐龍腳下,爭相圍繞,一直撫摸著恐龍粗壯的腳的佩玲,眼看著一旁的躲在荷葉下優遊的金魚池說:「我想讓困在池裡的金魚,往外跳,和恐龍去四處逛逛,欣賞茂密的楓葉,游過青綠色的楓葉,一定很好玩!」 「我要化身少年魔法師,造訪校園內每個好玩的角落,第一站就降落在恐龍身上,用我的魔法棒一點,恐龍就成為我的座騎,帶我穿過叢林跑到操場去嬉戲!」彥君已拿樹枝對著空中比手畫腳:「喔!對了!我還要還原它的翅膀來!」 「老師,你快來看!」奕慈在泥土地裡發現蝸牛,驚喜得大叫:「有蝸牛耶!可惜跑不快……」 「我可以幫你呀!」彥君的樹枝在空中比畫,口中念念有詞的說:「『飛客思牛!轟!』這樣就可以讓它解除詛咒,跑得像飛的一樣快!」 「真的?那好……」奕慈的眼睛亮了起來:「我就編個『被陳法師詛咒的蝸牛』的故事,」 就這樣,各個搶著帶老師去看他們的新發現,現場即席編起故事的構想來。 回到教室,各自攤開自己準備的畫冊,搔著頭寫起故事,摩擦著拳頭畫起顏色。 「當年我開著飛機在百慕達三角洲上空,突然一束光把我吸進去……」柏程準備讓它迫降侏儸紀公園的筆筒樹上,再來個叢林冒險。 「這幾顆『豌豆』是幹什麼呀?」我指著家欣小畫冊封面由一顆顆綠色豌豆疊成的怪物,不解的問。 「這是毛毛蟲!不是『豌豆』,老師你把人家的主角說得那麼『好吃』?」家欣沒好氣的說:「青青要搬家,搬到校園來跟蚯蚓玩。」說著,畫出一輛人力車,兩串黃黃的小人一前一後幫他搬運。 每個人埋著頭編故事,塗上艷麗的色彩在小畫冊,認真的模樣,儼然是個小作家。 校園中的自然場景,就是最好創造故事的地方,由童書《小王子》出走星球的構想,就可以讓小朋友創造出非常棒的故事書呢!
-
《百業臉譜系列》親上加親結良緣─李水成
表兄妹,從小一起玩,長大結良緣。丈夫勤奮妻子賢,夫唱婦隨到永遠……。 民國三十年出生的李水成,居住古寧頭北山,八歲那年,適逢古寧頭戰役,國軍住在他家古厝,戰火一觸擊發,他在床下躲砲彈,屋外咻咻響,震驚耳膜喊爹娘!幾天激烈的對峙後,國軍終於把共軍打得落花流水。然而激戰過後,死傷的共軍無數,在清理戰場時,上級指派民防隊員幫忙抬屍首,只好就近把他們埋在地瓜田裡或是丟到大水溝,然後再剷土掩埋,讓人看了怵目驚心。 十八歲成為守備隊,撿石頭,構築防空洞,挖壕溝,規定每晚開挖一公尺才行。振威第附近的防空洞,約莫十幾公尺深,足可容納五、六百人,排水溝通到雙鯉湖,讓水流過,以保持乾燥暢通。而八二三砲戰期間,無論空運與海運,載物品到烈嶼,居民幾乎都是在砲火下求生存,親眼目睹飛機直接空投後的迅速離去,性命與時間在賽跑!而每當軍艦靠岸,父親必須到碼頭搬運軍用物資,空中爆炸聲連連,料羅海邊堆砂包,幸運躲得掉。 空閒時,李水成與大陸籍剃頭師學技藝,再到金城理髮店磨練,後來到瓊林當伙計,姑姑住瓊林,小他八歲的表妹與他一見鍾情。他開玩笑地對她說:「賢妻表妹,蝦米寄來兩布袋,巷頭巷尾覓相找」。於是,在姑姑做主下,央請蔡良善當媒人,五十四年向親戚借錢訂婚,五十五年完婚。結婚的那天,一起上廟堂,拜神明與祖先,村莊熱鬧滾滾,村民都來幫忙。那天席開二十幾桌,每桌成本三百多元的喜筵,由「大肥足」館棧來打理,大肥足烹飪的手藝,人人誇讚,賓主盡歡。 婚後,李水成與蔡金娥夫唱婦隨,上山下海不怕累,李水成更努力剃頭賺錢,兼捕捉斑鳩。平日設網在海邊,農人則希望他最好在麥田,這樣可以驅趕鳥類別來啄麥穗。當網到八哥與老鷹,他立即放生。而斑鳩亦為他帶來小財,依大小隻、平均售價五十到八十元,據說胃痛的人,以麻油烹煮,很快就痊癒,亦有補身的效果。兩年後,他求道,隨即遠離了捕鳩的日子,從此不再碰觸。而求財找其他門路,他向他人買「石花」返家,清洗後下鍋,待熟成,夜晚凍露水,隔一夜的石花較Q彈,賣相也佳。 李水成小學才念三年,自覺需要加強,於是他於民國八十一年,到古寧頭補校重新當學生,同學推他當班長,即使他歡心同窗的肯定,但自己也必須格外地用功,才能當同學的模範。李水成從未到過台灣,總有遺憾在心間,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他參加了參訪團,第一次搭乘飛機,抵達松山機場,感到台灣好大呀!他們參訪了台北、高雄、台南、台中等處,五天的行程,政府出錢一半,滿足了他赴台的心願。 育有九名子女的李水成,肩膀的負荷實在太重,民國九十二年他以榮民身分申請就養。除了感謝表妹妻子的增產報國,亦感恩她從瓊林帶來曬「菜脯簽」的技術,菜脯簽俗稱「菜簽」,一百斤蘿蔔刨成絲、曬乾後,約只剩三斤的乾簽,十幾年的曬簽生涯,最怕下雨天,只要氣象報下雨,夫妻邊曬邊看天,甚而到曬簽的地點,觀天象,隨時準備收起菜脯簽,否則一眨眼的時間,遇水之後、數天的心血就不見! 曾在指揮所賣蚵乾、鹹酥花生、菜脯簽……的李水成,種植作物不怕麻煩,他在地勢高的田間種西瓜,一個洞撒三粒種子,再精選一棵留存,沒下雨的時候要澆水,並在半小時內連土挖掘種植,且不要超過十五公分。而以前的人說西瓜要好吃、用手彈,他則認為有更簡單的方法,只要活藤就會甜。他更為了照料黑蓋番茄,用網圍住,卻常被人劃破,至今乃找不到兇手是誰?讓李水成恨得牙癢癢。 李水成曾多次參加歌唱比賽,並曾獲獎,他以中山琴自彈自唱,以此吸引評審的目光。而自己作詞作曲的「金門補校旅行快樂歌」,亦是他經常上台獻唱的歌曲,此刻,他興致高昂地哼唱著:今日政府對我們很愛護,給我們讀書又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