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開車雜記
民國六十幾年,隻身赴台北工作就業,半工半讀,每月工資約新台幣二千元左右,租屋一雅房(與室友同住,每人月租金六百元);生活可以自給自足,食衣住行的開銷,得以打平,至於娛樂,就是逛逛百貨公司及夜市,漫步在五光十色的城市中,偶爾於中華路路橋上買一份炸鹽酥雞,祭祭五臟廟,就心滿意足了,每月所剩無幾,存款也只是區區之數,人生夢想也就此打住,一一暫封存,留待他日再追夢。 初入職場,因年齡相仿,結交同事兼好友,有小曹、小段、小魏(已離逝)及年長幾歲的邱姊,邱姊已婚,有汽車駕照,又以車代步,鼓勵我們四人去參加汽車駕訓班考汽車駕照,多學一技之長,以備不時之需,甚至多一樣嫁妝。且她們三人都有意願,但我也想要,考照訓練費好像一千多元(詳細數目不記得),尤其是開學繳學費期間,生活費已左支右絀,我個性保守且事情有輕重緩急,駕照對我來說實屬非現階段的必要,費用也是一大難題,又礙於面子,不好明講;一方面更節儉的存錢,一方面另找藉口推託,思量再三,等到年底有筆獎金入袋,最後實在也拗不過好友們的一再催促,才一起去學開車考駕照。 駕訓單位的教練車,車上有兩個方向盤,一個在駕駛座(學員)的前方,另一在副駕駛座(教練)的前方,煞車器也是一邊一個,這樣的裝備是安全措施。手排檔的車輛,低速轉高速,踩離合器、換檔才能加速前進,否則會熄火,反之亦然。開車的理論好像不難,但一上教練車,腦筋完全不管用,手忙腳亂且不聽使喚,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心情如履薄冰,經過教練再三的指導並加強訓練,二十啷噹歲就取得駕照;但因沒有車等客觀因素的限制,疏於練習,導致一直不敢開車上路,留有遺憾,就把它當成自己的嫁妝,未竟之夢留待來日再實踐。考上汽車駕照之後,規定每六年要去監理單位換發新駕照,六年一到就去換新駕照,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自己開車騁馳在馬路上。但從一○二年七月一日開始,汽車駕照不論到期已否,可以不用再定期換發,效期到七十五歲止,之後,另外再體檢,體檢通過才可再換發新駕照。 婚後定居於新北市永和區,同時也轉換職場跑道,來到北市博愛特區機關服務,上、下班有單位的交通車可以搭乘,大眾運輸的公共汽車路線也很多、班次也密集,如262、249、304等等,十來站就可以往返住處與辦公室,交通便捷快速。子女也相繼出生,職業婦女生涯,日子就像陀螺一般,終日周旋於工作、家庭、兒女間,生活忙碌有加,至於開車一事也一直擱著,經常被家人及外子調侃,說我是資深駕照持有人但不敢開車上路,其實我也早就把它拋諸腦後,壓根兒想也不想,繼續存放在生命百寶箱裏。 六十歲提前退休返鄉定居後,交通不若台北的便利,公共汽車來往城鎮或鄉村雖有,但不密集,倒是很準時;自己開車機動性比較高,隨時出發,隨意隨性鄉間、郊外、海邊走走,享受寧靜的時光。於是買了一部尚屬堪用的二手車來練,因鄉間車少,時間亦寬裕,沒有想到未竟之事,遲至四十年後,早已不復記憶,不知從何下手,最後才去汽車教練場買鐘點課程,惡補一翻,才得於勉強上路;面臨路駕時,心情始終忐忑不定,躊躇不前,一再擱置延後,心想醜媳婦總得見公婆,只得勇敢去面對。馬路如虎口,千萬要遵守,路上狀況難免,經常也會被嚇到;唯有專心開車,雙手握好方向盤,時刻緊盯路面並留意週遭環境,十字路口及交叉路口做好停、看、聽,互相禮讓,不亂超車,保持行車安全距離,就會有安全回家的路,快快樂樂地出門,平平安安地回家。 多年前的未竟之夢,才得以圓夢,人生歷程各種理想,「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心中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發芽、成長、茁壯!
-
〈思親〉評賞與感言
〈思親〉 午夜常驚醒 忽聞慈顏已不待 夢裡百度尋 作者感言/Meilin 近日常在睡夢中驚醒,夢裡時不時浮現母親還在世的模樣,不禁跌入時光隧道,想起和她在客廳邊做家庭代工,邊聽她叨叨絮絮聊起,因為家貧她身為長女,在國小畢業後就一肩扛起家計的辛苦往事……。 心中沉澱著與母親相處的點點滴滴,其實是不太敢去掀開記憶盒子的,深怕在盒中遍尋不著她的身影,驚覺她已不在人世的事實,不禁又惹得眼淚不聽使喚! 我因嫁得離娘家近,上班地點距離娘家又僅隔一條街,午休時間都會回家用餐,常得聽她的陳年往事,聽到我耳朵都快長繭;當快要受不了時,我就故意學她的語氣搶話,說她接下來要講的老掉牙故事,以阻止她不要再囉嗦叨唸。 母親晚年被帕金森氏症纏擾多年,每次回娘家探望她時,她的病情每況愈下,行走困難且口齒不清,常咿咿呀呀的,半晌也吐不出一句讓我聽懂的話。我當下哽咽悔恨,為何不在她口齒清晰時聽她講個夠呢?每當母親節來臨前,我最懷念的都是她的碎念,如今只能在夢裡百度尋她、聽她……細微卻感人的女人心事。 評賞/顏曉曉 〈思親〉這帖俳句述說著一段充滿深情的母女回憶。作者深夜常驚醒的經歷,如同失落在夢境與現實之間,每次驚醒都帶著對母親的深深思念,揭露出內心不安的根源。 慈母的離去帶來的無助與悲痛,讓人感受到作者對母親永遠的眷戀和不捨。在夢中百度尋,詩意的描寫了尋覓母親的渴望和想念,讓讀者共感到作者內心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之情。 自述中描述了作者與母親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母親所承擔的一切辛勞與照顧,從其中透露出對母親無盡的感激和愛戀。作者的內心深處充滿對母親的愧疚和後悔,想起母親晚年受病痛折磨的情景,更加添了心碎的回憶。 母親節的來臨讓作者更加懷念母親的溫暖與獨特的細微關愛,在夢境中以夢為繩索,求索與母親聯繫的感人故事。文中充滿了情感的抒發和親情的溫暖,深深觸動了讀者內心最敏感的神經,讓人感受到母愛的深遠和作者對母親永恆的感激。
-
想到第一百零一招
連長時常提醒我們排長,隨時做好接招的準備,想到第一百零一招。他的意思是,軍官要有主動的思考跟作為,一方面是「向上管理」,懂得滿足長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危機管理」,避免危安事件的肇生。 在接近退伍的最後兩週,某天上午,連長突然交付我一個任務,他說下午有「領導統御座談會」,叫我去連上休閒室翻書櫃,找一個名人領導統御的故事,擬成書面稿給他。 我下部隊擔任排長,不是幕僚職,這是連長第一次叫我去翻書、查資料、寫文章給他。我是文科碩士,這種事難不倒我,心裡還有點高興,下部隊後的任務一個比一個困難,連長現在終於交代一件我拿手的事。 雖然連長的命令不明確,我不知道所謂的「領導統御座談會」是什麼?也不曉得這份書面稿是連長自己要用?還是要我口頭報告之用?找資料時才發現,休閒室的書櫃裡沒幾本書,而且大多是早期政戰用的宣傳書刊,這些老掉牙的資料參考價值不高,連上也沒電腦可以上網查資料。 在軍中報告名人領導統御的案例,首先想到歷史課本提過的古代名將或國軍將領,但這些故事太過八股,我自己都沒興趣,不如來介紹當代名人,應該比較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我想找一個比較特別又不偏離長官想法的題材。 在休閒室書櫃,我找到一本介紹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書,直覺可以用,於是我把題目訂為「歐巴馬的領導哲學」,花了兩小時擬出一張A4篇幅的書面稿。 當天下午突然接到命令,排級以上幹部到營會議室開會,到現場才知道,這就是連長所稱的「領導統御座談會」。營長解釋,旅部下電話紀錄,以後營級部隊每月要定期召開幹部座談會,共同研討軍隊的領導統御方法。 首先是各連代表上台報告。第一個是營部連副連長,他以自己為例,檢討前幾天在部隊面前亂發脾氣的事,但我看營長的表情,覺得這不是他想要的東西。 再來是戰車第一連連長,說了一個春秋戰國名將的故事,這似乎是營長想看的東西。 就快輪到我們連了,我心裡有點緊張。連長對我說:「排長,給你一個上台練習講話的機會。」我心想:「這是哪招?我都要退伍了……。」還搞不清楚營長要的是什麼,只好硬著頭皮上去,把書面稿唸一遍,氣氛有點緊繃,台下沒有人鼓掌。 各連代表依序報告完畢,最後是營長講評。營長特別點名我:「這位排長報告得很好。」還拿我的觀點加以解說,要大家好好體會,沒想到下部隊後,第一次被營長公開稱讚。 後來想想,連長有識人之明,而且懂得「向上管理」,知道如何應付長官的要求。 「向上管理」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管理方式,用何飛鵬《自慢:社長的成長學習筆記》的話來說,就是「讓老闆用對你有利的規則來指揮你」。「向上管理」的關鍵在態度,也就是「用老闆、用組織的邏輯做事」,而不是自己的想法、態度做事。 連長知道營長要的是什麼東西,這是上級長官要求的幹部座談會,營長的個性龜毛,所以不只要有開會的形式,還要引經據典,具有一定水準的內容才行。連長出身軍校,知道自己做這份報告比較吃力,他想到我是待退預官,又是文科碩士,有能力做這種報告,所以交代給我做。 連長擅長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他先叫我擬書面稿,看過以後,確定能「打中靶」、滿足營長的需要,他就不親自出馬報告,放手給我上台,讓我在退伍前有一次表現的機會,形成營長、連長與我三贏的局面--這是一次成功的「向上管理」。 連長在長官面前的作風低調,不愛出風頭。排級以上幹部開會的時候,其他連連長有的會長篇大論,趁機放炮,而我的連長總是兩、三句話重點帶過,除非營長追問,他不會多說一句。 連長雖然個性低調,但隨時做好接招的準備,他會預想營長可能問的問題。營長的領導統御有一個特色,他會先下一道命令,然後過一段時間,驗證各連有沒有貫徹他的命令,如果沒有,就會下重手殺雞儆猴。連長深知營長的這個作風,所以都會為營長的命令預作準備,每次應對都有漂亮的答案。 這種主動的思考跟作為,同樣適用於「危機管理」。連長會事先想到各種可能出現的危安因素,要求排長做好準備,並且訓練我們要有這種主動的心態,把風險降至最低,隨時想到危機發生的應變措施。 舉例來說,部隊操課非常重視中暑防治,按規定,去室外操課一定要帶急救器材,包括急救箱、冰桶與氧氣瓶等。如果有弟兄身體不適,也有一套連長規定的「標準作業程序」:先讓弟兄到陰涼處休息;如果還是不舒服的話,就讓一位士官帶去醫務所看診;倘若醫官開全休單,就回連上躺著靜養;若是半休單,則是跟著部隊行動,但不用操課。 如果是開全休單回連上休息,我以為到此為止,排長的責任已了,結果我被連長罵了一頓,他說:「弟兄一個人躺在床上,如果病況惡化,出事怎麼辦?」 他要求有士官留在連上專門看護,也要告知連上的安全士官定時巡視。 連長是小心謹慎的人,他的個性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即使開全休單躺在床上,出狀況的機率很低,但他還是會預作準備,規定要有士官看護,並且主動向他回報狀況。 這種主動的危機管理有用嗎?看起來麻煩,但真的有用。越安全的地方越危險,越覺得不會出事,反而在此時越可能出包。
-
阿嬤的活寶貝
阿嬤的手被兩隻野貓抓傷 雖然包著紗布 還雪亮著眼睛 幫他們做貓食喵喵喵…… 叫著他們來用餐 我不能明白 為什麼總會有人? 給阿嬤一些沒有用的 各種顏色的碎花布 等到阿公蓋上那一條 色彩繽紛的被單 兩隻喵喵住上花布窩 才知道 別人沒用的布 到阿嬤這裡就變有用的活布 別人不要的野貓 在阿嬤眼裡 就是活寶貝喵喵 別人嫌棄的孫女 在阿嬤眼裡 就是活寶貝孫女 我跟著阿嬤撿資源回收 紙箱瓶瓶罐罐廢鐵都是活的錢 最後我終於知道 在阿嬤的眼裡 無論什麼都是活寶貝
-
【禪意小詩】遮雨棚的騷音
滴滴滴答答答, 滴滴答答滴答答…… 城市中遮雨棚暴擊的騷音正響亮! 咚咚咚 咚咚咚 有漏?無漏?滴答滴答…… 滴滴滴答答答, 大樓遮雨棚上躲雨的是什麼── 應是在練武功的「斑鳩」嗎? 咚咚咚 咚咚咚 滴滴答答滴答答…… 滴滴滴答答答, 大樓遮雨棚上躲雨的是什麼── 該是禪師之「簷頭水」吧? 滴滴答答滴答答…… 滴滴滴答答答, 大樓遮雨棚上躲雨的是什麼── 是我的參悟人生之「詩心」。 滴滴答答滴答答…… 滴滴滴答答答, 滴滴答答滴答答…… 有漏?無漏?滴答滴答…… 咚咚咚 咚咚咚 倘若滴漏滴漏的雀躍雨聲不夠響亮呢? 就是我那溼透的煩惱太微小啦……
-
金甌流芳
那年將「聯考」考成了「連考」,一再被聯考拒絕,一次又一次退而求其次,最終找到一所令我在三年的時間裡一直深處自卑狀態、一所連名字都不好啟口的私立的、職業學校。 許多人有邊讀邊,無邊自編,於是母校被喚以「金區」、「金瓦」、「金甄」、甚至是「金毆」,而我也只從簡單的學生字典得知「浙江省某河流的名字--甌江」,以及是一種酒器。此後,就陷入借貸關係、資產負債表的泥沼裡,而無心無力再深究。 因此,很多年以後,在馬山觀測所看到「全軍破敵永奠『金甌』」時,我驚訝不已,原來母校可以如此體面的存在?拜網路之賜,已然由算盤世代進化為鍵盤世代的我,很快便明白「金甌」的另一個意義乃「國土完整」之意。這幅對聯剎時令我抬頭挺胸、昂首闊步,多年的深度自卑症一夕痊癒! 又過了幾年,在賢聚盧氏家廟裡發現「金甌流芳」的糊燈,哎,沒看錯喔!再三確認,真的就是「金甌」呢!很慚愧,無知的我竟然對母校一知半解而妄自菲薄! 也是此時,耳際悠悠傳來一聲「」,那是命運的齒輪轉動的聲音,關於金門與我;我終於收到了……。
-
有你的餐桌
朋友說,有你在的餐桌很奇怪。 從小梅子就是家裡的必備品,一大甕一大甕的擺在家中角落,我們小時候沒有什麼零食可以吃,嘴饞的時候就會從玻璃甕中舀出一大碗來解饞,吃不完就擱在餐桌上,想到時再捏起一顆含入嘴中。飯前沒胃口時吃一顆、菜餚太鹹膩時吃一顆、飯後去除口中氣味也可以來一顆,單純嘴巴饞想咀嚼食物時也可以來一顆。 酸梅在日本是常見的配菜,日劇中很常出現女主角的便當盒一打開,一顆玫瑰色的梅乾就矗立在米飯中央。可是在台灣酸梅大多用來製成蜜餞,偶爾出現在餐桌也是充當開胃小菜,而且還只是用來增添風味用的小配料。唯獨在我們家,梅子卻是必備的桌上物。爸爸的老家在台南楠西鄉,那一帶山林間盛產梅子,著名景點梅嶺的稱號就是這樣來的。所以我猜想家中固定存放醃梅,應該是爸爸從家鄉帶來的飲食習慣,印象中每次回鄉下奶奶家,沿路林立的梅子雞料理招牌,總讓人看得口水直流。 爸爸醃漬的「爛梅」是茶棕色的,比較偏酸鹹,吃的時候上下顎只要稍稍施力,果肉和硬核立即分離,還真是十足的「爛」梅。爛梅的酸嗆味具有悍娘子獅吼功般的震懾力,一口咬下的瞬間猶如被雷擊般的擠眉皺臉,很少人能接受這樣的味道。爸爸過世後,家中梅子的口味也有了變化,媽媽會加入一些紫蘇葉,製成酸酸甜甜的紫蘇梅,配上醃漬過後的紫蘇葉,更多了一些清爽的口感,漸漸的,脆梅、酒梅也開始陳列在餐桌上。 長大後在外工作,仍戒不了隨時來一口梅的習慣,逢年過節回家總要提走幾罐。後來因為家中人口變少,母親也就不太醃梅子了,不曉得是不是自己嘴巴變刁了,還是母親技術生疏了,我曾幾次吃到不合味的醃梅,那氣味雖然細微但卻容易察覺,前一秒還滿足於幸福的酸甜感,下一秒卻被竄出的陌生味道所驚嚇,幾次下來我漸漸的也少吃家中醃的梅子了。生兒育女後的我逐漸被油鹽醬醋圍繞,每天用心變換不同料理口味,餐桌上擺滿酸甜苦辣鹹,卻總覺得少一味,記憶中的那一味。 少了「梅」味,那股家的味道也就沒了……。
-
愛在他鄉
我們由陌生慢慢熟悉,很少外食的我,第一次與長輩同桌吃飯。我先到據點集合,剛好可以聽他們唱歌,也聽聽線哥學福州伯說話逗長輩,那是據點每週最歡樂靈動的一天。 下課後,一起出發到餐廳,貴珠阿姨和我一起走。阿姨家距離據點是最遠的,必須走上十分鐘,過三個大路口。有時女兒陪伴走過來,大多是開車載來。我攙扶著她的上臂,好小的身形。走上紅磚道上,她開始問我基本來歷身世,我答完後,她用台語流暢地說:我自我介紹,林貴珠,23年次。戶籍在阿里山。我頭家在那有公家宿舍,我在那做小生意,做得很不錯,也賺了一些錢。接著,她淡淡說著先生三年前過世,93歲。這三年來,阿姨每天下午就到朋友家唱歌,早上到據點上課,就將以前一套套剪裁合身的高級衣料穿來,搭配同色系的項鍊,大多是水晶或玉石,隆重,精神。 水圳川流,朗朗春光,幾株緋櫻婀娜姿態,桃紅盛情,柳綠殷殷,真是人間好時節。接近餐廳時,阿姨忽然用國語說: 你等下自己認得路回家嗎? 你不要跟我喔,我要去找朋友。 我點頭說好。這忽然闖出的口氣一點點驚嚇到我。心中浮現的是,LED小綠人的90秒,對她細小的步伐,太短太催促了。真好,不忘關心我,怕我初來乍到,不認得路。我還是不放心地跟社工報告著阿姨今午的回程,也想著,「不要跟」,如此順口,平常都是跟誰這樣交代?是每天接送的女兒嗎?還是已遠走的老伴曾經的叨絮。為人子女大半生的我們,其實都不太懂父母內心的感受與想望。知道他們走過的時代是艱鉅困難,被戰爭貧窮環伺的青春與年少,幾乎不識字的人該仰仗些甚麼?後來看見他們的堅毅硬頸,除了是幸運之神眷顧,更是努力終於掙得一片天,站穩一片地的酬勤可貴。 據點每隔三個月作體能與情緒評估,我與延緩失能課程的老師,一起完成。老師負責三項體能與平衡測試,我事先幫幾位長輩填寫書面基本資料,有時社工會要求長輩,動手寫字,動腦試著自己先完成一部份,不可太依賴我。測驗時,我陪伴他們走直線十公尺,再起立坐下五次,最後前後腳根連直線,站立持續十秒。預防長輩迅速變換姿勢會暈眩搖晃,我和老師一人一邊,邁開跨步,又圈起手臂,一點距離的護持。測驗完後,我再按書面問睡眠與食慾狀況並紀錄。此刻,我原汁原味的海口腔台語,療癒了這一早長輩過度用腦的追憶與書寫,他們笑得特別開懷,我也自鳴得意,是老萊子娛親的喜悅。 阿,盧,甲ㄍㄢˊㄟ漏? 心情ㄍㄢˊㄟ就阿紮?悶悶? 哈哈,你這台語那這款腔啦有夠趣味啦。 煩惱,會啦。應應馬龍ㄟ,是人,斗ㄟ煩惱啦,來ㄖㄧㄡˋ古,沒問題。OK。 阿姨們的答案,很正向,是千帆過盡,海海人生:籠統就好,不必糾結。 杯杯們,每天帶著訂閱的報紙來據點,婆媽聊天時,他們看報紙標題,不必拿出任何眼鏡,兩人一站一坐,分享著他們熟悉數十年的油墨鉛印世界,萬千感慨,綜觀點評,各抒己見,大江大海,說來都真切深刻,我腦海浮現求學時各科老師的口音,歷史地理的版圖存取對照,如進入時空隧道。那日,我拿著杯杯填寫的基本資料,一手漂亮的字,我驚訝地說著:杯杯,我們生日同一天耶! 杯杯由襯衫口袋,拿出一個摺疊平整的夾鏈袋,佐證的說:我民國12年生,身分證上寫14年,當年……,是……兵荒馬亂。唉呀,太苦了。 杯杯冬夏都黑色西裝褲,新挺無褶痕。每一天的課程,他都扎實的參與,動手動腦。記得我們一起用熱熔膠和鐵絲做絨毛花,我觀察他細細的綑綁,一朵朵的捏圓拉平掂掂,不顫不抖。對照我做事總含糊量其約(台語),耐心缺缺的急,毛毛躁躁的趕,真讓人汗顏。老家帶出來的家譜影本,身分證,健保卡,夾鏈袋細密壓實,不怕雨淋不憂洗糊,是日常與無常都貼放於心上,收藏於胸臆。我虔敬的摺起他的來處憑藉,感受著一顆謹慎認真的心,是如此的完備與穩妥。 據點時光,我心思忙碌,瞻前顧後。只有放學了的沿途,穿越公園林蔭,浮雲天光篩出了一些空白,思緒才得以延伸到自己。近日我想的是:我大半輩子的習氣。一直以來,我沒有很喜愛自己的個性,退休回歸與自己相處的日子裡,讀書擴展思維,已然行進的生命之秋,人生重要課題:分離與失去。回顧母親生命最終時,對七個子女的不願捨離,加護病房三進三出,醫生對著我們說:奶奶的生命力與韌性,超出我們醫學的界線與臆測,每次給她一些基礎的治療,她就像是跑馬拉松的全力衝刺,真讓人敬佩。我想著葉落飄零,老樹枯萎,緣分生滅,母親雖有皈依,但七十年來習於母愛職責,一顆心不曾理解佛理,更難做到放下釋然。 據點長輩之中,有大半生是官長的背景,流露著曾經的風光,也對後輩多所關照。更有那慢慢遺忘自己,由另一半代為簽到,繳交健保卡等各式據點的例行事務。他們總坐定在自己的位置,默默。社工與我眼神傳遞,適時趨前協助。他們也許意識到自己的退化與疾病,也許在家就是這樣的不說話,家人不經意的言語,會讓他們情緒低盪不已。我每每細心觀察學習,但,是軟心的連社工提醒:來據點上洗手間要記得關門。都讓我覺得揪心不忍。 「一日之計」是為長輩套上血壓計,暫時不許言語的片刻,我們對望微笑,一日的聲息關懷,就在心跳體溫血脈收縮舒張間暖暖開展了。每個人都有生理上的阿奇里斯腱,我國中時,不發達的運動細胞,肢體左右總難協調,每天朝會聽著鼓點行進,我都會踏錯步伐,時常與整個團體相反,手長腳長的錯落明顯,特別礙眼。體育課練習體操,老師總唱著我的名字,搖頭,要我到隊伍外看著大家,尷尬自卑的我,是聳聳肩,一些預期的防衛,是莫名的青春衝動,難以按捺的憤怒。日後,我為師帶學生,孩子們有跟不上,做不來的,都牽動著我,我淺淺不露痕跡的總會多說幾次,幾乎沒有標準的輕輕放過,在心底期盼:孩子,沒關係喔,這兒有人跟你一樣,這沒什麼啦。 據點玩球互動課程,杯杯們,總連名帶姓像弟兄般的叫著那始終默默的長輩:○○○注意了球過去了,你用腳,踩住。 像是軍令下達,宏亮雄渾響徹社區長廊,是滿滿善意,屬於那年代敦實溫柔的「men's talk」,被唱名的長輩,全力注視著一顆勁道緩緩的球,不偏倚的慢慢前行,踩著與否,都有全班鼓勵拍手聲,輕盈了瞬間,淘氣童趣的一回又一回,就是要陪你練習,與你互動。我每每感動不已。 小小CAFE,據點平日的室內課堂,坐滿四小桌,18位長輩。辛巴、奇卡盤據走道,最常聽長輩說:辛巴,給我過一下嘿。拜託。狗狗總懶懶的抬了一眼,身體一動也不動,起先我以為是抗議:每次都叫辛巴,我如黑山白水,潑墨寫意,怎會像那棕色獅子!後來,我發現,幾次長輩逕自「途經」走跨狗狗身量,又眼力不佳的總踩到長毛皮肉,牠們竟也默不作聲,順服,忠實又靈氣。 奇卡在地震過後,些些躁動。辛巴,依然很威,蓬鬆乖巧。據點天地,都如我初來的那天,我們歡喜見面,親愛如三代同堂,看似我照護關懷他們,情感上卻是長輩慈愛天性涵容沃養一個飄洋過海,沒有太年輕的我。
-
憶
車窗外,一望無際的大海映入眼簾,海浪依舊規律的拍打著沙灘,來來去去。空氣中,瀰漫著鹹鹹的海水味,是熟悉的家鄉味。 心血來潮的播放了90年代風靡一時的流行樂曲,曾經觸動心弦的弦律,卻已不再共鳴,反而增添了些許幽默。 人生就這麼隨著時間流動著,醞釀發酵,成了各自的獨特姿態。每一個階段的改變,都是種對自我的挑戰,在不斷的自我覺察之中,更加的認識自我,增加了心理韌性。 年少時,連呼吸都帶著一股傲氣,篤定的眼神,不可動搖的信念,桀驁不馴的態度,在歲月的洗禮下,迷茫、挫折、懷疑,再度破繭而出,磨去了稜稜角角,帶來了處世的圓融,更加謙遜。 求學時的自己、步入社會工作的自己、結婚生子的自己,人生百態,每一次的經歷,都是種修練,點點滴滴,匯集成河,成就了現在的我,獨一無二的我。就如同沙灘上那被海水磨得渾圓的石頭。 期許自我,在歲月的淬煉下,能夠更加欣賞、接納、包容自我的獨特樣貌,閃耀光芒。
-
時間的真諦
時間,這東西無聲無色,無味無形,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偏偏又不斷在進行,孔子「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感嘆,不無道理。前些日子,國中同學會,大家談天說地,口沫橫飛;細數當年奇聞軼事,慷慨激昂,不說,誰知道那已是四十年前的往事! 時間,這東西又極富經濟效益,「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就是金錢」,把握時間,往往可以帶來財富;不知道珍惜時間,到頭來只會抱恨嗟嘆,後悔不已,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時間又有多樣性的面貌,每個人的體會或許不同,但它的不可逆性,大家卻是一致的。「一日無二晨,時過不再臨」,過了就過了,這一秒不可能回到前一秒,今天也不可能回到昨天。這種不可逆性也正是時間的可怕處,因為當人們習慣於它不具形式的存在,無感於它不聲不響的流逝,總覺得一切就是這麼自然,總認為時間還很多,不知積極把握時間,無所作為,等到驚覺「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不可回溯,為時已晚,只能徒呼負負了! 我真正深刻認識時間是接觸攝影之後。 「快門速度是相機曝光時間的長度,當我們以為一秒兩秒不算什麼,快門速度卻常以1/2秒、1/4秒……1/125秒、1/250秒來計算。」攝影老師的話讓我打從心底發笑,眨個眼都快不只一秒了,如何去切割出1/125秒、1/250秒的時間?直到外拍動態攝影,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以快門速度1/30秒拍攝,模糊不能成像,以1/125秒拍攝,卻能清晰的抓住跑者動作神情,這1/125秒的時間真的是存在的,真的是有意義可以成事的,它不僅震撼了我,也讓我對它感到敬畏。不要以為彈指之間無所謂,流逝的正是有血有肉、可以有所作為的時間。 認識了時間的具體存在,難怪短跑好手在1/100秒之間分出勝負、警消人員出勤救難分秒必爭了。美國職籃NBA之所以精采好看,往往都是在那零點幾秒判定高下,尤其一顆逆轉壓哨球,更會帶動全場沸騰情緒到極點;2023年亞運競速滑輪三千公尺接力中華隊以0.01秒擊敗韓國隊,更是扣人心弦無比經典。這些都是在須臾片刻完成的,活生生的須臾片刻。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要如何應用時間是一個很大的議題,要體會時間具體存在的真諦卻可以輕而易舉。就從珍惜時間起手吧!不要小看一分一秒,想想那1/125秒的震撼,珍惜時間把握當下,那時間流上的每一點就都會有我們的感動!
-
要讀我的LINE喲!
拜科技之賜,現在有LINE真的好幸福,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快速又方便。 歲月無情,我們都已過了耳順之年,體認到世事無常,我們隨時有可能向這個世界告別,於是我告訴閨蜜們,如果我們傳給彼此的LINE,對方已經不讀不回,表示我們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不必相送也不用難過,我們偶而一定會想起對方,不妨看看天空,飄泊的浮雲也許會對著妳微笑,妳會想起我們曾經共有的美好時光,就讓這種淡淡的思念變成美麗的哀愁……,已經足夠。 青春年少的我們,多麼需要友情,而妳們適時的出現,豐富了彼此的生命。可是,我們一天天地老了,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健康和快樂,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了無牽掛。 閨蜜們都能理解和同意我的想法,所以,記得要讀我的LINE喲!
-
【文化手札】青嶼張敏的一頁傳奇
金門歷史悠久,各個村落不乏傳奇故事和具代表性的傳奇人物。位在金門東北角的青嶼,若要論起代表人物,明朝太監張敏應該位列第一吧!張敏出身極富傳奇性,而他功成名就後,不忘提攜照顧金門鄉親,更令人感念。 青嶼張氏宗親積極爭取文化局將張敏相關遺跡列為文資身分,在宗親的介紹說明下,我才了解張敏充滿故事性的這一頁傳奇。 張敏冒險撫育皇子,擠身權貴頂端 戲劇節目中狸貓換太子的劇情,家喻戶曉,沒想到,出生金沙青嶼的張敏,也有同樣的故事遭遇。 談到張敏,史學家宋元魁在著作〈從張敏談到明代宦官〉中,有很高的評價,他表示,明代有二位好宦官,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鄭和,一位則是張敏。他認為,張敏雖身為太監,卻不為奸佞所脅,不為利誘所動,以忠誠為務,實在是人中豪傑。 張敏,金門青嶼人,生於明宣宗宣德9年(1434),卒於明憲宗成化21年(1485),享壽51歲。因幼年雙親俱逝,由兄長張太常撫育長大。 明英宗正統14年(1449),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正統2年(1437),福建沙縣、尤溪農民暴動,金門受到牽連。張敏因叔父張益彬遭人誣陷,自幼即與堂兄張慶等人送往京師成為太監。 張敏因行事謹慎受到英宗(1436-1450/1457-1464)的注意,被擇為太子(憲宗)的近侍。1464年太子(憲宗)即位,年號成化,張敏漸漸受到重用。 張敏捨身護育年幼孝宗皇帝的義舉,為人讚賞,也是張敏躍身權貴的關鍵。《明史》〈后妃傳)中,有關孝宗生母孝穆妃太后的相關論述中,就提到張敏保護孝宗的事蹟。 據了解,憲宗時,後宮萬貴妃專寵善妒,妃嬪身懷龍種均遭迫墮胎或殺害。成化6年(1469)紀淑妃生孝宗,由張敏密藏,保全並撫養。 明成化11年(1475),憲宗感嘆無子,張敏就將當年為避萬貴妃專寵迫害,而代為撫養的孝宗(當時已6歲),迎至憲宗膝下。此後,孝宗與張敏情如父子,張敏乃有「義父太上皇」的封號。 受到重用的張敏,奉命操練藤鑲四衛官軍,兼理十九房馬政,監督五軍大營,更總督十二團營。有關馬匹採購與管理,自唐代起,就設立專職機構,明代更積極推動馬政,孳牧戰馬,張敏掌管馬政及監督軍營,可見受重用的程度。 張敏處事嚴謹,又能體貼下屬,廣獲愛戴。後來衍伸「權君七日」的說法,即張敏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代行軍權七日,換句話說,張敏當了七天皇帝,可見榮寵之盛。 減輕金門負擔,帶動鼎盛文風 金門浯洲鹽場建於元朝,為福建七大鹽場之一。是以勞役經濟為基礎的官營鹽場。 明代福建有四大差役,包括:里甲、均徭、民兵、驛站。里甲之役為「正役」,其餘三種為雜役。因為鹽戶要編入里甲系統,必須承擔當地的里甲「正役」,其他雜役依法可以優免。 明代金門鹽戶的差役優免,和張敏的政治權勢密切相關。張敏之叔張益冑奏准優免均徭之役;張敏則奏准優免民兵之役。明代同安縣的弓兵,主要用於金門等地的巡檢司,每一巡檢司設弓兵一百名,張敏設法把同安縣的弓兵之役轉嫁給南安縣,維護金門的優免特權。也改變自明初以降同安縣承擔差役的傳統,最重要的是偏鄉貧瘠的金門,能永久免於被攤派重役,讓金門居民能安居樂業,進而考取科舉取得功名。 明代金門共有二十多位進士,約占同安全縣的三分之一,這麼多進士的產生,有不少是受惠於張敏的政策恩澤。而青嶼也是明、清二代出最多進士的金門聚落,包括:張定(1490)、張鳳徵(1565)、張繼桂(1595)、張朝綱(1616)與最後一任崇禎皇帝的張朝綖(1640);清代三位分別是張可立(1655)、張對墀(1721)與張星徽(1721)。 此外,張敏也用心提攜張氏族人,明代青嶼族人獲任官、封贈而榮顯者多人。不僅有「三公」(張敏、張慶、張本)職位,還有位列九卿的「三卿」。三卿乃南京通政使苗、錦衣衛指揮使質、光祿寺卿暉。 張敏家族遺跡,值得妥善保存 青嶼村內,目前仍散見數處與張敏有關的遺跡,有的因早期整修,失去原有古蹟樣貌,有的則仍保有昔日模樣,值得保存,目前文化局已經展開文資審議等作業程序,希望透過文資身分的給予,讓張敏的故事永遠流傳。 褒忠祠 素有「青嶼祖厝官澳宮」美譽的張氏家廟,又稱為「褒忠祠」。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為感念張敏呵護幼嗣卓越功勳,特恩賜祠堂為「褒忠祠」,並贈匾額紀念。 因此,青嶼張氏祠堂,可以蓋成宮廷式建築,屋頂上全部採用「筒瓦」型式,氣勢磅礡,象徵極高的榮譽。山門兩側「蟠龍石鼓」及石鼓外側的麒麟堵等精緻石雕,在金門地區祠廟界相當少見。山門前「御賜忠勤第,世登科甲家」的聯語,一直是青嶼張氏家族引以為傲的一頁光榮史,因此青嶼張氏族裔以「忠勤第」為堂號。可惜張氏家廟經過大幅整修,減損了古味。 褒忠坊 明孝宗除恩賜張敏祖祠為「褒忠祠」,另豎立「褒忠坊」於張敏舊居左側,位於南側官道上,以彰顯張敏個人功績。可惜褒忠坊因早期軍事需要被拆除,現在只存部分石柱挺立於巷弄中。 甲庚寅申厝(張太常故居) 張太常是張敏長兄,張敏對明室有延續明祚了不起的貢獻,孝宗登基後(這時張敏已歿),大封贈張敏家族,並改建張太常舊居(俗稱甲庚寅申厝)、張太翊(張敏二兄,俗稱子午厝),建築上與褒忠祠同為宮廷式的屋頂,為全筒瓦,在金門閩南式建築中相當罕見。 「甲庚寅申厝」位於青嶼張氏家廟(褒忠坊)的右後方,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奉旨改建,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二落大厝還保留明末清初建築「出磚入石」的特殊結構。 張益初墓、張益初神道碑 孝宗大封贈張敏家族,張敏之父益初(苗祖父)贈同苗官銜,母林氏贈淑人,之後並在張敏衣官塚右側改建張益初墓,也在青嶼官道上立神道碑,其墓碑保存良好,其碑雕題全銜為「誥贈南京通政使司嘉義大夫通政使張益初淑人林氏神道」。「誥」,皇帝對臣子行文,五品官以上用「誥」;「贈」,歿後賜官為贈。「嘉義大夫」,是正三品文官初授階。「淑人」,為三品官夫人。 張敏衣冠塚 張敏於成化21年〈1485)卒,憲宗賜葬於河北通州,並大封張敏家族。 明孝宗登基後賜張敏在通州真塚,墓地三百畝,守卒二十名外,還遣欽差大員攜聖旨遠赴張敏家鄉青嶼,增建張敏之衣官塚。 明朝司禮監,為四品官,加上張敏在朝廷曾「七日君權」,代理國事,曾有「義父太上皇」封號身分,故其墓制與一般不同。衣冠塚墓形為「龜蚨離首」(一種瑞獸,龍之九子之一,地位特殊,寓意吉祥安寧),壙穴寬廣秀麗,與眾不同。墓身是一整塊花崗石雕塑而成,相當氣派。 下馬碑 明孝宗在青嶼附近的塘頭村立下馬碑,以示對張敏的榮寵。古官道從中穿越,文官至此下轎、武官下馬後步行前進,顯見張敏對朝廷的重要。下馬碑原有夾柱石四對(八塊),現僅存七塊,或立或臥,散落在青嶼村外的荒煙漫草中。 張敏傳奇,古今少有,不僅成就自己,也福蔭族人,因此,閩書記載:「恩澤之盛,閩所未有」。可以想見張敏及張氏族人當年的風光。可惜的是,時代更迭,五、六百年過去了,張敏的傳奇故事逐漸被歲月淹沒,被後人淡忘,青嶼張氏族人除了在村子入口處,興建精簡的張敏紀念公園外,也積極爭取,希望喚起大家的重視,打造青嶼為充滿傳奇的故事村,讓世世代代的金門人,永遠記得,在浩瀚綿長的中華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位金門鄉親,登上呼雲喚雨的時代頂峰,猶不忘提攜同鄉造福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