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為義大利詩壇樹起了一面精神昂揚的旗幟──寫給《PEACE》詩集
我知道這世界 有時很荒誕,有時很溫柔 但我從不感孤獨 因為在遠方,有你 遞來一曲曲吹奏的詩歌 它讓無邊無際的愛 貫穿於山川一切 從海的那邊到來 註:承蒙義大利詩人、出版家Giovanni Campisi在去年底主編這本英義的雙語詩集《PEACE》,讓三位作者都得以唱出一曲曲感人心弦的歌。特別是詩人Prof. Ernesto Kahan飽經戰爭及病痛的磨難,仍毫不畏懼地寫出了引人動容的詩句:「We are the critical mass,/Nothing can stop us.」,揭示其生命的真諦,心靈高貴而又不凡。而另一位作者義大利女詩人Sara Ciampi也寫出了比過往更為有力的新作;比如她的新作(Refugees),更具有開創性及悲憫的精神。能與他們合著此書,不但給喜歡閱讀詩歌的讀者打開一個眺望世界的窗,也能感悟人生與愛情的優美境界。因而,我為此詩集萌生了感恩,也願它在義大利詩壇上放出光彩。 (稿費捐贈大同之家)
-
電燈泡
雨後天空,鴿灰色,山的上方是藍色,像澎湖海的那種藍。一天女兒傳來一張海邊的照片,要我猜猜是哪裡的海岸?我看著,存取腦海中記憶數回,傳訊:沙港。 女兒不解地問我,她特地拍防坡堤和海,幾乎是所有村莊共同的樣貌,我如何答對。我告訴她沙港的海,位於內外海潮的匯流處,大氣水氣交會映照出一種很特別的藍,那獨特,內斂,悄悄的演繹著神秘。不過,瞞不了天空和我。 海邊的人,很浪漫,濃烈了。我觀察自己,沒有太悅納。看海太久,學來的剛愎自用,推波助瀾,全都給了,自己。 時常我咀嚼著各種青春兒時的歡樂。母親離開後,姊姊一有空就會打電話與我聊聊,電話接通,那擴音傳來的就是:我很想念你耶。話匣子打開,說今天;說工作;說退休;說擔憂;說人生暮年。但她最喜愛聽我說從前。 年輕時她帶我去約會。因為母親不允許女兒們跟軍人交往,其實那是來澎湖當兩年兵的男生。我大學寒暑假回來,我們就騙媽媽說要去圖書館讀書,九點才會一起搭公車回來。姊姊下班,我就當起電燈泡。我稱他小哥,小哥請吃飯,那時一套客餐附帶一杯時尚的咖啡或檸檬汁,對長年自助餐的我,是物阜民豐的無比喜悅。看人家談戀愛;說話的樣子;神情;是直播現場的真正開了眼界。 小哥學的是廣電,很會攝影。一台相機在胸前,粉色polo衫,卡其色直筒休閒褲,軍人平頭,但說著大都會,學校的事,精采有趣,瀟灑英氣。只能是一小時的晚餐,讓我倍感珍惜。七點左右,我們就散步慢慢走過馬公市區,走到觀音亭。三人走,避人耳目,姊姊走中間,我勾著她的手,晃晃蕩蕩,幸福飛揚。到了觀音亭,他們先帶我固定坐在一處海堤,兩人才能真正開始約會。 夏天的海,很靜,墨藍,暗黑,潮聲細細,農曆七月,海堤人不多,我一點點怕,但剛才吃得元氣飽滿,我就獨自唱起歌來。一直坐在那兒唱著歌。有時大聲,有時小聲。就是不好起來走動,怕遇見他們。還有,也怕遇見鬼。怕,被忽然拖下水,抓交替。不時看錶,期盼著八點半快點到來,因為我們要走回程趕赴九點公車,媽媽在等門。小哥總站在最後方的乘客隊伍欄杆盡處,跟我們揮手,靠窗的姐姐,就微笑輕輕。沿途姊姊徜徉在萌芽的戀情中,不太說話,我也默默地看著窗外的夜色兼回味著今晚的菜色。 我問姊姊,小哥會覺得妳妹很討厭嗎?姊姊說:不會啦,只是我們這樣吃人家,我要再回請,但是薪水交給媽媽,剩一點錢我又買新衣服和耳環飾品了。我說:那要不要改成吃肉絲麵或大滷麵。我還是想跟。姊姊說:再看看,小丫頭。她學著小哥的口氣,我們都笑了。後來的約會,有時我們就到風景點,拍照走走。我跟姐姐借衣服,兩人互相參考,「品頭論足」。每個假日就青春風光地走在馬公郊區。時常,母親問我,到圖書館讀書,為何穿那樣漂亮?我機智的回應,這衣裙都各一百元,是你太會生,把妳女兒生成這樣好看。 母親說:我本來是想叫你們一個跟我去掘花生,我自己都做不完,田已犁開,先撿了土面上的,怕人偷揀去,但颱風好像快來了,再不弄花生會壞掉變空殼。我說好,過兩天不去讀書了,幫你掘花生。姊姊告訴小哥,小哥說他和同袍假日都可以來幫忙收穫。這真是個好主意。但就是不知該如啟齒,這些「來路不明」的男生。媽媽,實在太冰雪聰明了。 時常,說著以前的事,姐姐就會戲謔玩笑地喊我一聲:阿姆啊。 我們倆眼眶泛淚。我說:還好,還有你。記憶修補我,滋養我們。讓我記得我是如何被深愛著。 如許的溫習,心就像那畝田。那掘開的大洞窟,是要準備做堆肥。爸爸用牛車載來海底沙,奶奶丟入花生殼,菜葉,地瓜皮,高粱稈摔打後,空了的稻穗;所有垃圾,焚燒後特意儲存的一桶桶灰燼;各式有機無機的都物盡其利了。來年耕種時,我們人肥一同,坐上牛車,經過田間顛簸的凹垛小路,到達我們家祖輩代代相傳的田地。爸爸把牛車斗傾斜,我們一畚箕一畚箕挖著肥料,鬆散的輕輕撒開,肥料散發一種生土味與焦燻香,還有……像是大海的味道。我們盈沃土地,等著,春來夏時片地茂盛芬芳,又秋收。
-
補《97金湖鎮志》乙則:碾米廠旁的精神標語
《97金湖鎮志》記載塔后營區(左上圖,營區封存中)碾米廠一旁頗多精神標語(其實在赤後山坑道裡面的字跡更為精彩,暫容下次稟報),目前依序清點,保存狀況較諸民國九十七年(西元2008年)來說,整體似乎更形雪上加霜。 「為爭生存爭自由」(右上圖,塔後36號,《97金湖鎮志》在頁一八四的圖片處誤植為26-1號)已經缺少「由」字,且建築物內部、屋簷皆保存狀況不佳,尚待該房後人向地方政府提出整修計畫。 右下圖建築物(塔後28號)正好在陳氏宗祠左後方,保存狀況最良好,「反共抗俄」四個字應有進行過維護工程。 不再復見者,計有「軍民合作」(塔後27號後牆,本棟建築物已經重建)、「復國建國」(塔後30號後牆)兩處。 對筆者而言,相當榮幸可以再增補塔后8號「實現三民主義 」一條(其中的「三」字已經脫落得剩餘上、下兩畫),或許是因為距離其他碾米廠附近的建築群較遠,中間隔著陳氏宗祠、一來順(塔后店)、「打石坪」等建築物。 考量現今網路檢索便利,相信本則筆記有裨益於未來的地方修史任務,但凡學術研究、出版著作,皆可基於善意逕於使用本圖。
-
金門居,大不易
從小在這片土地長大,生活了三十年,真心覺得不容易。原因無他,金門這塊土地有以下兩點可以拿來討論的地方: 一、在金門生活很像電影「楚門的世界」,金門這片土地地狹人稠,不管好事、壞事很快便會傳遍全島,舉例來說:小學二年級的某天放學回家,母親看我年紀小不放心把鑰匙交給我,基本上我放學時一定會在家裡等我回來,但那天他突然心血來潮出門,我到家按了電鈴沒人來開門,我當下驚覺不對勁放聲大哭,還好此時母親緊急趕回家,才解決了麻煩,但很快的這件事便傳遍了左鄰右舍,隔天住在古寧頭的祖母就打電話來責備母親了;經歷了這件事我才發現金門真的是很小的地方,傳播訊息速度相當快。 二、金門的物價相當高,這點是很多民眾有感的,就拿我們再平凡不過的生鮮購物來說:金門一斤是五百克;但在臺灣本島一斤是六百克,別小看這一百公克,差這一百公克煮出來的食物份量就差很多,也是因為這原因導致縣民生活開銷偏高。 雖然在金門生活不容易,但還是很多人為了金門這片土地打拚及努力,因為金門人重感情、肯吃苦,這點是很多現代人學不來,做不到的,然而近幾年許多新聞在報導,年輕人選擇過著「躺平」的生活;何謂「躺平」?躺平就是維持「五不一低」的生活:「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小孩、低消費原則」,倘若繼續這樣下去,只會讓景氣持續低迷,所以金門年輕人起身吧!為金門這片土地盡一份心力,你我都能改變「金門居,大不易」的現狀,拯救自己的故鄉,從你我做起。
-
愛炫耀的親戚
說到炫耀,家族裡面有一位親戚,她是全家族最愛炫耀的人,她炫耀的並不是金錢或是名牌等俗物,而是她的女兒。 從她女兒小時候開始,這位親戚便常常向家族的人炫耀她女兒在學校的學業表現,從國小、國中、一路炫耀到研究所,再炫耀到出國念書。的確,這位親戚的女兒表現確實不俗,但實際上也只能算表現不錯,沒到頂尖程度。 家族親戚常常聽她炫耀,炫耀久了大家便感到無聊與反感。例如,她會在家族群組中放上女兒的在校成績,或是在課堂報告等表現。一開始會有其他親戚附和,稱讚她女兒優秀,但看多了以後,連敷衍她也懶了,便不再回覆她在群組中寫的有關女兒的訊息。 由於沒人回應,這位親戚便開始用打電話的方式,向其他親戚訴說女兒的優秀表現。但顧及親戚情面,大家也不好意思不接或是掛她電話。家族一位輩分較高的長輩知道後,便告知她不要再做這樣的事情。其實大家對她女兒的優秀一點興趣也沒有。 沒想到這位親戚突然暴跳如雷,認為大家是忌妒她女兒優秀,所以才找這位長輩向她施壓。開始在群組中高談闊論了一番,內容不外乎是她只想要分享,沒想到讓大家妒忌等內容。發洩完後她便退出群組。 大家對她無禮的行為感到震驚,但開心的部分是,至少群組以後不會再有這種炫耀性的言論出現。之後她也沒再用打電話的方式向別人炫耀,大家群組聊天室跟耳根子以後可以清靜一些。 或許人之所以想要比較跟炫耀,源自於潛在的自卑心理,需要得到他人認可,從中獲得些許的自信心與滿足感。然而,這種行為最終只會招來別人的反感。只有謙卑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
印尼華人婚姻習俗儀式
印尼華人子女婚禮的習俗和儀式,在疫情影響的近幾年內,因客觀原因被迫就簡;疫情緩解後,又開始講究起來。無論程式或形式,都務必做足。今年短短半年內,我們就參加了兩次。事屬突然,飛機票、酒店都被包下,親屬誠意做足,我們婉拒的話,人情、禮節上無法說得過去。像這次侄兒結婚,就分兩次進行,先是在蘇門答臘島的棉蘭舉辦訂婚禮,由嫁女兒的女方主辦;兩個月後的結婚典禮,則由娶媳婦的男方主辦,在著名旅遊勝地峇厘島進行,可謂「一世婚姻,兩場盛宴」。可見印尼老一輩華人是十分重視兒女婚事的。 參加了多次印尼第三代華人子女的婚禮,感覺到他們成家立業、戀愛、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觀念、做法與港澳有很大的不同。這些遠離母國的人們,雖然絕大部分已經入籍僑居國,但努力堅持、承繼和弘揚的中華民族的婚禮·傳統文化習俗,其程度和氣氛,竟然比地理位置最近中國大陸的港、澳、台更加濃厚。有點不可思議。 比如,相親。雖然年輕男女由自由戀愛走上婚姻大道的不乏成功的例子,但父母意志、媒妁之言,依然掌控不少子女們的婚姻大事。相親一次不行,還可以有第二三次,直到兒女們情投意合,婚姻的成功率就八九成了。能門當戶對最好,畢竟父母輩很希望下一代能繼承他們的事業。可以這麼說,中國歷代男女結婚講究木門對木門,竹門對竹門,婚姻的成功源於政治的需要,而印尼華人講究的是行業、商業的婚姻,希望上一輩的事業能在百年後,由他們的下一代的兩肩承擔,在他們的手中承繼和發揚光大。 男女相親成功後,完婚就指日可待。有的跨過訂婚,直接舉行婚禮;沒辦訂婚儀式的也必然會根據家長的意見,將過大禮的一些複雜程式·選擇良辰吉日完成。過大禮禮品繁複講究,從金銀首飾、名牌手錶、鮑參燕窩到日常用品如衣服皮鞋,水果禮餅等等一應齊全。男方的過大禮其實也就是「聘禮」的意思,女方則也會準備一套給女兒的東西作為「嫁妝」,豐廉由人。禮品裝在一個個漂亮的四方小玻璃櫃禮裡,或一個個特製的藤籃裡,由男方的重要親屬若干人送到女家去。倘若送大禮儀式在酒店進行,比較簡單,就在雙方的親人見證下當場完成,如果必要,也宴請一些親朋好友吃點心或午餐,順便觀禮。在大部分情況下,如今已將訂婚儀式和結婚儀式合二為一,一次完成。 疫前我們曾經獲邀參加另一個侄兒的婚禮,無法不為場面的豪華浩大震撼。同父異母的胞弟一句華語都不會說了,為了體現他一家的不忘本,把根留住,侄兒的婚帖極其講究,每一份都裝在木盒裡,仿古味十足;結婚地點六星級酒店大堂被裝飾得猶如夢幻中的宇宙天堂,來客五六千人之眾;之前,新郎還穿唐裝戴官人帽,新娘子戴飾金嵌銀、畫龍雕鳳的幾斤重鳳冠,在家做足拜天地、拜父母、互拜、飲交杯酒等一系列繁文縟節。看得我們目瞪口呆,一方面感歎這些仿古習俗在大陸港澳臺已快要失傳或簡化,而在遙遠的異國他鄉,東方古國依然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吸引著外籍的炎黃子孫們。 最奇異的現像是,婚後的印尼華人子女,一是幾乎沒有離婚的個案;二是也很少膝下無子嗣的,兩三個都算少。這和大陸、港澳臺太不同了。在香港,周圍朋友不乏離異人士,婚姻能走到金婚階段的非常罕見。香港打工男女非常忙碌,婚後一對夫婦生育率只有0.78,還不到一個子女。我將兩地排比,感到也許·原因就在經濟能力上。同樣缺乏自置物業的條件,印尼有做生意父母的關照,買樓負擔沒那麼重,年輕夫婦沒後顧之憂。但香港是極度商業化的城市,百分七十的長者住在公屋,有閒、有錢階級的父母就很少數,能為子女購買樓宇出一臂之力的,就沒有印尼多了。 印尼華人子女紅事的講究、排場,不僅止於看得見的場面的熱鬧鋪張,還有看不見的包下被邀請者的飛機票、住宿酒店的費用、三餐開銷,再加上紙質報紙的廣告祝賀等等,實在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有人質疑,這是否太奢侈浪費了,而且影響不好?一時間形成兩大派意見。讚成的認為,這也是對社會各行各業有益的消費,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廣告對在風雨飄搖中的印尼華文報業不也是一筆重要的收入嗎?真是見仁見智,讀者的意見呢?
-
大學戀歌
愛情,是生命中一種美好而又神秘的體驗。當愛情降臨大學生的生活時,往往帶有更多的激情和探索。大學時期是一個青春洋溢、夢想迸發的時光,而在這段時光中,學生們的戀愛也顯得特別純真而獨特。這是一個年輕的時代,充滿活力,充滿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愛情的渴望。大學生班對的戀愛,有著與眾不同的色彩。在這個時期,學生們正處於成熟和探索的交界處,他們對愛情有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更多的期待。這樣的戀愛既可能是初戀的美好,也可能是曖昧的追求,更有可能是彼此陪伴成長的感人故事。 首先,大學生班對的戀愛常常開始於友情。在這個時期,學生們擁有許多共同的興趣和活動,彼此之間建立深厚的友誼。當友誼昇華為戀情時,這段感情就像是一朵悄然盛開的花朵,帶著自然流暢的美。他們熟悉對方的一切,共同經歷著大學的點點滴滴,戀愛就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也有許多班對是由曖昧開始的。在校園裡,曖昧的氛圍彷彿充滿著空氣,使得愛情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他們或是在課堂上相互打量,或是在圖書館中共同度過漫長的夜晚。曖昧的戀愛充滿未知的刺激,每一次的相遇都充滿期待,彷彿彼此之間的距離永遠無法被彌合。 除了友情和曖昧,還有一種大學生班對的戀愛更加成熟和穩定。這種愛情可能是來自於長時間的友誼,也可能是因為彼此的志趣相投。在這樣的愛情中,他們已經充分了解對方,無需再彷彿探險家一樣去尋找對方的優點和缺點。這樣的戀愛充滿平淡中的幸福,他們擁有的是一份穩定而深厚的感情。然而,大學生班對並非一帆風順,其中也不乏一些困惑和挑戰。首先,學業壓力是他們共同面對的一個課題。在大學時期,學生們需要應對繁重的學業,這使得他們在愛情和學業之間常常感到左右為難。有時候,愛情可能成為他們的動力,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而有時候,學業的壓力也可能使得他們無法投入到戀愛當中。 此外,彼此的成長也是大學生戀愛中需要面對的問題。大學時期是一個個體成長和人生規劃的時期,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彼此之間的理念可能發生變化,這就需要雙方更加開放和理解。有時候,他們會發現自己不再適合對方,這時候需要勇敢面對並做出適當的選擇。然而,正是這些困惑和挑戰,讓大學生班對的戀愛變得更加有深度和豐富。這是一個關於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他們不僅學到如何維護愛情,更學到如何在逆境中共同成長。愛情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種心靈的磨練。 在戀愛過程中,溝通和理解是至關重要的。面對彼此的壓力和變化,他們需要不斷地溝通,分享彼此的心情和困惑。只有通過開放的溝通,他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對方,共同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而理解也是相互尊重的一種體現,只有真正理解對方,他們才能建立起一個穩固的感情基礎。互相扶持和共同成長也是相當重要的。他們應該鼓勵對方追求夢想,支持彼此的努力,共同面對人生的挑戰。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發現彼此之間的差異,但正是這種差異讓他們變得更加獨特和完整。彼此的成就和進步都應該成為他們共同的喜悅,這樣的戀愛才能夠真正走得更遠。 總的來說,大學生班對的戀愛是一段充滿激情和探索的時光。在這個特殊的階段,他們可能經歷友情、曖昧和成熟的戀愛,但無論哪種形式,都是一種寶貴的體驗。戀愛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更是一場成長的冒險。在愛情的道路上,他們需要面對各種挑戰,但正是這些挑戰讓他們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愛情,是大學生們生命中最美好的風景之一,是值得用心珍藏的回憶。
-
料理神救援
身為職業婦女,下班也是上班,因為下班後又要忙著家庭,尤其是料理一事,如何能在最迅速的狀態,做出讓一家滿意的菜餚,都是我在下班路上常思考的事情。 說來要感謝二嫂的推薦,二十多年前,她遠從大陸嫁來臺灣,帶來了一口最喜歡的廚具,就是壓力鍋。那時,我們對壓力鍋的印象不佳,存在著煮綠豆炸鍋的負面新聞,而她也特別跟我們分享,因為中國的人口眾多,為了節省能源,所以家家戶戶都用壓力鍋,一小時才能燉爛的牛肉,只要二十分鐘就可以成功達標。不僅節省時間,也非常耐用,還可以一鍋抵五鍋,少買好幾口鍋呢! 那時才二十出頭的她,手把手的教導我們如何正確使用,如:水量的控制、氣閥的操作,和聽到汽笛聲響時的應變狀況。婚後,廚藝不精的我,也趕緊買了一個壓力鍋惡補,記得第一次煮雞湯,聽到汽笛聲時,害怕到戴著安全帽去把火轉小,還是兄嫂從旁鼓勵,才得以克服恐懼。之後,不論是蜜地瓜或是燉豬腳,只要有它在,正餐或點心都可以速速上桌了。 有一次,婆婆要參加老朋友的聚會,都是一群七十幾歲的長輩,牙口都不太好,正愁要準備什麼點心時,我自告奮勇的說:「如果不嫌棄的話,我做碗芋泥讓您帶上吧!」就這樣,才短短的半小時,一盅香滑綿密的芋泥便大功告成了。餐會結束後,婆婆說:「大家很羨慕我有個貼心又手巧的好媳婦呢!」一碗芋泥竟贏得如此美好的回饋,真是心花朵朵開呢! 如今,瓦斯爐上的壓力鍋,已是第三口了。雖然孩子們已經成年,我也邁入奔五的年紀,而它依然是我的心頭好,料理的神救援!
-
回娘家
雨過天晴,屋簷下的雨滴,還是不停地在滴落溝渠裡,雨滴匯入溝渠後,就不再見蹤跡;一群喜雀暫時佇足屋頂,目不轉睛地翹首仰望著藍空,彷彿在沈思著古厝裡過往的一切。曾經祠堂裡熱鬧的景象,如今卻因大溪員樹林呂氏家族長輩們的淍零,而繁華落盡。 所有過年祭祖儀式,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被後代子孫們給遺忘了。 以往農曆春節來臨,便是趕走了寒冬,而現今因氣候的變遷,今年的農曆年可以算是不太寒冷,那大溪員樹林呂氏家族的祠堂不但沒有以前熱鬧的祭祖儀式,就連梅花,也沒有重新再綻放過。 記得二十五年前的農曆春節前夕,大阿姊因體弱多病的阿母要求,勉迫嫁入了呂家,當時呂氏古厝的院子裡可以說是花團錦簇,又增添了幾許花嫁的氣氛。 大阿姊尚未出閣以前,每年大年初二,家中出嫁的姊妹們回娘家時,母親就會和大家說:「阿母的身體可以說是一年不如一年,加上年事已高,大阿姊又已過適婚的年齡,倘若她未能找到婆家,將來大姊年老時,勢必會成為家中已婚兄嫂們的負擔……」說著,說著,阿母又忍不住的掉下了眼淚。 一直以來阿母最在意的就是大阿姊尚未結婚,但在我們的眼裡,覺得阿母真是個多操煩的人,姻緣本是天註定,根本不需要替大阿姊操心,只要阿姊現在的日子過得健康快樂,又何必一定要大阿姊嫁人呢?何況現今社會裡,嫁人故然是樁喜事,但並不代表永遠是樁幸福的事兒呀!因為阿母傳統觀念不能更改,所以她的心目中永遠有個糾結。 那一年臘月,村子裡的梅花四處撲鼻,阿母又和往常一樣,按照著習俗,到寺廟裡去替大阿姊祈求姻緣,回程之後便急忙趕去媒婆呂嬸婆家,說是去給呂嬸婆過年前先拜個早年,其實是去探聽呂嬸婆,最近有沒有什麼人家可以替大阿姊相親作媒?後來,就在農曆年前夕,呂嬸婆終於帶來了阿母想要的消息,大阿姊就在母親的固執與堅持之下,心不甘情不願的嫁入了呂家,據說,呂家的生活十分困窘,阿母明知道條件不怎麼理想,卻是硬要把大阿姊嫁了出去,就是希望阿母若是那一天往生之後,大阿姊能有個歸宿。 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樁婚姻大事對大阿姊來說,實在有夠勉強,但咱們也只能帶著祝福和不敢違抗母命,去參加了大阿姊的喜宴。 至於大阿姊的婚後一切,也只能默默地祝禱上蒼,祈求讓她能有個美滿的婚緣。 後來日子久了,我們居然發現阿母的臉上依然掛著憂愁,並沒有因大阿姊出嫁後而有些輕鬆,經大家的詢問之下,才得知,原來大姊夫是在工廠任職領班的工作,而且工作時常不順利,又收入微薄,加上家中人口眾多,根本經濟上十分的拮拘,所以阿母才有新的煩惱。她心裡一直掛念著大阿姊在婆家是否能適應困苦的生活?於是,阿母就常常差遣家中的管家,去呂家探聽大阿姊的消息,有時還順便託人捎去一些日用品和為呂家添子添孫的助孕中草藥偏方,要大阿姊一定要按時服用,好讓大阿姊能早日替呂家添子添孫,生活也能安家下來。 這可真是:「天下父母心,為母者的難呀!」 那年大年初二回娘家時,阿母就提早吩咐了家中的管家,一定要讓大阿姊和大姊夫遵照古禮儀式回娘家,當大阿姊和大姊夫,入家門時就得按照選好的良辰吉時放鞭炮,那長長的鞭炮,可以說是響徹雲霄,母親在廳堂裡看見了大阿姊和大姊夫進門時,便請家中的僕傭們來奉茶給大姊和大姊夫,阿母隨即便把大阿姊悄悄的叫入了臥房,阿母一直仔細的詢問著大阿姊,婆婆和妯娌們對她好嗎?然後又急忙小聲地問著大阿姊那些助孕的中草藥偏有沒有按時服用?大阿姊被阿母一連串問的問題,問得是滿臉通紅,羞怯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阿母。而我們這幾個年紀小又未出嫁的阿妹仔,只有好奇的趴在阿母那半掩的房門口偷聽,覺得十分有趣,但又覺得,阿母實在有夠操煩的,那顆心還是放不下大阿姊。 後來阿母發現我們在房門口偷聽,便不好意思地不再詢問大阿姊了,隨即便帶著大阿姊轉入廚房,察看家中僕傭們,今天準備的菜色如何?好讓大阿姊和大姊夫還有其他家人,一起團圓聚餐。 大姊夫在廳堂裡,見到阿母和大阿姊又重回廳堂時,便隨即拿出回娘家的伴手禮,以表示對阿母的孝敬之意,還把攜帶來的雙數紅包交給了阿母,另外還準備了一些餅乾及糖果,讓阿母分送到鄰里鄉親的家裡。大年初二回娘家,除了是探視娘家的雙親之外,也必需要祭祖。一般來說,要請女婿回來,必需得選在中午,大阿姊和大姊夫,初二返娘家稱之為「回門」,菜色之中,一定得吃長年菜、發糕和餃子,以招來好運……習俗之繁複,可以說是讓阿母裡外忙得不可開交。 隨著日子漸漸的過去,在往後的大年初二回娘家時,大家都發現,阿母的身體漸漸一年不如一年,後來阿母便往生了。大年初二回娘家和雙方家族祭祖的儀式都不再有人堅持。因大阿姊和大姊夫的婚姻是阿母堅持做主的,大阿姊為了孝順阿母,順從母意,所以才嫁給大姊夫的,後來因阿母往生之後,他們便宣佈離婚,大阿姊也沒有替呂家生下兒女。 自從大阿姊離婚之後,便重新開始過著單身的生活了,她信奉基督教,成為虔誠的基督徒,她和教堂裡一群單身的姊妹們,在高齡九十二歲的老阿嬤家中共同渡過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日子。大阿姊還替大家做了很多家常年菜,她並沒有因為娘家的母親已往生又沒有婆家而感到孤單,反倒是覺得單身生活比以前有娘家和婆家時更幸福。 大阿姊終於在教堂裡,找到了另類「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日子。
-
好運接龍迎新春
在傳說故事中,對於龍的形貌,有許多不同的描述,不過在真實社會中,卻沒有人見過龍這樣的生物;不過對於多數人來說,仍然堅信有龍的存在,龍代表的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權力與尊貴的代號,所以將傑出的人物,稱之為人中之龍。 由於多數人喜歡代表吉祥物的龍,所以每逢龍年,出生率就會特別高;顯而易見多數為人父母者,都希冀「望子成龍」,讓自己的子女能夠贏在起跑點上。 在十二生肖中,龍排行第五,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沒有親眼目睹的生物;不過提到龍這個字,仍然為所有人津津樂道。 民國一一三年,歲次甲辰,剛好肖龍;但願少子化已相當嚴峻的今日,能夠欣逢龍年的到來,不但能夠讓低迷的生育率提升,更希望所有人都能夠,分享龍年吉祥好運來的喜悅,不但平安健康,事業順遂,更能幸福永伴。 龍年到來,許多吉祥話,成為祝福自己與別人的重頭戲;不管怎麼樣,生龍活虎的去經營自己的人生與事業,方能步步高升,心想事成,成為真正的一條龍,為美好的人生譜寫簪麗的妙韻。 欣逢龍年,看到北捷三重站的壁畫,正是陶瓷馬賽克鑲嵌的龍,作品名稱為「時代的回聲」;足以讓我們視覺感官,透過藝術作品的表現,將古老的傳說故事,透過現代的表現手法,傳達文化的精髓,讓我們在日常生活裡,也能體悟龍的精神,讓龍的傳人,以高貴的意志力,促成人性的婉美賡續不絕。 說真的,每隔十二年,同樣的生肖,再度擠入大家的眼簾,同時也鑽進了所有人的腦海與心窩;各地新春祈福與燈會,皆以生肖作為主題,今年龍年的到來,鐵定能夠「龍行天下,護佑台灣」,讓所有百姓,都能安居樂業,為有希望的未來,付出全部的心力。 迎接新的一年,最讓我心儀的佳句:「龍騰虎躍春光好,鳥語花香世界新。」大地回春,欣欣向榮,呈現最美好的一刻,又是喜迎龍年,心情顯得格外美好。相信每一個人,在好心情加持下,定能以最美好的心態,來經營分分秒秒、日日月月、歲歲年年;如此一來,日日是好日,天天好心情,年年享安康,是可以高度期待的喔。 猶記得十二年前的龍年,我回到蘭陽故鄉,最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是「銀柳巨龍」,龍形隧道以當地的名產銀柳來編織,招來許多國內遊客前來參觀賞景;除了與之同框之外,還希望走到龍形隧道內,感受一下「入龍門,身價百倍大富貴;過龍身,幸福美滿免操心;出龍尾,事業興旺賺家伙。」 當時我與妻子,跟所有人一樣,興致盎然的走在龍形隧道內,感受一下新春歡樂的喜悅氛圍;隨後為了享有「龍年行大運」的美妙機緣,龍吐珠的裝置藝術前仔細聆賞,加上周邊的銀柳,有「銀兩」的寓意,頗得所有民眾的青睞,歡天喜地的愉悅感,就這樣順利讓每個人的臉龐掛滿了笑意。 時序進入「喜慶爆竹送玉兔,吉祥梅花迎金龍」的年代,但願所有人皆能擁有歡喜心,方能好運接龍,來迎接新春;佐以美好的心態,努力經營幸福的人生,讓人人都能夠成為「人中之龍」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