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避雷針
如果避開妳所有可能的 千萬分之一的 如夢如晨露般的,經過 迎來的三月, 鳥語可能沙啞 五月的夏荷必將焦眉爛額 而我的存在, 將如船隻迷茫, 忘記了海洋 聲聲呼喚的……日與夜
-
愚人節許願
誰能告訴我 我要對誰說 日子天天過 夜夜如研磨 時間莫磋砣 歲月要把握 黑色幽默 笑容揮霍 青春哪堪挑撥 友誼別弄破 花開花落 花花世界將大家蠱惑 願立地成佛 無災無禍
-
古早味美食的沒落
前幾年疫情肆虐,導致很多人金門小三通大受影響,也導致很多在地商家無法繼續經營,紛紛暫停營業亦或是永久歇業,就連二舅的店也受到影響,苦撐了一段時間還是結束營業。 二舅的店開在水頭得月樓旁,名為「金水餐廳」,一直以來都傳承古法、用心烹調每道佳餚給每一位來到水頭得月樓觀光的顧客,舉凡蚵仔煎、石蚵麵線、芋頭戀肉……等,都是二舅傳承至外婆的好手藝製作出來,一直以來都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顧客所喜愛,也有許多新聞媒體來到店裡採訪。 二○一九年末,肺炎疫情四起,二舅店裡的生意也大幅度受到影響,不但沒有觀光客,連在地客人都沒有上門;原因無他,因為疫情肆虐搞的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敢出門用餐,更何況是到觀光景點旅遊;但二舅還是每天開著爐灶,用心期盼著每位飢腸轆轆的顧客上門用餐,然而隨著每日確診人數的增加,網路外送平台的興起,導致更多人不想出門用餐,寧可待在家中更為安全。 那時家母剛好在二舅店裡幫忙,到了下午五點母親忙完回到家,一臉哀怨的說:「今天還是一個客人都沒有,不知如何是好……」。家母是最常吃到外婆手藝的孩子之一,之所以會到店裡幫忙,也是想怕二舅一人忙不過來,也想盡心盡力的讓更多人知道外婆的好手藝是可以滿足每位饕客的味蕾,然而因為疫情的影響,導致沒有客人上門,我看著母親愁眉苦臉的樣子,不禁也跟著難過了起來,於是便跟家母提議,可以請二舅跟外送平台合作,也許可以度過這段危機。 家母聽到我這麼說便語重心長的說:「孩子,你沒經歷過那段歲月可能不知道,外婆的古早味菜餚是必須親身到店裡品嚐才能感受到箇中的醍醐味,一旦交給外送平台運送,就失去了該有的味道,也會影響我們對客人的信用,這方法行不通的!」我聽完後便點了點頭表示尊重母親的想法,也就沒有再提起此事。 一直到了今年,疫情終於趨緩,大家逐漸開始走出門外,但由於小三通關閉的影響,二舅店裡生意依然門可羅雀,二舅只能悲痛的將店收掉,「金水餐廳」也在今年三月份正式劃下句點。 金門是一個很純樸的小島,然而因為疫情肆虐,又加上小三通的關閉,再加上許多年輕人口外流,使得在地很多古早味或傳統美食沒有傳人而逐漸消失,如果您有幸來到金門,不妨多多觀察,也許可以感受到金門的那份醍醐味,拯救傳統產業,從你我做起。
-
金門情懷
聽著黃大哥眉開眼笑的談論著此次至金門釣魚的經過,讓我想起三次遊覽金門的快樂記憶。 第一次至金門,是在南投國中教書時,因當時鼓勵大家多利用暑、寒假至外島拓展視野,因此撥出經費與釋出名額,而我與寶雪就是這活動的幸運兒,只可惜因年代久遠,只留下搭小飛機至金門,亂流來襲的可怕記憶,金門從此成了我的禁地。 再次重返金門時,又過了好多年,是我和老公參加金門的鸕鶿季賞鳥活動,熱愛鳥類的老公,受邀參加至金門參加活動。我雖然對上次搭小飛機心有餘悸,但擋不住老公的勸說,與及我對鸕鶿鳥的好奇,因此在捨命陪君子下,再次遊覽金門,沒想到卻拉近了我對金門的情感。 那次印象最深的是看到金門天空裡佈滿了鸕鶿,「數大便是美」在此又印證了,鸕鶿是非常合群的鳥類,常列排飛行,看著數百隻鸕鶿飛行在天空,真是壯觀啊!原來鸕鶿廣範分布在海島,每年牠們都會來台過冬,牠們在水裡追逐魚類,經常潛泳,能在水裡待近30秒,而捕魚的地區約百分之六十在底棲帶。聰明的鸕鶿,捕魚的本領也高人一等,狠又準的吃著吳郭魚。晚上便停在樹稍上,當起樹的守護神。 也許我們剛好來對時間,此時高粱已結穗,即將收割,讓都市佬的我,親眼目睹製造名聞世界的高粱酒的高粱田。當然我們也參觀了莒光樓、八達樓子、翟山坑道、得月樓、八二三戰史館、山后民俗文化村……,行程相當緊密,所以都只是走馬看花拍照就走人,並沒有留下深刻印象。 唯吃的卻相當豐盛,高粱嗆蟹、金門宴菜、芋頭排骨、酥炸水晶魚、九層塔炒海瓜子……,當然餐餐都有高粱酒可喝,我雖不善喝酒,但也入境隨俗,整個行程下來,我也品嚐了不少金門高粱美酒。甚至回台灣我也不忘帶兩瓶高粱酒,回去孝敬家中老爸。 第三次至金門是受邀好友安娜之請,全家前去探望她在金門當警察的老公,由於行程是自己規劃的,時間也是掌握在自己手裡,因此我們漫遊在金門裡。李大哥接著我們後,便帶著我們去太武山風景區,愛遊逛踏青的我們,當然不會放過此行程,路途雖然有些遙遠,但道路平坦,走起來輕輕鬆鬆,沿途鳥語花香,讓人心曠神怡,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裡,經過蔣中正所提的「毋忘在莒」巨石,女兒還大喊著:「我終於看到課文所介紹金門太武山的「毋忘在莒」廬山真面目」。她興奮的神情,溢於臉上,我們還探索十二奇景,拍了相當多的照片,倒影塔遠眺望金門全島,真是棒極了。我們還拜訪創建於宋代的古廟─海印寺,聽說它的鐘聲,可傳於30里遠。 下午我們品嚐當地的牛肉麵,吃酒粕長大的金門牛,除肉質會略帶一股酒粕香氣外,粉嫩的肉色,吃起來軟彈多汁,柔軟又帶嚼勁還帶著新鮮的牛肉香氣。我們還吃了金門人愛吃的古早味麵茶,因加上紅蔥頭,吃起來鹹甜鹹甜,跟台灣截然不同,我雖吃不習慣,但也不免俗吃了幾口。 接著我們到莒光樓一金門郵票的經典標誌,位在莒光湖旁的戶外電話亭,更是我們樂此不疲的拍照景點,女兒甚至扮起少女情懷,和好友聊天模樣,要我們為她拍照留念。翟山坑道一因戰爭需求而人工鑿的花崗岩,一座閃亮的坑道,耗費了約五年時光才完成的。我們一邊走著,一邊想著當時興建的辛苦。而此刻它成為金門辦音樂會的最佳舞台,可惜我們去時並沒有音樂會,所以我們沒有辦法享受當地音樂會的洗禮。 當沒電時,我們來到了三點才開的慈堤三角堡咖啡屋喝下午茶,過去的慈堤三角堡是重要軍事據點,隨著時代變遷,今日的三角堡繼續以讓人休閒為主,繼續服務金門鄉人,因此地夏天可觀看到夏日精靈一栗喉蜂虎,冬天可以欣賞鸕鶿鳥成群結隊返巢的美麗景象,喝著香濃的咖啡,甘甜的果汁,老公還點了超特別的混蛋與黑金蛋,享受著不一樣的海風。 接著當然往慈湖落日觀海平台走去看落日夕陽,愛拍照的老公屏氣凝神抓緊鏡頭,想把落日最美的那一刻捕捉住。同時在他的指揮下,我們齊「跳」在夕陽下。 晚上吃起米香屋的廣東粥,餡餅、捲餅、蔥油餅、廣東粥的料多,餡餅皮的香脆,真的讓人口齒留香,忍不住一口接著一口,吃得大家肚子圓滾滾,才心甘情願返回住的地方,並約好明早去看日出。 我們選擇至山后聚落看日出,從燕尾的建築中,看太陽冉冉升起,讓自己心情愉快一整天,我們搶拍了好多照片。接著展開一天的開始,參觀金門山后民族文化村,在這裡可以看到完整的古厝聚落,到處都是紅磚石厝,不小心還容易迷路了。我們在此體驗穿旗袍和漢服玩穿越時光的拍照。我們拍得不亦樂乎?而愛吃蚵的二姐更是開心,因為裡面還有賣蚵仔煎和蚵仔麵線,她又可以大快朵頤一番。 玩累了,參觀了順天洋樓,它是歐厝聚落中最高的洋樓,也是金門第一棟洋樓,其間的咖啡廳,保有古色古香的裝潢,但卻搭配許多現帶感的傢俱,讓人彷彿置身在歐洲城堡,喝那耐人尋味的咖啡與吃鬆餅、雞蛋糕,整個人放鬆許多。 走進古寧頭戰史館,一股令人肅然起敬油然而生,它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海峽兩岸對立局面的古寧頭戰役,館內保存有許多戰利品武器、作戰文宣、照片,也提供高達10多分鐘的多媒體影片,讓後輩子孫緬懷當年拋頭顱、灑熱血,保衛金門犧牲小我的士兵精神。 當然我們也造訪的金門最熱鬧的城鎮一後浦老街,這裡不但有歷史古蹟,同時還可以在這裡吃到小吃,以及回台灣時所帶的伴手禮。 最後一天我們幾乎在沙灘上玩沙、踏浪,料羅灣海灘、尚義海灘、成功海灘玩一整天,而正在興建的金門大橋,只能等下回再來的玩賞景點。 回台時滿行李的金門牛肉乾、貢糖,當然也不忘提了四瓶高粱酒,我們還約好等金門大橋興建好,再前往金門,只可惜橋已完工,我們卻「喬」不出時間再次前往,只能望金門興嘆。
-
純真慕主的白花小德蘭
小德蘭(Teresia),法國諾曼第人,父鐘錶師,母從事手工蕾絲,家庭經濟小康。宗教上,全家虔誠事主,主日上教堂望勞工彌撒。但小德蘭的一生,僅匆匆24,1873~1897年。 小德蘭成長於有愛、有光、有花的環境中,自小即專注、謙虛、意志力強,但體弱多病。4歲半,小德蘭喪母,幸好上有4位姐姐,她與二姐寶琳最親近,姐姐們先後進入聖衣會隱修院。6歲,小德蘭入隱修院小學,聰明好學的她常保持第一名,且喜歡說故事給同學聽。10歲,親愛的二姐離家入修院,德蘭因思念而重病,足足昏睡了3個月,後來,因夢見微笑聖母,竟奇蹟似地病癒了。 14歲的耶誕節,小德蘭因小事故遭受父親的嚴斥,敏感的她不但沒哭,還因此體驗到耶穌的親吻,體驗到被愛的滋味。多愁善感的小德蘭愛上了嬰兒耶穌,她說:「溫柔的嬰孩耶穌,為我黑暗的靈魂帶來一片光明,祂的軟弱幼小,堅強了我。為照顧別人,自己要先堅強。」 從此,小德蘭一心想提早入聖衣修會,但因不足入會年齡而被拒。弱小的她不放棄,竟然利用跟隨父親參加羅馬朝聖團時,突破羞澀,親自向教宗尋求特准。 15歲的小德蘭終於進入加爾默羅聖衣會!她克守本分,默禱靜觀。 1891年,全球性的俄羅斯流感肆虐,面對疫情,18歲的小德蘭被迫一夜之間成熟了!她需要承擔起照顧重症修女的工作;她需要處理過逝修女,包括副院長姆姆……等的殯葬事宜,小德蘭用虔誠、冷靜的心,以祝聖燭光和玫瑰花環裝飾出莊嚴、美好的彌撒禮堂,在憂傷中,讓大家能感受到天主的愛與擁抱。 20歲的小德蘭當上修院的初學導師! 教會十年,小德蘭被稱為「基督的小花」,著有自傳式的小書《一朵小白花》。她關切「愛」的議題,關切如何在現有的生活中達到聖善?她倡導「神嬰小路」:「我的道路,唯有全然的信任和愛!由聖經智慧書中耶穌說:『叫那小孩子到我這裡來!』我找到成聖的靈感。」 「愛就是永恆。我的聖召就是愛,以實現愛德為目標。」「愛要以行為來証明,我不會做什麼大事業,我能對耶穌做的只是遍撒小花。」「我既然不可能長得高大,那麼我就按著自己的樣子,接受現狀,接納自己,包括缺點,去尋覓一條直達天庭的小道。」「以大愛的心態去做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善度每天的生活,就是走在成聖的道路上。」 在修院裡,小德蘭像發熱的小天使,能言善道,故奉院長之命,寫下自傳式的生活體驗、靈修見解,她說:「我寫,只是因為天命。」 1897年,24歲,生肺病的小德蘭,身體劇痛,內心卻是喜樂,因為她以自己為全燔祭,隨時可以飛回主懷。「若我無信德,我會毫不猶豫地立即結束我的生命。」但小德蘭卻繼續保持微笑,許願死後,將由天上遍灑玫瑰花雨,以解救地上受苦的靈魂。 死後的小德蘭,《一朵小白花》被翻譯成多國文字,風行全球,她的「神嬰小道」更啟迪了無數信徒。 1925年小德蘭被封為聖人,1997年,再封為「愛德聖師」,為教會第三位女聖師。
-
傘不會散
雨來了,傘就擋住 颱風吹襲,傘骨無計可施 像是要散了 其實沒那麼容易 總有一隻手在指揮 只要他在 傘永遠不散 層層疊疊集團在一體 紅黃藍綠白各色混合不分 在一個師父的手藝製作的 看似混亂但絕對錯不了 有年代有品牌 一看就知道是名牌 是何處來的 不管是雨或大大的太陽 一定需要可以依靠的傘 傘願意犧牲所有 為妳抵抗攻擊 好好保護妳想去的地方 告訴你:傘不會散
-
心胸不大,他名高雄小鴨
仰望悠哉海景 南台灣靜謐微亮的天 在迴旋風際 絢彩語境深沉呼吸 呱呱影身無人可及自在 招來一片輕盈 街道意象造就螞蟻雄兵 想像朦朧不計較朝夕 停留寒冬咫尺 只為守候那片浪漫空間 每一步每一眼 轉個彎讓眾生傾倒 來往步伐波波高潮迭起 再一場響起愉悅四溢 留下無邊無際巍巍爭妍 成熟飄逸身影 縱容天地任性與不羈 試圖找尋些新鮮事 洩露了可歌印記 留下瘦瘦長長心底註解
-
沉「墨」
在墨色中看見五彩 墨在繽紛市廛下 沉 聲音止步 在風雨之前 驚飛的候鳥突然噤默 在山崖堅持遒勁的老松 一身黑戎 記或忘都在等待之外 轉身等待朝暾暮雲 疾馳山徑 風景丟下孤獨 揮手追趕急著倒退的眼睛 翠堤飛沙 野鷗 騰 空 雲書寫的姿態 唯等待風雨落筆
-
從湖前碧湖殿開始的推理
公車從金城車站駛向山外車站,途中經過湖前站。大家既然都下車了,我只好隨大流,開始思考接續要做的事情。經過滄湖國小舊址,拐好幾個彎,來到碧湖殿,目的很單純,親眼確認碧湖殿主祀神明的稱呼。沒有意外,一如聽聞,金王爺,旁邊還有其他陪祀神像。 根據《正氣中華日報》在民國五十年(西元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四日的一則新聞,標題為「湖前村拜拜,道說王爺生日,耗資四萬多元」,部份內容記載:「本月二十一日(農曆五月九日),全村舉行大拜拜,這個擁有四十多戶的樸實自然村,估計約耗資台幣四萬元之譜。按是日為該村『金王爺』生日,去年因經濟關係停止舉行,是以昨日家家賓客盈門,造成該村兩年來熱鬧非常之僅見。」當時的四萬元有多貴,同一年九月十九日在《正氣中華日報》(報紙本身一張售台幣六角)有新聞標題:「中秋佳節將屆,金湖籌備勞軍 推行一人一元運動,湖前村民熱烈響應」,內容中有居民捐款在五十元以上者已經值得紀錄,包含吳萬金、陳國良、陳朝良、張清滿、洪水撰等多人。當時的一人一元,想必類似現今一人捐十元以上的募捐活動。 另外,塔后聚落為湖前分支,按理想要在碧湖殿「分靈」是極其正常、容易的事情。然而,現今狀況卻相當詭譎。塔后聚落的信仰中心是現今忠義廟。根據《97金湖鎮志》:「『忠義廟』現址原為『水尾宮』所在地……囊昔原有一座『關帝爺宮』,建在今日村內斜坡地方,後因傳言關帝爺正神已不在此宮中,或說是留存此宮對塔后村不好,而將之拆除,再將關帝爺遷至『水尾宮』供奉,形成今日的『忠義廟』格局,據陳宗新談及童年時候還見過已拆掉的『關帝爺宮』門檻。」因而,現今「忠義廟」的土地原屬於「水尾宮」,其實也就是屬於金王爺。 問題在於:地上的建築物呢。 鑒於當初兩宮合併的過程沒有會議紀錄,時日已久,歷史記憶似乎也出現斷層、分歧的現象。過往,經常並提該廟為關帝爺、金王爺廟,兩者順序有時會相反,而縣府在三、四年前公告主祀神明為關帝爺,顯然已將金王爺排除在主祀神明之外。是否與之後想要再蓋新廟的規劃相關,暫時無從得知。 這樣想來,謎題僅解答一半。但凡涉及地產、房產的爭議都是敏感話題,幾乎可以這樣說:學者在做的事情經常和偵探無異。
-
大刀闊斧、建院改制的大德蘭
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十六世紀西班牙亞維拉人,父富商,母貴族。生卒年1515-1582,享壽67。 7歲的大德享蘭,愛讀聖人傳記,愛獨居默想,愛祈禱。14歲,母逝世,20歲,進入加爾默羅修院,在院內,勤習祈禱,且有所得。故神長命其寫自傳,描述祈禱的精神、方式、效果,甚至「神樂」經驗。著有:《全德之路》、《基礎》、《靈心堡壘》……等書。 大德蘭把祈禱分為四個等級:一級:初步,如井裡打水,不怕背負十字架;二級:寧靜,如水車打水,心懷謙沖;三級:忘我,如溪流引水,放下自我,交付天主;四級:合一,如豐沛雨水,取悅天主,不憂不懼。 大德蘭有詩:「不心煩,不怕懼,萬物常逝去,唯有主不移;忍耐者,萬事得,誰能擁有主,誰能得富足。」 身兼默觀祈禱者、神學家、宗教改革者的大德蘭,寫作、建院、靈修,全方位發展。 39歲的轉捩點,讓大德蘭深深領會到天主的厚愛,她許願以最中悅天主聖意的方式,過嚴謹規律的祈禱生活。 十六世紀的西班牙,修會會規疏鬆。大德蘭在主教、省長的支持下,不避當地貴族、官吏、人民的反對,立志改革加爾默羅修會,恢復其原始的創會精神。 1560年代,羅馬教廷頒詔核准設立新制的若瑟修院。1562年,大德蘭與侄女、3位初學修女在新修院裡穿上新會衣,修會人數10~20人。嚴格的新會規:隱修隔絕,常守靜默,不收捐款,自憑勞力維生,修院高牆下,開墾出一塊塊的菜園,堅守神貧,終年穿布衣、守小齋。 此後,大德蘭被派往各地修建、整頓修院,如1567年,在米弟諾建第二座修院;1570年,在沙肋門修舊舍為新院;……,大德蘭所改革的加爾默羅修院,高達17座。 大德蘭天性溫和,待人誠懇,判斷準確,辦事敏捷,很容易博取眾人的愛戴。詩人古拉喜曾讚美:「大德蘭像一隻老鷹,又像一隻鴿子,她有老鷹的剛強,也有鴿子的溫和。」 晚年的大德蘭,渴望天國的永福,她說:「過去,我很怕死亡,現在,一點也不怕了,因為,死亡是升天必經的過程。我祈禱:不避痛苦,早日脫離塵世,與天主結合。」 1582年7月,大德蘭在布各創建最後一座修院,並於10月安息主懷。臨終的傅油聖事,她坐在床上領聖體,歡呼:「吾主,現在是我們會面的時候了!」 逝後40年,1622年教宗冊封聖人,1970年敕封為教會第一位女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