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殘痕夢事
霞飛輕舞一抹紅 粉綠詩訊濃 迴聲嵌羽寄寒露 雁字啼飛念初衷? 醒來心重 蝶入謎蹤,星影引秋淙 雨天敘夢春同 年華怯吟太匆匆; 飛花何須畏緣淺 詩輕含,髮絲微卷 案牘殘燭晚 瀟河寂冷,相思喟無眠 (稿酬捐金門家扶中心)
-
父病見真情留言
高三開學月餘,父親便因積勞成疾住進金門衛生院,數度吐血,昏迷不醒,首次住院長達八個多月,大半處在危急存亡之秋,病危通知如同「十二道金牌」,道道要家屬做好心理準備。母親終日以淚洗面,弟妹年幼乏人照料,此情此景,不堪回首! 父親生病之初,我與大妹經常請假,過後我因憂慮過度,導致莫名頭暈腹痛而請病假,請病假也是躺在寢室,不敢稟告父母,想到傷心處,只有暗自啜泣一番,或將情緒發洩於我的《痛苦日記》本中。光是高三這年,事假病假請了數百小時,以前拿的是乖乖牌「全勤獎」,如今卻成「請假大王」。 眾所周知,高三是全力衝刺的一年,眼見同學個個摩拳擦掌、秣馬厲兵,準備衝鋒陷陣;而我卻天天在憂心病情、擔心家人,著實令我心慌意亂、不知所從。曾向註冊組長張洪桓老師表明休學念頭,組長大人好心勸我不要休學,我說我都沒上課沒讀書,拿什麼去聯考?我焦急不安啊! 為了節省車資,特地申辦「金城--山外」之間的學生月票,白天來校上課,晚上到醫院輪流照顧父親,與我同班或同寢的同學,見我座位常空、床位無人,便知家父病情更加嚴重! 當年流行寫畢業留言,《Sign Book》我用了三本,其中一本是何應松同學贈送,畢業班有忠、孝、仁三班,幾乎有九成為我留言,另有幾位特師科學長及高一、二學弟妹,如今翻閱,想起當年,頗為珍貴、值得珍藏。 當年大概沒人敢拿給戴華校長簽名留言,在我三本畢業留言簿中,層級最高的是訓導主任王添富恩師,由於王主任曾經代過翁志勵恩師高一英語課,加上我經常請假,已成訓導處「知名人士」,即使不認識這位「無名小卒」,也熟悉這個名字,應知我為父請假,賜題:「只要有勇氣與毅力,那怕環境與際遇多惡劣。與家箴學棣共勉。」由於後來我也自請病假,管理組長高家宇教官賜言:「強身強國,自達達人。」女教官陳惠美賜言:「鍛鍊健全體魄,陶冶高尚品德。」高一導師也是歷史老師李光明恩師賜題:「人生如怒濤澎湃,若無岩石與暗礁,絕激不起美麗的浪花。」師長賜言,如醍醐灌頂! 及至畢業前夕,父親還未能出院,同學見我懷憂喪志、抑鬱不振,不時地給我口頭的撫慰與書面的鼓勵,在畢業留言中流露無遺。從小與我一起成長的同村好友何克強同學,他是第一位告知我父住院的訊息,知我甚深!贈言:「記住,別抹殺掉自己的威風,也別小看輕自己,好好兒的提起往昔你的骨氣,別懈吧!朋友!何必呢?人生有幾許呢?奈何不好好的與自然拚一番,……。」 八二三砲戰期間的鄰居玩伴又與我同窗六年張峰德贈言:「把一切不應有的思慮拋開,努力去求得應該有的真理,這才是正途,才是成功的要道。」國三時常與我一起讀書的李金振同學贈言:「以你的聰明加上毅力、恆心,則幸福的家庭非你莫屬。」歐文心同學贈言:「人生下來就是為了克服困苦,愈遇到最艱難的事,愈更能激發起人類奮鬥的意志。」同學一再給我正向的鼓勵。 同學見我愁眉不展、鬱鬱寡歡,王金國同學贈言:「當你在沉悶時,想一想以前的歡樂吧!」許國仁同學贈言:「……凡事看開點即是樂觀,樂觀生快樂,快樂生健康,這是我的養生之道……。祝伯父早日康復、闔第平安。」 與我國高中同班五年的李福井同學贈言:「你最近心情開朗多了!是應該如此,我背著包袱涉迴路,一顛一跛地走來,你不要笑我吧!同是天涯淪落人,最知個中滋味,很抱歉!在你那段最憂煩的時刻,我並沒有給予你精神的鼓勵與支持。古寧郡生李福井。」福井文墨才學,且觀察入微。 女同學雖然與我較為生疏、甚少交談,但她們鑑貌辨色、旁觀者清,給我許多正面的能量,相當暖心。陳麗珠同學贈言:「要知道幸福並非永遠,痛苦更非長久的;最主要的靠你自己是否能經得起考驗,能戰勝環境的、能克服時代的,也就是最後的勝利者。願你能舉起時代,斟滿人生,為自己創造光輝,為自己創造勝利。共勉之。」黃麗珍同學贈言:「命運的安排有時是令人費解的,但只要能握住正確的方向,相信努力定能克服環境,向前邁進。祝福你前途光明。」薛青花同學贈言:「最美麗的花卉,必須灌溉;最精美的寶石,必須磨琢;最堅固的基礎,必須經過垂擊;最寬平的大道,必須經過壓力;有成就的人,不要忘了一件事,就是要有勇氣和決心來戰勝自己。」 就讀高一的大妹好友王招學妹贈言:「黎明的到來,必須經過黑暗的一夜;成功的到來,亦必須經過艱險的一頁;唯有恆久的努力,才能衝破黑暗、克服艱險。默祝考上理想中的大學。」 有些同學知道家父是國小校長,故意消遣。蔡輝榮同學贈言:「你父親當校長,你將來也是當校長的材料,不要忘了!將來你當了校長時可要善待我兒子。」許國泰同學贈言:「……而我要做你父親的代用教員……。」真是療癒。 師長賜言,乃金科玉律、顛撲不破;同學贈言,亦是字字珠璣、句句箴言。怹們的鼓勵令我信心提升、勇氣倍增,猶如「打氣筒」、「加油槍」,賜我最大的助力與動力,不僅完成學業,且敢勇於向前。如今回顧,當年的良師益友,都是我此生的恩人貴人,雖然事隔逾半世紀,父親早已遠離,但仍奉為圭臬、終生遵行。
-
懷念父親
一場全球性疫情讓疫苗接種頓時成了炙手可熱現象,只要聽聞哪一種效果最好,便想盡辦法上網預先登記,期使在最短的時間內能接種。只是一開始,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而且一劑二劑三劑,前仆後繼,打好打滿的呼籲不絕於耳。父親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健康,每天依然田裡巡田水,跟大家一起打掃村裡馬路,快樂付出,從沒閒下來。唯一的缺憾就是聽力逐漸失靈,熱心公益的他參與社區環境打掃海邊淨灘活動,別人跟他對話,因為重聽而常無法正確回應,挫折感於焉產生。而擔任農事小組長在服務農友時也時而聽不清楚,跟子女提及,說活了一大把年紀,還能勞動筋骨服務他人是很快樂的事,可是因為聽力有狀況而打了折扣,不知如何是好。 聽力不好,眼力也逐漸老花,熟識鄉親遠遠打招呼,沒聽見沒即時回應。事後一回開會相遇,對方提起,猛驚覺這樣的疏忽不知有多少次,趕緊說明並道歉。看似小事一樁,其實影響人際關係頗大,讓一向禮數周到的老爹耿耿於懷。 弟弟撥冗帶他去做耳道聽力檢查,配助聽器,讓老人家喜出望外,當戴上那小玩意兒,親自體驗一下清晰的程度。父親,能再度聽清楚別人的言談,等同重新打開一道溝通大門,商家告知需時三週。這中間殷切期盼的心是如此熱切。對聽力正常的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想像看著對方嘴巴卻不知所云的尷尬。我想起就讀特教研究所修習聽力課程,也到過啟聰學校參觀,師長課堂所言一點一滴又重新浮現腦海。啊,有一場聽障生舞蹈表演,音樂是放給觀眾聽的,現場的鼓聲才是敲給表演者聽的。低頻傳音,孩子們才能完全無誤跟上節拍。是啊。能一字一句聽完全溝通無礙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充滿期待中原來的聲響世界又回來了。老爹中氣十足地開玩笑說:「從今起誰偷偷講悄悄話,我都聽得一清二楚喔。」尤其接電話時再不用擔心聽不清楚產生誤會,老爹樂得手舞足蹈說好高興,說日子突然天寬地闊了起來。與姑姑跟團到花東旅遊四天,在七星潭留下精神奕奕照片,一路談笑風生,整個人像金頂電池,能量滿滿,自信而風趣。 因為身體健康,所以兒女都鼓勵父親接種疫苗,多一層保護。哪裡知道打完疫苗負面反應排山倒海而來,從來都只有在診所看個感冒的父親不得不往教學醫院送,歷經二十天的奮戰,終究撒手人寰。我們當兒女的既錯愕又不捨,在淚眼模糊中與父親話別。歲月悠悠,看著田裡水稻結穗飽滿,我彷彿看見父親在阡陌田野朝我揮手,思念穿過烏雲蔽障,直抵心房。
-
夏荷蓮影 湖心詩韻
荷花脫俗綻清波, 湖光映照澄水流。 葉紋通透錦繡耀, 舞姿輕盈裙襬搖。 蓮藕相依成雙影, 寧靜優雅入心懷。 湖波泛起詩情畫, 仙境撩動芳情潮。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遺失的記憶拼圖
中國近代文學家朱自清曾在其文章背影中提及到當時看著父親年邁的背影,還依舊賣力的爬上火車軌道,買橘子給其兒子,並且難掩心中不捨的情懷,幾句短短的文字中卻夾雜著無數心中的悲傷與感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大概是世上最無價又彌足珍貴之物了,非金錢名利所能換得的。然而,初中時的我,在讀到此篇文章時,當下沒有十分深刻的感觸,也未能體會文章中「橘子」與「黑馬褂」對朱自清的意義為何。 近來,夜夜除非,好夢入睡,總是想像著對自己十分疼惜的祖父,夢中如同一頁頁的手翻書,不斷的出現兒時祖父帶我出去玩的場景。從前,懵懂幼稚的自己,每當到了寒暑假之時,總是嚷嚷著央求祖父騎車載我出去兜風,零星的記憶碎片中,依稀回想起當時祖父帶自己到時里沙灘戲水時,天真的自己將錢幣埋入滾滾的沙堆中,將硬幣埋入坑,又重新將其找回的環節,然而,結果可想而知,硬幣如同肉包子打狗般,有去無回,被祖父臭罵一頓。不過,當夢將醒時分,又總念起祖父失智而住在療養院的情形,眼眶瞬間紅了一片,熱淚也隨著感慨萬化的情緒而沿著臉頰潸潸流下。 祖父昔日是一位嚴肅的老師,平日在學校總是認真的執著教鞭,只為培育出傑出優秀的學生,然而,除了在學校不苟言笑的態度外,同時,祖父在家也十分嚴格的指導著我的課業。印象中,從小,每當我揹著書包放學回家時,飯後,祖父則會提醒與監督我寫著作業,並且幫我做國字與注音的聽寫,甚至到我國中時也教導我文章的撰寫與文字的錘鍊。 不過,現今的我,隨著時間的成長,從一棵小樹苗,經過師長與父母、祖父母的澆灌下,成長為一個年輕蓊鬱的大樹,而祖父則是歷經無情的摧殘,剛開始不僅臉上刻出了許多如蚯蚓般的皺紋外,頭髮也蒼白不少,接著,年輕時期靈活的頭腦也退化為易怒、忘東忘西的頭腦,甚至到了後期時,因大腦功能的退化與生活自理能力的低落,於是也改成了到安養院進行療養,並且由我們固定每天晚上到安養院去看祖父。 想到這裡,我真的心中泛起了許多了波瀾與不捨,每當到安養院看祖父時,當看到祖父身上的鼻胃管與氣切管時,我真的十分的不捨與無奈,也漸漸能體會朱自清當下的不捨與文字間所表達的落寞。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不正常的退化疾病,也會影響個體的日常執行功能與高階認知功能,如:記憶、語言理解、表達、情緒控制、推理等各種能力,並且根據不同的病因,也劃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這是身為醫學院學生的我在醫學教育中所習得的知識,然而,儘管如此,我仍十分的感慨祖父的年老與罹患失智症,更是十分懷念起祖父對身為孫子的我的疼惜與栽培。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大頭掀開牌,好死不死他的8點正好贏天河的7點,其他人分別是10、9、7、6點,這一注大頭贏了三家賠了兩家,仔細算算,總共贏了九百塊。於是他當場宣佈:「我信守承諾,把贏來的九百塊送給可憐的羊犅,讓他的老婆秀桃貼補家用。」 天河不高興地說:「一個瘋瘋顛顛的神經病,值得你可憐嗎?你送給他再多的錢,他也不會感謝你,還不如請我們吃一頓、喝兩杯。」 大頭嚴肅地說:「雖然我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大老粗,但既然話已說出口,就必須信守承諾,把贏來的錢送給羊犅勢在必行,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便失去自身的格調。這樣好了,這一注只要我贏,不管贏多贏少,我一定請你們吃一頓、喝兩杯,不夠的錢由我來出,這樣總可以吧!但是你們下的注,也必須跟平常一樣,不能低於一百塊,而且不能投機,故意讓我贏。」 天河取出一疊錢放在自己的面前下注,並數落大頭說:「你不要廢話一籮筐好不好,趕快發牌啊!」 大頭看了他一眼,心想,這個小子實在很囂張,以為他老娘有錢,可供他們兄弟揮霍,就了不起啦。但若依他輸錢就抓狂,就急著把錢扳回來,以及豪賭成性的個性,除非他賭運好,否則的話,輸錢比贏錢的機率還要高,而且還要把口袋裡的錢輸光光才肯罷休。如果兄弟倆不知收歛,秋月賺取那些阿兵哥的黑心錢,遲早會被他們兄弟敗光光。(一○○)
-
【金門兵事史語序】 相須相行,互切互磋! ──記我與鄭瑞堅將軍的文字因緣
金門在近現代史有兩次運會,都與台灣有關。第一次是一六四六年十二月一日,青年鄭成功在烈嶼吳山頂上會盟,縞素哭師,祭悼在北京景山殉國的明思宗,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以金廈一隅之偏師抗衡中原。第二次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五日的古寧頭大戰,國軍一戰轉乾坤,穩住了國府風雨飄搖的局勢,蔣介石據守台澎金馬,擎起反共復國的大旗。 兩次的歷史分裂事件,時隔三百有餘年,金門都在歷史漩渦的核心,明鄭沒有金門,就不可能收復台灣;蔣介石沒有金門一戰的勝利,就無法獲得喘息,開展以後齎志復國的人生。以此觀之,金門是一個戰爭之島,關係到國脈與民命,島嶼雖小,作用卻很大。無形中左右了歷史的走向。 金門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顯示金門地理區位的重要:「南連百粵,北接三吳,為閩台鎖鑰,泉彰門戶。」明鄭時代的金門史斷簡殘篇,有些流於傳說,文獻不足徵也。國共鬥爭時代的金門史,跟我們的成長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已成為我們揮之不去的生命記憶。這些生命記憶,必須有賴文史工作者的記載,讓它能夠流傳久遠,成為島嶼的靈魂,而與山川同壽、島嶼同光。鄭瑞堅將軍是有心人,擔任了金門戰史、戰事寫作靈魂工程師的角色。 二○○六年我再次返鄉服務之後,某一年鄭將軍已解甲歸田,約我在金城民生路會面。這是我初識鄭將軍之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這是鄭將軍有意以將軍之姿而窺文章之府,這讓我們平日兩條平行線,從此有了交會之處。交會在金門戰爭史的研究。 鄭將軍經過多年孜孜矻矻的努力,最近完成了三十七萬字煌煌巨著《金門兵事史話》,寫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四年的駐軍史與戰史,開金門戰史系統性、全面性與完整性的研究先河。 鄭將軍開宗明義地說:「『兵事』者,是指戰爭、戰事也。」這就點明了本書的要旨。作為一個戰爭之島,從民國初年駐軍到國共天崩地裂的鬥爭,金門扮演了閩海重鎮與反攻大陸的橋頭堡,期間的兵事關係到兩岸,也關係到金門的老百姓。只有從戰史的爬梳之中,還原歷史真相,才可以體會到先民的血淚艱辛。 鄭將軍久歷戎行,以他的高度、眼界、專業知識與能力,這是他的軍事素養,如今投身在兵事的研究,具有一種先天性的優勢,能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因為軍事是他的本業,平素就在不停的鑽研,日積月累之中,有一天自然的匯通,而收水到渠成之功,高屋建瓴之效。 統觀全書,鄭將軍不臧否、不月旦,穩健而踏實,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在三十七萬字之中,將軍寫了一七四三個注腳,可以說無一句無出處,無一句沒來歷。這不知要看過多少書籍多少資料,作了多少的筆記,然後長夜孤燈,一字一句從鍵盤打出來的。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其盡心焉而已。 我寫過戰史,曾訪問了三四百人,知道寫戰史與戰事不易之處。它是一個冷僻、枯燥而繁瑣的工作,必須定得了心、耐的了寂寞,沒有使命感的人是作不來的。鄭將軍是金門人,對於這塊土地與人民有感情,這樣的鄉土情懷,激發他「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名山志業。 金門同時也是一個故事島,有戰爭就會有故事,這些都是庶民的血淚結晶。越好看越曲折的故事越吸引人,但也越辛酸。古寧頭人經歷了辛酸的戰役,回顧我投入戰史的研究,主要與我的生長背景與生活環境有關。 小時候常聽母親說古寧頭大戰的故事,說紅軍攻入我們的村莊,把毛豬與辦公桌椅都帶來了。母親當時身懷六甲,我就在她的肚子之中,共同經歷了這一場刻骨銘心的戰火。這是深植在我骨子裡的情感連結,母子連心,母子同命。我想用寫史來回報母親。 一九九八年古寧頭戰役五十周年前夕,我當時在台北的中國時報工作,那些平日深埋的種子開始萌芽,我起心動念要為家鄉古寧頭戰役寫一本書。既然戰役以我的村落命名,我不能讓它的歷史淹沒而不彰。我覺得歷史不是只有帝王將相,村民的苦況與親歷也理應受到重視。這是我寫口述歷史的濫觴。 二○○○年,我在「金門睿友文學館」舉辦七十文學展之前,為了搜尋陳展的資料,我找到了一九六八年(民國五十七年)唸高一時的日記,裡面有兩天記載了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砲戰我對母親的訪談。那時雖然不懂口述歷史這個名詞,但是我已經開始在作口述歷史了。這一發現讓我非常驚異,可見生活背景的影響移人之深了。 鄭將軍除了爬梳文史資料之外,也作口述歷史,兩者相輔相成,增強了文獻的張力。口述歷史要獲得印證,有時候很難。以我最近的一次庶民訪談經驗來說,發現受訪者的說詞,讓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到那裏去查證。看了鄭將軍的兵事史話之後,讓我豁然開朗。也可以回應鄭將軍的史料。 三年前我看到了一張八二三砲戰的檔案照片,訪問了金門蔡承基先生,他出身第三士校,作過海龍蛙兵,到大陸出過四次任務。今年七十八歲。他受訪時說祖父蔡永禎先生,四川省安樂縣人,是駐金門的北洋政府軍隊。一九四九年到廈門南普陀要出家,是父親在廈門陷落前最後一班船把他帶返金門。後來在金城城隍廟當廟祝。 我訪得這樣的資料,一時摸不著邊,心想:「金門怎麼會有北洋兵呢?」看了鄭瑞堅將軍的兵事史話,記載了民初以來的金門駐軍史,給了我解答。他在第一章第三節這樣說:「後浦南門『天后宮』(又稱小媽祖宮或小媽廟),是明朝末年鄭成功駐金時期所建的,供奉媽祖娘娘。殿內懸掛一塊海軍陸戰隊所獻的『澤被海疆』木匾,上款『中華民國十二年十一月吉旦』,下款『海軍第三營第二連全連護號目兵夫仝叩。』」 鄭將軍認為民國四年金門建縣,十二年才有海軍陸戰隊駐紮。這是金門民國肇造之後駐軍之始。他發現這塊匾額之後,打電話給我,如獲至寶;而我發現了他的資料,使我的訪談獲得了佐證,同樣是歡喜不置。那時駐軍的海陸不是只有福建人,還有四川人。至於蔡永禎先生何年駐守金門的?已經難以找到答案了。 因此,口述歷史必須有史料的佐證,才能比較信實;史料也必須有口述歷史,才能有血有肉。我有感於明鄭與滿清在東南沿海的鏖戰,康熙大帝採取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片板不許入水,粒米不准過江,東南沿邊遷界三十里不准住人。金門當時沒有人煙,這樣的慘痛流離道路的歷史,只有簡略的一兩句話記載帶過,並沒有口述歷史流傳下來。但庶民的歷史不容盡成灰,這也是我從事口述歷史的另一個原因。 我從曾祖父留下上百張的古文書發現,最早的書契是乾隆十三年;我也從古寧頭南山的「大廳」,八二三沒經砲火打爛的祖厝,這兒供奉著幾祧的神主總牌,發現記載最早的也只是雍正年間。可見這一段的遷界歷史影響既深且遠,但是後世之人感受有如隔鞋搔癢。 因此口述歷史必須結合歷史資料,才比較完備。鄭將軍長期的努力,進入另一寫史的境界,也補我的不足。他的本職學能是軍事,又以皓首窮經的方式,致力於金門兵事史的研究,常常投稿《傳記文學》。每有文章刊載,他都郵寄過來讓我先睹為快。 有時他發現什麼書籍有史料價值,也不吝推介,我們互通聲息,彼此交流。金門研究兵事史的人不多,鄭將軍是我的同道。我們相須相行,互切互磋。我雖然是先行者,但愧之在前;鄭將軍是集研究之大成者,這是大家有目共睹之事,而我又慶幸在後。 承鄭將軍邀我為他的大作寫序,老實說我不敢當。但既是研究戰史的同好,又在這一個領域相濡以沫,我也不好推辭。因此,就綴這幾個字於篇首,那是我心之所向與一路寫作心路歷程的剖白,而與鄭將軍起一種共鳴作用。這本兵事史記載詳備,可以藏諸金匱石室,將與鄭將軍的勳名永流傳。我只能說有幸附驥尾而沾餘光了。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首先有意見的是天河,他說:「把錢送給那個神經病,不是白送嗎?你們看到沒有,他住的那間柴房,簡直比狗窩還不如,地上不是屎就是尿,全身髒兮兮的,整天戇神戇神坐在板凳上不言不語。我娘叫我們不要經過他住的那個地方,以免聞到那股臭屎味想吐。 而且我娘還說,那個瘋子的老婆秀桃,曾經離家跟一個伙伕班長跑,還生下一個兒子,就是現在那個很會讀書的太平,大家都說『雜種仔囝』比較聰明,可能不會假。伙伕班長死後,母子兩人無依無靠又回來找羊犅,可是羊犅卻因為毆打軍人被抓去關。那時,我娘還幫她很多忙,不僅借錢給她,還讓她在我們小舖賒帳。我們家可說是她的大恩人啊!希望她的兒子太平能記住這件事,有恩必須報恩,不要做一個忘恩負義的人。 所以我老實告訴你啦大頭,萬一我們幾個人衰潲,把錢全部輸給你,就算我們倒楣。但與其把錢送給那個神經病,還不如用贏來的錢,好好請我們幾個人飽餐一頓、喝個痛快!這樣不是更有意義嗎?我們也會感謝你的。但還是希望你輸、我們贏,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了。」 「你娘真偉大,竟然還幫秀桃度過難關,秀桃母子才沒有餓死。」大頭挖苦他說。 「如果沒有我娘的幫忙,秀桃怎麼會有今天;我娘也說過,她的兒子太平,除了書讀得好,待人也彬彬有禮,服侍發瘋的父親亦無怨言,村人對他讚揚有加,將來一定會有出息。假如他有出頭天的一天,我們家功不可沒啊!他一定要懂得報恩,不能做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天河得意地說。 「你們兄弟真好命,有一個會賺錢供你們賭博的老娘,你們的老娘又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善心人士,將來一定會有善報。你們就等著瞧吧!」大頭不屑地說,說後發給每人一張牌。發完牌後,他依序詢問各家要不要補牌,但他在意的則是天河。 天河抓的首張牌是梅花3,當然要補牌。他說「來一張」,是紅塊4,形成不大不小的7點,於是讓他陷入兩難中。如果再補一張,萬一是4以上,便是死牌,面前所下的賭注,勢必被莊家贏走;倘若不補,卻是一種投機方式,一旦莊家是死牌或是6以下掀牌,他就可贏錢,所以他決定以投機的方式跟大頭一搏。 或許,其他人抓的都是數目字較大的好牌,除了天河外,大家都說不補了。輪到莊家自己時,只見大頭輕輕地抓起牌一看,竟是一張紅桃8,雖然不是很大,但也不算小,假如再補牌,除非運氣特別好,要不,不可能如他所願,來上一點或兩點,形成9點或10點。然若就此掀牌,勢必有輸也有贏,但總比全賠好多了,甚至只要贏天河這一注就好,其他無所謂,而是否能如願呢,端看他的賭運了。 倘若真的吃下天河這一注,他一定信守諾言,把贏來的錢全部送給羊犅的家屬,以聊表對他關懷之意,畢竟,彼此都是同一個村莊的人,豈能像秋月那樣,船過水無痕,忘了當年羊犅是怎麼待她的。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感恩,又怎麼能在社會做人,又怎麼能把孩子教好。(九九)
-
IOU
今年暑假姪女回來金門FUN暑假,上暑期班三周,前二周還搭配夜間的游泳班,光這些林林總總的課程費就萬把元,現在的孩子比起我們可幸福的呢。 在我們那個年代,根本沒什麼舞蹈班或者美術班,偶而能聽到同學學鋼琴,就連體育才能也沒現在培育的好;朋友的孩子,只要有個體育才能,個個都當國家隊培養一樣,不是參加集訓營就是半天泡在棒球隊。 我跟姪女喜歡用姊妹相稱,買東西買姐妹款。第一次買三個一樣的髮箍,二個姑姑和她相稱「三姐妹」。這一次去廈門逛街試穿鞋子,她黏踢踢的趴在我身上硬要我跟她買同一款同一顏色運動鞋,她說:我們是姐妹欸! 我的小姐妹很窩心,知道每個寒暑假都是讓姑姑照顧,她用了學校的點數換了一款眼罩給我,眼罩上圖騰是小豬,跟我生肖一樣,她覺得很適合我,把唯一的點數換給我,雖然我沒戴眼罩睡覺習慣,但還是把她的禮物拆下包裝放在二枕之間,光看就覺得開心;安親班的家庭聯絡簿,我要她拿去給爸爸簽名,因為我不是家長。她說:妳簽也可以啊!妳是我金門的媽媽。 小女孩們喜歡裝娃娃音、貓音,這一次放暑假她跟我說「IOU」,說是跟同學之間會說的,每一天我都跟她說:「IOU」。有時她也會用「IOU」回應我,或者她會裝可愛跟我說:「嗯嗯」,這是我們每一天在上下課途中的樂趣。 上課安親班,她和另一個女孩nana都是在台就讀的孩子,二人屬一北一高,莫名的契合,畢竟班上其他孩子有的早互相認識。剛開始每天都在說nana很漂亮是嘻哈風,到後來安親班去沙溪堡遊玩,我耳聞nana制止姪女要爸爸買冰給她吃,頓時我真覺得台北來的孩子穩重成熟。二個孩子都是短暫在安親班待三週,所以離離別日越近,越依依不捨,有一天互相在紙上做圖送給對方,感覺是很真摯的友誼。直到離別那天,姪女一直討著要舊手機拍照留念,我幫孩子們拍照,孩子們自稱三姐妹,還說要永遠在一起,三個人抱得緊緊的。另一個女孩柔柔長的漂亮,柔柔屬於害羞型,姪女說她不喜歡抱抱,所以後來在游泳池和nana拍照柔柔都不要。柔柔在我從游泳池接走姪女後,用智能手錶打電話給姪女說:上飛機前要打給我喔。 回家的路上,看著女孩們這麼依依不捨,連姑姑我也有所動容。我問姪女:妳有新的三姐妹就不要我這個姐妹了。她說:沒有啊!他們是年紀跟我差不多的小姐妹,妳和大姑是年紀大的老姐妹啊!被她的機智開心到跟她說:IOU。真心祝福妳們友誼長存。
-
諷喻者李福井
作家創作可概分為自覺與不自覺兩種類型,李福井介於此二者之間,基本上,他的文學創作文本仍然是現實社會及人生的反應,屬於模擬論,但其表現手法卻不走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路線,他對這點有所自覺,某一年在尚義機場見面,我好奇問他怎麼不寫看來較容易得獎的鄉土寫實文學?他回我說,他喜歡寫有點虛構、想像的東西……。創作中不自覺的是,他在小說中使用了后設形式及語法,即如他獲浯島文學獎優等獎的《蔣介石密碼》,我忝為評審,特別提到這一點,李福井自承不明白什麼是后設?我說你不明白,可的的確確展現了后設技法。后設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筆下故事有兩層次以上的諦視,在現實故事和對自己在看這個故事本身有所意識或質疑。職是之故,后設每每帶虛構與諷刺的原素。 晚期才把其從文生涯自新聞及偏史學轉向純文學創作的李福井,真可喻之為老蚌生珠,我對他文本中一以貫之、隨處拋露的兩種修辭格--諷喻及否定,不能不常感到驚奇。 從長篇小說《蔣介石密碼》、短篇小說〈孔乙己考城隍〉到散文〈孔子落選〉,李福井念茲在茲的每每在其辛辣的諷喻或否定,我不去揣度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無非是緣於其個人性情或其生活際遇的某種迂迴的反動?我這裡所要探討的,主要聚焦在其諷喻及否定本身這種修辭格的優缺點,以及它和作家李福井存在的時空背景有什麼相互指涉意義? 多年前李福井與我兩人在聯合文學有一場對談,當時主題環繞其第一部長篇小說《蔣介石密碼》,如今看來,《蔣介石密碼》不妨視為其純文學寫作的一個源頭,其中展佈的諸多寫作筆法往後延續至今,所以仍可在此一提。基本上,李福井小說創作是包括了魔幻和現實的魔幻現(寫)實文本,寫實主義是認定現實是真實的存在,相對下,魔幻寫實是以一種抽離,修辭,隱喻,對現實作更高一層的諦視、批判及質疑。不妨說,因為心存批判及質疑,所以用了諷喻。其次,李福井時而也使用後設語法來作表現。而不管是諷喻或後設,這兩種語式都是自我意識的抬高或者說是抽離;在后設手法中,自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敘事者。 當我們觀察到李福井行文常用一種抽離,高懸的姿態來觀照或敘事,《蔣介石密碼》是,之前的雜文集《以狗為師》也是,我推測除了其個人秉性,竟可歸因於金門戰地戒嚴體制的影響,譬如拉丁美洲在威權體制下,採取了魔幻現實主義筆法,自也有這種意味在。 可我進一步的疑慮是,諷喻時而是一把雙面刃,在砍殺別人時不免也斲傷了自己。譬如台灣作家黃凡就是一最明顯的個例及前車之鑑。雖然否定或就是一種肯定,但諷喻這語法形式,畢竟是價值的削減多於價值的建立。我認為諷喻是很容易掏空作者,使作者後繼乏力的。一個作家要建立起個人的人生哲學,也就是說他個人的世界觀,光憑諷喻恐怕是不足的,或竟是危險的。 諷喻暫且簡略講到這裡,接著也提一下否定問題。尼采在《瞧,這個人》(ECCE HOMO)書中那篇〈超善惡:未來哲學的序曲〉裡表示,既然他一生事業積極部份的工作已經完成了,該輪到消極部份的工作了,這消極部份的工作就是在文字上和行動上從事否定。我認為否定是承接諷喻而來的。儘管海德格在研究尼采時說過「否定就是肯定。」但尼采前面所說的所謂「否定」的工作,事實上,隱含著對當時歐洲柏拉圖以降的傳統形上學的重估,尼采稱之為對一切價值的重估。在這層意義上,或才是一種真正的否定的肯定的積極性意義。金門作家都缺少這層識見,我與諷諭者及否定者李福井兄共勉之。職是之故,在金門文學界,甚至是整個金門文化界,對一切價值的重估及建立,或正是我們方今當務之急。
-
顏曉曉〈無私的愛〉評賞與感言
無私的愛/顏曉曉 痛苦中掙扎 熊熊母愛不曾滅 幸福終降臨 評賞/劉金雄 讀這帖俳句彷彿讀一篇極短篇小說,用十七個字敘述的微小說,其實包含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天下之愛無所不包,但沒有一種愛比母愛更暖更深更無私,可以為你犧牲自己的愛唯有父母之愛了。故事從一對風塵女子的母親與養女拉開序幕,母親因原生家庭之不幸而落入風塵,因無法生育而收養一名棄嬰,或許因為自己無法獲得原生家庭的溫暖,故將母愛全部移情至這位收養的女兒身上。 前兩句「痛苦中掙扎/熊熊母愛不曾滅」講述的是即使自己在痛苦的風塵中打滾討生活,但無私的母愛仍能抵擋千萬斤生活壓力,只為了讓女兒得到更好的呵護與生活。即使不是親生骨肉,主角仍將養女視如己出,給予最溫暖的關注與教育。最後在主角的安排下,養女得到幸福的未來,恰如莫句的「幸福終降臨」。 幸福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從來不是理所當然,這個棄嬰一生的幸福都來自於一份無私無我的母愛,讀完這帖俳句不禁令人感佩故事主角的偉大,也令我默默想起母親的溫暖。 感言/顏曉曉 這些年,鄰居來來去去,有的面孔我早已不復記憶;但五樓那對母女的模樣,即便事隔多年,也令我終生難忘。回想第一次看見王女士母女我真是大吃一驚,不僅僅是年紀差距太大,而是王女士的模樣一看就知道是在風塵中打滾的女性,而女兒小玫卻是清秀可人,討人喜歡的小女孩。 後來輾轉從其他鄰居口中得知,王女士她的確如我猜想,是在特種營業工作的女性。可憐王女士並不是自甘墮落,而是十多歲就被好賭的親生父母賣到青樓。而告訴我的鄰居張先生其實是她的恩客,對她的過往十分了解。 張先生又告訴我,因為王女士接客太多,已經無法生育,於是收養了被遺棄的女孩小玫。張先生還別有用意的說,說不定王女士會步她父母的後塵,把小玫賣到特種營業場所,讓我聽了憂心不已。 只是我察言觀色的結果,王女士很愛護她的養女,可以說呵護備至。我心想王女士經歷過這麼悲慘的人生,應該不至於這樣對待小玫。沒想到有一天,張先生說小玫突然失蹤了,我聽了連忙去追問王女士小玫的去處,她信誓旦旦告訴我,小玫到南部念書,暫時都不會回來。 當時我還是抱著存疑的態度,直接打電話給警察請他們追查,結果警察給我同樣的回覆,我便不好再追查下去。只是心裡面仍然感到十分悵然,不知道小玫到底去哪裡了?真的很擔心她被販賣,從此過著不見天日的生活。 數年後我在家裡附近的市場,居然遇見了小玫,風姿綽約的她,嬌媚更勝以往。詢問她這些年的生活狀況,小玫告訴我,她十七歲就嫁人了,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婆家家境優渥,對她十分疼惜。 小玫說,是她的母親幫她許下的這門親事。因為小玫長相漂亮,個性單純,男方年紀大她很多,急著要成家。兩人相親時男方對她一見鍾情,於是在最短的時間便娶她進門,小玫從此過著少奶奶的生活,衣食無缺。我問小玫為何要匆促嫁人,她無奈的回答,因為王女士深知她的父母親已經把歪腦筋動到小玫身上,為了避免小玫遭到不幸,她便把小玫託付給南部的朋友代為照顧,又急著幫她尋到一門好親事,方能徹底脫離王女士父母的掌控。 聽了小玫的一席話,我深深佩服起王女士,雖然兩人並沒血緣關係,但是王女士對小玫的愛絕對不輸給親生父母,衷心希望命運坎坷的王女士,從此能夠得到幸福。
-
綠植戀曲
我始終望著你 你的倩影 陽台 窗台 茶几 書桌 浴室 我在吸氣 你愛我的凝視 綠色的盎意 清新脫俗 驚嘆持久生命力 引以生活勵志 喜歡與你談心 人生點滴 片段 你總是專注傾聽 因為有你 順境 逆境 點燃生命之光 我展翅高飛 勇往衝刺 互相吸引 按下快門 美麗芬芳的圖案 永恆歷史時刻 驀然回首 你始終佇立一角 伴隨我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