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展覽五日誌
街路上,有的人忙著沖洗門窗,有的忙著關店門,有的忙著趕辦年貨,有的大人帶著孩子在選購新衣新鞋,有的在擦拭麻將桌,小孩高興地放著鞭炮,提著供品敬神祭祖的人多了,「恭喜」、「新年好」的祝福話已此起彼落::: 天空又飄著細雨。我在紀念館大門前徘徊一陣,看看那兩張展覽的海報,已盡力守了五天了,任務完成了,可以捲收了。 再去叫杯咖啡!這幾天喝上癮了對面咖啡屋的咖啡。再來一杯吧,讓那香醇再陪我一些時刻,佐以這五天來的美好溫存。待咖啡喝完收畫就走。 當我步出咖啡屋,瞥見不遠騎樓下,三個小身影在玩耍,仔細一看,就是那天傍晚來看畫的那些小孩。一個小二,一個小一,一個幼稚生,三人在那下午起先在門前探頭探腦,我正招呼李老師母子而沒注意。後來,察覺到並問是不是來看畫?三人齊點頭。我就請他們進來看。他們小心看著,慢慢地看著。有時為了看仔細,還得踮著腳。有時三人竊竊私語,好像在討論什麼問題似的。對於這三個小孩結伴來看畫,原先是不以為意的,先入為主地認為小孩溜達兩三下就會閃人了,自己只顧和李老師討論,也以為三個小孩已閃掉了,竟然好一陣子出現在面前向我說「謝謝叔叔!」「叔叔再見!」讓在場的大人直說真是有教養的孩子,也很驚訝他們看得那麼仔細。在我許多次寫生的日子,總會遇見一些可愛純樸的小孩子,他們或問東問西的,或指導這指導那的,或是拿著紙筆陪在身旁畫,:::總留給我美好的回憶。如今,在這畫展時刻,又添了一樁,記下心來,也好增添回味。 準備收畫了,但許玉音來了。她剛從台灣回金,知道消息就過來。 夙聞地區有這麼位女油畫家,也時常見到她的作品。2005年10月曾在文化局第二展覽室參觀她的油畫展,對於那瑰麗的色彩、溫婉的風格頗有印象,也曾讀過明燦介紹她的文章--「乘著歌聲的翅膀」,但總緣慳一面,並不相識。今年初,同團赴廈門參展,才稍微認得。今早她能來,自己很高興,以她的繪畫修煉的功力,相信必能給我些好意見。 隨和的她看完後,一直誇說很不簡單。我一如先前對其他人所說的,表明自己才剛起步,要多聽些「忠言」,不可聽恭維溢美之詞,否則躊躇滿志會退步的。她接著說很用心已是不簡單了,而畫的感覺也滿耐看的。聽得讓我一再說感謝,並請她在簽名簿上留言,她大方寫著:「繪畫時,能從中得到一種快樂,就是最大的收穫。認真描繪,持續不間斷地慢慢畫出自己的世界,內在也更加豐足。─許玉音 2006.1.28除夕」。當要離開的時候,雨大了起來,下雨天,留客天,只好耽擱留下。兩人再談些寫作、書法的事,交換些心得。後來,管理紀念館的林小姐也加入,話題就更多了。 雨在過午十二時以後歇止。午飯後,和明燦、一安趕緊去收畫。三人齊力,霹靂啪啦,一下子就整理完畢。回家的車上,除了滿滿的畫外,也有著滿滿的祝福和鼓勵。 回到家中,邊將畫裝入紙箱裡,邊想到席德進的話「我慶幸我還繼續在作畫。過我自己選擇的自在生活。我把整個時間投入生活,投入藝術。至於我的『產品』如何?那又另當別論。」在展覽落幕之後,新的一年再過幾小時將屆,來給自己一個新年期勉吧,心想「堅持」兩字,應該是面對無盡長路時最有意義的也是最需要的。 過些天,這些畫將過個海,到烈嶼見見世面,接受批評指教。就當我裝好箱累在沙發上喘息,一個朋友打了電話來,問我的畫到底在哪兒展覽?我告訴他已經提早結束了,現已躺在家裡的箱子裡了。他嘆了氣說可惜。我只得安慰他不要將這件事掛記在心,好好去過年吧!
-
浯江詩選一夜好眠
田間小路蜿蜒 修長的蘆葦最愛搖擺 有時他會輕聲說 小小的蒲公英在遊蕩 起風處是精靈在歌唱 月兒朦朧 抹淡天空 花香又在偷偷眨眼 點亮遠處深邃星光 如你眼底水波閃亮 你總說 夜深了 記得入眠 你會請幸福 帶來一床好夢 溫柔伴我 代替遠方的你
-
東門是我家
曾經風光一時的「巴剎」市集,民國二十一年六月六日正午,轟然一響,屋頂倒塌,七零八落,幸無傷亡,翌年整建乃得繼續營業,另在民國三十三年八月三十日,在盟軍飛機誤為日軍營區而遭投彈下造成悲慘的傷亡,當時轟隆轟隆的炸彈聲四起,飛機遠走後,發現東門池塘頭炸一顆,王爺宮後面姓魏的厝內一顆,孫氏厝附近也有一顆,模範街口一顆,「巴剎」、文厝內天井內也各中彈,這六顆炸彈分別傳出不同的災情,其中以「巴剎」南勢的災情最為慘重,屋頂被炸了一個大洞,建築物隨時有傾圮的危險,亡者身首易地,屍塊片片,還可看到死者一手持筷子,一塊滷肉還含銜在嘴中,死狀悲慘,令人怵目驚心,此次竟有十九位無辜的百姓枉斷魂。 受創嚴重的「巴剎」,直至民國三十六年始由鎮公所統籌規劃後決定修建,修建後的「巴剎」又恢復往日熱鬧的場面,市場內攤販櫛比鱗次,摩肩接踵,生意興隆,也帶動週遭觀音亭街、下街、中街、頂街和緊鄰的模範街的商潮。其中的「清香」飯店,生意更是不惡,「清香」飯店由陳氏兄弟共同經營,販賣湯麵、飯食、各種小吃等,由於生意好人手不足,往往將客人付的鈔票就往掛在天花板的吊籃子丟進去,等到打烊後才將吊籃放下,一面數著花花綠綠的鈔票,一面掩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終究辛苦忙碌總是有代價的。華燈夜倦,老闆將魚頭洗淨和上麵線,幾盤小菜,幾杯高粱小酒,老闆夥計加上親朋好友打個牙祭,好個賓主盡歡,人生一樂也。 人說風水輪流轉,在民國五十一年將王爺宮前的魚池填平,部分作為環城馬路,部分興建成為現在的東門里菜市場,就是俗稱的「外菜市」。從此「巴剎」就註定走入歷史,君不見現在的「巴剎」廣場已經成為各方私人車子的最佳停車場,現在部份已改建西式店屋,要不是其旁僅剩唯一一排古舊的二樓店屋在傾訴它的身世,恐怕再也沒人注意或喚醒人們的記憶了。 紅樓別影、中西合璧浪漫模範街 從「巴剎」廣場走上去經過「過街樓」(已拆去)就是聞名中外的模範街,模範街是由首任商會理事長倡議建設的。民國六十九年模範街莫名其妙的被改為自強街,對已將「模範街」琅琅上口的里民而言無不感到滿頭霧水,期期以為不然。 已逾八十一個歲月風霜的模範街在里民的心目中,那長長的七十五公尺是一條最美麗、最浪漫、最富詩意的街道,君不見華燈初上,一如燈海中的遊龍。充滿南洋風味整齊的二樓紅磚店屋,樓下是洋樓五腳氣的騎樓造型,二樓立面是承接一樓的弧形拱面而來,最特殊的是每戶的窗戶造型,戶戶不同,各顯風味,最具藝術氣息,在金門建築群中唯一充滿中西文化街道的代表作。
-
古厝活化風情多
而近年來又在國家公園、觀光旅遊局、文化局、林務所、農試所等及其他有關單位全力配合,金門整體環境變化甚多,連我多年未回來金門的親朋好友,都覺得金門真的好美好乾淨,宛如置身在歐洲寧靜的鄉村,怪不得這位阿伯有如此想法。 古厝當然有主人,要不怎能爭求同意修建,如在海外,在家鄉的房子還會請人託管,何況金門好多古厝洋樓大都是華僑在南洋經商致富,子孫大都下南洋發展,而勤儉工作攢錢三代人省吃儉用起大厝,卻常因兄弟子孫多,一個人分不到一間房,而另起爐灶蓋新房,古厝番仔樓這些精美的老房子就被閒置當倉庫放農具等,有人又出外吃頭路,更無人去點燈火,久了就傾圮倒塌了,誰又出得了龐大的修建費,比較看得開的人,把房子讓給一房的兄弟去改建,但要修成舊時樣,可比拆了重蓋建新屋還頭大,因而很多人乾脆三七二十一剷平再造新屋,所以有國家公園來整修維護,至少保留了祖先的基業,怪不得說創業難守成更不易。 每當遊客離去,空空盪盪的大宅,我就在大庭院裡,望看著那些為著帶來好運的象徵雕塑,樓頂山頭設計很洋派刻寫「紫雲衍派」,就知是姓黃的子孫的,二樓門楣上的「福祿壽喜」就十足的中國傳統門匾額設計,酒瓶型的欄杆圍繞著頂樓四周及二樓的陽台,代表著平平安安,出入平安是大家祈求,我也祈求它真能帶給大家平安,可愛的小天使就在柱頭仰望,它可是純潔和平的象徵,我一直以為進庭院大門上的浮雕是雙獅抱著瓜果,多子多孫和尊貴的意思,碰巧有兩位先生路過討論它代表什麼意義,有位先生說是兩隻狗而那些瓜果是瓠,表示狗來富,我仔細端詳它是獅還是狗,另一位先生說想必是北京獅子狗,反正都是象徵著好運事,我可是外行看熱鬧,找個行家看門道去。 有人問我為什麼院子裡要種二棵龍眼樹,我只知道屋前不可種桑屋後不可種苦苓,龍眼不是有子嗎,又稱桂圓,有龍氣有貴氣,頂有吉祥富貴的樹,想必也是討個吉利,何況黃太太的先生說,這龍眼還很甜的哩! 看著這麼大的院子和房子,有著庭院深深,說不出的悵然,想想如能在院子裡擺上個桌椅,知己好友喝上幾杯高粱美酒或來上個醇香咖啡,亦或是禪意茶道等,也是個愜意日子,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是英英美代子,很多美事還真得有錢又有閒呢,還得懂得生活情趣,不知當年主人是否曾在此,有過與朋友邀杯共賞清空明月的閒情雅興。 看著屋前的活水流過花圃,黃先生說著源頭活水再起,表示有希望,雖然我們金門沒有像大陸有著超人氣的美景及古蹟,那種大山大水的磅礡氣勢,但我們卻有著小家碧玉的純樸白淨,在國家公園當義解時,偶而會聽見大陸來的遊客,說著閩南話:「金門是沒什麼,但是很乾淨、衛生很好。」 心想著大魚大肉吃多了,來個小菜小酌,清清淡淡更讓人想細嚼慢嚥,想想我們金門的觀光條件,不就是要走向小而美的「小城故事」,乾乾淨淨的環境也是種美,加上七座八祠的宗廟之美、四水歸塘的風水之美、還有僑鄉的建築之美,坐山觀局梳式排列的閩南建築,燕尾馬背紅瓦厝頂,點綴著藍天綠樹間,更有地下堡壘的戰地風光等等,小村小鎮的點點滴滴風光,如果能在金廈經濟共榮圈裡,成了廈門觀光景點之一,難不成又是另一個鼓浪嶼,是廈門另一處的後花園。 時候不早了,輕輕叩上低欄的矮門,再把大門深鎖,等著有緣人再來開啟,讓水頭四十二號民宿再展風華,讓金門的古厝再利用,吸引更多人潮,希望金門的觀光事業再起飛帶來商機。
-
《霏小說》秋香樂手
遇到她前,和唐伯虎一樣,他已經搜集了八個女人。 他擅長吹笛的手指,曾經按捺過多少女人的肌膚;他擅長彈bass的手指,曾經爬梳過多少女人的髮絲;他擅長擊鼓的手指,曾經扣擊過多少女人的心房?在遇見她後,他打算遺忘。 他想討好她,但她畢竟是不同世界的生物,她的情欲是隱匿的,毫無脈絡可循。他向她自白受傷跌蕩的過去,她毫不遲疑揭開他無情的破綻;他以為江東的父老為他永遠守候,她卻殘酷說出這全是他的幻想。 他以為他遇見了秋香,使出渾身解數想博得她的青睞。未料她是高等生物,他所自恃的技倆在她面前完全瓦解。她吹著笛,他便恍神地亦步亦驅;她彈奏bass的弦,他便甘願受她撥撩;她讓他的胸口,鳴著哄天雷動的心跳,直達天聽。 他心悅臣服。於是自廢武功,癱瘓本能,完完全全跟隨這天籟之音的帶領,就算踏入深淵也微笑墜陷。因為她是秋香,也是蠱惑人心的樂手。
-
東門是我家
民國九十一年七月,奎閣重新修竣,並首開祭典,冀祈浯島文風再盛,時金門寫作協會會長溫仕忠先生曾撰聯曰:「斗魁耀浯洲歷代英才光甲第,吉星臨太武千秋賢士煥人文。」以增其盛。 而祭拜魁星祈求考運順利,榮登金榜的祭品,根據山驗派地理師張雲盛老師的說法:拜魁星可和拜文昌帝君的祭品相同:蔥(聰明)、芹菜(勤學)、蒜(會算)、桂花(貴氣逼人)、龍眼乾(名列前茅)等,虔誠膜拜,努力讀書,必能如願。現在奎星樓雖劃歸南門里的範圍,但管理人依然是東門里的陳姓里民。時代不停進步,人們追求仕林之途千百年來也不曾改變,如果有一處讓人們的心願可以昇華寄託之處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就在奎星樓旁有二幢洋樓,位在珠浦東路的五號洋樓和緊鄰的陳詩吟洋樓,現在乏人照顧,皆已傾圮。而曾經風光一時和作為戰地政務期間大官居所和鎮公所的許氏洋樓,就在最後姓段的一家人搬至台灣後,留下空空的洋樓,如今鐵門栓已鏽色斑斑,一扇門板業已傾頹,隱約看到樓內陰闃隳敗的景象。從珠浦東路轉入莒光路二十九巷八號,隔著二十九巷一邊是南門里,另一邊是東門里,就在這一條巷子也有一幢洋樓,同樣顯露出歲月的痕跡。洋樓是金門人出洋夢的最佳歷史見證,而每幢洋樓都有訴不盡,道不完的感人故事,這也意味著為什麼洋樓總是孤獨矗立在原地,不改其滄桑的身世的原因了。如果有心人購買下來或透過其相關親人而加以整修作為民宿或經營咖啡賣點等,應該是一個可打造或經營的方向。 參觀奎星樓後經過陳詩吟洋樓前的小巷往北走經過莒光路二十九巷底轉莒光路六十九巷,在莒光路六十五號邊出口就是「中街」,往觀音亭方向直到衙門口(中山臺)以南的範圍皆屬東門里。另一條通過莒光路二十九巷二號,又回到「摸乳巷」,走出「摸乳巷」巷口,就是莒光路,視野豁然開朗原來衙門口又進入眼眸中。 衙門口的對面就是許獬讀書的叢青軒,後來成為金門鎮總兵署,這已是北門里的戶籍管轄範圍。就在衙門口旁有一座在戰地政務期間被作為憲兵司令部的王氏宗祠(王祖厝),是金門王氏宗族的總宗祠(大宗),每年開基始祖閩王三兄弟誕辰日及冬至日吃頭,王氏宗族來至全島各處甚至有台灣宗親會共襄盛舉,族人共聚一堂,左昭右穆,尊卑長幼,行禮如一,木本水源,水乳交融,感念祖宗之德澤,族人創業之維堅,以示飲水思源血融於水的感恩之意。 始建於民國初年的王氏宗祠:民國六十四年重修,為二落建築,規模頗為宏偉,據說王氏祖厝為建築名師王挺之所主導建築完成的。後殿有四點金柱、瓜筒、吊蓮等裝飾。最奇特是兩旁牆壁鑲嵌有彩繪的磁磚,盡是開基祖和歷史人物忠義節孝故事,以玆垂教後代子孫。在戰地政務期間王祖厝曾被挪為憲兵司令部之用。祖厝正殿內的地板被軍方挖空作為防空洞,再加上明堂短淺,頗有內局不實,外局不闊之狀,好事者以為影響王氏族人的發展,或是笑譚之一,姑且聽之。 命運多蹇、第一菜市場巴剎 走出王祖厝,順著狹隘的菜市場路走去,這一條路原稱為「打鐵街」,小小的是一片空曠的廣場,這原來是民國十四年由金門縣政府、金門縣商會,與地方人士在內教場所建的「巴剎」(原名為第一菜市場)市集的遺跡,在清末民初城區無市場設施,僅在衙門的街口凌亂聚集,因感市場衛生環境雜亂,而規劃在模範街街頭的內教場南面建立新市場「巴剎」。
-
鄭愁予來我們家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首詩收錄在高三上學期國文課中,讀過的人幾乎都能朗朗上口,這首詩的作者,斐聲國際藝文界的詩人鄭愁予先生,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居然成了我們家的過客,與我們共渡了一個美麗的夜晚。 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意想不到的事情居然發生了,晚上八點多左右,媽媽接到爸爸的電話後,對著樓上大叫:「孩子們趕快下來幫忙打掃,二十分鐘後,大詩人鄭愁予要來我們家聽音樂了」!我沒聽錯吧?再次確認後,我們馬上開始打掃家裡環境。從台北來金門渡假的姑姑,看到我們的舉動,覺得這真是大笑話,嘲笑說:「你們家終於要第二次變乾淨了,第一次乾淨,是剛搬進來的時候」。她的揶揄,我們很有度量的收下了,開始努力發揮團體總動員的力量,有人整理散落在桌子、椅子上的書;有人掃地板的灰塵;有人拖地,大家忙得一團亂,姑姑很夠義氣,把她那不到一歲的小表妹放在沙發上,幫我們把散在椅子上的外套塞進一個大紙箱裡,並提醒我們要記得拿出來。 這次詩人鄭愁予來金門,是由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叔叔的陪同下,前往城中和金門技術學院發表演講。剛到金門第一天晚上,爸爸陪鄭愁予賢伉儷,和一些朋友吃飯,飯後,爸爸就邀請鄭愁予來我們家聽鋼琴。客廳剛顯得比較乾淨清爽,就聽到爸爸停車聲,大家既緊張又期待地站在門口迎接,除了鄭愁予和夫人余梅芳女士外,還有楊樹清、洪德舜和鄭珍阿姨也一起來了。首先,我們幾個兄弟姊妹自我介紹,向鄭爺爺、鄭奶奶問好,媽媽端了一些水果和餅乾招待,向鄭大師一行人表示歡迎。 接著爸爸展示他多年來砸下重金換來的成果:蕭家班的鋼琴秀,由我們兄弟姊妹表演拿手的歌曲,娛樂嘉賓。由於我們彈奏的大多是校園民歌,一開始不知道他們聽的音樂比父母親那輩還早,所以比較沒有引起共鳴,後來知道他們喜歡唱的是藝術歌曲,就趕緊練一些歌曲,如︿花非花﹀、︿偶然﹀、︿玫瑰三願﹀,和︿燕子﹀,剛開始彈的是︿花非花﹀,由鄭爺爺先唱,反覆唱了三遍,後來感覺現場氣氛很好,鄭奶奶也加入了歌唱的行列,她原來就是學聲樂,因為身體不適,已經三十多年沒唱歌了,所以能在我們家聽到她的歌聲,實在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她點了一首玫瑰三願,雖然我從來沒聽過這首曲子,但我還是盡力把曲子彈出來,︿偶然﹀這首歌,我也從來都沒聽過,所以我請鄭爺爺唱了一遍,再設法伴奏,我在彈琴之際,聽到他們的合唱,真的是非常好聽。 時間飛快,兩小時一下就過去了,突然想到國文課有教鄭愁予的詩,我就拿課本請他簽名留念。最後,他們要回旅館休息去了,小妹彈了︿甜蜜的家庭﹀做結尾,鄭爺爺和奶奶說,好久沒這麼開心了,大家都很高興,並希望未來有緣再見面。車子走了,我彷彿從夢境回到現實,這真是美妙又令人難忘的夜晚。
-
古厝活化風情多
每當至中山林遊客中心值班做義務解說員時,總會有不少的遊客望著櫃台後的牆壁,以「得月樓」為背景的洋樓群照片,駐足凝視發出內心的讚嘆,詢問這風景照是那兒,不會是歐洲的古堡碉樓吧!當然不是了,是我們金門水頭,值得一看的建築風光,尤其這幾年的古厝修築維護,更加美觀整潔,有空不妨走一走、看一看,體會一下過往「有水頭富,沒有水頭厝」的水頭建築之美。 因緣巧合,今年寒假沒去台灣,也沒跟團出遊,就想待在金門,適逢水頭四十二號民宿整修後,提供正月初一至十五供遊客參觀,我未加考慮就答應了小毛,初九至十五這七天去幫忙看顧一下水頭四十二號民宿,我竟然在舊時番仔樓待了七天,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驅逐了古老洋樓的空盪,聽著引發而來的聲音,陣陣不同的迴旋音響。 遊客已看過解說牌上註解,寫著「該民宿甫於去年修繕完成,目前尚未發包委外經營。此建築位於水頭著名地標「得月樓」旁,為黃永遷(大哥)、永鑿(二哥)兄弟致富後,於民國23至24年間(1934│35年)所興建。建物規模宏大,係二樓式五腳基洋樓類型,正面凹壽部分留設外廊。此建築各出水口外部之吐水皆以不同造型之魚獸表現,饒富特色;其他如山頭上的「紫雲衍派」也令人印象深刻,正立面的天使、彩繪瓷磚、柱頭的各式裝飾更是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很少會再問房屋建築經過之事,卻有不少遊客以質疑的口吻會問,這家主人的後代還在嗎?為什麼不住在這兒呢?為什麼要讓國家公園管理呢?國家公園為什麼修繕好的古厝都要做民宿呢?要什麼條件才可以投標國家公園的民宿委外經營?住民宿一天多少錢? 住民宿一天多少,心裡納悶著,水頭不是有國家公園的民宿委外經營了?為什麼沒有人拿資料來這兒行銷打廣告,利用這難得的四十二號民宿開放參觀期間,有如小型的民宿博覽會,把自家經營的民宿特色利用平面立體版面或其它方式,在未利用的展示空間的房間展出,讓參觀的民眾遊客,更能去了解民宿的形態,也增加四十二號民宿可供參觀的內容,可能是推出太匆促,未能與民宿業者溝通商量,或有其他考量,只好請嚮往者上金門國家公園的網站去查了,但還是很雞婆的告訴他們,不只水頭有民宿,還有南山、歐厝、瓊林、珠山等,而夏興、后湖等也有古厝型民宿,價錢一天一間一人八百元,如果是兩個人一間是一千二百元,但有其他的經典私房另議,好在同我一起看管四十二號民宿的黃太太,是水頭社區發展協會的志工,所以還能大概了解有關民宿的一些問題,要不我還真不知一晚是多少住宿費。 好多遊客,不管是在地的金門人,或來自他鄉的外來客,參觀這寬敞有西洋味又帶著南洋番味,又有著中國傳統的風水味的番仔樓,雖然整體外觀的雕塑做工是沒有未修繕後座的四十四號洋樓(連著得月樓)來得棈緻繁複,但整修後的四十二號民宿卻有著寬闊的庭院,向陽面大,顯得格外亮麗,後院又有個大廚房和似SAP的大澡堂,好多人都有著當一下這兒的主人的慾望,無不詢問著這棟民宿何時招標,條件如何,有人好仔細的一間房一間房的參觀,更有的今早看了,下午又來看,更有昨兒已撫摸,今兒又不捨地來瞅它一眼,也有人問,非得當民宿嗎?不能做其它用途嗎?像這棟民宿如果只有樓上六間房,整個樓下空間不是很浪費?在閒聊中,有人問樓下做簡易的餐飲可以嗎?或類似茶藝館或咖啡座?還有人說為什麼不開放給文史工作者使用?我想不管具有何種身份資格,想要好好利用它,都可以投標,文史工作者或藝術耕耘者,可以找一些同好合資成為工作坊藝術村,餐飲業者有興趣,也不妨讓它有著美食的文化饗宴,只要不破壞改變原建築的規劃,又可以自己住,空餘房間留出來,租給喜好者同享著有品味有個性的房屋,別於一般太商業化的旅社飯店,讓旅行者有著住家的感覺,多溫馨美好。 最可愛的是一位看起來很紳士的老人家,跟著他的家屬五個人,住台灣原籍廈門,金門的古厝洋樓讓他有著濃濃鄉愁,可惜回廈門已不見了,只能去鼓浪嶼走一走看一看,這次來金門有著回鄉的感覺,很想來金門養老,我心裡想是不是金門福利太好了,可是看他不像是為了福利而來,竟問我這棟洋樓價碼,光整修費就花了一仟八佰九十五萬元的新台幣,土地所有權是原屋的主人,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幫其修護,只擁有地上權三十年,三十年後歸還原主人使用,目前只能租標不可售賣,那標下來不做民宿,找幾個朋友來住可以嗎?真的不錯的構思,在台灣那有這麼有建築品味的別墅洋樓,周邊環境又是如此優雅的閩南洋樓建築群落。
-
展覽五日誌
2006/1/26 今早,將展覽會場交代孩子們去照料。 為了趕赴9:30的交通船赴烈嶼,9:00和天澤老師從山外驅車回金城,再接上明燦,然後直奔水頭碼頭。上了船,氣未喘定,可敬的媽媽又帶著小孩出現在眼前。母子大步小步的,右手豆漿左手包子饅頭肩掛背包地趕來了。大家直說真是不簡單,連忙上前幫忙扶小孩上船。 10:00張國英烈嶼風景水墨畫展正式揭幕。這次展覽在金瑞成貢糖廠二樓藝廊舉行,原先設計得雅致的展場掛上國英的水墨畫,更是生動,引來了人潮。 二十張圖純粹以小金門的風土景色為題材,透過水墨的技法來表現島外島迷人的風情。「筆下的意境,只是現場觀察與感懷的片斷記實。」喜愛寫生的國英,以他練達的技法,敏銳的觀察,和豐富的感情,為南山頭、將軍堡海域、玄武岩海岸、貓空石海濱、破湍頭等地留下永恆的自然美。 中午的餐聚,感受烈嶼朋友的盛情。餐後一行人在風和日麗中返航大金門。 參加此次個展,除了欣賞國英的傑作外,也為了下檔次自己的展出做了些預先的工作,而就在這場合中,認識了呂坤和老師。他也是縣籍旅台藝術家,現正攻讀藝術研究所博士班。難得的機會,就邀請他到傅錫琪紀念館給我些指點指點。 這下午紀念館可熱鬧,呂坤和到了,張國英、李苡甄也到了,明燦也來了。 在藝術創作的領域中,自己猶如剛入幼稚園的幼生,要討教的地方還很多。雖然在場有些人年齡比我小,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一下子來了這麼多學有專精的藝術工作者,真讓我竊喜不已,因為繳交「習作」,接受批閱,正是我不揣鄙陋舉行個展的理由之一,而這正是時候。 坤和老師看了之後,他說「很棒」。我聽了笑笑著說:「不可說溢美之辭,否則我會退步。:::我沒有好技法。」他見我如此說,就拉我到幾幅畫前,從中去認識「技法」和「感覺」,並說若技法笨拙,但感覺出來了,有何不好?若技巧嫻熟,但可能囿於它,因而僵化沒感覺,又何嘗是好?接著他講了一個計程車司機畫畫的事,認為這類的人,藝術生命會是很強烈的。談了一陣子,他急著返家幫忙,臨走前我請他留言指教,他寫下「很好!再接再厲,堅持下去。──呂坤和拜觀2006‧1‧26」鼓勵我,我答贈拙作「冬晨中行走」一書。他認為封面頗有水準,我也願書中內容不要讓他失望才好。 送走了呂坤和,回頭見國英在桌前沉思,然後小心翼翼在留言簿寫下了「情感真摯,感觸細膩。描繪用心,意境清寂。經風雨洗滌過的風景,能淨化觀者的心靈。質樸的美感,平實感人。以穩健的筆觸,持續在大地深耕,誠然可佩。祝福 明標道兄展出成功!─國英 拜上」他真是有心人,寫得頗為貼切,真讓我心有些蕩漾。後來在場四人就圍著桌子,天南地北聊了起來。無拘地,大家交換些作畫的心得,看畫的感受。然後聊梵谷、塞尚、莫內,還有洪瑞麟、陳澄波、石川欽一郎等等。年少那種談文學論藝術說理想的情景,在多年之後的這麼一個下午,讓我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讓我內心慢慢滲泌出喜悅,也讓我猛然驚覺展覽前不就是有這樣的嚮往嗎?眼前不就是如此嗎? 談得方酣之際,唐老師來了,天澤老師也來了。除了我之外,他們都是「驅山走海」的成員。八年前,某個機緣,讓他們這群喜愛寫生的朋友上山下海,掀起了寫生的風潮。每年他們在地區舉辦一次聯展,彼此觀摩切磋,提倡風氣外,也引發大家對鄉土景物的眷顧與關懷。除了島內展外,也經常接受島外邀展,深獲好評,也幫忙擦亮著島嶼的名字。 第八屆「驅山走海展」月前才剛在金城鎮公所舉行,今年是第九屆,緊接著十週年的時刻將到,這樣一路走來誠屬不容易。第九次該怎樣展?十週年又該如何來紀念紀念?在座各人興致高昂,紛紛提出意見,真是群策群力,有志一同。而李苡甄老師不改其隨時作筆記的習慣,自動拿起筆紙的,抄抄寫寫的,叫大家感動不已。全場雀躍得東一句西一句的,溫暖喜悅閃在每個人的容顏上,那是種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堅持去做的自信。後來就拍了一些照,紀念有這麼的一次聚會。 這一次的個展,有這麼的一個下午,我已感到心滿意足了。 2006/1/27 這早晨我起得早,野外走走回來,就直接到東門市場。今天是小年夜,整個市場盡是人潮車流。莒光路民族路「T」字型交接地一帶沉浸在濃烈的年節喜慶中,人車真是塞爆了。雖然是市聲嘈雜,人車寸步難行,但看了還是令人歡喜,也不由自主又期盼這島嶼如果時常保有如此旺盛的活力和熱情,那該有多好?可不是嗎?平常在金城街頭,商店物品零落,哪來幾個逛街的人?還談什麼人潮?眼界裡盡是冷清景象。金城如此,新市、沙美又能好到哪兒去呢?這幾年來,情勢的轉變,真是令人不勝欷歔。 熱鬧極了!我不自覺在各攤位中穿梭起來。賣糖果餅乾的、賣衣服鞋襪的、賣春聯紅包袋的、賣肉丸魚丸的、賣包子饅頭的、賣蔬菜的、賣水果的、賣肉的、賣雞鴨的、賣早點的、賣豆腐的、賣雜貨的;形形色色的攤位,真叫人目不暇給。這些攤位有經常設的,也有臨時來充斥的,有本地的,也有外來腔的。逛著逛啊,再聽聽那些叫賣聲討價聲,再看看那些年老的中年的年輕的幼小的、那些男的女的,:::熱絡繁榮的情景深深打動人心。 今早就晚些時間去開門吧,應該沒有人有那麼大的興致急著看畫,何況這幾天家家戶戶忙著過年的事呢!沒想到這時手機響起,竟然有這等人。待我趕到會場,一看,是那些賢侄子侄女,他們在父親的鼓吹下,起了早然後盛裝打扮如赴宴一般來到會場,真是令我感動。看了畫後,他們極為驚訝我進步這麼多,也一再稱讚。我說這沒什麼,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他們也緊接著答了上來,真是有默契,讓人不禁莞爾。我就順時將「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話,當作新年祝福語送給他們。 送走他們,巡視周遭,心中隱隱感到這將是我「獨處」的一天。 接近中午,明燦帶著相機來了。說要拍幾張照留念,還看了圖畫,然後在留言簿上寫下「明標吾弟:這是一條艱難有味的路。寶物在家裡,在你的自心。用你誠心的筆觸,一點一滴去挖掘去構築自己的藝術城堡。││愚兄 明燦留」。 下午時候就真的沒人上門了。有的就是那位「席德進」了,他曾來過金門,畫了一些閩南的風物。我看他的傳記來排遣寂寂陰冷的午後時刻。 這午後天氣轉陰,終於落下雨來。坐著看書,冷冽逼身,於是起來踱步,顧圖自憐一番。──昔果山的「雙松聳立」,是較滿意的一幅,讓自己較有信心畫下去。畫中松樹傲然的氣勢,給了自己很好的啟示。「后盤山的大榕樹」,那是2005年10月間畫的,村中的阿伯回憶著小時候在樹下玩戲的情景,我在他的追溯中完成了這棵枝枝葉葉裡像似隱藏許多秘密的大樹。「珠山全景」,這是吃力不討好之作,卻讓我想起幾乎整個暑假都在村莊的點點滴滴。「山后的刺桐樹」,那是2003在夏蚊的叮咬下畫了樹幹,卻在2005年寒風瑟瑟中才又重返故地完成的。「浦邊村景」,讓我想起那些可愛的村童。還有古區農舍、古崗村隅、沙美老街、五虎山下:::。 雨一直下著,許多情景思緒如雨滴不停般地湧現。早些年憧憬一場書藝和結藝的聯展,但天不從人願,卻叫自己中年初老來了這麼次素描寫生個展。世事難料,人生真是難說啊!且再叫杯咖啡喝喝,摻和著許許多多的「滋味」,該夠我這下午低迴品味久久。 2006/1/28 今天是除夕,一個讓人團圓的日子,也是一個讓人想念的日子。 時序如風隨水流轉,金雞唱曉的乙酉年去了,狗兒旺旺的丙戌年來了。匆匆之間,不禁有著歲月催人老的興嘆。 九點出門時,許多家戶已貼好春聯,琳瑯滿目。不管是紅底黑字或是紅底金字,年節喜慶盡妝點出來了,平常百姓的祈求盼望,也緊緊印寫在那短短的幾個字上。一片祥和的景象,叫人真想忘卻那些失業、憂鬱、燒炭、紛爭、暴戾、欺詐等災難不幸的事。哎!何時天地有情,人間真能災消福降呢?
-
東門是我家
在現在的金門鎮總兵署前廣場,早年是各種攤位集中之處,曾經有一座中山臺,當時防衛司令部就在衙門(浯江新莊),衙門口空地建有一座中山臺,中山臺兩旁屬莒光路二十六巷為東門里,正對面浯江街則屬北門里。中山臺專供勞軍演戲之所,大約在民國四十五年有一團「全家福」劇團團中的海珠、海明常被邀請至中山臺勞軍演出,由於演技精湛場場客滿,令人印象深刻。當然勞軍電影的演出,更是吸引民眾的興趣,早早就有人拿起椅頭、長條板凳井然有序的一排排的排起,生怕錯過每場精采的演出。衙門口前的中山臺和廣場是最熱鬧的所在,居民來來往往,小孩子爬進爬出、爬高爬低,玩遊戲、救全國都在中山臺附近,它曾是東門里民共同的記憶和懷念的地方。 中山臺約在民國五十幾年被拆毀,代之而起的是「文化牆」,面對衙門口的一面是地區新聞照片的張貼處,另一面則是報紙的張貼處,有中央日報、青年戰士報、徵信新聞報、正氣中華報等,在新聞報章不發達的時代也曾發揮不少的功用,但是管理的不善未能逐日更新,以及站著讀報卻也是辛苦又難受的一件事。 就在中山臺後面有一間三益行,由洪姓和邱姓商人合夥開設民間批局(郵局)作為南洋與金門和華僑與其親友僑匯的匯兌處所,三益行是與設在新加坡的商人合作,由於信譽可靠服務便捷,在地區甚是有名聲,據說遷移至北門的三益行至今依然有零星的客戶在做慘澹的經營。就在莒光路二十七號和三十一號的店面之間有一狹窄的巷弄,幾乎容得一人而過,若是兩人面對而來,必側身始能通過,人們戲稱為「摸乳巷」,而騎腳踏車和光陽50CC則勉強可通過,但把手因碰撞牆壁而倒致傷痕累累,很是驚險。通過「摸乳巷」隨即可達陳詩吟洋樓和奎星樓也就到達南門里的範圍了,所以這一條狹窄的「摸乳巷」是南門里與東門里人來人往最便捷也最繁忙的小巷之一。 儒林輩出、主掌文運奎星樓 奎星樓,鄉人稱(八卦樓):從莒光路的「摸乳巷」進入即可達奎星樓,奎星樓位在東門里與南門里的交界,早年隸屬於東門里。據金門志記載,奎星樓創建於清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年),是由後浦富而好義的貢生林斐章獨立捐資千金所建的奎閣。 興建在地勢較高的塗山頭上的奎星樓,據說是一處蜘蛛穴。原來塗山頭部分的地勢是由建築完石牌坊所留下的土方堆疊而成的。奎星樓是一座成六角形的二樓建築物,主祀金身鬼面環眼黑鬚,右手握筆,左手執墨,右足立於鰲頭之上,左腳旋空作踢墨斗狀的魁星爺。據金門志記載:魁星公,又稱大魁星君,亦科舉時代崇拜對象。民間對奎星爺又稱魁星爺,主文運仕途如同文昌帝君,可助士子金榜題名,故民國以前的書院、私塾,每在讀書考試之際,師生率同敬拜魁星,所以每一學府都供有魁星,到了七夕,士子在月光下舉行拜魁儀式,相傳清朝時台灣、福建地區祭拜奎星的牲禮是用公羊頭,後用麵團做的素羊頭,現在已經看不到此類祭品。 俗云:「魁星拈筆點雙魁,文昌留眼送祿來。」當年林斐章獨建奎閣,一定期許帶動浯鄉風潮,文運興起,儒林輩出,故捐資興築掌文運的奎星爺,其胸襟遠見,無私胸懷,期許鄉梓後人,實是令後輩晚生欽佩不已! 往昔奎星樓有一座八卦型圍牆,並留有一圓形拱門,前面草地形成騾馬暫時棲息處,且為附近陳姓人家豢養牛馬之處,現在圍牆已無,空間視野加大。但雖經過數次修建的奎星樓,仍然掩不了滄桑的容顏,尤其除了農曆七月七日的神誕日外,皆是大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香火幾乎是零,又如何彰顯奎星的神威與庇佑呢? 大門對聯有王觀魚先生題撰的「奎星靜照浯江水,閣柱遙懸觀色雲」。現在奎星樓為內政部所定國家三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