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花園的減法運算
四月開始刪除 紫藤的紫色指令 錫葉藤的存檔損毀 杜鵑的辭呈 飄滿石階 玫瑰花執行的 是另一個進程 用刺的編程語言 持續輸出艷麗 當六月雪開始覆寫 所有記憶體 桂花與七里香 正以香氣為單位 進行全系統備份 我們在下午茶時分 啜飲著時光的殘餘值 看貓咪們把春天 壓縮成 一道紗門的縫隙
-
願作講述浯島辛酸故事的人 ─話說《大箍呆》
2023年,當我寫完長篇小說《秋月西沉》後,腦裡隨即浮現出一個身材魁梧的農家子弟,他就是大箍呆。在彼時被歸類為窮鄉僻壤的農村,以致生活落後,知識水準也相對地低,鄉親多數是沒有讀過書的「青盲牛」。一旦新生兒報戶口,有時必須請辦理戶口登記的村幹事或指導員幫忙命名,它也是日後身分證的正式名字。 但往往,父母也會替孩子命一個小名,以方便叫喊。男性例如:牛犅、牛哥、牛屎、牛尿,羊犅、羊哥,矮豬、烏豬、膨豬、膨獅,狗屎,安茨、芋頭,烏番、烏貓、乞食、和尚、大戇,阿呆……等。 女性也不遑多讓,有:罔飼、罔育、罔抾、罔好,查某仔、新婦仔、新婦仔螺,大目也、細目也、圓目也、圓面也,豬母也、雞母也、羊母仔,番婆、塗婆,阿嬰、紅嬰、戇嬰、嬰仔、圓仔、阿肥……等。 倘若長大,朋友們聚在一起相互戲謔,有時也會幫對方取一個外號,從此之後便以諢名相稱。例如:倥也、戇也、憨也、貓也,憨台也、虎膦也、倥憨也、矮古也、大箍也、大肥也、大頭也……等。 如果是經商的,也會私下以它的行業,再加上原名的最後一字來相稱,諸如:賣金仔忠、賣魚孝仔、賣菜仁仔、賣肉愛仔、殺牛信仔、殺豬義仔、殺雞和仔、賣衫褲平仔,或是直接稱:做衫褲也、賣鞋也、賣金紙也、賣藥也、補喙齒也、刻印也、拍鐵也、賣五金也、賣時鐘也、賣目鏡也、賣麵包也、賣油炸粿也、賣燒餅也、賣水煎包也、賣便當也、拍麵也、賣水果也、賣貢糖也、賣燒酒也、賣粥糜也、開菜館也、補跤踏車也、開包車也、修理車也……等等。 甚至駐守在村裡的北貢兵,也會給那些未出嫁的姑娘們,取一個讚美或揶揄的外號,如:小辣椒、小白菜、小美人、小甜心、小乖乖、小珍珠、小寶貝、小可愛、大洋馬、小洋馬……等。竟然還有一位經營雜貨店的阿嫂被叫「邋遢婆」,有一位村婦被叫「十三點」,甚至每當換防,還會把她們的綽號列入移交。但倘若不被接受,也會狠狠地瞪他們一眼,然後回一句「夭壽兵仔,叫欲死!」才甘心。 總而言之,不管是男性或女性,有小名或綽號者,簡直不勝枚舉,而且取名可謂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加起來整整一籮筐。縱使有些別名不被本人接受,但往往習慣成自然,當事人不得不逆來順受,讓諢名取代原來的名字,任由人家大呼小叫,而且一叫就是一輩子。 文中的大箍呆,他原名叫昆山,因個子長得高大,動作難免有些遲鈍,於是同伴就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大箍呆」。有時還會當著他的面調侃他說:「大箍呆炒韭菜,燒燒一碗來,凊凊阮無愛!」可是他人雖大箍,頭腦則清晰,思考也縝密,認真說來一點也不呆。對於同伴的嘲謔,儘管不是滋味,卻也假裝無所謂,任由他們耍笑。但總會趁著他們不注意時,隨便抓一個來彈耳朵,本地話叫著「擉耳仔」,被擉耳仔的同伴無不痛得哇哇大叫。於是他不禁暗笑,到底誰是大箍呆?雖然俗話說:「十個大箍九個呆,一個無呆狀元才」,或許他就是那個無呆的狀元才。 大箍呆的母親人稱虎嬸仔,她的個性怪異、剛強又獨斷獨行,就如同是一隻會亂咬人的「虎豹母」,村人見到她就彷彿見到鬼,所以在村裡不得人緣,也因此而「三口灶點無一葩火」,譬喻她做人失敗,不讓她引火苗。而且罵起人來非但惡毒,其速度也沒人比她快,大凡女人能咒罵的那些什麼「夭壽死人骨頭」都難不倒她。例如:「夭壽袂好,夭壽無命,夭壽填海,摳頭絕種,膨肚短命,死袂出世,去予鬼掠去,去予王爺掠去牽馬……」等等。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粗話也罵出口……。 大箍呆家有一個養女名叫秀香,村人幾乎都知道,虎嬸仔收養她的目的,毋寧是長大後要跟他「做大人」。但大箍呆卻相當排斥,甚而當母親打她時,還在一旁高喊:「打死她、打死她!」因為如果把她打死,就不會有做大人這件事。然而當事情被好友西安知道後,不斷地加以開導,既然不想跟她做大人,就要他把她當成妹妹來看待,不能任由母親「苦毒」。大箍呆終於接受他的建議,開始處處關懷她、事事袒護她,久而久之,兩人竟衍生出一份深厚的兄妹之情。 儘管養母虐待養女到處可見,但像虎嬸仔這種開口就是夭壽死囡仔、摳頭死囡仔、袂好死囡仔……,而且動不動就拿藤條打她,讓她的臀部滿佈傷痕;有時則用手擰她,讓她的臉頰紅腫、大腿淤青;時而還讓她吃隔夜的「臭酸糜」,導致她肚子痛而腹瀉。有次竟為了不小心打破碗,在天寒地凍的下雨天夜晚,把她趕出家門,要讓她凍死在外面,這無非就是可憐的新婦仔命。但虎嬸仔這種泯滅人性的行徑,天地不容啊! 隨著秋去冬來春天到,歲月不僅讓大箍呆和秀香成長,也讓虎嬸仔蒼老。被她咒罵夭壽、袂好、摳頭、填海的秀香,不但沒有夭壽也沒有袂好,更沒有摳頭或是被她抓去填海。反而是女大十八變,應了「三年無死成大人」的俗語,除了長得亭亭玉立,也是一個標緻又勤奮、備受村人稱讚的村姑。但大家都知道她長大後會和大箍呆做大人,所以沒有媒人敢來說親。 可是虎嬸仔惟恐秀香會被別的男人拐走,或是跟駐軍的兵仔跑到台灣吃大米飯,所以趕緊央請美卿姨側面詢問大箍呆的意見,期望他們兩人能早日做大人,好替他們這個單傳的家族開枝散葉、蕃衍下一代。但大箍呆意志堅決地說,他和秀香已培養出深厚的兄妹之情,兩人不可能成親。當美卿姨轉達這個訊息時,虎嬸仔在不能如願時,竟搥著自己的「心肝頭」放聲痛哭,口中則不斷地喊著:「天哪,我哪會遐歹命,遐歹命咧!」 彼時的島鄉,因部份待字閨中的少女,有些以各種理由申請出境,遠赴台灣謀生,有些則被駐軍娶走,故而受到男多女少的影響,三、四十歲還討不到老婆的男人不少。因此,竟有媒婆專找男女雙方各有兄妹的家庭加以配對,也就是所謂的「姑換嫂」。 例如:王家和李家各有兄妹一人,哥哥因受到某種因素使然,到了適婚年齡尚未娶妻,經過媒婆的撮合,王家把妹妹許配給李家哥哥,李家則把妹妹許配給王家哥哥,如此就自然地形成親上加親的姑換嫂。但有些因哥哥年紀較大,妹妹年紀較輕,因此會有年紀較輕者成大嫂,年紀較大者變小姑。(上)
-
一張久別的照片─回憶
故事偶而會重現 讀一點春花秋月爛漫 仲夏溪聲響亮 整座村子都被蟬鳴包圍 走過曬花生赤土地 吶喊七歲光頭上學去 那蒸烤回憶仍灼灼熾熱 蟬蛻藝術羅列在苦楝樹上 孵化生命簡歷清楚了然 水,溫存整個夏季 如夢一場演出 永不翻頁的難捨 牛舍裏的牛乾糧(花生枝梗) 西瓜棚煤油燈和漫畫 三角潭田土芭樂澀味口水 挑不完的澆菜水桶 應該牢記 在壩底悠游閉息紀錄 或是 南風悠閑吹落的喝欠 時間征服容顏 劇情刻不容緩加碼 苔薄日舊 拾起荒老塵味 青春上鎖 愛恨入土 沒誰俘虜了誰 白花花陽光 一樣白花花(稿費贈大同之家)
-
不熟的孫子
你媽說你很忙 上補習、學鋼琴、寫英文作文 我點頭,說:孩子有前途 然後切了一盤你不吃的水果 放回冰箱第二層 你爸說你長高了 我說,是喔 那件紅色背心應該穿不下了 可我還是洗了、曬了、摺好了 疊在你沒回來過的枕頭上 我們視訊 你從螢幕那端露出一顆頭 「哈囉阿公!」 「阿公你聽我說……」 然後你媽接過電話: 「他要去寫功課了喔,改天聊。」 我點頭 跟你說「掰掰」的時候 你人早就不見了 我關掉螢幕 窗外風大 曬在陽台的背心被吹得發抖 就像我這顆被遺忘的老番薯 烤得暖暖的 卻沒人記得拿來吃
-
葬花……
花落本無因 當時枝頭好豔麗 人間正無雨 竟落一處乾涸地 葬花本淒美 只嘆烈陽無淚滴
-
老友重逢
冬日近午, 陽光微微, 輕灑如夢。 我帶著厚重棉被, 披掛在銀灰衣竿上, 讓他洗個溫暖冬陽浴。 微風輕輕跑來, 帶著棉被一起盪鞦韆, 來來往往, 上上下下。 微風輕語: 「老友,你又變重了!」 陽光豪爽: 「沒關係,讓我把你烘得輕盈又暖和!」 棉被笑了, 笑容在杆上流轉如鑽石; 又像一串串晶亮小秘密。 這是老友們的久別重逢, 一朝一會, 誰都沒缺席。 夜晚, 我擁著棉被, 像擁著冬陽的溫暖, 也擁著醇厚的友情, 深深入眠。
-
運動場的回憶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時間的周末假日,一支士氣昂揚,動作靈敏的軍方橄欖球隊,經常來運動場練習,看他們在球場中奔跑衝鋒,爭先陷陣,穿越得分的奮勇精神,真是讓我們這群小伙子個個欽羨不已。每年春節期間,軍中派出舞龍舞獅隊軍民同歡,運動場就是主要會師地點。有一次運動會,出現了令人驚喜的賽馬活動,同學們在看台上看傻了眼,不斷拍手,加油叫好,興奮極了。另一次運動會場上,我們這一年級全體男生上陣,表演操槍「劈刺」大會操,學校特地請來軍中資深師傅級教官,使用真槍練習了好幾個週末,才能「出師」上陣,竟也有板有眼,贏得不少掌聲。 曾被譽為戰地最高學府,金中一直當仁不讓且十分稱職的扮演這樣互動的角色。後浦小鎮就像關愛示範中心國民學校一樣,也一直默默支持照顧這所有如家中書房的「學堂」。在金中求學的同學,幾乎都是來自金門各鄉鎮的子弟,大家親如家人一般,這是何等難得修來的深厚機緣。示範中心創校較早,是歷史見證,一直也是後浦小鎮居民心中最疼惜的寶貝。 當年,金中的學生幾乎有將近半數是示小的畢業生,有如兄弟般的兩校,隔著民權路對角相望,位居其間的就是運動場。兩校深厚連接的機緣,好比學生們求學的成長地圖,同學們攜手接力,年復一年,在兩校求學進步,不斷逐級發展而上。兩校學生都是後浦小鎮居民,也是金門人對未來的深深期盼與希望所在。個人同時身為兩校校友,想來,常常滿溢幸福心情。 金門冬季嚴寒,回憶中,當年求學時,若逢寒流來襲,每年總會有一、二次,早晨升旗後,教官們帶隊,全體列隊慢跑,從運動場南面排門出發,前往靠近南門海邊的莒光樓。稍作休息,再原路慢跑回校早課。前後一個多小時的活動,讓人全身暖和有勁。難忘那樣的年少歲月,旺盛的體能與活力,真值得回味。歲月易得,卻嘆其遠,直讓人低迴不已。 奔馳的光陰 運動場是我們中學時代主要團體活動與運動健身的地方,每天早晚升降旗典禮,體育課,運動會與大型團體操練活動……,都在這兒度過。難忘每次體育課後,從球場回教室,依然話題不斷,或是婉惜許多未進的球,或是興奮討論剛才如何巧妙的頭槌頂進一個角球。 運動場更是我們每天上下學必經之地。難忘沿運動場圍牆邊放學回家途中,路過母校示範中心國小,很想回久違的校園走走,只為好好看看當年手植的小樹,不知現在長得如何?重新問候那一直寄掛心中的老合歡樹與老榕樹,回味當時,樹下夜讀,溫書,遊戲,沉思,或與老同學們開懷談心的情景。心裡卻老惦記著明天的考試,只能說以後再來,匆匆回家,準備晚上溫習數學。 有如在家鄉學生時代回憶的索引,沿著記憶的甬道,彷彿昨天一樣,小學時初次造訪運動場的機遇,竟連接了與母校金門中學最早的緣分。每天上下學走過運動場,春去秋來,歲月如流,六載寒暑,令人難忘。 四季的回憶 春來料峭,清晨走過細雨的運動場,微風中,快步前行,偶見一雙燕子飛逐東風而過,心中亦感喜悅。 夏日炎炎,頂著大太陽回校午課,運動場上時有軟風薰過,蟬鳴偶能捎來一些涼意。若是夜來星斗滿天,晚風拂過,倒也讓人心曠神怡。 秋高氣爽,走過運動場最舒服了。涼風習習,高掛的藍天,清雅得有如一塊畫布,讓人開心得想順著跑道奔跑,就像小時候第一次來到這兒一樣。 冬季嚴寒,走過運動場最是難受。北風揚起小沙礫,直撲臉上很痛,總是把衣領豎得高高擋著,同時小心書本與帽子別被吹跑了。頂著風前進,竟有些悲壯的氣氛。 隨時光流轉,運動場與金中校園合成了每一位金中人共同的中學生活回憶場景。無論何時何地,總能憶起,當時年少求學的歲月,常常走過這裡。 後記 有緣在母校金中求學,前後六年時光。本文記述當年母校金中運動場情景,皆為1969年以前的記憶。回憶中,常常滿是懷舊的心情,也能稍稍撫平遊子的鄉愁。 一般而言,有關環境、設施或建築,常常因整體計畫或實際需求,進行必要的因應與調整,或做不同程度的改變,都是很正常的作為。其成敗關鍵,在於原有設計思維,主要功能,與人文條件是否已被適當考量或保存,並能與時俱進? 深富紀念意義的建築,值得好好保存。這個運動埸有太多金中人與後浦小鎮居民共同的記憶,實在太珍貴了。 從母校畢業多年後,運動場景觀已有許多改變。就其大者觀之,試舉其一,運動場東面圍牆中段,直通莒光路的出入口與台階已被封閉,改築更高的圍牆,有形與無形地阻隔了金中校園與後浦小鎮相互親近的甬道;南面排門下,加了一道冰冷的伸縮式鐵柵門,時間似乎遺忘了曾經彼此一起守望多年的那一分珍貴緣分與情誼? 原本美麗宜人的綠蔭大道,不意有了狹隘閉塞的印象,自我封閉的運動場,失去了開放空間的本意,運動場的整體樣貌竟有些蕭條,最是令人婉惜。 走筆至此,母校求學的中學時光,彷彿又在眼前。校園情景,與課堂書聲不停閃過腦際,我們的運動場也常在回憶中出現。更難忘的是,與母校有緣相互守望多年的後浦小鎮,是我優雅靜謐的家鄉。(下)
-
金門偶遇--金斑鴴
潮汐變化的「摩西分海」 夕陽餘暉的浪漫情懷 佇立在島嶼的石板上 遠眺金門大橋 悠悠的你 在沙灘不遠處漫步走來 我緩緩蹲下與你平視 半晌 你走進我的鏡頭裡 生命的交融 有了驚鴻的悸動 天地之外 請載上我的思念和祝福
-
「佳偶天成」之蘇州耦園
「涉園」即是蘇州「耦園」的前身,耦園這座古典園林陸錦於清雍正年間,辭官退休之後回到蘇州所興建。 「涉園」這個名稱的由來,則是取自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園日涉以成趣」,意思就是:園林的此處主人每天在此處悠閒散步著,進而獲得了甚為舒暢的體驗。 在清同治年間,涉園被沈秉成給買了下來,沈秉成同時邀請精於山水的畫家顧沄,為的便是要在涉園的舊址上進行一番重修及擴建,而這重修及擴建之後的園林,便是今時今日遊客所爭相造訪「耦園」了。 耦園的位置在蘇州的東部,這座園林有三面均被河水所環繞,其建築有三個部分:分別是中廳、西花廳、東花園等;除此之外,「耦」通「偶」字,也有一說指的是「佳偶天成」,這對「佳偶」就是買下耦園的沈秉成與其妻子嚴永華二人。 其實這沈秉成曾經有過三段婚姻,因為直言進諫,因此被罷去了湖南按察使之官職,沈秉成在輾轉回到江南之後,他的第二任妻兒亦陸續身故,實在可說是禍不單行啊! 嚴永華可說是江浙一帶極為出名的才女,琴棋書畫無不通曉,經歷過兩次失敗婚姻的沈秉成,在第一眼見到了嚴永華的時候,就對她頗有好感,嚴永華對沈秉成也是頗為欣賞,因此彼時四十五歲的沈秉成,便與三十一歲的嚴永華結為連理了。 耦園的東花園是景致最為優美之處,古式的亭台樓閣圍繞著中央的受月池,將池水襯托的更加典雅,嚴永華平日最喜歡待的「無俗韻軒」就在這兒;西花園則多是以珍藏書籍的建築為主,這些藏書樓陳列沈秉成的藏書以及收藏品。 蘇州的園林各有其不同的風貌,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園林之一即是耦園,在耦園的兩岸還有著碼頭,方便讓來往船隻的停泊,這也是耦園在蘇州園林中的罕見之處。
-
無名英雄
前一陣子颱風接連撲向了台灣,路上的招牌墜落,更多路樹斷裂,新聞的報導,與驚悚的畫面呈現,讓人看得膽顫心驚。 但也沒多久,許是一兩天吧!街道又回歸了原貌,大家彷彿都忘記了前幾日的破敗畫面,大家生活回歸了平靜,也沒有人特別在意,是誰將這一切歸於原位,似是一頁日曆被輕輕揭下,過去的了無痕跡。 有一回颱風天,我恰好生病了,實在沒有辦法只好頂著狂風驟雨出門,站在第一現場的我,第一次看到倒塌的樹枝,攔住了我的去路,險些就倒在我的車子上,我還看到路邊有工人,抱著掉落的招牌,打算拖回家,那原本只有不到十步的距離,他走得異常艱難,狂風還幾次把他吹得連連倒退數十步。如今想起來那天場景,都感覺有點害怕,我急忙繞過去,往醫院就醫。 約莫兩個小時,我輸完點滴後,終於感覺到有所緩解,踏上歸途的我,在車子裡緩緩看向那讓我心有餘悸的街道,心裡還在想要不要改道行駛,卻眼眸一震,那原本無人的街道上,出現了許多英勇的身影,仔細一瞧,那是國軍弟兄,正努力的清理著路上那一根根比腰桿子還粗的樹幹,雖然臉上已經明顯被雨水侵襲,但是他們仍不畏風雨的,努力搬運著,還街道的一路通順。 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新聞也只會報導樹倒下的消息,而並不會報導誰扶起來樹幹,想起以前,看到網路上有人捐個一百元收據,都能獲得幾百個讚聲,但又有誰想到這些默默付出的人們呢? 「善欲人見,並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歲月使人增長的,並不是單單只有皺紋,用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更能叫人了解真實的世界,網路發達,資訊能看到的一面,僅是別人想給你看到的一面,而發自內心的善,時常充斥在我們彼此身邊,默默無名的英雄,正用他那沒有超能力的雙手,拯救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