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短篇小說】 歹命人
「毋通黑白講,福生伯仔伊是共咱湊相共,毋是像恁講的彼款人啦!」秋霜辯解著說。 「福生伯仔無彼好心,欲替咱出戇力、做白工,一定有伊的企圖心。」志清說。 「 阿兄講的無毋著,若是修理費四十五萬,伊可能抽四萬五,一成走袂去。」志勇說。 「恁兄弟仔毋通講講彼五四三的,講話著憑良心,做人著知影通感恩。恁細漢的時陣受到伊的照顧真濟,敢講恁已經袂記得啦?若毋是伊共咱湊擔粗、湊擔糞,敢有五穀通收成;若毋是伊共咱湊犁園、湊種作,彼園老早就變成草埔啦。」秋霜不滿地說。 「共咱湊做彼點仔工事,人情較大天,講出來敢袂予人笑。阿母汝問伊看覓,看著予伊偌最工錢,我明仔日就付予伊,按呢就毋免欠伊的人情。」志清神氣地說。 「人情是相寄,人情是記囥咱的心肝內,毋是金錢買會著的;恩情是用報答的,毋是用喙凊彩講講的,敢講這點仔道理恁也毋捌?」秋霜激動地說。 「好啦,毋免擱講講遐啦,咱欲請人客的代誌,汝敢有咧安排?」志清說。(三五)
-
浦邊的池塘
《詩‧大雅‧常武》:「率彼淮浦」,傳:「浦,涯也」。又《風土記》:「大水有小口別通曰浦」。那年返回浦邊,鄉親送我《美哉浦邊導覽手冊》(浦邊社區發展協會,九十五年版),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序文提及「本村以位居淡水溝入海處之旁而得名」,由此見,本村既位於「水濱」,又處「大河流的小叉口」,真是村如其名。 浦邊既是瀕臨水邊,自然而然是不折不扣的「水鄉」(多池之鄉),在金門一百六十幾個自然村中,浦邊擁有的池塘數量應可名列前茅,且大都集中在浦邊與劉澳之間,星羅棋布、鱗次櫛比,池池相連到海邊,這些大小不一的池塘就在兒時住家(蔡永耀洋樓)的右前右後方,朝夕相鄰二十年,這份人池間的「濃情密意」,無法割捨,也難以忘懷! 所謂「池塘」,「池」是地上積水的大坑。「塘」有隄岸、池子之意,水在其中,外以築土周圍而成。古時圓的叫「池」,方的叫「塘」,今無分別,又稱「池溏」。一般而言,池塘是比湖泊小的水體,小得不須使用船隻而採竹筏渡過或可讓人在不被水全淹的情況下安全涉過,甚至池水淺得陽光能夠直達池底。池塘又有水塘、海塘、荷塘、魚塘……之分,而吾輩也不管池中有魚無魚、是淡是鹹,一律只管它叫「魚池」,俗稱「窟仔」。 浦邊池塘,今昔有別,母親小時與我兒時以至今時,數十年間由於歷經整建、疏濬,時移世易而有幾次變異。母親年逾九旬,雖然有時「隨講隨袂記」,但對陳年往事,卻歷歷如繪、記憶猶新。那天跟她聊起浦邊的池塘,不僅收穫滿載,也恍然大悟,原來浦邊的池塘在母親這一代之前是有「名稱」的,只是池岸未掛上「名牌」,而被吾輩誤為「無名魚池」。 母親出生浦邊「下垓仔」,為何氏八柱之人,自幼跟隨外公長輩稱呼這些池塘,何應松同學與家母同樣是八柱人,他們家門前有一池塘,俗稱「腳桶仔池」,因有鴨鵝群聚,且是清洗跤桶、粗桶、尿桶之處,故而池水汙穢;再過來是「通嬸婆仔」家門前的池塘,人稱「門口池」;而余彩真(晚我一屆)家門前的是「四口家池」(今已填平),何振耀同學即屬四口家後人;何浦國校洋樓校舍前方的池塘較大,俗稱「八柱大池」,隸屬「八柱」管轄;在我住家後方有條馬路直通劉澳,約略二百公尺,馬路兩側都是池塘,右側一池,鴨鵝較少,水質較清,善心人士設有「石坊洗衣處」,母親與妹妹常在此洗衣,人稱「洗衫池」;靠近劉澳村莊的池塘,俗稱「劉澳池」,除此之外,還有幾池仍未知名? 為求慎重起見,後向何應松同學查證無誤,且知兩村之間的池塘應全隸屬浦邊所有。愚見以為:浦邊池塘若能一一命名,也是美事一樁,不論是沿襲舊名或是另徵新名,而後設立「池塘名牌」,並附加池塘淵源解說,以提升本村的歷史地位與觀光價值。 另有「鹽坵」一處,顧名思義是產鹽之所在,母親回憶小時趁著大流(漲大潮)小流之際持著瓦片、缸甕片承接海水,曬乾後即得海鹽,換言之,母親年少見過鹽埕,浦邊人吃鹽不假外求,迨至民國四十八年,鑑於鹽坵具有軍事與經濟價值,駐軍連長葉作霖和章菊生先後整建圍堤成「湖」,為表彰其功,將位於海邊之一座落星塔(水尾塔)易名「葉章塔」,而浦邊人所稱的鹽坵也成「葉章湖」,是浦邊面積最大的海塘。兒時遠眺葉章塔,可望而不可即,一方面池岸雜草叢生,深怕水蛇出沒;一方面擔心軍事轄區,有誤闖之嫌,未曾走近參觀。 浦邊池塘為數眾多,接連成帶,具有經濟價值與民生用途,兒時目睹「八柱大池」捕撈作業,漁獲量滿坑滿谷,八柱人喜笑顏開,烏魚、鮘魚,「一尾上少斤外重」,三舅及鄰居都會分享我家。就讀何浦國校時,一間「現代化公廁」設立於何氏家廟校舍與洋樓校舍之間,方便兩邊學童如廁,公廁鄰近大池,值日生洗廁所都是從大池提水沖洗或提水澆花,民間則利用池水灌溉洗衣,記得兒時吾家種植一片「加茉菜」,全賴洗衣池的池水澆灌。 浦邊池塘也是一處「遊樂場所」,大人捕大魚,小孩池邊捉小魚和蝌蚪,無聊時與同學「打水漂」較量一番,當年沒有游泳池、救生圈,吾輩小孩都是利用這些池塘學「狗爬式游泳」。父親曾帶我至葉章湖教我泅水,以籃球充當救生圈,我也曾到洗衣池游泳,池塘對浦邊小孩來說也是戲水玩樂的好地方。 記得吾家後面馬路斜坡旁的一處窪地,有一毫不起眼的袖珍型天然池塘,約莫五米見方,時日一久,池中竟然有魚,父親那日興致來潮,帶我以「竭澤而漁」的方式舀盡池水,而後抓小魚取樂,未隔幾年,此處便被垃圾泥土掩埋,小池從此消失。父親也曾以竹竿紗網自製漁具,再以炒熟米糠作餌,天色微亮,自往池邊以「願者上鉤」的方式捕回一些小魚小蝦取悅我們兄妹,浦邊故事訴說不完,池塘也是我記憶極深的一環。 浦邊不僅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的聚落,也是一個風光旖旎、詩情畫意的村莊,池光水色,如詩如畫,來到池岸湖畔,清風習習,心曠神怡;見那波光粼粼、碧綠蕩漾,令人沉醉,樂而忘返。每次返鄉,必來這片一望無垠的池塘,重溫舊夢,回味再三!佇立觀賞,不捨離去。我何其有幸,在此度過童年及青少年階段,經常有人問我:「你金門哪裡?」我常回答「浦邊」,以浦邊做為我在金門的家鄉。
-
在群組透露心聲
三十幾年前擔任高職建教班的導師,二十九個人組成了一個群組,每天以圖片或者短文透露心聲,互通信息。 打開電腦,我會把每天接到的訊息,挑選合適者轉傳出去,日常工作一天的開始,兩年來未曾停止,只有一天去年七月十七日我到台中,不在家,停了一天以外。。 有人生日,紛紛表達祝賀的心意,祝福生日快樂,當天的壽星感受到同學深厚的友誼,輕鬆愉悅的過生日。 昨天有人PO上網她外孫可愛的模樣,以簡短的文字表露了當外婆的喜悅。 應同學要求,另一個當外婆的應同學要求也PO出外孫女的照片。胖嘟嘟的,頭髮烏黑濃密,大眼睛,笑容可掬,的確是卡哇伊-好可愛。分享同學們當外婆的快樂幸福。 公婆病倒了,身為媳婦的,除了要上班,必須妥善的安排家人到醫院照顧公婆的時間,辦理公公住進安養院的手續,忙得不可開交,盡力撐起夫家的一片天,心力交瘁,沒有怨言。早年的工讀生涯,磨練堅強的意志,耐力,再困難的事情,也必須要想盡辦法克服,度過難關。 有的的同學抱怨:這一代的子女,孝心不如他們這一代,群組裡頭只有四位男生,其他的20幾位女生,婚後除了養育子女,照顧自己的父母,還要照顧公婆,的確忙不過來。等到他們十幾年後,成為老年人,誰來照顧? 參加舞蹈表演,活動影片PO上群組,隨著輕快的音樂,展現曼妙的舞姿,青春煥發,成員人人按讚。媽媽巧遇警察兒子,母子合影,健壯的警察,當人民的保母,也讓群組的成員心理上獲得安全感。。 一位成員為九十高齡公公慶生,在大蛋糕前與家人合影,瀰漫大家庭和樂幸福氣氛。 奉勸他們:必須要未雨綢繆,現在就開始規劃,後半生如何度過老年的生活? 辦過兩次同學會,都在台北大飯店,婉謝參加,今年又召集同學會。群組張貼出來慶祝教師節與中秋節餐會,地點離我住處很近,共有十二人報名參加。 在群組中發表個人的看法,相互討論,勉勵。現在當了長輩,還有能力照顧兒孫,等年老力衰,當了老人該怎麼辦? 同學會那天,來了十二個人,當天雖然是周末,也有人要上班,請假來參加。會後PO文,表達心聲: 大珍PO出:「感謝老師和師母參與,也感謝老師每日分享,每天閱覽老師轉傳的文章、影片,生活智慧或養身、旅遊集錦等,充實我們生活、知識,彷彿回到學生年代的上課情景。老師有您真好!」 素惠PO出;「今天聚會結束後,送老師上車,關門之前,我拉起老師的手表達謝意,充滿溫暖的感覺。老師把愛的種子播送給我們,到現在,依然關懷我們。又送我們他的著作供我們閱讀,謝謝敬愛的老師和師母。」 師母的身體狀況不太好,為了跟同學們見面,她答應跟我一起參加。提早慶祝教師節,這個節日離我已經非常的遙遠,幾乎忘記這個節日的存在,可是你們沒有忘記這個日子。難得的連續假日是安排家人旅遊的好時間,離開家人聚會參加同學會,真的難為你們。阿兆籌備了好幾個月、盡全力招兵買馬,用心良苦。 淑惠把相片合成,把我和師母同框在一個心狀的標誌裡。大珍把活動照片製作成短片,配上溫馨的音樂,悅耳動聽,好感人的畫面。 昨天深夜,大概兩年前在蘆洲海霸王舉辦的同學會,美笑朗讀我發表在新生報的文章:「寫給63個工讀3年的孩子」,其中有一段:「帶你們到林口的海邊嘉寶戲水,在沙灘上玩沙,赤腳與奔騰的海浪追逐,聽海濤的怒吼,看藍天白雲飛翔,享受一個寧靜愉快的假日。」 這一段畫面一時我想不起來,重讀這篇文章,才發現我帶的是B組的同學到海邊去玩水,漏掉了你們A組這一班。青春歲月再回不去;留在記憶深處當做美好的回憶吧!
-
谿山行旅圖
持鞭領驢走向山間 回望,既忘了鞭 也不見如電歲月 馱物者以其身姿 演繹生之至苦 苦旅,直到 山中鳥鳴、微響 隱入流水 此刻,霧氣仍隨林濤 湧向溪橋與寺廟 行腳僧則以智空山 空我,離造化諸相 乃至佛之名相 你修心依舊 一如 惹盡塵埃的鞋履 遠方,唯有中峰倚天 當你,以山勢拉長一線飛瀑 以雨點皴傳眾山紋理 以心,寬出最真的山水 宇宙便陷入沉思 凝視無邊動靜 直到葉縫綻放光華 千年前的落款頓然跳出
-
夢見
夢裡有妳 有妳的沉默有妳的不語 妳在風中 答案在雨中 夢裡妳可聽見我的呻吟 夢裡妳可看見我的痛 破鏡已難重圓 感情走過沒有煙塵的路 而一灘覆水 就沒有遠方 妳說只有寂寞 妳說夢裡只有我的囈語
-
【短篇小說】歹命人
志清又說:「規門口埕、規深井,攏是雞屎佮鴨屎,臭甲欲死。阿母,汝嘛共掃掃矣!」 志勇又接著說:「粗桶佮尿桶,嘛毋通囥咧厝內,按呢是欲驚死人是毋!」 面對孩子的質問,秋霜一時傻眼,甚至無言以對。兩個孩子都是在這棟房子出生長大的,對於農家的生活環境,他們應該相當清楚才對。而且以前不都是這樣嗎?怎麼才出外幾年,賺了一點錢,就不認同這個家,就提出那麼多問題來質問她,又有誰能體會她的辛勞。 於是她無奈地回覆他們說:「阿母知影恁是有出過社會、見過世面的人,也知影恁兄弟仔佇台灣趁真濟錢。當然,有錢人徛的是大樓,食的是好料,睏的是軟荍荍的膨床。但是毋通袂記的,咱是艱苦家出身,佮有錢人的家庭是袂比得。我知影我這個老伙仔不中用,才無法度通做甲予恁滿意,請恁兄弟仔原諒。」 過了幾天,志清竟然又問:「阿母,咱這次修理古厝攏總開去偌濟錢?」 秋霜見孩子有查帳的意味,不高興地說:「塗水師提去四十五萬三。」 「土匪,修一個厝項佮抹牆壁,著開彼濟錢。伊敢有開數單予汝?」志清說。 「塗水師是拜託福生伯仔去請的,逐家講信用、用包的,無開數單啦。」秋霜說。 「(亻因)兩個看汝忠厚老實擱是查某人好欺侮,佮空欲食汝啦!」志勇不平地說。(三四)
-
追尋鮮活多彩的蹤跡 --林天助作品的基礎調查
林天助(1914金門烈嶼-1998臺北新店)是金門本地指標性的畫師。初期基於為鄉親服務,自行參考畫譜、畫稿摸索,以玩票性質在地方繪畫、做塑像。1960年代,地方需求日殷,委託案件從烈嶼拓展到大金門。1975至1978年在官澳龍鳳宮和塘頭金蓮寺完成大規模的壁畫,以龍虎兩邊白壁為畫布,連環畫的方式畫了數十格故事,讓人印象深刻,使他的名望打開。 我是藝術修復與研究者,2008年3月在官澳龍鳳宮第一次見到林天助老師的作品,120幅連環墨畫布滿兩面牆,有如120部電視同時上演不同劇碼,令人印象深刻。當時的龍鳳宮正準備修復,壁畫因建築滲漏水而情況不佳,友人問我可救嗎?因規模龐大,我不敢承擔「手術」過程中的任何閃失,後來龍鳳宮壁畫被修得面目失真,諸多錯別字還被當笑話登上媒體,成為我心中的遺憾。 2014年3月,有幸到天助師的故居拜訪了師母及家屬,並親見老師生前所用的畫具、材料,又聽聞東林佛祖廟和前埔保障宮即將重修,我心便惴惴不安,深怕步入龍鳳宮的後塵,於是從那時起,我就像贖罪般,自行投入天助師作品的調查研究,只要有機會到金門,就安排看幾棟可能有作品的建築,也將成果提供國立金門大學,協助提報東林佛祖廟和前埔保障宮為文化資產。我這項自費的調查研究累積了八年,在今(2021)年總算讓天助師留下的龐大拼圖有了較完整的面貌。 就田野調查統計,目前留存的作品有三大類: 一、連環壁畫:在烈嶼東林佛祖廟(1968年)、烈嶼前埔保障宮(1969年)、塘頭金蓮寺(1976年)等3座。 二、門神:19對,在大小金門11座寺廟裡。 三、連環瓷磚畫:在烈嶼20座寺廟裡。另外,還有1982-1983年到汶萊騰雲殿施作180格薛仁貴征戰的故事。 烈嶼還有許多人家的門聯是天助師以瓷磚畫拼組的,形成鮮明的地方特色。從目前所見最早的東林佛祖廟(1968年,時年55歲),到最晚近的埔頭吳府王爺宮(1997年,時年84歲),天助師幾乎每年都有一至三件建築彩畫或瓷畫作品,可以說為了不負鄉親所託,孜孜不倦地工作到人生最後的歲月,在田野調查過程中偶遇聚落老人,談起天助師都深怕年輕輩的我不認識他而頻頻解說,驕傲自家社區擁有精彩的畫作,並誇讚他的才華與用心。 教學時,面對20多歲的學生問:「你希望80歲時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希望可以閒閒躺著,有人幫我弄吃弄喝。」我無語,心中期望:「我想如同天助師有著健康的晚年,能工作、能行動,還能留下好作品,讓後人記得。」
-
報紙與我
前幾天跟幾位不同年齡層的朋友聚會,話題聊到無所不知的網路。有人說:以前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答案是報紙;如今網路發達,報紙已經被網路取代了。有人附和:對啊,我們家早就不訂報了。我說:網路雖然方便,但是報紙讀起來多了一種印刷的溫度。年輕世代露出似懂非懂的表情。同年級的朋友笑著說:那種溫度只有同溫層才能體會。 已經記不清楚從什麼時候迷上報紙,也忘記是在什麼情況下養成每天看報的習慣。印象較為清晰的是,當年在軍事機構服務,看中央日報是一定的。每天我都是利用午休時間,一邊吃便當一邊看報紙。早期的中央日報(2006年關門)是國民黨經營的新聞媒體,當年的中央副刊是很受歡迎的版面,很多知名作家的作品都在這個園地發表。 離開軍職回歸家庭,依然不改過去的習慣,朋友不解地問,為何訂這種機關報呢?因為它的副刊是我每日必讀的精神糧食,每次看完那一篇篇擲地有聲、精彩絕倫的文章,總是打從心底佩服,佩服作家們的生花妙筆,一些稀鬆平常的事,經過他們筆下,變得有血有肉、多采多姿。有一天,看到副刊一隅寫著「歡迎投稿」的徵文啟事,暗自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他們一樣,在夢想的天空自由飛翔。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寫了又撕、撕了又寫,終於完成一篇近千字的散文。第一次投稿的心情記憶猶新,從稿子投出去開始,整個腦袋瓜圍繞著這件事,反覆推敲文章內容,斟酌文中的措詞用字。當時還是報禁期間,各大報都是三大張,副刊只有半個版面,投稿者眾多,版面卻有限,因此許多人在投稿與退稿、希望與失望之間輪轉。 早期的副刊被稱為「報屁股」,屬於比較不受重視的版面。那是電子媒體尚未風行,平面媒體百花齊放的年代,幾家知名報社,中央日報、聯合、中時、新生、中華、民聲、台灣日報等,及後來的自由時報。投石問路,勤能補拙「青盲雞啄著雞母蟲」只要努力不懈,就像瞎眼的雞,認真覓食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愛上報紙是美麗的邂逅,由讀者變成作者是意外中的意外!試投的稿子出現在報紙副刊,當我發現手寫的稿子變成漂亮鉛字,興奮之情無法形容於筆墨。那突來的喜悅,說不出的驚喜,發自心底的笑意,良久良久無法抹去。感謝編輯先生的厚愛,給我一個好的開始,使我有勇氣繼續攀登那路途雖崎嶇幽邈,風光卻綺麗瑰美的寫作道路。 從此我與報紙的感情更深了,一邊做家事一邊等候送報生,接過報紙就迫不及待地展開閱讀,從A版的社論看到B版的影視藝文;上美容院整理三千煩惱絲或到醫院看病候診時,總是不忘把當天沒看完的報紙塞進包包。沒有報紙的日子,會讓我若有所失,彷彿等不到失約的朋友般惦念在心頭。我開玩笑地跟朋友說:雖然是網路一族,但今生今世我依然會與報紙同行,直到無法看報的一天,而想起報紙和我的緣分仍然會會心的微笑。
-
用小腳印走遍各角落到與全國菁英獎有約
在志工或義工概念尚未普及於金門時,我就已經加入這個行列了。加入金門縣金沙防宣志工已邁入二十二年之時光了,加入防宣志工本著服務充實生活,發揮「施比受更有福;予比取更快樂」,這是當志工的理念,也正因為這份堅持投入許多不同角色的志工服務行列,當起全職的志工,雖然每個社團志工服務工作性質不同,但同樣是抱著一顆「愛與熱誠」之心來服務。 常聽到「給人希望是天使,救人一命是菩薩」,防宣是一個志業,這讓我對防宣工作充滿熱忱。「歡喜做,甘願受」之理念,多年來我積極參與防火宣導協勤工作,用我的小腳印走遍各角落,到企業、學校、社區及大街小巷……等。還有關懷家訪獨居老人,提醒用電用火……等安全宣導。一步一腳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防宣姊妹們有志一同,樂天知命,為金門這塊福地與民眾的安全盡點棉薄之力。身為金沙防宣的隊員之一,感謝姊妹們長久以來一起扶持、一起努力、一起參與訓練、一起成長,努力一致來完成各項防災防火宣導的使命。我們有共同的目標與願景,相互寬容,彼此的包容是團隊整合凝聚力的重要關鍵,才能完成各項比賽。金沙防宣:95年榮獲全國績優甲等第一、105年榮獲全國「特優獎」。多年來,我積極參與防宣協勤工作,全勤都在前三名內、當選97年度績優消防志工人員……等。參與文章投稿,刊登在消防月刊、消防年刊及金門日報。 有一次家訪時,進入住宅,聞到燒焦味,就趕快提醒阿婆煮東西時,要注意「人離火熄」之重要。還有一次,另一位婦人煮東西時,忘了人離火熄,還好家中有裝偵煙探測器聲響,才沒釀火災。消防營向下札根,學童親身體驗,灌輸學童防災意識暨各種災害應變能力。 這次我很榮幸能得到全國防火宣導志工「菁英獎」的肯定,這份榮耀承蒙金門縣消防局與金沙分隊長官鞭策提攜,以及消防弟兄們勉勵及協助,更感謝昶志全力協助防宣工作事誼,感謝張分隊長推薦與姊妹們的承讓,此殊榮「菁英獎」是屬於大家的。 「防宣有愛,宣導無礙」,防宣姊妹們,就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加油!用愛揮灑精彩人生,用小腳印走遍各角落,貢獻一己心力,提供民眾防火防災知識,讓災害減到最低,防火宣導像預防針,防患於未然。我很榮幸110年能與全國「菁英獎」有約!
-
【短篇小說】歹命人
首先,秋霜已準備好香燭和三牲,準備讓他們先祭拜祖先,感謝先人們的庇蔭,讓他們在短短的幾年間賺大錢,可是兄弟倆非僅不領情,亦有不同的看法。 志清不屑地說:「阿母,趁錢是阮兄弟仔的本事,佮祖公祖嬤無關係,毋免彼費氣啦,無啥物通好拜的。」 志勇接著說:「彼神主牌攏是柴刻的,若是拜柴牌就會趁錢,逐家攏毋免搰力拍拚,一日到暗跪落塗跤叩叩拜就好,看錢銀是毋是會從天頂加落落來。」 秋霜臉色一變,不高興地說:「做人著知影通感恩,毋通忘本,恁兄弟仔有今仔日的成就,敢毋是祖公祖嬤的保庇?恁毋拜袂要緊,但是我勸恁毋通硬牙,嘛毋通講講一屑仔有的無的!」 秋霜本想問問他們兄弟倆,到底在台灣從事什麼行業,怎麼能在短短的幾年間賺了大錢,但看到他們連祭拜祖先都不願意,還有什麼好跟他們談的呢?實際上她也是多此一問,如果他們隨便編一個故事來愚弄她,她又能知道什麼呢?總而言之,賺錢是他們的本事,但自古就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明訓,冀望他們的每一分錢,都是憑勞力賺取而來的,而不是非法取得的不義之財。 那晚,秋霜煮了一鍋地瓜稀飯,煎了一盤「青鱗魚」,準備讓久別的孩子回味一下家鄉的傳統口味。但志清卻不高興地說:「阿母,毋通親像古早三頓攏是安茨糜,安茨糜會使講從細漢就食甲驚。我佮志勇攏是少年家,安茨糜毋爾食袂飽擱緊枵,青鱗魚攏是骨,後頓毋通擱煮煮遐啦!」 志勇則接著說:「阮彼間房間,規內亂七八糟,眠床擱會搖來搖去,眠床板又擱硬硞硞,按呢是叫阮欲怎樣睏咧!」(三三)
-
壬寅年談卡通中的虎
天地悠悠,時光匆匆,氣吞牛斗的辛丑年即將交棒,生龍活虎的壬寅年就要來臨。勇猛威武的老虎被稱為百獸之王,是權力、辟邪、吉祥的象徵,在卡通中,也有許多活潑熱情的老虎,陪伴孩子的童年,列舉如下,虎年同歡: 一、精力充沛的跳跳虎(Tigger) 誕生於1928年畫家米爾恩筆下、登場於1968年迪士尼卡通的跳跳虎,是小熊維尼的好朋友、百畝森林中的許多可愛動物之一,他有著橘色的被毛和黑亮的條紋,魁梧的身材和憨厚的眼神,還有一條招牌的彈簧尾巴,無論是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還是踏上冒險的旅程,他都是一邊「呵呵呵呵」地笑著、一邊蹦蹦跳跳,對世界和生命充滿了純真的熱愛,總是歡喜跳躍、熱情奔放地將他的快樂傳遞給所有的人。雖然他有時會因為情緒太嗨、動作太大而造成一點小破壞,給朋友們造成一些小困擾,不過朋友們都知道他並無惡意,而且每當朋友有煩惱或困難,他總是立即放下手邊的事物,滿腔熱血、不辭辛勞地為朋友排憂解難,而他的充沛精力和樂觀精神,也總是能讓原本令人頭大的事情,在開朗的氣氛中迎刃而解呢! 二、聰明開朗的巧虎 巧虎是1993年日本電視動畫《可愛巧虎島》的主角,是一個朝氣蓬勃的五歲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媽媽及妹妹小花,在巧虎島上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他和兔子琪琪、貓咪妙妙及鸚鵡桃樂比一起玩耍時,常想出一些有趣的點子,增添遊戲的樂趣和生活的驚喜。但因年紀還小,有時也會犯錯,或是有所疑惑,幸好,有父母的開導和朋友的關心,加上他天性善良正直、樂於求進,因此終究能明暸是非對錯,在做人做事上有所長進,他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伴隨了許多小朋友由懵懂無知而逐漸懂事的童年。 三、武藝超群的悍嬌虎(Tigress) 氣場強大的悍嬌虎在2008年美國夢工場出品的動畫《功夫熊貓》中登場,她有著不怒自威的吊睛白額,不讓鬚眉的壯碩體格,身著中國式的斜襟馬甲或長衫,刺繡著樹葉或花朵的圖案,在英氣逼人中又不失精緻豔麗。悍嬌虎是玉皇宮中功夫大師的徒弟,著名的「蓋世五俠」中的最被看好的一位,差一點就要被龜大仙任命為「神龍大俠」,結果卻陰錯陽差(冥冥中注定)任命了熊貓阿波。而悍嬌虎之所以希望擔此重任,並不是為了個人的名位,而是為了抵抗兇惡的殘豹,守護和平谷的安危。殘豹逃獄時,悍嬌虎率先前往半路攔截,可惜失敗了,繼而她處變不驚、指揮若定地分派伙伴工作,帶領山谷中的村民們疏散避難。後來熊貓阿波發揮潛力、打敗了殘豹,悍嬌虎立刻放下成見和身段,誠心而虛心地要拜熊貓阿波為師。悍嬌虎如此熱衷武學、認真學武,就是為了保家衛民,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悍嬌虎真不愧是一位膽識過人的女俠。 「人入虎年增虎勁,門添春色發春輝」,在雄壯威武、威風凜凜的老虎帶領下,2022年想必是龍翔虎躍、如虎添翼,祝大家福虎生風、虎年大吉!
-
華麗的金門
今晚接受談宜芳博士之邀,參與「金門古厝彩繪修復與在地顏色」活動,覺得非常的榮幸,老師說參與的人皆是她所邀請,會中見到許多熟面孔,有教授、我的高中老師、文化工作者、相關建築專業人士、學生等等,這是另一種款待的儀式,邀請自己認為有興趣、有研究的人,參與自己的專業講座,讓我又學到一種屬於知識性分享的執著,這樣的講座如一場華麗的盛宴,每個人內心充滿被邀請的感動,果然大家都非常認真地聆聽講座。 古厝的顏色是一種華麗的生活映照,老師說了傳統建築彩繪的顏料是多麼的難以取得,當時的生活狀況本身就無法像當今如此便利,植物性顏料怕紫外線,所以幾乎都用礦物性顏料,如鉛粉、鋅白、土朱、鉛丹、硃砂、石黃、沙綠、銅綠、石青、群青、石墨等,而在一棟金門古厝的探測上,老師發現有赤赭和黃赭(都可從野外或海邊撿拾貓公石提煉磨粉獲得)、炭黑(用竹木燃燒成炭)、鈣白(來自牡蠣或貝殼磨粉)、群青(藍色的人造群青,可從國外貿易獲得),這讓我想到了古厝上的藍色,藍得很清透又飽滿,現在的塗料很難找到相同的顏色。 老師說古厝的壁畫如果使用很多的群青,也代表著主人的財力雄厚,這讓我想到古厝牆堵上的藍色,以及客廳牆面上磚雕旁的藍色。還有一款巴黎綠,是十九世紀後半葉,受到歐洲印象派畫家的歡迎,常常使用於畫作上,因為含有毒性的砷,二十世紀已經不再使用於畫作中,而金門卻在早期有使用,代表跟得上國際的潮流,使用了巴黎綠,可見得金門因為跟廈門的地理位置關係,接受西方文化非常的早。 每天生活在水頭聚落中,看著這些華麗的古厝,描繪在古厝牆面上的彩繪,一筆一筆勾勒出的圖畫,往往有令人驚奇之佳作,這樣的古厝與顏色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之中,真是難能可貴的豐富,金門本地礦石的豐富性,往往也是匠師們採擷的就地取材運用之選,如瓷土、赭土、貓公石,匠師們自己將石頭磨成粉,做成顏料,用在自己的畫作上,形成了如今傳承下來的古厝上令人驚豔的畫作。 畫作上呈現出忠孝仁義的故事、民間故事、福祿壽、遊戲、生活、風景、休閒、官家生活、仕女生活、花園、山水、水果、動物、迎娶等等,全憑主人的期望而請彩繪師畫上,彩繪師也許來自另一個島嶼,在島上停留的期間也許比較長,或者同時有幾個委託案,常常在書法字上或畫圖風格上,看出類似姊妹作的風格,是另一種尋找畫師足跡的驚艷。 古厝主人有的不在金門,或是另居他處,古厝建築年代久遠,明清時期保存的很多,近年來政府重視保存古厝,原樣修復的古厝往往有許多的精彩壁畫需要保留下來,修復師對於古厝的壁畫修復,往往付出辛苦的時間與體力,需要先研究調查其顏料的成分,原來的圖畫樣貌,還有書法字的補足或猜測復原,尤其金門經過戰地政務時期,軍人居住民居的改變,往往要更加專注才能復原。 畫在木頭上的往往有裂縫、漆漬、髒污、黴斑、彩繪剝離、顏料粉化等等狀況,修復師需要小心的以丙酮溶液濕敷,再以筆刀剔除殘漆,填入加固劑,小面積缺損的畫,需要全色補足,盡量以干擾最小的方式畫足,尊重其真實性,有時候也需要將錯就錯的保持原樣。 老師今晚的案例有修復古厝上的泥塑匾額、聯對與壁畫,壁畫上有的畫男性的配飾有西洋的眼鏡、菸斗、望遠鏡、禮帽等洋派的圖畫,畫女性則是傳統的琴棋書畫模樣,反映屋主對幸福生活的期待。 修復師的研究調查往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並用科學分析來輔助,都需要細細的觀察與研究當時的樣貌,做成報告,確定了之後才能夠動手修復,期許能恢復原貌,繼續保存其精華,其中更有許多的專業技術。 聽了這樣的一堂課,內心澎湃不已,對於修復師有了更崇敬的崇拜之心,對於家鄉建築的精雕細琢,祖先們的克勤克儉,留下來的資產,更加覺得珍貴,一棟祖屋留給後人的藝術與精神,正是金門人的驕傲,所以老師說金門是很華麗的,整個自然環境擁有的寶物,以及人為的時代性建築,值得我們努力探索,追朔其源,感謝老師的分享,老師的職人精神,讓我有了不同以往的角度,來看待家鄉的古厝建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