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教閩南語真趣味
我是一个快樂的本土語老師,我真佮意我的工課,雖然現此時大部分的囡仔,對家己的母語攏感覺足生份,毋過逐禮拜佇學校的這節課,若是會當予有興趣,我相信對這个語言的復興是有幫贊的。 頂禮拜上二年仔的課,講著「蟲豸」,課文內底有一段是:春天的早起時,「蝶仔」飛來飛去。有的小朋友竟然唸做:春天的早起時,「鞋仔」飛來飛去,老師我佇台仔頂笑甲強欲反過去,囡仔煞感覺霧嗄嗄。經過我的解釋了後,全班的小朋友嘛綴咧笑甲東倒西歪。 閣有一擺全班咧練習句型:我上愛食啥物?囡仔講出來的答案百百款,有的是果子、有的是四秀仔,嘛有的人講正頓,這个時陣,班上的阿瑋回答:「我上愛食thang-á罝。」我問伊:「你敢知影thang-á罝是啥物?」伊應講:「是糖果。」我共伊講:「th?罡ng-?罝是蟲仔喔!」我順紲利用這个機會教伊分辨「蟲仔」、「糖仔」佮「窗仔」的無仝,嘛予伊知影,語言著愛學予斟酌,若無就會一丈差九尺,笑破人的大喙。 細漢的時,佇厝裡老爸老母攏佮阮講閩南語,所以來學校毋免人教,阮就足𠢕講矣,毋過這馬的囡仔,連爸母就袂啥會曉講母語矣,就算會曉的,嘛袂教家己的序細講,致使母語的流失速度變甲真緊,已經出現斷層矣,好佳哉猶閣有袂少人咧為這个語言恬恬仔付出。我會當佇學校教閩南語,我感覺真驕傲,雖然囡仔定定「鴨仔聽雷」,毋過我會繼續骨力為本土語言拍拚,想盡辦法予伊了解語言佮文化的關係,予伊對這个語言閣較有興趣,有一句話講:「毛毛仔雨沃久,塗跤嘛是會澹。」若是你會曉講閩南語,請你大聲講出來,因為這是爸母留予咱上珍貴的資產。
-
淺說駐守金門的軍官戰鬥團
民國(以下同)三十八年十月,古寧頭戰役之後,參戰的三大主力,福州綏靖公署與第二十二兵團相繼裁撤,只留下第十二兵團。是年十二月,十二兵團再改編為金門防衛司令部(以下簡稱為金防部),轄第五、十八、十九軍。隔(三十九)年,部隊番號「軍官戰鬥團」首次在金門出現。經查金門地區的歷史文獻,有關成立此單位的背景為何,記載與報導並不多,在資料蒐整不易的狀況下,本篇只能簡略加以記述,特此敘明。 三十八年,國軍在大陸作戰失敗之後,部隊陸續撤退到臺澎金馬。薛月順所編的《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冊)》內,提到當時的「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陳誠長官曾說:「所謂『撤退』部隊,美其名而言之耳,其實都是一些殘缺的部隊,番號雖多,大半有名無實,……所以部隊的整編是萬不可少的一種準備。」依照陳誠上將的分析,得知軍隊整編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唯有各級貫徹執行,才能解決部隊的困境,並增強其戰力。 三十九年三月,陳誠將軍就任行政院長後,積極指導國防部推動整編工作,但部隊實施整編之後,自然會產生編餘人員,要如何安置又成了另一個難題。陳誠院長提及:「陸海空軍經整編後,所存番號及單位僅及原有的四分之一,編餘員額約共十五萬餘人。這麼多編餘人員如使其流入民間,任其生滅,對於社會的安定秩序就會大成問題。」由上述獲知,編餘的人員計有十五萬餘人,而且大部分是軍官,如果無法妥善的處理,讓其流落街頭,將引發社會問題。因此,在草擬整編計畫時,對編餘的軍官(無職軍官)必須慎重思考安置的作法,而且不能稍有差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三十九年六月十六日,蔣中正總統特電參謀總長周至柔,指示妥處無職軍官。電文:「現尚未編隊者可編入幹部師為軍官團,以備戰時擔任要塞及重要城市與鐵路橋樑涵洞,以及山地之要口等防衛守護之工作,不可聽其閑散,應使其發揮戰鬥力量,希議擬具體辦法實施具報。」(錄自呂芳上所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九冊)》)國防部受命後,依示將編餘的無職軍官集中,並交由專責單位負責管理,此乃成立「軍官戰鬥團」之原委。 三十九年九、十月間,陸軍將各單位編餘的幹部集中,在各軍部成立軍官戰鬥團,以利溢額軍官之調配及儲備所需的幹部,並授予任務,藉以充實部隊戰力。依據陳鴻獻所寫的〈陸軍部隊整編之研究(一九五○-一九五四)〉,統計軍官戰鬥團共有十一個。包括:第五、六、十八、五十、五十二、五十四、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八十七、九十六軍軍官戰鬥團。 這十一個都是陸軍軍級所屬的軍官戰鬥團,其中第五軍與第十八軍軍官戰鬥團隸屬於金防部。成立一年之後,這兩個軍官戰鬥團皆調離金門防區。《金門縣志(第九冊)》(以下簡稱為《縣志》)記載:「四十年十月三十一日,第五軍及第十八軍兩軍官戰鬥團,調赴浙江之大陳島。」 第五、十八軍軍官戰鬥團離開金門防區兩個月之後,四十年十二月間,原隸屬澎湖防衛司令部的第九十六軍軍官戰鬥團調防金門。《縣志》記曰:「四十年十二月,第九十六軍軍官戰鬥團,自澎湖調金,歸防衛部指揮。」此時,金防部只剩下一個軍官戰鬥團。 四十一年十月一日,各軍軍官戰鬥團改隸陸軍總司令部,同時變更番號。依陳鴻獻的研究,當時金防部有第五、六、九軍官戰鬥團。其中,第五軍官戰鬥團,研判是由原駐防金門的第九十六軍軍官戰鬥團所改編。第六軍官戰鬥團由臺灣何單位所改編而成,尚需查證。另外,就陳鴻獻的著作加以比對,第九軍官戰鬥團係由第七十五軍軍官戰鬥團所改編。 新的第六、九軍官戰鬥團同時由臺灣移防金門,《縣志》記載:「四十一年十一月,第六、九軍官戰鬥團,自臺調金增防。」文史作家林馬騰主編的《烈火焠煉的島嶼-烈嶼鄉耆老「口述歷史」彙編》內,提及四十二年一月,第九軍官戰鬥團調防烈嶼,耆老洪福田先生口述其駐地:「當時還有個第九軍官戰鬥團,團部駐在庵頂。」依前所述,四十一年十一月起,金防部有三個軍官戰鬥團。 四十三年六月間,駐防金門的第五、六、九等三個軍官戰鬥團同時實施整編。《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下冊)》(以下簡稱為《戰地政務紀實》)記錄:「(四十三年)六月十五日,第五、九軍官戰鬥團,分別改為第二、第四軍官戰鬥團,第六軍官戰鬥團撤銷,其人員分別併入第二、第四軍官戰鬥團。」也就是金防部原有三個軍官戰鬥團,現只剩下兩個。其中第二軍官戰鬥團駐地在后湖,第四軍官戰鬥團駐地在內洋。 依《戰地政務紀實》的記載:「概自民國四十四年起駐金門防區各部隊,依照國軍整建計畫,分別輪調赴臺整訓,以增強其戰力。」由此可知,在金門駐防的第二、四軍官戰鬥團,於四十四年間皆返臺整訓,概算軍官戰鬥團在金門的駐守時間,從三十九至四十四年,共計六年。 金門的駐軍史,其中最難說明清楚的,就是軍官戰鬥團。本篇敘述的重點是其沿革簡史,至於歷任重要幹部的人物誌,以及編制、駐地、任務、工作等概況,由於現存的史料不足,筆者無法詳實的記錄,其全貌尚待補述。再者,軍官戰鬥團也是研究最為冷門的一塊領域,為了讓鄉親瞭解其來龍去脈,期待各鄉鎮耆宿能就所見所聞,將軍官戰鬥團的點點滴滴完成口述歷史。同時,也籲請地方的文史工作者,共同探索軍官戰鬥團的軍史,並完成駐防紀實,留下較為完整的輪廓,提供後人探討此課題之參考。
-
人生際遇記趣五則 (閩南語打油詩)
長期以來對金門日報特別喜愛,每當翻閱《浯江副刊》,絡繹不絕刊登之閩南語打油詩、台語詩、兒童詩、散文詩、新詩…….等等,對於作者生動風格的著作所吸引,因愛不釋手的一遍遍一次次來回閱讀,頗為敬佩又感動,如獲至寶及喜悅。 因此觸動我的逸興,而鼓起勇氣書寫一係以七言押韻詩句來展現語言藝術的最高境界,若以「古早味ㄟ台灣歌」的閩南語歌曲,「一聲叫君又一聲」來歌唱,相當逗趣,歡樂無限,非常有笑果,讓人聽了深刻感受歌聲的優美而動心,豎起大拇指說「讚」,回味無窮,僅將個人一生際遇淺薄所記五則(首)謹此與大家共同分享。 〈大兵ㄟ心聲〉 我是寶島好男兒, 結訓榮獲金馬獎, 保家衛國當兵去; 金門軍備強固勇; 入伍訓練無放假, 退役還鄉慶團圓, 日思夜夢咱ㄟ家。 夫妻恩愛情綿綿。 〈林哥ㄟ戀夢〉 秀髮玉照懷中藏, 永遠思慕俏紅粧, 萍水相逢初戀夢; 留戀伊人在何方? 我盼願望能成真, 回首清林癡妄想, 愛的伴侶僅有妳。 憶起秀萍心茫茫。 〈夢中ㄟ美人〉 能名聰慧好美德, 雙瞳翦水清且澈, 惠妹賢淑夠溫柔; 絕代佳麗林哥慕; 才華出眾奇女子, 真知灼見多才藝, 貌美婀娜賽西施。 讚賞歡樂笑嘻嘻。 〈少女ㄟ感傷〉 二八佳人嬌艷妝, 甜言蜜語非真心, 洞房夜夜換新郎; 迎來送往數不清; 一雙玉手乎君枕, 紅顏薄命落煙花, 憐香惜玉有幾人? 感傷心酸淚涔涔。 〈憨牛ㄟ詩歌〉 深山林裡一條溝, 人在人上喜樂暢, 溝中一粒紅石頭; 肉在肉內陰包陽; 千軍萬馬未直到, 愛的暖流未噴出, 只驚一隻龜ㄟ頭。 雙飛肉慾燒拂拂。 以上五首閩南語打油詩,不但有「詩」也有「歌」的意涵—「詩書繼世永流傳,歌聲優美入雲霄」。不乏精彩之處,百看不厭而融入心坎裡甜蜜的回憶。若以古早閩南語「相褒歌」歌謠來傳唱,不但能唱出新生命活力,乎咱鄉親更加熟悉家鄉的語言文化,並有助傳承與發展。也是非常罕見而珍貴,真「正」好有趣喔! 但難免有美中不足之虞,不知我敬愛的鄉親與讀者們的感覺如何?若是認可「OK」-《請給掌聲鼓勵,謝謝》或是否決「NO」-《敬請不吝賜教,謝謝》,藉此我要向諸位編輯說聲謝謝感恩,感謝讓我的拙作能刊登在金門日報內,感謝鄉親與讀者們對我的支持與愛護,有你們真好;同時也感恩二女兒美懿與小女兒芷羚貼心鼓勵與協助,才實現我已久未竟之夢想。謹此,祝福各位:平安健康又喜悅,萬事如意好事到。 (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
生活形狀的惘惘前進
父親往生的那年 國共烽火的刺痛和逆旅獨行的無知 此刻。剛好也是我青春期的萌發備忘錄 那些年有許多的妄想質疑。近乎異行連結 習慣窮和可口的豬油拌飯 沒有天高地厚的未來奢想和撩撥 只有灰藍的現在。暴露的恐懼回應 明天。永遠是穿著中美合作的內褲年代 那些年少悶苦是一頁頁黃色小說之後的內化情欲 這正是我長大過程最難忘的脆弱議題 甜和辣都是床邊的腫脹和療癒 而我一直靜靜的等候掙脫長大的唯心論 試圖以七歲孩子的稚真答問這個世界 缺角的家。那年整座村落正在為父親喪事忙著 而我悄悄離開這成長的島嶼 美麗與悲傷。隨著恍惚時間踏上他鄉 而後人生像我北上的火車緩緩而進站 一個人。虛實相應的投入這龐大論述場址 前面。有許多的死亡和新生進化降臨 茫然虛惚中。我不知如何面對新的生活版本 多年來。手握漫天黑夜的自己 逆著暗與亮的瞎盲光速俱時前進 投擲生根。在迷路城垛長出暖暖小陽光 照在來日一千零一夜的身世。找出進化形狀
-
飛行夢
有天凌晨三點多鐘,我做了一場飛行夢。夢際中,我開著車,一個轉彎進入到一個我不曾開過的陌生地方,望眼看過去,地面上層層凹凹凸凸,但奇怪的是車行無礙且毫無顛簸感。車繼續前行,沒想到,再開過去竟是懸崖,我車已來不及煞車便掉落下去。 太恐怖了,我閉著眼不敢看。卻發現自己好像有浮力撐著,沒有一直往下墜。別人開飛機,我開車在天上飛耶!好像霍爾的移動城堡一般,車子可飛上飛下,自由飛行,愈開愈遠,底下是一片汪洋,海中有數隻不知名的海洋生物對著我叫。我飛過海洋,越過天際,看到大型遊艇停泊在港邊,也看到海中座立一棟超高層的大樓。我駕著會飛的車在高樓旁不斷調整高度往上飛、往上飛,飛到一個高度時,飛車倏然停止了。我也醒過來了。 醒來時,發現原來是一場夢,夢中的我開車在天空自由翱翔飛行。曾經羨慕鳥類翱翔天際的自在,這場夢我恍若擁有鳥類的飛行功能,體驗鳥兒任意飛行的快意自在,在夢裡圓了飛行夢。
-
「觀音山」海經
觀音山昔稱「觀音古道」,你能順著陡峭蜿蜒的石階而上,約在二十萬年以前這座火山不再噴發,但已形成十八連峰的「斜臥觀音」像,使得前來朝聖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觀音山是座新北市的小百岳,登山客們深受人文歷史、山景海色、宗教信仰吸引,因為另有小北插鷹仔尖、占山連峰等挑戰山林的必遊標的,即便位於八里以及五股交界,依舊吸引慕名而來的登山遊客。 你若曾經攻上山頂一定看過這句對聯,「走路要找難路走,挑擔要揀重擔挑」、「為學硬漢而來,為作硬漢而去」,仰望著矗立的「硬漢碑」是對登頂者的最大鼓舞,也充滿了人生寓意。我攻頂後深深被觀音山的多重景觀吸引,左方為台北港,右方為占山連峰,前方有渡船頭,對面還有淡水老街,可將臺北壯麗景色盡收眼底,整整步行約莫一小時多,中途歷經多次休息,但能親眼目睹台灣海拔最低的雲海,也讓這座飄渺莫測又變化萬千的山頭成為這趟旅程的難忘註記。 觀音山無疑是趟「清心遊記」,看著登山客們比肩而行,就為見證這片山海美景,也在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
初夏賞花逸趣
1.楨桐 初夏早上風和日麗,當我騎車從住家附近的一條河堤道路經過時,忽然看到路邊有戶人家的圍牆外,一叢滿綴著細小耳墜子狀的紅豔小花在我的眼前出現。燦然的火紅,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因此,很快就攫住了我的目光,不禁下車看個仔細! 但見大大的翠綠葉片上面,長出高突的枝梗橫逸斜出,盛開著朵朵紅色小花蕊,細長的花絲在微風輕拂中翩翩翻飛,既像是蟠龍吐珠,又猶似紅蝴蝶花起舞,很是奇特吸睛!只是當下並不知道花的名稱,只得先用手機拍下留影。 後來回家打開電腦一查,才知道原來這株昂然挺立的美麗植物叫楨桐。楨桐為馬鞭草科,屬多年生常綠灌木,原產大陸華南及印度,又名紅苞花、狀元紅等。小小花朵長在枝頭頂端,通常於春至秋季開放。正如古詩所云「萬綠叢中紅一片,隔籬幾樹楨桐花」;花開時顏色鮮紅奪目,讓人目眩神迷;花姿綽約,令人印象深刻! 回到家頓覺神清氣爽,因而撰古文詩一首抒懷:「初夏居家愁或臥,不知出訪抒情何;看花賞景身心健,益壽延年自古多」! 2.日日櫻 近午時分,從超商購物歸來,忽然瞥見街道旁一棵枝葉茂盛的樹上,高掛的鮮紅花朵映入眼簾,禁不住它的美麗誘惑,當即下車觀賞。 在豔陽的映照下,眼前的紅色花朵,顏色乍看起來有點兒像紅色雞蛋花,但花瓣及花萼較小,不如紅色雞蛋花艷紅奪目;彎曲的金黃色花蕊從花的中央開出,整朵花看起來就像是一朵朵紅色的櫻花,非常俏麗可愛,我這才認出來是日日櫻。 造物者真是神奇奧妙,知道夏日賞櫻就像癡人說夢,卻能別具巧思在宇宙間生長出一種美麗的花卉,名稱中帶著與「櫻」齊名的植物,紅色的花綻開宛如「櫻花」般的美麗,不得不讓人興起由衷的讚歎! 據文獻資料記載,日日櫻原產於西印度,株高約一至二公尺,葉互生,卵形、長橢圓形或倒卵形,全緣而葉基部呈刺齒狀;花瓣及花萼各有五片,花色有紅色或粉紅色,花開時如同櫻花般美麗動人,也因其花期長,幾近四季開花,故稱為「日日櫻」或「四季櫻」。又因其葉型似琴,而有名曰琴葉櫻;另一名稱南洋櫻,則是因由南洋引進而稱南洋櫻。 美中不足的是,日日櫻的乳汁有毒,誤觸乳汁會引起水泡或膿皰,皮膚嚴重發炎,對眼睛尤其有毒害性;家畜如果誤食落葉,常造成口部嚴重起泡,所以要特別注意,不要隨意碰觸! 3.珊瑚刺桐 當我從運動公園散步回來時,已是日正當中;在烈日映照的路旁園區裡,發現幾棵珊瑚刺桐,滿樹紅艷艷的奇特花形,在輕風中搖曳格外耀眼,也深深吸引住我的目光。但見珊瑚刺桐的花冠,呈月牙形而不綻開,色彩鮮紅,遠看彷彿紅辣椒,蔚為奇觀! 如所周知,珊瑚刺桐為總狀花序,頂生,約四十至六十公分;莢果長約十至二十公分,似四季豆的果實但略小,內有數顆種子,種子有毒,不可誤食。於種子間縊縮而稍呈念珠狀。種子多粒,深紅色,被黑斑紋。一般種植的刺桐種類還有黃脈刺桐、刺桐、雞冠刺桐、火炬刺桐、蝙蝠刺桐等。 夏日出遊,在觸目所見皆是一片紅色的花影,不禁使我聯想起曾經讀過唐.韋應物的一首「夏花明」詩:「夏條綠已密,朱萼綴明鮮。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翻風適自亂,照水復成妍。歸視窗間字,熒煌滿眼前。」夏天樹木的枝條,十分濃密綠意盎然,朱紅的花朵點綴在上面,顯得明亮鮮美。正當中午,炎炎烈日當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燒一樣。一陣風吹來,花葉都翻卷凌亂,映照在水面上,十分鮮妍。由於被花的艷光,晃花了眼睛,使得我歸來看見窗子上的字,感覺眼前一片閃爍。詩中描寫的意境,正是我賞花歸來最貼切的心情寫照!
-
戰火浮生──讀《金門的女兒》札記
謝宗安在1974年有書房「橄欖齋」:「橄欖味雖苦澀,咀之芳馥。吃橄欖,越吃越有味。橄欖,敢去展覽。」(180頁)謝宗安勉勵學生:「臺灣很小,我們要走出臺灣,走向世界。」(181頁)陳素民說:「展覽是一交流舞台,與世界接軌,才不會閉門造車。」(172頁)她參加國內外書畫聯展百餘次、個展6次、母女書畫展8次,她確實勇於走向世界,追求成長。陳素民說:「晚年的我,人到哪裡,心到哪裡,筆也寫到哪裡。」「行舞」系列作品,乃是從金門出發,走入世界。 古人強調繪畫要師法自然,陳素民「從大自然中求取精萃」(161頁),「直到今日才知幻化始於自然無常」(187頁),「人因感謝大自然,讚歎大自然,故寫之、畫之,希望把它表現得更美!」(187頁)她的領悟顯然概括了繪畫美學的重要原理。她參與的師大五七畫會,堅持以「飛蛾撲火」的精神實踐對藝術的熱愛(173頁)。 陳素民在她的時代環境中淬煉了弘毅的性格,她勇於追求夢想,在關鍵時刻能做出正確的抉擇,她學而不厭,在實踐中能發現智慧,不斷提升、豐富生命的意境! 四、金門的女兒與故鄉 「為了追求世界我離去」,「為了擁有世界我歸來」。(陳義芝<回鄉>,《無盡之歌》,130頁。) 陳素民說:「戰爭,讓我深刻體會金門孤島生活之艱苦閉塞;戰爭,也提供了我奔向臺灣新生活的出路!」(243頁)是戰爭改變了陳素民的命運。她喜歡小學的外省老師們有學問、有才藝,而且「對人生懷抱理想,勇往直前」。就因為懷抱理想,所以陳素民立志離鄉!父親丟給她一只金手鐲,她哭辭父親那一幕(50頁),真是賺人熱淚。她對父親信守「學成返鄉」的承諾(62頁),台北女師畢業、師大美術系畢業都回金門任教。後來因為先生在台灣工作,她才離開金門,遷居台灣。她在職場自覺發揚金門三大精神,事實上是「我以金門為榮,金門以我為榮!」多麼強烈的鄉土意識!丈夫病逝,她決定留在台灣,不回金門,是為了孩子和自己的工作。(113頁)家庭經濟穩定之後,她常接父親與繼母來台北居住,她曾經連續三年除夕搭軍機回金門陪雙親過年,原來她對父親承諾:「你讓我讀書,我必盡心孝敬您到百年!」(118頁) 1999年12月,她與師弟李維返鄉尋根,在金門陶瓷廠執筆創作。(163、170頁)陳素民在世界各地參展,返金歸鄉的展覽特別有重大意義!1996年3月29日為期一周的「中華婦女書會聯展」,回謝宴後書友伴她回娘家:「此情此景,古厝情,父母恩,兒時艱辛奮進幕幕湧上心頭,不禁令我百感交集,淚如雨下。」2017年11月,「中華藝風書畫會」於金門聯展,陳素民在家鄉享受左右逢源的鄉情。2015年能仁小築在金湖鎮落成,能仁小築既是兩岸觀摩書畫的跳板,也是真言宗在金門的傳承點,提供觀光瀏覽,為金門的民間文化增色。211頁能仁小築照片附註:「我和道兒回家了」。239頁照片附註:「金門能仁小築4樓佛堂是我家」。陳素民晚年能回故鄉,故鄉肯定她、接納她,今生可以無憾了! (稿費捐大同之家/下)
-
三十不能立
燥熱的午後,一群退休老人聚在公園大榕樹下納涼聊天。 甲說,他兒子從大學畢業至今都三十歲了,還沒有自己的人生,每天忙進忙出工作,賺取微薄薪水,竟愛充面子,都給了身邊朋友花用,反正回家有老子會養他。 他兒子在家話也不多說,心裡想什麼,他不會知道。學生時代起,許多事情都是父母幫他決定,好像也不是他要的。 他現在只好拚命省錢,一毛不敢花,打算要留給兒子,又怕他被詐騙集團騙。過去曾將家裡的消費券九千元全數給他,他當做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一口氣花光了。甲說:「我是不是過去甚麼都替孩子作主,才培養成如今這副模樣?」 乙說:「你這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你要先讓他知道賺錢不易,該懂得節省。」 甲說:「說了沒用,完全聽不進去!我兒子愛交朋友,愛充面子,消費券拿去買材料做些小東西拿去展場賣,卻不計入原料成本,因為他覺得那是天上掉下來的。然而他對自己卻很省,對朋友很大方,整天幫人做事,很忙,卻賺不到錢,還說幫朋友嘛!唉,這就是我不知怎麼教他的地方。」 乙說:「朋友是一時的,自己的前途才是永遠的,只要有錢,哪怕沒有酒肉朋友,難道他喜歡酒肉朋友嗎?」 甲說:「兒子就是分不清甚麼樣的朋友是酒肉朋友才真傷腦筋。我看他現在交的應該都是酒肉朋友。」 乙說:「我的天,虧他還是大學畢業!只會共享樂,不能共患難就是酒肉朋友。我看乾脆叫你兒子哭窮(如老子被詐騙集團騙),請朋友借點錢給他,一試便知。」 甲突然很驚愕,好像說:這樣好嗎? 乙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甜如蜜,這是交友的基本道理。還有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是人性。《紅樓夢》裡劉姥姥為何要逛大觀園?其實說穿了就是來蹭吃蹭喝的。」 乙繼續說:「朋友是要交的,貴精不貴多,而且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因為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熟的朋友必須『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掏一顆心』,叫他去看《今古奇觀》,這本書把人生的社會百態都描繪得入木三分。還有古代孟嘗君富甲一方,他好交朋友,花錢養士,那是他的自由。可是你兒子不同,他老爸現在領的是微薄的退休金,過幾年退休金可能還要下修呢!還有,愛充面子不好,小心背後會被人家說『凱子』、『一元錘錘』。以前一個政治人物,敵對陣營背後都叫他『盼仔』。」 甲說:「甚麼是「盼仔」?」 乙說:「盼仔是閩南語,意旨此人是個笨蛋、傻瓜。或是不夠精明,不通人情世故,容易被騙的人。」 甲面色霎時一陣青一陣白。 乙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不是說你兒子,只是打個比方。或者你先跟兒子這樣說:『前幾年一碗陽春麵20元,現在40元,以後會60元……幣值會貶,這意味著你老爸的房子從一棟變成半棟,所以不吃不喝都會空,更何況你現在是坐吃山空?所以要省,尤其是人老了用錢比年輕人還兇,因為錢都交給醫院了。不過話說回來,你老爸從小還真不知要節省,因為你老爸的老爸是逃難來的,米缸空空,要從哪裡來省?當時是過著有今天卻沒有明天的日子,你現在還有餘錢可省,就要偷笑了。』」 甲總算大悟,他過去真把兒子給寵壞了!
-
城市回憶
從新冠肺炎防疫開始,就跟這個城市斷了往來。想出門,外子總說安全當重,約莫6個月不曾再回到第二故鄉台中。終於解禁後搭乘公車回到台中,拜訪老朋友。 在綠川西街下車後走向路邊,朝著義美餅店前進,紅色招牌依舊,滷味香瀰漫在空氣中。嗅吸著熟悉香氣,如見25年前青春美麗的表姐,牽著我的手前往中區五專聯招分發,買上米血及水晶餃。沿路叮囑著我該如何填寫分發志願。走入店內進買水晶餃,咬下一口,未曾改變的滋味,讓我回到15歲那一年。 搭上轉乘公車,來到熟悉的一中街,仿若看到青春年華學姐阿妹與我騎車穿梭在街道中,購買嘟嘟珍珠奶茶及豪大大雞排。景色依舊,人潮更勝當年,慶幸,故人依舊。到台中可以找到幾個老朋友敘舊聊天吃飯。 三民路華麗美好的婚紗街,櫥窗內婚紗承載每個新娘最美好的模樣及年華。曾經是地理老師的作業,也是專科出遊最佳藉口。停佇仰望中友百貨,不曾改變的三棟大樓。中友C棟門外的星巴克,見證了15年前的年少無憂。 第二市場阿發炒飯是大夜班經典美食,推開陰暗的小門,走下樓奔向摯愛的炒飯。熱騰騰炒飯陪伴我渡過漫漫長夜,迎向光明的早晨。 摯友同行,一路從第五市場買到第三市場,吃喝玩樂一整路,歲月仿若停在20歲那一年。最後搭上返家公車,開心跟我的第二故鄉告別。
-
戰火浮生──讀《金門的女兒》札記
《金門的女兒:陳素民八十回顧》,陳素民口述,洪春柳編著。1968年,陳女士師大美術系畢業,分發金門金城國中教美術一年,洪春柳是陳女士當年的學生。 一、口述歷史的真實性與生動性 口述歷史要在充滿感情的回憶之中重建歷史的印象,是否可信,需要多方面考察檢驗。我抱持著相信的態度閱讀本書,所以比較容易產生共鳴。《金門的女兒》具有口述歷史的真實性與生動性,有可讀、可感、可傳的價值。 (一)走出了后沙村(1948年/陳素民9歲),也走出了我既美麗也哀愁的童年。印象中,后沙村有擋海風的風林,會長出圓圓的翠莓,吃時滿口紅紫酸甜;還有一片片美麗的小紅花、綠草坪,有鮮艷大朵的罌粟花(鴉片花),有長長的日本刀,更有日軍行刑金門島民的哭叫聲。(23頁) 后沙村海邊的風物如此美麗,童年的聽覺視覺味覺如此清晰,這裡應該是海角的樂園,卻出現日本的長刀,還聽到島民被刑求的哀號,因為金門有八年的「日據時代」(1937-1945)! (二)金門中學在陳坑。初一剛通勤時,大姐特地陪我走一程,原擬由山外村送至塔后,大姐停步,我屢屢回望;不忍心的大姐只好再送一程,至後園,我又回頭屢屢望著止步的大姐;大姐一聲歎氣,繼續送我至夏興。姐妹揮手道別,我不敢再回望,但心中明白,大姐正站在夏興的高崗上,目送著我前行。(43頁) 大姐陪走三程,最後在高崗上目送,讀者自然興起「芬芳悱惻」之懷。陳素民女士在關愛者的目送中勇奔前程……。 (三)深夜,到李沛老師家,叫門近一小時:「老師,老師,我是阿民!」不明不白失蹤了三天,李老師以為我凶多吉少,久久不敢回應。……「如果妳是阿民,妳把手伸出來,讓我摸摸看。」開小燈,握手以試探,手是熱的,是人不是鬼。(61頁) 陳素民與同樣保送北商的林姓男同學同行,到霧峰教育廳向教育廳長劉真陳情,兩人都拿到轉學證明!深夜回到淡水李沛老師家,李老師以為鬼敲門,竟然不敢開門!摸了陳素民的手心,才確定是人!61頁的這段回憶,情節之奇絕,結局之溫馨,類比杜詩的意境:「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二、戰地體制與金門的女兒 金門是反共的前哨,經歷多次戰火的洗禮,戰地體制深深影響金門的女兒。 陳素民記得壯丁的父親拿鋤頭到古寧頭戰場搬埋屍體。戰後,軍隊借助民宅成為常態,一排青年軍住在陳家大宅的客廳,一夜之間都戰死了,剩下一個大約13歲的小男丁坐在門檻上哭!駐軍的剩飯、廚餘是陳家重要的補給,剩飯曬成米乾,廚餘用來養豬。體弱多病的陳素民,曾經跟著大姊到河邊洗軍服,大姊體諒她,只要她洗小件的襪子,冬日的溪水太冷,她邊洗邊哭!(30頁) 這麼辛苦洗軍人的衣物,不是免費的。大姊主動負責陳素民初二下學期以前的學費:「為軍人多洗幾件軍服,多洗幾床被單,縫襪底……多方張羅來支付二妹的學費。」(41頁) 小學時期,軍人帶來文化的建設與思想的啟蒙,影響陳素民的一生。(27-28頁)「鄉里有識的老人請軍人協辦私立太武小學」,陳素民從小三讀到小五,政工幹校美術系出身的李沛老師,給予金門女兒「女子當如是」的憧憬!李老師臨別勉勵:「你們一定要讀書,到臺灣來找我!」兩句話化為陳素民追求幸福的原動力。陳素民立志離鄉,要來台灣實現夢想:「我要像李沛老師一樣,會教書,會畫畫!」(43-44頁)「李沛老師和我的緣分尤深。李沛師的奮鬥精神是我的榜樣。」(250頁) 「只要砲火繼續,只要砲彈或爸爸不打死我,我一定要去臺灣!」本書第五章<八二三炮戰>,緊張、迂迴、生動描述渡海來台的過程,那位扛她涉水、將她摔上登陸艇門內的阿兵哥,是生死交關的大恩人! 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受限的,金門的女兒,她能選擇的對象還是軍人。前夫李長齡是孫立人將軍的得意門生,李長齡逝世七年之後,陳素民才與李寶奎再婚,因為李寶奎符合「三同條件」:「1.同姓李、2.同為東北老鄉、3.同為孫立人子弟兵。」(115頁) 從「三同條件說」,可以看出陳素民的情深義重、溫柔敦厚。 陳素民繼承發揚金門的「三大精神」:「遇事,我常以師大、金門為靠山,鼓勵自己:師大以我為榮!我要發揮金門三大精神:生活不怕苦,工作不怕難,戰鬥不怕死。」(106頁/當時擔任中山女高訓育組長) 謝宗安(1907-1997,自號三石老人,又號磊翁。)是陳素民的書法老師,中山女高同事查復傑組長引見。 謝老正在吃午餐,查組長吆喝:「來來來!我們跟老師喝一杯。她是金門人!」 謝師一知我是金門人,立刻要我喝一杯,以喝酒代替跪拜禮。 我拿起桌上的XO酒杯,一飲而盡! 「好!膽子很大。要學書法嗎?我喜歡豪爽的學生。妳在中山組個『教職員書法班』,我來教!」(165頁) 豪爽喝酒,正是金門精神!學生豪爽,老師也豪爽。陳素民「個性開朗,喜寫大字,喜歡握著大筆行舞於千山萬水」(169頁),書法作品落款「金門」,她表現金門風格!(168頁) 「八十歲的回顧,前四十年的戰爭(1939-1979),後四十年的和平(1979-2019)!」(254頁)經歷過戰爭的人知道戰爭無情、和平可貴!金門在前線抵抗中共的侵略,中華民國才有數十年的和平!吾師樂蘅軍教授在<戲水浯江後之餘意>一文中說過:「金門曾經為臺灣釘十字架」,緬懷金門的犧牲,台灣人應當對金門肅然起敬! 三、金門的女兒勇於抉擇、精進不已 知識改變命運。陳素民小小年紀,心意已定:「我的夢想在臺灣!書中自有黃金屋!」(43頁)「我要離開金門,走出金門女子的宿命!走出封建制度下的生活!」(44頁)所謂封建制度下的生活,指父權的控制與壓迫。 小學畢業,父親不答應陳素民升學,她偷偷考上金門中學初中部,而且是狀元!初中畢業,父親不准她去台灣讀書,她自己登記了台北商校,在砲火中登上補給艦,航行18小時抵達高雄十三號碼頭。 讀商校非其本願,她流浪到霧峰教育廳陳情,成功轉學台北女師!女師畢業,她回金門創辦金城幼稚園,獲得蔣夫人的賞識。父親不准她嫁給軍人,硬把李長齡的厚重聘禮丟到門外,她還是堅持與軍人結婚,婚後保送師大美術系。在大理國中一年,她講自己的故事勉勵學生上進:「有一個在菜園裡長大的小女孩,許願不在菜園待一輩子,她要追求自己美麗的新天地,……」(10頁) 丈夫李長齡於1975年病逝,1975-1982年她把家庭、校務一肩挑,「像推石磨的牛馬,日復一日地工作,不懂難過,不知流淚」(114頁)。在中山女中,她歷經6年訓育組長、9年半訓導主任的行政工作,終於覺悟應該回到藝術本行,當了6年的專任美術老師。1993年54歲,她毅然決然退休,「歡喜地改變了人生跑道」(111頁),奔向「自性發揮」的前程(124頁)! 二女兒李佩道自小就有佛緣(130、231頁),也有藝術天分,大學畢業典禮那一天卻因情感的挫折而發病。陳素民退休之後陪伴女兒「求醫求神」、「尋醫訪道」,在佛門外流浪8年(1993-2000),一直到2001年進入真言宗普賢流,母女兩人「才真正把心安頓了下來,找到生命的歸依處」。這又是一次重大的抉擇!從此「讀經力行,小悟大悟,日日精進,快樂無比。凡事往好處想,人間即淨土。發慈悲心,知該知,做該做。」(235-236頁)「學佛後,我以感恩的心,來看待一切與我相遇的人、事、物。把坎坷的命運當智慧,以前回想往事會哭,現在想著會笑。」(253頁) 陳素民追隨書法家謝宗安22年,啟蒙10年,入門入帖12年,到60歲開始走出帖圈,她說:「即使天天臨帖100遍,最後如果走不出來,就成了奴隸化的書體。智慧,出自用心,而非用力……。」(169頁)終能在70歲掌握了書法「自性發揮的精義」(170頁)! (上)
-
生活鄙事
說來汗顏,父母從小只賦予認真念書的任務,鮮少加諸其餘瑣事使我們分心,縱然我與弟弟都獲取不凡的課業成就,但也同時喪失了眾多生活技能的學習機會。 因為缺乏生活磨練,別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在我們眼中卻變成了難事,直至出外打拚前,對於很多生活事還是一竅不通,進而發生許多趣事。 高中畢業後至北部求學,開始獨立生活,打理自身生活起居,初始需要分門別類整理衣物,甚至整燙學校制服,其中動作不但生疏且極不利索,尤其從未自己手洗過衣服,甚至連洗衣機也不會操作,不少同學詫異,直呼難以置信。 然而,玉不琢不成器,求學幾年的磨練下,加上拜去年買房所賜,家務事都必須一肩扛,洗衣晾衣一手包辦,甚至不曾下海烹飪的我,也因廚房不再壅擠,擁有偌大空間足以發揮,逐漸展現出自己的賢慧。 子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藉由將鄙事納為己任,意外獲取許多好處,其中能夠砥礪心性,增益化繁為簡的功力,培養從小處著手、從大處著眼的價值觀,拓展自身強韌的適應力。 邇來,自己除了動手做之外,也著手記錄,化身為生活廚師,把日常的一點一滴入菜,將生活鄙事集結撰寫成文。平心論之,也許在你眼裡,認為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假以時日累積,可能搖身變為驚天動地的大事。爰此,切勿因為平時只做鄙事而妄自菲薄,也不要好高騖遠,卻不願付出己力,失去了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生活鄙事可謂是成功基石,有天終會變為成就大事的通天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