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記憶的聲音
我在途中寫詩 並且遇見多年不見的你 我們彼此認出重逢的記痕 我們彼此找到共同的回憶 我們年少。一起在夜晚聽流星掉下來的聲音 我們年少。在田園野圃裡學習青春期的手勢 我們年少。躲在防空洞偷看查泰夫人的情人 我們年少。跑到夜深的地方玩遊戲捉迷藏 我們年少。為了賺零用錢到處撿可以變賣的空酒瓶 我們年少。都已啞然的面對彼此的現在 現在我為你寫一首你看不懂的詩 因為。我們都退出我們共同的年代 因為。我們的荒謬都已成為我們一則則的墓誌銘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我知道萬枝的個性,也因為他固執、講道義,才會被抓去關那麼久。如果他把主謀講出來,早已沒有事了,怎麼會一關就是八年,而且還是假釋提前出獄。坦白說,男人有他的自尊,更不容許自己的老婆跟別的男人發生性關係,而且還生下孩子。人必須要有同理心,換成妳是萬枝,不知做何感想。 他今天從牢裡出來,首先面對的並非是一家團圓,而是妻子對他不忠的事,教他往後在這個村子怎麼做人。他之於會如此的反彈,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妳也必須體諒他的苦衷。依我看要平息這件事情的紛爭,或是要求取雙方的諒解,可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和冷靜,才能把心結化開。我看這樣好了,你不妨就暫時依了他,他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高興罵誰就讓他罵一個痛快,如果過於強求勢必會沒完沒了。」勝國仔勸導她說。 「他總要回家吃飯睡覺吧!」春蘭無奈地說。 (九十四)
-
眷村舊夢
住在眷村的日子像一場夢,一個遙遠又清晰的夢,那是幾十萬人出身成長的地方,如果有人用豪宅別墅來換回那一段日子,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眷村人,寧可住在環境簡陋的眷村裡,也不願意交換,因為眷村裡,它氣味相通、雞犬相聞、相互扶持,共同經歷了一段風雨飄搖但信心十足的年代。 桃園空軍眷村拆遷已歷十三年,關注與尋訪它歷史的人也愈來愈多了。建築協會三名年輕人,承接桃園基地景觀再造案,電話詢問我能否作眷村史蹟訪談。本案是航空城計畫中的一個子案,他們在讀完「眷村-我的故鄉」一書,對書上所寫空軍各村的故事後,想確定基地南北二十多個眷村分佈點,及與軍用機場、池塘、農地、學校等關係位置,並欲作實地訪察。 在家中接受訪談完畢後,我帶他們走訪了機場南區,也就是桃園蘆竹大華村,原屬軍方的建國二、四、五、六、十二、十六、十九、二十村,及凌雲、慈恩一村舊址,看到軍眷就診的聯勤診療所、空小附幼及四村旁高砲班陣地遺跡。當然,當年警戒森嚴的南油池更不會放過;至於被高牆阻隔,目視已難見的「軍犬訓練中心」也順道參觀,這些設施都是眷村人青少時期,共伴成長的環境,至於高空呼嘯來去的戰鬥機、傍晚冉冉上升的氣象偵測汽球,只能用口述而無實物可看了。 中午在果林「建國十村菜館」用餐,他們對眷村菜的特別讚賞不已,順便打開一間包廂參觀,裡面佈置了與空軍相關的圖照及紀念物,屬於另類特色餐廳。老闆是建國十村子弟,老家在四十多年前,因民用機場徵收而遷村,他也在此地租屋開館,並以村名作招牌,菜館有著眷村懷舊風,吸引了不少陸客下機後專程到訪。 飯罷我們來到北區眷村及基地外設施,先看到的是基地醫院,桃園空軍基地醫院是工字型,進門是噴水池造型,左邊是院長室、航醫室、行政室、輔導長室;右邊屬醫療部門,門診、內外科、急診室、牙科等。旁邊一棟是藥庫間、開刀房、中間是檢驗室、藥房,再後面是病房,至於醫院都有的太平間也在僻靜處。半世紀前它的建築與設備都是先進的,在空小讀書的我們,身體有恙就會被送到這裡就診,班上有位頑皮同學,曾把一塊銅板放在米達尺上往上拋,表演用嘴接錢幣特技,結果錢卡在喉嚨裡,慌亂中被送到醫院急診,這一件讓班上同學驚嚇的畫面,彷彿就在昨天。 幾棟後建的四層眷舍,門口掛著「海軍軍眷宿舍」牌子,原來基地在民國96年轉交海軍作反潛戰力重新部署,將「海指部」從花蓮神鷹基地的S-2T反潛機隊移防至桃園基地,直到102年因航空城計畫撤出,至此軍用機場完全停止運作。物換星移,原桃園空軍401聯隊,早於87年移防至花蓮駐防,原有的空防戰力,交由速度更快的新竹幻象機聯隊接替,從此這裡聽不到轟隆作響的戰機升空及音爆聲,於是屬於軍機場聲音與眷村氣味在此消失了。 經過基地大門,「海軍桃園基地」及飛鷹標緻已經拆除,以往服儀整齊精神抖擻的衛兵已換成保全站崗,軍事基地的森嚴門禁,與現在的鬆馳景像真是不可同日而語。繞到鐵皮圍住的區域,綠色圍籬上噴著「建國十七村」字樣,確定此地曾是飛官與眷屬的眷舍區,佔地相較士官區要大得多,當年大家都羨慕十七村環境好眷舍大,更欽羨他們有著飛官的父親,其實飛官們的配偶,日夜提心吊膽出任務夫婿的安危,是其他人難以體會的。 我們來到陳康國小門口,它的前身就是空軍子弟小學,曾是我三到六年級讀書的地方。陳康國小是為紀念民國43年執行任務殉職的陳康大隊長,這已經是65年前的往事。印象中的大王椰不再高大,校區空間也小得多。看到教室前的空地,腦海中一段音樂突然浮起,原來是第二節下課的「課間操」開始,男女生都必須相互牽手跳「水舞」,當年小四、五年級生,初識男女大防年齡,女生不讓男生牽她們的小手,隔著香帕阻絕彼此手指接觸,在完成近二十分鐘的體能鍛練與精神鬆放後,再回到教室上課,當年的稚氣與執著,現在回想起來都好笑,多麼無憂又讓人懷念的童稚之齡呀! 校旁就是建國八村,該村學童上學只要幾步路就能到校,家長送飯盒也最方便。八村因為近,也是放學後稍能到同學家串門的村子。一位女同學在畢業紀念冊上給我留言:「筆硯相親六年中、同窗之下情如衷;離別之苦誰人述,唯有一言報其恩。」五十年後,還被我追討著我對她的恩情呢!村子後面一家女同學,比同齡人早熟,外型也亮麗,引來不少男生獻殷勤,小學畢業後,她首開穿短裙風氣,露出比例均勻美腿,被同學視為驚世之舉,有一陣子還被當作話題流傳。當然,每棵樹上總有早熟的果子,是人當然也不例外。 離學校不遠的「建華廳」留下不少回憶,當年學校佔地不大沒有建禮堂,諸如開學或畢業典禮的集會,通常是到校區外的建華廳舉行。印象較深的是49年開拍的「一萬四千個證人」影片,全校師生分批在廳內觀賞。此片也獲得51年首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建華廳是臨時建築性質,內有一個小舞台供儀禮進行,椅子是長圓型木頭椅非常克難,學童坐在上面雙腳是懸空的,而且當年沒有空調,如在熱暑天集會,裡頭悶熱與空氣不流通,常有同學要出去透氣一下再進來,如今它早已被拆除,只有週邊厚實水泥框柱仍留存,我用手機拍照存影,也不敢相信這樣的空間,當年是如何能容下眾多師生? 建國十村比八、九、十一、十七村遠,位置較靠近機場,學生走路到校約半個小時。建國十一村一門出了二傑,即國防部長及他的中將弟弟,在眷村內被傳為美談。民國56年小學六年級,同學多已學會騎腳踏車,於是蘆竹南區一幫男生,約好週六上半天課一起騎車穿越機場,到達大園埔心空小。這天下課時,坐在我旁邊十村同學,借了我的車騎回家,平日要走半小時的路程,他只花十分鐘就到家,開啟了騎車大省腳力的體驗,在當年算是人生的探索,留下快樂的回憶。當時學童第一次騎車的快樂,甚至超過以後首次開車上路。 四十多年前十村首先被安排遷村,散去的住戶在大園果林村、桃園後站陽明社區與辨天池附近住下,這是眷戶來台後第一次大規模遷徒,要到三十一年後,南北區的空軍眷村才因眷改條例全數撤離,軍機場南北兩區的二十多個眷村從此走入歷史,成了眷二代記憶中魂瑩夢牽的故鄉。 車子開到建國九村石墩前停下,一處鐵皮圍起的區域大門未封,裡頭現出眷村殘景。朋友說這裡已成為打漆彈場所,人人可以自由進出。我們漫步在廢墟當中,記憶中曾經來過,印象卻已模糊。頹敗的建築體,恣意生長的野生植物穿梭於屋子內外,紅磚水塔、加蓋的小樓、曲徑巷弄構築了九村整體風貌,當年百戶人家,眾千兒女在此嬉戲、讀書,晨昏走返學校與家園,長大後人人分散四處,大家都以為至少在父母這一代,仍能保有「他鄉的故鄉」,暮年之際留在熟悉的環境中頤養天年,但是未竟幾年,眷戶就因搬遷而離散,家園殘破的只剩斷垣殘壁,讓人看了不勝唏噓! 我曾經妄想,如果能在蘆竹區大華村原眷村舊地,復原一排未經改建前的黑瓦泥牆眷舍,外圍有竹籬笆,內部烹調眷村美食或展示黑貓中隊紀念品,對提振觀光應有很大效益,畢竟眷村拆除了,懷舊的人與大陸觀光客對它都十分眷戀,但是這是一件龐大事功需不同單位齊力進行方成。但是來到大園區的建國九村,看到桃園空軍眷村中,唯獨九村眷舍主體還在,而且是原汁原味的眷村風貌,如果能有經費整修這一批房舍,應比復原眷舍要容易得多,內部可設專室繪以第一代遷徒圖,加上原401聯隊的戰功史蹟,以及高知名度的黑貓中隊傳奇,一定能打造出有特色的眷村文化園區,帶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潮。 眷村是歷史的記憶,是幾十萬人安生立命的所在,縱使時代前進淘汰了專屬軍人及眷屬的克難房,但是在它幾十年的時光中,軍人日夜出勤、眷屬相夫教子,空暇時兼作副業的克難奮鬥精神,實在是一種時代的印記。眷村在寶島台灣,與國脈是相依相存的,他們見證了國祚轉危為安的史實,也為國家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更以大江大海精神,為寶島注入了豐富的飲食文化,愛國愛家民族精神,如今它走完時代使命,成為被鏟平的廢墟,少數留存的建築也頹敗老矣,若能重新復原這一區歷史建築,就是搶救瀕臨消失的文化,在台灣將與閩式、客式及原民社區一起共依共存。 眷村過往的夢能否再現?能否找回一些舊日溫情與氣味,要看是否將它視為一種文化來看,一個內地文化在台灣生根發芽,甚至比原鄉更茁壯的文化,在寶島曾經處處顯現。
-
秘密飛行
展翅以後,天空 會不會記得 雲端,藏有 秘密的名字 想起遠方,窗前 等待的眼睛 正飛出一片星光 籠罩的森林 午夜銀河裡 一座座 空了的房間
-
有家可歸
首度躬逢目擊基隆中元祭,始知八斗子望海巷放的水燈不只是水燈,係由各宗親會敬獻一棟棟紙錢塞好塞滿而華麗精緻的紙紮靈厝,還有一朵朵捻亮天幕的花火。有家可歸,都值得慶祝;祈願有情眾生,家路常在。
-
奶奶的專屬相簿
奶奶過世大約兩年了,我們親戚們在GOOGLE雲端上開了一本相簿,叫作「奶奶的專屬相簿」抑或是「奶奶的回憶錄」。 此相簿是在告別式配合悲傷又柔美的音樂,用投影片的方式播放。 最近,我閒來無事打開相簿,看到奶奶年輕時的模樣,就想到奶奶的故事。奶奶年輕時在一個有錢人家當幫傭,後來有一位很帥氣的船長(也就是我的爺爺)要選妻,選中了奶奶,奶奶就此成為了船長夫人;爺爺和奶奶有一天從大陸到台灣來旅行,不巧遇到戰爭,就此在台灣長期居住;然而,因為爺爺為人太善良,一天到晚把錢借給有需要的朋友,又一心只想回大陸,所以沒有心情工作,導致家庭的經濟陷入困境,奶奶只好去外面兼多份差工作,含辛茹苦把孩子們拉拔長大。 看著黑白照片中的奶奶,回憶了奶奶的故事,我又不禁流下了淚水,我希望奶奶在天堂可以幸福快樂,不用再為了掙錢那麼地辛苦。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果真又和她生活在一起,必須承受村人異樣的眼光,當「萬枝仔伊某討契兄、偷生囝。」作為村人茶餘飯後談論的話柄時,他的臉該往何處擺?屆時勢將無地自容,因為人要懂得羞恥,倘若不懂得羞恥,與禽獸又有何兩樣,難道春蘭這個臭女人不懂得這個簡單的道理嗎?或許她真的不懂,才會去討契兄、偷生囝,讓人在背後指指點點。然而不管她真不懂或是假無知,都改變不了他的想法,他絕對不會去同情一個不要臉的女人。 當春蘭追不上林萬枝後,不得不求助於走在後面的勝國仔。只見她聲淚俱下地說:「勝國仔,你跟萬枝從小一起長大,除了相互瞭解亦有好交情,你就行行好,幫我勸勸他。那時候我之於會和張老師發生那種事,純粹是不得已的。如果他沒有被抓去關,什麼事也不會發生,他應該體諒我這個女人,對於性需求的苦楚才對。今天好不容易等到他回來,就是要一家團圓,而不是對我不理不睬,還口出狂言,罵一些不堪入耳的話。假如他能原諒我,我寧願跪在他的面前向他叩頭答謝,唯一的就是不能再翻舊帳。勝國仔,你就行行好,幫我勸勸他!」(九十三)
-
貧農子弟入學記
前言 上帝特會開窮人家的玩笑,明知其生計難以為繼,卻要讓其繁衍生殖成群,俺家就是,由於家中人口眾多,一張大眠床實在無法容納逾十人。 印象裡,自孩提迄十五歲從戎前,即與老祖母另闢一房同寢,俗諺曰:「囝仔三把火」─直覺這也就是老祖母能活到九二齡高壽,名列《金門縣誌》耆老錄的主因,蓋女性是不是常在冬季裡手腳冰冷畏寒?即使老舊大棉被裡塞進老祖母「土法大煉鋼」式的罈罐內燃木炭克難取暖法,尚不及小孩睡身旁適時的「火力支援」來得自然奏效,所以與蔣介石出生同年卻比蔣多活三歲的老祖母,雖然沒有像蔣總統過著有眾多傭人服侍、食品衛生營養豐盛、起居生活條件優裕直比大清皇朝「內務府」的「總統府第三局內務科」(該科始撤廢於「李登輝」朝, 這也就是俺們稱蔣家官邸為「大內」之根據所在)配置在邸、服務到家似帝王般悠游舒適,但上蒼在歲數天平上擺出了些許平衡以資彌補不足不是? 話雖這麼講,自古以來,有能力有機會者誰不想寧可少活些歲數,也要當上那一國之尊的Leader,諸君以為孫中山的「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是經得起驗證顛撲不破的硬道理嗎?須知當年總統大位禮讓給袁世凱好像樹立了道德的高標典範?實在是那時南方政府實力確實無法抵擋北洋政府而不得不祭出之政治手段也!沒有登上大位談何偉大抱負、成就大事?無異空中樓閣、緣木求魚、終淪為空談,不是有所謂「人微言輕」的現實嗎?官卑職小連講個話都沒人理你重視你,遑論其他?其理甚明。這也就是台灣鬼島號稱民主社會各方人馬無不想方設法千方百計企圖藉選票一步登天直取九五之尊的亂象之所在!一朝登上大位除了理所當然配享榮華富貴的尊榮生活,更取得了操縱國家機器的制高位置,抱負也就施展了,大事也就成就了不是? 君不見某人掌權後,前朝無人敢碰的軍公教年金改革,可以預見的抗爭阻力絕對如排山倒海波濤洶湧般陸續襲來,還不是硬是成立了幾個臨時編組,給了至高無上的傲慢權力有如尚方寶劍,不就把號稱「國家基石、中流砥柱」的軍公教警法所當給的賴以維生之退休俸硬生生給剝奪了嗎?爰此,倘若學生小朋友的作文題目「我的志願」是「未來想當總統」千萬別嗤之以鼻,相反地,實宜鼓勵讚賞之,這完全是從現實面的時代潮流所趨去考量的,絕非陳義過高,道理已如前述。是死老頭俺將題扯遠了嗎?非也,若說本故事的發生時間點久遠倒是真的,請耐心聽俺娓娓道來……。 一、老祖母的包袱巾帶進場 話說距今逾半世紀以前,也就是民國五十年九月一日(金寧中心國民學校開學註冊日)當天俺家大姊正準備升入六年級畢業班,以其多年所見經驗認為我所申報的生日記載與註冊日雖僅有一日之差,但眼見村裡俺同齡者皆將報名入學去,唯恐俺將來比別人晚邁出一步輸在起跑點是不是影響深遠?於是乎,迫不及待以其高年級大學長身分,硬是將小蘿蔔頭的我給死推活拉到學校報到,但又自忖俺家一貧如洗,復無人事背景庇蔭,恐怕難從人願,也就不敢向父母張口要求置備書包文具做入學準備,惟慮及註冊設若闖關完成,緊接著編班發給書籍課本,又如何收拾?就向老祖母暫借特大號之包袱巾備用,是日,在別人興高采烈背著書包上學去的當兒,我是口袋裡塞條花布巾戰戰兢兢的登上了小學堂,可能大姊學業成績較優、具知名度,在眾師心目中人緣不差,在陪我註冊過程中亟盡遊說之能事,審核學籍之老師也就勉予同意我可先「寄讀」一年,屆時再視學習情況看導師是否建議讓我直升二年級唄,在大姊終於鬆了一口氣的當下,我卻以一個鄉下小孩從未見過如此摩肩擦踵之陌生人群大陣仗,竟「怯生」得一路節節敗退下來,俟大姊一離場,復突然置身於生疏的環境氛圍裡不免慌張害怕得幾乎哭將出來,也就在老師喳呼聲及同學吵鬧聲中草草將書本收集合攏到包袱裡,趁著混亂的時際偷偷慫恿鄰座也是懵懵懂懂的同村「大頭」一溜煙翹課直奔返家之路落荒而逃,據說等到下課時分,大姊率同為糾察隊的結拜三姊妹(住盤山村的翁氏婉女、亞禮兩人,後來都保送台中護校返鄉服務)臨俺教室一張望探得情形氣得火冒三丈,回家不免劈頭大罵一番,翌日,其想出了法子以安我心:首先是一大早帶我去熟悉一下校園環境,但一抵教室展開花布巾不免又引起同學以異樣眼光圍觀,繼之以訕笑起鬨嬉鬧有之,在我困窘緊張的時刻,佩帶糾察隊臂章的大姊適時出現以童軍棍震地三聲申斥曰:「這是我弟弟,以後誰再敢欺負他,絕對扭送訓導處!」經過這麼一折騰,我的心也就安頓了,開啟了我的啟蒙教育進程,老祖母的包袱巾為我打了頭陣,繼之以大姊的童軍棍立地棒喝,求學生涯由此正式展開焉。 二、鐵牌大標語「立大志」迎進場 首段不是提到人生「立志」的大事嗎?我沒忘記。且說那時候全校教室僅6間(當時學校總人數如附相片),由於教室的不足,彼時各年級倘招生人數暴滿,率皆劃分上下午班區隔上課時段,斯時一進校門唯一一條筆直大道直達教職員辦公廳,與之毗連之左右各一間教室建物面向校門呈一字形排列,彼時是高年級之所在,右側與之垂直亦呈「一條龍」式建築與前述筆直大道隔著大操場平行相對,是低中年級的教室僅4間,以一防空洞上頭設計成司令臺及升旗臺間隔,教室面向廣場左2右2唄,所以全校主建物格局扣除後側一隅的教師寢室、廚房、廁所等獨立屋舍,呈倒L形排列,其涵意是要莘莘學子們好好的Learn嗎?但你一舉頭─面向校門那一列辦公室兼教室建物屋脊上高高矗立著巨型鐵板刷漆的六具斗大的字,上書「立大志 滅共匪」,對於小小的學童而言不免突兀而有些摸不著邊際的沉重,難不成俺們來此受教育的目的、將來的志業只是為了要「滅共匪」嗎?這是一種能餬口維生的志業嗎?小朋友們率多直覺反應如丈二金剛摸不著腦門般毫無頭緒;於今反思當年這標語若放在軍校是不是比較適合呢?這疑問直到三年級時導師許○○給出了答案,他說:「學校屋頂聳立的大標語『立大志滅共匪』對你們小學生不適合,依我看,還不如改為『立大志讀好書』妥切。」還要我們午間寫毛筆大楷(通稱叫「書方」)逕書那標新六字。處於動員戡亂時期,如此敢冒當局之大不諱,只能說他運氣好,沒有被遍佈的「保防細胞」給注意到檢舉而出局,多年後還能外調台北縣某國小續教,終至全身而退,我們恭喜他呢!姑不論反共復國的年代處處可見所謂愛國標語置於小學堂是否適宜,許老師的標新六字亦有可議之處,拙意以為「讀書」只是為來日就業奠定服務實力的基本條件之一,做為立業的敲門磚而不能視為終極立志的目的,否則,「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立大志」應該是為來日展業先期定位的終極目標,向著這目標勇往直前,就不致徬徨迷失方向,斯底於成。而「立志」到底有多重要呢?不禁憶及俺軍事教育的啟蒙學校「陸軍第一士校」最有名氣的校長常持琇將軍,於砲戰期間在金門擔任步兵第69師雄獅部首長時,協助軍屬砲兵構築重砲陣地於古崗之郊,堡成,即題名曰「立志」,今遺蹟猶存,典型在夙昔,諄諄教誨可見一斑;又坊間有關立志的勵志書籍汗牛充棟,予實毋庸在此多費唇舌闡述,之此累述,無他,純為呼應首揭社會亂象有感而發、或對症下藥之「機會教育」耳。偶有悵觸,不免大放厥辭,或有失本文之旨,讀者諒之。最後願以當年在士林官邸集訓時,金籍區隊附呂漢忠常勉勵我們的至理名言「要『立長志』,而不要『常立志』」,為「立大志」這檔子事及本文順勢收個尾。
-
媒 人
又開始做媒人了,這次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以前都是以同學為主,這次的對象換成了同事的兒子。 現代社會宅男宅女特多,男女關係看似很近卻又遙遠,雖有很多交友網站,但仍有些靠傳統介紹,若學生時代沒有交往的對象,出了社會,工作環境又無法找到合適者,就僅能靠熱心人介紹了。 其實我個人還蠻認同這種看似媒定的男女交往。首先,介紹人會有自己的定見,先篩選配對,覺得雙方條件、相貌、學歷……等等各方面是否門當戶對,才會進行介紹,更只有在雙方不排斥的情況下,才會有進一步的行動。 以我之前的經驗,通常還未見面階段就因一方排斥而告吹,真的發展到見面階段已屬萬幸,若真能有後續,真可以高唱凱歌進行曲了。 只是我這現代媒人,似乎比古早媒人輕鬆許多,因現屬於網路世代,每個人皆持有智慧型手機,也都有LINE,我這媒人工作只需促成雙方連絡,督促是否有聯繫到位,其餘造化僅能盼郎有情妹有意了。 感情事始終勉強不得,除了外在條件符合,心靈層面更應契合,尤其這「伴侶」選定後,得終其一生守候,自然得慎重行事,馬虎不得。 想到這點,我這媒人的擔子似乎又沉重些。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然而,正當他們說著,春蘭已牽著海建來到他們身邊。而林萬枝卻懶得看她一眼,逕自加快腳步往前走。春蘭皺著眉頭邊追邊狂喊著:「萬枝仔、萬枝仔,你不要這樣好不好!你不要這樣好不好!」 林萬枝非僅沒有停下,反而加快腳步,而且邊走邊罵:「幹恁娘卡好咧,妳這個袂見笑的臭查某,討契兄、偷生囝,妳有什麼臉見人?恁爸替妳見笑喔。幹恁娘卡好咧!」 春蘭依舊不死心,邊追邊狂喊:「萬枝仔、萬枝仔,你不要這樣好不好!你聽我解釋好不好!你不要這樣好不好!你聽我解釋好不好!」 「幹恁娘卡好咧,妳這個袂見笑的臭查某,討契兄、偷生囝,還有什麼好解釋的!還有什麼臉跟我解釋的!」林萬枝罵後轉而快步跑。他回到家,把回來時攜帶的行李提到屋後的柴房,寧願與柴草為伍,也不願跟那個討契兄、偷生囝的臭女人睡在一起。男人不能沒有骨氣,寧願孤孤單單地過生活,也不要去撿人家用過的破銅爛鐵。 即使和她生活在一起時,壓抑的性能因此而得到紓解,但他寧願和在監獄時一樣,當體內的荷爾蒙過多,勢必會夢遺而在內褲內畫地圖,如此,不也一樣能解決麼,為什麼一定要找女人?而且這個女人已非之前的良家婦女,她討契兄、偷生囝,受到村人的鄙視。(九十二)
-
還原歷史真相 八二三砲戰 國軍砲擊廈門火車站史實
八二三砲戰(金門砲戰)距今已逾60年,該砲戰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民國47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宣佈自10月6日起停火一週,10月13日又宣佈再延長停火一週。第二階段為10月20日至48年1月7日。總計共80天。 八二三砲戰是海峽兩岸關係史上的一件大事,多年來,兩岸也各自出版了不少相關研究著作。由於受限軍史單位未曾澄清之故,致對國軍砲擊廈門火車站史實始終呈現眾說紛云、莫衷一是之態。 大金門金西之水頭西南距離廈門火車站約2萬公尺,46年4月10日鷹廈鐵路的終點站已由浯村車站延伸到廈門市郊區的廈門火車站。 國軍砲擊廈門火車站(含其鄰近之共軍營房)是八二三砲戰重大戰役,關於砲擊該車站的史實,坊間通常有二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以240榴砲(口徑240公釐)射擊,然經查48年2月24日軍砲兵661營換裝240榴砲,於台南砲兵基地集訓,準備增援金門,此時八二三砲戰已經結束,顯見240榴砲未曾參加八二三砲戰。 第二種說法亦是坊間最普遍的說法是以8吋榴砲(口徑203公釐,又名203榴砲)射擊,言之鑿鑿、以訛傳訛,說是當年「國軍」向廈門打了2發8吋榴砲這種砲彈,1發落在廈門大學,1發落在廈門火車站。砲彈爆炸的巨大威力讓「共軍」誤以為「國軍」動用了原子砲。 然而依據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及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於83年8月初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金錢及時間共同編印計1702頁之巨著「八二三戰役文獻專輯(下稱專輯)」: 一、第34頁 (9月18日):「轟雷計畫第一梯次,8吋榴砲3門,……,駛入陣地,…(查於9月26日開始參戰)」。 二、第35頁 (9月20日):「轟雷計畫第二梯次……,3門8吋榴砲,……,完成登陸(查於9月29日開始參戰)」。 三、第1366頁(剪輯47年10月1日聯合報):「……,8英吋口徑的大砲已於9月26日的砲戰中,創下1次勝利,摧毀中共匪軍的1座彈藥庫,……」。 四、專輯查無8吋榴砲射擊廈門火車站相關記載。 五、此說法因無法敘明8吋榴砲砲擊廈門火車站日期及相關部隊作戰概況,且因8吋榴砲最大射程約1萬6800公尺,顯見無能力射擊遠在2萬公尺左右的廈門火車站。 既然上述二種有關240榴砲或8吋榴砲砲擊廈門火車站的說法,查或未曾參戰、或射程不足,均為「以上皆非」,顯見史實未顯,因此國軍砲擊廈門火車站的史實,有說明澄清之必要。 依據98年11月27日初版之原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劉鼎漢將軍金門八二三砲戰回憶錄」第22頁 (9月11日) 明確記載:「下午四時起,匪砲亦對我大二擔及烈嶼襲擊達萬餘發。我砲乃遂行反砲戰,猛襲其重要據點,擊中廈門車站及其附近匪軍營房」。此記載明確證明國軍砲擊廈門火車站日期為9月11日,早於第一梯次8吋榴砲運抵金門日期之9月18日,直接駁正8吋榴砲未曾砲擊廈門火車站。 依據專輯第1021頁節錄砲兵600群嚴佛元 (未註明級職) 金門砲戰回憶錄(9月11日)相關記載:「……奉命於本日16時12分~17時18分,以691營第1、2連及692營第1連對廈門火車站行無觀測之急襲射擊,其經過概要如後: 1、先將該車站區分為三個點(PC1190-0680,1210-1690,1250-0710)以便集火。 2、在射線上之近方位選定1檢驗點(廈門島東海岸1小廟),於10日下午飭各連對之精密檢驗。 3、初速誤差、氣象修正,均於射擊之前予以精確計算。 4、請烈嶼砲兵主動制壓射擊本群之匪砲。 5、於烈嶼砲兵開始射擊之同時,以691營第3連擔任掩護。並命其先射擊虎仔山附近之E124目標,然後乘匪我互相砲擊雜亂聲中,實施同時彈著之TOT(Time on Target)射擊。 射擊後,依據空照判讀及諜息:效果甚佳,最著者為擊毀火車調度盤 (轉車台) 一座,斃傷匪軍民700餘人,所感美中不足者,為僅發射20群 (耗彈240發),稍嫌火力不夠,且爾後即未繼續對之射擊,致未能長期癱瘓匪之鷹廈鐵路」。 復查砲兵600群指揮官嚴佛元上校於48年5月呈報國防部之「金門砲戰回憶錄」原件記載:「9日17時40分,司令官胡上將親自電話飭余射擊廈門火車站,以懲罰匪之瘋狂,……」。 另依搜尋網路上資料「廈門地方志」記載:9月11日15時20分至17時30分金門國民黨軍隊砲擊廈門火車站,炸死2人(其中路內1人),炸壞鋼軌18根、貨車17輛、道岔2組、枕木50餘根、家屬宿舍4棟、公寓1棟、公安營房2棟等。另秘而不宣者,疑當時有解放軍1營餘的兵力及大批彈藥在廈門火車站卸載,國民黨軍因此取得輝煌戰果的可能性。 砲兵600群獨當金西一面,下轄砲兵606營(155榴砲,營長李宗基中校)、砲兵668營(105榴砲,未參加反砲戰)、砲兵691營(155加農砲,營長李建屏中校)、砲兵692營(155加農砲,欠第2連駐馬祖,營長魯鳳三中校),計4個砲兵營。顯見砲擊廈門火車站史實係於9月11日以155加農砲射擊240發(疑因此遭誤訛傳為240榴砲)。另155加農砲最大射程約為2萬3220公尺,毫無疑問絕對有能力打得到距離約2萬公尺遠的廈門火車站。 46年6月24日發生624砲戰後,金防部司令官補下了一道命令:確認砲兵指揮官有射擊指揮權。 8月23日當日18:30時(夏令時間,時鐘撥快1小時)共軍發動奇襲砲擊金門,砲兵600群嚴指揮官當機立斷、不待命令指揮群屬砲兵606營於18:35時實施反擊、砲兵691營於18:38時實施反擊;砲兵692營因通信中斷,於1835時逕行實施反擊。因砲兵600群群屬砲兵606營、691營、692營均於第一時間實施反擊,對戰局穩定有重大作用,司令官胡璉上將於當晚即裁定頒給嚴指揮官六等雲麾勳章乙座。9月8日嚴指揮官與金防部砲兵指揮部副指揮官吳功才上校同時受頒六等雲麾勳章各乙座(兩人後均晉升少將),請參閱聯合報47年9月8日報導。 砲兵600群於八二三砲戰中,計參戰射擊719次(內含間接支援大二擔射擊107次),該群因戰功卓著、戰果豐碩,被美軍顧問譽為最能作戰之反砲戰部隊。 參謀總長王叔銘上將復於11月1日在大金門擎天廳頒發有功將校勳章,其中嚴指揮官再次受頒六等雲麾勳章乙座。嚴指揮官為八二三砲戰期間首位獲裁定受頒勳章之將校,亦為亙砲戰全期惟一受頒兩座勳章之將校,此為嚴指揮官之個人榮譽,亦為砲兵600群全體官兵之榮譽。 砲兵600群於八二三砲戰結束輪調回台灣後,部隊即遭編散。隨著時間之推移,砲兵600群之戰功,或慘被竊佔、或慘遭湮滅,致英雄蒙塵無語問蒼天,令人不勝唏噓,誠可悲可嘆也。 嚴佛元將軍(筆名周之道,取「都知道」諧音)著有「砲擊金門實戰錄」及「金門烽火」2書,另請自行上網參閱「砲兵600群指揮官嚴佛元將軍口述戰史(上/下)」。
-
【戰地之歌】 八二三戰史館
故事 在下雪的遠方 記憶 濃縮為474910數字 英雄 化成牆上褪色的符碼 在喧嘩中 逐漸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