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花生的滋味
一大鍋現採的帶殼花生,經過一個半鐘頭的鹽水熬煮,散發出樸厚濃郁的香氣;我和弟弟帶著孩子們圍坐一桌,農試所員用大湯匙舀出熱騰騰的花生給我們品嘗,剝開殼取出顆顆飽滿的花生,咬進嘴裡,軟而不爛、Q而不硬,香醇脆嫩有嚼勁,真令人齒頰生香,欲罷不能啊! 日前《金門日報》刊出農試所將於7月20日下午舉辦「親子採花生──鹽水花生製作教學」的消息,我那平時寧可宅在家的兒子小翔和女兒小羽,難得對此活動大感興趣,令我喜出望外,趕緊約了弟弟和他的兩個女兒小華小麗,一起報名參加。 原本擔心下午兩點下田,炎炎日頭將令孩子們吃不消,沒想到這天晴朗而不炎熱,兼有涼風習習,真是天公作美。現場約有三十組親子檔參與,大人們大多有採收花生的經驗,主要用意是豐富孩子們的生活體驗。 一畦畦的花生枝繁葉茂,綠意盎然,但真正的寶貝藏在土壤之下。領隊一聲令下,大夥兒便彎腰努力拔取。弟弟過去曾在自家農地種植花生,拔起花生經驗老到;第一次拔花生的我,剛開始總是把莖葉拔得七零八落,稀疏的殘根上卻沒幾顆花生,孩子們更是蹲在田埂上滿臉問號,面對著滿園綠葉不知從何下手;在領隊的指點和弟弟的示範下,我們才逐漸掌握到連根拔起的訣竅:兩隻手一起緊握住根部附近的數條莖,一鼓作氣地往上拔,便可將結實纍纍的根部整個拔起來。由於土質鬆軟,所以只要抓到要領,就不難拔得完整漂亮,力氣大的小翔不久就拔光了一大塊,小女生們雖然力氣較小,也拔起了好幾大把琳瑯成串的花生,很有成就感! 將根鬚中的花生摘起來放置籃中,用清水淘洗掉泥土後放入鍋中,加入粗鹽、水和幾粒八角,開大火煮至水滾後,轉中火慢煮至熟,便可做成令人百吃不厭的鹽水花生。而摘除了花生的餘根,我原以為只能棄置田間,今日見農試所員拿來洗淨煮成開水,完全不加調味,呈現清澈的琥珀色,我和弟弟好奇地喝了一杯,大為驚豔,覺得溫潤甘甜、淡雅秀逸,簡直比任何罐裝飲料或手搖杯都好喝,不但天然純淨,還含有高量抗癌成分,真是養生聖品啊! 弟弟的耕地本來已好幾年未種花生、改種其他作物,不過經過這次活動,他又興起了種花生的念頭,我們自然是大表贊成。想到收成之日,不但可以大嚼鹽水花生、暢飲花生根湯,還可以嘗試不同的花生風味,如:炒花生、花生甜湯等等,真是令人期待啊!
-
一個遙遠陌生卻有親情關聯的地方─印尼峇眼亞比
印尼這個國家,你可能去過旅遊勝地峇里島,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有峇眼亞比這地方,一個有著七萬多人口的華人城鎮(金門人後代近萬人),遺世獨立,多年來依然保持著古老濃厚的華人習俗。離我們有多遙遠呢?先是從台灣飛到雅加達轉乘1.5小時國內班機到北乾巴魯,接著就是長達八小時的崎嶇的道路車程才能到達此地。 念金沙國小及國中當時,申請獎助學金都要附上一份戶籍謄本,戶裡戶長是祖母陳珠女士,後為祖父蕭德源--一位我從未謀面,沒有身分證字號,僅註記「僑荷屬峇眼」的祖父。當時我並不知荷屬峇眼在何方,只是知道祖父是下南洋,戶政所人員從民國40年代到80年代戶籍登記簿都註記荷屬,但民國40年早就是印度尼西亞獨立國,不屬於荷蘭國了。 拜網路之福,只要在google上key印尼峇眼,就出現峇眼亞比(印尼語:Bagansiapiapi),簡稱峇眼,是印度尼西亞廖內省洛江希列縣的縣城,位於該國西部蘇門答臘島中部東海岸(馬六甲海峽沿岸),距離廖內省首府北乾巴魯約350公里。 1878年(清光緒四年)十八名同安縣馬巷洪姓閩南人來此開埠,然後金門人接踵而至,得益洛江浩瀚怒瀨水勢,海道深而地勢處於三角浪潮沖激,及四面流(即其他海域區廿四小時為流漲期,而峇眼卻十二小時為一流漲期)的幫助,如逢氣候惡劣,魚蝦多被海風浪濤打進此地避風險,因而,海產特別豐盛。居民多靠捕魚維生,沿海一帶,都可見到漁船出海歸航之繁忙景象,此種盛況曾閃耀幾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印尼最大產魚區,曾是世界三大漁場之一。 當時是荷屬時代,州的府治是在望加麗,轄區包括今之實叻班讓、汝買、峇眼亞比等地。望加麗荷蘭官員帶著黃良檀(金門後浦頭人,望加麗甲必丹)到峇眼亞比徵收人頭稅及設置縣長辦事處,煙、鹽、酒專賣,並推舉金門人翁君喻為首任僑領(甲必丹),來此地的金門人與家鄉親友互通音信,知悉此地海產豐富,進而陸續結伴南來。 金門太武山倒影塔附近玉章路旁巨石刻有「甲政翁君喻捐創路橋亭立石」,雖無落款年代,但個人認為此人即是峇眼亞比首任僑領(甲必丹)──翁君喻。另豐蓮山牧馬侯祠宣統元年(1909年)的「捐題翻蓋芳名碑」,同時有黃良檀、黃熙洲及翁清和三人有「甲政」的名銜,黃良檀是後浦頭人,黃熙洲、熙郁、熙淡、熙傳、熙陣也是後浦頭人,其中黃熙淡就是後來峇眼亞比次任僑領(甲必丹),也在芳名碑的楊明山為第三任僑領(甲必丹)。 黃良檀望加麗甲必丹的接任人黃熙澄、峇眼亞比次任甲必丹黃熙淡、建源甲政黃熙洲都是後浦頭人,當時從望加麗到峇眼亞比這一帶的甲必丹,都是姓黃的金門後浦頭人,所以這一帶地方,就被稱作黃厝港。 祖父蕭德源是先到新加坡,再轉搭荷蘭皇家輪船公司「華人也稱為奎卑(俾)音輪船公司」到峇眼亞比,當時這條熱門航線,包括金寧鄉南山村李開和(河)的輪船也是行走於此。祖父到峇眼亞比是從事買賣魚貨(1933年以後,峇眼亞比因地質變動,沿海海床爛泥淤積,漁產量逐年減少)。當時船隻出入自由於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魚產量豐富,特產有蝦煎、絲町、薄片、鳳尾魚、蚌、螃蟹、蝦、黃魚、石首魚、叻魚、鰣魚、刺殼魚、鯽魚、大白鯧等,味道殊佳,非其他海港產品所能比及。橡膠收成良好,後浦頭人黃卓彬在這裡擁有大片橡膠園,出口往新加坡,價格不斐。 新加坡和印尼的廖內群島邊境地區,兩國三不管的邊境地區,或行政權未被嚴格執行的邊境島嶼,進行小數量的貿易交易。新加坡紅燈碼頭那些人力舢舨抑或操縱大古(舟古)的清一色是金門人。由於傍海為生,金門人自然對那些從印尼運來土產的帆船比較熟絡。金門人有時也用小船去廖內群島收集土產,然後運回新加坡,交給岸上的金門人處理。(董群廉《金門同鄉關係為基礎的商業網路-以新加坡和印尼土產貿易為例的探討》一文)。 華僑身居異城,為當地的經濟崛起、商埠之建立起了不可估量的主導作用,但印尼的極少數排異分子,本著地主之強權,經常製造事端給我華人,華僑帶來麻煩,一九四六年三月十二日,峇眼僑胞懸掛國旗慶祝孫中山先生誕辰,印尼民軍,不分皂白,撕毀國旗,殺害僑胞兩百多人(包括甲必丹楊明山)。後浦頭人黃卓彬(黃卓彬洋樓主人)在這裡擁有大片橡膠園,在後來荷印抗爭期間,全家近百口遭到屠殺,幾次的排華運動,華人已成驚弓之鳥,可能惑禍的文書及賬冊也被焚燬殆盡,以致兩地留下的第一手的直接史料很少被發現。 印尼是海外華僑最多的國家,但因禁學華文30年,年輕一代語言及原鄉認識明顯不足,慈濟大愛電視台訪問甲必丹府第五代繼承人黃進發:「黃熙淡甲必丹就是我的祖先,他從中國來到峇眼亞比,在這裡經營生意並定居。」黃進發可能不知祖先來自金門,金門也不知在峇眼亞比還保存一棟完整的「甲政第」(youtube 鍵入「黃熙淡」三字就可看到一棟保存完整的甲政第影片)。 1970年代民歌風行時期,歌曲〈美斯樂〉: 在遙遠的中南半島有幾個小小的村落 有一群中國人在那裡生活流落的中華兒女 在別人的土地上日子難過飽受戰爭的折磨 關心她美斯樂 看我們該作些什麼 幫助她美斯樂 看我們能做些什麼 這首歌曲用於峇眼亞比也是非常貼切。 (稿費捐家扶中心)
-
我心中最適合上班的地方
作家舒國治寫過一篇文章,說他在台北最想居住的地方是青田街(不考慮房價的話);這讓我想到,作為台北的上班族,我心中最適合上班的地方是伊通街。 剛出社會前幾年,曾經有一年在伊通街上班,當時不覺得在此地上班的好處,以為商業區都是如此,多年以後才發現,當時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伊通街是適合上班的地方,有幾個理由: 第一是交通便利,最近的捷運站是「松江南京」,有中和新蘆線、松山新店線雙捷運,南京東路與松江路上的公車就不用多提了。 第二是賣吃的跟手搖飲料超多,從早餐店、平時吃午飯的平價便當店、上班族聚餐或約會的高檔餐廳都有,價位跟選擇都相當多樣化,附近有中山女中、大同高中等校,所以也有專賣學生、比較便宜的吃食。另外,因為公司行號群聚,這邊算是手搖飲料店的一級戰區,買飲料的選擇很多。 第三是中午去銀行辦事很方便,因為北邊的南京東路號稱台北華爾街,很多銀行。 第四是附近有很多可以散步、逛街或血拚的地方,午休或下班後都不無聊,包括伊通公園、四平商圈、樹火紙博物館、國賓影城(長春廣場)等,店家也很多元,甚至還有模型店。 第五是地理位置優越,伊通街幾乎在基隆河以南,台北市區的正中央,下班後要去台北市區其他地方都不算太遠。 總之,伊通街這一帶很符合普通上班族的平時需求,不過也有許多花錢的機會。最後想到一件趣事,我在伊通街上班這一年,居然不只一次在中午吃飯時被上班族大叔搭訕,然後變成飯友,至今還是臉書上的臉友。
-
那一年前線
那一年我在前線,「國破山河在」,只是「城春草木深」,彎彎曲曲的海岸線,你在對岸看見我的鄉愁,我在此岸看見昔日的故鄉。岸的兩岸波濤洶湧,每逢砲擊,宣傳單滿天飛舞,隨時摸哨的風聲鶴唳。我在東崗,我在大膽,昔日堅定反共不移的長官們,要求我們堅守崗位,不惜犧牲性命。如今他們投共了。不再反攻大陸,不再三民主義萬歲,信念已經改變,隨時可以背叛自己,他們走上台灣街頭為反對而反對,出賣自己昔日的靈魂。 今日重返金門,以往堅守的陣地已被瓦解,歷史沒有答案,大海只給我一臉的迷惘。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戇嬸婆,我知道錯了,但是我們都是女人,妳一定瞭解一個三十歲的女人心,我實在受不了長年的寂寞啊!才會做出這件讓人恥笑的錯誤事。」春蘭委曲地說。 「在我們這個島嶼,三十歲守寡的有之,三十歲因丈夫赴南洋謀生,一去好幾年,在家倚門盼望形同守活寡的也不在少數,但她們並沒有像妳這樣,忍受不了寂寞去討契兄,而且還大肚子,讓人看笑話!妳實在對不起萬枝和海山啊!」戇嬸婆咬牙切齒、毫不客氣地數落她說。 「戇嬸婆,請妳不要再說了,我知道我是一個不要臉的女人,將來一定會成為人人喊打的落水狗。如果不是萬枝被抓去關,也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春蘭替自己辯解著說。 「自己做錯事自己承擔,不要怪東怪西。如果自己屁股歪,卻怪馬桶漏,反而會讓人起反感,噁心、想吐!」戇嬸婆不屑地說。 只見春蘭按住腹部,即將分娩的痛苦狀全寫在臉上,戇嬸婆罵歸罵,趕緊叫海山把熱水端來。不一會,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又是一個男嬰。戇嬸婆剪斷臍帶後抱起,朝孩子的屁股拍了一下,只聽孩子「哇」地一聲,聲音出奇地宏亮,他的基因是兩岸的綜合體。不管他的父親是替共產黨或國民黨工作,有能力從事地下工作者並非省油燈,往後這個孩子勢必跟他父親一樣,有高人一等的智慧,但長大後總得識時務、有擔當,才能在國民黨控制下的社會立足。 生下孩子後的春蘭,即使仍然受到村人的歧視和嘲諷,但把孩子養大卻是她的責任,每天褙著孩子上山農耕,為的是求取一家三口的溫飽。然而對於自己的行為,對於和張老師生子的事,儘管受到村人的嘲笑,戇嬸婆的責罵,但她不感到後悔。(六十四)
-
海底長龍情牽兩岸
整整一年了,談到金門自大陸引水工程,可說是個人職場生涯中從未有過的挑戰。這條跨越兩岸的海底管線,從福建晉江至金門田埔,不但施工困難度高,而且牽涉到許多政治層面,一開始便是眾所矚目,受到各界高度關切。對專案團隊來說,也是全新的歷練與經驗。因為是兩岸間的第一次,無前例可循,且涉及太多相關法令與限制,質疑聲浪不斷,各種變數難以預測,讓專案團隊所有成員皆感受到莫大壓力,箇中甘苦,實難言喻。 金門由於地理位置特殊,過去屬前線戰地,在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一切補給均需靠台灣本島供應,時間長且運輸成本亦高。尤其民生用水,因為雨量不穩定,加上水庫儲量有限,一遇旱季,就會供水不足,十分不便。解嚴之後,早有專家提議自大陸福建引水至金門,供應居民日常生活使用。但因諸多考量,從計畫到執行,整整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才終於得以實現。 以整個工程而言,海底管線佔了絕大部分,完全不同於陸上作業,所以施工極為不易。如何測量與定位,建立基準點及施工控制網,就費了相當大心力。幸賴現代科技與電腦的進步,加上GPS定位及時顯示和調整船隻動態,才能準確控制施工。至於水上高程則由自動報潮儀來掌控潮水變化,控制海底開挖深度。而開挖又分深海段及淺灘段,施工方式亦不相同。加上開挖前要先清除水下障礙物,若無法清除的,該如何明確標示,讓作業人員施工有所依據,都是工程能否順利推展的重大關鍵。至於每次海底管溝開挖之長度及範圍,須考量管溝尺寸、機具性能、海床地形地質、往來船隻交通狀況及天候變化等,皆要事先收集好資料,擬定詳細計畫,絲毫不能大意。 在淺灘段施工,只能趕潮作業,隨時注意潮汐資訊。開挖後由小型鋪管船佈置接管架,根據開挖進度,將安裝配重塊的管道往溝槽內安裝,一直接到深水區。 談到配重塊安裝,就是一項高難度工作,要先算好佈置間距,待管道牽引定位,然後灌水沉管入槽,再由具經驗的潛水人員在海中進行加密安裝。接著利用平板船安裝蓆塊,覆蓋在管道及配重塊上側,還有最後的拋砂回填,都有賴潛水人員的配合,施工過程若非實際參與,很難想像其中之艱辛。 一○七年八月五日,金門自大陸引水儀式於田埔水庫旁舉行,兩岸終於正式通水,現場有上千民眾共襄盛舉,見證歷史性的一刻。回顧整個工程的緣起及計畫執行過程,其實是經過無數人的努力才獲得這項成果,也更加突顯出兩岸正面交流的重要。如何排除障礙,化解歧見,消除各方疑慮,是值得政府部門深思的嚴肅課題。一切施政當以百姓福利優先考量,排除政治成見,共同合作,解決金門地區缺水問題,發展經濟建設,為兩岸良性互動寫下新的里程碑。本人能夠躬逢盛會,也從中學到許多寶貴經驗,彌足珍貴。雖然過去不曾從事過海底管線施工,但全體團隊成員發揮了主動積極、務實創新的精神,不斷吸取相關知識,精研技術,以決心和毅力克服種種困難,總算圓滿達成任務,不辱使命。 民生用水攸關生活品質,乃是民眾最基本需求。面對水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如何有效應用,調節供需,為全民共同心願。唯有建構完善的水資源,讓所有民眾不受缺水之苦,是未來繼續努力的目標,也是維持長期安定繁榮的關鍵。以嶄新的思維,建設優質環境,穩定水源供應,放棄成見開創兩岸和平,共存共榮互蒙其利,相信這是金門地區長久發展的基礎,也才能為民眾創造最大福祉。
-
楓香情緣
很多人在秋冬交疊之際,最想觀賞的植物就是楓紅層層了,滿樹又黃又紅的楓香葉既美麗又浪漫。「楓香」是台灣的原生樹種,屬金縷梅科,落葉性大喬木,可高達20公尺以上,是日照的陽性樹種。 楓香紅葉的形成和許多落葉樹種一樣,由於溫度的改變,葉片內的花青素(紅色)、葉黃素(黃色)就會取代了葉綠素,溫度越低,時間越久,紅、黃葉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而美麗,因此每年冬天東北季風將寒流吹過,就會讓群樹楓香吹出楓紅。落葉後的楓香留下滿樹的帶刺蒴果,另有一番風味。楓香變化繽紛的楓葉與優美樹型常被用來做為庭園盆景和行道樹。 在我工作地附近,如果要看秋天的楓香,離最近楓香林途徑,就屬桃園龜山區楓樹里,舊地名為楓樹坑,早期有多處原生種,但由於昔日文化慶典及農耕活動砍伐後,老楓香僅存不多。此里大部分土地位於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的保護區,且有近三分之二被劃設為桃園市虎頭山風景特定區,因政策限制及地形地勢的關係形成較封閉的里山環境,保留農田山林,溪谷終年有水,谷地以水稻種植為主,隨處可見生態樣貌,但是務農人口陸續老化,農藥長期使用、農地休耕轉賣、鐵皮工廠設立等等原因促使農業環境轉變,也連帶影響許多生物棲息環境。老一輩的楓樹里民偶會回憶與許多動植物的互動情形,但是比照現況,有些物種僅剩寥寥無幾,部份可能已經消失,忙碌的新住戶們就更難以觀察物種,且進一步深入瞭解的機會了。 其中一處生長有多棵10-20米高的楓香,人們在樹下活動耕作,因而得名楓樹腳,林蔭茂密是當時住民至龜崙口(現今龜山街上)採購物品或是託運稻穀到街上出售時最好的休息站。在此處供奉的土地公逐漸成為全村的信仰中心,因此住民亦稱此處為土地公腳(閩南語發音),今命名為楓福宮(亦稱頂土地公、信仰中心土地公)。 土地公腳的大楓香在昔時計畫酬神演年尾平安戲的關係,多方討論認為砍除大楓香作為搭設戲棚的木板後,每年村民可減付租金,畢竟當時賺取現金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搭租戲棚更是一大負擔,於是幾株高大的楓香被砍除作成了戲棚板。當時僅留存一株樹圍約二米半,高約三四層樓的楓香,後因忠義路的興築,土地公及樹均須遷移,但因移植不當而死亡,楓樹腳的楓香從此走入了歷史,而戲棚板早已不知去向。 至今尚存的大楓香寥寥可數,下土地公(原始土地公,楓福宮從此處分香供奉)處亦有株250年的楓香,光華坑自來水加壓站附近有二棵,一棵約100年,另一棵約200年左右。而位在風尾坑街道旁的一株老楓香,是現今多數人所熟知的楓樹里地標。樹齡超過250年,樹高超過10米,樹形老態龍鍾,過去路與田同高,山邊出泉行走泥濘,而後道路拓寬需挖山坡填高,使樹根被埋在路基下,目前可見樹幹有個洞,或許是因為土方擠壓樹幹,也或許是日曬不足使其生病,楓香在自我療癒的過程中排除壞死組織而形成樹洞。在八十至九十年前,當時的住民會放置米酒在樹洞裡,外出返家時就能在樹下乘涼閒聊。 前陣子返回楓香舊地,陷入葉片掉光,幾乎快枯死的慘境。遽聞居民連忙請來植物生態專家來相救,才驚覺為了鋪路而產生的擋土牆、柏油路,是扼殺楓香樹生機的原因。因此採用逐步緩慢的方式,前幾個月敲開周圍蓋住根系的水泥並鬆土,讓根系得有與空氣接觸,有呼吸的空間,老楓香狀態也越來越好,如今已枝葉茂密。為老樹延壽可說是相當成功。 有時,覺得自己像一個城市的遊魂,這裡看看那裏走走,希望能在這鄉野裡發現一點心靈的寄生之所,用自己的角度去解構這些點點滴滴,而楓香的季節就是。樹上,地下,不同的楓香顏色,意味著生生滅滅的流轉。所有出現在街頭的人們和腳步,以及目光會在意這兩排楓香的生榮枯敗嗎?其實每一片葉子都極盡類似,但在不同的時空與情境中,我深信它們也有感覺,感覺秋風在動,因此它們會擺出各種姿勢,以及顏色,似乎試圖去討好這個美麗的季節,否則它們可能會被取代。而我遊魂似的在這一條路上來來回回走著,去找尋它們最動人的身影,而在旁人的眼中,我可能是個對葉子癡迷的路邊遊魂,站在街頭,靜靜地取景。 有些在樹上繼續冒出新芽成長,有些已枯萎落地,在路人急促的腳程中,也匆匆走完自己的旅程,而我已走到這人生的這條路上,欣賞它們,也看盡天涯海角,以滿地綻放楓香使人癡,戀戀不捨世情俗念,終於明白楓香老樹集粗獷優雅於一身,隨著四季時序的變遷,猶如「楓」情萬種如影隨形,教人流連忘返心嚮神往。
-
陳秀竹新書《聽見金門─好聲音》書序
秀竹要出新書,書名叫「聽見金門─好聲音」,這是一本詩文並茂的小書,對於喜歡閱讀的朋友,可以透過這本書,體驗金門自然與文化的美好聲音。 秀竹喜歡文字的書寫,她出過多本詩文的書,也因為工作和個人的喜歡,把對金門的熱情,都透過文字的舖陳,彷彿小橋流水般的流暢,又像枝頭唱歌的小鳥一般,輕輕柔柔的聲音,敘述了一個小小島嶼金門的許多故事,她的題材非常的生活化,是你我生活中都熟悉的。 秀竹的書裡,特別的是記錄了食物的聲音、芒草的聲音、野鳥的聲音、海浪的聲音、東北季風的聲音,尤其還把金門文化的聲音,分享大家,金門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島嶼,秀竹新書就讓大家透過聲音,體驗金門充滿律動的美好。 秀竹曾經服務於教育工作,再轉而從事公益事業的管理,因為她的熱情奉獻,也讓她累積了豐富的能量,她長期深耕文化與自然生態,因此在她的文字磨練中,透露出一種純淨的、良善的、熱忱的胸襟,感動人的是她文字的淺顯易懂,沒有太多的雕琢,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也如金門這樣一座吸引人的小島,那般容易親近。 金門的聲音,透過秀竹的書寫,希望感動大家,一起走進金門。 謹以此文,賀喜秀竹,也希望大家喜歡「聽見金門-好聲音」這本書。
-
愛
因為愛過 所以歲月有了故事 妳的記憶 封塵相簿裡的灰塵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即使鄉親是健忘的,但對一些村中醜事卻永遠忘不了,不管是他事業有成或有一天當了大官,村人永遠會記得他的父母親當年所發生的醜事,然後舊事重提,做為茶餘飯後談論的話柄。雖然未來的事他不敢論斷,但他受到村人和同學們的歧視已是不爭的事實,也成了他心靈上一道抹不掉的陰影,不知何年何日始能釋懷。 而春蘭呢,每天仍得頂著即將臨盆的大肚子上山耕種,經常累得氣喘吁吁。想當年懷海山的時候,萬枝捨不得她過於勞累,肚子還沒有隆起就要她在家休息,田裡的事他自己一個人擔負。而今天卻恰恰相反,預產期就在近日,隨時都有落紅的可能,但卻得不到喘息的機會。萬一在耕作時陣痛落紅、羊水破裂來不及回家,或許就得在田裡生產,屆時又有誰會來協助她,幫她剪下孩子的臍帶,護送母子倆回家,才能讓她們母子平安地度過難關。 但春蘭似乎多慮了,並沒有如她想像的那麼不堪。某夜,當她腹部開始陣痛,下體有些微落紅,從她生海山的經驗裡得知,它就是即將臨盆的徵狀。於是她叫海山趕緊去請隔壁的戇嬸婆來,當年海山也是她老人家接生的。戇嬸婆踏入她家,除了囑咐海山去燒熱水,也不客氣地說了她幾句:「不是我說妳,妳不該生這個孩子的。女人家嘛,就是要懂得婦道這兩個字。萬枝捲入匪諜案被抓去關,這個家已屬不幸了,現在妳竟然背著在牢裡的丈夫,跟別的男人糾纏。如果沒有大肚子,或許人家也不會知道,現在方圓十八里又有誰不知道妳春蘭不守婦道去討契兄。將來萬枝出獄後教他怎麼抬得起頭來?海山長大後教他怎麼做人?而且妳那個契兄又不敢負責任,玩一玩就跑了。春蘭啊,妳真是一個大傻瓜呀!」(六十三)
-
吹瘋雞
今年五月的母親節前夕,卓環國小突然多了很多紙箱,索性我就乾脆利用這些紙箱來做一些「手工藝品」。包含寶劍與盾牌、雷神之錘,其中最費工的是一件風雞的裝扮,取名叫「瘋雞」,做完後就興沖沖拿去給小學生試試看。第一位看到的是六年級的方柏瑞,但是他已經長得太大隻了,所以我們只好拿去籃球場,找五年級的洪小多來試穿看看。意外的,很適合,尤其跑起來的時候特別有喜感。 烈嶼的鄉親無不知道風雞的由來,主要是因白蟻成災。畢竟,島嶼地小、風強、丘陵多等因素,能夠除蟻害、蟲害的家雞,自然會是一個很好的厭勝物(避邪物),因而島上常常出現風雞的塑像,身漆白色、頭頂大紅雞冠是其標準裝扮。這些總是面朝著強勁季風風向的大公雞,其實也給予鄉親們心靈上的寄託與慰藉。天空還未破曉的時候,雞舍裡領袖的大公雞,會首先報時,咯咯叫。嘹亮的雞啼與初昇的旭陽,常常聯結在一起,給予人們希望與光明,這是風雞存在的另一層涵義。這樣美好的涵義,不只是在東方世界如此,法國的文化中,雞亦象徵著誠實與希望。 照片中,我拍攝的這兩位雄赳赳、氣昂昂的方姓(左一)、洪姓小學生(右一),剛好也是他們各自班上的領袖人物。無論在任何團體,當一位成功領袖可從來都不簡單。一方面要專注鍛鍊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又要帶領週遭的人們前進,這兩者並不衝突,因為「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其實是各自獨立的動機──我們可以兩者兼得。」(《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二○一四年)盡可能提升自己的同時,又能慷慨的提升旁人、讚美旁人,這也是我當初成長過程沒有辦到的事情。 未來我們的島嶼一定是蒸蒸日上,發展變化也將比過往更快、更繁複,因而社會上各個地方都更需要可以領導眾人、服務眾人的在地熱血青年。他們倆人雖然還小,或許有一天就會擔負這個重責大任,《論語》有云:「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
傳承,最感動的事物
我常看見新一代的老闆,週休二日公休;國定假日公休;出門旅行公休;與親朋好友開趴喝醉酒,隔天下不了床也公休。擺明了只營業自己想營業的時間,其他的一概不想營業,收入似乎並不重要。 每當這種時候,我總在想,這些人應該是經濟的錯覺者吧? 有一次,在回到成長過程中常去的文具店,我問那個連續公休三個月以上的年輕頭家:「你不怕無功而返的顧客會流失嗎?」 這間文具店吸引著附近的學生、上班族群前來尋寶,正因為第一代老闆夫妻倆的勤勞,隨時待命,全年無休的便利恰到好處,彷彿想要什麼都能手到擒來。這方便體貼的服務,連消費者的心都受到了感動。這樣的業績與利潤,必須全力以赴才能達到成功。既然累積到了巔峰,卻用連續公休把自己與顧客的關係瓦解,不是很可惜嗎? 他輕描淡寫的回答:「我知道有損失,我不害怕。」 不害怕只是情緒,是知覺神經裡的一種,因為不害怕就不營業了嗎?收入難道不重要?與顧客的依賴共存一旦建立,怎麼忍心放棄它?當長輩們從一無所有的環境中打拚,營業時間是最能直接拉攏人心,讓客源穩定達到收穫的美好狀態。前者的苦心雖具備意義,晚輩們卻不一定能感恩。 我聽過一種說法,在十大建設開始後,起飛最有動力的就是經濟,因此,有許多農家子弟堅持轉換跑道,讓他的收入平衡他付出的心力與時間。 白手起家,與日俱增的收入,是人們對生命夢想的華麗目標。 我認為勤勞工作還能樂在其中的,是有興趣而滿足的收入:歌聲中茶園的豐收;夕陽下閒話家常的採蚵女;冷氣房陪伴傳真機的專員;婆婆媽媽用微笑談論的股市。 白天裡逛傳統市場,何等愉悅;夜間在景觀餐廳賞月,何等愜意;或是買張機票,感受遨遊雲海間的自在;飄洋過海,郵輪裡金碧輝煌的驚嘆,才真正覺得活著有一種快樂,豐富的經濟,滿足了衣食育樂。 「論錢易膚淺。」求學時老師在課堂上說過這句話。 於是,很多時候,我盡量避免說起會傷感情的金錢,畢竟有更多的人,會讓孩子繼承的,並不是店面事業這一類,而是那些呼吸過,卻無法重來的故事。 有一次,朋友在臉書上放了一張五十年前的照片,照片裡的主角是他的爸爸媽媽,他得意洋洋:「男的帥,女的美,更正點的是拍這張照片的相機。」 「為什麼相機很正點?因為繽紛嗎?」我問。 「因為購買相機的精神。爸爸為了幫我們的成長過程做個紀錄,偷偷挪用了生活費,這件事情差一點引發家庭革命。」停了一下,朋友繼續說:「好在媽媽很溫柔,最後事情圓滿落幕。」 「你爸媽五官真的好看,基因不錯喔!」其他朋友看過後,這樣讚美。 我相信那些照片多少帶著催眠效果,不管他的母親過世多少年,有多久不曾對話,在朋友的心中,只要拿出照片,母親便慈祥和藹地在面前,對他微笑。 價值觀的不同,每個人傳承的物品各有千秋,那麼多,那麼寶貴的東西,為什麼還有人不懂珍惜?因為不勞而獲的東西,是很難體會爭取時的辛苦,正因為不了解辛酸,才會忽略幸福。而當年輕人易如反掌藉由繼承去得到房屋地產,或是金銀財寶,首先忽略的,不就是辛苦與辛酸的過程?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雖然,在這座喧囂的城市裡,存在許多坐享其成的人,但也有許多人認真踏實地度過每一天。看看繼承照片的朋友,傳承到,最感動的事物。歷史讓他從泛黃的畫面中找到價值而快樂,縱使只是簡單的往事。而這種快樂簡單得就像站在冰冷的雪地中,漸漸也能發現冬季之美,心曠神怡。 感恩我們能夠接受,更要感恩那些傳承下來的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