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網中情
時間撒網捕撈 港都愛情陰晴的豐饒 而岸上經年 從不曝曬孤單少數 天色紛紛 與鋼鐵意志 拉扯 一絲絲 牽掛可能 我們彼此鏽蝕,即使 時間斑剝我們身上魚鱗 片片回憶,成為唯一 瑣屑證據
-
一路寫來的感謝
金門日報的刊登增強了我持續提筆的動力,金門文化局的補助促進了我申請出版的引力,對我而言,既是精神的鼓舞,也是物質的資助,二者都是拙作誕生的「父母」,沒有「他們」,拙作無由生成! 民國九十二年,首次在臺灣見到金門日報,不僅驚喜,更覺親切。當年副刊的許多徵文主題與我兒時情景頗多關聯,自己也有些許的經歷可以提供鄉親分享,在此因緣際會下,乃不揣譾陋,開始嘗試投稿,承蒙時任金門日報總編林怡種先生的抬愛與指導,讓我信心提升、勇氣倍增,後來又歷經數位副刊責任編輯─翁維智先生、蔡群生先生、李福井先生、張建騰先生的鼓勵與提攜,讓我提筆更加勤快、動力更為充沛,也才有十餘年的「續航力」,在此深致謝忱。 歷經長年拜閱金門日報副刊大作,讚嘆浯鄉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尤其文史人才輩出、寫作高手如雲,他們平日默默耕耘,而後結集成帙,並在金門文化局的重視與推廣下,每年出版的鄉土文獻數量,在國內各縣市中,應是無出其右,「文化立縣」的口碑早已不脛而走、馳名遠近,筆者忝列受補助者之一,深感榮幸! 拙作非大作、筆者亦非作家,僅是一位喜歡書寫懷鄉憶舊、雜感心得的人而已!迄今出版了四本書,自民國九十七年幸承文化局補助出版以來,一直以《浯島情懷》為書名,「浯島」者,金門之舊稱也,以之為名,合情合理;「情懷」者,情意心境也,由於離鄉之故,才有思鄉之情意與懷鄉之心境,也才有拙作《浯島情懷》的誕生。筆者始終秉持書寫的原則與方向,依循過往模式,以懷想家鄉之心、金門鄉土之情與金門俗語之美為主軸,故雖為階段性地寫了四冊,實則冊與冊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與延續性。 拙作之所以能夠付梓,首先要感謝評審委員,承蒙委員的青睞與文化局的核准,拙作才有問世的機會,在申請第一本書時,評委賜評:「抒發對金門生活感想,文筆佳,若能附上相關照片更好。」由於筆者不思上進,迄今仍是電腦白癡,只會上網與打字,因而在送審稿件中,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稿,未置任何照片,且在「申請書」中未加註明,故有此評。這是筆者的疏忽,也是經驗的不足,在正式出版時才透過出版社的協助置入相關照片。同時也讓筆者了解著作中圖文相襯的重要性。 第二、三冊,未獲評委賜評。今年四度申請出版《浯島情懷(四)》,評委賜評:「封面設計單純化,系列書籍雖單本印行,應有系列統一風格呈現。■、肆、伍篇金門俗語、謎語可專案集結成冊,善加保有與推廣地方語言文化。」 其中「封面設計」部分,一方面的確不知系列書籍在不同時期出版也要統一格式,一方面由於筆者「出書是意外」未曾想過此生會出書,更不敢奢想還有下一本;再方面是喜愛這個書名,為求區別,只好以序號分辨之。因而事前缺乏有系統的規劃,以致封面一本一樣,未求整體一致,敬祈見諒! 至於「另結成冊」部分,筆者初寫「阿娘的俗語話」時,以為寥寥數語,何足成篇?豈料母親腹中俗語,蘊藏豐富、源源不絕,一篇接一篇,似無寫完的一天,這一點一滴的累積,為數日漸可觀,及至數以千計的金門俗語,已足以單獨成書,但因依照規定「發表過的文章不得重複申請」,因而只能依附在拙作《浯島情懷》各冊的篇章,評審大人的建言,也是筆者多年來的夢想,希望有朝一日夢想成真。 評審賜評,字字珠璣、句句金玉。評審大人,不知何許人也?我無從得知;所賜建言,亦無從回覆,謹藉報端一角提出說明並感謝賜言。 近十二年間所出版的拙作四冊,除依規定數量繳交文化局外,自己所擁有的數百本書,一直以「當面奉送」或「郵寄轉送」兩種方式將拙作「推銷」出去,只要參加金門同學會或在同學辦囍宴上,我會藉此良機攜帶整捆拙作分送親友同學,因為拙作藏有許多我們共同的回憶與記憶,他們是最適合贈送的對象,感謝同學樂意接受,不嫌棄這份「禮物」。 在贈送期間,讀者一句鼓勵的話,往往帶給作者莫大的溫馨與動力,記得陳永明同學對我說:「你送我的第一本書我全部看完。」何金章表弟也說:「我的抽屜放著你的書,有空就拿來看。」日前電話請教王翠玉恩師,恩師說:「看了這些俗語,會聯想以前長輩講過的話。」在我親友中,有人偏愛金門俗語,有人愛看金門憶往,各人所好不同。甚有陌生鄉親輾轉得知電話問我「要去哪裡買書?」我說:「我沒在賣書,但可以送你。」真是有心人,令我深深感動,這些回響都是給筆者最大的欣慰與精神支柱。誠然,以拙作之劣,有人賞識,即是榮幸,即應感謝! 同學閱畢之後,有人轉送他人,有人網路拍賣,也有人轉捐圖書館或當漂書,無論哪一種處理方式?只要將拙作交給想看的有緣人,便是功德一件,也是拙作最好的「歸宿」,在此深表感謝! 僅是一本平淡無奇、微不足道的拙劣之作,還得要勞駕許多人、麻煩許多人。在付梓之前,歷來承蒙福建省薛前主席承泰、李前縣長炷烽、李前教育局長再杭、李前文化局長錫隆、金門大學李前校長金振與何前教務長國傑等諸位鈞長的賜序賜賀,讓拙作「增光生輝」,備感榮寵!尤其李前縣長四度親賜墨寶,兩位李前局長二度賜序,內心感動萬分!李前校長賜賀以書信格式呈現,倍覺親切!彷彿回到昔日同窗之誼。 在賜序中,以第二冊最多藏頭詩,也是一巧。薛前主席賜「家鄉俚諺箴言永傳」,何前教務長賜「浦上春風薰浯江,邊塞鼓鼙聲已央;芳洲衍沃勝桃源,邑美德居好還鄉。」(藏頭浦邊芳邑)李前縣長賜「家訓恪遵不敢輕,箴言惕勵存善心;鄉諺承傳垂久遠,賢德修身益顯親。」第四冊再題「浯水悠悠又眼前,島嶼點滴魂夢牽;情思萬縷無寓處,懷恩絮語寄雲天;桑榆晚景知足樂,梓里故舊共雲間;夢兆金門遠景闊,長樂永康料羅灣。」(藏頭浯島情懷桑梓夢長)鈞長不僅日理萬機,造福萬民,且文墨才學、夢筆生花,更令小民嘆服!鈞長過譽之詞,實不敢當,當奉圭臬,朝乾夕惕。 飲水思源、落實知樹。還有我的家人,也要感謝!父親一生保存的珍貴史料,有如「吾家博物館」,母親記憶中的往事、俗語,有如「一部活字典」,沒有怹們,拙作空洞無物、一無是處;還有我的弟妹,記憶驚人,不時提供兒時往事,讓我提筆為文,不假外求、資源滾滾;家榮弟是大學電腦教授,一手承攬送審拙稿與封面設計,盡心盡力、勞苦功高;還有子女在電腦方面的協助,讓我使用通暢無礙。 最後階段還得感謝優點印刷公司林總經理守敬,治事嚴謹,力求完美,才讓拙作精美呈現。〈謝天〉一文作者陳之藩先生說:「無論什麼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遺愛與遺產,即是需要眾人的支持與合作,還要等候機會的到來。」對此感受甚深!也更覺自己的渺小。 筆者資質魯鈍,胸無點墨,一路寫來十餘年,若無眾多恩人貴人的指導相助,便無拙作的誕生,千恩萬謝難以表達萬一,日後敬祈持續匡正謬誤、時賜教言。
-
面對生命的難題,以信仰克服
這生命的難題對於我來說,包括了職業的、生離死別的、信仰的,這些方面,我身為一個已受洗將近七年的基督徒,依然會在遇到前述各方面的生命難題時,感到求救無門的無助感,於是得更加得仰望上帝的恩典,才能純誠無過地享受人生。以下就來細數我的故事吧! 故事開始了,信靠上帝之後,頭一個面對的生命課題就是職業,求職的路上很艱辛,一方面因我為全盲兼弱聽本來就比健全人辛苦,受限於大環境刻板印象而被設定在某行業框架裡,我不想被設限;另一方面,即使我不對自己劃地自限,因為受大環境的框架而無法在其他方面有更好發展,而後靠著跌跌撞撞的求職過程後,我選擇走上作家這條唯一的職業路,可這條路也不是好走的。直至今日,能過通過審核上報的數量遠比投稿數量還少。面對這樣的窘境與煎熬,讓我想起一個名言:「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激勵我更加願意走在這充滿有如九彎十八拐的路徑上;另方面也因著信仰而仰望著上帝,相信祂會給我點亮一盞燈,那盞燈將一直發光,指引我繼續走在這條路途上。 再來遇到的就是死別,因為手足在一年多前因流感引發的一些器官病而離開,這比生離還痛。我知道人離開了「臨時抱上帝的腳」是沒有用的,不論你怎麼求,離開的人也不會回來,不像生離還有「不散的筵席」可以安慰,而死別算是「曲終人散」的表徵了。於是「曲終人散」了還須靠著上帝來安撫傷痛的心靈,即使求上帝,離開的人也不會回來,可若能讓心靈有個平靜卻是信仰給人一種「吃一虧長一智」的教訓,如果沒有此經歷的考驗,不可能會有對上帝這個信仰有更深的依賴感,領悟祂的擁抱如此的廣闊,祂的愛如此的溫馨。 最後則是遇到了信仰的難題,也許一般人認為就是信靠上帝而已,沒有什麼難處吧!事實不然,因為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仍是人,會有屬於人的軟弱,範圍涵蓋層面很廣,從對生活的無法度日到對信仰的疑惑都是軟弱的範圍,也可能變化為脆弱。我雖然在大多數人眼中很堅強、勇敢,因為身體缺陷還能繼續生活著,可若與我有接觸的或說有交心的知己,都會看見我也有軟弱與脆弱的一面。 有人說「從哪裡跌倒要從哪裡爬起來」,這句話雖然對我不管用,不過也不無道理,有姊妹告訴我「即使沒有站得直,我仍能站著,努力站著就好」。在信仰裡,有時會遇到與自己信仰不同理念的或不同內容的文字、事件等等,這些也很令我有時對信仰有些懷疑,甚至有時也會身受人的某些話語而有些動搖,更甚者則有一段時間很想放棄對上帝這個信仰。最後,好加在,上帝依然愛我,祂透過上帝家園裡的家人伸出援手,拉我一把,使我不再想放棄,而願意繼續留住主家。 最後送讀者們以下這段話:「回顧昨天,總結經驗也就收穫了一筆財富;把握今天,就等於珍惜了每一個發展機遇;謀劃明天,就等於是展望未來,運籌帷幄。所以,只要能把『收穫昨天、珍惜今天、謀劃明天』這『三天』過好,人生可謂無憾矣!」日子要好好過,而有一個信仰也是很重要的,這能使你在人生的路上把生命的難題盡力地克服。
-
【拾穗集】烈嶼的袖珍風獅爺
家鄉昔日由於風大,不少村莊入口處立有風獅爺,來驅風避邪。這些風獅爺大部分以花崗岩雕塑而成,因有相當年代又經歷歲月陶冶,每尊風獅爺皆樸實,韻味十足,其姿態或直立或蹲踞,神采奕奕。有一陣子,風獅爺還造成風潮,吸引不少觀光客前來尋訪。 我不知道故鄉確實風獅爺數量,這些年來,每次返鄉與手足四處寫生閒逛,足跡幾乎涵蓋各村落,見過的風獅爺應該也有數十尊之多。其中,有兩尊體型袖珍,極為特殊。一在小金門西方村落,另一在瓊林村。西方社區這尊風獅爺立在廟宇後牆的角邊上;瓊林村則立於一祠堂後牆角落。通常風獅爺都是獨自矗立著,只有此兩尊嵌入於牆中,或許這樣安排含有護宅的意義。 其實,烈嶼風獅爺不多,當地主要辟邪物為風雞,行走鄉間常見閩式老厝屋脊上有風雞(雞的造型)立著。在西方村口有一座泥塑的大風雞,另一旁有一尊人物泥塑「北風爺」,相傳司風的神祇,塑像黑臉著蟒袍,一副威武凜然狀。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可不是,那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情治人員,主謀抓不到,卻偏偏抓你去當替死鬼,真是『無潲路幹』啊!」勝國仔說後,老枝伯仔以一對感激的目光看看他。或許在所有的親朋好友中,只有他最瞭解他,兩人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 第十章 孫子五歲那年,麗姍又懷了第二胎,而且生下的是一名女嬰,全家大小莫不興奮地迎接這個小生命的到來。為了不讓頑皮的小孫子影響媳婦做月子,老枝伯仔徵求兒媳的同意,竟自告奮勇把小孫子阿信接回鄉下,由他親自來照顧。 按理說,祖孫鮮少在一起,孩子們碰到陌生人或許會排斥,但想不到老枝伯仔朝他拍拍手,親切地說:「阿信乖,阿公帶你回鄉下老家。」小孫子竟然走到他身旁,把頭斜靠在他的懷裡,叫了一聲:「阿公。」老枝伯仔一時來不及回應,感動的淚珠則在眼眶打轉。(一九七)
-
三更半夜的四線道
三更,半夜 的四線道 冷清的街道上 陣陣的汽車呼嘯而過 我沒有在等待 清晨 的到來 。 而是 靜靜地享受:濟洲島的夜。 從來 沒有異鄉的遊子 以為回到了故鄉一 卻忘了那裡沒有四線道 就像孤單的三弦 衹能彈奏簡單的曲子。 抬頭 尋找 夜空 衹有遠方燈火璀燦 好似人間的繁星點點 卻 找不著星子 許願。 夜- 涼如水 如果 妳也輕裝簡行 來到了 濟洲島 別忘了 她的呼喚 就像她整潔的四線道 等待 汽車的 呼嘯。 而我 衹是 靜靜地 此時 在夜裡徘徊。
-
年近半百,中途而已
假日閒暇的午後,吹著微涼的風扇,坐在瑜珈墊上一口氣將張曼娟所寫(我輩中人)這本書看完。 這是一本寫給中年人的情書。書中有許多例子,敘述著目前中年人正承受的壓力,上有老下有小,婚姻、職業、大環境的不如意……,又還沒有真正老到可以退休的年紀,心中有一股屬於想退休又不能退休的無奈,若已存夠了養老金有了金錢自由度還好,若無真的是無語問蒼天。 人從呱呱墜地,從懵懂無知到肩負重任,除非你想耍賴啥事也不想管,否則人到中年一定有些壓力存在,無論你是名門之後;或者你是富二代;亦或者平凡如我輩的上班族,肩上多多少少都會扛一些壓力,只是這壓力要怎麼學會排除?亦或將壓力轉化為助力,將是自我人生的重要課題。 人到這世界上,應該每個人都想要功成名就吧!那成功的定義又是啥呢?小時候的志願幾乎都很偉大,當總統、當科學家、救全人類、拯救全世界,後來漸漸長大,知道那種偉大的夢想不是人人都能為之,志願也從求名求利求權勢,到只是求平安糊口度日。 好像每個年輕人剛進入職場時都是正直敢衝的有為青年,可是漸漸的你發現了職場上的骯髒面與及一些所謂的潛規則,你變得妥協,不再衝撞體制,變得因循苟且,只為求一碗飯的溫飽而獨善其身,只因家中有老有小不可以意氣用事讓自己飯碗不保,何況現在經濟不景氣大環境不佳,只能選擇垂頭喪氣的努力著,這是我輩中年的悲哀。 最近幾個好姊妹,一個過世,二個失業,父母親也因年邁,常常我得跟隨著他們進出醫院,突然覺得近日的天空灰灰的,亮不起來,我常在想是我生不逢生,還是我們這些大齡女子不夠認真?亦或是這個社會真的是大環境不佳?有些無語問蒼天,當看完書闔上眼的我,心中反覆咀嚼著,怎麼樣也不覺得這是一本寫給中年人的情書,反而有一點淡淡的哀愁呢? 書裡有一段話我覺得寫的深得我心,「『我們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妳不覺得我們這一代好悲哀嗎?』我深深擁抱朋友,對她說:『我們是最棒的一代,人世間的情義都付出了,也都承擔了。』五十歲以後,我常用這樣的話勉勵自己:『年過半百,中途而已。』路還要繼續向前走。此刻的我,有著前所未有的篤定與自信。」 是啊!我是否也應該打起精神來,帶著認真與相信努力付出,因為我也始終堅信,人有他的來處,自有他的去處,未到去處不可輕言放棄,人會誕生在這世界上,一定是有他需要完成的使命,只是有些人完成使命做天使去了,有些人仍得繼續,而我年近半百,中途而已,人生美好的下半場正敞開雙臂等著我呢!
-
眼光,商機,勇氣,財力,開創職涯藍海
台灣步入老人社會,老人體弱失能無法行走的比例不低,民眾對無障礙車輛的需求將愈來愈高。長照2.0雖然有提供交通接送這項服務,但婆婆脊椎受傷後的就醫回診,我幾次預約訂車,時常碰得該時段已被預約訂滿的狀況,最後仍然是自行找車來接送。 最初我們都是搭一般計程車往返,但婆婆在上、下車之際需要家人抱著,抱的人負重彎腰側身進到車後座,常一不小心就閃到腰骨。有時,因使力不當造成婆婆全身筋骨酸痛不已。這真是吃力又不討好的任務。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我們改搭無障礙計程車。無障礙計程車就是改裝計程車的後車廂,並附加升降輔具,讓寬敞的後座可以容納身障者坐著輪椅進出。雖然收費比一般計程車貴了一倍多,但照護者與婆婆雙方進出車內真的輕鬆許多了。這真是照護者與身障失能者的福音。 這三年多來,我陪同婆婆固定搭乘一位司機吳先生所駕駛的無障礙車,我觀察司機先生接案的時間重疊性滿高的,吳先生常常無暇親自前來,便請同業支援接送我們往返。曾來支援的同業已換過三四個面孔,有時,吳先生接送一位病患來醫院時,正巧我們就醫結束,他接著接送我們返程。這可以看出司機先生手上有很多案家在跑,社會對無障礙車的需求應是愈來愈高。 我與司機吳先生聊過,他原是私人救護車隊的司機,在擔任救護車隊的司機工作中發現民眾有這種需求,便辭掉救護車隊的工作,自己買車投入接送身障者就醫的這項新運輸服務市場。 2005年韓國學者金偉燦和法國學者芮妮·莫伯尼提出「藍海策略」觀點,所謂藍海策略是在現在的市場中找尋尚未開拓的市場,或是進入較少業者進入的領域,以差異化來獲取較高額的利益。相對於競爭激烈的一般計程車業,無障礙計程車是個不受景氣好壞影響的行業,客戶的需求通常是長期的,服務收費的價格又比較高,比一般計程車競爭力強。 吳先生觀察力敏銳,看出台灣人口結構改變,高齡客群的需求逐漸增加是潛在的商機,把握機會,轉型開創個人生涯的藍海,而提升了個人駕駛專業的優勢,轉業成功。 轉業成功,除了有眼光看出 「顧客在那裏,市場就在那裏」的商機外,勇氣,財力,也缺一不可。
-
快樂的源頭
快樂如盛開的花朵,使得蝴蝶為之翩翩起舞;快樂如潺潺溪水,日夜奔流歡唱,永不疲累;快樂使一個人神采飛揚、容光煥發,索然無味的生活變得充實甜美,生命也更加煥發璀璨。快樂不必揮霍萬金來買,快樂不必千里迢迢去尋找,因為快樂就在你我周遭。 快樂是蘇東坡「帶酒衝山雨」的豪放不羈;快樂是陶淵明「草盛豆苗稀」「帶月荷鋤歸」的自得其樂;快樂是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悠遊自在;快樂是在細雨紛飛時,獨自漫步雨中,享受那份恬靜自得、無牽無掛;快樂是在瀰漫咖啡香的斗室裡,細細品嚐咖啡和自己的心思;也可以和三五好友,無憂無慮,盡情的奔放高歌;或在羊腸小徑,或在熱鬧喧囂的市集,自己低吟心曲……不管如何,隨時隨地以豁然開朗的心欣賞外在的人事物,你會發現這些都是快樂。 但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們總愛自尋煩惱。一次的不如意就哀聲嘆息,心情的糾結把自己綑綁在憂愁的國度而終日鬱鬱寡歡。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與人爭得吹鬍子瞪眼睛,甚至大打出手,來個你死我活,這是何苦來哉?有道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菜根譚」裡也說:「身安茅屋穩,心定菜根香。」只要有一顆豁達的心,何處不能怡然自得?何處不是快樂?方寸之心,何必藏著憤怒憂慮,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 走出戶外,讓我們聽聽自在的小鳥為我們婉轉啁啾;看看悠悠蕩蕩的白雲,為我們幻化的巧思。放眼眺望,「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你會發現,我們柔軟的心要裝的是天地間的千山萬壑、行雲流水、一沙一石、一草一木,因為「萬物靜觀皆自得」呀!這樣的快樂多多益善,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何苦囚禁自我在小小的憂愁牢籠裡呢? 朋友!你發現快樂的源頭了嗎?仔細瞧瞧,用心去挖掘,其實快樂就在我們的周遭唾手可得、俯拾皆是,希望你發現了,也和大家一起分享。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你這個沒有良心的東西,我那個袂見笑的老婆去討契兄,恁爸已屬不幸了。所有的親朋好友以及我的兒媳,沒有一個人敢叫我原諒她,只有你膽大包天,竟然還一直一直幫她講話。你勝國仔不妨睜大眼睛看看,如果我這輩子會原諒春蘭那個臭查某就跟你同姓!」老枝伯仔斬釘截鐵地說。 「萬枝仔,你真是一個不可理喻的老頑固啊!」勝國仔搖搖頭,無奈地說。 「春蘭袂見笑去討契兄,她爽;我罵她臭查某,我爽!勝國仔,這件事情就那麼簡單,你以後就省省力氣,不要說些廢話,以免傷了我們兄弟的感情。」老枝伯仔提醒他說。 「老頑固!」勝國仔不屑地看看他。 「不,你說錯了,我不是老頑固,而是為匪宣傳、顛覆政府,被抓去灌辣椒水與拔指甲浸冰水的老匪諜。」老枝伯仔自我調侃地說。(一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