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日本交流有感
最近首度參加真正入班上課的國際交流,目的地是與我國文化相近的日本,對我而言這是第二次但也是第一次到日本,原因是第一次是1986年首次參加基甸會國際年會時,先到夏威夷的會前旅遊因為搭全日空的飛機,然後要轉機的緣故,所以在日本的成田機場的過境旅館住了一晚,那時沒有入境,卻感受到日本生活水準很高,旅館內備有和式浴袍,打開冰箱泡麵一包就五百日幣,並且隔天還吃過這輩子吃過最豐盛的自助式早餐,到現在還難以忘懷。 日本人給人的印象是重視禮貌,在日語中有很多客套話,「謝謝!」「非常謝謝」,中國的古風全被日本人保存下來,並且發揚光大。到日本的第一天交流活動在向島中學,該校的大禮堂貼出了辦學目標有三:一是守時、二是整潔、三是有禮貌,好簡捷有力的辦學願景,這不就是品德教育最具體的實踐嗎?日本人的守時,實在值得我們學習,從歡迎會儀式時間的掌控,到上課時間的安排,都非常講求精準,一切按表操課,學生坐立起行,都有一定的規範。一進學校就換室內鞋或拖鞋,連上廁所都有廁所的拖鞋,日本人超重視禮貌,在校園中行走,遇到隨便一個人,都會向你問安,人與人之間保持著一定的應對禮儀,彼此尊重。 另外,日本的環境非常乾淨整潔,街道地板少有垃圾,垃圾分類也非常徹底。這相對我們金門只把垃圾分成一般垃圾和回收資源的作法,顯然進步很多。目前金門的垃圾必須運到台灣的其他縣市協助焚化處理,光是運費就所費不貲。如果我們金門能更落實垃圾的分類,讓更多資源垃圾回收,並減少一般垃圾量,一方面可增加回收垃圾的量,增加地方收入;二方面減少一般垃圾的處理費用,減少縣庫的支出;從這角度來看,日本的垃圾處理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且自己的垃圾自己處理也是個人該負的責任。交流的第二、三天,我們的午餐是由所住的旅館送便當去交流的學校給我們享用,我這一小隊交流的學校-因北中學第二天就不負責垃圾處理,但會幫我們準備大垃圾袋,讓我們把用餐完的便當盒等垃圾帶回飯店處理;第三天因時間安排緊湊,根本沒時間用餐,結束之後乾脆就把整隊的一包便當(應該是壞掉了)搬回飯店丟掉。由此可見日本人對垃圾處理的嚴謹程度。 此外,這次的行程也安排了一些購物時間,我去不同地區藥妝店買了同牌同款的護膝帶,價格竟然是一樣的,真正的不二價,日本人經商所崇尚的「誠信」,由此可見一般。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見聖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透過國際交流活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其他國家的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可以學習到他國的優點和長處,也可以看到我們的長處和優勢。尤其在這後現代的國際化時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不同國度和文化的人民建立深厚的友誼和關係,已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讓金門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金門」,這幾年金門縣政府所推動的海外遊學和國際交流,不僅為金門的學子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也無形中將金門行銷到世界各國,最重要的是開啟金門對世界的友誼之門,因為通往世界最便捷的道路就是友善、理解和愛。
-
花與畫
前陣子,朋友給的繡球花,準備拿來畫畫,沒想到返家途中一個緩和的剎車,花及玻璃瓶子慣性往前滑動,瓶子倒了,水流出,花朵及枝梗折損了。朋友知道後,又剪了花朵相送。那期間,忘了正在忙些甚麼?轉眼間,花瓣慢慢凋謝,枝梗漸次下垂。我愛畫實物,花謝了就沒得畫了,對朋友盛情剪花也說不過去。便拿來素描本,先將繡球花美麗身影描繪了下來,以便作為日後畫其他媒材之用。 許久沒畫鉛筆素描了,鉛筆的筆觸線條仍然迷人。說來奧妙,一朵朵小花縝密組合成如繡球般的一朵大花,畫時才留意到每朵小花的花瓣,到底是三瓣?四瓣?或是五瓣?後來,經一處公園,園內盛開著各種顏色的繡球花,有粉紅、藍、紫、白、黃等色彩。仔細看了小花的花瓣,三瓣、四瓣、五瓣皆有。葉子則落落大方,葉脈清晰,邊緣有鋸齒狀。 先前並不知道繡球花可以插枝,這回特地將畫過的花兒插到花盆內。又想起籬笆樹叢旁,幾年前買回的那棵繡球花,每年只長幾片葉子,也沒長高,也不開花。 燈籠花,曾在圖片看過,一朵朵吊掛在枝梗上,像一顆顆小果子。並不知道這花的正式名稱,其形狀似燈籠,就直呼其為燈籠花。一開始是綠色的燈籠,然後,顏色慢慢轉變成橙紅色。乾燥時,表面輕薄如蟬翼,煞是好看,對燈籠花的認識僅止於此。前陣子朋友送了燈籠花,種下後,每天勤澆水,枝葉越長越茂密,這幾天已經開出白色小花。小花如何轉變成綠色燈籠,顏色由綠轉變橙紅等過程,正期盼著觀賞。有一回,想到花朵的千姿百態、萬紫千紅,脫口讚嘆造物者,創造花卉的精采絕倫,奧秘無比。有朋友就糾正我說,何止花卉,蝴蝶、鳥兒,以及各種生物,哪一種不是精采絕倫,奧秘無比?說的也是。 日前,一位初次接觸繪畫便愛上畫畫的朋友,在WeChat上貼出一幅燈籠花素描,要我給些意見。我看構圖比例還不錯,建議再加強明暗對比。同時,燈籠花不要畫得像無花果般圓潤。燈籠花的表面由數個面組成,兩面接縫處還有一凸出線條。沒想到看過這素描後,又誘發也來畫張燈籠花的想法。在花兒開得繽紛燦爛的夏日時光,帶著素描本四處遊走,將花花草草一一的畫下,繪成一本「花草集」,或許也是一件令人興奮愉悅事。看到有人貼出立秋訊息了,才驚覺到秋天已經來臨了,偶爾,感受吹在身上的風已有些涼意,有時,聽到成群鳴叫的野雁飛越天際。 這一季花兒的喧囂熱鬧,將漸漸趨緩而平息下來了。
-
滑翔天際的韻腳
走過橫跨加龍河(Garonne)一座又一座的橋,我回味著「波爾多葡萄酒博物館」(The City of Wine)的美韻,微醺的腳步又延伸向銀色海岸(C?耹te d'Argent)。我們從波爾多(Bordeaux)搭火車再轉巴士,沿著D218公路往前行,一條與銀色海岸平行的公路,我做了許多紀錄,也規劃出新願景,開始找尋創作基地。為這一條路,我建了50幾個檔案,因為歡喜,我書寫的速度變快了,寫琵拉大沙丘(Dune du Pilat)專稿時,我同時構思一本新繪本,因為畫面比文字來得更快速直接,可愛的主角人物深深擄獲我的心,那越寫越長的專稿尚未收尾,我就跟著書中人物駕著滑翔傘,快樂翱翔於藍天白雲間。 沿著繪本故事往前行,有深深迷醉我心的阿爾卡雄海灣(Bassin d'Arcachon),它在繪本裡像樹枝一樣搖擺跳舞,那美的悸動連結我永遠難忘記的畫面,也連結我和一位法國老太太的巧遇,居住在當地的她每天都到海邊看海,當她看見我看海的神情時,她的觸動連結我的觸動,在專稿裡蕩漾另一種波光。 專心寫專稿時,我把走過的地方一一回顧,一條有著優美名字的「銀色海岸」,地勢十分平坦,全長約250公里,我建立的50幾個檔案,紀錄的不過是靠近琵拉大沙丘的一小段而已,我觀察到沿線遍佈五星級旅館、充滿設計風的別墅旅館、餐廳、酒吧、舞廳、網球俱樂部、露營地、滑翔傘學校、馬術學校等,它們隱藏在樹林間,只需步行一小段路便是碧海藍天,一條綿長的銀色海岸把人的視野拉到無限遠。 對國土面積達632834平方公里的法國而言,5500多公里的美麗海岸線是自然賜予的珍貴禮物,法國每年迎接830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創下全球第一的觀光人次,這些來自各地的遊客,很多都喜歡奔向沙灘海岸,銀色海岸是其中之一。 沿著D218公路往南走,沿途盡是美景,結合自然、文化、藝術的觀光產業,讓大自然與時尚設計完美融合,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提升到更美好的境界。追索一條優美的銀色海岸,帶給我極大的歡愉,越過阿爾卡雄海灣,繼續往上探索時,我對北起吉倫特河(Gironde),南至阿杜爾河(Adour)的銀色海岸,有了更清晰的瞭解,一一追蹤幾條大河後,我又延伸向大西洋(Atlantique)海岸線、比斯開灣(Golfe de Gascogne)海岸線去認識更多洋流的訊息。滑過天際的韻腳,已非今生的情緣而已,人類自古就不甘於被束縛在土地上,寫琵拉大沙丘時,我把搭配專稿的照片先挑出來,投入許多心血去寫它,越寫越深刻,它疊合我心底許多觸動,因此催生了一本新繪本。 專心畫繪本時,充滿童趣的世界十分瑰麗美妙,可愛的孩童開心堆著沙堡,高而陡的琵拉大沙丘,我爬的時候得像螃蟹一樣橫著走,漸次爬升,才不容易溜滑下去。它是歐洲最大的沙丘,高度超過110公尺,長3公里,寬500公尺。翻閱過大沙丘稜線,再往下走就可以抵達海邊,但大沙丘遼闊得看不見海,我得再擦一層防曬油,帶著耐心一步一步往前走。 一點一滴寫著畫著,銀色海岸不斷呼喚我,我順著風和海流的方向,往上漂、往下游,冥冥中牽引的情緣,誘引我展開新創作,我畫稿裡的可愛孩童,擁有最大的玩沙場,完成十幾幅繪本新構圖,還沒完成上色,我已經迷醉在另一個時空,開始想像它延展續篇的可能性。 滑過天際的韻腳,從來不怕風和雨,想到新的目標美夢,我又裂嘴笑個不停。連綿的沙灘海岸,我一步一步漫行,把充滿陽光的筆,斜斜插入沙中,細柔的沙,覆蓋在身上時,感覺溼潤而清涼,讓我甘心被它掩埋。在沙的縫隙裡,我要掌握時間,切入歡樂主題,再努力衝刺下一幅畫。
-
唱誦佛偈、傳播佛法
106年7月29日國際佛光會金門協會,舉辦年度幹部研習。佛光山金蓮淨苑住持永勤法師,為佛光人講課,為了活絡會場氣氛,特以唱誦佛偈,介紹《貧僧有話要說》星雲大師口述之大作。永勤法師這種以唱誦佛偈,弘揚佛法的方式表現,贏得上級輔導法師--知瑜大法師的大加讚揚,信眾唱得愉快又盡興,更感受到大師的「心懷渡眾慈悲願,深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的偉大胸襟。永勤法師善用人才,這次擔任伴奏引領唱誦佛偈的琴師廖孝瑜師姐,是今年剛從高雄隨夫君邱經理到台開工作而來金蓮淨苑學佛的佛光人,師父獲知她是台灣高級餐廳咖啡座的知名伴唱琴師,馬上要她在寺院成立佛光合唱團,教導信眾唱佛歌。如今這個合唱團在她的教導下卓然有成,除在道場配合活動表演外,還追隨師父到社區弘法演唱,本(八)月3日曾赴廈門演唱,讓佛光山的法音歌聲飄揚金廈兩岸,值得讚許嘉勉。 《貧僧有話要說》是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弟子的紀錄。全書分四十說,六百多頁的大部頭書。述說他在60年前從宜蘭渡化青年,用音樂、歌唱、舞蹈,啟動人間佛教弘法開始,到1963年在高雄創辦佛教學院,接引一些青年學佛、出家,培養佛教人才,共同推動人間佛教的運動,後又遷至佛光山開山的歷史,是大師讓佛法傳遍全球五大洲的神奇故事。 此書每一說都有一個主題,永勤法師就以一首佛詞四句偈,扼要說明該說的要旨,她先指定用哪首歌的調來唱,然後琴聲揚起,佛光人就很快樂地大聲唱起來,最後師父加以開示闡釋。例如第三十七說:《我一生「與病為友」》。四句偈是:「修行帶著三分病,與病為友要知情;春耕夏長秋冬盡,老病死生暗又晴」。我因為近年老病纏身,生活過得不甚適意,甚至有點抱憾。回家就特別翻閱這一說來讀,希望從中能獲得大師的啟示,讓自己也能像星雲大師一樣「與病為友」、「與病和平共處」,還可以創造書寫、弘法的充實又安康美好的生活。 回憶我慢騎單車,還會摔傷到骨折,住院開刀兩次,從打鋼釘到換人工髖關節的折騰,真不可思議,從一條龍變成一條蟲,讓我無法接受,又不能不接受的苦處,骨頭變硬、彈性變差,法會拜拜跪不下去,走遠一點路就氣喘吁吁,心臟變弱,不能負荷了,加上不定時的暈眩困擾,一有徵兆就要趕快臥床休息,造成諸多的苦惱,也不得不服老,推掉一些原本很熱衷的活動,一切以身體舒適為考量,愧對愛護我、器重我的長官、師父與知識的提攜牽成,真的很對不起。 有人說70到79歲時期是最易犯病的階段,80歲以後雨過天青,反而就好了,我已近80,希望我80後真的更健康,無災無難。星雲大師說,面對老病要做到下列四點:一、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二、從看得破做到過得好。三、從藥物治療到心理治療。四、從放下執著到安然自在。我要努力實踐,與病為友。
-
英坑黃禮蘭家族紀事
英坑是金門東半島一隅的小村落,以黃氏為主。戶數雖不多,但在近代金門海外移民史中,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份量。不論是南洋或東洋,都有英坑黃氏族人打拚的實績。其中,落腳神戶的黃禮蘭家族就是一例。 1875年,時年33歲的黃禮蘭(又名禮延),自金門經長崎來到神戶。他是較早來到神戶且經商有成的金門人。根據《落地生根:神戶華僑與神阪中華會館百年史》(2003)的記載,黃禮蘭掌握到當時的新興產業,以手工方式做火柴,成立廣駿源號;隨著銷路的打開,累積資本後,投資工廠,改以機器生產,產量大增。除供應日本國內,也從神戶港出口到香港、南洋、歐洲(尤其英國)。黃禮蘭致富之後,返回英坑建了宅第,光宗耀祖。不僅如此,黃禮蘭在海外也照顧同鄉的新僑。著名的華僑家族山后王家,第一代的王明玉(又名國珍)初到神戶發展時,其復興號是由黃禮蘭的廣駿源號擔保才能向日本政府登記,且復興號的成功也受惠於火柴產業。黃禮蘭是當時神戶華僑的重要領袖之一。 期間,黃禮蘭返鄉成親,生有智泰(又名清頗)等子。黃智泰跟隨父親腳步到日本,在火柴廠工作,也在兩地來來往往。1888年,日本政府修改條例,禁止外國人在日本國內設廠。黃禮蘭只好另謀去處,建議黃智泰到南洋發展。於是,黃智泰隻身去了印尼蘇門答臘巨港、馬來亞麻坡另闢天地。黃禮蘭在日本另娶當地太太,火柴工廠則交由日本子孫經營。黃禮蘭於1909年仙逝於神戶,後由孫子信立遷葬回金門英坑。 當黃智泰在金門神戶兩地奔忙之際,也在家鄉娶妻生子,黃信堅是其中一子。1906年時,6歲的信堅,第一次隨著父親智泰來到神戶拜見祖父禮蘭。1916年,黃信堅16歲,再回神戶時,黃禮蘭已經離世,父親智泰也在南洋開拓事業,不久即於1922年病逝在麻坡,由二子信固遷葬回金門英坑。返回神戶的黃信堅,必須重頭開始,只能從華僑的貿易洋行學徒做起。但在不甚富裕的環境中,他習得生意之道,1934年,時年34歲創業,藉自身努力及海外親友資助,成立宜興興記(現宜興株式會社的前身),出口棉布料、海鮮加工產品到東南亞。生意逐漸穩定之後,並將母親及家人接來神戶。可惜好景不長,1937年中日戰爭之後生意中斷,他又將家人送回金門,並隻身前往上海做生意。1945年戰爭結束,1950年黃信堅回到神戶,重振宜興。 1951年,信堅之子黃祖道也來到日本以半工半讀在父親店裡工作。因居留證限制,半年必須出國一次,在香港叔叔信德家寄居上學。1960年,祖道在香港認識了後來的終身伴侶丘珠蘭(婚後冠夫姓,黃珠蘭),並遷回神戶定居。宜興株式會社的生意,包括出口縫衣車、鋼材等,並從印尼進口樹膠,供應日本輪胎廠。1970年,宜興從貿易商行逐漸轉型,到印尼雅加達建立工廠(PT.GIKOKOKOGYO INDONISIA),引進英國、瑞典和日本的技術,生產自己的牌子(GIKOKO)的機器,包括工業用風機、燃燒爐用除塵器、氣輪機發電機組、工業廢水處理、鍋爐等,生意極為成功。2013年黃祖道辭世。我是在他擔任神戶福建會館會長時認識待人誠懇親切的祖道夫婦。黃珠蘭繼承先生的遺願,和在印尼經營工廠的兒子武昭、武麟,持續發揚宜興精神。2015年,宜興公司利用蒸氣除卻附著鋁塊原料的油廢物,鋁塊可以再生利用之技術,榮獲日本公益財團法人地球環境基金會(GLOBAL environment centre foundation)節省能源補助獎金。 2017年7月,住在日本神戶的黃珠蘭女士帶著旅居雅加達的子孫、香港及美國友人一行20人,專程返回英坑祭祖、拜墓,並參訪了金門的景點。從他們身上,我看到華僑家族的生命力及他們不忘祖德的傳統。
-
玉腕青輝
貝多芬的〈月光〉棉花糖般溫柔,甜甜地融入心裡。夢,模糊了,思念繫在風箏線上,乘著初秋的風,攀高、再攀高;往天空,往更高、更遠、更神祕的天空,飛奔。不似嫦娥奔月那種篤定,是一紙寫滿思念的信,尋不到投遞的方向喲! 雷聲響起不多久,雨來了。憂心思念被雨淋濕,化成淚,更要滴落到天明。那一天,送你上山,一路上我們沒有交談,是否彼此瞎猜著,對方最想跟自己說甚麼?我心裡翻攪著,這時候應該說甚麼呢?想是不需要告訴你:我愛你吧!這樣尋常的話,你都知道的。那麼,試著問問你要去哪裡?甚麼時候再見面?想了想,又覺得自己傻,也就不問了。 黃昏,回家途中,我覺得清冷。「你冷嗎?」這話一出口,我就後悔了。一向勇敢的你,暴風雪都挺得住,這會兒有甚麼冷的。笑自己太小看你啦! 我隱隱約約聽到遠處有三、兩聲狗吠,心想你是最怕狗的,因為小時候在山野放牛,曾被惡犬追咬、撕爛你唯一一條最心愛的小碎花褲子,腿上還多處受了傷。「你害怕嗎?」我一顆心七上八下,擔心你一個人,夜裏頭害怕怎麼辦?回神,我氣自己,信心到哪兒去了?我告訴自己,你不會再懼怕甚麼了,除了怕我傷心;或者你也不擔憂我傷心,因為,你已經完全了解,人生就是這麼回事,以後我們會再相會的,在美麗的新家歡喜相會。 我應該要放心才是,放一百個心、一千個心。可是,就像你從來都不放心我離家,一個人到另一個城市去上學、去工作那樣,你總是不斷地操心,我隻身在外,一切都安好嗎?過馬路要瞻前顧後,最要小心摩托車。叮囑我一個人儘量不要走夜路,非不得已必須走夜路的時候,身上一定要帶個哨子,緊急狀況吹響哨子,嚇走壞人……。你幾十年來的顧慮,我不懂,總覺得這些話你一說再說,好不讓人心煩呀!這會兒,你安安靜靜,不再操心我了?我反倒覺得心裡頭慌,你不管我了?不關心我了?不愛我了?我的質問越來越嚴厲,越嚴厲越慌;慌得我吃不下東西,睡不好覺。 那一天,你走得太匆忙,你忘了告訴我這個、忘了交代我那個,我心裡頭埋怨著,最重要的早餐你也不吃,只喝了幾口鹽開水,能不餓嗎?可你全然不理會我的嘮叨,你任性地、決絕地、頭也不回,離開家,離開我。 跟著你許多年的玉鐲子,從你清瘦的手腕上滑下,好像知道離別的時候到了。只有我最傻,最笨,不相信你已經決定狠心、或者放心的撇下我,你自己一個人悄悄遁走。我氣、我哭、我傷心、我捨不得,你都沒有回應。 從甚麼時候開始?我每天癡盼著夜晚來得早些,在焦慮中等待月光,頻頻向天上招手。玉腕青輝,恰似熟悉、溫潤、有母親味道的夜曲,陪伴我清醒著,等夢。
-
古寧頭人,你怎能不生氣?
慈湖列入國家級保育濕地,遭受古寧頭與湖埔村民強力反對,八月三日說明會中砲聲隆隆,甚至說政府強姦民意,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了。古寧頭人為何如此激烈反彈? 一九九五年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定位為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而兼具自然資源保育功能。這些規劃面向都很正確,而古寧頭也符合這些條件。然而二十餘年來,國家公園金門管理處,到底為古寧頭做了那些事情?請金管處臚列說明。如果古寧頭人無理取鬧,那是古寧頭人理虧;如果是國家公園只有管制,而放任沒有作為,那是金管處的不對。 古寧頭是一個六百多年的鄉社,包括南山、北山與林厝三個聚落,是金門最大的一個自然村,閩南式的建築因受八二三砲火的摧殘,至今零落不堪,國家公園補助復建的經費越來越少,而且申核一拖好幾年,還不如縣政府補助其他非國家公園的村落,這教古寧頭人情何以堪? 其次,一九四九年的古寧頭大戰,主戰場就在古寧頭,然而這一場事關重大的歷史性戰役,國家公園到底做了些甚麼?硬體方面,林厝的和平紀念公園是金門縣政府闢設的;胡璉紀念館是縣府出資興建,撥交給金館處使用的;精神堡壘是縣府復建的;和平鐘是行政院文建會鑄建的;南北山的聯外道路,是古寧頭人請福建省主席陳景峻補助經費闢建的。 在軟體方面,古寧頭大戰與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古寧頭是一個重災區,試問國家公園在歷史文化資產保存,到底為古寧頭做了些甚麼?有沒有為庶民紀錄一個故事,演繹古寧頭大戰與八二三砲戰黎民的苦辛?有沒有活化村莊,導入歷史意涵,讓遊客認識千年一戰、現代赤壁古寧頭?如果都沒有,那麼請問金管處做了些甚麼? 金門縣政府六月二十日提出古寧頭跨域亮點計畫,將向中央爭取預算,要把古寧頭建設成國際慢活基地。縣長陳福海說:「古寧頭是整個金門的縮影,不管是戰地、生態、閩南文化,………但還要有故事性,且很重要。」縣府認識古寧頭的歷史地位,做了金管處該做的事。 古寧頭是金門國家公園的重點區域之一,然而金管處未能重視古寧頭的重要性,主動的思考、創意活化與運用,空讓資源一天天的流失,只能被動配合縣府 的施政,古寧頭人還能寄望它有所作為嗎?即使每年的石蚵小麥文化季,還是金寧鄉公所一路擘劃主辦的。 那麼請問金門國家公園,到底為古寧頭做了些甚麼呢?濱海的農地劃入特別景觀區,不准開發利用;整個農地也列入戰役史跡園區,申請農保,還要經國家公園履勘核准;還地於民,除了縣政府還要國家公園同意;鄉村的整建更是限制繁多、動彈不得。然而,現在國家公園要把慈湖列為濕地,搬出國家的法令套在人民的頭上,古寧頭人理應配合,如果古寧頭人不同意,古寧頭人就無理,請問這樣對嗎? 我曾說國家公園應該是一個引領者、前瞻者、規劃者與開創者,政府與人民要共利共榮,古寧頭不僅可以戰後重生,而且可以發一點觀光財;古寧頭如今擁有這麼多資源,卻讓它一直沒落,幾乎要變成一座空村,金管處如甚麼事都不做,所謂「生雞蛋無,放雞屎有」,只揀自然資源保育來執行,而想用緊箍咒式的法令綑縛人民,那只會引起民眾的不滿與抗爭,怪不得古寧頭人要把國家公園趕出去了!
-
表裡如一
接連數日的拜拜,一會兒淋雨、一會兒曬太陽,夫妻都感冒了,外子更是嚴重得厲害,舌破、嘴唇破,走進了耳鼻喉科,難免要酷刑伺候。即使年已半百,仍然像孩子般地經不起皮肉的疼痛而皺眉眨眼,甚而濕了眼眶。 根據醫師的說明,很多上門求診的婆婆媽媽們,其生病的主因,都是因準備祭拜而造成勞累所惹的禍,這難免讓人聯想到一個問題:到底拜拜有沒有達到保佑的效果? 因為累、因為操、因為煩,許多人不吃這一套,人家也是活得好好的!相對地,部份人花在求神拜佛的時間和金錢,那真是嚇死人。多少老一輩的鄉親,平日節衣縮食,遇廟就拜、遇宮就求,島嶼加一加,大大小小二、三百間廟宇跑不掉。這邊問神、那邊作醮,少則順盒金,多則添緣消災救人命,但到底有多神?任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本回境內大鬧熱,他人問我添緣有多少?我回答心意最重要,心存善念比添緣還要好。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不一樣,何苦跟別人做比較?況且祭拜求心安與平安,沒有相互比較的必要。生在這個民風保守的傳統島嶼,自小拿香跟著拜,沒有選擇的餘地,那就衡量自身的情況。平日常聽聞拜窮了的字眼,甚至有外配批評金門什麼都好,就是拜拜多得讓人受不了,甚而因此憂鬱、躁鬱的亦有之。而拜完之後累癱,再上醫療院所求診,那到底效果在哪裡?說穿了,就是花錢也難消災! 島鄉廟宇之多,是一大特色,隨之而來的作醮祈福,一村接一村,外表看似熱鬧非凡,實際上則是所費不貲。當然,這也是廟與廟之間的人神互動,自然有人潮就有錢潮,緊接而來的善男信女添緣金,也是宮廟的一大收入。但人往往也會有相互比較的心理,在「輸人毋輸陣、輸陣歹看面」的情境下,輸了自己的荷包,肥的則是宮廟。而那一尊尊莊嚴的神像,有否神威顯赫地看住功德箱? 不知是個人恩怨、還是一時疏忽,某些廟宇被批評其帳目不清,基於職責,若遭質疑,當事人應該出面講清楚、說明白,釐清真相,倘若傳言是假,理應還其清白;而若是真,則該予以檢討改正,以免最後人神共憤,這又何苦來哉! 所謂盡孝比燒香好,善念比添緣佳,要燒香拜佛前,先問行善行孝有多少,否則也只是虛有其表而已!要如何能表裡如一,端看自己平日的作為,所謂「君子重平數」,倘若虧心事做太多,並非燒香拜佛就能求取心安,或消災解厄!
-
我的「五年級」同學們
不太敢沒事打電話給我「五年級」的同學們,很像彼此沒有什麼正經事就很難說得上話,但談了正經事,又覺得各有心事,想到許多「事業未成、婚姻未就、年華老去…」的長久心結,帶點正經又有點無可奈何的不堪敘述,陷入不說,接下去可能無話可說,說了以後會有點後悔,所以沈默是彼此的常態,冷淡是有意的態度。 很沒特色的一群人,在成長過程中,有軍國主義與刻板教育的陰影,在師長、父母與政府當局的壓制下沒有創意地受著教育,老老實實地不敢反抗,規規矩矩地照科舉或傳統的價值觀行走,沒有大錯,也沒有突破,人云亦云地經過許多年,明知道這其中有所不妥,還是默默地實踐著「反共復國大業」,在人群中毫無特色,也不見突出,童年已見老成,少年既成鄉愿,直到中年,才覺一生無可述之事,可誇之行,庸庸碌碌,十分不暢快。 而且既不敢彷市井人物,放浪形骸,縱情聲歌,亦難躋登高雅,談文論藝,賞樂聆曲,往上爬、往下走都有點尷尬。 我很想念年少的同學們,但想的總是我們的年少時期,不是長大的他們,長大了,我很少得到他們的支援,自己也無法幫助他們,彼此不見面,不聯絡,宛若在不同的世界裡;我知道若輕鬆地在街道轉角處相逢,那與昔日面貌有些相連的人兒,畢竟還是有「認得」的喜悅,旁邊有對彼此兩方皆感陌生的雙方配偶、親人,只是大家都不耐久等,寒暄幾句,交換一下資料,說再聯絡、再見,就這樣走了。 我們沒有上代的歷經風霜,也沒有下一代的玩世不恭,我們小心謹慎地應對處世,沒有架子,沒有派頭,穿著不講究,吃得算隨便,存點小錢,做點小事,冒險的事不做,吃虧的事少來。 很沒味道的生活體驗!說「學運世代」太浮誇,那些人只是我們不認識的少數,現在就在電視新聞裡頭的人物。 我們同學沒有幾個會玩,年少時打打球,跑跑步,長大後,連健身房都很少人會上,出國就剛結婚時的蜜月,後來上班變成習慣,休閒還覺時間太空白。我們還是挺上進的,有人讀書,有人考試,但各搞各的,上榜不請客,得名不公開,大家在城市的海洋中默默地游走在小小的一側水域。 我們活在「不要變老」的年代,沒人告訴我們如何變老,只是我們卻一直變老,老得如此彆扭,又如此不習慣,我們的時代過了,二十一世紀都過了近二十年,而我卻總還想著我們是「五年級」同學。 這就我,這也是我的五年級同學,我是他們的一份子,他們是我的重重倒影,在一片陽光處,見不到影子,在黑暗中也見不到彼此。 我們唯一的一生呀?還要走向那裡?還想做些什麼?親愛的同學,我們的時光那兒去了?
-
外婆的十五秒
如果要我羅列二十一世紀生活的幾個重大改變,我肯定得把影像的取得難、易,記上一筆。在我的成長年代,拍照是不得了的大事,記得有回親戚從台灣回金門,帶了台相機,經母親央託,答允幫我跟弟弟拍張照。母親急忙趕回家,我恰在屋子後邊玩耍,聽到母親在屋內大聲嚷我。母親的喊聲在屋子迴盪,不待我回應,已經竄出門外,我正好跑近屋子側門,還不待問,母親已急著要我更衣、換鞋。 我趿上過大的皮鞋,與弟弟站在屋後,雙手下垂,十指伸直,渾像罰站,靜待拍照。母親沒有走進照片裡。母親開心,又不好笑出聲,我看著烏黑的相機,忘了是誰幫忙留影,但記得母親的眼眉,彎成弦月。日後再看到照片,母親不在裡頭,我總能看到母親,笑得滿滿的。 到我有能力購得數位相機時,已是二十一世紀初,我羞怯地踏進一家又一家的相機店,裝作無事參觀櫥窗,每一台相機我都想要,雖然知曉時間只有一種,但彷彿相機不同,便能看到不一樣的時間。我買了一台四百萬畫素的相機。方正造型、金屬機身,滑動機蓋開機時,藍光Led閃爍時,鏡頭同步開啟,非常炫眼。沒幾年,它被時代汰換了,當年的輕薄已不輕薄,刪除重拍已是數位時代的基本常識。 無論是首購、二購以及再購相機,我總好奇照相器材從業者,能否知曉他們的工作不單是光影的逼真呈現,而是關於紀錄與失去,對於亡逝的不停召喚?這行業似與消逝無涉,他們所銷售的任一台機身,不管輕薄與厚重,都遠遠超乎畫素多寡、討價還價,而逼視生命的內在了。 我曾為文懷念外婆,六舅許水富來訊,沒有多說,只附上連結文章的網址。不說的說,經常說得更多。我沒有回訊,但想起可以給六舅另一個連結,一個生與死的連結。那一年,外婆往生前,我與母親同往探望,六舅恰好也在。外婆高齡九五,中風且失智,母親不停跟外婆說,我來看她了,希望外婆能喊一聲、兩聲我的名字;好像我的名字也是明證,證明外婆好了、不久後能下床了。 外婆沒開口說任何一句話,她點頭微笑,像在說她都懂,謝謝她的女兒、謝謝她的兒子,也謝謝我。外婆的微笑那麼地軟,我跪在她跟前握她的手時,淚也軟了。我不想外婆看到我流淚,起身走到外頭,盤桓了好一會,想起我帶了相機,可以拍照、錄影。 我只錄製了一段,短短十五秒,那是首購的數位相機,最長的錄影時間。 我找到記憶卡,存取無誤,寄檔案給六舅。它還在嗎?它在哪裡呢?還好,我的第一台數位相機就在抽屜裡。它的機身底下有張貼紙,註記銷售時間與店名;註記著鏡頭開啟後,它的所見、所聞,都將超越一時、一地。因為這段生、死紀錄,每回經過照相館,我都心情肅穆。每一個快門,它們其實都不快,而是很慢的、越慢的,看過我們。 沒料到幾年後,六舅寄了這段錄影給我。沒有訊息、沒有圖案表情。六舅忘了,是我錄製了影像、是我寄給他檔案。我就當作初次看到它,點開它,然後,把當時忍住沒流下的淚水,一口氣,都流開了。
-
當我獨自站在茅山塔下
每一次站在茅山塔下,總會有意想不到的視野。 70年代,帶著我青澀的朝氣走近沒有茅山塔的塔山,當時是軍管時期,無法爬到最高的地方,山頂就像被軍方隱藏的秘密,讓我充滿想像。 我和同伴們會在附近的塔山靶場逗留,槍聲噠噠的射擊場和煙灰四起的緊張氣氛,我以為,這就是茅山塔的聲音和氣味。射擊後靶下沙地的彈頭,是我們眼中的寶貝,撿拾彈頭是被大人禁止的危險行為,卻是我換取麥芽膏、好吃糖的甜蜜機會。 現在想起,口舌之間充滿酸酸的刺激感與甜甜的愉悅感。 80年代,青春讓我鼓起勇氣再次往塔山探險,第一次站上制高點,只見茅山塔的殘跡。我眺望一色碧澄的水頭灣、綿延不絕的蚵埕和風采萬千的潮間帶。我俯瞰水頭村,聚落因為單打雙停受了一點傷,因為戒嚴找不回過往的熱鬧。 登高望遠,志氣飛揚。 90年代,茅山塔矗立於山巔,我提起筆,開始記錄茅山塔上的時光倒影。水頭村因為國家公園的介入,積極修復老房子,一棟棟頹圮的建築不再被遺忘,背影越來越堅強,越來越熱鬧。水頭灣卻悄悄改變了容貌,蚵埕不見了、潮間帶消失了,最美的風景都遺失了。 這些年來,當我獨自站在茅山塔下,看著周圍景致慢慢的變化,新式建築拔地而起,番仔樓、古厝、宮廟、宗祠因修復而換上新裝,民宿林立,觀光客蜂擁而至……,我有一些思考。在經濟成長和消費行為興盛之下,我們從在地的水頭歷史、南洋建築、閩南文化索取資源,過渡耗損,是否應該好好撰寫一些關於水頭聚落文學、歷史、地理的故事。 從20世紀跨入21世紀,金門已無戰爭,因為無知或無心,有些文物被破壞,有些文化被遺忘,還有一些傳統默默在消失。 昨日,我又駐足在茅山塔下,從亮澄澄的陽光裡,看見高粱聳起的背脊,一株株穗在拔節,穀粒飽滿 ,在夏風中對我微微笑著,似乎有話對我說,它說:「從喧囂中走入水頭的過往,於浮躁中靠近水頭的內在……在沒人留意的地方,靠近它(水頭)的身旁。」提醒我將思緒延伸到讓人動心的細碎,懷念已經遠去的韶光,書寫生活中的細膩與深情。 我試著將筆觸延伸到水頭的某個地方或時段,一心沉浸在往日的生活裡。一段從歲月深處跋涉而出的經歷,都帶著傳奇和記憶的沉澱,那些過去含著我所嚮往的馨香。即使是陳舊的器物,如一個瓦罐上閃爍的光澤,浸潤著光陰的汗漬和呼吸,能幫助我一遍遍回到往昔的年華。慢慢地用情感浸潤故事,打磨情節,挖掘時光縫隙裡泛著暗香的那些人事物。 書寫水頭時光故事,我懷著虔誠敬仰的心。 多年以來,我一次次地遠行,一次次地抵達,無論走得多遠,都會本能地回過頭來,返鄉,登塔,從遙遠的地方,仔細端詳著自己生活的土地。站在茅山的制高點,距離給予我足夠的清醒,我想起無數個澄明的清晨,靜靜地站在這裡,目睹金黃色的晨曦,照亮水頭聚落的屋頂。 茅山塔佇立在大地,我獨自站在茅山塔下,地面上佈滿我的腳印,原來過去的歲月裡,我曾經徘徊,曾經猶豫,曾經原地踏步。如今,我邁開步子,摸索出一條新路,喜也罷,憂也罷,眼前一片光亮,我可以看清世上的萬物。
-
紅學
「紅學」一詞在嘉慶、道光年間出現在當時是個開玩笑的說法。而研究《紅樓夢》成為嚴肅專門的學問始自胡適。胡適的研究初步証實了《紅樓夢》的作者為曹雪芹提出了「自傳說」。從此《紅樓夢》的研究工作與清代考據學與民初的整理國故匯合起來。 由於傳世版本多欣賞角度與動機的不同,學者們對於紅樓夢的作者與內容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其中大致可分為四派。 首先是索隱派。晚清時不少人視《紅樓夢》為清初政治小說,旨在宣揚民族主義弔明之亡批評滿清。1915年蔡元培撰寫《石頭記索隱》總結其說推論小說中人所影射的歷史人物。故此視《紅樓夢》為政治小說的觀點被稱為「索隱派」。 其次是考証派。1921年胡適〈紅樓夢考証〉一文是「自傳說」的開山之作。胡適認為《紅樓夢》是曹雪芹的自傳,寫他親見親聞的曹家繁華舊夢。在「自傳說」的號召下,許多有關曹雪芹的史料陸續被發現,從考証曹雪芹的身世來說明《紅樓夢》的主題和情節。 受「自傳說」影響,不少學者集中研究作者曹雪芹的生活。就考証曹雪芹的家世而言,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証》是集大成之作,他把歷史上的曹家與小說的賈家完全等同起來。這種「考証派」紅學已變為「曹學」。 再來是鬥爭論。「鬥爭論」始自1954年李希凡等大陸學者對「自傳說」俞平伯的抨擊,卅多年間在大陸學界一度取得紅學的正統地位。「鬥爭論」認為《紅樓夢》不是自傳,而是「很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階級鬥爭」。 最後是文學批評派。「文學批評派」從文學觀點研究《紅樓夢》,注重小說作者在藝術創作上的意圖並通過全書的結構加以發掘。清末王國維以叔本華的美學觀點研究《紅樓夢》,提出卓見是從文學觀點研究《紅樓夢》最早又最深刻的一人。因「考証派」紅學興起文學批評一度成為絕響。 20世紀70年代初余英時提倡「紅學革命」,著重研究曹雪芹的藝術構想不再自限於自傳說。若我們以胡適及余英時兩人論述來談紅學,不管是從研究成果的數量或對「紅學」這門學科的建立成績來論,余當然不能與胡相比。余英時的紅學論著主要是兩篇文章,一篇是《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另一篇是《近代紅學的發展與紅學革命~一個學術史的分析》。他在紅學上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對《紅樓夢》研究的轉向問題作出了探討,即提出了所謂「紅學革命」的問題。但從對學術史的影響來說余英時的「紅學革命」與胡適的「新紅學」一樣都有著極為廣泛的影響。 另一方面無論是胡適的「新紅學」,還是余英時的「紅學革命」,他們在表達自己的學術理念之時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清晰,但事實上存在著一系列不容忽視的盲點。胡適的「新紅學」範式和余英時的「紅學革命」範式一樣都是既給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新觀念、新視野、新領域但也同時又把後來的研究者引入了盲點。意以為與其皓首窮經似地耗在爭論不休之紅學上,不如且以文學批評或比較文學的觀點來研究《紅樓夢》或許正是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