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何以笙歌默
開始在桌球館打球時,球友總有八位以上,分兩桌對打雙打,分別比賽,主桌對戰之輸隊,得換另一桌與那桌輸隊再戰,另一桌贏隊,則到主桌再戰,你來我往,循環不已,互有輸贏,氣氛熱鬧,絕不退讓,但不知何時開始,有人調離現職,有人屆齡退休,有人手受傷,因而長期休養,有人漸意興闌珊,長時間不來,有人打球過程中與隊友鬧彆扭,另找場地打球,然後一一走離球館,零星散去。我還是在下班後大約時刻到球場報到,不是必然有人,有時等個二十分鐘,方姍姍有人來,有時一時半刻不見人,然後球場因颱風破頂漏水,水漬漫桌,起泡脫漆,場館情景更形冷清,每至球館都得賭運氣,看看今夜有人否?開了燈,等一會,沒人,我自行跳繩數百下,再等十分鐘,還是沒人,我就離去。 國中時同學十多人去讀軍校,學期尚未結束,但男生走了一大半,他們在軍校裡各自寫信回校敘說離愁,信寫給全班同學,看完信後,信紙被張貼在教室後側的牆面,滿滿地鋪陳一道又一道,層層疊疊,準備高中聯考的教室裡,課已結束,同學們各自讀書,靜靜默默,大半空蕩的空間,風一吹來,信紙飄飄掀揚,颯颯作響。 工作單位人員調動頻仍,流動快速,新人初來乍到,彼此短時間都無法互喚姓名,待規定一年服務期限屆滿,方各自熟悉,但來年一到,他們又復調離,就如到外島的短期兵役,又如四季分明的節氣輪迴,一批新人更替一批新人,沒有傷感,沒有離愁,人員更迭,制度運作。 小時候,日子平淡,稍嫌無聊,不時在等待春節的來臨,新年前夕,軍車從碼頭載回一車又一車的人潮,我們到廣場上等,有時見到久別的舅舅,有人接到一年不見的同學,然後等著長輩發紅包,等著親友帶著臺灣的肉乾、糖果,等著開同學會,然後一周左右的時間飛快而逝,送走他們時,覺得一年很長,見面好難。 等我終於高中畢業,搭乘軍艦離開家鄉,長久在臺灣讀書、工作,每每逢年過節返金,相聚只是片刻,離別總在瞬間,漸漸習慣來去,卻不習慣媽媽送別時哽咽的聲音。我會回來,當然就得離去,無有行者,無以圖將來,無有留者,無以成家鄉,來去勢所當然。 後來,我長時間在家鄉工作,多年在小島生活,漸漸習慣這樣「笙歌散盡遊人去」的況味,離島離人來復去,來去總不定,往返時無常,久而久之,自己就如等在風中的樹,候鳥來時喧嘩一陣,眾鳥飛去時風猶呼嘯,而樹猶自在風裡等候下一個季節的喧鬧。 風中有歌,時有合聲,音漸不聞聲漸歇,然後春天有春天的雷聲,秋天有秋天的蕭瑟,不問為什麼,一切均屬自然。
-
水火無情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每天三十幾度的高溫,又無雨水的滋潤,走出屋外,頭頂的太陽,都快被曬焦了。炙熱的天候,不躲在冷氣房,呼吸好困難。而夏日的用電量,當然是冷氣的使用最多,這似乎無可避免。 中午的高溫,如沒其他重要事情,一般人都會待在屋裡納涼。而這天,用餐完畢,一如往常的在冷氣的吹拂下,進入甜甜的夢鄉。突然,鄰居來敲門,告知屋外有焚燒野草的情況,要我們趕緊收取曝在屋外的衣物,以免衣服被薰髒,穿在身上不舒服,尤其對塵蟎過敏的人,更須注意。 鄰居之間的守望相助,常常互相幫忙,而助人最樂,亦得福報。屋後叫門我沒聽到,再繞屋前,當兩戶人家走到屋後時,眼前的景象,嚇死人了,原以為是有人焚燒野草,但四下無人,而火勢卻迅速蔓延,尤以天乾物燥,燃燒得更快。 即時救火,但也提心吊膽於周邊的電線、車輛、住戶……等之安全,眼尖的鄰居發現出事地點有「小三牲」,基於民間的習俗,如果沖犯到鬼神,亦即東、西、南、北方的將軍們,那可不是一般人樂意見到的。當求神問卜後,通常會指點出事方位及派金帛紙錢,在每天的傍晚時分,無人路過時,以三炷香在該處祭拜,直到時日已到,再以金紙和小三牲拜謝,小三牲則以鴨蛋、豆乾、五花肉為主,而在每天祭拜時,大門出、後門進,插香之後不回頭,路上遇人也不能打招呼。至於祭拜之後,能發揮多少效果,誰也不知道,更不敢百分之百的打包票。 當下,懷疑火源是祭拜引起,然而此時烈日當空,時間點與民情風俗有所出入,但無論起火原因為何?急急如律令,沒太多時間去思考,眼前先滅火,和鄰居攜手合作,提水的、拉水管的,幸好放假天,多了上班族可支援,不多時即撲滅。也因為評估現況,和鄰居攜手即可撲滅,所以並沒有打一一九,勞駕消防隊。 當穩住了火源,沒事了,鬆了一口氣,也想揪出元兇。調閱監視器畫面,隱約看到有婦人在該處出沒,而禍事已釀成,追究也無用,但還是要耳提面命,凡事小心,尤其是「火氣上升」後的一發不可收拾,將危及生命與財產,水火無情,不可不慎。 綠葉已變黃,天乾物燥多災殃,呼籲眾鄉親,祭祀焚金紙,心誠則靈,所謂「人若存好心,初一、十五免燒金」。而倘若燒野草,亦須考量空氣的汙染,雖然環保單位三令五申叫大家不要燒,但許多人還是右耳進、左耳出。當天空灰濛濛,煙塵的瀰漫,身心不健康,切莫坐視不管,否則傷人與毀己,那就後悔莫及! 空氣品質越來越差,期望無煙無塵的良好環境,從你我做起,更別忘了,星火燎原、水火無情。想要活得長壽與健康,就多積德與行善!
-
海岸巡邏隊的沉思
每天早上醒來,都有奔向海邊的衝動,家住鳳翔社區位於金門高中旁,距離舊同安渡口也不過兩百公尺之遙,海近在咫尺,兒時住在老家夏興,爬上舊家旁邊的石頭磬片上就可以看到蔚藍的海,但是海雖近在咫尺,卻感到遠到天邊般的遙不可及,因為那時夏興是個軍事重鎮,海邊駐紮著海防重兵,還有油庫均是軍事重地,戒備森嚴,再加上沙灘上的鐵絲網到處都標示著:醒目刺眼令人怵目驚心的「雷區」二字,更增添對海的恐懼感,海岸成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虛幻景點。 這幾年金門的海岸經過耗費大量財力人力,曠日費時的掃雷行動,金門的海岸終於還原回原始而自然的風貌,島嶼的意象終於能鮮活靈動地呈現在眼前,清晨踩著輕盈的飛輪迎著清涼的海風,順著濱海的自行車道放輪過去,遇到正是退潮時分,靜謐的沙灘彷彿訴說人生的起起落落、潮起潮落,千年不變的可能還是那一塊孤寂的島嶼。若是遇到漲潮,不管柔浪拍岸,還是驚濤駭浪,都會在腦海中奏出或輕柔或震撼的海洋音樂,浪淘沙永遠是千古不變的大自然節奏。 「我來自金門,是一個美麗的小島,靠近中國大陸,但是隸屬於台灣。」這是我前年到美國參加基甸國際年會,向外國友人介紹的台詞;今年暑假七月帶著學生到日本進行國際交流時,還是教學生以英文這樣向日本師生介紹,要不然在世界地圖中是找不到金門的。但金門屬於海島的屬性是永遠無法改變的,小海島代表著資源的有限,因此歷代先民們必須向外發展,向著對岸的福建,甚至遠到東南亞,後來再向台灣,金門先民們那種遠渡重洋、披荊斬棘、冒險犯難、刻苦奮鬥的精神,在這個目前一切講求福利優惠的時代,似乎已逐漸式微。就因為島嶼的開發和保護是相矛盾的,也就是資源的有限,土地有限、水電能源有限、對過多消費的環境的承載量有限。因此一味地強調繁榮進步,卻忽視了島嶼的有限性;為了激增的車輛必須大張旗鼓地拓寬馬路,卻可能喪失讓人舒活慢活的那一片翠綠樹林。金門這個島嶼未來要成為像大都會般延伸的陸地,還是保有島嶼的獨特性和神祕感,小金門要保有離島中的離島,還是成為大金門陸地的延伸,這實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去過三次澎湖,發現澎湖群島很親海性,因此海洋漁業和海洋觀光成為發展的亮點。金門的漁業已過去大陸漁民採用火藥濫捕造成漁源枯竭,另外港口碼頭的闢建也造成附近漁村的消失,但是即使少了海洋生物資源,海還是海,沙灘不會消失,只是變小;海景依然嫵媚,只是視野會變樣。巡邏在西海岸的美麗沙灘上,望著海漂垃圾,心想如果我們不繼續保護我們的海岸,恐怕有一天我們再也沒有「看海的日子」了!
-
心境
偶爾你也有這樣的時候。一位還算熟的朋友邀你坐坐,品了香茗也喝了點小酒,天南地北的聊開了,酒後話就多。談了禁忌、踩了紅線,雖說沒那個心,也免不得賭氣而走。隔不了幾日,會接到一通不緊不慢的問候。 最近好嗎?還行……。呃,就這樣吧,有空再聯絡。你知道,很難聯絡了。曾有的不快沒有說破,沒有道歉,沒有責備,也不代表沒有發生過。總覺得心裡堵堵的,有個隱隱的芥蒂,慢慢的就成了好久也見不到的朋友。過段時間再想想,何必呢?不過是件小事,如果有人放下心裡那條防線,是否就什麼事都沒有了?但時間不會往回走,自己要承擔自己種的因、結的果,徒呼負負之餘,你自覺到,人是如此的愚蠢與脆弱。 當然,蠢事不止一件,而且幹多了,還能蠢出境界。人家當「推事」的時候,你被動的接下工作;人家在吹噓自己洞察先機、力挽狂瀾的時候,你卻在替他做著擦屁股的工作。「推事」理當遭到嫌棄,在輪轉了一大圈後,卻成了你那資歷豐富、表現績優的上級,而你因為始終被倚重,換來了個雷打不動。許多人為你叫屈,你笑笑的不知該向誰說去,該吹的人繼續吹,該做的人還是要做。你或許已經蠢到一個境界了,卻掩蓋不了踽踽獨行的落寞。「人生就是一種捨與得的過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日子一樣要過,誰也難保沒有苦盡甘來的時候。」你灑脫的說,而且說得很悲愴,卻僅止於自我撫慰,沒啥實際效果;或許有人懂你,但能幫你的,只有你自己。 於是,你試著把話說清楚、講明白,至少日子不要再糊裡糊塗的過,猶如糊裡糊塗的失去一個朋友。你的眼神堅毅、行動果決,但,大家反而不認識你了。「這樣你和那個推事又有什麼不同?」。有人質疑,更多的是惋惜;惋惜傻事沒人做,惋惜一個純淨靈魂的墜落。那就這樣吧,反正傻事應該換人做,為什麼自己就得去當那個理所當然的蠢貨。直到某日,你的上級、上上級暗示、明示你該挪窩了;因為一個單位可以沒有推事,卻不能沒有幹傻事的蠢貨。「為什麼是我?」你大聲的問。除了安慰外,一句回話都沒有。隱約間似乎有人在你耳邊竊竊私語:他們那叫力爭向上、從一而終;而你,只能是向下沉淪、自甘墜落。 倏時,你懂了,話有沒說清楚不重要,自己是什麼樣的「形象」、值多少「價」才重要。以前,同儕、朋友間有誤會,放下身段說明一下就能海闊天空了;不是因為你口才便給,而是你值得付託。但如果有一天,你向下看齊了,自個掉身價了,所有的說明就都成了辯解與藉口,人家不願相信你,因為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感受,你說的話會被自動過濾成一縷縷的輕風,沒一點份量,更談不上效果。於是,你試著往回走,但拋棄的信任又豈會在原地等一個蠢貨? 在新的環境裡,你找回了原來的自己,可能蠢得依舊,卻頗受歡迎,而且可愛得多。故事說完了。你和曾有嫌隙的朋友品著香茗、喝著小酒;屋子外頭強風驟雨,電視框裡翻滾著躁動,你的心卻猶如空谷的風,隨著落葉迴旋、飄落……。
-
閱讀 紙字
大暑天,一直在移動,日光人潮物流,不知不覺日子就消失了。進出校園宿舍或參與畢業搬離或從宿舍搬出校外或進駐,一堆堆一袋袋,紙字物品,待回收或成垃圾,攤在陽光下,顏色莫名憂傷。 結業式後家中就堆滿待處裡的紙字。想到金門俗話「紙字」就是錢的意思。記得孩子國中畢業,基測完清出三大飼料袋的課本參考書試卷,回收賣了360元,我們戲謔這可不止花三萬六。後來弟弟們畢業送回收越來越少,教改一直在改,好像越來越不需要課外參考書試卷題庫,又像拜網路所賜閱讀紙本族群一直在減少,出版社出書印書都用商業考量。 教授課程時學校送來一箱雙A影印紙、又十行紙、格子稿紙,堆積在書房。我一直都很喜歡紙,出門旅遊隨處買筆記本,隨時書寫記事。紙字對我來說是必須,跟錢沒多大關係。我的紙字就只是名詞,看書寫字分享而已,拿到二本「金門演義」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的小筆記本,我很喜歡也分享住在台的朋友,說無價。無價的物品與使用者付費會不會二種思維,金門一直在推閱讀,行動車、圖書館、文化講座,書展,複合式書店也有,閱讀種子蠢蠢欲動仍略顯貧乏。被譏看書是閒閒沒事,買書是少數族群,書店不如咖啡屋。 返鄉發現許多事都在改變,有自創品牌咖啡、有新創二手書店、書店有咖啡可喝、咖啡屋有書香,閱讀氛圍若有似無的蔓延,藝文人士配合當政者彰顯書院,二岸座談交流,積極打造閱讀島。或我說,閱讀看書本就是生活一部份,隨興隨處隨時,不必依古人言:讀經宜冬、讀史宜夏、讀諸子宜秋、讀諸集宜春。大暑天窩圖書館看書是真享受,購書藏書也是資產,閱讀與運動同等重要。簡媜「十二項禮物」日本「書房鑰匙」、湖濱散記、生命清單,許多書都曾提到。 紙字是錢亦是古老智慧,「古騰堡的學徒」一書印刷術起始,書說,我們寫字的墨水象徵純粹的謙卑,寫字的書桌則象徵心靈的祥和,又言:需儲存多少哲學與信仰的靈糧,囤藏多少文學音樂藝術之真善美,才不會變成一個哀嚎老人。閱讀必要、運動必要,二者活動活用活化人生,我們蹣跚學步嗷嗷學語,接觸紙字薰陶,滿腹經綸終成智慧,集結精彩人生。紙字曰說成錢或流於世俗,為文人不齒,也曾有洛陽紙貴。記得老父幾年前終年病臥在床,央家人將數張千元鈔換成疊嶄新百元票放皮夾壓置枕頭,有孫兒女進房探視阿公就給一張,小兒女們喜歡在阿公房內進出,在阿公大床上窩著吃飯順便看電視吹冷氣兼討論功課,阿公若聽聞必須買紙筆文具又拿百元鈔給,老父的錢充分運用了紙字的智慧,讓房內熱絡,一改病苦老人房間長期的黯淡,低迷氣味。 台灣有多處惜字樓敬字亭,用於燒毀書有文字紙張的地方,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焚書香煙化成蝴蝶翩翩飛起。近代環保念起書紙再生利用,現代人也漸漸無視紙本文書,瘋迷網文優游網際無國界,高科技電子書,智慧瞬間爆發,文者喜憂參半,紙字化成無形。無形資糧集聚內心,慢慢反成潮流,國際推崇閱讀又成風氣。之如小小的金門島,廣為之閱讀島,期待紙字將又成洛陽紙貴。
-
生活‧語言‧環境
在我們日常生活習慣的語言是什麼呢?是不是語言會越使用越流利呢?當然,有些語言因為時間、空間而漸行漸遠,要再找回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有人跟我說:語言是流動的,言下之意,它會改變,所以今日我們在努力的是「保留」,保留說的人、說的腔、寫作的人口……,但如果大環境是殘酷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有限的。今年二、三月去了一趟星馬,在馬來西亞龜喀港腳,我們彼此說的話是金門的「閩南語」,在咸水港也是熟悉的口音,到底是外公、外婆教得好,還是其實是大環境有利於傳接故鄉的語言(但他們多半是在馬國出生的),尤其是我看到、聽到年紀漸長身體欠安的舅舅和他的曾孫女在合唱「天黑黑」的時候,心中好感動。 有趣的是現在的孩子說的可能是摻雜的語言,聽到純正的反而可能「聽無」,素蓉校長說的那四個字真是「經典」,當長輩說了一些話後問孩子「聽有聽無」,孩子的回答是「聽無聽有」,意思是說最後那二個字「聽無」聽有,所以不習慣用、不常用,會越顯生疏,很多的笑話不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嗎? 我自小和家人用閩南語交談,到台就學雖和同學用華語溝通,但每回打電話回家說的也是家鄉話,同學在一旁聽了驚訝不已,怎麼說話那麼快,都聽不懂,回金後持續教了多年的閩南語,不敢自豪說得多流利,但至少八九不離十,除了平常真的極為少用的用語外,大體上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金門人對閩南語還是個「愛用者」。 最近去台中國教院參加培訓,一群推動本土語言的夥伴齊聚一堂,台上的講師為我們加油打氣,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有人是專攻一語,有人則是集多語於一身,想起有人說「原住民族語」已進入「加護病房」,「客家語」是在「急診室」,「閩南語」則是在「普通病房」,如今前二者已列「國家發展語言」,而後者呢?講的人相較比較多,但還得看大環境重不重視才是。 我之前的室友來自澎湖,這回則是花蓮的布農族,她先生是阿美族,一家住在客家地區,我好奇的是她的小孩學的是哪一種語言?反觀當下的金門,一樣是各種語言都有,當然閩南語是大宗,但原住民族語、客家語,乃至於新住民語也都有,這是必然的趨勢,當然是好的現象,代表多元文化的融合,可以學習各種語言,但要保有一種語言相形之下就要更費力了。 好像要保有一種語言,不單單與大環境有關,自己的堅持也很重要,還要不時的進修,多看、多聽、多說、多寫,參與「認證」是當下走向專業的道路,也是自我挑戰的方式之一,這不是學生的特權,社會大眾也可以一起來,正因為它要通過不簡單,所以有人建議可以先從較簡單的著手。 一個人走,走得快,一群人走,走得遠,想說的是對於語言,生活上要常用,不僅是在學校,大環境要支持,尤其是對自己自小就使用的本土語言。
-
謙和低調的成功商人:方耀明
我所認識的新加坡金門裔企業家不在少數,可以這樣說,在這些成功商人的言談舉止中有一種普遍性的特質:勤奮、謙和、低調且不居功。方耀明就是其中的典型。 做為金門烈嶼後頭移民第二代的方耀明,父親方文言25歲時下南洋,落戶星洲,70年代靠著一艘小船,克勤克儉地把包括他的三男四女養大。1955年出生的方耀明,童年時期即隨父親出海,看著父親開船、運送貨物或載送船員,對海洋產生無限的憧憬。他回憶小時候一個人在船上過夜的畫面:「夜未深時,我會靜靜地看著河上的景色。入夜,維多利亞紀念堂大鐘樓傳來的報時鐘聲,以及直落亞逸回教堂的祈禱聲,至今還在我耳畔縈繞。」年少的生活經驗,讓他對充分掌握到新加坡河口的水域環境,漲退潮的時間及船隻駕馭的知識等,奠定日後事業的基礎。 高中畢業後,方耀明毅然投入海運業。他先是幫忙親戚駕駛駁船,一年後,以8,000新幣的積蓄買下生平自己的第一艘船,負責載運貨物、船上用具與船員。這段創業的日子,他稍有積蓄便再借貸款項,購置新船。生活過得非常簡單,以便能提早還清債務。 1981年,26歲的方耀明與親友合資創立了一家名為Boltana Marine的海運公司,經營貨運代理,正式向海運業發展。接下來兩年,他運籌帷幄,先後創立永合海運、聯合春海事公司,分別提供拖船和載客服務,船隻愈來愈多,生意也擴展開來。 1987年,新加坡政府完成了歷時十年的新加坡河清潔工程。這也意味著,金門人賴以為生的傳統駁船業走入了歷史。但是方耀明懂得捉住時代的趨勢,配合新加坡城市改造的計畫,朝向觀光旅遊業轉型。他的新加坡河遊船私人有限公司獲得經營權,逐年購置外觀維持歷史風貌、內部現代化設施的遊船;碼頭也從當初的一個,發展到今天的9個碼頭。他不只是提供遊船載客的服務而已,更試圖將新加坡沿岸的古蹟、景點串聯起來,提供遊客不同的旅遊經驗。2010年,他的公司以「新加坡兒時記憶」為主題,搭配Fireflies舞蹈表演,大大豐富了旅遊的文化體驗。 方耀明在2010年成立三輪車大叔私人有限公司,擔任董事經理,力圖將傳統行業轉型為現代觀光旅遊產業。三輪車是新加坡交通歷史的見證,也雇用了許多底層的苦力,他嘗試以現代企業模式經營,引進了100輛半電動的三輪車,其中70輛是復古設計、30輛是現代設計,車上並裝有英語、華語、日語、韓語的解說服務,路線有新加坡河畔、小印度區等歷史特色街區。這樣一來,除了提供遊客乘坐舒適安全的三輪車外,也提供了許多勞動階層的就業機會。 此外,方耀明自1979年迄今擔任「文山」社長之職。19世紀中葉以後,烈嶼方氏移民以文山為名,成立了駁船業的估俚間,以照顧族人、爭取地盤,後來還組織了一個附屬團體「輝煌山」,活躍於大坡紅燈碼頭一帶。戰後的文山依舊興旺,會員除了平日的生意外,積極參與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公益事業。1979年文山向政府註冊,更名為文山聯誼社。幾十年來,方耀明領導有方,成功地將一個傳統的鄉團轉型為聯絡鄉誼、傳承文化的新社團,並曾多次組團返回金門訪問。現在,新加坡著名的景點---牛車水的原貌館博物館,也是由方耀明的公司經營著,感動人心的展示,值得大家一去。 為人謙和低調的方耀明,但在2005年因服務社區有功,榮獲總統頒授公共服務獎章(PBM),2010年進一步獲頒新加坡公共服務星章(BBM),以表彰他的貢獻。2012年他為紀念父親,以方文言之名捐款至金門大學,回饋故里;他也常常陪著母親返回烈嶼探親,並提供金門發展的諸多建議。這些成功的海外金門人,值得我們學習。
-
人生如戲
再高壽的人,總也會畫下句點。再有錢有權的人,那些權勢與地位仍然帶不走。終究,生時一張床,死後只有一具「大厝」陪身邊。 有錢人叫富翁,走到哪裡都如一陣風,總有許多人來奉承,打個噴嚏都會被關心,一旦傷風感冒好慰問,因為平日苦無巴結的機會。相對地,貧窮人家則人見人怕,怕他來借錢,有借不會還,見面就像看到鬼一樣,能閃則閃,縱然閃不過,也要哈啦而過,這即是當今社會普遍的現象,觀感就在一瞬間。 如果能含金湯匙來這世上,除吃的滿漢大餐,亦穿的綾羅綢緞,人生不愁也不憂,不過養尊處優的結果,說不定身上窮得只剩下錢,最後亦覺人生乏味,除了吃,就是睡,這猶如養豬與養牛,不是一般人能體會。而沒有權勢與地位時,則是眾叛親離吐口水,還有誰會去噓寒問暖,管你有沒有吃飯。 走過了數十個春夏秋冬,無論娘家與婆家,都是務農的人家,自小踩在田間的腳踏實地,養成了長大後的務實概念,凡事一步一腳印,踏實過人生。在訪談的數個例子裡,某些生活較貧困者,他們耙柴起火、養豬養牛;上山下海,日子不輕鬆,拉緊褲袋往前衝,這些情景亦多親身經歷過,尤其幼時身處島外島,家境不豐,連穿著都是縫縫補補,父親大人的座右銘為「人窮志不窮」,寧可一把鋤頭來墾荒,也不低頭他人屋簷下,終也養活了全家。即使子女往後各自發展,但亦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縱然成不了富翁、做不了高官,但規規矩矩地做人,做一個有用的凡人。 雖然敬佩父親的骨氣,但也怨恨他的霸氣,當長大走進賭氣的婚姻,遇到艱難,不啼娘家,在紛擾的環境中,竟也度過了近三十年。回顧結婚照,再看今朝的容顏,白髮說滄桑、皺紋催人老,原來年歲已不小。尤其這些年來的心力交瘁,上有老、下有小,尚有周邊的事情要煩惱,有時總覺力不從心! 平日無聯繫的親戚,多得數不清,當紅白事來到,總會互動,尷尬的是到了現場,幾乎是相見不相識,難免心虛是否跑錯場?所謂一代表、兩代表、三代去了了!終於按捺不住跟老人家稟告,年歲已大的他在世一天,人情世事來找,我們代替出馬,當有一天他做神仙,那些平日不相互尊重或上輩不知名的表親,將視情形處理。反正在我們這一輩,早有人不認親、不認骨肉與手足,我雖不至於如法炮製,但不再墨守成規。 舞台上的戲碼,台下的戲迷也雷同,在唱作俱佳的同時,亦道明了人生就是這一碼事,各過各的生活,各自經營人生,挑明來說,即是井水不犯河水。先輩的有福同享、有難共當,或許在這個隨人顧性命的現今社會裡,早已不存在了,我們又何必熱臉貼人冷屁股。
-
站在亞里斯多德的肩膀
某種奇妙情境下,觀看一齣戲劇,觀者本身既是凝視者,卻也是被凝視者?出席一場詩歌盛宴,詩人吟誦聲中,聆聽者同時又是被聆聽者?這似乎過於弔詭而難於理解,教人不免要問:是否藝術就是一面心靈的鏡子,可以折射他人或自己的人生? 面對藝術,亞里斯多德提出這個耐人尋味的說法:「詩比歷史更真實」,因為詩是必然的,歷史卻是偶然。無獨有偶地,在兩千多年後,尼采也呼應他這個理路,有這樣一個近似的說法:「藝術比真理(事實)更重要」,歷史知識以及記憶,在尼采眼中,竟成為人類生命之自主性創造與實踐的絆腳石。如此看來,現實人生是否該說是詩、是藝術之後那尾隨者的角色呢?至於亞里斯多德主張「藝術模仿人生」,那是另一個層次的說法,意思是說詩歌藝術、戲劇藝術……各類藝術,時而具現著人生樣貌,如此而已。 再聽聽王爾德,這位與尼采生在同一時代的愛爾蘭文學家怎麼說?他認為:「人生模仿藝術,遠要超過藝術模仿人生。」記得小時候常聽長輩用感慨的口氣說:「戲臺上有哪種人、哪種事,戲臺下就同樣有那種人、那種事。」這不正恰恰印證了王爾德的論調嗎?所以,歸結到本文一開始說的那種情境,觀眾在臺下,觀看臺上的戲劇演出,像是一種預告、也像一種示現,預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將要演出,或者正在演出戲劇主角的劇本;這當下,觀者便既是凝視者,也是被凝視者。戲臺上誰的故事,在自己真實生命裡,做了不一樣的詮釋,重新賦予這個生命個體另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樣貌。那種感覺,彷彿自己站在時光隧道的入口,忽而興高采烈跨進去,忽而又神色黯然地退出來。觀者此刻的心情,想必有著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迷茫吧! 找一個清明的早晨,將自己從現實生活中抽離,讓真實的人生模仿藝術。場景是大都會智慧型大廈內之一隅,觀景窗外鳥聲啁啾,在鬧市中久住,鳥鳴聲著實成了難得的一件藝術品。陽光灑在餐桌上,水晶花瓶裡,春光明媚,色澤鮮麗的水果,靜靜躺在素雅的籐編果籃裡,兀自等待著故事主人翁醒起,開始演出這一天的劇本。水果刀綻放著凌厲的光芒,一寸寸削去的是果皮?是臉皮?誰急急換上一張更適合時代潮流的面具?剖開瓜果,挖去瓜籽,隨即裝上一顆更堅硬、更強壯、不多愁善感的,心;而後,準備投身向門外的滾滾紅塵裡去……。依照世俗說法,這種行徑,叫做武裝,成語或稱做是洗心革面,人生重新出發。是吧?誰且說這一齣戲碼是「一天中的美好時光」!忽然,這個微小的聲音,在心裡頭盪開來,漾成一朵微醺的漣漪。 嚮往人生模仿藝術?在二十一世紀,被現代人過度包裝的繁華裡生活,感覺很戲劇,既真實,又虛幻。主角分明是自己,可又像是在看別人演一齣戲,這戲裡戲外,游離著某種不確定與欠缺安全感的淺薄。是否,我們的生活更需要在現實之外,尋覓一種可超越生活的精神糧食?
-
漫步溫城
一回跟朋友聚會忘了是談些甚麼主題,當我談及遊歷某大都會,大樓之高數量之眾,常讓遊客抬頭觀賞到頸部痠痛,而溫哥華都會區無法望其項背。沒想到在座一位女性朋友,即刻提出質問:「那你是想住那大都會?還是溫城?」為恐犯眾怒,另一方面也是實情,我回說:「當然是溫城!當然是溫城!」溫城雖然沒有為數眾多的高聳大樓,但治安還算良好,社會還算安定,這裡少了一些大都會的複雜紛擾,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總是絡繹於途。 那日,福井、英美相約逛史丹利公園,一行三人便約在Downtown搭公車前往。公園佔地一千英畝,是一處三面環海類似半島型大公園,整個公園幾乎為森林所覆蓋。我們沿著海堤的寬闊步道走去,一旁是遊輪貨輪出入海港的水道,有時帆船緩緩經過,有時快艇疾馳而過拉出一道長長水花。當轉入森林步道,映入眼簾是翠綠的色彩,淺綠、黃綠、深綠、墨綠,在陽光照射下斑駁交雜閃爍多變。偶爾,路上遇見神木般的大樹,三人就像孩童般快樂地展開雙臂來丈量,通常僅能環抱樹圍的三分之一。來到Prospect Point,這是主要觀景點之一,居高臨下,遠望海域,碧波萬頃,氣象萬千。此刻,一艘滿載貨櫃的巨輪正緩慢駛入港灣,遊艇則四處點綴著海面。另一頭,氣勢壯觀的獅門吊橋像巨龍般騰空跨越水道連接對岸的北溫西溫,橋上車輛南來北往一刻未曾停歇。 走向一路濃密的樹林,抵達另一處觀景點Ferguson Point,這裡是另一種視野,可平視壯闊海面的大小船隻。岸邊有綠色海藻,不時飄來陣陣海的氣味。此處有一著名餐廳,取名茶館(Tea House),屋前綠色如茵草坪上,經常有人舉行婚禮。 過English Bay Beach。到Davie街,街道兩旁懸掛著一長列彩虹旗,這裡是溫哥華的同志街。來到West End社區中心,正展售中心學員的陶藝作品,一張張桌面擺放著琳瑯滿目的陶藝品,作品一旁標著價錢。勾起我昔日玩陶藝及學生時代負責陶藝社的一些回憶。 沿著煤港(Coal Harbour)岸邊走,這裡高樓林立是溫城高級住宅居之一。一旁頻繁起落的水上小飛機正忙著來回接送旅客,色彩明亮新穎的飛機增添了天空的美麗繽紛。抵達停靠郵輪的碼頭(Canada Place Cruise Ship Terminal),正有兩艘豪華大郵輪停泊著,過往旅客紛紛停下腳步攝取郵輪鏡頭。 漫步途中福井曾取出計步器查看,希望能走出兩萬步的成績。無疑的,步道所經之處盡是賞心悅目的景致,雖是數小時的行走,一點也不覺得累。徒步成果,應該遠遠超過福井的期望。
-
畫說,沉睡復甦醒的夢
才動念要畫一本以龐貝(pompeii)為背景的繪本,我全身的血液開始加速奔流,我趕緊調整呼吸,情緒卻一樣澎湃激動,之前寫走過的歐洲國家與城市專稿時,我習慣回頭去看自己沿途拍的照片,看得越多,回憶越深沉,文字越靈巧。龐貝卻不是這樣,我不敢多看照片,看多了會離魂,魂被勾走了,要再找回來,無法依靠文字,只能畫畫,一筆一筆的畫,把火山灰一點一點凝聚,從迷霧中慢慢拼組回自己。 之前,為一句描述語「龐貝於西元79年8月24日被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的火山灰覆蓋」,我陷落巨大謎團裡,在還沒走進斷垣殘壁的古城前,我們先走進「拿坡里國家考古博物館」(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看展時我不斷拋出問號,有些得到解答,有些依舊充滿迷惑。來到龐貝遺址,我發現得靠圖像思考,再加上豐沛的想像力,才能逐步拼組我想要知道的一些故事。 龐貝古域,佔地66公頃,一望無際的龐貝,我們足足走了一整天,依舊看不到盡頭。矗立在龐貝廢墟中的裝置藝術,每一件都帶給人視覺和心靈上莫大的震撼。走在街區和住宅區,可以根據房屋內的出土文物及其他發現,用心去感受、體會它被火山灰覆蓋前的情景。不管是廣場、神廟、劇場、商場、大會堂、體育館、鬥獸場等遺跡,每一處都吸引我們再靠近一點。我們從豔陽高照走到烏雲密佈,下雨了,仍披著雨衣繼續往前行,雨越下越大,斷垣殘壁催促我們,前方還有一座古宅,它保留更大面積的溼壁畫,等著與我們跨時空相會。踩著地面一條一條越來越寬的水痕,我心裡一樣激動,旁邊同行一段路的金髮女孩問我是否住在這裡?啊,我多麼期望自己真的住在這裡啊,最好餘生就膠黏在這裡,感受更多震撼,探觸更深沉的生命。 龐貝帶給我極強烈的感應,拍龐貝照片時,我不是拍它的形形色色,而是拍自己的心境轉折、心靈投射。畫一本以龐貝為背景的繪本,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未來,我勢必會一次又一次造訪龐貝,靠近沉睡復甦醒的夢,連結更多神秘的觸動。活著的維蘇威火山(Vesuvius),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雲影在天空移動,火山也跟著變化色彩。持續在探挖中的龐貝,與未來可以更清晰驗證諸多面向的龐貝,將交會出什麼樣的火花呢?人類文明不斷在演進,科技不斷在更新,即使被覆蓋、佚亡的古城,仍可再造,極力還原真相。 我站在一座青銅雕像背後,拍下他的身影,他面對著維蘇威火山,從他的眼睛看出去,龐貝城外的住宅區,有群樹圍繞著,熟悉的橄欖樹映入眼簾,住宅外圍有一片露天棚架匯聚成一個市集,人群走動著,平靜的日子鮮活鋪展在陽光下。
-
親情、友情、社會情
四十歲第一次主官體檢,發現血小板值數特高,總結體檢報告書,並沒給我任何建議,經我請教醫生,他說可能是天生的,如發病再看醫生,到六十一歲退休所幸都沒發過病。退休後有時間沒事做,決定追蹤這病根,於是每週赴台檢查,很長一段時間,備極忍受勞累,可謂自討苦吃,沒病找病看。最後經鑑定是血液異常,要長期控制,現在每三個月要回診一次,與病為友,已不為苦,因一定要會病友,才能在台順便看看子子孫孫與老友,反而成為我期待赴台的快樂時間。 106年8月17日在北榮看病,掛號號碼適當,抽血、驗血順利,醫生看了病情還滿意,就指示依舊用藥,我欣然承受。看病沒節外生枝,那我就有時間找老同學敘舊,一起懷念過去學生的歲月。我最想找我心中最敬佩的小學、初中的同學楊誠對叔公,但我從小直呼其名,情同手足。他是現任中央再保公司董事長,事忙會議多,去前一定要先請示有無空閒?楊董認真負責,是職場常青樹,年八十已任公職五十年,還炙手可熱,公司熱門人選。 19日我報名參加金門縣退休教師協會,在台為「世運會加油、反年金亂改」遊行活動,聊表盡一份心力。在台的「反年改團體」計畫就是要在這種國際性的世界大學運動會活動中,故意鬧場給蔡英文難看,讓國際人士看見台灣的真面目(借用柯文哲語),難怪蔡震怒,下令嚴辦!蔡為何不想想這些老人家,吃飽飯沒事幹,金門搭機飛台、南部包車北上,天這麼熱,不怕中暑?還跑來鬧場嗆聲,為何?因你政府背信爽約,損害了他們的權益,他們不該抗爭嗎?蔡說,如果你們這樣做就能影響台灣,那也太小看台灣的力量了。我也要仿效說,如果妳大權在握,為所欲為,倒行逆施沒妳辦法,那妳也太小看上天審判的力量了。 20至24日女兒請我搭公主號郵輪赴日本玩,想起98年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舉辦在郵輪召開會員大會,然後上岸遊星馬。我有意參加,適奉「兩岸和平消災超薦祈福大法會」,我時任金門籌備處主任,責任在身不敢去。這次同樣碰上兩岸和平消災超薦祈福大法會,因沒任何兼職,沒參與也沒影響,所以就放心去玩了。 20日中午我找子子孫孫都來聚餐,每次來台時,這件事是我最樂意做的事。餐畢女婿送我們到基隆港搭郵輪,我們比照機場出國通關,只多一樣要把信用卡號刊進名牌上,以便上船額外消費使用。船很長很高,前、中、後各有幾座電梯,十八層樓高,雖有中英標註,但看來也很複雜,不容易找地方,如果不是女兒引導,我真適應不了。船上二十四小時提供飲食,好多處餐廳自助式或點餐式任選,每天都安排許多節目,讓你欣賞不了,最愛的健身房、游泳池都沒時間去享用。我們在船上狂玩一天,第二、三、四天都放我們下船遊日本列島沖繩、宮古、石垣三島,載客千餘人,分梯次有秩序安排下船,有的團體下船繼續包車出遊,自由行的就僱計程車或自行租車去玩,女兒在台已計畫好,沖繩島包僱計程車環島,指定要參觀列為世界遺產的琉球王宮、日本傳統市場等景點,宮古、石垣二島,自行租車自駕去玩,日本車方向盤在右,靠左邊行,跟我們不同。同事譏諷她要為老爸加倍買保險,其實她開的很順、很穩,只是我常提醒不要開太快,因我們不趕時間,我認為租車自駕比僱計程車參觀舒適,行程完全可自己控管,不會太累。在石垣島我們去川平灣乘座玻璃底船,觀賞精彩的水下世界和珊瑚礁;在宮古島我們去參觀池間大橋,祈禱金烈大橋能夠順利完工,成為金門觀光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