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新年私語
還來不及探問是否辜負韶光,時間便一溜煙來到歲末年終。 早已過了回顧檢討立下新年新計畫的年歲了,日子是好是壞,除了坦然迎對,再無非分之想。也許是陰魂不散的疫情帶來隱隱地威脅感,也許是到了歷經人生風雨的後中年期,讓人處在新舊年的交界處心情也無多大的起伏。 此刻,我倒羨慕起同學薈容,她在五月天跨年演唱會上情緒高昂地歡度了一個晚上,我們只能興致缺缺地在心裡默默祝福她熱情永續。 住處離市政府不遠,信義商圈從聖誕前夕一片火樹銀花,燦爛奪目的街景將延續至年後,似是為疫情侵襲的禁錮時日彌補一點華麗生機。每到了跨年夜,巷口總是擠滿了無數人群等待著101大樓釋放出的燈火秀,集體抬頭仰望,共享片刻的激昂吶喊。 前些年也曾帶著朋友或獨自一人漫步至路邊,癡癡對著摩天大樓倒數計時迎接一年的初始。只是,多年以後,我再也無意擠身人群參與這份喧騰了。想是已然明白「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人生景況,但更多的是對於這類節慶的儀式化漸漸失去熱忱。 我想起有一年年底,我把母親從妹妹家接來同住,因空間狹小,我與母親只能同床共枕,恰逢跨年夜,熟睡中的母親被看完煙火人群疏散的轟鬧聲吵醒了。她轉身問我,三更半夜的怎麼這麼吵?我說年輕人剛跨年回來。母親不再對此回應,卻把話題岔開了千里遠,她帶著企求的口吻對我感嘆,妳年歲這麼大了,還不趕快找個人結婚作伴……。 為了逃避母親的碎念,凌晨三點,我起身著衣到隔壁街的通化夜市買來她愛吃的紅豆湯圓。計策圓滿成功,母親未再叨唸我的婚姻大事。元旦當天,沒有絢爛的煙火,沒有澎湃的心情,母女兩人滿足地吃著熱騰騰的湯圓,共度了一個溫暖祥和的夜晚。如今回望,我最親愛的母親已離世四年了。 時間如消散的煙花,一年一年過去了,前幾日,整理塵封多年的隨身碟,無意發現幾張年輕時的照片,那時還是尖下巴的臉蛋,烏黑的髮色,明顯的鎖骨,不胖不瘦的身材,經時間催化,對比今日,簡直判若兩人,猛然驚覺自己也曾有過如此美好的容顏,只是當時渾然不覺。 光陰易逝,青春遠颺,不僅外貌身形的改變,夢想在載浮載沉的人世裡也悄然褪色,多少雄心壯志早已無情地蒼白地淹沒在時光的巨河裡。 我們無力阻止生命的定律,也無力扭轉時間的流逝,卻可以在有生之年讓自己過得更好,讓內在更強大。2022年已然開始向你招手,我無畏地迎接它的呼喚,會比往日更關注健康更節制飲食,然後繼續寫稿,繼續編書,繼續守住那些珍貴的原則,繼續與我在乎的親人朋友吃喝玩樂談天說地。 最後發自內心地祝福此刻正在看「浯江夜話」,那些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新年快樂!健康平安!
-
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
去年三月中旬某日晚上九點多,驅車在板橋市郊一窄巷道會車,為了讓對方來車先通過,於倒車時與後車Kiss了一下,造成他車子的前保險桿有道二公分左右的小刮痕,那種情況大概花個一兩千元即可了事;春初天寒,七個多月大的家孫也在車上,我說現場談好給錢就一拍兩散,或者到我定期保養的汽車維修廠去處理,但是對方說,因為他車子有保險,要我們配合,請警方來處理,可以申請理賠,等交通隊警察等了半個多小時,兩位交警到達時,搖頭苦笑無奈的表情,似乎認為對方小題大作、浪費警力(只是沒說出口),完成現場採證後,再到交通分隊去做筆錄,前後花了四個小時。 事後沒什麼訊息,以為碰到個大善人,就此了事;實則不然,當事人根本不用出面。五月初,某保險公司來信通知,那輛車子換了全新的保險桿,費用16000元,待責任釐清後再談理賠。直到12月2日,收到債權催收通知函,要求清償,才曉得是怎麼回事。我跟保險公司承辦人理論,當時我看他車子保險桿原本就磨損嚴重,跟我的小擦撞只造成兩公分左右的刮痕,一般汽車美容店就可以處理,但是他卻全部換新,如非勾結廠商假報銷就是逮到機會坑人,令人難以服氣;準備蒐集相關資料,興訟以對。 著手瞭解交通事故處理程序。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可於交通事故現場處理完畢七日後,向交通隊查詢事故處理情形,並可申請閱覽或核發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現場相片,並於事故發生後申請「道路交通事故初步分析研判表」,申請提供資料所需費用由申請人負擔。此外,當事人得於事故發生當日起六個月內向當地縣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申請鑑定,費用由申請人自負,裁決情形三十日內核發。談責任歸屬,通常車輛事故鑑定單位都會做成事故兩造都有責任的判斷結論,只是責任的比例多少而已。心想,原本小事一樁,卻要大費周章,實在不情願。 日前,去保養車子,維修廠老闆聽了事情始末,說我是老實人,在交通隊做筆錄的時候說是自己倒車時觸及後車,沒說可能是他未保持安全距離撞上來的,更沒有提到他的保險桿上本來就有好幾處舊的傷痕,不能一概要我方負責。原本想向市政府的相關部門申請事故責任歸屬鑑定,據以協商甚至打官司,繼而一想,走完訴訟程序曠日廢時,也需要耗費一些相關費用等,而且不是面對那個當事人,而是保險公司,乾脆就認賠了事;經過了幾番周折與協商,終以六、四比理賠,達成和解。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個都是經驗問題,凡事要具備一定程度的法律常識,瞭解到做筆錄時表述要周詳;以及有車輛者,選擇保險項目的必要性。一個小小的摩擦,本來三兩天就可以解決的,但是對方仗著車子有保險,從開始報案到與保險公司協商的時間,足足花了九個月,真是折騰不少人。自認是碰到一個缺乏同理心、不友善、不通人情且心態可議的當事人,對他這種坑人的作為,還是餘怨難消;我花錢消災,但願他能心安而無愧就好。
-
直言評事方君子
身為知識人,每一想起哈佛的尤瑞(WillianUry)教授,曾出書指出:「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凡對自己不同意的主張曲意附和,就是懦弱的象徵,只會讓人輕視」時,不由懍起「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的春秋大義,致有本文的問世。 日前,某位以史學為文類的暢銷書,本應賀勉;但史家豈是興之所至可成的。所謂史才、史學、史識、史德,缺一不可,理應嚴謹;尤者,乍閱書中,竟連最基本的年代、角色皆錯亂誤植;尤其是史識方面。有的僅是稗官野史、鄉野傳說,乃至個人臆測的「演義」而已。以余之見,倒不如以小說文類來呈現,既可滿足作者「說書」的心態,又不致於誤導讀者。行文至此,想起尤瑞(WillianUry)名言,豈敢鄉愿不言? 再來是,多年來,此間人士,每以胡璉回憶錄《金門憶舊》來論其事功,豈是待商榷而已!筆者多次披文直指:有關胡璉興學、植樹及振興農村等事宜,從政治學來說,皆是屬於公務員分內之事,不做或做不好,反倒是瀆職!因為:當是時胡身兼戰地政務主任委員、福建省主席,掌軍民大權,所有軍事民政等,本就是他應盡之公務。 姑不管所謂食君之祿,奉君之事;或今日民主時代,所謂公僕理念,「施德政」,本就是分內本務。也只有在封建時代,才會有以為民服務,是施恩於民的「牧民」思想。因此嚴格來說,此間父老以「現代恩主公」稱之,依主權在民理論,豈僅是世紀愚蠢的笑話而已,更辜負了諸先烈,建立民主政治的革命情操。 其實當時不僅金門,台灣也正由省主席陳誠,如火如荼地展開一連串民生建設,尤其是土地改革。而事實上當時戰後的台灣,由於長期受美機轟炸,民生極為艱困,金門卻無此遭遇,加以僑匯之故,因此兩地國民所得,據當時政府公報,相差不到三個百分點,但何以僅半世紀,台灣早已遠超過金門。所謂百年論功過,至此,功過還需論辯? 再來是有關軍功事宜,此間人士率以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來論。事實上,就古寧頭戰役言,且不談胡璉所部投入戰場之時間點,戰場主力其實是李良榮將軍所部。因此若執意歸功於胡璉,恐有負其他兵團陣亡將士之英靈;致於八二三砲戰,結局早在美蘇對峙戰略中已定案了! 尤者,「殺胡璉以謝天下」中,作者,國軍上校劉錫輝,痛訴胡璉所部亂紀殺害無辜的劉父;不旋踵又將剛喪父,未成年的劉錫輝捉丁當兵。每一想起喪夫又失幼子的劉母時,心中之痛,豈一言可解;更恥胡為我黃埔校友之名!尤者,竟有此間人士以「瑕不掩瑜;對金門有功;輪不到金門人來評……」曲學阿世之態,不屑一評! 莫論時空,不近人情,何以為人!本人在不少文章即提到,智、信、仁、勇、嚴等軍人武德,何以仁居「中軍」?道理至明,無仁德之指揮官者,其害更甚於盜寇。此何嘗不是治軍嚴整的岳武穆,名垂千秋之故!昔日,余在特戰部隊時,即曾在深山中;斷糧近一週時,嚴令所部「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之紀,以維母校「愛國家、愛百姓」的令譽,故敢直言評事,方稱君子!
-
告老還鄉,學長們越活越年輕
金門好山好水,福地仙島,利於養生,高齡耆宿處處可見,許多旅居異鄉的學長,都在退休後相繼返鄉,有的陪伴雙親,有的定居養老。許多學長都將屆古稀之齡,家中尚有高齡雙親需要照顧,對於學長們來說,在退休養老之際,選擇返鄉事奉雙親,實乃幸福之事。 鄭學長自部隊退伍後,在中台灣成家立業,已自工作崗位屆齡退休10年,金門老家獨居父親已90多歲,身體還硬朗,行動皆自如,只是放心不下,本可含飴弄孫的鄭學長決定返金陪伴老父,只是長久的煙酒與檳榔嗜好,讓他滿身病痛,有時再度貪杯就下不了床,讓老父常在晚上幫他蓋被子,或是白天煮著稀飯叫他吃點。好在隔壁那85歲的叔叔經常過來串門子,讓家裡不會太冷清,並總提醒鄭學長少喝兩杯,說他到老還要父親照顧,真是黏人,鄭學長則笑笑的回應說阿叔來一杯。 郭學長的媽媽多年前行動不便,請個外籍看護,照顧與陪伴老人家,他那嫁到金城的妹妹偶而回家看看,才知道外籍看護很懶,常睡得很晚才起床,晚上還常跟阿嬤說9點要休息,讓老人家獨留在客廳,自己則跑回房間,用電話裡跟家鄉親友聊天,而且叫她幫忙買菜煮飯,或定時打掃房間……等等,看護都要求加薪,否則不做。不得已,郭學長先是多次請假,回來陪伴老人家,經過與幾位弟弟妹妹商量結果,決定辭掉看護,將請看護的錢再加點津貼給妹妹,由她回家來照顧老母親,這樣貼心的安排,郭學長非常放心。 家住南台灣的魏學長10多年前退休,三位兒女皆已成家立業,在結拜兄弟林學長協助下落戶金門,還幫忙介紹陸配作伴,三位兒女與繼母相處得很好,偶而還帶著孫子返金探望阿公,讓魏學長退休生活非常愜意。林學長與魏學長等5人當年在軍中結拜,除魏學長外,其餘都住金門,退伍後互動熱絡。林學長在老妻仙逝後,得以認識晉江姑娘相伴,因另外4位學長後來都成為獨居老人,林學長也就相繼為大家介紹老伴,兩岸一家親,五個家庭和諧融洽,節日一起溫馨慶祝,農曆新年還常相約回對岸娘家探親,林學長等人誠懇相待,五對夫妻和睦共老,實在特別。 張學長五兄弟皆定居台灣,多年前獨居金門的老父生病,經營雜貨店的張學長立即返金照顧,閒暇時將老屋周邊田園開墾播種蔬果,其餘兄弟則各自抽空返金探望。張老伯病榻三年往生後,張學長隨即返台,三層樓高的房子因而空蕩蕩。翌年張老伯對年之時,五兄弟相約返金祭拜,張學長並決定結束雜貨店生意,夫婦偕伴返金定居。種種蔬菜,養養雞鴨,過起田園生活。隨著耕種經驗越來越熟練,收成的蔬菜也又大又好吃,除了賣錢,也常寄給兄弟,或分給來訪的軍校同學。落葉歸根的退休生活,夫唱婦隨,張學長賢伉儷幸福滿滿,越活越年輕。
-
謝厝外婆家的雞腿
拜讀2021年8月31日《金門日報》副刊黃國龍先生大作〈謝厝的過往歲月〉,見到他暢談金門前水頭附近一個隱藏在碧綠山林中的小村莊,引發我許多聯想,想到我外婆家也叫謝厝,並回憶起謝厝外婆家的雞腿香。 家母姓謝,單名雪(1934-2003),娘家住彰化縣鹿港鎮東崎里謝厝巷,俗稱謝厝。鹿港謝厝有我舅舅家,大阿姨也嫁在同村黃家。記得我小時候常和哥哥、妹妹陪媽媽回娘家,一年一度吃拜拜之外,更多的是從事農務方面的勞動。 其中一項勞動,是用兩輪拖車「里阿卡」(rear-car),合力把姨丈家鴨寮的帶糞稻草推回福興鄉番婆村老家的農田當堆肥。我不明白為什麼媽媽老是選在冬天的晚上進行,害得我在忍受寒風之餘,還常被沿途的鬼影幢幢嚇得半死。幸好,有大阿姨慷慨分享的鴨蛋和表哥們給的木瓜、番石榴,滿足了我的口腹之慾,很快就忘了拖車上不好聞的氣味。 印象中,最令我難忘的童年美味,應該就屬當時謝厝外婆家的雞腿了吧。我幾度陪媽媽回娘家,舅媽殺雞款待,眼睛失明的外婆都以她濃厚的鹿港腔(泉州腔)閩南話喊我的名字,摸到我的手之後把雞腿遞給我吃。 十年前(2011),我曾應邀至泉州師範學院開了一個閩南文化講座,演講中我隨口提及自己來到泉州,很自然想到口操泉州腔的外婆以及外婆家的雞腿……;不料兩年後(2013年11月),我再度到泉州師院演講,講完之後,突然有位甫自泉師畢業的校友當場送給我二隻大雞腿,並附一張小卡片,卡片上寫著:「陳主任:不好意思,我手藝不好,雞腿滷焦了,所以只能請師傅代為製做。也許沒有您所期望品嘗到的外婆家的味道,但卻有泉州人滿滿的熱情與祝福哦!」 八年前送我雞腿的泉州姑娘,現在不知在哪裡任教?我之後與黃科安教授聯繫時,多次重提這件往事,因為他是當時泉州師院的教務處處長,我得到的二隻大雞腿,有一隻是請他幫忙吃掉的。 我想我十年前在泉州師院提到外婆與泉州的聯想,並沒有錯。據舅舅說:「我謝姓從河洛遷赴泉州,我們的墳頭寫的是『晉邑』」、「陽宅寫的是『寶樹堂』、『寶樹傳芳』」。 至於舅家祖先從福建泉州晉江遷到臺灣彰化鹿港,中間會不會經過金門呢?由於鹿港有很多金門移民,現在鹿港有座「金門館」(原名「浯江館」),主祀蘇府王爺,其源頭來自金門後浦昭德宮,而昭德宮則又源自於料羅灣畔的新頭伍德宮。據黃國龍先生的文章指出,當初謝厝先民是從金門鎮東(今料羅)移入的,那麼鹿港謝厝與金門謝厝說不定會有關聯。 今年(2021)10月10日,我特地請前水頭「小陳故事」民宿主人陳成基先生陪我到謝厝參訪,目前謝厝聚落已無謝姓人家;當天,我們又在謝天來伉儷的陪同下造訪了料羅的謝氏宗祠,在宗祠內看得到「寶樹堂」的匾額和「寶樹傳芳」的橫聯。不過,鹿港鎮東崎里謝厝巷的謝姓人家是否與金門料羅、謝厝謝氏先民有直接淵源,仍待考證。 那天離開料羅謝氏宗祠之後,我又思念起家母,想到善於裁縫的她不時幫人做衣服補貼家用,我小時候經常陪她到鹿港找布行「車布邊」,在等候的時刻,她總是招待我在中山市場入口處吃龍山魷魚肉羹,而她自己卻捨不得花錢多買一碗。 我好不容易在金門找到一家有賣肉羹的店,吃起來的感覺,就跟近半個世紀前鹿港謝厝外婆家的雞腿與八年前泉州師院講座的雞腿一樣,各有各的好味道!
-
我們成為彼此的珍珠
海水沉沉地淹沒蚌殼,蚌在水中吐納,一開一闔,粗礪的、細緻的沙,隨著浪潮,一波又一波地侵入殼內。被包覆在殼內柔軟的肉體,逆來順受,無法反抗,情不自禁地淌出淚水,一次又一次。 八二三砲戰後兩年,我出生了。我離開島嶼,是年十八歲,恰是海峽兩岸冷戰期的尾聲。在島嶼的時光,是我的人生初始,天真與悠緩的歲月,懵懵懂懂,全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與捆綁在偏鄉的桎梏中。 蚌在生長期間,長期浸泡於海水中,因外力侵襲,一再受傷、流淚自禦。這是蚌的自然生長型態,相較我的島嶼,我的成長,不也是馱著一種無法擺脫枷鎖的命運。困乏的年代,食指浩繁的沉重,壓成父母臉上的皺褶。 日子,有平淡的快樂,也有無形的傷痕。快樂與悲傷,隨著時光,產生了自我修補的抗體,牢牢地附著在生命底層。 八二三砲戰,戰役慘烈,四十幾萬發子彈,猛烈齊發月餘,半數落在烈嶼島上。一座小島差點被炸沉,幸賴軍民團結一致,英勇抗敵,壯烈獲勝。十月六日,共軍停火一周後,國共雙方開啟了「單打雙不打」的宣傳砲彈。原本地理上水乳交融的金廈兩島,從此隔著一汪海水,在空中煙硝交會,遙遙怒目相視。直至民國六十七年(1978)中共與美國建交,翌年元旦中共才宣告停止砲擊金門。 我與島嶼,時間已走遠,遠到恍如前世。但我無法忘記,當我走出島嶼,心中震撼的一刻。那就是,面對世界的海闊天空,儘管羽翼未豐,深感自由是如此地美好。 當我探索了世界,領悟了事理,再回眸,心底揪起如團棉絮。島嶼之人,戰爭下,他們所受不公平的對待與委屈,向誰訴說?若有怨,時代悲劇的帳又該如何算?戰爭,關起島嶼的門,人在門後的陰影,不知外面天空的陽光。憨厚的鄉人,遵照四時更迭,安分守己過日。人人心裡,自築一座銹蝕、風雨不侵的堡壘。 午夜夢迴,始終不明白,島嶼對我的影響,如此深。 於是興起為島嶼書寫的念頭。首部,構想始於祖父輩迄止八二三砲彈,計畫十篇。沒想到,撫閱、摸娑史料,寫著寫著,澎湃的心情,滄桑的過往,欲罷不能,足足有四十篇。 第二部的書寫,正要開始。藉阿麥(麥子)這個主人翁,土生土長的烈嶼女子,她的成長、她的家族,所有的書寫,旨在寫小島的人事物,是否讓它們再重新活過?讓結痂的皮膚再生。 心思,千絲萬縷。想的是一個人的故事,也是很多人的故事。 譬如說我媽,懷孕多次,生我之前,流產、或生病告夭折的孩子,一隻手數完。這些傷痛,不論時間多久,他們的心口,破洞仍在。沒有血緣的大姊、二姊,因緣際會來我家,照民俗說法,她們是來招弟妹的。果然,她們發揮了神力,把我招來這世上。之後,我離了家,不管我走多遠,始終有個圓心圍繞我,或在前方閃爍、等我。 很久以後,我方明白,天際浩瀚,星河無數,我渺邈如微塵,人世間成不了耀眼的珍珠。隨著時光的流逝,眷戀的島嶼,親愛的家人,像是蚌一再分泌的液體,凝固成圓。我們,終於成為彼此的珍珠。
-
金門的華麗─聆聽談宜芳博士的彩繪修復分享
在一個夜涼如水的冬夜,因為喜歡金門傳統建築的心,深受談博士彩繪修復專業的吸引,於是踩著淡淡的夜色,行進在燈光輕灑的街道上,意外的遇到水頭金水食堂的荔枝主廚,正在忙著隔天金門縣文化局瓊林老街新店開張的佈置。 一進到會場,與會的有金門縣文化局人員、建築界、彩繪修復從業人員和熱愛彩繪的朋友們,談博士接了金門縣政府彩繪修復的計畫案,首先分享了三個案例,包含西園、塔后、田墩,現場也有屋主的後代與會參與了解,其中田墩這一棟是讓談博士乍見就瞠目結舌的喊出:「哇!哇!哇!」她預埋了伏筆。說回頭會分享這棟建築為何深受她的青睞。 從西園古厝談起,我對於塔后更有興趣,據談博士的田調所知,塔后古厝是興建於1934年,屋主陳廷箋先生早年於緬甸與馬來西亞從事木材原料販售及加工業,返鄉興建了這棟三落大厝,一、二落為傳落建築,三落則為番仔厝(洋樓),屋主旅外經商又遇戰亂,只有避走外地,自己幾無使用,其中曾經日軍佔用、國軍暫居,也曾做野戰醫院來安置病患用、女青年工作大隊和國防心戰總隊軍官住所,現則轉為塔后社區老人休憩中心、塔后社區資源回收站;古厝內其精美裝飾,談博士肯定為地區首屈一指。 我有興趣的是屋主下南洋打拚的經商觸角不僅到馬來西亞,而且經商範圍遠到緬甸,有一次蕭永奇先生於沙美做族譜展時,我記得他分享有一位烈嶼僑胞即是緬甸華僑,兒子自小未見父親,壯年時和父親聯絡上,當時赴緬甸只能以勞工申請,去和父親相處了一個月左右,回來之後,年事已大的父親就過世了,也算享受短暫的父子天倫之情。 其次塔后這棟古厝曾做為女青年工作大隊駐地,我在軍訓教官實習時,在五中隊三個月,因此對此大隊充滿感情,還有大娘姑的兒子當兵分發至心戰總隊駐地就在塔后,那時常來塔后看他,增加了對這棟古厝的不少聯結,承載許多記憶,現在參加了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和社區資源回收關心環境的理念又緊緊相連。 田墩古厝是談博士最鍾愛的一棟傳統建築,這棟古厝是清末時期的壁畫,是採用一種稱為「濕壁畫技法」,這種繪畫工法,主要是一種在表面的細灰泥地仗層尚且濕潤時,畫家用浸泡過石灰水的顏料施畫,顏料滲入細灰泥層,陰乾後顏料就與之凝固在一起,耐久性較佳。由於此技法講求速度與精準,一有閃失就必須敲除灰泥層重做,相當考驗畫師的功力,也是談博士覺得此建築的珍貴之處。 談博士談到此棟建築的用色:藍、紅、黃、黑、白,除了藍色,其他都可就地取材,此棟建築還用了少許的綠,而藍、綠都是屬舶來品,透露出屋主的財力雄厚,也是讓談博士一開場瞠目結舌的原因,聽課中,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談博士對瓊林蔡氏家廟的門神十分鍾愛,怎沒有談到?今晚的講座地點又選在瓊林,終於,她談到蔡氏家廟的門神衣領處也有少許的綠色,從這種舶來品,談博士說,證明了在19世紀金門與世界的交流關係。 談博士覺得從彩繪修復,讓她發現金門的繁華勝景、貿易的暢通,因為礦物原料的就地取材,發現地質的多樣性提供了具地方特色的彩繪材料,今年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接受金門縣政府委託,辦理「110金門縣自然地景保育及教育培訓計畫」,在田野調查中,更加了解金門地質的多樣與珍貴,如今聆聽談博士從古厝彩繪修復可進行建築藝術的研究之外,她提到還可供地質學、貿易史、海洋史的研究,讓人如醍醐灌頂!真是一場冬夜中最珍貴的知性饗宴。
-
行動、態度與改變
最近帶學生到柳營軍事體驗園區,去進行高空繩梯和攀岩牆體活動,看著在上面攀爬,好像很容易,看到爬不上去的人,就一直想著這麼容易怎麼爬不上去,直到輪到自己上去爬,才發現其實沒那麼容易,「知之非艱,行之惟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看起來簡單實行起來卻困難重重,但也惟有不斷行動實踐,克服困難才能向前邁進達成目標。旁人的喝倒采和噓聲都無助於你是否達成目標,邱吉爾名言:「如果你對每隻向你吠的狗,都停下來扔石頭,你永遠到不了目的地。」惟有心無旁騖地付諸行動,才能達到成功的目標,而賦予行動的動力則是一心想完成目標的信念、熱情和毅力;以行動去排除萬難而非被萬難排除。 最近參加了一項研習,請來了台灣創新教育團隊-玩轉學校的成員來分享,特別帶領一個「讚嘆失敗」的遊戲活動,活動方式是二人一組連續喊一-二-三,如果有錯誤就二人一起歡呼「喔!YA!」進階版中間穿插二改成拍手,很棒的看待失敗的態度,一般人都很害怕討厭失敗,怎麼讚嘆起失敗來,而第二個活動則是改變,由一個人敘述事情二分鐘,另一個聽的人在一段時間就說「change」,則說話的人必須立即轉換改變時空情節,以此練習思維的改變,激發創意與想像,對行動者而言,難免遇到挫折和失敗,這時面對失敗的態度就很重要,是半途而廢還是堅持到底?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還是積極面對、直球對決?是畏苦怕難、好逸惡勞還是吃苦當吃補,多做事學本事?成功沒有捷徑,只要站起來的次數比倒下去的次數多一次,就是成功。再來就是思維的改變,故步自封和食古不化,活在框架中,很難有突破和創新,因此在行動過程當中不斷地改變策略和方法,調整腳步是很重要,這已不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時代,惟有不斷在亂中求變,變中求定,才能化險為夷、扭轉危局。 那天的攀岩牆活動,有一位學生很弱小,反應也有點遲緩,中間也曾滑落,但在引導員的指導和同班師生的鼓勵下竟然也順利攀爬攻頂,最終建立成功的自信心;而另一位學生雖然壯碩,反應也靈敏,但在攀爬失敗後卻早早放棄,留下殘局,面對失敗的態度最終會改變結果。 以此看待人生,惟有行動才有機會改變命運,而行動必須冒著失敗的危險,這時候面對失敗的態度就很重要,是向前邁進還是裹足不前?是向上提昇還是向下沉淪?是屢戰屢敗還是屢敗屢戰?態度決定氣度,格局決定結局,而在行動的過程中,更須保持開放變通的思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閩南俗諺,有樣看樣,無樣自己想,旁人的好點子妙招或許可以模仿參考,但是很多情況還是要靠自己想方設法去解開難題,突破危局。行動才有力量,失敗平常心面對,改變才是王道。
-
雨落在這裡
雨水斷斷續續,似是聽到一種呼喚,內心產生共鳴,我聽見海水的聲音滾滾奔流而來。清暢的雨聲蘊含熟悉的浪濤聲,回憶掉進濕氣裡,和大海碰撞,試圖反彈源流。 暌違已久的親切感,在雨中交匯著、顯現著,紛紛揚揚,鼻腔和肺葉裡充滿輕薄的溫潤。 我來到新豐海濱,呼吸著鹹濕的海風,思緒追隨滔滔波浪,成了蔚藍水面不經意的點綴。紅毛港清初以出口樟腦、米、茶等為大宗,貿易頻繁,被侷限在島內的人開始駛向海洋深處,承載千里奔波的渴望,尋找新的可能。蹈海的人把生命放在海上顛簸,憑著頑強的鬥志,越過怒濤激浪,固然有無可抵擋的苦難和危險,生命賤如螻蟻,與其在黑暗中苟活,不如藉由港口出海,向遠方進取,四處尋覓營生的依傍。 來來往往的船隻,於道光時期驟然沉寂,海浪盪起了傷痛,港口忽然容顏老去,過往在這裡集合的冒險家、海盜、商賈,轉化為大海中的一滴水,成為一段想念,一縷靈魂。 我讀著滄海、浪花和波光。在海域浮沉拼搏,該前行時就得勇往前進,該迂迴時就要折腰屈膝,唯有體驗大江大海的風險,才明白不執於人和事,讓渴求與期盼不再尖銳。 海天空闊,瀰漫著洶湧的內容與澎湃的情緒,直到大海把夜晚推上岸,不見漁火通明,天際識歸舟的景致註定被淘汰,變成一道印記,在淡淡的星光之下,不再充滿色澤。海浪撲來捲去陪著我思索,海人去了哪裡?漁船又在哪裡? 陽光像一池墨藍色的水,逐漸漫出來,澎蜞菊散佈在紅毛港河口灘地,盡情綻放,邀請紅樹林所有的悲歡一一聚攏。鮮黃色的花朵襯托幾艘老舊的漁船,獨自面對這片風光時,迷茫的心情如藤蔓纏繞,本該隨海逐流的船,運載一批海島人為生計、遠方與理想而行,負荷勞作,如今浮生若夢,不再劈波斬浪,擱淺在季節殘存的斷章裡。 突來的雷陣雨將我驅離海邊,索性躲進附近的小吃舖。我點了炸蚵嗲,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依偎著我,厚實的外皮香氣濃厚,滿滿的青蔥和蚵仔,直抵味蕾,吐納著低回的愁緒和深摯的相思,讓我不禁懷念母親和她的蚵埕。 石蚵是我童年的一部份。常見母親遊走在堅硬緻密石條之間,神情銳意,她把蚵石搖晃拔離泥灘,將淤泥略為清洗,然後用蚵石墊底,以蚵鏟剷下石蚵放入籃中,石蚵愈寒愈肥,春分則肚爛,鄉諺「二月十九,關蠣門」,母親在採收季節結束前,總是異常忙碌,力盡心累。陪著母親把秤好的蚵一碗一碗放進竹籃,沿街叫賣,五彩繽紛的流動街景,世俗黑白的眼光壓在身上,揉皺我稚嫩的心靈。長大後,我才領悟母親用堆積如山的蚵殼,為我鋪出一條由離島通往外面世界的路。 香山也有蚵田,曾是北臺灣最大的養蚵場。濕地為養蚵提供最佳的天然屏障,而蚵田可以阻隔潮水,刻劃出許多潮溝,使得剛出生的幼體有躲藏之處,是濕地動物的最愛。採集活動本該依循時節和潮汐,讓大地生態永續發展,可惜近年因為過度開發對環境產生了衝擊,風吹過,不斷疊加的塵沙越來越厚,尊重萬物和愛惜土地的心意,被埋得越來越深。 雨勢變大,氣溫濃縮,焦躁的心情隨之降溫,儘管我無法像大地敞開胸懷,瀟灑接受每一滴冰涼的雨珠,至少懂得珍惜當下的應律和諧。
-
陳嘉庚和他的時代
對於多數生活在臺灣的人而言,「陳嘉庚」是個陌生的名字。在冷戰對峙的年代,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被視為共產黨的同路人,在臺灣是政治上不可碰觸的禁忌。不過對於閩粵僑鄉或東南亞華人來說,陳嘉庚可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近代海外移民回饋僑鄉社會的成功典範,也是海外華人社會的著名實業家,是捐助學校、啟蒙民智、社會改良的教育者,是具有強烈國族認同與地域情感的愛國華僑,是毛澤東稱頌的「華僑旗幟、民族光輝」。自1890年代起一直至今,陳嘉庚的精神、思想與志業,仍然深深地影響著幾代的歸僑與海外華人。 1921年,陳嘉庚捐資興辦的廈門大學,正式開課。今年適逢一百週年。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特別主辦陳嘉庚國際學術研討會,以線上會議進行,我受邀發表〈未竟的現代性:陳嘉庚的《住屋與衛生》與戰後中國重建想像〉一文,也擔任會議最後的總結評論。我想指出的是,陳嘉庚在1940年代提出一套關於城鄉治理的衛生現代性(hygienic modernity)論述,其背後的根基來自英屬新加坡的殖民現代性經驗。這是因為在1937-45年的抗戰時期,中國許多城市與鄉村因戰爭而受到很大的破壞。1944年時任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的陳嘉庚,回國慰勞軍民,見街衢及鄉村屋宅之衛生狀況不佳,甚至不及20年前的英屬海峽殖民地新加坡。有感於此,陳氏參考新加坡的經驗,提出城市規劃、住屋興建、衛生改良等概念,寫下《住屋與衛生:戰後建國首要》一書,希冀提供戰後中國重建的指導原則。陳嘉庚的「健身強國」概念下的《住屋與衛生》是一個社會改良、現代啟蒙、國家治理的行動方案。 當然,對近代中國來說,陳嘉庚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不惜傾家蕩產,投入興學救國的教育事業。對於身處近代西方帝國主義擴張、建立殖民地時代的他,教育乃是實現社會改良、啟蒙救亡的良方。因此在他致富之後,不單於福建集美家鄉設立各類學校,也於1919年慷慨解囊,捐出數百萬元,於1921年創辦廈門大學,並聘請林文慶擔任校長。直到1937年,廈大因經費短缺,才由政府接收,改為國立大學。在新加坡他是道南學校(1906年創辦)的創辦人之一,並從1911年至1929年擔任該校總理,他也協助創辦愛同學校(1912年創辦)與崇福女校(1915年創辦),1919年倡辦華僑中學,1941年倡辦南洋華僑師範學校。1912年在其手撰的《集美小學記》中,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余僑商星洲,慨祖國之陵夷,憫故鄉之鬨鬥,以為改進國家社會,捨教育莫為功」,充份體現了他對於近代中國現代化實踐路線的看法。 而另外一個兩難的課題是:在近代歷史中,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優勢西方與弱勢東方之間的含混矛盾的關係,特別是以現代性計畫為職志的知識階層或華僑領袖面對西方知識體系更是如此,他們既是西化的倡導者又是傳統主體的維護者,他們既診斷出傳統中國的問題之後又不得不援引西方的長處。因此,從晚清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現代化論述,到五四運動中國知識階層對傳統與現代二元命題的思維,以及1920年代陳嘉庚的建築論述(集美學校、廈門大學的建築風格實踐)、1940年代的《住屋與衛生》,近代中國的共同課題是:如何挪用「殖民現代性」卻又保有自身的主體性。二次大戰後的中國重建方案《住屋與衛生》的提出,應該放在這樣的脈絡下加以檢視,才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重新陳嘉庚,是瞭解近代福建僑鄉、南洋華人史的重要切入點。近代的金門知識分子,如陳村牧、薛永黍等,也受惠於陳嘉庚的提攜,早期更有不少人就讀陳嘉庚所創辦的集美師範學校、廈門大學等學府。陳嘉庚的時代充滿困境與挑戰,而他也為後人指出了一些道路。只可惜,政治的動盪與國際局勢的變化,陳嘉庚的現代性計畫沒能實現。但陳嘉庚留給世人的遺產,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