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法匠之說
頂新劣油案一審判無罪,引來社會一陣錯愕,更遭來各界撻伐;說什麼的都有,唯少見說法官是對的,只偶爾有媒體提及承審法官「抽到他就難定罪」、重視「無罪推定原則」云云。當然,此案為禍社會、人民之深難以計數,如此判決的確難以讓多數民意認同,但民意可以等同法律嗎? 本文不在為頂新脫罪,只是質疑其癥結所在:「就法論法」有錯嗎?對此,筆者向來推崇的嚴長壽先生有如下說法;頂新劣油案無罪,其中,辯方主張「只要精煉設備能將成品精煉到滿足檢驗標準,不問原料來源」,而法官採信此論點是其中一個原因。對此,嚴長壽先生認為,法官如果都是「法匠」,只會依法論法,不了解社會情感,這種判決只會變相鼓勵台灣商人「就算原料不好,只要不被檢查出來就可以」,代表台灣教育出了問題。 為什麼「社會情感」可以影響法條適用與法官判斷?粗涉法律的人都知道,「罪刑法定主義」、「無罪推定」都是刑法的基本原則,如果檢察官和法官對法條適用或法律見解有所差異,法官是應該依「社會情感」或法律原則來做判定根本就是「著勿庸議」的事,何以社會情感應該去影響法官的專業判斷,膨漲法官自由心證的空間,若果真如此,不會動搖法治社會的基礎及根本嗎? 當然,許多人談「法治」前會先說「民主」;民主,以民為主,以主流民意決定公共政策及走向。若一切以民主為本,意即人曰可殺便殺,法治便猶如「國王的新衣」或遮羞布,只能拿來維護「選擇性的正義」。但,正義可以選擇嗎?在人曰可殺的案件裡,法官偏判無罪,難道他不知道輿論會把他戳成馬蜂窩嗎?真相是因為法官是財團的門神,或僅是檢察官做的功課不夠,無法說服法官基於法條解讀,以及認知的不同?又這種直把就法論法的法官打下阿鼻地獄的手法,會不會影響後續承審法官的價值判斷,最終導向一個民粹治國的結果? 頂新的確該殺,因為它違背了食品業最基本誠實原則及商業信賴,但或許它還不是最該死的一個,因為有利可圖,多的是鋌而走險、上下其手的社會敗類,如何摘奸發伏、如何一網打盡,不單是檢警調的事,也是全民的事。頂新案之所以能大白天下,還要歸功於鍥而不捨、跨縣舉辦的屏東老農;若否,這個案子早就淹沒在體制僵化、查察不實的官僚文化裡;我們讚賞這種維護私權、公益的社會正義,卻不能容忍「依法論法」,不被「社會情感」左右的法官,不也說明了我們享受「廖添丁」英雄式的快慰,卻不願去深究檢方起訴的疏漏、法官論法的慎重,只圖一時爽快的踐踏殺伐,又果為民主社會公民應有的擔當與成就? 法務部對頂新判決表達立場,認為應該繼續上訴;法務部說,彰檢這次花了21天時間,不會準備不足,是雙方對於法條的認知有出入。而網路司法監督媒體「法操」則整理出了檢察官這次偵辦過程的9大搞笑事蹟,質疑檢察官指控不是沒證據就是自己的臆測,「要是這樣都有罪,那才是真的恐龍法官吧?」 我們必須理解法律絕對不能等於民意;法官就應該秉持自己獨立判斷與就法論法的品格操守。法律沒有問題,企圖以民意操控法官的腦袋,才是最大的問題;「法匠」之說不啻太重!
-
先生退休之後
隨先生退休之後,離開金門作了短暫的人文旅行,足跡從加拿大回到淡水河畔,用眼看世界的朝雲暮靄,雲煙變幻,用心聽歲月的呼吸,歷史的跫音,有些心得,也有些感觸。 這個世界雖然不斷的進步,日新月異,但奇怪的是,這些進步與新穎的東西,有時不一定是發展觀光的主力,反而是那些蒼桑、古老的東西,更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因此各地無不挖空心思,想賣一些老祖宗的東西。 加拿大立國很淺,又是一個移民社會,雖然儘有好山好水,但是看久了也會膩,所以必須有一些古蹟古事,可以令人盤桓與佇足。因此,加拿大各地社區都設有展示館,陳列移民史與開拓史,讓人明白加拿大社會的變遷。 回到了淡水,發現本地在景點的規劃上似可與加拿大相呼應。馬偕是加拿大人,清末從淡水河畔登陸傳教,整個淡水的人文歷史,就以此為開端。淡水文化園區、紅毛城、小白宮、海關碼頭、滬尾砲台與一滴水紀念館,都圍繞在開港通商、設立洋關的歷史發展氛圍之中。淡水的歷史有它的開展性,每一處的景點都有一些老照片,可以讓人想見當年的情景,讓人明白社會的變遷。 回頭再來看金門的歷史發展過程,它也有豐富性與衝激性,更有它的獨特性與優越性,應該想辦法把它呈現出來。金門有些已做得很用心、很好了,但是理應可以更好,這就需要兼聽則聰。 試以僑鄉文化為例。 每次台灣的客人來訪,水頭村是必帶看的景點。水頭的洋樓景觀,在金門確實是一大特色,俗諺說「有水頭富,無水頭厝」。金門常說僑鄉文化是金門四大文化之一,然而金水國小的僑鄉展示館的軟體,是否可以更具體與豐富一些呢? 發展觀光一定要能講出故事,而且要有豐富而感人的故事。以金水的僑鄉展示館來說,當初開館之初,糾合各界賢智之力,從無到有,有此規模已屬不易。然而我許多朋友到此一遊,感動之餘卻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追究其因就是缺少感人的故事,歷史性的圖片也太少,無法置身其中,產生情感的連結。如果能夠搜集更多的老照片,遊客自然心有戚戚焉。 觀光客到金門比較難做深度旅遊,主要是我們缺少整體規劃與大規模場館。以僑鄉文化來說,即可建一座大型的僑鄉博物館,把各地僑社分門別類作有系統的介紹,把金門各村落落番的人作分析與調查,把兩地資料對比並舉,賦予它歷史的意義。 具體的作法可到南洋各地作深度踏訪,訪問同鄉會與耆老,搜羅文物與照片,為各地傑出的華僑立傳,列出若干大家族作詳盡介紹,並跟金門本土產生鄉土的連結。 其次以金門當初的茫昧情景,許多人落番打拚,留下寡妻在家獨守空閨,祭拜祖先,奉養翁姑,這部分的歷史資料彌足珍貴,必須搶救歷史,再怎麼做都不嫌多,可以在館中陳列她們的影像與故事,給她們應有的歷史定位。其次要陳列僑批檔案,這一部分是很重要的文獻,然而在金水國小內竟付之闕如,美中不足,殊屬可惜。 以金門現有的人才與財力,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只要有心,相信可以作得更好。發展觀光,要有深層的內容,要能演繹歷史,要能說出感人故事,遊客自然可以留下深刻印象了。金門有很多觀光資源,應該把握時機開採與發掘,相信我們所能呈現的文化風貌,一定不會輸給淡水和加拿大。
-
記「2015年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
10月31日,由金門水頭碼頭搭10:30時迅安號輪船至廈門。莆田學院專車來接,自此展開「2015年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三天的研討會議程。 中國大陸文革期間,宗教信仰被破壞殆盡。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宗教法」出台,民間信仰逐漸恢復舊觀。隨著海峽兩岸關係的日益密切,近二十多年來,兩岸宗教交流日趨頻繁,媽祖文化也成為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緣於福建莆田是媽祖的故鄉,湄洲島是媽祖祖廟所在地,台灣信眾去湄洲祖廟謁祖進香者眾,媽祖信仰因此受到大陸官方和民間的重視,自中共中央至地方,以媽祖文化研究的社團組織紛紛成立,莆田因此成為內地媽祖文化研究重鎮,每年均辦理一至二場以兩岸學者專家為主的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 我於福建師範大學攻讀博士時,置重點於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得有機緣進入媽祖信仰文化的研究領域,經常參加以媽祖文化為論題的學術研討會,藉以發表相關論文。爰以「台灣地區媽祖廟籤詩探賾---以淡水河流域為中心」為論,獲頒文學博士學位。自 2012年起,以媽祖文化研究者身分,受邀參加莆田學院舉辦的媽祖信仰文化學術研討會,與兩岸學者一同探討媽祖文化課題,歷年來計發表「臺灣媽祖信仰研究-以板橋慈惠宮為例」、「臺灣板橋慈惠宮籤詩研究」、「臺灣基隆慶安宮籤詩探析」、「淺論臺灣媽祖廟籤詩典故」等數篇論文。 「2015年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福建省莆田學院、福建省媽祖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管委會、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主辦;協辦單位有: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福建省媽祖文化研究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基地媽祖文化研究中心、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莆田市賢良港天后祖祠董事會、莆田市文峰天后宮管委會、臺灣新港奉天宮世界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實際承辦執行的是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和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 有別於歷次配合「海峽論壇」以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研究學者為主的研討會,這次研討會是首次以「國際」為名,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台灣及大陸的專家學者60餘人共聚一堂;我和金沙鎮鎮民代表王石堆先生與會,共同發表「金門官澳龍鳳宮的媽祖信仰」論文,第一次為金門的媽祖信仰在國際性學術會議發聲,獲得不錯的迴響。 媽祖文化交流不但跨越海峽,更擴展向國際。日前,這次一同與會的上海社科院研究員王宏剛先生發來電子信說「莆田會議成功召開的感悟:南北聯合,國際加盟,彙聚人類文化的一點點詩情畫意,令人會心一笑。」這段話,堪為本次研討會最佳詮釋!
-
老兵的相簿與故事
近幾年台灣舊有的眷村改造,已經陸續拆遷興建完成,加上老榮民的凋零,一些眷村文化隨之快速流失。在大陸熱絡的文物交易市場,都能零星看到從台灣轉進過來的老照片及證件等文物,部分台灣人熱衷到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等地開文物店,對象都是大陸文物的愛好者。大陸商家也在台灣設固定點,按時徵集拍賣品,內地老照片的拍賣市場成熟穩定,有一定的文化收藏意義與經濟增值空間。 抗日勝利後的國共三年內戰期間,激烈的東北戰場,中共繳獲一批國民黨官兵未能寄出的郵袋,因時局動盪而擱置了半個世紀,幾年前才從塵封的檔案館倉庫提出,利用大批人力重新整理信件內容,並且篩選部分信件出書,一張張的照片及家書名詩字字血淚,印證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句,直接控訴時代的悲哀。 當年自己的大舅也投入那場戰爭,民國35年國民政府開始在金門徵兵調往內地作戰,年滿20歲至25歲的適齡壯丁,皆須接受身家調查,然後辦理抽籤徵召,他隨同入伍的37名員額,首先駐進後浦南門許氏宗祠,連夜離開金門到廈門。為防止新兵逃跑,集體被拘禁在鼓浪嶼西林別墅(永春路73號,一棟越南華僑黃仲訊所建的洋樓別墅,民國38年淪陷前充當軍隊的傷兵營,現在已經改為鄭成功紀念館)。二個月之後入夜運往東北,他們坐了七天的航程,開拔到葫蘆島登陸參戰。 民國37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發生的國共內戰稱之遼寧戰役,此場戰爭使國民政府損失42萬軍人,導致喪失整個關外防線,中共軍隊因接收東北而坐大,乘勢長驅直下佔領中國大陸。他所屬的單位也受到圍城,全師乏糧斷炊,兵不血刃成為共軍俘虜,收編後再度上內戰火線。 民國39年韓戰爆發,原國民政府改編的軍人幾乎都被推至前線打南韓及美軍,他們越過鴨綠江抵達漢城,劫後安置到福建沙縣成家定居。開放大陸探親時,金門仍處戰地政務戒嚴時期,大舅的信件由第三地輾轉給家鄉的親人,最終以前台籍國軍身分返鄉。民國八十九年病逝在沙縣,這二年舅媽以年邁體弱,將大舅參軍、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探親返鄉等老照片交代子女保管;這一系列家族的照片,遙想有先人的印記,一生都被戰事俘虜,也有家族歷史的傷痕。 自己存放二、三十年的幾本老相簿,關於台籍日本兵、大陸轉進國軍、服役調防軍人等三種類型。因為影像中有了金門的標記,老兵曾經在金門駐防過,青春的歲月留在島上,都能替過去的時代說些感人的故事,隨著金門軍事文化色彩的消失,我們是否更應深層思考軍事影像的保存利用問題,許多在地化的故事仍待持續被挖掘發現。
-
大師回顧展的聯想
近日得悉,今年11月6日,縣籍畫家李錫奇於大陸辦回顧展「本位與變異」,在北京798藝術區Tabula Rasa 畫廊開幕。李錫奇及策展人蕭瓊瑞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陳德宏等人都出席了。 開展前,策展人蕭瓊瑞以「李錫奇與臺灣現代繪畫運動」為題進行專題演講,講述李大師近六十年的創作軌跡,同時對臺灣近百年的現代藝術發展歷程,也進行了生動的介紹。開幕儀式上,高洪波對李錫奇的創作進行了高度讚揚,稱他為臺灣與大陸,文化和藝術的一道橋樑。 這讓我想起了一些往事,四十多年前,我在東海讀大二時選修建築系的「藝術欣賞」,課由顧重光先生講授,顧先生是畫家,很忙,上課常利用晚上在工學院教室播放幻燈片,當時年少不知珍惜,覺得麻煩,偶而翹課。期末,顧老師要學生就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寫篇讀後感代替考試。 返金任教多年,才知顧老師與李大師是好友,顧老師畫風已從早期的抽象變為新寫實,他在金門「古寧頭戰史館」所繪油畫的吉甫車,成為訪客的吸睛焦點。 民國九十八年我退休,隔年三月,人在台北,鄉親邀我同往楊永斌任校長的雲林科技大學一遊,參加李錫奇大師在該校隆重舉辦的「本位‧淬鋒‧李錫奇2010創作歷程展」暨專題講座,在捷運國父紀念館四號出口搭上遊覽包車,在車上看到李錫奇夫婦、李增得、許丕華、楊筑君、楊永安、呂坤和、翁國鈞、張自福、李文山、黃世團、張輝明、黃德全、唐東隆、蔡卓、吳文智、何肇衢、顧重光等人。 會前,李大師指定數人在座談會發言,呂坤和、黃世團、楊樹清及我均被點名。楊永斌校長接待來賓,致歡迎詞後,另有要公急著北上。 李大師說感謝與會來賓,遠來捧場,說雲科大的盛情邀請,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楊校長的熱心令他感動,展場宛如美術館。感謝親友遠道來打氣。說當年楚戈講他是畫壇的變調鳥,因為有些畫家找到一個形式就固守。他自己則是不滿現狀,創作到一個階段,即思變化。當年,三十歲出頭,就言「本位」,但何謂「本位」?就是應用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說他近年的作品受到書法、漆器的影響,而中國有大傳統,也有小傳統,小傳統即指匾額、漆器,此外還有風水,……。 輪到我發言,雖感惶恐,但仍然講了些話,所說內容大致如下:我是門外漢,今天來此發言,是班門弄斧,有點心虛。但對於李大師幾十年來的努力求新求變,個人有無限的敬意。現代藝術包羅萬象,現代畫與現代詩、現代小說、現代音樂、現代建築,五光十色,變化多端,令人目炫神迷。李大師出道甚早,二十歲左右即享有大名,之後,又不斷求變化,運用各種形式、媒材在創作。說大師的畫,有人說看不懂,就像現代詩費解,但這種情形,中國文學自古也有,有人主張詩主妙悟,有些現代畫不追求形似,所以,欣賞現代畫,也要妙悟。對大師畫作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相關著作,大部頭的有《李錫奇創作歷程展》、《歷史‧本位‧李錫奇》、《浮生十帖‧錯位‧變置‧李錫奇》等書。 大師的作品印成專輯還有很多,幾乎每次個展都有專輯。而且,李大師不單對現代繪畫有卓越成就,對兩岸的文化文流也有很多積極的作為,多年來,他奔走兩岸,幫大陸文藝人士到台展出、出書,介紹很多台灣藝術家到大陸展覽。 他也沒有忘記家鄉金門,多年來,他不斷組團牽引很多藝文名人如陳若曦、朱西寧、顧重光、梅新、商禽、管管、辛鬱等人重遊金門創作,或演講、座談,與金門讀者交流。
-
溫馨志工情
功在社稷,熱忱服務為地方,忠誠愛國護家鄉,一直以來,榮民朋友為國為鄉,付出一生的青春歲月,退伍後依然不忘凝聚一片團結的力量。於是每年的榮民節,總在簡單隆重下,按時舉行一個富有紀念意義的慶祝大會。雖然沒有大排場,但會場佈置得典雅隆重,在有限的經費下,一樣達到節慶的喜氣,聊表對榮民朋友們的敬意。 在營為良兵、在鄉為良民,退伍之後的榮民在各個工作崗位或多或少都有不錯的表現和貢獻,表揚榮民模範,除了是一種肯定、也是激發再次向上的力量,給後輩留下一個典範。而績優榮欣志工,則是以平日服務榮民與榮眷,從中挑選,並經過客觀中立的審核,高分者雀屏中選,獲獎者除了是一種殊榮,獎牌亦可當作永恆的紀念,更可為後輩立下一個標竿。 時間很短暫,貴賓致詞講重點,會場座無虛席,表示參與者的向心力。而陳福海縣長、李鐵和處長、王必勝院長……等重要首長均列席參加,並對榮民朋友有諸多的鼓勵,展現一片祥和的氣氛,榮民服務處全員到齊、志工夥伴亦全力以赴,為貴賓提供溫馨的服務。 媒體的轉播與報導,適時發揮了傳播的力量,會場佈置很簡單,沒有虛華不實浪費錢,場地除向金湖鎮公所商借,獎品亦由縣政府等單位提供,使慶祝大會增色不少,也為該單位省下一筆經費。 外子退伍後就在榮服處服務,也因此全家都成為榮欣志工,今年大女兒榮獲績優志工接受表揚,大會進行期間,記者欲採訪,服務報社的恭同大哥及其他夥伴將機會讓給我,當下接受了媒體的訪問。平日搖筆桿並不難,上了鏡頭心慌慌,零零落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真應了「無彼個尻川也敢吃瀉藥」的俗諺,不過有一點值得驕傲的是,為榮欣志工招兵買馬,期望鄉親一起來參與,讓志工生命得以延續,好為榮民提供更貼切的服務。 落實志工服務,關懷認養獨居與年長之榮民眷,定期訪視,業務承辦人許加聲到職後,積極努力,擔負溝通協調的工作,一點也沒有官僚氣息,與志工群互動融洽,深受夥伴們的肯定。而隨著華山基金會主辦、榮民服務處協辦之感恩茶會暨社區服務的舉行,年長的榮民與榮眷在榮服處的接送下,抵達會場,血壓量測、按摩、護甲,無論該基金會成員或榮欣志工,無不戮力以赴。而長輩與幼童互贈小禮物及溫馨的音樂表演,帶動整個會場的熱絡氣氛,讓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並相約有機會再來。 今年十月底,一○八歲的人瑞提前過生日,榮服處與金寧鄉公所傅秘書、蔡課長、楊村長等人到場為人瑞慶生,並同唱生日快樂歌,人瑞高福高壽養身有一套,子孫環繞在身旁,乃幸福的象徵,同聲祝福他老人家福壽綿延、萬壽無疆。
-
周休二日
十一月,各種活動開始多了,光是「周休」二日,我就參與了四項活動,各有其意義。 星期六上午九時未到,來到文化局,已然熱鬧滾滾,有師生、有家長、有志工,還有陸續到場的來賓,是上岐、賢庵、垵湖合辦的「玩泥捏陶藝起來」,除了靜態的展出之外,還有現場的動態表演-鑼鼓隊、舞蹈、書畫、烏克麗麗,現場人氣十足,當然藝文氣息也濃厚。 換個方向,十時整,是「金廈翰墨書畫展」,這裡有兩岸三地書畫家的作品展出,金廈一衣帶水,希望透過「善緣」的營造,以書畫交流為媒介,讓同好都有彼此學習的空間,這也是我值勤以來第一次遇到「剪綵」的畫面。 晚上有一場特別的音樂會-「合悅」感恩胡璉音樂會,由金門縣立合唱團和國立台北實驗合唱團同台演出,為紀念胡璉將軍108歲冥誕,財團法人金門酒廠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胡璉將軍長孫-胡之光教授的長子也到現場參與。首先是本土合唱團演唱的蕃薯情、料羅灣等曲目,然後是實驗合唱團演出兒童歌劇「魔笛」,此劇是莫札特最後的歌劇作品,故事內容及旋律充滿幻想、神秘、有趣,當然也與現場觀眾互動良好。 現代恩主公-胡璉將軍與金門的緣分深厚,對金門的貢獻良多,他最後也在金門「長眠」,胡璉將軍曾對兒女們說:我離開家時,你們的祖母送我到村口,哭著對我說:「兒呀!出去做什麼都好,就是不要當兵啊!」但我卻偏偏當了兵,還當了一輩子兵。有些事情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似的! 星期日下午,一年一度的「好書交換日」活動,不少人找到了「好書」,也讓舊書有了新家,事實上,每一本書都曾經是「新書」,對主人而言是極有意義的,但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它也許開始被「束之高閣」,但如果找出來、擺出來,或許有人需要它,就像是市面上偶爾會看到的「跳蚤市場」,提供大家一個平台,一個可以交換「尚有價值」物品的機會。 有些人事前有所準備,來到現場開始挑選,有的人空空的袋子開始一本一本的入袋;有的人相中的書放在階梯上,接著是越來越高;有的人則是提著為數頗多的書來要交換,大人帶著小孩來的,先生、太太一起來的,還有在時間結束前一小時來的,因為一個人可以挑五本書。 我站累了,坐在階梯上看書,,突然一人拿給我四張共計「二十四」本書的交換券,有人需要,我就開始送人,沒想到很快的就找到人,心情很好,看大家在那兒來來回回的找書,有「新貨到」,也不用多久時間就被新主人抱走,有捨有得,無形中為這些書創造了另一個「善的循環」。 周休二日,可以過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有別於工作時的心情,真的是生活的調劑。
-
海洋擁抱發光的星
詩人歌詠的燈塔,風雨中的眼睛一樣明亮,散播的光芒不帶一絲困惑,畫家彩繪的燈塔,高聳的塔身透現亙古的安穩力量,不會讓人生疑。自然科學家走過的燈塔園區,一草一木都有生機故事,蟲魚鳥獸聆聽著天籟長大。 當秋意越來越濃,芒花在山上隨風飛舞,彭佳嶼的色彩轉成另一種層次,它的表裡一樣豐富,赤紅色的火山硝是這座島嶼的肌膚,看它一眼,便忍不住想靠近去觸摸它的溫度,探挖更多的神祕,不管島上兩個火山口說了什麼,彭佳嶼在許多人心中永遠都是獨一無二,風雨也從不插嘴多說什麼。 當我為彭佳嶼燈塔挑選搭配文章的照片時,我盯著一張又一張的照片,感覺自己和這座島嶼靈魂相通,它會催發人潛藏的詩意與哲思,寫文章時我就發現了,挑選照片時感覺更深刻。時間在這座島上不是靠鐘表計量,而是靠心跳感應。彭佳嶼的土地色彩繁複、深沉得讓人遺忘了世界,鏡頭掃過的海岸,我看到照片中人手一支釣竿,似乎來到這裡,每個人都會變成釣魚高手。澎湃的潮聲從「壺穴」湧進湧出,彷彿一口活井在沸騰。寂寞的彭佳嶼因為有燈塔,光的旋律夜夜傳唱,每個人都會被激出、逼出心底的話,它流向會滲水的大石頭,而石壁上一個一個的鑿洞,收集這些內心話,變成了特別的景觀。 率先做好彭佳嶼的圖與文版面後,「背一座燈塔回家」一書有了一個抒情的開端,燈塔文學的氣味也增濃了,我放心的走向港口,去挑選不同類型的照片,讓燈塔的光散播得更遠。我盯著一系列港口的照片看,島嶼國家的發展與海洋關係十分密切,站在海邊,可以溫柔的凝望浪花,看潮來潮往,千帆過處人獨靜,也可以站在港口看大船進出,數著燈杆迎接黃昏,看燈塔點燈,燈杆一支一支閃光。一路行來,訪談兼拍照,我走過高雄燈塔、台中港燈塔、基隆島燈塔等,每次站在港邊,我都會望洋興嘆,痴痴看著停泊的各式各樣輪船,就連港邊的貨櫃作業我也饒富興味的久久觀看、東問西問。不管在那都是加分形象的燈塔,高高矗立在國際港邊,成了新時代發展的見證者。天然條件加上營運條件,港口的許多拓展計畫因應而生,燈塔不僅引領船隻,更與海洋國家一起成長,帶動觀光發展。 燈塔的補給船「運星艦」從基隆港出發,航向離島各燈塔,這壯闊的航程我聽過幾次參與者的口述後,便十分積極的收集照片圖檔。後來進階看動態影片一邊「截圖」,把風聲、海浪聲、馬達聲、驚呼聲一併收納進來,我與港口、燈塔的情緣因此越來越深,忍不住把各式燈杆也羅列進來,製作成完整的版面,讓它們彼此交輝,祝福海運年年安全。 走向三貂角、鼻頭角、基隆、富貴角、野柳去拍燈塔與燈杆時,我一樣迷戀沿途的漁港,總要停下來張望,讓心思與感覺貼向眼前大大小小的漁船。黃昏,魚船的燈火亮了,我總是特別雀躍,彷彿一個夢正要啟航。我心裡想,也許前世我是漁人或是一條魚,所以大海一直召喚我,創作也自然連結上海洋、發光的燈塔。 「背一座燈塔回家」開始進入圖文美編設計,那由燈塔主任、工程師、股長、燈塔家族提供,以及由專業攝影師掌鏡、家人協助我拍攝的照片,已累計近五千張,我一張一張觀看、斟酌、挑選,每一座燈塔都閃耀迷人的光彩,我在眾多照片中穿行,深深感受燈塔人、事、物的生命脈動、光彩與山水美韻,它們豐饒極了,寫也寫不完,我感覺下一本書、第二部曲已在向我招手。有江河處就有人生的波濤,如何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像一張風帆擁抱海洋,我想只有繼續追逐,更行更遠,燈塔才會變成手中發光的一顆星。
-
樂齡學習之旅──金門縣104年度樂齡教學暨業務觀摩
為了建立一個活躍老化的高齡社會,教育部從民國97年開始,在全國368個鄉鎮市區以「遍地開花」的方式,成立高齡者的學習據點,如今共設置了306所樂齡學習中心,金門5所已達「一鄉鎮一樂齡」百分百目標。設置樂齡學習中心的願景,在於打造我國成為「活躍老化的高齡社會」。透過學習,使高齡者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參與,獲得靈性的安適滿足。 98年金門縣家庭教育中心,輔導金門技術學院、金門社區大學,分別成立金寧、金城二所樂齡學習中心,為金寧、金城樂齡者,推展高齡學習教育。從101年開始逐年輔導金寧、金城、金湖、烈嶼、金沙五個鄉鎮公所,各成立樂齡學習中心,鄉鎮長兼任中心主任,鎮公所支援一位職員承辦,才讓樂齡教育業務勉強順利正常推展。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落實教育部樂齡學習的主旨、營造終身學習的健康環境,及倡導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活躍老化的教學實踐成果,這是我們有意從事樂齡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104年10月27至30日,金門縣家庭教育中心,為努力實現此目標,特別舉辦「104年度樂齡教學暨行政人員業務觀摩」,是創舉也是很有必要的充電,且深具價值的樂齡學習之旅,一者讓行政人員有學習、觀摩、取經的機會,一者也算是嘉勉這群平時犧牲奉獻的兼任業務的人員,意義重大,感謝家庭教育中心主任王任益、承辦人洪能票的用心經營。 10月27日我們一行30人,搭乘華信班機到台中,緊接著參訪台中樂齡示範中心,示範中心者,顧名思義,它是有示範性質也,層級比金門樂齡學習中心高,開課總時數要達600小時以上,比學習中心多一倍,空間也要足夠的大。我們參訪台中樂齡示範中心,他們利用天主教曉明社會基金會閑置樓層空間,再結合基金會所辦的長青大學等資源,利刃有餘承辦了所謂試吃學習--讀書會、手机使用教學、靈性等課程。希透過學習讓樂齡者優雅老化,成功老化,做個可愛的老人。然後參訪國家資訊圖書館,這是國家新建的國家級資訊圖書館,取代原台中市圖書館。圖書館外觀硬體建築物,設計成流水波浪型,流水象徵智識,源源不絕。大門前兩座公共藝術鋼雕,矮的稱閱讀,高的叫思考,勉勵人們要不斷吸收新知,讀書要內化,利己利人,奉獻社會。館內軟體設計借書、還書等工作全自動化,只要將資科輸入電腦,全由貓頭鷹機器人坡比代勞,不必設圖書管理員了,科技進步讓人嘆為觀止。圖書館分設兒童學習專區、成人學習專區、樂齡學習專區等,各區都以人的特性而設施。國家資訊圖書館樂齡學習專區,常結合各大學,也為樂齡者舉辦許多活動。 28日參訪南投縣樂齡學示範中心,設在漁池鄉。該中心提倡樂齡生活化,生活樂齡化,夫妻共學等措施:學員表演軟力球舞、吹奏笛子、合唱歡迎我們,那天他們合唱;「用心」台語歌:「人若有認真,生命才精彩。…用心看咱的世界,充滿愛,人生的方向自已安排」。29日安排參訪南投縣竹山樂齡學習中心,以及南投縣鹿谷樂齡學習中心,竹山樂齡學習中心楊麗娜主任說,竹山產茶,他不斷推展孫子女泡茶請祖父母喝的活動,獲得代間教育優等獎。 總而言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一樣重要,看了台中及南投的樂齡示範中心及各學習中心後,除了對他們的努力經營,全力投注樂齡教育感到敬佩之外,大家也可以體會到我們的處境不會比他們差,我們正應該要認真思索自己鄉鎮的樂齡學習中心該如何經營,該設計哪些有意義、有吸引力的課程,尤其要引領年長的男士們勇於走出來和大家一起快樂學習。
-
印尼邦加島的金門人之一﹕陳仲厚家族江柏煒
在遠離金門二千多公里的南中國海一隅,有一座島嶼名為邦加島(Bangka),在19世紀後期起,有一些金門的家族便經商於此,胼手胝足地建立了盛極一時的貿易事業。 邦加島位於新加坡以南、蘇門答臘巨港(Palembang)以東、勿里洞(Belitung)以西,面積有11,910平方公里,現在人口約有一百餘萬人,首府在島東的檳港(Pangkal Pinang)。島上蘊含高品質的錫礦,白胡椒、樹膠也非常出名。錫礦自18世紀以來即由殖民地政府統管,大批來自中國的客籍苦力來此工作。而白胡椒及樹膠的生意則掌握在福建人的手上,又以金門華僑為最,其中出身陽翟的陳仲厚、仲水、仲理、仲勝、仲碧五位堂兄弟,在當地極富盛名。 陳仲厚(1869-1949年),又名厚仲,金門陽翟信前房三房人。少年時期的仲厚,首赴荷印群島謀生,然無功而返。約在1910年代,帶著時年13歲的長子川流再度前往南洋,落腳於邦加島檳港,並開始經營胡椒生意,店名為裕發號。初期是向當地印尼人收購胡椒,再輾轉銷售至新加坡;累積財富後,購置土地,自己雇工栽種。約到1930年代,已經成為邦加檳港數一數二的胡椒園主。在新加坡《南洋商報》1938年3月31日的報導中,當時荷印總督自巴達維亞搭船抵達邦加檳港進行三天出巡,市民熱烈歡迎、張燈結綵,途中並安排參觀陳仲厚的胡椒園,其財力之豐、事業之大,足見一斑。除了裕發號專營胡椒土產生意外,仲厚發揮經商長才,另成立裕通號,專營「樹乳」(橡膠)買賣,兼營印刷業,生意有聲有色。 事業成就出色的陳仲厚,被譽為「檳港第一」。甚至,檳港流傳著一則軼聞:當地客家人玩「多米諾」牌(Dominoes,天九牌的一種),若出最大牌的時候,會以客家話喊著:「陳阿厚!」(Jin Ah Hou,即為陳仲厚),亦即如同檳港首富發財的意涵。 經商致富的仲厚不忘回饋鄉里。1913年曾協助同安陽翟小學創校(金門陽翟陳氏系出同安陽翟),成為該校永久校董。1934年,金門穎川陳氏大宗祠修建時,仲厚捐大銀柒拾元,且列為董事之首。1935年,有鑑於陽翟永昌堂傾頹,他獨資一萬二千元重修永昌堂,翌年亦完成浯陽小學堂,對宗族的公共事務盡心盡力。今天,指定為縣定古蹟的永昌堂暨浯陽小學堂,在第一進的牆壁鑲嵌了一塊石碑,記載了當時陳仲厚的善行。 同時,他也積極參與海外僑社的活動。除了擔任印尼邦加島檳港中華商會主席,領導當地華人社會外,還多所捐輸新加坡金門會館,以及金門赴新加坡僑界教育或賑災募款,歷年的《南洋商報》常見其大名。1932年起,他也多次參與捐款提供抗日戰爭或籌賑難民之用,關心中國的發展。1942年日軍侵占邦加島,作為當地華人領袖的陳仲厚成為日軍的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然而,當時他的長子川流挺身代替年邁的父親讓日軍拘捕。被押走的川流,一去不返,1945年戰後才傳回已遭秘密處決,屍骨不知身在何處。可想而知,陳仲厚會是多麼傷心。 1949年,陳仲厚自知天命將至,立下遺囑,將財產分與妻子們,以及當時均已逝世的長子川流、二子駿業(1907-1941年)兩房的後代。疼愛女兒的仲厚,也將分配了六位女兒鳳娘、翠盤、玲治、美娘、積娘、順治,每人荷銀一千五百元。未久,旋即辭世,葬於檳港中華公墓園。在仲厚墓地前,1956年川流的子女為其父親築了一座慰靈碑,以資紀念,也讓川流陪伴著長眠的仲厚。 陳仲厚的一生勤奮經商、樂善好施,但卻以悲劇收場。今天,邦加檳港仍留著他昔日的故居。而家鄉金門的永昌堂暨浯陽小學堂,將成為緬懷他的永恆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