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人在做天在看
從媒體得知,此次美濃地震,造成台南維冠大樓倒塌,不幸罹難的居民竟高達百餘位,受到輕重傷者,亦有數百人,的確讓人心酸。 固然,地震為天災,是人們無法避免的禍害,但這次則因高樓背後的秘辛,黑心建商不按規定設計,偷工又減料,致使地基不穩,承受不了十餘層樓高的壓力,且禁不起強烈地震的震動,在一瞬間坍塌,造成無數住民的傷亡。如果建商秉持良心打穩地基,並以真材實料來建造,即使受到天災的波及,也會將傷亡人數降到最低。 大至公家機關的建造,小至家庭樓房的建築,有良知血性的建商建得好,無良心的黑心商人蓋得差。端看新廈落成後,佛廳內的神明與祖先入住的情況與人們現住的情形,便略知一二。 大型的建築物,外觀雖然美輪美奐,卻不代表其地基的穩固,這猶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虛偽表面,沒有實際去觀察與瞭解,僅看華麗的外表,則容易吃虧上當。 地理環境與風水的聯想總膾炙人口,在建築繪本裡,有心的架構才能讓未來屋內的人們平安喜樂,否則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亦會讓人怨嘆拿錢讓人揮灑,沒創一個好光景,倒是破壞了風水年輪。 陰陽兩相間,看陽光的三炷香,膜拜陰曹會祖先,與其如此說,不如心存善念。而許多人總說:「人在做、天在看」,果真如此,屋毀人亡、那些沒有道德觀的黑心商人,理應受到譴責,甚而冤有頭、債有主,而非由他週遭的人來承擔,果真如此似乎不盡公平。 建造的粗糙、材料的不實、地基的不穩,以及黑心建商為求暴利而偷工減料,甚至將沙拉油桶、保麗龍等非建材置入其中,形成一個豆腐渣工程,難怪會不堪一震!剎時成為廢墟,也釀成九二一以來重大的人員傷亡,當年不知情而購買這棟大樓的住戶,真是情何以堪! 反觀地區,古老的年代古厝居住的人多,那是農業社會大家族必經的過程,隨著工商業的發達,子孫紛紛出外,在分枝散葉下,新舊交替的屋產,亦該劃分清楚,以免日後子孫有所間隙。而該誰的跑不掉,棄父母於不顧的不肖子孫終究得不到,在紛紛擾擾的今日,若想爭地奪產,首當其衝的必需講求真憑實據,始能站得住腳。 而古屋翻新,限於法令規章,建築範圍沒有原始的大,空間的縮小,房間頓覺擁塞,即使雅室何須大,但窄小的豪宅,還不如住到陽光充足、空氣好的荒郊野外較舒適,只要合法而隨意蓋一間農舍,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那種奔騰的快感,彷如置身在世外桃源,且沒有三姑六婆的干擾,人間仙境的美好即是如此。 基於建物的考量,非親即友下的講求人情亦要遵守規範,任何建造講清楚、說明白,條理清晰地書寫於白紙黑字下,以免日後享盡好處的逍遙,不解內情者則成為冤大頭,屆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那就欲哭無淚!
-
他鄉遇見十萬大軍
金門不大,但自然村落上百,我跟旅居台灣的鄉親提「昔果山」,十個也有五六位不知。對於「浦邊」,我要不是在小說裡寫了它,且在二○一一年秋天,特地尋訪並拍攝風獅爺,恐也記憶無多。但一個地名,總不是到訪一回、兩次,就能記憶的,所以後來,當吳聰朝再又跟我提到「浦邊」,且細數記憶,才讓我發現金門雖小,故事量卻很大。 吳聰朝人稱阿聰師,是大甲芋頭酥餅始祖,一月間,我訪台中,某筵席上,阿聰師提到他在金門當工兵,負責埋設雷管,專司爆破。他退伍多年,育有一子三女,都已分別成家,特地偕家人訪金,回到軍旅所在,細數蒼茫。阿聰師興奮地說,他曾經夥同全連之力,於浦邊蓋了間「何浦國小」,訪金時李國安時任校長,曾經親與接待。 我才讓我好奇「何浦國小」以及阿聰師的歷史。何浦國小創於民國四年,前身為私立鶯山小學,民國三十九年改為浦邊國校,廢私立為公辦。民國四十八年八月與何斗國校合併,更名為何浦國校。鑒於校舍不敷容納,結合家長籌建新校舍,加上地方熱心教育人士、海外僑賢捐輸、政府經費補助,暨防區部隊支援興建,於民國五十四年五月動工,至十二月新校舍落成。 上述簡史,沒遺漏了「防區部隊支援興建」的紀錄,揣度阿聰師年紀,約莫在就在民國五十四年五月,參與何浦國小的興建了。阿聰師說,他曾留下全連弟兄校舍完工的合影。他說得慎重,記得清晰,除了服役是他成為男子漢的地方,還在於苦的、熱的以及委屈,都會歷經重重壓力,而為結晶。 我想起昔果山。遍布村落周遭的壕溝、碉堡,都被大自然回收,頹圮、荒倒,幾乎難以瞧見遺跡,但是一座國小的興建,卻到今天,都還充滿朗朗讀書聲。 兵丁眾多的年頭,我家常有士官兵跟老芋仔來訪,我記不住他們的模樣,但常好奇他們榮退以後,生活可安好?阿聰師的退伍人生,成為我想像的依附。 阿聰師退伍以後,成為麵包師傅,沒想到有一天會把糕餅事業做得這麼大。當一個麵包師傅不是難事。基本的揉麵、發酵跟烘烤技術,很輕易可勝任,在阿聰師最初開基的「合味香」糕餅店裡,除了代售的茶葉、紹興酒不說,還會看到土司、蛋糕等,阿聰師可以安於實際,小額生產、小額滿足,不需要像阿聰嬸戲稱的「做賢」(做不累),老是搞著新玩意。 台北世貿中心尚未啟用以前,多假松山機場辦理商展,阿聰師夫婦常從大甲,乘車、轉車再轉車,到達會場,看烘焙機、看自動化的糕餅機器,民國六十二年,阿聰師從金門退伍的第八年,大膽標會、起債,花了五十萬台幣,從日本買了一台半自動化機器,克服艱辛,以「開心奶酥」打開事業基礎,再一步步打造他的糕餅王國。 當他帶領家人,回到在金門服役,那個「受災吃苦」現場,彷彿在說天底下沒有輕易的事,而如果事情輕易,也不值得一做了。金門辦理了好幾回戰役英雄回金門的活動,那的確安慰了我。他們曾把生命壓在前線,讓青春供做兩岸和平的血肉,我無法記憶他們的模樣,但希望別後,他們一路平安、鴻圖大展。 於是,在他鄉遇見阿聰師,似也與十萬駐金大軍,寄上虔誠祝福。
-
遲鈍
小時候的我,常常不自覺地張著嘴,凝視著空茫與空洞,外界的聲光響動,我常木然不動,不時發獃,不知所措,或許打起瞌睡,常常遲遲鈍鈍,似睡似醒,半睡半醒,封閉在一個無法定義,也沒什麼意義的空間裡。 不是我願意這樣的,但它就是每天發生,我難以專心,聽不了課,人在教室中,書本攤開了,老師用心講課,同學認真聽講,我呢?一樣張著嘴,半閉著眼,渾渾噩噩,浮沈在或高或低的音波中,不多久就睡著了。 我不時想著,我怎麼會那麼傻呀!對於人生如此無濟於事?吸不到足夠的氧氣,找不到前行的目標,看不到光明的遠景,黯然地摸索著,自己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遲鈍如我,一時還是找不到出口,照樣每天打瞌睡,每日空發呆,還記得某夏日的午後,午覺醒來,恍恍悠悠地看著從古厝屋頂透光處射來一方直挺挺的陽光,飛絮飄舞著,輕塵遊蕩著,慢緩緩的歲月靜悄悄 地劃過,一個聲音從心裡響地,我到底是誰呀? 昔時家裡經營餐廳,每天端菜跑堂,累了半死,卻依舊得在油膩浮光中清除殘菜剩飯,看著滿桌杯盤狼藉,我不時怔愣,怎一個雜亂的現實。 課業對我來說來還真是負擔,記得好多次,在午夜時刻奮力地寫作業,幾乎閉起眼睛來寫字,有時趴在桌上小憩一下,卻昏睡到天明,黎明時分乍醒,只見到桌上一灘口水,還有兩手肘的紅凹壓痕,但願明天逃學去,可從沒那個膽。 我深深知道自己的遲鈍,卻不知道怎麼克服,我買了幾本武術的書,如「虎鶴雙形拳」、「截拳道」,還看了諸多勵志、心理、名人傳記等書籍,但拳練了幾式,書感動了幾回,開學立志,放學忘記,我遲遲其行,鈍鈍其心,依然故我。 遲鈍有其先天秉賦,過敏體質,加上呼吸不順,氧氣不足,讓我精神注意力渙散,感覺統合頗有失調,就如此,聽不清,看不明,學不順,記不牢。 我真是有點傻,總是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別人所能察覺的永遠比我多,我都覺得別人很棒,大家好行,我卻老是令別人失望,讓自己不滿意,啊!不知如何是好! 因為自知遲鈍,所以我會甘心多做一點事,多替別人著想一點,倒也有一點老實的好名聲,但說實在也吃虧了不少,不過吃虧就是佔便宜,人生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失之間,取捨之際,沒有走到底,也談不上好不好。 常想自己還是有點幸運,人那麼笨,行為那麼遲鈍,卻還有自己一方天地,一個還算安穩的工作,一群待我極好的朋友,總算傻人有傻福。呵呵!
-
金門食話食說
一個地方的飲食,反映一個地方的文化。金門是閩南文化的重鎮,因此金門的飲食和閩南文化傳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金門飲食文化有三個層次:一是宗廟祭祀的飲食文化;二是戰地政務時期的飲食文化;三是開放觀光後的混合式飲食文化。這三個文化體系都有它的時代背景。 金門人尊祖敬宗、慎終追遠的精神,無疑的都表現在日常的拜拜之中,一年365天,有人說金門人要拜一百多天。拜拜,成為金門人的精神信仰,也成為金門人的生活重心。 然而金門的土地貧瘠,是一個看天吃飯的地方,以前子孫繁衍,人口眾多,加以三不五時就要拜拜,豐年多難以維持,何況荒歉歲月。這一個階段,金門人生活困乏,許多人每日三餐都有問題,哪有精神餘力去講究飲食文化。 1949年兩岸分裂,10萬大軍進駐到金門這個蕞爾小島,帶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衝擊,金門人在賺錢的過程中,不僅吸收到外來的飲食文化,而且因應而起開創出一種特殊的戰地飲食文化,除了傳統宗廟祭祀飲食,還揉合了大江南北的口味。在那個金色年代,金門人的經濟獲得改善,生活獲得提昇,視野變得多元,遺憾的是,金門人這時候只想賺錢,賺軍隊的錢,無人也無暇想到飲食文化的精神境界。 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開放觀光,金門開始迎向另一個嶄新的世界。金門人以其慣性思考,祭祀飲食文化與戰地飲食文化的格局,顯然已無法應對新興的觀光需要。 回金門這些年,也不時到外面應酬吃飯,吃來吃去總是那幾家,菜色也就是那幾樣,曾聽一位僑領這麼說:「金門的飯店除了名字不一樣,菜色都一樣。」金門書院舉辦講座,邀請外地講師來金,為了安排餐飲也常煞費苦心。在金門,想找一家可以表現金門文化內涵與風格的餐廳,實在很難。 春節期間,金門才女顏湘芬帶了她一位同學過訪,這位女士專門研究飲食文化,經常上電視教人烹飪,是一位有文化、有品味,也很有實學的人。我們談到金門有許多珍貴食材,都沒有加以研發及推廣,覺得十分可惜。如何在現有的飲食基礎上,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向在地、精緻、品味的道路上邁進,發展成為金門創意美食,外地人和我們一樣著急。 現在是金門最好的時代,金門有它的地理優勢,又有歷史文化的厚度,若能改變思維,眼光放遠,格局放大,應有餘力提升文化品味,為金門的飲食文化注入新的活頭源水。一個好的餐廳,不僅可以展現主人的修為與文化內涵,亦能說明該地區具備良好的文化質素;優良的飲食文化,更常常成為吸引觀光客的主力。試想今天金門假如出現米其林三星主廚,情況會是如何呢? 文化局今年聘請駐縣作家,鎖定主題為金門美食,構想很好,也切合需要。飲食文化除了讓在地人懷舊之外,還要讓外來的觀光客領略金門的飲食文化之美,並愛上金門的美食,才是推廣在地美食的精義。如果能更上層樓,取金門現有的食材,予以文化包裝,推動創意美食,讓金門的飲食文化呈現金門的文化氛圍,讓觀光客可以指名,那便已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期待有朝一日,金門能夠開出不同的飲食花朵。
-
民辦金門公學始末
30年前在台北文物界找到一本老相簿,內裝有張日本軍部東洋旗下的後浦金門公學標示,可以確認是日本佔領金門時,將校舍設為陸軍本部的珍貴歷史影像。 1926年由本縣籍十幾位集美學校校友發起創辦金門公學,爭取集美學校每年補助經常費600元,地方人士也熱烈月捐助學。原先公學是借後浦文厝內作為臨時校舍,創辦之後移至浯江書院西邊,校方積極派員到南洋向華僑募集教育經費,得到海外僑胞熱烈的贊助及回響。 1928年華僑許及轄等出資建築校舍經費二萬餘元,由當任縣長韓福海親自奠基,新校舍於1929年落成,並且進一步籌辦附設中學。 根據1929年《顯影月刊》回蘇門答臘僑胞的通訊稿,明白指出閩南地區的中等學校,靠近金門的有男校如集美師範中學、水產商業農林各校、廈門的同文、中華、大同初中及十三中學等,鼓浪嶼有新華、美華、英華等;女校則有集美女中、廈門女子公學、廈南女中、鼓浪嶼女子師範及毓德學校等等,金門實在有設中學之必要,且看1929年金門公學招生廣告如下:「吾邑歷來小學畢生,數日見其多,而往外升學者,殊屬罕覯,揣原因率為經濟所困,本校有鑒及此,特設中學部以應時急,並敦聘廈門大學文學士杜煌先生為主任,有志向學者,務希準時到校報名受試,勿誤!」首期招收初中一年級新生30名,同年的9月1日開學,第一任校長為許敏德。由於新生成績表現優異, 1930年再增一級班數,男女學生人數共達50人左右,他們有自治和組織能力,皆地區一時精選的菁英人才,也是當初金門的最高學府。 金門公學向來注重學生體育訓練活動,使其德智體群四育並重。1928年地區興起籃球運動潮流,為配合教學練習需求,公學規劃校區籃球場,經常組織男生及女生的籃球隊伍,接受來自各鄉鎮的友誼比賽。金門公學為集美學校補助的學校之一,所以集美學校每逢舉辦大型活動時,都會發通知邀請前往參加,1930年集美舉行運動會,金門公學特別挑選中學的長程賽跑健將2名及小學部的選手12名前往參加比賽。九一八事變以後,金門公學中學部,更注重文武兼備的人才培育,聘請駐地海軍教官到校訓練軍事課程。1932年中學部因經費不足而停辦,1934年恢復設置私立金門初級中學,1935年為節省開支,私立金門初級中學與金門公學併校。 1937年金門淪為日寇鐵蹄,翌年公學併為金門公立第一小學,開始教授日文,後來改為日本軍部。1945年勝利後,金門百廢待興,在歸國華僑及地方人士的提議下,原名金門公學的金中中學復校呼聲極高。之後私立金中中學遷移到後浦西門,新校舍原為日本海軍司令部舊址。而金中昔日校舍改作珠浦鎮中心國民學校,1950年併為城廂中心國民學校,1951年與培德學校合併,易名為金門示範中心國民學校。 金門公學辦教育,曾經培養優秀的縣籍青年學生二、三千人。它也是金城國民學校、中正國小的前身,先賢作育英才的時代典範。
-
人生結緣師生會
我的恩師很多,因為自己幼小荒嬉,之後,幸有良師導入正途。我的母校有積穗國小、板橋國小、省立板中、金城國中、強恕高中、光仁高中、東海大學、臺灣師大。至於校園外的人生導師,那就更多了。 民國四十九年九月,進中和積穗國小啟蒙,當時年幼不知誰任導師,只記得有一位林姓女老師特有愛心,學生有疏失,被罰留校寫作業,林師買麵包請學生,吃了再寫。隔年,我轉學板橋國小,二年級到六年級,先後有呂鑾娥、廖令子、賴玉惠、張振藩、李紹松等導師,廖老師曾來家訪,是我在台受教的唯一經驗。六年級名師張嚴厲,被學生家長檢舉使用內容不當之模擬試卷,中途換導師李紹松,板橋國小重視升學,督課甚嚴,老師受日式教育,痛打怠惰及犯錯學生,毫不手軟,學生在驚嚇中,循規成長。 民國五十五年,板小畢業,我考上省立板中初中部,博物老師伊尹任導師,藹然長者,但我著迷課外書,荒廢課業。隔年暑假,返金重讀金城初中一年愛班,陳榮華、陳岳揚先後任上下學期導師,陳榮華老師教國文,循循善誘,對我開導甚多。下學期,校長重用,請他轉任教學組長。陳岳揚老師接任導師教數學,陳師軍人子弟,管教學生,不怒而威。初二我轉學北市雙園國中,導師陳盛雄,是我讀城中時的童訓老師,陳老師師大童軍科畢業,來金服預官役,支援城中教學。 陳老師熱心露營活動,曾帶班上同學翻越七星山,計畫到萬里宿營,一路上,大伙說說唱唱,興奮異常,埋鍋造飯,吃飽再前進攀登。可惜,夜色昏暗,伙伴在層層梯田迷失方向,受困山中,幸賴山農出來搭救引路脫困。是夜,借往山間小學,將桌子拼排,睡了一宿。陳老師不得閒,掛慮學子饑腸轆轆,又忙著煮稀飯,供大家裹腹。難忘的七星山之夜,難忘的陳團長。 國三我編入前段班,導師柴根生教理化,柴師待人親切,諄諄教誨,寒假畢業旅遊,柴老師事先準備甚多升學參考書及模擬試卷,在遊覽車上有獎徵答大方送。慚愧的是,雙中畢業時,我校成績輝煌,同學進入北市公立名校甚多,在下名落孫山。 高一讀強恕,導師張斗樞,任教國文,上課補充課外知識,分析國內外形勢,開啟我視野。高二我轉入光仁高中,導師陳宗樑,是師大國文系高材生,光仁創校元老兼教務主任。陳老師實行愛的教育,對待學生,寬厚仁慈。國文老師周浩治政大中文系教授來校兼課,經常鼓勵我,周師無架子,幽默詼諧,同學都喜歡他,我受他影響甚深。 大學考上東海大學,大一國文老師兼導師薛順雄教授,古典文學修養深厚,他的家門樂意為學生敞開。大二導師,應是講授文字學的江舉謙教授,口才、文才極佳,講課及教訓學生都很精彩,同學常私下模仿。大三導師,可能是教聲韻學的方師鐸教授,方教授是北大名師羅常培高足,也是師大名師陳新雄教授博士學位審查委員之一,學界輩份很高,方師高度近視,但課餘言詞犀利有趣,大家喜歡親近他。大四導師,殆是教授各體文、詩詞曲選的柳作梅老師,柳叔古文造詣精湛,單身在台,節儉待己,但大方幫助學生,可惜鄉音太重,部份學子,聽課吃力。 不才大學畢業,返金任教,教然後知不足,努力再自修、師大進修。自己的脾氣性情,隨著教學時日,也在變化。教了幾年,深深感悟到,學生,其實也是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都在透露訊息。教師可從學生的反應,了解教學缺失,冷靜反省,知恥知弊,求新求行,才可減少師生之間的不快。
-
人生海海
身處現代社會,許多人都以自我為中心,通常一群人聚集,有人「一支嘴密甲若米篩,沉穩內斂也就算了,但皮笑肉不笑的模樣卻讓人起雞皮疙瘩;而有些人則是「一條腸仔通尻川」,無論對與錯,有什麼說什麼,沒有心機沒煩憂,說話通常不用腦筋,但絕不是害人精。 「十嘴九尻川」,乃人多嘴雜必有的結果,無論大小聚落,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更有唇槍舌戰的發生,儘管有些人說話有道理,但必須等到眾多人的認同和支持,才有勝算的機率,否則再多的本事,亦會被眾多口水淹沒,最終也只是「替人拍尻川」而已,又能為自己爭取到什麼。 「作姑作姨」興風作浪不足取,許多為求自保的人、為了生存,除「嘴唇皮相款待」,甚而不惜睜眼說瞎話,在在顯示人心的叵測。至於明理之人,你不必跟他多說什麼,凡事他都看在眼裡,嘴巴一張開,他就看到你的喉嚨鐘仔,領悟力之高,善解人意之強,可謂一點就通;否則儘管如何論真理、講實事,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多說無益,只會「氣死驗無傷」,浪費唇舌自己還要找水喝!終究對方活在自我的一片天,聽不進任何人的諍言,那種惟我獨尊的蠢樣,就猶如青蛙活在一口水井間,成了不折不扣的井底之蛙。 打牌輸點錢,這不過是消遣,要心甘情願別翻臉,談區區小錢很傷感,掀桌掀椅太麻煩,不如斷去指頭從此別再沾,否則以後牌桌再相見,你一言、我一語,誰也沒佔到便宜。 自掃門前雪,垃圾往外推,飛去誰家誰倒楣,管它貓狗追,只要自家乾淨,管他家不清潔,追究起來,終究有地界。回想軍管時期,每天一早阿兵哥就出外先行打掃,無論馬路或營房週遭,無不打掃得乾乾淨淨,甚至更早之前,政府還實施衛生檢查,各家戶無不全體總動員,希望能被貼上一張「最清潔」的標籤。雖然現在的環境衛生已有明顯的改善,但還是有人自掃門前雪,管它垃圾滿天飛。 獲獎是殊榮,一樣米飼百種人,厚著臉皮向人討取太丟臉,而實至名歸需要更多的時間,表現優異不一定被發現。有些人為了得獎接受表揚,無所不用其極,巴結承辦人者有之,拍長官馬屁者亦有之,當他在台上領獎,台下則罵聲連連,即使能夠領到高額獎金與精美獎牌,如此又有何意義。倘若不是憑真本事,得獎非僅不是殊榮,反而成為笑柄。 出門去上班,大家都說忙,這是為自己口袋在賺錢。可憐的家庭主婦總讓人說妳沒上班,好像吃飽非常閒,命好在家作少奶奶!需知她們每天吸油煙,全年無休從早忙到晚,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洗衣、煮飯、掃地、擦地板,侍奉公婆、服侍夫婿、教養小孩樣樣來,公婆喊、丈夫喚、孩子叫,還有祖先要祭拜,哪個媳婦不心煩,但是又何奈?歹命,妳的名字叫女人!
-
碧山村落
數日前明燦Line了碧山村睿友學校展出學童的書法及水墨畫來,觀賞了孩童的畫作,我滿心喜悅,有感而發地回他「幼苗總有長成大樹的一天」。 才想起最近這次返鄉,前後就到過碧山村莊兩趟。一趟是與明標各自提著畫袋,繞著村落四處走動,一面找尋可以入畫的景物,一面觀賞村落房舍。碧山早年有不少鄉親前往南洋發展,致富發達後寄錢回鄉蓋了樓房大厝。因此,村內矗立著不少樓房及閩南式的大厝,電影「軍中樂園」的樓房場景便是坐落在村子裡。 冬天季風格外強勁,這日冷風似流彈般穿梭在古老的巷弄裡,偶而還發出嘶嘶聲響。我們來到村莊最高處的木造雅致涼亭,視野極佳,可俯視整個村莊的錯落房舍,但寒風逼人無法久留。轉到一處民宿及有一風獅爺的角落,眼前景觀頗可入畫,但寒風仍然肆無忌憚穿越樹叢翻過圍牆而來,讓人難於抵擋。最後,只好收拾畫具走入剛整修過的睿友學校。 睿友學校是一所已有歲月的昔日小學,是村人陳睿友先生到南洋發展,從事木材生意致富,為嘉惠村莊學子就學,於一九三四年間捐錢興建的。主建築是一棟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精確說,屋頂為傳統的紅色屋瓦覆蓋,高大山牆有著濃濃傳自南洋的巴洛克風味。立面裝飾別具一格,放眼目前台金地區,大概是僅有的以交叉的國旗與國民黨旗浮雕作為顯著的門面裝飾。還有長相似印度人的樂器吹奏者及花草雕飾。 另一次后沙海灘畫了碉堡後,才聽明標說要到碧山與明燦會合。原來地區有個藝文深耕的課程計劃,這日,明燦在碧山附近的安瀾國小教孩童書法與水墨。孩子學習成果展不久將在睿友學校大廳展出,準備先去了解場地。明燦自教職退休後,這些年來風塵僕僕於學校、社區大學,教授學童及成人書法,推廣地區書藝不遺餘力。甚至,每星期有一、兩天冒著風浪顛簸,搭渡輪往小金門國小授課。看他好像樂此不疲一點也不覺得累,或許,回饋鄉土及推廣書法所獲致的成果是他最大的回報。這天風仍呼呼價響,但大地露著金黃色陽光,心裡跟著明亮起來。我沿著窄窄木梯上到睿友學校的二樓。這裡,屋瓦上的光影格外迷人,欄杆屋脊錯落有致,我隱蔽在山牆後面快速畫了張素描。走下樓來,明標也沒閒著,正躲在車內畫眼前的幾棟大厝。 看著這些傳來的學童書法水墨作品,敷色大膽,下筆天真無邪充滿自信。只要用心灌溉,誰說,有一天這些幼苗不會長成大樹。
-
新春﹐背一座燈塔回家
農曆年前,「背一座燈塔回家」新書出爐了。正埋首寫「驚嘆!島外島的故事」的我,暫時離開綠島、蘭嶼、東碇島、北碇島燈塔,與夥伴討論燈塔的多元配套。經過來來回回討論,「漢閣˙文創設計」決定推出「木質立體書籤明信片」,我看著產品參考圖,研究著「椴木+鐳射」的明信片,如何由平面變成一座立體燈塔。那細緻的雷射雕刻畫面十分優美、吸引人,夥伴和我討論著明信片上該雕刻什麼字句,讓燈塔之光傳播得更遠。當我簽下一紙「訂單確認書」後,美麗的夢想便快樂的翩翩飛翔。 我望著在藍天裡變魔術的一朵雲,心裡想,如果再拍攝一部紀錄片,那燈塔之光就會散播得更遠。一朵雲瞬間變成一架攝影機,把我心裡的話傳播出去,這新構想很快獲得夥伴支持。新書發表會這一天,將也是紀錄片的開拍日。因為這一天書中的燈塔主任、工程師、股長、燈塔家族都會現身,分享他們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他們每一個人的經歷都十分精彩。尤其航港局局長祁文中的「燈塔之子」身份,更讓綿長的燈塔歷史增添佳話,成為美談。祁局長的父親祁達於民國33年考進上海海關,成為第一批華籍管理員。34年被派至臺灣,是第一批從上海前往臺灣的專業燈塔人員。在高雄燈塔駐守二年後,奉令得再調往青島燈塔。經歷幾年的燈塔生活,父親決定往後的人生要在臺灣深耕、立足,工作也因此轉向航務。父親也把對海洋與燈塔的信望愛轉化到祁局長身上,在各種因緣際會下,祁局長從路政轉進航政司,進而接任航港局局長。在這具有制高點的位置上,祁局長再度湧動沉澱在他身上已久的家族血液,除了重新挖掘燈塔歷史並記錄燈塔人文故事,讓燈塔文化散發光芒外,祁局長也渴望以最宏觀的格局,讓燈塔文化與臺灣未來的航務、觀光發展結合在一起。他相信引領人們航向寬闊世界的燈塔,必然也能引領臺灣走向更光輝的未來。身為航港局的領航者,祁局長帶領全體同仁,讓燈塔觀光起航,航向美麗新境界。在燈塔的引領下,一艘艘乘風破浪、勇敢向前航行的船隻,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所在。父與子的燈塔情緣,將航運界的過去與未來串連成一條不斷向外拓展的路,把這可貴的情緣紀錄下來,就是一部精彩的紀錄片。 鏡頭之心,銜接人的靈魂,燈塔人一路走來的歷程,都是無私無我,以最真摯感情面對天地人。新出爐的書,帶著獨特的香氣,並且閃閃發光。書中三百張照片,每一張背後都有故事、都有話要說。我心裡想,紀錄片進行剪輯時,可從諸多照片中萃取部分剪輯成燈塔人一路走來的甘苦談。我接續在寫的燈塔二部曲、三部曲、四部曲,那些詩畫、散文、小說,未來也可同步與「漢閣˙文創設計」連結,並與影像紀錄相互搭配,一步一步往前走。 燈塔雖然是一個小家庭、小世界、遺世而獨立,但真正走進燈塔的精髓,就會發現在孤獨中人們反而能真正體驗生活的豐饒。進入這一境界,人們也就能將過去、現在與未來連結,建立更美好的人生方向。燈塔的生活可以磨練情操,走向山岬、海角、僻遠的燈塔,運補路迢迢,滿眼的芒花輕搖款擺,無邊無際的風聲連結孤立一隅的屋舍,讓人明白需要體驗許多人、事、物,才能進入燈塔的光芒。跟著燈塔的眼睛一路走到國際港,一定會看見航運促進城市的繁榮,而養護良好的燈塔,會引導船隻航向更遼闊的遠方。 燈塔歲月長,它薰陶人們的氣質品性,增強對生命的體悟。多走向燈塔、貼近燈塔,感受它博大的能量,創作也會更澎湃。生命缺乏燃燒,作品就會冰冷,沒有浪花起舞,大海會覺得寂寞。所以要熱情擁抱燈塔,把它背回家,以詩點亮、滋潤它,讓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更大的出口。新春,背一座燈塔回家,讓島嶼的眼睛連結燈塔的光放射向外,我也變成一艘船,我要撒下一張大網,網羅許多浪花的笑臉,為燈塔寫美麗的詩。
-
新年新氣象
在國人的心理,總是希望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將會有新的氣象,並期盼帶來新的希望。由於今年是猴年,因此大家都以「金猴、祥猴」為圖騰來為諸事祈福,希望帶來「真好、上好」(閩語音)的吉事。新年是我國自古以來先人以太陽的升落及月亮的盈虧,經過長期觀察自然現象變化,整合日、月及莊稼成熟週期訂定出來的歲時節俗,這也是古時候農業社會沿襲下來的一種習俗。雖然因時代變遷,很多習俗都會因為不同地點而有不同的民情風俗,但基本上仍有許多相同之處。例如家人藉著年節團聚慶祝,親友互道恭喜,家戶張貼春聯、放鞭炮、拜祖先神明、吃年夜飯、圍爐、守歲及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為每個人及各地帶來喜氣洋洋的氣氛,這也形成國人過年的風俗習慣。而今,我們慶祝年節重要的不只是遵循舊習,而是要去了解其緣由及所包含的意義,並融入現實生活,使大家能過得快樂融洽,期盼帶來好運的新年。 傳說中的新年是說古人為了慶幸沒被猛獸-「年」吃掉,所以互相道賀,意味著嶄新一年的開始,久而久之,代代相傳,至今仍是國人重要的一種年節習俗。過年是一年中的大日子,除了慶祝歡樂外,還延伸祭祖拜神感恩之儀式,也趁此機會教育子弟善盡孝道,慎終追遠及飲水思源。 金門由於所處環境與時代變遷的關係,過年也慢慢趨向多元化,尤其在這五、六十年來,許多家庭都有成員因為戰爭或生活關係,移居台灣或其他地區,因此過年的方式也就不同,有的長輩赴台與子女過年,有的是子女回家鄉與父母長輩過年,但是仍舊保留一些傳統禮俗,如拜祖、發紅包、貼春聯、與家人團聚。縣政府更督導本縣農業試驗所、林務所、水產試驗所、畜產試驗所、動植物防疫所等,都推出各項迎新春活動,提供縣民過年的好去處。傳統上,過年是從年夜飯開始,當晚一家人團圓、圍爐聚餐,飯後發壓歲錢傳送祝福,子女們為長輩守歲,祈求全家人身體健康、幸福圓滿。縣長及各相關單位都將旅台鄉親回鄉過年當頭等大事辦理,啟動春節疏運計畫,讓想返家過年的鄉親們都可以回家團圓,使年節氣氛更加熱絡,期盼猴年有一個新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