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一粒麥子的自覺與使命感
夜讀《烽火的訊息 吳承明文集》,從曾昭旭先生的序文開始,一路感動,一路激情澎湃。「他日,當豆梨花在金門遍地開花,我們當能憬悟『一粒麥子落在地上死了,將長出更多麥子』的真理。承明雖似遇不幸的車禍,也可以不以悲劇視之,而視為生命長流中的一個段落。」我反覆思考序文裡最後這一段話語,原本糾結緊繃的情緒轉化成一股溫暖的脈流,流竄全身。我繼續往下閱讀,竟似在與承明、翠芳這一對文學伴侶秉燭夜話,聆聽他們一篇篇深情款款的詩與生活浪漫交響,也像在賞讀詩人這一生中,豐富精采的生命日記,這一路上有笑聲、有執著、有鄉愁、有嘆息、更有詩人心中動人的大夢……。 然後,我在書中發現了一批珍貴的書信,剎時眼睛一亮,欣喜若狂。我是個挖礦型讀者,平日的閱讀習慣裡,除了閱讀詩、散文、雜文、小說、評論、劇本……等等各文類文本之外,作者的信札是我的特別鍾愛的,我覺得信札是書寫者內心最真實的呈現,是書寫者最危險的自我裸裎;於我而言,閱讀書信是對他們的悄然貼近,貼近他們心房,數心跳、聽心音,企圖追查我與書寫者產生共鳴與最大交集的可能性。 從承明先生的書信中,才知道詩人血液裡除了充滿柔軟、溫熱、感性的文學特質,更有對世事的理性思維、夢與理想的實踐,他敏銳的洞察力與執行面的考量,都十分精到。他曾在信中這麼寫著「我的第一個大夢:開滿豆梨花的金門島。」,「我的第二個大夢:搶救一條從元代蜿蜒而來的古街──沙美老街。」,「我的第三個大夢:找回料羅灣往日的榮景」。他認為對同樣一件事情,樂觀積極的人,看到的是機會;悲觀消極的人看到的是障礙。書信中,承明先生談及在自己胸膛中洶湧翻滾的大夢,其情感濃烈的字裡行間,我清楚看見承明先生對生命課題的體悟,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難題,其實都是使我們成長、茁壯的一次機會。詩人對故鄉有大夢,對於夢的實現有具體目標、有明確的步驟,這些理想是緣自詩人生命的自覺?是他行事為人準則中最重視的使命感? 詩人舉了一則例子,談起畫家洪通,他說自己欣賞洪通,並不全然因為那些純樸自然的至情至性之作,主要是在於他對繪畫絕對的純潔與虔誠;洪通永遠屬於繪畫,永遠屬於他自己。這是洪通的可愛處,也是洪通的可敬處。承明先生對同為風燈詩社的詩友楊子澗如是說:我們對現代詩也應該懷抱絕對純潔與絕對虔誠的態度。此外,幾分自覺與使命感也是十分必要的。 2014年夏至日,文壇上一粒有自覺、有使命感的麥子落在地上死了,我們堅信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即將長出更多豐碩飽滿的麥子。 我是來不及認識您了,承明先生。但請接受我,向您對文學、對夢想的絕對純潔與虔誠,鞠個躬。
-
不知誰是到菴人
十月三十一日,由本校及昇恆昌等共同舉辦的「昇恆昌講座--典範人物面對面」,特邀中研院朱雲漢院士,以「迎接21世紀全球秩序重組的挑戰」為題,發表演講:針對中國大陸的再起,以致帶動全球秩序的重組,朱院士認為我們應跳脫以西方為中心的思維。尤其是,當德、法、義、英等國不顧美國反對,加入亞投行後,我們更應打開「本土」的封閉束縛,發揮以小事大智慧,共拓願景。 在這場大視野,有別於「動輒本土」情結的演講,我特別關注到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世紀工程。或許是故國的情愫;絲路的憧憬,對於這條「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及「海上絲綢之路」,姑不論其成功後,對世界經濟預可帶來的驚濤駭浪局面,尤有一股莫名的好奇:一端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另一端是極具活力的東亞經濟圈,由此所帶動的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東南亞之發展,進而輻射到非洲,其變天易地的新局面,似乎漢唐聲威重回歷史舞台,而其天下利更不言可諭。尤其是與大陸一衣帶水的金門,更有其歷史契機。因為:與金門素有因緣的「泉州」,已被定為「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易言之,金門若能與一水之隔的泉州聯結,就意味著金門有機會擠上世界列車;登上「海上絲綢之路」。思及此,不禁拈毫獨笑;因為此中關鍵正是筆者首倡的「金廈大橋」:逕通廈門,北上泉州,一舉登上海上絲綢之列,而船梯正是「金廈大橋」! 不知誰是到菴人!「金廈大橋」,到底是從何時起念?何人動議?大言非夸,此構想,最早是民國八十六年間,筆者首開風氣在媒體披文「金門縣政萬言書」中之一項,包括首議「金門特別行政區」、「中華邦聯」等論。九十年參選縣議員時,更正式列為政見,呼籲藉此接軌海西特區,開拓新局,十餘年來未曾稍懈此議。因而多年來,雖有不少卓彥之士,或另具構想,或續貂此案;但汝歸滄海我歸山,乃至2009「海峽論壇」時,亦辱承贊讚:有關「金廈大橋」之構想,應參考最早提出此論的旅台學人倪振金教授構想,連接大、小金門,進而打通海西特區。 其後在「再造浯洲有請奧斯曼」拙文中,我第三度指出:有奧斯曼才有浪漫迷人的香榭大道,因此,重振金門應從交通做起:除了島內交通應以快速筆直道為骨幹,輔以自行車道、休閒步道,並以原生樹區隔串聯成一片林蔭道路網外。最重要者是連接大、小金門及大陸的「金廈大橋」。而今契機在此,莫非天佑! 面對一個百年不遇,移變轉轍的新局。我們固要跳脫過去習以為常的主流價值,更要有何妨直上須彌峰的準備:以金門言,受天之祐,財政冠全國,若能有效挹注於營造一個基礎建設完整,市容美麗、機能便利、潔淨安全的宜居空間,益以金廈大橋之百年利基,及時搭登海上絲路列車,則金門風華願景,豈是理真論切而已!
-
金門校長遴選制度的再思
前年金門地區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國中、國小校長遴選,計國中五位、國小12位新任校長,但是令人感到詭異的是八年前的校長遴選採取是一階段(即現任校長與儲訓的候用校長同時參加遴選),而前年竟然改為二階段即現任校長先遴選完後才由候用校長遴選,遴選制度隨著主事者不同而有不同作法,難謂公平合理。 筆者觀察金門國中小校長遴選制度多年,深覺金門國中小校長的儲訓和遴選實在缺乏規畫和章法,所謂規畫是指沒有按照校數和校長可能的任期,來招考候用校長,以國中校長而言從93年招考的一批幾乎遴聘完後,直到99年才又招考了3位,但101年又招考了4位再加上原有候用和具國中校長資格的三位總共10位,國中校長可謂「僧多粥少」,考了那麼多儲備校長而不用是浪費公帑,若以台灣各縣市候用校長的比例維持在出缺學校的1.5倍,則前年退休二位校長,只應維持三位候用校長的比例人數,10位候用校長太多了。個人以為縣府若站在暢通人才管道,應針對國中、國小校數的校長的任期和退休期程進行人才培訓計畫並訂定嚴謹完備辦法,不應想到那做到那,缺乏全盤的考量和規畫。 就金門縣國中小學校長遴選要點的內容來分析,可以發現有許多不夠嚴謹完備的地方,如: 就遴選委員會委員人數而言,本縣訂9-11人實在太少,就統計學而言,眾數越多越客觀,台灣22縣市校長遴選委員會委員人數訂為13人以上的就有16縣市,而金門訂9-11人是全國倒數第二,僅多於彰化縣的7人而已。 另各縣市校長遴選委員會均有明定選委員的類別和代表人數,如:教育行政人員代表、家長會代表、教師(會)代表、學者專家、校長代表等,而本縣之遴選要點,僅第四條簡略寫著「委員九至十一人,由本府聘(派)任之,其中應有教師代表和家長會代表參與,惟家長會代表比例不得少於五分之一。」,未明定選委員的類別和代表名額,周延性不足,甚至對教師代表和家長會代表的產生過程有無民意基礎也未加規範;反觀法條較完備進步之縣市,如:台北市、宜蘭縣等均有明定家長會代表和教師代表的產生過程,如:宜蘭縣規定教師代表應由學校專任教師選舉產生,投票人數不得少於專任教師人數二分之一;家長代表應由學校家長會長召集會員代表集會,並依無記名投票互選產生之,參與投票之會員代表不得少於會員代表總數二分之一,真正落實了校園民主的精神,有些縣市甚至納入教師團體和家長團體代表各一名,以求客觀全面。 各縣市校長遴選要點,有九成由委員會應就參選之校長中,以無記名投票選出校長一人。校長遴選委員會是縣市長授權教育行政單位辦理的組織,如果組織健全,且代表性充足週延,則遴選委員會審議的遴選結果,縣市長就應直接核聘,而不應再像本縣目前的要點第九條所載:委員會就校長人選以無記名限制連記法投票決定,每校選出校長人選一人至三人,報請縣長圈選聘任之,造成政治干預教育專業的不當聯想。 本縣校長遴選之前是採用一階段,前年卻採用兩階段,因人設事的心態不言而喻。且目前的國中小校長遴選制度,已類似縣市長選舉一樣,縣市長做不好就會被選民換掉,如果採取兩階段保障現任校長,在但求無過不求有功的心態下,是很難讓教育翻轉的。因此應採用一階段,能讓現任校長和候用校長公平競爭,才能達到真正選才,帶動國民教育的進步和翻轉。
-
進香保平安
重陽佳節敬老尊賢,除表揚模範老人,亦有多項慶祝大會,慰藉老一輩心靈的尚有進香祈福的活動,各界紛紛舉辦,各鄉鎮你來我往,遊覽車來回穿梭,廟宇香火鼎盛,餐廳賓客滿堂。 鄉鎮舉辦的有年齡限制,登記參加的人手腳要快;社區主辦則來者不拒,衝人氣,陽勝陰也盛,男男女女走出戶外,參觀景點增動力、走進廟宇添福氣,並且享受溫陽照耀身軀的快感,也讓他們感受到政府關照老年人的德政。 進香保平安,添緣添壽添福氣,一家老小都安康,三炷香、上天庭,雙手合十也一樣,只要心如清水,神明看了也喜歡。就算進入廟宇不掏錢,平日心存善念,不必呼朋引伴來捐功德箱,倘若行為不檢點,喋喋不休碎碎唸,神仙聽了也很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活動的承辦,工作人員要比參加的人員提早到現場,並事先作妥善的安排,以免群龍無首,讓眾人不知所措。面對步履蹣跚的老人家或行動不便的長輩,須有應變之道,事先作防範、事後免操煩,以期活動的圓滿,避免落個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的不悅畫面。以金城鎮而言,在前一日即排好座椅,好讓早到的長輩可以坐著歇息、以等候遊覽車的來臨,這是個成功的經驗,往後各鄉鎮也可以效法。一個小小的動作,不僅能達到敬老尊賢的效果,亦可讓老者感到窩心的滋味。 阿公阿婆快樂遊,無論贈酒祝福或廟宇祈福,心靈得安慰,身體保康健,走出戶外更舒爽,聯絡情誼均如意。但是尚有諸多走不出去的老人家,閉門而居,無人知曉身藏在門後的辛酸故事,即使數十年前遭受戰火的蹂躪、那是無人能抗拒的天意;而面對現下親人的拋棄,年老無依,孤獨居住在一個黯黑的角落裡,此情此景難道不是時代的悲劇?開心孕育子女,捏屎把尿將他們養大,年老卻得不到關心的悲嘆命運,縱然活到百歲,好聽為人瑞,能吃能喝,能走能跳始能叫做人。倘若躺在床上等日子,呼天嗆地大腸顧小腸,兒女則如踢皮球般,把他們踢來踢去嫌麻煩,如此不如死了算!俗語說:好死不如歹活,看樣子歹活還不如好死!身為子女更應反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宏揚孝道、發揮敬老,在他們活著時,即使不能做到晨昏定省,至少也要多一點關注,別後悔莫及。 一連串的慶祝活動,舉杯共歡樂,金門高粱來暖胃,歡笑聲不絕於耳,你來我往乾乾乾,暢飲酒來好讓血液更循環,無論何種場面,暢快痛飲的結果都一樣。而此刻,許多民代紛紛來敬酒,穿梭各桌喊加油,鄉親之間非親即友,選賢與能說凍蒜,圈票時候見真章,不到最後一刻,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努力衝刺大家都是好朋友。有的政治人物,選前叫祖父,選後管你沒出路,路上相遇要跟他打招呼,臉歪一邊面朝天,若想再有交集,得等下回的選舉,屆時又是阿公阿嬤我好想你!倘若真心在努力,持之以恆為社稷,人民有感,神聖的一票自然投給你!
-
說伊凡這個人
我有時看法過於樂觀,這又是一個例子。那年到加拿大對於語言就懷抱這樣的態度,以為英語只要字詞照著文法組成句子便可與人溝通。事實上,接觸後發覺完全不是自己想的一回事。交談對方說得快又緊湊,腔調是南腔北調不易捉摸,因此,造成不小的震撼與挫折。 只好上網搜尋可以學習語言的場所,幸運的,住家附近就有個教堂開設有英語班,伊凡便是這教堂的牧師,同時也是英語會話班的老師。他年紀六十來歲,身材高大方面大耳,鼻子下方蓄一撮修剪齊整的鬍鬚,一個突出的啤酒肚。大大的啤酒肚,讓人直覺行動一定不便,沒想到他玩起發源於蘇格蘭的冰上擲石遊戲(Curling),動作卻俐落異常,小跑步也優雅。當有人以他的肚子為話題,他會拍著肚皮如鼓聲價響自我解嘲說,父親也是這樣的肚子,且活到九十來歲。伊凡教學認真,上課以影印文章或新聞事件作為教材。他學識豐富喜歡看書,講課可以持續講一兩小時而毫無倦容且絕無冷場;學員想練習表達英文或對其所說內容有所回應,只能抓住空檔提出。 伊凡父母是來自蘇格蘭的移民。他直言蘇格蘭的飲食就是煮一鍋馬鈴薯,然後加入其他食物沒有多少變化。他喜歡中式的乾扁四季豆及糖醋排骨,也喜歡Dim Sum (港式飲茶),每次課程告一段落,學員總是邀他飲茶吃點心。伊凡會說幾句簡單的中文,像「你好!」「謝謝!」「馬馬虎虎」等。他對中國有相當的了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那段時期。也知道台灣的藍綠對抗,政治上彼此水火不容,以及議事堂上的全武行。 伊凡談到與妻子間的互動最具笑點,他說有時不小心按到令太太抓狂的「按鈕」(button)常常導致太太幾天不跟他講話。他說的button就如同我們說「點到某人的死穴」或是「踩到某人的腳」意思是一樣的。有時太太生悶氣,他問太太說「發生了甚麼事?」太太常是甚麼也不說,只丟下一句「你自己知道!」常常讓他丈二金剛不明所以。還說,陪太太逛街最具危險性得格外謹慎,尤其當太太看中某件衣服,詢問你的意見時,要懂得察言觀色了解太太的意向,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踩到地雷惹來麻煩! 那一天,打開收音機,無意中收聽到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ICRT),正播放一個英語教學節目,讓我想起這段學習英語的往事,也想到這位誨人不倦的風趣長者。
-
瘂弦與金門之歌
「我們將走進歷史的盛夏/在鋼盔中煮熟哲學/自鐵絲網裡採摘真理/堅定如一顆準星/燃燒如一條彈道/我們等待戰鬥如同等待一個女人一個節日」。這是瘂弦的《金門之歌》,我自網路抄下給他,他說不只六行,有近五十行。「網路版縮水了,也許他們認為六行就足夠,用不著再囉嗦了!」這是瘂氏幽默。 瘂公不論走到哪裡,總是親切隨和、妙語如珠。在朋友家聚會,他看到主人牆上掛著十字架,問她常上教會口麼?主人答「沒有!」瘂公回應「妳是選擇直接跟上帝見面。」他自嘲自己信教屬於蔣介石模式-夫人信,跟著信,假裝信,假裝久了就變成真的了。 談起《金門之歌》的寫作背景,瘂公說那時讀幹校要到前線實習,正逢東山島戰役,當時年輕易感,將戰事看作一個神聖的行動,如同在等待一個節慶。「東山大捷其實打的是敗仗!」瘂公開啟記憶之河,與金門人談金門事,在異國他鄉,感覺特別親切。「因消息走漏之故,我的同學死了五人,被俘二人。」瘂公後來想去東山參觀古戰場,憑弔死去的同窗被拒,大陸說現在已成為海軍基地了。目前東山正在蓋紀念塔,可惜名單上沒有國軍,公說應該兩岸犧牲者都要載入,李福井立刻呼應古寧頭也該修建哀憫兩岸同胞紀念碑,瘂公點頭稱是。 瘂公住過沙美,民國42年當兵時住的夏坑房子今天還在,他對閩南式建築、民俗文化村、風獅爺、牌坊印象深刻,對金門的蒼蠅也「印象深刻」,說拿它沒轍。他最懷念鴛鴦馬了,新婚小媳婦回娘家或是情侶共乘,都十分具有特色,瘂公語重心長表示「有時一些小事不容易忘記,已變成地方標誌。」 我提起鄭愁予老師與他英雄所見略同,都對鴛鴦馬情有獨鍾,覺得詩意無窮。「愁予詩在我家是禁書,我太太不會背我的詩,竟會背愁予的詩…」,瘂公開起老友的玩笑,看得出這對老戰友的深厚交情。瘂公稱讚愁予老師是真正的天才,實至名歸。「你去愁予房間看,一片荒涼,因為他的詩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來自山水人物自然,大自然是他的書庫,就像李白杜甫,他們詩的來源是天籟。」瘂公得意地說,他第一個稱許鄭愁予的《錯誤》是首好詩,他在六十年代詩選上這麼說,以後大家才跟著說。隨後他又幽了自己一默:「有些詩人隨意創作的東西,原本自然而簡單,被人引為名句名詩,過度稱頌,久了詩人也會煩呢,覺得我有更好的詩你沒講。」我問他:「像《如歌的行板》?」他哈哈一笑:「那是我的蜀道難!」 詩與歌分不開,瘂公強調歌詞的領域寬需求大,鼓勵多舉辦最佳作詞比賽,得獎歌詞可以出專書,例如每年出版世界華人歌詞選,鼓勵大家創作,有一天歌不流行了,歌詞仍可流傳,這樣詞的水準會提升。他說金門文化底蘊深,不妨從金門島開始做起。而不論詩或歌的創作,瘂公認為感覺能力的培養比知識分析鍛鍊重要,要從生活中去感受。他舉林亨泰的《秋》為例:「雞/縮著一腳在思索著/而又紅透了雞冠/所以/秋已深了」,抓住剎那的感覺,有圖像也有意象。 瘂公的「溫度」,無論當詩人或編輯,或僅僅是這樣午后與後生小輩的談話,都能讓人感受到他的溫柔敦厚。「我們歌頌這島/….如此的壯大/所以我們必須愛它因為我們將成為不朽」,唱罷《金門之歌》,瘂公不忘說「我也是金門人,因為我到過金門。」
-
走進瓊林的古典美
近幾次返鄉,常是觀光客身分,也因此能用較客觀的視角,欣賞曾孕育我近二十年的搖籃--瓊林村(里)。這些年,走過不少國家,更令我發現,瓊林確是個美不勝收的地方。 瓊林最耀眼的美,在那一座座閩式建築所匯成的聚落。遠眺近觀,是美;眾覽獨賞,也是美。朝有朝的美;夕有夕的美。陰有陰的美;晴有晴的美;雨有雨的美;霧有霧的美。藍天白雲下的美,與繁星夜空下的美,各有風韻。這是聚落建築地理環境與大自然交相輝映下的美。 在瓊林,同一幅聚落風景,同一個攝影或觀賞的角度,建議在一天不同時分,四季不同氣候,每年不同自然生態下,去捕捉它多采多姿的美好。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收穫。 一兩百年以上的閩南房屋,歷經多少風霜雨露侵襲,又歷經多少砲火洗禮,仍然堅強勇敢屹立著。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每一塊石頭每一片木頭,都鏤刻著歲月的跡紋。就這樣,一棟棟的閩南房屋,形成無法任意取代或拋棄的歷史。 漫步在瓊林聚落裡,彷彿走進歷史的巷弄。流露一股古典的美感,濃得化不開。歷史與古典的優美,盡在身邊環繞、環繞,也在思緒裡流動、流動。在這些建物的磐石與巨木裡,可以深深呼吸到歷史的美好;在紅磚塊砌成的牆面與地板上,可以層層撫摸到歷史的美好。 瓊林的古老房屋,大部分仍有村民居住。歷史的美好,不只是一個抽象的名稱,虛無的感覺,或是遙遠過去的一縷雲煙而已。它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村民每分每秒都生活在歷史之中。因此,歷史是實用的。居住在古厝,是一種灑脫,一種福氣,也是一種意境。與歷史共枕,與古典一起生活,是瓊林村民最高尚的品味。天天都可實際品嚐到的品味。 每次從台北回到瓊林,彷彿從現代飛回到古老的過去。緊張與快節奏的台北生活,在瓊林這個充滿古老建築的村裡,瞬間減了速,一切都慢條斯理下來了。稍不察覺,時間甚至會停止轉動呢!這是瓊林古厝的另一層美感。在這裡,做幾天「古老的現代人」,讓身心舒緩、舒緩,再踏上繁忙的人生旅程。這些古厝,可是現代人不可少的一帖良藥。 上說瓊林的美好,可能是吸引觀光人潮的一大契機或潛力。瓊林不應只是走過或看過的觀光景點,而是要停下腳步,住上幾天,親身感受古厝的美好。要住上幾天,才能好好感受瓊林的自然與人文交流之美、歷史與古典對話之美,以及村民與生活溝通之美。 隨時光流逝,瓊林一棟棟的閩南建築,背負年復一年更加厚沉的歷史美好。這些美好,是瓊林村民的,是金門人的,也是全世界所有人所共享、所要共同珍惜的文化饗宴與資產。
-
豆腐的人生哲學
金門依然存在幾家傳統豆腐作坊,豐富精彩的食味人生。 豆腐有君子之風,與人合群,宜葷宜素,可以豐盛,可以簡樸,是為大眾生活常用食品。它的行事風格近乎俠客,仗義又樂於助人,市井中一塊豆腐略大或稍小從無二價,不欺童叟婦孺,且願扶助老弱病殘,營養高及價格便宜特點,無分貧賤富貴者皆能平等待見,單純透白而出色卻不搶他人風采。 單食不失清香本色的豆腐,亦是平凡中的非凡物,平日為人處世,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恰如道德高尚,謙卑自牧,簡默寡言的隱者,是值得親近交往的良師益友。《菜根譚》一書說:「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飛至人,至人只是常」,求學勵志的修身養性精神,有如做豆腐製程,全憑軟硬浸泡、推磨研漿、烈火燒煮、精心篩選和過濾去水等多道工序考驗,豆腐間充滿悶熱濕氣,是個辛苦的費心勞力活,讀書人一生孜孜不倦,在於學海無崖惟勤是岸哲理,符合古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志向。 高中赴台灣求學,為節省開銷,最常吃的是幾樣豆腐菜,不敢論及各種烹調美味作法,選擇的全是經濟拮据考量。幾個同鄉偶爾聚會,掏光口袋所有的零錢,到台北市公館川菜館前集合,吃頓米飯無限量供應的合菜客飯,從飢餓到飽食之間,香鹹麻辣的麻婆豆腐充當重要的角色,拚光了再來一盤,既來聯誼解鄉愁又餵足口腹之慾,幾個同齡人的回憶,至今仍視為津津樂道的人生快活事。幾年前到大陸四川成都,慕名前往當地著名的餐館,點了口碑道地的陳麻婆豆腐,品嘗之後才發現找不到舌間味蕾的對話,原來心中存放的還是年輕時的滋味,滿滿追尋的是彌補缺憾的心理作用。雖然同窗好友台灣籍太太聽完故事後,一再提醒說:「節儉是一種習慣,並非是一種美德」物質匱乏的童年,儲存的永遠是一種飢餓記憶,隨時驚恐戰亂再度降臨,會反映表現在對人對事的態度上,而且容易繼承上一代人的影響。 金門來的孩子,做人誠實但是嘴巴老是不甜,出社會率直個性,雖同豆腐有角,卻角角有尖,不經意中會傷人,引起同事說是「刀子嘴,豆腐心」的明白人,隨著歲月的增長,慢慢學習成長,逐漸收斂火候,以慈悲關懷代替批評責難,尊崇「佛心」與「豆腐心」的方正綿柔,放寬了心也享受人生豁達的深度。 食物中有百味的人生道理,中年況味,還是回到最鍾愛清清白白的豆腐心,健康和愉悅的簡樸生活,勝於一切的擁有和世俗的牽掛。
-
奠安與家廟故事
鑼鼓喧天,鬧熱滾滾,金門後沙少闢公許氏家廟於農曆九月廾七、廾八日,舉行奠安慶典,縣長陳福海、議長洪麗萍與各界貴賓在首日,均前往敬祭。之前,后盤王氏宗親會接獲請帖,身為姻親,深感榮幸,先凱理事長積極召開多次會議籌畫,並邀全縣王氏宗親共襄盛舉,全縣理事長添泉亦開會研議,分配各村落支援人數及任務。 農曆廾七日那天一大早,王氏族人先在后盤下井大祖厝集合,隊伍整理妥當,即從后盤祖厝出發,車隊先到頂井再走伯玉路遶境,經過尚義、陳坑、夏興、后園、湖前、新市、下莊、陽翟、沙美、營山、后宅、中蘭、小徑、瓊林村邊、在珩厝前下車整隊。這時,後沙少闢公許氏家廟的奠安委員會,多人組成迎賓隊伍,走在前面,有兩人拉開大紅布,上頭寫著「恭迎王姓姻親慶賀團蒞臨」。其前不遠是后盤村珩山派王氏宗親會敬賀團,亦有大紅布招,上面寫著「慶賀金門后沙許氏家廟奠安大典」,接著,大鑼鳴響開道,托燈對對,王氏各宗祠旗幟耀眼,大鼓吹陣咚咚鏘,「源遠流長」的賀匾在前,理事長們及長老隨後,團隊依序還有:姻親推著生豬羊、敲鑼打鼓西樂隊、各式滿漢有八盛、粿粽二盛、香爐、燭台、酒壺、酒杯、紅標高粱酒、桶盤、桌裙等物皆在盛陣中,小鑼鼓陣也是咚咚鏘,王氏姻親歡天喜地來慶賀。 我任攝影,來到許氏家廟內,見廟內有〈後沙許氏家廟重建碑記〉,拍照紀念,此文由許氏裔孫榮坤謹記,讀之可知家廟歷史,其文曰:「溯我家廟建自康熙中葉年間,為武巖公歸鄉興建,久乏善葺,入民國前落及護龍已頹廢,大廳亦部份坍塌,春秋祭祀尚勉強以供粢盛,雖屢次倡修,均為經費龐大,籌資匪易而中止。迨三十八年冬,駐軍為構築防禦工事,而被全部拆毀,夷為平地,乃將祖宗神主安置在一間堆茅草之小廳邊,湫隘不堪,歲時伏臘祭祀無所,為子孫者於心難安,於是發起重建,并函籲海外宗親支援,均無見覆,而在鄉宗親貧困居多,螳臂擋車,氣雄力薄,徒喚奈何。至六十五年秋,適宗親朝瓊君由菲還鄉,族中父老走訪,以重建宗廟一事相商,得其熱烈贊成,並慨允先捐新台幣拾伍萬元,又云將來如不敷,當再盡棉薄。諸父老頗感喜慰,隨即召開各房家長會議,無不熱誠響應,當即決議以每丁先收新台幣參仟元以配合之。」看到此處,欽佩后沙許氏表親對祖先的孝心,聯想到我們后盤后厝王氏家廟。 后盤后厝王氏家廟也有類似故事,在此不妨略述,廟裡有家父指導先正敬撰的〈金門後盤山后厝王氏家廟重建誌〉,誌中寫道:「後盤山后厝王氏家廟,原興建已歷數百年,二次大戰日寇佔據金門期間,颱風侵襲致廟宇坍塌,臨時曾以舊材搭架聊蔽風雨;至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全龕神主及所有建材又燬於兵燹,爾後,政府雖有賠償,但為數戔戔,延未重建,然同派宗親每晤必提,念念不忘。僑居星洲之十九世孫永堯,於民國七十二年春返鄉省親,得悉此事,鑒於家廟乃崇奉祖先拜祭之所,首先提議重建,慨然樂捐新台幣壹佰壹拾萬圓;宗親贊同其事,紛紛踴躍捐獻,並推選人員,組織重建委員會共議策劃,由各戶報丁交款,每丁台幣伍仟圓,得以籌足經費施工。」 后沙、后盤為姻親,兩村情誼深厚。由兩村廟誌可知:我們金門人雖曾窮困,但心懷祖先。寒門出孝子,富貴能濟族,仁者敬祖倡禮,富者慷慨出資,我們後人應知道感恩、效法先賢。
-
生死一線牽珍惜生命權
當一個人處於情緒低潮,或悲憤衝動,陷入萬念俱灰的情境,尋「死」變成一種表態、抗議、解脫,此時倘若有親人、好友、或一通積極溝通的電話,提供及時救援的陪伴,就能化解危機,挽救生靈! 抗戰時期之張自忠將軍,抵抗日寇拚盡彈絕而為國捐軀;古寧頭大戰期間,李光前將軍奮勇禦敵,不幸中彈,成仁取義。他們演繹了「死有重於泰山」之悲壯。哲學家說:「我們是無可選擇地獲得生命,無可抗拒地失去生命,更是無可奈何地度過生命。」實際上我們並未真正擁有「生命所有權」,只擁有短暫的「生命使用權」。沒有生命權,生存權不可能存在,也失去意義。 自殺是一個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隨著現代化,社會環境日益複雜,人際間充滿碰撞與競爭,有些心靈脆弱的,容易墮入自傷、自虐、自戕的絕望境地。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金門縣自殺人數從2010年到2013年,已由9人上升到16人,成長18%;而根據金門年報,自殺造成的死亡原因已名列縣民十大死因之一。在有識之士積極奔走,終於促成金門生命線協會成立掛牌,並選出李金振為首任理事長,擁有社工師經驗的潘蟬蓉為主任。從此本縣加入「生命線」行列,透過「生命線」,為珍惜生命權而努力。 「生命線」是1963年由澳洲雪梨一位傳教士(Rev.Alan Walker)所創設的,一個使用電話心理輔導的國際性機構, 24小時關懷瀕於不幸、過於憂傷的人,藉著電話守候協助求助者,並介入自殺防治。1977(民國66)年4月15日成立「社團法人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1998(民國87)年在中華電信協助下,設置「1995(要救救我)」電話協談輔導專線,經由各縣市生命線協會或中心,為民眾提供「搶救生命權」服務。 根據「生命線」總會分析,發現以下現象:「都會區個案量始終高過於鄉村型,人際關係疏離薄弱,面臨生活壓力與挫折,求助個案偏高」;「求助個案女多於男,約為6:4」;「個案教育水準越高,較能察覺自己,越懂得求助」;「求助問題以精神心理問題最多,其次是感情問題、婚姻問題、家庭問題」。經過生命線的協助,在求助個案中,「有47.2%被評估為沒有自殺意念」,「50%在求助當下有情緒上的困擾,透過求助的過程以求紓解」,換言之,及早提供協談可以防止或抵消自殺的念頭。 金門縣生命線協會成立後,舉辦「戀戀浯洲情-社區心理衛生促進宣導專題講座」,培訓服務志工與推廣理念。並獲得昇恆昌慨捐資金,支持這股社會力!該會宜擴大行銷至各村里社區、校園與軍警隊部,積極宣導,善用這份社會資源。喚醒社會大眾付出關懷,尤其要關注久病而獨居老人、情緒障礙、身體殘缺、受家暴、性侵害、被霸凌者等有自殺傾向者,若發現有人情緒不穩,或躁鬱衝動,可打「1995」或消防單位,積極介入,防治自殺,挽回寶貴生命。透過生命線「覺察、傾聽、同理、安撫、詢問、救援、追蹤」等策略,以電話協談,對孤單、失望、煩惱和痛苦的人,提供及時撫慰、安頓挫敗心靈最有效的服務。透過早先防範,搶救自殺,守護生命,永不放棄! 金門縣生命線協會秉持博愛精神,用「尊重與包容」去服務每一個求助者,足以顯示人權價值;在搶救求助者的生命權之際,尚要顧及其「隱私權」,「避免偏見、歧視」,扶持其弱勢人權,何其偉大!生命線人員長期投入,必須深耕,增強志工的專業知能與協談輔導品質,提供求助個案者更好的服務,並協助大眾建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培養「尊重生命、愛惜生命」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