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生命之海與光的旋律
總希望能再往前推進一步,從更遠處衝刺未來。黃昏,燈塔點燈的時刻到了,我正好寫到「白熱燈」,它有許多配套組件,那點燈過程像在進行一場慎重的儀式。當燈頭的鐵絲網冒白,油氣混合噴火燃燒時,那燦亮的一剎總讓人驚呼。我放慢書寫速度去感受古早的點燈儀式。記得在燈塔進行採訪時,常流連展覽室,我眼神接觸的每一個燈塔物件,總勾動古典的熟悉感。眼前所聞所見,我發現每一片光陰都留下一些睿智、豐美的紀錄,那些穿越時光的古物,留下飽滿的聲音、氣息、色彩,它們從來不用擔心衰老、死亡。未來我的路,也會越走越遠,我也不會擔心什麼,因為我記得我勇敢追求的過程,以及書寫的詩心萌動。 寫著燈塔的點點滴滴,我常停駐在一些特別吸引我的地方,最近寫到「太陽能」,想起高雄燈塔的謝主任說,「北堤」第一次採用太陽能,他發現凌晨三點便沒電,於是每天一大早坐船去探查做記錄,不斷研究電瓶的接法,連續跑了一個月,仍沒解決難題。後來他找來許多電子零件叢書,邊看邊研究,最後嘗試裝上「二極體」後,實驗成功了,太陽能的困境也解決了。「太陽能」乃利用太陽照射於太陽能板上,產生電能,充電至蓄電池,提供給燈塔主燈發光,目前這方式極為普遍,謝主任說,不僅太陽能蓄電,月光也會蓄電,只是較慢、較弱,它們都可以儲存。我聽了心裡想,月光儲存的電,用起來應該會特別溫柔又溫暖。 我回想起在台中港燈塔做採訪時,我在塔頂三百六十度轉了好幾圈,把港口各式各樣的船都拍攝下來,然後我開始數燈杆,南防波堤、北防波堤、淺水船渠防波堤等。在高雄港燈塔做採訪時,我也忍不住問謝主任,眼前的國際港有多少支燈杆和雷達標杆,並找尋它們的位置。 我迷戀港口,喜歡各式各樣的船,對太陽能有多情而美麗的想像。最近千羽與我分享他的「役男服勤筆記」中一篇「查抄太陽能表」,他寫說:「太陽能的擷取,總讓我想到人類像植物的一面。又或者一旦站上食物鏈的頂端,生物的言行就會參雜一些它所攝取的養分的特性。即便無法擁有植物的便利,我們仍找到各種方式汲取這從天而降的光能。古老的農業是其一,建築學中各種利用光線的巧思是其一,而利用物質的特性,將光能轉換為人類能直接運用的電流,更是其中翹楚。太陽能的運用,與其說是為了節電,不如說是人類讓自己回到更複雜的平衡中的一項嘗試。」我讀完會心一笑。我們所關心的事務,總會把我們帶向美好的想像與畫面,而我們心裡所想,也會讓我們看到更多想看見的,而且越趨深沉、壯闊、美麗。 我盯著出版社寄給我的「背一座燈塔回家」出版進度表,重新整理八個月來收集的資料,包括去圖書館調閱典藏書,複印、拍攝回來的資料和照片,我用Photoshop一張一張裁切照片,一個頁面一個檔案的儲存。Dropbox再度爆滿,我只好移動一些資料,並重新整建檔案。在整理過程中,我更加明白何以我得規劃「燈塔六部曲」,才能完成我的美麗書寫計畫。 最近一次燈塔討論會上,我得到許多指導。燈塔文化一路沿襲下來、除了紀錄燈塔歷史、燈塔建築、燈塔守的故事、燈塔園區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乃至燈塔見證的戰爭、海難、異國人士對燈塔的描述、感懷等等,莫不都值得記錄。這些提醒,讓我對未來的燈塔書寫有更多元、廣泛的思考。我們生活的島,有三十五座燈塔環繞著,每一座燈塔的閃光,都在促進國際貿易,振興經濟,增加稅收,為我們帶來平安與幸福。 未來,我要用旋轉式的寫法,交會「燈塔六部曲」。它們將以詩、散文、小說、傳記、繪本、影片的形式多元呈現,屬於我的生命之海與光的旋律,我要在陸地與海上同時凝聚,順著燈塔的眼睛仰望,接觸更多的感動與美! 夜裡,那些我曾走過的燈塔,正在迴旋閃光,那些我還沒去過的離島燈塔,也在遠方迴旋閃光。我孜孜趕稿,寫累的時候就鼓勵自己,還有一首詩,正想轉換另一種旋律思考,它對我耳語說─海上,繁華正盛。我相信燈塔的光芒,會一路指引我!
-
禪園茶話─蘇東坡與佛印
台北市中山女高訓導主任退休的陳素民國畫、書法大師,她在兩岸三地是鼎鼎有名的書法家、畫家,尤其她退休後學佛入禪,把佛學禪意融入她的書法與繪畫中,讓她的作品更具有深遠的意境內涵,更令人看了法喜充滿,讚賞不已。 我與素民學長,初中同學,又同年保送臺灣師範大學就讀,她有藝術天賦專長,選讀師範大學美術系,我什麼天賦專長興趣都也沒有發現,就選一個聽出來比較好混的師範大學社教系(吃飯大學睡覺系)去就讀。 後來陳素民旅居台北,經過五、六十年,才倦鳥知返,告老還鄉,在故鄉蓋了一棟美輪美奐的豪宅,室內設備一級棒,以佛陀名號命名「能仁小築」作品屋,我瞭解她在效法佛陀的謙卑、慈悲,要度化眾生。上〈八〉月底,她返鄉為「能仁小築」作品屋舉辦啟用典禮,和與她女兒李佩道書畫聯展開幕,邀請親朋好友光臨觀禮參觀,並從臺灣禮聘教授師陳建逢、陳孟娟與大家「禪園茶話」─飲茶論禪。陳孟娟教授師談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讓我啟示受益良多。 蘇東坡大學士是宋朝有名的文學家,也是位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有個非常好的朋友,名叫佛印禪僧。佛印是當時非常有名的禪僧,他的廟宇坐落在長江北岸,而蘇東坡卻住在長江南岸。 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發現佛印不在,便坐在寺廟裡等他回來。等了好久,佛印仍無蹤影,蘇東坡便在書桌上的紙上,寫了一首小詩,寫他端坐寺中當下的心境,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蘇東坡認為自己是偉大的佛門弟子,已很有佛學修行了,即使八風的力量合起來也不能吹動他,他放下詩句,便回家去了。當佛印禪僧返回寺廟,見到蘇東坡留在桌上的文字,便在後面加上一句「你的詩等於放屁。」陳教授師很有修行、很文雅,很注重口德,她總是口出妙香,所以她連「放屁」兩髒字,也不願向大家直白。 佛印把詩句派人送回給蘇東坡,蘇東坡見到佛印的題字「放屁」,怒髮衝冠,立即操舟過江,飛快地要來找佛印理論。這時候佛印已在岸邊等候迎接,見面微笑地說:「蘇東坡大學士,偉大的佛門弟子,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會一屁打過江呢!」蘇東坡聽了這一句話,正說得他面紅耳赤,無言以對,怒罵不得。 大凡是人都具有為人之常情,禪宗總是以自然的態度予以看待。然而,總是有些人要將常情,擴大到超出正常的程度。對於這種情況,禪宗便會以非常嚴厲,甚至粗魯的幽默,予以諷刺挖苦。蘇東坡本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可他在紙上寫下自己是八風吹不動的佛門弟子,在佛印看來便是一種狂妄自大。所謂八風,佛教是指「得、失、謗、揚、讚、嘲、憂、喜」八種世俗常情的力量。古往今來,能夠真正做到八風吹不動的人,包括高僧在內,也實在太少了,蘇東坡竟然自吹八風吹不動,明顯是種狂妄自大。所以,佛印便以辱罵的幽默予以懲罰,使蘇東坡認識到自己的狂妄自大,而知所改正。這便是禪的幽默,它是有著深刻的教育目的。 話說蘇東坡有位好友,名叫道潛,有天來訪,他令一妓女戲向道潛求詩,道潛不假思索,即出口吟詩:「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說我念佛參禪的道心,已如那沾泥的柳絮,不再追逐春風上下輕狂飛舞了,這二句詩深得蘇東坡大為欣賞。 禪的幽默不僅僅是用於諷刺挖苦,也運用到教育教學之中,使參學者對所問的事物能有更加深刻、直接的體驗。譬如說,郭子儀是唐朝宰相,有名的政治家、將軍,同時也是佛法的愛好者,他與禪師們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有一天,他去拜訪禪師,問:「大和尚,佛法如何解釋傲慢?」禪師聽了這話,臉色立即大變,說:「你這個昏了頭的呆子,你在問什麼?」郭子儀聽到這種不禮貌的回答,臉上也即刻顯現慍色。於是,禪師微笑的說:「大人,這就是傲慢。」如果禪師將佛經上解釋傲慢的話告訴他,那郭子儀所得到的,只不過是書本上的文句,沒有親身的感受。現在禪師運用禪的幽默,挑起郭子儀的傲慢心,所得到的就是生動的體驗,而非呆板的的教條了,這也是禪師智慧的表現。
-
愛在同鄉會
時空年代的變遷,現在金門同鄉會不是虛設,更是遍地開花,沒有人在意也沒有人去細數台灣北中南到底有多少金門同鄉會,但是如果不去計較同鄉會必須存在的附加價值和實質功能,而是轉念成一個招牌,金門同鄉會在台灣在海外,如同中華民國台北在國際,是不是會更有意義。想想國際比賽每每為了插上一支國旗而費盡心思,而我們鄉親卻可跟著金門同鄉聚會悠遊國內外,是不是也是艱苦悲情年代的一種另類告別。 五年級生的我們或更久遠之前,同鄉會一直是我們的依靠,鄉愁的凝聚和慰藉,返鄉出入境內外,證件申請簽證簽署,它與軍管局金防部相呼應,其重要不在話下。尤其是高雄的同鄉會更是必要,在金門未解嚴民航機未通時,所有的旅台大專青年、家鄉父老,全集中在高雄13號碼頭等船,海鷗翩飛,漁火點點,引頸盼望登陸艇、太武輪的身影,披星戴月排隊尋求一席之地。「等」是金門人首先要學的一課,氣候不佳時,我們窩在同鄉會大廳等老天垂憐,老老少少從陌生到熟識,從躍雀心情等到灰暗頹廢,等船等個二天一夜,一起肝膽相照。等待的歲月當年的悲苦,現在卻是記憶中的美好時光,冬雨霏霏,瞭望黑漆漆的港邊,哀怨情愁全湧上來,陽光普照的日子,行李暫寄在同鄉會一角落,吆喝著同伴逛高雄大街,路過國軍英雄館順便探望熟悉的同儕,高雄碼頭附近幾乎是同鄉人,人人可稱兄道弟話家鄉。 如今金門兩岸三地開放觀光,民航機頻繁,回金門早已不悲情,鄉愁不在了。同鄉會的功能開始有些被質疑,地位有點尷尬,無形的網路、社群網站林立更成就了一個另類的同鄉會,天涯海角我們心相繫,尋人啟事一上網你我皆故人,無論消失了多少年,網路動態一按讚!時間空間距離化為無形,人人無所遁逃。每個人爭相的鋪文舖相片寫心情日記,互通消息互易有無。同鄉訊息功能確實比存在的同鄉會更廣泛。然而網路畢竟是虛擬的,文過水無痕,帖帖貼貼反覆覆蓋,時日一久甚麼痕跡也不留。 有一些同學參與同鄉會運作,看他們認真的聯誼座談交流、引導同鄉便利的兩岸資訊通流、特殊節日慰勞同鄉弱勢團體、上成功嶺慰問年輕的子弟兵、大年節機位難求,他們向民航機爭取加班福利、清明時期梅雨季霧鎖金門,機場開開關關金門遊子人心惶惶,同鄉會組團到各機場送茶水與鄉民同進退,幫同鄉加油打氣,這些不是同鄉會的存在之必要,卻是現階段金門同鄉會在退守後的年代,愛的蔓延。我們如果看到同鄉會的吃喝玩樂悠遊聯誼相片上網,是不是不要太多的批判,而多給予一些正面加油的掌聲,相較於同鄉人在台灣各地為自己的事業、學業、家人打拚,這群在同鄉會參與工作者,他們把同鄉會當成些微的事業在經營,擠出閒暇時間精力南北奔波,也許理念沒那麼偉大,但是如果你願意,歡迎你加入同鄉會,用你的理念讓鄉人認同。 任何事都會被質疑,惟有愛,有心,同鄉的情誼是恆久不變的。
-
大時代胸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魯迅──周樹人,在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他確實是個重量級人物。許廣平是他的妻子,這也是眾所周知的。然而,周樹人的生命中,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女性──朱安,她是誰呢?她說自己是大時代裡微不足道的小女子,是踩著一雙三寸金蓮,被風雲世道挾著,顫巍巍跌進新時代來的舊人。一直以來,認識朱安的還真沒有幾個,縱有認識的,也只當她是個扁型人物,灰階的影子。這樣的認定對朱安而言,是太不公允了;事實上,朱安在1906年奉母命上了花轎,嫁入周家,是周樹人明媒正娶的媳婦。 朱安回想光緒三十二年(1906)六月初六,她的大喜之日:「蓋頭久久沒掀,燈花大底瘦了,他坐在太師椅上,翻書、不語。我瞥見牆角一隻蝸牛,一點一點向上爬,很慢,彷彿時間。」再往前想,兩家說好親事,成婚在即,周樹人卻要留學日本,刻意耽擱婚期,朱安跟隨周家長輩到渡口送行,周樹人對她說:「妳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周家無女,從那時起,朱安就自認是周家的人。她足足等了五年,好容易盼到周樹人從日本歸來,婚事終於有了著落,朱安為了迎合新郎倌新時代的摩登思維,遵從婆婆的意見,婚禮當天,穿上一雙其大如船的繡花鞋,在鞋裡塞了許多棉花,沒想到下花轎時,繡花鞋竟掉了。按古老的傳統說法,大婚之日掉鞋,這是大凶之兆。果不其然,他倆的洞房花燭夜,竟彼此默然虛度,這一夜沉默,就是一輩子呀! 周樹人與朱安成婚三日之後,他再度離家,又去了日本。三年後歸國,先後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與紹興中學堂任教,後又擔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約莫兩年,他從不回家過夜,更遑論與朱安同床共枕,朱安枯索的日子一天天認命地過。 後來,周樹人為了北上教育所任職,並於北大任教,舉家遷居北平,住在他二弟周作人與日籍弟媳信子家中。此時他已不叫周樹人,叫魯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慕名登門拜訪者,絡繹不絕。 某夜,魯迅偷窺弟媳信子沐浴,周作人憤而與之決裂,寫了絕交信「魯迅先生:……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沒別的話,願你安心,自重。」魯迅被迫離開周作人家,叫朱安隻身繼續留住,或者回紹興娘家。周母心疼朱安這個乖巧媳婦,勸魯迅帶著朱安同往新居,也好照料他;魯迅勉強帶她搬進磚塔胡同六十一號,是時魯迅肺病臥床,虧得朱安悉心照顧,病情好轉,身體快速恢復。家裡又開始賓客如雲,也就在這個時候,許廣平出現了。她新派大膽,天天上門來,與魯迅有說有笑,旁若無人。有一回朱安為許廣平上茶後轉回臥房,聽見魯迅對許廣平說道: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太太,這是母親送我的一件禮物……。不多久,他與許廣平雙飛了,只留下一句:朱安,好生過。 朱安的故事說到這兒,忍不住要為她長聲一嘆,傳統的中國女性賢德認命,在我眼中,朱安是大時代胸口上的一顆朱砂痣,泛著飽滿的紅光,是大時代鮮明的印記。且讓我們回頭看看,金門「落番」時代,許多男子拋妻棄子下南洋打拼事業,傳說的六亡、三在、一回頭,造成多少婦女日夜盼郎歸鄉,卻是歲月漫漫渺無歸期。今天的金門,仍然能見到幾位終生寡居,守著家園的節婦,無庸置疑,這每一位偉大的阿嬤,都是大時代胸口上的朱砂痣啊!此刻,我不禁聯想,她們的夫婿之中,莫非也有不少魯迅之輩麼?
-
雲舞
雲在山中,雲在腳下,隨著陣陣霧氣水氣,雲在眼前飄來飄去,像個喜歡躲貓貓頑皮的小孩……在山頂木屋裡穿進穿出,陽光隱隱,似有若無的乍現,雲氣忽左忽右,湧動如濤似浪,我在雲中,雲中有我,晴嵐夾著重重濕氣滾動著,即便是片刻瞬間,也有急遽的變化,一會兒雲在山頭,一會兒雲在山腰,如絲如縷,如雪如瀑,如浪濤急湧,如微波喘喘,時而浮起時而沉落,一時片刻出現的千百種變化,讓人不捨得眨眼,眼中是雲,心中是雲,這達觀山頂的清晨,雲無所不在的充滿著周遭空間。 從清晨到傍晚,我一直待在這雲霧裊繞的仙境裡不捨得離開,木屋主人去採收了些野菜蔬果時,我也跟著去看看,他們親手栽種的驕傲,即便是時蔬瓜果,也是有機栽種,水蜜桃,梨,李,四季豆,小黃瓜也是隨手採摘,隨手清洗就趁鮮下鍋……主人快快炒了幾樣瓜果青菜,配著饅頭稀飯,與山對飲與雲同歡,心裡感到無比的滿足喜悅,這滿滿簡單的幸福,可是山珍海味鮑魚魚翅難以比擬,看見木屋主人真誠洋溢,陽光般燦爛的笑臉,就能感受到簡單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山上人家簡單的生活,純真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著我,讓我衷心羨慕著感動著,並且期待哪一天,也能有這麼一個心靈沉澱的秘境,在哪裡等著我的單純與滿足,我在心底偷偷描繪著美夢的藍圖,確實山上的寧靜氛圍對於追求自然描繪自然的創作者來說,與其說是夢寐以求,還不如說是今生必求啊,雖然,夢想,不一定要實現,光是想著就已經是一種幸福了,但還是切切期待,深深喜愛,因為,每次來達觀山,每次都有不同的驚喜,有時風和日麗,層巒疊翠,山脊的稜線連綿如蟠龍潛伏,有時雨細紛飛,蒼蒼緲緲,有如孤傲的神秘女郎,在雨簾深處沉思,有時巧遇晴嵐映窗,在群鳥此起彼落的鳴叫中甦醒,渾然頓忘身在何處,有時又是月色如水,星斗羅列,在沉靜的星空中恍惚墜入童年往事……童年已是遙不可及,壯年之時汲汲營營,轉眼之間雞顏鶴髮,青春已被生活消磨殆盡,往昔已矣,徒呼奈何,罷,罷,何必追悔感傷,還是把握當下吧。 煙霧朦朧的達觀山上,到了傍晚還是一樣,只是暮靄漸深,霧氣罩籠,多次來回,看不清它的底蘊,摸不透它的深沉,我們已準備下山,只怕越晚山路難行,並非敗興而返,其實滿懷的詩情畫意,期待付諸筆墨,待養精蓄銳,下回再來一探究竟,變化多端的達觀美景,又將以何種的驚喜來迎接我們呢……
-
活見鬼
七月鬼門開,孤魂野鬼跟著來,好兄弟來乞食,豐盛的祭品一敬神、二犒人,家家戶戶忙得不可開交,拜神拜鬼拜祖先,吃不完的就倒掉,不知浪費多少錢,但這則是傳統的習俗,由不得人們不遵守。即使鬼月已走遠,但畢竟明年還會再到來。 然而不管祖宗是否有靈驗,風水亦會輪流轉,好壞總是要照輪,由不得人們做決定,如此似乎較公平。所謂「一家一家代、公嬤隨人睬,大囝寸進有責任、細囝輕鬆好自在」。可是一旦長子不孝,沒有家的歸屬感,以及對土地的認同,當其在外事業騰達,就忘了故鄉的爹娘,如此勢必增加小兒子的負擔,其肩膀何其重,惟有天知道! 現今,存在於許多家庭中的紛紛擾擾,自古有之。但有時則產業有人爭、公嬤無人顧,老一輩遺留下來的「田園厝宅」,理應加以保存和發揚,才對得起先人篳路藍縷,墾荒闢地的苦心,但人往往都是自私,錙銖必較的後果,必將造成骨肉分離、手足相殘,甚至法庭相見。但是任何事情的發生,總有一些緣故與一個引爆點,經過長久的觀察,背後總是有個操弄者在興風作浪,甚而惟恐天下不亂,而當水清魚顯之後,傷害和誤解已造成,再多的解釋也於事無補。 在這個社會,鮮少聽到兄弟鬩牆是為爭父母撫養權而戰,倒是有很多人為搶雙親留下的田園厝宅開罵,弱勢的一方,在眾多口水的圍剿下,在在顯示孤鳥插人群的無力感。而終究老天有眼,多少披著狼皮、人面獸心的不肖之徒,還是敵不過明理人的諍言,世間人,不是每個都瞎、也不是每個都聾,有時則是故裝瞎與聾啞,逍遙自在地過一個與世無爭的快樂時光罷了! 君不知父母耳聰目明尚健在,名下的產業若做如何的分配或贈予誰,畢竟這是他們辛苦打造的家園,所建立的基業,身為子女,沒人有資格過問與干涉。而子女們,也該捫心自問與斤斤計較的是,為劬勞教養他們長大的老人家做了些什麼?盡了多少心力?回饋了幾分孝心?更應該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金玉良言,否則電話一通通、存證信函一封封,爭來爭去也徒勞無功,屆時也只是惹人笑柄而已!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乃天經地義,為人子女者,對有養育之恩的父母親更理應晨昏定省,讓他們無憂無慮、快樂地頤養天年,而非狠心地拿一把針刺在他們的心臟,讓其疼痛難忍,終生遺憾。雖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看兒女們成天紛紛擾擾、怒目相向,內心的傷痛非局外人所能瞭解,叫他們百年後,如何能瞑目,這真是情何以堪! 人不自私天誅地滅,錢財人人愛也是必然,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該誰的跑也跑不掉,如果擺不平就交給法官來公斷,因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凡事總要還原真相,終究對敵人仁慈心軟、即是對自己殘忍!俗語說:「沒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而教人害怕的卻是活見鬼。
-
抒情﹐打開疑問驚嘆號
即將役退役的千羽,邀我去他服替代役的學校參觀,順道小遊北海岸。清晨四點,我起床趕稿,電腦桌前貼著燈塔首部曲「背一座燈塔回家」的出版進度表,我孜孜趕稿,寫到讓自己覺得安心的進度,才啟程走向北海岸。 千羽的機車在山路上馳騁,層層疊疊的群山一路相伴,登高,俯瞰大海,我自然明白什麼在驅使我衝破綑綁。下了山,穿過漁港,我和千羽坐在海岩上討論著未來的計劃。即將退役的千羽,目標定在比利時Leuven University(魯汶大學)的深造。不需追求學位、渴望自由創作的我,也希望自己在「魯汶大學城」有一片立足空間。我對千羽說,我要帶著「燈塔六部曲」,連結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持續寫下去。千羽說,他計畫多學幾種語言,好應對未來的進修之路。 人是環境的產物,島嶼束限讓人難以宏觀看世界,惟有衝出島嶼,由外往內看,才會真正洞悉島嶼的問題。日夜趕稿時,我感覺燈塔帶給我巨大力量。「燈塔六部曲」是我近年來最宏觀、歡喜的創作規畫,遇到挫折時,這計畫變得更加耀眼閃亮。尤其當原鄉島嶼的「官司記」繼續寫著,一些轉機與流變,像雲朵一樣經歷冷熱,我看著雨、雪、雲、霧、露、霜、冰雹在島嶼上空變換,不知道它們最後會以什麼姿態降落,燈塔的光遂變成指引的力量,帶我走向遠方。 我對千羽說,面對眾人稱羨的「幸福島嶼」,我發現藝術家對「幸福」二字有自己的詮釋與解讀。我無法沉默、無法妥協、無法壓縮、無法放棄、無法漠視、無法偽裝、無法做一個諳啞的受害者,因為在原鄉的親身遭遇與感受,會告訴我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只要生命張力旺盛,即使遠離家鄉國土,想做的事仍可放在心上、帶著走,持續執行計畫。我說,我們一定要移民(歐洲)成功,留在島嶼,只會越來越悽慘。 日前,帶著一股宣示與鼓勵意味,我把比利時Leuven University(魯汶大學)的重點資料列印兩份,一份貼在千羽書桌前,一份貼在我書桌前,並貼上一座又一座美麗的國外燈塔。我對自己說,島嶼外面有海洋,把目光和計畫延伸向遠方,悲傷與挫折就會變成「前塵」消逝。 當夥伴給我掌聲、按讚時,我說完成燈塔首部曲之後,我要去學法語,一步一步走向我的夢想地「魯汶大學城」。從那往北,可走向荷蘭、德國、丹麥;往南,可走向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不管瀕臨大西洋或地中海,燈塔一樣優美閃光。 當我趕稿時,法國的家人來信說,他剛到布魯塞爾,要在那待三天,旅遊兼做觀察。家人說他能收集的大學和教授資訊,和千羽能找的差不多,但他還能用法文調查就是了,家人特別提醒千羽,務必好好認真提升外語能力。我寄出回信後,繼續寫著發光的燈塔篇章,發現夢想持續在發芽。抒情,打開疑問驚嘆號?!只有衝出島嶼,才會有新轉機。 帶著純粹創作心態,我對家鄉律師說,也許未來可以換一座島嶼來推動美麗夢想,把「藍色公路」納進來、把兩岸「最近距離」的潮水納進來、把「金門大橋」納進來、把大膽、二膽、東碇、北碇島納進來。我說,雖然「官司記」讓人傷神,但我還是努力追求真善美。趕寫燈塔篇章的我,想起多年前去加強英語會話能力,每天一早進視聽教室去看課外教材、帶耳機聽英聽,天天如此一段時間,便被讚美「進步得像飛翔速度一樣」。我後來發現學習需要純粹的專注力當前導及後盾支撐,學習一種新語言,會讓人回到牙牙學語的人生初階,當你只能用簡單字彙,表達生活基本需求時,世界也變得溫柔純淨,彷彿返老還童,帶出春天的喜悅。 那春天的喜悅,得靠自己旋轉,像燈塔一樣旋轉,打破有限,沖激出最大能量,讓生命格局拓展開來。安靜的書寫燈塔篇章,我深深感覺一種幸福,因為每一個字句都會提醒我開展宏觀的視野。我們生活的島嶼,點點滴滴形塑了眼前的自己,只有眺望海洋,以燈塔為樣本,才能為自己編寫人生新劇本,讓雙眼盛開兩朵天人菊,自啟充滿光環的明天。
-
與你說痘痘
孩子,你該知道,有些憂愁,是被安上擴大機的,像是痘痘,像地板灰塵沒掃。擠痘痘、掃灰塵,攸關你的顏面,也是衛生考量,可是你做起來,都非常賭氣。彷彿你洗乾淨的五官,是我要拿出去亮相的臉。 你就讀高中了。我偶爾還想起,我的高中生活,住父母家,起早,趕搭公車,到南港高工上學。很難想像八○年代的台北市近郊,還設有垃圾焚化廠,進教室的首要工作,在抹淨課桌椅。我跟高中同學的情誼,就建立在大煙囪旁邊,它邊噴吐,我們邊建立,它不在,我們的記憶還在。 有位同學搬到巴西了。他姓林。我們是國、高中同學,但從高中開始,才真正熟稔,一起健行北勢溪、中橫跟南橫。當時,台灣旅遊風氣未開,遊賞各地沒有舒服的轎車代步,也沒有時興的單車,出入太平山、武陵農場等,唯有兩條腿。 當時,是指一九八○年,我就讀高中。當然不知道未來,家裡會有個就讀高中的男孩。人生路,走法很不同,越往後頭,才會越顯差異。一剛開始,我們都是田裡青苗,不知道是稻子、小麥,還是龍眼、鳳梨。 同學結婚早,二十歲、尚未服役時,已生得男孩。他跟太太租住一間兩房的公寓,屋子小,門戶獨立,成為同學聚會場所,有人多喝幾杯,或聊到興起,索性打地舖,隔天再走。我都還記得那些老日子。當時沒有人知道,它的意義很像青春最後的慶典。 相交三十餘年,以為友誼該無礙延續,沒料到林妻先入籍巴西,再是他跟女兒。巴西到台灣,得花十幾個小時搭機、轉機,我悄悄估計,前回見他已隔四、五年,按此頻率,這一生再見面,不過五、六回、或七、八次。 前一回,一起到高中老師家小聚,老師問花無盡鄉愁,離開台灣、入他國籍,值得嗎?同學妻女都在巴西,兒子年紀長無法適應,獨居台北,老師希望同學重返台灣,但我知道,同學回不來了。 同學住巴西,原以為移民過舒坦生活,住莊園、養小馬,不料卻是靠買賣中國結等東方飾品營生,一個月得台幣三十萬業績,才小有利潤。妻子認識他多年,說他老了許多,我聽了很不捨,辯白說他只是倦了。 同學住蘆洲,與三重比鄰。高中時,我騎單車轉碧華寺附近小徑,途經蒼翠蜿蜒的農田,找他打球。我們也一起騎單車,常停下,顧盼蝴蝶與野花漫舞,瀏覽野菜與水稻爭路。有一次路過,重尋往昔小路,已遍尋不著。既找不到,就不繼續往前尋找,只留一個畫面,在三十年前。 與你談滄桑,是太遠了,不與你談滄桑,又錯看了這年紀的敏感多愁。 與你並肩走,過馬路搭車,你的鼻頭,一顆痘痘冒出。你怕疼,因而非常能忍,眼看著痘痘微腫、變大、長出黃的膿包,都能忍住,不擠,若是我,早擠破好多回了。 但是,不擠痘痘是對的。在熟成前擠破它,常會留下一點污痕,好久好久,才會散除。還有的,就乾脆佔據臉頰一隅,永遠地成為一個憂愁了。
-
空間
加拿大友人至台灣觀光,對台灣的美食美景好人情都讚不絕口,唯獨對「空間意識不足」這點他始終無法理解。「我在排隊買電影票,後面的人緊貼著我,近到幾乎可以聽到他的呼吸、聞到他的氣味。公共場所的座椅更誇張,明明三人座的硬給擠成了四人座。」 在國外這是一件很不禮貌的行為。或許我們會酸一下:「加拿大就是『只是大(台語發音)』嘛,人少自然空間便大了。」想起每回去大陸旅遊,走到哪兒都是萬頭攢動、人滿為患,彼此摩肩擦踵,十分壓迫與無奈,想來果真受累於十三億人口之故? 兒子讀書時我為他準備便當,為了彰顯中華廚藝,魯肉飯、香煎魚、腸旺、臭豆腐……,無不竭盡所能宣揚國威,沒想過不久兒子即委婉告知:「不要做味道那麼重的菜了,會影響到其他同學。」原來「異味」讓別人聞到是極失禮之事,外出大嚼青椒洋蔥大蒜,食者痛快,聞者不敢恭維。老外習慣用香水把自己弄得香噴噴,非關浪漫,乃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之舉。 適當的距離是文明的表徵,也就是所謂隱私權的維護。朋友家三代同堂,一個家便有三個廚房,姥姥、婆婆、媳婦各自開伙,各煮所好,偶爾彼此邀請來自家廚房做客,共餐則必須事先預約,全家一派和樂,完全沒有「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的困擾。記得有回我臨時造訪,朋友正在媳婦處用餐,朋友邀我一旁坐下,卻見她五歲的孫子兩眼不斷盯著我瞧,好像我是外太空來的一樣。終於小朋友忍不住了,問媽媽:「您昨天沒跟我說今天有客人呀?」朋友才趕緊向他解釋,我這位不速之客是老朋友,是長輩,並講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道理給他聽。這才發現五歲孩童對於家中訪客,也有前一天被告知的權利。另一友人兩代同堂,分住獨立屋上下層,雖然門未上鎖,互通無礙,然而有事必敲門,或以電話連繫,絕不會出現隨意進出或扯著喉嚨上下喊話的景象。 第一次兒子向我要求空間是他剛上大學的時候。拿了一張學校問卷,他跑來問我:「這裡有一個選擇題,要我勾選成績單同不同意給爸媽看?」我自是「建議」他當然要給我看呀!好在那時兒子才來加一年多,對我的依存度仍高,自我意識猶待培養,就這樣糊裡糊塗讓我得以「監看」孩子學習,不致一切矇在鼓裡。後來我才發現大多數父母都不知孩子的在校成績─因為所有孩子在這個問題上都選擇了「不同意把成績單給父母看」。 隱私觀念在中國社會向來缺乏,無論親疏遠近,年齡、職業、薪水都可以問,舉凡個人的過去、現在、未來也事事關心,「您在哪兒高就?」、「薪水多少?」、「兒子有女朋友嗎?」、「退休了吧?你過去做什麼的?」、「您這房子真漂亮,多少錢買的?」像這樣的「關心」,屢屢出現在華人的社交場合之中。以金門為例,初識時對方總會殷情相問:「來多久了?住哪兒?」信不信第二個問題肯定是:「房子是買的嗎?」在白人世界,這些可都是禁忌。 不惟私人空間,華人對於公共空間的認知也較為不足,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界線十分模糊。小至住家門口堆滿鞋櫃雜物,大至違建案例層出不窮,公地私用,一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態勢。余秋雨提及中國文化三弱,其一即是疏於公共空間,不虧為識者之言。 東西文化有其差異性,矯枉過正或將失之偏頗,不過人與人之間的確需要保留一點空間,以禮相待、相互尊重;而懂得尊重公共空間,則更是公德心的表現了。
-
傳統現代話因緣
本月是至聖先師聖誕月,凡儒家子弟,莫不以存仁行道之精神來慶此佳節;尤其是致力於傳統與現代因緣之新儒家。 古之學者,經史子集本不分讀,如此文章道德方見豐富開闊,進而提高思維力及分析力,不致流於浮說游詞、或照本宣科之薄學窘象;更不致陷入形式主義的邏輯。基此,所有人文學科之教授,首在基礎理論之廣博深邃,然後以宏觀之史觀來俯視暢論之。如此定會發現,任何理論,皆脫離不了傳統之因緣;既使是政治學也不例外,如世人視為生硬的之五權憲法。 國父中山先生所倡「考試」「監察」等制,與我國傳統政治制度史之因緣,其實已涉及到社會學上之一段公案:自德國社會學大師韋伯(Max Weber)以來,社會及政治學中的傳統和現代,似已成為對立之詞。此種尚未脫盡十八世紀啟蒙思潮(Enlightenmenet)的窠臼,更加深了一般學力褊狹之學者,不屑去深究傳統與現代化間之因緣性,使得原已枯竭之人文內容益加雪上添霜。 其實此種傳統與現代二分法之迷信,事實上已受到挑戰。魯道夫(Lloyd I. Rudolph and Suzanne Hoeber Rudolph)夫婦即為顯例。據他們夫婦研究印度的傳統及現代化的過程結果分析發現:傳統與現代之間具有非常複雜,不僅傳統中涵有現代性的因子,而現代性的本身也決非全屬現代,內中不乏是脫胎於傳統的成份,甘地便是最善於運用傳統的人物。 所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傳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能突然毀於剎那。就舉五權憲法中的「監察」言,若不知我國古代諫官與御史原本有別,至南宋時始混同,降至元代則確已不別了,及至明清,一方諫官不專以監察失策為職,又得監察違法,同時御史不專以監察違法為職,又得監察失策。若不知此傳統,何以明今日監察院,依憲法對公務員之失職或違法,得提出糾舉或彈劾外,又得依監察法,對行政院之設施提出糾正案? 但同樣地我們不否認傳統,並非表示對傳統一味地讚美。如近世憲法之中心思想「法治政治」。若純以我國古代法家,如管仲所謂「不淫意於法之外,不為惠於法之內。」即沾沾自許:法治精神我國為古,卻昧於此法治與今日憲政之法治大有不同。古之法制,法者出於天子,執法者亦秉天子行之;今之法治者重在立法與執法者分屬不同組織。尤強調劃分原理(Verteilungsprinzip),劃分個人自由與國家活動之界限,公權力的行使,原則上不得侵犯個人的自由。此種人權思想,方是今日「法治政治」之必要條件。因此法國人權宣言第十六條:「一個國家沒有保障基本權力,確立分立,那簡直是沒有憲法。」 因此,若不能理解傳統與現代之因緣,及康德良心自由論,進而以普世價值內化之,則不但永困於於「五權」與西方大相逕庭之爭議,乃至於不知所措。職是之故,有志氣的方家們,是否該是吾輩沉潛省思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