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談文化生態史觀
長期專注推動環境與科學教育研究,總覺得文化的形成來自生態的演化與科學的進步,因此在推動科學教育、環境教育、生態保育、校外教學與學校教育等之同時,都常將人文史蹟資料融入所編的教材中。個人認為一切教育的根本來自於人類文化與環境倫理的建立和傳承,所以學校的課程若能將文化融入各領域中,必能獲得事半功倍之效益。常看到有些人將文化與生態、環境、科學分開論述,有時覺得自己的看法是否有所偏頗?但經長期的探究思索、接觸與體驗,且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及參考許多專家學者的教育理論,證明我的看法是正確的。近年來,因個人興趣,常到書店巡覽相關書藉,偶然發現一本由大陸史論專家莊鴻雁及張碧波所著的《中國文化生態學史論》,其中所述中華文化及當前全球化的文明過程均來自於生態文化的演變。他們認為現代的生態文明是融入古老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經過理論創新,從自然科學範疇跨越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及生態學,而成為具有新型價值觀的文化型態,並能與國際接軌的全球化思潮與行動,也造成當前東西文化的大融合與全球文化的大整合,這就是現階段世界文明與生態文化演變的最大創舉。 近一兩百年,可說是西風東漸的時代,這個時代的造成,是歐美文化挾近代科學而來,我們在這樣一個文化衝擊的氛圍中奮發圖強,然而不可避免的,卻在心靈意識中留下傷痕,造成對於自我文化的自卑輕藐,以及對歐美文化的崇仰,這是挫折與痛苦的歷程,而從歷史上來看,一代一代的學人知識分子,學習歐美文化知識,並造成對自己社會的啟蒙,此歷程自「五四運動」以來,從「科學民主與文化」的口號,到今日的「普世價值」與歐美文化的傳承,均證實文化的形成與環境生態的演化是息息相關的。英國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曾說:「科學是一切文化的根本」,而科學是來自自然生態的演化與進步。我國自有文字以來,對自然生態環境與文化的發展的關係就有詳細的記載,如《尚書》早就將宇宙自然與人類社會主客觀的歸納在同一角度與認知上,掌握自然世界的生命規律,形成特有文化特色。由此可知,自然科學與生態是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基礎。由《中國文化生態學史論》中撰述:「文化生態學是中華先民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中華先民在探索自然宇宙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時,從自然生態到人文生態,建立了天人合一、天人同構的哲學觀念,也決定性的影響中華古史文化生態的形成與發展。」書中也提到:「在21世紀的國際大家庭中,由自然生態文明到當前的環境生態文明,確實存在多重的生態危機,包括全球暖化問題、政治性冷戰問題、全球經濟問題等,都將影響未來人類文化發展的方向。」 由以上論述,可以發現我們現在所推動的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的發展方向是一樣的,亦即因應世界潮流與趨勢,發展本位課程、環境教育課程、綜合課程等,以探索教學及合作學習作為師生互動教與學的機制,讓學生能從環境中探索自然、融入文化史蹟,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提昇學習效果,這就是我國未來教育走向及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也是國家社會由自然生態環境邁向人類文明社會的目標。
-
浣熊與八哥
近日澳洲有則新聞,動物園為了招攬遊客,餵獅子禁藥去其兇性,遊客因此得與萬獸之王合照,甚至自由在「獅子王頭上動土」,只是獅王眼神呆滯、雄風不再,徒虛有其表罷了。澳洲政府震驚,決心撤查,一旦屬實將勒令園區歇業。 加拿大班芙國家公園也發生過不尊重動物生存與生態的例子。一群來自中國的觀光團,以三明治引誘灰熊靠近拍照,執法部門大怒,一路追查至旅行社及巴士司機,強調餵食野生動物屬非法行為,最高可罰款75萬元,嚇得司機求饒:「以後不敢了。」 我有一位菲律賓朋友在加國開車,不慎撞死一頭熊,車子全毀,人也進了醫院,她心有不甘,欲申請國賠。「我損失慘重,就算國家不賠,至少那隻熊可以賠我換幾個錢吧!」她兀自打著如意算盤,殊不知在動物保護法面前,最後誰賠誰還不知道呢。我半開玩笑地提醒她:「還是別告吧,搞不好妳要賠熊呢!」 這絕不誇張,如果你聽過在加國關於浣熊的故事。浣熊喜歡住在木造屋頂夾層,房舍遭破壞不說,夜晚牠們還會在屋頂開趴,跑來跑去讓你睡不著覺。有經驗的屋主會經常檢查家中是否來了不速之客,第一時間設法驅離,千萬不能等到浣熊結婚生子,屆時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加國法律規定,基於「熊道」,浣熊媽媽懷孕期間不准逼牠搬家。 春天來臨,結束冬眠的熊隻紛紛外出覓食,最常看到的新聞,就是熊跑到住宅區垃圾桶翻找食物而遭射殺。如果你認為警方會站在住戶這邊可就大錯特錯了。卑詩省每年約有1000隻熊因闖入人類的領地慘遭槍殺,警方因此常提醒居民,人熊的爭鬥中往往熊是吃虧的一方。市長說:「如果這隻熊因為你家的垃圾而被射殺,我們將對你處以15萬到30萬元的罰金。」他要求市民應該盡好自己的本分,隨時保持庭院清潔,垃圾不要放在室外,放室外則要上鎖,因為「如果你不誘惑牠們,牠們不會來。」 加國警方的確很忙,管轄及於人畜。譬如寒流來襲需提醒飼主,不可把狗放在室外,狗狗會凍傷、失溫,甚至死亡,屆時將以虐待動物罪名被起訴。夏日酷熱,警方也會提醒民眾將心比心,儘量不要帶狗狗外出;外出要能找到蔭涼處以及供水站,才能幫助牠們降溫。 加國民眾也不得閒。看見有人餵熊餵狼立即拍照舉發,鄰居養狗不溜狗亦出面檢舉。有一回雁媽媽帶著雁寶寶過馬路,小雁不慎被車輛輾斃,居民趕緊在路旁放警示牌,逼得市府人員也配合製作「注意野生動物」的警告標誌,同時知會皇家騎警加強監控肇事地段的車流車速,嚴格取締超速,保護鳥群生態安全。 或許我們覺得老外的某些行徑過於天真,但他們打從心底對自然萬物的尊重及平等思維,確實令人感動;這是文明社會的基礎,代表人類與大自然的相處模式,已從掠奪進化到和平共存。 那天與先生路過金中旁邊的菜園,聽到微細的呻吟聲,原來是一隻八哥被以魚網編成的網牆纏住,奮力掙扎、無法脫身。菜園位在小坡旁的低窪地,網牆即設在坡邊隱密處。網牆的範圍極大,織得又十分緊密,像一堵隱形高牆,飛行的鳥兒一不小心即可能自投羅網。先生衝向前去,一手扶著八哥,一手試圖拆解牠身上纏繞多圈的魚線,八哥不斷呻吟,因痛苦而發出尖銳的叫聲。先生估計網牆為菜農所佈,不想一刀剪斷,費了好大勁兒才救出了牠。 就在我們捧著驚魂甫定的八哥,放手讓牠高飛之際,一位菜農突然從後面竄出,追著我們大喊:「是誰把鳥放了?有沒有弄壞我的網?你們給我小心點,弄破我的網我可跟你沒完……….」
-
輔導工作是良心的事業
輔導是一種良心的事業,輔導也是道德良知的工作,從事輔導的工作者,必須要具備輔導諮商的專業知能外,更必須要具有孤寂的心理準備且能忍受一再挫折的堅忍意志力。因為輔導工作它不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輔導工作它只是默默在耕耘,卻不一定能收穫豐碩的行業,也不見得能使人飛黃騰達,志得意滿,而神采飛揚。 儘管如此,從事輔導工作的『輔導人』卻樂此不疲,因為他們知道,在春風化雨的工作中,輔導工作有它特殊的意義存在,默默教化一些冥頑者導正一些行為偏差,塑造一些正確認知,因而使其向上提昇,變化其氣質,去除其劣根返璞歸真,誠勤樸實。一顆種子埋種土地裡,必須配合施肥、除草、澆水、灌溉方能發芽茁壯,輔導工作如欲有成也必須藉著純熟的輔導知能,運用專精的輔導技巧,施以愛心、耐心、關心與恆心,方能有所彰顯。 懷抱著對社會的一份關愛心,關心情,期能以自己過去年少輕狂、放蕩不羈的經歷加上本身所學在法學上的修為,以及在社會與軍中的閱歷及議會議員服務處的見聞,輔以心理諮商與輔導知能,對時下一些迷途少年,在尚未完全喪失本性,良知尚未泯滅的情況下,盡力去關心他們,開導他們,使之導入正途,步入正軌,期能減少社會一些亂源與亂象,同時也本著春風化雨人不倦的心境,對於一些尚在犯罪邊緣,浮浮沈沈的青少年給予當頭棒喝,振聾啟瞶,發人深省,使之懸崖勒馬、迷途知返,達到淨化社會清源的作用,基於此等理念自民國八十九年元月踏入高雄少年輔導志工行列,擔任高雄少年法院保護管束少年的輔導老師,至今已邁入第十四個年頭。十四年來我接手過二十一個個案,成功結束保護管束的個案有十三個,其中有八個案都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未能達到預期輔導效果,而採適合的輔介或中止輔導,其實這也是算是失敗的輔導個案。雖然在心理上難免會有些挫折感(21件有8件失敗,成功有13件,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但也不是全然沒有收穫,試想一個少年從小養成的壞習慣,偏頗的認知,扭曲的價值觀以及諸多惡劣的行徑,有的行為偏差,有的甚至帶有反社會的性格,又豈能在短短數個月的教育輔導就能輕易改過或改變,更何況其間還滲雜著許多複雜的家庭結構因素,與難以脫離的同儕群體因素與環境,非行少年院外的輔導,有時三更半夜,接到非行少年被留置網咖或管區派出所警員的電話,還得儘速出門去處理,有時甚至還得去少年圍毆場合營救脫離現場(居於危險性高時,高雄少年法院為輔導志工老師投保一百萬元傷害險),雖然辛苦,但看著非行少年的誠心悔改,以及對我們敬重的態度,再多辛苦也幡然釋懷,心慰足矣! 職是之故,作為一個輔導人秉持著道德的認知,專業的知能,屹立不搖的決心與意志,勇往直前,無怨無悔,只為著那一點執著與理想抱負,期使輔導制度能落實,輔導工作能順利,春風能化雨,頑石能點頭,則不枉多年來從事輔導工作的孤寂與沒落,以及日以繼夜全心全力的奉獻及付出。
-
未來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後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馬雲 國際原油價格連番降,連帶的國內物價也被拿出檢討;似乎原本那些拿「油電雙漲」當藉口的,現在也有些底氣不足,而職司物價查察及協調的經濟部官員卻忙不迭地跳出來說明,「其實油價只占一般民生物資約百分之五的成本而已,降價誘因有限」云云。面對這樣的結果,立委諸公們自然不會善罷甘休的,好說歹說,總算還是看得到一些「有感經濟」的曙光。 實話說,物價高低對我們重要嗎?對此,有些人是以小確幸的心態對待,因為聊勝於無;有人則認為這已經根本的危及到了人民的基本競爭力,除了物價高外,薪水普遍太低,恐怕才是關鍵所在。 最近,網路上流傳著這麼一篇文章。旅居新加坡工作的部落客,安排新加坡老闆來台開會,以老闆的觀點,提及對台灣所得低、物價高的擔憂。 新加坡老闆人生第一次來台灣出差:「你們台灣物價好貴喔!」新加坡老闆到台灣後一路抱怨「吃的很貴」、「計程車很貴」、「高鐵很貴」,還拿台灣跟馬來西亞、泰國相比,導致作者一度幾乎快要跟老闆翻臉,還心想「到底以為台灣是有多落後?」但和老闆聊開之後才發現,新加坡籍老闆的意思是,以台灣的平均薪資比新加坡還要低,但物價和消費水準竟和新加坡差不多,老闆感嘆,「當平均半數的年輕人在基本生活費都無法Cover時,你怎麼去做那些真正充實到自己的事?」 的確,現在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一般只能掙到兩萬多到三萬元的薪水,再扣除必要支出的餐費、交通費、房租等等,就算不是「月光族」,工作個三、五年應該也不可能存到什麼錢,因此,年輕人根本沒有額外投資自己的本錢。作者言,「在新加坡,物價的確高,擁有一臺車、一棟房子對年輕人來說,或許同樣是天方夜譚,但是他們的薪水有漲幅,年輕人的生活有受到保護的狀態下,能進修自己,去中文補習班、去才藝補習班、去澳洲英國念個書。而台灣附近的香港、新加坡的年輕人至少都懂兩種語言以上,而台灣的年輕人卻連去學習英文的時間及金錢都沒有,你們的未來不是早已經先輸了嗎?你難道不覺得很可怕嗎?」對此,我們的政府似乎依舊是一籌莫展,單是請業界大老們「喝咖啡」喬物價、論薪情,有用嗎? 台灣近年來熱衷於政黨惡鬥,政府對提升民生經濟更是愈來愈乏力。經濟是愈拚愈悶,物價是愈拚愈高,薪資水平死氣沈沈,倒是政客們個個鬥志高昂。我們拿什麼對以後的年輕人交代? 韓國自今年六月起,開放輸入台灣勞工,從事非技術性的勞力工作,資格要求大學以上畢業,月薪台幣18,000元,不含僱主保證金及仲介費,且規定滿三個月後無不良紀錄,才能受到韓國「勞工法」的保障。網友們稱這是韓國存心給台灣難堪,可謂「國恥」。但,被人噁心真的不可恥,可恥的是,我們贏了口水,卻輸了未來!
-
琴棋書畫談美學
創意的靈感來自身心的平衡;身心的平衡來自閒情的調適。自古中國知識份子就已了然此理,是以琴、棋、書、畫不僅是古代讀書人間情之所寄,更是心靈之所依,「但處在大眾及流俗文化中,如何重新轉化這種雅致?」在於琴棋書畫也! 琴;傳說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帶他到蓬萊山下去留宿,讓他一個人單獨默聽海水洞汩崩析的聲音。這時山林窈冥,滄海無涯,群鳥悲號,天地愴然。他忽然心開情移,邁向琴藝的顛峰,這說明了琴藝的深處是通於天地之道,一種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使人回到自然源頭的喜悅。 棋;坐隱二字,不但表達了圍棋繁複的意象,更稱得上一首濃縮而簡潔的現代詩,也吐露出手談的超然玄遠。試想在花壇人靜,棋聲丁丁時,有什麼比內心靈靜更重要的利器?有什麼比寧靜更具養性的閒情? 書;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在馳騖奔競的年代,靜坐在明窗淨几前,臨帖寫碑,不必有張旭濡墨的顛狂,也不須有智永磨平硯台的苦心,更多是一種優遊自得,調息靜氣的瀟灑與捨得。 畫;書畫是古今共通的語言,更是彩色譜成的樂章。儘有不諳良晨美景的人,但若一旦面對精妙入神的書畫,無不感到快目適意,賞心悅目的。且選一個風日清美的時辰,閒立於茗香修竹的精舍中,輕展緩收,與知交共賞良畫,間而論評賞心幾聲,此中神惰散朗何止於天上人間?當然,意到即成,尤其是詩、書、畫的神思妙想,信手拈來,又是幅簡約玄澹的良畫!但何人故解風情?只因琴、棋、書、畫皆老矣?好在有知識之意境。 儒家六藝中,孔子是以「樂」去判斷學生的性情。這也是何以「琴」,會成為中國謮書人隨身的東西,因它已不完全是樂器,而是生命的內心情懷;知識份子的美學。正如《史記》中的美,在於生命吶喊的美,不受俗世的生命之美:屈原的自沉;楚霸王的垓下歌,當他在唱「虞兮虞兮奈若何」時,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早已超脫世俗的價值觀,這或許是太史公給了我們真性情的飄逸與堅持。 「短歌行」中的曹操,不僅是軍事政治人才,更顯示他的真性情;尤其是曹植的「洛神賦」,它使中國知識份子有一個愛情幻想的對象,是以在政治上他似乎失敗,可是他完成了生命的真情懷。猶如南北朝士人的生命情懷,後人可以從《世說新語》的閒適去體會。王羲之的「袒腹東床」;竹林七賢的忘世、嵇康的「廣陵散」一直是中國的美學典範,真可說是縱浪大化中,應盡便須盡。 歷史的長河來到唐宋,知識份子的美學是感性與理性的從心。白居易的「相逢何必曾相識」;司馬光的為政敵王安石寫祭文,肯定王安石等,使我們看到清雅溫婉的性情,終究超越了冷漠的人世,成就了姿韻的美學。 「還君明珠淚雙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緣起緣滅,人有人間的緣份,也有遺憾的緣份,可是仍然值得珍惜,方有光迴彩轉之日,這情懷需要美學來推衍,因為美學不僅是追求知識的起點,更是生命的終極關懷,這才是美學!
-
亂世真情
今年11月23日,一位高齡93歲的老太太,千里迢迢從大陸重慶市來到台北圓山忠烈祠,在她丈夫-前國軍第71軍87師259旅參謀主任,故陸軍中校鍾崇勳靈前獻花致祭。 這位張淑英老太太是由小兒子李長貴陪伴,帶著鍾崇勳昔日的戎裝照首度來台。鍾崇勳,四川重慶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1935年與張淑英在福州認識,那時她剛讀完私塾。在接受大陸網路媒體採訪時,張淑英回憶對他的第一印象,「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軍官,人長得高大,溫柔善良,一說一個笑」。婚後,夫妻倆在南京有一段甜蜜的時光。1937年夏天,抗戰爆發,鍾崇勳部隊從南京調防上海,兩人分開,從此未再見面。隨後上海、南京淪陷,張淑英跟婆婆撤退到大後方,打聽到鍾崇勳所屬的259旅在當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中與日軍交戰激烈,犧牲慘重。1944年,她在重慶街頭遇見鍾崇勳的昔日戰友,確定丈夫已戰死沙場,時年32歲,次年婆婆病逝,又過幾年國共內戰升高,局勢動盪,張淑英娘家人遷到台灣,她因惦記著鍾崇勳,選擇留在重慶。 1949年張淑英經人介紹,認識第二任丈夫李自清,再婚後她對鍾崇勳的情感就塵封在心底。1983年李自清去世,起初幾年,她仍不敢說出心裡想尋找鍾崇勳下落的事,後來子女知道母親的想法,相當理解與支持。李長貴說,「母親的心願變成家人的心病。鍾伯伯在南京保衛戰中犧牲,於情於理,我們有責任幫媽媽找到他的靈位」。今年9月,透過大陸央視「關懷老兵」節目的協助,他們找到鍾崇勳當年的戎裝照片,也打聽到靈位安置在台北圓山忠烈祠,由於家境貧困,在深圳「越龍慈善基金會」贊助下,張淑英終於完成與先夫別離77年後再度相會的心願。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近代因戰亂而離散的夫妻不可勝數,一些有幸在數十年後跨海重逢者,物換星移,青絲已成白髮;也有許多佳偶當年一別,從此天人永隔。這情形就像金門許多「落番」的人,離家後一去不返,髮妻苦守家園,日夜盼望,年復一年。這些舊時代的苦命女子,她們的生命只有「忍耐」與「等待」,用一生歲月信守情、義二字,只盼到最後會有結果,才能心安。 張淑英老太太看到台灣用這麼高規格的忠烈祠供奉為國軀的烈士,牌位上有他先生鍾崇勳的名字,感到非常欣慰,「在台北,有他的戰友,還有他的長官陪伴,他不孤單,我也安心了。」回重慶前,她再度到他牌位前觸摸他的名字說:「77年前,我倆永別,77年後,我又來和你告別,我93歲了,不可能再來看你,來世我們再見。」 鍾崇勳與張淑英的故事,悠悠歲月,萬里雲山,纏綿不斷。他們緣起於福州,南京是燕爾新婚的夢鄉,也是斷腸之地,她在他家鄉重慶為他守候,塵封愛情,77年後才在台北找到他魂兮所依之處,為兩人愛的故事留下最後句點。故事的結局發生在台北,國內只有一家報紙對此事略有報導,其他媒體隻字未提。這些日子以來,絕大多數的台灣媒體不是熱衷於追逐名人八卦緋聞,就是繼續製造垃圾新聞,人性光輝,人間真情,以及許多溫暖人心的故事題材,早已拋諸腦後了。
-
跳躍的風景有夢有歌
大清早,喜鵲在我窗外啾啾鳴唱,我拉開窗簾一看,牠正翹著尾巴,小步舞曲抖動跳著,另一隻喜雀飛來,矮牆上的鳴唱變熱鬧了,接著一隻又一隻飛來,呼應的回聲越來越熱鬧。這群喜雀把菜園旁的矮牆當作早會地點,牠們唱和一陣全都飛走了。我繼續趕創作進度。返鄉一週,我才調整到可以畫畫的情境,趕緊日夜努力把30號畫布的草圖定位,顏料、畫筆與調色盤各自就位,我的心也安定下來。 因為每天早上總為過敏所苦,鼻水直流,噴嚏猛打,搶天光趕畫數天後,我努力擠出一小片時光,跳進溫水游泳池放鬆自己。也許游泳後的體能轉好,也許天氣轉趨溫和,我的過敏症狀減輕了。我摸黑起了個大早,汲汲趕稿,深垂的窗簾外有一聲高過一聲的鳥鳴,我好奇的拉開窗簾探看,漆黑中看不見什麼,只聞鳥鳴聲,後來晨光漸漸發白,我看見一隻又一隻的喜雀,牠們是窗外活潑跳躍的風景,有夢有歌,我的詩與畫也是。 我望著灰濛濛的天空,心想一年將盡,我得積極規劃來年各項計畫。包括燈塔的系列創作。我把返台的班機從週一早提前改到週日的最晚班,以便有更充裕的時間,面對一場燈塔主題的創作討論會議。自從登上大膽、二膽島,繞著「金門雙碇」燈塔巡遊、寫詩、吟唱、和一群詩友興奮展開「布演詩」之後,閃光的燈塔創作一直延續下來。新的一年新的規劃,在喜雀的鳴唱聲裡,我的一分新企劃構想,正搭著鳥兒的翅膀飛翔。 留在家鄉的每一天傍晚,我都會去創作小園地溜轉,有事沒事轉它一圈,補充一些畫作媒材,心裡便覺得很踏實。一群充滿興致的彩繪者,就像小鳥兒一樣活潑,他們喜歡吱吱喳喳與我分享許多事情。每次進行創作時,我們總選擇古典音樂做背景音樂,我搜尋他們喜歡的音樂家及其代表性樂章,他們也歡喜接納我推介的樂曲。音符,帶人細膩感受許多變化,當它融入文字與色彩,冬日的斜光映照一抹奇特風景,我們身體感受到的音樂內涵也更豐富了。 因為忙碌,我都利用夜間出門採買日常用品,夜裡騎著腳踏車,清冷的風迎面撲來,不管快騎或慢騎,都有一股颯蕭的氣味,特別是回家的路,有一段左右兩邊都是老榕樹,樹影與樹鬚掩映一片昏黃的路燈,騎快與騎慢,前路都是朦朦朧朧的,一種看不真確、抓不準邊、無法摸透的感覺,恍惚盪開了什麼難言的神秘。而迷離反而牽引出一些獨特的觸動,與我的心完全貼合。那是自覺、內在、往前的力量貫通,讓人明白冬天會將一切放大,只能將自己的腳印放淺,與鄉親踩著同一片土地,共築一樣的夢景。那些在我窗前飛翔的喜雀,也會飛進鄉親的眼簾,幾隻慣常在窗外矮牆上曬太陽的貓咪,也會四處遛達,與鄉親擦身而過。小小的島,人親土親,彼此疊合懷舊與前瞻,感應內在力量的召喚。 在畫布上揮灑一片色彩,讓我感到安心。可以放鬆自己走向游泳池,紓解過敏症狀,讓我感到安心。我們創作的小園地,有一幅世界地圖提醒我們開拓視野,看著它可以放眼天下,讓我感到安心。而每一個安心背後,都有一隻喜雀輕盈的跳躍著,讓風景有夢又有歌。
-
神戶的金門王家
1860年代以降,金門出現一波海外移民潮。除了東南亞之外,在日本長崎與神戶兩個港口城市,也有金僑經營的海外貿易商號,包括長崎的泰益號(新頭陳家)、福興號(英坑黃家)、和昌號(山后下堡),以及神戶的復興號(山后中堡)。他們的事業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上半葉達到高峰,並累積了一定的財富。同時在僑居地的華僑社會,出身金門的家族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泰益號的陳國樑、世望二代父子是長崎福建會館的領袖;復興號的王明玉、敬祥二代父子則是領導神戶八閩公所、福建商業會議所(福建會館前身)長達52年之久。 其中,來自福建金門的王國珍(明玉)所創辦的復興號,成立於1871年,並於1885年向神戶海關登記有案。申請書內容為:「今本人在神戶海岸通2丁目及大阪川口本田町開設復興字號,擬販賣上海諸港口之貨物,就以上貨物出入報關、納稅等事宜,請閣下照會神阪海關長並予批准,現將印章另附別紙,謹此奉上。」申請之際,由同鄉的黃禮蘭廣駿源號擔保之。 當時神戶盛極一時的火柴工業與華僑有密切關係。日本火柴工業始於明治8年(1875年),到了明治20年(1887年)已經成為重要輸出產業。其中,在1889-1893年間,兵庫縣與大阪府佔火柴生產量的65-82%、生產額的77-84%;而且大部分的輸出是從神戶、大阪兩個港口,幾乎占了9成以上。主要輸出對象是中國、東南亞、印度等地。英國領事1889年《商業報告》提及:「廉價生產的火柴以完全低於歐洲產品的價格在中國、海峽殖民地銷售…」;1895年《商業報告》:「這些火柴現在是(除了大米外)神戶輸出商品最大宗的部分,…廉價成了商品魅力之所在。」 華僑憑藉著中國的地緣關係、東南亞移民的血緣關係,在火柴貿易中獲利。出身金門的王家復興號在大阪的分號主要的貿易商品就是火柴的輸出。部分華僑也投入了火柴製造業,其中最著名的為出身金門英坑的黃禮蘭。他的廣駿源號於1888年的輸出總額在神戶製造商中居第8位。王明玉之子王敬祥,也曾一度監製火柴。華僑的火柴工業在1888年11月13日被禁止生產;加上1889年廣駿源號被投訴仿冒秦銀兵衛的商標事件(稱為廣駿源號事件)後,日本政府要求工廠停止生產。華僑的火柴工業遂劃下句點。 累積了資金的復興號,在火柴工業告一段落之後,轉做中日貿易,在1910年的調查可知,當時復興號自中國各地輸出火柴、海產物、雜貨,對日本輸入米、豆、豆糟等農產品。一般來說,多數神戶華商與其相同方言群的地區進行貿易,如廣東幫與香港、廣州,福建幫與廈門、臺灣、東南亞華人,三江幫與上海圈等。然而復興號的營業範圍及貿易品,比起其他的福建商社來得更廣,並擴及許多不同方言群區,是成功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王明玉採用連鎖式移民,將第二代帶到日本發展。其第二代努力打入日本社會(如王敬祥1902年入籍、王敬濟1903年入籍),並因熱心國民革命事業(如王敬祥)、參與公共事務(如王敬斗於1925年任中華會館理事長及1927年任神阪華僑教育統一協會副委員長、王敬施於1936-38年任福建公所理事)等,而在僑界或日本社會享有崇高地位,這也是復興號事業蒸蒸日上的因素。 在1910-30年代,僑居日本的山后王家已經建立了一個相當龐大的東亞貿易網絡。這些在早期全球化年代跨境經商的金門家族,建立至今難以超越的典範。
-
縱走聖人瀑布擎天崗
幾年前朋友的引領走過一趟坪頂古圳後,便深深愛上陽明山的步道。剛開始對這些步道一片茫然,一無所知,慢慢了解約略可分為:大屯山、七星山及擎天崗等幾個山系,每個山系有數條步道可走。其中距離有長有短,坡度有陡峭有平坦的。 入冬是台北雨季,數日的綿綿細雨終於放晴,把握難得的機會走了一趟絹絲瀑布步道;意猶未盡,隔了兩天仍是暖暖晴日,又前往走聖人瀑布至擎天崗 (頂山石梯嶺步道),至此,擎天崗山系的幾個步道,絹絲瀑布、魚路古道、坪頂古圳、頂山石梯嶺等步道走了一遍。從聖人瀑布至擎天崗,全長大概八公里左右,約需花四個多小時,是這山系最長的步道。 那日,於捷運劍潭站搭往聖人瀑布的公車,原以為瀑布是步道一處景點,沒想到就在下車不遠處的崖壁上。找了步道登山口,剛開始是一段有坡度的產業道路,約走兩公里來到風櫃口。接著一路有芒草夾道,附著青苔的石階及穿過密林的小徑。步道隨著山勢起伏,至高處,回望可觀覽遠方群山重疊的稜線,近處隨風擺盪的芒草。我喜愛國家公園的那份純淨保留著大自然原貌,茂密林木覆蓋著群峰,白色芒花掩覆著原野。起起落落的山頭,沒有違建的鐵皮屋、廣告牌樓、道觀寺廟。 有朋友這樣問我說「走步道,會不會有寂寥之感?」其實,漫步林間是件愉快事。我不得不說,由於有相機陪伴,一路所見溪流山岳,煙靄雲嵐,花鳥草木……,引人入勝之處便迫不急待按下快門,根本無暇想到寂寥。 這時節步道美景以芒花為主,聽說三、四月間,沿途有金毛杜鵑、唐杜鵑、玉山杜鵑、西施花及滿山紅等原生種杜鵑,步道有了豔麗花兒點綴,當又是另一番景觀。不確定擎天崗末班車時間,一路上我沒有太多休息,原為四個多鐘頭的優閒路程,我以急行軍的速度,大概三個多小時抵達目的地。 山上氣候多變,快到擎天崗又起了霧。一會兒,大霧籠罩,能見度僅及數公尺。這時,遇見一對夫婦,先生看我臉上流著汗水,好奇地問: 「你從哪邊過來的?」 「聖人瀑布」我回說 「走了多久?」 「大概三個多小時吧!」 「你年紀多大?」 我說了出生年次。 擦身而過後,隱約聽到他跟太太說:「好厲害喔!他才少我一歲耶!」 其實,哪來厲害,我只是喜歡走路經常走路而已,況且這是一般步道,不像陡峻高山費體力。
-
他們在金門這樣生活
金門過去是一個前線戰地,被限制發展,但也得到保存自然,這樣到底是好是壞,難有定論?兩岸小三通後,從金門到廈門,看到同樣大小的島嶼,到處是高樓大廈,到處是車水馬龍,我們能夠自嘲的是:還好我們的薪水比廈門高。 金門跟廈門,地理環境不同,政治體制有別,金門要追廈門,恐怕永遠也追不上,但需不需要去追,倒是一個可以深思的話題! 最近我走訪金門幾個小角落,發現有一些「金門人」,他們的日子是這樣過的,蠻有趣味的。 一個地點是慈湖東側的一個山坡上,有一個台灣家庭,多年前買到一塊可以看湖賞鳥的農地,就在那裡蓋了一間玻璃鐵皮屋,房屋四周開挖種植了菜圃果園,用紅磚疊砌了一座材窯,用來烘焙麵包雞排肉排,設置了一些簡意座椅,養了一隻白色的牧羊犬陪伴著他們過日子,一開始他們只是自家生活,今年九月開始,提供無菜單的餐點,供應事先訂餐的客人,可以品嘗到七道的套餐。 我去了那家店,坐在躺椅上,視線可以穿過玻璃屋頂看到天空,可以幻想剛好有一群鸕鶿落日歸來經過我的眼前,想像耳朵鳴起聒聒的鳥鳴蟲叫,或是想像夜晚星星對著我眨眼偷笑。 我問主人生意好不好,他竟回答說不要太好,可以生活就好,不想太熱鬧太累,因為幾年前他們喜歡上金門,就是因為金門很自然,想過簡單的生活。 我又到南門海阿邊的「娘仔宮」,小時候大人常告誡我們不可以隨便來這裡,因為這裡轉彎的地方常出車禍,會抓交替,長大後我偶會陪祖母家人到那廟裡拜註生娘娘,但心裡對那地方總是懷有戒心,總是敬而遠之不敢太接近,沒想到那天朋友帶我穿過廟後的土路,拾階而上,外頭看是一叢樹影的腳下竟然別有洞天。 我們去的時候主人不在,友人透過電話徵得同意,得以入內參觀,我看到主人以撿來的棧板門扇窗框酒瓶帆布缸甕等,巧思創意的拼構了一個魯賓遜式的自然園區,那裡有用塑膠布鋪墊的蓄水池,種植著浮萍睡蓮;有用繩索吊起來搖晃的躺椅;有用雜材釘得十分栗實的高腳屋(還刻意讓出空間讓一棵樹身穿過屋頂);有用高粱酒瓶堆砌牆腳玻璃窗框作為屋身的廚房;有用雜材帆布架起的南洋風四腳涼亭;有用土桷泥漿疊砌的住屋,幾乎全部都是廢物利用,我一邊看一邊發笑,心裡十分佩服主人怎麼如此有創意,怎麼這麼強,會蓋房子會作木工,全部都是廢物利用,但給人感覺是自然、舒適、好玩、有趣,還可以外賣提供住宿。 我看到一隻看門土狗,守土有責叫個不停,一隻棕色小貓追著樹葉忙翻跟斗,蔬菜田一大片挺挺站立,感覺這裡充滿生氣,心想坐在這裡的樹蔭下,喝一杯茶,吃一片主人的柴燒麵包、手工餅乾,該是一種充滿靈性的享受,我不禁佩服主人鬧中取靜的本領,這個我從小認識的地方,竟然不知可以如此重新塑造。 我又到金門大學旁一家樓房民宿,年輕女主人是一位退休老師,隨夫返鄉蓋了一棟新式樓房,取名「享趣」,修整有致的庭園,綠草如毯,一樓大廳有一大片落地窗戶,陽光直瀉進屋,曬起來十分溫暖舒適,窗明几淨,清潔爽朗,器物布置雅致,主人說退休後生活無慮,戒之在貪,作民宿只是好玩,不是要賺錢,因此住家與民宿合一,有無客人無所謂。 主人泡茶款待,享以自己製作的手工餅乾,再品嘗台灣朋友剛寄到的小甜橘,暢談生活經驗,她說她在台灣常喜歡與一群人分享旅遊讀書心得,朋友告訴我她提過願意分出一點力量,教導功課跟不上的學生,這種退休之後,願意作知識志工的生活方式,算是比較台灣風的吧! 小小的金門,這幾年有許多鮭魚回鄉,也有許多不同成長背景的人投入定居,感覺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都在改變了,這對金門的建設確實投入多元的思考基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