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懷念的歌聲──感謝鳳飛飛
1983年12月,鳳飛飛到金門拍攝「浯江春曉」。不久後,電視台播出專輯,在一首接一首悅耳動聽的歌曲聲中,人們看到鳳姐與阿兵哥共乘吉普車,馳騁在戰地整潔的木麻黃道路;在勞軍演唱會上,她與軍民水乳交融,同聲歡唱;在金城老街及古色古香的閩南式建築中,她悠遊漫步,輕唱小曲。其中有一幕在我們村莊的田間取景,她在井邊唱歌,手拉「吊烏」汲水,身旁一位婦人正挑著澆桶徐徐澆沃菜圃,那是我認識的同村阿嫂。人在台北,許久沒回家鄉,在春節前看到這樣熟悉又親切的畫面,我的一顆心跟著飛回金門。 記不清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鳳飛飛的歌,大概是她主唱一系列瓊瑤愛情文藝電影主題曲後,這些好聽的歌不斷在內心深處產生共鳴,不知不覺便成為其歌迷。鳳飛飛音域寬廣的歌喉與絕佳的歌唱技巧,能把各種不同類型的歌曲,詮釋得淋漓盡致,所以能吸引各種不同年齡層的聽眾;這種特色與魅力是時下一些「天后」級的歌手難以望其項背的。她出身於淳樸的小鎮,沒有良好的學歷,但力爭上游,很快地成為與鄧麗君並列的巨星,兩人共同引領歌壇風騷二、三十年。在她成名之後仍不改其質樸本色,珍惜羽毛,相夫教子,貼近聽眾,因而在「帽子歌后」之外,又被追封「國民歌后」的頭銜。 鳳飛飛開始在歌壇發光發熱,正是我們這群四、五年級生開始在人生大海揚帆起步,追求生活目標的年代。那時,台灣經濟正在起飛,社會充滿活力,她與鄧麗君的歌聲傳遍大街小巷,形塑一個時代共同的記憶。鳳飛飛不同階段的許多好聽的歌,也融入我們這一代人的情感印記之中。曾經,我們對於人生美好前途的憧憬、對於愛情的期盼,或在失戀心情空虛苦悶時,都能從她歌聲中找到寄托與慰藉。後來生兒育女,對於親情的體會,她的歌聲與意境,也能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產生回響,緊密相扣。一直到今天,每當聽到她昔日唱紅的一些曲子,總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當年那些歌曲流行時,自己身處的環境。往事、故人,無論是甜蜜辛酸,結合了鳳飛飛的歌聲,讓我們的記憶更深刻;如果沒有鳳飛飛的歌聲,我們青春歲月將減少許多襯托的音符。 鳳飛飛以低調方式離開人間,告別歌迷,令人惋惜與不捨,也勾起人們對那個美好年代的懷念,尤其在當今演藝圈八卦當道與辛辣色腥充斥的氛圍下,她的形象與敬業精神,更讓人追思不已。從近日電視台與廣播電台,不斷重播昔日她主持過的節目及播放她唱紅的許多好聽歌曲,讓我們再一次找到共同的旋律,同時,也彰顯這個社會所追求的真善美價值。
-
自由女神
1886,法國送給美國獨立100週年的禮物「自由女神像」,讓自由照耀世界,坐落於紐約曼哈頓以西的自由島,是美國重要的觀光景點及地標。法國雕塑家巴托爾迪歷時10年塑造的,女神為古希臘造型,右手高舉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一本法典,封面刻「1776、7、4」-美國獨立宣言日。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掙脫暴政的約束,象徵自由。雕像鍛鐵的內部結構是艾菲爾設計的,像高46米,加基座共93米,重200多噸,是金屬鑄造,置於混凝土台基上。1984,自由女神像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希臘神話中並沒有自由女神,有翅膀的是勝利女神NIKE,NIKE現在在賣運動鞋。近代用自由女神來表現自由理念的一個藝術形象,法國浪漫主義畫派,德拉克羅瓦的油畫〈自由引導人民〉,畫中女神舉旗持槍,為爭自由揭竿起義,露奶向前衝。而美國女神的形象源於1851,推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政變。暮色時分街頭混戰,一位年輕姑娘,手持燃燒的火炬,高呼前進,向敵人衝去,不幸中彈犧牲,這位火炬姑娘,就成了追求自由的象徵。 前些日子,旅美的大陸民運人士、雕塑家陳某,來金門尋求,推動豎立64米高民主女神像,要讓大陸潛移默化一下民主自由,「落腳金門,眺望大陸」。最終目標,要在北京毛澤東紀念堂上方豎起女神像,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藝術就藝術,建築就建築,沒事幹嘛扯上政治,傷感情!金門有那麼偉大嗎?光環照亮大陸,是大陸所仰望?不要再把金門推向火線,又要讓我們去當砲灰。金門砲火暫歇,百廢待舉,趕快急起直追,已差別人一大截,要更努力創造美好的明天。自由女神、民主女神都是同一造型,移植美國的作品,有什麼創意?中國號稱五千年文明,一定要端出千年洋奶來供奉,號召大陸民主自由?將來中彈犧牲的是金門,女神像將成為打砲的新目標,創造第二次八二三。金門推動文化和人文景觀,打造一個創新的、國際知名度的旅遊城市,需要塑造這尊洋菩薩來引導嗎? 女神左手抱的書,要印上三民主義?美國獨立宣言?天安門紀念日?女神右手高擎自由的火炬,要照亮大陸,未免也太刺人眼。金門沒本錢玩火,那火炬,會把金門高粱酒一把燒光,不要引火自焚。老老實實多做點好酒,風行整個大陸,每人都喝得到金門高粱。酒足飯飽後,一切自由民主漸進的應運而生,杯酒釋兵權!高粱建功,金門也賺錢。再說要打造城市美學,一定要借助於這個洋玩意?就沒別的創意?拿破崙為了要恢復羅馬的光榮、重振希臘文明,新古典主義啟發了美術、音樂、建築的創作。從十八世紀的現代主義,到今天的「後現代」,金門難道不能有最前衛的城市美學?看看金門的建設,教人失望!中國已有兩座自由女神像,一在北京豐台區的「世界公園」,一在深圳南山區華僑城的「世界之窗」。金門也有兩座小的,一在金城鎮公所旁的公園,一在尚義金湯公園,是老奶級的女神。民運人士,直接入京吧!金門是「北望五雲天闕遠;南瞻萬里海濤閒」,歡迎來投資,餿主意少來! 台灣自由民主得可以,沒事就隨便把別人的頭打爆,金門也學壞了,千萬不要讓大陸學壞!關心大陸的前途,感覺金門更落後,金門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不妨多關心自己。不是要故步自封,鎖島自閉,也不是有偏安之心,大中國幾百年的苦難,受夠了!中國要好,龍的傳人齊開新景運。詩人拉札勒斯為自由女神寫下「新巨像」詩,刻在基座上,有一句:「我將高擎明燈屹立於金色大門」。金門先要買醫用直升機,也要用黃金打造一座「金」門,屹立的金色大門高擎陳高-金門的新地標。兒時隔壁玩耍的院子,住一個又老又黑的番婆,老公說,金門每一家的門,都是用黃金打造的,這樣才跟他回來的,今天可以替他圓謊了。印尼雅加達莫笛卡廣場,1975建築國家獨立紀念塔,燭台造型頂端金質火焰,重14噸。宜蘭南方澳南天宮純金媽祖,重達203.8公斤,時價8千萬元,現漲為天價。金門,金的門,黃金多誨盜,海盜倭寇將復活,海嘯而來,重新光臨金門,到時會累死海巡隊,忙於官兵捉強盜。
-
黃山一瞥
二月初,出發遊黃山前,來自江南的友人特別叮嚀要多帶禦寒衣物,還幫忙查詢氣象預報,說登黃山那日,正好有寒潮來襲也可能下雪。這一提醒讓我們戒慎恐懼,將靴子、羽絨外套、手套、毛線帽等一一塞入行李箱。心裡擔心著,若是下雪山徑濕滑,黃山是否還能上得去? 當飛機抵達上海浦東機場天氣是陰陰沉沉的,接下來幾天不是細雨霏霏就是陰鬱多雲。到達西湖更為濕冷,想像中江南的天氣應如湖邊柳條般的溫柔怡人;但並非如此,來自湖面的凜冽寒風陣陣吹來,讓戴著手套的指尖也失了知覺。所幸先前預測的氣象有了變化,登黃山那日不但沒雨沒雪,還是一個亮麗的晴天。 黃山位於皖南,沿途所見盡是白牆黛瓦的屋舍散落在秀麗山巒間。我們自「西海」搭纜車上山,纜車緩緩向上,俄頃間,遠近諸峰一一出現腳下,奇石、虯蟠的古松佇立於一座座類似筍尖的山頭上,有些山頂、谷窪、松林仍覆著一層白雪,煞是好看,讓人想到國畫裡的山水。其實,黃山隨處所見就是一幅幅國畫山水,眼前的層巒疊嶂,高低山頭都可找到斧劈皴、披麻皴、荷葉皴、米點皴…….等國畫繪畫元素,這是國畫師法造化的關係,歷來就有不少名家前來黃山寫生畫畫。畫家吳冠中也說:「許多中國畫家以黃山獲得了美感的啟示,特別是山石的幾何形之間的組織美;方與尖、疏與密、橫與直之間的對比與和諧。尤其,高高低低石隙中伸出松,那些屈曲的鐵線嵌入峰巒急流奔瀉的直線間,構成了具獨特風格的線之樂曲。」 一說「黃山之奇,信在諸峰;諸峰之奇,信在松石;松石之奇,信在拙古;雲霧之奇,信在鋪海。」因此,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著稱。我們沿著曲折的山道拾級而上,一路上的景觀讓人驚豔、讚嘆。當來到始信峰,遠望雲煙浩渺,峰巒起落,奇松怪石點綴於山頭山腰間,真是絕妙美景。明朝旅遊名家徐霞客曾兩度探訪黃山,曾說:「薄海內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對黃山可謂推崇備至。山上小徑上偶見挑夫或抬著遊客、或挑著重物奔波於高低石階上,如此討生活,讓人看了心酸。 離開黃山車過新安江,新安江與蘭江匯合後的河段便是富春江,讓人想起黃公望以這江水為背景畫的「富春山居圖」,一時好奇探頭多看了江面幾眼。這是種奇妙的感覺,此趟江南遊,好像賞過的畫、讀過的詩與實際的地理有了連結而產生了變化,讓詩與畫鮮活了起來,也與過往的人物有了更緊密交流了,這是未曾有過的經驗。
-
金門人為何不願投票給民進黨﹖
金門開春以來最夯的政治新聞,莫過於大年初五擔任蔡英文金門競選總部主委的陳滄江以「三步一跪」到城隍廟履行承諾。這條新聞不但成功攻佔了臺北各大主流媒體的版面,據說連大陸的新聞媒體也有報導,陳滄江一下子紅遍了海峽兩岸。政治人物激情對賭,固然增添了幾許選舉話題,幽了選民一默,不過背後所傳達的訊息,卻值深思,那就是民進黨在金門何以無法開拓票源? 陳滄江這次是兌現「蔡在金門拿下3000票,就由民生路以三步一跪到城隍廟」的承諾,民進黨在金門的得票率,歷來約在3%至6%之間,這次換算為得票率是8.2%,被視為是突破,其實仔細分析,成長有限,尤其金門是小三通最大的受益者,而小三通又是蔡擔任陸委會主委時所開創與啟動,按理得票應有大幅成長才是,卻只開出這樣的成績,實不可言勝。以筆者觀察,蔡的金門之敗,可分別從全國性與金門個別的兩個角度來觀察。 首先,就全國性的角度來看,個人認為蔡乃敗於「不可測」,也就是說沒有人知道蔡當選後,兩岸關係會變成什麼樣,一言以蔽之,選民對蔡不放心,蔡在選舉期間所提出的「臺灣共識」,非但不能釋疑,反而突顯了她還沒準備好,因此造成一股「恐慌性賣壓」,讓選民最後選擇比較可預測的馬吳配。選前各大企業家,紛紛公開挺馬,就是這種恐慌性賣壓的最好說明。而金門是兩岸關係的超級敏感區,恐慌性賣壓較之臺灣,只強不弱,結果侵蝕了蔡開創小三通的選票利基,導致蔡在金門的得票率,未能有更大幅度的成長。 其次,就金門的個別角度來觀察,個人認為,蔡乃敗於民進黨長期對金門定位的忽視。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基本還是冷戰思維,並不主張臺灣與大陸間發展出密切的合作交流關係,所以長期以來,民進黨對於金門的發展定位,幾無政策可言,對於攸關金門發展且廣受金門民意支持的重大政策,如:金烈大橋、金門免稅島、大陸引水計畫……等,民進黨的態度保留,至於金廈大橋、金嶝大橋之興建,則是激烈反對,民進黨擔心金門成為大陸套住台灣的鎖鏈,而金門人則擔心民進黨若再度執政,金門將回到過去「鎖縣」的命運,現享有的兩岸「和平紅利」,同時也將化為泡影,這是民進黨與金門民意在政策立場上的根本矛盾,直接反映在金門歷次選舉的投票行為上。 民進黨如欲開拓金門的政治版圖,必須先強化兩岸及金門政策的論述,從根本上解除金門人的疑慮。
-
誠懇
誠懇本身就有說服力。 卡內基鋼鐵創辦人─安德魯.卡內基 這陣子最最瘋狂的新聞,莫過於林書豪的竄起。因為林書豪,根本不關注籃球的人,踫上面都能聊上幾句精彩的賽事。多數人會認同尼克隊走了狗屎運,遇上了這百年難見的奇蹟,但,畢竟一個台裔小子活生生的活躍在原本不屬於亞洲人的舞台;他做到了,不僅止是奇蹟,而是有著更多勵志故事背後的傳奇。 姑不論林的球打得多好,創造的話題有多麼的引人入勝,其最令人折服的,應該是「誠懇」。 對身處於美國職業體壇這種「以實力論身價」、「以盛名秤價碼」的氛圍裡,林書豪表現的不獨是「俗擱大碗」的奇蹟,更是他對籃球志業的堅持與勇氣。更特別的是,他不吝於表現出他的興奮,他的俏皮,乃至於對教練、隊友們絕對信任的感激。 記得這樣的一幕畫面。記者訪問一位小球迷對「林來瘋」的看法;孩子以稚嫩的語氣說道:「他很棒,不會總抓住球不放,而會傳給隊友創造好成績。」這樣的評價看似平凡,卻直指了球賽的真義:比賽不是靠一個人打的,超群的個人技巧雖然很重要;良好的團隊合作,才是真正致勝的關鍵。 試想,在高手如雲的NBA裡,隊友們幹嘛要服膺於一個黃種菜鳥的調度?關鍵便在於,林書豪讓所的隊友甘於為共同的理想奮鬥;目標就在那,有了哈佛小子的加持,他們更加相信成功的可能性。幾場逆轉勝驗證了這樣的假設,更讓人們見識到了林書豪謙遜有禮的態度─一切歸功於隊友、歸功於神蹟。一個真誠的人,勿庸贅言冗語,他會以行動證明自己的實力與價值,這遠遠勝於舖天蓋地的溢美華辭。 每個人的生活,未嘗不是充滿著如是的情境。多數時候,我們會對自我的處境叫屈;為什麼我永遠比別人努力,卻永遠得不到相對的重視、等值的回報?為什麼總有人可以那麼幸運地,成為天之驕子,簡單的功成名就?看看林書豪,或許我們就會理解,自己做的其實還遠遠不夠。我們會讓一個哈佛畢業的孩子無悔的去追逐籃球夢嗎?又或者,我們可以放下身段,送水、遞毛巾,只為了一個可能不存在的上場機會? 比你應盡的本份多做一些,未來自然會更順遂。我們不該為了捍衛權益,或憑藉攻擊他人,來彰顯自我的價值,而是要以更真誠的人性,來體現自我之於社會的重要性。 從電視轉播裡,我們看到了林書豪過人的膽識與技巧,同時也看到他的真誠;已然做好準備的林書豪,藉著球隊傷兵頻傳的時機,一舉站上了炫麗的舞台,從板凳到先發,再到舉世注目的球星,林告訴我們的,不僅是一個成功的勵志故事,更是一頁表彰誠摯人性的不朽傳奇!
-
從老照片讀歷史
民國四十年代,國軍以金門為基地,對大陸進行了多次島嶼突擊戰,互有勝敗,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952年10月的「南日島之役」(國勝共敗)、1953年7月的「東山島之役」(國敗共勝),這兩次突擊大陸的戰役,雖非國共內戰的關鍵性戰役,但對當時雙方的民心士氣,是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1950年6月24日韓戰爆發之後,胡璉的《金門憶舊》記載:「在台灣來了兩個美軍團體,一是軍援顧問團,一是西方企業公司。前者是官方的,對象是我國軍的裝備訓練。後者是民間的,對象是游擊隊的組織和使用。」。 「美軍顧問團」是在1951年5月1日正式成立,由蔡斯(Major General W.C.Chase,US Army)擔任顧問團團長,團本部先設在台北總統府內,後遷至台北信義路址,主要工作是視導國府的三軍現況,協助國軍訓練(組織、裝備、戰術等。),並提供美軍過時不用的裝備,用以抗衡當時的共軍。 而「西方企業公司」實際上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外圍機構,它假船務經營之名,實際上是從事蒐集情報,提供韓戰的聯軍應用,他們以給予游擊隊武器裝備(包括湯姆式衝鋒槍、無後座力砲、卡柄槍、蘇美衝鋒槍、TNT炸藥、雷管、塑膠地雷,以及電台通訊等為條件;《東海部隊奮鬥史錄》,頁39),對於當時胡璉的反共救國軍與重整之後的游擊隊,這是急迫需要的,可以說「西方公司」就是當時的「地下美軍顧問團」。 1952年10月11日,胡璉指揮部分「福建省反共救國軍」及兩支突擊隊(章乃器、陳光其等部),約4500名官兵,組成二棲特遣部隊,突擊南日島,除了為爭取「西方企業公司」的補給,也為提振久未歷戰陣的士氣,檢驗敵我雙方的戰力,並作為國民黨「七全」大會的賀禮,這次突擊戰,國軍從11日清晨7時30分登陸作戰,打到13日下午17時,連續戰鬥達三晝夜,最後殲滅共軍千餘,俘敵七百餘,超出預期戰果,胡璉乃下達撤退令,於20時登船完畢,於14日凌晨返航,全師而退,這是繼古寧頭金門保衛戰、大二膽戰役,國府的連三勝。 近日我購得32張國軍突擊南日島的老照片,水銀像紙已然迴射出片片鱗光,猜測應屬老件,相片的影像略述如下:美國人與國軍在島上的合影、國軍軍艦停泊在外海、島民與國軍的合影、國軍看守席地投降的共軍、國軍虜獲輕武器整齊羅列在地上,笑顏擊掌要歸航的國軍戰士、躺臥在擔架待運載的傷兵、國軍肩扛武器列隊行走在沙灘上、神情輕鬆的壯漢在小船上、擱淺在岸邊的破帆船,我仔細觀賞照片,再重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兩相印證,有一種探索的樂趣。 五十年代的「反共救國軍」與「游擊隊」,與當時韓戰爆發,美國政府的「海峽中立化」政策,似有牽連不斷的關係,美國政府於1951年5月1日在台灣成立「美軍顧問團」,到1978年4月30日「協防司令部與顧問團」宣布關閉,總共美國政府在台灣海峽發揮的軍事影響,幾近有30年的時光,軍經援助的金額,也超過50億美元。 從國共內戰到韓戰,民國40年代,以金門為基地對大陸發動的一些突擊登陸戰,牽連到國際情勢的變化,逮有味焉!
-
默哀──致秋愛姊兼悼端墀大哥
偶爾,我們會默哀。在喪失了一個伙伴或不熟悉的同事之後的某一個會議時。就有人以低沉又哀悼的聲音說:讓我們低頭默哀。 於是,我們在一片嘩嘩的推椅聲中站起,肅立,低下頭,閉起眼,開始沉思、或者想著等會要報告的詞句或什麼也不想的閉目養神…。然後,在一個:「默哀畢」中,像一個聲控的按鈕,一切靜止恍若黑白的場景又轉入了正常的彩色頻道,回復了正常。 只是那天,在寒流襲台的清晨,不經意的看到一則「退休教授意外死亡」的新聞標題時,初初以為就是一般的社會新聞;待讀到教授的名字時,心中震驚的像遭遇了一個突來的海嘯。讀了又讀,想要在堆疊的搖晃文字中,可以找到一堵可以躲藏的堤堰、找到一隻可以依持的拄杖,以壓著內心湧起的波瀾及後續的震撼。此時,心中突然有了一個「默哀」的聲音響起。 是的,不須起立、不須閉眼;一整天工作的時候,心中灰暗的恍若戴著一張墨絰,哀戚的想著教授的死亡與未亡人,想著與教授還有餐聚之約、想著未亡人情何以堪、想著教授苦難又奮發的一生、想著他們如電影情節般的婚姻;當然,也想著他們夫妻走遍全球80餘國的多彩人生。 只是,人就突然的走了,走的如此出人意表,走的如此讓人不解與心痛。我不敢與秋愛姐聯絡,怕受傷的心再次受到傷害,冷漠的就像沒有發生什麼事似的。我隱忍著,隱忍著突然瞭解,在聯合報上看到了秋愛姐的一篇文章,她為什麼不像往常,會捎來與人分享的訊息。 多年來,自己的電子信箱如果是一個園地,能夠豐富繽紛,多賴秋愛姐的澆灌,不時傳來好的文章、健康的資訊或是自己的行蹤或作品。她真的就像她擔任數屆「公民記者」的責任,播送著各式的資訊,讓人在接受新知外,更充分的感受到秋愛姐的關愛大家的衷心。 一位留德的博士、一位官拜上校,允稱文武雙全的陳大哥,驟然的離世,留下了諸多疑點與更多的遺憾。然而逝者已矣。是嗎?這是一道悲傷、嚴肅的課題。因為悲傷,所以不容逃避;因為嚴肅,所以沉靜莊重。這些,強迫著讓自己再次面對與檢視自己對生命意義的看法與自己對生活態度的沈思:只因為我知道:死亡,就蹲在一個不遠處的黑暗轉角,等待,與自己相遇。 「人生的結束:雖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或許就把聖嚴法師的教誨暫放一邊:在這之前,仍請容我靜靜地不說什麼,真正的默哀。
-
文化教育的能量
開春以來,綿綿春雨下了整個月,不單是棉被發潮,連心情也陰陰冷冷快要發霉了,有些不耐這樣濕寒的天氣到底還要持續多久。看看新聞氣象,轉來轉去,都是那幾個事件在重覆著播放,而這些暴力血腥的畫面,只突顯出現今社會的暴戾之氣,不僅讓人覺得不寒而慄,也讓人深深警省,這文明物質富足的世代,是不是缺少了些什麼或該補足某些斷層的什麼呢? 總是聽見政府高層空談一些推廣中華文化的口號,而少具體實質的推廣動作,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奧妙,又豈是幾場煙火似的展覽展示所能推動,文化教育其實要從根部深耕,從小的教育環境去培養,可不可以不要再升學掛帥,可不可以不要再填鴨,而是從我們固有的倫理、美德教育去著手。譬如我們的書法、水墨、音樂、舞蹈、陶藝等,讓學生有時間去接觸,譬如我們的禮義廉恥四維八德,讓學生知道何謂善、何謂德、何謂信、何謂義,書讀得再多,如果沒有這些文化倫理做基礎,唸再多的博士也彌補不了中間的斷層,再多的物質文明也填不滿空虛的心靈。 其實,開春以來也有偶而的陽光露臉,那短暫的一兩天,就得趕緊抓住機會去曬曬太陽。櫻花開了,梅花謝了,這自然榮枯的現象,就像歲月四季輪替,就像人之生老病死自然百態,在宇宙大地上演著不斷的薪火相傳,我們無法抗拒這自然現象,當然得自我調適,在自然中學習如何自處,如何去欣賞美的事物轉化為自己的能量,而美的事物包羅萬象,去欣賞一檔書畫展,心情就怡然了,去聆聽一場音樂表演,心靈就充實了,能夠讓人放鬆神經的美好事物太多了,這些隨處可得的精神糧食其實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種籽的散播,如何去深入的撒向社區家庭與學校,層層向外擴散,那就是社會大眾們都可以努力的方向,因為,文化教育責任,除了政府的推動之外,你我也是責無旁貸啊! 在雨季即將過去之時,元宵燈會也將告一段落,年節終於過了,在絢爛歸於平淡之時,我們也將調整心態,迎接嶄新龍年的挑戰,希望在新人新氣象的領導之下,我們的文化教育會有更嶄新的改革和表現,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在快樂中學習,在文化熏陶下成長,讓文化立國的政策更徹底的擴展推廣和實現。
-
國際冷戰與兩岸熱戰──1954-58年金門歷史補遺初話
2010年春,我與哈佛大學教授宋怡明(Michael Szonyi)一起到位於華府近郊、馬里蘭州的美國國家檔案館查詢冷戰時期金門的相關文件,目的是為了從國際的角度(特別是美國的角度)理解國際地緣政治下金門的戰爭歷史。 簡單來說,目前金門的戰事研究大致上有國家(軍方)立場、百姓角度的兩種方向,前者資料以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金門防衛司令部等為主,後者多為民防自衛隊資料、居民訪談為主。而進一步收集美國與中國方面已解密的檔案,從國際及臺海兩岸來看金門角色及其地方社會的變遷,應是不可忽略的重點。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總統決定讓臺灣海峽「中立化」(neutralization)以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攻擊臺灣及中華民國攻擊中國大陸。先前未能解決的中國內戰問題開始國際化,進而成為更大尺度的全球冷戰(the Cold War)的一部分。 然而,臺灣海峽的中立化不保證金門獲得和平,相反地戰爭持續發生於金門,如1950年7月的「大膽戰役」、1954年的「九三戰役」、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1960年「六一七砲戰、六一九砲戰」等。反共救國軍的游擊隊也以金門為基地,三次突擊福建沿海島嶼,包括1952年元月「突擊湄洲島」、1952年10月「突擊南日島」、1953年7月「突擊東山島」等。1958年「八二三砲戰」之後,共軍對金門採取「單打雙不打」(單數日砲擊宣傳彈、雙數日停火)的象徵性武力威嚇,直到1978年12月15日美國與中國建交前才停止。 我找到一份名為「中國的外島」(The Chinese Offshore Islands)最高機密文件,是1954年9月由美國中央情報局所進行關於國軍、共軍的軍力評估,文件長達38頁之多(2000年8月30日解密)。這是美國情報單位於1954年九三砲戰之後,以金廈為主的兩岸軍力進行比較、總體評估的報告,以及一些可能發生衝突的軍情分析。藉由這些評估,提供補強金門防務的建議,以及美國制訂中國政策或介入臺海局勢之參考。主要內容包括六大部分:一、國府在金門的情況(國府兵力情況、國府增援部隊的能力、國軍部署情況、國府空軍、海軍與後勤支援、金門國軍之士氣、可能登陸之區域、金廈水道的水文資料、運補線、金門的美軍顧問等);二、共軍圖謀金門的情況(共軍在閩南區域的兵力、共軍增援的能力、共軍兵力及武器的部署、共軍兩棲部隊運輸能力);三、當前在金門的衝突(七月及八月的情況、九三砲戰、美國與國府的互動、國府突襲的結果、當前中共的活動、廈門的背景資訊);四、其他外島(大陳島、馬祖列島);五、共軍意圖之徵兆;六、附錄:臺灣(Formosa)(國軍總體軍力、共軍總體軍力)等。 進一步說,這份資料有許多具體的兵力數據,如記載了當時國軍有42,100人及游擊隊6,000人、居民至少有50,000人。這是目前已公開資料中記錄軍隊人數最精確的一份;同時,也留下了當時美國所支援的先進武器的紀錄,如美軍顧問團運來了3門105釐米的榴彈砲與一批40釐米的防空機槍等。對於金門戰爭歷史的研究,非常具有價值。同時這份資料顯示,美國當時對臺灣本島、澎湖群島與金馬外島的態度有所差別,這些立場一直延續到1958年的危機。這個複雜的問題,容後再議。 接下來,將陸續整理所發現、有意義的美國國家檔案館資料,做為從國際觀點重新理解金門現代史的嘗試。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去年六月在北京一場「中山、黃埔、兩岸情」的座談會期間,傳聞講了「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隊」的退役空軍上將夏瀛洲,日前又在大陸「西安事變研討會」時說:「不管國軍或共軍,可以理念不同,但是為了中華民族的統一,目標是完全一致的。」雖然他事後向媒體澄清這句話時空背景是抗戰時期,但是,就算媒體斷章取義,惟傷害已成,徒增政府困擾。 這次的失言風波,引發社會議論抨擊。反對黨立委甚至痛批「形同叛國」,要求以叛亂罪論處,或取消他的退休俸等等。這個事件發展過程,浮現了幾個問題:一、新聞媒體未向當事人查證,逕予報導,有斷章取義之嫌。二、國會議員未審先判,顯現少數立委素質低劣、意識形態掛帥。三、政府處理機制和方式值得檢討。四、退役將領參加兩岸交流言行的分際。 新聞自由固然是民主社會的重要指標,但新聞處理必須遵守職業道德以及社會倫理的規範,尤須忠實、平衡報導,方不至對當事人造成無謂的傷害。其次,在事實真相不明情況下,國會議員動輒對事件當事人痛批,且揚言立法取消該等人員退休俸等云,顯示這少數立委民主素養不足、人權觀念低落。夏瀛洲如有失言,洵屬個人言論自由層次,若有違失,亦應依法行政,豈可未審先判?揚言要對退將忠誠考核者,先要捫心自問,倡言台灣獨立是對中華民國忠誠的表現嗎? 再就政府處理該等事件的機制和方式來說,理應由相關部會查證說明,總統府卻在第一時間跳出來回應,誠屬不智。猶記去年夏瀛洲事件發生後,馬總統曾要求日後須以「行程透明、言行謹慎與不違反國家政策」為準則,責成相關部會草擬「退役將領赴大陸地區的行為規範原則」。言猶在耳,國安系統的相關部會該怎麼辦? 夏瀛洲上次失言,自認是無妄之災。這回發言又惹爭議,顯然未記取以往的教訓。身為退役高級將領,應知身分的特殊性,尤其以他的位階,應該熟知去大陸參加這類研討會,是中共有組織、有計畫的統戰活動,必須謹守分際。自信不會成為別人的統戰工具,卻因發言不慎而惹了一身腥,影響到國軍及退役將領的清譽,可謂得不償失。奉勸這些熱中奔走於兩岸的退役將領,縱有「老驥伏櫪」的使命感,應知恪守本分、謹言慎行,展現「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政治智慧,方為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