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以觀照之心來看世界
一個人的心情,就是其內心的寫照。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反映出來的是一副好心情,或是壞模樣,誠所謂的「把心情寫在臉上」。 質言之,一個人如用對比的眼光去看世界,會覺得有一大半以上的事情都是污穢不堪的,換個角度,如用觀照的心情去看世界,則會覺得處處鳥語花香。 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真的嗎?其實也不盡然。佛家說: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內有三千小世界,宇宙間的塵沙何其多,所有的爭鬥紛擾在局外人來看,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無關緊要的灰塵而已,甚至大部分的時候連灰塵都不是,紛爭的不必要性,自然可想而知。這誠如六祖惠能所誦的偈子:「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必惹塵埃。」明心見性的以觀照眼光去看世界──當我在路上走過∕看看屋角上的陽光∕聽聽樹枝間的風聲∕所得到的快樂∕沒有再大的了。真實描述出一個人的心情,我心即是我佛,我佛就是我法,那裡能夠向外求呢? 總之,生命的意義,在於豐富自己,造福社會。只關心自己的人最孤獨,只想到自己的人最寂寞,凡事計較不一定可以免掉吃虧的事實,倒不如替自己打造一個好心情,想一想,能在星空下,坐在河邊,心情開朗的冥想,所得到的快樂,沒有再大的了。這樣的人生,才是我們最真實、最愜意的生活,就在我們生活其中,不必向外需求,悟了,自己渡自己,以觀照的心情來看世界,人生多美麗,快樂就在其中。
-
多元與多錢
大學聯考廢除之後,取而代之的多元入學方案,但自實施以來,就因為招生方式及過程太複雜而受到不少批評,甚至也有了不如恢復聯考的聲音;這項攸關萬千學子的大事,將來會如何走下去,正考驗著政府的智慧。 過去的大學聯考制度實施已有多年的歷史,有的人認為是一試定終生,不能測驗出學生的程度,以及讓所有的教學一切向聯考看齊,使得補習盛行,學校教育無法正常化等等,因此經過學者專家的研究,最後提出了多元入學方案。 由於入學方式真的「很多元」,如推甄、申請入學,有的學校要學力測驗、有的學校要在校成績,有的要口試、有的要資料審查,弄得許多學子、家長、社會大眾都有些「適應不良」,其中讓人批評最多的是繳費問題,每申請一所學校就要繳一次報名費用,可是繳了費用不等於有機會入學,絕大部分的學子卻是連門檻都達不到,等於是白繳了報名費;平常的家庭或許還可以負擔起這些費用,但對於許多經濟較差的家庭來說,可能就真的拿不出手,也難怪讓人批評說多元入學等於多錢入學。也有不少人質疑口試、推薦信的公平性及必要性,認為是多此一舉。 也有人認為多元入學標榜的是公平,讓學子有更多入學的選擇及管道,在這樣的制度之下,各大學都有自主權,許多學子也能「提前」獲得入學的機會,但另一方面,也由於方案多、機會多,被拒絕、失望的機會也增加,學生的挫折感也更多,到最後也免不了要再考一次。 另外,多元入學方案實施以來,並沒有減少補習的風潮,反而也跟著多元起來,受苦的依然是辛苦的學子,以及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家長們。 在這項新方案實施以來,對於整體的教育素質提昇了多少,恐怕還不容易看得出來,也還不到論斷成敗的時刻,但由於所呈現的問題也不少,值得主管機關再好好的討論討論,讓學子們真正不再為入學而擠破頭了!
-
家有七燕巢
驚蟄過後,大地復甦,冬眠的昆蟲開始繁衍,燕子來了,庭前又見啣泥築巢,輕身漫舞,細語呢喃! 去年,我們家三層樓的屋簷下共有六個燕巢,今年仔細一算,又增加了一個,庭前燕巢疊床架屋,好不熱鬧,值得說明的並非我們家得天獨厚,燕巢年年增加,而是整條街都一樣,去年還驚動各電視台和報紙媒體連袂作專題報導,燕巢街名揚全國! 本來,有人說燕子來庭院築巢,就是有福人家,「既在佛下會,都是有緣人」,何況,燕子捕食蚊蟲,為人類除害是益鳥,不能去傷害牠,因此,庭前燕巢年年增加,曾暗自竊喜,逢人還不忘炫耀一番哩! 然而,今年燕巢又增多破記錄,卻沒有帶來一絲一毫的喜悅,逢人也不敢再多加炫耀,因為,燕子和所有的動物一樣,那裡有食物果腹,便會往那裡跑,換言之,燕子是逐蚊蟲而築巢,並非選擇有福人家而居,被築巢形同在門前貼上一張環境衛生不及格的標籤,至於家有七個燕巢,以及燕巢街,在在都是髒亂的象徵,羞愧都來不及,豈能暗自竊喜,豈能再逢人炫耀? 原來,社區之所以多燕巢,是因屋後政府斥資整建的老人兒童公園內,有一個廢棄的防空洞積水滋蚊,同時,也有一對老夫婦撿拾各種空桶容器堆在裡面栽蔥種菜,髒亂不堪,有很多的桶內積水,孑孓萬頭鑽動,才會引來燕群築巢! 當然,公園裡的髒亂,由來已久,成為社區環境的毒瘤,我們曾檢具髒亂照片、地籍謄本行文陳情,請求協助清除髒亂,可惜都沒有用,公園內髒亂依舊,雖然,家有七個燕巢,能協助消滅很多病媒蚊,但能遏止登革熱疫情嗎?
-
因果與業力
我們知道:因果輪迴法則、業力,是佛教的主要教法之一。佛教的因果法則,意指你應總是行持善事,因為不善的行為將為此生帶來痛苦與煩惱。如果你不希望得到痛苦,就應避免種下苦因;沒有因就沒有果。恰如樹根拔除,就不會有果實,如果你希望得到快樂,就必須非常小心種下樂因。若希望樹長大,就必須妥善照顧根部,不完全的根,樹將不會長大。 日前,台灣再發生「三三一」震災,造成不少的人員和財物損失。記得三年前初來台弘法的藏傳佛教薩迦天津法王的老師,也是達賴喇嘛尊者的老師究給仁波切,就曾在台最後一場法會提到台灣是福地、國人也很有福報,但為何還有很多天災人禍等諸多問題,實因台灣的人不很重視因果、業力。 後來那一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隨後這幾年還有不少天災人禍。至今,台灣政經、社會亂象頻仍,似未有稍減,人心更趨向利、錢、權、道理、倫常,甚至人與人間的最起碼尊重,在許多地方都盪然無存,都與人心善、惡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佛陀曾說:「三界幻化如秋雲,生死輪迴似無影;壽似瀑流及電光,剎那不息終將滅。」世間萬法萬物隨時都在變動,人生無常,無可避免。如果我們不止惡向善,簡言之就是依「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行,庶幾未來會快樂些。 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目前在台弘法的天津法王,與他的老師一樣,強調因果、業力,也一樣企盼國人重視,勿種惡因、動機必須良善,才有善的業果,進而淨煩惱、增福慧,使台灣重新恢復名副其實的「寶島」、福地。
-
守秩序才能和諧
遠古時代的人類,行為野蠻且毫無章法,遇有衝突糾紛只能以情緒化的爭鬥而非理性的溝通協調來解決。當人類社會擺脫蠻荒時代的生活型態進入文明社會之後,理論上應更能體認遵守群體社會規範與秩序以達成彼此和諧互動的文明精神。但事實並不盡然,人類為適應社會群體生活所訂出來的諸多秩序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本應是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做到的事,卻有人寧為一己之私或貪圖一時的方便而破壞原有的秩序與和諧,儼然是「野蠻的文明人」。 生活周遭常可發現諸如此類形形色色的野蠻行為,或許以野蠻形容令他們有無法承受之沈重,那麼以「無秩序主義者」稱呼應算客氣了吧?以道路交通為例,之所以訂出交通規則與相關遵行的標誌與號誌,無非是想讓這麼多車輛與行人在道路的使用上能井然有序各安其位,不至於出現互不相讓的驚險與混亂場面,若大家都能認知秩序的重要性,交通必能順暢無比,然而真實的情況是,許多的人一上了路就忘了秩序,只想到自己而不知道禮讓他人、尊重他人,結果是車輛彼此爭先恐後超車卡位,人車爭道僵持不下的畫面也是稀鬆平常。群體社會當中,需要人人遵守秩序方能互動順暢的絕不只是道路交通而已,若人人眼裡只有自己沒有秩序,社會運作必定大亂,自己不見得佔到了什麼便宜,卻嚴重影響別人的權益。 曾有機會體驗台北捷運的方便,也注意到候車月台的地上標示了乘客上、下車的動線,以乘車的禮儀與秩序而言,先下車後上車是極自然的事,卻總在列車到站後,目睹一堆人急著搶在別人下車前先擠進車廂、混亂的情形彷彿戰亂逃難一般,實在一點都不「文明」。試想,如果我們連這麼簡單的秩序都懶得遵守,又如何期望整體社會能和諧運作,有條不紊呢?
-
清明掃墓慎防火警
韶光易逝,歲月不居,一晃眼功夫清明節又到了,又將帶給坊間另一波節慶高潮。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此為我國傳統的孝道精神;亦是維繫國本不墜的力量。自古以還,歷代賢君名臣,皆以倡導「倫理、孝道」而著稱,故能建立「禮儀之邦」,為世人所崇仰。因此,這種殊榮一直激發與延續國人愛家愛國的情操。 清明節一到,民間不能免俗的活動就是祭拜祖先、上山掃墓、吃春捲;有的宗親還舉辦「吃頭」儀式,藉以聯繫宗親族人的感情,此在強調國人不可忘本的道理。尤其是地區的一般民眾,都能在清明節當天克盡為人子孫的孝心。 一提起清明掃墓,不免使人會與火警聯想在一起,因為這是每年清明掃墓時經常上演的戲碼,難怪會這樣的敏感,讓人談火色變。平心而論,一年只有一次上祖先的墳墓祭拜,由於久疏管理,難免雜草叢生,通常將雜草整理再以火種燃燒。此時此刻,若是一走了之,或當場維護不當,天乾物燥,火星四散,必將釀成燎原之勢,造成難測災情。不但苦了疲於奔命的打火兄弟,更浪費了不少的社會成本,無疑是罪魁禍首。 制式的公墓,因為長年有配屬的管理員管理維護,所以雜草不易生長,經常保有潔淨美觀門面,即使燃燒冥紙也不易發生火災。這種集中式管理,整齊美觀,人氣旺盛,較為民眾所接受。至於散佈荒郊的孤墳,掃墓燃燒冥紙,較易引發火警,掃墓民眾應做好一切防範火災的措施,最好能妥善處理火星後再走,以避免引發火災,無端吃上公共危險罪刑責。
-
談離島交通
每逢霧季來臨,台金空中交通總為之大亂,一、二天沒有班機可乘是常有的事,引來旅客抱怨連連,如何改善台金空中交通,避免老受天候影響,值得相關單位重視。 台金之間因一水之隔,海運總比不上空運來得省時方便,目前每天都有十餘班次班機往返台金之間,為離島民眾及觀光客提供行的方便,而一旦班機不飛,一天下來將有近千人受到影響,以觀光客為例,一航次不飛,整個觀光行程都受到影響,甚至整個行程都為此泡湯。 至於在民眾方面,以前常有考生為此耽誤考期,緊急後送病患則延誤就醫,還有不少民眾為此延誤假期,在在說明台金空中交通對離島金門的重要,只要有一天班機不飛,就有不少人望天興嘆。 台金空中交通,為何每逢霧季就班機大亂,甚至整天關場,究其原因是機場導航設施不足,只要稍為霧氣重一點,班機就不能起降,這不僅為離島金門的民眾帶來不便,也讓觀光客視為畏途。 金門自開放民航已好幾年了,但對於碰到霧季似乎沒有良好的改善辦法,由於兩岸小三通已愈來愈熱,大陸台商借道金門往返台灣也愈來愈多,如何改善尚義機場導航設施,別碰到霧季飛機就無法起降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目前尚義機場正進行整建工程,我們希望未來能提昇運輸能力,別一遇霧季就班機大亂,如果能克服霧季班機能照飛,這才是離島民眾所盼望的。
-
回報無言
︽世說新語︾有一則故事:「劉道真年少時,經常在沼澤地捕魚,又善於吟歌長嘯。有位老婦知其非常人,來日終非池中物,一天就宰了隻小豬請他吃。劉道真吃完後,連一點謝意都沒。老婦見他像沒吃飽,於是又上了一條小豬,劉道真吃了一半,把另一半還給了老婦。還是不言謝。後來劉道真果然做了大官,老婦人的兒子也做了個小官。劉道真便刻意的提攜,破格升用。老婦人的兒子不明所以,便去問年邁的母親;老母親這才一五一十的告知。老婦人的兒子弄清了原委,立刻備辦了美酒佳餚去拜訪劉道真;這時劉道真反而不領情,只是說:﹃回去吧,回去吧,不必再來報答我啦!﹄」 「無言的受恩,無言的回報」,當是這則故事最傳神的地方。中國人一向重情重義,一般人在受惠之餘,總會在潛意識裡種下「你惠我一分,我要回報你三分」的心裡種子,所謂「受惠莫忘」正是一種知恩的表現。但要做到如劉道真者流,一言一行,均是斤兩十足,絕不容許任何一句無據的空話掏走生命中固有的份量,說起來並不容易。劉道真那種回報無言的恩情,最能叫那些徒負空言的人感到慚愧。 人世間,有些人的生命就是這麼厚實。然而,到了今天,情隨境轉,大言而不慚、受恩而忘恩的人卻所在都有。也許是眼光太短淺,要不就是利益令智昏,面對恩情,現實一點的人立刻可以裝得淡漠而不在意。反正恩情擺一邊,利字中間放,管你做人處世要怎麼的有情有義,恩斷義絕,還不是照樣的平步青雲,無往而不利。 當然,在一個多元的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一旦趨向冷漠時,整個社會立刻會變得沈悶而毫無生氣。現代人其實要更懂得恩情才對,否則功利過了頭,再來面對一切倫常,豈不有愧! 有人說生命是無窮盡的「業障」,活著就必須忍受痛苦。是的,多一分痛苦,你才會多一分感恩,這生命中無窮盡的「業障」,正是人們知恩報恩的動力。
-
誰為金門圓夢?
近日報載,李炷烽縣長希望透過金酒的領航,敲開金門產品通往大陸市場的大門;縣府也邀集相關部門,就金門招商計畫進行研商;還有前些日子,縣府委託台大城鄉研究所所規劃的「金門縣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的出爐,在在顯示,地方政府為地區「拚經濟」的殷切與雄心,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不過,在許多洋洋灑灑的計畫背後,第一要考量的是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與財力、物力、人力視其輕重緩急,篩選出一、二項重點目標,集中精力,在一定的時程內把它做出成績,這樣「一步一腳印」的築夢踏實,可能遠比一些美麗的「空中樓閣」來得中看又中用。 就以現階段的金門而言,金酒公司是地區的經濟命脈,如何讓它走向全世界,建立全球「通路」管道,使金酒的「量」能衝出來,金門酒廠三廠甚至四廠、五廠必能接著擴展開來,提升就業,繁榮地方,這就是金門的一切「大本錢」。假以時日,說不定金酒也能媲美「晶圓雙雄」獨步全球,構建真正的「金酒王國」,成為金門永續經營、發展的大利基。 再者,金門地處海角一隅,讓兩岸認識金門也是縣府施政主軸之一,我們期待中央除應全力支援「金門離島綜合建設方案」,更應賦予金門在兩岸之間更為「活力」的角色,把金門當作資產,讓金門成為兩岸的「經貿特區」、兩岸的「和平窗口」,台商進軍大陸的重要跳板;我們更期待大陸,為小三通的定時定點作出通航更真實的貢獻,同時以最大的善意,開放大陸人民來金觀光,聯繫兩岸人民的情感交流,開啟兩岸小三通觀光新頁。 總之,金門在兩岸之間,曾經被遺忘,曾經被炮火洗禮,人民真的渴望和平,不再有戰爭,金門現在有很大的希望與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向世界,這還有待金門人的更大努力,更期待兩岸當局的大力支持與相助,誰為金門圓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活出信心與希望
有一個朋友曾經失業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他說,沒有失過業的人永遠沒有辦法體會「待業中」的痛苦,那種要忍受別人異樣眼光及面對家人期許的煎熬,尤其是天天想不出明天要如何過的焦慮、恐慌心情,在事隔多年依然記憶猶新。但這一段記憶後來卻也成為他面對問題、解決困難的助力之一。 在忍受失業的日子之後,皇天終於不負苦心人,後來他有了工作機會。也因為有這一段刻骨銘心的失業經驗,他格外珍惜這一份工作,投入全部心力,比別人更用心、更努力,因此也深受器重,後來也有相當的成就。 他在這段辛苦奮鬥的過程中,也不是一直沒風沒浪的一帆風順,他說,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曾經也會有畏縮、退卻的念頭,可是困難並不會因此而消失,反而他會回想到失業的那一段記憶。「情況會比那一段時間更糟嗎?」最後他總是選擇面對困難,全力以赴,問題也都會獲得解決。他笑著說:「或許是怕再失業吧,所以不得不努力」他也感恩地說,他永遠記得幫助他度過難關的人,也用工作成就來報答他們,甚至他認為老天沒有讓他中年失業,實在是太幸福、太感謝上蒼! 「人生不如意,常十有八九」、「天無絕人之路」這些話形容出人生在世總會有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除了有一些些安慰的意思,最重要的是希望每個人在遭受難題時,絕對不要畏縮,如果遇事則縮、遇難則退,反而喪失解決困難的時機,最後阻斷了自己往前進、向上發展的道路,但是如果能拿出信心,勇敢面對困難,相信事情總有轉圜的餘地,也會有解決的方法;活得有信心、有希望,也才能為自己打出一片天地。
-
感恩的懷念
幾天前,一份曾是國內首屈一指的中央日報,走過數十個寒暑歲月,因國民黨中央財務吃緊,停止每月補助兩千萬元,將面臨改組轉型,三百多名員工將全部優退,部份員工醞釀發起抗爭! 因為,當年本報籌設彩色印刷廠,就是承蒙中央日報派員協助規劃,如今那些即將面臨失業的員工,正有曾是技術傳承的師傅,情何以堪?除此之外,個人自幼喜歡塗鴉,曾忝為中副園丁,因此,面對那樣的新聞畫面,內心油生無限落寞與感傷! 記得民國六十四年春天,本報成立彩印廠,個人獲派赴台實習分色照相,追隨一位曾是老總統貼身侍衛,退役後奉派日本學得先進的彩色分色照相技術,任職於中央日報。本來,以當時電腦尚未發明普行,彩色印刷剛起步,懂得分色照相技術,那是獨門絕技,薪水是一般人的好幾倍,大家搶著要,外出兼差論鐘點,時間即金錢,日進斗金,何況,「一粒麥子掉落地裡,可以衍生無數麥苗」,換句話說,賺錢的技術,沒有人有閒工夫帶學徒輕易教人,為自已製造敵人。 曾經,師傅不只一次表明,若非來自外島戰地金門,就算多給他一年薪水,他也不願輕易傳授技術,的確,其他的學徒,連暗房都不讓他進去一步,更別說讓他操作精密的機器設備和不勝其煩的解說,因此,很幸運地,短短的五個多月,我們輕易完成任務返回金門。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曾經是多少文人墨客夢寐以求的中央副刊,每天至少從海內外收到二百五十篇投稿,由五位助理初審,每人各取五件交主編審閱,最後約只有五篇文稿能見報,可見中副多麼受讀者肯定與喜歡,如今,隨著印刷技術精進,電子媒體興起,平面報紙日漸沒落,甚至連曾首屈一指的大報和倍受歡迎的中副文章,也因面臨困境,即將為時代洪濤所淹滅,令人感慨唏噓!
-
「醉」魁禍首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這是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老生常談的話。它對於貪杯的人是不會去在意或記住的,照喝照開,一切等出了事再說,且是醜態畢露,成為笑柄而不自知。 一般民眾酒後駕車,一旦被警方攔檢取締或是肇事闖禍,都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處罰,甚至面對被依公共危險罪移送法辦的難堪,以及事後的賠償責任。僅是貪求一時的享樂,卻是換來不可彌補的慘痛代價,一點也不是明智之舉。 不諱言的,警察和一般民眾一樣,都有「七情六慾」,也要有自己的調適空間。他們兩者所不同的,祇是一個執法者,一個是守法者。民眾違規酒駕,規避不了法律責任。警察呢!若是酒駕肇事闖禍,不僅僅是「知法犯法」,拿自己的大好前途作賭注,卻也踐踏了執法者(人民保姆)的尊嚴與形象,更給了民眾非常不好的錯誤示範。 報載:宜蘭縣有一派出所員警就發生酒駕肇事闖禍,撞壞民宅外的麵攤。這位員警當場昏厥、轎車隨即起火,所幸被救出送醫救治,並將火勢撲滅,才未釀成大災難。 隨之,與這位肇事員警一同飲酒的同僚聞訊趕到現場了解狀況,他不懂感恩也就算了,還出手毆傷幫忙的一位民眾,造成臉部胸部受傷,後來,才被趕來處理的轄區員警拉開兩人,平息此起發酒狂打架事件。 酒,真是「醉」魁禍首。這兩位酒駕、揮醉拳的員警被記大過調職,也連累長官,後悔恐怕已經太遲了。如何更有效杜絕酒駕肇事一再發生?台北市長馬英九提出仿傚紐約的作法,將酒駕車輛沒入,或許才是最有效的杜絕酒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