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偶遇
在街頭遇見一個似曾相識的人,想打招呼話卻卡在嘴邊說不出去。該說些什麼呢?又該從何說起?往往在猶豫躊躇間,互帶問號的兩人就此擦身而過,沒了蹤影。 某次在北車的某節普快車廂便上演了這個情景。我們互盯著彼此,佐以游移生分的眼神,搜腸刮肚、冥思苦想就是記不起他是何許人也。隔了兩站,該他下車了,臨下車時他還投來狐疑的眼光,搖了搖頭就走了。我呆坐在位置上,反芻著臨去一瞥的情景,不知過了多久,少年時期的某個印記抖然在腦中展開,和那慢放的影像完美契合;形體變了,但神韻猶在,眼裡縱然沒了年少飛揚的風采,但那股純樸的倔強勁依然猶在;他是我國中同學,某次為了替我們一群同學出頭傷了一位公子哥,最終轉學了。當年,來不及道聲謝謝、說聲再見,不想再次見面卻是數十年後的此時此刻,兩個畏怯再進一步的人,就這般錯過了。事後,我窮盡一切的社交軟體、同儕鄉里人脈想把這個人再找出來,卻像「大海撈針」一般,搜索不到任何可用的訊息。於是,我了解這個心結與遺憾終將伴隨一生。為什麼要猶豫呢?就算認錯人又何妨?我沒有答案,我也不知道他最終有沒有想起那個曾經的自己,但就我而言,那將是一個永恆的印記。 所幸,人生雖然不缺驚喜,遺憾兩字卻總是如影隨形。回首故往,在某個生命轉彎的地方躊躇、錯過了,人生就會有所不同。如果當年大哥趕得上那趟報到的火車,興許如今已經是一名退伍軍官了;如果當年我對那位南台灣的指導教授多點同理心,或許我也有機會站在講台上作育英才;如果弟弟當初不是堅持要找到最理想的工作,然後從一而終,現在又該漂到了哪裡。人生總是充滿無限可能,卻又似乎遵循著一定的軌跡,走著走著就笑了,看著看著就哭了;不管是三步一回首,抑或三步一叩首都阻擋不了生命的流逝。 唉,流逝的又何止是生命,還有青春、回憶,以及無數次的驚鴻與回眸,然後,我們才會知道,日子終有一天會到頭;人世間唯有死亡才是對蒼生的公平,貧富貴賤都逃不過。乞丐想想笑了,首富想想哭了,臨了都是一坯黃土、一縷塵煙,彷彿在跟活著的人說,「我曾經來過」。 「你信命嗎?」朋友說。信有信的寄望,不信有不信的灑脫。順著軌跡走的人生,平穩安適、波瀾不驚;順著心意走的人生,酣暢快意、波濤洶湧。很難說誰的日子過得更好,畢竟命也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句話叫「凡存在皆合理」,望文生義,大約就是只要是現實存在都是合理的,但這樣的說法明顯的經不起推敲,世上不合理的人事物多了去了,所以的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人類的理性便包括了「利己主義」,所以這樣的解釋就合理了,只要是出現發展軌跡上的就是合理的(合乎理性的簡略說法),也就是必然會出現的,是現實的。或許生命中的諸多錯身而過都是合理的;兩條線交叉後不意外的就是漸行漸遠,要糾結一生得看命,更看運。 時至夏暑,網上一些同儕哀號著買不到返鄉的機票;返鄉幹啥?自是利用暑期帶老小回鄉看看,多數還會規劃經小三通到廈漳泉等地走走,問題就出在這裡了。機場碼頭人頭攢動、熱氣烘烘,全然不顧海上中國海警船環視、潛水艇出沒;然而,本地街市卻依舊門可羅雀。賺不了過路財,還得忍受行不得的苦。 島鄉的命就像是街頭的某次偶遇,驚喜又平淡,終究改變不了什麼。
-
舊物.舊憶
悶熱不已的夏季,冷氣壞了好些天,房東終於差人來換新,屋內瞬間涼爽了起來。我蹲坐在地,好奇地拆開從後窗台搬下來的紙箱。說來汗顏,也不過是方寸空間,也不過是一簾之隔,這麼多年來,我竟忘記它的存在,若不是近日安裝冷氣,這些舊物不知何年何月才會被發現。 紙箱外沿留有被雨水侵蝕的痕跡,裡頭裝的是一些我不同年月買的CD、影碟、擺飾品、毛絨布偶,以及一本略為發霉的廉價筆記簿。我一眼就認出這是多年前在父親老家縣城匆匆購來的,用以作為我在大陸尋根之旅的記錄日誌。我不帶絲毫留戀將所有東西全丟掉,只留下這本筆記本,及早已不再流行也無法找到播放器播放的CD和影碟。 說也奇怪,有些事物明明在你眼前,你卻不復想起,有些早已煙消雲散,你卻銘記在心。翻閱字跡有點模糊難辨的內頁,那些已然淡忘的成長傷痕,晦暗的時光,以及想為父親寫本書的未竟之夢,在行經平淡如水的中年之時,又在心裡電光石火般的閃現,提醒著當年勇往直前的西北行,也激起了雄心壯志,不該再以編務繁忙為藉口,不該再怠惰因循,從今爾後得認真投入,振筆書寫,去實現你立下的諾言或者夢想。 我懊悔自責,這麼重要的筆記為何不逐字打在電腦檔案裡?想起父親的人生,想起事過境遷的追尋之旅,依舊愁悵滿懷。 擱下筆記簿,轉而擦拭一張又一張的CD,滿懷的惆悵很快消失了。遙遠的原鄉的青春歲月裡,那是一條街帶來的飛揚記憶,幾個知心好友在此交會的年歲,定格在生命中最燦爛最輕狂的階段。彼時金城的中興路不似今日行人稀少,每日總會見到穿著草綠服來來往往的阿兵哥,也沒有這麼多講究空間設計的特產店、花樣百出的手搖飲料吧,更沒有連鎖眼鏡行及知名的便利超商,有的只是傳統質樸又帶點年代感的店舖,當時整條街就屬朋友開的餐飲店最具風格,可謂是工業風的始祖。 我需幫忙照顧生病的父親而被母親留在家鄉,有段時日便在朋友的店裡工作,空檔之餘經常在中興路上閒逛,時而去隔壁的鴻儒書店翻翻書,時而聞著剛出爐的麵包香,循著超大音量的流行歌曲走進唱片行,買幾張要價約三百多元的CD犒賞自己,西洋歌、搖滾樂、國語流行樂、爵士、藍調,日積月累收藏了數百張。前些年回家,弟弟清出兩大箱的CD叮囑我丟棄時,幸而被我攔截了,現在依然安好地擺在房間裡。 科技不停研發更新,時代急迫變動著,縱然現已進化為串流影音,想聽歌,不管哪個時空國度哪個歌手,只要輸入歌手或曲目,按下搜尋鍵,即可滿足聆聽慾望,那些不合時宜的CD早已失去功能了,但我依然視如珍寶。流行歌曲唱響的小情小愛,或鮮明或幽微地訴說各種心境,勾連著人們集體的記憶,也烘托出某個時代的背景。 從前在金門,不管是霧氣瀰漫的春天,還是季風鼓譟的夜晚,曾經如癡如醉迷戀的歌曲或影片,是這般真切的療癒過我陪伴過我,帶來無數的歡樂,即便這個世界不容它的存在,即便早已被擱置多年,我想,總有那麼一天,我將會以擺設妝點空間的形式,讓這些舊物重現在生活裡。
-
銀幕乾坤臺片、港片 ──讀《20世紀中國文藝圖文誌》電影卷
年少迷愛電影,20世紀兩岸三地的電影世界,香港當紅,臺灣直追,中國大陸顯然遙遠。因此,讀《20世紀中國文藝圖文誌》電影卷,我僅選11部臺片、港片的篇章,且配合網路影片,再次觀賞之。 1.1970《家在台北》中影出品,白景瑞導演。 1970年代,台灣社會流行「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且一窩蜂「留美不歸」。 本片以五位同機返台省親的留美學生開場,用三組不相關聯的故事,表達「回歸台北」的同一主題。 獲第八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剪輯獎、最佳女主角─歸亞蕾。第十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歸亞蕾、最佳編劇獎─張永祥。 2.1972《窗外》台灣八十年代影業出品,導演宋存壽,唯美電影。 此作品造就了兩顆明星:瓊瑤、林青霞。 根據瓊瑤1963年長篇小說處女作《窗外》改編拍攝,敘述一段清純女學生和高中男老師的忘年師生戀。17歲林青霞的電影處女作。 3.1971《秋決》台灣大眾影業出品。 一個富家單傳的男孩在奶奶的溺愛下成了不馴的暴民,因殺人被判死囚,為傳香火,奶奶送丫環蓮兒入監圓房。情節簡單,文化意蘊深厚。批判奶奶的「親情溺愛」,也批判社會的「傳宗接代」。 第十屆金馬獎大贏家:最佳劇情片─張永祥;最佳導演─李行;最佳男主角─歐威;最佳女配角─傅碧輝;最佳攝影─賴成英。 4.1972《精武門》1972年,香港嘉禾影業出品。 編導羅維,主演李小龍,武打功夫片。 30年代,上海精武館陳真為師父霍元甲報仇,以中國武術力搏日本拳師,在個人的勝利下,卻困於大局壓力,終於悲憤犧牲。李小龍以拳腳英雄形象,把香港的武打功夫片推向國際。 5.1978《醉拳》1978年,香港思遠影業出品。 袁和平導演,成龍主演,把喜劇引入功夫打鬥片的「功夫喜劇」。 清末廣東武術館,機靈調皮的少年黃飛鴻,在舅氏師父蘇化子的教導下,悟出妙趣橫生的「醉八仙」拳法。 6.1979《小城故事》台灣大眾影業出品,李行導演 溫韾鄉土愛情劇,鹿港三義小城,賴雕刻師與啞女阿秀相依為命,歷經試探,徒弟與阿秀終成眷屬。 第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張永祥:最佳女主角-林鳳嬌。 7.1984《玉卿嫂》1984年,台灣天下影業出品,原著白先勇,編導張毅。 剛烈自尊的寡婦玉卿嫂,愛上小白臉慶生,不料慶生移情別戀,為了捍衛這份感情,玉卿嫂不惜殺了慶生,且自我了斷。 楊惠珊以含蓄、深沈、自然的表演,獲得第29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8.1989《悲情城市》台灣年代影視出品,編劇吳念真、朱天文,導演侯孝賢以1945─49的台灣社會為背景,挑戰二二八事件的禁忌,從一家庭悲劇,映現大時代的社會悲情,複線敘事結構。 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26屆金馬獎最佳導演─侯孝賢:最佳男主角─陳松勇。 9.1991《阮玲玉》導演關錦鵬,主演張曼玉。 非單純的人物傳記片,以介乎紀錄片與故事片的敘述方式,重新認識、解釋阮玲玉,是介乎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戲中戲」。 她是關錦鵬心目中的阮玲玉,也是張曼玉心目中的阮玲玉。 張曼玉因此片獲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42屆柏林國際影展、28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0.1993《霸王別姬》北京影業、香港湯臣影業聯合出品,導演陳凱歌,主演張國榮、張豐毅、鞏俐。 中國5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社會背景下,兩位京劇藝人一生的恩怨悲歡,探討人性中的迷戀與背叛。 法國夏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11.2000《臥虎藏龍》,台灣中影、北京華億藝影視、英國聯華影視、美國哥倫比亞電影聯合出品,美籍華裔李安編導,主演周潤發、楊紫瓊、章子怡、張震,兩岸三地精英大集合。 中國武俠,故事由一代大俠李慕白青冥寶劍被盜走引起,是誰?女俠當道,取景中國大陸的新疆、江南安徽……等美景。表達俠骨柔情、崇俠尚文的價值觀。 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攝影─鮑德熹;美術、服裝指導─葉錦添;電影原創音樂─譚盾。 這11部的港臺佳片,我部部喜歡,且再看不厭,你呢?
-
作家的筆、媒人的嘴
我在很多著作中,「暗度陳倉」我的金門書寫。理由其一是離島書寫不敵台灣本土潮流,尤其台灣本土的排他性,一輛本土列車橫衝直撞而來,阻擋於途的也就一一被撞開。 我的猜測很可能只是狹隘。三月間,我主持梁實秋散文大師頒獎,縣籍作家石曉楓《跳島練習》,便以離島觀看的角度獲得評審團青睞,在激烈競爭中獲獎。可見得寫好以後,文學價值放諸四海皆準,我只是虛設一個網,困住自己罷了。 不過,散文集《重慶潮汐》、《台灣小事》開始,我便已習慣金門也寫、台灣也寫,也許沒有甚麼陳倉、也非暗度,生活台灣海峽兩岸,情感如同繩索,已彼此牢靠合一。將在秋天出版的散文集《一行波特萊爾》也是,夾雜金門與台灣,以及中國、美國、北極等地。 《一行波特萊爾》是我散文集《一百擊》跟《台灣小事》的延續。《一百擊》側重「隨寫成篇」,當時寫稿時,必須養精蓄銳,說是未曾構思、也可能已經構思很久,凝空望去,看到什麼曲調、字句或者顏色時,馬上撿拾入文,每篇千餘字,以一個字當篇名。 到《台灣小事》,探望的事物不在書房半空,而是隨機所見的大小事物,比如半票、「南無阿彌陀佛」電線桿、電話亭、大盤帽等。我想表達萬物都有訊息,強大或者微弱,不曾用心也就難以看到。《一行波特萊爾》對我的困難是篇幅太小了,可以書寫數千言的題材,濃縮在六百字篇幅,不免覺得這是意念的浪費哪。收到《人間福報》覺涵法師專欄邀約時,我內心打鼓,暗暗嘀咕,這是強人所為吧。 可能覺涵法師數天後便收到我的應允回覆,可那幾天中,多次掙扎,幸而最後還是提筆,嘗試在六百字中,抒懷我的大小宇宙。覺涵法師是這本小品的催生者。 百來篇六百字小品中,寫了兩年多,這讓我看見過去生命經驗的匯流,不經撥解、不給釐清,它們便只是或渴或滿的片段,它們約莫有三個分歧,一是我的當下生活,比如兒子不經同意貿然養貓,多了意外家庭成員,心生疙瘩的同時,也常常想人、我之間,人、物之間,許多錯過的細微。 再是金門的童年經驗,雖然只住了十二載,卻永遠在天平彼端,與後來的歲月等重,最後是我未曾去過的遠方,雨林、北極、沙漠,不曾玩過的芭比娃娃等,它們予我遼闊想像,尤其疫情期間,甚麼地方都到不了的時候,訊號在遠處,一眨一眨,是夜空中放閃的星群。 波特萊爾是十九世紀法國詩人,我曾讀過他的新詩,憂鬱之作《巴黎的憂鬱》,更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時,常放在枕邊的書籍,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對詩人曾經語感慨說,「人生真不如一行的波特萊爾啊」。跟前輩效法取經,意在小品文篇幅小,有時候也覺得人生不怎麼需要長篇大論啊。該多高才算高,智者曾言,「雙腳能夠踩著地上,就夠高了」。 因為新詩加入出版陣容,這幾年我散文與新詩交織出版,幾乎每年一本書,親朋好友、文化局、教育局等,都會被我騷擾購書,對此擾民之舉常感到不好意思,但作為一個書寫者、尤其是金門籍書寫者,不出版、不立論,我還能做出什麼貢獻呢?人哪,總是有辦法自圓其說,一下子以為被排擠、一下子再自我感覺良好,作家的筆真媲美媒人的嘴了。
-
筆友與網友
曾幾何時「筆友」,這個在台灣盛行於四、五十年代的優雅名詞,已在你我交往人際間消失不見了,隨著電子科技進步,取代它的是滿街人手一機,可以隨時隨地呼喚而至的「網友」,交友在臉書或LINE上見面,不但可以兩人單獨對話訴說私事心聲,也能建立群組,邀聚好友數人一起聊天分享討論話題,無比快速方便。 昔日的筆友是藉著書信往來而發展出來的友誼,現代的網友則是利用廣泛的網路資訊,從中找尋自己心中認同的對象,主動或被動去攀談聊天而成為朋友。 不論是筆友或網友,雖然用來傳達聯絡信息的方式不同,但是希望在陌生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位相知作為朋友的目標願望則是一樣的。其中還有許多善因緣因此一路發展成為男女朋友,最後論及婚嫁結為夫妻,共同組成美滿家庭的歡喜結局,而成為佳話。 五、六十年前,台灣正由農村逐漸進入工業化時代,當時社會上還有部份不認識字或教育層度不高的中老年齡層,他們還保留著,對讀書人的三分敬重,我讀高中時也常幫村莊裡阿公阿嬤寫信寄給他們離鄉在外的親人,受到許多長輩的感謝誇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以書信相互傳遞了平安的消息,也溫暖了兩地相思的心靈。 那個年代除了收聽收音機的廣播和設有時限的三個電視台外,大部份的人每天都只能閱讀報紙,或上街買書,街上的書店也很多,腹有詩書氣自華,人際交流書信往來內容富有文氣,落筆為文,不但要言之有物,情文並茂,字體也要求工整清秀端正,所謂見其文如見其人,徵求筆友要慎重其事,方能博取對方的好印象,比較有機會得到回音,想要寫好一封足以感動筆友的信,必須費神費時費力,故時常有:為文豈知入三更,不覺東方已既白之嘆,熬了一整夜,把信紙小心摺好裝入信封袋封好貼上郵票,大清早捧著信,上街找到郵箱把信投入後,轉身的一剎那腦海裡,已開始期待著何時可以等到回信的想像,從埋首燈下,一字一句細敲心思,完成一段段感知的訴說到投遞信箱以及期待的心情,還有收到回信的喜悅,這些過程和心境是電腦手機速食式的呈現和衝擊無法想像的,網友運用快問快答的方式,以簡短文字表達當下的感觀,顯然無法作長篇的敘述,每次接上網路後,蜂湧而至的各類資訊,讓你應接不暇,為了節省時間,只能作重點扼要的閱讀,而自己要覆答的信息,同樣簡短,因為要顧慮到寫太多太長,深恐對方也許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看完,一切力求簡要、快速、發出的信息覺得不妥還隨時可以收回、或刪除,減少了因口誤、筆誤造成的誤解,其功能之完整方便,是早年我們沒有網路時代難以想像的。時代一直在進步沒跟上腳步就會被淘汰,包括我在內的四、五年級的老先生們,身邊也必須得配備一支手機,最初的主要功能通訊是讓家人找得到你,純屬個人安全裝備,退休後開始接觸,用臉書和Line連結上老朋友新朋友,越來越多,在群組裡各式各樣話題,天南地北,聊個沒完,有時也佔用了吃飯和睡眠的時間而不自覺,某一天我突然驚覺似乎有人闖進了我的生活改變了步調,架上的書已經一陣子沒翻動閱讀了,毛筆也好久沒用,硯台的墨汁早已乾涸,被擱在書桌的抽屜裡,彷如孤兒,抓把椅子坐下來,靜靜地想,這兩三年利用方便的網路認識了許多的「網友」,也找回許多老朋友,每天忙著早安、晚安寒暄與數不盡的信息分享,佔去太多的時間,以致看書、寫字的時間相對變少了,此時想起以前的「筆友」可曾如此消耗我的青春而無悔?。(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訪克羅埃西亞
離開加拿大前,明德邀約六月份一起走訪新疆南疆,我欣然答應。沒想到返台後,聽說自六月份起所有往大陸的旅行團將禁止出團。這事來得突然,但兩人外出旅遊心情已定,只好另選旅遊點,最後選定位於東南歐的克羅埃西亞。 這回旅遊地區雖然包括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及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下稱波士尼亞)等四個國家,但大部分旅遊活動在克羅埃西亞。除了奧地利,其餘三個國家都是南斯拉夫解體前成員國。克羅埃西亞得天獨厚,擁有亞得里亞海約一千七、八百公里的海岸線及上千個島嶼。另外,有些地區為喀斯特地形,形成特異的地理景觀。歷史上,先後為羅馬、拜占庭、鄂圖曼、奧匈等帝國所佔有,由不同文化的薰染,成就其豐富多樣的面貌。 飛機抵達奧地利便一路南下到斯洛維尼亞,阿爾卑斯山麓冰河消退後的布雷得湖(Bled)。湖中有一小島,島上有一教堂,風景秀麗。隔日,抵達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亞那(Ljubljana),市容幽靜明朗,建築古色古香。午後,繼續走訪波斯托伊那鐘乳石洞穴(Postojna Cave),洞穴內可搭乘小火車,觀賞鬼斧神工千變萬化,令人驚嘆,經歲月積聚而成的各式聳立石筍石柱。 自此,進入克羅埃西亞境內十六湖區國家公園。遊客沿著湖邊小徑一面走,一面欣賞千姿百態的瀑布,雖然沒有尼加拉瓜大瀑布的萬馬奔騰氣勢雄渾。但亦各有千秋,或懸崖邊飛瀑,直下數十米深的溪澗;或依山勢分成數層,奔流而下;或沿著湖邊形成約兩三米高的瀑布群,不停往湖面注水狂瀉……。翠綠的湖邊樹叢,碧藍的湖水,似鑲著銀邊的水花飛濺奔跳,試想,這是何等美麗生動的景致! 沿著亞德里亞海岸往南部古城杜布羅尼克(Dubrovnik)前進。有趣的是,進入杜城有二十一公里的海岸線屬波士尼亞所有,也就是說,杜城是克羅埃西亞的一塊飛地。後來,興建了一座跨海大橋佩列沙茨大橋,透過海邊島嶼才連上南端的國土。杜城是依海而建的岩石古城,氣勢雄偉固若金湯。城內有一條300米的史特拉敦大道,盡頭是一座鐘塔,一旁還有不少教堂及古蹟。大道兩旁的窄巷依地勢向上建起石階,巷弄內成了餐廳酒吧麇集場所。海邊對岸,聚集著景色絕佳數量眾多櫛比鱗次的白牆紅瓦屋舍;又有纜車直達屋後聳立的高山,可俯視著古城及海景。 經波士尼亞檢查哨後,直奔莫斯塔(Mostar)。路邊有內戰遺留下來滿是彈孔的牆面及野草叢生的荒廢屋舍。一座被戰事毀壞又修建完成的拱型古橋是熱門景點,沿途以鵝卵石鋪設的街道路面。具伊斯蘭教特色的房屋沿溪而建,住民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橋上常有打著赤膊穿紅短褲的年輕人站橋欄上,當收取遊客足夠的打賞,便演出自橋上跳入溪流的表演。離開波士尼亞,北上克羅埃西亞第二大城斯普利特(Split),一個港口城市海邊停滿大大小小的遊船。市內戴克里先皇宮(Diocletian Palace)是羅馬時代戴克里先皇帝所建。其後,成為皇室行宮,接著成了戰亂難民避難的住所。最終發展出住家、街道及市集的綜合體。幸運的,大部分皇宮古蹟都被保留了下來。 鄰近以海風琴聞名的城鎮札達爾(Zadar),也是歷史悠久,古蹟豐富的古城。廣場的聖多那教堂及鐘樓、海門、市政廳等,處處讓人發思古幽情。海邊利用數十米長的石階下方,埋著35根長度口徑不一的管子形成海風琴。當大小海浪進入管內,海風琴便發出不同樂音來,成了旅客路經必訪的景點。車子接著往內陸奔馳,來到克羅埃西亞首都札格雷布(Zagreb),是克國第一大城,也是交通樞紐及政治、商業中心。我們搭乘藍色路面電車(Tram)經過市區,轉搭藍色小纜車駛上僅有數十公尺斜坡,參觀聖馬可教堂、石門、聖喬治屠龍及耶拉奇洽廣場等。 最後抵達維也納,準備搭隔日飛機回台北。參觀了熊布朗宮、聖斯德望主教座堂等,幾年前來過,昔時,大教堂正搭著鷹架整修,此刻,屋頂已鋪上亮麗醒目的琉璃瓦。
-
將金門點亮起來
退休之後常喜歡到處去走走,正所謂偷閒學少年,享受著那夕陽無限好的時光。因此,賞風景,吃美食,呼朋引伴成為假日出遊生活的一部分。兩年前慕名前往大稻埕五號水門的貨櫃市集,體驗了時下年輕人的休閒生活。 這個市集濱臨淡水河岸,由14個貨櫃改裝成的輕食賣店,平日營業時間是下午4時至10時,假日則為12時至10時。那天我們傍晚去,晚風正涼,不久華燈初上,只見淡水河對岸的三重市燈火熒煌,倒映在一片波光瀲灩之中,真箇是越夜越美麗。 這樣的景點無獨有偶,關渡的棧橋碼頭如法炮製,營業時間與攤位都與大稻埕一樣。今年5月21日開幕,注入了休閒旅遊的活力,生面別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而心生嚮往之。關渡公園腹地廣大而停車場很多,遠望對面的觀音山,斜望紅色的關渡橋。從這兒不論騎單車或步行,可以直經竹圍到淡水,是一個運動觀景的好地方。平日人潮稍嫌冷清。 但是自從貨櫃市集一開幕,整個公園活起來了,大家傍晚攜家帶眷來此賞景吃晚餐,只見賣店老闆忙得不可開交,遊客拿著飯糰、漢堡、熱狗堡、披薩或咖啡,登上二樓平台坐在餐桌前,晚風習習吹來,一邊食飲一邊聊天,讓人心曠神怡,不知老之已至。這是無中生有,我名之為創造性的觀光。 這個地方最適合騎單車、散步與蹓狗,自從有了貨櫃市集之後變了一個樣,不論紅男綠女抱著寵物都來蹭熱鬧,你可隨興點一杯飲料任你坐到二樓平台上,慢慢啜飲淡水河的天然美景,啜飲著對面的青山如黛。這兒比大稻埕佔地還遼闊,別有一番景致,是青年情侶約會的好地方。 兩年前看了大稻埕貨櫃市集,給了我許多啟發,心有戚戚焉。如今台北市政府推廣這樣觀光的理念,足見其受遊客歡迎程度之一斑。這樣的貨櫃市集,成本很低,不僅可創造青年人就業機會,還能帶動觀光人潮促進地方的繁榮,可說一舉兩得。看了關渡之後,覺得金門也可以師法。 遊客到金門觀光,每常抱怨金門沒有夜生活,晚上不知可到哪裏去消磨時光?我因有所感而借筯代籌。烈嶼的雙口或上林的海邊,如果也無中生有設立貨櫃市集,遊客開車經過金門大橋,來到貨櫃市集吃美食喝飲料吹海風聽音樂,欣賞改革開放後廈門大樓連雲起燈火輝煌的夜景,比諸淡水河還炫麗還迷人。 金門的景點有美景有人文有歷史風情,這個曾經砲火喧嘯的戰地,今天改頭換面,竟能以安謐的姿態,演繹兩岸從戰爭過渡到交流的過程,不論台客陸客與金客,都會體認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的可貴。貨櫃市集成本不大,攤位及棚搭可以仿效台北,但是烈嶼停車場與路標的配套措施應先做好。 5月27日金門舉行觀光圈成立大會,「將整合公私部門、觀光產業及學界資源,以帶入國際觀光客為目標,提升整體服務品質,再造金門觀光新品牌。」這樣的構想很好,中央挹注800萬元經費,將選十家廠商一對一加以輔導。然而是否在既有規劃之外,以無中生有的創新思維,另闢蹊徑營造金門新的觀光生活圈圈呢?將金門點亮起來。
-
學聯雅聚酬親朋
每年來到鳳凰花開時節,各級學校都忙著舉辦畢業典禮,在其後時日裡,亦忙著送舊迎新,照說以我一個離退有年的老兵,本來僅需默默獻上一顆祝福的心,恭喜這些高陞、榮調或離退的教育夥伴即可,可事實並非如此,幾年下來,還是有差事要我做,那就是要為他們製聯。 這個年頭,時興贈送酒雕,而且光只是贈送金門美酒,好像還缺少甚麼似的,生意動得快的商家,動手幫客人在瓶肚上雕字,顯得更有紀念價值,更具意義;我的親朋好友腦筋動得更快,他們覺得我的藏首聯(冠頂聯)別具意義,可以派上用場,但當我答應幫忙後,沒想到竟然一傳十、十傳百的散播開來,於是新進這一兩個月,小孫女一放學回家,總能看到他們的阿公怪怪的,常常是一副若有所思,口中念念有詞的滑稽表情,無怪他們不約而同說:「阿公你在幹甚麼?好好笑喔!」 也罷,我一向重然諾,不答應則已,一經答應別人的事,如不盡力去完成,總覺得對不起拜託者,心理會有疙瘩,也會很難受。醜媳婦遲早要見公婆,心想就豁出去吧!以下所陳,就是「豁出去」的一點成果,披露在下頭,讓大家指正! 首先是送給兩位即將榮退的好校長,因為彼此都有交情,其中一位還是我的宗弟媳,撰擬起來特別用心,我揣摩他們的為人和表現,好不容易完成各兩副贈聯,我送給雪芳校長兩副是這樣寫的: 雪亮治校源勤懇;芳年揚才導後生。 雪松耐寒節如玉;芳草堅韌道常馨。 我送給瑞芬校長兩副是這樣寫的: 瑞德承先行藏正;芬儀啟後心地寬。 瑞士勤耕榮學府;芬園實墾煥樂章。 另外,我送給兩位勞苦功高的代理校(園)長,分別是這樣寫的: 送給董麗芬代理校長: 麗心開懷榮學府;芬園展抱酬初心。 送給許釗琦代理園長: 釗懷循規堪景慕;琦瑋坦蕩足欽服。 接著,就是本身也即將調職的舍弟為信,也「賴」給我索聯。我給梁新賢主任是這樣寫的: 新華燦景綻光彩;賢士美鄉揚盛名。 給陳正字主任是這樣寫的: 正直循則傳典範;字節守度揚宏謨。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撰寫拙文前,傳來梁、陳兩位主任雙雙高中校長金榜的大好消息,兩位盡責的主任,這些年來,為舍弟為信分勞解憂,負責盡職,我除了用「萬分恭喜啊」表示祝賀,還以「昨日的努力,今日的成功」與兩位新科校長共勉! 再者,我送給陳映蓉組長,是這樣寫的: 映潔日暖迎庠教;蓉芷風和益幼童。 我給洪振益組長,是這樣寫的: 振文經武挹教範;益友良師啟後昆。 送給周彥辛組長,我是這樣寫的: 彥士杏壇勤作育;辛師聖島展英才。 除此之外,古寧國小的陳緯武老弟亦來「賴」索聯,我也有求必應,來者不拒,照單全「送」,送給榮調新職的黃芸芸校長,我寫道: 芸香慧心育雙鯉;芸秀巧手塑古寧。 送給周彥辛組長(因係為信湖小同事,舍弟也索取一聯)的,我寫道: 彥士培德榮國教;辛師育才揚美名。 送給高婉婷老師的聯,我寫道: 婉約溫柔勵初志;婷立融剛返本真。 大功告成,總算鬆了一口氣;想到個人雖已年逾古稀,且離退有年,本合該在家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不意親友仍沒忘記我,給我動腦的機會,感其盛情之餘,也只能勉力燒腦,盡量滿足要求,皆大歡喜!
-
人生凋零的智慧
幾十年來,我生活的一大樂事,就是和華岡社區的阿公阿婆們閒聊。 妻問:我怎會跟老人有那麼多話可說?我解釋道:比我年長的,都是我的長輩,他們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一定比我豐富多了。 這就是我「敬老」的基礎信仰與動力,加上,如沒意外,年長者都可能比我早離世,尊敬一下「前人」,再合理不過了吧。 對長我者,我常抱著學習的心態,少說多聽。我的話,問句居多,請教之意極濃。人到頭來都會老的,就像樹木,有枯萎凋零之刻。從長我者,我不斷汲取人生要如何凋零才美的一些學問和智慧。為的是,透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讓我老年好過些。 妻既好奇又驚喜,怎麼村裡的老人們都說認識我。我答稱:我老吾老,只是略盡唇舌之勞(lip service)而已。所有的老人們,幾乎都是仁慈可愛的,近之就能感受到他們親切的溫度。不管貧富貴賤,不論教育水平,也不分政治黨派,我都可以自由自在和他們攀談。從天氣、生活瑣事、子孫到病痛,幾乎無所不談。 這群村里的長者,不少是認識三、四十年了。有些,活到八、九十,無病無痛自然地走了,教人心生景仰、羨慕。我最想知道他們長壽和養生的秘訣,他們總毫不吝惜地傾囊相授。飲食清淡均衡、清心寡慾、作息規律、睡得好、活絡筋骨、保持好心情等,是我從老人身上挖到的幾塊養生的寶。 不少老人必須和重大疾病纏鬥,我一旁默默感受他們抗癌的艱辛歷程。有位我認識幾十年的婆婆,讓我感動得忍不住淚崩。她臨終的幾年,進出醫院數次,進行大小手術。每次見到她日漸枯萎的身子,我相當不忍、相當難過。不知她從何得來的信念和力量,還用幽默的口吻安慰我,「我就是這麼老頑固,就是死不了,可能是我太壞了,連閻羅王都不敢收留我。」她臨終面對死亡的樂觀給我的印象,早已用點滴熱淚深鎖在心底了。 近日,有位公公,大老遠行來,步履蹣跚,女兒一旁攙扶。他一手拄著拐杖,一手直向我招手打招呼。我都差點認不出他來了,原來寒流來那陣子,某晨他還照常外出散步,忽然昏倒路上。都快九十的這位阿公,出院後變了一個人,憔悴的樣子,我愣了半天才認出他來。 讓我寬慰的是,他已不再逞強一天一定要走上幾萬步了。他開始接受拄著拐杖走路,也接受子女在旁看顧的生活了。這位公公行為上的改變,可是經過一番心理上的煎熬和調適,才走過來的。 從自主生活到依賴家人或女傭生活,是一段艱苦的心路旅程,並非每位老人都走得過來的。我親眼見過不少老人,在「不服老」的掙扎下走完餘年的。 童年在金門瓊林,我最喜歡接近村裡的老人,他們常聚在廟口泡茶、下棋和聊天。這些老人或長輩,再卑微、再沒受多少教育的長者,對我,都充滿人生即將凋零的智慧花朵。 每位我見過、聊過的長輩,不論在瓊林或華岡,都是一面鏡子,照在我老去的前途。若老來我仍能保有健康身心,最要感激的應是這群前輩的開導吧。
-
傳承黃埔精神 守護中華民國的永續發展
今年六月十六日,是黃埔建軍創校一百週年的日子,對於有幸身為黃埔子弟者而言,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紀念日。在歡慶紀念之際,勿忘先烈先賢們犧牲奉獻、保家衛國的黃埔軍魂。 筆者民國五十九年十一月進入陸軍官校專修學生班二十五期,接受為期一年的入伍訓練和軍官基礎教育,開始每天頂著鳳山的炙熱太陽,過著「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的日子;入伍訓練苦不堪言,之後的軍事訓練及繁重的課業交相煎熬,加上到部隊兩個月的實習班長及政戰學校十個月專科教育,磨練出允文允武、堅忍不拔的剛毅韌性,為爾後軍旅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回顧往昔,總忘懷不了當年穿越校區在黃埔湖畔跑步及在七一四高地滾山頭打野外,汗流浹背、體臭難當的艱苦歲月。 黃埔建軍創校百年,「親愛精誠」是校訓,標榜著黃埔人「團結、負責、犧牲」的精神。秉持「國家、責任、榮譽」信念,發揮「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信條,要為國家富強而奮鬥犧牲的精神。由於各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態度或政治目的,對於黃埔精神的詮釋不一。惟從歷史脈絡中來探析黃埔精神,東征、北伐、剿共、抗日、戡亂及後來撤退來台保衛台灣,追求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的客觀事實一脈相承,易言之,黃埔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體現。 邇來亦有少數具特殊意識形態,尤其是對陸軍官校懷有偏見的「學者」「專家」或政客,分別在不同場合針對「黃埔建軍」發表偏離理性和客觀的論調,倡言「鳳山軍校正名化」,要打造所謂的「鳳山精神」與「臺灣精神」,質疑黃埔軍校的教育目標、核心價值與傳統精神,刻意詆毀黃埔與國軍,勢將影響國軍精神戰力的維持與發揮,令有識之士憂心,有待黃埔子弟撥亂反正,維繫黃埔精神於不墜,以正視聽。 黃埔軍校曾名列世界著名軍校,有著燦爛輝煌的歷史;黃埔子弟對中華民國的貢獻及捍衛自由民主台灣是不爭的事實。期待極少數黃埔出身者勿隨波逐流,做出違逆校訓的言行,甚且助紂為虐,著實令人痛心、錯愕與惋惜;離經叛道之徒,黃埔精神蒙塵,讓人羞與為伍。 重振中華民國的榮耀與復興中華民族文化是國軍的奮鬥目標,是黃埔子弟的終生職志。今逢黃埔建軍創校百年,矢志發揚黃埔精神,「親愛精誠」永傳承,堅定守護中華民國的永續發展。
-
無為教育
Edward Slingerland在他《Trying Not to Try》書中探討了古代中國哲學中的「無為」概念及其在現代科技生活中的應用。書中介紹了儒家、道家和孟子對「無為」思想,並提出從努力修養到放下意識控制的不同理解途徑。Slingerland將這些古代智慧與現代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結合,解釋了「無為」狀態下大腦的運作機制,如前額葉皮層活動減弱而基底神經節活躍。 Slingerland認為「無為」是達到最佳工作表現的關鍵,類似於心理學中的「心流」狀態。書中探討了如何在努力和放鬆之間找到平衡,他強調,在眾多案例中,過度依賴理性和意志力可能適得其反,而適度放鬆控制反而能發揮更好的效果。 當前生成式AI對教育領域產生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借鑒Slingerland對「無為」的探討,我試著提出一個順應AI時代的「無為教育」倡議,包含以下策略: 1.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AI時代,知識獲取變得非常容易。無為教育應該專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非被動接受資訊。教師或課本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者,而非知識來源。我們應該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學習興趣,進而激發學生終身學習的動力。 實施方法例如: 專案式學習(PBL):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制定研究計劃,利用AI工具收集和分析資料,最後呈現成果。例如,一個關於氣候變化的項目可以讓學生運用AI分析全球溫度數據,同時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和數據分析能力。 翻轉課堂:學生在家通過AI輔助的學習平台預習知識點,課堂上則進行深入討論和問題解決。這種模式讓學生掌控自己的學習進度,培養自主學習習慣。 2.鼓勵創造性思維 在AI可以快速產生內容的時代,人類的創造力顯得尤為珍貴。無為教育應該為學生提供自由探索和實驗的空間,不再固守標準答案。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從多元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其開放性思維。 實施方法例如: 跨學科整合:結合藝術和科技的STEAM教育,如讓學生利用AI生成的繪畫、音樂、舞蹈創作,或者用3D列印實現他們的藝術設計。 創意寫作工作坊:學生可以協同AI寫作或靈感發想,最終要創作出獨特的作品,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適應性和韌性 無為教育在於培養學生的適應性和韌性,以便使他們從容面對未來社會快速而難以預測的變化。不再是學習固定的問題應對策略,而是培養學生的彈性思維和真實世界問題解決能力,教導學生在變化中尋找機會、創造機會。 實施方法例如: 模擬未來場景:設計未來工作場景的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應對各種挑戰,培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適應性。 失敗教育: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的失敗經歷,並反思從中學到的教訓。例如舉辦「最有價值失敗」競賽,表彰那些從失敗中學習並成長的學生。 4.個性化學習 AI技術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無為教育應該順應每個學生的獨特性,提供適合其個人特點和學習風格的教育,通過個別化的教學方法和資源規劃。如孔子所言「因材施教」,幫助每個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 實施方法例如: AI輔助的學習診斷:使用AI分析學生的學習資料,識別其優勢和弱點,自動調整學習內容和進度。 個性化學習路徑:基於學生的興趣和能力,AI可以推薦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活動。比如推薦歷史相關的文學作品、紀錄片或虛擬實境體驗給那些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 無為教育倡議,在於提倡順應自然、激發潛能。積極主動地利用AI來創造有利於個人全面發展的教育環境,而不是被動地適應潮流。其目的在於培養出能夠在AI時代成長茁壯、充分發揮每個人獨特價值的新一代。這種教育不僅為個人的成長鋪設坦途,也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
火柴匣裡的珍珠
1917年1月福建晉江蔡景豐(1901-1986)他家的商船在南海觸礁,大難不死,經海南福建會館主人粘玉玿(號璞齋)和邱厚生號老闆(邱景祥)伸以援手,助其脫險返鄉的傳奇故事,我在完成海口方面的田野調查之後,便急著想到晉江東石尋訪蔡氏後人,並渴望能有機會掀開那「火柴匣裡的珍珠」的神秘面紗。 珍珠怎麼會放在火柴匣裡呢?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子的,蔡景豐等八人(或十一人)在西沙群島幸運獲救,一個多月後才被送往榆林港。一開始,他們都主動幫忙海南島漁船上的水手出海撈魚,獵取大蚶。那種大蚶,貝殼大到可以拿來作洗衣桶,我猜有可能正是珍貴的硨磲貝。然而,海南漁民只取蚶肉煮熟曬乾,裝於布袋,貝殼盡棄於海中。 蔡景豐回憶道:「蚶唇有珠,形狀不一,有為菱角者,有橢圓者,有一蚶一珠者,有一蚶數珠者,我等亦各取多少,裝在火柴匣裡。」他在採珠時應該也沒料到,這些「火柴匣裡的珍珠」,後來又再次為歷盡滄桑的難民們解了圍。 根據〈「瑞慶」木帆船西沙群島觸礁記─蔡景豐航舟蒙難紀實〉的記載,3月14日,他們輾轉回到汕頭,同船水客問他經營什麼生意,蔡景豐回答:「船觸礁於西沙群島,經海南船救生,現欲回籍,川資缺乏,擬將所拾得之珍珠變價。」那名水客感到好奇,頗有興趣蒐購,議價結果,「每匣(火柴匣)四元成交」。蔡景豐自己「將較光亮留數顆,餘亦賣去,得五元」。 不過,令我納悶的是,姑且不論瓊崖水上警察第二區署林善初區長曾為他們募款廿二元,海口粘玉玿、邱景祥又協助籌得四十元,就連運輸兵艦「福安號」炮手都發給「每人三元」,他們怎麼捨得把「市上所未見」的珍珠賣掉呢? 直到我2024年6月18日造訪晉江東石玉井,尋得蔡景豐手稿文物,終於釐清謎團,原來他們在汕頭遭遇幾個聯手作案的扒手,把他們的破包袱「偷去四、五包」。蔡景豐若不變賣珍珠,隔天抵達廈門大概就沒錢去報社刊登啟事,鳴謝海口福建會館主人粘世玿及海南島林桐船主的救命之恩,並再搭船回家。 那麼,我最後到底有沒有見著蔡景豐所留數顆「較光亮」的「火柴匣裡的珍珠」呢? 遺憾的是,我並未看到珍珠,但看到蔡景豐本人1971年初稿、1972年續完的《余生事畧》手稿部分照片,他已交代:「余所帶之蚶珠五顆,及奇怪石子,本意欲留作遇難紀念品」,後來「因借看人多,忘記取回,而全部遺失」,這……實在是太可惜啦! 此次泉州晉江東石之行,我雖無緣欣賞「火柴匣裡的珍珠」,但在晉江市博物館林清哲、陳聰藝的陪同下,陳益源意外地在該館巧遇「陳益源」(〈龍山寺重興碑記〉上刻「滬江陳益源號捐銀參拾壹員」),又經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莊小芳主任的引介,拜見博學多聞的晉江金井粘良圖先生、東石玉井蔡氏族人蔡書劍先生,承蒙他們的慷慨分享,讓我聽到許多關於蔡景豐海難事件的精彩軼聞,並親眼目睹他從海南攜回的瓊崖水上警察第二區署所發路照,看到他在家中親手製作的「深蒙再造大恩之粘璞齋先生遺像」相框,以及他給恩人粘世玿寫信、贈詩的各種比珍珠還寶貴的訊息,深切感受到瀰漫在海南與福建之間真誠動人的鄉誼。 由於篇幅有限,本文就先與大家分享現已遺失的「火柴匣裡的珍珠」,日後我當另撰完整的田野調查報告,還原更多歷史真相,以答謝各地師友們的鼎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