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阿拉比卡是什麼
維也納作家艾騰伯格名言: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這句話讓人們多了喝咖啡的浪漫。 整個城市連鎖咖啡店、特色咖啡館在大街小巷林立著,各縣市天空飄著咖啡香,若有閒暇坐下小憩,一杯琉璃色澤飽含花香,有點酸有點苦有點甘,盡在一杯之中,更有甚著藉拉花、抹茶等創意,讓目錄內容繁花盡現,室內流瀉著輕音樂,一家已結束營業的咖啡館經常播放「散塔露琪亞」喚起我青衿歲月的記憶。後來那家咖啡館因為這首曲子,我天天報到,即使大疫讓他結束營業,仍是我的念想。各種咖啡館是一種姿態也是一道風景,隔著玻璃窗看著人來人往,熙攘人群,腳步急促蹣跚悠閒都是城市的生命力。許多朋友渴望能經營一間溫馨充滿人情味的咖啡館,於我而言就是囈語。夢想難成真,諸多外在因素不容易克服,首先需要去上課把咖啡屬性,來龍去脈弄個明白,最少自己的風格要有。我是這樣想的。 大半寫作的人可以在咖啡館逗留漫漫時光,有時思考、有時看書、有時看報、有時寫作,更多時候觀察或窺探人們的舉動。想這兩人什麼關係?那群人幹嘛?曾經到巴黎左岸湊熱鬧,也曾經在維也納這些喝咖啡的聖地,一早悠哉的人們看報紙喝咖啡,我卻是看人哪。 喝咖啡是一種儀式,每日初始人手一杯黑色液體緩緩入胃,飲畢確實精神奕奕,日日不厭,想當然爾喝咖啡歸喝咖啡,無須深入探究如何種植,豆從那來,也不必為了喝咖啡去種咖啡樹。因此,只管喝,貴賤不分。最近幾回到碧利喝咖啡,碧利是鄉親黃重慶的咖啡重鎮,他是優秀的守門人,說起咖啡如數家珍,如何選豆研磨沖泡,如何喝完半小時超慢跑養生,和他喝咖啡邊喝邊吸收屬於咖啡的種種,給了正確的咖啡常識,真是一門大學問,光看著幾台烘焙機器擺那,一個月生產量最少一噸,或不止。他賣的不只是一杯咖啡,是一整袋整袋批發,看著客人整個布袋購買,心滿意足扛回去,那人必是我羨慕擁有咖啡館之人,碧利因為品質好,都是從國外選回來極品,被譽為咖啡界「愛馬仕」,有很多名人雅士常年飲用碧利咖啡,無法再喝別的了。那日與重慶兄喝咖啡聊咖啡,整個下午牛飲,是晚竟然安然入夢,沒有因喝多了咖啡睡不著的惱人問題。 隔幾日約三五好友去庫倫碧利咖啡門市,重慶兄竟研發令人驚艷的「咖啡加紅豆」,惹得友人回家還念念不忘。 走筆至此,那麼阿拉比卡是什麼,是咖啡品種:大約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是咖啡兩大類。阿拉比卡咖啡豆通常生長在高海拔地區,與茶葉一般,愈高愈好喝。其風味細膩、酸度高,是高品質咖啡首選。羅布斯塔豆生長在較低海拔,風味較苦澀,咖啡因含量高,常用於即溶咖啡。 原來阿拉比卡是品種,原產地在衣索比亞,南非、非洲、亞洲等地也有生產,占全世界咖啡產量70~75%,是香氣一流的咖啡豆,解開魯鈍的我的疑惑,以為是單純好聽的品名而已。 近年喝咖啡人口眾多,據統計平均每年每人喝122杯。一年產值10億元,稱「黑金」不為過。 咖啡不僅是飲品,更是文化的象徵,行至今日,各種會議也會先備上一杯咖啡。通常酒足飯飽之後會不約而同:走,去喝一杯咖啡。
-
江心嶼與楠溪江竹筏
五月下旬,金門縣退休教師多人赴廈轉大陸浙江六日遊。 二十五日那天,我們在廈門北站搭動車到浙江溫州南站。 據我粗略觀察,動車殆以時速210公里以內奔馳,停靠車站不多,中午十二時十分出發,下午十五時五十八分抵達,離開月台,下台階到地下通道,有許姓團員不慎後仰跌傷,後腦枃滲血,大家驚嚇擔心。許團員由家人及旅行社派人陪同赴醫院就診檢查,幸無大礙,大家才鬆了一口氣,夜宿瑞錦大酒店。 隔晨,我們到碼頭搭渡船到江心嶼,江心嶼的碼頭有巨大看板,上面錄有南朝名人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句:「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描述江心嶼景象,江心嶼的景點不少,我們擇要隨著地陪小薛走了一些古蹟,島上有兩處英國駐溫州的領事館舊址,我們先看清朝所建的領事館洋樓群,那兒有領事館、巡捕房兩座小樓,樓既有歐洲建築遺風,又有文藝復興時期民間建築的藝術韻味,是研究近代中西建築的實例。再看更早的英國駐溫州領事館—浩然樓,樓名來源有二說:一說源於文天祥〈正氣歌〉「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以紀念民族英雄文文山。一說為了紀念唐代詩人孟浩然曾遊江心而建。近代溫州學者宋恕曾作<孤嶼懷古>:「題詩對酒憶唐賢,海宇清平韻事傳,憑弔江潮夷犬吠,大英領事孟樓眠。」可見他對英領事館占據浩然樓的憤憤不平。 離開江心嶼,驅車過溫州北站的高速收費站,到楠溪江的箬溪生態農家苑用午餐。楠溪江的景區以石桅岩最著名,此地位在永嘉縣東部,楠溪江以水美、岩奇、瀑多、林秀、村古,名聞中國浙江。進入大陸景區都需購票,進入時與動車站類似,都有人臉辨識機器。走著走著,在山道走過很多景點,有的名稱很美,「仙人造田」其實是指岩石表面紋路縱橫交錯,形似田埂。附近還有流觴亭、武士岩、石生樹等景,但看景還要有想像力。大夥坐上渡船到江水另一端,有人稱此為小三峽,入口處有深潭,潭水蜿蜒兩百多米,兩岸群峰疊翠,有的山勢陡峭,頗有長江三峽的氣勢,但具體而微。日頭正炎,大家紛紛拿傘遮陽,我也不斷攝影,下船又合影留念。想起友欽兄擅唱凌峰「船歌」,慫恿他獻聲娛眾,他也大方表演,歌聲動聽,動作諧趣,大家樂得紛紛鼓掌。稍事休息,繼續前行,路兩旁多毛竹,管理機構怕人偷採,寫有告示:損毀毛竹笋、每株罰款人民幣300元。走近大矼溪,附近有工地,建材皆以騾馬運輸。大矼溪流水曲折,河深谷幽,溪水清澈,與兩岸林立的火山岩地貌,展現了楠溪江的美麗山水。 搭竹筏漂流的岸上,有一石頭矗立,上刻有一首七絕「漫隨竹筏伴歌遊,清麗潺潺足下流,縱目遠方雲水合,空明一片復何求。」詩乃上海畫家夏蕙瑛於1996年遊楠溪江所寫,此詩表明了作者心隨清流,空明無求的怡然心情。字是國畫大師程十髮所寫,其字自創一體。 我與辛總、許老師、吳老師、何校長同舟,我坐在竹筏前半,轉身剛好可為兩對伉儷留影。同遊團員分搭幾艘竹筏,在平靜或激湍的溪流中,隨著船夫的操控,我們的竹筏有時在前,忽焉在後,我把握時機攝影。空拍機也在上空不時盤旋,可能是其他遊客來錄影。竹筏漂流其實不全靠漂流,竹筏後有輔助動力—引擎扇葉,船家熟練掌控,扇葉有時運轉在水中,竹筏前行;有時離開水面,竹筏漂流,竹筏載著我們安抵碼頭。
-
先長出的耳朵,沒有後長出的犄角堅硬
又到畢業季節,各校陸續舉行畢業典禮,師長家長或長輩們除了見證一屆又一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孩子們走出校園,迎接新的挑戰;不免也得說些勉勵更上層樓或祝福前程似錦的應景話。 而私下,不少長輩卻總是擔心年輕一代,不如自己一代,成天就知道玩遊戲刷手機,沒吃什麼苦、心志不堅又眼高手低,前途堪慮。也因此,總喜歡簡單的用「草莓族」、「水蜜桃族」、「月光族」、「低頭族」、「啃老族」、「躺平族」,......;抑或是「佛系青年」、「厭世代」等貶抑詞來暗諷新一代的不思進取。 但隨著歲月流轉,我們卻又不斷地見證著時代的飛速與巨大進步,以往小叮噹(哆啦A夢)中存在的許多不可思議場景,正在被網路、手機、大數據、人工智能、大模型、機器人應用......等逐一實現。而這些卻又正是出自於曾經的這個「族」、那個「世代」之手,而我們這些喜歡動口的便宜長輩,甚至連一些基本的科技產品或創新應用,也不知如何下手。正所謂「青出於藍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每一個世代立足的基點都不一樣,但毋庸置疑,基點只會越來越高。 我經常沉迷於網路小說,閱讀之數、可謂海量;也喜歡在手機上刷劇或觀看短視頻,新舊深淺不忌,有史詩級的經典、也有不值一哂的穿越及玄幻神怪劇,而這些小說或短視頻,甚至有大部分是藉助AI(人工智能)及大模型應用,所快速「催生」或「抄襲衍生」出來的,目的是以「數量」換取各個平台上的「點擊量」、「流量」,進而從發佈平台取得收益。這種網路新經濟或營利模式,也是這個「族」、那個「世代」所創造出來的。而我們絕大多數,不說「門道」摸不著,連「熱鬧」也懶得看。頂多就是偶爾在一些所謂創新創業場合,聆聽一些年輕的這個「族」、那個「世代」專家,暢言如何藉助「賴」或「臉書」進行品牌或口碑行銷,這就是世代間的代溝與鴻溝。 草原雄鷹、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大家並不陌生,大陸有一部同名劇拍的甚好。劇中鐵木真在整合蒙古部落後,擬攻打金國,由於表面實力懸殊,一十之比的越級挑戰,涉及部族存亡生死,即使強悍如鐵木真,也不免顧忌。而其妃子對他信心十足,堅信新生的蒙古必能戰勝老邁的大金國。她引用蒙古人諺語而說的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先長出的耳朵,沒有後長出的犄角堅硬。」,還有上一句「先長出的頭髮,沒有後長出的鬍子堅硬。」也是同義。蒙古草原上凝結著生活智慧的諺語,淺白生動、直擊人心,比起「青出於藍」更有感染力。 蒙古人把幼子稱為「守灶」之人,有點像漢族所謂的「香火」傳承,因此,對晚輩的期許或擔憂也同漢人並無二致。所以鐵木真會說(當然也是草原生活之語),「我擔心我的後輩出現無能之輩,野獸能夠在他的面前橫越,老鼠也敢在他的背後穿行。」 同樣的擔心,但和我們把晚輩取這個「族」、那個「世代」不同的是,這個馬背上的部族,會用鐵和血激勵後代、會以身教典範引領後輩、會用公平和寬容對待晚輩。所以鐵木真(或蒙古的長者強者)會說,「我一旦得到賢士和能人,會讓他們緊隨我,不讓遠去」、「你的心胸有多寬廣,你的戰馬就能馳騁多遠」、「打仗時,我若是率眾脫逃,你們可以砍斷我的雙腿;戰勝時,我若是把戰利品揣進私囊,你們可以斬斷我的手指。」這是帝國雄渾的誓言,也是長生天對世世代代「晚輩們」的庇佑與芸芸眾生的「畢業贈言」。
-
發現「阿萊夫」,「阿萊夫」發現我
阿根廷文壇最負盛名的文學家波赫士(Jorge Lusi Borges,1899-1986),他既是小說家、詩人,也是評論家。得過許多文學大獎,包括阿根廷國家文學獎、耶路撒冷文學獎、賽萬提斯文學獎……。他於1949年創作的短篇名著《阿萊夫Aleph》曾引起各界熱烈討論,書裡有一段闡述阿萊夫的文字:「我看見階梯下方靠右的地方有一個閃爍的小圓球,亮得使人不敢逼視。起初我認為它在旋轉,隨後我明白,球裡包含使人眼花撩亂的場面造成旋轉幻覺。我看到阿萊夫,從各個角度在阿萊夫之中看到世界,在世界中再一次看到阿萊夫,我看到我的臉和臟腑,看到你的臉,我覺得眩暈,我哭了,因為我親眼看到了那個名字屢屢被人們盜用、但無人正視的、假設的東西:難以理解的宇宙。我感到無限崇敬、無限悲哀。」。初次閱讀〈阿萊夫〉,如墜五里霧中,反覆讀了多少次,就有那麼多次不同的瞎猜瞎想,各種假設性的答案,都只是把自己帶到更迷茫的景境。阿萊夫究竟所指為何?阿萊夫是時間?是空間?是觀照者自己?我思路糾結了……。退回原點,整理波赫士小說中慣常使用的「鏡子」與「迷宮」意象,我皺起眉頭思考,波赫士的許多小說,在表現時間、空間衍生無限可能,如:大家熟知的《歧路花園》便是其一。那麼,我說阿萊夫既是時間也是空間,是無限綿延,也是一瞬;阿萊夫既是它自己,也是它身外那觀照者自己的映照;是因,也是果;是宇宙的本質,也是物象。這樣的說法是否碰觸到波赫士創作《阿萊夫》時,最原初的思考理路呢?那麼,我是否已經從五里霧中摸索出來了?或者,我是墜入更深的十里霧裡了? 十分佩服波赫士總能以小說形式,探討深奧的哲學問題,並能運用他獨特的語境,將艱深抽象的哲學問題、現實生活以及小說人物的心靈揉捻在一塊兒,我認為這是波赫士小說最獨到與精湛的表現。 現在我想回頭探討一下,為甚麼波赫士在本文前頭引的那段描述阿萊夫文字,最後說:「我感到無限崇敬、無限悲哀。」?淺層想,他發現阿萊夫是小,也是大,小到是映照自己的臉和臟腑,卻又可以大到是難以理解的宇宙。看見渺小的自己對比宇宙的無限,時而會感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所以,他哭了。巨大的矛盾在自己參透阿萊夫之後,油然升起崇敬之意。「鏡子」?「迷宮」?無限捲滾的因與果,讓自己悲從中來? 深層思考後,理路轉了向。在阿萊夫裡,是否渺小的自己竟也參與了大宇宙的創造?甚至親見自己消失與大宇宙的崩解。對這個小小的自己感到無限崇敬,直至自己消失、自己參與建造起來的大宇宙崩解;一切運行都在阿萊夫裡,誰是因?誰又是果?因而果?果而因?無從言說,只有自己心裡明白?或者只有自己不明白?此時此刻,無限個問號在阿萊夫裡碰撞,也在阿萊夫外繞行。 腦海突然盪出大陸電影《雪鄉》主題曲:「天上有個太陽,水中有個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個更圓?哪個更亮?哎哎哎哎喲!山上有棵小樹,山下有棵大樹,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棵更大?哪棵更高?哎哎哎哎喲!心中有個戀人,身外有個世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該屬於、屬於哪個?哎哎哎哎喲!……」。這不就是另一個「阿萊夫」?這是一個混濛合一的世界,任何人都屬於我,我也屬於任何人,原來你我都行在同一個命運裡,同一個命運也行在我們身上,這正是為甚麼我們會感到無限的悲哀、無限的崇敬。
-
陸一特情緣
週六上午突然看到一通熟悉的未接來電,許董打電話找我,我趕緊回電問他找我何事? 「我明天要去金門,預計停留三天,你有時間陪我去了結一樁心事?」許董一開口我就大概知道是什麼事,因為十多年前他有跟我提過,我以為他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已經過了五十多年,他真的還是想要親自來做了斷。 我跟許董結識主要是因為採訪新聞而結緣,後來斷斷續續一直有聯絡,他是一位在海南島投資的台商,大部分時間都在海南島,偶而回台灣才會聯繫一下,之前他就告訴我,他年輕時在金門當兵,有認識一位金門姑娘,但是他連對方姓什麼,叫什麼名字都不記得,只說在山外,人海茫茫這樣的訊息根本不可能找到,所以我就當他是開玩笑。 原來,許董的老家在新北巿的十分,就是以放天燈知名的地方,他的父親是一名礦工,因挖煤礦受傷,所以都是靠母親一手拉拔長大家裡五個小孩。民國六十年他廿歲時要服兵役,結果不但抽中了「金馬獎」,而且還是令人生畏的「陸一特」的三年兵。 所謂的「陸一特」全名為「陸軍第一特種兵」,民國六十年,由於大陸來台的老士官進入退役高峰期,陸軍基層幹部出現嚴重缺員,且因義務役役期太短,造成經驗無法累積與傳承,於是將陸軍裝甲、化學、兵工、通信、飛彈共五種兵科的義務兵,列為陸軍第一特種兵,改為三年役期,第二特種兵及一般兵(含大專兵)仍為二年。 陸軍一特兵多當一年,並不合當時兵役法役期規定,而是行政命令。實際作法是,當一特兵服役兩年期滿時,參一仍開退伍令,但是不發出,再依兵役法動員召集的規定,開一張臨時召集令,於退伍當日零時起生效,為期一年,以玆合法,所以當一特兵退伍之時,會領到退伍令與解召令各一張。而一特兵役期長,只要不是太差或學歷太低,常被選送士官訓,其本職學能在第三年時達到顛峰,多半成為基層連隊真正的骨幹。 因此,當年許多弟兄認為一張臨時召集令就要他們多付出一年的青春給國家,使得部份人士主張當時的陸一特召集制度違反當初的兵役法,並質疑它的合法性,近年來一直要求補償,許董每提起這段當兵經過,也是忿忿不平。 許董剛分發來是在小金門的東林服役,後來他的十九師才調到太武山一帶,每到假日他都會跑到山外遛躂,當時在山外一家照相館拍了一幀金門留念的當兵照,也結識了相館裡的一位年齡相仿的小姑娘,後來熟了就常去喝茶聊天,有一天小姑娘幫他打了一條圍巾送給他,當時來自偏鄉家中又窮困的他,雖然很感動,但自卑的心理作崇下,也不敢跟對方表達什麼,再加上剛來金門部隊裡的輔導長就三申五令警告他們「絕對不能和金門姑娘發生感情,一旦結婚三十年都不能離開這裡」,所以只能把這份好感埋藏在心裡。 許董說,這五十多年來,他也曾託好友有來金幫忙打聽這位初戀姑娘的下落,但都沒有下文,所以他才決定親自來了斷這份情緣。 當天我開車陪同他在新巿里轉,好不容易從一家五十多年的照相館打聽到一點消息,但趕過去相館的主人剛過逝不久,好在他的兒子說年少時有聽過父親提起,也給了一些聯絡方式,不過進一步打聽說對方早嫁去台灣了。 「我沒有想要見她,只是想跟她的家人打探一下,知道她是否一切安好,如此而已!」許董準備了一份厚禮想要送給對方。 「少男情懷總是癡」,五十年前的一條圍巾,一直溫暖他的內心,讓他念念不忘迄今,這份懸念他原想利用這趟金門行做個了結,可惜三天兩夜最後他還是帶著些許遺憾走小三通,經廈門高崎機場返回海南島。
-
女史文采 花開兩岸 ──讀《20世紀中國文藝圖文誌》散文卷
《20世紀中國文藝圖文誌》,2002年瀋陽出版社發行,有小說、新詩、散文、話劇、美術、音樂、戲曲、電影、攝影等多卷。其中,散文卷收錄80個作者,99篇作品。 女作家僅8人:冰心、蘇雪林、林徽因、張愛玲、張曉風、簡媜、楊絳、三毛。 1.冰心 (1900-1999)福建福州人,選文〈通訊十〉、〈話說君子蘭〉。 1918年入讀北京協和女子大學,1919年開始文學創作,宣揚「愛的哲學」。1923年赴美國留學,代表作《寄小讀者》27篇,寫於留學美國時期的書信體散文,影響深廣。 〈通訊十〉說自己的母子情深,常央著母親細說其童年往事,曾問母親:「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母親放下針線,用她的面頰,抵住她的前額,溫柔地、不遲疑地回答:「不為什麼,只因妳是我的女兒。」 1926年回國任教燕京大學,常年活躍於文壇,〈話說君子蘭〉為寄托心志的晚年作品。 2.蘇雪林 (1897--1999) 原藉安徽,出生江西,選文〈溪水〉。 1918入學北京女子師範,1921留學法國,讀美術、文學,1921回國,先後任教蘇州東吳、上海……等大學。1952年到臺灣,任教臺灣師範大學、臺南成功大學。1973年退休,寫作領域寬廣:創作與學術並行。 〈溪水〉以擬人化手筆寫水石的爭執,形象生動,色彩豐富。 深林中,溪水如天真活潑的小姑娘,秋雨後,高漲的溪水恢復了活潑的本性,淘氣地推擠著紅色落葉。一路暢行的溪水和擋路的大石頭發生了衝突、爭執。終於,溪水發怒,脫下綠衣,奮力地向巨石摔出大巴掌,拍拍手,換裝白裳,得勝地過關了。 3.林徽因 (1904-1955)福建福州人,選文〈蛛絲與梅花〉。 留學英國、美國,學習建築,愛好文學,為新月社成員,任教東北大學、清華大學。 〈蛛絲與梅花〉由牽掛在梅枝上的兩根蜘蛛絲寫起,聯想到造物主的神工。說含苞的梅花最美,一開,就要殘了;說人如蛛絲,活在自織的蛛網中;說東方以花為戀人,惜花、解花,庭院深深,亂紅飛舞;說西洋以花為愛物,編成花球、花冠,獻給愛人。 4.張愛玲 (1921--1995)原籍河北,出生上海,選文〈更衣記〉。 1952年移居香港,晚年,客死美國。出身官宦富貴世家,祖母李鴻章女兒。自幼,聰慧早熟,十多歲即熟讀《紅樓夢》。但因父母失和,缺乏親情溫暖,是高門巨宅下的孤影。 張氏為文擅長由世俗小事見出人性深層,融合舊小說筆調與現代藝術的趣味,新舊意境交錯,雅俗共賞。 〈更衣記〉由清朝以來男女衣飾的變化,觀察得社會的變遷、人心的浮沈。知識廣博,但不掉書袋,文暢意巧。 5.張曉風 (1941-- ) 原籍江蘇,出生浙江,選文〈一個女人的愛情觀〉。 8歲移居臺灣,畢業東吳大學,任教東吳大學、陽明醫學院。以亦秀亦豪的健筆,寫山水、歌情愛、詠基督精神……寫作題材寬廣。 〈一個女人的愛情觀〉,全文以排比組成,構思巧妙。 6.簡媜 (1961-) 臺灣宜蘭,選文〈夏之絕句〉。 臺大中文系畢,曾任《聯合文學》主編,兼融中國古典文學與強烈現代意識。〈夏之絕句〉 ,以蟬聲寫夏天。「夏天,像一首絕句。」「蟬聲,是大自然的一隊合唱團。……蟬聲,是一條清澈的河水,可以洗洗耳朵。」構思巧妙,意象柔媚。 7.楊絳 (1911--2016) 原籍江蘇,出生北京,選文〈隱身衣〉。 蘇州東吳大學畢業,曾隨丈夫錢鍾書遊學英國、法國。 〈隱身衣〉是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散文精品,全文構思奇穎,想像大膽,可謂奇思異文。 說理中,信手拈來俗諺、中國蘇東坡散文、英國威爾斯小說,顯現廣博知識。「隱身衣的料子是卑微,惟有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8.三毛 (1943-1991) 原名陳平,祖籍浙江,出生四川,選文〈悲歡交織錄〉。 個性浪漫孤僻,幼愛《三毛流浪記》,曾遊學歐、美。 〈悲歡交織錄〉寫於1989年,兩岸隔絕四十年後,回大陸探親,途經上海、蘇州、杭州,行禮拜廟、祭祖、上墳,一路淚灑,足履如夢。 由8家,可以略知20世紀兩岸女史的大貌。
-
永續校園
近年來政府為響應氣候變遷,落實國家淨零排放政策,除積極推動全國綠色環保與企業ESG活動,特別以植樹活動提升地球減碳效果,響應「倡議家」及企業為地球種一棵樹理念,全力推動綠美化運動,以減少地球環境的碳排放,地區各機關學校仍持續推動此項政策。 銘傳大學金門分部5月21日再次率先發起校園植樹運動,實屬難能可貴,值得全縣跟進仿效。銘傳大學呼應永續校園政策,邀請金門分部師生、校友及金沙國小學生等一起種下240株「金門原生種」的喬、灌木及山櫻花等樹種,期許伴隨樹木長成,銘傳大學在金門地區也能夠繼續培育出更多的人才,為金門所用。銘傳大學經過數年的努力,為金門地區培育了超過四百餘位碩士級的的公教人員和民間菁英份子,提升了金門地區的文化及從政人員的素質內涵與專業能力,促進金門各方面的建設發展,提高金門各項業務推動品質與水準。 回想自1993年起,金門縣政府便積極推動爭取籌設大學的計畫,當時陳水在縣長親自帶領教育局長及各級學校校長到教育部及銘傳大學拜訪,包德明校長曾強調她當年陪同蔣宋美齡夫人到金門植樹的心路歷程,也強調植樹的重要性,因此如今銘傳大學再次發起在金門分部植樹,更具時代意義。 此次活動不但具體落實愛護地球責任,也象徵銘傳在金門深耕多年,延續金門幾十年來致力於植樹工作及推動永續校園的重要使命。2002年教育部為實踐永續發展的政策,確保校園環境永續、綠色、健康之理念,逐步建立永續校園系統,加強學校與鄰近社區的聯繫與交流,將「永續生活教育」根植於校園師生與社區居民。強化學校與鄰近社區的合作,成為永續校園發展目標,特別由教育部指示金門縣政府成立「金門永續校園環境教育中心」,當時教育局指派我擔任召集人,將中心設置在烈嶼國中,全力推動全縣永續校園計畫。 目前金門各級學校在永續校園整體系統教育之引導下,以生態思維為建設原理,其理念源於永續生活之要素,重新思考校園景觀、建築、能源、水、食物、廢棄物、消費與生產等,以永續發展的觀念,減低對環境衝擊,作為永續校園、永續社區、永續生活之示範推廣中心,建立並落實永續發展之價值典範與具體意象,而這些理念也均扎根於各級校園中,且蓬勃發展。 由於我長期以來關注地區的環境保護,因此在就讀銘傳管理科學研究所時,所寫的論文也與這個議題相關,題目為《金門地區環境綠美化管理策略研究》,感謝李銓教授(現任校長)和黃旭男教授之指導,得以順利取得碩士學位,讓我有機會於退休後再次進修博士學程,我想人才的培植也是造就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即我們常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因此退休後,我持續推動學校與社會環境教育,響應政府環境保護優先及永續發展政策,加強相關之教育學習宣導,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2022年是永續校園20週年紀念,我特別受教育部邀請參加「永續校園二十年回顧與展望論壇」,並代表金門分享永續校園之心路歷程,將我推動烈嶼、金湖兩學區八所永續校園整合案之成果,分享給參與之學校,主辦單位也將活動製成影片推廣宣導至全國各級學校。因此銘傳大學的活動發起,又勾起我推動永續校園之初心,希望這個理念與使命可以繼續傳承下去,讓世世代代的子孫都能享受到綠意盎然的金門。
-
告別五月天
告別五月天,時進六月,不想體感還是涼颼颼的,有股時序錯亂、擾動不安的感覺,就像是新冠疫情才過去未久,甚至還有網傳有捲土重來的趨勢,希望這一切都像是520後的軍演一般,浮躁一時而已;外人看來每回都似要擦槍走火、一觸即發,反是局中人卻是反自安好,該幹嘛的還幹嘛,倒引來國內外媒體、名人、政治觀察家爭相上島,想來都讓他們失望而歸了。 人是該有憂患意識的,至少我們打小受的教育這樣告訴我們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想想兩岸若動真格的,誰來守護?又能守得了多久?是永遠告訴我們,「國軍以負責任的態度,運用聯合情監偵作為,充分掌握臺海周邊海、空域動態,妥慎應處,維護國家安全,確保區域穩定,籲請國人放心」的國軍嗎?這段話取自108年9月國防部的新聞稿,這麼多年過去了,是不是一切還是如常般的適用? 金門、廈門的確近在咫尺,金廈小三通更是國人往返兩岸最主要的管道。二十年來金門、廈門兩地肯定因為小三通衍生了一些民生需求與產業發展,但興許都上不了檯面,因為檯面下總不時的湧動著不安的情緒;或是一場疫病、某領袖的一句話,甚至只是因為美國某知名政要老太太的一回臨去秋波,時不時地,一點騷動這股不安的情緒就炸了;當然,大家也知道,炸了也沒什麼,過陣子就好了。就像一位年輕人同我說的,「老共總是『先硬後軟』嘛!那回不是這樣,習慣就好了。」,說話的場景是在往廈門的輪渡上,這種習以為常的安全感,著實令人折服,至少同行的台灣朋友是這麼說的。 一水之隔串起兩岸,若有人還在談鄉愁未免矯情,但實話是我們真的了解彼此正在想些什麼、幹些什麼嗎?對於這個大哉問,台灣朋友說,「總有人要退一步的!」,這一步是年輕人口中的「先硬後軟」還是什麼的,我真不知道,但總會理解,世上總沒有一方面子、裡子都占了的好事,特別是在強弱懸殊的情境裡,或許台灣真有「護國神山」,或許我們在未來AI領域不可或缺,但這都不會是彼方一不動手的主因;主因應該是,「我也很辛苦啊!」,房地炸彈連環爆、景氣未見復甦、大型企業與外資相繼裁員,經濟逆風依舊;甚至因為青年失業情況嚴重,官方選擇將數據蓋牌,我們可以認為是彼方是無暇他顧,卻不該樂觀的以為是沒有能力他顧。誠意與善意始終是溝通的不二法門,單純過口癮的叫囂才是最沒用的。 「您老也管得太寬了!」年輕人呢喃道,確實歲數大的人都愛嘮叨,所幸咱還嘮嗑得了,真要是那種煩如蚊蠅的話癆,或終日貓在牆角的悶葫蘆,咱還不樂意呢! 一切如常的下船、快速通關,排隊過檢的時候,前方似乎起了點驟騷動。一問是有人貨帶多了或貴重了,帶貨的正和海關為打稅金額爭執不下呢!正在想這下子該怎麼收場時,不想人家一個電話給到真貨主,二話不說「憑單照付」;一萬塊「草紙」在微信支付的加持下,不過是彈指之間的事。反正只要有人肯買單,便是各盡其職、皆大歡喜,「就不知道台海這一局,最後誰來買單呢?」 「欸,又來了!老頭就是話多。」年輕人宛若怒吼。欸,真是一點禮貌都沒有……。
-
彰化傳統戲曲節
「金門樂府」是在民國88年,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傳習計畫成立的,至今歷25個年頭,傳習南管、京戲,稍有一點成績。設在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每兩年主辦一次「全台南管整絃大會」,在各縣市輪流舉辦活動,金門樂府應邀赴台參加交流,宜蘭二次、鹿港一次。今年由彰化舉辦「風潮匯聚」-2024南北管交流匯演暨彰化傳統戲曲節,適逢彰化建縣三百年,南管音樂是盛典的主流,全台整絃大鳴大放! 事先邀請南戲人間國寶吳素霞主持科儀,祭祀南管祖師「孟府郎君」、北管祖師「西秦王爺」、戲神「田都元帥」。是日全台南北包括澎湖、金門共二十多個南管團隊館閣,集合在彰化女中,進行踩街唱遊,行到彰化孔廟,一一上台展演兩天南管音樂。金門樂府有人間國寶(傳統建築)李清海大師唱了〈鵝毛雪〉、楊明雪團長唱了〈聽門樓〉。兩曲都唱得很到位,展現金門更傳統的閩南風範。 整絃大會的召集人、主持人林珀姬教授,留美的音樂人,任教於北藝大傳統音樂系(設有南管組),傳授傳統音樂唱腔與發聲,多年致力於傳統南管研究傳承,培養出來的南管碩士,指導〈彰化縣青少年南管實驗樂團〉,這青少團有多場演出,在台灣我看到閩南的傳統後繼有人,古典閩南味有在傳承。台北的「有記茶行」是泉州人開的,私設〈華聲南樂團〉,珀姬教授到現在一直指導很多年,很有成就。去年〈112年金門縣南管整絃大會〉,林教授帶團來樂府交流,順便在金門的大會上演示幾首曲,就匆匆趕飛機回台北。林教授與台北的老館閣吳昆仁鑽研多年的傳統,多次到金門指導我吳鼎仁,本來已半放棄的唱曲,重啟希望,堅心要把南管唱好。我與蘇益家在台北的跨年畫展,林教授問我要不要她帶華聲,作為畫展開幕助演,我這個小場面,不敢勞駕大師,婉辭了她的盛情。 我第一次到彰化,首次登上八卦山大佛,那年是去參加金門同年同學陳瓦木的畫展,瓦木師大畢業後在彰化女中教美術,退休後開的畫展,抽象風格,色彩斑燦,肌理彰顯。在女中與抽象大師李仲生同事,最近他向大師致敬,將大師遺物作為創作素材,包含宿舍木門,化腐朽為神奇,讓藝術重生一代大師李仲生,能欣賞到瓦木藝術的縱深。那次的畫展見到鄉親卓播英教授,久聞其名,知道他在彰師大,沙美中醫世家,〈卓家泉安堂老舖〉清嘉慶始於泉郡南安,後繼行醫泉漳金廈間,卓播儒之父卓傳銘隨先祖遷居金沙官澳。幾年前在后浦頭六路大厝成立了中醫館,我書寫了「卓家老舖中醫診所」匾額,濟民救世於金門。 幾年前,網上才認識彰化的王瑞慶,彰化王家是個有故事的金門後浦人。金城西門〈重建武廟碑〉是他五代高祖王啟浯所書寫的碑,浯島先賢王啟浯,清咸豐間,隨鎮軍林向榮到台灣,討賊戴潮春,功授五品同知而寓彰化,進為阿罩霧(霧峯)宮保第師爺。後為親家家僕殺人,出席調停,酒菜中毒而亡,得年54歲,葬八卦山。後人在彰化設立「王氏家廟」,家廟中掛一方「開台祖王鍾秀(王啟浯)」匾,至今王家在彰化人丁旺盛。 彰化縣號稱全台最大的縣,101年成立金門同鄉會,金門縣府補助百萬購置新會館。彰化保有濃濃的閩南風範,先後遷居的金門人,帶去傳統的閩南氣息,世世代代潛移默化中。
-
雙鯉躍昇 名校奔騰 --聯賀古寧國小百十載校慶
翻開古寧國小的網頁,《建校滄桑史》的敘述,立刻抓住我的眼球,儘管我對這所學校不陌生,但還是以戒慎恐懼的心情慎入,網頁是這樣敘述的: 「本校前身為古寧私立高等小學,創立於民國二年,以李氏宗祠為校舍。民國二十八年日軍攻佔金門,教育一度癱瘓,時辦時停,至抗戰勝利始復校。民國三十七年由旅菲華僑捐資興建二層樓房一棟,翌年,不幸毀於古寧頭戰役,大捷後,只得借用民房上課。民國四十二年,本校因辦學績優,奉令改名為古寧示範國民小學,往後又遭受九三砲戰與八二三砲戰洗禮,校址曾多次遷徙、疏散,(其後)再借祖祠復校。」 網頁又敘及:「本校創校迄今已屆一百(一十)寒暑,雖歷經無數烽火戰亂,顛沛流離,幸賴政府、家長、鄉親、僑胞全心關愛與熱心支助,終能屹立不搖而歷久彌新。」 回想從民國六十年代開始,因文教科(今教育局)督學陳昆仁先生抬愛,相中我當國小國語科輔導員,我就和淑銘、賜福、蓮花等同學,每學期都有機會到古寧學習,該校給我的印象有三,其一校園裡師生大多數姓李,其二好幾個班級都是華僑捐資興建的,其三校園環境永遠那麼整潔清爽、一塵不染。這些美好記憶,一直留存在腦海裡。 這個月初,該校芸芸校長要我為績優同仁和退離職師長撰寫藏首聯,雕刻在金酒上,以作為永久紀念,我感其盛情與誠意,欣然允諾。以下就是我的創作: 一、送給學校同仁部分: (一)顏莉容老師: 茉莉芳香榮枝椏;姿容美秀譽杏壇。 (二)莊彩燕老師: 彩筆揮灑服初學;燕姿飛逐驚校園。 (三)王奕峰老師: 奕品逸采藏學府;峰華蘊質啟童真。 (四)鄭綺雯老師: 綺羅圓夢勤育種;雯麗遂心誠耕耘。 (五)陳緯武老師: 緯地經天世少有;武功文治人稱奇。 (六)簡慧錦老師: 慧質蘭蔻心國教;錦衣玉食意浮雲。 (七)洪淑敏老師: 淑女鳳采樹儀範;敏身捷姿立典謨。 (八)翁醇溶老師: 醇入涵養啟幼學;溶出潛質益蒙童。 (九)顏宛平小姐: 宛如朗月無私照;平似星空返本初。 (十)林玉湘護理師: 玉手援護老少感;湘心理察慈悲情。 二、送給退離職師長部分: (一)楊成業校長: 成功應從初基始;業績每自跬步來。 (二)楊瑞松校長: 瑞信仁懷美庠序;松濤襟抱芳杏壇。 (三)吳啟騰校長: 啟蒙新仁功教育;騰譽環教壯浯鄉。 (四)李仁木校長: 仁民愛物育學子;木本惜緣榮浯江。 (五)李世昌老師: 世衍家祥賴才俊;昌明國教倚賢良。 (六)李沃城老師: 沃土生養懷伯樂;城鄉化成仰良師。 (七)陳素慧老師: 素志樂於栽桃李;慧心意在託春風。 (八)莊彩鳳老師: 彩繪學府新地貌;鳳翔浯鄉美黌宮。 (九)翁雅蘭老師: 雅樂陶生揚千里;蘭香薰教傳萬邦。 (十)李新孚先生: 新華賞心清氣遠;孚眾笑意芬芳長。 (十一)莊炎灶先生: 炎世妥處無煩惱;灶君顧惜有德馨。 (十二)陳翠菊小姐: 翠玉品高人共仰;菊花志潔世同欽。 (十三)胡黎治小姐: 黎明即起勤作息;治理積極誠服人。 (十四)莊祥堅先生: 祥和處事同仁讚;堅信待人學子欽。 另外,芸芸校長還要我治一長聯,當天要從三樓上垂掛下來,我也幫她圓夢了。聯句是這樣寫的: 雙喜迎盛典,古風今韻榮庠教; 鯉魚躍龍門,寧園雅舍蘊校風。 我就把這副長聯,當作是給芸芸校長和學校一百一十年校慶的賀禮吧!
-
王婷的身家調查
這一陣子常在《金門日報》寫王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有一句話叫做「形勢比人強」,何況王婷她,人與形勢都一樣強。 二○二三年冬天,王婷於師大德群畫廊舉辦《閨蜜創作個展》,藝術大師、好友相聚,熱鬧滾滾,人氣十足,依稀選舉造勢。七月再是王婷的大日子,七月二號應邀於陳長慶老師主持的睿友文學館展出個展。對個展,王婷一直有個焦慮,聚會時常拉著我說,「怎麼辦,我只出版過一本書,怎麼辦、怎麼辦……」難怪她焦慮,好事最好成雙,一隻鞋子,的確不好走路啊。 也許辦展壓力大,迫使胸懷詩意滾滾而出,更應該是,那些詩句必須經過催生、助產,而王婷忙於事業、碩士課業,很難專注。幸好她於百忙之中,發揮戰鬥兒女骨氣,硬是在文學展前出版第二本詩集《甜秘密》。 先談她的第一本詩集《帶著線條旅行》,以短詩為主,吉光片羽不能等閒放過,圍捕過程,優雅與音韻都必須顧到,故而清新雋永,近來她的作品漸漸寫長,這首〈母親〉便收錄在第二本詩集,「有些聲音從角落湧出/每一個句子都像需要/維修的時鐘/走著走著就亂了」。以壁鐘寫思念、時間以及眷戀難忘,白描的訴求在杜絕華而不實,所以喉韻特長。 情感路上,走著走著就斷的王婷,卻在人生下半場回歸到寫作大隊、以及畫畫與藝術的懷抱,有趣的是聚會時,她少提商場上如何以一擋百,造就自己與他人,卻專門談自覺不擅長、而別人可能擅長的小說與散文。這不正是,做球給我打嗎?我也就傻呼呼地,相信王婷不會那個、不懂這個,等我招數使盡、發言完畢,這才感到臉頰熱熱的。這是王婷的智慧與修練,這也是我的無知與自負。 詩集《甜秘密》,讓人直截想起這是是她畢業展「閨蜜」的延伸,可以驚喜發現王婷在新詩長度、深度以及甜度的延伸。從短短數行、吉光片羽,到達每節五六行、七八行,看似不起眼的改變實際上是王婷,對於新詩已經從垂釣演變成撒網,甚至可以遠洋以後再回歸,故而對生活現場、對母親與故里,都能一一補綴、整頓、拋光,使之成為光的流域,深度便以此而來。甜度這層,更讓王婷詩如人,她在意象的巧妙連結間,完成平衡又好看的困難任務,以書寫戰爭殘酷為主題的「移動的防空洞」,「草鞋跟膠鞋,必須沒有破洞,才能踏過屋瓦與鋼片的碎」語言簡單但殘酷,不談血淚卻滴滴血淚,這種甜度必須修煉,才能提煉苦難為人間盛開。 「甜秘密」便也是王婷集錦,是她人情、人緣更是新詩美學的拉曳與豐收。文人見面,最美好的結果是,「哎呀呀,聞名不如見面……」王婷不僅如此,猶如未出閣少女,留了好多給人探聽,詩集出版後,我們慶幸除了探聽,還可以陪伴詩句左右,找到她各樣的燃燒。 王婷的簡介「形同虛設」,因為對一半,另一半在字裡行間,完全看不出來,必須走近了,才能確切知道王婷的美好,而王婷不僅對得起「探聽」,也絕對經得起各種身家調查。
-
憶兒時‧懷師恩
一九五八年金門八二三砲戰開始,整個金門島就籠罩在密集如雨的砲彈群下,軍民在漫天烽火中求生存幾近窒息。情況緊急,政府安排軍艦疏散民眾撤往台灣,四歲的我跟著父母,擠進逃難的人潮中上了船,暫別金門,同時金門高中九百多名師生,撤到台灣後被分配到全省各個省立中學就讀,留在金門各小學則紛紛停課以避戰火傷害,原設在小徑村的徑蘭小學有來自中蘭、沙頭、陳坑各村的子弟就讀,前金大校長黃奇先生也正在這裡念小學,因砲火猛烈學校也被迫停課,併入陳坑(正義)國小,由原任徑蘭小學校長洪金竹先生調任陳坑國小校長,課桌椅也用軍用卡車載運到陳坑的南方祖厝和北方祖厝,繼續供教學使用。 父親帶著我們一家五口冒著砲火搭上登陸艇,跨過台灣海峽的黑水溝,在高雄十三號碼頭上岸,與鄉親們暫被安置在高雄新興國小教室打地舖,住了半個月後,與同行的塘頭官澳十幾戶鄉親,被安置到屏東麟洛鄉臨時搭蓋在稻田中央的茅草屋落腳,暫為棲身之地,誰知一路奔逃喘息未定,又遇上台灣有史以來最兇猛的八七水災,幸好父親機智帶領大家及時逃出淹沒區才幸免於難,也因此在次年砲火漸歇後,決定舉家遷回故鄉金門,我也是在這一年的九月被洪校長帶到陳坑國小註冊,就讀一年級,第二年劉光漢校長接替洪金竹校長。記得我剛入學上課地點是在南方祖厝,依稀記得有陳家文老師、徐秀鳳老師,還有一位個子高高的魯姓老師,剛進學校各種感覺都非常新奇,也認識了幾位新同學,記得有陳向利、黃順隆、黃再球、蔡來和都成為班上的好朋友,因為母親是陳坑人,從小常隨著母親到陳坑找外婆和三位舅舅、舅媽很熟,所以一點也不陌生,中午下課時間就跑到外婆家吃午飯。非常快樂,陳水土老師是我二年級的導師,我最喜歡聽他在課後講故事了,一千零一夜、阿拉丁神燈、瞎婆婆賣油等許多動人的故事,至今猶有記憶,蔡清楚老師是我大哥初中同班同學,家住瓊林,每天都騎腳踏車到學校上班,我和二哥國安及幾位小徑的同學排隊,一起走路到學校遇上蔡老師,他就會慢下來,陪伴照顧我們一路到學校,有一次我腳扭傷,他就用單車載我,上下坡時顯得十分吃力,情比父兄。回想起來無限溫馨,更感師恩難報! 在北方祖厝上課時,二年級在左側房,三年級是正殿大廳,隔著一道薄薄的甘蔗板牆各自上課。右側房裡有一個防空洞,洞很暗很深,從洞口往下看深不見底,同學們互相傳說裡面鬧鬼,嚇得女同學不敢走進右側房。小男生玩躲迷藏遊戲時,還是會往裡面衝,只是躲在黑暗角落,心還是噗噗跳,初入小學的種種記憶回想起來滋味無窮。 三年級時有一天蔡清楚老師要我回家問爸爸,是不是考慮轉學到開瑄國小(那時我們都稱聯合國小),因為學校距離村莊比較近,小徑村的小朋友大部份都讀開瑄,徵得爸爸同意後,我和二哥還有四位同學到校長室見劉光漢校長,向他報告要轉學的說明,劉校長也是瓊林人,他的小孩也念開瑄,校長正在吃藥,他頭也沒回就說,好學生到哪都是好學生,我們一時啞口無言,愣在那裡,只見他喝口水把藥吞下去,然後很和藹的說道,小徑村只有你們五、六位小朋友在這邊讀,轉到開瑄跟著人多的大路隊上學是比較安全,接著他交代一位老師立即幫我們辦了轉學手續,我拿到轉學証明書,頂著烈日與夏天不午休的蟬喝聲,一路走進了開瑄小學的教室,見到班級老師蔡乃貞先生,他開口就說陳水土老師已經告訴他,我會轉學到他班上,原來陳老師和蔡老師也都是大哥的金門初中同學,說來可能是運氣好,但是也許會被盯得更緊,果然下課被叫到辦公室,乃貞老師嚴肅說道:陳老師有交待,你的國語還不錯,數學算術比較弱,需要加強點。 老師的愛心是如此偉大,對我這樣即將離開的學生的課業,仍還關懷有加,值此母校建立百年慶回想起來,不禁熱淚盈眶,這幾位啟蒙恩師都在幾年前先後作古,此生已難以回報,老師們留下愛的教育典範,將永留青史,也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