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平淡知足
顏回,孔子之弟子。顏回是個好學的人,與孔子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稱讚他說:「回也不愚!賢哉回也!」 有一次,孔子對顏回說:「回,你來!你家境貧窮居室卑陋,為什麼不出仕做官呢?」 顏回回答說:「我不願出仕做官,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供我吃薄粥。城郭內之田四十畝,足以種桑麻,織絲麻做衣服;彈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足以自得其樂,所以我不願出仕做官。」 聽完顏回的回答,孔子愀然變容說:「善哉!回的意志。我聽說:『知足的人,不以利祿繫累自己。心意自得之人,遇到損失也不憂懼。修養內在的人,沒有爵位也不慚怍。』我孔丘誦之久矣。聞其說,而未見其人,今於回而後見之,這是丘的最大收穫。」 孔子的另外一位弟子原憲在魯國,住著以新鮮草蓋頂的方丈小室,蓬戶不完,桑以為樞,上漏下濕,端坐而弦。對乘軒車穿著華麗衣服來訪的子貢譏他說:「嘻!先生何病?」原憲回答:「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 顏回和原憲二人,皆是貧也,而非病也。他們都對「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皆不忍為也。 人亦有云:「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現代人對於功名利祿難以看淡,終日汲汲營營,窮其一生。如顏回、原憲甘於平淡知足,不希世而行的故事,或許會是現代人的一帖清涼劑!
-
談「英語學習」
英語是現今國際上的強勢語言,任何一個朝國際化方向發展的國家或城市,均很難忽略這項基本溝通工具的重要性。金門雖然在世界地圖上找不到,但以縣府矢志將地區饒富特色的觀光資源「推出去」,並積極籌辦國際級會議及活動的用心,即便不能立即地「讓金門走向世界」,但至少可以相當程度地「讓世界看見金門」,與國際的交流管道打開了,意味著金門不能再只是以台灣的離島自居,未來愈來愈多的外國訪賓與旅客可能慕名前來,想要和「阿度仔」良好互動做好國民外交,ABC可得多學學才不會「出洋相」。 拜現今教育政策重視「英語能力從小培養」之賜,現在的小朋友從小學階段便開始接觸這項語言,有的甚至從幼稚園階段便積極與國際「接軌」,雖然遭致「本末倒置」影響母語學習的批評,但可以想見這些從小熟悉英語使用的國家未來希望,將來長大應不至於罹患我們這個世代多數人始終擺脫不了的「恐外」症候群,遇到老外趨前問路,不是腦筋空白呆在原地,要不就是拔腿狂逃:::。 學英文是許多人求學時代的惡夢,對於一個不是自小就從日常生活中接觸學習的語言,想要輕鬆駕馭,要有慧根更得有興趣。但若仔細深究,多數英文學習失敗的例子或許不該歸咎領悟力不夠或學習意願低落,而是缺乏練習運用的環境。所謂「用進廢退」,學英文除了做學問,更重要的是要有機會「活用」。現在全民學習英語風氣的大力提倡,加上可供訓練膽量與溝通能力的「阿度仔」日益增加,類似「問路記」的國際接觸勢必更加頻繁,如此主、客觀學習環境兼備,只要有心學習,必能有所收穫,語言學習固然愈早愈好,但也永不嫌晚,若能多一項溝通能力,又能為金門國際化盡一己之力,辛苦一點也是值得的。
-
不讓人生留下遺憾
作人難,難作人;尤其作人的技巧與方法更是一門大學問,值得吾人深思,才能適者生存。 人能夠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塊,自是一種緣份,應該好好去珍惜這份情、這份緣,也是作人的基本道理,相信每個人都有此同感。只是因為個人的認知與觀念的南轅北轍,才會造成很多不愉快以及不幸的事,為社會留下許多缺憾,誠然值得去檢討與省思! 坊間經常聽說,咱們能相聚在一起,好像是相招逗陣來出世,目一眨又要立即回去,所以作人無所爭,應相互疼惜。說不定今夜入睡,大眠大醒,不知隔日還會不會醒過來?雖然只是一句勉勵的話,但也不無道理!若能用點腦筋去思考,必然有所覺悟,在人生道上走來也一定更為瀟洒。 再說,我們也常常可在電視上看到許多連續劇,劇中人物表現正可作為時下人們警惕的對象。一些人憑其財大勢粗,喪盡天良,無惡不作,專幹一些為害社會人群勾當,賺盡黑心錢,雖然使他致富,但這種違背天良的致富手段,必然富不過三代;甚至有今世報今世收的回應,若是落到此下場,你說,金錢與名利又有何用? 民間有一句話說得好,既貼切又靈驗,那就是「囂張沒有落魄的久」,又說「人在做天在看」,這些淺而易懂的道理,似乎被世人當作耳邊風,聽而不聞。若是存有這種毛病的人,遲早要付出相當大慘痛代價。 作人難與易,完全是個人問題,存乎一念之間。不過,人際間的和諧與祥和,還需要每個人能真誠相待與付出。
-
民眾關心自來水質
金湖金沙一帶自來水質,長期以來一直倍受民眾所詬病,很多民眾不敢飲用自來水是項不爭的事實,要等到何時自來水質才能獲得真正改善,讓民眾敢飲用自來水,實是政府相關單位重要課題。 老實說,要改善金湖、金沙的自來水質,非得花費鉅資不可,除了疏浚湖庫清理污泥,整頓進水系統,更要防杜污染,工程可說相當艱鉅,而且不一定搞得好,又因地區雨量稀少,水質也就變差,更何況地區經常久旱不雨,如何提供地區軍民乾淨無污染又充裕的自來水源,實讓相關單位大傷腦筋。 雖然相關單位一再強調金湖、金沙地區的自來水符合衛生標準,民眾可安心飲用,但事實上就是有很多民眾不放心,因為民眾使用自來水總會發現有些怪味,或口感不佳,這讓民眾如何放心得下,也因為如此有些口耳相傳的水井,或瓊林供水站,經常可見民眾前往排隊取水。 提昇金湖、金沙的自來水質,口號已經喊了很久,以太湖為例,儘管曾經過整頓,但水質如何民眾心知肚明,從山外溪的溪水顏色就可見一斑。 解決地區自來水問題真的很難嗎?有不少人倡儀可自大陸接水,一來可省下政府需花費鉅資整頓而且效果不一定有效,另方面又可解決地區缺水問題,這點值得政府相關單位參考,因為政府一天無法改善金湖、金沙自來水質,民眾就得拿水桶提水,像這種民生問題才是民眾所關心的,至於什麼意識型態之爭,一般民眾是不感興趣的。
-
「船到江心補漏遲」
人世間的一切災難苦厄,往往是出於預期的,不幸而與之遭遇,只有具有大魄力的人,才有可能渡過難關、化險為夷。人貴有魄力,不僅在擔當大事,或支撐大局時,方才需要;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小難題,也要拿出點魄力才能應付。 西洋有句話說:「人之幸福,不在於達到目的之後,而是存在於奮勇苦鬥追求目的之過程中」。一個人如果真有貫徹目的的魄力,自能產生克竟其功的能耐,古丹麥英雄以「魄力」這字來代表「幸福」,自然也有其道理。 反正,無論是誰,當困苦與不幸加身,能排除萬難,勇往直前,在屢經顛躓之後仍能站立起來者,那是人人都要欽敬讚賞的,我想,一個有絕大魄力的人,是可以輕易達到這樣的境地的。不過絕偉的魄力通常需要經過重重的磨練,而其基礎的奠植,則常在青年時期;青年人體力強盛,心境開朗,比較能受得住打擊和經得起考驗;設若能力排一切不良情慾,努力吸收真理的經驗,便能形成一種左右生活行動的力量;這種力量,便是所謂的魄力。 可憾的是,明日復明日,青春不再來,許多不知珍惜利用青春時日的人,往往任憑青春蹉跎過去,以後欲事振奮,無奈已經習於苟安,再也無能為力了。所以,一個人想要事事順心,第一要務就是要鍛鍊自己的魄力,對於一些有形無形大大小小的障礙,更要處之泰然,縱或山崩地裂,亦不得稍顯狼狽之態。特別是在人生的航程中,總是有風有雨,多經歷一次風暴,就多一次經驗,祇要我們拿出絕大魄力來,管他風強雨驟,相信大家都能應付裕如。 總之,船到江心補漏遲,只有以明防前,以智慮後,在下大決心、大魄力之前思前顧後並考慮周到一番,才有可能為自己的人生轉出一片柳暗花明!
-
希望全面綠化
根據學者推算,我國去年環境永續指數,下滑至全球排名第一一九名,顯示對環境維護工作不力,這與號稱「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的團隊而言,似乎有點「反諷」! 陳水扁總統說,台灣要拚經濟,不只是決心與努力的問題,更重要還要抓對方向。陳總統還說,要以經濟知識化、環境永續化、社會公義化,做為拚經濟的戰略。 說得真好,誠值國人鼓掌叫好。問題是政府到底做了些什麼?能拿出些什麼政績予國人瞧瞧,讓民眾能抬得起頭、有信心,那才是最重要的。 說真的,近些年來,上至領導階層、學者專家,下至升斗小民,人人對於「拚經濟、大改革」,個個能朗朗上口、耳熟能詳,無奈總是交不出一張漂亮成績單,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或許,宏碁施董近在一項「經濟論壇」的一席話,可為我們解惑。他說:「要說的我們已經說太多了,最重要的就是去做、做、做」。言下之意,近些年來,我們實在浪費了太多的口水之爭、意識形態之鬥。這也與經濟學者高希均近來大力為文倡導落實「執行力」──提昇競爭力觀點不謀而合,誠值各方借鏡。 話說回來,政府要讓人民生活過得好,不僅要打拚經濟,更須打造優質的生活環境。眾所周知,環境保護與綠化工程正是先進國家的象徵,面對台灣日益惡化的環境,還有待政府的大魄力與作為。 政府現不正在推動「觀光客倍增計畫」,進行「搶救失業方案」,其實兩者可相輔相成,政府不妨來個全國全面綠化大工程,一則可為觀光客倍增計畫提供更優質環境,為環境永續化加分;再者,可多雇用一些失業民眾從事造林植樹工作,綠化美化我們的生活空間,相信,假以時日,全國「春城何處不飛花」,綠色執政,不只品質保證,還讓人民能看得真實,不是很好嗎?
-
民主自由真可貴
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開宗明義寫著一隊清兵手執刀槍,押著七輛囚車,頂著風雪北行;囚車分別監禁書生和白髮蒼蒼的老翁,以及懷抱嬰兒的少婦,他們因「明書輯略」一書事涉謀叛,遭到滿門抄斬,押赴刑場! 從前,封建帝制社會,天子視庶民如草芥,凡對朝廷不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始作俑者應是周厲王,只要有人叨叨私語,即認定在非議朝廷,犯者殺無赦;秦滅六國,始皇焚書坑儒,迫害異議分子;漢武帝更絕,儘管反對者沒有出聲,只是嘴唇動了動,便裁定是「腹誹」,罪無可逭。明成祖朱元璋當過和尚和盜賊,誰膽敢行文有「僧」和「賊」及諧音,即在影射皇帝,準要人頭落地。滿清入關,大興文字獄,動輒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即有七、八十件案例。至於大陸文革時期,凡對知識分子不滿現實,被打成「臭老九」下放、勞改,自然不在話下。 事實上,清廷為維護滿洲貴族統治地位,壓制漢族士子反清復明,乃厲行思想統治,任何叛逆行為和言論均加以取締、鎮壓。雍正時,江西考官查嗣庭出試題為「維民所止」,被指係「雍正」二字去首,遭戮尸滅族;胡中藻「一把心腸論濁清」的文句,和徐駿「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與沈德潛「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的詩句,均被定為大逆不道,株連九族,滿門人頭落地,平添冤魂! 歷史是一面鏡子!雖然,一代君王威權顯赫,箝制言論、控制思想,是贏得權利慾望,卻也博得千古罵名!幸好,咱們生在今日民主社會,總統經人民選舉產生,人民就是頭家,可以著書立說暢所欲言,也可以公開批評總統,在在都享憲法言論自由之保障,或許,這就是民主自由的可貴!
-
認識生命的真正價值
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於它是否善加利用,而非長度。 這一句警世嘉言,在農曆癸未羊年伊始聞之,倍覺得它的意義十分的深遠,告訴我們美好的春光易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不在於追求青春永駐,或是長生不老,而是在有生之年,如何利用可用的身軀去做有益自己生命、有益家人、有益社會、有益國家的事,而不是去做一些徒勞無功,又浪費生命的事,才是對生命的尊重,生命亦才會有意義、有價值。「朝聞道,夕死可也。」其是之謂也。 講到生命的寶貴和價值,佛家十分的珍惜有限生命、寶貴暇滿的人身。佛家認為人生無常,過了一日,就像魚又少了水一樣,從少年到青年,從壯年到老年;從老年邁入死亡,只不過是短短的數十寒暑而已,人類現世壽命最長的僅有百來歲,不是每個人都如此。況且在有生之年,還會有生病、有不幸、有悲傷,或是生命中途殞落者。 所以,佛家曰:「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壽之消盡,如縈井水。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眾生相剋,以喪其命;隨之所墮,自受殃福。」又云:「是身何用,恆漏臭處!為病所困,有老死患。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見聞變,壽命無常。」 諺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昨晨、今晨、明晨都不一樣,今年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了。聖賢殷殷的勸告我們生命的寶貴,要珍惜寸陰,不要白白的浪費。「逝者如斯」江水是不停的往前流逝。在這新年伊始深切領悟生命和光陰的寶貴,對於浪費生命將之比之如魔兵,自我惕厲,從生死得度,豐富生命,讓生命發光發熱!
-
垃圾不落地?
自從「垃圾不落地」政策落實推行之後,當日垃圾當日清運已漸成民眾生活習慣,雖然垃圾車每日經過的時間不怎麼固定,不時讓人體驗倚門苦等或追趕不及的窘況,但再大的不方便,只要想到生活環境改善,滿溢廢棄物的垃圾子車不再充斥各處製造空氣污染妨礙觀瞻,似乎也毋須太過計較了。 只不過這種「垃圾不落地」的觀念對某些人而言,僅僅是每天傍晚聽見「少女的祈禱」音樂聲靠近時,提著大包小包居家廢棄物往垃圾車上拋的「制約行為」,至於一天當中的其他時間,少了垃圾車叮噹樂聲的「刺激」,便無法產生規規矩矩倒垃圾的「反應」,隨手亂丟垃圾卻毫不在乎。這種行為看似矛盾難以理解,其實稍加推敲不難發現,這些人並未將「垃圾不落地」觀念內化成為自己的生活價值觀,當垃圾車執行垃圾收集工作,左鄰右舍忙將「存貨」出清時,他們或許會「配合」大家作環保;但若少了集體行為的激勵,缺乏公德心的本性流露,手上拿著喝完的飲料空罐又碰巧附近沒有垃圾桶,管他什麼「垃圾不落地」,扔了! 從小我們便被教導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隨地亂丟垃圾破壞環境整潔」,當自己始終奉行這樣的價值觀為環保盡棉薄之力,卻看到有人可以只為圖一己之便,將垃圾隨手扔在地上時,總忍不住要發揮道德勇氣加以勸說,只不過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客氣」一點的對你置之不理,更甚者白你一眼或送上一句「干你屁事?」一副算準你總不至於為此報警抓人的不屑態度,除了感嘆教育失敗,能奈他何?垃圾車每天挨家挨戶收集垃圾,固然確保了袋裝垃圾不落地,但唯有全民力行垃圾不落地,從個人做起、從小處著手,拒絕成為隨手亂丟垃圾的「垃圾」,我們的生活環境才能真正整潔、清新。
-
走過歲月時空--祝福本報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人生的旅程變化莫測,有悲歡離合,有酸甜苦辣,能順順利利走來,確實也是一種幸運,堪值欣慰。 其實,人生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無助,惟有靠著自己的意志力與努力,才能突破層層的關卡,邁向坦途。不過,在其漫長的旅途中偶爾遭致種種風風雨雨,難免讓你身心疲憊、萬念俱灰。此時時刻,學會逆來順受最為受用,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正是告訴你進退之道嗎? 時光匆匆,歲月不居,屈指一數,來社工作已達三十六載,幾乎已佔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強,還碰巧捧上這份新聞飯。這份特殊行業,讓我感到忝為一位文化人而光榮而欣慰。其間,因為工作環境與報版改革求新因素,可說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同仁們的努力與付出,各界褒貶兼有。不過,多數同仁仍認為,為了地區的進步與繁榮,其所奉獻的心力是值得的!至於多餘的批評,就當作是過眼雲煙。 相聚是一種緣份、共事是一種福氣。自弱冠起進入報社,一晃眼,已屆卅六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人事浮沉,點滴在心,有歡樂、有淚水;尤其報社有恩於我,對於我的照顧,無微不至,「亦師、亦友;亦為衣食父母」,讓我無後顧之憂,專心致力份內工作,學到了不少做人做事道理。雖然在學識上求得有限,不過,也賺到了不少工作經驗,更讓我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這份情、這份義,我會永遠的惦記。 畢竟,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只是早晚而已;或許是年齡的關係,也許是其他的種種因素,才會決意提早離開這份神聖、酷愛新聞工作,重新踏上人生另一個新旅程。當我離開崗位後,定然做好生涯規劃,讓生命更輝采;然而,即使離開了報社,我仍舊會永遠祝福本報更上一層樓,生生不息,永續經營。
-
加強取締開快車
報載;今年的春節假期由於警方在各重要路段佈置警力維護交通安全,使得今年元月份地區車禍件數明顯減少,而且達到「零死亡」的目標,這說明警方提高見警率的執勤方式,確實得到不少成效。 不過,今年元月份地區也發生二十四件交通事故,造成十八人受傷,而根據縣警局統計,發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仍以「應減速未減速」,這也說明「十次車禍九次快」,足供駕駛朋友引以為戒。 老實說,開車上路大家如果能相互禮讓,小心慢行,不爭先恐後,遵守交通規則,試問車禍怎會發生,奈何就是有些駕駛人,不是血氣方剛,就是粗心大意,甚至超速行駛,等到不幸發生車禍,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發生車禍,開快車無疑是最大禍首,因為速度一快,一旦遇到緊急事故,想要煞車一定來不及,而速度快造成的傷害也愈大,如果大家都能把速度放慢,相信車禍就不會發生。 根據縣警局統計,今年元月份警方共取締三百九十七件交通違規,其中超速行駛就高達一百二十七件,這說明地區駕駛人很多人守法觀念不足,這點有賴警方多加強取締,以免喜歡開快車者害人害己。 另外,地區少部分大型車輛駕駛人喜歡開快門,甚至橫衝直撞,最為人所詬病,嚴重影響地區交通安全,警方應施展鐵腕強力取締,以免他們成為危及交通安全的害群之馬。
-
汗水不會白流
中國人有句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的道理淺顯易懂,但重要的不是在明白其意,而是要如何在生活中去實行,特別是在面臨人生各種不同的苦難與折磨時,只有堅持百忍、迎接挑戰,最後才能邁向成功的彼岸。 做人如此,做事當然更應如此,我想任何人不論從事那一種行業,欲有所成,或更進一步的想要出人頭地,非勤勞不可,就像一個運動選手,任其運動條件再優越,如果不透過辛勤汗水的澆灌,終究難有所成,因為基本上,各人的天賦才幹其實相差不遠,其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誰付出的汗水多,誰能辛勤不懈,誰就能成功。 諷刺的是,一些好逸惡勞的人常會自辯說:「明知事之不可為,即徒勞亦屬無功」。又說:「人生幾何?何不得安樂時且安樂。」凡此皆為頹廢怠惰的口實,要知道天下萬事萬物,無不可為,無不可成,若是畏難而不去做,反歸咎於命運和環境,即是你無能的證據;如果希望不勞而獲,那更彰顯了己身意志力的薄弱。事實是,天下事欲有所得,不能不費代價,苦盡方才甘來,汗水不會白流,我們始終相信,經過愈難,則收穫愈大。所以,當你覺得氣力已經放盡卻未見事功,不要恢心,那純粹是勤勞的代價還沒付足,努力再努力,必有所得。 再說生命本就如此,只有將生命常存於不斷的勞動中,生命的動能才能造福人群,生命的思想才能流澤於世,縱使人力有時而窮,或雖天不假年,但勤勞的代價,卻使生命的光華永遠常存,那是縱或壽登耄耋、長命百歲,卻一付行屍骨架、偷惰無益之人所難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