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白雲故鄉
唐朝武則天宰相狄仁傑出巡,登上太行山,遠望停雲說:「那白雲底下是我父母住的的地方」,白雲的後面便是故鄉,徘徊了很久,不忍離去,不禁流下思親之淚,從此流傳了二十四孝中「望雲思親」的佳話。狄家父母住在河南河陽,狄仁傑望雲思親處,是在橫望鎮(即今山西晉城澤州縣)的太行絕頂,為晉豫古道上的重要關口。「望雲思親」有詩頌曰:「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停雲望故鄉的「白雲故鄉」道盡對故鄉、對先人的思念之情,莒光樓左邊吳氏宗祠,再左前方一片叢林裏,有一塊遷葬塚地,豎立一座方柱碑,李德廉題字:「白雲故鄉」,民國40年福建省政府派李任金門行政公署行政長,任期一年。自小記事起,每年清明全家都要到「白雲故鄉」掛紙,碑與座約有一樓高,有三四階梯可登座觀碑,小時有上去過,讀懂「白雲故鄉」,已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上網在「金門部落」 看到「白雲故鄉」石碑的舊照,很多人都不知它在何方?很多年的清明,被很多雜樹掩蓋住,只有前幾年有清理過,但還是有一排樹遮住,隱約這座碑還在,我試著要爬上去,樹叉環刺,近身不得而作罷! 吳氏宗祠前有一條土路,開車進去顛簸不平,樹枝鑽進車窗;從吳厝前馬路轉進一片平田,旁邊就是塚區,面向海,現在可以看到金門大橋(與莒光樓同一座向)。今年清明因有事留台沒去掃墓,所以現在我騎車,頂著豔陽重訪「白雲故鄉」,轉了一圈找不到路進去,吳宗祠前路堆滿建材,連機車都無隙可行;再找吳厝前平坦小路,已蓋起一棟大樓,擋住去路。碰到樓主學長吳厝的吳金水老師,我說我是來找「白雲故鄉」,他說在那片密密的相思林裡,已看不出碑的身影。我把車停在他樓後門,爬過牆下去,前面有羊群吃草的平田,右邊便是我熟悉的墓區,可是芒草密密麻麻高過人,人也是鑽不進去,只看到草邊一個許氏小墓,我兩個祖先的骨甕小墓,無法辨識在哪個方位,只有合掌望草深處一拜! 這個墓區自小的印象,有不多的幾個前朝古墓,有兩三個國軍墓葬,後遷葬軍人公墓,墓坑挖空棺板橫陳,好幾年一直都沒人管。前面有幾百個排排遷葬來的甕金小墓,中間有一坍塌瓦頂的拜壇,是無主的萬善安身之地,周邊還有散落的骨甕,沒人管理,每年清明總是有人放火焚草,才能進去掃墓。右邊是相思林地,「白雲故鄉」碑便在林中。希望有心人,砍樹伐草,讓「白雲故鄉」撥雲見日! 「白雲故鄉」以前稱「新塚」,撿骨甕金遷葬來的,作成小墓龜,其一是由金門中學42年闢建運動場古塚遷來;其二是41年建莒光樓基地古塚遷來。 我家三伯父吳水浸卒於民國10年,23歲,葬在後浦西門塚(金門中學運動場),遷葬莒光樓旁塚地「白雲故鄉」,我除了留台讀書幾年缺席,到「白雲故鄉」掃了60多年的墓,因為墓碑有刻我的名字,我是承繼男。47年砲戰我六歲,尚未讀小學,看見先父用一塊砌牆紅磚,在我家古屋天井中,拿鐵釘刻墓碑。我說阿爸你是在刻你自己的墓碑,他很生氣給我一巴掌,我趕快逃,到清明就看到父親親刻三伯的磚碑小墓!金中塚的傳說有一糯米灰古墓,人工挖不開,工兵用炸的!還發現一個新的無名墓,挖出是倒頭栽(有活埋的可能),他太太認出那雙皮鞋。這位老師是福建來金門教書,被抓去音訊全無,也許被當成共產黨處決了,其家人應該隨著遷葬「白雲故鄉」。 先岳父林克錚生前對我說過,莒光樓原是北門林家祖地捐作義塚,為了建莒光樓,古塚全遷到旁邊的「白雲故鄉」。前清林家是大戶世家,林可遠道光間花錢蓋奎閣;咸豐間花巨資修後浦大溝義塚、募勇拒小刀會保金門、同治間歲歉倡平糶,全活甚眾。其孫林鈞德,甲午後金門連年大疫,捐大路崎林家課園為義塚(莒光樓地)、設醫局、同善局,年施棺無數。林家善舉都有載入縣誌。 「白雲故鄉」相思林中停雲思故鄉,望鄉台上,生也思念歿也思念,幾個世代望著白雲,滴不盡相思血淚!
-
讀王錦芬〈金門紅〉聯想
我不忌諱穿紅色,想起來這事有點奇怪。成長環境中,紅、粉紅,是十足女性化,黑、藍才是男生正宗色彩,咖啡、灰色是中性化了,至於黃色,我僅有少少幾件,買了也非常少穿,因為皮膚又黃又黑,穿上黃上衣,臉跟衣服彷彿都變成黃色系,這時顯得臉色更蠟黃。 我喜歡紅色,約莫源於童年,紅色帶來的喜氣洋洋。 春聯紅色,寫上濃黑的書法,紅與黑各自煥發,猶在冬末春回時光,顏色的對比隱約象徵了。紅包當然紅色,抽開箋口,到底幾張啊?在千元大鈔尚未問世以前,紅包裡頭最好都是百元大鈔,才能算得上過年。 國旗紅色,從后湖村垵湖國小冉冉上升時,我仰頭再仰頭,滿身熱血與國旗一樣不停上升、飄舞。 昔果山泥土很紅,收成花生時,滿滿的果實中紅土黏附,水煮、曬乾,成為過冬零食,花生殼上頭,印上隱約的紅色泥線,我有幾次凝視殼之紋路,彷彿船隻,而我們、一夥玩伴也多次就著小池塘,丟灑花生殼,它們浮浮沉沉,不多時消失於水中,這時候我想像它們成了潛水艇。 還有蠟燭,常年點燃於香案兩側,我喜歡燭淚滴灑,一滴一滴,像累積的心事,說或不說,都會成為一節一節。懸掛三合院大廳下的還有添丁燈,那些習俗不因為我懂了就不掛,而經常在我懵懂時候,看著燈一個一個懸掛,而後才知道其中有一個是屬於我的添丁燈。當然也是紅色。蠟燭從中點燃,核心暖洋洋,外頭的畫布靜靜地紅。 讀王錦芬〈金門紅〉,童年影影綽綽來到眼前,關於紅的往事。〈金門紅〉寫錦芬母親對於「番仔紅」的喜歡與執著,屬於紅色的敘述,「做粿的過程,就像一場虔誠的祭祀儀式,前三天大人不可打小孩,家中必須說吉祥話,就連不小心打破碗都要用紅紙包起來」。我已經忘記細節,或者我家不曾如此謹守禮法,尤其「不可以打小孩」。打罵教育是從小逆來順受的事情,我倒是記得母親要我撿木麻黃果實,它們長得蜂巢一般,沾上番仔紅印在發粿上頭,「發」加上「紅」,十足喜氣。 製作發粿、年糕、紅龜裸,屬於婦女的事,我負責的就是聽話,上山、尋荒野小徑耙草。木麻黃、相思樹,最好、燃燒力最旺的該屬松樹與松果,尤其幾粒松果丟進灶頭,它們燃燒的模樣有如木炭,燒到渾身通紅,依然盡責地散發大自然賜予的溫度,而今回想,我無法寫出王錦芬的〈金門紅〉,除了男女有別、分工不同以外,該也是頑性太大,母親無法交付細軟,於是王錦芬「番阿紅的顏色,有點像防空洞上的日日春,空心細綠花莖拖著粉紅色臉頰猶如嬰兒」,便只能屬於王錦芬,吾等「臭男生」,幸好還可以滾紅蛋。 王錦芬寫著,「好不容易終於等到我上小學了,在課桌上滾著兩顆紅蛋在班上都可以炫耀好久」。難怪可以炫耀,我才一顆哪,從桌面這頭滾到那頭,約莫兩尺,雞蛋為橢圓、不規則,經常半路岔出,如果手腳不夠快,雞蛋滾落地上,蛋破了可以食用,便沒有辦法再滾第二回了。 我每每想起滾紅蛋這一幕,哥哥姊姊在教室外頭盯看,我哈一口氣,把蛋投擲出去,它左右搖晃,幸而還是依循著記憶的線條,被我在此刻,穩穩接住了。
-
續唱花崗石縫中的文學之歌
《金門文藝》自二○一四年復刊迄今,已匆匆走過十載寒暑,一路走來沒有大風也沒有驟雨,編輯群相處愉快,投入參與的每位夥伴胸中自有一片陽光,這道陽光照亮了《金門文藝》前進的路程,也增添了我們連續跨步向前的勇氣。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無怨也無悔。 這個時代在國內發行純文學雜誌刊物,普遍認知八成都是虧錢的投資生意,能夠繼續支撐辦下去的力量,除了時間、人力、財力外,更重要的是一個堅定的信念,告訴我們《金門文藝》不是生意,而是理想。生為金門人,自認為辦一份足以代表金門地方文學門面的文學雜誌,應該是金門知識分子的時代使命,文藝編輯群有了共同的想法,不計名利,樂於奔赴完成這項使命,讓我深受感動。經營企業數十年,明白一個企業的成功,團隊裡必須要有一隻肯走在前面的領頭羊,方向確定之後,在各個崗位上默默奉獻,一步一腳印,完成自己負責的工作任務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金門文藝》十年來,在全國各大書店上架公開展售,每次踏入書店,我總會去尋找它的芳蹤,有些時候發現它被放在並不顯眼的冷僻角落,靜靜等待知音的出現與青睞,不覺我見猶憐,畢竟在這個年代願意走進書店,肯駐足在文學雜誌書架前端詳翻閱的文人雅士,已是日益減少。 回想起二三十年前,我公司所在的台北市師大路,短短百來公尺就有五家書店,規模也不小,如今只剩下「全國最便宜」的水準書局與屈居在地下室的二手書店(華欣書店),太多電傳媒體資訊佔據了大眾的目光和聽覺,堅持以紙本閱讀的朋友,似乎成社會上貴族的少數看倌,捷運公車上偶見捧書閱讀者,則必肅然起敬,升起恭敬之心,也隱含著同溫層的相惜之情吧! 進駐在全國書店角落的《金門文藝》,有時會收到讀者知音的回饋,他們的來函肯定《金門文藝》出版文章的水平、編輯內容、插畫、配圖乃至雜誌版面設計的精巧用心,當然您的訂閱、以及捐款資助的愛書人,更是帶給我們最大的實質獎勵與精神鼓舞。 時間是人生的一道檻,無論是經營企業、婚姻,或是任何關係,因時間而產生磨損在所難免,熬不過的則悄然消逝於眾人視線之中,市場的現實與人性的涼薄,其殘酷與嚴苛不喻可知;如今《金門文藝》已堂堂邁入十周年,這不足A4見方的雜誌,承載著許多金門藝文人的直爽熱忱。十年前,從長慶兄手上接下這個重任,便一股腦栽進復刊雜誌,這份傻勁,十年前如此,十年後依然如此,我們將繼續灌溉呵護這棵長在石縫中的小樹,也希望不負長慶兄所託。 特別感謝孜孜矻矻的編輯群夥伴,在個人工作之外,還要肩負投稿催稿校稿版面設計鋪貨上架等等重要任務,不管有多繁忙,十年來從未斷刊過,委實不易。祝願與《金門文藝》相識相惜的你,都能感受到這歲月淬鍊帶來的厚度與溫度,人生成就了文學,文學則豐足了我們的人生。(稿費捐金門家扶)
-
城堡與碉堡
近日遊覽了英國的愛丁堡的城堡、溫莎城堡及克羅埃西亞的札達爾(Zadar),杜布羅尼克古城(Dubrovnik)等。又在魁北克遇見聖勞倫斯河畔居高臨下的一整排古炮,或許是模擬昔日英、法兩軍爭奪殖民地的陣勢。讓我突然想起,故鄉環著海岸線建立的雄偉碉堡,有的碩大無比,有的極為險要,可以想見當年駐軍構築工事的辛勞、汗水與智慧。但在海浪無情日夜沖刷下,若無法適度維護,可能在海水長久侵蝕下潰散敗壞。因此,似可將碉堡建設成一處「碉堡園區」,供後人憑弔。要特別強調的,建立「碉堡園區」,絕不是讚揚或歌頌戰爭,著眼點在保存歷史遺跡。 來說拜訪的城堡,先從札達爾說起,這裡瀕臨亞得里亞海,是歷史悠久古蹟豐富的古城。近來更以海邊的海風琴聞名,成了遊客前往遊覽的城市。我四處閒逛,走上了一段城牆,城牆不高,但仍可極目遠眺城市風景。讓人印象深刻的,從城牆上俯視一些廣場的咖啡座,在周圍古典建築及教堂尖塔的襯托下,產生一份格外特殊迷人美感,是善於利用環境的安排。而杜布羅尼克古城位於克羅埃西亞國境最南端。我曾說「杜城是依海而建的岩石古城,氣勢雄偉固若金湯。城內有一條約300米長的史特拉敦大道,盡頭是一座鐘塔,一旁還有不少教堂及古蹟。大道兩旁的窄巷依地勢向上建起石階,巷弄內成了餐廳酒吧麇集的場所。海邊對岸,聚集著景色絕佳數量眾多櫛比鱗次的白牆紅瓦屋舍。又有纜車直達這些屋後聳立的高山,可俯視著古城及海景。」除了城牆保留完整,沿著海岸而建,可謂易守難攻。更可貴的,這古城不僅僅是一座古蹟供人憑弔,且庶民活生生地在這裡過日子、做買賣。 英國遊覽了兩處頗具盛名的城堡,愛丁堡的城堡建立在愛丁堡市內最高處的岩盤上,峨然矗立,氣勢雄偉視野極佳。進得大門,需經一段上坡石板路,還有一道閘門。堡內所有圍牆及房舍以土黃帶有黑斑岩石構築,高峻堅固巍然屹立,讓人有堅不可摧之感。最上端設有半月型砲台,且每個射口置有大砲。由於城堡位處愛丁堡的制高點,因此,城堡內任何位置俯視市區都有迷人的景色。再說溫莎城堡,想當初堡址也是特別選定位於高處的山丘上,具有掌握先機易守難攻的特性。目前城堡已成為王室官邸及周末住所,同時,國家宴會及官方的接待也在此舉行。我曾參觀了數個接待大廳,布置富麗堂皇,牆上掛滿大幅人物繪畫,也參觀了以1比12的縮小比例製作的瑪莉皇后玩偶屋及聖喬治教堂。因是王室居所,有專人管理,堡內顯現出一副莊嚴明朗整潔的氛圍,且有禁衛軍站崗維護治安,但城堡該有的砲台等防禦工事已少見。可以這麼說,城堡在各地的旅遊業皆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熱門的城堡每日還限制參觀人數,參觀前得提早在網路訂票。 其實,城堡與碉堡都是防禦工事,只是規模大小不一樣而已。記得昔日手足三人經常提著畫袋、水壺走遍海邊,甚至,遠至小金門。在原野寫生,遇見碉堡無數。當見到被荒廢或被海浪侵蝕掏空毀壞的碉堡,就心生惋惜。若能請專家評估規劃可行性,成立一處「碉堡園區」,不但保留了史蹟,也充實了家鄉旅遊內容。
-
蔡榮根 一步「登天」
蔡榮根先生是金門的異數。他學的是土木工程,兼精通的是文史,文筆洗鍊,樸質無華而又有韻味,引人入勝。這就是到位,不飾雕琢。因此他2021年出版《狼煙未燼》一炮而紅,成為媒體爭逐的寵兒。 他之所以寫這本書,以我個人的揣想,可能是感懷高中國文老師劉昉的師恩。我在金門高中讀書時沒被劉師教導過,只是耳聞他是一位將軍,曾官居武漢警備司令,大陸撤守渡台之後,因派系問題而投閒置散,屈居黌宮以渡餘生。 劉昉是桂系的一員將軍,當年統兵萬千,叱吒風雲一時,這些都成為過眼雲煙,只有執教金門高中那幾年,學生百千數,卻教導出一位英才蔡榮根,在畢業幾十年之後,為了蹈尋恩師的戎馬生涯勝績,精心爬梳歷史,從而點出蔣介石之所以丟掉大陸之故,這是《狼煙未燼》一書的誕出。獲得歷史學家許倬雲的肯定,文學家白先勇的加持,因此洛陽紙貴。 蔡榮根一出手就不凡,驚動了書市。他的文筆與卓識被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看見了,認為以一位土木工程的結構技師,而有史才、史識與史筆,文章寫得跌宕起伏,讓人讀了如飲醇酒,不覺自醉,遂主動邀他寫一本專業的科普書籍,這就是《尋找安全的家》新書發表的緣起。承他邀請我參與盛會,分享他的成果與喜悅。 他的《狼煙未燼》出版後,我本來想寫一篇「蔡榮根的文字結構力學」以紀勝,以因緣不聚而未果。如今適逢他新作發表,「蔡榮根一步登天」於是因應而生。他只出版過一本文史書就獲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青睞,可見蔡榮根登天有術,豈是等閒之輩。 蔡榮根是台大工學與南開經濟學跨領域的雙料博士,晚歲出其餘緒跨足文史,一出手就頭角崢嶸。我曾勸他再去讀一個文學博士學位,就可以成為「蔡榮根三箭頭」,金門無人能出其右。 蔡榮根是一位土木結構技師,我從《狼煙未燼》一書中,認為他同時也是一位歷史的結構技師。蔣介石之所以丟掉大陸,是中原板塊與廣西板塊擠壓的結果,發生了七級的大地震,把南京的樓台震垮了。 按照蔡榮根的說法,超過30年的房子就是老屋,需要都更。蔡榮根說台北市完成都更要300多年。南京的樓台34年也算是老舊房子,同樣需要都更,它只花了四年時間就從南京都更到了台北。 眼下他又從地理學的結構來探討房屋,他說台灣在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地震帶,兩個板塊一擠壓,時常發生地震,晚近以921集集大地震最為驚心動魄,造成無數生命財產的損失,所以他以專業的知識,深入淺出的文筆,教購屋者怎麼趨吉避凶之道。這是《尋找安全的家》一書的由來。 蔡榮根《狼煙未燼》與《尋找安全的家》,看是兩本書,其實是二而一脈絡一貫,一體的兩面。蔡榮根沒有說的,我來幫他發揮。俄烏戰爭已打了將近三年了,中東的以哈戰爭也打了一年多。兩場戰役都打得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從新聞畫面看,火箭精準打擊所到之處,人民死傷枕藉,房子瞬間灰飛煙滅,讓人怵目驚心。 兩岸的戰爭似斷而未斷,所以蔡榮根才說狼煙未燼。這樣的不確定的因素,就像隨時可能地牛翻身一樣,誰曉得那一天狼煙又起,兵燹又燒?這樣的歷史大地震,跟地理的大地震同樣不可捉摸,震垮的可不是只有房子,試問:「我們到哪裏尋找安全的家?」
-
返鄉的理由
遊子回家鄉,本是天經地義、再順理成章不過的事,無需任何理由。然自高中畢業首次離開故鄉金門起,考量臺金間交通、個人在外升學、工作等因素,我每次返鄉都賦予一個或多重能說服自己的理由。 離鄉最初幾年,時值戒嚴,返回金門故鄉,出入境證申請,名正言順寫上「探親」兩個大字。返鄉的理由夠冠冕堂皇,因為那些年父母親都居住在戰地金門。 父親離世後,母親長住台北,返鄉的理由,由私轉公。曾經有幾年,金門空中大學每月一次面授教學,成了返金的重大理由。 近二十幾年來,我們往常居住的瓊林古厝成了國家公園的民宿,返鄉的理由,出於懷舊、想念家鄉。稍積些時日沒返金,常驚見母島日新月異,景物翻新。返鄉的理由之一,是要對故鄉的發展做最及時的掌握。 今年十一月返鄉,幾位好友邀約下成行。一行好友,僅我是金門縣籍,對金門遊歷,各懷理由。有人想更深入認識金門這塊寶地的文化景物;有人想呼吸一下金門清新的空氣和享受一下金門寧靜的世外環境;有人想到金門走走,藉以紓壓解憂。 同行八人中,有位七十來歲的金融界先進,在金門服過一年的大專預備軍官役。他一生懷念金門當兵的日子,把金門當作第二故鄉,日夜思念、懷念。 這位在金門服過義務役的蘇董事長,剛退休後的幾年,因為太想念金門刻骨銘心的日子,幾乎年年都設法「返鄉」,親近金門的人物和景物,以慰思念之深情。 就我所知,許多「老兵」,和蘇董一樣,一生眷念軍管時期在金門服兵役艱苦卻光榮的歲月,甚至,內心深處默許自己是「金門人」。 我有不少曾到過金門服兵役的好友,知道我來自金門,都特別激動、興奮。他們似乎早已將那些年在金門前線服役,所遭受的苦難和冒險,都一一化成一串串最甜美的回憶。 他們都對金門勾起了另一種不足為外人道,一生鎖藏在內心深處的「鄉愁」,把我當成知音,一吐為快。我也樂於傾聽,在懷念深處,我們成了知己,唱和出對金門情感共鳴的旋律。 此次金門行,蘇董旅途上沉靜寡言,彷彿近鄉情怯,又彷彿陷入懷舊的漩渦。若開口,句句聲聲都是懷舊的口吻:「我們能不能上太武山走走?」「我們會不會經過小徑?」「我很想到位在成功一個軍事要塞去看看還在否?」 原來,這些都是蘇董當兵駐守過的地方,事隔五、六十年,記憶被思念日夜磨練得清晰如新。回到金門,導遊小姐介紹下,才知有項老兵召集令的獎賞活動。 蘇董手捧著酒和禮物,雙眼泛著喜悅和感激交織成的淚影,一臉好像寫滿了:「感謝金門縣政府的溫馨美意,溫暖和甜蜜我在金門當兵那些日子的記憶。」 此次返鄉,原本是好友的隨興遊覽,豈料,陪蘇董這位「金門老兵」,重溫過往服兵役的記憶點滴,換來大夥都不太敢置信「老兵返鄉記」的驚喜,為此行掀起一波始所未料的高潮。 返鄉的理由,有時還真是計畫趕不上變化,人算不如天算。
-
迷人的創作
說不上來為什麼,一直挺著迷取材東北的相關創作。或許它與我成長的家鄉金門有著截然不同的人文色彩及地理景觀,又可滿足我對外省父親那段遙不可及的少年背景詩一般的想像,在環境強烈對比及精神情感依附的追尋下,促使我想去接觸這些作品,也或許僅僅只是沒來由的單純喜歡。 從早期蕭紅的《呼蘭河》傳,莫言的小說集,到新生代作家雙雪濤、班宇、鄭執所描繪的文學作品,還有紀錄片及電視電影等,尤其是探討底層人民面對生活直擊人心的真實情感及各種人性的顯露,不帶批判及說教,也沒有造作賣弄的文藝腔,純粹只是聚焦人物關係及事件推展的那類作品。 紛飛的雪景,嚴寒的天候,一口濃厚的北方口音,那些遺忘的紀錄片名,人物主角有著不同個性及命運,超乎你所經驗你所想像的,卻那麼真實又毫不遮掩的出現在你眼前,總是叫人目不轉睛的注視著。拜網路科技之賜,我得以跨越時空距離,一部一部看下去。紀錄片以外,如去年上映的懸疑劇《漫長的季節》,導演辛爽拍攝手法及敘事結構皆帶有強烈的文學色彩,故事背景鎖定在東北一座虛構的小鎮,他成功運用一起碎屍案,連結一群小人物的命運,隨著各自身分的轉變,交織彼此二十年的悲歡離合及愛恨情仇。范偉、秦昊、蔣奇明等演員以內斂出色的演技演活了一群東北人的故事,細膩的鏡頭語言,也帶出殘酷的人性及一個深沉的時代。 還有早些年看了三遍的《哈囉,樹先生》,這是一部充滿象徵意義的中國電影,影片以幽默悲涼的人物性格,講述一個東北小鎮邊緣人的遭遇。王寶強飾演的樹先生,本身帶點荒誕色彩,他神一般的演技,讓人佩服不已,超越了他演過的角色,加上劇情的鋪陳,完美地刻畫人性深處的脆弱與掙扎。樹先生經歷的所有事情,包括家人的離世、朋友的疏離,甚至與愛情的擦肩而過,都讓人感受到小人物在命運面前的無力感。最後一幕他雙手不由自主的扭動慢慢走在被雪覆蓋的小路上,顯得特別有張力,也深深感染著我,令人回味無窮。雖然故事遠在他方,但王寶強將樹先生刻劃的活靈活現,一個眼神,一句對白,總讓我想起了每個村裡似乎也有個像樹先生一樣滑稽又令人同情的小人物。 我向來喜歡看獨立電影,如中國導演賈樟柯、婁燁、耿軍等。2024年婁燁在金馬獎取得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等大獎,耿軍執導的最新作品《漂亮朋友》也再度引起關注,榮獲金馬獎多項提名及獎項。雖然至今還無緣見到這部詮釋東北中年同志追求愛情的影片,但看過他早期的《錘子鐮刀都休息》,留下深刻的印象。出生於東北的耿軍,擅長以底層人物的視角,講述生命中的無奈、掙扎與希望,並習慣選用素人演員,他的電影多以故鄉為背景,展現城市進程中被邊緣化的人群與文化……。 當然不只是中國東北,還有來自許多世界各地的精彩文學及影視創作,使你的精神追求有了一個豐富瑰麗的探索及慰藉。
-
「禮讚黃埔建校百年紀念特刊」新書發表會側記
中華民國113年11月12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159歲誕辰紀念日。陸軍官校專修班校友會為紀念陸軍官校建校百年暨國父誕辰,特於當天上午十時假英雄館舉行「禮讚黃埔建校百年紀念特刊」新書發表會暨國父誕辰紀念大會。筆者以陸軍官校專修班校友及特刊作者之一的身份參與盛會,特記述一、二,以資紀念。 陸軍官校專修班創立與沿革史:民國44年左右,隨軍來台之軍士官大量離退,基層幹部缺員嚴重,新制官校在台復校後,因訓期長達四年(大學學制),人數也少,難以符合部隊幹部退補需求,故由陸軍各兵科學校成立專業軍官班,稱之為「候補軍官班」,招訓部隊優秀士官兵及社會高中程度青年,實施短期專業訓練,結訓後以少尉或「專業准尉」任用,作為補充基層幹部的重要來源,社會青年服役三年,因役期較短,難以累積成果與長留久用,由於退多留少,對培育中層幹部實質效益不大。 民國54年12月4日,國防部長經國先生在三軍軍官學校教育座談會中指示:「候官班最好由官校統一辦理,名稱亦可研究更改。」55年6月8日,陸軍總部將各兵科學校之候補軍官班易名為陸軍官校專修學生班,正式納入學校組織體系;之前由各兵科學校自行培訓者則依序改敘為專修班1至12期,以示所有軍官皆系出黃埔,同根同源;民國55年11月17日起招訓之學生核定為第13期。專修班同學源源不斷地投入軍中,不僅鞏固了當時軍隊的基層,為國家的建軍備戰做出了極大的貢獻。72年11月10日,在專修班第56期畢業後,即結束招生,改由陸官「專科班」接棒;當年為因應部隊退補需求,適時有效完成陸軍基層幹部補充之使命,專修班至此也光榮走入歷史。 本於「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理念,專修班同學為了凝聚熱愛中華民國的初心,於民國110年正式成立陸軍官校專修班校友會,前後畢業同學36589人,迄今,各期校友已有萬餘名歸隊於校友會的旗幟之下,誓言秉持黃埔精神,舉「撥亂反正」之旗,挺身於對抗任何橫逆亂象的最前線。時逢黃埔建軍建校百年,回顧世局跌宕起伏,專修班校友會編撰了「禮讚黃埔建校百年紀念特刊」,追溯這一甲子的滄海桑田,探索曾經走過曲折幽迴的黃埔故事,也體現了身為黃埔人始終遵循「精誠團結」的歷史軌跡。 特刊的編撰是由一群專修班前後期的學長及數位三軍院校畢業學長們的熱心參與,從徵稿到彙編成冊,時間僅只半年左右,實屬不易;33期的方擎國先生擔任總編輯,辛勞備至,應居首功。72位作者,除了發刊詞以及軍中老將與同為專修班出身的立法院長韓國瑜的嘉言賀詞,全冊計分:黃埔百年.頌讚拾穗;訓練中心.軍旅殷始;黃埔精神.生命鑄型;文化創意.拓展藝術;戎馬情懷.英雄圓夢;官校榮耀.生命淬礪;公益生活.自強不息;創業積德.教澤廣被;倥傯歲月.堅忍毅力;生命汩動.禮讚彩影等計75篇文章。並附有陸軍軍官學校專修班校友名人錄,專修班校友會發起人及各期會長及第一、二屆理監事名錄,中華民國陸軍官校專修班校友會大事紀要,特刊助印徵信芳名錄以及編後語。誠如編輯顧問曾德堂學長(政戰學校正15期)所言「全書內容文采豐富,有血有淚,感人肺腑,成就非凡。」 新書發表會現場將星雲集,人數爆棚,主持人方擎國先生簡介編輯的心路歷程、介紹作者的璀璨人生故事、聆聽讀者回饋、合影及簽書會;休息10分鐘之後接著辦理「國父孫中山先生159歲誕辰紀念大會」,行禮如儀後全體合唱國父紀念歌、勇士進行曲,整個活動在黃埔校歌的歌聲中畫下完美句點。
-
AI樂觀主義和AI悲觀主義
2022年11月ChatGPT問世以來,大型語言模型(LLM)引發的社會衝擊已遠超過過往所有其他的科技創新。這項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更深刻影響了人類對知識本質的認知。短短兩年來,我們目睹了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各大科技公司紛紛推出自己的AI模型、AI社群蓬勃創立、創投資金大量湧入、各國政府積極制定AI政策。這種快速演變帶來的不只是技術革新,更包含了深遠的社會、經濟和倫理影響。更重要的是,這些變化並非孤立發生,而是彼此交織、互相影響,形成了一個高度複雜的社會變遷網路。 對此,社會上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觀點:AI樂觀主義和AI悲觀主義。我把OpenAI第一位投資者Vinod Khosla作為AI樂觀主義的代表,他近日發表在Times雜誌的文章「AI將重新定義人類的意義」可視為AI樂觀主義的宣言式主張;另外,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也是人工智慧先驅的Geoffrey Hinton對AI發展的擔憂則代表AI悲觀主義思維。 Khosla描繪了AI烏托邦的願景,而Hinton則對AI可能導致人類社會的災難憂心忡忡。Khosla將AI視為一個可預測和可管理的系統,認為只要有適當的政策引導就能實現AI造福人類的美好願景,Hinton則質疑AI系統的可控性,因而擔心AI會發展出超越人類的智慧而失控。 Hinton和Khosla的觀點都顯示出理性主義系統思考的侷限性。兩者都試圖將AI系統簡化為線性因果關係,忽視了其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 笛卡兒在1637年所出版的《Discours de la methode》開啟了近四個世紀理性主義的系統思維。從理性主義的觀點來看,系統作為一群子系統的集合,其內在的特性獨立於外在環境的影響。系統的內部結構是可解析的,每個子系統可以獨立地被觀察、分析和理解。整體系統因而可以被理解和掌握。這是理性主義系統思考的第一個概念。 理性主義系統思考的第二個概念認為系統具有可預測性。數學家拉普拉斯說:「我們必須將宇宙萬物目前的狀態視為過去狀態的結果,同時也是未來狀態的成因……沒有甚麼是不能被確定的,未來就如同過去一般將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理性主義系統思考在線性的科技發展和穩定的社會中可以運作得很好,因為系統被視為一個具有恆定結構和行為的整體。然而當外在因素發生急遽變化,傳統的理性主義的系統思考就會陷入困境。例如ChatGPT問世後專家的社會變遷趨勢預測。 AI所展現出的智慧和解題能力,並非來自大型語言模型對人類語言的完整理解和精確控制,而是源於數以千億計的參數在訓練過程中形成的複雜互動網路。它們的行為模式具有湧現性(emergence)與不可預測性,這與理性主義期待的可解析性和可預測性大相逕庭。 AI系統與人類社會的互動形成了一個更大的複雜系統。當AI生成新的內容,人類隨即對其反饋,這些回饋又被納入AI的演化循環。在這個動態過程裡,AI系統與人類社會相互影響、共同演化,系統的邊界變得模糊,內外環境持續交互作用,這徹底突破了理性主義將系統視為封閉系統的框架。 面對如此複雜的現象,我們需要跳脫理性主義系統思維,採用更具包容性的複雜系統思維。這意味著我們要接受不確定性、非線性和湧現性作為系統的基本特徵,而非將其視為需要被濾除的雜訊。 ChatGPT的智慧並非從簡單的神經元的智慧疊加而成,AI與人類互動模式也不是簡單的AI功能疊加或參與人數疊加而成。AI與人類社會形成一個動態相互回饋系統,彼此適應演化。這個系統具有不確定性和非線性特質,系統邊界模糊,內外環境交互影響,難以準確預測發展路徑。 未來AI社會發展,將如同迄今的AI技術發展一樣,不會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過程,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複雜演化歷程。對此,我們需要一種更具包容性的系統思維,在樂觀與悲觀主義之間尋找態平衡點,既看到機會也關注風險;理解AI將與人類社會共同演化;承認不確定性是系統的基本特質,而非需要消除的問題;採取適應性管理策略,而非追求剛性控制。只有有擁抱複雜性,包容多元聲音,讓社會自發地湧現群體智慧,我們才能在AI時代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金門村史之先睹為快
一年半前(2023年5月29日)我寫過一篇〈金門村史的海外連結〉,統計金門縣文化局自2016年至2022年先後完成了43本金門村史,蔚為大觀。其後,2023年10月金門村史又推出5本,今年(2024)還有6本問世。合計九年一共出版54本,突破了彰化縣「大家來寫村史」已出53本的紀錄,成為全臺灣完成村史寫作最多的縣市,真是可喜可賀! 由於今年金門村史的新書發表會訂於12月14日才要隆重舉辦,在此之前暫不對外發售,那我該如何先睹為快呢? 我之所以想趕快看到2024年的6本金門村史,倒不完全是為了滿足我個人的渴望,另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我指導的研究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眾所周知,金門是個歷史悠久的僑鄉,歷來即有移民海外(尤其是南洋)的傳統,金門幾乎各村都與海外有所連結,也形成了金門村史的一大特色。這麼有特色的村史,不僅可以為金門當地認識自己所用,也可以為海外華人移民研究提供珍貴素材,因此我鼓勵成功大學中文系馬來西亞籍的研究生林安萱撰寫《〈金門村史〉叢書中的馬來西亞書寫》,做為她的碩士學位論文。 安萱家住馬來西亞柔佛州,父母親祖籍廣東汕頭與潮州,她算是華人移民的第四代,雖然與金門並無地緣、血緣關係,但由她來進行馬來西亞與金門的關係研究,仍然是具有優勢的。 話雖如此,關於金門與馬來西亞之間人口的移動和相關文獻紀錄,哪怕是資深學者要著手進行爬梳,也得煞費苦心,更何況是年紀輕輕的安萱。她撰寫這篇學位論文工程之重、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我曾經看到她面對浩瀚書海而陷入不知從何下手的困境,暗示過她不妨考慮換個輕鬆一點的題目來作,不過她倒未接受我的勸告,仍然繼續埋首於金、馬兩地大量的文獻資料之中,並且拿出初生之犢的氣魄,在「202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勇敢地宣讀了她部分的研究成果:〈金門縣金城鎮與馬來西亞的交互關係──以《金門村史》叢書為例〉一文。 在這一單篇論文裡,安萱從48本金門村史中找出隸屬金城鎮者有10本,10本之中有關於馬來西亞書寫的佔5本。她對照第16冊《泗湖屐痕》、第41冊《歐厝村史》的內容,將這兩村歐姓、歐陽氏族與馬來西亞柔佛州「龍引」(龍引港又稱「歐厝港」)當地金僑的交互關係進行了有效的梳理。同時,她也援引《金門縣志‧華僑志》的記載,為第23冊《庵前村村史》補充了書中提到的金僑葉漢水在馬來西亞擔任「巴生閩南公所」會長、創辦巴生華僑中學與遺產捐贈等更多寶貴資訊。因此,安萱得到特約討論人安嘉芳教授和現場多位金門文史專家前輩的不少嘉勉。 就在安萱學位論文即將完成之際,她突然得知《金門村史》叢書由48本增至54本,但卻買不到這新出的6本,而其中第49冊《珠山村史》、第52冊《小西門村史》也都屬於金城鎮,小西門戴氏家族的出洋客又多移往馬來西亞柔佛州,即便只是為了上述單篇論文的修訂,她也非得趕快掌握新書不可。 偏偏今年金門村史的新書發表會還得再等一個多月,這該如何是好?我聽從金門好友的建議,直接找村史作者們商借樣書。幸運的是在我發出求助訊息的五天之內,6本新書陸續都從金門快遞到了臺南,讓我得以先睹為快,當然更重要的是及時化解了安萱的燃眉之急,我真是由衷感謝金門村史作者們的慷慨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