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席拉的雇主
收到新北市、桃園市就業服務商業同業公會聯合出刊的「外勞資訊」2018年4月刊,看到「勞動部設置外勞保護網」的政令宣導,讓我想起一些有關外傭遭遇的種種情況和問題。 2015年6月23日,為了讓母親的「阿茲海默症」獲得比較好的醫療照護,將他接來板橋常住、在榮總門診治療。2016年4月住院期間,晝夜顛倒嚴重,照顧的家人已難以招架,必須尋求助手,11日,開始僱用看護至今。現任看護是菲律賓籍的「瑪莉莎」,經常於帶老人家外出活動回來,談到幾位外傭在雇主家受到的不良處遇,聽了令人同情與不平。 這是眷村改建、千餘戶的大型社區。社區內雙向的環村道路全長約六百公尺,兩側花木扶疏,適於健走、散步;中庭有如小公園,靠東邊的操場,提供居民晨間跳舞、做體操、打拳及兒童嬉戲等活動;操場邊設雙人椅二十餘座,閒著沒事或養病的老年人及其看護經常五、六人聚集一處,越南語、印尼話及菲律賓腔的英語或方言夾雜其間,若是用我們的國語交談,定是不同國籍者,嘰哩瓜啦,猶如市集般喧嘩;所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何況是四千人左右的住戶,在他們閒聊是非中,有些家的雇傭關係或家務事幾乎全曝了光。 某陳姓人家,請了位印尼傭來照顧中風的老媽媽。說是擔心看護「變壞」,不准她使用手機,不准她與人交談,不准這樣、不准那樣,處處設防,樣樣設限;加上老人家疑心病重且有健忘症,每天都說掉了東西,不時責備看護偷她財物,甚至拿手邊的物品丟她;她初來乍到,受盡委屈又投訴無門,在同鄉引導之下,跑了!另有外來購屋〈非軍職的一般民眾〉、七十開外的某君,據聞頗富有,用自己名義申請看護,實則是照顧他的孫子,深怕她閒著,每天不停分派家務,中午也片刻都不給休息,操得她精疲力盡,五天,佣人就請仲介幫忙換老闆〈雇主〉;此君行徑,為富不仁。 菲律賓籍的席拉〈Shiela〉,在雇主家的遭遇頗讓人同情。她照顧一位中風的婦人,男主人購買外食時分作三等,例如,自己是排骨或雞腿便當,太太餛飩麵,看護是清湯掛麵,而且,有時要她自費買餐食;更不可思議的是,某家看護自製餐盒,分享給席拉和舍下的瑪莉莎,內容豐富,滷過的五花肉、豆干、蛋及二樣青菜,瑪莉莎吃完清洗畢,看了LINE,對我說,「席拉好可憐,太太不讓她吃那個餐盒,說要留給先生吃。」僅此二端,即可見這對夫婦是如何惡質。善良且膽子小的席拉,擔心失去工作或害到雇主,不願向仲介公司或勞工申訴專線投訴,忍著委屈度日。 有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若就前述幾位外傭雇主的醜陋行狀,缺乏對人的基本尊重,且少了幾分人性,很另類,是「最美風景說」的反面教材。
-
慈祥之外,必有幸福
詩魔洛夫仙逝,海內外藝文界同聲哀悼,在陣陣追思之下,最是難過的當屬陳瓊芳老師與家人。 我是個新詩的門外漢,談到陳老師,似乎與詩魔又更近些。想起很久很久以前,為了雜誌編務,我打越洋電話到加拿大向洛夫邀稿,接電話的是陳老師,當我報出姓名與原由時,陳老師一邊請洛夫聽電話,一邊關心的問我,「最近有否與樹清連絡啊」,這份關心,句句顯露著一份長輩對家中子女的關懷,讓電話這方的我,深深感到樹清真是幸福啊。 也不知道何年何月,但卻是記憶猶新,那一年出差到台北,很巧的,楊媽輝老師、根陣不約而同來到首善之都,原來是他們與樹清相約到洛夫家拜訪,邀我一同前往,老實說從頭到尾,我一直想像那次純粹是師長與晚輩間的用膳而已。 在洛夫家吃了一頓香噴噴的飯菜,席間,楊老師冒出一句話「好像是說他自己也要當洛夫乾兒子」,楊老師是性情中人,非常有趣,當天我們在主人慈祥招呼下度過美好時光,而這句話讓我想起在楊公館時,有一天,楊老師突然說要認樹清、根陣當乾兒子,包括我在內,我開玩笑的說「老師您只大我一歲而已呢。」現在想想,就是這樣感性,楊老師也開始寫起新詩,體壇名師變成新詩名家,其來有自。 吉年的一陣風,瓊林大展風華,洛夫一行人來到金門參與盛會,那天的金門文質彬彬,而瓊林更見熱鬧,這一天,我小小的做個東,請洛夫與各位前輩吃個飯,只記得在某個餐廳訂有二桌,到底有那些前輩參與幾乎都忘了,但這一幕畫面卻始終記憶猶新。 一開始,洛夫向大家介紹國治與樹清是陳瓊芳老師的乾兒子,席間,國治不時貼心的幫陳老師夾菜,陪同洛夫與陳老師用膳的樹清顯得很乖,但依然不時冒出一些雋永的話題,這一幕溫馨的畫面,似乎是讓昔日莊敬路之約原貌重現,真是一首美美的詩啊,詩魔是如此的親近,陳老師是如此慈祥,讓人看到國治與樹清滿滿的幸福。 與詩魔洛夫同桌,讓人感受到一位長者的風範,詩人留給這世界的詩作是永恒的,而留給這座島嶼的情懷也是永恒的,這當中,有著陳老師、國治、樹清對他老人家滿滿的思念,有著諸多鄉親前輩對他老人家滿滿的懷念。 詩魔的才華洋溢,時時寫出不朽的詩作,在舉世一陣陣不捨的哀悼中,我們樂見江山代有才人出,在陳老師慈祥的關懷下,金門才子張國治與楊樹清,滿滿的幸福之外,讓人期盼有著更好的作品出現。 有著厚實如山的詩作,詩魔不曾離開大家,因為不曾遺忘,詩魔永遠與大家同在。有朝一日,我期待能再打通電話,向詩魔邀稿,接電話的依然是陳老師,再聽一次她老人家對樹清滿滿的關懷,滿滿的愛,沉浸在如此慈祥的關愛中,我們期盼有著才子有著令人驚艷的作品再現。 詩因為有溫度,讓人讀懂,人因為有真情,讓詩活現。小小的門外漢,胡謅幾句,藉由浯江夜話一隅,道出對詩魔的敬重與懷念,道出對這座島嶼的真誠。
-
來自大嶝島的兩封家書
民國79年11月,我第一次登上金門島,進行金門民間文學的田野調查。因緣湊巧,認識了熱心助人、人稱「臭屁叔」的林火才先生,從此成為長達二十年的忘年之交。 民國100年5月,林老先生病故,當年我曾特地前來金門追悼,並在他兒子、媳婦的同意下打開了他留在人間的一口戲箱子,發現箱子裡有他各種重要物品和兩封別人的家書,我記得它們都是從福建廈門大嶝島的陽塘村送出來的,收件人分別是金湖鎮夏興村的陳先生和金沙鎮呂厝村的張先生。 這兩封來自大嶝島的家書,怎麼會到林火才先生手裡?我來不及問他。當我看到它們的時候,心想大概是送不出去吧?我們的臭屁叔果然是位重然諾的漢子,受人之託忠人之事,送不出去的家書他仍妥善保管,並準備日後歸還給寫信者。 那來自大嶝島的兩封家書,我儘管拍了照片,但總覺得那是別人的隱私,所以始終未予細讀。 不過,當我今年二月起長住金門之後,常常經過呂厝,還仔細拜讀過王水彰所著《金門呂厝村史》,既然那來自大嶝的兩封家書中的一封,明白寫出收件人張先生住在呂厝XX號的張先生,那麼不如我還是去呂厝村一探究竟吧! 到了呂厝XX號之後,一問之下,果然是張先生的舊居無誤。綜合粗略訪談的結果,得知原來住在大嶝島陽塘村的張先生,於民國38年隨國民黨軍隊來到金門島,之後兩岸隔絕,他回不去,後來便在這邊的島上成家,生兒育女。據說,他早已於民國79年病逝。 關於那封要寄給呂厝張先生的大嶝家書的內容,我最近翻找出來,看到寄信者乃是張先生在大嶝的元配謝氏。謝氏自署為妻,仍稱張先生為夫君,此信寫於1989年12月10日,這並不是他們之間第一次通信。在此之前,張先生曾與大嶝謝氏和住小嶝的女兒通過信,也曾返鄉與那頭的家人見過面,並出資修建舊厝。 謝氏家書除了關心張先生風濕疼痛和金門小女兒是否出嫁之外,末尾寫道:「一別四十餘載,難得四代同堂,見面時間短促,別後曾孫念不絕口,故此,我前給你寫信,要你和家人回鄉過年,此事若能如願,也是蒼天保佑。我雖知你在金門子孫有孝……只有咱都是七十以上的年紀,難得幾回見面機會,尤其離別四十餘年,家中大小想念心切,期待歡度一個大團圓的新春佳期,故此望你量力而行,珍重身體為要。」 另一封也是來自大嶝島陽塘村的家書,我亦一併細看,原來是張姓兄妹代替過世的母親(從金門嫁到大嶝),寫信給舅舅陳先生,稟報張家么弟即將結婚的消息:「不容易的是金門的親人,尤其是母舅、母妗在這一水之隔,可謂是千里迢迢之遠。對此,在今日已能通音之際,怎能沒告訴舅舅呢?我們希望的是舅舅的回音、祝福和安慰。」 大嶝、金門二島只有一水之隔,陽塘村又是大嶝島上最靠近金門的海邊村莊,偏偏戰火無情,從金門嫁過去的女兒一直到死都回不了娘家;可嘆造化弄人,被迫離開妻小四十年的丈夫終生定居在距離陽塘村最近的呂厝,會不會其實正是一種刻意的選擇呢? 我佇立在呂厝六甲鶯山廟前,眺望近在咫尺的大嶝,實在很難想像分隔在兩個島上的夫與妻,姊與弟,四十年內曾有過多少回的張望?多少次的神傷? 面對時代造成的人倫悲劇,熱心助人的臭屁叔把來自大嶝島而送不出去的兩封家書,一起收藏進他最珍惜的那口戲箱子裡,他的心情我似乎更能領略了。
-
美術課
那時的美術課總是無盡的折磨與沮喪,對於全無繪畫天分,又自小欠缺調教與入門引領的我而言,如何正確地描繪事物的輪廓、如何將水彩濃淡合宜地塗抹在紙上,是比背化學元素、算數學公式更加艱難的考驗。然而美術教室卻是迷人的,或許因為無關乎升學,它被驅逐到校園的邊角,陰暗而落拓,有一種自暴自棄的況味;門一打開霉味撲鼻而來,裡頭石膏像錯落、畫架雜陳,午後的陽光透過窗簾斜灑入室內,空氣中飛滿了細微的塵埃,牆面上斑駁的顏料和美術老師一樣,展現了某種不修邊幅的美感。 他長久盤踞著小小的方寸之地;他是美術教室的領主;他在畫架間逡巡,要我們對著荷馬、大衛、阿波羅的頭像凝神觀察。要知道如何讓暗部含進去,亮面提出來,他說。我望著牆面上一幅據說是畢業生留下的作品,鬱藍畫面向著深邃的黑裡延展,黑的盡頭處是醒目的一行字:The sound of silence。是的,這是《畢業生》的主題曲,學長圖繪此作時,究竟是專注對著黑暗老友呢喃著?抑或神遊於電影海報中那橫陳的玉腿?我在美術教室懶散而惹人昏睡的微光裡心神恍惚,久久無法完成素描。深海裡終然傳來了悠揚鐘聲,然後老師交代下週作業,是自訂主題的海報創作。 所以該如何揚長避短呢?週末午後,在狹小的二樓書房裡,我斜倚書桌翹起二郎腿,忽爾將鉛筆夾在耳旁故作姿態、忽爾敲著筆桿陷入沉思,芥末與黃褐相間的馬賽克磁磚在眼前的地面交錯成殘影,晃動間我感到些微暈眩些微神思蕩漾。夏日的微風,此際從左側紗窗前偷偷溜進來了,簷櫺上的風鈴發出清脆充滿金屬感的鏗鏘,我起身將AIWA隨身聽裡韋瓦第的〈四季〉調到「夏」段落,彷彿把整個下午的悶熱也收納進慵懶的琴聲中。萬物奄奄一息的懶怠裡,杜鵑開始在卡匣裡輕巧地啼叫,斑鳩和金翅雀的歌聲也隨之宛轉爬升著,然後在山雨欲來的騷動中,我瞥見書櫃裡的楊牧,忽爾創作欲滾滾而來。 在韋瓦第詭譎的午後暴雨裡,我決定將畫面定調為黑白,那麼孤立無援的第二樂章,彷彿眼前浮動著瑩白欲淚的臉龐。我在畫紙上描摹著女性輪廓,用細細的針筆牽出微風中飄散的髮絲,一絲、一縷,在遼闊的畫紙上八方延展,慢慢織成密密網羅;網羅的中心點,便是潔白毫無修飾的一雙眼目,容長細緻,安置於畫紙最底端,清朗望向你。 整個下午的辰光,我反覆播放著韋瓦第,偶爾抬眼望向窗外鄰家廢墟裡長出的芭樂,纍纍結實不勝沉墜;偶爾閉目傾聽音樂,想像荒原裡那女性的孤絕與寒涼。暮色將臨時,我勾勒完最後一筆,並在畫面頂端,用純黑字體鐫就那初始引動靈感的詩句:「我從長夜中醒來,離開愁城深鎖/我不帶走星輝,不帶走月色/只把滿地淒清的露水拾起/去滌洗你美麗的哀愁雙眸迷迷」。夜,就真的來了。 週間的美術教室裡,老師逐一審視眾人作品,在畫架與畫架間,我的羞怯優雅地躲在一個褶裡。然後在那幅黑白海報前,他停下了──他停下,像個憂鬱的頭像,頷首望著海報沉吟──老師雪白的襯衫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然而右側臉頰及眼窩凹陷處含藏的暗影,卻幾乎將我吞沒。良久,他抬頭說出了讓我渴望隱身於光與空氣中的評語:「概念不錯,但你那美術字,為什麼就不讓某某代你寫好呢?」 是技巧的問題。在踱回教室的路上,我百無聊賴望著沿途空無的小花臺,直挺挺毫無美感的龍柏一列,還有龍柏後方那髹著突兀綠橙漆色、做成宮廟簷頂的公告欄,裡頭有各班壁報比賽的成果:「教孝月」特刊,臥冰求鯉、冬夜溫席、精忠報國、代父從軍、打虎救父,每一幅都對我發出嗤嗤的訕笑。 生活是殘酷。教孝月壁報、軍歌比賽、保防演講,或許這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充實完整且光亮的戰地生活。
-
那年我們共同為家鄉放光
我少不學好,在村莊為非作歹,賭博、打架、鬧事。承蒙宗長們包容、愛護;感謝政府強迫教育,把我這野孩子捉進學校讀書,承蒙良師益友相助,導正了我的惡行。「823」砲戰感謝政府免費,送我赴台省寄讀斗六高中;金中特師科、台灣師大都是公費就學,學成任教金城國中,感恩點滴在心頭,很有強烈回饋家鄉,服務鄉人,改進家鄉現況地宏願。所以當宗長要我參選金寧鄉長時,我不加考慮全力以赴,為愛、為回饋家鄉而參選,爭取服務多做事地機會。 當上鄉長,每天建設幹事蔡世強兄騎機車帶我走訪民間,從事鄉村整建,要讓家鄉環境更整潔更美觀。當我查勘到中保溪,我小時候常愛來找舅舅抓中斑(小魚)地溪流,我知道農民需要水澆作物,他門用沙包堵水,我們公所為它一段段設閘門堵水,讓雨水不輕易流入大海。我想:「人在公門好行善」,我常希能為民謀利,提升家鄉文化水準,增進生活品質,我會感到很欣慰。升任縣政府民政科(處)長,張奇才兄、林庭軒兄、蔡維夢兄共同研擬十年興建36村里活動中心計畫,努力維護地區古蹟名勝,美化各鄉鎮公墓等等,希能彰顯地區文化的遺澤、傳承與發揚。 擔任金沙國中校長時,闢建民族精神館,布置民俗文化村展示館,許明義、吳鼎仁等學校老師採取金門、金沙的文物或收藏或拍照,陳列佈置兩館,希能保存金門文化的遺澤,留下記錄;到金湖中小學闢建新大門,承蒙陳臻超處長建議新大門兩側製作巨型壁畫<朱子與金門>、<鄭成功與金門>,表彰金門的先聖先賢,為師生作典範,興建體育館,我特別整修要剷除的破舊防洞,加於美化成「梅亭」遊憩處,承蒙梁振英廠長贈大石、陳素民學長題字「梅亭」,讓師生憑弔古蹟,保留一棵古梅,美化校園,陳處長要我獎勵師生投稿,提倡寫作風氣,我們創辦校刊,提供師生發表園地,希能提升師生人文素養,感謝林麗寬老師主編國中部《茁壯》、陳為學老師主編國小部《新綠》。在金寧中小學,與陳炳容老師到各村爭取棄置的石器古文物陳列校園,希能集中保留一些古文物,讓師生發懷古之幽情,懂愛惜古文物。在烈嶼國中感謝鄉賢林先步贈書法碑石,洪永善、林福德兩主任,共同樹立中國古代名人書法碑牆,感謝楊宏龍老師率學生採訪編纂烈嶼傳奇故事,我系列撰寫烈嶼地方人文建言的社論,列入烈中創校三十週年專輯,感謝鄉長兼校友會長洪國正,籌經費印發全鄉每一家戶,希能顯揚烈嶼文化。在金城國中我整建校園,發現民國53年創校舊地坪,感謝莊友焙、黃靜柯等老師闢建成「思源」景點,讓城中人懷舊感恩;興建圖書館,感謝唐敏達、石兆琮放大製作兩樓高地黃山谷詩文書法,作境教佈置,增進文化氣氤;在城中髒亂的後地,闢成「學園」,感謝李世昌老師收集種植金門原生樹、原生植物;感謝孫炳妙老師指導學生瓷繪金門文化牆,把金門地古厝、原生鳥、原生花等貼在圍牆上,希能保留對金門文化的認識與記憶。 我從任公職至退休的現在,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在想為金門文化深根、成長、發展作些努力,我自認這些點點滴滴都是「文化立縣」的星星之火,放光很有限微不足道,但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能發揮一些影響力。 我整修湖下老家祖公古厝,不使倒塌,還活化成我的故居。設置圖書室,典藏星雲大師全集365冊等書籍;設置文物室,陳列我的獎狀與紀念品。大廳佈置我的書法作品。並在祖厝旁邊的祖地,闢建「佛園」一處,用數十種植栽造一尊寬5公尺,長50公尺的佛像,四周圍種36棵櫻花、10棵豆梨花、2棵佛花、數百棵杜鵑,九品(盆)大蓮或荷花。今年櫻花、豆梨花都開了花,如今還結了果子,非常美麗。將來可供湖埔國小生物教學,認識樹木、花卉之用。也可讓鄉親作觀賞用途。我一生把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地心態,一切果報要緣聚才能發生。我就像一棵不顯眼的樹,默默地成長,為大地祈福放光,希能庇蔭些路人,但他們領情、欣賞也好,他門不屑、忽視也罷,我仍會真實的作自己,不斷地點燃我的文化星星之火,直到永遠。
-
專業精神
4月15日香港第37屆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頒給了一位倒茶水的小人物:茶水阿姐-楊容蓮女士(Pauline,眾影星尊稱她為-蓮姐),她已經在拍攝片場為影星預備茶水近30年,影星們又稱呼她為「茶水阿姐」。80年代末期,她先任職於戲服管理工作,一年餘後轉任負責茶水工作至今,在眾多影星來來往往的片場裡,她成功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在得獎後她表示:「我什麼都不懂,難得有這份工作,已經很開心,打算一直做下去,做到沒人要為止。」其實,管理茶水相當不易,要提前到達片場預備,當別人離開後又得善後,一場戲下來常常超過十幾個小時,蓮姐心中從來沒有任何怨尤。 這個時代常講求能力、學經歷背景、專業知識和技能,以致於工作背後最重要的專業態度和精神往往被忽略。「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像拍攝電影這種高度複雜的行業,包含著各式各樣的工作人員:編劇、導演、製片、場記、場管、服裝、化妝、道具、攝影、美術、收音、剪接、混音、燈光、音效、舞蹈、配音、甚至包括負責供應茶水的人員等,每個人都擔任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功能,但都缺一不可。但通常我們只看到光鮮亮麗、奪人注目的男女主角或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導演,而那些長期默默付出、盡忠職守的小人物,卻不會看到或肯定,香港電影界頒這個獎項,讓我們看到社會對那些長期默默付出努力、貢獻自己一份勞力和心力的人們的一種肯定和表彰,更肯定了「職業無貴賤,工作無大小」的工作價值。 對應到現在景氣低迷、社會對立、低薪高失業率的台灣,年輕人好的工作不容易找到,大學畢業以上領二十二K薪資的比比皆是,年輕人的打拚,無法得到相對應的酬勞,默默地努力得不到掌聲,於是對社會國家產生了很多的抱怨和不滿。有人說:如果在政策上過度偏重照顧老人、相對忽視年輕人,那麼國家經濟將會停滯不前,導致財政收入下降,同時退休及健保支出大量增加,國家財政將會破產,最後將會落得青年和老年人雙輸的下場。因此我們現在的工作價值觀更應該強調:專業精神的展現和服務品質的提升。呼應到未來大量機器人的產生,取代了人們的工作。但機器人無法呈現人類特有的溫暖、真誠和熱情的互動交流。 二十幾年前有機會到美國洛杉磯的安那罕市參加一項國際年會,住在五星級的希爾頓飯店,有一天我走入一樓大廳的廁所,看到廁所打掃得窗明几淨,一塵不染,還看到服務生跪在地板用毛巾拖地,我看了很感動,直接對他說:「辛苦了!謝謝你!」沒想到他很自信地回答我:「沒什麼,這是我的職責所在。」,這就是「專業精神」,做什麼事,只要是自己本份的事,就盡力做好;這也是我們國父孫中山先生鼓勵年輕人所說的:要立志做大事,並且將「大事」定義成~一件事從頭到尾徹底做好,就是「大事」,專業精神正是這種認真投入、努力負責的體現,我們的社會無論工作大小貴賤,都需要實踐這種專業精神,如此我們的國家社會才能再次強大和偉大。
-
我敬祖先一杯酒
今年又是一清明。 很少有這樣的日子,既意蘊深厚又輕盈自在。清明時節雨紛紛,慎終追遠,這是一個悲鬱的節日,讓人心疼;佳節清明桃李笑,放歌探春,這是一個開懷的節氣,讓人歡喜。節氣與節日,在我們悲喜的情緒中同時呈現。 清明是種憂愁,憂是憂傷,愁卻不是閒愁。除了祭拜緬懷祖先,還有許多習俗,例如踏青、鬥雞、插柳、賜火、拔河、盪鞦韆……,如此生機盎然的日子,我們要去祭奠先人,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眷戀,實在有來由的憂,為清朗明亮的時節凝上淡淡的愁。 我祭掃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母、父親後,趕赴太武山祭拜瓊林蔡五世祖靜山公,然後到湖下祭祀瓊林蔡六世祖竹溪公,再到瓊林祭奠前水頭支派祖墓及坑墘派十三至十七世列祖考妣合塋。 墓,是活著的人們仰視生命的一個角度。 我總會在清明時節,想起很多人事物,有時候是一個名字、一段細節、一張面孔、一首清晰的旋律,或是一陣模糊的感傷。我的記憶關乎一些逝者,亦關於一些生者,但是,牽連的那些往事已然逝去。我尋思祖先當年從內地遷移到金門的路線,考察瓊林坑墘派如何開枝散葉,形成前水頭聚落的蔡厝,以及祖父輩從水頭灣下南洋的航線和經商歷程。 向著這個地方不停邁動的腳步,他們踏出的步伐散發歲月深處的氣息,踩印在陌生的土地時,帶著顫抖與猶疑。他們是一股生命之流,像浮雲一樣漫漫飄散,向著危險、邊緣、荒蕪,生命的氤氳之氣蔓延,一幅流徙的生存圖竟如此迫近眼前,令我感動與慨嘆。 就是這樣的血脈之情和思念,在他們生前沒來得及懂得珍惜,而他們走後魂牽夢縈,每到夜深人靜都會感到深深惆悵和懺悔,幸虧有清明,我可以去祭祀,可以去懷念。 風清景明,祭祀儀式進行之際,宗族耆老讓我宣讀祭六世祖竹溪公的祝文,在這個日子裡,我的靈魂能和所有的祖靈在天上相逢。 我跪在墓前,一朵花、一棵樹、一塊石,都承載著祖先的陳年往事,香煙裊裊讓我充滿懷想,想像他們曾經洋溢著蓬勃生機的血肉之軀,還原他們出生時父母親族的喜悅,再現他們成長時心靈的每一次悸動,描摹他們的愛恨情仇,勾勒他們堅定前行的曲折足跡,銘記他們對家族拚搏的無私貢獻。 無論走得多遠,即使遠方的世界正在醞釀轟轟烈烈的事件,作為飲流懷源的人,任何祭拜的日子,我都會本能地回過頭來,緬懷遠去的祖靈。即便不是祭掃的日子,只要返鄉,我都會抽空到祖先的墓前,拔拔草、剷剷土,然後坐在祖墳旁邊的崗阜,吹著風,我敬祖先一杯酒,看著一朵又一朵的白雲從頭頂飄過,從繁忙的人世間領悟另一個荒涼的波濤世界。 為了給予生命圓滿的詮釋並傳承生命的意涵,掃墓對我來說是日常的生活方式,莊重且厚道,猶如遠古奔騰而來的河流,流淌百年。沉浸在源流的過去,用情感浸潤往事,打磨我知道的情節,挖掘時光縫隙裡潛藏的暗香,揭開那些讓人心動或心痛的細碎鱗片,投入其中,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有價值的,那些曾在此生活的人,被土地埋藏,我欲用文字撥開塵土,將被遺忘的故事再說一遍。 現在以後,必然要川流不息流傳下去。
-
星期六
星期六,是例假日,也是一個個活動辦理的好時機,參與者有時需要抉擇,有時得要跑場,如果不想錯過「臨場感」的話。 4月14日,首先是上午到文化局參與開幕,有三個展同時開展。一個是「兩岸書畫交流邀請展」,近年來金門的書畫和大陸各地的交流頻繁,此次福建詔安五位畫家跨海與會,加上本土的書畫家,共計展出兩岸五地(泉州、詔安、廈門、台北、金門)的名家作品七十幾件,值得好好欣賞;另一個是「金門縣陶藝家聯展」,展出本地的陶藝家作品四十幾件,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第三個是「陳志緯貝殼藝術展」,作者收集了各式各樣的貝殼,加上自己的巧思,展出三十幾件作品。一次可以欣賞三種不同風格的藝術,體會不同的美感,真的值得花些時間走走、看看。 接下來,我來到了金寧鄉「石蚵小麥文化季」的會場-林厝和平公園紀念園區,四處走,隨意照,為期二天的盛大活動開始了,台上有表演活動,台下有觀賞的人潮,各攤位有美食、特產或農產品,可以品嘗,可以選購,可以體驗。現場除了有靜態的歷年成果展示、作者用小麥為素材創作的作品展示、童玩展示、小麥創意手工藝親子DIY、蠔香XO醬加工體驗DIY、電瓶車導覽等,還有「千人剝蚵體驗」,地點在北山出海口「海堤」,農試所、水試所配合活動辦理,這真的是金寧鄉的一大盛事。我到「石蚵之家」吃了海蚵麵線,已經好長一段時間了,「海蚵」的價格「居高不下」,吃完午餐感覺還不錯,至少「海蚵」也有好幾顆。來到「金酒」的攤位,喝了一口杯的調酒,還去拼圖,先拼的是「小麥」,後來挑戰「石蚵」,經過工作人員的明、暗示,我完成了,跟其他的小朋友一樣。 下午再回到文化局,演藝廳登場的是縣府人事處辦的「退休金訴訟救濟與釋憲說明會」,而我參加的是另一場活動-石碑拓印,它對我而言是新奇的,以前從未體驗過,參加的小朋友多,是「傳承」吧!金門的石碑不少,它們都有著先民走過的足跡,每一個石碑都有一段歷史與故事,我們先上室內課,有了一些認識及概念後,趕緊爭取時間,怕「天降甘霖」,今天的下雨機率本來就高,所以手工「拓包」做得快,然後都到「碑陵區」,一個平常經過不太會去留意的地方,有些碑內容太多,或者是顏色轉淡而更是容易被忽略,清楚的如:閩南保障、漢影雲根、島孤人不孤,有的是「大膽島」的精神標語。 老師先做示範,大致是:先清灰塵,再塗上白芨水、蓋上宣紙、噴壺噴溼、刷平,然後拿吸水紙吸乾,再用拓包沾墨輕輕的敲,慢慢的讓字突顯出來,等宣紙乾了之後取下,最後記得要將留於石碑上的墨漬清乾淨。動手之前滿懷希望,但遇到下雨,整個計畫打亂了,算是初體驗,知道大概的流程,這次沒有完成的遺憾,待以後有機會再補上。 星期六,可以過得很悠閒,也可以過得很充實。
-
汶萊淡武廊的勤奮金門商人
位於婆羅洲西北隅的汶萊(Brunei),西元第八世紀起已有華人到來的記載。唐代文獻稱這裡為婆利。明代又稱汶萊、渤泥、浡泥、婆羅乃等,萬曆年間舉人張的《東西洋考》卷五:「汶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汶萊與明代的關係很密切,永樂年間汶萊蘇丹麻那惹加那(Maharaja Karna,1381-1408)曾經親自率使臣拜見明成祖,不幸病故,葬於南京,即今「浡泥國恭順王墓」。 近代以來,汶萊作為英殖民地的一部分,吸引了許多華僑華人的到來。其中,來自金門烈嶼的移民最多,集中於首都斯里巴加灣市(Bandar Seri Begawan,簡稱斯市),是當地華人社會的主體。少部分前往淡武廊(Daerah Temburong),這是汶萊國夾在東馬沙勞越林夢省(Limbang)之間、地處偏遠、人口最少的一縣。在這樣的地方,華人不多,主要是金門烈嶼、潮州、海南、福州及客家人。其中最成功的商人之一是祖籍地烈嶼青岐的洪秉輝(1947-)、烈嶼湖下陳玉霜(1955-)夫婦。 洪秉輝的祖父洪連砲於20世紀初南渡汶萊,落腳斯市做水上生意。所謂的水上生意是用一條小舢舨,擺渡於汶萊河口的水厝(高腳屋)之間,兜售雜貨,累積一些財富後做進出口貿易,店名復發。秉輝的父親洪保安(1920s-1965)與母親林嬌治(東林人,1930s-1996)在金門結婚之後,連袂南來,並轉往淡武廊縣發展,於碼頭附近的Bangar路開設復源雜貨店。「復源」店號的木匾,是早期新加坡金門籍書法家許允之的題字,迄今高掛店前。洪保安與林嬌治育有二子三女,分別是秉輝、秉正、淑賢、淑卿、淑金,他們都是出生於汶萊。 身為長子的洪秉輝,兒時就讀於當地的華文小學---培育學校,當時是英殖民統治,英、華、巫三語並重,不像現在汶萊的學校,教授華語的時數大幅降低。根據他的回憶,在1950年代後期,培育學校規模很小,全校僅有2、3位老師,一班學生才4、5位,其中華人佔一半以上。讀完小學後,他升入當地一所英校聖.安德烈學校(St. Andrew School)。畢業後,他進入父親的店工作,學習經商之道。1963年、17歲那一年,洪秉輝正式接手父親留下來的雜貨店。 經過幾年的努力,生意愈來愈興旺,並累積了一些財富。1979年,他32歲那一年,迎娶原先定居於林夢的陳玉霜(父親陳水建1946年因抓壯丁而從烈嶼湖下移民到林夢,母親方煥治為烈嶼后頭人)。同時,他也向汶萊政府租用土地,開設店號Sungai Buntain的木板工廠(板廊)及店號Sama Maja的石材場(石廊),並由弟弟秉正協助看顧倉庫等,事業蒸蒸日上。 洪秉輝夫婦婚後育有3男2女,並在1970年代取得汶萊公民權。孩子個個傑出,均負笈英國及紐西蘭留學。長女麗玲現任職於汶萊外交部,並曾派至北京汶萊大使館;次女麗美為汶萊警察;長子偉津、次子偉添則加入復源商店及石材廠的生意,克紹箕裘,做得有聲有色;三子偉源則到紐西蘭專攻牙醫,現返回汶萊行醫。 事業有成的他,在10餘年前興建了一幢占地廣大的別墅,讓全家從原本擠在店厝二樓搬到寬敞的大房子內。不僅如此,他回饋母校培育學校,捐輸不斷,於1970年代至2000年任董事長,因此獲得汶萊蘇丹頒發皇家勳章,表彰其對社會貢獻。他1979年結婚時,曾返回烈嶼祭祖、拜廟,並在臺灣拍攝婚紗照,後來也陸續返回金門多次,最近一次是2013年洪氏家廟奠安,對家鄉仍有濃厚情感。 在汶萊淡武廊,無論是華人或馬來人,幾乎無人不識洪秉輝。他所經營的復源商店,人潮川流不息;板廊與石廊的生意也相當成功。這些是他們兩夫婦及兒子們勤奮工作的回報,也是金門僑民拓殖精神的典範。
-
記憶中的南門海
唸小學時,我假日玩耍的空間,不是山上,就是海邊,到山上可以烤地瓜熅土甕,到海邊可以抓蝦捕魚,小蝦可以剝殼現吃,十分鮮甜,小魚小蟳則可以拿到山上火烤,想像原始人的生活趣味,這些快樂的記憶讓我難以忘懷。 小時候的海邊就是南門的海阿墘,一般我們都會親暱的喊它「南門海ㄚ」,記憶中,哪裡是許多里民謀生的天地,有的人靠哪裡的蚵田,採蚵挖蚵,到市場街上叫賣,貼補家用;有的人在哪裡張掛魚網,等候潮起潮落,逮捕「現撈的」大魚小蝦,到菜場賣個好價錢。那時候,經常可以看到這一幕:兩個人挑著一條比人高的大魚,志得意滿的吸取眾人驚叫的眼神:「好大條的魚。」,然後神氣地往菜市場換現金。 那時候,南門海的溼地沙灘上,經常長滿一片綠油油的海苔,每天都有里民去打撈,曝曬在陽光下的馬路邊,它們飄散出很腥羶的嗆鼻味道,我們都要掩鼻快速跑過,但那是豬仔最佳的營養品。 那時候,堤防口的溼地有許多彈塗魚,滑溜著身體,總是叫我們氣力放盡,濺了滿身泥,還是抓不到它。連那些不知量力的大腳婆,也會擎著單腳要來抵抗我們的侵略,我們只好拿起樹枝讓它滿足的鉗咬,然後斷臂而逃。而沙地上佈滿一個個小洞穴,留給那些探頭探腦的招潮蟹,偷窺我們,我們常壞心的使勁大踩步,讓它們出來又進去,進去又出來,看誰比較累。 忘了什麼時候,河口開始長了一些綠色的樹,那時我們沒有學問,很奇怪樹怎麼會活在海水中,後來才知道那叫紅樹林,看到它很容易蔓延,生長多了,公家會派人去清除,讓堤防口比較淨空,海水潮起潮落能夠快速通過,因為每年的九月,海ㄚ墘這一帶都會「漲九降」,高潮時海水從水溝倒灌到人家家裡,連床都會浮起來,退潮時,留下一灘灘爛泥,叫人清洗到手腳發軟,而且連續好幾天。 直到今天,海堤口還存留那棟海中碉堡,從前是有駐兵的,阿兵哥會在碉堡裡面吹起清揚的口琴聲,通常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沒想到當兵也可以這般悠閒,讓人更想一探究竟,裡面究竟有什麼?只可惜那一直是禁區,又有點高度,一直爬不上去。 南門海丫還有聞名的落日美景,那一輪紅太陽在晚霞陪伴下,先是優雅的在半空停駐半晌,但一不留神,它就急急的滾落到廈門那邊的山後,那陣兒,幾乎看的每一個人,國文程度會突然躍昇起來,很自然的哼上那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南門海ㄚ的一切一切,是很多人成長的記憶。我從小在後浦街長大,從下街搬到中街再搬到頂街,國中以後,我家搬到南門海ㄚ尾祖母典來的一棟護龍樓,那時候民族路還沒有那排店厝,在二樓走廊就可以看到前面的南門海,迎面吹來就是濕黏的海風,以後店厝逐漸升起,魚塭也變成現在水果店、餐廳、7-11等,過了大馬路也把我們打水漂兒的魚塭建成小巨蛋體育館,當時號稱亞洲第一大的泥地游泳池也填平成為田徑場,這些隨著時代變遷的新面貌,當然也顛覆了人們許多記憶。 南門海ㄚ的面貌是改變了,但它擁有的天然美景與自然生態,還縈繫在日日與它相會的人們心中,如果有一天,在自然與人為巧妙結構下,南門海能夠保有歷史與現在共存的生命,能夠和諧發展,它會是金門島上最讓人注目的地標。